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例早期胃癌TNM分期分析

33例早期胃癌TNM分期分析

一、33例早期胃癌的TNM分期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崔昊,曹博,邓欢,刘贵宾,梁文全,谢天宇,叶璐,张庆鹏,王宁,刘飞德,卫勃[1](2022)在《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列线图预测模型》文中指出目的探究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 并应用诺曼图构建预测模型。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病例纳入标准:(1)术后病理分期为pT1期原发性早期胃癌患者;(2)临床病理资料完整。排除标准:(1)进展期胃癌、残胃癌或既往行胃切除术的患者;(2)行新辅助化疗后病理分期为早期的胃癌患者;(3)其他类型胃肿瘤如淋巴瘤、神经内分泌肿瘤、胃肠间质瘤等;(4)其他脏器原发性肿瘤胃转移患者。根据以上标准, 收集2005年12月至2020年12月期间, 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普通外科医学部行胃癌根治术的1 633例早期胃癌患者作为训练集;按照同样标准, 收集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普通外科同一时间段行胃癌根治术的239例早期胃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作为外部验证集。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式筛选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 将多因素分析有意义指标构建诺曼图预测模型, 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和校准曲线对其有效性进行评价。结果 1 633例训练集患者中, 平均淋巴结清扫数目20(13~28)枚, 209例(12.8%)出现淋巴结转移。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 患者性别、肿瘤切除范围、肿瘤位置、肿瘤形态、淋巴结清扫数、脉管浸润、淋巴管癌栓、肿瘤长径、肿瘤分化程度、镜下是否含有印戒细胞以及肿瘤浸润深度与本组患者淋巴结转移有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 女性、肿瘤形态为溃疡型、有脉管浸润和淋巴管癌栓、肿瘤长径≥3 cm、肿瘤浸润深度较深和低分化均为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绘制ROC曲线结果提示, 训练集AUC为0.818(95%CI:0.790~0.847), 外部验证集AUC为0.765(95%CI:0.688~0.843)。校准曲线显示, 诺曼图预测的淋巴结转移概率与实际情况相符(训练集C-index:0.818, 外部验证C-index:0.765)。结论训练集女性、肿瘤形态为溃疡型、有脉管浸润和淋巴管癌栓、肿瘤长径≥3 cm, 浸润黏膜下层和低分化者淋巴结转移危险性高。通过列线图构建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临床预测模型, 具有较高诊断价值, 可为临床治疗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

