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你!”分析

“我想你!”分析

一、“我想死你啦!”析(论文文献综述)

马珊珊[1](2020)在《俄罗斯留学生汉语寒暄语习得情况研究》文中提出寒暄语是中国人日常交际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虽然不以传递信息为目的,却在促进会话和谐、维系人际关系方面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对于俄罗斯留学生来说,带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汉语寒暄语却是他们习得过程中的难点。基于此,本文将俄罗斯留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全面细致地探讨他们习得汉语寒暄语的情况。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了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方法以及相关文献综述;第二部分结合前人先贤的研究,对汉语寒暄语的定义进行了界定,并结合俄罗斯留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寒暄语的相对频率,将汉语寒暄语分为招呼型、问候型、迎别型、感谢与道歉型以及评价型五个类型,并以此作为下文调查的依据;第三部分阐述了问卷调查与访谈调查的设计实施过程,并对调查结果以图表的形式进行统计与分析;第四部分概括总结了俄罗斯留学生习得汉语寒暄语的语用失误类型,并运用对比分析法从母语负迁移、中俄价值观念、中俄民族心理以及师生对汉语寒暄语的重视度等四个方面分析语用失误的成因;第五部分从教师与学生两个角度提出了汉语寒暄语的教学与学习建议。

王天宇[2](2017)在《留学生汉语寒暄语语用失误调查研究》文中提出汉语寒暄语是一种不以传递话语信息为主要目的的话语交谈。它的位置灵活,经常出现在正式交际之前,也可以出现在末尾和话语的中间。我们知道中国人十分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于中国社会来说,关系无时不在,关系无刻不在。而寒暄语的使用,恰恰起到调剂人际关系的作用,可见寒暄语在汉语交际中具有重要地位。然而对于留学生来说,汉语寒暄语的学习可能没有那么简单。他们在使用寒暄语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语用失误,甚至会造成一些不必要的尴尬。本文重点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留学生寒暄语的语用失误情况。在对结果统计之后,分析留学生在寒暄语语用失误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最后为寒暄语教学提供一些建议。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对前人先贤的研究进行了梳理。分别从寒暄语本体研究、寒暄语的语用失误研究以及寒暄语的教学研究三个方面展开。对汉语寒暄语的研究现状、研究成果和研究不足做了一个简单的总结。并阐述了本文的理论基础和创新点。第二部分分别从寒暄语的界定、分类和功能三个角度展开。重点对搜集到的汉语寒暄语进行分类,从语言功能的角度按照出现的频率把寒暄语主要分为招呼语、问候语、迎别语、感谢语和道歉语、恭维语、漫谈语六大类。在人际功能上把寒暄语分为主功能和次功能,主功能是建立、发展和呈现人际关系,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取向。次功能是传达感情、营造交际气氛,为正式交际创造人际条件。第三部分为留学生汉语寒暄语语用失误情况调查研究。首先设计了一套有关汉语寒暄语的调查问卷,然后根据问卷的反馈分析留学生出现语用失误的原因。归纳总结为汉语寒暄语的复杂、母语及母语文化干扰、目的语泛化、留学生的回避策略、“被理解与被包容”、以及教师在寒暄语教学上存在不足六个原因。第四部分为汉语寒暄语的教学建议。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分别是汉语寒暄语的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实例。最后一个部分为总结部分,对全文做了一个总结性评价。

刘焱[3](2017)在《《危险关系》的电影改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危险关系》是18世纪法国作家肖德洛·德·拉克洛以书信体的形式创作出的一部文学作品,它被誉为是“书信体小说的集大成者”。作者巧妙的通过175封书信的来往为我们讲述了法国大革命前夕上流社会那些鲜为人知的情场丑闻。其深刻的主题内涵和杰出的艺术成就赢得了各国导演的青睐,曾多次被搬上大银幕。随着全球化的的发展和“图像时代”的到来,《危险关系》的电影改编成为了一个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课题。小说《危险关系》有着什么样的独特魅力吸引了各国导演频频出手?每一个电影版本又都呈现出了怎样不同的影像风貌?产生这些不同的原因又有哪些?这些问题都是本论文研究的重点。本文立足于电影改编中从文到影的艺术转换,将《危险关系》的原着与各版本电影的比较作为研究的切入点,试图对《危险关系》的电影改编做出系统的、完整的考察。论文研究的内容主要从4个部分展开,第一章是对《危险关系》原着和作者进行介绍,并就其影视改编的历程做出简要的梳理和论述,一方面可以从侧面更加了解这部作品,另一方面,也为后面的艺术分析和文化研究打下基础。第二章探讨各个版本是如何从文学叙事向电影叙事转化的,主要围绕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主题内涵三个方面论述各版本的不同。第三部分是从视听语言的角度分析每个电影版本视觉化的不同魅力和审美特征,主要从镜头、蒙太奇、音乐、细节、服饰等方面展开探析。第四章是针对《危险关系》各改编版本形成差异性的原因作出的一些思考,主要从导演的不同解读和文化差异的角度对各改编版本形成差异性的原因进行分析,最后进一步得出《危险关系》的改编对其他跨文化改编影视作品的启示。

