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台军作战能力显着增强

2002年:台军作战能力显着增强

一、2002年:台军作战能力明显增强(论文文献综述)

刘波[1](2021)在《冷战后美国对台军售政策演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冷战结束以来,美国对台军售政策一直处于动态调整之中。作为美国对华战略的政策性工具,30多年来,美国对台军售政策被历届美国政府所继承,并且在不同政府时期不断调整、丰富其内容。本文采用文献归纳和数据分析等方法对美国对台军售政策演变和趋势作了深入分析。研究发现,美国对台军售政策在历史纵向上呈现出渐进式的阶段性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在以下三个层面:首先是数量上表现为对台军售数额越来越多,冷战结束导致的国际格局调整和对华战略变化使得美国重新聚焦对台军售。老布什政府开启大规模对台军售的先河,对华有着意识形态偏见并且处于经济困境的克林顿政府在老布什基础上提升了对台军售额度,其任期内的军售频次也为冷战结束至今之最。刚上台的小布什将中国大陆看作是“战略竞争者”,其背后现实主义作风强硬的美国政府将对台军售用作同中国大陆进行战略竞争的重要手段,小布什政府任期内对台军售额度又较此前克林顿政府更上一层。奥巴马政府时期,中美关系处于前所未有的稳定阶段,奥巴马政府虽然在对台军售上有所克制,且努力不让台湾问题影响到中美关系,但是出于前面历届政府在对台军售上的巨大成本投入,奥巴马政府也因政策惯性也进行3次对台军售,并且维持在相当高的额度。到特朗普政府时期,中美两国进入全面战略竞争状态,特朗普政府频繁在台湾问题上做小动作,对台军售也是其中一方面,特别是到任期结束前一年,不断提交军售议案,对中国大陆进行挑衅,其任期内军售总额达到历史最高值。其次是质量上表现为美国对台军售项目内容质量越来越高。鉴于中美建交后签订的公报限制和中美关系敏感性。在冷战结束前,美国对台军售通常出售的是美国军队及其盟军使用老旧的硬件武器,同时伴有一定的零件、后勤服务。但是冷战结束后,美国违反《八·一七公报》内容和精神,不断地扩大对台军售项目内容。除硬件武器之外,美国还开始对台出售软件以及军售相关配套服务,使得美国对台军售在待遇上向美国的“盟友”看齐。军售项目内容扩大的直接后果就是在美国对台军售项目清单中见到越来越多的先进性武器。从老布什政府的爱国者导弹、F-16飞机到克林顿政府的一系列软件和鱼叉导弹,小布什政府的反潜飞机、驱逐舰、直升机到特朗普政府后期一系列此前美国不对外出售的先进武器。最后是美国对台军售时机选择上企图通过频繁军售来实现常态化。美国对台军售,尤其是出售数额较大,项目较为敏感的军售时,会选择较为一些特殊的时间节点。历任总统上台后的第一次对台军售会引起众多关注,克林顿、小布什、和特朗普在上台后半年之内就开启了对台军售,这背后折射的是美国政府对台湾战略意义上的重视。其次是在中美关系陷入困境的时候,如老布什政府时期中国政治风波后、1996年台海危机后、2001年南海撞机以及特朗普政府时期挑起对华贸易战后,对台军售在频次上相对较为频繁,反映的是美国政府将对台军售作为政策性工具用以制衡中国大陆。最后是在中美关系比较好的时期,美国会毫无征兆性的进行对台军售,并且是大批次、大额度的军售,以奥巴马政府为代表。但是在特朗普后期,美国政府正在频繁提及一个词“对台军售常态化”,从以上三个方面来看,笔者将对台军售常态化理解为一个过程。首先是在数量上,在频次和数量上逐步增加,即使是在中美关系较好的时期也要维持对台军售就是采取“温水煮青蛙”的战术企图让中国大陆被动习惯,在质量上也不断提升,企图造成《八·一七公报》的破窗效应,最后是时机选择上也不再表面上顾及中国大陆的感受。总的来说就是,冷战结束后的美国对台军售政策演变是在逐步突破《八·一七公报》以达到对台军售常态化,使得美国能够长期利用美国对台政策工具阻碍中国统一,干扰中国大陆发展进程、维持美国在东亚、印太地区的战略利益以达到“以台制华”牵制中国崛起的战略目标。