乌雅罕,张静,丁士刚[2](2021)在《超声内镜评估早期胃癌浸润深度应用价值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早期胃癌主要治疗方式有内镜下切除和外科手术切除。术前评估准确判断病变范围、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情况,是选择合理的治疗方式的关键。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自20世纪80年代问世以来,广泛用于消化道肿瘤分期。尽管有许多研究比较EUS和常规内镜检查判断早期胃癌浸润深度的有效性,但目前EUS在早期胃癌浸润深度判断中的作用尚存在争议。本文对近年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李妍[3](2021)在《S100A10调控胃癌转移和增殖的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胃癌是世界上发病率最高的癌症之一,胃癌的复发率高,预后较差。近年来,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和内镜技术的发展,早期胃癌的诊断率大大提高。没有发生淋巴结转移的早期胃癌患者可通过内镜下切除达到治愈性治疗,而胃癌一旦发生淋巴结转移,则只能通过外科手术进行切除,病人的预后和生存质量均较差。胃癌发生淋巴转移的前提条件是胃癌细胞不断增殖突破基底膜限制,向下浸润性生长,诱导淋巴管内皮细胞迁移至肿瘤细胞周围,形成新的毛细淋巴管,然后胃癌细胞与淋巴管内皮细胞紧密黏附,侵入淋巴管腔,到达淋巴结,进而形成远处转移。因此,深入揭示胃癌淋巴转移的分子机制,鉴定新的治疗靶点,是当前转化医学研究的热点。胃癌作为一种实体肿瘤,随着瘤体的不断增大,为了满足自身快速增殖的需求,肿瘤细胞常改变其能量代谢方式,由正常的氧化磷酸化转变为有氧糖酵解。糖酵解的中间产物也为肿瘤细胞快速合成腺苷酸和脂质等生物大分子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进而促进肿瘤细胞的无限增殖。此外,糖酵解产生的大量乳酸能够促使肿瘤微环境酸化,促进肿瘤细胞浸润转移和免疫逃逸。深入了解肿瘤细胞有氧糖酵解的调控机制,选取合适的靶点进行新药开发,具有深远的应用背景。近年来,随着人类基因组学和转录组学的不断发展,很多异常表达的癌基因被发现与肿瘤的转移密切相关。对胃癌早期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某些异常表达的分子进行挖掘,进而开发新的具有重要临床价值的分子标志物,是肿瘤研究领域的热点。S100A10,作为钙结合蛋白家族S100的一员,参与体内多种生理病理过程,例如胞吞胞吐、纤溶酶生成、信号转导和细胞增殖等。近来也有研究表明S100A10的异常表达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如胰腺癌、卵巢癌和肝癌等。在胃癌的淋巴结转移灶中,S100A10也存在异常高表达。但是它在胃癌淋巴转移和恶性增殖中的具体作用及调控机制尚无详细研究。因此,本研究分为三个部分,对S100A10在早期胃癌组织中的异常表达、S100A10促进胃癌转移的机制以及S100A10通过调控糖酵解促进胃癌增殖的机制进行研究。第一部分S100A10在早期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研究目的:1.分析S100A10在Oncomine、TCGA数据库以及临床收集的样本组织中的表达情况。2.分析S100A10在胃癌组织和正常胃黏膜组织中的表达情况。3.分析S100A10与早期胃癌临床病理学参数的相关性。研究方法:1.通过Oncomine数据库、TCGA数据库、UALCAN网站分析S100A10在大规模癌症样本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通过Kaplan-Meierplotter数据库分析S100A10在胃癌中的预后价值。2.使用实时定量PCR(RT-qPCR)检测S100A10在17例正常胃粘膜组织、23例萎缩性胃炎组织、17例早期胃癌组织以及24例进展期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3.使用免疫组化检测S100A10在92例早期胃癌组织石蜡切片的表达情况,并收集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S100A10与临床病理学参数的相关性。研究结果:1.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S100A10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量显着高于正常胃黏膜组织。Kaplan-Meierplotter数据库显示S100A10高表达的胃癌患者预后不良。2.RT-qPCR结果显示S100A10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量显着高于其在正常胃黏膜组织和萎缩性胃炎组织中的表达量,而S100A10在早期胃癌组织和进展期胃癌组织中的表达量无统计学差异。3.免疫组化结果显示,S100A10在正常胃黏膜组织、未发生淋巴结转移的早期胃癌组织、发生淋巴结转移的早期胃癌组织中呈递增式表达。S100A10与早期胃癌的肿瘤直径、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和脉管浸润密切相关。结论:S100A10在早期胃癌组织中即存在着较高水平的表达,尤其是在发生淋巴结转移的早癌组织。S100A10的高表达与早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肿瘤直径和肿瘤分期等密切相关。S100A10是一个有价值的生物标志物,对预测早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有重要的提示作用。第二部分S100A10促进胃癌转移的机制研究研究目的:1.探究S100A10在胃癌中的生物学功能。2.探究S100A10上游调控机制。3.探究S100A10参与调控的下游信号通路。4.探究体内条件下靶向抑制S100A10的表达对胃癌生长和转移的影响。研究方法:1.S100A10在胃癌中的生物学功能在胃癌细胞中过表达或敲低S100A10后,利用Transwell实验检测S100A10对胃癌细胞转移和浸润能力的影响,并利用Western blot实验检测S100A10对胃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的影响;利用CCK8、EdU和平板克隆实验检测S100A10对胃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S100A10对胃癌细胞凋亡能力的影响。收集细胞上清培养人淋巴管内皮细胞(human lymphatic vessel endothelial cell,HLEC),观察S100A10对HLEC小管形成能力和转移能力的影响,并通过Western blot实验和酶联免疫标记实验(ELISA)检测细胞上清中人血管生成因子C(VEGF C)的蛋白表达及分泌水平;通过内皮细胞黏附实验检测S100A10对胃癌细胞与HLEC黏附能力的影响。2.S100A10的上游调控机制研究(1)为研究S100A10的上游调控机制,利用Ensembl数据库查询S100A10转录起始位点上游2000bp的启动子区域序列,并通过双荧光素酶实验确定核心启动子区。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可能与S100A10核心启动子区结合的转录因子,并通过双荧光素酶实验、Western blot实验和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IP)实验验证转录因子对S100A10的调控作用。(2)通过Transwell实验和CCK8实验检测c-Jun过表达对胃癌细胞迁移浸润和增殖能力的影响,免疫组化实验检测胃癌组织中c-Jun的表达情况。3.S100A10的下游调控信号通路的研究(1)Western blot实验检测S100A10对下游信号通路Src/ANXA2/AKT/mTOR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以及对下游效应分子VEGF C、E-Cadherin和c-Jun的影响。(2)在过表达S100A10的胃癌细胞中,加入AKT通路抑制剂MK-2206,观察MK-2206是否能逆转S100A10介导的胃癌细胞的恶性表型。4.靶向抑制S100A10的表达对胃癌细胞在体内生长和转移的影响(1)将胃癌细胞种植到裸鼠皮下,随后定期向瘤体内多点注射干扰慢病毒LV-shS100A10及对照慢病毒LV-NC,定期记录瘤体的生长曲线以及实验终点时瘤体重量的差异。(2)提取瘤体组织的蛋白,Western blot实验检测S100A10下游信号通路相关分子的表达情况。(3)利用慢病毒系统构建S100A10稳定敲低细胞系,进行尾静脉注射,观察裸鼠肺转移灶的形成。研究结果:1.S100A10促进胃癌细胞的恶性生物学行为胃癌细胞过表达S100A10后,胃癌细胞的转移、浸润、增殖能力明显提高,细胞凋亡能力被抑制,诱导EMT的发生。而干扰S100A10表达后,胃癌细胞的迁移、浸润、增殖能力明显下降,细胞凋亡数增多。过表达S100A10的胃癌细胞通过诱导VEGF C的分泌,从而促进HLEC的迁移和淋巴管新生。过表达S100A10的胃癌细胞与HLEC的黏附能力也增强。2.c-Jun与S100A10的核心启动子区域结合并激活S100A10转录双荧光素酶实验证明转录因子c-Jun可与S100A10的核心启动子区结合,并促进S100A10的转录。胃癌细胞过表达c-Jun后,细胞的迁移、浸润和增殖能力明显增强。3.S100A10通过激活Src/ANXA2/AKT/c-Jun正反馈环路发挥作用(1)S100A10的异常高表达会激活Src激酶,诱导ANXA2磷酸化,进而激活AKT/mTOR信号通路,c-Jun作为AKT信号通路的下游分子促进胃癌细胞的迁移浸润,由此构成正反馈环路加速胃癌细胞的转移和增殖。(2)AKT通路抑制剂MK-2206可以逆转S100A10介导的胃癌细胞的恶性表型,抵消S100A10对胃癌细胞迁移、浸润和增殖的促进作用。4.靶向抑制S100A10的表达阻碍胃癌细胞在体内的生长和转移(1)裸鼠荷瘤实验结果显示瘤体内多点注射LV-shS100A10慢病毒抑制Src/ANXA2/AKT信号通路的激活,进而抑制瘤体的生长和局部浸润。(2)S100A10稳定敲低组裸鼠肺转移灶的数量及大小均显着低于对照组。结论:C-Jun可激活S100A10转录,从而上调S100A10在胃癌细胞中的表达。S100A10激活Src/ANXA2/AKT/mTOR信号通路,促进下游c-Jun和VEGF C表达,形成正反馈环路诱导胃癌的淋巴转移。第三部分S100A10通过调控糖酵解促进胃癌增殖的机制研究研究目的:1.探究S100A10对胃癌细胞有氧糖酵解的调控作用。2.探究S100A10调控胃癌细胞有氧糖酵解的分子机制。研究方法:1.S100A10对胃癌细胞有氧糖酵解的调控作用(1)通过GEPIA数据库分析和RT-qPCR实验检测S100A10对糖酵解相关分子表达水平的影响。(2)有氧糖酵解测定包括:检测葡萄糖消耗量和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1的表达;检测乳酸生成量和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活性及表达水平;检测腺苷三磷酸(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的生成量;检测细胞外酸化率(ECAR)和氧消耗率(OCR)。2.S100A10调控糖酵解参与的信号通路研究利用Western blot实验检测S100A10过表达或敲低后mTOR信号通路的变化。并进一步检测加入mTOR通路抑制剂雷帕霉素和LDHA抑制剂GSK-2837808A是否可以阻断S100A10介导的糖酵解恶性表型。3.体内荷瘤实验验证过表达S100A10对于胃癌细胞生长的影响以及雷帕霉素的抑制作用构建S100A10过表达及空白对照的胃癌稳筛细胞系并注射到裸鼠腋窝皮下,待瘤体长出后,定期注射雷帕霉素或PBS,记录肿瘤大小变化。剥离瘤体提取蛋白,Western blot实验验证瘤体组织中S100A10及下游信号通路相关分子的蛋白表达情况。研究结果:1.GEPIA分析及RT-qPCR结果显示S100A10的表达与糖酵解关键分子的表达密切相关。2.S100A10促进GLUT1的表达从而增加葡萄糖消耗,并能增加乳酸脱氢酶的活性和LDHA的表达从而促进乳酸的生成。干扰S100A10的表达能恢复氧化磷酸化从而增加ATP的生成。3.S100A10通过激活mTOR通路促进胃癌细胞糖酵解,在S100A10过表达的胃癌细胞中加入雷帕霉素和GSK-2837808A,胃癌细胞的增殖能力下降,葡萄糖消耗和乳酸生成量明显降低,ATP生成增多。4.皮下荷瘤实验证明S100A10过表达组的肿瘤体积和瘤体重量高于对照组,而定期注射雷帕霉素可以有效抑制S100A10介导的胃癌恶性生长。结论:S100A10通过激活mTOR通路促进有氧糖酵解,加速胃癌细胞的快速增殖,这一促进作用可被雷帕霉素抑制,从而阻碍胃癌细胞的恶性增殖。

