死刑:保留?废除?

死刑:保留?废除?

一、死刑:保留?废除?(论文文献综述)

李蕊宏[1](2020)在《刑法修正案之死刑立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死刑是剥夺行为人生命的最为严厉的刑罚,在刑罚的领域里,一直是我国乃至世界所重点关注的对象。在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已经废除或者实际上废除死刑的大环境下,我国死刑的适用同世界废除死刑的趋势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就目前来看,在一个死刑制度已经沿袭了五千多年的国家、民众对死刑还有很强的依赖性,法律上替代措施还尚未完善,我国不宜直接废除死刑。在此背景下,本文以刑法修正案为研究对象,对新中国成立后的死刑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和研究,总结出我国死刑立法改革的特点,结合目前我国死刑立法改革中会面临的一些问题,对我国的死刑立法做出预测并提出了一些具体建议。本文主要分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死刑立法与政策的发展变化。首先根据立法者对死刑罪名的设置,将我国死刑立法划分为了起步阶段、扩张阶段以及限制阶段,对死刑立法的发展历程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其次是通过刑事政策的发展脉络来了解我国死刑刑事政策的发展,对死刑刑事政策进行概述。第二部分是对刑法修正案的死刑立法梳理。一是从修正案的死刑修法背景出发,了解当时死刑立法修改的主要社会背景;二是对涉及到死刑修改的刑法修正案(三)(七)(八)(九)进行了详细梳理,将修改前后的内容进行对比和阐述,了解死刑条款修改的具体情况;三是以刑法第四十九条第二款和集资诈骗罪为例,对修改后的死刑立法适用情况进行了说明。第三部分是在死刑立法梳理的基础上,对我国刑法修正案死刑立法改革的特点做出的分析与总结。总结出自1997年刑法典颁布后,我国死刑立法发展的特点。即我国死刑立法由轻微的死刑调整到大幅度的削减死刑、伴随着我国刑事政策的变化而变化以及死刑的废止开始向非致命性暴力犯罪的方向发展。第四部分主要对我国死刑立法改革所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只有找出死刑改革所面临的问题所在,才可以更好的提出对策与方案,“对症下药”。其中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是:一是我国同世界废除死刑的趋势还存在差距,距离废除死刑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二是我国死刑适用的一般准则是“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但在“罪行极其严重”的认定上,还存在着争议;三是我国死缓的适用以“不是必须立即执行”为条件、死缓犯执行死刑主要以“情节恶劣”为条件,但都存在条件模糊的问题,需要我们对其进行具体的规定;四是死刑的废除离不开民意的支持,我国现如今民众对死刑仍然是支持的占多数,并且在一些国家,民意同样对该国死刑废除存在影响,因此如何正确地引导民意也是我国现在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第五部分是对今后死刑立法作出的预测和建议。对刑法修正案中死刑立法的梳理,最终是要回归到我国的死刑立法未来发展上来。首先,根据我国死刑立法改革的特点对今后死刑立法的发展作出预测,认为在未来一定时期要严格贯彻当前的死刑刑事政策以及逐步废除不常适用或备而不用的非暴力性犯罪死刑罪名;其次从改革中所面临的问题出发,对我国死刑立法提出了几点具体建议。第一,我们必须采用务实的态度对待废除死刑的问题,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来废除死刑;第二,我国应逐步地减少死刑适用的罪名,可以先从非暴力犯罪死刑罪名入手,对贪污贿赂罪以及运输毒品罪的死刑进行废除;第三,在立法上废除死刑罪名的同时,司法上也应严格适用死刑,进一步规范死刑适用的条件;第四,明确死缓制度以及死缓犯执行死刑的适用条件,减少、限制死刑立即执行的适用;第五,通过教育的方式正确引导民众对死刑的看法,为死刑立法改革奠定基础。

梁巧丽[2](2020)在《我国死刑制度优化的困境与应对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人本意识的觉醒,死刑制度的优化与消弥成为不可逆转的文明潮流。在人类文明史上,死刑制度的演进方向主要体现在刑罚罪责认定标准、适用范围、执行方式、死刑救助等制度上不断改善直至废除,推动死刑制度优化以同法理依据转变相统一,更加符合现代社会文明与法治情境是推进死刑制度文明演进的重要路径。本文首先梳理了国外及新中国建立前后两大阶段阐述死刑制度在我国的历史演变,分析刑法学界对死刑存废的观点,明确当前关于死刑制度的存废问题的主要困境是围绕何时以及通过何种方式优化至废除死刑制度。在抽象价值层面上,死刑废除论者占据优势,可实践中尚缺乏有操作性的具体措施,特别是在处理刑事政策和民意的关系上,死刑废除论者还未寻找到合适的方法。基于此,第二章本文简要阐述了死刑制度的政策、立法和司法现状,提出当前存在的部分问题,第三章从法理基础、现实挑战角度分析了伦理观念、人权主张、法律目标及实现效果、成本等方面的难点。第四章针对现有问题和死刑当前存在的挑战等,通过学习整理了国外部分典型国家优化直至成功废除死刑制度的案例,总结经验启示。针对我国死刑制度当前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基于启示,第五章从实体、程序和民意三方面提出当前我国优化死刑制度应该采取的措施:统一死刑适用标准,严格限制死刑适用范围,进一步加强对社会大众认同死刑制度废除的引导,争取公众认知的支持,并以无假释的终身监禁作为死刑替代刑,最终实现废除死刑的目标。

