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音乐经典之旅-各种协奏曲的补充(三)

20世纪音乐经典之旅-各种协奏曲的补充(三)

一、20世纪音乐名着巡礼——各类协奏曲补充(三)(论文文献综述)

张煜欣[1](2020)在《舒曼《阿贝格变奏曲》探究》文中指出罗伯特·亚历山大·舒曼(Robert Alexander Schumann,1810-1856)所作《钢琴变奏曲》用来评价浪漫主义时期变奏曲的发展现状——繁盛时期的变奏曲已然快要结束,任何音乐体裁的创作都不像变奏曲方面存在许多庸俗陈腐的内容,曾经一段时期至少还可以听到一些虽简单,却相对完美的变奏作品,而现在听到的全是一些像掺了水的溶液一样稀薄的变奏,甚至还有那些“缪勒”或“梅叶尔”类音乐被运用其中,如此发展趋势使舒曼难以忍受,他不仅用冷言冷语对当时德国变奏曲音乐中狭窄的保守思想和庸俗的美学倾向予以抨击,而且开始尝试创作变奏曲体裁的音乐作品。除舒曼最初的二十三部钢琴音乐中所包含的三部变奏曲体裁作品外,麦克科尔还从舒曼其他创作中整理出另外六部变奏曲,虽然它们或已遗失,或仅有片段留存,但可以得此结论:舒曼对变奏曲这一体裁极为在意,《阿贝格变奏曲》作为他的第一部钢琴变奏体裁作品,定有其存在的价值与意义。本论文以《阿贝格变奏曲》为研究内容,将论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论文选题的起源和根据、文献综述及论文背景、目的以及研究重难点和创新点等相关内容。第二部分则详细阐述作曲家舒曼的生平及创作简介,舒曼的变奏曲介绍及变奏曲的历史发展演变。第三部分研究《阿贝格变奏曲》的音乐文本,并着重阐述作品《阿贝格变奏曲》的创作背景以及舒曼对变奏手法的继承与发扬。第四部分主要从音乐美学的批评标准和审美价值两个角度描写该变奏曲,以此来揭示此曲的现实价值。

李诣谳[2](2020)在《欣德米特《乐队协奏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保罗·欣德米特(Paul Hindemith)是德国着名作曲家、音乐理论家,本文选取其于1925年创作的作品《乐队协奏曲》进行研究。《乐队协奏曲》创作于魏玛共和国时期,这是德国历史上文化最为繁荣的一个时期,以“新客观性”艺术潮流为特点,《乐队协奏曲》也因而表现出鲜明的“新客观性”风格。在体裁上,《乐队协奏曲》具有开创意义,它是历史上首部乐队协奏曲作品。文章将在音乐分析之上,对《乐队协奏曲》的风格与体裁特征做具体归纳。论文共分三章。第一章主要介绍作品的创作语境,涉及欣德米特早期创作概观、“新客观性”潮流,并将《乐队协奏曲》与欣德米特同时期的另一部作品《室内乐》相关联。第二章将对作品进行细致的音乐分析。第三章在第二章的基础之上,详细讨论该作品的风格和体裁问题。

张敏[3](2020)在《偶然音乐思维对协奏曲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偶然音乐”这一术语最早见于20世纪50年代,《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大辞典》对它的释义为“作曲和(或)演奏不完全由作曲家决定的音乐”。它的出现对20世纪下半叶的专业音乐创作产生了强烈影响,但它所受的评价却褒贬不一。前人关于偶然音乐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偶然音乐技法的创作意义或偶然音乐思维的美学价值这两个方面,本文拟从体裁角度着眼,对偶然音乐思维加以审视,探讨它对于协奏曲的形式结构和体裁原则产生的影响。本文共分三章:第一章研究偶然音乐思维的本质、表现和总体效应。这是对偶然音乐思维的正面界定和剖析,论及了它兴起的历史背景,它在音高、时间、节奏、曲式、空间和音乐表情记号等方面的具体表现,以便为后文的探讨奠定理论基础。第二章探讨偶然音乐思维对协奏曲形式结构的影响。论述了处于不同文化背景作曲家(涉及欧洲、美国、中国、日本等国)的协奏曲如何受到偶然音乐思维所影响、其间体现的差异及其原因。第三章剖析偶然音乐思维对协奏曲体裁原则的影响。论述了协奏曲核心体裁原则(即兴元素与炫技原则、协作方式与主体互应原则、织体构造与音响对比原则、奏鸣曲式思维原则)如何受到偶然音乐思维的影响,以及这一思维的普遍意义。