龙渡[4](2021)在《浆膜受侵局部进展期胃癌腹腔镜与开腹D2根治术临床疗效对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胃癌是一种十分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给我国卫生、经济系统造成了极大负担,胃癌治疗的相关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腹腔镜手术自1994年由Kitano首次应用于胃癌以来,由于其术后疼痛轻、患者恢复快、手术切口更加美观等优势在胃癌中得到了广泛开展,胃癌的外科治疗逐步进入了微创治疗的新时代。腹腔镜进行I期胃癌远端胃切除术的安全性已经通过日本的JCOG0703和JCOG0912以及韩国的KLASS-01等研究得到了证实,这些研究的长期结果表明腹腔镜远端胃切除术应用于I期胃癌从肿瘤学角度是安全可行的。目前,I期胃癌的腹腔镜远端胃切除术已经被《日本胃癌治疗指南》第5版所认可。然而,由于常规胃镜体检的普及度不高,我国大多数胃癌病例在确诊时已分期较晚。根据中国胃肠肿瘤外科联盟2014-2017年的数据,我国进展期胃癌的比例高达80.3%,其中,局部进展期胃癌占70.5%。因此,针对局部进展期胃癌治疗的研究是目前研究的重点之一。日本的JLSSG0901研究从手术技术的角度证实了进展期胃癌腹腔镜手术的安全可行,韩国的KLASS-02研究、我国的CLASS-01研究也证实了局部进展期胃癌腹腔镜手术的中长期疗效不亚于开腹手术。但目前有关局部进展期胃癌腹腔镜手术的研究主要以浆膜未受侵犯的T2-T3期病例为主,浆膜受侵犯的T4a期病例较少。浆膜受侵犯的病例分期晚,预后差,存在更高的肿瘤复发转移风险;而D2淋巴结清扫对于腹腔镜操作具有相当难度,腹腔镜下淋巴结清扫的彻底程度仍令人心存顾虑;此外也有观点认为腹腔镜操作和二氧化碳气腹的效应会增加肿瘤细胞向临近器官扩散的可能性,尤其是对于浆膜受侵的患者。因此,目前关于浆膜受侵局部进展期胃癌腹腔镜手术开展的临床实践和相关研究较少,此类患者能否应用腹腔镜手术是当前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因此,关于腹腔镜与开腹D2根治术在浆膜受侵局部进展期胃癌中临床疗效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腹腔镜手术在胃癌患者中的适用范围,为浆膜受侵局部进展期胃癌患者提供治疗依据,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方法从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以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等数据库中检索浆膜受侵局部进展期胃癌腹腔镜对比开腹手术临床疗效的相关研究进行荟萃分析,主要研究终点为5年总体生存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次要终点为5年无病生存率、术后恢复情况、复发情况等。从各项研究中提取相关数据,通过Review Manager 5.3软件使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统计分析。使用逆方差法计算连续变量的加权均数差、生存数据的HR值以及相应的95%CI,率的比值比以及相应的95%CI使用Mantel-Haenszel法计算,并绘制森林图,使用I2统计量来评价异质性。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在我中心行腹腔镜及开腹胃癌根治术,并经术后病理证实为胃腺癌,病理分期为p T4a N0-3b M0,年龄在18–80岁之间的患者;排除合并有其他恶性肿瘤或相关病史、术前接受了放化疗等其他治疗措施,行探查手术、非根治性手术或急诊手术以及手术切缘阳性的患者。收集入组病例的基本信息、临床病理资料及随访信息,随访截止至2019年12月。使用R 3.6.0 for windows软件中―Match It‖软件包对基线进行倾向性评分匹配,使用IBM SPSS 25.0 for window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生存曲线使用Graph Pad Prism 8软件通过Kaplan-Meier方法绘制,采用log-rank法比较差异,使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对可能影响预后的变量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使用R 3.6.0 for windows软件中―forestplot‖软件包绘制亚组分析森林图。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通过x2检验比较差异;计量资料以(?)±s表示,使用Student’s t检验比较差异。P<0.05(双侧)时认为有统计学意义。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了本研究方案(KY201983)。结果荟萃分析共检索出2930篇文献,按纳排标准进行筛选后共纳入5项研究。汇总结果表明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显着少于开腹组,而手术时间以及淋巴结清扫数量则与开腹手术组无明显差异。相较开腹组,腹腔镜组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术后进食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均显着缩短,并发症发生率显着降低。两组5年总体生存率均无显着差异。3项研究均表明两组间无病生存率无显着差异;2项研究指出腹膜种植转移是最常见的复发转移类型,两组病例在复发转移类型及比例上无显着差异。回顾性研究共纳入906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97月,失访率14.0%。两组患者在肿瘤大小上存在显着差异,倾向性评分匹配后,腹腔镜组与开腹组各有334例病例,两组之间各基线情况较为均衡。匹配后,腹腔镜组相较开腹组出血量更少(121.3±35.0 vs.205.2±59.7 m L,P=0.000),手术时间更长(239.0±36.2 vs.212.2±35.8 min,P=0.000),而两组病例的淋巴结清扫数目之间未发现显着差异(31.7±8.0 vs.30.6±8.9,P=0.106)。腹腔镜组相较开腹组手术切口更短(6.5±3.6 vs 17.8±3.8 cm,P=0.000)、术后排气时间(3.2±1.1 vs.4.2±1.4天,P=0.000)、术后进食时间(3.0±1.0 vs.4.2±1.1天,P=0.000)以及术后下床活动时间(2.9±1.3 vs.3.3±1.5天,P=0.000)均较短,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与开腹组相比,腹腔镜组的术后住院时间显着缩短(8.5±3.4 vs.10.0±3.8天,P=0.000)。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18.4%,腹腔镜组和开腹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5.3%和21.6%(P=0.036),Clavien-Dindo III级以上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0%和3.9%(P=0.524),腹腔镜手术与更低的肺部并发症发生率有关(3.6%vs.7.2%,P=0.040)。年龄、BMI以及手术方式是术后并发症的独立影响因素。腹腔镜和开腹术后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39.3%和34.3%,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36.4%和32.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各TNM分期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之间的总体及无病生存均无显着差异。多因素分析发现年龄、肿瘤的大小和N分期以及胃切除范围是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而手术方式则不是。亚组分析显示,年龄≥60岁和ASA评分为3分的患者腹腔镜手术预后较好,而在其他亚组中,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无显着生存差异。腹腔镜手术后患者相较开腹手术后患者更倾向于接受辅助化疗(87.5%vs.82.8%,P=0.101);而年龄≥60岁的患者中接受化疗的差异更显着(82.1%vs.70.3%,P=0.037)。总体肿瘤复发率为47.9%,腹腔镜组和开腹组复发率无显着差异(49.1%vs.46.7%,P=0.536)。两组的复发转移类型及比例也无显着差异。肿瘤大小、N分期以及手术切除范围是肿瘤种植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1.目前关于浆膜受侵局部进展期胃癌腹腔镜与开腹手术临床疗效的对比研究较少,尤其缺乏关于两种手术方式长期预后的研究,仅有的少数研究也存在病例少、随访不充分等不足。2.本研究结果表明,浆膜受侵局部进展期胃癌腹腔镜手术清扫的淋巴结数目与开腹手术无显着差异,术中出血显着少于开腹手术,且腹腔镜术后患者恢复更快,术后并发症尤其是肺部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显着低于开腹手术,近期疗效优于开腹手术。3.本研究通过对所有病例5年以上的随访结果表明,浆膜受侵局部进展期胃癌腹腔镜和开腹手术的5年总体、无病生存率以及复发率均无显着差异,且复发类型相同。而对于60岁以上患者,腹腔镜手术可能因其微创优势使患者具有更好的化疗依从性,从而表现出生存优势。4.浆膜受侵局部进展期胃癌腹腔镜手术是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相较开腹手术具有更好的近期疗效,远期疗效与开腹手术相似。本研究为浆膜受侵局部进展期胃癌腹腔镜手术的广泛开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顾正忠[5](2021)在《胃癌患者脉管浸润发生的危险因素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背景:胃癌是世界上发病率位居第五位、死亡率位居第三位的恶性肿瘤,我国又是胃癌发病率较高的国家之一,我国每年胃癌新发病例数约占全球胃癌新发病例数的一半。随着治疗方法的进步,胃癌的预后有了极大地改善,但部分患者仍有着较高的转移率及术后复发率。脉管浸润已被证明在多种肿瘤中有着促进肿瘤转移及术后复发地潜在作用,但其在胃癌中地具体作用仍不确定。目的:探究胃癌患者发生脉管浸润的危险因素以及其对预后的影响,以期为胃癌患者选择合适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和指导患者预后。方法:收集于2012年~2014年在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基本外科行根治性胃癌切除术的胃腺癌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并进行随访,利用卡方检验或费氏概率法分析脉管浸润与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并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胃癌发生脉管浸润的独立危险因素。对患者进行预后随访,根据患者无病生存期情况,绘制各亚组脉管浸润阳性和阴性患者的Kaplan-Meier生存曲线来评价脉管浸润对各亚组患者无病生存率的影响情况,并使用Log-rank法比较两亚组中脉管浸润阳性组和阴性组患者的预后差异。结果:经过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筛选,本研究共入组胃腺癌患者306例,其中发生脉管浸润者78例,未发生脉管浸润者228例。(1)对各临床病理因素与脉管浸润的发生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大小、组织分化类型、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以及TNM分期与胃癌患者发生脉管浸润相关。(2)将与脉管浸润发生相关的病理因素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中,结果显示只有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组织分化类型是胃癌患者发生脉管浸润的独立危险因素。(3)入组胃癌患者5年无病生存率为52.0%。胃癌患者的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脉管浸润阳性组胃癌患者无病生存率比阴性组胃癌患者差(5年无病生存率,38.5%vs 56.5%,P<0.05)。此外病理TNMⅠ、Ⅱ、Ⅲ期的各亚组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无论肿瘤分期如何,脉管浸润阳性组胃癌患者5年无病生存率都比脉管浸润阴性组差(Ⅰ期,62.5%vs 84.6%,P<0.05;Ⅱ期,46.7%vs 57.8%,P<0.05;Ⅲ期,32.7%vs38.4%,P<0.05)。(4)脉管浸润对早期和进展期胃癌患者的预后影响也得到了分析。早期胃癌和进展期胃癌患者的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脉管浸润阳性组和脉管浸润阴性组的5年无病生存率在早期胃癌患者中分别是66.7%和82.1%(P<0.05),在进展期胃癌患者中分别是36.1%和51.3%(P<0.05)。(5)脉管浸润对淋巴结转移阴性和阳性胃癌患者的预后影响也得到了分析。淋巴结转移阴性和阳性胃癌患者的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脉管浸润阳性组和脉管浸润阴性组的5年无病生存率在淋巴结转移阴性胃癌患者中分别是44.4%和75.0%(P<0.05),在淋巴结转移阳性胃癌是分别是23.2%和41.7%(P<0.05)。结论:(1)肿瘤大小、组织分化类型、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与胃癌患者脉管浸润的发生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年龄、性别、肿瘤位置与脉管浸润的发生无相关性。(2)肿瘤直径较大(≥5厘米)、未分化的组织学类型、较深的浸润深度(T4)、较多的淋巴结转移(N3)是胃癌发生脉管浸润的独立危险因素。(3)无论肿瘤分期或淋巴结转移如何,脉管浸润阳性胃癌患者的预后均比阴性者差。(4)脉管浸润是胃癌患者重要的预后因素,临床治疗时应重视脉管浸润的指导意义,准确评估胃癌患者转移及复发风险,根据病情选择合理的个体化治疗方法。

