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头痛间歇期脑血流变化分析

偏头痛间歇期脑血流变化分析

一、偏头痛间歇期脑血流变化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高梅傲[1](2021)在《中西医结合治疗肝风夹痰型前庭性偏头痛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熄风健脾化痰法、针灸联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前庭性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材料与方法:收集2019年3月至2020年6月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耳鼻喉科门诊,并符合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60例肝风夹痰型前庭性偏头痛患者。将患者按随机分配原则分为对照组、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予单独服用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熄风健脾化痰方及针灸治疗。通过观察各组患者就诊时、治疗3周、治疗3个月的V-HIT、脑彩超检测,眩晕残障量表(DHI)、头痛量表及中医症候积分来进行疗效评价。结果:1.在年龄、性别、V-HIT、脑血流图、眩晕残障量表(DHI)、头痛量表、中医证候积分的数据结果等方面,对照组与治疗组两组患者治疗前均进行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可进行相应的比较。2.客观指标评价:前庭性偏头痛患者在治疗3周时、治疗3个月后V-HIT、脑血流图的检查结果均向正常趋势发展,且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更加明显(P<0.05)。3.主观指标评价:前庭性偏头痛患者在治疗3周时、治疗3个月后的眩晕残障量表(DHI)、头痛量表、中医证候积分的结果均逐渐趋近正常,且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更加明显(P<0.05)。结论:1.治疗组和对照组均能够改善前庭性偏头痛患者的症状和体征。2.治疗组方案在V-HIT、脑血流图的客观指标检查中优于对照组。3.治疗组方案在眩晕残障程度评定量表(DHI)、头痛量表、中医证候积分的主观指标评价中优于对照组。4.治疗组方案的总体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

管素梅[2](2020)在《耳综治疗无先兆偏头痛的临床研究及静息态fMRI局部一致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耳综疗法治疗无先兆偏头痛(MWo A)的临床疗效,同时借助血栓弹力图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技术,探讨耳综疗法对患者凝血机制的影响,并从功能影像学角度为耳综疗法取效的中枢机制提供证据,也为完善耳综疗法治疗无先兆偏头痛的诊疗与预防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将纳入的80例无先兆偏头痛患者分为耳综治疗组(观察组)与耳针治疗组(对照组),经一个疗程的治疗后观察患者VAS、SDS、SAS、WHOQOL-BREF评分和偏头痛积分变化,并进行临床疗效观察分析。2.对两组患者进行治疗前后的血栓弹力图检查,观察参数变化。3.对耳综治疗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后各进行1次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检查,以观察患者脑区Re Ho值和ALFF值的改变,寻找异常脑区。结果:1.治疗后,两组患者VAS、SDS评分和偏头痛积分皆明显降低,WHOQOL-BREF评分显着升高;两组在VAS、SDS评分和偏头痛积分方面相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在WHOQOL-BREF评分方面差异显着(P<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观察组近期总有效率(95%)高于对照组(80%),远期总有效率(92.5%)也高于对照组(75%),差异显着(P<0.05)。2.在TEG方面,观察组治疗后K值、Angle值、MA值、CI值、A值和G值等各项指标皆有明显改变(P<0.05),而对照组无显着改变指标(P>0.05);两组相比,治疗后观察组K值、Angle值、MA值、A值、G值和CI值等指标较对照组有显着改变(P<0.05),而R值、LY30值、EPL值和PMA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3.患者右侧颞中回、右侧额中回、双侧中央后回的Re Ho值增高;右侧海马旁回、右侧颞下回、右侧尾状核、双侧小脑、左侧颞中回、左侧丘脑、左侧楔叶、左侧内侧和旁扣带回的Re Ho值降低;左侧的小脑、颞中回、眶部额中回、颞上回、角回、中央后回等脑区ALFF值增高。结论:1.耳综疗法治疗无先兆偏头痛疗效显着,可有效改善患偏头痛患者的疼痛程度、发作次数、持续时间、伴随症状和抑郁情绪等,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2.根据血栓弹力图结果推测,耳综疗法可通过干预患者凝血机制抑制纤维蛋白原功能及血小板生成和功能以改善患者凝血功能,继而阻断偏头痛的发生与发展。3.静息态功能磁共振结果提示耳综疗法通过对脑区内局部神经元活动的同步性及活动强度的影响以改善相关脑区及脑功能网络的功能,进而干预疼痛信息的感受、传递、处理以及情绪处理、认知调整等过程。

