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代美国反女权运动分析

1970年代美国反女权运动分析

一、20世纪70年代美国反女权主义运动析评(论文文献综述)

张岳[1](2021)在《美国政治中的“反政治正确”研究 ——以特朗普执政时期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政治正确”对美国社会与政治有着广泛和深入的影响,它要求在涉及种族关系、女性权利和跨性别者地位等问题上发表言论或制定政策中避免冒犯少数群体和弱势群体。长期以来,“政治正确”已经成为美国政治中一条不可触碰的底线。然而,特朗普在2016年总统大选中公然挑战了“政治正确”,把“反政治正确”作为自己执政方针的要点,引发了美国社会的一片哗然,随后他在大选中出人意料地击败了“政治正确”的民主党候选人希拉里·克林顿,饱受各方激烈批评却仍然度过了四年执政期,这些反映了“反政治正确”在美国选民中积蓄已久的号召力和吸引力。因此,本文以特朗普执政时期为背景,研究“美国政治中的‘反政治正确’出现的原因”这一问题。本文在对既有研究进行回顾的基础上,首先对“政治正确”从“反政治正确”发展演变的各个阶段进行梳理:早期发展(从词语出现到实现在美国政治的本土化)、深入社会(自民权运动结束到奥巴马执政)、“反政治正确”从边缘到中心(特朗普上台),进而对“政治正确”的概念围绕话语、价值和认同三个属性进行了讨论。通过对特朗普执政时期在种族、性别、气候变化等议题上的“反政治正确”言论和政策的分析,本文认为美国国内因素、国际因素以及“政治正确”的自身异化共同导致了“反政治正确”现象的出现。从国内方面看,美国白人在总人口中的占比下降,影响了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支配地位,在机会竞争中相较少数群体优势减弱,形成了对中下层白人政治心理的冲击,而社交网络的存在让质疑“政治正确”的声音得以更加顺利地聚合。从国际方面看,美国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下滑与白人财富的流失不无关联,而与中国的竞争让他们感到了威胁,不再信任全球化和国际分工。“政治正确”自身也在话语和价值上发生了异化,无力解决中下层白人面临的现实问题,因而为特朗普的核心支持者所抛弃。不仅如此,“反政治正确”对美国政治的影响不会因特朗普的下台而消失。本文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和案例研究法,对“政治正确”这一颇具影响但讨论较少的问题进行研究,试图为研究美国民主政治的演化轨迹提供一个有价值的新视角。

张鹏程[2](2021)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期亨利街定居点研究》文中提出19世纪末,由于美国的快速城市化和移民的大量涌入而形成的城市问题,严重影响了美国城市文明的塑造。为了解决城市发展中的问题,社会定居运动被引入美国,开始在美国大城市繁荣发展。在社会定居运动的引领下,1893年莉莲·瓦尔德和玛丽·布鲁斯特在纽约合作创立“护士定居点”,并在1895年将定居点更名为“亨利街定居点”,并沿用至今。在瓦尔德的领导下,亨利街定居点内部管理严格、分工明确,组织严密,以探访护士制度为基础,在纽约树立起公共卫生护理的大旗。然而,由于早期力量较弱,难以兼顾庞杂的社区服务,亨利街定居点调整了策略,聚焦于改善底层民众的精神世界。20世纪初,亨利街定居点凭其杰出的贡献,收获了良好的声誉,开始参与全国性的制度改革,扩展了其职能。在济贫纾困原则的指导下,亨利街定居点通过与政府、全国童工委员会和妇女政治联盟的合作,针对弱势群体的迫切需求,向儿童和妇女伸出了援手,并为二者争取到了实实在在的权益。亨利街定居点在20世纪10年代中期走向顶峰,成为社会定居运动的标志性定居点之一。20世纪10年代末,亨利街定居点急转直下,走入了困境。一战时,定居点的和平主义观点受到了社会的质疑和批评,社会功能被限制在社区服务领域。1918年的“红色恐慌”和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使定居点的社会支持被切断,组织运转举步维艰。新政时期,定居点成为了福利计划的一部分,完成了从独立自主的社会公益组织到政府下属的社区服务部门的转型。亨利街定居点缓解了城市问题,推动了弱势群体权益的制度性变革,弥补了过度城市化的缺陷,不过运行资金来源单一,社区部门松散的底层结构和对领导人的过度依赖等问题,成为了制约亨利街定居点进一步发展的桎梏。亨利街定居点是考察20世纪美国城市发展和社会定居运动的重要窗口,定居点从成立到走向顶峰,再到重回社区服务的发展历程是美国社会救助责任从民间过渡到政府的变迁历程。亨利街定居点是社区服务的雏形,为政府与民间在社会救助领域的合作模式进行了有益探索,为社区工作的专业化、科学化进程提供了借鉴与参考。对亨利街定居点的研究,考察了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美国城市底层和外来移民的生活场景,从中透视出美国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弊病,以及基层社会力量对解决城市问题的积极参与和贡献。