童刚[6](2021)在《应用多种肿瘤标志联合诊断高原地区胃癌的效能评估》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CEA、CA242、MG7AG、CA724、PG在西藏藏族人群中不同胃部疾病的表达情况,分析上述指标单独检测及联合检测时对胃癌的诊断价值。了解上述肿瘤标志物与胃癌分期、发病部位等是否存在联系。方法选取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2019年5月-2020年12月首次确诊为胃癌的患者117例设置为胃癌组;将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息肉、胃溃疡等50例设为良性病变组;浅表性胃炎或体检正常胃黏膜者52例设为对照组。收集三组病人的血清标本及一般资料。待三组患者血清标本收集到达累积量时,在我院检验科经验资深的检验师指导下,用酶联免疫吸附法(以下简称ELISA)根据试剂说明书操作步骤对标本进行检测,最后用450mm波长的酶标仪读数、记录,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单独检测时:CEA、CA242、MG7AG、CA724、PGI、PGII、PGR对胃癌诊断价值时,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91、0.704、0.697、0.820、0.695、0.636、0.735。2、联合检测时:CEA+CA724+CA242的曲线下面积为0.850,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70.94%、91.18%、80.37%;CEA+MG7AG+CA724的曲线下面积为0.838,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78.63%、76.47%、77.63%;CEA+CA724+CA242+PGR的曲线下面积为0.880,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78.63%、86.27%、82.19%;CEA+MG7AG+CA724+CA242的曲线下面积为0.852,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73.50%、83.33%、78.08%;CEA+MG7AG+CA724+CA242+PGR的曲线下面积为0.881,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83.76%、81.37%、82.65%。3、各标志物与胃癌TNM分期(以下简称分期)关联性分析:CEA、PGR与胃癌分期相关性(P>0.05);CA242与分期相关性(P<0.05),相关系数0.283;MG7AG与分期相关性(P<0.05),相关系数0.322;CA724与分期相关性(P<0.05),相关系数0.525。4、各肿瘤标志物与分化等级、病理分化程度、KI67表达程度相关关系:CEA、CE242、MG7AG、CA724、PGR与分化等级的相关性P>0.05。5、各肿瘤标志物与发病部位的相关性:胃癌发病部位(胃窦、胃底、胃体、胃角)与CEA、CA242、MG7AG、PGR相关性P值>0.05,CA724与发病部位的相关性P<0.05,相关系数为0.216。6、各肿瘤标志物与转移的相关性:PGR与转移相关性P值>0.05,CEA、CA242、MG7AG、CA724与转移相关性P值均<0.05,CEA、CA242、MG7AG相关系数分别为0.241、0.203、0.275,CA724相关系数为0.493。7、肿瘤标志物表达水平在胃癌组、良性病变组及对照组之间比较P<0.017,胃癌组肿瘤标志物阳性率与对照组对比P<0.017。8、CA242、PGII、PGR表达水平在各分期之间对比P>0.05,CEA表达水平在各分期中比较时P=0.047,虽然小于0.05,但在两两比较中P>0.017。MG7AG、CA724、PGI水平在IV期与I期+II期对比中P<0.017。CA242、CA724、PGI、PGII、PGR在不同分期之间阳性比较P>0.05,IV期CEA阳性率与III期对比P<0.017,IV期MG7AG阳性率与I期+II期对比P<0.017。结论1、单独检测时CA724的AUC值及准确度最大,敏感性最强的是PGR,特异性最高的是MG7AG;2、在联合检测中CEA+MG7AG+CA724+CA242+PGR联合诊断价值最高,AUC值为0.881,但是CEA+CA724+CA242+PGR4项联合便可达0.880,较前者更经济;3、CEA及PGR与分期无相关性,CA724相关性最强,为显着正向中等强度相关,CA242、MG7AG均为显着正向弱相关;4、纳入研究的各标志物与分化程度、淋巴结受累、KI67表达程度无相关性。5、CA724表达水平与发病部位(胃窦、胃底、胃体、胃角)具有相关性,而CEA、CA242、MG7AG、PGR等无相关性;6、CA724与是否转移为显着正向中等强度相关,CEA、CA242、MG7AG均为显着正向弱相关,PGR无相关性。7、在胃癌组、良性病变组、对照组之间,纳入研究的肿瘤标志物表达水平具有统计学差异,各肿瘤标志物阳性率胃癌组显着高于对照组。8、CA242、PGII、PGR、CEA表达水平在各分期之间无统计学差异,MG7AG、CA724、PGI水平在IV期高于I期+II期。CEA及MG7AG的阳性率在不同分期之间有统计学差异,CA242、CA724、PGI、PGII、PGR无差异。