刘丹[3](2019)在《死刑立即执行替代措施视角下的死缓制度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刑罚人道主义思想的确立,废除死刑的呼声越来越强烈。因此,世界上很多国家纷纷废除死刑。然而,如今我国刑事犯罪仍处于高压态势,暂不废除死刑但却严格限制死刑成为我国刑事政策的基本导向。所以,我国当下应该积极寻求死刑立即执行的替代措施,进而等到时机成熟而最终废除死刑。在对死刑立即执行替代措施具体方案的选择上,我国独创的死缓制度体现出死刑立即执行替代措施的目的价值,具有优势。在立法中,死缓制度被分为一般型、限制减刑型与终身监禁型三种类型,后两种类型进一步增强了死缓制度的严厉性,可见,我国立法上已经将死缓制度作为死刑立即执行的替代措施加以规定。在司法中,死刑立即执行的判决数量逐渐减少,而代之以逐渐增多的死缓判决,可见,司法机关也已经逐步适用死缓制度以作为死刑立即执行的替代措施。学界关于死缓制度替代死刑立即执行之可行性的争论分为“肯定说”与“否定说”两种派别。对此,笔者持肯定意见。死缓制度产生于“限制死刑适用”的背景之下,并介于生刑与死刑之间,是天然的死刑立即执行替代措施。同时,它还具有限制死刑适用的价值功能。但死缓制度本身存在“不必立即执行”、“故意犯罪、情节恶劣”等规定不够明确的弊端,要实现其替代作用,就必须明确其相关法律用语的涵义,并理清三种类型死缓与死刑立即执行之间的界限。为实现死缓制度对死刑立即执行的替代,首先需要从宏观上限制死刑立即执行的适用;在司法层面植入限制死刑适用的价值判断;在法律与案件之间构建沟通二者的法律规范。其次需要从微观上将死缓与死刑立即执行的地位对调;完善死缓制度的立法缺陷;协调三种类型死缓与死刑立即执行之间的关系并建立“过滤层”规则,第一层为限制减刑型死缓与终身监禁型死缓,第二层为一般死缓,第三层为死刑立即执行。这样便可以实现死缓制度的分流适用,以实现在悄无声息中向限制并废止死刑的过渡。