谭晓雅[3](2021)在《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女权思想研究》文中提出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1817-1895)是19世纪美国着名的黑人领袖。他1838年从南方逃到北方后成为一名废奴主义者,通过不断的演讲、写作和社会活动向奴隶制及其一切形式的保护力量宣战直至其寿终正寝。同时作为19世纪美国女权运动的先驱者之一,道格拉斯在与白人女性的互动中逐渐衍生出了他的女权改革思想。在这一时期,工业化浪潮和宗教复兴运动改变了女性的传统角色,使她们能够参与到社会改革运动中并逐渐意识到自身所遭受的不平等,进而自发组织起来为争取女性平等权利而斗争。此外,道格拉斯在其奴隶生涯以及逃往自由的经历中衍生了对奴隶制度的憎恶感和对女性群体的同情之心,他将奴隶与女性饱受压迫的现状联系起来,用启蒙思想中的自由平等观念为妇女权利代言。道格拉斯作为女权运动的重要发起人,他将在废奴运动中汲取的经验和策略运用到女权运动中,去争取人类社会更大范围的平等事业。他创办《北极星》报并率先提出“权利无性别”的思想,在塞纳卡·福尔斯会议上他为女性权利发声,推动美国第一次妇女选举权运动的成功召开。随后,道格拉斯到处发表演讲与美国社会的性别歧视作斗争。然而,在为女性争取权利的过程中,道格拉斯与女权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产生了分歧,他从当时美国社会的实际出发,主张优先支持黑人获得选举权。围绕着宪法第十四条和第五条修正案,双方进行了论战。经历了数次分分合合,在为黑人取得投票权的宪法修正案通过后,道格拉斯与白人女权主义者通力合作,为争取实现妇女选举权和第十九条宪法修正案的通过而努力。道格拉斯的女权改革思想主要体现在支持妇女选举权方面,也包括支持妇女在经济和教育领域的权利。这种思想体现了道格拉斯对性别平等的高尚追求,从实用主义的角度出发,他的最终目的是与中产阶级女性合作去争取黑人男性选举权,因此他灵活变通、适时妥协地调整斗争策略。此外,在争取女性选举权的过程中,他更多的是侧重结果,而不是过程。不可否认的是,在道格拉斯从事改革的人生历程中,女性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是对于这些女性的价值,道格拉斯似乎有所忽视。他对于女性的权利存在片面理解,且在行动和理念上存在出入性,但是他的女权改革思想对当时的女权运动具有指导意义,这种精神也被后来的女权运动所继承和发展。

李巧蓉[4](2021)在《美国20世纪70-80年代反女权运动研究 ——以反《平等权利修正案》为中心》文中研究表明在战后美苏冷战的国际背景下,美国社会兴起了一股号召妇女“回到家中去”的思潮,成为一名郊区家庭主妇也成为了当时女性的理想生活,经历过20世纪50年代沉闷的政治氛围,20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掀起了多场波澜壮阔的改革运动,社会又焕发自由的生机与活力。第二次女权运动也在此期间拉开帷幕,以实现《平等权利修正案》的宪法化为目标。起初女权运动一路高歌猛进,成果丰硕,然而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受到了反女权主义势力的影响。反女权主义者建立了多个组织,以雄鹰论坛为主要代表,并以菲莉丝·施拉夫利报告为舆论“先锋”宣扬反女权主义思想,对《平等权利修正案》的弊端进行批判,号召美国国民认清《平等权利修正案》巨大的消极影响。在反对者的宣传中,《平等权利修正案》与堕胎权、家庭主妇的权利、女性服役和同性恋等问题有内在关联性,因而颇具争议,推进《平等权利修正案》通过的过程也因此受到了严重阻碍。虽然双方经过博弈,最终批准的截止期限被延长,但因为多方面复杂的原因,在被延长的截止日期之前,《平等权利修正案》也没得到宪法要求的足够数量的州议会通过,最终没有被写入美国宪法。支持者与反对者对《平等权利修正案》的不同态度,也内在反映了双方对于女性性别角色的价值观差异。

张贺[5](2021)在《20世纪中后期美国黑人女性单亲家庭贫困问题研究》文中认为在美国的历史上,黑人群体的数量一直占少数族裔人口的多数,黑人妇女亦是这一群体中更为特殊的存在。20世纪后半期随着女性单亲家庭数量的逐年增加,黑人女性单亲家庭的贫困问题也越来越受到美国社会各界的关注。黑人女性单亲家庭的贫困既有黑人单身母亲自身的原因,也有来自美国社会的外部因素。其贫困主要受到就业能力不足、福利政策和社会歧视以及两性不平等观念等因素的影响,黑人女性单亲家庭在面对自身贫困的同时,还要遭受来自社会各界的歧视和相关政策的忽视,从而加重了贫困程度,使其一直处于社会底层而难以摆脱困境。本文从历史学角度分析黑人女性单亲家庭的贫困状况、影响和原因,文章结构由绪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其中正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概述黑人女性单亲家庭。阐述女性单亲家庭的缘起及构成,分析黑人女性婚姻中暴露的主要问题——非婚生育率和离婚率高,导致女性单亲家庭的数量逐年增加,另外,从黑人单身母亲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状况具体分析黑人单身母亲的地位。第二部分,探究20世纪中后期黑人女性单亲家庭的贫困状况及影响。综合国际和美国社会的状况对贫困进行定义,主要概述20世纪中后期美国社会的总体贫困和黑人女性单亲家庭的贫困,针对贫困的女性化这一现象做简要陈述,然后从黑人单身母亲和青少年的角度阐述贫困带来的影响。第三部分,深入分析黑人女性单亲家庭贫困的具体原因。首先论述美国政府福利和就业政策对其的歧视和不足,再从黑人单身母亲收入低下、依赖福利和自身就业能力不足以及美国社会对这一群体的歧视,说明黑人女性单亲家庭贫困的多方面因素。从20世纪中后期美国社会的总体情况来看,黑人女性单亲家庭的生活条件、生活质量有所改善和提高,但贫困率并没有明显降低。黑人女性单亲家庭的贫困属于美国贫困的一个子集,也是少数族裔一直面临的共同问题,长期处于贫困状态给黑人女性单亲家庭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但这种情况并没有引起美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加之黑人单身母亲一直受到歧视,所以难以做到真正消除黑人女性单亲家庭的贫困。

