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马古道与凤庆文化

茶马古道与凤庆文化

一、茶马古道与凤庆文化底蕴(论文文献综述)

王克,蓝澍德[1](2021)在《文化发展视角下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与意义》文中研究表明基于脱贫攻坚的实践意义,分析了文化发展与乡村振兴的相互促进作用,探讨了贫困地区具备文化振兴的潜在力量,以中山大学帮扶为例,提出了以文化促振兴的具体措施。

谭钦[2](2021)在《多元文化影响下的滇西南地区园林特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滇西南地区具有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和多元的文化沉淀,在此条件下产生并发展起来的滇西南园林成果丰硕,是我国重要地方园林。本文以滇西南多元文化为研究背景,滇西南园林为研究对象,运用史料研究、实地调研、分类归纳、对比研究等方法,首先对滇西南地区多元文化生成环境进行分析,探讨滇西南多元文化类型及特征,为后续研究奠定理论基础。接着通过实地调研与文献查阅梳理出滇西南地区园林历史发展脉络,并将其划分为萌芽期、发展期、成熟期、停滞期、繁荣期五个阶段。同时,根据滇西南园林的隶属关系和功能将其划分为宗教园林、公共园林、土司园林、名人故居、纪念性园林五种园林类型,并列举了八个具有代表性的园林案例深入探讨多元文化对其造园的影响。然后从多元文化角度入手,对滇西南地区各类园林的园林选址、空间布局、造园元素进行分析,总结出多元文化影响下的滇西南园林造园总特征为以下四点:多元自然环境形成“千姿百态”的园林空间;多元造园手法形成“精美秀丽”的园林环境;多元民族文化形成“西双版纳华丽、普洱临沧朴实”的园林风格;虽然滇西南地区园林是由多元文化共同影响,但是在表达上仍有主次之分,彼此互不影响。最后基于以上分析与结论,提出滇西南地区园林保护与发展的策略。本文研究课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云南地区园林史研究空白,同时为滇西南园林如何发展、园林艺术如何传承创新提供一些有意义的参考和借鉴。

王可可[3](2020)在《澜湄流域云南段文化遗产价值评价与开发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文化遗产见证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对文化遗产进行合理的开发保护是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文化遗产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遗产廊道是遗产保护过程中出现的新动向,国内“丝绸之路”、“京杭大运河”等线性文化遗产保护成为大家尤为关注的焦点。目前我国对文化遗产的研究相对滞后,构建其价值评估体系同时发挥其旅游价值,已日益成为遗产保护的紧迫和重大问题。据统计,澜沧江湄公河总长4880公里,其中有2160公里分布在中国,而云南段则长1247公里,占到了中国境内二分之一的比例。澜湄流域云南段不仅拥有最长的河道,流经多个州市,沿线也有众多文化遗产,但大多处于孤立状态,且破坏较为严重,亟需保护。在对澜湄流域云南段文化遗产资源分布与价值构成充分分析的前提下,进行价值评估研究,科学评估其价值,可以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文化遗产资源,完善现有的个体资源评价方法,为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提供价值创新的路径和依据。为了从整体角度出发更好的保护沿线文化遗产,本文引入对资源进行整合性保护的理论,研究涉及西双版纳、保山、大理、迪庆、临沧、怒江、普洱七个州市,包括53处重要的文化遗产,其中国家级的文化遗产资源21处、省级的文化遗产资源32处,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区域内的文化遗产进行价值评价,选取出旅游价值等级高的31处代表性文化遗产资源,确定地理范围。围绕不同的文化主题,将文化遗产划分为6个各具特色的文化遗产旅游主题,分别为“茶文化主题”、“宗教文化主题”、“少数民族建筑群文化主题”、“土司衙署文化主题”、“古桥梁文化主题”和“名人文化主题”,并通过联合打造优质旅游产品、打破交通等基础设施瓶颈、多元化营销宣传、创新服务模式这四个方面给出整体的协同发展路径。