韩姿辰[3](2020)在《头风宁汤治疗偏头痛风痰上扰型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头风宁汤治疗风痰上扰型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探讨偏头痛以“风”、“痰”为主要致病因素,内在多有血虚不足为根本的发病机理,并提出相应治疗原则及方药,为临床治疗偏头痛提供新的思路及有效的临床证据。方法:筛选60例符合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予头风宁汤200 m L,每日2次,每日一剂。对照组予西比灵(盐酸氟桂利嗪胶囊)10 mg,口服,每晚1次。两组均治疗4周。观察治疗前后头痛症状、头痛积分、中医证候积分、脑血流速度及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水平的变化,并评估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高达9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6.7%,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疗效经等级秩和检验,P=0.044<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组在头痛症状、头痛积分、中医证候积分、大脑中动脉与大脑前动脉的血流速度、hs-CRP水平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未见不良反应。结论:头风宁汤治疗风痰上扰型偏头痛具有显着临床疗效,有效地减少了头痛发作频次及持续时间,减轻头痛程度,改善中医证候,调节脑血流速度,降低hs-CRP水平。

王明慧[4](2020)在《前庭性偏头痛发作间期的全脑灌注及灰质体积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分析前庭性偏头痛患者在发作间期时的全脑灌注及灰质体积变化,了解VM发作间期的影像学特征,以进一步探究前庭性偏头痛的发病机制。方法:收集2018年7月至2019年12月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就诊的处于发作间期的前庭性偏头痛(VM)患者19例、处于发作间期的无先兆偏头痛(MWo A)患者17例,以及同期于该院体检的一般资料(如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等)与前两组研究对象相匹配的健康人19例,分别进行磁共振扫描以采集3D ASL、3D T1WI序列图像。运用基于Matlab平台的SPM12软件进行图像数据预处理,得到全脑脑血流量(CBF)、全脑灰质体积(GMV)数据。最后利用SPM12分别对得到的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并采用多重比较校正方式,得到三组间脑血流、灰质体积存在显着差异的脑区。并提取VM组患者感兴趣区的CBF值、GMV值,与患者的VM病程、每月发作次数以及每次发作持续时间进行相关分析。结果:1.CBF比较:与健康人相比,VM组患者左侧内侧额上回、右侧背外侧额上回CBF均显着降低(FWE校正,voxel P<0.001,cluster P<0.05),且VM组患者左侧内侧额上回的CBF值与VM病程呈负相关(r=-0.707,P=0.001),MWo A组患者左侧内侧额上回、右侧背外侧额上回CBF均显着降低(voxel P<0.001,cluster P<0.05);VM组患者与MWo A组患者相比,MWo A组患者左侧内侧额上回CBF降低更明显。2.GMV比较:与健康人相比,VM组患者小脑蚓部GMV均显着减低(GRF校正,voxel P<0.001,cluster P<0.05),且小脑蚓部GMV值的减低与VM每月发作次数呈负相关(r=-0.777,P<0.001),MWo A组患者小脑蚓部GMV均显着减低(voxel P<0.001,cluster P<0.05);VM组与MWo A组患者两组间比较,未发现有GMV显着改变的区域。结论:1.VM患者在发作间期时左侧内侧额上回、右侧背外侧额上回灌注减低,且VM的病程越长,左侧内侧额上回CBF值越低。2.VM患者在发作间期时小脑蚓部灰质体积显着减少,且VM发作越频繁,小脑蚓部灰质体积减少越明显。处于发作间期的VM患者疼痛、多感觉前庭处理相关的脑区存在脑灌注及灰质体积异常,提示VM不仅是一种发作性疾病,发作间期也存在功能和结构的改变,因此认为VM是一种涉及多系统的复杂的中枢神经病变,这有利于我们更加全面理解前庭性偏头痛的病理生理学机制。

周着[5](2020)在《辣椒素薄荷油乳剂联合药物预防性治疗无先兆偏头痛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偏头痛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原发性头痛,大体分为先兆偏头痛和无先兆偏头痛两大类,其中无先兆偏头痛更为常见,约占偏头痛患者中的80%左右。其治疗应当包括急性期和间歇期两阶段,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目前临床上大多数患者一般仅接受急性期的止痛治疗而忽略预防性治疗的重要性。有资料显示大约1/3的偏头痛患者应当接受预防性治疗,以减少头痛发作频率、止痛药物的滥用等,这些都是发作性偏头痛转化为慢性偏头痛的危险因素,频繁的头痛发作将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预防性治疗不容忽视。目前偏头痛的预防性治疗以西药为主,鉴于疗效以及嗜睡、头晕、体重变化等各种不良反应,极大的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应用。不少人把焦点转向中医,其丰富的治疗手段(包括中药、针灸、穴位贴敷等)具有安全、可靠、便捷、副作用小等特点,增加了不少可以尝试的治疗手段,导师前期就自创中药蠲痛贴穴位贴敷治疗偏头痛,并显示出了肯定的疗效。近期国外文献报道辣椒素具有镇痛的作用,其外用制剂已广泛应用于炎症性疼痛、神经病理性疼痛等各种急慢性疼痛的治疗中,均显示出良好的治疗前景。基于上述理论,本着提高疗效、优化治疗方案的目的,结合中医穴位贴敷疗法,导师提出将辣椒素薄荷油乳剂外敷于风池穴,试验性用于无先兆偏头痛间歇期的预防性治疗,以期为临床提供一种新的治疗手段。研究目的:观察辣椒素薄荷油乳剂穴位贴敷联合药物在无先兆偏头痛间歇期的预防性治疗效果。方法:将2019年3月至2019年9月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神经内科头痛门诊的偏头痛患者,按照一定的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出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20例,观察组20例,对照组单用托吡酯口服治疗预防偏头痛,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辣椒素薄荷油乳剂风池穴外敷,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每月头痛发作频率、头痛持续时间、头痛严重程度方面的差异,并记录治疗过程中产生的不良反应。结果:头痛发作频率方面,治疗后与基线水平相比,观察组和对照组均能有效减少偏头痛每月发作次数(P<0.01),观察组优势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头痛持续时间方面,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水平均有所下降,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虽然治疗后观察组的平均持续时间比对照组短,但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VAS评分较治疗前均显着降低(P<0.01),且观察组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方面,对照组有3例患者出现头晕,2例出现乏力、嗜睡;观察组有4例患者出现头晕,2例患者报告贴敷部位发红,瘙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辣椒素薄荷油乳剂穴位贴敷联合药物预防性治疗无先兆偏头痛能有效减少头痛发作频率、缩短头痛持续时间、减轻头痛严重程度,疗效安全可靠,可以作为一种辅助治疗在临床上推广。

