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后苦的八种人

入世后苦的八种人

一、入世后有八种人日子不好过(论文文献综述)

秦人[1](2018)在《方城记》文中指出引子出身农家的李若凡,是西京出版社的一名编辑,负责文学文化类图书出版工作。他自喻为标准的兵马俑,乍看起来还真有几分相像,就像是从临潼兵马俑博物馆走出来的一个活脱脱的俑人,细看轮廓,脸型是兵马俑那种典型的方脸盘,鼻子有些小,中等偏低的个子,体型很敦实。一日,他与同乡好友西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张子路喝茶聊天。说到西京的历史文化,张子路不无感慨地说:西京长安有着千年帝都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是一个具有神性的地方,曾经创造了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历史文化,具有神话般的传奇历史,曾

许光文[2](2018)在《近代小说中的武汉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代小说在古典小说的基础上发展,为现代小说的萌芽而准备,可以说取得了开创性的文学成就。其中,尤为突出的是,近代小说塑造了一大批鲜明生动的武汉女性形象,无论是在艺术形式、语言风格,还是人物形象、思想内蕴等方面都有着十分杰出的成就。本文中,近代小说中的武汉女性也将首次成为学术对象,放置于与近代小说中京沪城市女性形象同等重视的文学位置上进行研究,笔者主要从六个部分展开:绪论部分首先界定近代小说中武汉女性的概念及内涵,同时回顾了本课题以往的学术研究的情况,并说明本课题的研究依据、文学史意义和内容。第一章总体介绍了中国近代出版的繁盛环境与背景情况,阐述近代小说繁盛的具体原因。首先此次研究的作品包括了三个时间段,包括1840年-1885年,1886年-1910年,1911年-1919年。其次将近代小说中包含汉武汉女性的作品进行了分类,这三个时间段的所有作品分为五类:家庭言情小说、社会问题小说、新市民小说、新女性小说和神怪异世小说,并对小说作者、作品体例以及有作品中武汉女性形象所占文本比例和分布情况进行具体概说。第二章通过分析近代作家的代表作品、创作背景和生平经历,提炼作家在近代小说中所体现的武汉女性的女性意识。主要包括四大方面,一为女性人格意识,主要为清高、坚韧和豪放。二为女性的婚恋意识,即包括女性寻求婚恋解放的心声,部分作品也借由女性意识表达了男性对女性婚恋角色的看法。三为女性的金钱意识,作品以反讽和暴露社会丑恶和阴暗面为主。四是女性的权利意识,作品处处体现出作家对此意识的赞许与推动,用文学的方式表达出作者对近代女性解读的一种尝试与开拓。第三章依据近代小说中武汉女性的社会地位及阶层,笔者重点分析和研究中国近代小说中的武汉女性形象。本章共分为四种类型:家庭女性、青楼女性、维新女性和奇幻女性,同时笔者还会对此四大范畴做进一步的细分。第四章分析了近代涉商小说中的武汉商妇的特质,并将其与粤地商妇、余杭商妇和娼妓业中的上海商妇三地的女性做了比较。不少武汉商妇是土生土长的中部城市女性,她们生活与成长的环境,与汉口开埠和商业发达的环境分不开,并形成了本身独有的特点。近代小说主要体现了武汉女性贤惠与隐忍,市侩与扭曲,精明与丑恶的市民特质。第五章首先从武汉女性的形象方面进行总括,对其形象内涵、思想内蕴、文学影响三个方面对其文学价值进行了总体评价,然后从叙事视角、文本内容和语言形式三个方面对其艺术特点评价,力图概括性地总结出近代小说的总体艺术价值和独特艺术特色。总体而言,中国近代小说中的武汉女性,不仅具有地域性和时代性的双重特质,也有其特殊的人格意识与处事风格。笔者将以近代小说中的武汉女性为依托,研究近代小说中语境与内容的艺术性。并进一步探讨在武汉女性在近代城市化和社会革命的进程中,所展现的自我和社会,自我和历史,自我与他人的紧密关系。

李华[3](2017)在《一个回民村镇的人生仪礼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论文以山东地方镇回民为研究对象,尝试运用“一体多元”的理论研究思路,探讨回民人生仪礼问题,对人生旅程中的几个关键节点即出生、出幼、婚姻、丧葬及相关民俗生活进行深描和解析,探索了回民在中国传统文化、伊斯兰教及西方文化的复杂多元生境之中,以适应生存和生活智慧持守着“和而不同、融而不化”的“教门”生活。论文包括绪论、正文、结语三个部分。绪论介绍选题背景及意义、理论框架、研究方法、创新点,关于回族生育、出幼、婚姻、丧葬民俗学术史的研究回顾,对田野资料的使用以及地方镇回民教门话的阐释。第一章介绍“一体多元”背景下的地方镇回民,对地方镇的人文地理经济扫描,考察了当地回族的来源和姓氏,对当地回民社会生活从经济生活、村寺公共事务、教门生活予以描述分析。第二章通过对地方镇回民的生育观和礼俗实践的考察解析,呈现出回民不同汉民的经名符号,其深意在于穆斯林对今后两世吉庆生活的信仰追求,并开启了今世人生之旅。第三章通过对当地回民出幼成长中的教门功课情况的调研,指出人们对于“割礼仪式”的误解,肯定了“清真学堂”的优良传统,解析教门学习的重要性、目的性、内容和形式,基于此促进了回族儿童不忘教门的文化自觉和健康成长。第四章探讨了从“油香亲”到“回汉一家”的地方镇回民婚姻习俗,注重对个案婚姻生活的实录与分析,通过透视婚姻礼俗过程,论述了回民婚俗的功能和特点。回民婚姻是理想与现实合奏的结果。第五章对地方镇回民丧葬习俗加以考察、实录与解读。首先分析了双重文化中的回民丧葬观,解释并描述了一个葬礼仪式过程,探讨了回民丧俗的功能与特点。第六章从回民人生仪礼视角对回民的“一体多元”建构进行文化阐释,揭示回民人生通过今世耕耘追求两世吉庆的意义;对于共同区域生活中的回汉民族的边界和认同予以分析和比较,从回汉民族民俗互动审视回族生活方式的“一体多元”特征并作了探讨,回民在伊斯兰教中国化方面所做的努力和文化实践的意义。论文通过对于回民人生仪礼习俗的考察与探讨,在时间纵轴上作历时性的研究,在地理空间的横向上作共时比较,在民族性方面展开“回-汉”和“回-回”双重比较。结语申述了回民“一体多元”特征,指出民俗生活是动态的连续性社会文化现象,在因地适宜的生存智慧中,回民因其信仰而保持着“和而不同、融而不化”的民族特色,同时在回民“文化自觉”中与汉民等民族同胞“美美与共”。

