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特征点的光纤位置检测方法

基于特征点的光纤位置检测方法

一、基于特征点的光纤位置检测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李森[1](2021)在《光纤定位单元关键尺寸视觉快速检测研究》文中指出LAMOST光纤定位单元通过中心回转和偏心回转机构实现单元巡逻区域内的光纤定位,光纤定位的准确性直接影响观测的效果,保证光纤定位单元组成零件的尺寸加工合格,是实现双回转机构精确扫描的必要条件。为了解决现有的三坐标测量仪等不适合对光纤定位单元这种结构复杂的零件尺寸进行高精度和快速的检测,本文提出了一种对光纤定位单元进行视觉高精度快速检测方案,通过使用辅助靶标,实现了对光纤定位单元核心尺寸的高精度和快速的测量。偏心回转机构中的偏心支架结构复杂,零件整体为黑色,特征难以识别提取,因此本文借鉴空间科学研究中使用合作靶标进行目标姿态测量的思路,在偏心支架上安装自主设计的主动发光的辅助靶标,搭建了偏心支架视觉测量平台。辅助靶标由底座,LED调节轴,LED,反光杯,凸透镜,端盖组成,端盖上加工有由圆孔和槽组成的图案。用相机拍摄安装有辅助靶标的偏心支架,将图像导入到靶标图像视觉测量算法中处理,经过灰度化,二值化,连通域标记,连通域中心点识别,靶标中心点计算,最后计算出靶标之间的距离,也即要测量的偏心支架的尺寸。本文又对图像畸变和由于偏心支架上的靶标间高度差导致的图像测量误差进行标定试验,得到误差校正模型。此外,还讨论了影响辅助靶标视觉测量方案测量精度的因素,总结出提高测量精度的措施。试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光纤定位单元视觉高精度快速检测方案可以实现对偏心支架核心尺寸的高精度和高效率的检测,测量过程简单,测量结果稳定。本文研究内容可为具有偏心支架结构特点的零件尺寸视觉测量仪器设计提供参考。

张昕尧[2](2021)在《基于地面拍摄图像的风机叶片表面损伤精准检测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风机叶片作为风力发电机最重要的结构之一,在运行过程中叶片表面会产生各种损伤。以往人们对于风机叶片损伤的检测存在检测效率低下、不能准确定位等问题。为此,本文提出基于图像的风机叶片表面损伤研究技术。首先,针对缺少叶片损伤图像数据样本难以训练检测模型的问题,本文从图像生成和图像翻译角度提出一种基于正样本的叶片损伤检测及分类模型,称为DC-pix2pix。DC-pix2pix将图像翻译应用于损伤检测领域模型,主要包括三个部分:随机损伤生成模型、损伤检测模型和损伤分类模型。随机损伤生成模型为输入正样本添加模拟随机损伤,制作用于训练图像翻译网络的样本对。损伤检测模型由训练后的生成器和图像差异模块组成,生成器用于将损伤图像重构为无损伤图像,图像差异模块对比重构前后图像实现损伤检测。将检测到的损伤局部裁剪后输入损伤分类模型,损伤分类模型通过提取损伤部位的特征,与现有各类损伤图像进行匹配,实现损伤类别的划分。至此,实现了叶片图像中损伤的检测与分类。其次,为获得完整叶片图像和确定损伤位置需要进行叶片图像拼接,针对现有方法拼接叶片图像成功率较低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双通道叶片图像拼接方法。该方法结合空间域图像配准和变换域图像配准两个方面,在空间域配准方面提出一种线特征结合自选特征点的配准方法,在变换域配准方面采用基于扩展相位相关的配准方法。取双通道中拼接效果最优的图像作为输出结果,完成叶片图像的拼接。最后,针对拍摄过程中由大仰角引起的损伤定位误差问题,本文提出一种风机叶片表面损伤定位方法。该方法先利用相机视角对每一张局部图像对应的实际尺寸进行计算,获取以叶根图像为基准的图像间畸变系数,然后利用畸变系数结合拼接后完整叶片图像尺寸完成损伤在叶片上位置的定位。

赵宏春[3](2020)在《回音壁模式光学微腔传感原理及性能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化学和生物物质检测在环境保护、疾病监测和药物发现等领域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基于锥形光纤耦合光学微腔产生的回音壁模式(Whispering Gallery Mode,WGM)具有超高的品质因数和较小的模式体积,使得WGM光学微腔耦合系统可对环境中的微小变化进行检测,并获得比传统微纳光学传感器更高的灵敏度和更低的探测极限,从而受到广泛的关注。此外,与WGM微腔结合的法诺(Fano)共振效应在生化传感应用方面,由于其不对称且高斜率的Fano线型可实现对灵敏度和探测极限的进一步提高,并且激发方法只需通过构造连续态与WGM干涉即可,同时得到广泛的研究。为了尽快将WGM光学微腔生化传感器从实验研究阶段向商业应用领域推进,对传感器的性能和工作稳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为了更好地应用与Fano共振效应结合的WGM微腔以实现性能提升的目的,一种更稳定高效的Fano共振激发方式需要被提出;并且还需解决目前面临的极小粒子诱导的模式劈裂现象不易识别问题;以及需要解决在生化传感应用中液相探测环境对耦合锥形光纤造成的不稳定工作状态问题。所以本文围绕限制WGM光学微腔传感器性能提升的因素和液相环境对锥形光纤造成的扰动问题开展了研究,具体研究方法和成果如下:(1)通过构建Add-Drop微腔耦合结构和微腔耦合光纤马赫曾得干涉仪(FMZI)稳定系统,成功实现通过Drop端反射光与光纤臂干涉产生无宽干涉条纹背景的Fano共振的高效激发,并证明了以Fano共振提供的高斜率线型作为传感信号,可实现对灵敏度的9倍提升作用。(2)通过构建Add-Drop微腔耦合结构中的Add端背散射光与FMZI系统中的光纤臂干涉,实现的Fano共振效应具有对不易识别的模式劈裂现象的光谱调制作用,通过拟合多特征点Fano双峰线型,可获得任意小待测粒子的折射率和尺寸信息,解决了对极小尺寸微粒型待测物的探测极限限制问题。(3)通过提出将WGM微腔传感器的耦合区域的锥形光纤与传感区域的液体的轴向分离式探测方法,实现了基于柱形微腔对液位和微粒的轴向位置探测,达到约40pm/mm的探测灵敏度,和基于柱锥形微腔对不同浓度的羊免疫球蛋白(G-Ig G)和癌胚抗原(CEA)浓度溶液的高灵敏度探测,获得了约0.4pm/(ng/m L)的探测灵敏度,不仅拓展了基于柱形微腔和柱锥形微腔的轴向位置探测能力,更是解决了耦合锥形光纤与液相环境共存的稳定性问题。