王梦[2](2020)在《“九二共识”以来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研究》文中提出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两岸同胞血脉相通,骨肉相连,共同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进步和发展。但是,甲午战败后,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台湾沦为日本殖民地,并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日本殖民统治时期,这给“台独”的产生提供了土壤。二战后,美国对台野心充分暴露,不断插手台湾问题,成为“台独”背后的重要推手。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历史因素和西方反华势力的纵容、扶持下,“台独”开始滋生,并对两岸关系产生了较大负面影响。“九二共识”以来,为反对“台独”分裂活动,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中国共产党根据不同时期两岸关系特点,审时度势,制定了灵活的政策,开展了大量工作。长期以来,学术界关于这一研究多侧重于时事政治的角度进行考察,而从宏观向度出发,进行历史的、系统地研究较为薄弱。加之,蔡英文当选台湾地区领导人后,民进党当局拒不承认“九二共识”,致使两岸关系愈发紧张。2019年是《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2020年是《反分裂国家法》实施15周年,因此,无论是基于学术研究切入点来说,还是从时间节点来看,全面检视“九二共识”以来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的实践,总结经验,启示未来,十分必要且意义重大。综上考虑,本文以“台独”作为基本要素和切入点,在承袭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多源搜集和爬梳中国共产党有关此问题的文献、档案馆馆藏档案、代表性党报承载的报道、网络电子图文数据库以及国外的部分史料等,立足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综合运用文献分析、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系统分析等研究方法,以历史发展为脉络,系统地考察“九二共识”以来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的实践逻辑,总结历史经验,以期为今后反“台独”工作的开展提出浅薄建议。具体而言,本论文共分七章:第一章为绪论。本章主要介绍了本文的选题背景以及理论意义、现实意义。系统地论述了国内外学术界关于“九二共识”以来,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研究的基本方面,扼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创新之处和不足。第二章是有关“台独”的相关概述。本章主要阐释了本研究核心概念的基本方面,从“台独”的产生发展、基本特点及危害三个维度进行了探究。首先,从台湾岛内的社会历史背景、美日为主的早期海外“台独”活动、渐趋猖獗的岛内“台独”活动等方面分析了该问题的产生与发展。其次,在此基础之上,归纳概括了“台独”的基本特点。最后,总结了“台独”对台湾同胞福祉、中国核心利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危害。第三章是“九二共识”以来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的依据和基础。本部分主要分析了“九二共识”以来中国共产党主要以什么为依据,在什么基础上进行反“台独”工作实践的。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国家主权的学说以及中国共产党关于反“台独”的相关论述是本研究的理论依据,有关台湾法律地位的国际法理据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反分裂国家法》等国内法律是反“台独”工作的法律依据。从新中国成立至“九二共识”确立这段时期内,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实践是本研究的实践基础。第四章是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反“台独”工作实践。本部分主要梳理和分析了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反“台独”工作实践。具体而言,该章节较为详细地回顾了“九二共识”的确立以及“汪辜会谈”的进行,阐述了中国共产党主动打破两岸关系僵局,以进行政治对话和促进两岸经贸人文交流的形式遏制“台独”发展,重点论述了中国共产党与以李登辉为首的“台独”分裂势力的斗争。最后,总结了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取得的成效。第五章是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反“台独”工作实践。本部分主要梳理和分析了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反“台独”工作实践。具体而言,本章主要回顾和论述了新世纪后,中国共产党面对猖獗的“台独”分裂活动所进行的斗争,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的两岸关系形势下,凝聚海内外反“台独”合力进行的反“台独”斗争,总结了这一阶段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的成效及其对于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重要意义。第六章是以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反“台独”工作实践。本部分主要梳理和分析了以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反“台独”工作实践,其与第四章、第五章共同构成了本文研究的重点内容。具体而言,本章系统总结和概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对台工作的新理念,阐述了中国共产党以和平发展思想巩固反“台独”成果的具体措施,论述了中国共产党坚决遏制台湾当局谋求“国际空间”的“台独”分裂活动,以及中国共产党坚决反对美国政府和美国国会的涉台行为。最后,本章简要总结了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所取得的成效。第七章是“九二共识”以来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的经验与启示。本部分是规律性凝练与前瞻性启示。本章首先从始终坚持原则性问题不动摇、始终坚持反对“台独”不妥协、注重反“台独”工作方式方法、高度重视两岸人民力量作用、充分发挥大陆的主导性作用五个方面总结了“九二共识”以来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的基本经验。在此基础之上,结合尚未彻底解决的若干问题,提出了保持大陆自身发展进步势头、继续巩固一个中国原则共识、持续深化两岸各项交流合作、政治措施与军事手段相结合、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大势等建议和启示。总而言之,“九二共识”以来,中国共产党面对风云复杂的国际局势,面对各种“台独”分裂图谋和活动,进行了有理、有力、有节地斗争,有效地遏制了“台独”分裂活动,维护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因此,系统地梳理与研究“九二共识”以来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的实践逻辑,深刻总结经验,以期对未来两岸关系的发展有所裨益。

漆浩[3](2020)在《中美建交谈判中的对台军售问题》文中研究说明对台军售问题是中美建交谈判的历史遗留问题,也是建交谈判中未能攻克的难题。本文旨在通过历史学档案材料分析法还原中美建交谈判中关于对台军售问题谈判的过程与细节,并探求建交谈判最终搁置对台军售问题的本质。早在基辛格访华之前,美国政府就绞尽脑汁地寻求一种美台共同防御条约(《中美共同防御条约》)的替代方案,以保证中美关系正常化后台湾的安全。《上海公报》发表后,中美关系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但是美国始终不愿意放弃对台湾的安全防务承诺,甚至以军售信贷化的形式代替了直接的军事援助,获得了对台援助实质上的增加。1973年与基辛格会谈期间,周恩来关注到美台联合生产F-5E战斗机的新变化,但是双方未能在此问题上进行深入的探讨。所罗门首次提出将中国和平解放台湾问题的声明与放弃美台共同防御条约相挂钩,同时继续向台湾出售军事武器,为处理美台防卫关系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案,但是1974年中美两国内政方面的变化使得正常化事业原地踏步。福特上台后,确认了“台湾有限地获得新武器”的政策基础,承诺以日本模式断绝美台关系。1976年,中美两国领导班子更迭,正常化重新提上日程。PRM-24为卡特政府初步确立了关系正常化后与台湾保持全面经济关系包括继续对台军售的方案。万斯访华后,卡特政府进一步确定了以美国模式为基础的对台军售“双保险”方案,期许获得中国不反驳美国单方面在台湾问题上和平意图的声明,同时获得中方对军售明确或暗示的同意。布热津斯基访问期间,一手打造了“历史性的转折时期”和“全面的商业关系”等词汇,并将邓小平和华国锋没有做出反应解释为中方对军售的默许,卡特政府最终确立了有限的对台军售政策,即放松中方和平意图声明,同时与中国在对台军售问题上进行协商,仅销售一些有限的新武器。在正式建交谈判之前,美方除卡特主张直接提出对台军售问题,其他人都赞成一种间接的方式,伍德科克作为美方的谈判负责人,也认为军售问题不能直接放到谈判桌上,中国则早在正式谈判前就明确将反对美台军售作为基本立场。四轮谈判后,伍德科克承认对台军售是难题但是仍然认为还有商量的余地,而中方认为在军售问题上谈不拢是谈判前期没有获得实质性进展的原因。1978年9月19日,卡特在会见柴泽民时直接提出继续对台军售的立场,柴泽民坚决表示反对,北京方面迟迟不给出回复,谈判一度陷入停滞。此时卡特决定做出让步,只期许获得中方在军售问题上的含蓄的同意,并主动建议双方加快正常化脚步,与此同时,邓小平也做出抓住机会尽快完成正常化的指示,谈判进程加快。12月4日,韩念龙对伍德科克表示坚决反对正常化后美国继续对台军售,但卡特政府继续将其理解为一种“事实上的接受”。在建交谈判的最后一刻,双方在对台军售问题上的分歧才彻底暴露在谈判桌上,中方要求美方1980年以后永远地停止对台军售,而美方理解的是1979年一年停售。在历史的关键时刻,正常化前途未卜,邓小平着眼全局,顺势而为,毅然接受伍德科克建议的暂时搁置军售方面的分歧,实现了两国关系的正常化,中美关系打开了新的历史篇章。双方搁置分歧完成正常化主要基于四个方面的考量:第一,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重塑了行为体的利益关系,苏联在第三世界的扩张对中美造成了共同的威胁,中美两国联合起来反对苏联刻不容缓;第二,内政的变化影响了外交政策,中国国内的政治变化促使邓小平必须迅速获得外交上的胜利,尤其是中美关系上的胜利;第三,中国内部正在进行经济现代化改革,急需良好的国际环境,也需要美国的技术支持;第四,搁置军售问题是为了日后在对台湾的安排上各做文章。无论如何,双方领导人高瞻远瞩,在大问题面前搁置小问题,体现了非凡的政治智慧,但对台军售却作为建交谈判中的历史遗留问题一直延续下来,与中美关系相互作用。