冯晓曼[4](2018)在《台湾地区高中音乐教材研究 ——以三民版、华兴版、泰宇版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旨在深入分析台湾地区现行高级中学音乐教科书,以增深大陆同行对台湾音乐教育的了解,便于未来海峡两岸音乐教育领域的深层次交流与合作,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事业做出贡献。本文以三民版、华兴版、泰宇版三版台湾高中音乐教材为研究对象,以知识类内容、实践类内容、聆听类内容为研究主体,主要采用文献法、数据统计法、比较法、实地调研等方法,试图探索台湾高中音乐教材的特点。首先对台湾地区2008年颁布的高中音乐课纲进行研究,概括其教材改革思路与编写依据。再分别对三版音乐教材进行深入而系统研究,本研究结果显示:台湾高中音乐教材兼具国际化、开放化、流行化以及本土化的特点,注重培养学生中外音乐史观、多元文化观以及本土文化观,强调学生的音乐能力及其他能力,如团体协作、媒体运用能力、创造力、自主探究能力等。且西方音乐名词、术语、歌曲翻译呈现多元化趋势,不仅与大陆地区不同,各个版本教材的翻译不尽相同。另外,台湾高中音乐教材具有明显的“去中国化”倾向,且将中国音乐放置于“世界音乐”部分,值得学界关注。

包耘赫[5](2018)在《《交响》办刊研究》文中提出学报作为一所高校的学术窗口,忠实地记录和反映了各高校在学术上的成就与积累。《交响》作为西安音乐学院的学报,以弘扬和发展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为己任,在几十年的办刊过程中大量地追踪与发表了相关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并由此形成了自己的办刊风格。根据不同时期主编的变化,其办刊方针也发生了一定的改变,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到“放眼世界”,《交响》一直都在与时俱进。目前国内关于西安音乐学院学报《交响》的研究并不多,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交响》的历史渊源、引文分析和音乐美学等方面,本文从音乐编辑学角度出发对《交响》142期实体刊物进行的整体性研究,因此本论题具有写作空间和价值。从1982年创刊传承至今,在《交响》三十余年的办刊历程中,逐渐沉淀出以深入挖掘、传承陕西地方和西北区域音乐文化传统为立足点,积极追踪音乐学术热点,热情关注音乐教育和实践成果,努力培养学术新人的办刊特点,在不同的办刊时期都编发有享誉学术界的研究成果,无论对内对外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成为音乐学术界认同度较高的理论期刊。各个时期历任主编都在工作中强调“学报是学校学术窗口”的作用,从研究栏目的设计,到学术活动的跟踪,从教师成果的及时发布,到学生习作的精心修改和编发,无不看重本校这片学术园地的生态维护和果实凝结。为此,在几十年来西安音乐学院学科专业建设中形成的标志性成果中,诸如西安鼓乐研究、长安乐派研究、秦派民乐研究、陕西作曲家创作群体研究、陕北音乐文化研究、陕西地方戏曲研究等不同领域,都浸透有学报《交响》的影子,甚至有些理论概念、观念的沉淀、形成与发扬都离不开《交响》的助推作用。同时《交响》也为学校的广大师生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学习的学术生态网,学校师生可以通过学报了解并学习到一些音乐资讯和理论知识,可以从学报中找到补充自身认识与研究的切入点,学报为他们提供了文献资料,学报给很多人的创作、研究开启了思路,《交响》真正成为了多向交流、全方位覆盖的思想与理论碰撞平台。