肖兴维[4](2020)在《基于机器视觉的高精度自动微装配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微小型零件的空间几何测量精度决定了微装配系统的装配质量与效率,当前由于视觉测量具有连续性、灵活性、高精度等优点,为微装配系统首选的测量方式之一,但单目视觉测量维度有限,无法准确地测量出微小型零件的三维空间位姿信息,又由于在复杂的装配环境中,微小型零件常因工况环境的几何干涉无法保证其在视觉成像范围内,因此如何提高测量系统的环境适应性与准确快速测量微小型零件的空间位姿是提高微装配系统的装配质量与效率的关键。本文将响应速度快、抗干扰能力强的二维倾角仪引入到测量系统中去,与正交双目视觉构成组合测量系统,提出了一种基于正交双目视觉与倾角仪组合测量空间相对位姿的方法,以实现跨尺度微小型零件精密测量与自动装配。研究了视觉成像的基本过程及相机标定原理,结合刚体变换理论构建了正交双目视觉测量模型,求解了特征点空间的三维坐标。基于三垂线定理,推导了倾角仪与姿态角的输出关系,建立了组合测量系统各坐标系间的位置转换关系,构建了微小型零件空间位姿组合测量模型。由于倾角仪测量精度高、抗干扰能力强,确保了组合测量系统的环境适应能力与位姿测量精度。列举了成像过程的干扰因素并对图像噪声的来源进行了分类,按噪声对图像的影响构建了噪声模型并选取了相应的滤波方式。针对成像图片可视化细节信息少的问题,推导了灰度变换的几种形式。采用两种坐标提取算法结合图像预处理对标定板圆心进行坐标提取,以此对比两算法的坐标提取精度,并为组合测量系统提供一种稳定可靠的坐标提取算法。搭建了高精度自动微装配实验平台,以光纤阵列与连接头为测量与装配对象,验证了组合测量系统的精度与可靠性。为了确保组合测量模型的准确性,采用2D轮廓仪对光纤阵列与连接头进行分时测量与求解,与六自由调整平台调整值进行比较,验证了空间位姿测量模型的准确性。分析了测量过程中测量误差与不确定度的来源,并选取了相应的不确定度评定方法,根据输入量与输出量之间的映射关系,推导了测量值的灵敏系数,并对测量不确定度分量进行合成。基于组合位姿测量的数学模型,构建了系统的测量合成不确定度模型,并对各不确定度分量进行了分析与求解,验证了组合测量系统测量结果的可靠性。

章加兵[5](2020)在《地铁底部图像拼接与关键部件螺栓检测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城轨列车技术的发展,地铁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为保证人们出行安全,地铁的安全性不容忽视。车底状态检测是地铁检测的重要环节之一,但地铁段检、厂检会存在漏检情况。当前国内还没有一套完整的地铁底部复现技术和基于图像自动检测技术,因此本文对地铁底部做了相应的研究。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对地铁底部图像拼接与关键部件螺栓检测系统进行总体架构设计,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确定系统架构、系统工作流程以及组成模块。(2)针对线阵相机所拍图像进行横纵拼接,首先对图像进行校正和数据清洗,因线阵相机的特殊性,可纵向直接拼接;对于多线阵相机的横向拼接,采用SIFT特征匹配和图像融合技术对车底图像进行拼接,基于传统的SIFT特征拼接效率较低,而本系统对于实时性要求较高,因此本文首先确定重叠区域,通过对重叠区域进行特征匹配,减少后续迭代时间,提升效率,完成车底图像拼接。(3)传统的模板匹配定位等技术在车底图像上并不适用,本文采用背景差分确定拼接图像中车头、车尾位置,按比例分割确定关键部件位置,通过深度学习对关键部件螺栓检测,修改损失函数提高系统模型的收敛速度,分析YOLO算法流程,将图片细粒度划分提高系统的检测精度,以达到地铁检测精度要求。(4)根据系统设计,在广州地铁镇龙车辆段21号线进行系统的安装调试,通过采用评价指标对算法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实验结果证明算法满足系统要求。

张立旺[6](2019)在《基于无人机视频联动系统的分布式光纤传感周界安防系统》文中认为双马赫曾德干涉型光纤扰动预警定位系统因其灵敏度高、结构简单、可在复杂环境中实现长距离定位等优点,在周界安防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由于单一周界安防系统会不能将入侵事件像摄像头那样进行可视化显示,因此在长距离输油输气管道、复杂地形的安防依然存在较大的考验。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在双马赫曾德干涉型光纤扰动预警定位系统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四旋翼无人机的双马赫曾德干涉型光纤扰动预警定位系统的视频联动系统。本系统采用分布式光纤扰动传感技术,对入侵事件进行定位,并将定位信息传送给四旋翼无人机,无人机对入侵位置勘查,摄录入侵视频,并将视频传输给地面站。同时搭载ODROID-XU4板卡对入侵目标进行实时动态跟踪,并自主返航降落。本文主要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创新性研究工作:1、根据双马赫曾德分布式光纤扰动预警定位系统的定位原理,基于模块化设计思想,搭建了仪器化平台,实现了对入侵事件的监测和定位功能,对四旋翼无人机进行传感器模块的选取介绍,设计并搭建了四旋翼无人机的硬件平台。2、根据pixhawk飞控的软件框架和硬件接口定义,建立了四旋翼无人机的动力学模型。对四旋翼无人机位置解算深入分析,完成了位姿解算和控制算法。建立四旋翼无人机混控计模型,转换成电机转速,来控制无人机飞行。同时搭建地面站,利用MAVLink协议实现四旋翼无人机与地面站之间的通信。3、提出了基于级联检测分类器检测和卡尔曼滤波动态目标跟踪算法,采用级联检测分类器对入侵者进行检测,利用卡尔曼滤波器对目标进行跟踪,提高对入侵者的跟踪效果。同时在ODROID-XU4板卡上搭载ROS操作框架移植Open CV,完成了对入侵目标的动态跟踪。4、对四旋翼无人机与扰动预警定位系统进行视频联动实验,验证该方案的可行性,同时对四旋翼飞行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分析GPS搜星定位能力、水平方向速度控制情况和PID控制下横滚角和俯仰角的控制曲线,验证了四旋翼无人机飞行稳定性和控制精度。同时验证了对入侵者进行跟踪效果验证,表明该算法可以实现对入侵者的跟踪并且具有一定鲁棒性。设计一种视觉识别地标的方案,实现对降落高度和降落位置的精准定位。