曹漫琼,方伟洁,黄彦,刘田飞[4](2019)在《基于利益相关者均衡博弈的历史文化名镇旅游开发研究——以云南鲁史古镇为例》文中提出历史文化名镇旅游开发需要利益相关者各方的有序参与,以共同建立一种均衡的利益关系契约和机制。平衡的利益分配格局将有效确保历史文化名镇的有序开发、保障开发过程中平衡各方利益诉求、促进历史文化名镇在开发中实现保护。鲁史古镇在实际的旅游开发过程中,要统筹做好前期旅游规划、建立各方利益相关者协同参与的古镇综合管理部门、完善旅游业发展的监督、反馈机制以均衡好当地居民、开发商和政府三方之间的旅游收益。

赵磊[5](2019)在《基于遗产价值评估的“茶马古道”沿线聚落保护研究 ——以滇西大理段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茶马古道”是世界上地理形态最为复杂、地势最高的国际商贸通道,是我国上千年历史的文化、经济交流廊道,具有较高历史价值和重要保护意义。由于“茶马古道”面临着保护对象量大面广、城镇化冲击、缺少区域协调机制等诸多现实保护困境,一方面既要尽快完善“茶马古道”宏观层面的保护层级及保护体系,另一方面,也需要对“茶马古道”沿线即将消亡的文化遗产采取抢救性保护措施。本文以云南省滇西大理段“茶马古道”沿线聚落的历史文化遗产作为研究对象,参考、借鉴国内外关于历史文化遗产,特别是线性文化遗产廊道的保护经验及研究成果,在优化完善目前我国文化遗产评估体系及方法的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和全排列多边形图示指标法对“茶马古道”沿线聚落的典型性文化遗产进行价值评估,以便科学判别“茶马古道”沿线聚落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及再利用方面面临的主要问题,据此提出相应的历史文化遗产可持续保护措施。本文研究结论如下:(1)在聚落评估要素方面,结合我国历史文化遗产实现保护及再利用有机结合的总体要求,聚落文化遗产评估的因素应包括聚落特色构成要素(资源禀赋)、保护与发展工作开展情况、公众参与三大类别;;(2)在评价方法方面,目前我国现行的聚落评估体系及方法适用于聚落的分等定级,不适用于指导聚落文化遗产保护措施的制定,因此需要对原有层次分析做适度调整,以分项的定性定量评价为主,并结合全排列多边形图示指标法,从而避免权重赋值的主观性,以便发现聚落保护与发展的短板,进而针对性制定措施。(3)通过评价,沙溪聚落、喜洲聚落和牛街聚落综合评估值分别为0.6459、0.4532、0.2517,综合评估值依次降低。研究结果表明,滇西大理段“茶马古道”沿线聚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及再利用尚处于初级阶段,未能较好地实现历史文化资源的再利用;(4)“茶马古道”沿线聚落的可持续保护应遵循面向当代、协调一致及创新发展总体方针,做好文化保护传承、加快“茶马古道”整体申遗、加强区域联动发展等相应措施。本研究通过对“茶马古道”沿线聚落的遗产价值进行量化评估,拓展了全排列多边形图示指标法的研究领域,能够较好地评析研究区的遗产价值,并为下一步保护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冷婷[6](2019)在《滇藏茶马古道与多民族文化交流的空间演化研究》文中认为滇藏茶马古道自古以来就是沟通我国西南地区纳、藏、白、汉等多民族的重要商贸通道,对沿途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产生了巨大的作用,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不断深入推进,新的时期又赋予了茶马古道新的定位。因此,分析滇藏茶马古道与多民族文化交流空间的相互关系,对于加强多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民族关系的融合,民族团结和维护边疆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立足于史料和田野调查,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探讨滇藏茶马古道与民族文化交流的时空耦合关系,并尝试分析这种高度叠合性背后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滇藏茶马古道的演化过程在时间上呈现出明显的生命周期规律。唐宋为雏形时期、明清为繁荣期,新中国成立以后,茶马古道进入衰落期。(2)滇藏茶马古道在空间上表现出“点-线-网”的发展模式。首先形成枢纽型贸易节点城市,然后再以这些节点城镇为依托,发展出次级区域贸易城镇,以点带线,连线成网,最终形成覆盖整个滇藏边区的交通网络体系。(3)滇藏茶马古道的时空演变同民族文化交流的空间演化具有高度重合性。茶马贸易的繁荣加速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滇藏茶马古道线路拓展的同时也扩大了民族文化交流的空间。反之,民族文化交流空间的扩大也对茶马古道的拓展具有促进作用,二者呈现出互促的空间叠合关系。(4)滇藏茶马古道与沿线民族文化交流空间演化的驱动因素具有相似性,均是在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和生产生活方式互补性的基础上,由中央政府、地方势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凌文锋,罗招武,木霁弘[7](2018)在《茶马古道研究综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茶马古道研究已经取得了丰富成果,呈现多学科参与、多方法综合运用的特点,历史文献、考古发现、田野调查资料已得到了深入分析,涉及了概念辨析、时空分布、物资贸易与商帮组织、文化交流、开发利用和保护等内容。但以交互性和流动性作为茶马古道的核心来看的话,商帮与地方社会的利益博弈等互动,茶叶等商品对沿线不同群体的意义以及由此引发的心理认同,今日西南地区人员与物资的流动引发的类似文化交流和社会互动情况又如何等问题,仍亟待进一步深入。