刘静[7](2021)在《能谱CT定量参数对进展期胃癌cTN分期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能谱CT定量参数测量及评估进展期胃癌cTN分期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进展期胃癌患者62例,所有患者均于术前2周内进行了全腹部CT平扫及能谱双期动态增强检查。cT分期:分析正常胃壁与胃癌病灶、胃周脂肪间隙的CT能谱特征,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cN分期:淋巴结与胃癌病灶曲线形态一致或相似,评价为转移性淋巴结。2名具有10年以上工作经验的腹部影像诊断医师与外科医师对淋巴结图像中的位置与病理标记的位置一对一匹配,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为转移淋巴结组和非转移淋巴结组。观察各期CT值、碘浓度(iodine concentration,IC)、标准化碘浓度(normalized iodine concentration rate,NIC)、近段能谱曲线斜率λHU40Ke V~90Ke V。结果:(1)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本研究入组病例62例,男47例,女15例,年龄区间43~77岁,平均年龄64.25±8.33岁。p T分期为p T2期10例,p T3期22例,p T4期30例。p N1~p N3期40例,病理与CT影像分组一一对应的淋巴结93枚,纳入转移性淋巴结组,p N0期22例,CT影像共检出淋巴结44枚,纳入非转移性淋巴结组。(2)cT分期:能谱CT判断cT2、cT3、cT4分期准确率分别为80.00%、81.82%、86.67%。cN分期:能谱CT判断cN0、cN1、cN2、cN3的准确率分别为54.55%、77.78%、84.62%、88.89%。(3)进展期胃癌病灶动脉期、静脉期扫描的40~140Ke V单能量CT值、近段能谱曲线斜率λHU40Ke V90Ke V、IC值、NIC值均显着高于正常胃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4a期胃癌受侵脂肪间隙动脉期、静脉期40~140Ke V单能量CT值、能谱曲线斜率λHU40Ke V90Ke V、IC值、NIC值均明显高于T3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转移淋巴结组与非转移淋巴结组的特征:短径为(14.10±5.31)vs(9.14±2.63);短长径之比为(0.75±0.11)vs(0.55±0.11);动脉期CT值为(72.72±21.70)vs(61.32±16.38)、静脉期CT值为(97.29±29.22)vs(63.43±20.21);动脉期IC分别为(16.83±6.14)vs(12.47±4.27)、静脉期IC分别为(22.09±8.95)vs(13.89±5.06);静脉期NIC分别为(0.93±0.45)vs(0.49±0.23);动、静脉期能谱曲线斜率λHU40Ke V90Ke V分别为(2.60±0.97)vs(1.91±0.84)、(3.52±1.11)vs(2.34±0.76)。转移组淋巴结短径、短长径之比、动静脉期CT值、IC及静脉期NIC、λHU 40Ke V90Ke V显着高于非转移组淋巴结(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长径为(19.39±7.97mm)vs(17.46±6.82mm);动脉期NIC分别为(0.21±0.09)vs(0.17±0.08),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期、静脉期转移性及非转移性淋巴结组与原发灶λHU40Ke V90Ke V比值分别为(1.34±0.72)vs(1.11±0.77)、(1.09±0.11)vs(0.74±0.09),动脉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转移性淋巴结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分析:短径、短长径之比、动脉期CT值、静脉期CT值、动脉期IC值、静脉期IC值、动脉期能谱斜率、静脉期能谱斜率、淋巴结短长径比和静脉期I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24、0.890、0.650、0.820、0.629、0.862、0.697、0.805、0.905;各自所对应的阈值分别为:11.615(mm)、0.728、82.000(HU)、83.375(HU)、19.820(100ug/cm3)、18.290(100ug/cm3)、2.554、3.525、15.359;各值对应的灵敏度分别为:0.634、0.796、0.312、0.677、0.280、0.710、0.538、0.559、0.860;各值对应的特异度分别为:0.907、0.907、0.953、0.884、0.923、0.953、0.837、0.948、0.866。(6)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分析:进展期胃癌淋巴结转移与患者的年龄、肿瘤的浸润深度无关;而与性别、肿瘤大小、分化程度、Bormann分型、淋巴结短径、静脉期IC值有关。多因素回归模型表明患者性别、肿瘤大小、分化程度、淋巴结静脉期IC与淋巴转移有关。结论:(1)能谱CT定量参数可有助于评估胃癌病灶的浸润深度。(2)能谱CT定量参数可有效判断胃周区域性淋巴结是否为转移性淋巴结,淋巴结短长径之比联合静脉期IC值诊断转移性淋巴结的效能最高,淋巴结短径、动静脉期CT值、动静脉期能谱曲线斜率λHU的诊断效能一般,动脉期IC值的诊断效能最低。(3)单因素分析:患者的年龄、肿瘤的浸润深度(cT分期)与进展期胃癌淋巴结转移无关,患者的性别、肿瘤的大小、肿瘤分化程度、Borrmann分型、淋巴结短径、淋巴结静脉期IC值进展期胃癌淋巴转移有关。(4)多因素分析:性别、肿瘤大小、能谱CT定量参数、分化程度是进展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风险因素。

马永伟[8](2021)在《Ki67和微卫星状态对胃癌患者化疗及预后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Ki67抗原是核增殖相关的一种抗原,参与周期调节和细胞增殖,被认为是肿瘤生物学的可靠标志。Ki67蛋白在细胞分裂与增殖中具有重要的功能,在反映各种恶性肿瘤(包括胃癌)的侵袭性及其最终预后中具有重要意义。肿瘤组织的微卫星不稳定性(MSI)是由于DNA错配修复基因(MMR)缺陷后引起的简单重复序列上未纠正复制错误率的增加所导致。微卫星不稳定性(MSI)表达的评估与胃癌患者治疗的选择和疗效有关。目的:探讨Ki67和微卫星状态预测胃癌患者预后及其与化疗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2014-2019年在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手术治疗的1745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病理结果与胃癌患者化疗及预后的关系。(1)共有1639例患者进行了Ki67指数的检测,所有患者Ki67指数的中位数为60,以60为临界点进行分组,评价Ki67增殖指数不同的化疗患者预后差异。(2)共有898例患者资料进行了微卫星状态检测,有51例患者为MSI胃癌,根据微卫星状态进行分组,评估微卫星不稳定化疗患者预后差异。(3)共有761例患者同时有Ki67指数和微卫星状态,根据之前研究的分组方式进行分组,分析同时有微卫星状态检测和Ki67状态的的胃癌患者,联合分析评价胃癌患者Ki67指数与微卫星状态预测对胃癌预后及化疗的影响。使用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ANOVA检验和非参数检验分析Ki67和微卫星状态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运用Kaplan-Meier方法绘制生存曲线,并通过Log-rank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运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当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建立预测胃癌患者的总体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的预测模型,然后利用列线图将预测模型进行可视化并评价模型的预测能力。结果:1.Ki67≥60组有891例,Ki67<60组有748例。结果显示,患者的性别、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TNM分期、肿瘤大小等因素与患者预后存在相关性(P<0.05);其中,性别(P=0.02)、浸润深度(P=0.002)、淋巴结转移(P<0.001)、肿瘤大小(P=0.01)等因素是影响胃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当Ki67≥60时,胃癌患者的总体生存率要高于Ki67<60的胃癌患者(Ki67≥60/Ki67<60:1年生存率:88.2%/88.3%;3年生存率:73.2%/71.7%;5年生存率:71.4%/66.3%)(P=0.309)。亚组分析显示,化疗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高-中分化(Ki67<60=74.9%;Ki67≥60=71.5%)。≥65岁的患者(Ki67<60=73.6%;Ki67≥60=60.8%)。2.结果显示,病理分型、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TNM分期、肿瘤大小等因素与患者预后存在相关性(P<0.05);其中,淋巴结转移(P<0.001)、浸润深度(P=0.001)等因素是影响胃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MSI胃癌的生存率(1年生存率:84.5%;3年生存率:76.0%;5年生存率:76.0%)要高于MSS胃癌的生存率(1年生存率:86.8%;3年生存率:68.5%;5年生存率:66.2%)(P>0.05)。亚组分析显示,III期/IV期化疗后5年生存率(MSS=50.6%,MSI=83.1%);存在淋巴结转移组胃癌化疗后5年生存率为(MSS=52.5%,MSI=85.9%)。3.胃癌患者5年生存率为MSI+Ki67<60组=55.6%;MSI+Ki67≥60组=75.7%(P<0.05),MSS+Ki67<60组=64.0%,MSS+Ki67≥60组=(65.1%)。结论:1.高的Ki67指数使高-中分化的胃癌患者在接受辅助化疗后获得了更差的生存结局。当Ki67<60时,高-中分化胃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74.9%,≥65岁胃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73.6%;当Ki67≥60时高-中分化胃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71.5%,≥65岁胃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60.8%。2.MSI型胃癌患者有可能够获得比MSS胃癌更好的预后。MSI胃癌的5年生存率为76.0%,而MSS胃癌的5年生存率为66.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相对于单纯手术治疗和MSS胃癌的患者,辅助化疗给MSI胃癌患者带来了更大的生存益处。MSS胃癌III期/IV期化疗后5年生存率为50.6%,MSI胃癌III期/IV期化疗后5年生存率为83.1%;MSS淋巴结转移组化疗后5年生存率为52.5%,而MSI淋巴结转移组化疗后5年生存率为85.9%4.当Ki67≥60时,接受术后化疗的MSI胃癌患者5年生存率为75.7%;当Ki67<60时,接受术后化疗的MSI胃癌患者5年生存率为55.6%(P<0.05)低于MSS胃癌(64.0%),低Ki67指数的MSI胃癌患者化疗敏感性较差,使得MSI胃癌患者在接受术后化疗后获得了更差的生存结局。5.构建的预后模型能够很好的评估胃癌患者的生存预后,提供了有临床价值的个性化生存评分量表。