刘鹏坤[7](2020)在《基于视觉测量的综采工作面直线度控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煤炭在未来较长时间内仍是我国主体能源。目前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状况持续好转,万吨死亡率持续降低,但开采技术条件日趋复杂,安全影响因素众多,事故仍时有发生,严重威胁煤矿工人的生命安全。通过智能开采提升煤炭生产科技水平是减少人员伤亡、保障安全的重要手段。煤炭采掘生产面对地下几百米甚至超千米深的煤层赋存复杂地质环境,采煤设备在推进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定位、调整前进方向以适应煤层水平和高度方向的起伏变化。采煤工作面生产过程中要求“三直两平两畅通”(三直指煤壁直、刮板输送机直、液压支架直;两平指顶板平、底板平;两畅通指上下出口畅通。)。在工作面不断推进过程中,采煤机、液压支架、刮板机一并向前推进,准确地测量综采工作面直线度,并对其进行有效的调整控制,是煤矿综采工作面实现自动化、智能化和无人化的重要研究课题。目前已有的推移千斤顶行程传感器可以检测本支架推移油缸行程值,但是无法得知液压支架本身所处在工作面的空间绝对位置,同时目前也没有一种有效手段检测工作面的直线度,该控制技术还处于空白状态。因此,研发具有先进水平、高可靠性、满足现代化高产高效矿井建设需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作面直线度感知和控制设备就显得尤为重要。基于以上需求,在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资助项目课题“综采智能控制技术与装备”(2013AA06A410)的资助下,开展了研制自动化工作面倾向弯曲矫直系统的相关技术研究。针对综采工作面的环境影响,包括低照度、粉尘水雾影响、设备复杂等问题,展开基于视觉测量的复杂工作面直线度检测技术研究,以便为实现综采工作面直线度控制提供理论支持。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根据视觉测量技术对综采工作面灰暗环境或是逆光环境采集图像不清晰的情况,研究设计强度可连续调节的均匀散射LED光源,以减少煤尘等外界因素干扰,同时根据不同环境增强物体之间差异,清晰分辨待测目标,提高测量图像的质量,从而简化图像处理算法。2)利用摄像机与刮板输送机及缆槽匹配的图像特征设计梯形窗口匹配技术,从灰度阈值的图像分割理论出发,将复杂的综采工作面直线度简化为刮板输送机电缆槽边缘的护板检测,从而将被测边缘准确、快速提取出来,简化处理算法和控制复杂性。3)提出一种新的行程测量方法,研究利用对射型超声波传感器提高行程测量精度;同时根据综采工作面的设备布置复杂性,研究基于无线通信的终端信息传递装置。4)提出了单目视觉直线度检测算法及多目视觉直线度检测算法,并将采集图像进行特征点匹配,消除误匹配特征点以及增加角点检测来进行图像匹配,最终在透视矩阵的作用下完成图像拼接过程。5)通过现场试验,验证算法的可行性。

卢先鑫[8](2019)在《编码二元面结构光三维视觉感知与引导系统的研究》文中指出机器人使用三维视觉技术能够精准、快速地探测其所处的三维空间信息,是机器人智能化的关键技术之一。目前,机器人三维视觉的研究还存在着精度不高、自适应性差等问题。本文研究了一种编码二元面结构光的三维视觉感知与引导系统,该系统具有非接触性、检测精度高和自适应功能等特点。主要的研究工作概括为以下几点:(1)研究了结构光三维视觉系统的构成,分别对线结构光、面结构光的三维感知系统构成进行了分析。阐述了结构光三维视觉系统的标定原理及深度测量原理,对本文中所用的面结构光系统进行标定实践并得到结果。总结了结构光的几类编码方法和前人的一些结构光编码工作。(2)设计了一种多参量编码的二元面结构光自适应编码系统,并给出该系统的设计方案。根据多维矩阵理论研究了结构光的多参量编码理论和编码图案。在此基础上,分别研究了最小化场景噪声影响的结构光编码颜色算法、基于目标区域轮廓的编码密度算法和基于表面反射率估计的结构光强度调整算法。并针对设计的编码图案给出一种基于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分类的结构光解码方法。(3)研究了一种多参量编码的二元面结构光三维重建算法,对检测目标的三维深度细节进行优化。然后将二元结构光系统应用于微纳米尺度的检测场景中,设计了一种基于光子计数的微纳米三维检测系统。实验结果表明:多参量编码方法生成的面结构光对比传统的编码结构光具有更好的环境适应性,二元结构光三维重建算法能够有效地优化目标的三维细节。在工业机器人上初步试验多参量编码二元面结构光三维检测系统,实现了对不同目标的自适应结构光编码三维检测,目标检测分辨率达20微米,正确率达98.06%,每个目标的定位抓取时间为0.8秒,为工业机器人提供一个有效且精确的视觉检测方法。

张彦琴[9](2019)在《OPLC多级状态检测及安全运行状态评估的光传感技术研究》文中提出光纤复合低压电缆(Optical Fiber Composite Low-Voltage Cable,OPLC)技术凭借着天然电力管道资源的巨大优势,在网络融合中占有重中之重的地位。然而基于OPLC技术的电力光纤到户工程项目中仍面临许多挑战,诸如电缆突发的短暂高温对OPLC缆的衰减特性的影响机理尚未有明确答案,电力光纤到户项目工程的施工与运维技术方案还不够成熟。因此研制一套集温度、负荷电流和光功率技术参数于一体的多状态检测与安全运行状态评估的运维设备,同时研究OPLC复合缆的温度特性规律和电缆的热老化对温度特性的影响,对OPLC复合缆的保护与电力光纤到户工程的运维工作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基于国内外对OPLC相关技术的研究,本文对OPLC的分布式光纤测温技术、电流耦合方式的OPLC电流检测技术、OPLC功率测量和检测技术、OPLC安全运行状态评估技术进行了研究。(2)介绍了由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研制并开发的OPLC状态监测仪的硬件与软件系统。为进一步完善该系统,针对系统信噪比和温度精度技术指标提出了优化方案,并利用试验验证了方案的可行性。经过优化验证,该系统的温度精度可达±1℃,信噪比得到明显改善。(3)为进一步研究光纤复合低压电缆的温度特性规律和电缆热老化对温度特性的影响机理,先用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对复合缆的状态进行仿真,模拟了 OPLC复合缆在正常状态和短路状态的二维温度场分布,分析了特征点的温度变化规律,提出了测温光单元理想位置模型。(4)在试点工程搭建电缆温升试验系统,做了油槽的温度精度试验;进一步研究电缆导体温度、测温光纤处温度随环境温度、负载电流变化规律;研究负荷电流与环境温度对光纤损耗的影响;通过现场工程测得的试验数据与仿真数据对比,指出模拟分析中模型的正确性和仿真的指导意义。(5)总结了OPLC多级状态检测与安全运行状态评估研究工作的不足,进一步提出了后续OPLC复合缆老化的试验方案思路。