赵东[4](2019)在《我国终身监禁制度研究》文中提出肇始于17—18世纪的欧洲,以“理性崇拜”和“天赋人权”为核心的思想启蒙运动,宣告了近代人权思想的崛起,资产阶级所倡导人权、自由、民主、平等观念开始深入人心。以此为契机,意大利法学家切萨雷·贝卡里亚以社会契约论作为理论基础,基于人道主义刑罚观,在批判死刑的基础上,宣告了终身监禁时代的到来。其后的杰里米·边沁从功利主义刑罚观出发,认为执行死刑的代价与所收获的效果不成正比,而终身监禁比死刑更加符合“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的功利主义原则,由此形成了终身监禁的两大理论支柱。在此思想的影响下,全世界范围内的死刑废除运动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终身监禁在很多国家的刑罚体系中都得到了确立,形成了风格迥异的不同模式。在全球化浪潮的席卷下,以废除死刑为“靶向”的终身监禁制度必然要影响到保留和适用死刑的中国刑法,从这个意义上说,终身监禁制度的引入,是有其阶段的历史必然性的。但是,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作为指导的社会主义中国,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状况、“少杀慎杀”的刑事政策和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倡廉的形势发展要求,并没有亦步亦趋地完全照搬国外的终身监禁制度,而是在《刑法修正案(九)》中设置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终身监禁制度。像大多数新生事物一样,这种与众不同的“独树一帜”,也就有可能意味着问题、矛盾、疑难与缺陷,需要从理论上进行思考、批判、解决与完善。最终使终身监禁制度在我国的刑罚体系中从存在变为合理,从萌芽走向成熟,并对我国未来的刑罚改革提供有益的启示。本文从刑法学、哲学、社会学三个维度上对我国的终身监禁制度展开研究,以本体——历史——现实——未来的逻辑线索构成论文的整体框架,具体的论述思路沿着本体概念与特征、历史源流、理论价值、现实意义、对话与探讨、反思与批判、突破与重构、启示与展望的进路展开。在上述论述过程中,有反思、有批判、有建构;有借鉴、有启示、有展望,最终形成我国终身监禁制度的国际视野、中国视角和自己方案的格局。本文除引言外,内容共分六章展开论述,其中第一、二章为基础篇,第三、四、五章为现实篇,第六章为未来篇,大约20余万字,各章内容摘要如下:第一章终身监禁制度概述。本部分遵循本体、历史、当代的逻辑顺序,系统梳理和研究了终身监禁的概念、特征与分类、历史源流、当代立法模式等基础性问题。现代终身监禁的概念来自于英美,理论源自于贝卡里亚的人道主义刑罚观和边沁的功利主义刑罚观。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起源于明、盛行于清的“永远圈禁”制度和作为希伯来法系判例法的《塔木德》分别是中西方终身监禁制度的历史源头。在当代世界各国的终身监禁制度中,美国采取了限制死刑基础上的绝对终身监禁模式,欧洲则采取了废除死刑基础上的相对终身监禁模式。这些不同的模式,对我国构建终身监禁制度的刑罚理念、适用范围、类型选择、救济渠道等都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第二章终身监禁制度的价值分析。在国家观的层面,揭示不同国家观视野下各种形态的终身监禁所具有的价值意蕴,有助于我们深刻认识终身监禁的本质,并进一步回答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刑法体系中,该如何去认识终身监禁这一源自于西方的刑罚制度,从国家意识形态的高度去把握终身监禁在我国刑罚体系中的性质和定位;在刑罚本体论的层面,分配主义的刑法本质论,很好地解决了终身监禁的立法威慑与司法适用问题。终身监禁是对国家实现高压反腐,保护国有财产和人民利益的刑罚根本目的和预防犯罪人再次犯罪与一般人犯罪的刑罚直接目的的部门法回应。刑罚权的根据应当是国家的统治权,刑法作为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强制性规范,必然要体现国家意志而服务于现实的经济基础状况,终身监禁是对我国处在社会转型的“拐点”上,为体现国家意志所做出的法律制度回应。终身监禁对改善我国的刑罚结构、推进死刑废除步伐、落实罪刑相适应原则,以及全面贯彻我国现阶段法治反腐的政策、建立廉洁高效政府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第三章我国终身监禁制度的性质与适用。首先,本章梳理了我国有关终身监禁制度的法律法规,在此基础上对我国终身监禁的适用进行了立法解读。基于对立法规范的不同理解和解读,刑法理论上对我国的终身监禁制度在以下两个方面展开了理论争讼:其一,对我国的终身监禁制度应当“从宽理解”还是“从严理解”?有从宽说、从严说、宽严一体说。其二,对我国终身监禁的刑罚性质应当如何定位?存在着中间刑罚说、死刑过渡说、死刑本质说、死刑替代说、特殊无期徒刑说;其次,在我国终身监禁制度的性质上。我国的终身监禁是从属于无期徒刑的,在后死刑时代,终身监禁成为主刑后,与无期徒刑相比,并不仅仅是名称上的区别,而是具有方法论和体系化上的差异;再次,在终身监禁的适用上。适用刑法第50条第1款的规定,直接减为25年有期徒刑,不属于终身监禁是否可以减刑的问题,而是不适用终身监禁本身。而在执行终身监禁期间,犯罪分子有重大立功表现,不应当按照刑法78条第1款的规定予以减刑。适用《刑法修正案(九)》判处终身监禁,不得减刑、假释,并不违反刑法从旧兼从轻的溯及力原则;最后,通过对现有的四起终身监禁判例的分析研究,得出了从无期徒刑到终身监禁的适用数额标准跨度过大和终身监禁刑罚适用的数额边界是2亿元的结论,建构了情节整合下的“数额+情节”的终身监禁适用模式,揭示了判处终身监禁的司法逻辑,阐明了“立功”的法定从轻情节对终身监禁适用的重要作用。第四章我国终身监禁制度的反思与批判。本章分为二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我国终身监禁制度的体系性反思。对终身监禁与死刑立即执行、终身监禁与死缓、终身监禁与无期徒刑、终身监禁与罚金刑、终身监禁与刑法第50条第2款限制减刑的规定、终身监禁与服刑人员、终身监禁的替代刑与定位、刑法规定与司法解释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进行全面的刑罚体系性反思;第二部分从人性论、社会契约论、法的命令、正义理论几个不同的视角对我国的终身监禁制度展开法哲学的批判。第五章我国终身监禁制度的突破与重构。首先,从重构的前提限定、刑罚的衔接与协调、刑罚执行成本的考量、特殊服刑人员的社会化处遇几个方面分析了我国终身监禁制度重构需要考量的因素;其次,分别从观念困局、成本困局、管理困局、诉讼困局、刑期困局、刑种困局、适用范围困局七个方面重构我国的终身监禁制度。第六章我国终身监禁制度的未来命运与刑罚改革。分别从死刑改革的视角、刑罚轻缓化的视角、犯罪分层的视角、刑法与司法解释的视角、国际刑法的视角对我国终身监禁制度的未来命运进行了展望。以终身监禁为切入点,提出如下刑罚改革意见:建立增设新刑种和刑罚执行措施的评估机制、建立减刑、假释的司法听证制度、刑罚目的的转向、对短期自由刑弊害的再认识与预防、罚金刑易科“劳动补偿”、改革刑罚执行,落实实质意义的罪刑相适应、死刑废除的渐进式。