王晓芬[8](2018)在《旅游情境下的驻客沙溪与乡土守护 ——大理沙溪古镇的个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化旅游作为实现乡土经济振兴诉求的主要力量,是诸多少数民族地区正在引入的外部力量,但这并不意味着乡村必定会吸引大众游客,关键在于乡土社会是否存续着特殊的“乡土景观”遗产。在大规模的旅游产业展开之前,需要从文化遗产保护、乡土景观维系出发,通过文化的普查和研究,重建当地人的文化自信心。沙溪古镇以“茶马古道上惟一幸存的古集市”的身份被外界发现之前,是“盐马古道”上一个重要的集市。本文从“旅游人类学”的学科视域,关注沙溪古镇文化变迁的具体过程,特别是文化变迁中“驻客”与古镇文化形貌的形成与变迁。以马帮为主的商帮群体、沙溪复兴工程项目工作组和在文化旅游情景中入驻沙溪的客栈、酒吧、咖啡馆等服务人群提供了我们以“驻客”视角,观察沙溪乡土景观形成、复兴和重建的基础。通过沙溪自身的生态特性、族群特点和文化特征体现出的家园遗产,以及驻客在新遗产运动中的知识生产实践,让我们看到村落保护与发展过程中乡村振兴的另一种轨迹。在旅游情境下守护乡土应注重三个方面:首先,我们要确立乡土价值的根本,也是乡村旅游的乡土基础,即要保持完好的自然生态、历史传承下来的特色传统习俗。其次,以旅游的发展激发经济活力,通过增强本地人的能力建设,实现乡村振兴主体的回归。最后,在文化旅游产业的打造过程中,政府部门应该多听取“驻客”群体的建议,作为从游客身份演变而来的驻客,更能从他者之眼光,体悟到当地人文风情、自然景观之特点,为文化旅游开发提供基本思路。

庄文勤[9](2015)在《茶马古道上的石头村庄》文中认为这是一个石头砌成的世界。房屋是石板房,道路是石头铺,塘基是石头砌,水渠是石头筑,菜园的垄基是石头垒。石门墩、石院墙、石前檐、石鸡笼、石厕所、石畜圈不胜枚举。石槽、石盆、石凳、石桌、石碾、石磨、石臼琳琅满目。石台阶、石板路……甚至烤茶、烧肉的用具都是用石头制作而成。这是一个承载滇西茶马古道700年历史的村庄。滇西茶马古道是唐宋以来至民国时期汉、藏之间进行茶马交换而形成的一条交通要道。路线有两条:南线由云南的普洱--大