万文博[10](2019)在《面向小动物FMT成像的光学结构建模及先进图像重建方法》文中研究说明荧光分子层析成像(Fluorescence molecular tomography,FMT)结合了特异性荧光分子标记技术及扩散光学层析成像(Diffuse Optical Tomography,DOT)技术具备的优势,有望实现活体组织内部与细胞或者分子相关的生化反应过程的在体检测。然而在小动物在体成像研究中,由于受到解剖结构获取困难、有效背景光学参数缺失以及重建过程存在的高度不适定性的影响,现有FMT技术的空间分辨率、定量性以及鲁棒性尚待提高。面向小动物在体X射线层析(X-ray Computed Tomography,XCT)/DOT/FMT多模态成像应用,本文研究了目标鼠的解剖学结构以及光学结构先验信息在体获取方法以及能够有效克服重建不适定性的FMT方法。本文发展了基于XCT图像非刚体配准的目标鼠解剖结构在体获取方法。首先通过基于特征点匹配的初配准过程以及基于特征块匹配的后配准过程,将标准数字鼠的XCT图像配准至目标鼠XCT图像;接着利用配准位移场,对标准数字鼠解剖结构图谱施加非刚体几何形变,构建目标鼠全身解剖结构图谱。数值模拟与小鼠实验证明提出的算法能够有效地进行图像配准并完成目标鼠解剖结构图谱的构建。本文提出了配准解剖结构图谱导引的时域DOT重建方法,用于在体获取目标鼠光学结构信息。首先对目标鼠进行XCT与时域DOT实验,获取双模态测量数据;接着利用图像配准策略获取目标鼠的解剖结构信息;最后以硬先验正则化方法约束基于广义脉冲谱特征数据的时域DOT重建过程,在体获取目标鼠各区域光学参数;结合解剖结构,构建目标鼠光学结构。数值模拟证明所提出方法有效,通过多组小鼠实验进一步获得了不同目标鼠主要器官的在体光学参数。本文发展了基于微扰蒙特卡洛模拟的时间分辨早期到达光FMT成像方法,用于改善重建过程存在的不适定性。通过系统响应函数校正的微扰蒙特卡洛模拟进行准确的光子输运建模以及进行荧光Jacobian矩阵的计算;利用重叠时间门技术处理时间飞行曲线,用于增加噪声鲁棒性;选择早期到达光对应的时间门进行重建,用于降低FMT的病态性。仿体实验证明,相较于传统的早期到达光FMT方法,本文提出的方法能够有效提升图像的分辨率与定量性。为了解决现有FMT存在的诸多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XCT图像配准的解剖结构获取方法、配准解剖结构导引的时域DOT光学参数重建方法以及基于微扰MC模拟的时间分辨早期到达光FMT重建方法。论文首先针对所提出的各方法进行了数值模拟验证,接着搭建了仿CT扫描的时域DOT/FMT系统,并通过多组仿体或小鼠在体实验证明了相关算法的有效性。

二、基于特征点的光纤位置检测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特征点的光纤位置检测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光纤定位单元关键尺寸视觉快速检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难点和创新点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二章 光纤定位单元关键尺寸视觉检测方案
    2.1 光纤定位单元介绍
    2.2 关键尺寸初步测量方案
        2.2.1 初步测量方案
        2.2.2 测量结果及分析
    2.3 辅助靶标视觉测量方案
        2.3.1 整体设计
        2.3.2 光源
        2.3.3 反光杯和凸透镜
        2.3.4 LED调节轴
        2.3.5 端盖
        2.3.6 底座
        2.3.7 转接头
    2.4 辅助靶标加工制造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辅助靶标视觉测量算法
    3.1 视觉测量算法
        3.1.1 图像预处理
        3.1.2 连通域分类和编号处理
        3.1.3 计算偏心支架尺寸
    3.2 远心镜头测量平台测量试验
    3.3 辅助靶标视觉测量试验
        3.3.1 辅助靶标供电电路设计
        3.3.2 试验过程
        3.3.3 试验结果及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辅助靶标视觉测量方案误差分析
    4.1 图像畸变和靶标中心偏移校正
        4.1.1 图像畸变及校正模型
        4.1.2 靶标中心点偏移校正
        4.1.3 标定板高度变化偏移标定
    4.2 影响测量结果精度因素分析
        4.2.1 靶标加工精度和装配精度对测量精度的影响
        4.2.2 端盖类型和LED对测量精度的影响
        4.2.3 连通域中心坐标计算算法对测量精度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总结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2)基于地面拍摄图像的风机叶片表面损伤精准检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ar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非视觉检测方法
        1.2.2 基于计算机视觉的检测方法
    1.3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自编码器
    2.2 生成式对抗网络GAN
        2.2.1 GAN的起源和原理
        2.2.2 GAN的训练过程
    2.3 图像拼接
        2.3.1 图像预处理
        2.3.2 图像配准
        2.3.3 图像融合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风机叶片表面损伤检测与分类
    3.1 基于GAN的无监督损伤检测
    3.2 损伤检测及分类模型设计
        3.2.1 随机损伤生成模型
        3.2.2 损伤检测模型
        3.2.3 损伤分类模型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3.1 实验环境及实验数据
        3.3.2 损伤检测实验及分析
        3.3.3 损伤分类实验及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风机叶片图像拼接
    4.1 空间域叶片图像拼接
        4.1.1 图像预处理
        4.1.2 线特征检测
        4.1.3 基于线特征的拼接
        4.1.4 基于自选特征点的拼接
    4.2 变换域叶片图像拼接
        4.2.1 相位相关法
        4.2.2 基于扩展相位相关法的拼接
    4.3 实验结果及分析
        4.3.1 实验环境及实验数据
        4.3.2 对比试验及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风机叶片表面损伤定位
    5.1 损伤定位方法
    5.2 叶片表面损伤定位
        5.2.1 基于相机视角的图像测量法