赵俊达[4](2020)在《预防性合作与牵制策略视角下的美国“一个中国”政策研究》文中认为台湾问题自形成以来,始终被视为中美关系中最核心最敏感的问题,并深刻影响着中美关系进程。“一个中国”政策作为美国处理台湾问题的基础,体现了美国在台湾问题上原则性与灵活性并存的特点。首先“一个中国”政策虽然表达了美国对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立场,但又与一个中国原则有着本质的不同和差异。其次,“一个中国”政策内容自身的矛盾性,决定美国可以利用该政策调整与台湾的关系,灵活处理台湾问题。最后,“一个中国”政策框架逐渐宽泛化,美国以“一个中国”政策框架之名,推进台海政策,进一步发展美台关系,保证美国在台海的地位并维持其战略和地缘政治利益。一方面,中美“共管台独”势力,说明双方虽然对台湾问题的认知有着本质不同,但美国在处理台湾问题上仍然难以超脱“一个中国”政策所确立的原则和底线。同时,“台独”势力对美国战略和地缘政治利益可能产生无法控制的后果,又增强了美国对台海局势稳定的追求,成为中美双方维持台海局势稳定甚至合作的基础之一。另一方面,美国以“一个中国”政策之名,实行台海政策,加强与台湾当局关系,并扶植“台独”势力又对台海局势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随着中国实力的不断增加,面临着新崛起的大国,美国的“一个中国”政策更加重视台湾问题本身给美国带来的战略收益,利用台湾问题牵制中国大陆的意图也更加强烈。这些因素无疑会对我们实现国家的完全统一产生影响。因此,以预防性合作和牵制策略视角认知美国的“一个中国”政策,把握美国“一个中国”政策的内在规律和最新变化,对彻底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的完全统一具有重要意义。

王雪莲[5](2020)在《美国国会研究服务局与美国对华政策研究(1969-1991)》文中研究指明在当代社会中,信息的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要,信息正在影响着国家战略决策和国际关系的走向,掌握全面而准确及时的信息,成为国家制定外交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会是美国外交政策的重要参与者,美国国会在参与美国的外交政策时同样需要信息。国会研究服务局(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CRS)作为美国国会的专属思想库,在为国会提供信息服务与决策研究分析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国会研究服务局拥有同其他思想库相同的功能,同时还有别于其他思想库,在为国会提供政策理念、政策主张、决策研究、提供讨论平台、举办研讨会的同时,还为国会提供各种信息数据支持服务,即数据储存服务、研究问题背景材料支撑、文摘汇编等服务,是国会的重要信息来源与政策咨询部门。美国国会的主张在美国外交决策过程中起着相对重要的作用,在美国对中国政策上,国会内部的看法经常不统一,因为国会中数百位的议员代表不同的党派和利益集团,受党派和院外集团的影响,难以达成统一的观点和意见。利益集团的游说和思想库的研究,对国会立法也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作用。在美国对中国的外交决策中,美国总统的作用当然是最关键的,然而美国国会也是影响美国对中国政策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尤其在本文所关注的冷战中、后期,受国际关系以及中美两国国情变化的影响,国会对中美关系以及对中国的看法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中美关系起起浮浮,从中美关系打开僵局到缓慢发展,再到僵持和化险为夷,建立中美正常化外交关系,中美正式建交后两国的关系也是不断出现危机,台湾问题一直是中美两国关系中的“难点问题”,是制约两国关系发展的关键,是国会中较为敏感、重点关注的政策议题。本文通过对美国国会研究服务局与美国对华政策决策研究,力图证明国会研究服务局是国会的一个重要的专属思想库,在国会的外交政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分为引言、正文、结语三个部分。引言部分提纲携领地分析课题的缘起、研究内容、研究空间、研究意义。通过研究综述,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扫描总结。正文由四章组成,论述了1969年至1991年期间,美国对中国的政策决策研究,具体如下:第一章对本文所讨论的思想库的概念和分类进行界定,追溯美国思想库的历史发展,思想库在美国外交政策中的作用。特别分析和论证了国会研究服务局和绝大多数思想库的相同及不同之处,提出美国国会的信息需求和信息来源,以及国会研究服务局对国会各专门委员会及议员们的秘书办公室服务及影响,最后对国会研究服务局的产生、发展的历史脉络进行详细的论述。第二章主要是国会研究服务局对关于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问题的研究,围绕着美国对恢复中国联合国合法席位这一历史问题的“不得不转变的观点”、美国与代表中国利益的国家代表在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的争论、以及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后,美国对中国政策的研究分析。在对恢复中国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历史问题上,美国本着一贯阻挠的政策,在历史发展的趋势下,不断调整阻拦中国的政策,在联合国内整整阻拦了中国22年。在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美国与代表中国利益的亚非拉等第三世界的国家进行争辩,最终以美国的失败告终。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后,国际形势也发生变化,美国内部对中国的认知有了不同的声音,国会研究服务局对中国内政外交政策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这有助于美国国会相关机构及议员们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国。第三章主要是国会研究服务局对中美关系正常化问题的研究,分为国会研究服务局关于中美关系正常化的研究、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与中国建立正常化关系对美国的影响、以及中美关系正常化后国会研究服务局对中国政策的研究三个方面。在中美关系正常化之前,美国国会内部对中美关系正常化问题进行了大量的争辩,并提出建立正常化关系的两种提案。在中美关系正常化之前,法国、日本、澳大利亚、西德等国已经与中国建立正常化外交关系,国会研究服务局对与中国建交的四个资本主义国家进行分析,分析他们与中国建交后给本国带来的影响。中美建立正常化外交关系后,因为美国政府调整对中国的政策,美中实行战略合作,美国政府的一些作法引起国会的不满和担忧。第四章主要是关于国会研究服务局对中美正式建交后的台湾问题研究的研究。台湾问题一直是中美关系中的壁垒,在台湾问题上,中国与美国不断出现摩擦,国会是台湾的主要支持者。这反映了台湾当局投入巨额资金扶植院外集团来影响美国国会和政府政要的事实。中美关系正常化后,台湾问题越发重要,本章从美国对台湾的政治、安全、经济三方面的政策进行研究论述。结语部分对本文的总体脉络进行了梳理,总结了国会研究服务局关于美国对华政策上的研究分析。由于国会的关注,因此国会研究服务局对中国政策尤其关注,国会研究服务局针对中美关系的不同时期,分析中国问题,笔者力图证明国会研究服务局的分析与美国对中国政策的关系。