金秀炫(Kim Soohyun)[6](2019)在《电针对偏头痛疼痛程度的临床疗效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评价电针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并探索分析中医体质和证型与偏头痛发作的相关性,为偏头痛的临床规范化电针治疗提供循证依据。方法:本研究病例选择自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针灸科门诊和上海市华东医院针灸科门诊病例。募集2017年3月至2018年12月就诊患者,经纳入的60例偏头痛患者通过“临床研究数据采集与管理系统”随机分配为电针治疗组和口服药物组,两组均3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药物治疗,采用西比灵胶囊(盐酸氟桂利嗪胶囊),5mg,每晚1次睡前口服,共10次;治疗组接受电针治疗,采取主穴为百会、风池、外关、合谷、太冲、阿是穴。肝阳上亢证配穴行间、颌厌、悬颅;痰浊上扰证配穴中脘、丰隆、三阴交;瘀血阻络证配穴血海、膈俞;气血亏虚证配穴脾俞、气海、足三里;肝肾阴虚证配穴肾俞、三阴交、太溪。每周治疗3次,10次为一疗程。主要结局指标为视觉疼痛模拟评分量表(VAS),同时,统计中医体质和证型与VAS评分的相关性,以探索两者与偏头痛发作程度的相关性。次要结局指标包括头痛影响测定量表(HIT-6),偏头痛患者报告的结局量表(PRO)和偏头痛患者对生活质量问卷(MSQ)。观察时点均为治疗前基线(W0)、治疗结束4周时(W4)和16周时随访(W16)。结果:1.电针治疗组和口服药物对照组患者的VAS、HIT-6、PRO、MSQ分值在治疗结束时较基线明显改善。在随访时,治疗组上述指标仍然有改善,对照组却逐步升高至治疗前程度。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前后,电针治疗组患者的VAS、HIT-6、PRO、MSQ分值下降程度明显大于口服药物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各中医证型组内各观察时点两两之间VAS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肝阳上亢和痰浊上扰型患者在接受电针治疗后,VAS值下降最为明显;组间比较,各中医证型患者治疗前后和随访时,VAS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各中医体质组内各观察时点两两之间VAS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气郁质和特禀质患者在接受电针治疗后,VAS值下降最为明显;组间比较,各中医体质患者治疗前后和随访时,VAS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治疗期间无针刺不良反应。结论:1.电针可以改善偏头痛患者的头痛程度,且具有远期效应与良好的安全性。2.电针对肝阳上亢和痰浊上扰型偏头痛的疗效具有较为有效的趋势。3.电针对气郁质和特禀质偏头痛患者的疗效具有较为有效的趋势。

