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兰阴性杆菌的敏感性分析

革兰阴性杆菌的敏感性分析

一、革兰氏阴性杆菌的敏感性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王婧文[1](2021)在《毛皮动物呼吸道病重要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多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我国毛皮动物养殖产业得到了快速地发展,但养殖过程中呼吸道病的发病率随之逐渐升高,其中细菌性病原较为常见。毛皮动物细菌性呼吸道病的病原菌复杂且种类繁多,给养殖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检测毛皮动物呼吸道病病原菌的方法耗时较长,且准确率较低,严重影响毛皮动物疫病防治工作。本研究通过对河北秦皇岛地区的毛皮动物呼吸道病的病原菌分离鉴定,建立能同时检测3种病原菌的多重PCR方法,对毛皮动物呼吸道病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从河北秦皇岛地区的各养殖场采集患呼吸道病病死的毛皮动物肺脏组织和肝脏组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对肺脏组织和肝脏组织进行细菌分离鉴定。结果显示,本次共分离出优势菌株3种共58株菌,检出率分别为大肠杆菌占75.86%,肺炎克雷伯菌占18.97%,绿脓杆菌占5.17%。2.通过研究分离菌株的毒力基因。结果显示,大肠杆菌毒力基因irp2、omp T和pap C的检出率较高,分别为88.64%、68.18%和63.64%。肺炎克雷伯菌毒力基因wab G、ybt A和ure A的检出率为100%,uge、mrk D和fim H等毒力基因的检出率较高,为90.81%。绿脓杆菌毒力基因plc H、alg D、apr A、exo S、tox A、las B、phz S和phz M的检出率为100%。3.通过对分离菌株进行致病性研究。结果显示,分离得到的携带毒力基因exo Y的绿脓杆菌,携带毒力基因irp2和pap C大肠杆菌以及携带毒力基因wab G和ybt A的肺炎克雷伯菌致病性强于其它分离菌株。4.建立了一种能从患呼吸道病的毛皮动物的肺脏组织或肝脏组织中同时检测出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和绿脓杆菌的多重PCR方法,该方法最佳退火温度为59.1℃,最佳循环次数为25次,最佳引物添加量为0.5μL,最佳Taq添加量为1.0μL。建立的多重PCR方法用于临床检测样品与常规鉴定方法结果一致。结论:引起毛皮动物呼吸道病的主要病原菌为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和绿脓杆菌,并且建立了一种能快速特异性检测3种病原菌的多重PCR方法,为防治该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陶兴罡[2](2021)在《上海地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病原学和微生物敏感性试验分析及其毒力基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调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C S O M)病原学的近阶段变化。2、分析慢性化脓性中耳炎(C S O M)病原微生物敏感性试验结果。3、研究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毒力基因。方法:1、慢性化脓性中耳炎(C S O M)的病原学鉴定:收集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的中耳分泌物,进行细菌和真菌培养,把培养阳性菌株置于梅里埃VITEC-Compact仪器鉴定。2、将所有鉴定出的细菌进行药敏试验,药敏试验方案参考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技术方案(C A R SS网)、药敏试验执行标准为CLSIM 100-29。3、毒力基因检测:采用P C R方法对经分离鉴定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所携带的毒力基因进行分别检测。结果:1、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致病菌检出率为79.89°%。按照检出率的比例,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金黄色葡萄球菌(29.94°%,50/167)、丝状真菌(20.36%,3 4/1 6 7)、铜绿假单胞菌(7.19%,1 2/1 6 7)。2、病原微生物敏感性试验显示:革兰氏阳性菌,对青霉素G的耐药率最高(77.7 8%)。革兰氏阴性菌,对环丙沙星的耐药率最高(2 2.7 3%)。3、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毒力基因中,H L a基因检出率最高,达100°%。铜绿假单胞囷的毒力基因中,T o x A的检出率最高,达100%。结论:1、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致病菌谱,与多年前致病菌比例己完全不同。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最多,真菌的检出比例增高,有2种致病菌混合感染的病例也不在少数。2、未发现年龄与性别对C S O M的致病菌的分布有影响。3、革兰氏阳性菌,对青霉素G的耐药率最高,远超《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的标准,应当暂停针对性的临床应用。红霉素和氨苄西林,应该向临床医务人员通报预警信息。革兰氏阴性菌,对环丙沙星的耐药率最高,虽未达到用药预警,但仍需注意。4、金黄色葡萄球菌的H L a基因和铜绿假单胞菌的T o x A基因检出率非常高,与其致病性密切相关。5、定期总结本地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主要病原菌的动态变化特征,作为科学依据,进行针对性的预防和治疗,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参考,为进一步推动个体化治疗,精准化治疗,具有重大的医学价值和社会价值。

史俊虎,周传奇,刘杉,杨俭伟,肖丽,白萍[3](2021)在《急性泪囊炎致病菌分布及药物敏感性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急性泪囊炎致病菌和耐药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2014-01/2019-10在河北省眼科医院搜集80例急性泪囊炎患者,并抽取泪囊脓液标本做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分析各年份致病菌菌株的检出率变化,被送检急性泪囊炎致病菌菌种种类,急性泪囊炎的主要致病菌、药物敏感及耐药情况,急性泪囊炎的致病菌平均检出率。结果:56例标本的致病菌菌株阳性,其中55例为细菌、1例为真菌,平均检出率为70%。各年份致病菌菌株的检出率呈逐渐降低趋势,被送检急性泪囊炎致病菌菌种种类繁多。革兰氏阳性球菌构成急性泪囊炎的主要致病菌,占68%(38例),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占38%(21例)。大部分革兰氏阳性球菌对利福平、左氧氟沙星、氯霉素敏感。革兰氏阴性杆菌对妥布霉素、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庆大霉素较敏感。55例细菌标本对第一、二代头孢菌素有明显耐药。结论:革兰氏阳性球菌构成急性泪囊炎的主要致病菌,左氧氟沙星可作为治疗急性泪囊炎的首选局部用抗生素。