王磊[5](2019)在《我国死刑存废问题研究》文中提出死刑这种残酷的刑罚,在人类历史发展的一定时期在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备受统治阶级青睐。而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及国际保护人权的人道主义思想广泛传播,人们的社会正义观念逐渐发生转变,死刑在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民合法权益中所发挥的作用在逐渐减少,其在刑罚中的地位也在下降。当前世界诸多国家已经对其本国的死刑法律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过半数的国家已经彻底废除死刑法律制度,而保留死刑法律制度的国家也在积极的降低死刑适用数量或停止死刑适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死刑存在的社会背景正在悄然发生变化,废除死刑俨然成为国际社会发展的潮流,而废除死刑终将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必然结果。虽然废除死刑逐渐成为了国际社会发展的趋势,学者们对我国是否应当按照国际发展趋势来废除死刑的争论较大,至今尚未达成一致。笔者通过对学者们支持废除死刑以及保留死刑的观点进行对比研究,认为应当从长远发展角度考虑死刑存废问题,并支持废除死刑。另外,通过考察国外死刑废除历程,同时结合国内实际情况分析阻碍我国废除死刑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探索我国废除死刑的路径。

李坤原[6](2019)在《死刑制度存废面临的伦理争议及改革建议》文中研究表明死刑作为一种几乎是亘古长存的刑罚制度,从天经地义到饱受争议,一直是刑罚制度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现今大多数国家都已经废除了死刑,而我国不但保留死刑,并且相较于其他国家来说适用的更为广泛。由此,本文就我国死刑问题及死刑问题面临的争议进行深入的伦理学分析,使人们更加透彻地理解并理性地看待死刑这一刑罚制度,以期其能更好地服务于人民,保障社会秩序的稳定。本文首先对我国死刑的发展状况,以及对比几个主要发达国家的死刑制度进行分析,并就死刑存废之争的主要论点进行论述,作为研究背景,奠定研究基础;其次,对死刑存废的伦理争议进行理论分析,结合人权论、公正论及功利论具体论述,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报应观念、威慑效果、慎杀恤刑以及天人合一思想在死刑制度中的体现,为研究提供基本理论根基;最后,在研究背景与伦理学相关理论支撑下,从生命价值观、人权意识、社会发展条件以及其所发挥的社会功能等方面,对我国死刑存废问题进行伦理学分析。论文由表及里,由外到内,剖析我国现在死刑制度的发展状况、深层原因及目前制度设置的多重考量的情况下提出了应树立尊重生命的价值观念、确立死刑制度改革的伦理原则、适度坚持死刑,积极推进基于伦理要求的死刑适度改革,加强法律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研究意欲阐明,只有将死刑制度放于社会各个因素之间,关注其与其他因素的互动及相互影响,才能对死刑制度设置得出合理并且合乎实际的结论;而基于我国的国情,应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稳步推进死刑的改革,保留死刑并严格限制死刑才是当代中国确的现实选择。

时延安[7](2017)在《死刑、宪法与国家学说——论死刑废除的理论路径选择》文中研究表明目前国内学界有关废除死刑的主要论述可以归纳为"文明抵触说"、"人权抵触说"和"宪法抵触说"。这些学说对废除死刑提出了有益的论证,但却难以形成有说服力的主张。从我国的国家性质、社会制度及国家职能出发,应当认为,死刑是不符合我国宪法以及主流政治学说所确定的国家性质和职能理论的。从现时社会发展水平看,死刑的存在不符合我国国家和社会建设的基本要求。有关死刑废除的"国家性质及职能抵触说"的提出,符合社会主义国家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的基本理念,也有利于明确人民民主专政社会主义国家中公民与国家的关系。

陈凌剑[8](2016)在《死刑存废之争的历史演变与未来进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死刑改革无疑是目前司法改革的重点。中国关于死刑的存废之争经历了哲学层面、法哲学和法社会学层面的争论后,最终回归刑法学本身,目前在"限制"死刑的范围内达成共识。限制死刑论希冀通过借助"少杀""慎杀"的刑事政策最大限度缩小死刑的适用范围,同时逐步实现废除死刑。而未来存废双方在涉及严重腐败犯罪、严重暴力犯罪以及民意等方面将继续存在不可避免的争论。

卢晓雨[9](2015)在《结合库恩的范式理论分析我国死刑立法》文中提出范式理论对于促进死刑制度的纵深研究具有积极作用,通过分析我国死刑立法演变历程,可以引发人们对于死刑存废的进一步思考。笔者将结合库恩的范式理论分析死刑的存废问题,并探讨我国死刑立法的未来趋势。