吴彬[4](2016)在《致使性可逆句式句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可逆句式是指动词前后的名词或名词性成分互换而基本意义不变的特殊句式。论文主要研究其中的致使性可逆句式,该句式的无标记句式为“致使者+VR+被使者”这样一个致使结构,如“母亲想死儿子了”,可以将“母亲”理解为致使者,“儿子”为被使者,表示“母亲”使“儿子”想念得达到“要死”的状态。论文将致使性可逆句式分为三类:“心理动词+状态补语”类;“一般动词+结果补语”类,如“这道菜吃腻了客人们”;“附着动词+状态补语”类,如“鲜花开满了田野”。致使性可逆句式用来表达一个致使事件的现存状态,补语用来描述这种状态。同时因为整个句式就是一种状态表达,导致句中谓语动词动作性减弱,使得动词前后的名词性成分所表达的语义角色产生了不确定性,这正是可逆句式可逆原因之所在。论文还发现,只有补语指向对象为主动词动作发出者的句式才具有可逆性,而补语指向非主动词动作发出者的句式无法成为可逆句式,如“小王哭湿了手绢”便不可逆;“附着动词+状态补语”类可逆句式,因补语“满”认知上的双向性而不受此限制,如“鲜花开满了田野”,既可说“鲜花满了”,也可说“田野满了”。另外,语义角色的不确定性容易引发歧义,因此,论文为分析歧义,指出无标记句式中补语指向宾语,而在无标记句式中,宾语也就是被使者。如“母亲想死儿子了”,无标记句式中,“母亲”为致使者,“儿子”为被使者,“死”指向宾语“儿子”,意义为“母亲使儿子想念得要死”。论文基于最简方案,探讨了致使性可逆句式的生成方式。“致使者+VR+被使者”为无标记句式,根据界限原则,被使事件“被使者+R”反映在生成当中是小句(Small Clause)部分,小句主语和小句谓语为核查自身的不可解读特征而移位;无标记句式中,致使者是致使结构中凸显的对象,含有焦点特征,故可以将该句式看作由“Focus”引导的焦点句式,致使者移位至标志语位置,从而生成致使者作主语的无标记句式。“被使者+VR+致使者”为有标记句式,是在前者的基础上生成的,含有意念被动,如“客人们吃腻了这道菜”蕴含意念被动“客人们被这道菜吃腻了”,故该句式蕴含轻动词“vbei”,为核查其强特征,VR需与之合并;且该句式蕴含轻动词“do”或“exit”,其EPP特征触发小句主语,即被使者移位,从而生成被使者作主语的有标记句式。

刘禀诚[5](2012)在《现代汉语代词组构研究》文中认为论文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总论):阐述代词组构的理论基础,梳理了代词组构的理论依据、特征、标准、分类,以及与代词组构相似相关的重要概念。包括第一章。第二部分(分论):以代词组构的应答句(词语)、插入语等为例,描写它们的表现形式,并进行功能研究。包括第二章、第三章。第三部分(总论):探究代词组构的规律与机制,内容涉及代词组构的对称与不对称,代词组构隐现的规律与机制,以及代词组构的语法化与主观(性)化。包括第四、五、六章。本论文通过以上三大部分的现代汉语代词组构研究,借鉴标记理论、构式语法等理论和方法,试图表明:一、代词组构是范畴化的产物,是从千差万别的熟语性结构中找到相似性并据此对其分类的过程和结果。不同的代词组构之间存在的熟语性程度差异,体现了原型范畴理论。在“代词组构”这一范畴上,不同的“代词组构”之间呈现出程度不等的相似性;在“代词组构”的典型性或熟语性上,体现了“固定的熟语(现成的熟语)>高度熟语性>熟语性”这一连续统。二、一方面代词演绎着组构的结构形态,另一方面组构又规定和诠释了代词的功能:指代功能、话语(语用)功能和篇章功能。三、代词的三个子系统之间存在单一组构和交叉组构,三称人称代词在对话性、语法化、主观化上往往呈现出不同等级序列。在代词组构的功能梯级上,语义、语用、篇章功能优先于语法功能。四、代词交叉组构中的代词在组构优先序列上往往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人称代词>疑问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这两个序列较为固定。五、代词组构呈现熟语性、话语性、篇章性、(强)主观性等特性,其机制主要是语法化与主观化。代词组构基本遵循“行域→知域→言域”的演变路径,通过语法化(虚化)与主观化的手段,逐步演变为概念意义消失、拥有人际意义和语篇意义的话语标记(语用标记)。六、代词组构具有如下特征:语法上采用代词形式、单用形式;语义上具有整合性和多义性;语用上具有熟语性、话语性、主观性。七、应重视代词组构的共时语法化研究。共时语法化落实在代词组构上就是:代词组构的各种变体形式之间的变化关系,体现了共时语法化历程。