高雯[4](2020)在《中国北方地区眼部细菌感染病原菌分布及抗生素敏感性的回顾性研究》文中指出眼部细菌感染是眼科常见病,与外伤、手术、隐形眼镜的佩戴、年龄、干眼状态、慢性鼻泪道阻塞、既往眼部感染等诸多危险因素相关,其预后轻重程度不等,严重者可危及视力。细菌感染可累及结膜、角膜、晶状体、玻璃体、眼睑、泪道等各个眼部组织,在治疗此类感染时,必须确定致病菌才能确保适当的治疗。受地理位置和环境的影响,不同研究中眼部细菌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可能不同。我们对中国北方地区疑似微生物感染的眼部标本细菌分离菌株进行了五年的回顾性研究,将细菌按照革兰氏染色法进行更细致的分类,以期得到更精确的病原菌分布结果。在药敏试验结果出来之前,广谱抗生素通常是治疗眼部细菌感染的首选药物。但由于广谱抗生素的广泛使用、甚至不合理使用,细菌对一些经常使用的抗生素的敏感性已经开始逐渐降低。局部使用抗生素类药物可能会增强耐药性的进展,危及未来对眼部感染的抗菌治疗的有效性。也有观点认为大多数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是由于全身系统治疗的结果,因此这种担忧不应该外推到局部使用的抗生素方面。抗生素的敏感性可随时间的迁移而不断变化,同样有必要定期进行总结评价。既往有关抗生素敏感性的研究,将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菌(GPB,gram-positive bacteria)和革兰氏阴性菌(GNB,gram-negative bacteria)或者直接列出抗生素的敏感率,例如在美国纽约进行的一项对1664例眼部标本的回顾性研究中,研究结果中的病原菌分布将细菌分为GPB和GNB,而且各列举了 GPB和GNB中最常见的几种细菌进行抗生素敏感性的分析。在日本进行的一项回顾性研究,研究对象为242例眼部感染或外伤患者,研究结果中的病原菌分布以GPB和GNB的分类来体现,药敏结果中仅列出了各种眼部疾病分离出的细菌对左氧氟沙星的敏感率。在印度进行的一项对235例眼部标本的回顾性研究中,研究结果直接列出了各部位的常见细菌分布,以及常见细菌对应的抗生素敏感率。在马来西亚进行的一项回顾性研究,对1267个眼部细菌感染分离菌株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列出了十种常见菌属的分布,并以柱形图的形式体现了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对几种常用抗生素的敏感率。在中国前期进行的一项研究中,回顾性分析了737个眼部细菌感染分离菌株,病原菌分布结果中将细菌分为GPB和GNB,抗生素敏感性的分析按照不同眼部疾病的分类进行。所有以上研究中的抗生素敏感性分析均未使用统计学方法。是否将细菌根据革兰氏染色法分为四类,并通过统计分析比较其对各种抗生素的敏感率,可以得到更精确的抗生素敏感性分析结果?这一假设尚未得到证实。最低抑菌浓度(MIC,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仅能体现出一次药敏报告中抗生素敏感性的高低,而本研究拟通过大量的药敏试验结果,对抗生素的敏感率进行大数据的分析和比较,从而找到针对不同类型病原体的更敏感的抗生素,帮助眼科医生制定更为有效的治疗眼部细菌感染的决策。目的通过分析从疑似感染的眼部标本中分离出的细菌的分布和抗生素敏感性,为抗生素在眼科的应用提供统计依据。方法本回顾性研究经山东省眼科研究所机构审查委员会批准。由于其追溯性,知情同意的要求被放弃。所有的研究行为都依据《赫尔辛基宣言》原则进行,且本研究无任何商业利益。我们对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中国北方地区一家三级眼科中心——山东省眼科研究所的所有眼部分离细菌菌株进行了回顾性分析。临床标本取自住院部和门诊部患者的结膜、角膜、房水、玻璃体、睑缘、泪道、眶内容物等眼部部位。结膜囊标本的采集方法为:患者取坐位,嘱患眼向上注视,翻转下眼睑,用棉拭子蘸取生理盐水,然后轻轻扭转擦拭包括内眦部在内的下睑结膜囊,取材完毕后行细菌培养。角膜标本的采集方法为:患者取卧位,表面麻醉后,在显微镜下先刮取角膜溃疡表面的坏死组织,暴露角膜病变处,然后用眼科显微手术刀刮取尽可能多的病变明显处角膜组织并行细菌培养。睑缘标本采集方法为:患者取坐位,热敷并行睑板腺按摩后,用棉拭子蘸取生理盐水轻轻擦拭睑板腺排出的脂质分泌物并行细菌培养。房水、玻璃体、泪道、眶内容物等标本均来自术中取材。使用液体培养基(营养肉汤)和固体培养基(巧克力琼脂、血琼脂和麦康基琼脂)进行培养。对分离出的细菌进行鉴定,并使用自动微生物学系统(即2016年之前,VITEK Ⅱ compact 30;2016 年之后,Microscan Walkaway 96)进行分析。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分离菌株的分布和相应的抗生素药敏试验结果。本研究仅包含经过药敏试验的非重复分离菌株,并不是所有的抗生素都针对每个分离菌株进行了药敏试验。我们将细菌培养阳性结果输入Microsoft Excel电子表格,输入内容包括患者姓名、患者住院号/门诊号、患者年龄、采集日期、病房类型、采集地点、分离菌株和各种抗生素的最低抑菌浓度。对少量不确定的数据如“术中标本”,会核对患者病历,确保采集部位准确。我们还获得了来自实验室信息系统的五年抗生素敏感性统计报告。在抗生素敏感性分析中,根据革兰氏染色法将细菌分为四组,采用统计学方法比较抗生素的敏感率。数据分析采用SPSS(19.0版;SPSS,Inc.,芝加哥,伊利诺伊州,美国)。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研究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性。采用卡方检验来比较分类变量。在95%置信区间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提交11530例疑似微生物感染的眼部标本进行微生物培养,其中3625(31.44%)例标本有细菌生长,分离出细菌菌株3690株。2013~2017年细菌培养的阳性率分别为30.82%、35.26%、25.76%、25.88%和36.56%。细菌培养阳性率随年度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747)。细菌培养阳性的患者中,男性1513例,女性2112例,男女比例为1:1.40。患者平均年龄49.65±22.21岁(年龄范围4d~102y)。3625例细菌标本中,结膜标本2849例(78.59%),角膜标本569例(15.70%),房水或玻璃体标本111例(3.06%),其余96例(2.65%)标本来自泪道、睑缘、眶内容物等。细菌培养共分离出3690株(32个菌属140个菌种)细菌菌株,其中革兰阳性球菌(G+C,gram-positive cocci)3037 株(82.30%),革兰阴性杆菌(G-B,gram-negative bacilli)407 株(11.03%),革兰阳性杆菌(G+B,gram-positive bacilli)221 株(5.99%),革兰阴性球菌(G-C,gram-negative cocci)25 株(0.68%)。G+C 中最常见的菌属为葡萄球菌属(2706,73.33%),最常见菌种为表皮葡萄球菌(2007,54.39%);G+B中最常见菌属为棒状杆菌属(161,4.36%),最常见菌种为干燥棒杆菌(160,4.34%);G-C中最常见菌属为奈瑟菌属(19,0.51%),最常见菌种为粘液奈瑟菌(7,0.19%);G-B中最常见菌属为假单胞菌属(91,2.47%),最常见菌种为铜绿假单胞菌(77,2.09%)。分离出的主要细菌菌种依次为表皮葡萄球菌(2007,54.39%)、金黄色葡萄球菌(260,7.05%)、干燥棒杆菌(160,4.34%)、人葡萄球菌(125,3.39%)、溶血性葡萄球菌(115,3.12%)和铜绿假单胞菌(77,2.09%)。上述主要菌株比例的年度变化以及G+C、G+B、G-C、G-B比例的年度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皮葡萄球菌在结膜、角膜、房水或玻璃体以及其他眼部部位均是最常见的菌种。此外,金黄色葡萄球菌是结膜、角膜、房水或玻璃体最常见的菌种之一。总体细菌菌株对加替沙星的敏感率为90.01%,且G+C、G+B、G-C、G-B对加替沙星均高度敏感。总体细菌菌株对左氧氟沙星的敏感率仅为51.91%,而G-B对其敏感率为83.66%,显着高于G+C、G+B和G-C(P<0.05)。GPB对万古霉素的敏感率为97.92%(3112/3178),而GNB对其敏感率仅为68.97%(60/87),并且G+C和G+B对万古霉素的敏感率显着高于G-C和G-B(P<0.05)。GPB对夫西地酸的敏感率为88.91%(2702/3039),而GNB对其敏感率仅为32.00%(64/200),并且G+C对夫西地酸的敏感率显着高于G-C和G-B,G+B对夫西地酸的敏感率显着高于G-B(P<0.05)。GNB对头孢呋辛的敏感率为59.25%(269/454),其中G-B对头孢呋辛的敏感率为57.28%,G-C对头孢呋辛的敏感率为89.29%,显着高于G-B(P=0.001)。GPB对莫西沙星的敏感率为80.28%(2121/2642),其中G+C对莫西沙星的敏感率为81.21%,G+B对莫西沙星的敏感率为32.00%,显着低于G+C(P=0.000)。夫西地酸和环丙沙星的抗生素敏感率逐年升高(Rs=0.900,P=0.037),其他抗生素的敏感率随年度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中国北方地区,表皮葡萄球菌是所有眼部细菌标本的主要分离菌种;加替沙星是广谱、高敏感性的抗生素,较左氧氟沙星更适合作为眼科围手术期局部用药;万古霉素和夫西地酸对GPB的作用均优于GNB。进一步对细菌进行分类,并通过统计分析比较其对抗生素的敏感率,可以得到更精确的抗生素敏感性分析结果。