吕玉红[6](2021)在《自由民主的乡愁:战后美国保守主义的构建与转向》文中认为本文以战后美国保守主义为研究对象,通过梳理其各个时期的历史发展状况,客观描述战后美国保守主义思想的建构过程,结合美国政治实践分析并阐释保守主义思想的理论核心,澄清其与自由主义的复杂关系。在此基础上,本文重点关注21世纪美国保守主义的极端化转向,并考察这一转向的表现与其背后隐含的深层原因,合理预判保守主义转向极端将引发的政治后果,为解读当前美国社会的政治发展提供有效分析模式。战后美国保守主义以反对新政自由主义和共产主义极左思潮为起点,以温和审慎为政治美德与行事原则,在同自由主义激进思潮的抗争中进行自我定位和理论建构,期间经过巴克利时代与里根时代的政治实践和理论积淀,最终形成了以自由为底色、以盎格鲁—新教文化为传统、以美式民主制度为模板的保守主义思想体系。保守派始终以守护“美国信念”为历史使命,以“秩序的维护者和民主的建设者”自居,其行动也紧紧围绕这一主题而展开。进入21世纪,美国社会风云变幻,保守主义在调试中转型,于危机中求生。尽管小布什时代保守派能在国际舞台上耀武扬威,但特朗普时期保守主义却是四面楚歌。随着国内经济矛盾集中爆发、文化战争愈演愈烈,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彼此攻讦、互不退让。保守派针对自由派的大幅“左转”发起猛烈反击,既是出于对美国文明的扞卫,也是生存危机下的自保。但在同自由派对抗的过程中,保守主义被愤怒裹挟着走向极端:这不仅体现在态度和手段的强硬、偏执、激进,还显露于思想上的民族主义、种族主义和民粹主义色彩。然而事实证明,保守主义的极端转向不仅助推美国政治极化持续升级,引发国家分裂;还无济于保守派的当前危机,更不利于其未来生存。如今,保守派和自由派的意气之争取代了妥协审慎,民众立场严重分化,“旧美国”与“新美国”相互撕扯,民主政治前景暗淡,美国保守主义的未来命途多舛。因而本文认为,在严峻的民主危机和无法抗拒的世代交替中,保守派要重新找回温和审慎的政治美德,自由派也应进行自我反思,双方需积极寻求政治共识,否则将会在对抗他者中瓦解自身,在守护自由时破坏民主。回首过去,美国曾是自由民主的灯塔,三权分立制度、宪政法治模式、两党竞争格局已有百年历史;审视当下,社会贫富差距悬殊、激进思潮涌起、政治乱象横生,大变局时代危机四伏;眺望未来,保守主义同自由主义的价值纷争日渐凸显。届时美国又该何去何从,是会因此而步入国家失败的后尘,还是能够凭借政治智慧顺利弥合分裂?历史尚未终结,我们只能拭目以待。

龙飞[7](2021)在《安德烈·高兹劳动观探析》文中研究表明资本主义社会在不断取得发展的同时,由于未能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而引发了生态问题在内的诸多社会问题,由此产生了要求改革现存资本主义社会的新社会运动。由于科技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和产业工人结构等发生了新变化,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人们的消费理念也出现了重大变化。在此背景下,长期关注生态问题的安德烈·高兹在借鉴和吸收马克思的劳动观、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及杰里米里夫金和安东尼奥·奈格里等的非物质劳动理论的基础上,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全面批判,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审视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异化,并提出了对未来生态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理想劳动方式及其实现路径的设想,形成了具有生态内蕴的劳动观。具体来说,高兹主要从资本主义劳动分工作为一切异化的根源、资本主义技术作为实施劳动分工的缘由、资本主义教育作为劳动分工再生产的基础及劳动异化与经济理性、劳动异化与异化消费五方面展开对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异化的批判。在此基础上,高兹从劳动与时间、劳动与自由、劳动与工作、劳动与女性解放、劳动和生态及非物质劳动理论六个方面对理想劳动方式进行了论述,并指出要实现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的生态社会主义就要废除付薪劳动、提供充足收入并改造资本主义的技术,倡导更少生产、更好生活的健康生活方式。高兹的劳动观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观、论述了非物质劳动的重要作用,有利于人在劳动中发挥劳动创造性并对就业和生态保护有启示意义。但也存在过于强调个体的自由解放的人本主义色彩、对资本主义社会变革理论的改良主义倾向及消除异化劳动途径的乌托邦性质等局限性。