王云辉[6](2011)在《《四世同堂》称谓语的社会语言学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现代文学作品老舍《四世同堂》中的称谓语为研究对象,主要运用社会语言学的理论,采用穷尽式统计与例举性分析相结合、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称谓语进行考察和分析。全面系统地研究《四世同堂》中的称谓语,既有助于现当代汉语称谓语的发展演变规律研究,又有助于揭示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以北京为代表的中国社会的语言特点和文化风貌。第一章在介绍称谓语及分类的基础上对称谓语研究进行综述,提出本文的选题缘由、研究对象、研究理论、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第二章描写和解释《四世同堂》称谓语系统。将称谓语分为定性功能下的称谓语(亲属称谓语、职业称谓语、职务称谓语、泛交往称谓语、姓名称谓语)和表情功能下的称谓语(尊称、蔑称、昵称和詈称),并对这两大类称谓语进行全面系统分析。第三章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探讨《四世同堂》称谓语的使用特点和社会文化内涵。作为本文的重点,本章通过研究文本中语料的使用情况对称谓语的使用特点进行了归纳,主要包括:京味十足的口语化语言风格、称谓语素分布广泛和色彩各异、亲属称谓泛化现象明显和“的”字结构称谓语大量使用等。此外,还结合文本的情节对称谓语及所反映的思想文化内涵进行了总结,主要包括:胡同文化、市井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进而透过称谓语所折射的社会文化内涵阐明作者对中外文化辩证的观点和清晰的态度。第四章从语用的角度论述了《四世同堂》称谓语使用的影响因素。从微观语境的角度分析了年龄、性别、环境、动机及人际关系等对称谓语使用的影响。从中可以看到使用称谓语的说话人、听话人及被指称者之间的复杂关系、各类人物的性格和身份及所反映出的文化心理。