宋海港[5](2020)在《江苏地区水禽源重要病原菌的临床检测及大肠杆菌的分子流行病学和部分特性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水禽疫病并没有因为规模化程度的提高而降低,并且多种病原继发或并发使得细菌病病情更加复杂,加之部分地区药物敏感性监测、综合性防治措施和流行病学数据尚不完善,因而造成抗生素药物的乱用和滥用,在生产养殖中给水禽细菌病的预防和控制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为快速检测江苏地区水禽源的4种重要病原菌,根据大肠杆菌F1菌毛A亚基基因(fimA)与P菌毛C亚基基因(papC)、鸭疫里默氏杆菌外膜蛋白(OmpA)基因(ompA)、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溶血素基因(hlyA)、沙门氏菌肠毒素基因(stn),合成5对引物,建立了快速检测的PCR方法。于2017~2019年采集江苏10个地级市水禽规模养殖场的768份样品,其中包括临床健康肛拭子样品510份,临床发病水禽组织样品258份。运用PCR方法对4种水禽重要病原菌进行了检测,结果发现江苏地区水禽样品大肠杆菌F1菌毛基因与P菌毛基因的平均检出率分别为74.21%(570/768)和0.78%(6/768),沙门氏菌平均检出率为5.60%(43/768),鸭疫里默氏杆菌平均检出率为2.73%(21/768),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平均检出率为7.42%(57/768)。表明江苏地区水禽细菌性疾病中大肠杆菌的发病率最高,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感染也不容忽视,该结果为水禽源细菌病的防控提供一定参考数据。大肠杆菌在水禽细菌病中极为重要,因此为了揭示大肠杆菌各个毒力基因的分布情况,对以上检出大肠杆菌阳性的355份肛拭子样品和213份组织样品,运用PCR方法检测其中所含有的大肠杆菌主要毒力因子的基因(温度敏感性血凝素基因Tsh、溶血素E基因hlyE)和大肠杆菌毒力岛基因(ETT2毒力岛ECs3703和ECs3737基因、HPI毒力岛irp2基因和LEE毒力岛eaeA基因)。通过大肠杆菌的分离纯化和鉴定,从肛拭子样品获得342株大肠杆菌,共有12种毒力基因组合,表型分别为F1+(217株),F1+ETT2+(56株),F1+HlyE+(3 株),ETT2+HPI+(15 株),F1+ETT2+HPI+(13 株),F1+HPI+Tsh+(1 株),F1+ETT2+HPI+Tsh+(7 株),F1+E-TT2+LEE+Tsh+(8 株),F1+P+ETT2+Tsh+(2 株),F1+ETT2+LEE+Tsh+HlyE+(3 株),ETT2+(6株),F1+HPI+(11株),从临床发病组织样品共获得206株大肠杆菌,共有13种毒力基因组合,分别为 F1+(13 株),F1+ETT2+(39 株),F1+HlyE+(2 株),F1+E-TT2+HPI+(100 株),F1+HPI+Tsh+(7 株),F1+ETT-2+HPI+Tsh+(7 株),F1+ETT2+LEE+Tsh+(5株),F1+P+ETT2+Tsh+(4 株)F1+ETT2+LEE+Tsh+HlyE+(3 株),ETT2+Tsh+(2 株),Tsh+(7 株),ETT2+HPI+(4株),通过比较发现临床健康水禽和发病水禽分离株的基因组合共有15种,上面前10种基因组合是相同的,但比率不同,临床健康水禽致病性大肠杆菌肛拭子分离株中仅单一基因F1+菌株高达63.45%,其次是F1+ETT2+占比16.37%,而发病水禽致病性大肠杆菌组织分离株中占比率最高的基因组合为F1+ETT2+HPI+占比率高达48.54%,其次为 F1+ETT2+占比 1 8.93%。为分析水禽源大肠杆菌的药物敏感性,选取13种抗生素对以上地区获得的大肠杆菌进行药敏实验。结果显示,总体上临床健康与发病水禽源分离株对13种药物的敏感度差异不大,超过70%以上的水禽大肠杆菌分离株对强力霉素和四环素耐药,超过70%以上的水禽大肠杆菌分离株对磷霉素、多黏菌素B敏感。进一步分析发现,99.7%大肠杆菌分离株为多重耐药,最常见的耐药组合为强力霉素+四环素+新霉素+复方新诺明,不同地区、不同养殖场对药物的敏感度呈现一定的差异,但对强力霉素、四环素的耐药性具有普遍性。为了研究带有不同毒力因子的大肠杆菌的致病性差异,将分离已知毒力因子的大肠杆菌(F1+菌株、F1+ETT2+菌株和F1+ETT2+HPI+菌株)各一株,分别测定其对一周龄雏鸭的半数致死量(LD50),结果表明,毒力基因为F1+ETT2+HPI+的致病性大肠杆菌分离株毒力最强(LD50 为 2.88×108 CFU/0.5 mL),其次是F1+ETT2+菌株(LD50 为 6.92×108 CFU/0.5 mL),F1+菌株毒力相对最弱(LD50为4.28×109 CFU/0.5mL),测定结果表明,水禽源致病性大肠杆菌毒力强弱与其所含的毒力基因数量呈正相关,其含有的毒力基因越多,毒力就相对越强。

姜凯[6](2020)在《AHL类和AI-2类抑制剂对铜绿假单胞菌PAO1群体感应作用的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抗生素滥用导致产生耐药性细菌,在临床上治疗由耐药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面临很大挑战,因此寻找新型抗菌药物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发现细菌可通过群体感应系统(Quorum Sensing,QS)调控生物被膜及毒力因子的产生,增加其致病性与耐药性。因此,以QS为靶点的群体感应抑制剂(Quorum Sensing Inhibitor,QSI)的研发是针对耐药性细菌感染的新思路与新方法。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是医院内主要机会致病菌,本文分别以AHL(Acyl-homoserine Lactones,AHLs)和AI-2(autoinducer-2)类QS信号分子为靶点设计了系列新型化合物,分两个部分系统研究了这些化合物对铜绿假单胞菌PAO1群体感应的影响。第一部分,本文设计、合成并分析了18个新型恶唑烷酮类化合物对革兰氏阴性菌AHL类QS的影响。首先,我们以前期工作合成的4-对氯苯氧基-N-(2-氧恶唑烷酮-3-基)-丁酰胺(ZS-12)为先导化合物,设计合成了系列新型恶唑烷酮类化合物,紫色色杆菌CV026为报告菌种初步筛选出化合物YXL-13具有较强的AHL类QS抑制活性(IC50=3.686±0.579μM)。然后,以致病性铜绿假单胞菌PAO1为实验菌种评估YXL-13的QS抑制活性。体外实验表明,YXL-13对PAO1生物被膜的形成、毒力因子的产生及swarming运动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此外,YXL-13增加了PAO1生物被膜细胞对抗生素的敏感性。最后,以野生型秀丽隐杆线虫N2为模型生物通过体内实验表明YXL-13对PAO1 QS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从而延长了受感染线虫的寿命。第二部分,自诱导分子AI-2为信号分子的QS在多菌种之间的相互交流及细菌耐药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对AI-2类QSI的QS抑制活性进行了评价。首先,我们以AI-2信号分子受体LuxP作为靶标通过虚拟筛选技术对来自In-house化合物库的8600个小分子化合物筛选,通过哈氏弧菌BB170作为报告菌种初步筛选出化合物Str7410具有较强QS抑制活性(IC50=0.3724±0.1091μM)。然后,我们以致病性铜绿假单胞菌PAO1和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为测试菌种通过体外、体内研究测试化合物Str7410对两种菌种间QS的抑制作用。体外实验表明Str7410对两菌种共同培养时混合菌种生物被膜的形成有明显抑制作用。Str7410与抗生素联用可显着提高混合菌种生物被膜细胞对于抗生素的敏感性。体内实验表明Str7410对种间QS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明显延长了共同感染了PAO1和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线虫的寿命。接下来,我们研究了Str7410在PAO1与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共同培养时对PAO1毒力因子和swarming运动的影响,结果表明Str7410明显减少了PAO1毒力因子的产生和swarming运动。最后,我们初步评估了Str7410对种间QS的抑制机制,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定量分析发现Str7410能够使PAO1与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共同培养时PAO1 QS相关基因下调表达,证明化合物通过抑制混合菌种PAO1对种间AI-2的感应下调QS相关基因的表达而产生对种间QS的抑制作用。综上所述,本文从体外和体内实验对两种QSI的QS抑制活性进行了评估。证实了新型恶唑烷酮类化合物YXL-13与化合物Str7410分别是较好的AHL类与AI-2类QSI。本研究不仅在理论上为抗菌药物发现提供新思路,而且在实践上为临床耐药菌感染治疗寻找新方法。