李颖娜[8](2020)在《金斯伯格与反文化运动》文中提出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掀起了影响甚广的反正统文化运动。这场运动一方面推动了包括争取黑人权利、妇女平等、反战和平等各项社会运动的开展;另一方面则是造成一定的社会痼疾,比如由性自由和毒品泛滥衍生的对于婚姻家庭和社会安全所造成的威胁。因此,我们要客观地看待这场运动。这场运动既是一场社会运动,也是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同时还是一场文学运动。“垮掉的一代”既是反文化运动的产物,同时也是这场运动的中坚力量。而艾伦·金斯伯格(下文简称金斯伯格)作为“垮掉的一代”这个群体的代表,则是这场运动的灵魂和标志。金斯伯格以其石破天惊的文学作品打破了美国“静寂的50年代”,充分地暴露了20世纪中期以后美国的社会危机和文学危机,为后来的美国文学乃至于整个世界文学带来了一股豪放诡异之风,打破了20世纪初由托马斯·艾略特为代表的学院派统领的现代主义诗歌的藩篱,实现了一场深刻而彻底的诗歌转向,在某种意义上说完成了从现代诗歌到后现代诗歌的转向。同时,金斯伯格的生活方式也带有鲜明的后现代的颠覆特色,他本人性格狂放不羁,在社会生活中始终坚持对中央集权和主流价值观的强烈反抗,表现出鲜明的反正统文化倾向。因此要全面客观地理解和把握金斯伯格的创作,深入探究其创作的时代、社会语境及与个人经历遭际的潜在关系,就不能不把他放在反文化运动的背景下,不能不结合这场反文化的理论与实践来深入挖掘。本文即尝试把金斯伯格的诗歌创作置身于20世纪60年代反文化运动的宏观背景下加以研究,通过回溯反文化运动的前世今生,分析反文化运动的代表群体“垮掉的一代”的历史演进及创作特征,探讨“垮掉的一代”的领袖金斯伯格的反文化思想特征。重点通过整体分析金斯伯格的诗歌创作,从思想和艺术维度探究挖掘其对正统文化的反叛和颠覆。深化对金斯伯格认识的同时,为理解和把握后现代文学的发展演变提供借鉴。本文的绪论部分,先概述本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并对本课题研究的价值意义等做必要的说明。第一章内容主要研究反文化运动的前世今生,了解其产生、主要表现形态及对后世影响,从而推导金斯伯格出现的历史必然性;第二章结合“垮掉的一代”的文学实践发展,了解、把握金斯伯格的思想流变及在创作中的表现;第三章立足金斯伯格的诗歌创作,从内容上着重分析其对传统文学的断裂和反叛,主要表现为对宏大叙事的消解和颠覆;第四章则通过研究金斯伯格诗歌在艺术形式上的种种探索,中心点在对传统诗歌形式的叛逆上。最后的结语对金斯伯格的创作和人生经历给予后人的启迪与警示做一简单的总结。

程瑶[9](2020)在《性别政治媒介化:美国关于堕胎权法案的媒体交锋》文中指出2019年美国阿拉巴马州通过“史上最严堕胎法案”,一度引起美国民众的不满及抗议。而后,又因为美国媒体的介入,关于堕胎权利的讨论一再被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其中参与讨论最为积极的媒体分别是:《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洛杉矶时报》以及《纽约时报》这四家主流媒体。主流媒体在其中所扮演的不仅仅是信息传播者和平台的作用,他们在报道中所做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也暗示了他们所代表的立场。本文以新闻框架理论和性别政治理论为依据,综合内容分析法和文本分析法对这些媒体的报道展开梳理,从2019年3月7号,主流媒体第一次开始发表关于阿拉巴马州堕胎权益的报道,到2019年7月25号笔者完成所有研究样本的选取为止,共抽取89篇报道样本,对其报道数量,报道形式,性别政治立场及其在新媒体平台的影响力展开分析。研究发现,美国主流媒体在报道中有较为明显的政治偏向,无法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新闻中立,他们表面上好像在各自表达,细心观察其时间线,又分明在暗暗交战。其中《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倾向于为民主党发声,在性别政治问题上的处理风格强烈,认为阿拉巴马新堕胎法案的提出致使女性权利受损,是共和党和保守男权的阴谋;《华盛顿邮报》和《华尔街日报》倾向于为共和党辩护,在性别政治问题的处理上较为谨慎,其中《华盛顿邮报》认为男性无权干涉女性的身体自主权,但是媒体也不应该利用阿拉巴马新堕胎法案来刻意营造性别对立和党派冲突,《华尔街日报》则强调阿拉巴马新堕胎法案的根本矛盾在于“生命”和“自由”的信仰冲突,而非性别压迫。