苏月奂[4](2016)在《中国当代电影的叙事伦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叙事伦理是艺术伦理学的一个分支,也是衡量作品价值的基本尺度。中国当代电影(1949年至今)在不同时期存在着不同的叙事伦理病症。学者们大都把目光聚焦在影片的伦理内涵阐述上,这些研究显然无法切中其叙事伦理的病理。本文首次将研究目标对准这一学术空白领域,目的在于全面认识和阐明中国当代电影的叙事伦理,揭示其问题的本质,为中国电影伦理效果的提升提供借鉴。本文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启迪思想”为良好伦理效果的标准,以中国建国以来六十多年的叙事性电影为主要研究材料,以系统观为研究的主要指导思想,综合运用实证研究、思辨研究、比较研究三种研究方法,对中国当代电影的叙事伦理进行探究。论文从叙事概念、伦理概念等的梳理中推导出电影的叙事伦理研究的范畴。基于叙事概念,论文确定了“电影表达了什么样的伦理观(即叙事的内容要素)、怎样表达(即叙事的形式要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伦理表达(即成因,也是交流层次)”的研究逻辑。在此基础上,论文结合中国当代电影的叙事伦理特点,分叙事伦理内涵、人物、形式、局限、成因及个案六章展开具体分析。中国当代电影根据伦理关系主要有集体伦理、个体伦理和生态伦理三个叙事重点。电影在这三个维度上体现出了着重点不同的伦理理念。电影中的集体伦理尤其强调国家、道德、正义的崇高地位;其个体伦理则展现出对生命、情感、理想和苦闷的关怀;其生态伦理一方面是消耗物质的生产主义、节俭主义、消费主义,另一方面是在物质面前退让的环保主义。中国当代电影在不同的时代对这三种叙事伦理有不同的侧重,且各种叙事伦理内涵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精神内核。相比集体伦理和个体伦理,中国当代电影中的生态伦理并不独立,它常常依附于集体伦理来获得伦理定位,因此其叙事伦理人物类型划分以集体伦理和个体伦理为标准。集体伦理标准下有伦理升华的人物和伦理悬置的人物两大类。前者中有伦理完善的人物、伦理蜕变的人物、不合时宜的奉献者,这些人物都为其集体伦理信仰做出了利他选择。后者中有反伦理的人物、伦理堕落的人物、伦理游移的人物,这些人物则不同程度地游离于集体伦理的规范效力外。个体伦理标准下是伦理自由的人物,其中又有个体伦理的求索者、个体伦理的碰壁者、个体伦理的突围者、个体伦理的享有者几类,他们的个体伦理行动和境遇彰显了一定的时代特征。中国当代电影的叙事伦理不仅承载于叙事的内容要素上,还潜藏在叙事的形式要素中。电影中的特殊时空意象、情节结构、画面色彩都蕴含着丰富的伦理信息。这些伦理信息的形成有两个来源,一是叙事形式本身的伦理倾向,二是特定文化赋予叙事形式的伦理意义。中国当代电影特殊时空意象中的古代宫廷、民国时期大宅院、当下奢华场所分别指示着传统伦理的展现、封建旧伦理的批判、消费主义的宣示。情节结构中的“单行式”、“并行式”、“轮回式”、“迂回式”分别对应着前进、强化、恒定、突破的伦理进程。画面色彩中的红色、绿色、黑色、白色分别代表着伦理的冲突、自由、固守和更新。中国当代电影的叙事伦理意蕴宏大,表现丰富多彩,却有着严重的局限。其三大局限分别是电影伦理表达的主题先行、个人视角和泛自由化。中国当代电影起始于政治伦理遮天蔽日的时代,主题先行的叙事伦理局限由此扎根并挥之不去。政治的时代结束后,中国电影主题先行的叙事伦理诱因由政治扩展到名、利。伦理表达的个人视角滥觞于80年代,第五代导演和第六代导演在其职业生涯的初期都陷入其中,为世人留下了偏激的集体伦理批判和夸大的个体伦理愁苦。伦理表达的泛自由化泛滥于新世纪,电影中伦理事件的杂乱离奇和伦理内涵的含混不明是其主要征象。这三大局限各有特点,相互之间又有着交叉重叠,它们都阻碍了电影良好伦理效果的实现。中国当代电影的叙事伦理的以上表现和局限主要受文化、政治、经济的影响。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和西方近现代伦理思想等文化因素,宽松性政治、左倾性政治和开放性政治等政治因素,社会经济发展状态和电影市场经济等经济因素,通过以不同的方式影响创作者而作用于电影的叙事伦理。中国当代电影的叙事伦理的得失也是创作者的成败,电影的叙事伦理局限最终可追溯到创作者的人性问题。因此,加强电影创作者的职业伦理建设是提升中国当代电影的叙事伦理的必由之路。提升中国当代电影的叙事伦理势在必行,又任重道远。

