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癌中nm23-H1、CD_(44)V_6和PCNA表达与DNA含量及转移潜能的相关性

结肠癌中nm23-H1、CD_(44)V_6和PCNA表达与DNA含量及转移潜能的相关性

一、结肠癌nm23-H1和CD_(44)V_6及PCNA表达与DNA含量及转移潜能的相关性(论文文献综述)

夏露花[1](2020)在《nm23表达在NSCLC中的研究及PET/CT对其分期与放疗计划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研究和探讨nm23基因与其他基因(EGFR,VEGF)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临床意义及其相关性,为临床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疾病选取最有效的药物提供更多的参考信息。靶向逆转nm23基因对非小细胞肺癌在放疗敏感性中的影响研究,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探讨使用PET/CT与增强CT两种检查方法对nm23表达的非小细胞肺癌分期及对放疗计划的影响。方法:1)选取180例nm23表达阳性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肿瘤组织标本,将其列为研究组。选取上述研究组中的53例非小细胞癌标本的癌旁正常肺组织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的nm23和EGFR、VEGF基因的表达,对比其差异。对上述18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在不同性别、病理类型、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肿瘤分期方面nm23、EGFR、VEGF三者表达的差异及其相关性。2)采用实时荧光PCR检测不同非小细胞肺癌细胞株A549和细胞株H1299中nm23 mRNA中表达水平;对照组细胞株A549给予照射处理,实验组则将过表达nm23重组质粒转染A549后给予照射处理;采用克隆形成实验检测各组细胞集落形成情况;采用实时荧光PCR检测各组nm23 mRNA表达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Western Blot检测两组PI3K和AKT蛋白表达,分析其表达的差异。3)选取213例nm23表达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图像检查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PET/CT组与增强CT组。在PET/CT组中,对比nm23表达强阳性(>++)组nm23表达阳性(≤++)组的SUVmax及GTVPET/CT。观察对比PET/CT组与增强CT组两组图像下,肿瘤分期改变情况、靶区勾画的体积大小、危及器官靶区的照射剂量,评估其对放疗靶区勾画的差异,对分期及放疗计划的影响。结果:1)EGFR、VEGF和nm23在非小细胞肺癌和癌旁正常肺组织中的表达:非小细胞癌组中的EGFR、VEGF阳性率均显着高于对照组,而nm23阳性率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EGFR、VEGF和nm23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1)在性别、肿瘤分化程度方面:EGFR、VEGF、nm23阳性表达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病理类型方面:腺癌组EGFR阳性表达率高于鳞癌组;VEGF、nm23阳性表达率在腺癌、鳞癌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肿瘤分期方面:EGFR阳性表达率在肿瘤分期为Ⅲ—Ⅳ期组高于肿瘤分期为Ⅰ—Ⅱ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VEGF、nm23在分期Ⅰ—Ⅱ期与Ⅲ—Ⅳ期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淋巴结转移方面:EGFR、VEGF阳性表达率有淋巴结转移组的高于无淋巴转移组;nm23的阳性表达率有淋巴结转移组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组。(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在非小细胞癌组织中,VEGF和EGFR不存在明显相关性;VEGF和nm23之间也不存在明显相关性,但EGFR与nm23与之间呈负相关性。2)A549和H1299非小细胞癌细胞株中nm23mRNA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549非小细胞肺癌细胞株nm23表达水平较低;实验组与对照组MLD值和SF2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与对照组各放疗剂量下,细胞存活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各放疗剂量下,nm23 mRNA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各放疗剂量下,PI3K和AKT蛋白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在PET/CT组中,nm23表达强阳性组SUVmax与GTVPET/CT均低于nm23表达阳性组。PET/CT组与增强CT组两组图像相比,两组在非小细胞癌分期改变、大体靶区体积(GTV)、危及器官的放疗照射量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对nm23、EGFR和VEGF进行免疫组化检测,有助于临床了解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病变程度,为制定治疗方案及选择合适的药物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2)靶向逆转nm23可增强非小细胞肺癌放疗敏感性,与PI3K/AKT/mTOR信号通路相关。(3)了解nm23基因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情况,能够为放疗靶区的制定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PET/CT在非小细胞肺癌放疗中,有助于提高靶区勾画的准确性,同时也能够更好的保护周围正常组织、器官,使患者获益。