张凯熠[7](2019)在《留针时间对头针治疗肝阳上亢型偏头痛的疗效影响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通过临床随机试验,应用头痛病中医症候量表、SF-MPQ、SF-36等客观指标确切地评价偏头痛的针刺疗效。观察不同留针时间对偏头痛的疗效影响,为针刺治疗偏头痛的规范化方案提供依据,以供临床推广应用。2.治疗前后对患者进行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TCD),观察头针治疗对患者脑血流的影响。方法:将104名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10分钟治疗组、20分钟治疗组、40分钟治疗组。接受不同留针时间的头针治疗,每周3次,4周为一个疗程。分别观察三组治疗前与治疗后的中医证候量表、SF-MPQ、SF-36、TCD的变化情况。结果:(1)10分钟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64.5%,20分钟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3.5%,40分钟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3.9%。经卡方检验,三组的总有效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0分钟组与20分钟组的总有效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SF-MPQ比较:经秩和检验,3个治疗组治疗前后疼痛分级指数、视觉疼痛评分、现有疼痛强度评分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20分钟治疗组、40分钟治疗组与10分钟治疗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0分钟治疗组与20分钟治疗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偏头痛积分比较:经秩和检验,3个治疗组治疗前后偏头痛积分差异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20分钟治疗组、40分钟治疗组与10分钟治疗组相比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40分钟治疗组与20分钟治疗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SF-36比较:经秩和检验,20分钟治疗组、40分钟治疗组在改善生理职能、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等4个方面与10分钟治疗组相比,差异有意义(P<0.05),但组间差异无意义(P>0.05)。20分钟治疗组与40分钟治疗组对于躯体疼痛的改善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0分钟治疗组对于改善躯体疼痛治疗前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3个治疗组在生理功能、一般健康及活力3方面的改善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TCD比较:在脑血管痉挛患者中,3个治疗组的基底动脉、左右椎动脉的收缩期血流速度峰值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在脑供血不足患者中,3个治疗组的基底动脉、左右椎动脉的收缩期血流速度峰值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20分钟治疗组与40分钟治疗组头针治疗偏头痛的疗效优于10分钟治疗组;20分钟治疗组与40分钟治疗组的治疗偏头痛疗效未见明显差异。(2)20分钟治疗组与40分钟治疗组对于偏头痛积分、SF-MPQ及部分SF-36项目的评分改善优于10分钟治疗组,但两组间没有明显差异。(3)头针对于患者脑血流情况有双向调节作用。10分钟、20分钟、40分钟三种不同留针时间对血流速度的改善情况未见明显差异。