韩毅勇[5](2016)在《民主与民族:陈鼓应与台湾1970年代的社会运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由于朝鲜战争后美国对台湾的军事和经济的援助,以及国民党实行的政治集权、经济推进的政策,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到1970年代初,台湾经济、教育及社会结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成就,中产阶级阶层崛起。一部分受过国外或台湾本地良好教育的青年知识精英利用台湾当局领导人新老交替之际短暂的、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掀起“青年问政运动”,强烈呼吁进行政治改革,开启了战后台湾史上意义重大的七十年代的社会运动。陈鼓应是这些青年知识精英中的一员。陈鼓应是生于福建长汀客家地区的“外省人”,受到过台湾大学殷海光等思想家自由民主观念的熏染,自始至终参与了以自由民主为目标的七十年代的台湾社会运动。《大学杂志》的创办可谓七十年代台湾社会运动的起点,表现为新生代知识精英的“青年问政运动”。陈鼓应在其中担任编委,参与发表过《给蒋经国先生的信》、《国是诤言》、《国是九论》等重头文章,与其他编委一起呼吁台湾当局进行社会改革,尤其是政治方面的改革,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在《大学杂志》问政期间,钓鱼岛问题爆发,引起海外和台湾青年学生的保钓运动。陈鼓应和《大学杂志》知识人群体积极参与到爱国保钓舆论中,且在保钓中自觉将学运从对外扞卫领土的方向引导到向内追求自由民主的方向。陈鼓应以台湾大学教师的身份在校园内呼吁保障言论自由、发展民主生活、开放学生运动,反响极为热烈。不过,在学生运动中也引发“民族主义论战”,“统独”之争开始浮出水面。随着蒋经国接班大势确定,接班团队成形,当局遂恢复了对言论的控制,校园民主运动遭受打击。1973年“台大哲学系事件”的发生和《大学杂志》群体的分裂,宣告“青年问政运动”和校园的学生运动均以失败告终。然而,社会运动之火既已点燃,便很难真正扑灭。陈鼓应等追求政治革新的知识精英逐渐将视线从校园内转移到校园外,推动社会改革的方式也逐渐由言论的参与向行动的参与转变。他们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发起了维护人权的运动。当时台湾仍处在戒严时期,人权运动的展开多为隐蔽的、分散的,有时需要配合国外的组织和个人来进行。70年代后期出现突破这种隐蔽、分散性的新型社会运动机会,这便是新一轮台湾地方选举的时间到了。从《大学杂志》集团分裂出来的张俊宏、许信良等本省人,从70年代中期开始,有意利用合法参选的时机,逐渐与基层民众结合,发展出公开的、较大规模的自由民主和政治抗议运动。陈鼓应等外省知识分子也参与到选举当中。虽然不同省籍的知识分子在民族认同上已经出现分歧,但他们在自由民主这一共同目标下暂时搁置了争议。正当这场公职选举运动如火如荼展开的时候,发生美国与台湾当局断交的事件,蒋经国借此宣布选举延期举行、停止竞选活动,使运动戛然而止,遭受重挫。陈鼓应所全程参与的台湾七十年代社会运动,显示出多种意义。其一,从中可以看到台湾的民主转型不是蒋经国晚年一纸文书解除戒严那么简单,而是台湾中产阶级崛起后,社会精英一波一波逐层推进的反抗运动所积累的结果,当局最后的退让是情非得已的选择。其二,从中可以看到外省籍知识分子在台湾政治转型历程中的奋斗、牺牲和贡献,不像当代一些台独人士所宣称的民主是本省人对外省人的“翻身”,台独派以民主为名谋求去外省化、去中国化,是毫无根据的谬论。其三,从中可以看到,作为近代中国社会思潮中的一对重要范畴,民主与民族的关系,在不同情境下可以呈现出不同的面向。1949年之前国民党统治中国大陆的时期,社会民主运动常常表现为服从急迫的民族使命,民族压倒民主,这种情形在国民党退到台湾初期仍然延续,但到了七十年代,从中产阶级内生的民主运动,却能表现出求民主之同存统独之异的一面,这种特别年代里民主先于民族的现象所形成的反差,特别值得精细了解历史运动的学者观察。

葛亮[6](2016)在《北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戊寅·卢孟医院圣保罗医院,坐落在东郊的青晏山下。由于地处偏僻,四周聚集着许多的野猫。即使到了夜半,也仍然听得见它们的嬉戏与厮咬声。这天午后,文笙望着墙头上,一只出生不久的虎斑猫正跟着它的母亲学步。小猫始终还有些怯懦,在一块残缺的砖石上抬了抬脚,又缩回去。母猫将它叼起来,向前走了几步,将它放在较为平稳的地方。并用鼻子拱一拱它,表示鼓励。然

刘军君[7](2015)在《安多藏族婚姻形态及婚姻文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世居青藏高原的藏民族无论在婚姻形态还是婚姻文化上都呈现出人类迄今所知的最大程度的复杂性与多样性,举世瞩目。已有研究却表现出以下特点,不尽如意:1.在研究地域上,过多地关注卫(dbus gtsang)、康(khams)两大藏区,忽视了安多(Amdo);2.在研究内容上,过度地偏重对“多偶制”和社区婚俗的描述,缺少了对藏族婚姻的宏观把握。为弥补不足,本文分别选取安多藏区不同生计方式下的社群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全面的文献稽考和深入的田野实证展现当代安多藏族在婚姻形态、通婚禁忌、择偶标准、婚姻缔结等方面的原貌,试图完成一次对安多藏族婚姻形态及婚姻文化的专题性、系统性、整体性研究。全文紧扣“历史与现实”两条脉络,把握“农业、牧业、半农半牧业、城镇”四重生计空间,通过11县15乡5镇21个村落的田野调查将绒哇(rong ba,农民)、卓巴(vbrog pa,牧民)、绒玛卓(rong ma vbrog,半农半牧民)、城镇民的婚姻串联起来,整体考量,既对发生在当代安多社会的藏族传统婚姻进行深描又对传统婚姻在经济类型、文化偏好、现代化信息影响下的动态嬗变观察、分析。研究的主体内容按照四个专题展开:1.神话中的婚姻研究;2.一个人能拥有几个配偶?3.一个人不能和谁结婚,能够和谁结婚,优先和谁结婚?4.一个人怎样结婚?第一专题“藏族传世神话中的婚姻研究”呈现在第二章,以神话转喻现实世界,勾勒出藏族婚姻观念、婚姻形态及婚姻文化的大致轮廓。第二专题“一个人能拥有几个配偶”展示在第三章,着墨于安多社会同时并行的四种婚姻形态“着桑婚(grogs bzang,走婚)、共妻制、共夫制、专偶婚”,是研讨的重点与核心。第三专题“一个人不能和谁结婚,能够和谁结婚”涉及择偶标准,又分为“禁止”与“许可”两个层面。笔者因循“先禁止后允许”的研究顺序,用第四章梳理出骨系(rus pa)、信仰、疾病、职业、饮食、族籍等在安多藏族通婚上酿成的限制与禁忌,用第五章介绍社会许可婚龄的仪式“戴天头”(skra phab,成人礼),藏族多元的择偶标准,自由恋爱与父母包办并立的择偶方式。第四专题“一个人怎样结婚”编排在第六章,齐现偷抢、聘娶、招赘三种婚姻缔结方式。结论部分回顾全文,意欲得出以下观点:1.安多藏族在婚姻形态及婚姻文化上呈现出“既多样又关联”的特点,多样之中隐含关联;2.提出反思,阐释安多藏族婚姻在藏区社会发挥的实际功能,探索其存续的价值性与合理性。

曹宁[8](2015)在《杨慎谪滇诗研究》文中指出杨慎是明朝杰出的文学家,是公认的明代三大才子之一,出身于官宦之家、书香门第,从小受着良好的家庭教育,在父亲的影响下,立志于长大后在政坛上大展拳脚,但可惜的是,由于一场政治变革,“大议礼”而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本论文主要研究的是杨慎谪滇后的诗,将从三大部分来研究,首先第一章研究的是杨慎谪滇:从中心到边缘,从两个方面来进行阐述:杨慎谪滇前后思想变化和贬谪导致人生境遇的转变。在这一章里主要是对贬谪前的总体进行概述,对贬谪后的状态进行描绘,从思想和境遇两个方面来分析。其次第二章研究的是杨慎谪滇诗创作与情感变化,分为四小节:第一是颂滇之诗----修养身心;第二是言志之诗----意识“清醒”;第三是思乡之诗----滇蜀奔波;第四是抒怀之诗----自我救赎。分别是谪滇后的四个阶段与心态变化,四个时期的作品不同,这一章是本论文研究的重点部分。第三章是杨慎谪滇诗创作对云南诗的影响。分为两小节:与云南文人交游,这里重点会谈到在云南,以杨慎为核心的诗人群体“滇南七子”和杨慎与张含之间的深厚友谊。还要谈到杨慎促进云南文坛的发展。