董方丹[2](2019)在《nm23和COX-2蛋白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表达及意义》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分析nm23(non一metastatie,第23株被检测的基因克隆)及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COX-2)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结节性甲状腺肿和正常甲状腺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COX-2和nm23的阳性表达情况与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各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研究分析二者在甲状腺乳头状癌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并尝试为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术前治疗方案的设定及预后的判断寻找到特异性及灵敏性更高的生物学指标。方法1本实验收集了自2015年6月至2017年12月之间经唐山工人医院头颈外科手术切除、石蜡包埋的甲状腺病变组织共计119例。包括甲状腺乳头状癌69例;结节性甲状腺肿30例;正常甲状腺组织20例。所有甲状腺疾病患者在术前均为初诊,未经过手术放射治疗、化学药物治疗、激素治疗等,且病案资料完整。2通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SP法,实验检测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结节性甲状腺肿及正常甲状腺组织中nm23和COX-2蛋白的阳性表达情况,并分析不同临床特征的甲状腺乳头状癌中两种蛋白表达情况。探讨nm23和COX-2在甲状腺乳头状癌发生及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及二者存在相互作用关系。结果1 nm23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的阳性表达率是28.99%,显着的低于在结节性甲状腺肿和正常甲状腺组中的阳性表达率76.67%和85.0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 COX-2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的阳性表达率是71.01%,显着高于在结节性甲状腺肿和正常甲状腺组中的阳性表达率20.00%和20.0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55岁年龄组nm23的阳性表达率是28.57%,≥55岁年龄组的阳性表达率是30.7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组nm23的阳性表达率是20.00%,女性组中阳性表达率是32.6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m23在病灶数单发组的阳性率30.77%与病灶数多发组阳性率23.53%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直径≤1cm组中nm23的阳性表达率为37.78%,肿瘤直径>1cm组为12.50%,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侵出腺体包膜组nm23的阳性表达率为8.70%,在腺体包膜完整组的阳性表达率39.13%,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伴淋巴结转移组中nm23的阳性表达率是11.43%,在无淋巴结转移组中阳性表达率是47.0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2在<55岁年龄组的阳性表达率是69.64%;≥55岁年龄组的阳性表达率是76.9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OX-2在男性组阳性表达率是70.00%,在女性组中阳性表达率是71.4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OX-2在病灶数单发组的阳性率71.15%,病灶数多发组阳性率70.5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OX-2在肿瘤直径≤1cm组的阳性表达率为62.22%,肿瘤直径>1cm组为87.50%,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2在肿瘤侵出腺体包膜组的阳性表达率为95.65%,在腺体包膜完整组的阳性表达率是58.70%,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2在伴淋巴结转移组中阳性表达率是85.71%,在无淋巴结转移组中阳性表达率是55.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m23、COX-2的阳性表达程度在患者的性别、年龄大小、病灶数量临床特征之间不具有显着性差异,而在肿瘤直径大小、病灶是否侵犯腺体包膜及是否伴淋巴结转移之间则具有显着性差异。4经过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可以发现,nm23和COX-2表达呈负相关关系(r=-0.296,P<0.05)。结论1 nm23蛋白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阳性表达显着低于在结节性甲状腺肿及甲状腺正常组织中的阳性表达。肿瘤抑制基因nm23可能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发生及发展中有一定的抑制作用。COX-2蛋白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阳性表达显着高于在结节性甲状腺肿及甲状腺正常组织中的阳性表达。COX-2可能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进展中起着促进作用。2 nm23及COX-2的阳性表达分别在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性别、年龄大小及病灶数量之间无显着性差异,而与是否侵犯腺体包膜、肿瘤直径大小及淋巴结是否发生转移之间存在显着性差异。3 nm23和COX-2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阳性表达水平之间呈负相关关系。二者之间可能有着相互抑制作用。4 nm23及COX-2的联合检测可能对我们临床上鉴别甲状腺肿瘤的良恶性及甲状腺乳头状癌是否发生了转移起到一定作用。图6幅;表7个;参109篇。

魏明超[3](2012)在《NM23-H1、CD44v6在N0期非小细胞肺癌中表达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检测抑癌基因NM23-H1、粘附分子CD44v6蛋白在常规病理检测中无淋巴结转移的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0NSCLC)组织中的表达,探讨二者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胸外科2000~2005年间经术后常规病理证实无淋巴结转移的非小细胞肺癌(N0NSCLC)组织60例,及相关随访资料;其中男性患者40例,女性患者20例,最大年龄77岁,最小年龄50岁,平均年龄59岁;鳞癌患者33例,腺癌患者27例,要求:肿瘤组织最大直径≦2cm,且被肺或脏胸膜包绕,无胸膜皱缩,支气管镜下未见肿瘤侵犯范围超过叶支气管;术前及术后所有患者均未行放疗或化疗治疗。术后60例患者均通过复查或电话密切随访,期限5年。复发、转移及因肺癌死亡为终点事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分别检测60例经常规手术病理证实N0NSCLC组织中NM23-H1、CD44v6的表达,分析NM23-H1、CD44v6二者分别在鳞癌与腺癌中的表达是否有所不同及两指标与患者术后5年预后的关系。结果:NM23-H1表达于细胞浆中,CD44v6主要表达于细胞膜,少部分表达于细胞浆。经过5年随访观察,在60例N0NSCLC中,未发生终点事件的患者为33例;NM23-H1阳性患者40例,其中未发生终点事件的为29例;NM23-H1阴性患者20例,其中未发生终点事件的为4例;NM23-H1阳性患者5年存活率为72.50%,NM23-H1阴性患者5年存活率为20.00%;CD44v6阳性患者21例,其中未发生终点事件的为6例;CD44v6阴性患者39例,其中未发生终点事件的为27例;CD44v6阳性患者5年存活率为28.57%,CD44v6阴性患者5年存活率为69.23%;由生存函数曲线图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延长,患者生存率逐渐降低,但NM23-H1阳性患者5年生存率要明显高于NM23-H1阴性患者,CD44v6阳性患者5年生存率要明显低于CD44v6阴性患者;NM23-H1阳性表达与5年预后呈正相关(r=0.887),CD44v6阳性表达与5年预后呈负相关(r=-0.784);在33例鳞癌患者当中,NM23-H1阳性患者为19例,阳性率为57.58%;CD44v6阳性患者为14例,阳性率为42.42%;在27例腺癌患者当中,NM23-H1阳性患者为21例,阳性率为77.78%;CD44v6阳性患者为7例,阳性率为25.93%;经统计学比较,NM23-H1与CD44v6分别在鳞癌和腺癌中的表达的差异均无显着性意义(p>0.05)。结论:在早期无淋巴结转移的非小细胞肺癌(N0NSCLC)组织中,NM23-H1及CD44v6参与了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浸润、转移,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可以作为评估N0NSCLC患者预后的指标。