        5.2.2 基于图像间畸变系数的损伤定位
    5.3 实验与结果分析
        5.3.1 实验环境
        5.3.2 对比试验及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获得专利
致谢

(3)回音壁模式光学微腔传感原理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回音壁模式光学微腔及传感应用简介
        1.1.1 回音壁模式光学微腔
        1.1.2 WGM微腔传感对象
        1.1.3 WGM微腔传感器形状
    1.2 WGM传感性能优化和面临问题
        1.2.1 传感性能优化方法
        1.2.2 法诺共振优化效应
        1.2.3 亟待解决的问题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
    1.4 论文章节安排
第2章 回音壁模式微腔传感器结构与原理
    2.1 引言
    2.2 电磁场理论微腔模型
        2.2.1 球形微腔
        2.2.2 瓶形微腔
    2.3 几何光学理论微腔模型
        2.3.1 柱形微腔
        2.3.2 锥形微腔
    2.4 回音壁传感应用性能参数及指标
        2.4.1 回音壁模式表征参数
        2.4.2 传感机制及分类
        2.4.3 传感性能指标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回音壁模式微腔耦合系统的制备和表征
    3.1 引言
    3.2 回音壁模式微腔耦合理论
        3.2.1 微腔耦合方式简介
        3.2.2 耦合模理论
        3.2.3 锥形光纤近场耦合
    3.3 回音壁模式微腔耦合系统的制备
        3.3.1 锥形光纤的制备
        3.3.2 球形微腔的制备
        3.3.3 柱(锥)形微腔的制备
        3.3.4 柱锥形微腔的制备
    3.4 回音壁模式微腔透过谱表征
        3.4.1 球形微腔的耦合模式谱
        3.4.2 柱(锥)形微腔的耦合模式谱
        3.4.3 柱锥形微腔的耦合模式谱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法诺共振的激发及对传感性能的提升
    4.1 引言
    4.2 法诺共振激发方式
        4.2.1 双腔系统激发法诺共振
        4.2.2 单腔系统激发法诺共振
    4.3 微腔Drop端与光纤臂干涉激发法诺共振
        4.3.1 理论基础
        4.3.2 法诺共振激发实验装置
        4.3.3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4.4 法诺干涉调制模式劈裂传感机制
        4.4.1 理论基础
        4.4.2 模式劈裂识别系统的搭建
        4.4.3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回音壁模式光学微腔传感应用
    5.1 引言
    5.2 基于球形微腔的重水浓度探测
        5.2.1 模式移动传感机理
        5.2.2 微球腔耦合探测系统
        5.2.3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5.3 基于柱形微腔的轴向位置探测
        5.3.1 轴位探测理论模型
        5.3.2 柱腔轴位探测实验
        5.3.3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5.4 基于柱锥形微腔的抗原浓度检测
        5.4.1 柱锥形微腔检测优势
        5.4.2 抗体表面修饰方法
        5.4.3 抗原检测实验与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工作不足与后续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基于机器视觉的高精度自动微装配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微装配系统概述
    1.3 微装配的特点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本文研究目的与内容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构框架
    1.7 本章小结
2 基于机器视觉空间相对位姿测量技术研究
    2.1 引言
    2.2 相机成像原理
    2.3 相机标定
        2.3.1 线性标定
        2.3.2 两步标定法
    2.4 正交双目视觉测量原理
        2.4.1 特征点位置求解
    2.5 倾角仪与姿态角的输出关系
    2.6 组合位姿测量原理
        2.6.1 测量模型构建
    2.7 本章小结
3 特征点的图像检测与识别技术
    3.1 引言
    3.2 图像预处理
        3.2.1 图像滤波
        3.2.2 图像灰度化
    3.3 特征点的识别与检测
        3.3.1 灰度重心法
        3.3.2 霍夫变换法
    3.4 本章小结
4 微小型零件装配定位实验研究
    4.1 引言
    4.2 微装配系统平台设计性能指标
    4.3 微小型零件的装配要求
        4.3.1 高精密自动微装配系统简介
    4.4 待装配零件与目标零件的精密对准实验
        4.4.1 待装配零件与目标零件对准实现
    4.5 2D轮廓仪参数验证
        4.5.1 距离验证
        4.5.2 角度验证
        4.5.3 空间位姿测量模型验证
    4.6 本章小结
5 微装配系统位姿测量不确定度分析
    5.1 引言
    5.2 测量系统的不确定度来源
    5.3 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
        5.3.1 标准不确定度A类评定方法
        5.3.2 标准不确定度B类评定方法
        5.3.3 测量不确定度的合成
    5.4 组合测量系统的测量不确定度分析
        5.4.1 组合测量系统的测量不确定度模型