张耀旋[6](2019)在《日本海洋安全战略下的对台政策(1991-2012年)》文中指出台湾问题关乎我国的核心利益,不仅涉及国家的统一和完整,也关系到世界的和平与稳定。解决台湾问题对于提升民族自信心,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着重大意义。而日本海洋安全战略下的对台政策对于我国完成两岸统一大业有着巨大影响。本文试对1991—2012年后冷战时期日本海洋安全战略下的对台政策进行分析研究。从军事战略安全,交通运输安全,政治,经济等方面,详细论述后冷战时期台湾在日本海洋安全战略中的重要战略地位。通过对1991—2012年后冷战时期的日本海洋安全战略下对台政策的梳理,分析日本海洋安全战略下对台政策各个发展阶段的特征,进而分析日本对台政策的基本立场。从日本海洋安全战略的调整和美日台合作的方面解析了日美安保再定义与日本海洋安全战略下对台政策。并从中日关系,两岸关系方面分析日本海洋安全战略下对台政策的影响。从而进一步得出日本海洋安全战略下日本对台政策具有“持久性”、“追随性”和“自主性”、“清晰性”和“模糊性”的特点。并提出中国的应对之策: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平解决“台湾问题”;警惕日本武力涉台风险,增强中国海洋实力;加强中日关系,构建中日命运共同体;加强两岸关系,打击“台独”分裂势力。

彭博[7](2018)在《美国亚太战略中的台湾军事基地研究(1950-1964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加大对台军援为标志,美国开始了在台湾建设军事基地。1954年12月2日,《美台共同防御条约》签订,更是将美国在台建立军事基地的行为公开化,这标志着美国战后所极力打造的所谓“西太平洋防御链”正式形成。此后,美国更是积极强化美军对台湾地区的军事存在,其军事基地在20世纪50年代两次“台海危机”的刺激下飞速发展。50年代末期,美军驻台军事基地网络基本成型。60年代期间,由于美国亚太战略重心向印度支那地区,尤其是越南的转移,加之美国经济疲软、中苏关系转变以及台海局势暂时平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美国逐渐将有限的战略资源向越南地区集中,从而导致这一阶段美国在台湾的军事基地在其亚太战略中的地位相对弱化,基地本身硬件的建设也趋于停滞。在这一时期,美国的做法更多的是完善驻台基地的软件建设以及对基地所存在的弊端进行修补,这些都反映在1965年8月美国与台湾当局草签的《在华美军地位协定》之中,即:该协定以文本的形式规定了美台双方在基地问题上各自的权利和义务,这也以协定方式将美军驻台军事基地“合法化”。从1950年到1964年,美国在台的军事基地服务于美国的亚太战略,是美国在西太平洋遏制新中国的岛屿链条中的重要一环,其遗留的恶劣影响一直延续到现今。

杨震[8](2012)在《论后冷战时代的海权》文中提出间发展。战争的变化同样也对海权的范围产生了影响:冷战后世界海军力量对比的变化使战争集中在沿海地区;一体化联合作战对海军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其具备为联合部队提供战略海运、海上防御和对陆纵深打击能力。军事技术的进步,特别是信息技术进行引领的导弹技术的进步使海军对陆地纵深目标进行远程精确常规战略性打击成为可能。上述影响使海权的范围开始从远洋公海扩展至沿海地区并直抵大陆纵深。后冷战时代海权在规模范围的变化不但完成了理论探索,也进行了战争实践。从后冷战时代中国海权观念的变化来看,则是受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双重影响的。后冷战时代海权的地缘政治背景发生了巨大变化,世界海权的轴心地带由从前的大西洋转向太平洋。随着国家实力的快速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一个海洋大国,与美国一起成为世界海权的两个主要角色。美国在中国发展海权的三个关键战略区域:台湾、南海和印度洋进行“岛链”封锁,已经成为中国发展海权的最大制约因素。中国的海权观念在冷战结束后得到了很大发展,经济海权观、战略海权观、复合海权观、合作海权观和海洋国土观构成了后冷战时代中国海权观的主体。冷战的结束使海权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在政治、经济、军事和科学技术等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还在深化与发展。