李良军[4](2011)在《nm23-H1和MMP-2在贲门癌中的表达与临床意义》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检测肿瘤转移抑制基因(nm23-H1)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蛋白在贲门癌和正常贲门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研究探讨nm23-H1和MMP-2表达与贲门癌发生发展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57例贲门癌组织及25例正常贲门组织中nm23-H1和MMP-2蛋白的表达。采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和Fisher精确概率法计算,相关性研究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检验。结果nm23-H1和MMP-2蛋白在贲门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4.6%和73.7%,在正常贲门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2.0%和20.0%,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者的表达均与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呈显着的相关(P值均<0.05),MMP-2表达与组织学分级有关(P值<0.05),而nm23-H1与组织学分级无关;两者的表达均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直径大小无关(P值均>0.05);贲门癌组织中nm23-H1和MMP-2的表达呈负相关(r=-0.585,P<0.01)。结论在贲门癌组织中nm23-H1呈低表达率,MMP-2呈高表达率,两者与贲门癌的发生发展相关,可能作为判断贲门癌生物学行为的参考指标。nm23-H1低表达率和MMP-2高表达率与贲门癌的临床分期、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提示nm23-H1和MMP-2可能用于临床辅助诊断。在贲门癌中nm23-H1与MMP-2的表达呈负相关,二者共同参与贲门癌的浸润转移,联合检测nm23-H1和MMP-2在贲门癌中的表达可能有助于评估贲门癌的临床分期,为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信息。