Gastric Cancer Association, China Anti-Cancer Association;[9](2020)在《胃癌诊治难点中国专家共识(2020版)》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是全球胃癌发病率最高的国家,其年龄标准化的5年存活率为27.4%。过去十年间,由于诊疗技术的进步,我国胃癌年死亡率由3.8%降为2.3%[1]。我国胃癌病人在流行病学特征、临床病理学特征、肿瘤生物学特征、治疗方式以及药物选择等方面与全球其他区域存在差异。目前,

尹启航[10](2020)在《胃癌发病部位特征分析及多指标联合预测预后的价值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硕士学位课题由相对独立的两部分研究工作构成。第一部分观察胃癌和胃上皮内瘤变患者的发病部位特征,并针对具有“多灶现象”的同时性多发性胃癌和(或)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探讨其临床病理特点和主副病灶之间的关联性。第二部分通过检测胃癌组织中IL-6、gp130、JAK2、CEA的表达水平和Stat3的活化水平,以及幽门螺旋杆菌(Hp)的感染量,探讨多指标联合在胃癌患者预后中的预测价值。方法:(1)回顾性收集2007年11月至2017年12月间在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进行单次胃镜活检的70,534例病例,其中63,691例、1,002例、1,293例和4,548例患者分别被诊断为胃炎、胃上皮内瘤变、胃癌和其他疾病。探究2,295例胃癌和胃上皮内瘤变的高发部位,比较不同年龄组间高发部位的差异,并从中选择接受内镜粘膜下剥脱术或外科手术治疗的56例同时性多发性胃癌和(或)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病例,对其临床病理特点进行总结,并通过定义多发病灶的主病灶和副病灶,探究病灶间的关联性。(2)本课题组前期收集了2004年1月至2013年6月间在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进行胃癌根治术的病例320例,本项研究作为前期工作的延续,从中筛选76例随访资料完整(随防至2018年10月)的胃癌患者手术组织并制成石蜡组织切片,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IL-6、gp130、JAK2、CEA的表达水平,以及Stat3的活化水平,通过美兰染色半定量检测Hp的感染量,分析其与病理学特征及预后的关系,采用Logistic回归联合多变量ROC曲线的方法筛选胃癌患者预后预测指标的最优组合。结果:(1)胃癌和胃上皮内瘤变患者的发病部位特征分析:1)除非萎缩性胃炎外,男性其他胃部疾病的检出率均高于女性(p<0.001)。2)在总人群中,胃窦(44.40%)、胃体(20.52%)和贲门(12.85%)是胃癌和胃上皮内瘤变的三个高发部位;男性胃癌和胃上皮内瘤变的三个高发部位为:胃窦(40.68%)、胃体(22.29%)和贲门(15.35%);女性胃癌和胃上皮内瘤变的三个高发部位为:胃窦(53.75%)、胃体(16.08%)和胃角(11.94%)。3)在胃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中,中青年组和老年组在胃窦部的检出率有差异(p<0.001);在胃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和胃癌患者中,中青年组和老年组在胃窦部、胃体部、贲门部的检出率均存在差异(均有p<0.001)。(2)同时性多发性胃癌和(或)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多灶现象”的临床研究:1)纳入研究的56例同时性多发性胃癌和(或)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平均年龄为(63.82±11.88)岁,男性多见(75%,42/56),病灶周围黏膜合并萎缩和肠上皮化生的分别为25例(44.64%)和18例(32.14%)。2)主病灶和副病灶的直径存在正相关关系(r=0.797,p<0.001)。3)主病灶和副病灶的病理类型具有关联性(p=0.007);主病灶和副病灶的内镜分型具有较高的一致性(p<0.001);主病灶和副病灶在空间分布方面具有关联性,垂直位置列联相关系数为0.484(p=0.002),水平位置列联相关系数为0.535(p=0.007)。(3)多指标联合在胃癌患者预后中的预测价值研究:1)在胃癌患者的术后死亡风险预测中,IL-6、gp130、p-Stat3、CEA的表达量及Hp感染量具有预测能力,其中Hp的预测能力最强(ROC曲线线下面积0.711),但略低于经典的TNM分期的预测能力(ROC曲线线下面积0.781)。2)利用Logistic回归联合多变量ROC曲线的方法,本研究建立基于4个指标的组合进行预测:gp130+p-Stat3+CEA+Hp组合对胃癌患者术后死亡风险的预测能力(ROC曲线线下面积为0.961)高于TNM分期组合(ROC曲线线下面积为0.826)。3)生存分析(K-M法)验证了上述组合优势:低、高死亡风险组的累积生存率分别为43.3%、2.2%,ROC曲线区分低、高死亡风险胃癌的线下面积为0.868。该预测组合自我验证C-index为0.717,校准曲线分析显示标准曲线与预测曲线贴合良好(Hosmer and Lemeshow检验,p=0.633),决策曲线分析显示,在绝大部分风险阈值范围内,该预测组合的临床净获益率高于TNM分期组合。结论:(1)胃窦、胃体及贲门是胃癌和胃上皮内瘤变的高发部位,胃镜检查时有必要对这些部位进行更为细致的观察。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中,中青年组在胃窦部的发病率高于老年组;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和胃癌患者中,老年组在胃窦、胃体和贲门的发病率均高于青年组。(2)合并黏膜萎缩的老年男性为同时性多发性胃癌和(或)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高危人群,临床医生在发现一个病灶时也需注意“多灶现象”存在的可能性,应根据主、副病灶间的关联性继续仔细观察,避免漏诊。(3)gp130+p-Stat3+CEA+Hp多指标联合能够预测胃癌患者术后的死亡风险。本研究课题的发现对减少胃癌和胃上皮内瘤变的漏诊、提高早诊早治率、制定最佳个体化治疗和严密随访方案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二、33例早期胃癌的TNM分期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33例早期胃癌的TNM分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2)超声内镜评估早期胃癌浸润深度应用价值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EUS概述
2 EUS对于早期胃癌浸润深度的诊断价值
3 影响EUS评估早期胃癌浸润深度准确性的因素
    3.1 病灶大小
    3.2 病灶部位
    3.3 表面形态及是否合并溃疡
    3.4 组织分化
    3.5 不同EUS探头类型
    3.6 种族
    3.7 淋巴结转移
4 评估早期胃癌浸润深度的其他手段
5 小结