龙又珍[7](2009)在《现代汉语寒暄系统研究》文中提出语言的生命存在于交际之中,语言是交际的工具,语言交际从功能上可分为传知性交际和寒暄性交际等。前贤先哲对传知性交际及其载体研究得较多,对寒暄性交际的认识不足,对现代汉语寒暄的研究也未形成体系,其定义与性质、其形式和功能、其理论和应用都有待进一步廓清和深入。本文将现代汉语寒暄作为研究对象,重新界定了寒暄的定义、内涵和外延,在大量语料统计和例句分析的基础上建构了现代汉语寒暄语系统及子系统,论述了各类寒暄的基本功能,探讨了其使用规律和制约条件。全文共分六章,各部分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首先从宏观、微观和应用三方面阐释了选题的缘由和意义,然后在翔实梳理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寒暄语的定义、功能、性质以及应用等方面进行重新审视,总结了前人研究成果及不足,重新界定了寒暄。认为寒暄是指为了创造交际气氛,强化或中断沟通信道,建立、保持或终止社会交际的行为及其载体。在信道畅通的情况下,使用寒暄的目的一般是传递感情信息,调节沟通气氛,改变言谈话题,中止当前的言谈项目。本章最后介绍了论文的语料来源。第二章:呼告式寒暄。归纳了呼告式寒暄语的基本类型,使用形式、制约条件及功能。认为呼告式寒暄语分为称谓称呼、呼唤呼喊、面称代词等三大类,每类中又分出若干小类;其使用形式有单独使用和联合使用两种,前者一般直接作为独立的寒暄语,而后者一般作为寒暄语的组成部分;呼告式寒暄的外部制约因素有文化、社会、历史、地域、年龄、性别、语境等。最后,通过对呼告式寒暄对答类型的列举,归纳出呼告式寒暄的三大基本功能:表达敬意或问候、引起注意、介绍引荐。第三章:疑问式寒暄。重点探讨了三个问题:疑问式寒暄语的基本类型、疑问式寒暄问答句的信息结构、功能特点及应用。首先将疑问式寒暄语分为是非问寒暄、特指问寒暄及选择问寒暄三类,并简要分析了其主要下位类型及基本组形结构。接着重新界定了信息、焦点和功能,认为疑问式寒暄的信息结构特征是信息具有多重性、焦点具有不定性、理解具有关联性。然后分析了疑问式寒暄的功能特点及应用,认为疑问式寒暄话题具有开放性,广泛的话题不仅使得疑问式寒暄内容丰富、结构多样、数量无限,也使得疑问式寒暄的功能呈复合性,有双重叠合、两重拼合等多种组合模式。最后,围绕疑问式寒暄的汉语特色和问答链特征,从文化的适应性和问句的选择性两方面剖析了疑问式寒暄的使用层面,比较了中西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疑问式寒暄的差异及成因,分析了三种疑问句寒暄在数量、分布及使用方面的特点。数量上是非问>特指问>选择问;分布上多用于社会距离居中的膨胀部分,呈纺锤状;使用上应注意对形式内容、连用数量、语气措辞的选择。第四章:感叹式寒暄。重点探讨了感叹式寒暄语的基本类型、语义内涵和感叹式寒暄的策略三个问题。第一节梳理了前人对感叹句、寒暄中的感叹句的研究成果及尚未解决的问题。第二节从语义内容、情感指向的角度将感叹式寒暄语分为情感指向对方、情感指向自我和情感指向他者三类并分别举例说明。第三节对每一类感叹式寒暄的语义内涵及其数量、类型、价值正负等分别分析比较,结论是情感指向对方的感叹式寒暄的语义内涵最为丰富,数量、类型最多,价值偏向于正值取向;情感指向自我的感叹式寒暄的语义内涵、数量和情感指向他者的相差不多,价值取向偏向于负向;情感指向他者的情感类型最少,价值取向偏向于正向。感叹式寒暄因其既具有感叹句的特性又处在寒暄交际场中,因此它具有“祝福、应答、问候、欢迎、告别、斥骂、拒绝”等特殊功能。第四节归纳了感叹式寒暄在交际中的十种重要策略,即“问候、赞美、道歉、调侃、谴责、劝勉、祝福、关心、自叹、交谈”,每一种策略都有其不同的表现形式、内容和适用范围。第五章:陈述式寒暄。主要探讨了陈述式寒暄语的基本类型、主要功能、组形方式和使用规律,共分为四部分。第一节从界定、功能和构造方面梳理了陈述句的研究状况。第二节从陈述寒暄的表达功能和语义内容角度将陈述式寒暄语分为介绍告知类、评价表态类和告别感谢类三大类,并分别从语义相关、话语起始及构成等方面对其进行分析。最后统计了各类陈述式寒暄的数量和比例,发现介绍告知类所占比例过半,而告别感谢类最少,其数量悬殊与句类制约、内容制约、文化心理制约有关。第三节从形式和功能两方面对陈述式寒暄进行了构拟和分析,运用话语分析理论探讨了陈述式寒暄的话轮分类,列举了介绍告知类作为始发话轮和后续话轮的功能组合,结果表明功能组合模式具有开放性和无限性,话轮扩展具有递归性,并建议在对外汉语教学和教材编写中,既要给出多种功能组合模式,同时也要选择最佳表达形式。本节还运用萧国政先生的三个世界语法理论中的组形语法理论,归纳出话轮组构和衔接的三种模式:拼合式、扣合式和嵌合式,认为拼合式是流水型的,结构最为简单;扣合式是省略型的,结构最为流畅;嵌合式是跳跃型的,结构最为复杂,在教学和教材中也宜以这一顺序渐次安排和推进。第四节梳理了应答句的研究概况,进一步阐释陈述式寒暄作为应答句应遵循的三原则,即内容的顺应、语体的对应、信息的呼应,分别从语义、语用与信息三个角度对陈述式寒暄作为应答句提出了要求,也提供了运用陈述式寒暄应答的方法。第六章:结语。概括了本文的主要观点及结论,说明了现代汉语寒暄语还需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和本文的不足,指出了笔者今后研究和努力的方向。认为副语言寒暄是寒暄的一大分支,其表现形式、功能、运用技巧、和语言寒暄的异同及复合使用、不同文化的副语言寒暄对比等问题都可深入研究。特别指出寒暄语在交际中的组配规律、寒暄交际的过程及模式的研究等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在母语教学、对外汉语教学、自然语言处理中还有很大的挖掘空间。

李洪敏[8](2006)在《我曾经批发过自己的灵与肉》文中认为本文记述了一位女子在商战中,用自己的身体做子弹射向目标,为公司老板也为自己猎获金钱。该女子的经历虽然短暂却充满着灰色,从一个层面上记录了不法公司获取暴利的手段,极其卑鄙、无耻、下流,也记录了一个所谓“白领”的不幸生涯。庆幸的是,该女子在与老板不断地同流合污也在不断地觉醒,最终毅然诀别了她的灰色日子,走向新生。该女子的堕落与觉醒,是对人的生存观念的颠覆再颠覆的激烈过程,展现了高尚终究是人生存的根本观念。