韩溪[6](2018)在《埃尔文·舒尔霍夫钢琴作品中爵士元素的探究 ——以《爵士素描集》《跳舞的爵士组曲》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埃尔文·舒尔霍夫(Erwin Schulhoff,1894-1942)作为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的犹太裔捷克作曲家,在欧洲音乐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其大部分作品受到后浪漫主义风格的影响,并且在音乐风格和音乐本体上都与捷克本土音乐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然而,在我们所熟知的欧洲音乐史上,尤其是钢琴音乐史上却极少提及他。事实上,在20世纪初的欧洲乐坛,舒尔霍夫是极其活跃的。这一点,从他大量的音乐创作中便能看出。他短暂的一生创作了大量音乐作品,有歌剧1部,交响曲6部,协奏曲4部,以及大量的钢琴曲和室内乐。在他的音乐创作中,爵士乐元素作为一种独特的音乐风格尤为突出。他也成为了为数不多的,在20世纪初期受爵士乐影响较大的作曲家。在他的钢琴作品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有关爵士乐的。这两部钢琴组曲突破了舒尔霍夫以往比较传统的创作路线,而是釆用早期爵士乐中的相关元素加以创作,使得两部作品有各种早期爵士乐中的风格,像拉格泰姆、布鲁斯、爵士舞曲等。全文分为五章,第一章是绪论,进行舒尔霍夫研究意义以及相关文献等方面的阐述。第二章概述了埃尔文·舒尔霍夫的艺术生平、音乐创作、钢琴作品以及论文所研究的两部钢琴作品的创作背景。第三章开始探究爵士乐这种音乐题材的起源、发展和对古典音乐的影响,以及在早期爵士风格影响之下舒尔霍夫所创作带有爵士元素的钢琴作品。第四章对舒尔霍夫的两部钢琴作品在旋律、和声、节奏以及爵士舞曲风格等方面进行详细的剖析。第五章主要是建立在第四章的基础上,从演奏者的角度出发,对这两部作品在演奏诠释与处理上进行探究,并在爵士风格的诠释与具体演奏形式上提出相关的指导意见。本文的目的在于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舒尔霍夫本人以及他带有爵士元素的钢琴作品;通过对这两部钢琴组曲的介绍与分析让演奏者在钢琴曲目的演奏上有更多的选择,让他们了解到更多的现代风格的钢琴作品;并希望笔者的此篇论文能为舒尔霍夫及其钢琴作品的研究提供理论上的参考。

程昕[7](2018)在《罗德里戈早期吉他协奏曲研究》文中提出古典吉他与竖琴、鲁特琴同属西洋弹拨乐器,又名六弦琴,因其定型于古典时期而得名,主要以独奏和重奏为主,因吉他本身存在音量小的缺陷,一直无法荣登大雅之堂,直到20世纪才将其用于协奏曲的主奏乐器,其中做出最大贡献的当归咎于西班牙盲人作曲家华金·罗德里戈(Joaquin Rodrigo Vidre),一部《阿兰胡埃斯协奏曲》的成功问世,为二十世纪音乐的发展开启了一片新的天地,极大的提升了古典吉他的专业地位,使古典吉他的发展进程向前迈开了一大步。时隔14年后第二部吉他协奏曲《绅士幻想曲》再一次赢得了听众的掌声和关注。此后这两部公认的杰作成为众多吉他演奏家音乐会的保留曲目,同时也是检验一个优秀吉他演奏者的试金石。本篇论文即锁定在华金·罗德里戈早期创作的两部吉他协奏曲《阿兰胡埃斯协奏曲》、《绅士幻想曲》。通过音频、视频、音乐文本、尝试演奏对作品创作的作曲技术手段和音乐本体进行研究分析,挖掘两部作品的异同之处,同时,从配器角度来探究其中吉他同管弦乐结合的典型配器方式,从中发现作曲家是如何处理吉他同管弦乐对话的平衡,而使音量小不再是一种限制,而是一种独特的美感。本文共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对该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中外研究状况以及课题创新点进行陈述;第二章介绍作曲家罗德里戈的生品和创作;第三章对两部协奏曲的和声、复调、调式调性进行分析;第四章对前两部吉他协奏曲的曲式结构特点进行分析;第五章对协奏曲中主奏乐器古典吉他本身做部分介绍,以及对吉他在作品创作中的记谱和技巧的运用理论做以阐述;第六章主要着眼于曲中吉他同乐队不同乐器组间的典型结合方式,以配器学的角度加以解读。