邓丽华[10](2015)在《基于AHP的茶马古道云南段文化遗产廊道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茶马古道是存在于西南横断山脉地区,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以茶叶、布匹、皮毛为主要交换物资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这条古道在西南地区以及周边国家经济发展和民族文化交融方面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被称为“云南通向世界的经济文化命脉”和“横跨世界屋脊的文化传播纽带”,但随着经济和现代化交通的发展以及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马帮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茶马古道沿线文化遗产大多处于孤立状态且破坏较为严重亟需保护。为了从整体角度出发更好的保护茶马古道沿线文化遗产,本文引入对资源进行整体性保护的遗产廊道理论,并提出构建“茶马古道文化遗产廊道”,廊道以“茶马文化”为主题。研究区涉及西双版纳、普洱、大理、临沧、保山、丽江、迪庆七个州市。包括65处重要的文化遗产,其中国家级别的遗产资源24处、省级的遗产资源12处、县级遗产资源19处、没有保护级别的20处。还有其他类型具有茶马文化特征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并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对廊道涉及到的遗产资源进行综合评价,选取出构建廊道的遗产资源,确定廊道地理范围。围绕茶马文化主题,将廊道划分为四个各具特色的文化区,分别为“茶文化区”、“马帮文化区”、“商贸文化区”、“边境商贸区”,每个区又规划出体现本区主题的保护路线,并构建廊道的交通组织系统和解说系统。

二、茶马古道与凤庆文化底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茶马古道与凤庆文化底蕴(论文提纲范文)

(1)文化发展视角下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与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脱贫攻坚的实践意义
2 文化发展与乡村振兴相互促进
3 贫困地区具备文化振兴的潜在力量
4 以文化促振兴的具体措施———以中山大学帮扶为例
    4.1 产业振兴,以文化促发展
    4.2 生态振兴,以文化创和谐
    4.3 人才振兴,以文化育乡风
    4.4 组织振兴,以文化强治理
5 由乡村振兴到“中国之治”

(2)多元文化影响下的滇西南地区园林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全球化时代背景
        1.1.2 地区园林的研究价值
        1.1.3 滇西南地区园林的研究价值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范围界定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资料法
        1.4.2 文学社会学研究方法
        1.4.3 调查研究法
        1.4.4 案例分析法
        1.4.5 综合归纳法
    1.5 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1.5.1 多元文化下的园林相关研究
        1.5.2 滇西南园林相关研究
        1.5.3 存在问题
    1.6 研究框架
第二章 滇西南地区多元文化概述
    2.1 多元文化概念解读
        2.1.1 多元文化的内涵
        2.1.2 多元文化的特征
        2.1.3 多元文化的意义
    2.2 滇西南地区多元文化生成环境概况
        2.2.1 自然环境概况
        2.2.2 人文环境概况
    2.3 滇西南地区多元文化类型
        2.3.1 宗教文化
        2.3.2 少数民族民俗文化
        2.3.3 土司文化
        2.3.4 红色文化
        2.3.5 外来文化
        2.3.6 地域文化
    2.4 滇西南地区多元文化特征分析
        2.4.1 一体多元:多民族文化和而不同
        2.4.2 开放包容: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协同发展
        2.4.3 和谐稳定:多元文化共存共荣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滇西南地区园林发展脉络及类型分析
    3.1 滇西南地区园林发展历史脉络
        3.1.1 滇西南地区园林的萌芽期
        3.1.2 滇西南地区园林的发展期
        3.1.3 滇西南地区园林的成熟期
        3.1.4 滇西南地区园林的停滞期
        3.1.5 滇西南地区园林的繁荣期
    3.2 滇西南园林发展历史与中国园林、云南园林对比
    3.3 滇西南地区园林类型分析
        3.3.1 滇西南地区宗教园林
        3.3.2 滇西南地区公共园林
        3.3.3 滇西南地区土司园林
        3.3.4 滇西南地区名人故居
        3.3.5 滇西南地区纪念性园林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多元文化影响下的滇西南地区造园特征分析
    4.1 滇西南地区宗教园林造园特征分析
        4.1.1 南传佛寺园林造园特征分析
        4.1.2 汉传佛寺园林造园特征分析
        4.1.3 文庙园林造园特征分析
    4.2 滇西南地区公共园林造园特征分析
        4.2.1 选址分析
        4.2.2 空间布局分析
        4.2.3 造园要素分析
    4.3 滇西南地区土司园林造园特征分析
        4.3.1 选址分析
        4.3.2 空间布局分析
        4.3.3 造园要素分析
    4.4 滇西南地区名人故居造园特征分析
        4.4.1 选址分析
        4.4.2 空间布局分析
        4.4.3 造园要素分析
    4.5 滇西南地区纪念性园林造园特征分析
        4.5.1 选址分析
        4.5.2 空间布局分析
        4.5.3 造园要素分析
    4.6 多元文化影响下的滇西南地区园林造园特征总结
        4.6.1 多元自然环境形成“千姿百态”的园林空间
        4.6.2 多元造园手法形成“精美秀丽”的园林环境
        4.6.3 多元民族文化形成“西双版纳华丽,普洱临沧朴实”的园林风格
        4.6.4 园林文化表达有主次之分,但互不影响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1.1 滇西南地区园林的发展脉络
        5.1.2 滇西南地区园林类型
        5.1.3 多元文化影响下的滇西南地区园林造园特征
    5.2 对滇西南地区园林保护与发展的思考
        5.2.1 滇西南地区园林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5.2.2 滇西南地区园林保护与发展的思考
    5.3 研究不足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 B:滇西南园林发展历史与中国园林、云南园林分析表
附录 C:滇西南地区园林统计表