李岩[8](2018)在《推拿结合疏肝调神针法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推拿治疗偏头痛的临床文献研究,探讨推拿在偏头痛治疗中的临床应用特点与不足,总结推拿用穴、推拿手法、施术部位、推拿联合疗法等临床应用规律,以期更好的指导偏头痛的临床研究,提高治疗效果,为推拿治疗偏头痛的研究,提供文献理论借鉴。通过临床观察发作期偏头痛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的临床症状积分、SF-MPQ评分、MSQ评分、相关血管活性物质5-HT、SP和CGRP的含量表达及TCD脑血流动力学的变化,评价推拿结合疏肝调神针法对偏头痛患者的治疗效果,以期探讨其镇痛抗炎的神经、血管机制。方法:文献研究应用中医文献学和数据挖掘的研究方法对2018年1月1日以前CNKI收录发表的推拿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研究文献进行检索,通过人工筛除与本研究无关的文献,对纳入研究的临床文献进行整理归纳,分类偏头痛的推拿用穴、推拿手法、施术部位、联合疗法、诊断标准、观察指标、疗效标准等资料,建立数据库,应用IBM SPSS Statistics 22.0软件统计分析。临床研究参考本文献研究的相关研究指标,对符合纳入的96例确诊为偏头痛的患者,应用随机数字表法按1:1:1的比例将患者分为观察组(推拿结合疏肝调神针刺法治疗)、推拿组(推拿治疗)、针刺组(疏肝调神针刺法治疗)三组,每组32人。所有纳入病例治疗时间均为4周,观察治疗前和治疗后发作期偏头痛患者临床症状积分、SF-MPQ评分、MSQ评分、血浆5-HT、SP、CGRP的含量以及TCD示颅内主要动脉(ACA、MCA、PCA、BA、VA)的收缩峰值血流速度(Vs)的变化情况,应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文献研究中偏头痛的推拿临床应用穴位共计96个,其中经穴91个,奇穴5个;推拿手法共50种,其中复合手法23种,单一手法27种;推拿治疗偏头痛的联合治疗方法共17种,涉及15种诊断标准,涉及引用5种疗效判定标准,11种疗效观察指标。2.临床研究一般资料比较:各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各组临床症状积分、SF-MPQ得分、MSQ得分、血浆5-HT、SP、CGRP的含量以及ACA、MCA、PCA、BA、VA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Vs)等各项比较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因此各组间具有可比性。3.总有效率比较:推拿结合疏肝调神针法治疗偏头痛的总显效率(87.5%)高于推拿组(71.9%)和针刺组(65.6%),且总有效率(93.6%)亦高于推拿组(81.3%)和针刺组(78.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4.临床症状积分比较:与治疗前比较,经过4周治疗后观察组、针刺组、推拿组三组患者在头痛发作的次数、头痛程度、持续时间、伴随症状等各项评定指标上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显着性意义(P<0.01),且治疗后观察组的改善优于针刺组和推拿组(P<0.01)。5.SF-MPQ评分比较:与治疗前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后SF-MPQ各项评分及总评分均显着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组间两两比较,治疗后的PRI感觉评分和PRI情感评分,观察组和推拿组的改善均优于针刺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治疗后的VAS评分和PPI评分及SF-MPQ总评分,观察组的改善均优于针刺组和推拿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6.MSQ评分比较: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三组患者的MSQ评分均显着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且观察组的改善优于针刺组和推拿组(均P<0.05)。7.血浆5-HT、SP、CGRP的含量表达比较: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三组患者血浆5-HT、SP、CGRP的含量均显着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组间两两比较,观察组血浆5-HT、SP和CGRP的改善情况均优于针刺组和推拿组(均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8.TCD血流速度比较:与治疗前比较,Vs主要表现为增快的三组患者治疗后各动脉的Vs均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且MCA、ACA、BA、VA的下降情况组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Vs主要表现为减慢的三组患者治疗后各动脉的Vs均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且MCA、ACA的升高情况组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TCD表现为Vs增快的组间比较,观察组MCA、ACA、BA、VA的改善优于针刺组和推拿组(均P<0.05),TCD表现为Vs减慢的的组间比较,观察组MCA、ACA的改善均优于针刺组和推拿组(均P<0.05)。结论:1.推拿治疗偏头痛手法种类丰富,疗效可靠,患者接纳度高,优势显着,值得临床推广应用。2.推拿结合疏肝调神针法能够减少头痛发作的次数,缩短头痛发作持续的时间,降低疼痛的强度,有效缓解头痛症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还能降低异常升高的MCA、ACA、BA、VA等动脉的血流速度,提高异常缓慢的MCA、ACA的血流速度,实现对脑血流的双向调节,从而改善脑灌注。并能减少血管活性肽类物质5-HT、SP和CGRP的释放,调节外周血中血管活性物质的含量,促使血管恢复正常舒缩功能,对偏头痛具有镇痛作用和治疗效果。3.推拿、疏肝调神针法以及推拿结合疏肝调神针法三种不同治疗方法对偏头痛患者均有治疗作用,推拿结合疏肝调神针法作为一种联合治疗方法,既能发挥针刺、推拿的不同作用,又能发挥针刺与推拿的协同作用,能巩固强化治疗效果,因此在偏头痛的治疗方面疗效确切,其近期疗效和远期效果均优于单纯推拿或针刺的单一治疗方法。4.推拿结合疏肝调神针法,以治神、守神为原则,具有行气活血,疏通经络,调整脏腑功能的作用,通过推拿、针刺对穴位、经络的联合刺激从而起到疏肝理气、宁心安神、活血熄风、通络止痛的治疗作用。5.推拿结合疏肝调神针法治疗偏头痛的作用机制正是通过将推拿手法操作和针法刺激所产生的机械能转化为热能,使局部毛细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速,改善局部与脑组织的灌注和血氧供给,从而有效缓解颅内血管的痉挛收缩,促使颅内血管正常舒缩功能的恢复,实现对血流速度的调节,改善脑血流,缓解头痛症状;同时推拿联合针刺的机械刺激作用于局部组织及其神经、血管,能够增强局部组织及其神经、血管的功能,加快炎性物质的代谢吸收,消除区域内血管及支配神经的炎症,促使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并减少血管活性肽类物质SP、CGRP和5-HT的释放,降低其在外周血中的含量,减少对血管壁的伤害性刺激,抑制痛觉过敏现象的产生,提高组织痛阈,从而发挥镇痛作用;推拿结合疏肝调神针法通过对血管活性物质含量的调节,促使血管正常舒缩功能的恢复,间接实现对脑血管的调控,改善脑血流,达到治疗偏头痛的目的。

魏韬,鲁凌云,孙路强,李瑛[9](2017)在《针刺治疗偏头痛的三叉神经血管机制研究新进展》文中认为偏头痛的发生与三叉神经血管系统的异常密切相关。针刺治疗偏头痛的机制与调节神经、血管功能有关。文章综述了近年来针刺治疗偏头痛在三叉神经血管机制方面的一些新进展,皆在为偏头痛的针刺治疗与研究提供参考。