赵达鹏[7](2020)在《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与中耳胆脂瘤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背景: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和中耳胆脂瘤是耳鼻喉科的常见病,在国内外的发病率仍然较高。细菌感染是其导致反复发作的重要致病因素,在各个地区受不同因素的影响,两者菌群的分布和主要致病菌可能不同,并且随着近年来耐药菌的产生,对明确感染何种病原菌以及采取合理的抗感染治疗显得尤为重要。目的:分析探讨本地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与中耳胆脂瘤的外耳道和中耳的病原菌的分布以及主要致病菌的耐药性,为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和临床抗菌药物的选择提供指导,从而提高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2018年12月至2020年01月期间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住院治疗的176例慢性中耳炎患者(其中慢性化脓性中耳炎106例,中耳胆脂瘤70例),对其外耳道和中耳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根据纳排标准,分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组和中耳胆脂瘤组、外耳道组和中耳组,记录各组之间病原菌的分布及构成比,通过卡方检验比较各组之间病原菌的检出有无差异以及有无统计学意义,同时对主要致病菌进行药物敏感试验并且分析其耐药性。结果:1、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共106例,其患者的外耳道和中耳病原菌培养阳性率分别为83.02%、51.89%。外耳道共分离培养出90株病原菌,主要致病菌依次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32株(35.57%)、金黄色葡萄球菌26株(28.89%)、西弗假丝酵母菌6株(6.67%)。中耳共分离培养出56株病原菌,主要致病菌依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15株(26.78%),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10株(17.86%)和铜绿假单胞菌10株(17.86%)。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在外耳道组检出株数高于中耳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2);铜绿假单胞菌和肺炎克雷伯杆菌在中耳组检出株数高于外耳道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7、0.028)。2、中耳胆脂瘤共70例,其患者的外耳道和中耳病原菌培养阳性率分别为57.14%、31.43%。外耳道共分离培养出44株病原菌,主要致病菌依次为铜绿假单胞菌8株(18.18%)、金黄色葡萄球菌7株(15.90%)、肺炎克雷伯杆菌6株(13.64%)。中耳共分离培养出23株病原菌,主要致病菌依次为铜绿假单胞菌6株(26.08%)、金黄色葡萄球菌4株(17.39%)、肺炎克雷伯杆菌3株(13.04%)。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及真菌在中耳胆脂瘤外耳道组和中耳组检出株数不同,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外耳道的病原菌分离鉴定中,革兰氏阳性菌与革兰氏阴性菌在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组与中耳胆脂瘤组的检出株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在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组的检出株数高于中耳胆脂瘤组(p=0.008),铜绿假单胞菌和肺炎克雷伯杆菌在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组的检出株数低于中耳胆脂瘤组(p=0.009、0.028),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真菌在两组的检出株数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中耳的病原菌分离鉴定中,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及真菌在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组和中耳胆脂瘤组的检出株数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与中耳胆脂瘤的外耳道组病原菌阳性率均高于中耳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组在外耳道和中耳的病原菌培养阳性率均高于中耳胆脂瘤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52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对红霉素、克林霉素、苯唑西林等药物产生不同程度的耐药,对青霉素G耐药率高达65.38%;对利奈唑胺、奎奴普丁/达福普汀、替加环素、万古霉素、强力霉素、呋喃妥因等药物敏感率为100%。28株铜绿假单胞菌对氨苄西林/舒巴坦、复方新诺明、呋喃妥因、头孢唑林、头孢替坦、头孢曲松药物耐药率为100%;对阿米卡星、头孢吡肟药物敏感率为100%。结论:1、本地区慢性中耳炎的感染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为主;真菌的检出率较高。2、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和中耳胆脂瘤检出的主要致病菌不完全相同。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外耳道和中耳检出的主要致病菌分别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中耳胆脂瘤的外耳道和中耳检出的主要致病菌均为铜绿假单胞菌。3、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G耐药率高达65.38%,对利奈唑胺、奎奴普丁/达福普汀、替加环素、万古霉素、强力霉素、呋喃妥因等药物敏感率为100%。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唑林、头孢替坦、头孢曲松、氨苄西林/舒巴坦、复方新诺明、呋喃妥因药物耐药率为100%,对阿米卡星、头孢吡肟药物敏感率为100%。4、积极完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和中耳胆脂瘤外耳道和中耳分泌物的病原菌培养鉴定及药敏试验,对临床抗菌药物的选择和减少耐药菌的产生以及提高临床疗效具有重要的意义。