高顺祥[9](2012)在《冷战结束后美国的台湾利益集团对中美关系的影响》文中提出冷战结束后,利益集团政治在美国外交决策领域的影响逐渐彰显,其中台湾利益集团在美国外交政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给中美关系带来了严重影响。本文对冷战结束后美国外交政策的特点,美国利益集团政治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特别是对台湾利益集团的构成及其在美外交政策领域施加的影响进行了重点论述。冷战后,美国国会与总统在外交方面的争权愈演愈烈。国会通过手中掌握的拨款权、人事任免权、监督听证权等权力深度介入外交事务,并与利益集团结成联盟,国会成为利益集团最主要的“发声管”。台湾利益集团自出现时起,就与国会关系密切,部分国会议员实际充当了台湾利益集团的代言人。台湾利益集团构成复杂,大体可分为“台湾系”和“本土系”两大类:台湾系是指台湾当局在美国的派出机构及其利益的代理人,由台湾当局支配或暗中指使,是集团的核心力量;本土系则是由于经济利益驱使或出自意识形态、政治利益和国家安全等方面的考虑而支持台湾的美国利益集团、个人或组织,他们属于外围成员,但作用不容低估。台湾利益集团活动目标主要是为台湾谋利益,比如争取台湾加入联合国等国际组织,谋求独立国家地位等。为此,台湾利益集团通过游说议员和行政官员、公关外交、感情投资、政治捐献等多种方式拉拢美国决策部门,离间中美关系,使90年代以来的中美关系出现跌宕起伏局面。冷战后,台湾利益集团推动了台湾领导人访美、美国对台军售、台湾入联等多个破坏海峡两岸和平与中美关系稳定的事件,造成海峡局势的持续紧张,不仅给中美关系带来诸多变数,也使中国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努力困难重重。基于其对中美关系和海峡稳定造成的严重后果,本文最后提出必须对台湾利益集团施加给美国社会的影响加以“隔离”并予以修补。具体说来,加强对美国国会的工作力度,改进工作方法——由原来的由上而下,重视美国上层而忽视美国民众的工作方法改为既重视中美上层社会的示范作用又充分发挥两国民间社会的联系纽带作用的上下结合的工作方法,充分发挥公共外交的作用,以此减少台湾利益集团等对中美关系的破坏,推动中美关系的健康稳定发展。

信强[10](2009)在《迈向“准军事同盟”:美台安全合作的深化与升级(1995~2008)》文中认为1995~1996年第三次台海危机爆发以来,美国出台和推行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使美台双边安全关系得到了大幅的提升和深化,其中包括协助台军建立和完善一体化的"三军联合作战指挥自动化系统"、推动美台尖端军事科技合作、促进两军信息情报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提升美台军方交往互动层级、设立军事热线、制度化美台高层对话机制、参与和指导台湾军事演习等。随着美台军事"软件"合作的不断升级及"体制化"程度日益加深,美台安全关系正逐步朝着"准军事同盟"的危险方向发展。

二、2002年:台军作战能力明显增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2年:台军作战能力明显增强(论文提纲范文)

(1)冷战后美国对台军售政策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相关研究
        (二)国外相关研究
        (三)总结述评
    三、研究方法和内容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框架
    四、研究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冷战后美国对台军售演变进程
    第一节 老布什政府时期对台军售
    第二节 克林顿政府时期对台军售
    第三节 小布什政府时期对台军售
    第四节 奥巴马政府时期对台军售
    第五节 特朗普政府时期对台军售
第二章 冷战后美国对台军售演变分析
    第一节 冷战后美国对台军售数量比较分析
    第二节 冷战后美国对台军售质量比较分析
    第三节 冷战后美国对台军售时机选择分析
第三章 美国对台军售演变原因和趋势
    第一节 美国对台军售演变原因分析
    第二节 美国对台军售演变趋势分析
第四章 美国对台军售演变影响及应对
    第一节 对台军售演变影响
    第二节 应对美台军售演变
结语
    本文结论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2)“九二共识”以来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1.4.1 研究创新
        1.4.2 研究不足
第二章 “台独”问题的相关概述
    2.1 “台独”的产生及发展
        2.1.1 “台独”产生的社会历史因素
        2.1.2 早期“台独”活动的海外萌芽
        2.1.3 岛内“台独”活动的渐趋猖獗
    2.2 “台独”的基本特点
        2.2.1 影响因素多元性
        2.2.2 “理论”内容荒谬性
        2.2.3 极具高度敏感性
    2.3 “台独”的危害
        2.3.1 危害台湾同胞福祉
        2.3.2 损害中国核心利益
        2.3.3 阻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第三章 “九二共识”以来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的依据和基础.
    3.1 理论依据
        3.1.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国家主权的学说
        3.1.2 中国共产党关于反“台独”工作的论述
    3.2 法律依据
        3.2.1 关于台湾法律地位的国际法依据
        3.2.2 关于反“台独”工作的国内法依据
    3.3 实践基础
        3.3.1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的反“台独”工作
        3.3.2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反“台独”工作
        3.3.3 “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反“台独”工作
        3.3.4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共产党的反“台独”工作
第四章 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反“台独”工作
    4.1 推动开展两岸对话谈判
        4.1.1 确立“九二共识”建立互信基础
        4.1.2 促成“汪辜会谈”架起沟通桥梁
        4.1.3 开启政治对话遏制“台独”发展
    4.2 促进两岸经贸人文交流
        4.2.1 促进两岸经济贸易关系新发展
        4.2.2 推动两岸人员往来和文化交流
    4.3 坚决反对一切“台独”分裂活动
        4.3.1 提出“八项主张”打击“台独”
        4.3.2 反对李登辉“台独”分裂活动
        4.3.3 反对美台勾结的“台独”分裂活动
    小结
第五章 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反“台独”工作
    5.1 反对民进党主导的“台独”分裂活动
        5.1.1 反对陈水扁“台独”分裂活动
        5.1.2 提出两岸关系的“四点意见”
        5.1.3 制定出台《反分裂国家法》
    5.2 努力营造反“台独”的域外环境
        5.2.1 敦促美国信守承诺反对“台独”
        5.2.2 争取国际社会支持反对“台独”
    5.3 推进两岸关系走向和平发展
        5.3.1 开创两岸政党交流崭新局面
        5.3.2 推动实现全面直接双向“三通”
        5.3.3 提出“六点意见”促进和平发展
    小结
第六章 以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反“台独”工作
    6.1 提出新理念深化两岸和平发展
        6.1.1 提出“两岸一家亲”理念
        6.1.2 携手共建“两岸命运共同体”
        6.1.3 团结台湾同胞共圆中国梦
    6.2 以两岸和平发展巩固反“台独”成果
        6.2.1 强调两岸基本原则共识
        6.2.2 举行两岸高层领导会晤
        6.2.3 推进两岸走向融合发展
    6.3 坚决遏制“台独”分裂活动
        6.3.1 强调“台独”分裂行径零容忍立场
        6.3.2 全面封堵台湾当局所谓“国际空间”
        6.3.3 反对美国政府及国会的涉台行为
    小结
第七章 “九二共识”以来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经验与启示
    7.1 “九二共识”以来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的经验
        7.1.1 始终坚持原则性问题不动摇
        7.1.2 始终坚持反对“台独”不妥协
        7.1.3 注重反“台独”工作方式方法
        7.1.4 高度重视两岸人民力量作用
        7.1.5 充分发挥大陆的主导性作用
    7.2 “九二共识”以来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的启示
        7.2.1 保持大陆自身发展进步势头
        7.2.2 继续巩固一个中国原则共识
        7.2.3 持续深化两岸各项交流合作
        7.2.4 政治措施与军事手段相结合
        7.2.5 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大势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成果
致谢