张志敏[5](2011)在《APE1作用相关蛋白及其在肿瘤放射治疗中的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放射治疗(简称放疗)是肿瘤治疗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统计显示约有45%的恶性肿瘤可以治愈,其中18%为放疗治愈,化疗仅占5%。与其他治疗方法一样,放疗也存在治疗局限性,特别是对一些中晚期、复发性肿瘤的疗效极差,而最主要原因是肿瘤细胞对放射线产生的抵抗作用。DNA是细胞内对放射线最敏感的靶分子。放射线可以通过直接电离和活性氧分子(ROS)的间接作用致伤DNA,导致DNA碱基损伤、单链或双链断裂从而引起细胞不可逆的生长阻滞(复制性死亡)以及细胞凋亡。几乎所有生物体内都存在着DNA损伤修复系统,这是细胞维持基因组稳定的最重要的防御机制。而对于肿瘤细胞,DNA损伤与修复则是其抵抗放射治疗,或产生对放疗不敏感的重要机制之一。脱嘌呤/脱嘧啶核酸内切酶(apurinic/ apyrimidinic endonuclease,APE1)是生物大分子功能复合体的一个典范,是DNA碱基切除修复(BER)途径的关键限速酶,具有核酸内切酶及氧化还原双功能,是细胞放射性损伤和化疗药物致伤的重要修复因子。同时,APE1还可以通过氧化还原机制调节多种转录因子的DNA结合活性,进而调节下游靶基因表达,参与肿瘤放化疗抵抗。BTG2(B-cell translocation gene 2)是p53诱导激活的靶基因,是具有抗增殖作用的抑癌性质基因,其对放射引起的细胞损伤十分敏感,是一种早期反应型的“Ionizing Radiation responsive gene”。Nm23-H1 (Non-metastatic protein 23 homolog 1)首先作为肿瘤转移抑制基因被发现,其不仅参与了对肿瘤转移能力的抑制,同时还能利用多种激酶活性参与DNA损伤修复,在调控肿瘤放疗敏感性中发挥作用。前期研究我们通过文献循证和预实验发现BTG2和Nm23-H1两种多功能蛋白可能是APE1相互作用的“新”蛋白,并且在肿瘤放射损伤中发挥协同作用。因此本研究以APE1为核心,通过实验鉴定BTG2和Nm23-H1是APE1相互作用的“新”蛋白,研究它们在不同肿瘤中的表达相关性及其在放射引起的肿瘤细胞损伤后的相互作用特点,进一步丰富APE1、BTG2和Nm23-H1的多功能,为解决临床肿瘤患者的放疗增敏作用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研究目的1.明确APE1与BTG2在原发性肝细胞肝癌中的表达及其与细胞周期蛋白之间的关系;2.探讨APE1与BTG2在肝癌细胞及其细胞电离辐射后的表达相关性,分析APE1与BTG2在肝癌放射损伤中的协同作用;3.明确APE1与Nm23-H1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4.探讨APE1在肺癌细胞放射损伤后的表达、定位、DNA损伤修复活性变化及其与Nm23-H1的关系,阐明Nm23-H1通过APE1参与DNA损伤修复的作用机制。研究内容和方法1. APE1与BTG2在原发性肝细胞肝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原发性肝癌组织中APE1蛋白表达,分析APE1表达与肝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分别通过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肝癌组织芯片中BTG2的表达,分析BTG2表达与肝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2. APE1和BTG2的相关性分析及其在肝癌细胞放射损伤中的作用研究:western blot检测不同肝癌细胞株中BTG2及其APE1蛋白的表达;重组人p53腺病毒感染不同肝癌细胞,western blot检测APE1和BTG2蛋白的表达。利用pCMV-BTG2点突变的真核表达载体转染肝癌细胞,western blot检测APE1蛋白表达;分别用rAd-p53腺病毒和Ad5/F35-APE1 siRNA重组腺病毒感染肝癌细胞,western blot检测BTG2与APE1蛋白的表达;免疫共沉淀检测BTG2与APE1在不同肝癌细胞中的相互作用;不同剂量X线照射LO2、HepG2、Hep3B和PLC细胞,western blot检测APE1和BTG2蛋白表达变化;16GyX线照射HepG2、Hep3B细胞和MHCC97-L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检测BTG2和APE1亚细胞表达变化情况。3. APE1与Nm23-H1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相关性分析: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Nm23-H1与APE1蛋白的表达,分析Nm23-H1与APE1表达与肺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4. APE1参与肺癌A549细胞放射损伤后的表达、定位、DNA损伤修复活性变化及其与Nm23-H1的相互作用的实验研究:Nm23-H1原核蛋白的鉴定和纯化;利用构建pDC316-EGFP-U6-Nm23-H1siRNA和pEGFP-Nm23-H1真核表达质粒分别转染A549细胞,western blot检测APE1和Nm23-H1蛋白表达;分别用Ad5/F35-APE1 siRNA重组腺病毒感染和pcDNA3.0-APE1真核表达载体转染A549细胞,western blot检测APE1和Nm23-H1蛋白表达。