路翠萍[9](2005)在《大学生思维方式、应对方式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文中提出思维方式是指一定的文化和地域背景中,个体或群体看待和处理问题的基本倾向。文化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方式对人们的认知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并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人们的心理和行为。 大学生的压力应对与心理健康问题已受到广泛重视,研究者的着眼点各异,但缺乏相关影响因素机制性问题的探讨。 本研究拟从文化视角通过开放式问卷及深度访谈的方法,运用质性研究的范式对大学生思维方式特点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探讨,得出一些有价值的结论。在此基础上,结合Peng、侯玉波等人关于中国人思维方式相关理论及思维方式结构的研究,最终确定了大学生思维方式的维度并形成研究问卷。运用自编的大学生思维方式问卷对大学生思维方式的特点进行了研究,同时对大学生应对方式、心理健康状况和特点进行了考察。尤其是,本研究着重对大学生思维方式、应对方式、心理健康三者之间的深层关系进行了探讨,并构建相应的作用机制模型。 研究结果表明: 1、质性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表现为在看待问题时的协变性、整体性、矛盾性和变化性。 同时,大学生的心理和行为既受到了传统文化影响也受到西方现代文化的影响,因此出现心理和行为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但他们能在生活中适时而变,在不同的情况下表现出不同的心理和行为,思维的协变性较为突出,并具有显着的行为层面的意义。 2、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在性别、年级、专业、生长地等人口统计学指标上存在显着差异,并在某些指标之间存在一定的交互作用。 3、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思维方式总体上存在显着差异。大学生思维方式由高向低依次为:协变性、整体性、变化性、矛盾性。 4、回归分析表明:思维的协变性、整体性、变化性有助于趋向于积极应对而避免消极应对行为,而矛盾性则对消极应对方式正向作用显着。 5、回归分析表明:思维的矛盾性和协变性对总体心理症状有显着预测

王德春[10](2000)在《“我想死你啦!”析》文中研究指明 《解放日报》曾刊《配音演员》一文,文中说尹晓兰一见到梁索梅,张开手臂将她紧紧地抱住,快活地说:“我想死你啦!”又是“紧紧地抱住”,又是“快活地说”,可见这句话充满感情。 可是,有人不了解这句话。这个“死”。在语义上是什么意思,在语法上起什么作用?

二、“我想死你啦!”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想死你啦!”析(论文提纲范文)