        5.4.2 组合测量系统不确定度分量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5)地铁底部图像拼接与关键部件螺栓检测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车底图像采集现状
        1.2.2 图片拼接现状
        1.2.3 目标定位技术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文章结构安排
2 系统总体构成
    2.1 系统功能与技术需求
    2.2 系统的总体设计
        2.2.1 系统总体架构
        2.2.2 系统的工作流程
        2.2.3 软件需求分析
    2.3 系统模块组成
        2.3.1 图像采集模块
        2.3.2 图像处理模块
        2.3.3 光源和照明模块
        2.3.4 触发控制模块
        2.3.5 车号识别模块
    2.4 本章小结
3 车底图像校正与拼接
    3.1 行进畸变与光照不均分析
        3.1.1 车底图像行进畸变分析
        3.1.2 光照不均分析
    3.2 车速测量与拟合
        3.2.1 车速测量方法
        3.2.2 常见的曲线拟合方法
        3.2.3 圆弧拟合
    3.3 图像拼接理论
        3.3.1 车底图像配准
        3.3.2 图像融合
    3.4 车底图像校正
        3.4.1 行进畸变校正
        3.4.2 光照不均校正
    3.5 车底图像拼接
        3.5.1 车底图像纵向拼接
        3.5.2 车底图像横向拼接
        3.5.3 改进的车底图像横向拼接
    3.6 本章小节
4 关键螺栓检测算法研究
    4.1 定位转向架位置
        4.1.1 定位方案设计
        4.1.2 背景差分定位
    4.2 目标检测和分类算法
        4.2.1 YOLO结构与原理
        4.2.2 YOLO损失函数
        4.2.3 YOLO优缺点分析
        4.2.4 模型评价指标
    4.3 改进的YOLO算法
        4.3.1 检测精度提升
        4.3.2 损失函数改进
    4.4 数据集与模型训练
        4.4.1 车底螺栓数据集制作
        4.4.2 模型训练
    4.5 本章小结
5 系统安装与结果分析
    5.1 车底检测平台实现
    5.2 实验结果分析
        5.2.1 光照不均校正分析
        5.2.2 图像拼接结果分析
        5.2.3 螺栓检测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未来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6)基于无人机视频联动系统的分布式光纤传感周界安防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光纤周界安防系统研究现状与意义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组织架构
第2章 扰动预警定位与无人机视频联动可行性分析与构建
    2.1 基于双马赫曾德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系统的实现
        2.1.1 双马赫曾德分布式光纤扰动预警定位系统定位原理。
        2.1.2 扰动预警定位系统硬件搭建
    2.2 四旋翼无人机系统设计
        2.2.1 机型选取
        2.2.2 无人机硬件系统搭建
    2.3 无人机飞控软件系统构建
    2.4 四旋翼无人机动力学建模
    2.5 扰动预警定位与无人机视频联动系统可行性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扰动预警定位系统与无人机视频联动原理
    3.1 无人机视频联动原理分析与系统构建
        3.1.1 扰动预警定位系统与无人机联动原理分析与系统构建
        3.1.2 无人机视频联动框架分析
    3.2 无人机控制原理分析
        3.2.1 四旋翼无人机飞行模式
        3.2.2 无人机位姿解算
        3.2.3 无人机控制原理
    3.3 地面站系统搭建
        3.3.1 MP地面站特点
        3.3.2 MAVLink通信协议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无人机动态目标跟踪
    4.1 基于视觉的动态目标检测算法
        4.1.1 动态目标检测算法
        4.1.2 帧差法
        4.1.3 光流法
        4.1.4 背景差分法
    4.2 基于视觉的动态目标跟踪算法
        4.2.1 目标跟踪算法
        4.2.2 CAMShift算法
    4.3 卡尔曼滤波动态目标跟踪
        4.3.1 卡尔曼滤波原理
        4.3.2 卡尔曼滤波动态目标跟踪的程序实现
    4.4 无人机视频传输系统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无人机视频联动系统实验研究
    5.1 扰动定位系统与无人机联动实验研究
        5.1.1 实验设计方案
        5.1.2 视频联动实验
    5.2 无人机动态目标跟踪实验研究
        5.2.1 相机标定
        5.2.2 无人机动态目标跟踪实验
    5.3 无人机视觉精准降落实验研究
    5.4 本章总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7)基于视觉测量的综采工作面直线度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当前存在的问题
        1.2.1 高精度惯性导航系统
        1.2.2 光纤应变
        1.2.3 激光光敏矩阵传感器
        1.2.4 视觉测量
    1.3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3.1 综采工作面测量技术难点
        1.3.2 技术路线
    1.4 论文结构
2 视觉测量工作面直线度技术方法
    2.1 工作面图像获取方法
        2.1.1 结构光增强位置标识方法
        2.1.2 视频采集装置布置方式
    2.2 工作面直线度检测图像处理
    2.3 单目视觉坐标测量方法