于志刚[10](2014)在《死刑存废之争的三重冲突和解决之路》文中提出数十年来中国语境下的死刑存废之争,逐渐细化到相互独立又紧密相连的三个层面:死刑存废的抽象价值理念之争、死刑存废的刑事政策理论之争和在刑事司法个案中死刑选择适用之争。同一学者在死刑存废之争三个层面上的态度"犹豫"、"摇摆"甚至是"倒戈",让死刑存废在抽象价值之争的层面,实质上成为了"无用之争";而在刑事政策理论之争中则呈现在纯粹理论之争中各不相让,回归到具体的刑事政策选择上时则具有严重的趋同性;到了个案中死刑选择适用之争中,废除死刑论者则是"集体失声",适用死刑几乎成为惟一的声音。中国死刑存废之争长期僵持的解决之路,一是争议双方谁能尽快寻找到死刑类型的适用标准,二是争议双方谁能尽快获取公众的认同和支持。

二、死刑:保留?废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死刑:保留?废除?(论文提纲范文)

(1)刑法修正案之死刑立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1.选题背景
        2.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归纳总结法
        3.数据分析法
    (四)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1.创新之处
        2.不足之处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死刑立法与政策的发展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死刑立法的发展
        1.起步阶段(1949年~1979年)
        2.扩张阶段(1979年~1997年)
        3.限制阶段(1997年~)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死刑刑事政策的变化
        1.新中国成立以来刑事政策的变化
        2.新中国成立以来死刑刑事政策的变化
二、刑法修正案的死刑立法梳理
    (一)修正案的死刑修法背景
        1.修正案(三)——恐怖主义对和平安全的威胁
        2.修正案(七)——犯罪形势的快速变化
        3.修正案(八)——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实施
        4.修正案(九)——逐步减少适用死刑罪名的要求
    (二)修正案死刑条款内容
        1.部分死刑罪名被废除
        2.死缓规定的变更
        3.绝对死刑罪名的修改
        4.死刑适用对象的限制
        5.其他修改内容
    (三)死刑条款修改后的立法适用
        1.刑法第四十九条第二款的立法适用
        2.集资诈骗罪的立法适用情况
三、刑法修正案中死刑立法改革的特点
    (一)由轻微的死刑调整到大幅度地削减死刑
        1.前期改革较为保守
        2.后期改革幅度变大
    (二)伴随着刑事政策的变化而变化
        1.1997年刑法中仍有“严打”政策的影子
        2.我国政策对死刑的规范愈加严格
    (三)向非致命性暴力犯罪死刑废止方向发展
        1.一些非暴力犯罪的死刑罪名被废除
        2.逐步向非致命性暴力犯罪废除死刑的方向发展
四、死刑立法改革所面临的问题
    (一)适用死刑的范围广泛
        1.同世界废除死刑的趋势存在差距
        2.死刑罪名的广泛设置
    (二)死刑适用的标准存在概括性
        1.“罪行极其严重”的认定存在不统一
        2.死刑适用条件存在概括性的问题
    (三)死缓制度存在的问题
        1.死缓制度适用条件模糊
        2.死缓犯执行死刑的条件模糊
    (四)民意对废除死刑存在影响
        1.死刑支持者所占比重大
        2.民意是废除死刑的障碍之一
五、死刑立法的未来发展和建议
    (一)我国死刑的未来发展
        1.严格贯彻当前的死刑刑事政策
        2.逐步废除不常适用或备而不用的非暴力性犯罪死刑罪名
    (二)我国死刑立法的建议
        1.对待死刑应考虑社会现实
        2.进一步减少死刑适用的罪名
        3.进一步规范严格适用死刑的条件
        4.逐步完善死缓制度
        5.正确的引导民意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2)我国死刑制度优化的困境与应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1.4 论文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第2章 我国死刑制度概述及现状
    2.1 我国死刑制度概述
    2.2 我国死刑制度现状
第3章 我国死刑制度优化的法理分析与现实挑战
    3.1 法理分析
    3.2 现实挑战
第4章 国外死刑制度优化的经验借鉴
    4.1 美国的死刑制度优化
    4.2 英国的死刑制度优化
    4.3 法国的死刑制度优化
    4.4 国外死刑制度优化的经验启示
第5章 我国死刑制度优化的应对措施
    5.1 实体上死刑制度的优化
    5.2 程序上死刑制度的优化
    5.3 民意上死刑制度的优化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3)死刑立即执行替代措施视角下的死缓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死缓制度作为死刑立即执行替代措施之现状
    (一)死缓作为死刑立即执行替代措施之立法现状
        1.一般死缓立法现状