王圣元[8](2016)在《从《乐队协奏曲》看鲁托斯拉夫斯基早期创作技法特征》文中研究表明维多尔德·鲁托斯拉夫斯基(Witold Lutoslawski,1913.1-1994.2),波兰现代着名作曲家,以其缜密的音乐结构掌控力以及在作曲技法上的极高造诣,成为二十世纪乐坛中颇具影响力的作曲家之一。鲁托斯拉夫斯基十分巧妙的将二十世纪现代作曲技法中的诸多因素与传统作曲技法以及波兰民间音乐元素有机融合,衍生和发展成为独具个性的作曲技法,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音乐语言和创作风格。他的作品在二十世纪的音乐宝库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并越来越多地受到了演奏家及作曲家们的广泛关注。《乐队协奏曲》是鲁托斯拉夫斯基创作时期较早的一部以波兰民间音乐为素材的调性音乐作品,它不仅奠定了作曲家在波兰音乐界的地位并成为作曲家作曲风格转变的重要标志。本文以这部作品为研究对象,透视作曲家早期的创作手法特征,并探究这些手法特征对作曲家中后期作曲技法产生的影响。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简述了作曲家生平、不同时期的创作风格以及《乐队协奏曲》的创作背景,并对巴托克《乐队协奏曲》对鲁托斯拉夫斯基《乐队协奏曲》多方面的影响进行了阐述;第二部分对作品各乐章的布局以及主要创作特点进行了阐述;第三部分及第四部分对鲁托斯拉夫斯基《乐队协奏曲》中的多层次写法下产生的多调性对位,以及多层性织体层进行了分析,并对多层次织体层对作曲家中后期作曲技法形成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和阐述。

刘洋言[9](2016)在《罗德里戈《阿兰胡埃斯协奏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古典吉他这一历史悠久的弹拨乐器,它的自身属性致使其一直无法荣登大雅之堂。一部《阿兰胡埃斯》吉他协奏曲的诞生,为二十世纪吉他音乐的发展开疆拓土,并将古典吉他从民族性乐器提升到专业音乐的层次。但其创作者华金·罗德里戈(joaquin Rodrigo Vidre,1901-1999)却并不为人所了解。本文以西班牙作曲家罗德里戈及其《阿兰胡埃斯协奏曲》(Concierto de Aranjuez)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作曲家的介绍和对作品的全面分析,探寻罗德里戈的创作风格,并挖掘作品的价值体现及影响。本文分为六个章节进行阐述。第一章为绪论部分;第二章讲述二十世纪西班牙作曲家华金·罗德里戈的生平经历与创作生涯;第三章为作曲家代表作《阿兰胡埃斯协奏曲》的全面讲解,包括题名中西班牙的“阿兰胡埃斯”地点介绍、作品创作背景、创作过程及手稿、音乐分析四个部分,音乐分析又分为三个乐章技术分析和第二乐章的吉他技法与艺术性探讨;第四章阐述作曲家的创作风格体现;第五章讨论作品的地位与影响及其给作曲家本身造成的影响;第六章对全文进行归纳总结。