马江伟[10](2020)在《废奴运动视域下“美国反奴隶制协会”的兴衰》文中研究指明独立战争后,美国黑人奴隶制度在废奴主义者的不懈斗争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冲击下大有消失之势,国会也在1808年颁布废除国际奴隶贸易法。然而,随着19世纪初美国棉花种植园经济的发展,奴隶制度再度复兴,由此引发国内普遍出现畜养奴隶现象。与此同时,关于黑人奴隶问题的矛盾也日渐突出,美国群众性的废奴运动开始显现。此后,在废奴运动的推动下,“美国反奴隶制协会”应运而生,其兴衰与废奴运动的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本研究第一章首先分析了“美国反奴隶制协会”创建的背景。在“第二次大觉醒运动”和“美国殖民协会”的影响与冲击下,美国在19世纪30年代兴起了全国性、群众性的废奴运动。以威廉·劳埃德·加里森为代表的一部分废奴主义者为废奴运动组建了一个全国性和群众性的组织——“美国反奴隶制协会”。在此基础上,第二章重点论述了“美国反奴隶制协会”所开展的主要活动。“美国反奴隶制协会”在全国各地发展代理人、组建分会、出版废奴报纸杂志和各种小册子来宣传废奴思想,上述活动极大推动了废奴运动的发展。然而,正当“美国反奴隶制协会”蓬勃发展之际,内部却在1840年发生了严重分裂。第三章重点探析了“美国反奴隶制协会”分裂后开始走向衰落的原因及其对废奴运动的影响。就局部来看,这次分裂在绝大程度上削弱了“美国反奴隶制协会”在废奴运动中的作用。但就整体而言,这场分裂却提高了废奴运动的整体水平,它将美国废奴运动从单独的“道德说教”废奴方式推广到“政治行动”和“道德说教”并存的局面。与此相应,全国出现了以“政治行动派”为代表的“美国与外国反奴隶制协会”和以“道德说教派”为代表的“美国反奴隶制协会”并存的局面。此后“美国反奴隶制协会”在废奴运动中的作用大不如前,并逐渐走向衰落。本研究最后一章探究了“美国反奴隶制协会”在废奴运动中的作用。“美国反奴隶制协会”为废奴运动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它为废奴运动培养了大量废奴主义骨干;引领了废奴运动的发展方向;推动了妇女参与废奴活动;为之后的黑人奴隶解放奠定了舆论基础;促进了黑人和白人之间的合作。从废奴运动的视角研究“美国反奴隶制协会”的兴衰,通过“美国反奴隶制协会”的兴衰透视废奴运动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学术创新性,同时,以“美国反奴隶制协会”为载体进行的研究有利于更加准确和深入地认识黑人奴隶解放过程的艰难,通过对“美国反奴隶制协会”发展与演变的研究还可以引发公众对仍处于美国社会底层黑人的关注和思考。

二、20世纪70年代美国反女权主义运动析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世纪70年代美国反女权主义运动析评(论文提纲范文)