(3)中美建交谈判中的对台军售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选题根据及意义
    二、史料基础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及内容
    五、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中美关系破冰期前后的对台军售问题
    一、打破坚冰:徘徊在两岸之间
    二、陷入停滞:难以割舍的安全承诺
    三、重新接触:对台军售问题的直接交涉
    四、逐渐清晰:所罗门方案
    五、福特政府的军售设想
第二章 建交谈判前在对台军售问题上的试探
    一、卡特政府对台军售方案的初步形成
    二、对台军售政策的进一步形成
    三、中美在对台军售问题上的初步试探
第三章 正式建交谈判中的对台军售问题
    一、谈判前的准备
    二、前期没有实质进展
    三、谈判加快
    四、暴露分歧
    五、搁置争议
    六、台湾的反应及影响
第四章 搁置对台军售问题的因素
    一、“抢时间”发展经济
    二、应对国际格局新变化的紧急性
    三、中国内部政治变化影响外交决策
    四、对于台湾双方各有打算
    五、邓小平的个人作用
结语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4)预防性合作与牵制策略视角下的美国“一个中国”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
第一章 “一个中国”政策演变与内容
    一、“一个中国”政策的演变
        (一) 杜鲁门政府立场成为美国“一个中国”政策的源起
        (二) “台湾地位未定论”对“一个中国”的侵蚀
        (三) “一个中国”政策的形成
    二、“一个中国”政策的内容
        (一) “三个联合公报”
        (二) “与台湾关系法”
        (三) 美国国内涉台政策和法律
第二章 中美在台湾问题上的“预防性合作”与“一个中国”政策调整
    一、“台独”是引发台海局势不稳的重要因素
    二、中美对“台独”的认知
    三、中美“共管台独”与“一个中国”政策调整
    四、中美“共管台独”的局限
第三章 “一个中国”政策与美国“扶台制陆”策略
    一、美国“扶台制陆”的环境和条件
        (一) 冷战后亚太权力格局失衡
        (二) 亚太格局渐成“两强”之势
        (三) 两岸实力对比的结构性转变
    二、“一个中国”政策中“扶台制陆”策略增强
        (一) 强化美国对台战略保证作用
        (二) 以“扶台制陆”的逻辑维持美台“安全关系”
        (三) 强化美台共同价值观念
    三、“扶台制陆”策略的作用
        (一) 阻碍两岸互信构建以发挥牵制作用
        (二) 维持两岸分裂局面有利于增强美迟滞中国崛起的目的
        (三) 增强美台实质同盟关系以维护亚太同盟体系
第四章 “一个中国”政策变化的逻辑
    一、“一个中国”政策随着美国亚太政策变化而调整
    二、“一个中国”政策结构变化特点
结语
参考文献
附件1: 自1979年以来美国对台军售表

(5)美国国会研究服务局与美国对华政策研究(1969-1991)(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问题
    二、研究意义和方法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综述
        (一)文献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三)国内研究综述
        (四)研究空间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美国国会与国会研究服务局
    第一节 国会研究服务局与思想库
        一、思想库的概念及分类
        二、思想库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影响
        三、全方位的思想库:国会研究服务局
    第二节 美国国会与思想库
        一、美国国会的信息需求与信息来源
        二、美国国会的附属机构
    第三节 国会研究服务局的成果及作用
        一、国会研究服务局的信息来源及研究成果
        二、国会研究服务局对国会的支持
    小结
第二章 国会研究服务局关于中国在联合国代表权问题的研究
    第一节 国会研究服务局关于中国恢复在联合国代表权问题的美国作用分析
        一、1969年前美国与中国代表权问题
        二、1970年以后美国对中国代表权问题的态度转变
        三、国会研究服务局关于美国对联合国的影响研究
    第二节 国会研究服务局关于第26届联合国大会的研究
        一、第26届联合国大会的投票
        二、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代表权
    第三节 中国恢复联合国代表权后国会研究服务局对中国的研究分析
        一、国会议员对中国的新认知
        二、国会研究服务局对中国70年代政策的分析
    小结
第三章 国会研究服务局对中美外交关系正常化的研究
    第一节 国会研究服务局关于中美外交关系正常化可行性分析
        一、国会研究服务局关于中美外交关系正常化争论的研究
        二、国会研究服务局关于中美外交关系正常化的方案研究
        三、中美外交关系正常化进程中美国国会的立法作用
    第二节 国会研究服务局对其他国家与中国建交影响的研究
        一、国会研究服务局关于中日正式建交的影响研究
        二、国会研究服务局关于中澳正式建交的影响研究
        三、国会研究服务局关于中法正式建交的影响研究
        四、国会研究服务局关于中德(西德)正式建交的影响研究
    第三节 中美关系正常化后国会研究服务局对美国对华政策的研究
        一、美国政府内在对华政策上的不同态度
        二、国会研究服务局关于中美战略合作的研究
        三、国会研究服务局关于中美共同关注问题的政策研究
    小结
第四章 国会研究服务局对中美建交后的台湾问题研究
    第一节 国会研究服务局对中美建交后美国与台湾关系的政策研究
        一、国会研究服务局对中美建交后台湾的政治环境的研究
        二、中美建交后白宫在台湾问题上的态度
        三、国会研究服务局关于美国对台政策的研究
    第二节 国会研究服务局关于美国对台湾安全问题研究
        一、台湾的安全问题
        二、国会研究服务局关于美国向台湾出售武器政策的研究
        三、国会研究服务局关于美国对台军售的具体措施分析
    第三节 国会研究服务局关于美国对台湾的经济政策研究
        一、国会研究服务局关于中美建交后的台湾经济概况的研究
        二、国会研究服务局关于美国与台湾的经济关系研究
        三、美国针对台湾经济政策
    小结
结语
    一、国会研究服务局的地位
    二、中美正式建交前后国会研究服务局对中国政策的分析
    三、国会研究服务局对中美建交前后台湾问题的看法
    四、美国国会研究服务局对美国外交决策的影响
参考文献
附录一 :1951年-1960年中国在联合国代表权问题的投票表决记录
附录二 :第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有关中国问题的提案投票结果
附录三 :1961年-1970年关于“重要问题”的投票结果
附录四 :1961年-1970年关于恢复中国联合国代表席位和驱逐台湾当局的投票结果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着情况