(1)俄罗斯留学生汉语寒暄语习得情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方法
        (一)问卷调查法
        (二)访谈法
        (三)统计分析法
    三、相关文献综述
        (一)寒暄语的界定及分类研究
        (二)寒暄语的功能研究
        (三)汉俄寒暄语对比研究
        (四)寒暄语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第二章 汉语寒暄语概述
    一、汉语寒暄语的定义
    二、汉语寒暄语的分类
        (一)招呼型
        (二)问候型
        (三)迎别型
        (四)感谢与道歉型
        (五)评价型
    三、汉语寒暄语的人际功能
        (一)实现人际和谐
        (二)消除尴尬局面
        (三)实现情感传递
第三章 俄罗斯留学生汉语寒暄语习得情况调查与分析
    一、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一)调查对象
        (二)调查方法
        (三)调查问卷及访谈的设计
        (四)调查实施过程
    二、调查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一)问卷调查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二)访谈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第四章 俄罗斯留学生习得汉语寒暄语语用失误类型及成因分析
    一、语用失误类型
        (一)语言—语用失误
        (二)社交—语用失误
    二、语用失误成因分析
        (一)母语负迁移的影响
        (二)汉俄文化价值观念不同
        (三)汉俄民族心理不同
        (四)师生对汉语寒暄语的重视度不够
第五章 对俄汉语寒暄语教学与学习建议
    一、对教师的建议
        (一)重视汉俄对比
        (二)注重文化融入
        (三)加强语境教学
        (四)适时纠错
        (五)综合运用多元高效的方法
    二、对俄罗斯留学生的建议
        (一)重视语用失误
        (二)克服民族主义思想
        (三)注重汉语文化背景知识的积累
        (四)加强语言实践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俄罗斯留学生汉语寒暄语习得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2 访谈调查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2)留学生汉语寒暄语语用失误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二、相关研究现状
        (一)寒暄语本体研究
        (二)寒暄语的语用失误研究
        (三)寒暄语的教学研究
    三、相关研究工作
        (一)主要内容和理论依据
        (二)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三)语料来源
第一章 汉语寒暄语的界定、分类及人际功能
    一、汉语寒暄语的界定和分类
        (一)汉语寒暄语的界定
        (二)汉语寒暄语的分类
    二、汉语寒暄语的人际功能
        (一)实现人际和谐取向
        (二)营造良好交际氛围
        (三)传递情感
第二章 留学生汉语寒暄语语用失误的调查与分析
    一、留学生汉语寒暄语语用失误情况的调查
        (一)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二)调查结果统计
        (三)不同类别寒暄语的语用失误表现
    二、留学生汉语寒暄语语用失误原因分析
        (一)汉语寒暄语的复杂
        (二)母语及母语文化干扰
        (三)目的语泛化
        (四)留学生的回避策略
        (五)“被理解与被包容”
        (六)教师在寒暄语教学上存在不足
第三章 面向留学生的汉语寒暄语教学建议
    一、汉语寒暄语的教学原则
        (一)重视对比
        (二)针对重难点教学
        (三)实行分阶段教学
        (四)加强语境教学
        (五)使用多媒体手段
        (六)及时纠错
    二、汉语寒暄语的教学方法
        (一)角色扮演法
        (二)实例展示法
        (三)案例分析法
        (四)文化体验法
    三、汉语寒暄语的教学实例
        (一)招呼语的教学实例
        (二)问候语的教学实例
        (三)其他类型寒暄语的教学实例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3)《危险关系》的电影改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危险关系》小说与影视改编
    1.1 拉克洛和他的《危险关系》
        1.1.1 作者的生平经历
        1.1.2 原着的历史命运
    1.2《危险关系》的电影改编
        1.2.1《危险关系》的改编潜力
        1.2.2《危险关系》的银幕之旅
第2章 从文学文本到影像的叙事策略
    2.1 人物的重塑
        2.1.1 原着的人物安排
        2.1.2 不同版本的人物对比
    2.2 情节结构的调整
        2.2.1 重置情节
        2.2.2 丰富情节
        2.2.3 简化情节
    2.3 主题思想的重构
        2.3.1 权力与欲望
        2.3.2 爱与宽容
第3章 从文学文本到视听的审美转换
    3.1 镜头的使用
    3.2 蒙太奇的运用
    3.3 音乐的烘托
    3.4 细节的刻画
    3.5 服饰的描写
第4章 《危险关系》电影改编的思考和启示
    4.1《危险关系》各改编版本形成差异的原因
        4.1.1 导演的个性化解读
        4.1.2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4.2《危险关系》电影改编的启示
        4.2.1 商业与艺术的结合
        4.2.2 异域文化的本土化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致使性可逆句式句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依据和选题意义
    1.2 研究思路
2 可逆句式研究述评
    2.1 可逆句式研究现状
        2.1.1 可逆句式分类综述
        2.1.2 可逆句式特点综述
        2.1.3 可逆句式可逆动因综述
    2.2 致使性可逆句式研究现状
        2.2.1“心理动词+状态补语(死)”类可逆句式研究
        2.2.2“一般动词+结果补语”类可逆句式研究
        2.2.3“附着动词+状态补语(满)”类可逆句式研究
    2.3 本章小结
3 致使性可逆句式句法特点
    3.1 致使性可逆句式的范围及分类
    3.2“心理动词+状态补语(死)”类可逆句式
        3.2.1“心理动词+状态补语(死)”类可逆句式心理动词特点
        3.2.2“心理动词+状态补语(死)”类可逆句式主宾语的选择限制性
    3.3“一般动词+结果补语”类可逆句式
        3.3.1“一般动词+结果补语”类可逆句式分类
        3.3.2“一般动词+结果补语”类可逆句式中的共性与个性
    3.4“附着动词+状态补语(满)”类可逆句式
        3.4.1“附着动词+状态补语(满)”类可逆句式动词特点
        3.4.2“附着动词+状态补语(满)”类可逆句式处所宾语特点
        3.4.3“附着动词+状态补语(满)”类可逆句式主语NP1特点
    3.5 致使性可逆句式句法统一性
        3.5.1 谓语部分静态统一性
        3.5.2 无标记句式补语指向宾语
        3.5.3 歧义结构统一性
    3.6 本章小结
4 致使性可逆句式句法生成
    4.1 理论准备
        4.1.1 最简方案理论
        4.1.2 小句生成理论
        4.1.3 轻动词理论
        4.1.4 被动结构生成理论
    4.2 致使性可逆句式生成方式
        4.2.1 无标记致使性可逆句式生成
        4.2.2 有标记致使性可逆句式生成
    4.3 本章小结
5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5)现代汉语代词组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及代词组构
        一、 范畴化、再分类与问题提出
        二、 代词、组构与代词组构
        三、 其他问题探讨
    第二节 相关研究现状述评及研究意义
        一、 相关研究现状述评
        二、 本论文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对象与目标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框架
    第五节 研究重点与难点
    第六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七节 语料来源与说明
第一章 代词组构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代词组构的理论依据
        一、 标记理论(Markedness Theory)
        二、 构式语法(Construction Grammar)
    第二节 代词组构的特征
        一、 语法特征
        二、 语义特征
        三、 语用特征
    第三节 代词组构的标准
        一、 形式的单用性(形式标准)
        二、 结构的凝固性(形式标准)
        三、 意义的整体性(意义标准)
        四、 使用的长期性(语用标准)
        五、 语用的频率性(语用标准)
    第四节 代词组构的分类
        一、 按语法形式划分
        二、 按语义语用分类
    第五节 与代词组构相似相关的重要概念
        一、 相似概念
        二、 相关概念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代词组构的应答句(词语)
    第一节 应答句(词语)研究现状
        一、 定义、特征和研究对象
        二、 分类
        三、 总评
    第二节 代词组构与否定性应答句(词语):语义分类
        一、 引言
        二、 “否定”类
        三、 “责怪”类
        四、 “劝阻”类
        五、 “怀疑”类
    第三节 代词组构与否定性应答句(词语):语用分类
        一、 隐显分类
        二、 强弱分类
    第四节 代词组构与非否定性应答句(词语):语义分类
        一、 引言
        二、 “赞同”类
        三、 “鼓励”类
        四、 “应允”类
        五、 “肯定”类
        六、 “接受”类
        七、 “知晓”类
        八、 “理解”类
        九、 “转换”类
    第五节 代词组构与非否定性应答句(词语):语用分类
        一、 隐显分类
        二、 强弱分类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代词组构的插入语
    第一节 插入语研究述评
        一、 插入语研究基本现状
        二、 插入语研究择要评价
    第二节 插入语的分类考察
        一、 “提醒”类
        二、 “强调”类
        三、 “注释”类
        四、 “来源”类
        五、 “推断”类
        六、 “意见”类
        七、 “语气”类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代词组构的对称与不对称
    第一节 代词组构的对称
        一、 肯否形式的对称
        二、 代词形式的对称
        三、 对举句中的对称
        四、 “否定词+疑问代词”形成的疑问与否定的形式对称
        五、 小结
    第二节 代词组构的不对称
        一、 人称代词“我”“你”“他”组构的不对称
        二、 指示代词“这”“那”组构的不对称
        三、 疑问代词“什么”“啥”组构的不对称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代词组构隐现的规律与机制
    第一节 代词的“现”:代词作为对比焦点
        一、 引发句、应答句、插入语中的代词
        二、 复杂句中的代词
    第二节 代词的“可隐可现”:代词作为“轻主语”
        一、 应答词语中的代词隐现
        二、 插入语中的代词隐现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代词组构的语法化与主观化
    第一节 代词组构的语法化
        一、 代词组构中的代词虚化
        二、 代词组构中的动词虚化
        三、 代词组构的整体语法化
        四、 代词组构的语法化程度
        五、 代词组构语法化的动因与机制
    第二节 代词组构中的主观性与主观化
        一、 代词组构的整体主观化(性):以插入语、应答词语为例
        二、 代词组构中的主观标记成分:代词与虚化动词
        三、 代词组构中的主观标记成分:非代词
    本章小结
结语
附录一 代词组构的应答词语
附录二 代词组构的插入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6)《四世同堂》称谓语的社会语言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称谓语的界定及分类
    第二节 称谓语的国内研究概况
    第三节 选题缘由和研究对象
    第四节 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
    第五节 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
第二章 老舍《四世同堂》称谓语使用情况考察
    第一节 定位功能下的《四世同堂》称谓语
        一、《四世同堂》的亲属称谓语
        二、《四世同堂》职业称谓语
        三、《四世同堂》的职务称谓语
        四、《四世同堂》的泛交往称谓语
        五、《四世同堂》的姓名称谓语
        六、小结
    第二节 表情功能下的《四世同堂》称谓语
        一、《四世同堂》的敬称
        二、《四世同堂》的昵称
        三、《四世同堂》的蔑称
        四、《四世同堂》的詈称
        五、小结
第三章 老舍《四世同堂》称谓语的使用特点和社会文化内涵
    第一节 老舍《四世同堂》称谓语的使用特点
        一、京味十足的口语化风格
        二、称谓语素分布广泛且色彩各异
        三、“的字结构”称谓语大量使用
        四、亲属称谓语泛化现象明显
    第二节 老舍《四世同堂》称谓语的社会文化内涵
        一、称谓语所反映的北京胡同文化
        二、称谓语所反映的地方市井文化
        三、称谓语反映出作者对中外文化的态度
第四章《四世同堂》称谓语使用的影响因素
    第一节 年龄和性别对称谓语使用的影响
    第二节 动机和人际关系对称谓语使用的影响
    第三节 环境对称谓语使用的影响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四世同堂》的亲属称谓语
    附录B 《四世同堂》的拟亲属称谓语
    附录C 《四世同堂》的职业称谓语
    附录D 《四世同堂》的称谓语系统
    附录E 亲属称谓语的泛化
致谢