王淑丽,牛争平,周芸,张亚民,李险峰[10](2015)在《偏头痛患者降钙素基因相关肽与局部脑血流量变化的相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偏头痛患者发作期降钙素相关基因肽(CGRP)和局部脑血流的变化及二者的相关性。方法收集自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门诊经临床确诊的38例急性偏头痛发作期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进行SPECT检查与CGRP测定,其中14例于发作间歇期进行复查,并与20名健康体检者进行对照观察,分析偏头痛患者发作期与间歇期脑血流灌注与血浆CGRP的变化及二者关系。结果 (1)偏头痛患者发作期脑血流变化均以下降为主,额叶(左侧0.97±0.03、右侧0.96±0.04)、颞叶(左侧0.89±0.04、右侧0.90±0.07)与对照组(左额1.02±0.04、右额1.00±0.02、左颞0.98±0.06、右颞1.02±0.0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14例间歇期患者脑血流灌注有所增加,其中左额(1.00±0.03)、双侧颞(左0.93±0.05、右0.98±0.04)、右枕叶(1.02±0.02)与发作期(左额0.98±0.03、左颞0.90±0.05、右颞0.92±0.06、右枕1.00±0.0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发作期及间歇期偏头痛患者的CGRP(63.37±5.70、51.39±7.33)均较对照组(46.09±6.67)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偏头痛患者急性发作期的CGRP与双侧脑血流灌注存在相关(r=-0.375,P=0.020),而偏头痛患者急性间歇期和健康对照者的CGRP与双侧脑血流灌注不存在相关(r=0.436,P=0.119;r=0.112,P=0.638)。结论偏头痛患者急性发作期脑血流变化以下降为主,其血清CGRP含量表达增高,且与局部脑血流量变化密切相关。

二、偏头痛间歇期脑血流变化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偏头痛间歇期脑血流变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中西医结合治疗肝风夹痰型前庭性偏头痛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中西医治疗前庭性偏头痛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2)耳综治疗无先兆偏头痛的临床研究及静息态fMRI局部一致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传统医学对偏头痛的认识
        1.1 病名
        1.2 病因病机
        1.3 治疗
    2 现代医学对偏头痛的认识
        2.1 概述
        2.2 病因
        2.3 发病机制
        2.4 治疗现状
第二部分 临床观察
    1 研究对象
        1.1 一般资料
        1.2 诊疗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样本量估算
        2.2 随机分配
        2.3 质量控制
        2.4 针刺干预方案
        2.5 疗效观察指标
        2.6 疗效评定
        2.7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基线资料
        3.2 临床疗效
    4 讨论
        4.1 选题依据
        4.2 针刺方法的选取
        4.3 评价量表的选取
        4.4 临床疗效分析
第三部分 基于血栓弹力图的耳综疗法治疗无先兆偏头痛的研究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2.1 仪器和试剂
        2.2 参数意义
        2.3 样本采集
        2.4 样本处理
    3 结果
        3.1 两组治疗前血栓弹力图比较
        3.2 观察组治疗前后血栓弹力图比较
        3.3 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栓弹力图比较
        3.4 两组治疗后血栓弹力图比较
    4 讨论
        4.1 针刺调节气血
        4.2 偏头痛与凝血功能异常
        4.3 血栓弹力图
        4.4 临床疗效分析
第四部分 耳综治疗无先兆偏头痛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研究
    1 研究内容
    2 研究方法
        2.1 样本量说明
        2.2 针刺干预方案
        2.3 功能磁共振成像扫描方案
        2.4 数据处理分析
    3 结果
        3.1 治疗后Re Ho分析结果
        3.2 治疗后ALFF分析结果
    4 讨论
        4.1 功能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在偏头痛脑功能网络研究领域的应用
        4.2 局部一致性分析法与低频振荡振幅分析法在偏头痛研究领域的应用
        4.3 临床疗效效应分析
    5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查新报告
发表论文

(3)头风宁汤治疗偏头痛风痰上扰型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病例选择标准
        1.1 诊断标准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剔除标准
        1.5 脱落标准
    2.研究方法
        2.1 病例来源及分组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疗效评定标准
    3.统计学处理
    4.结果
        4.1 病例收集及完成情况
        4.2 基线资料分析
        4.3 疗效分析
        4.4 观察指标分析
        4.5 安全性观察
讨论
    1.临床研究结果分析
        1.1 偏头痛发病特点讨论
        1.2 主要研究结论
        1.3 本研究创新点
        1.4 不足之处
    2.偏头痛病机探析
    3.头风宁汤分析
    4.TCD
    5.hs-CRP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1.现代医学对偏头痛的研究
        1.1 偏头痛的定义及流行病学
        1.2 病因及发病机制
        1.3 偏头痛的西医治疗
    2.中医学对偏头痛的研究
        2.1 偏头痛病名的认识
        2.2 偏头痛的病因病机
        2.3 偏头痛的中医治疗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论文着作

(4)前庭性偏头痛发作间期的全脑灌注及灰质体积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研究对象分为 VM 组,MWo A 组,HC 组
    2 数据采集
        2.1 扫描设备与方法
        2.2 扫描序列与参数
    3 图像及数据处理
        3.1 图像处理
        3.2 数据预处理
        3.2.1 CBF数据预处理
        3.2.2 3D MP-RAGE数据预处理
    4 统计分析
        4.1 一般资料的统计分析
        4.2 CBF数据统计分析
        4.3 GMV数据统计分析
        4.4 相关分析
结果
    1 VM组、MWo A组和HC组的一般资料结果
    2 三组CBF比较结果
    3 三组GMV比较结果
    4 相关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致谢