        2.限制减刑型死缓立法现状
        3.终身监禁型死缓立法现状
    (二)死缓作为死刑立即执行替代措施之司法现状
        1.一般死缓替代死刑立即执行之司法现状
        2.限制减刑型死缓替代死刑立即执行之司法现状
        3.终身监禁型死缓替代死刑立即执行之司法现状
二、死缓制度作为死刑立即执行替代措施之理论争议
    (一)各种理论观点
        1.一般死缓替代死刑立即执行的理论争议
        2.限制减刑型死缓替代死刑立即执行的理论争议
        3.终身监禁型死缓替代死刑立即执行的理论争议
    (二)本文评述
三、死缓制度作为死刑立即执行替代措施之可行性论证
    (一)死缓具有死刑立即执行替代措施的刑罚品格
        1.从死缓制度的产生与发展方面
        2.从死缓制度的性质与定位方面
    (二)死缓具有限制死刑适用的价值功能
        1.从死刑存废方面
        2.从死刑替代措施方面
    (三)死缓现存问题具有可解决性
        1.死缓现存问题
        2.死缓现存问题具有可解决性
四、死缓制度作为死刑立即执行替代措施之实现路径
    (一)宏观上的实现路径
        1.限制死刑立即执行的适用
        2.通过价值判断实现死缓替代死刑立即执行
        3.通过规范构建实现死缓替代死刑立即执行
    (二)微观上的实现路径
        1.将死缓与死刑立即执行地位对调
        2.完善死缓制度本身
        3.协调三种类型死缓与死刑立即执行的关系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我国终身监禁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终身监禁制度概述
    第一节 终身监禁的概念及其分类
        一、终身监禁的概念和特征
        二、终身监禁的分类
    第二节 终身监禁制度源流纵横考
        一、中国古代终身监禁制度源流考
        二、西方现代终身监禁制度源流考
        三、中西方源流对终身监禁制度的启示
    第三节 域外终身监禁立法模式考察
        一、美国模式:限制死刑基础上的绝对终身监禁模式
        二、欧洲模式:废除死刑基础上的相对终身监禁模式
        三、域外模式对我国终身监禁制度的启示
第二章 终身监禁制度的价值分析
    第一节 不同国家观视野下各种形态终身监禁的价值旨趣
        一、西方自由主义国家观——个人主义视野下的相对终身监禁
        二、黑格尔理性主义国家观——国家主义视野下的绝对终身监禁
        三、马克思主义国家观视野下重大贪污受贿罪的终身监禁
    第二节 终身监禁的刑罚本体论价值
        一、终身监禁的刑罚本质价值
        二、终身监禁的刑罚目的价值
        三、终身监禁的刑罚功能价值
        四、终身监禁的刑罚权根据价值
    第三节 我国终身监禁制度的价值与意义
        一、我国终身监禁制度的刑罚理论价值
        二、我国终身监禁制度对反腐倡廉的现实意义
第三章 我国终身监禁制度的性质与适用
    第一节 我国终身监禁制度的立法解读
        一、我国终身监禁的立法规范梳理
        二、我国终身监禁的适用罪名
        三、我国终身监禁的适用条件
        四、我国终身监禁的适用时间
        五、我国终身监禁的适用效果
    第二节 我国终身监禁性质与适用的对话和探讨
        一、终身监禁的基本立场
        二、我国终身监禁的性质
        三、我国终身监禁的适用
    第三节 我国终身监禁适用的司法判例分析研究
        一、我国终身监禁适用的数额标准
        二、我国终身监禁适用的司法逻辑
        三、情节整合下的“数额+情节”的终身监禁适用模式
        四、“立功”对终身监禁适用的影响
第四章 我国终身监禁制度的反思与批判
    第一节 我国终身监禁制度的体系性反思
        一、终身监禁与死刑立即执行
        二、终身监禁与死缓
        三、终身监禁与无期徒刑
        四、终身监禁与罚金刑
        五、终身监禁与刑法第50条第2款限制减刑的规定
        六、终身监禁与服刑人员
        七、我国终身监禁的替代刑与定位
        八、刑法规定与司法解释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 我国终身监禁制度的法哲学批判
        一、人性视野下终身监禁的合理性追问
        二、社会契约论中终身监禁的合法性危机
        三、法的命令下终身监禁对抽象人格自由的违背
        四、正义理论对终身监禁价值的拷问
第五章 我国终身监禁制度的突破与重构
    第一节 我国终身监禁制度重构的考量因素
        一、重构的前提限定
        二、刑罚的衔接与协调
        三、刑罚执行成本的考量
        四、特殊服刑人员的社会化处遇
    第二节 我国终身监禁制度困局的突破与重构
        一、观念困局的突破与重构:恢复性司法的刑事司法理念
        二、成本困局的突破与重构:余刑终身的社区矫正制度
        三、管理困局的突破与重构:《监狱法》增设终身监禁的“分押分管”措施
        四、诉讼困局的突破与重构:建立与终身监禁制度相适应的综合配套诉讼程序.
        五、刑期困局的突破与重构:《刑法》增设刑事特赦条款
        六、刑种困局的突破与重构:废除死缓基础上终身监禁成为独立刑种
        七、适用范围困局的突破与重构: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确定终身监禁的适用范围.
第六章 我国终身监禁制度的未来命运与刑罚改革
    第一节 多维视角下我国终身监禁制度的未来命运