田峰[9](2015)在《唐宋行记研究》文中认为旅行在古人的生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是人们认识外部世界的重要方式。因此,从先秦开始人们就记录旅行之事,虽然先秦还没有一部旅行记(即行记),但是对旅行的记录已经成为史学重要的部分。到了汉代,随着人们对域外世界的认识,行记便应运而生。魏晋南北朝以来,行记成为一类不可忽视的文献。唐宋时期,是行记发展繁荣的关键时期,在文学演进与时代变迁的双重作用下,行记大量出现,它们主要包括僧人行记、交聘行记、文人行记等,其体式逐渐完善,内涵也更加丰富。此后行记基本沿着唐宋以来的脉络发展,对后世的旅行书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对唐宋行记的研究是解决行记相关问题的关键。但是,由于历朝历代行记亡佚严重,致使学术界对它们的研究显得比较零碎,尚未有充分的认识。尤其对唐宋行记的文学研究与思想文化研究还比较薄弱。本论文拟从文学与文化的视角出发,对唐宋行记作全面的讨论。那么,唐宋行记到底有什么样的特点?行记与文学、史学有怎样的关系?行记又集中反映了哪些文化问题?这些都值得思考。文章从这些问题为出发,分五章进行论述:第一章主要解决行记的起源及其发展问题,认为行记起源于先秦,初创于汉,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渐发展壮大;第二章以唐宋行记为中心,重点讨论了行记的文体特点及其行记与文学、史学的横向渗透,认为行记在体制上具有行踪、景观与旅行体验三要素,这三要素以叙事的方式来呈现,语体以灵活多样的散体文为主,体性呈现多元化。行记与游记、地记之间有一定的联系,而史学的书写传统对行记影响明显;第三章以宋代文人行役记为中心,主要讨论文人行役记在宋代文学、文化发展的大背景下人文化的倾向,选取陆游的《入蜀记》作为观察点,主要从其文化胜览倾向,旅行体验的书写与诗学,学术品格等几方面进行论述;第四章以唐宋交聘行记为中心,讨论其所反映的夷夏观念及人们对域外世界的认识,进一步说明唐宋时代变迁背景下夷夏观念的新内涵;第五章重点讨论了唐宋僧人行记,认为中土僧人西行求法与日本僧人来唐宋求法巡礼,虽都属于宗教行为,但是这两种文化现象背后所反映的国家地位和社会交往心态完全不同,由此可以窥见在文化转移过程中僧人所处的地位。

李杨[10](2014)在《八旗诗歌史》文中指出本文以“八旗诗歌”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三个大的时间分期,对“八旗诗歌”的兴起、发展、繁荣、演化尽可能做出宏观而系统的审视,力图展现出“八旗诗歌”发展的整体风貌以及每一分期内所各具的典型特征。全文共分三编,上编大致对应清前期顺康二朝约一百年的时间,是为八旗诗歌的兴起学习期;中编大致对应清中期雍乾嘉三朝约一百年的时间,是为八旗诗歌的繁荣演变期;下编大致对应清后期道咸同光宣五朝(延伸至民国)的一百余年时间,是为八旗诗歌的异化尾声期。下面,就分别对各编的主要内容略作介绍。上编:清朝前期约百年的时间,八旗诗歌在学习汉族诗歌并沿袭汉族诗坛创作主流的道路上不断摸索前进。八旗诗人们通过与汉族诗坛的密切互动,促成了清前期八旗诗坛的快速发展和进步。鄂貌图以其先锋军的地位导扬风雅,成为八旗满洲诗歌第一人。而后,纳兰性德与曹寅一北一南,先后与汉族诗坛建立了深刻而紧密的交游圈,在将八旗诗歌带入到主流诗坛并促进八旗诗歌繁荣的同时,客观上也对汉族诗坛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他们的创作活动及文艺交游,为民族间异质文化的融合作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清初的八旗诗歌总体上呈现出鲜明的地域风格、民族气质和极具活力的八旗精神。虽然在艺术手法和创作技巧上,仍旧对汉族诗坛亦步亦趋,但从气质风神方面而言,却对以汉族为主体的主流诗坛裨益颇多。“八旗诗派”的崛起,不仅在很大程度上为整个清代诗坛带入了清刚劲举、雄豪健美的北地风神及年轻勇武的创作活力,也为中国诗歌史增添了一抹豪迈瑰丽的色彩。中编:为叙述紧密起见,本处将清前期康熙皇帝的文化政策及诗歌创作与清中期的乾隆皇帝合为一章进行论述。康熙皇帝雅爱文学,重视以“文统”驭“治统”,加之他酷爱诗歌,对“诗教”理论极为服膺,所以主张诗歌应“与世递变”。在这一文化纲领的指引下,象征“熙朝盛世”的唐诗风在康熙诗坛成为主流,而导扬唐诗三昧之说、创建“神韵派”的王士禛就顺理成章地成为康熙皇帝一手扶植的汉族诗坛盟主。乾隆皇帝即位之后,在“治统”和“道统”上承祖父之余绪,仍以“宽仁”为本,所以乾隆朝前期的诗坛呈现出较为宽松并且异彩纷呈的局面,“格调派”和“性灵派”一朝一野、一北一南,前后并起,主导诗坛主流。但至乾隆朝中后期,统治政策发生了变化,皇权意志对思想领域的干预和控制日趋严酷,反映在诗歌上就是“诗案”迭发,文字狱横行,故略无创作主体精神而专主饾饤考证为能事的“肌理派”及“考据诗”出现并开始风行。但乾隆朝毕竟是诗学昌明、硕果丰盈的时代,虽有帝王意志的钳制,诗人们仍旧在被允许的范围内抒发性情,不辍创作。此期的八旗诗坛内部,也随之产生着变化。帝王意志的极端性和严酷性,首先导致了创作主体的分流,一些高门贵胄如李锴、长海等人纷纷远避朝堂,走向郊园田野,开创娴雅悠容的八旗田园诗派。而另外一部分如英廉、朱孝纯、铁保、百龄等人则坚守祖宗基业,立足庙堂,继续高倡清刚的八旗诗风。此间,八旗蒙古诗人法式善秉承王孟诗派精神,成为北方诗坛举足轻重的人物,甚至与袁枚时有“南袁北法”之目。清中期的八旗诗坛,经过清前期约百年的摸索演练之后,渐具个性。除了在创作实践上探索出适合自己的风格取舍之外,在表现领域的拓展上也颇有创获。如边塞诗在清朝的再度繁荣,八旗诗人便功不可没。下编:清后期的时局风云万变、九州震荡,集权统治者及一些以剥削为能事的封建官僚与西方侵略者们,对中国人民造成多重压迫。在满汉民族矛盾和中外国家矛盾的联合作用力下,不仅是整个清代诗坛发生着质的变化,八旗诗坛也随之开始了急剧的转型。他们中如宝廷、延清、成多禄等以血泪之笔如实记载清末政局中的腥风血雨;如斌椿、盛昱、三多等则开始探索富民强邦之路;如唐晏、杨钟羲等则以一己之力,于国祚倾覆之后贯全部之精神于文献的整理和着述,为故国存史。清后期的八旗诗坛,歌功颂德的雅颂之音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现实主义诗歌精神的复活。辛亥革命之后,历史虽进入新的纪元,但被迫步入民国的八旗遗老遗少则多怀故国之思,他们的创作既是八旗诗歌的尾声也是八旗诗歌的遗响。总之,清朝末期充满了“郁愤”之思的八旗诗歌,不仅全面、客观、深刻地展现了清后期八旗这一族群的精神风貌,同时,也为激荡了近三百年的八旗诗歌以及八旗制度画上了一个沉痛而又充满反思的句号。