石磊[8](2020)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支气管扩张临床相关因素的Meta分析及其病原学研究》文中认为第一部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支气管扩张临床相关因素的Meta分析背景和目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和支气管扩张常常共存于同一患者,并代表着一种预后更差的临床表型。然而,支气管扩张的存在对COPD患者临床相关因素的具体影响尚未得到充分评估且仍存在争议。本研究通过meta分析阐明支气管扩张的存在对COPD患者人口学特征、临床特征、实验室指标等方面的影响。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和The 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自建库至2019年4月的相关英文文献,收集有关COPD患者合并与不合并支气管扩张的观察性研究,按照严格的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后,根据Newcastle-Ottawa-Scale(NOS)文献质量评价量表进行质量评估,并提取有效数据进行meta分析。主要结局指标包括:年龄、性别、吸烟史、体重指数(BMI)、是否咳脓痰、急性加重频率、住院频率、肺功能、炎症生物标志物、白蛋白(ALB)、潜在致病微生物(PPMs)的定植率、铜绿假单胞菌(PA)分离率和流感嗜血杆菌(HI)分离率。使用RevMan5.3系统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有18项观察性研究符合纳入标准,其中10项为前瞻性队列研究,8项为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总共纳入415257例COPD患者,其中有25929例(6.24%)合并支气管扩张。所有研究的平均NOS质量评分为7.8分,被评为高质量研究。Meta分析显示:1.人口学特征:COPD合并支气管扩张患者比单纯COPD患者年龄更大[加权平均差(WMD)=0.57,95%CI(0.45,0.70),P<0.001]、BMI更低[WMD=-0.42,95%CI(-0.73,-0.11),P=0.007]。两组患者在性别及吸烟史方面无统计学差异。2.临床特征:COPD合并支气管扩张患者比单纯COPD患者更易出现咳脓痰症状[优势比(OR)=1.80,95%CI(1.24,2.61),P=0.002]、急性加重频率更高[WMD=0.72,95%CI(0.59,0.85),P<0.001]、住院率更频繁[WMD=0.35,95%CI(0.21,0.49),P<0.001]、住院死亡率未增高[OR=0.83,95%CI(0.78,0.90),P<0.001]。COPD合并支气管扩张患者比单纯COPD患者的随访死亡率更高[OR=2.26,95%CI(0.95,5.36),P=0.0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实验室指标:COPD合并支气管扩张患者比单纯COPD患者肺功能FEV1/FVC[WMD=-3.37,95%CI(-5.63,-1.11),P=0.003]和FEV1%预计值更差[WMD=-6.45,95%CI(-10.09,-2.81),P=0.0005]、ALB水平更低[标准平均差(SMD)=-0.17,95%CI(-0.26,-0.08),P<0.001]、CRP水平更高[SMD=0.40,95%CI(0.06,0.74),P=0.02]。在病原学方面,COPD合并支气管扩张患者有更高的PPMs慢性定植率[OR=6.65,95%CI(4.44,9.95),P<0.001]、PA分离率[OR=5.15,95%CI(4.91,5.41),P<0.001]和HI分离率[OR=1.90,95%CI(1.29,2.79),P=0.001]。然而,其中对性别、吸烟史、每日咳脓痰、随访死亡率、急性加重频率、FEV1/FVC、FEV1%预计值和CRP水平的meta分析存在较大的异质性(I2>50%),导致结果可信度偏低。结论:支气管扩张是COPD患者中相对常见的合并症。本研究进一步证实COPD合并支气管扩张患者的营养状况更差、临床症状更严重、急性加重率更高、炎症反应更明显、肺功能更差、PPMs和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更频繁。COPD合并支气管扩张可被定义为一种以支气管PPMs慢性定植和细菌感染引起的频繁发作、预后更差为特征的一种COPD的潜在临床表型。本研究结果可转化为预防策略,为早期识别和治疗干预提供机会,临床医生应在临床实践中,关注该表型可治疗的特征,以改善COPD患者的预后。第二部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不合并支气管扩张患者的痰培养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目的: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不合并支气管扩张患者痰培养病原菌分布及抗生素耐药状况。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我院呼吸内科收治的409例痰培养阳性的COPD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合并支气管扩张,分为COPD合并支气管扩张组和单纯COPD组,分析其痰培养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结果:1.病原菌分布:119例COPD合并支气管扩张患者共分离菌株131株,其中革兰氏阴性菌119株,占90.8%,主要包括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杆菌、大肠埃希菌和鲍曼不动杆菌。革兰氏阳性菌12株,占9.2%,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肺炎链球菌为主。290例单纯COPD患者共分离菌株320株,其中革兰氏阴性菌271株,占84.6%,以肺炎克雷伯杆菌、大肠埃希菌、鲍曼不动杆菌为主。革兰氏阳性菌有49株,占15.3%,主要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与单纯COPD患者相比,COPD合并支气管扩张患者肺炎克雷伯菌分离率更低、铜绿假单胞菌分离率更高。2.耐药性分析:主要病原菌对常见抗菌药物存在不同的耐药性,革兰氏阴性菌中肺炎克雷伯杆菌对哌拉西林耐药率最高,对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30%,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亚胺培南和美洛培南敏感;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曲松耐药性>50%,对其他抗菌药物耐药率均<30%,对复方新诺明、多黏菌素B、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敏感;大肠埃希菌对多数抗菌药物耐药,如对头孢唑林、头孢曲松、头孢吡肟、氨曲南、氨苄西林、哌拉西林、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均>50%,未发现其对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亚胺培南、美洛培南耐药;而鲍曼不动杆菌对包括亚胺培南在内的多数抗菌药物耐药,但耐药率普遍偏低,对阿莫西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敏感;革兰氏阳性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广泛,对青霉素、克林霉素、红霉素、氨苄西耐林药率较高>50%,对阿奇霉素、利奈唑胺、利福平、万古霉素、奎奴普丁/达福普丁敏感;肺炎链球菌对阿奇霉素、克林霉素、红霉素、四环素、复方新诺明耐药率高达60%以上,未发现对利奈唑胺、莫西沙星、环丙沙星、庆大霉素、万古霉素、氨苄西林/舒巴坦耐药菌株。结论:COPD患者痰培养病原菌分布具有一定的特点且耐药性广泛。COPD患者与COPD合并支气管扩张患者均以革兰氏阴性菌感染为主,单纯COPD患者中排前三位的依次为肺炎克雷伯杆菌、大肠埃希菌、鲍曼不动杆菌,COPD合并支气管扩张患者中排前三位的依次为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杆菌、大肠埃希菌。与单纯COPD患者相比,COPD合并支气管扩张患者铜绿假单胞菌分离率更高。药敏结果显示不同病原菌对常见抗菌药物存在不同的耐药性,临床医生应根据药敏结果选择合理的抗菌方案。

李秋玲[9](2021)在《胆道感染患者致病菌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革兰氏阴性杆菌危险因素及耐药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了解我院胆道感染患者致病菌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 spectrumβ-lactamase)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的分布情况,分析相关的危险因素和抗生素耐药性,用于临床治疗参考。方法:使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电子信息化病历系统,收集胆汁细菌培养阳性结果的病例。结果显示革兰氏阴性杆菌有105株,占比为56.45%,根据是否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分为ESBLs(+)组和ESBLs(-)组。记录两组患者的各项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糖尿病史、胆道基础疾病及操作史、侵入性置管术、合并肝硬化、培养前3个月内抗生素使用史、此次发病是否导致感染性休克、ICU住院天数、术前血常规及生化、入院后胆道感染治疗方案和胆汁培养后药敏试验结果等资料。比较两组的各项资料。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其中年龄(≥60岁)、性别(男)、卧床史、侵入性置管术、血白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尿素氮、白蛋白共9项为革兰氏阴性杆菌产ESBLs的危险因素(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发现细菌培养前有抗生素使用史、合并肝硬化是胆道感染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革兰阴性杆菌的危险因素(P<0.05)。头霉素类、碳青霉烯类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对产ESBLs的革兰阴性杆菌有较高的敏感性。结论: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鲍曼不动杆菌是胆道感染最常见的致病菌。既往有抗生素用药史、合并有肝硬化是产ESBLs的独立危险因素。产ESBLs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对阿米卡星、头孢替坦、碳氢霉烯类、替加环素敏感度较高,而二代头孢菌素均耐药,三代头孢菌素如头孢曲松钠、头孢他啶、头孢哌酮/舒巴坦钠、四代头孢菌素以及喹诺酮类耐药率很高。