(3)澜湄流域云南段文化遗产价值评价与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研究述评
    第三节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文化遗产
        二、文化遗产旅游
        三、价值评估
        四、澜湄流域云南段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空间结构理论
        二、可持续发展理论
        三、协同理论
第三章 澜湄流域云南段区域旅游发展现状
    第一节 澜湄流域云南段区域旅游资源
    第二节 区域旅游空间布局
    第三节 澜湄流域云南段区域旅游发展情况
        一、旅游接待人数
        二、旅游收入情况
        三、旅游接待设施
        四、交通配套情况
第四章 澜湄流域云南段文化遗产旅游价值评价
    第一节 澜湄流域云南段文化遗产清单及分布特点
        一、澜湄流域云南段文化遗产清单
        二、澜湄流域云南段文化遗产分布特点
    第二节 文化遗产旅游价值评价方法——层次分析法
        一、概述及可行性分析
        二、层次分析法步骤
    第三节 澜湄流域云南段文化遗产旅游价值评价
        一、构建文化遗产评价结构模型及重要性分析
        二、单个文化遗产价值评价
        三、文化遗产整体价值评价结果分析
第五章 澜湄流域云南段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
    第一节 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原则
    第二节 文化遗产旅游主题开发
        一、茶文化主题
        二、宗教文化主题
        三、少数民族建筑群文化主题
        四、土司衙署主题
        五、古桥梁文化主题
        六、名人文化主题
    第三节 文化遗产旅游协同发展路径
        一、联合打造精品文化遗产旅游
        二、突破交通和基础设施瓶颈
        三、多元化营销文化遗产旅游
        四、创新文化遗产旅游服务模式
第六章 结论和不足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在读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4)基于利益相关者均衡博弈的历史文化名镇旅游开发研究——以云南鲁史古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历史文化名镇旅游开发过程中利益相关者均衡博弈的重要性
    (一)保障开发过程中平衡各方利益诉求
    (二)确保历史文化名镇有序开发
    (三)促进历史文化名镇在开发中实现保护
二、云南凤庆县鲁史古镇概况
    (一)茶马古道的历史重镇
    (二)旅游资源丰富
    (三)旅游开发处于初始状态
三、鲁史古镇旅游开发过程中各方利益诉求
    (一)鲁史古镇当地政府的诉求
    (二)鲁史古镇当地原住民的诉求
    (三)鲁史古镇当地旅游企业的诉求
    (四)三方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博弈
四、基于利益相关者均衡博弈的鲁史古镇旅游开发对策分析
    (一)古镇开发前期进行系统性、整体性的旅游开发规划
    (二)应建立一个由政府主导、古镇居民等古镇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组成的综合性古镇管理机构
    (三)建立完善的鲁史古镇旅游业发展监督、评价反馈体系
结语