(1)美国政治中的“反政治正确”研究 ——以特朗普执政时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回顾
    四、主要的创新点
    五、研究方法
    六、论文框架
第一章 “政治正确”的发展演变
    第一节 “政治正确”的早期发展
        一、“政治正确”的词源与思想来源
        二、民权运动时期的“政治正确”
    第二节 民权运动后的“政治正确”
        一、“政治正确”的进一步扩散
        二、“政治正确”的地位提升
    第三节 “反政治正确”从边缘到中心
        一、从质疑“政治正确”到“反政治正确”
        二、“反政治正确”的总统上台执政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政治正确”的概念和性质分析
    第一节 “政治正确”的话语属性
        一、强者与弱者的关系
        二、中心与边缘的关系
    第二节 “政治正确”的价值属性
        一、“补偿正义”
        二、主张多元平等,反对优越论
    第三节 “政治正确”的认同属性
        一、文化认同
        二、政党认同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特朗普执政时期的“反政治正确”表现
    第一节 种族问题上的“反政治正确”
        一、否定“肯定性行动”
        二、挑战种族平权观念
        三、利用社交网络发表反移民言论
        四、新冠疫情之下的种族主义
    第二节 性别问题上的“反政治正确”
        一、女性议题上的“反政治正确”
        二、攻击性少数群体
    第三节 气候问题上的“反政治正确”
        一、特朗普在气候问题上的“反政治正确”政策
        二、话题: 嘲讽“环保少女”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反政治正确”现象出现的原因分析
    第一节 “反政治正确”出现的国内因素
        一、人口结构的变化
        二、机会差异的扩大
        三、政治表达空间的转移
    第二节 “反政治正确”出现的国际因素
        一、对全球化的反思
        二、政治制度和治理体系优势的衰退
    第三节 “政治正确”自身的异化
        一、“政治正确”的话语霸权
        二、“政治正确”的价值偏离
        三、“政治正确”的精英化倾向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2)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期亨利街定居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相关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三)相关概念说明
一、序中有乱:19 世纪末美国社会概况
    (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
        1.工业化的蓬勃发展
        2.城市化的迅速演进
    (二)繁荣表象下的城市问题——以纽约为例
        1.“城市老板”混乱的城市管理
        2.移民与廉租公寓问题
        3.波涛汹涌的分化与对立思潮
    (三)社会定居运动的起源与发展
        1.社会定居运动之源——英国汤因比厅
        2.美国中产阶级的尝试
        3.社会救助意识的彻底觉醒
二、理想之家:纽约的亨利街定居点
    (一)亨利街定居点的成立
        1.亨利街定居点的领导者
        2.亨利街定居点的成立历程
    (二)亨利街定居点的内部运作
        1.亨利街定居点的组织架构
        2.亨利街定居点的日常活动
    (三)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建树
        1.探访护士制度
        2.家庭健康保险项目
        3.校内护士制度
        4.婴儿关怀措施
        5.护士培训制度
    (四)对社区服务的贡献
        1.对青少年的教育
        2.公共场所的建立
三、走入困境:亨利街定居点的转型之路
    (一)踏上更大舞台的亨利街定居点
        1.谋求童工福利
        2.维护妇女权利
        3.抗击“西班牙大流感”
        4.反对“城市老板”
    (二)困境之中的亨利街定居点
        1.和平主义立场下的难题
        2.财政困境中的亨利街定居点
四、鉴往知来:回望亨利街定居点
    (一)亨利街定居点的历史意义
    (二)亨利街定居点的特点
    (三)反思亨利街定居点的局限性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3)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女权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中的问题与趋势分析
    三、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女权思想的源起
    一、中产阶级女性地位的变化与自我意识的觉醒
        (一)19 世纪以前美国女性的地位
        (二)19 世纪初期美国女性自我意识的增强
    二、有利的社会环境的促动
    三、欧洲启蒙思想的启发
第二章 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对女权运动的理论指导与实践
    一、《北极星》报的主旨思想
        (一)权利无性别
        (二)权利无种族
    二、道格拉斯与塞纳卡·福尔斯会议
        (一)塞纳卡·福尔斯会议的成功召开
        (二)道格拉斯的支持
    三、实践过程中的冲突与合作
第三章 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女权思想的特点及评价
    一、对平等主义的追求
    二、以实用主义为原则
        (一)“实用主义”与“美国精神”
        (二)道格拉斯实用主义思想的实践
    三、道格拉斯女权思想的局限性
        (一)对女性权利的片面理解
        (二)思想观念与实践的矛盾性
结语
参考文献
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生平大事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4)美国20世纪70-80年代反女权运动研究 ——以反《平等权利修正案》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
    (二)相关文献综述
    (三)研究意义和研究思路
一、反女权运动的缘起
    (一) “回到家中去”:战后保守势力的回潮与传统家庭观的回归
    (二)“走出家门”:第二次女权运动的兴起
        1.激荡岁月:社会运动高潮迭起
        2.对传统家庭观的反叛:女权运动势不可挡
二、反女权主义浪潮的兴起
    (一)菲莉丝·施拉夫利与反女权运动
        1.接受女性身份:菲莉丝·施拉夫利的“积极”女性观
        2.反对《平等权利修正案》的舆论先锋:菲莉丝·施拉夫利报告
    (二)激进与保守:充满争议的《平等权利修正案》
        1.女性服役问题与《平等权利修正案》
        2.堕胎权与《平等权利修正案》的交织
        3.同性恋与《平等权利修正案》的纠葛
    (三)发展迅速的“阻止《平等权利修正案》”运动
        1.摩门教与《平等权利修正案》
        2.斗争的“白热化”:“撤销”批准与1977 年国际妇女年会
三、 《平等权利修正案》的失利与反女权运动的影响
    (一)《平等权利修正案》失利原因之探析
    (二)反女权运动的评价与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5)20世纪中后期美国黑人女性单亲家庭贫困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国内外学术界研究现状
        (一)国外学术界研究现状
        (二)国内学术界研究现状
    二、选题意义、创新之处及研究方法
        (一)选题意义
        (二)创新之处
        (三)研究方法
一、美国黑人女性单亲家庭概述
    (一)女性单亲家庭溯源
        1.女性单亲家庭的缘起
        2.女性单亲家庭的构成
    (二)黑人女性婚姻中的问题
        1.黑人女性非婚生育率高
        2.黑人女性单亲家庭增多及原因
    (三)黑人单身母亲的社会地位
        1.政治状况
        2.经济状况
        3.社会生活状况
二、20 世纪中后期美国黑人女性单亲家庭的贫困状况
    (一)美国贫困线的界定与整体贫困
        1.贫困与贫困线的界定
        2.20 世纪中后期美国社会的总体贫困
    (二)黑人女性单亲家庭的贫困问题
        1.黑人女性单亲家庭的增长
        2.黑人女性单亲家庭的贫困
    (三)黑人女性单亲家庭贫困的后果
        1.对黑人单身母亲的伤害
        2.对青少年发展的消极影响
三、美国黑人女性单亲家庭的贫困原因
    (一)政府救助政策及其局限性
        1.福利政策
        2.就业政策
    (二)黑人单身母亲的自身原因
        1.就业能力的不足
        2.收入低下
        3.福利依赖
    (三)美国社会原因
        1.对黑人女性单亲家庭的歧视
        2.后工业经济的变化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自由民主的乡愁:战后美国保守主义的构建与转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言
    一、问题的提出与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评价
    三、研究思路与重难点内容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
第一章 政治审慎:战后美国保守运动的自我定位
    一、战后美国保守运动兴起的背景
        (一)自由主义的“反叛”
        (二)极左思潮的冲击
    二、战后美国保守运动的发展历程
        (一)巴克利时代:蓄积力量建立保守联盟
        (二)里根时代:通力合作清算新政遗产
        (三)冷战后期:联盟溃败保守运动式微
第二章 美国信念:战后美国保守主义的思想内核
    一、以自由为底色的价值观念
        (一)保守主义的自由传统
        (二)保守主义的权利主张
    二、以自由市场为主导的经济理论
        (一)从放任到自发:保守主义经济理论的构成
        (二)从里根到布什:保守主义经济政策的更迭
    三、以自由民主为核心的政治纲领
        (一)自由优于平等:保守主义的政治逻辑
        (二)一切为了美国:保守主义的现实举措
    四、以宗教传统为纽带的文化观念
        (一)历史与成见:保守主义的传统之源
        (二)道德与宗教:保守主义的信仰之维
        (三)社群与权威:保守主义的秩序之基
第三章 政治愤懑:21 世纪美国保守主义的极端转向
    一、21 世纪美国保守主义的极端化
        (一)孤立主义和民族主义重返政坛
        (二)种族主义与民粹主义相互交织
    二、从经济到文化:保守主义何以转向极端
        (一)经济不平等激化社会矛盾
        (二)文化不安全引发政治焦虑
    三、从极化到撕裂:保守主义极端转向的政治后果
        (一)政治极化侵蚀民主政治
        (二)极端转向加剧生存危机
结论
参考文献