二、入世后有八种人日子不好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入世后有八种人日子不好过(论文提纲范文)

(2)近代小说中的武汉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武汉女性的概念及内涵
    二、本课题的研究现状(1919-2018)的100年
    三、武汉女性的选题意义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 近代出版环境下武汉女性形象小说的概况
    一、家庭言情小说:描述近代两性情感观念
    二、社会问题小说:揭露官场贪腐和女性生存问题
    三、新市民小说:对近代汉口人文原貌的侧面反映
    四、新女性小说:以女性权利为时代主题
    五、神怪异世小说:打破时空限制的遏恶扬善
第二章 近代小说重要作家与其作品中的武汉女性意识
    一、女性人格意识:王韬的《淞隐漫录》和《遁窟谰言》
    二、女性婚恋意识:俞樾《右台仙馆笔记》
    三、女性财权意识:李伯元《官场现形记》
    四、女性权利意识:周瘦鹃《中华民国之魂》及其他作家作品
第三章 近代小说中的武汉女性形象
    一、家庭女性
        (一) 权利维系下的官家女眷
        (二) 情感缱绻中的市民女性
    二、青楼女性
        (一) 风雅之愿
        (二) 二代之殇
        (三) 从良之欺
        (四) 妓伶之情
    三、维新女性
    四、奇幻女性
        (一) 狐仙
        (二) 奇女
        (三) 鬼怪
第四章 近代涉商小说中武汉与其他区域商妇特质的比较
    一、女性参与构筑商人道德体系:武汉商妇的贤惠隐忍与粤地商妇的独立开放
    二、女性介入家族商业利益扞卫:武汉商妇的倚重家族与余杭商妇的追利灭亲
    三、娼妓业中女性的商业观念:武汉商妇的精明意识和上海商妇的平等意识
第五章 近代小说塑造武汉女性的艺术成就
    一、精妙的人物塑造:开启近代小说中部城市女性形象的先河
    二、独特的文本内容:浓重的抒情表达和细腻的心理描写
    三、自由的叙事特征:第三人称和第一人称的叙述模式
    四、鲜活的语言特点:文言与白话双重载体下的辞格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3)一个回民村镇的人生仪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相关研究成果述评
    三、理论方法与创新点
    四、田野选点情况与论文结构、内容
第一章 一体多元背景下的地方镇回民
    第一节 回民的形成:“一体多元”
    第二节 走进村落:“先有裴家村,后有沂阳(地方)镇”
    第三节 变迁中的发展:地方镇回民经济、村务、教门生活
第二章 出生:今世人生之始
    第一节 孕育生命:从生育观到礼俗实践
    第二节 回回名:跟随今后两世的符号
第三章 出幼:成长中的功课
    第一节 少男少女的出幼
    第二节 清真学堂:薪火相传的回民教育
第四章 地方镇回民婚俗:从“油香亲”到回汉一家
    第一节 理想与现实的合奏:地方镇回民婚姻观及其实践
    第二节 透视地方镇回民婚姻礼俗
    第三节 地方镇回民婚俗的功能和特点
第五章 地方镇回民丧葬:“回汉交融”
    第一节 双重文化的调适:地方镇回民丧葬观
    第二节 解析地方镇回民丧葬礼俗
    第三节 地方镇回民丧俗的功能和特点
第六章 一体多元:地方镇回民人生仪礼的文化阐释
    第一节 回民人生:从多元到一体的建构
    第二节 边界与认同:地方回民人生仪礼的文化实践意义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中国当代电影的叙事伦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基本概念的梳理和界定
        一、中国当代电影
        二、叙事
        三、伦理
        四、叙事伦理
        五、叙事伦理与伦理叙事
        六、电影的叙事伦理
    第二节 研究的缘起
    第三节 研究现状及本课题的提出
        一、文献研究现状
        二、研究现状的不足及本课题的提出
        三、创新点
第一章 中国当代电影的叙事伦理内涵
    第一节 电影中的集体伦理
        一、国家至上
        二、道德为重
        三、正义长存
    第二节 电影中的个体伦理
        一、生命的尊重
        二、情感的显扬
        三、理想的追求
        四、苦闷的释放
    第三节 电影中的生态伦理
        一、生产主义
        二、节俭主义和消费主义
        三、环保主义
第二章 中国当代电影的叙事伦理人物
    第一节 伦理升华的人物
        一、伦理完善的人物
        二、伦理蜕变的人物
        三、不合时宜的奉献者
    第二节 伦理悬置的人物
        一、反伦理的人物
        二、伦理堕落的人物
        三、伦理游移的人物
    第三节 伦理自由的人物
        一、个体伦理的求索者
        二、个体伦理的碰壁者
        三、个体伦理的突围者