(5)基于遗产价值评估的“茶马古道”沿线聚落保护研究 ——以滇西大理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茶马古道”具有突出的历史意义和普遍价值
        1.1.2 文化遗产廊道是近阶段国际遗产研究热点
        1.1.3 “茶马古道”沿线文化遗产保护面临诸多困境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2 研究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文化遗产(Cultural Heritage)
        2.1.2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aent)
        2.1.3 线性文化遗产(Lineal or Serial Cultural Heritages)
        2.1.4 遗产廊道(Heritage Corridor)
    2.2 文献综述
        2.2.1 线性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2.2.2 “茶马古道”相关研究
        2.2.3 文化遗产价值评估研究
        2.2.4 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2.2.5 文化遗产可持续保护研究
        2.2.6 本章总结
3 研究区域概况
    3.1 研究范围界定及典型性
        3.1.1 研究范围界定
        3.1.2 研究对象的典型性
    3.2 沙溪
        3.2.1 聚落概况
        3.2.2 遗产价值评述
        3.2.3 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3.2.4 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3 喜洲
        3.3.1 聚落概况
        3.3.2 遗产价值评述
        3.3.3 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3.3.4 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4 牛街
        3.4.1 聚落概况
        3.4.2 遗产价值评述
        3.4.3 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3.4.4 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5 本章小结
4 “茶马古道”沿线聚落遗产价值评估
    4.1 评估体系应完善的内容
        4.1.1 评估思路的转变
        4.1.2 评价因子的补充完善
        4.1.3 评价方法的优化创新
    4.2 评价因素及体系构建
        4.2.1 评估体系构建的原则
        4.2.2 评估因子选择
        4.2.3 评价方法及赋值
        4.2.4 评估体系的层次构建
    4.3 聚落文化遗产评估
        4.3.1 沙溪
        4.3.2 喜洲
        4.3.3 牛街
    4.4 评估小结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评估结论的可持续保护建议
    5.1 可持续保护思路
        5.1.1 面向当代
        5.1.2 协调一致
        5.1.3 创新发展
    5.2 可持续保护策略
        5.2.1 文化保护传承
        5.2.2 “茶马古道”整体申遗
        5.2.3 区域联动发展
        5.2.4 社区环境改善
        5.2.5 文化遗产活化利用
        5.2.6 社会经济发展
        5.2.7 科技创新
        5.2.8 生态环境保护
    5.3 典型案例可持续保护措施
        5.3.1 沙溪
        5.3.2 喜洲
        5.3.3 牛街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6)滇藏茶马古道与多民族文化交流的空间演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理论
        1.3.1 文化扩散理论
        1.3.2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
    1.4 研究方案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第2章 滇藏茶马古道的概况
    2.1 茶马古道与滇藏茶马古道
        2.1.1 茶马古道的内涵
        2.1.2 茶马古道的范围
        2.1.3 茶马古道的路线
        2.1.4 研究区域的界定
    2.2 研究区自然环境
        2.2.1 地形地貌
        2.2.2 气候水文
    2.3 研究区人文环境
        2.3.1 多民族共生
        2.3.2 多元文化并存
第3章 滇藏茶马古道的时空演变及特征
    3.1 滇藏茶马古道路线的时空扩展
        3.1.1 明朝以前的滇藏茶马古道
        3.1.2 明至民国时期的滇藏茶马古道
    3.2 滇藏茶马古道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3.2.1 时间维度:滇藏茶马古道的生命周期
        3.2.2 空间维度:滇藏茶马古道空间扩展从点线到面
第4章 滇藏茶马古道多民族文化交流的历史形貌及特征
    4.1 滇藏茶马古道多民族文化交流的历史形貌
        4.1.1 明代以前民族文化交流
        4.1.2 明至清中期的民族文化交流
        4.1.3 晚清至民国时期的民族文化交流
    4.2 滇藏茶马古道多民族文化交流的特征
        4.2.1 民族文化交流的内容趋于丰富多元
        4.2.2 藏族和纳西族的文化交流是主链
        4.2.3 商贸往来是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4.2.4 民族文化交流促进商业贸易的发展