不同剂量X线照射A549细胞后,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的改变,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X线照射后细胞中APE1和Nm23-H1蛋白表达;利用免疫共沉淀和DNA亲和沉淀的方法检测APE1和Nm23-H1蛋白结合情况;采用[γ-32P]ATP标记寡核苷酸法检测APE1和Nm23-H1纯化蛋白AP内切酶活性;EMSA测定经转染pEGFP-Nm23-H1质粒的A549细胞中APE1的DNA结合活性变化。研究结果1. 103例HCC组织中,APE1在细胞核和/或细胞浆均可见表达,其中单纯性细胞核表达阳性率为46.6%,细胞核/细胞浆联合表达阳性率为49.51%,单纯性细胞浆表达阳性率为3.88%。在组织学分级中,Ⅲ级APE1细胞浆阳性表达较Ⅰ-Ⅱ级显着增高。BTG2 mRNA在肝细胞组织芯片中阳性表达率为71.19%;肝癌BTG2呈胞浆阳性表达,其阳性率为67.8%,其表达与HCC的病理分级有统计学差异(P<0.05),p53蛋白表达阳性率为44.1%,cyclinD1表达阳性率为59.32%;cyclinE表达阳性率为38.98%。BTG2在肝癌旁组织表达显着高于肝癌组织。2. APE1在不同肝癌细胞中表达均较高未有显着性差异;而BTG2在肝癌细胞PLC及其MHCC97-H中的表达较低,相对于LO2中的表达具有显着性差异。APE1表达在感染重组人p53腺病毒后有降低的趋势,特别是在HepG2和MHCC97-L中,降低趋势显着,而BTG2的表达增加。在HepG2细胞中,当敲低APE1表达后,BTG2的表达降低。免疫共沉淀显示BTG2与APE1蛋白在LO2细胞和HepG2细胞中相互结合。经过不同剂量X线照射后48hr,不同肝癌细胞中BTG2蛋白表达较高,有随剂量增加而表达增加的趋势;在2-8Gy照射后48小时,不同肝癌细胞中APE1表达处于高水平,但16Gy照射后其表达降低,特别在PLC细胞中降低显着。16Gy的X线照射不同肝癌细胞后,8hr内BTG2的核/浆表达具有变化,其浆表达在1-4hr之间增加,8hr后恢复到原来状态甚至浆表达降低,特别是在具有侵袭力的MHCC97-L细胞中,其1hr浆表达增加显着,8hr恢复到原来水平;而细胞中APE1在上述时间点核浆表达未见明显改变。3.免疫组化显示APE1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中呈胞核表达、胞浆表达或核浆共同表达。3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APE1核表达(nAPE1)和浆表达(cAPE1)与肺癌病理类型有显着性差异,但与性别、年龄、吸烟和组织学分级无明显相关性,胞浆表达APE1与放疗疗效之间具有明确的反向关系,表达越高疗效越差,胞核APE1的表达与放疗疗效没有相关性;Nm23-H1蛋白主要定位于细胞胞浆,胞核有少量表达。Nm23-H1在30例肺癌患者中的表达与性别、吸烟和肺癌病理类型有显着性差异,与年龄和组织学分级无明显相关性。Nm23-H1表达高的放疗疗效差,表达低的疗效好,具有一定的相关趋势。4.在A549细胞中分别敲低和增加APE1后,Nm23-H1表达显着降低和增加,表达趋势一致;而分别敲低和增加Nm23-H1后,APE1表达降低和增加,但无显着性差异。放射诱导A549细胞中Nm23-H1和APE1表达增高,随放射时间和剂量的增加而增加,并具有相似的表达趋势;放射诱导A549细胞后Nm23-H1由正常状态下胞浆表达向胞核表达转运趋势,而APE1则由胞核表达为主逐渐变为胞核、胞浆都有分布,两者亚细胞定位有相反的变化特点;His-pull down和免疫共沉淀实验显示Nm23-H1与APE1是相互结合的蛋白,而DNA亲和沉淀实验提示放射诱导可以促进Nm23-H1与APE1共同结合于AP位点形成复合体;Nm23-H1蛋白本身不具有AP内切酶活性,但是可以增强APE1的AP内切酶的活性。结论1.在肝细胞中APE1蛋白细胞浆表达/BTG2蛋白高表达与HCC进展相关;BTG2在肝癌中表达异常与cyclinD1和cyclinE的高表达密切相关。2. APE1与BTG2在肝癌细胞及其细胞电离辐射后表达具有相关性,它们相互结合可能共同参与放射引起的肝癌细胞DNA损伤修复作用。3. APE1核/浆表达及Nm23-H1的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病理类型相关;而APE1浆表达和Nm23-H1高表达是本组3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放疗疗效和预后判定的生物学标记。4. APE1与Nm23-H1蛋白共同结合于AP位点,并通过刺激APE1的AP核酸内切酶活性修复放射诱导引起的肺癌细胞DNA损伤。