        一、死刑改革的视角:后死刑时代是否需要一种最高等级的严厉刑罚
        二、刑罚轻缓化的视角:生命与终身自由孰轻孰重
        三、犯罪分层的视角:极重罪的刑罚设置标准
        四、刑法与司法解释的视角:为终身监禁改革预留空间
        五、国际刑法的视角:“死刑不引渡”原则的突破
    第二节 终身监禁制度对我国刑罚改革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一、建立增设新刑种和刑罚执行措施的评估机制
        二、建立减刑、假释的司法听证制度
        三、刑罚目的转向:从“三振出局”的终身监禁说起
        四、对短期自由刑弊害的再认识与预防——以终身监禁为视角
        五、终身监禁与罚金刑冲突的启示:罚金刑易科“劳动补偿”
        六、改革刑罚执行,贯彻落实实质意义的罪刑相适应
        七、自由与生命“质的鸿沟”消解:有期、无期、终身到死刑废除的渐进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5)我国死刑存废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1.1.2 论文的研究意义
    1.2 论文的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研究方法及主要研究内容
        1.3.1 论文的研究方法
        1.3.2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2 我国死刑存废概述
    2.1 死刑在我国的发展情况
        2.1.1 死刑在中国古代的发展情况
        2.1.2 死刑在中国近现代的发展情况
    2.2 当前我国死刑存废问题争论的主张
        2.2.1 死刑保留论的主要观点
        2.2.2 死刑废除论的主要观点
    2.3 本文的观点——支持废除死刑
3 域外以及我国香港地区死刑废除历程考察与借鉴
    3.1 域外死刑废除历程考察
        3.1.1 英国死刑废除历程考察
        3.1.2 俄罗斯死刑废除历程考察
        3.1.3 澳大利亚死刑废除历程考察
        3.1.4 我国香港地区死刑废除历程考察
    3.2 域外以及我国香港地区死刑废除历程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4 我国死刑废除的阻碍因素分析
    4.1 传统死刑文化对我国死刑废除的束缚
        4.1.1 杀人偿命的死刑报应观根深蒂固
        4.1.2 杀一儆百的死刑威慑思想仍然存在
    4.2 死刑政策对我国死刑废除的限制
    4.3 物质文明对我国死刑废除的影响分析
    4.4 民意对我国死刑废除的影响分析
5 我国死刑废除的路径选择
    5.1 逐步引导和改变民众传统的死刑观
        5.1.1 淡化民众的杀人偿命死刑报应主义观念
        5.1.2 消除杀一儆百的死刑威慑思想
    5.2 稳步推动全面废除死刑的政策出台
        5.2.1 在现有政策范围内尽量多取消死刑罪名
        5.2.2 适时调整死刑政策,全面废除死刑
    5.3 确立我国死刑废除后的替代刑罚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6)死刑制度存废面临的伦理争议及改革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之处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之处
第二章 我国死刑制度存废面临的伦理争议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死刑及其基本特征
        2.1.2 几个主要发达国家的死刑制度
    2.2 新中国成立以来死刑制度的改革概况
        2.2.1 国内死刑改革情况
        2.2.2 国内执行死刑的对比状况
    2.3 死刑保留论的伦理依据
        2.3.1 死刑是实现伦理正义的必然要求
        2.3.2 死刑符合民意
        2.3.3 死刑是人权的保障
    2.4 死刑废除论的伦理依据
        2.4.1 死刑与现代文明的正义要求相背离
        2.4.2 民意不能作为保留死刑的重要依据
        2.4.3 生命权是作为人必须享有的最低限度的权利
        2.4.4 死刑不利于社会安定与发展
        2.4.5 死刑侵犯人权
    2.5 对死刑存废争论的简短评价
第三章 死刑制度存废面临伦理争议的焦点
    3.1 死刑存废之人权论
        3.1.1 人权的内涵
        3.1.2 人权论与死刑存废
        3.1.3 死刑存废论证中人权论的合理性及局限性
    3.2 死刑存废之公正论
        3.2.1 公正的内涵
        3.2.2 公正论与死刑存废
        3.2.3 死刑存废论证中公正论的合理性及局限性
    3.3 死刑存废之功利论
        3.3.1 功利主义的内涵
        3.3.2 功利主义与死刑存废论
        3.3.3 死刑存废论证中功利论的合理性及局限性
第四章 对我国死刑制度的改革建议
    4.1 加强尊重生命的价值观念
    4.2 确立死刑制度改革的伦理原则
    4.3 适度坚持死刑,借鉴他国制度
    4.4 保证司法正义,建设完善的司法伦理监督与评价机制
    4.5 加强法律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建设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攻读硕士期间参加科研和发表论文情况