(6)日本海洋安全战略下的对台政策(1991-2012年)(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其意义
    二、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述评
        1、国内方面
        1.1 日本海洋安全战略研究
        1.2 日本对台政策
        1.3 日台关系研究
        1.4 台湾问题中的日本因素研究
        1.5 中日关系中的台湾问题研究
        2、国外方面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性与重难点
    五、论文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 台湾在日本海洋安全战略中的地位
    一、历史上台湾在日本海洋安全战略中的地位
    二、后冷战时期台湾在日本海洋安全战略中的地位
        1、交通安全方面
        2、军事战略方面
        3、政治方面
        4、经济方面
第二章 后冷战时期日本海洋安全战略下对台政策的历史演变
    一、探索期(1991-1995)
        1、逐步转变海洋安全战略
        2、实现自卫队的海外派遣
        3、强化日本周边海域防御能力
    二、成长期(1995-2000)
        1、日本海洋战略意识的觉醒
        2、重新稳固日美同盟
        3、介入台海安全形势
    三、成熟期(2001-2008)
        1、新的海洋立国战略
        2、自卫队的海外干预
        3、涉台政策准备
        4、涉台军事力量部署
        5、日台军事安全合作
    四、新发展期(2008-2012)
        1、进一步扩大自卫队海外实力
        2、加快海洋权益争夺
        3、日本对台政策新阶段
    五、后冷战时期日本海洋安全战略下对台政策的立场及形成原因
第三章 后冷战时期日美安保与日本海洋安全战略下的对台政策
    一、日美安保调整的背景
    二、日美安保再定义
        1、日美安保再定义与日本海洋安全战略的转变
        2、日本海外派兵
        3、日本军备扩张
    三、日美安保框架下美日台军事合作
        1、美日台合作的“法律基础”
        2、美日台军事交流
        3、美日台军备合作
        4、美日台联合军演
    四、日美安保再定义与日本对台政策
第四章 日本海洋安全战略下的对台政策与中日关系
    一、中日关系与日本对台政策
        1、台湾问题是中日关系中的敏感点
        2、“右倾化”对台政策对中日关系的影响
        3、中日关系对日本的重要意义
    二、日本对台政策与两岸关系
        1、助长“台独”势力、危害台海安全
        2、遵守“一个中国”原则与日本对台政策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美国亚太战略中的台湾军事基地研究(1950-1964年)(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问题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美国在台建立军事基地的战略需求(1945-1950年)
    第一节 冷战初期美国的亚太战略
        一、美国亚太同盟体系的初步构建
        二、美国亚太同盟体系中军事基地布局
    第二节 美国亚太战略中台湾的位置
        一、美国对台湾战略位置的定位
        二、美国对台湾的初步军事介入
第二章 美国在台军事基地的建立与发展(1950-1960年)
    第一节 朝鲜战争与美国对台战略需求的升级
        一、“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
        二、美国对台军事援助
    第二节 美国在台军事基地的建立
        一、《美台共同防御条约》的订立
        二、美国在台军事基地的构建
    第三节 美国在台军事基地的发展
        一、美国在台海军和空军基地的建设
        二、美国军事基地的经费来源
第三章 美国在台军事基地的相对弱化(1960-1964年)
    第一节 美国战略关注点转向越南战争
        一、美国对越南的关注升级(60年代初期美国亚太战略重心的变化)
        二、美国加大对越战争的战略投入
    第二节 美国对台军事基地投入的的弱化
        一、《在华美军地位协定》的签订
        二、美国对台军援缩减对军事基地的影响
综论
    一、美国在台军事基地是美国亚太战略链条的重要一环
    二、美国遏制中国政策对中美关系与亚太地区稳定的恶劣影响
    三、当代美国对华政策需要清除遏制政策的遗留因素
参考文献
后记