卢瑗瑗[6](2011)在《结直肠癌相关抗原MC3-Ag的鉴定和功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结直肠癌是世界范围内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的恶性肿瘤,在我国位于消化系统肿瘤发病率的第三位。传统的肿瘤标志物CEA、CA199等敏感性较差,在早期患者中阳性率低,不利于结直肠癌的早期筛查。近年来随着基因组和蛋白质组研究技术的发展,一些有价值的分子标志物被陆续鉴定,但经大样本量临床验证并成功用于临床实践者仍然较少。因此,寻找和鉴定新的分子标志物并经临床研究得到验证和转化,将有助于结直肠癌的早期诊断、预后判断和治疗监测,对结直肠癌的诊疗意义重大。本实验室樊代明院士等在上世纪80年代采用结肠癌转移淋巴结分离的癌细胞匀浆免疫BALB/c小鼠,利用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制备了一组抗结直肠癌单克隆抗体,命名为MC(colorectal monoclonal antibody)系列。其中,MC3Ab识别的抗原MC3-Ag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达90%以上,且其表达与TNM分期、有否转移密切相关,是结直肠癌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的候选生物标志物。本实验室前期对MC3-Ag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临床诊断中的价值和作为靶标分子在治疗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了有意义的研究和探索,发表了多篇有影响的国际国内论文。但是MC3-Ag作为结直肠癌相关新抗原,一直未能得到鉴定,其编码基因尚不清楚。本研究应用蛋白质组学研究方法和技术成功分离和鉴定MC3-Ag,随后研究了其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和作为预后判断标志物的价值。功能学实验研究了MC3-Ag对于结直肠癌多种恶性生物学行为如无限增殖、凋亡抵抗和侵袭转移的影响,并对MC3-Ag的相互作用蛋白、下游分子事件和信号通路进行深入研究。【目的】1、分离和鉴定结直肠癌单克隆抗体MC3Ab所识别的抗原MC3-Ag2、明确MC3-Ag/Txl-2对于结直肠癌多种恶性生物学行为的调控3、研究MC3-Ag/Txl-2不同选择性剪接体在结直肠癌中的功能差异4、探讨MC3-Ag/Txl-2调控结直肠癌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分子机制【方法】1.采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包括免疫沉淀、双向凝胶电泳(two-dimensional gelelectrophoresis,2-DE)和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trix-assisted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 time of flight mass spectrometry, MALDI-TOF-MS)分离和鉴定MC3-Ag,配对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细胞化学、免疫荧光/激光共聚焦和Western blot验证鉴定结果;组织芯片检测了MC3-Ag在正常组织和多种肿瘤组织中的表达谱。2.免疫组织化学研究MC3-Ag/Txl-2在243例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间的关系,并获取随访资料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生存分析。构建Txl-2siRNA载体,稳定转染入高侵袭性结肠癌细胞SW620中并筛选获得Txl-2表达下调的细胞株。MTT实验、平板集落形成实验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观察Txl-2对结肠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Annexin V/PI凋亡染色研究Txl-2对细胞凋亡的影响;损伤刮擦实验、黏附实验、Transwell侵袭实验和软琼脂集落形成实验研究Txl-2对于结肠癌细胞迁移、黏附、侵袭和转移能力的影响。体内裸鼠成瘤和尾静脉转移实验验证体外实验结果。3.提取结肠癌组织、癌旁组织及正常组织mRNA,半定量RT-PCR检测Txl-2各选择性剪接体mRNA和总mRNA的表达情况。构建Txl-2各选择性剪接体Txl-2a、b和c的正义表达载体,稳定转染入无内源性Txl-2表达的结肠癌细胞系LoVo中,体外和体内功能实验分别观察Txl-2各亚型蛋白对无限增殖、凋亡抵抗和侵袭转移等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研究它们的功能差异;对Txl-2b结构域关键催化位点进行位点特异性突变,研究介导恶性表型的关键结构域和特异性位点。4.利用酵母双杂交系统,通过AD载体和BD载体的共转染明确Txl-2各选择性剪接体与小G蛋白家族成员Ran的相互作用情况;免疫共沉淀实验进一步验证;间接免疫荧光/激光共聚焦观察Txl-2与Ran在结肠癌细胞和组织中的共定位情况。应用siRNAOligos、抗体和相关信号通路抑制剂等干预,Western blot检测相关分子和信号通路的改变。【结果】1.蛋白质组学研究鉴定并验证MC3Ab识别的抗原MC3-Ag是Txl-2蛋白应用结肠癌细胞裂解液和组织匀浆进行免疫沉淀,富集MC3-Ag,发现MC3Ab抗体识别30kDa左右的2个条带。免疫沉淀产物经2-DE后分别进行银染和Western blot鉴定,发现MC3抗体恒定识别分子量32kDa和28kDa、等电点pI5的两个蛋白质点。将两个蛋白质点进行胶内酶解和MALDI-TOF-MS分析,得到相应的肽质量指纹图谱(peptide massfingerprinting, PMF),经ProFound搜索引擎生物信息学分析,确认2个点是Thioredoxin like-2(Txl-2)蛋白的2个选择性剪接体(Swiss-Prot: Q86XW9-2和Q86XW9-3)。应用MC3Ab和anti-Txl-2Ab进行比对验证,配对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细胞化学发现两者染色模式一致;免疫荧光/激光共聚焦证实两个抗体染色的共定位;Western blot发现两个抗体能够在免疫沉淀产物和细胞裂解液中识别同样的条带,从而进一步证实MC3Ab识别的抗原MC3-Ag为Txl-2蛋白。组织芯片明确了MC3-Ag/Txl-2在多种肿瘤组织和正常组织中的表达谱。2.下调Txl-2的表达能够显着抑制结肠癌细胞的无限增殖、凋亡抵抗和侵袭转移等恶性表型MC3-Ag/Txl-2在243例结直肠癌组织中的免疫组化研究发现,MC3-Ag/Txl-2的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呈显着负相关,随着TNM分期增高而表达水平逐渐增高,在转移性结直肠癌组织中高表达。单因素和多因素生存分析表明MC3-Ag/Txl-2是结直肠癌患者预后判断的独立指标,其表达量越高则预后越差。成功构建Txl-2siRNA载体,稳定转染入SW620细胞,获得表达抑制50%和70%以上的细胞株。功能学研究发现,下调Txl-2的表达能够显着抑制结肠癌细胞生长,平板集落形成能力减弱,细胞周期G0/G1期阻滞;抑制Txl-2的表达能够显着增加去血清或药物诱导的细胞凋亡比例;在高侵袭性细胞SW620中下调Txl-2的表达能够显着抑制结肠癌细胞的黏附、迁移和侵袭能力。体内裸鼠成瘤实验和尾静脉转移实验进一步验证了体外实验结果。3. Txl-2的3个选择性剪接体差异调控结肠癌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在18例结肠癌组织、癌旁组织和正常组织中检测了Txl-2总mRNA和各选择性剪接体mRNA的表达情况,发现Txl-2总mRNA的表达水平在肿瘤组织中表达增高;在3个选择性剪接体中,Txl-2b和Txl-2c的mRNA在肿瘤中表达增高,而Txl-2a表达率较低(2/18例)。成功构建Txl-2各选择性剪接体的特异性正义表达载体,稳定转染入LoVo细胞中,获得稳定表达的细胞株。体内和体外功能实验表明,Txl-2的3种选择性剪接体差异调控结肠癌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Txl-2b是发挥主要促癌作用的亚型,Txl-2a