(7)现代汉语寒暄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一、宏观研究方面的思考
        二、微观研究方面的思考
        三、应用研究方面的思考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概况
        一、寒暄的定义和范围
        二、寒暄的功能和性质
        三、寒暄的历时研究
        四、寒暄的策略原则
        五、寒暄的应用研究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工作
        一、本文的基本研究思路
        二、本文的基本理论界定
        三、语料说明
第二章 呼告式寒暄
    第一节 导言
    第二节 呼告式寒暄的基本类型
        一、称谓称呼
        二、呼唤呼喊
        三、面称代词
    第三节 呼告式寒暄的使用形式及制约条件
        一、使用形式
        二、制约条件
    第四节 呼告式寒暄的功能
        一、表达敬意
        二、引起注意
        三、介绍引荐
        四、其他功能
    第五节 小结
第三章 疑问式寒暄
    第一节 导言
    第二节 疑问式寒暄的基本类型
        一、是非问寒暄
        二、特指问寒暄
        三、选择问寒暄
    第三节 疑问式寒暄问答句的信息结构
        一、信息·焦点·功能关系
        二、疑问式寒暄的信息结构
    第四节 疑问式寒暄的功能特征及使用条件
        一、疑问式寒暄的功能特征
        二、疑问式寒暄的使用条件
    第五节 小结
第四章 感叹式寒暄
    第一节 导言
        一、前人对感叹句的研究成果
        二、前人对感叹式寒暄的研究
        三、本章的研究内容
    第二节 感叹式寒暄的基本类型
        一、情感指向对方的感叹寒暄
        二、情感指向自我的感叹寒暄
        三、情感指向他者的感叹寒暄
    第三节 感叹式寒暄的语义内涵
        一、感叹式寒暄语义内涵概观
        二、感叹式寒暄语义内涵例举
        三、感叹式寒暄语义内涵比较
        四、感叹式寒暄的特殊作用
    第四节 感叹式寒暄的策略与原则
        一、感叹式寒暄的十大策略
        二、感叹式寒暄的交际原则
    第五节 小结
第五章 陈述式寒暄
    第一节 导言
    第二节 陈述式寒暄的基本类型
        一、介绍告知类
        二、评价表态类
        三、告别感谢类
    第三节 陈述式寒暄的组形模式
        一、话轮功能表现
        二、话轮衔接模式
    第四节 陈述式寒暄的使用原则
        一、应答句研究概述
        二、陈述式寒暄作为应答句的使用原则
    第五节 小结
第六章 结语
    一、本文的主要结论
    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附录
后记