        四、个体伦理的享有者
第三章 中国当代电影的叙事伦理形式
    第一节 电影特殊时空意象的伦理指向
        一、古代宫廷:传统伦理的展现
        二、民国时期大宅院:封建旧伦理的批判
        三、当下奢华场所:消费主义的宣示
    第二节 电影情节结构的伦理推进
        一、“单行式”情节结构:伦理的前进
        二、“并行式”情节结构:伦理的强化
        三、“轮回式”情节结构:伦理的恒定
        四、“迂回式”情节结构:伦理的突破
    第三节 电影画面色彩的伦理蕴含
        一、红色:伦理的冲突
        二、绿色:伦理的自由
        三、黑色:伦理的固守
        四、白色:伦理的更新
第四章 中国当代电影的叙事伦理局限
    第一节 电影伦理表达的主题先行
        一、伦理观念的政治先导
        二、伦理呈现的名利趋向
    第二节 电影伦理表达的个人视角
        一、集体伦理批判的偏激
        二、个体伦理愁苦的夸大
    第三节 电影伦理表达的泛自由化
        一、伦理事件的杂乱离奇
        二、伦理内涵的含混不明
第五章 中国当代电影的叙事伦理成因
    第一节 文化的影响
        一、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控制
        二、西方近现代伦理思想的冲击
    第二节 政治的影响
        一、宽松性政治的鼓励
        二、左倾性政治的钳制
        三、开放性政治的引导
    第三节 经济的影响
        一、社会经济状态的映射
        二、电影市场经济的刺激
第六章 中国当代电影三种叙事伦理样态的个案解读
    第一节 集体伦理的高歌——《革命家庭》(1960)的叙事伦理分析
        一、以个体伦理为支点撬动集体伦理
        二、用真实而饱满的情感塑造伦理人物
        三、局限性辨析
    第二节 个体伦理的低吟——《蓝风筝》(1993)的叙事伦理分析
        一、在集体伦理的肆虐下关注个体伦理
        二、用大量的隐喻导引情节的发展
        三、局限性辨析
    第三节 生态伦理的浅唱——《私人订制》(2013)的叙事伦理分析
        一、用消费主义话语包裹环保主义主旨
        二、“并行式”情节结构的伦理贡献
        三、局限性辨析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民主与民族:陈鼓应与台湾1970年代的社会运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回顾
三、研究宗旨与史料来源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1970年代的台湾社会
一、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教育的发展普及
三、社会结构的转变
四、1970年代台湾的政治困境
五、社会精英的重新活跃 第二章 陈鼓应的教育养成及学思历程
一、客家精神的熏陶的少年时代
二、大学时代的思想启蒙
三、师从方东美与殷海光 第三章 《大学杂志》与台湾社会运动的启动
一、台湾青年知识精英的聚集
    (一) 第一次社会青年人士座谈会
    (二) 两次座谈会建言要点
二、《大学杂志》的改组
    (一) 座谈会如何促成《大学杂志》之改组
    (二) 1971年改组前的《大学杂志》
    (三) 《大学杂志》的改组
三、陈鼓应与《大学杂志》大联合时期的议政
    (一) “无害的初创期”
    (二) 大联合时期的书生论政 第四章 陈鼓应与台湾的学生运动(上)
一、校园民主抗争的滥觞:台大“保钓运动”的兴起
    (一) 中日钓鱼岛主权争端的由来
    (二) 海外“保钓运动”的兴起
    (三) 《大学杂志》与“保钓”
    (四) 台大的“保钓运动”
二、陈鼓应与保钓运动的转向
三、“小市民心声事件”
    (一) 《中央日报》发表“一个小市民的心声”
    (二) 《大学杂志》对“市民心声”的回应
    (三) “小市民心声事件”的影响 第五章 陈鼓应与台湾的学生运动(下)
一、民族主义座谈会
    (一) 海外留美华人民族热情的高涨
    (二) 民族主义座谈会的召开
二、民族主义论战
    (一) 民族主义座谈会背后的玄机
    (二) 针锋相对的论战
三、陈鼓应与台大哲学系事件
    (一) “职业学生”事件
    (二) 台大师生抓捕、约谈事件
    (三) 台大哲学系事件与《大学杂志》集团的分裂 第六章 陈鼓应与台湾人权运动
一、台湾戒严时期的人权状况
二、1970年代台湾的人权救援工作
三、陈鼓应对台湾人权运动的参与 第七章 陈鼓应与“党外”选举运动
一、台湾的“民主假期”
二、“党外”势力的凝聚
    (一) “党外”势力的崛起
    (二) “党外”选举运动的铺开
三、选举运动中的陈鼓应
    (一) 陈鼓应参选的原因
    (二) 突然降临的“延期选举” 结语
一、1970年代台湾的社会运动的升级及陈鼓应的角色
二、1970年代台湾社会运动中的民主与民族
三、1970年代的社会运动与台湾社会的转型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致谢