蔡若鹏[10](2019)在《噬菌体GH-K3的生物学特性及其诱导肺炎克雷伯菌产生噬菌体抗性的机制》文中提出肺炎克雷伯菌作为一种重要的医院和社区获得性机会致病菌,通常会引发各种类型的感染,尤其是K1和K2血清型高毒力菌株给人类公共卫生事业和动物的健康养殖带来严重的威胁。由于抗生素的滥用,以产碳青霉烯酶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为代表的多重耐药肺炎克雷伯菌菌株不断出现,特别是近年来产碳青霉烯酶高毒力菌株的出现,给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的治疗带来了更为严峻的挑战。噬菌体疗法作为抗生素的替代或补充疗法,被视为多重耐药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的重要解决方案之一。然而,像很多其他细菌一样,肺炎克雷伯菌在被噬菌体裂解的过程中也会发生针对噬菌体的抗性突变,极大地限制了噬菌体治疗的应用。近年研究人员针对噬菌体对宿主细菌的识别以及细菌抵抗噬菌体侵染的机制已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但关于肺炎克雷伯菌的相关研究却比较缺乏。本课题组之前的研究也发现,宿主细菌K.pneumoniae K7(K2血清型)在与噬菌体GH-K3互作的过程当中很容易产生噬菌体抗性突变菌株,但其发生的机理还尚不清楚。肺炎克雷伯菌的噬菌体抗性产生机制的揭示,对提高噬菌体对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的治疗效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因此,本研究旨在揭示噬菌体GH-K3诱导K.pneumoniae K7产生噬菌体抗性的机制。本研究首先对噬菌体GH-K3的宿主谱、一步生长曲线等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并对该噬菌体的全基因组进行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噬菌体GH-K3隶属于长尾噬菌体家族,爆发量为291 PFU/细胞。该噬菌体的基因组长度为49427 bp,总共含有77个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与13种噬菌体具有高度的核苷酸序列相似性和紧密的进化关系。上述数据比较全面地揭示了噬菌体GH-K3的生物学特性,为后续该噬菌体诱导宿主细菌产生噬菌体抗性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后续本研究对肺炎克雷伯菌的噬菌体抗性产生机制展开探索。研究表明,K.pneumoniae K7在GH-K3的压力下所衍生的噬菌体抗性突变菌株几乎都拥有粗糙的菌落形态。通过菌液离心试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以及噬菌体吸附试验证实以K.pneumoniae K7RR为代表的菌落形态“粗糙型”突变菌株的多糖吸附受体发生缺失突变,这与过去的文献报道一致。另外,本研究还意外发现极少数突变菌株具有“大而光滑”的菌落形态,将其命名为K.pneumoniae K7RB。K7RB的噬菌体抗性与表面多糖无关,但可能与蛋白吸附受体的缺失有关,对于肺炎克雷伯菌来说,这是一种新型的噬菌体抗性产生方式。虽然肺炎克雷伯菌表面多糖对于GH-K3的募集具有主导作用,但是细菌表面蛋白受体可能才是该噬菌体侵染宿主的决定性因素。上述数据所揭示的肺炎克雷伯菌抵抗噬菌体侵染的过程仅限于噬菌体吸附阶段,进一步说明了该细菌拥有“多糖-蛋白”两级受体吸附模式的可能性。为了阐明肺炎克雷伯菌对GH-K3的噬菌体抗性的产生机制,本研究针对K.pneumoniae K7RR和K7RB分别展开试验。阿尔新蓝染色的结果证实,K7RR的荚膜多糖(Capsular Polysaccharide,CPS)合成存在严重障碍。另外,银染的结果则表明该突变菌株的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组分未发生明显变化,从而确定GH-K3的初级吸附受体成分为CPS而不是LPS。与K7相比,K7RR在全基因组水平上并未发生基因突变。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LC-MS-MS)分析表明,该突变菌株中三种由荚膜多糖合成相关基因簇(Capsular Polysaccharide Synthesis,cps)编码的葡糖基转移酶(Glucosyltransferases)——GT-1、GT-2和WcaJ的丰度剧烈下调。进一步研究发现,单独缺失GT-1、GT-2和wcaJ任意一个基因均导致细菌CPS合成障碍并伴随着GH-K3敏感性的丧失,表明这三种葡糖基转移酶均参与了维持细菌对噬菌体敏感性的过程。然而,拥有高分子量CPS残基(>250 kDa)的K7(ΔGT-1)和K7(ΔwcaJ)仍然可以被一部分GH-K3吸附,表明GT-1或wcaJ的缺失可能使CPS残基保留了一定的噬菌体结合位点。因此,上述数据表明K7RR的噬菌体抗性突变及其粗糙的菌落形态与三个葡糖基转移酶——GT-1、GT-2和WcaJ表达抑制所导致的CPS合成障碍有关。为了揭示K.pneumoniae K7RB的噬菌体抗性产生机制,本研究分析了该突变菌株与K7之间的序列差异基因和差异表达蛋白。事实上,K7RB中ompC基因的第711位碱基“T”和第712位碱基“A”之间比野生型菌株少一个“G”,这是该突变菌株唯一的基因突变位点。LC-MS-MS分析则表明,在K7与K7RB之间的差异表达蛋白中,K7RB中的四个外膜蛋白——OmpC、OmpN、KPN02430和OmpF存在极为明显的表达抑制现象。基因回补试验表明,只有过表达ompC的K7RB可被GH-K3所裂解。相比之下,K7中ompC的第712位碱基缺失可引发OmpC表达抑制,从而导致该菌株对GH-K3的侵染产生抗性。这些试验均可证明OmpC是GH-K3的关键受体,而K7RB的噬菌体抗性为自身ompC基因突变所致。另外,三株K2血清型肺炎克雷伯菌——K.pneumoniae KPP14、KPP27和KPP36具有与K7接近的OmpC表达水平。除了第255、342、344和348个氨基酸位点以外,四个菌株的OmpC序列完全一致。但是,GH-K3对KPP27的成斑率很低,而KPP14和KPP36完全不能被该噬菌体所侵染。然而,当这三个菌株自身的ompC基因被来自K7的ompC基因替换之后,它们对GH-K3的敏感性均显着提高,表明来源于K7的OmpC是GH-K3最合适的二级吸附受体。综上所述,本研究不仅阐释了两种噬菌体抗性菌株——K.pneumoniae K7RR和K7RB的产生机理而且证实了GH-K3对宿主菌的吸附存在“CPS-OmpC”的两级受体模式。因此,本研究丰富了肺炎克雷伯菌噬菌体受体的认知,对于后续其他细菌的噬菌体抗性产生机制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二、革兰氏阴性杆菌的敏感性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革兰氏阴性杆菌的敏感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毛皮动物呼吸道病重要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多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毛皮动物呼吸道病研究进展
        1.1.1 毛皮动物呼吸道病的危害
        1.1.2 毛皮动物细菌性呼吸道病的病因
        1.1.3 毛皮动物细菌性呼吸道病临床症状及病理剖检变化
        1.1.4 毛皮动物呼吸道病诊断方法
        1.1.5 毛皮动物细菌性呼吸道病预防措施
        1.1.6 毛皮动物细菌性呼吸道病的治疗措施
    1.2 多重PCR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1.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毛皮动物呼吸道病重要病原菌的分离鉴定
    2.1 材料
        2.1.1 主要仪器和设备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培养基
    2.2 试验方法
        2.2.1 样品的采集
        2.2.2 细菌分离培养
        2.2.3 革兰氏染色
        2.2.4 生化鉴定
        2.2.5 16S rRNA鉴定
        2.2.6 药敏试验
        2.2.7 菌株保存
    2.3 结果
        2.3.1 样品采集结果
        2.3.2 细菌分离培养及镜检结果
        2.3.3 细菌生化鉴定结果
        2.3.4 16S rRNA鉴定结果
        2.3.5 药敏结果
    2.4 讨论
        2.4.1 毛皮动物呼吸道病病原种类分析
        2.4.2 毛皮动物呼吸道病病原菌耐药性分析
    2.5 小结
第三章 临床分离菌株致病性研究
    3.1 试验材料
        3.1.1 菌株
        3.1.2 试验动物
        3.1.3 主要仪器
        3.1.4 主要试剂
    3.2 试验方法
        3.2.1 细菌活化
        3.2.2 毒力基因检测
        3.2.3 细菌平板计数
        3.2.4 人工感染试验
    3.3 结果
        3.3.1 毒力基因检测结果
        3.3.2 人工感染试验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毛皮动物呼吸道病重要病原菌多重PCR方法的建立
    4.1 材料
        4.1.1 菌株
        4.1.2 主要仪器
        4.1.3 试剂
    4.2 方法
        4.2.1 菌株基因组提取
        4.2.2 引物的筛选与合成
        4.2.3 单一PCR特异性检测
        4.2.4 单一PCR退火温度检测
        4.2.5 单一PCR敏感性检测
        4.2.6 多重PCR反应体系及条件优化
        4.2.7 多重PCR特异性检测
        4.2.8 多重PCR敏感性检测
        4.2.9 多重PCR稳定性检测
        4.2.10 多重PCR临床样品的检测
    4.3 结果
        4.3.1 单一PCR特异性分析
        4.3.2 单一PCR退火温度分析
        4.3.3 单一PCR敏感性分析
        4.3.4 多重PCR反应体系及条件优化结果
        4.3.5 多重PCR特异性检测结果
        4.3.6 多重PCR敏感性检测
        4.3.7 多重PCR方法稳定性检测结果
        4.3.8 多重PCR样品检测结果
        4.3.9 多重PCR检测与常规方法检测结果比较
    4.4 讨论
        4.4.1 靶基因的选择
        4.4.2 关于多重PCR方法的建立
        4.4.3 多重PCR反应建立条件和体系的优化
    4.5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论文受资助情况
致谢