(5)辣椒素薄荷油乳剂联合药物预防性治疗无先兆偏头痛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预防性治疗指征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剔除及脱落标准
    2 研究设计
        2.1 分组
        2.2 干预措施
        2.3 疗程
        2.4 数据收集
        2.5 观察指标
        2.6 统计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一般资料及头痛基线水平分析
        3.2 头痛发作频率比较
        3.3 头痛持续时间及VAS评分比较
        3.4 不良反应
讨论
    1 偏头痛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1.1 血管学说
        1.2 皮质扩散性抑制学说
        1.3 三叉神经血管系统
        1.4 理化因素
        1.5 其他
    2 中西医结合防治偏头痛的研究现状
        2.1 现代医学预防性治疗偏头痛的研究进展
        2.2 中医药防治偏头痛的研究现状
    3 辣椒素镇痛作用的研究进展
        3.1 辣椒素(CAP)
        3.2 辣椒素受体(TRPV1)
        3.3 TRPV1 通道目前的临床应用
    4 选穴依据
    5 穴位贴敷的理论基础
    6 实验结果分析
    7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二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6)电针对偏头痛疼痛程度的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前言
摘要
Abstract
1.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2.1 中医诊断标准
        1.2.2 西医诊断标准
        1.2.3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中止标准
    1.6 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设计
        2.1.1 随机方法
        2.1.2 样本量估计
        2.1.3 伦理审批号
        2.1.4 临床试验注册号
    2.2 研究方案
        2.2.2 干预方法
        2.2.3 观察指标
        2.2.4 安全性评价
        2.2.5 随访
        2.2.6 质量控制
        2.2.7 统计方法
    2.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3 研究结果
    3.1 偏头痛患者一般生物学特征
    3.2 偏头痛患者一般情况分析
    3.3 电针治疗偏头痛疗效评价
        3.3.1 电针对偏头痛患者头痛强度的影响(VAS)与有效率
        3.3.2 电针治疗对偏头痛不同中医证型患者VAS值的影响
        3.3.3 电针治疗对偏头痛不同中医体质患者VAS值的影响
        3.3.4 电针对偏头痛患者发作频率、程度、持续时间的影响
        3.3.5 偏头痛患者发病诱因
        3.3.6 偏头痛患者头痛部位分布
        3.3.7 偏头痛患者头痛性质
        3.3.8 偏头痛患者伴随症状
        3.3.9 电针对偏头痛患者HIT-6量表积分的影响
        3.3.10 电针对偏头痛患者报告的结局量表影响
        3.3.11 电针对偏头痛患者MSQ评价
    3.4 偏头痛患者的中医证型与中医体质
4 分析与讨论
    4.1 中医学对偏头痛的认识
        4.1.1 偏头痛的中医病机
        4.1.2 偏头痛中医辨证分析
        4.1.3 针刺治疗偏头痛临床研究进展
    4.2 本研究取穴原则及配伍分析
    4.3 现代医学对偏头痛的认识
        4.3.1 偏头痛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4.3.2 现代医学对偏头痛的药物治疗
    4.4 偏头痛的发作特征对临床预后的影响
    4.5 电针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的评价
        4.5.1 电针对偏头痛头痛患者的疼痛强度的影响
        4.5.2 电针对不同中医证型偏头痛患者VAS值影响
        4.5.3 电针对不同中医体质偏头痛患者VAS值影响
        4.5.4 电针对偏头痛HIT-6影响
        4.5.5 电针对偏头痛患者的PRO影响
        4.5.6 电针对偏头痛患者的MSQ影响
        4.5.7 偏头痛患者中医证型和体质的分布
    4.6 临床安全性评价
5 创新点
6 问题与展望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文献综述 偏头痛中医证候要素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二 在校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附录三 参加学术会议情况
    附录四 研究观察指标量表

(7)留针时间对头针治疗肝阳上亢型偏头痛的疗效影响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选择
        1.2.1 诊断标准
        1.2.2 纳入标准
        1.2.3 排除标准
        1.2.4 剔除标准
        1.2.5 脱落标准
        1.2.6 脱落病例的处理
2 研究方法
    2.1 技术路线图
    2.2 随机分组
    2.3 研究方法
        2.3.1 检查方法
        2.3.2 针具
        2.3.3 治疗方法
    2.4 资料采集
        2.4.1 基本资料收集
        2.4.2 观察指标
        2.4.3 其他观察指标
        2.4.4 疗效评定标准
    2.5 统计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基线分析
    3.2 临床疗效指标分析
        3.2.1 总有效率比较
        3.2.2 简式Mc-Gill疼痛问卷(SF-MPQ)比较
        3.2.3 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比较
        3.2.4 偏头痛积分比较
        3.2.5 生活质量量表(SF-36)比较
        3.2.6 不良反应观察
4 讨论
    4.1 现代医学对于偏头痛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4.2 祖国医学对于偏头痛的认识
        4.2.1 偏头痛的中医发病机制及辨证分型
        4.2.2 针刺镇痛的机理
        4.2.3 针灸治疗偏头痛的临床应用进展
    4.3 治疗选穴的讨论
    4.4 留针时间的讨论
    4.5 疗效的讨论
        4.5.1 三个治疗组总有效率的讨论
        4.5.2 三个治疗组对偏头痛积分及SF-MPQ评分均有改善
        4.5.3 三个治疗组对SF-36中部分项目的得分均有改善
        4.5.4 三个治疗组对脑血流均产生双向调节
    4.6 脱落病例的讨论
    4.7 不足与展望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中英文缩略词表
附录2 针灸治疗偏头痛的临床应用进展