(7)安德烈·高兹劳动观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与不足
2 高兹劳动观形成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渊源
    2.1 时代背景
        2.1.1 资本主义社会生态危机的出现
        2.1.2 新社会运动的兴起
        2.1.3 资本主义社会消费观念的转变
    2.2 理论渊源
        2.2.1 马克思的劳动观
        2.2.2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
        2.2.3 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
        2.2.4 杰里米里夫金和安东尼奥·奈格里等的非物质劳动理论
3 高兹劳动观的主要内容
    3.1 高兹劳动观的理论前提
        3.1.1 劳动异化与经济理性
        3.1.2 劳动异化与异化消费
    3.2 高兹对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异化的批判
        3.2.1 资本主义劳动分工作为一切异化的根源
        3.2.2 资本主义技术作为实施劳动分工的缘由
        3.2.3 资本主义教育作为资本主义劳动分工再生产的基础
    3.3 高兹对未来社会理想劳动方式的构想
        3.3.1 劳动时间的解放
        3.3.2 劳动的自主性
        3.3.3 多样性活动与工作的联系
        3.3.4 家务劳动作为社会劳动
        3.3.5 非物质劳动的作用
        3.3.6 劳动解放的生态维度
    3.4 高兹对未来社会理想劳动方式实现途径的探索
        3.4.1 主张废除“付薪劳动”
        3.4.2 希冀社会提供充足收入
        3.4.3 要求对资本主义技术进行改造
        3.4.4 倡导更少生产和更好的生活方式
4 高兹劳动观评析
    4.1 理论价值
        4.1.1 对家务劳动的论述拓展了劳动的研究范围
        4.1.2 论述了非物质劳动的重要性,有利于在劳动中发挥人的创造性
        4.1.3 理论旨归在于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4.2 现实意义
        4.2.1 提出公平分配工作岗位对实现充分就业有一定的启发
        4.2.2 减少劳动时间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借鉴意义
        4.2.3 在劳动中注入生态要素对生态保护有启示意义
    4.3 局限性
        4.3.1 过于强调个体的自由解放充满人本主义色彩
        4.3.2 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改造理论具有改良主义性质
        4.3.3 消除异化劳动的途径具有一定的乌托邦性质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8)金斯伯格与反文化运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二、本文的研究价值与意义
    三、本文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一章 反文化运动的前世今生
    第一节 反文化运动的生成崛起
        一、正统美国文化的嬗变
        二、反文化运动产生的背景
    第二节 反文化运动的表现形式
        一、摇滚乐
        二、性革命
        三、吸食毒品
    第三节 反文化运动的历史影响
        一、积极性:推动社会变革
        二、消极性:造成社会痼疾
第二章 “垮掉的一代”运动与金斯伯格反文化意识
    第一节 “垮掉的一代”产生的背景及特征
        一、“垮掉的一代”的产生
        二、“垮掉的一代”的特征
    第二节 金斯伯格的反文化意识
        一、倡导吸毒与性自由
        二、反对战争倡导和平
        三、寻求宗教精神突围
    第三节 金斯伯格反文化思想的形成和影响
        一、金斯伯格反文化思想形成的原因
        二、金斯伯格对“垮掉的一代”的影响
第三章 金斯伯格的创作与宏大叙事的颠覆
    第一节 金斯伯格的创作对宏大叙事内容的消解
        一、对主流意识和价值标准的否定
        二、对霸权主义和政治高压的批判
        三、对传统性道德和生活方式的抗争
    第二节 金斯伯格的创作对宏大叙事艺术的推翻
        一、采用以呼吸为单位的长句
        二、提倡“一切语言皆可以入诗”
        三、为“真实”进行艺术创新
        四、建构“真实”的美学主张
第四章 金斯伯格诗歌形式的自由与叛逆
    第一节 “狂欢化”的语言
        一、谩骂与脏话
        二、讽刺和嘲笑
        三、语言的“舞蹈”
    第二节 碎片与拼贴
        一、碎片化写作
        二、拼贴的方法
    第三节 爵士乐风格
        一、即兴性
        二、吟诵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性别政治媒介化:美国关于堕胎权法案的媒体交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选题背景
    2. 选题缘起
    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4. 文献综述
    5. 研究设计
    6. 研究理论及方法
    7. 研究难点和创新之处
第1章. 堕胎法案及四大主流媒体的报道
    第1.1节. 堕胎法案的提出,发展以及意义
        (1) 堕胎法案的提出
        (2) 堕胎法案的发展