第5章 滇藏茶马古道与多民族文化交流的空间演化及驱动机制分析
    5.1 滇藏茶马古道沿线商贸节点的形成
        5.1.1 商贸城镇的兴起与文化交流中心点的形成
        5.1.2 商贸城镇的联动与文化传播路线的连通
    5.2 滇藏茶马古道扩展与民族文化交流的空间扩展
        5.2.1 明至清中期的宗教文化
        5.2.2 晚清民国时期的宗教文化
    5.3 滇藏茶马古道与多民族文化交流的空间演化特征分析
        5.3.1 文化交流扩散的中心点和滇藏茶马古道商贸交流中心在空间上重合
        5.3.2 滇藏茶马古道的拓展与宗教文化的传播在空间上具有叠合性
        5.3.3 滇藏茶马古道与民族文化交流的空间演变在时间维度上具有一致性
    5.4 滇藏茶马古道与多民族文化交流空间演化的驱动机制
        5.4.1 自然地理环境
        5.4.2 商贸需求的牵引
        5.4.3 国家力量的强化
        5.4.4 地方势力的博弈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不足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8)旅游情境下的驻客沙溪与乡土守护 ——大理沙溪古镇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问题提出
    第二节 相关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第二章 乡土沙溪
    第一节 生态: 一山一沙一溪
    第二节 生命: 沙溪的诗与会
    第三节 生养: 八大碗、辞娘席与金花服
    第四节 生计: 农耕传统
    第五节 生业: 茶马贸易与古镇旅游
第三章 游与居: 盐马古道与沙溪古镇
    第一节 盐之言: 滇西四大盐井
    第二节 盐之路: 盐马古道的历史印记
    第三节 游与居: 马帮商旅与沙溪人家
第四章 古与真: “沙溪复兴工程”的景观重建
    第一节 发现沙溪: 外来者心中的“香格里拉”
    第二节 修旧如真: 沙溪复兴工程的原则与措施
    第三节 古与真: 沙溪复兴工程的成果与问题
第五章 主与客: 乡土景观与遗产旅游
    第一节 乡里人的村: 古镇沙溪
    第二节 城里人的村: 驻客沙溪
    第三节 遗产旅游中的主客互动
第六章 结论: 驻客沙溪与乡土守护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10)基于AHP的茶马古道云南段文化遗产廊道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遗产廊道研究综述
        1.2.2 茶马古道研究综述
        1.2.3 遗产廊道视角下的茶马古道研究综述
    1.3 相关概念
        1.3.1 遗产廊道
        1.3.2 茶马古道
        1.3.3 层次分析法(AHP法)
    1.4 论文研究框架
第2章 茶马古道文化遗产廊道的概念及其价值
    2.1 遗产廊道的相关理论
        2.1.1 遗产廊道构成要素
        2.1.2 遗产廊道选择标准
    2.2 构建茶马古道文化遗产廊道可行性分析
        2.2.1 茶马古道沿线遗产密集性
        2.2.2 茶马古道沿线遗产的共同主题
        2.2.3 茶马古道遗产资源的线性分布
        2.2.4 构建茶马古道文化遗产廊道的概念
    2.3 茶马古道文化遗产廊道构建的意义和价值
第3章 茶马古道文化遗产廊道构建的理论与方法
    3.1 层次分析法概述
    3.2 层次分析法特点
        3.2.1 层次分析法优点
        3.2.2 层次分析法缺点
        3.2.3 克服层次分析法不足的办法
    3.3 层次分析法分析步骤
    3.4 AHP用于构建茶马古道文化遗产廊道的可行性
    3.5 层次分析法用于构建茶马古道文化遗产廊道的步骤
        3.5.1 明确廊道构建的主要问题
        3.5.2 建立茶马古道文化遗产廊道的层次结构模型
        3.5.3 应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廊道的计算过程
第4章 廊道文化遗产资源评价指标分析
    4.1“茶马文化”评价指标分析
        4.1.1 茶马古道云南段发展历程
        4.1.2 茶马古道云南段线路分析
    4.2“地理位置”和“现存情况”评价指标分析
        4.2.1 云南茶马古道发展过程中的文化遗产分布和现状
第5章 应用AHP构建廊道的计算过程及结果分析
    5.1 专家调查表的设计
        5.1.1 调研对象
        5.1.2 调查表内容
    5.2 构造茶马古道文化遗产评价标准的判断矩阵及层次单排序一致性检验
    5.3 文化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5.4 计算结果分析与决策
    5.5 廊道遗产资源总体构成分析
        5.5.1 遗产资源分布地区分析
        5.5.2 遗产资源构成类型分析
        5.5.3 遗产资源保护级别分析
        5.5.4 遗产资源保护现状分析
    5.6 廊道文化遗产的价值构成
        5.6.1 历史文化价值
        5.6.2 建筑文化价值
        5.6.3 科学研究价值
        5.6.4 经济价值
第6章 茶马古道文化遗产廊道的构建
    6.1 茶马古道文化遗产廊道的构建原则与目标
        6.1.1 构建原则
        6.1.2 构建目标
    6.2 茶马古道遗产廊道构建范围
    6.3 绿色廊道的建设
    6.4 主题分析及功能定位
        6.4.1 茶文化区
        6.4.2 马帮文化区
        6.4.3 商贸文化区
        6.4.4 边境商贸区
    6.5 交通组织构建
        6.5.1 对外交通的构建
        6.5.2 对内交通的构建
    6.6 解说系统的构建
        6.6.1 解说系统作用
        6.6.2 解说体系主题
        6.6.3 解说手段
第7章 结论与不足
    7.1 结论
    7.2 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四、茶马古道与凤庆文化底蕴(论文参考文献)