苏超[10](2014)在《“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指出“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下简称“文化共享工程”)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项文化惠民项目,旨在利用现代先进的技术手段,将中华优秀文化资源传递到全国的每个角落,重点解决偏远地区广大群众看书难、看电影难的问题,缩小城乡之间、人与人之间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存在的“信息鸿沟”。文化共享工程实施至今已跨越12年,然公众对于文化共享工程的认识却存在严重不足,此外,文化共享工程的实施过程是怎样的?效果如何?其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症结有哪些?其如何才能持续发展下去?本研究通过海量的文献材料系统分析、网上资源统计分析、访谈等方法对文化共享工程进行研究以期解决上述问题,进而实现文化共享工程广泛服务民众的目标。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研究从以下八个方面入手:(1)采用深度阅读并按照关键词、主题进行归类的方法对国内外374篇相关文献进行研究分析;(2)通过对文化共享工程241期工作简报、4000余条主要新闻材料、国家历年来关于文化建设方面的政策文件、山东省十余个市县服务点和国家中心部分工作人员访谈资料的分析,对文化共享工程实施过程进行梳理与分析;(3)采用统计、比较分析的方法,通过对国家数字文化网、31个省级分中心文化共享工程网站资源、中国国民休闲小康指数、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中国广播电视统计年鉴、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等数据资料的挖掘分析文化共享工程的实施效果;(4)以“心声·音频馆”与“上图讲座”两种资源的网上收听次数/观看次数为数据基础,分析公众对这两类资源的偏好程度;(5)在前面几项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访谈,分析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影响因素;(6)对国外相似项目进行分析;(7)进行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战略设计;(8)构建文化共享工程评估指标体系。经过对以上内容的研究与分析,本研究主要得出如下结论:(1)我国关于文化共享工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8个方面,分别是立足国家层面与基层的整体性研究,立足省级视角、市县视角、农村视角的实践研究,针对技术、培训、绩效评估、资源建设、版权问题等的专题研究。(2)文化共享工程的建设过程依据“建设”与“应用”的比重分为初步探索、普遍发展、巩固提升三个阶段;文化共享工程相关利益群体主要由提供决策与保障群体、实施监管群体、合作参与群体、用户群体构成;文化共享工程服务基层的方式主要通过两条支路完成。(3)文化共享工程的实施效果体现在三个层面,宏观层面表现为对消弭社会信息鸿沟的贡献,中观层面表现为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贡献,微观层面主要变现为对国家公共数字资源的充实与对国民生活质量提升的贡献。(4)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影响因素主要包含制度、资源建设、队伍建设等三个维度。(5)本研究针对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影响因素,结合相关理论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求,借鉴国外相似项目,对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做出如下战略设计:一是资源设计达到标准统一,二是通过制定完善的制度体系使制度设计达到系统全面;三是充分利用新技术的发展开发适应的技术平台,以及搭建多元的、人性的、环保的服务终端;四是通过多元的文化教育活动与多举措的文化共享工程宣传推广进行服务设计,实现“服务到人”的目标。(6)在文化共享工程顶层设计与已有评估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构建了包含建设、利用、效果三个一级指标的文化共享工程评估指标体系。本研究的主要创新在于:第一,国内首次对文化共享工程进行较为系统的总结与分析,有关见解对文化共享工程的发展具有较大的参考借鉴价值;第二,论文采用“四象限图”分析公众对文化共享工程文化信息资源的偏好程度,对相关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二、20世纪音乐名着巡礼——各类协奏曲补充(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世纪音乐名着巡礼——各类协奏曲补充(三)(论文提纲范文)