(9)大学生思维方式、应对方式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第一章 思维方式研究的进程和意义
    1.1 思维方式研究的进程
    1.2 思维方式研究的意义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思维方式的研究
        2.1.1 思维方式的静态研究
        2.1.2 思维方式的动态研究
    2.2 有关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研究
    2.3 有关思维方式与应对方式、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
第三章 本研究的基本思路及具体研究方法.
    3.1 基本思路和内容
    3.2 具体研究方法
第四章 结果与分析:大学生思维方式的质性研究
    4.1 资料的收集与分析
    4.2 研究结果与分析
    4.3 分析讨论
    4.4 研究者的思考
    4.5 小结
第五章 结果与分析:大学生思维方式问卷的编制
    5.1 大学生思维方式维度的确立
    5.2 思维方式问卷的编制
第六章 结果与分析:大学生思维方式、应对方式、心理健康的特点
    6.1 大学生思维方式的特点
    6.2 大学生应对方式的特点
    6.3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第七章 大学生思维方式、应对方式、心理健康关系研究
    7.1 思维方式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
    7.2 思维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7.3 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7.4 思维方式、应对方式、心理健康关系综合模型构建
第八章 综合讨论
    8.1 大学生思维方式质性研究结果
    8.2 大学生思维方式概念与结构的分析
    8.3 大学生思维方式、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特点分析
    8.4 大学生思维方式、应对方式、心理健康的关系
    8.5 研究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8.6 思维方式研究的再思考
第九章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我想死你啦!”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俄罗斯留学生汉语寒暄语习得情况研究[D]. 马珊珊.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1)
  • [2]留学生汉语寒暄语语用失误调查研究[D]. 王天宇. 沈阳师范大学, 2017(01)
  • [3]《危险关系》的电影改编研究[D]. 刘焱. 河北大学, 2017(11)
  • [4]致使性可逆句式句法研究[D]. 吴彬. 江苏师范大学, 2016(03)
  • [5]现代汉语代词组构研究[D]. 刘禀诚. 黑龙江大学, 2012(09)
  • [6]《四世同堂》称谓语的社会语言学研究[D]. 王云辉. 辽宁师范大学, 2011(04)
  • [7]现代汉语寒暄系统研究[D]. 龙又珍. 武汉大学, 2009(01)
  • [8]我曾经批发过自己的灵与肉[J]. 李洪敏. 中国作家, 2006(13)
  • [9]大学生思维方式、应对方式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 路翠萍. 山西大学, 2005(07)
  • [10]“我想死你啦!”析[J]. 王德春. 咬文嚼字, 2000(01)

标签:;  ;  ;  

“我想你!”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