(2)上海地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病原学和微生物敏感性试验分析及其毒力基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前言
    1.1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1.2 病原学
        1.2.1 金黄色葡萄球菌
        1.2.2 铜绿假单胞菌
        1.2.3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1.2.4 变形杆菌
        1.2.5 厌氧菌
        1.2.6 真菌 (Fungi)
        1.2.7 特别感染菌株
    1.3 毒力基因
        1.3.1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毒力基因
        1.3.2 铜绿假单胞菌的毒力基因
第2章 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菌株来源
        2.1.2 主要试剂
        2.1.3 实验仪器和实验耗材
        2.1.4 PCR引物
    2.2 实验方法
        2.2.1 细菌培养、鉴定及药敏
        2.2.2 基因检测
        2.2.3 统计学处理
第3章 结果
    3.1 致病菌种类分布
    3.2 致病菌的年龄分布
    3.3 致病菌的性别分布
    3.4 致病微生物敏感性试验分析
    3.5 毒力基因
第4章 讨论
    4.1 病原学特点
    4.2 微生物敏感性试验特点
    4.3 毒力基因
    4.4 地域特点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病原学和药敏试验及其毒力基因和耐药基因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3)急性泪囊炎致病菌分布及药物敏感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1.2方法
        1.2.1标本采集与培养
        1.2.1.1脓液标本提取
        1.2.1.2细菌及真菌培养
        1.2.2药物敏感性试验及判定标准
        1.2.2.1药物敏感性试验操作
        1.2.2.2药物敏感性的判定标准
2结果
    2.1不同年份致病菌株检出率的变化
    2.2标本检出情况
    2.3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
3讨论
    3.1急慢性泪囊炎的主要致病菌对比
    3.2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性试验对急性泪囊炎治疗的指导价值
    3.3细菌培养阳性率降低的原因分析

(4)中国北方地区眼部细菌感染病原菌分布及抗生素敏感性的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英文论文