        2.3.1 视觉形状特征
        2.3.2 特征搜索算法
        2.3.3 程序初步验证
    2.4 多目视觉坐标系建立方法
    2.5 对视觉测量难点的解决方法
    2.6 本章小结
3 直线度综合测量装置研究
    3.1 系统方案与设计
        3.1.1 结构光控制
        3.1.2 超声波行程测量方法
        3.1.3 ZigBee无线控制方式
    3.2 综合测量装置硬件设计方案
        3.2.1 LED节点驱动控制设计
        3.2.2 超声波模块选型
        3.2.3 MEMS姿态传感器器件选型
        3.2.4 无线模块选型
        3.2.5 测量装置功耗评估
    3.3 工作面无线控制设计
    3.4 单相机整体设计
        3.4.1 电动云台与调焦控制
        3.4.2 云台预置位控制
        3.4.3 电动变焦试验
    3.5 验证实验
        3.5.1 超声波测量支架直线度实验
        3.5.2 结构光LED灯测量实验
    3.6 本章小结
4 单目视觉直线度算法研究
    4.1 单目视觉直线度检测算法
        4.1.1 视觉测量算法
        4.1.2 测量直线度的步骤
    4.2 视频编码压缩研究
    4.3 测量精度提高算法研究
        4.3.1 MEMS姿态校正相机角度
        4.3.2 相机位置校正
        4.3.3 焦距校正
        4.3.4 暗通道去雾
        4.3.5 图像数值滤波
    4.4 单相机实验
    4.5 本章小结
5 多目视觉直线度算法研究
    5.1 全局坐标系技术研究意义与现状
    5.2 全局坐标系建立与预处理
        5.2.1 全局坐标系流程
        5.2.2 图像预处理
    5.3 全局配准
        5.3.1 图像配准要素
        5.3.2 图像配准关键要素
        5.3.3 图像配准的相似性测度
        5.3.4 图像配准方法
        5.3.5 多目视觉直线度算法
        5.3.6 图像配准实验
        5.3.7 统一坐标变换实验
    5.4 图像融合
        5.4.1 像素级融合方法
        5.4.2 图像融合实验
    5.5 本章小结
6 直线度测量系统建立及找直实验结果
    6.1 辅助硬件布置及试验
        6.1.1 结构光建立
        6.1.2 超声波测距实验
        6.1.3 单相机试验
        6.1.4 多相机图像融合
    6.2 实验验证
        6.2.1 单目视觉测量实验
        6.2.2 相机链位姿传递测量实验
        6.2.3 全工作面直线度测量实验
    6.3 实验结论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编码二元面结构光三维视觉感知与引导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结构光三维视觉系统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安排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结构光三维视觉系统理论
    2.1 结构光三维视觉系统构成
    2.2 结构光系统标定原理及三维测量原理
        2.2.1 各参考坐标系的相互转换
        2.2.2 结构光系统的三维测量原理
        2.2.3 摄像机与投影仪的标定
        2.2.4 结构光系统的标定实践
    2.3 结构光编码方法
        2.3.1 时间编码
        2.3.2 空间编码
        2.3.3 直接编码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多参量二元面结构光自适应编解码系统设计
    3.1 结构光视觉系统设计方案
    3.2 多参量编码理论
    3.3 多参量面结构光自适应编码算法
        3.3.1 场景颜色噪声最小化的结构光编码颜色算法
        3.3.2 基于目标区域轮廓的结构光编码密度自适应算法
        3.3.3 基于表面反射率估计的结构光强度调整
    3.4 多参量面结构光解码
        3.4.1 特征点分类检测
        3.4.2 基于SVM的编码符号识别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编码二元面结构光的三维检测及实验分析
    4.1二元面结构光的三维重建优化实验
        4.1.1 光照度信息与深度的关系
        4.1.2 三维深度优化方法
        4.1.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2 编码二元面结构光工业系统试验
        4.2.1 工业机器人三维检测系统结构
        4.2.2 工业检测试验及分析
    4.3 二元结构光在微纳米视觉的三维检测应用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9)OPLC多级状态检测及安全运行状态评估的光传感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总结
    1.3 本文主要内容及架构
2 OPLC多级状态监测与安全运行状态评估技术
    2.1 基本理论
        2.1.1 OPLC的分布式光纤测温技术
        2.1.2 基于电流耦合方式的OPLC电流检测技术
        2.1.3 OPLC的光功率测量和监测技术
        2.1.4 OPLC安全运行状态评估技术的意义
    2.2 OPLC多级状态监测及安全运行状态评估系统
        2.2.1 硬件系统
        2.2.2 软件系统
    2.3 OPLC系统的运维作业环境
    2.4 本章小结
3 OPLC多级状态监测及安全运行状态评估系统优化
    3.1 系统技术指标
    3.2 温度解调方案
        3.2.1 温度解调现存问题
        3.2.2 温度解调方案
    3.3 数据处理方案
        3.3.1 数据处理现存问题
        3.3.2 数据处理方案
    3.4 试验验证
        3.4.1 搭建试验平台
        3.4.2 试验数据处理
    3.5 本章小结
4 OPLC运行状态模拟仿真
    4.1 OPLC的主要参数分析
        4.1.1 OPLC的电缆结构