(3)S100A10调控胃癌转移和增殖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S100A10在早期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S100A10促进胃癌转移的机制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三部分 S100A10通过调控糖酵解促进胃癌增殖的机制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S100A10与恶性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英语论文1
英语论文2

(4)浆膜受侵局部进展期胃癌腹腔镜与开腹D2根治术临床疗效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浆膜受侵局部进展期胃癌腹腔镜对比开腹胃癌根治术临床疗效荟萃分析
    2.1 资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结论
第三章 浆膜受侵局部进展期胃癌腹腔镜对比开腹胃癌根治术近期疗效
    3.1 资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3.4 结论
第四章 浆膜受侵局部进展期胃癌腹腔镜对比开腹胃癌根治术远期疗效
    4.1 资料与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4.4 结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腹腔镜手术在胃癌中的应用及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胃癌患者脉管浸润发生的危险因素及其对预后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综述 脉管浸润的发生基础与检测方法进展
    2.1 背景
    2.2 发生脉管浸润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2.2.1 血管生成与脉管浸润发生的关系
        2.2.2 淋巴管生成与脉管浸润发生的关系
        2.2.3 黏附性因子与脉管浸润发生的关系
        2.2.4 降解细胞外基质的相关分子
    2.3 脉管浸润的临床检测方法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3.1 病例的收集
    3.2 病例纳入标准
    3.3 病例排除标准
    3.4 观察指标
    3.5 外科手术原则
    3.6 组织病理学评估
    3.7 复发定义
    3.8 研究方法
        3.8.1 胃癌患者脉管浸润的发生与各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3.8.2 胃癌患者脉管浸润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
        3.8.3 脉管浸润对各TNM分期胃癌患者无病生存期的影响
        3.8.4 脉管浸润对早期及进展期胃癌患者无病生存期的影响
        3.8.5 脉管浸润对淋巴结转移阴性及淋巴结转移阳性胃癌患者无病生存期的影响
    3.9 随访方案
    3.10 统计学方法
第4章 结果
    4.1 纳入病例的一般资料分析
    4.2 胃癌患者脉管浸润的发生与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4.3 胃癌患者发生脉管浸润的危险因素分析
    4.4 脉管浸润对各TNM分期胃癌患者无病生存期的影响
    4.5 脉管浸润对早期及进展期胃癌患者无病生存期的影响
    4.6 脉管浸润对淋巴结转移阴性及阳性胃癌患者无病生存期的影响
第5章 讨论
    5.1 脉管浸润的发生与肿瘤浸润深度的关系
    5.2 脉管浸润的发生与胃癌组织分化类型的关系
    5.3 脉管浸润的发生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5.4 脉管浸润的发生和肿瘤大小的关系
    5.5 脉管浸润与胃癌预后的关系
    5.6 脉管浸润在胃癌治疗中的作用
    5.7 研究的局限性和不足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6)应用多种肿瘤标志联合诊断高原地区胃癌的效能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一般资料及方法
    1.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1.2 排除标准及纳入标准
    1.3 收集数据及标本
    1.4 标本检测及分析
第二章 结果
    2.1 胃癌患者一般情况
    2.2 肿标标志物与分期、转移、KI67、分化程度等相关性分析
    2.3 三组血清肿瘤标志物表达水平比较
    2.4 三组血清肿瘤标志物阳性率比较
    2.5 在不同分期中各标志物表达水平比较
    2.6 在不同分期中各标志物阳性率比较
    2.7 CEA、CA242、MG7AG、CA724、PG单独检测对胃癌的诊断价值
    2.8 CEA、CA242、MG7AG、CA724、PGR联合检测对胃癌的诊断价值
    各病种内镜观及病理
第三章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常见的肿瘤标志物对胃癌诊断及预后判断的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中英文对照表
附件1:胃镜检查步骤
附件2:血清标本离心后检测
附件3:国际抗癌联盟(UICC)及美国肿瘤联合会(AJCC)颁布的第8版胃癌TNM分期系统
致谢

(7)能谱CT定量参数对进展期胃癌cTN分期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研究内容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收集
        1.2 能谱CT扫描方案及参数设置
        1.3 图像后处理与数据测量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
        2.2 进展期胃癌病灶与正常胃壁能谱特征比较
        2.3 T3 与T4a期胃癌胃周脂肪间隙能谱特征比较
        2.4 基于能谱CT的进展期胃癌cT 分期与p T 分期结果对照
        2.5 淋巴结的能谱CT图像特征
        2.6 能谱CT定量参数判断区域淋巴结是否转移
        2.7 基于能谱CT的进展期胃癌c N 分期与p N 分期结果
        2.8 区域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分析
    3 讨论
        3.1 能谱CT鉴别进展期胃癌病灶与正常胃壁的价值
        3.2 能谱CT鉴别T3 和T4a期胃癌胃周脂肪间隙的价值
        3.3 能谱CT判断区域淋巴结是否转移
        3.4 进展期胃癌区域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分析
    4 小结
全文结论
问题与不足
参考文献
综述 能谱CT在胃癌诊断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Ki67和微卫星状态对胃癌患者化疗及预后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Ki67 对胃癌患者化疗和预后的影响
    一 临床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纳入研究的因素
        1.5 研究对象随访
        1.6 统计学方法
    二 结果
        2.1 纳入研究对象的基线特点
        2.2 影响患者预后的单因素分析
        2.3 影响患者预后的多因素分析
        2.4 Ki67 不同的患者的总体生存率差异
        2.5 Ki67 与患者化疗的关系
        2.5.1 Ki67 不同的患者化疗的预后差异
        2.5.2 年龄与Ki67 和化疗的关系
        2.5.3 TNM分期与Ki67 和化疗的关系
        2.5.4 浸润深度与Ki67 和化疗的关系
        2.5.5 淋巴结转移与Ki67 和化疗的关系
        2.5.6 分化程度与Ki67 和化疗的关系
    三 讨论
    四 结论
第二章 微卫星状态对胃癌患者化疗和预后的影响
    一 临床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纳入研究的因素
        1.5 研究对象
        1.6 统计学方法
    二 结果
        2.1 纳入研究对象的基线特点
        2.2 影响患者预后的单因素分析
        2.3 影响患者预后的多因素分析
        2.4 微卫星状态不同的患者的总体生存率差异
        2.5 微卫星状态与患者化疗的关系
        2.5.1 微卫星状态和化疗的关系
        2.5.2 TNM分期与微卫星状态和化疗的关系
        2.5.3 浸润深度与微卫星状态和化疗的关系
        2.5.4 淋巴结转移与微卫星状态和化疗的关系
        2.5.5 分化程度与微卫星状态和化疗的关系
        2.5.6 年龄与微卫星状态和化疗的关系
    三 讨论
    四 结论
第三章 Ki67 和微卫星状态对胃癌患者化疗和预后的影响
    一 临床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纳入研究的因素
        1.5 研究对象
        1.6 统计学方法
    二 结果
        2.1 纳入研究对象的基本特点
        2.2 MSS和Ki67 与化疗的关系
        2.2.1 MSS和Ki67 与未化疗
        2.2.2 MSS和Ki67 与化疗
        2.3 MSI和Ki67 与化疗的关系
        2.4 列线图预测模型的建立和验证
        2.4.1 构建OS预测模型列线图
        2.4.2 检验OS预测模型效能
    三 讨论
    四 结论
小结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胃癌外科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9)胃癌诊治难点中国专家共识(2020版)(论文提纲范文)