(8)论后冷战时代的海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研究问题的提出及其研究意义
        一、研究后冷战时代海权的必要性
        二、海权的概念解析
        三、后冷战时代海权面临的战略转型
        四、后冷战时代海权的战略构架
        五、后冷战时代海权之研究意义
    第二节 相关文献的回顾
        一、国外研究概况
        二、国内研究概况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第四节 本文的结构安排
    注释
第一章 海权论的诞生与发展及其反思
    第一节 马汉海权论的产生及其评述
        一、马汉海权论的产生
        二、马汉海权论的内容及影响
        三、对马汉海权论的评述
    第二节 科贝特海洋战略论的产生及其评述
        一、海洋战略论的产生
        二、科贝特海洋战略论的内容及影响
        三、对科贝特海洋战略论的评述
    第三节 戈尔什科夫国家海上威力论及其评述
        一、国家海上威力论的产生
        二、国家海上威力论的内容及影响
        三、对国家海上威力论的评述
    本章小结
    注释
第二章 后冷战时代海权的发展演进
    第一节 海权在后冷战时代发展演进的背景
        一、国际政治格局向多极化发展
        二、经济全球化
        三、新军事变革
    第二节 后冷战时代海权的内涵
        一、后冷战时代海权的要素
        二、后冷战时代海权的构成
    第三节 后冷战时代海权的观念
        一、后冷战时代海权的国际观
        二、后冷战时代海权的军事观
        三、后冷战时代海权的海洋观
    本章小结
    注释
第三章 后冷战时代海权的技术形态
    第一节 人类社会的技术形态及战争形态演进
        一、人类社会的技术形态演进
        二、人类战争的技术形态
    第二节 后冷战时代海权技术形态的理论探索
        一、战法思想
        二、军事技术
        三、编制体制
        四、途径目标
    第三节 后冷战时代海权技术形态的战争实践
        一、指挥、控制与通信
        二、海上打击
        三、后勤保障
    本章小结
    注释
第四章 后冷战时代海权的规模范围
    第一节 后冷战时代的战争
        一、后冷时代战争的主要形式
        二、后冷时代战争的作战模式
        三、后冷时代战争的战场空间
    第二节 后冷战时代海权的规模
        一、后冷战时代的战争对海权规模的影响
        二、对后冷战时代海权规模的理论探索
        三、后冷战时代海权规模的战争实践
    第三节 后冷战时代海权的范围
        一、后冷战时代的战争及军事形势对海权范围的影响
        二、后冷战时代海权范围的理论探索
        三、后冷战时代海权范围的战争实践
    本章小结
    注释
第五章 后冷战时代海权对中国海权思想的影响
    第一节 后冷战时代海权的地缘政治背景
        一、后冷战时代地缘政治的轴心
        二、中国实力的快速发展
    第二节 后冷战时代中国的海权辩论
        一、无足轻重的海权
        二、辅助性海权
        三、主导性海权
    第三节 后冷战时代中国发展海权的最大制约
        一、台湾问题
        二、南海问题
        三、印度洋问题
    第四节 后冷战时代中国海权观念的发展
        一、经济海权观
        二、战略海权观
        三、复合海权观
        四、合作海权观
        五、海洋国土观
        六、中国海权观念的发展与航空母舰
    本章小结
    注释
结论
    第一节 研究总结
        一、后冷战时代海权的内涵
        二、后冷战时代海权技术形态的进化
        三、后冷战时代海权规模范围的拓展
        四、地缘政治背景的变迁及中国海权观念的发展
    第二节 后冷战时代海权的进一步讨论
        一、海洋法的演进
        二、科学技术的进步
        三、国际战略格局的演变
        四、全球化进程的发展
    第三节 政策含义
        一、培育海权意识
        二、制定海洋战略
        三、推进海军转型
        四、发展海洋经济
        五、继续加强海洋法研究与建设
        六、增强海洋科技实力
    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

(9)冷战结束后美国的台湾利益集团对中美关系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冷战结束后的美国外交决策和利益集团政治
    (一) 冷战结束后美国的外交决策特点及对华决策
    (二) 利益集团政治
二、冷战后的美国台湾利益集团
    (一) 美国台湾利益集团的产生及构成
    (二) 美国台湾利益集团的目标及影响中美关系的手段
    (三) 美国台湾利益集团影响中美关系的效果和制约因素
三、 冷战后美国台湾利益集团影响中美关系案例
    (一) 台湾领导人访美
    (二) 对台军售及军事合作
    (三) 积极策划台湾加入国际组织
    (四) 借人权民主问题向中国施压
四、防止台湾利益集团破坏中美关系对策研究
    (一) 针对美国国会本身的工作
    (二) 针对美国社会层面的工作——公共外交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

(10)迈向“准军事同盟”:美台安全合作的深化与升级(1995~2008)(论文提纲范文)

一美台军事“软件”合作的加强
    (一)“三军联合作战指挥自动化系统”的建构
    (二)尖端军事科技合作
    (三)情报搜集及共享
    (四)利用售台武器接收进行培训演练
二迈向“准军事同盟”:美台安全合作的“体制化”
    (一)美台高层军事对话机制的建立
    (二)美台军方互动层级不断提高
    (三)参与和“指导”台湾军事演习的制度化
    (四)“迈向准军事同盟”:美台安全合作的“体制化”
        1. 台湾被接纳为美国“非北约主要盟国”。
        2. 建立“海上紧急救难合作机制”。
        3. 美台军事热线的开通。
三结语

四、2002年:台军作战能力明显增强(论文参考文献)

  • [1]冷战后美国对台军售政策演变研究[D]. 刘波. 国际关系学院, 2021(08)
  • [2]“九二共识”以来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研究[D]. 王梦. 吉林大学, 2020(01)
  • [3]中美建交谈判中的对台军售问题[D]. 漆浩. 南京大学, 2020(09)
  • [4]预防性合作与牵制策略视角下的美国“一个中国”政策研究[D]. 赵俊达.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8)
  • [5]美国国会研究服务局与美国对华政策研究(1969-1991)[D]. 王雪莲.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7)
  • [6]日本海洋安全战略下的对台政策(1991-2012年)[D]. 张耀旋. 武汉大学, 2019(08)
  • [7]美国亚太战略中的台湾军事基地研究(1950-1964年)[D]. 彭博. 武汉大学, 2018(06)
  • [8]论后冷战时代的海权[D]. 杨震. 复旦大学, 2012(02)
  • [9]冷战结束后美国的台湾利益集团对中美关系的影响[D]. 高顺祥. 山东师范大学, 2012(08)
  • [10]迈向“准军事同盟”:美台安全合作的深化与升级(1995~2008)[J]. 信强. 美国研究, 2009(04)

标签:;  ;  ;  ;  ;  

2002年:台军作战能力显着增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