(7)死刑、宪法与国家学说——论死刑废除的理论路径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世界潮流与文明差异:死刑文明抵触论的症结
三人权的普适性与人权的多样性:死刑人权抵触论省思
四宪法文本与宪法原理:宪法抵触论的辩驳
五一个新的尝试:国家性质与功能抵触说的提出
    (一) 从国家学说探讨死刑存废的已有尝试
    (二) 社会主义国家死刑存废的理论线索和短暂实践
    (三) 从国家性质和社会制度对废除死刑的论证
        1. 基于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性质的分析
        (1) “人民”命题
        (2) “民主”命题
        (3) “专政”命题
        2. 基于社会制度对死刑的分析
    (四) 从国家职能角度对死刑问题的论证
    (五) 国家性质和职能抵触说的局限性
六结语

(8)死刑存废之争的历史演变与未来进路(论文提纲范文)

一、争论的初始: 死刑存在的正当性
    ( 一) 死刑废除论者对死刑正当性的质疑
    ( 二) 死刑保留论者的回应
    ( 三) 本文评论
二、争论的过渡: 基于刑法社会效果的争论
    ( 一) 死刑消极社会效果带来的质疑
    ( 二) 相应的反击
    ( 三) 本文观点
三、争论的回归: 基于刑事政策的限制死刑
    ( 一) 对“限制死刑论”的阶段共识
    ( 二) “少杀”“慎杀”刑事政策影响下的死刑保留论
        1. 对“少杀”“慎杀”刑事政策进行历史谱系学考察,认为减少死刑适用、限制死刑适用是符合刑事政策连贯性的选择
        2. 对“少杀”“慎杀”作扩张的解读,而对适用死刑的标准作出限缩的解释
    ( 三) 对限制死刑扩张适用的质疑
四、死刑存废之争的未来展望
    ( 一) 严重腐败犯罪的死刑废除问题
    ( 二) 严重暴力犯罪的死刑废除问题
    ( 三) 持续存在的争论: 民意

(9)结合库恩的范式理论分析我国死刑立法(论文提纲范文)

一、死刑立法范式转变的要素
二、死刑立法的存废范式之争
    (一) 死刑保留论范式与死刑废除论范式
    (二) 比较分析死刑保留论范式与死刑废除派论范式
三、结合库恩的范式理论分析我国死刑未来立法趋势
    (一) 结合我国当前国情死刑应该被保留
    (二) 死刑终将被废除

(10)死刑存废之争的三重冲突和解决之路(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死刑存废之争的三重冲突———价值理念、刑事政策和个案选择
     ( 一) 死刑存废之争的抽象价值理念冲突———中国死刑该不该废?
     ( 二) 死刑存废之争的刑事政策冲突———中国死刑能不能废除?
        1. 死刑的威慑力问题
        2. 死刑的错判问题
        3. 死刑的司法实践效果问题
        4. 死刑的报应功能
     ( 三) 死刑存废之争的个案冲突———中国司法个案中的死刑立场是什么?
二、中国死刑存废之争的怪相———三层冲突的系统反思
     ( 一) 逐步沦为“无用之争”的死刑抽象价值理念之争
     ( 二) 趋于“同化”的中国死刑刑事政策之争
        1. 对于中国目前死刑刑事政策的部分认同
        2. 对于司法适用中死刑个案上的趋于认同
     ( 三) 法学理论界“集体失声”的死刑个案之争
三、中国死刑存废争论的关键———理论、司法和公众认识的有机结合
     ( 一) 中国死刑存废的关键之一: 死刑司法适用标准之争
        1. 中国死刑适用的司法现状分析———基于近300份死刑判决书的考察
        2. 司法实践中死刑存废的关键问题———死刑类型的选择标准
     ( 二) 中国死刑存废的关键之二: 公众认知支持之争
        1. 观念的重构: 确立民意对死刑的决定性作用
        2. 现实的分析: 认清影响死刑个案民意的两种要素
        3. 理论的校正: 刑事对策兼顾公众对死刑的态度
四、余论———中国死刑判决的全面公开问题

四、死刑:保留?废除?(论文参考文献)

  • [1]刑法修正案之死刑立法研究[D]. 李蕊宏.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2]我国死刑制度优化的困境与应对研究[D]. 梁巧丽. 长江大学, 2020(02)
  • [3]死刑立即执行替代措施视角下的死缓制度研究[D]. 刘丹. 内蒙古大学, 2019(05)
  • [4]我国终身监禁制度研究[D]. 赵东. 西南政法大学, 2019(08)
  • [5]我国死刑存废问题研究[D]. 王磊. 长春理工大学, 2019(01)
  • [6]死刑制度存废面临的伦理争议及改革建议[D]. 李坤原.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4)
  • [7]死刑、宪法与国家学说——论死刑废除的理论路径选择[J]. 时延安. 环球法律评论, 2017(06)
  • [8]死刑存废之争的历史演变与未来进路[J]. 陈凌剑.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2)
  • [9]结合库恩的范式理论分析我国死刑立法[J]. 卢晓雨. 法制博览, 2015(08)
  • [10]死刑存废之争的三重冲突和解决之路[J]. 于志刚. 比较法研究, 2014(06)

标签:;  ;  ;  ;  ;  

死刑:保留?废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