(5)江苏地区水禽源重要病原菌的临床检测及大肠杆菌的分子流行病学和部分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篇 文献综述
    1 水禽生产养殖过程中常见的致病菌
        1.1 大肠杆菌
        1.2 鸭疫里默氏杆菌
        1.3 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
        1.4 沙门氏菌
    2、大肠杆菌主要毒力基因
        2.1 大肠杆菌菌毛
        2.2 溶血素
        2.3 温度敏感性血凝素
        2.4 毒素
        2.5 毒力岛
    3. 大肠杆菌耐药性
        3.1 大肠杆菌的耐药机制
        3.2 耐药基因的转移方式
        3.3 多重耐药的产生和对策
    4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篇 实验研究
    第一章 水禽源常见致病菌PCR检测与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水禽源大肠杆菌菌毛基因PCR检测
        2.2 水禽源沙门氏菌的PCR检测
        2.3 水禽源鸭疫里默氏杆菌的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2.4 水禽源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PCR检测方法建立
        2.5 临床样品的PCR快速检测
        3 讨论
    第二章 水禽源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致病性大肠杆菌分离鉴定
        2.2 致病性大肠杆菌分离株毒力基因分析
        3 讨论
    第三章 水禽致病性大肠杆菌药物敏感性分析及毒力测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药物敏感性试验
        2.2 生长曲线的测定结果
        2.3 半数致死量(LD50)试验结果
        3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6)AHL类和AI-2类抑制剂对铜绿假单胞菌PAO1群体感应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细菌感染概述
        1.1.1 铜绿假单胞菌致病性
        1.1.2 金黄色葡萄球菌致病性
        1.1.3 多菌种感染的致病性
        1.1.4 抗细菌感染的现状
        1.1.5 细菌生物被膜概述
    1.2 细菌群体感应概述
        1.2.1 AHL介导的群体感应系统
        1.2.2 AIP介导的群体感应系统
        1.2.3 AI-2 介导的群体感应系统
        1.2.4 铜绿假单胞菌群体感应系统
        1.2.5 金黄色葡萄球菌群体感应系统
    1.3 群体感应抑制剂研究现状
        1.3.1 抑制信号分子产生
        1.3.2 抑制信号分子传递
        1.3.3 抑制信号分子接受
    1.4 本文立题依据
第2章 AHL类 QSI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分析
    2.1 新型恶唑烷酮类化合物的合成
        2.1.1 化合物的合成路线
        2.1.2 化合物的合成
    2.2 化合物初步筛选
        2.2.1 实验材料
        2.2.1.1 实验菌种
        2.2.1.2 实验仪器
        2.2.1.3 实验溶液配制
        2.2.2 实验方法
        2.2.2.1 化合物对CV026 QS的激动及抑制活性分析
        2.2.2.2 化合物对CV026 生长活性分析
        2.2.2.3 化合物对CV026 QS的半抑制浓度(IC_(50))测试
        2.2.2.4 数据分析
        2.2.3 实验结果
        2.2.3.1 化合物对CV026 QS的激动及抑制活性分析
        2.2.3.2 化合物对CV026 QS的生长活性分析
        2.2.3.3 化合物对CV026 QS的半抑制浓度(IC_(50))测试
        2.2.4 实验小结
    2.3 化合物YXL-13 对致病菌铜绿假单胞菌QS的影响
        2.3.1 实验材料
        2.3.1.1 实验菌种
        2.3.1.2 实验仪器
        2.3.1.3 实验溶液配制
        2.3.2 实验方法
        2.3.2.1 生物被膜定量分析
        2.3.2.2 毒力因子定量分析
        2.3.2.3 Swarming运动分析
        2.3.2.4 生物被膜细胞敏感性分析
        2.3.2.5 受感染线虫寿命分析
        2.3.2.6 数据分析
        2.3.3 实验结果
        2.3.3.1 化合物YXL-13对PAO1 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
        2.3.3.2 化合物YXL-13对PAO1 毒力因子的影响
        2.3.3.3 化合物YXL-13对PAO1 swarming运动的影响
        2.3.3.4 化合物YXL-13对PAO1 生物被膜细胞敏感性的影响
        2.3.3.5 化合物YXL-13对感染PAO1线虫寿命的影响
        2.3.4 实验小结
第3章 AI-2类QSI的生物活性与作用机制研究
    3.1 目标化合物的发现
    3.2 化合物初步筛选
        3.2.1 实验材料
        3.2.1.1 实验菌种
        3.2.1.2 实验仪器
        3.2.1.3 实验溶液配制
        3.2.2 实验方法
        3.2.3 实验结果
        3.2.4 实验小结
    3.3 AI-2类QSI对种间QS抑制活性评价
        3.3.1 实验材料
        3.3.1.1 实验菌种
        3.3.1.2 实验仪器
        3.3.1.3 实验溶液配制
        3.3.2 实验方法
        3.3.2.1 细菌生长活性测试
        3.3.2.2 混合菌种生物被膜定量测定
        3.3.2.3 混合菌种生物被膜细胞敏感性分析
        3.3.2.4 共同感染PAO1与SA线虫寿命分析
        3.3.2.5 数据分析
        3.3.3 实验结果
        3.3.3.1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3.3.3.2 化合物Str7410 对细菌生长活性测试
        3.3.3.3 化合物Str7410 对混合菌种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
        3.3.3.4 化合物Str7410 对混合菌种生物被膜细胞敏感性的影响
        3.3.3.5 化合物Str7410 对受感染线虫寿命的影响
        3.3.4 实验小结
    3.4 AI-2类QSI对 PAO1 感应AI-2 的抑制活性评价
        3.4.1 实验材料
        3.4.1.1 实验菌种
        3.4.1.2 实验仪器
        3.4.1.3 实验溶液配制
        3.4.2 实验方法
        3.4.2.1 化合物Str7410 对多菌种共同培养时PAO1 毒力因子的作用分析
        3.4.2.2 化合物Str7410对多菌种共同培养时PAO1 swarming运动的作用分析
        3.4.2.3 引物设计
        3.4.2.4 提取cDNA
        3.4.2.5 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
        3.4.2.6 数据分析
        3.4.3 实验结果
        3.4.3.1 化合物Str7410 对多菌种共同培养时PAO1 毒力因子的作用
        3.4.3.2 化合物Str7410对多菌种共同培养时PAO1 swarming运动的影响
        3.4.3.3 化合物Str7410 对多菌种共同培养时PAO1 QS基因表达的影响
        3.4.4 实验小结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与中耳胆脂瘤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1.前言
2.资料和方法
    2.1 临床资料
        2.1.1 研究对象
        2.1.2 纳入标准
        2.1.3 排除标准
        2.1.4 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
    2.2 研究方法
        2.2.1 标本采集
        2.2.2 病原菌鉴定及药敏试验
        2.2.3 统计方法
3.结果
    3.1 慢性中耳炎不同部位的病原菌分布及检出情况的比较
        3.1.1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外耳道和中耳的病原菌分布及构成比
        3.1.2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外耳道和中耳的病原菌检出情况的比较
        3.1.3 中耳胆脂瘤外耳道和中耳的病原菌分布及构成比
        3.1.4 中耳胆脂瘤外耳道和中耳的病原菌检出情况的比较
    3.2 慢性中耳炎不同分型的病原菌分布及检出情况的比较
        3.2.1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和中耳胆脂瘤在外耳道病原菌分布及检出情况的比较
        3.2.2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和中耳胆脂瘤在中耳病原菌分布及检出情况的比较
    3.3 慢性中耳炎不同部位、不同分型病原菌培养阳性率的比较
    3.4 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4.讨论
    4.1 病原菌分布特征
    4.2 病原菌检出情况的比较
    4.3 病原菌培养阳性率的比较
    4.4 病原菌药敏性分析
5.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8)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支气管扩张临床相关因素的Meta分析及其病原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支气管扩张临床相关因素的Meta分析
    1.1 材料及方法
        1.1.1 文献检索策略
        1.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1.3 研究筛选
        1.1.4 数据提取与质量评价
        1.1.5 伦理批准
        1.1.6 数据分析
    1.2 结果
        1.2.1 文献检索过程及结果
        1.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1.2.3 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
        1.2.4 Meta分析结果
        1.2.5 敏感性分析
        1.2.6 发表偏倚分析
    1.3 讨论
    1.4 结论
第二部分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不合并支气管扩张患者的痰培养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2.1 对象及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2.1.3 方法
    2.2 结果
        2.2.1 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
        2.2.2 两组患者痰培养病原菌分布情况
        2.2.3 两组患者主要革兰氏阴性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分析结果
        2.2.4 两组患者主要革兰氏阳性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分析结果
    2.3 讨论
        2.3.1 病原菌分布
        2.3.2 病原菌耐药性
        2.3.3 小结
    2.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COPD-支气管扩张重叠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缩略词对照表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9)胆道感染患者致病菌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革兰氏阴性杆菌危险因素及耐药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材料与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仪器与试剂
        2.1.3 资料收集
    2.2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一般特征描述
    3.2 多因素分析结果
    3.3 药敏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胆道感染致病菌现状及变迁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噬菌体GH-K3的生物学特性及其诱导肺炎克雷伯菌产生噬菌体抗性的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肺炎克雷伯菌的危害及其噬菌体疗法的研究进展
    1.1 肺炎克雷伯菌的概述
    1.2 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的研究进展
    1.3 多重耐药肺炎克雷伯菌的主要类型及耐药特点
    1.4 高毒力耐药型肺炎克雷伯菌
    1.5 抗生素治疗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的现状
    1.6 噬菌体治疗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的概述
第二章 噬菌体吸附受体的研究进展
    2.1 革兰阴性菌噬菌体吸附受体
    2.2 革兰阳性菌噬菌体吸附受体
    2.3 噬菌体的类别与受体类型的关系
第三章 细菌的噬菌体抗性突变产生机制的研究进展
    3.1 噬菌体的吸附抑制
    3.2 噬菌体的DNA注入阻滞
    3.3 噬菌体的DNA复制障碍
    3.4 流产感染系统
    3.5 细菌的群体感应
    3.6 宿主菌抵御噬菌体侵染的新机制
    3.7 噬菌体逃避宿主免疫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一章 噬菌体GH-K3 的生物学特性及基因组分析
    1.1 材料
    1.2 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1.5 小结
第二章 肺炎克雷伯菌噬菌体抗性突变菌株的分离及鉴定
    2.1 材料
    2.2 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粗糙型肺炎克雷伯噬菌体抗性突变菌株的产生机制
    3.1 材料
    3.2 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光滑型肺炎克雷伯噬菌体抗性突变菌株的产生机制
    4.1 材料
    4.2 方法
    4.3 结果
    4.4 讨论
    4.5 小结 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四、革兰氏阴性杆菌的敏感性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毛皮动物呼吸道病重要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多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D]. 王婧文.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2021
  • [2]上海地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病原学和微生物敏感性试验分析及其毒力基因研究[D]. 陶兴罡. 南昌大学, 2021(01)
  • [3]急性泪囊炎致病菌分布及药物敏感性分析[J]. 史俊虎,周传奇,刘杉,杨俭伟,肖丽,白萍. 国际眼科杂志, 2021(02)
  • [4]中国北方地区眼部细菌感染病原菌分布及抗生素敏感性的回顾性研究[D]. 高雯. 山东大学, 2020(10)
  • [5]江苏地区水禽源重要病原菌的临床检测及大肠杆菌的分子流行病学和部分特性研究[D]. 宋海港. 扬州大学, 2020(04)
  • [6]AHL类和AI-2类抑制剂对铜绿假单胞菌PAO1群体感应作用的研究[D]. 姜凯. 吉林大学, 2020(08)
  • [7]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与中耳胆脂瘤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D]. 赵达鹏. 广州医科大学, 2020(01)
  • [8]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支气管扩张临床相关因素的Meta分析及其病原学研究[D]. 石磊. 兰州大学, 2020(01)
  • [9]胆道感染患者致病菌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革兰氏阴性杆菌危险因素及耐药性分析[D]. 李秋玲.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 [10]噬菌体GH-K3的生物学特性及其诱导肺炎克雷伯菌产生噬菌体抗性的机制[D]. 蔡若鹏. 吉林大学, 2019

标签:;  ;  ;  ;  ;  

革兰阴性杆菌的敏感性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