        (3) 实行堕胎法案的意义
    第1.2节 .四大主流媒体关于堕胎法案的报道文本概况
        (1) 《纽约时报》的报道概况
        (2) 《华盛顿邮报》的报道概况
        (3) 《华尔街日报》的报道概况
        (4) 《洛杉矶时报》的报道概况
        (5) 小结
第2章. 四大主流媒体对堕胎法案的认知分析
    第2.1节. 四大主流媒体对堕胎法案的解读
        (1) 《纽约时报》:女性权利受损,是共和党的阴谋
        (2) 《华盛顿邮报》:女性本该自由支配自己的身体,男性无权干涉
        (3) 《华尔街日报》:生命理应受到尊重
        (4) 《洛杉矶时报》:共和党保守男权的阴谋,女性权利被漠视
    第2.2节. 四大主流媒体对堕胎法案提出动机的分析
        (1) 政治动机
        (2) 人权动机
        (3) 宗教动机
    第2.3节. 四大主流媒体对堕胎法案可行性的分析
        (1) 《纽约时报》
        (2) 《华盛顿邮报》
        (3) 《华尔街日报》
        (4) 《洛杉矶时报》
第3章. 四大主流媒体关于堕胎法案的报道交锋
    第3.1节. 四大主流媒体关于堕胎法案报道的比较分析
        (1) 堕胎法案进入媒介话语的时间对比
        (2) 相关报道标题及主题分析
        (3) 四大主流媒体堕胎法案报道差异探析
    第3.2节. 从四大主流媒体对堕胎法案的报道看性别政治的媒介化
        (1) 《纽约时报》:女性的内部分歧
        (2) 《华盛顿邮报》:无关性别“#自由”和“生命”是信仰的冲突
        (3) 《华尔街日报》:就问题谈问题,淡化性别对立
        (4) 《洛杉矶时报》:女性的权利之战
    第3.3节. 四大主流媒体就堕胎法案展开的性别政治暗战
        (1) 通过党派交锋展现性别政治
        (2) 通过女性身体自主权和胎儿生命权的辩论展现性别政治
第4章. 四大主流媒体评论类文章在新媒体平台的接受情况分析
    第4.1节. 受众的接受情况分析
    第4.2节. 新媒体影响力比较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废奴运动视域下“美国反奴隶制协会”的兴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废奴运动的兴起与“美国反奴隶制协会”的创建(1795—1833)
    (一)废奴运动兴起的背景分析
        1.“第二次大觉醒运动”的兴起促进废奴思想的形成
        2.“美国殖民协会”引起废奴主义者的不满
    (二)“美国反奴隶制协会”的创建
二、“美国反奴隶制协会”的发展及其主要活动(1833—1840)
    (一)“美国反奴隶制协会”的发展
        1.不断增加的分会数量和陆续出现的废奴期刊
        2.优秀代理人的培养和废奴法律的通过
    (二)“美国反奴隶制协会”的主要活动
        1.传播废奴思想
        2.组织废奴请愿
        3.创办废奴期刊和年鉴
三、“美国反奴隶制协会”的衰落(1840—1870)
    (一)“美国反奴隶制协会”衰落的原因
        1.废奴方式问题的争执瓦解了废奴阵营
        2.妇女和宗教问题的出现加剧了协会的内部矛盾
        3.废奴主义者之间分歧的加剧分散了废奴力量
        4.工人运动的崛起冲淡了废奴主题
    (二)“美国反奴隶制协会”衰落的影响及解散
四、“美国反奴隶制协会”在废奴运动中的作用评析
    (一)积极作用
        1.聚集了大量废奴运动骨干
        2.为废奴运动指明了发展方向
        3.推动了妇女参与废奴活动
        4.为废奴运动奠定了舆论基础
        5.促进了黑人与白人之间隔阂的消融
    (二)局限性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硕士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四、20世纪70年代美国反女权主义运动析评(论文参考文献)

  • [1]美国政治中的“反政治正确”研究 ——以特朗普执政时期为例[D]. 张岳.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10)
  • [2]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期亨利街定居点研究[D]. 张鹏程.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3]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女权思想研究[D]. 谭晓雅.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4]美国20世纪70-80年代反女权运动研究 ——以反《平等权利修正案》为中心[D]. 李巧蓉. 东北师范大学, 2021
  • [5]20世纪中后期美国黑人女性单亲家庭贫困问题研究[D]. 张贺.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6]自由民主的乡愁:战后美国保守主义的构建与转向[D]. 吕玉红. 中国政法大学, 2021(12)
  • [7]安德烈·高兹劳动观探析[D]. 龙飞.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8]金斯伯格与反文化运动[D]. 李颖娜. 黑龙江大学, 2020(03)
  • [9]性别政治媒介化:美国关于堕胎权法案的媒体交锋[D]. 程瑶. 苏州大学, 2020(08)
  • [10]废奴运动视域下“美国反奴隶制协会”的兴衰[D]. 马江伟.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1970年代美国反女权运动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