  • [1]文化发展视角下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与意义[J]. 王克,蓝澍德. 山西农经, 2021(11)
  • [2]多元文化影响下的滇西南地区园林特征研究[D]. 谭钦.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2)
  • [3]澜湄流域云南段文化遗产价值评价与开发研究[D]. 王可可. 云南财经大学, 2020(07)
  • [4]基于利益相关者均衡博弈的历史文化名镇旅游开发研究——以云南鲁史古镇为例[J]. 曹漫琼,方伟洁,黄彦,刘田飞.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2019(05)
  • [5]基于遗产价值评估的“茶马古道”沿线聚落保护研究 ——以滇西大理段为例[D]. 赵磊. 云南大学, 2019(03)
  • [6]滇藏茶马古道与多民族文化交流的空间演化研究[D]. 冷婷.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7]茶马古道研究综述[J]. 凌文锋,罗招武,木霁弘. 云南社会科学, 2018(03)
  • [8]旅游情境下的驻客沙溪与乡土守护 ——大理沙溪古镇的个案研究[D]. 王晓芬. 厦门大学, 2018(07)
  • [9]茶马古道上的石头村庄[J]. 庄文勤. 农家书屋, 2015(09)
  • [10]基于AHP的茶马古道云南段文化遗产廊道构建研究[D]. 邓丽华. 云南师范大学, 2015(02)

标签:;  ;  ;  ;  ;  

茶马古道与凤庆文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