难点1:胃癌的高风险人群筛查及其健康管理
难点2:遗传性胃癌诊断、预防和管理
难点3:胃癌病人是否需要常规检测并根除HP
难点4:EUS和18F标记氟代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18F-FDG PET-CT)是否应该常规用于胃癌分期检查
难点5:胃腺癌或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denocarcinomas of the esophagogastric junction,AEG)病人常规检测的分子标记物及其价值
难点6:晚期胃癌二线或三线化疗的考量因素及其合理使用,以及临床实践与临床研究的差异
难点7:LAGC病人腹腔镜探查的适应证及注意事项
难点8:ESD术后切缘阳性的后续治疗原则
难点9:胃癌根治性切除术(含内镜切除)后随访及其时限
难点10:腹腔镜胃癌手术的适应证,以及除临床分期以外的其他考量因素
难点11:直接接受胃癌根治术后病人如何选择辅助化疗方案,Ⅰ期胃癌术后是否需要行辅助化疗
难点12:胃癌新辅助治疗的适应人群、治疗模式及临床疗效评价
难点13:对于新辅助治疗后肿瘤退缩或降期者,如何决定根治手术的切除范围及淋巴结清扫范围
难点14:胃癌新辅助治疗疗效欠佳但仍未见远处转移且可切除病人可否考虑手术,如何选择后续治疗
难点15:胃癌新辅助治疗获得临床完全缓解(cCR)/病理完全缓解(pCR)病人,如何选择后续治疗
难点16:进展期胃癌淋巴结清扫方式选择(平面清扫或立体清扫)
难点17:脾门淋巴结清扫手术指征和清扫策略
难点18:胃癌手术行D2/D2+淋巴结清扫中如何处理No.11p、No.12a、No.13、No.14v和No.16a2/b1淋巴结,No.14v淋巴结清扫的适应证,以及No.6a、No.6i、No.6v淋巴结细化的实际意义
难点19:符合PPG指征的胃癌,是否需要常规清扫No.6淋巴结,如远端切缘无法满足要求,应采用术中冰冻切片病理学检查还是改为远端胃大部切除术
难点20:胃癌根治术后淋巴结送检推荐数目及新辅助治疗对其影响
难点21:食管胃结合部癌不同分型或分期方式的可操作性
难点22:不同类型食管胃结合部癌的手术入路、淋巴结清扫范围及消化道重建方式选择
难点23:完全腹腔镜消化道重建方式选择
难点24:胃癌切除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定义及分级
难点25:胃癌伴有远处转移发生出血急症时的手术时机和方式
难点26:胃癌病人营养筛查、评估及干预原则
难点27:Ⅳ期胃癌进行转化治疗的人群选择,手术指征、切除范围及术后治疗
难点28:单纯腹腔灌洗液细胞学阳性(CY1)胃癌的治疗原则
难点29:胃癌伴腹膜转移者,行腹腔治疗还是全身化疗
难点30:胃癌术中和术后是否需要放疗,术前放化疗与术后放化疗的区别
难点31:残胃癌或胃癌术后局部区域复发(肿瘤床、吻合口、局部区域淋巴引流区)病人,是否推荐手术或局部放化疗
难点32:残胃癌与残胃再发癌生物学行为及淋巴结转移差异,临床T分期为cT2时如何进行淋巴结清扫
难点33:胃癌放疗技术选择及照射剂量、照射体积的界定,如何进行正常器官保护及呼吸运动管理,以及放疗对胃充盈状态的要求
难点34:存在化疗相对禁忌证的晚期胃癌病人,如何选择个体化药物及方案
难点35:晚期胃癌病人疾病控制后的维持治疗
难点36:对于HER2阳性不能切除的进展期或复发胃癌,一线应用曲妥珠单抗治疗进展后,二线治疗是否推荐继续给予曲妥珠单抗跨线治疗
难点37:胃癌免疫治疗优势人群特点和免疫治疗适应证
难点38:免疫治疗是否可提前至晚期胃癌的一线治疗,是否推荐免疫治疗联合化疗
编审人员名单:

(10)胃癌发病部位特征分析及多指标联合预测预后的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第一部分 :胃癌、胃上皮内瘤变发病部位特征分析及“多灶现象”的临床研究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1.人群
        2.方法
    第三章 结果
        1.胃癌及胃上皮内瘤变发病部位特征分析
        2.同时性多发性胃癌和(或)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病灶间关联性分析
    第四章 讨论
        1.胃癌及胃上皮内瘤变发病部位特征性分析
        2.同时性多发性胃癌和(或)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病灶间关联性分析
        3.本研究的临床应用前景及存在的问题
    第五章 结论
第二部分 :IL-6、gp130、JAK2、p-Stat3 联合CEA及 Hp在胃癌患者预后中的预测价值研究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1.材料
        2.方法
        3.统计学处理
    第三章 结果
        1.胃癌组织中IL-6、gp130、JAK2、p-Stat3、CEA的表达及Hp感染的情况
        2.胃癌组织中IL-6、gp130、JAK2、p-Stat3、CEA的表达以及Hp感染与病理资料的关系
        3.胃癌组织中各个指标间相关性分析
        4.胃癌组织中IL-6、gp130、JAK2、p-Stat3、CEA的表达及Hp感染与患者预后的关系
        5.胃癌患者的各个检测指标对预后死亡风险的预测能力
        6.影响胃癌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
        7.评估各指标联合预测胃癌患者术后死亡风险的效能
    第四章 讨论
        1.IL-6、gp130、JAK2、p-Stat3、CEA的表达及Hp感染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的关系
        2.IL-6、gp130、JAK2、p-Stat3、CEA的表达及Hp感染与胃癌患者预后的关系
        3.多指标联合对胃癌患者预后的预测能力
        4.本研究的临床应用前景及存在的问题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多灶性胃癌的诊治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附表一 病例基本资料一览表
附表二 IL-6、gp130、JAK2、p-Stat3、CEA、Hp 表达结果一览表
作者简历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四、33例早期胃癌的TNM分期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列线图预测模型[J]. 崔昊,曹博,邓欢,刘贵宾,梁文全,谢天宇,叶璐,张庆鹏,王宁,刘飞德,卫勃.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022(01)
  • [2]超声内镜评估早期胃癌浸润深度应用价值的研究进展[J]. 乌雅罕,张静,丁士刚.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21(12)
  • [3]S100A10调控胃癌转移和增殖的机制研究[D]. 李妍. 山东大学, 2021(11)
  • [4]浆膜受侵局部进展期胃癌腹腔镜与开腹D2根治术临床疗效对比研究[D]. 龙渡.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1(01)
  • [5]胃癌患者脉管浸润发生的危险因素及其对预后的影响[D]. 顾正忠. 吉林大学, 2021(01)
  • [6]应用多种肿瘤标志联合诊断高原地区胃癌的效能评估[D]. 童刚. 西藏大学, 2021(12)
  • [7]能谱CT定量参数对进展期胃癌cTN分期的应用研究[D]. 刘静.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8]Ki67和微卫星状态对胃癌患者化疗及预后影响的研究[D]. 马永伟. 兰州大学, 2021(12)
  • [9]胃癌诊治难点中国专家共识(2020版)[J]. Gastric Cancer Association, China Anti-Cancer Association;.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20(08)
  • [10]胃癌发病部位特征分析及多指标联合预测预后的价值研究[D]. 尹启航. 石河子大学, 2020(05)

标签:;  ;  ;  ;  ;  

33例早期胃癌TNM分期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