盛国民[7](2010)在《AD-GFP-NM23-H1转染ACC-M细胞CD44v6、VEGF表达及其体内毒性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利用腺病毒介导的含nm23-H1的基因药物Ad-GFP-nm23-Hl体外转染体外培养的人腺样囊性癌肺高转移细胞株ACC-M,观察其对癌相关基因VEGF、CD44V6的调控作用,同时初步进行动物毒性实验,对其安全性作出评价,从而为后期nm23-H1基因和腺病毒载体用于更高级灵长类动物研究以及肿瘤的基因治疗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和方法。方法:1.细胞转染设转染滴度108PFU/ml、109PFU/ml、1010PFU/ml的Ad-GFP-nm23-H1处理组和对照组。处理12、24小时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转染情况。2.RT-PCR鉴定转染48h后nm23-H1基因在ACC-M细胞中的表达并半定量分析转染后ACC-M细胞中VEGF和CD44V6的表达。3.免疫组化分析转染24h后ACC-M细胞中VEGF和CD44V6的表达变化。4.昆明小鼠分PBS组、低、中、高剂量组。分别以含1010PFU/ml的AD-GFP-nm23-H1 PBS稀释液100μ1、200μ1和400μl、PBS 200μl腹腔和肌肉注射。每周采血行肝肾功检测。实验结束,处死小鼠,取心、肝、肺、脾、肾、肌肉等脏器,制做冰冻和HE染色病理切片;做免疫组化,观察病毒体内分布情况和nm23-H1表达情况。并行抗体中和试验,利用病毒特异抗血清中和该种病毒感染性来鉴定抗体滴度的变化。结果:1.转染24h时各组都有明确的可见荧光,1010PFU/ml处理组受转染细胞最多,109PFU/ml处理组较多,108PFU/ml处理组被转染细胞很少,109PFU/ml和1010PFU/ml处理组有明亮的荧光;2. RT-PCR结果示Ad-GFP-nm23-H1处理组中nm23-H1基因条带亮度明显增强,而空病毒载体组和空白组中nm23-H1基因条带亮度无明显变化。3.经凝胶成像分析,结果示处理组VEGF和CD44V6的电泳条带亮度明显暗于空白组和空病毒载体组,进一步分析处理组VEGF、CD44V6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4.免疫组化结果,Ad-GFP-nm23-H1处理组nm23-H1在ACC-M细胞中高表达,而VEGF、CD44V6的表达较对照组明显降低。5.动物无中毒症状,无死亡。各组小鼠体重平稳增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组(1×1010)第二周的血肌酐,第三周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低于对照组,高剂量组第二周的血尿素氮低于对照组,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他各组生化指标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三个剂量组中均有个别小鼠的肝功生化指标高于对照组平均值的两倍。将剂量水平和生化指标升高小鼠数量做卡方检验,P>0.05,按α=0.05水准,小鼠血生化值升高的发生率与剂量水平无明显相关性6.病理结果示各剂量组均有个别小鼠出现轻微病理改变,主要以肝脏病理改变最多见,表现为肝细胞的水样变性、点灶状坏死和中央静脉周围炎细胞浸润。其次是注射部位肌肉表现为肌间炎细胞浸润,偶见肺组织血管周围炎。其余脏器未见明显病理改变。经卡方检验,小鼠轻微病理改变的发生率与剂量水平无明显相关性。冰冻切片荧光显微镜观察显示,腺病毒主要分布于肝脏和肺脏组织中。7.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显示,nm23-H1主要在肝脏和肺组织中高表达。8.抗腺病毒抗体中和实验结果示,给药第三周抗体滴度达到高峰,已能完全阻断5×106pfu病毒感染。停药后三周,三组小鼠依然能维持高水平的抗体滴度。停药后第4周(总第七周),第1、2组抗体水平开始下降。结论:1.Ad-GFP-nm23-H1对ACC-M细胞有很强的转染力。2.Ad-GFP-nm23-H1转染ACC-M细胞后nm23-H1能够在ACC-M细胞中稳定高效表达。3.Ad-GFP-nm23-H1转染ACC-M细胞能够显着下调VEGF、CD44V6的表达。4.小鼠对Ad-GFP-nm23-H1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偶有肝功异常和肝损伤等轻微副作用,未见其他明显副作用的产生。5.重复给予Ad-GFP-nm23-H1可诱导产生高滴度的抗腺病毒抗体,但停药后抗体短时间内即可下降。