(7)安多藏族婚姻形态及婚姻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二、文本资料综述
        三、小结
    第三节 研究意义与研究路径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路径
    第四节 概念界定与研究方法
        一、概念界定
        二、研究方法
    第五节 田野选点与工作说明
        一、田野选点说明
        二、田野工作说明
        三、访谈语言记录说明
第二章 藏族传世神话中的婚姻
    第一节 藏族祖源神话“猴魔婚媾”中的婚姻
        一、藏族起源的“猕猴来源说”
        二、猴魔婚媾与藏族婚姻
        三、初步研究结论
    第二节 苯教创世神话中的婚姻
        一、《斯巴卓浦》(srid bvi grol phug)中的婚姻
        二、《“黑头矮人”出世》(dbu nag mivu dra chags)中的婚姻
        三、《兄妹分财与祈神》(ming sring dpal bgos dang lha vdogs)中的聘娶婚
        四、感光神话中的婚姻
        五、初步研究结论
    第三节 神山圣湖神话中的婚姻
        一、四大念青(gnyan chen sde bzhi)的来历与婚姻
        二、安多着名山神的来历与婚姻
        三、卫藏、康区其他着名山神的来历与婚姻
        四、探索分析
第三章 安多藏族的婚姻形态
    第一节 对偶婚之一:着桑婚
        一、历史与文献中的着桑婚(grogs bzang)
        二、安多农区秘密的走访婚
        三、安多牧区公开的乞董恋(khyi rdung)与钻帐篷婚
        四、私生子:“着桑婚”的副产品与女子生育能力的试金石
        五、探索分析与初步研究结论
    第二节 对偶婚之二:安多-玛曲“兄弟共妻”婚
        一、历史与文献中的“禾久确芒”(shug gcig khyo mang)
        二、安多-玛曲“兄弟共妻”婚的田野案例
        三、安多-玛曲“兄弟共妻”婚的功能分析与文化透视
        四、初步研究结论
    第三节 对偶婚之三:“一夫多妻”婚
        一、历史与文献中的“确久禾芒”(khyo gcig shug mang)
        二、安多藏族“一夫多妻”婚的田野案例
        三、安多藏族“一夫多妻”婚的比较与讨论
    第四节 专偶婚:“一夫一妻”婚
        一、历史与文献中的―确久禾久”(khyo gcig shug gcig)
        二、安多藏族“一夫一妻”婚的田野案例
        三、安多藏族“一夫一妻”婚的比较与讨论
第四章 安多藏族的通婚限制与禁忌
    第一节 血缘外婚制
        一、历史与文献中的藏族“血缘外婚制”
        二、藏族的“血缘外婚单位”:“日巴”(rus pa)与“莎察”(sha khrag)
        三、“四根骨头”与安多绒哇的骨系继嗣法则
        四、对触犯禁忌者的神谕惩处与宗教“净化”
    第二节 骨系等级内婚制
        一、“日巴”之高低贵贱
        二、骨系等级内婚制
        三、象征“污秽”的职业者及其通婚限制
    第三节 顺玛(srung ma)不和者不婚
        一、顺玛及其分类
        二、与“斯巴嘉姆”之家的通婚禁忌及例外
        三、与供养“啼让”(thevu rang)之家的通婚禁忌
    第四节 信仰、族群及其他通婚禁忌
        一、被排斥在婚姻圈外的麻风病人
        二、禁止与“食鱼”者通婚
        三、藏-穆之间的通婚禁忌以及例外
        四、“洛锐”(lo ris)相克者的通婚困扰与禳解
        五、不与“吾兰端沫”(bu lon ston mo)之家通婚
        六、禁止与有纠纷的部落通婚
        七、“反对与异族通婚”的族内婚规则
第五章 安多藏族的择偶
    第一节 叩开婚恋之门的成人礼:“扎普巴”(skra phab pa)
        一、初识“扎普巴”
        二、文献与田野中的安多藏族“扎普巴”
        三、“扎普巴”的社会功能与行礼因由
        四、“扎普巴”的制度性干预
        五、“扎普巴”的文化内涵
    第二节 安多藏族的择偶标准
        一、历史与文献中的藏族择偶标准
        二、安多藏族择偶的田野案例
        三、探索分析与初步研究结论
    第三节 安多藏族的择偶方式
        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二、自由恋爱
        三、探索分析与初步研究结论
第六章 安多藏族的婚姻缔结方式
    第一节 抢婚
        一、用武力夺娶女子的抢婚记忆
        二、安多藏族抢婚的类型与田野个案
        三、安多藏族抢婚的文化释源
        四、初步研究结论
    第二节 纳玛棱巴(mnav ma len pa)
        一、世界各族的聘娶婚
        二、历史与文献中的“纳玛棱巴”
        三、安多藏族“纳玛棱巴”的田野案例
        四、“纳玛棱巴”的文化阐释
    第三节 玛巴棱巴(mag pa len pa)
        一、世界各族的招赘婚
        二、历史与文献中的“玛巴棱巴”
        三、安多藏族“玛巴棱巴”的田野案例
        四、安多藏族“玛巴棱巴”的发生动因与文化解析
第七章 结论
    第一节 多样与关联
        一、多样
        二、关联
    第二节 反思与补充
        一、对安多藏族婚姻合理性的再思考
        二、对安多藏族婚姻文化变迁的补充
附录 1
附录 2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杨慎谪滇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杨慎谪滇:从中心到边缘
    第一节 杨慎谪滇前后思想变化
    第二节 贬谪导致人生境遇的转变
第二章 杨慎谪滇诗创作与情感变化
    第一节 颂滇之诗修养身心
    第二节 言志之诗意识“清醒”
    第三节 思乡之诗滇蜀奔波
    第四节 抒怀之诗自我救赎
第三章 杨慎谪滇诗创作对云南诗的影响
    第一节 与云南文人交游
        一、滇南七子
        二、知己张含
    第二节 促进云南诗坛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9)唐宋行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第一章 行记的源流及其在先唐的发展
    一、关于行记起源问题的讨论
        (一) “网罗天下放失旧闻”:先秦史官传统与旅行记录
        (二) 《禹贡》、《山海经》与《穆天子传》
    二、汉代行记的初创
    三、魏晋南北朝行记发展的三个途径:僧人行记、征伐随行记与交聘行记
        (一) 僧人行记
        (二) 征伐随行记
        (三) 交聘行记
    小结
第二章 唐宋行记的文体特点与史学传统
    一、关于行记文体特点的讨论
    二、唐宋行记的史学传统
        (一) 体例选择
        (二) 对异域记录的史学传统
        (三) 行记的实录精神与经世致用
    小结
第三章 宋代文学演进与文人行役记
    一、行记与游记的会通
    二、宋代文人行役记由纪行到文化胜览的美学转变——以陆游《入蜀记》为中心
        (一) 《入蜀记》的文化胜览倾向
        (二) 《入蜀记》中的旅行体验与诗学
        (三) 《入蜀记》的学术品格
    小结
第四章 唐宋交聘行记与夷夏之辨
    一、唐代的交聘行记与夷夏之辨
    二、宋代的交聘行记与夷夏之辨
        (一) 宋代交聘行记中的汉人与遗民
        (二) 宋代交聘行记中的文化景观与夷夏之辨
        (三) 地理疆界抑或是夷夏之界
        (四) 南宋交聘行记中的中原城市景观
    小结
第五章 唐宋僧人行记与旅行心态
    一、唐宋西行求法僧人行记与旅行心态——以《大唐西域记》和《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为中心
        (一) 极端的生命体验与玄奘西行的心态
        (二) 佛教世界、国家情怀及玄奘面对西域世界的文化心态
    三、日本汉文僧人行记及其日僧在唐宋的社会交往与心态——以《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与《参天台五台山记》为中心
        (一) 圆仁在唐代的社会交往及其心态
        (二) 成寻在宋代的社会交往及其心态
    小结
结语
附录: 汉至宋行记的着录
参考文献
后记