(8)推拿结合疏肝调神针法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文献理论研究
    一、中医学对偏头痛的认识
        (一)偏头痛的病名探讨
        (二)偏头痛的病因病机
        (三)偏头痛的治则治法
        (四)中医治疗现状
    二、现代医学对偏头痛的认识
        (一)偏头痛的临床特征
        (二)偏头痛的流行病学研究
        (三)偏头痛的发病机制
        (四)偏头痛的病理生理
        (五)偏头痛的治疗进展
    三、推拿治疗偏头痛临床应用的文献研究
        (一)源文献的选择
        (二)研究方法
        (三)结果与分析
临床研究
    一、临床资料
        (一)病例来源
        (二)诊断标准
        (三)纳入标准
        (四)排除标准
        (五)中止试验标准
        (六)剔除、脱落标准
        (七)脱落处理
    二、研究方法
        (一)分组方法
        (二)治疗方法
        (三)疗程设置
        (四)疗效观察指标
        (五)疗效评定标准
        (六)统计学处理
    三、结果与分析
        (一)一般资料分析
        (二)临床症状评分比较
        (三)简氏疼痛评分比较
        (四)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五)血管活性物质 5-HT、SP、CGRP含量比较
        (六)经颅多普勒超声血流速度比较
        (七)临床疗效比较
        (八)依从性与安全性观察
讨论
    一、推拿结合疏肝调神针法的操作释义
    二、推拿结合疏肝调神针法治疗偏头痛的理论依据
        (一)气血、经络学说是治疗偏头痛的理论基础
        (二)神经、血管系统是治疗偏头痛的物质基础
    三、 推拿结合疏肝调神针法的作用机制
        (一)改善血管舒缩功能,双向调节脑血流
        (二)调节与偏头痛发作相关的血管活性物质含量
        (三)改善血液流变学,提高组织血氧含量
        (四)调节炎性因子含量,解除神经无菌性炎症
    四、临床疗效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查新报告

(9)针刺治疗偏头痛的三叉神经血管机制研究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偏头痛发病机制的三叉神经血管假说
2 针刺可调整神经功能
    2.1 针刺可调整大脑功能网络
    2.2 针刺可调节大脑神经元代谢
    2.3 针刺可改善自主神经功能
3 针刺可调节血管功能
    3.1 针刺可调节血管舒缩状态
    3.2 针刺可调节脑血流灌注
    3.3 针刺可改善血液流变学状态
    3.4 针刺可调控血脑屏障通透性
4 针刺可调节神经递质的平衡
    4.1 一氧化氮、降钙素基因相关肽与内皮素
    4.2 CGRP受体活性修饰蛋白与5-HT1B受体
5 结语与展望

四、偏头痛间歇期脑血流变化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西医结合治疗肝风夹痰型前庭性偏头痛的临床研究[D]. 高梅傲.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耳综治疗无先兆偏头痛的临床研究及静息态fMRI局部一致性分析[D]. 管素梅.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3]头风宁汤治疗偏头痛风痰上扰型的临床观察[D]. 韩姿辰.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4]前庭性偏头痛发作间期的全脑灌注及灰质体积变化研究[D]. 王明慧. 青岛大学, 2020(01)
  • [5]辣椒素薄荷油乳剂联合药物预防性治疗无先兆偏头痛的临床疗效观察[D]. 周着.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09)
  • [6]电针对偏头痛疼痛程度的临床疗效研究[D]. 金秀炫(Kim Soohyun).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
  • [7]留针时间对头针治疗肝阳上亢型偏头痛的疗效影响观察[D]. 张凯熠.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8]推拿结合疏肝调神针法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研究[D]. 李岩.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8(01)
  • [9]针刺治疗偏头痛的三叉神经血管机制研究新进展[J]. 魏韬,鲁凌云,孙路强,李瑛. 时珍国医国药, 2017(11)
  • [10]偏头痛患者降钙素基因相关肽与局部脑血流量变化的相关研究[J]. 王淑丽,牛争平,周芸,张亚民,李险峰.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2015(09)

标签:;  ;  ;  ;  ;  

偏头痛间歇期脑血流变化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