林之枫,黄海龙,居潮强,宋康声,彭寿行,郑健,阮征[8](2009)在《影响食管癌预后的生物学因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盛国民,杨湛,奎翔[9](2009)在《nm23基因与肿瘤相关性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

帕提古丽·阿尔西丁,张国庆,马玲[10](2008)在《NM23基因/NDPK、CD44v6蛋白表达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临床意义》文中提出肺癌分为非小细胞肺癌(NSCLC)和小细胞肺癌(SCLC)两大类,其中NSCLC约占80%以上。目前肺癌总的5年生存率只有15%左右,90%以上患者死于肺瘤侵袭和转移的相关并发症。侵袭和转移是恶性肿瘤的两个最主要的生物学特征和标志,近年来研究发现了与肿瘤转移呈正负相关的肿瘤转移相关基因和肿瘤转移抑制相关基因,前者的激活和(或)后者的失活能促进或导致肿瘤转移的发生。

二、结肠癌nm23-H1和CD_(44)V_6及PCNA表达与DNA含量及转移潜能的相关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结肠癌nm23-H1和CD_(44)V_6及PCNA表达与DNA含量及转移潜能的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1)nm23表达在NSCLC中的研究及PET/CT对其分期与放疗计划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nm23、EGFR、VEGF在 NSCLC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仪器与试剂
        1.4 质量控制
        1.5 统计方法
        1.6 技术路线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靶向逆转nm23 对非小细胞肺癌放疗敏感性的影响及可能机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统计方法
        1.5 技术路线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PET/CT对 nm23 表达的NSCLC分期和放疗计划的影响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实验观测指标
        1.4 统计方法
        1.5 技术路线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nm23 基因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2)nm23和COX-2蛋白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表达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引言
第1章 实验研究
    1.1 材料与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实验试剂及来源
        1.1.3 实验试剂及来源
        1.1.4 实验方法及步骤
        1.1.5 结果判定
        1.1.6 统计学分析
    1.2 结果
        1.2.1 nm23 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结节性甲状腺肿组和正常甲状腺组的表达
        1.2.2 COX-2 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结节性甲状腺肿组和正常甲状腺组的表达
        1.2.3 nm23 的表达与甲状腺乳头状癌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
        1.2.4 COX-2 的表达与甲状腺乳头状癌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
        1.2.5 nm23和COX-2 的相关性分析
    1.3 讨论
        1.3.1 nm23 基因
        1.3.2 COX-2 基因
        1.3.3 nm23 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结节性甲状腺肿及正常甲状腺组织的表达及含义
        1.3.4 COX-2 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结节性甲状腺肿及正常甲状腺组织的表达及含义
        1.3.5 甲状腺乳头状癌各临床特征中nm23 的表达及含义
        1.3.6 甲状腺乳头状癌各临床特征中COX-2 的表达及含义
        1.3.7 甲状腺乳头状癌中nm23和COX-2 的相关性分析
    1.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2章 综述 Nm23、COX-2 与肿瘤的相关性研究
    2.1 nm23 与甲状腺的相关性研究
        2.1.1 nm23 的发现
        2.1.2 nm23 基因的功能
        1) nm23 的核苷二磷酸激酶(NDPK)活性
        2) 参与基因转录的调节
        3) 参与细胞分化和发育
        2.1.3 nm23 在甲状腺的研究
        2.1.4 小结
    2.2 COX-2 在肿瘤中的相关研究
        2.2.1 环氧合酶的发现
        2.2.2 COX-2 的作用机制
        2.2.3 COX-2 在肿瘤中的作用
        2.2.4 COX-2 抑制剂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结论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3)NM23-H1、CD44v6在N0期非小细胞肺癌中表达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nm23-H1和MMP-2在贲门癌中的表达与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综述
    1.1 nm23 基因家族
    1.2 nm23-H1 基因结构及功能
    1.3 nm23-H1 蛋白的作用机制
    1.4 nm23-H1 基因表达的调控
    1.5 nm23-H1 在肿瘤中的表达和意义
    1.6 基质金属蛋白酶家族(MMPs)
    1.7 基质金属蛋白酶的结构与功能
    1.8 基质金属蛋白酶的作用机制
    1.9 MMP-2 的结构和功能
    1.10 MMP-2 表达和激活的调节
    1.11 MMP-2 在肿瘤中的表达和意义
    1.12 nm23-H1 和MMP-2 在肿瘤中表达与发生发展的相互关系
    1.13 发展前景
        1.13.1 为抗肿瘤药物的研究提供新的路径
        1.13.2 作为肿瘤标记物
    1.14 结语
第2章 引言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3.1 实验材料
        3.1.1 临床与病理资料
        3.1.2 主要仪器设备
        3.1.3 主要实验试剂
    3.2 试验方法
        3.2.1 病理切片制备
        3.2.2 链霉菌亲和素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接(S-P)法染色原理
        3.2.3 S-P 法染色实验步骤
        3.2.4 试验对照设计
        3.2.5 结果判断标准
    3.3 统计学处理
第4章 结果
    4.1 nm23-H1 与MMP-2 在正常贲门组织中和贲门癌中的表达
    4.2 nm23-H1 和MMP-2 在正常贲门组织中和贲门癌中的表达关系
        4.2.1 nm23-H1 在正常贲门组织中和贲门癌中的阳性表达关系
        4.2.2 .MMP-2 在正常贲门组织中和贲门癌中的阳性表达关系
    4.3 nm23-H1 和MMP-2 的表达与贲门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4.3.1 nm23-H1 在贲门癌中的表达与年龄、性别及肿瘤大小间的关系
        4.3.2 MMP-2 在贲门癌中的表达与年龄、性别及肿瘤大小间的关系
        4.3.3 nm23-H1 在贲门癌中的表达与浸 TNM 分期、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组织 学分级间的关系
        4.3.4 MMP-2 在贲门癌中的表达与浸TNM 分期、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组织学分级间的关系
    4.4 nm23-H1 和MMP-2 在贲门癌组织中表达的相互关系
第5章 讨论
    5.1 nm23-H1 在正常贲门组织与贲门癌中的表达与意义
    5.2 MMP-2 在正常贲门组织与贲门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5.3 nm23-H1 在贲门癌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
    5.4 MMP-2 在贲门癌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
    5.5 nm23-H1 和MMP-2 在贲门癌发生发展中的相互关系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语词汇表
附录图片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APE1作用相关蛋白及其在肿瘤放射治疗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索引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APE1 与BTG2 在原发性肝细胞肝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APE1 和BTG2 在肝癌细胞电离辐射的表达相关性研究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三部分 APE1 和Nm23-H1 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四部分 APE1 和Nm23-H1 在肺癌细胞电离辐射中的相互作用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全文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一) APE1/Ref-1 生物学功能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Nm23-H1 参与DNA 损伤修复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6)结直肠癌相关抗原MC3-Ag的鉴定和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回顾
第一部分 结直肠癌相关新抗原 MC3-Ag 的鉴定
    引言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二部分 MC3-Ag/Txl-2 对结肠癌细胞多种恶性生物学行为的调控
    引言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三部分 MC3-Ag/Txl-2 各选择性剪接体的功能差异
    引言
    1 材料
    2 方法
    3.结果
    4.讨论
第四部分 MC3-Ag/Txl-2 的相互作用蛋白和下游分子事件
    引言
    1 材料
    2 方法
    3.结果
    4.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7)AD-GFP-NM23-H1转染ACC-M细胞CD44v6、VEGF表达及其体内毒性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中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附录
读研期间发表文章
致谢

(8)影响食管癌预后的生物学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 外周血DNA
2 nm23基因
3 PCNA

四、结肠癌nm23-H1和CD_(44)V_6及PCNA表达与DNA含量及转移潜能的相关性(论文参考文献)

  • [1]nm23表达在NSCLC中的研究及PET/CT对其分期与放疗计划的影响[D]. 夏露花.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2]nm23和COX-2蛋白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表达及意义[D]. 董方丹. 华北理工大学, 2019(01)
  • [3]NM23-H1、CD44v6在N0期非小细胞肺癌中表达的研究[D]. 魏明超. 大连医科大学, 2012(01)
  • [4]nm23-H1和MMP-2在贲门癌中的表达与临床意义[D]. 李良军. 河南科技大学, 2011(05)
  • [5]APE1作用相关蛋白及其在肿瘤放射治疗中的作用研究[D]. 张志敏. 第三军医大学, 2011(12)
  • [6]结直肠癌相关抗原MC3-Ag的鉴定和功能研究[D]. 卢瑗瑗. 第四军医大学, 2011(12)
  • [7]AD-GFP-NM23-H1转染ACC-M细胞CD44v6、VEGF表达及其体内毒性实验研究[D]. 盛国民. 昆明医学院, 2010(08)
  • [8]影响食管癌预后的生物学因素[J]. 林之枫,黄海龙,居潮强,宋康声,彭寿行,郑健,阮征. 山东医药, 2009(45)
  • [9]nm23基因与肿瘤相关性研究进展[J]. 盛国民,杨湛,奎翔. 实用癌症杂志, 2009(05)
  • [10]NM23基因/NDPK、CD44v6蛋白表达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临床意义[J]. 帕提古丽·阿尔西丁,张国庆,马玲. 现代医药卫生, 2008(20)

标签:;  ;  ;  ;  ;  

结肠癌中nm23-H1、CD_(44)V_6和PCNA表达与DNA含量及转移潜能的相关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