        4.1.2 OPLC的电缆组成材料
    4.2 OPLC的仿真模型建立
        4.2.1 软件仿真模型及参数设计
        4.2.2 OPLC的温度传输理论
        4.2.3 OPLC的温度场仿真预置条件
    4.3 OPLC正常工作状态电缆的温度场分布
        4.3.1 OPLC二维温度场
        4.3.2 OPLC特征温度点分析
    4.4 OPLC短路状态电缆的温度场分布及分析
        4.4.1 OPLC二维温度场
        4.4.2 OPLC的特征温度点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试点工程应用及现场试验
    5.1 系统环境搭建与调试
    5.2 电缆温升实验
        5.2.1 实验测量方案
        5.2.2 实验测量步骤
        5.2.3 实验测量数据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面向小动物FMT成像的光学结构建模及先进图像重建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近红外光学分子层析成像
        1.2.1 扩散光学层析成像
        1.2.2 荧光分子层析成像
    1.3 荧光分子层析成像技术存在的问题
        1.3.1 精确的组织光学结构的缺失
        1.3.2 解剖结构先验信息的缺失
        1.3.3 精准光子输运模型的缺乏
        1.3.4 反演过程存在的不适定性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论文结构安排
第2章 生物组织中的光子输运理论
    2.1 光与组织体的相互作用
        2.1.1 吸收效应
        2.1.2 散射效应
        2.1.3 荧光效应
    2.2 生物组织中的光子输运理论
        2.2.1 辐射传输方程
        2.2.2 扩散近似
        2.2.3 蒙特卡洛模拟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非刚体图像配准的目标鼠解剖结构获取技术
    3.1 图像配准基础理论
        3.1.1 特征空间
        3.1.2 相似性测度
        3.1.3 空间变换类型
        3.1.4 灰度插值
    3.2 基于非刚体图像配准的目标数字鼠技术
        3.2.1 基于特征点匹配的初配准过程
        3.2.2 基于特征块匹配的后配准过程
    3.3 数值模拟验证
        3.3.1 模拟设置
        3.3.2 结果分析
    3.4 小鼠实验
        3.4.1 实验设置
        3.4.2 实验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配准解剖结构图谱导引的目标鼠光学结构在体获取技术
    4.1 理论与方法
        4.1.1 基于GPST的特征数据类型
        4.1.2 硬先验正则化逆向求解
    4.2 数值模拟验证
        4.2.1 模型构建与XCT/DOT联合成像数据模拟
        4.2.2 结果与分析
    4.3 XCT/DOT双模态小鼠在体实验验证
        4.3.1 XCT/DOT联合成像系统
        4.3.2 DOT/XCT双模态联合成像过程
        4.3.3 小鼠在体实验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微扰MC建模的时间分辨早期到达光FMT成像方法
    5.1 理论与方法
        5.1.1 微扰Monte Carlo模拟正向模型
        5.1.2 IRF校正的时间分辨FMT重建算法
        5.1.3 重叠时间门技术
    5.2 仿体实验验证
        5.2.1 仿体实验设置
        5.2.2 空间分辨率分析
        5.2.3 灰度分辨率分析
        5.2.4 重叠时间门技术中相关参数的讨论
        5.2.5 荧光目标体尺寸及中心间距对重建结果的影响
    5.3 小鼠在体实验初步验证
        5.3.1 实验设置
        5.3.2 小鼠在体实验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工作的总结
    6.2 论文的主要创新
    6.3 后续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四、基于特征点的光纤位置检测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光纤定位单元关键尺寸视觉快速检测研究[D]. 李森.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8)
  • [2]基于地面拍摄图像的风机叶片表面损伤精准检测技术研究[D]. 张昕尧.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21(09)
  • [3]回音壁模式光学微腔传感原理及性能研究[D]. 赵宏春.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2020(03)
  • [4]基于机器视觉的高精度自动微装配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D]. 肖兴维. 西南科技大学, 2020(08)
  • [5]地铁底部图像拼接与关键部件螺栓检测系统研究[D]. 章加兵. 南京理工大学, 2020(01)
  • [6]基于无人机视频联动系统的分布式光纤传感周界安防系统[D]. 张立旺. 天津大学, 2019(01)
  • [7]基于视觉测量的综采工作面直线度控制研究[D]. 刘鹏坤.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20(04)
  • [8]编码二元面结构光三维视觉感知与引导系统的研究[D]. 卢先鑫. 深圳大学, 2019(09)
  • [9]OPLC多级状态检测及安全运行状态评估的光传感技术研究[D]. 张彦琴. 北京交通大学, 2019
  • [10]面向小动物FMT成像的光学结构建模及先进图像重建方法[D]. 万文博. 天津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基于特征点的光纤位置检测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