(10)八旗诗歌史(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若干技术性说明
绪论
    第一节 八旗制度概说
    第二节 八旗诗歌的研究历史
        — 1979年以前对八旗诗歌的研究
        二 1980年至今对八旗诗歌的研究
    第三节 八旗诗歌史的选题价值及研究思路
上编 基业新创的慷慨之歌
    第一章 鄂貌图与八旗诗歌的先声
        第一节 “满洲文学第一”的鄂貌图及其诗歌
        一 鄂貌图诗歌的内容
        二 鄂貌图诗歌的风格及其在八旗诗歌史上的地位
        第二节 “从戎儒士”顾八代
        一 顾八代前期的军旅诗
        二 顾八代后期的闲适诗
        第三节 范承谟的烈士之诗
    第二章 “满洲奇葩”纳兰性德
        第一节 纳兰性德的诗学理论
        一 不拘门派,追求自我的个性论
        二 突破限制,敢于质疑的创作论
        三 诗乃心声,性情中事的风格论
        第二节 纳兰性德诗歌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 纳兰性德诗歌的艺术特色
        附论 清初“八旗诗派”之崛起
        一 清初总集收录八旗诗人及作品情况概述
        二“八旗诗派”形成初期的一些特点
    第三章 千岩竞秀的顺康八旗诗坛
        第一节 “醉吟俱不辍,世许作狂猜”的曹寅
        一 曹寅诗歌的风格
        二 曹寅诗歌的内容
        三 曹寅的其他文学创作
        第二节 “抽思更有葛庄新”的刘廷玑及其 《葛庄诗钞》
        第三节 “平生低首味和堂”的高其倬及其 《味和堂集》
        附论 八旗世家文学
        一 铁岭佟氏家族
        二 汉军朱氏家族
        三 满洲完颜氏家族
        四 索绰罗氏家族
        五 汉军于氏家族
    第四章 以岳端为代表的清前期宗室诗人
        第一节 “一代宗潢之秀”岳端
        第二节 “宗室三诗人”
        一 博尔都
        二 塞尔赫
        三 文昭
        第三节 清前期的皇子诗人
        一 高塞
        二 允礼
        三 允禧
        四 弘昼
中编 盛世王朝的雍容之态
    第五章 帝王诗与“高宗体”
        第一节 康熙皇帝与清初诗坛
        一 康熙皇帝的文治思想
        二 康熙皇帝的诗歌创作
        三 “博学鸿儒科”前后的“宋调”与“唐音”
        第二节 乾隆皇帝诗歌的主要内容
        一 乾隆皇帝写军事战争的诗歌
        二 乾隆皇帝写民情疾苦的诗歌
        三 乾隆皇帝写巡幸游赏的诗歌
        第三节 “高宗体”的渊源及影响
        一 “高宗体”的渊源
        二 “高宗体”的影响
    第六章 雍乾之际的八旗诗坛
        第一节 “辽东三老”
        一 李锴
        二 陈景元
        三 戴亨
        第二节 长海与八旗田园诗
        一 长海的山水田园诗
        二 八旗山水田园诗人永宁
        三 雍乾之际的其他八旗田园诗人
        第三节 英廉的“宰相诗”
        一 英廉诗歌的主要内容
        二 英廉诗歌的风格特点
    第七章 乾嘉时期的八旗诗坛
        第一节 “由来吏隐一身兼”的鲍诊
        一 鲍诊的诗学观念
        二 鲍诊的诗歌创作
        第二节 “蒙古诗杰”梦麟
        第三节 “辽海诗豪”朱孝纯
        第四节 和瑛、松筠与八旗边塞诗
        一 和瑛等人写西域风情的诗歌
        二 松筠等人写西藏民俗的诗歌
    第八章 “北方三才子”
        第一节 法式善与“八旗诗话”
        一 法式善的诗学主张与诗歌创作
        二 《梧门诗话》与《八旗诗话》
        第二节 铁保与《熙朝雅颂集》
        一 铁保的诗学思想及其诗歌的“辽东气象”
        二 铁保与八旗诗歌总集的编纂
        第三节 汉军诗人百龄
        一 困守冷局时的诗人之诗
        二 历任封疆时的写怀之诗
    第九章 乾嘉时期的宗室诗坛
        第一节 永忠和敦诚
        一 永忠
        二 敦诚
        第二节 昭梿与《啸亭杂录》
        一 昭梿的崇实诗学观
        二 昭梿的“实录”诗
        三 昭梿的《啸亭杂录》
        第三节 多情王孙奕绘
        一 奕绘的写情之诗
        二 奕绘的写实之诗
下编 山河板荡的苍凉之气
    第十章 西林春与八旗女性诗歌
        第一节 汉军女诗人蔡琬与高景芳
        一 蔡琬
        二 高景芳
        第二节 蒙古女诗人那逊兰保与百保友兰
        一 那逊兰保的诗歌内容
        二 那逊兰保的诗歌风格
        三 百保友兰的诗歌创作
        第三节 满洲女诗人西林春
        一 西林春景物诗的清俊之美
        二 西林春咏怀诗的感伤之美
        三 西林春与“秋红吟社”
    第十一章 宗室诗人之冠冕宝廷
        第一节 宝廷的穷愁悲慨之诗
        第二节 宝廷的写实感事之诗
        第三节 宝廷与“探骊吟社”
        一 “探骊吟社”的成员组成
        二 “探骊吟社”主要成员的诗歌创作
    第十二章 晚清八旗诗坛的变徵之音
        第一节 斌椿及其诗歌中的欧洲世界
        一 斌椿出访的时代背景
        二 斌椿诗歌中的欧陆风情
        三 斌椿诗歌的意义
        第二节 八旗现实主义诗人延清
        一 延清的《庚子都门纪事诗》
        二 延清的《奉使车臣汗纪行诗》
        第三节 清末诗人盛昱与唐晏
        一 盛昱
        二 唐晏
    第十三章 八旗诗歌的余响
        第一节 杨钟羲及其遗民文学创作
        一 杨钟羲的《圣遗诗集》
        二 杨钟羲的《雪桥诗话》
        第二节 “辽海诗杰”成多禄的末世绝唱
        第三节 驻防八旗诗人三多与“柳营”文献
        一 三多的诗歌创作
        二 《柳营诗传》与《柳营谣》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四、入世后有八种人日子不好过(论文参考文献)

  • [1]方城记[J]. 秦人. 百花洲, 2018(03)
  • [2]近代小说中的武汉女性研究[D]. 许光文. 湖北大学, 2018(02)
  • [3]一个回民村镇的人生仪礼研究[D]. 李华. 山东大学, 2017(05)
  • [4]中国当代电影的叙事伦理研究[D]. 苏月奂. 山东师范大学, 2016(02)
  • [5]民主与民族:陈鼓应与台湾1970年代的社会运动研究[D]. 韩毅勇. 华中师范大学, 2016(06)
  • [6]北鸢[J]. 葛亮. 作家, 2016(01)
  • [7]安多藏族婚姻形态及婚姻文化研究[D]. 刘军君. 兰州大学, 2015(07)
  • [8]杨慎谪滇诗研究[D]. 曹宁. 云南师范大学, 2015(01)
  • [9]唐宋行记研究[D]. 田峰. 南京大学, 2015(01)
  • [10]八旗诗歌史[D]. 李杨. 浙江大学, 2014(12)

标签:;  ;  ;  ;  ;  

入世后苦的八种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