(1)舒曼《阿贝格变奏曲》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导论
    选题起源及依据
    文献综述及背景
    研究内容及目的
    研究重点难点创新点
二、舒曼及其变奏曲
    (一)关于舒曼
        1.舒曼生平简介
        2.舒曼创作简介
    (二)舒曼之变奏曲
        1.变奏曲的衍变
        2.“善变”的舒曼
三、《阿贝格变奏曲》文本分析
    (一)关于《阿贝格变奏曲》
        1.创作背景
        2.变奏的继承与发展
    (二)《阿贝格变奏曲》的音乐文本
        1.“物化”文本
        2.“动态”文本
        3.文本的“存在”意义
四、《阿贝格变奏曲》之“美”
    (一)《阿贝格变奏曲》之批评标准
        1.外在性标准
        2.内在性标准
    (二)《阿贝格变奏曲》之审美价值
        1.审美意识及想象
        2.审美感知及体验
        3.审美评价及感悟
结语
致谢
注释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2)欣德米特《乐队协奏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第一章 欣德米特《乐队协奏曲》的创作语境
    第一节 欣德米特早期创作概观
        一、演奏家与作曲家的双重身份
        二、一战时期的创作
        三、战后创作的转向
    第二节 “新客观性”(New Objectivity)潮流
        一、产生背景
        二、在欣德米特作品中的体现
        三、与新古典主义的联系与区别
    第三节 四首《室内乐》的前期探索
第二章 欣德米特《乐队协奏曲》音乐分析
    第一节 第一乐章——大协奏曲遗风
        一、利都奈罗段
        (一)音高设计
        (二)纵向织体
        二、间插段
        (一)乐器与音色
        (二)与利都奈罗段的内在联系
    第二节 第三乐章——为木管而作的进行曲
        一、乐章概述
        二、木管乐器音响特色
        三、主题设计
    第三节 二、四乐章分析——多层线性运动
        一、线性对位与线性运动
        二、第二乐章分析
        (一)三个主要乐思
        (二)三个主要乐思的纵向结合
        (三)《第一室内乐》中的先现
        三、固定旋律——第四乐章分析
第三章 欣德米特《乐队协奏曲》风格与体裁的进一步探索
    第一节 “新客观性”潮流下的音乐风格
        一、“新客观性”之本质
        二、《乐队协奏曲》“新客观性”的四个表现特征
    第二节 《乐队协奏曲》的体裁探索
        一、《乐队协奏曲》对协奏曲形式的开拓
        (一)为乐队整体写作的协奏曲
        (二)欣德米特《乐队协奏曲》与巴洛克时期乐队协奏曲的区别与联系..
        二、《乐队协奏曲》体裁写作的三个特征
        三、《乐队协奏曲》之后乐队协奏曲体裁的发展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欣德米特早期创作
附录二 20世纪重要的乐队协奏曲作品

(3)偶然音乐思维对协奏曲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 本文的研究设想
第一章 偶然音乐思维的本质、表现与总体效应
    第一节 偶然音乐思维的本质
        一 缘起的历史背景
        二 蕴含的哲学思想
        三 与即兴性和不确定性的关系
    第二节 偶然音乐思维的表现
        一 音高维度
        二 时间维度
        三 节奏维度
        四 曲式维度
        五 空间维度
        六 表情记号及其他方面
    第三节 偶然音乐思维的总体效应
        一 接受者
        二 怀疑者
        三 对其他音乐现象的影响
第二章 偶然音乐思维对协奏曲形式结构的影响
    第一节 协奏曲的历史发展
        一 协奏曲体裁在西方的兴起与流变
    第二节 保守型:协奏曲在欧洲所受的影响
        一 以鲁托斯拉夫斯基为代表的波兰作曲家
        二 以施尼特凯和杰尼索夫为代表的俄国作曲家
    第三节 开放型:协奏曲在美国所受的影响
        一 以约翰·凯奇为代表的美国作曲家
    第四节 升华型:协奏曲在中、日所受的影响
        一 以谭盾等为代表的中国作曲家
        二 以武满彻等为代表的日本作曲家
第三章 偶然音乐思维对协奏曲体裁原则的影响
    第一节 偶然音乐思维影响下的协奏曲体裁原则
        一 即兴元素与炫技原则
        二 协作方式与主体互应原则
        三 织体构造与音响对比原则
        四 奏鸣曲式原则
    第二节 偶然音乐思维的普遍性
        一 在中国的源头
        二 在日本的延续
结论
参考文献
    一 英文文献
    二 中文文献
致谢

(4)台湾地区高中音乐教材研究 ——以三民版、华兴版、泰宇版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现实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 台湾学者对台湾地区高中音乐教材的研究
        (二) 大陆学者对台湾地区高中音乐教材的研究
    四、研究内容及研究对象的确定
        (一) 研究内容
        (二) 研究对象的确定
    五、研究方法
        (一) 文本分析法
        (二) 数据统计法
        (三) 比较法
第一章 台湾现行高中音乐课纲研究
    第一节 高中音乐课纲的内容分析
        一、音乐课程目标分析——知、能、创、审美与尊重多元文化
        二、核心能力分析——音乐运用、体验、创作、品味与文化
        三、核心主题内容分析——乐理、唱奏、创作、欣赏
    第二节 实施要点分析
第二章 台湾高中音乐教材的编排特点——以三民、华兴、泰宇版为例
    第一节 三版教材编排顺序特点
        一、三民版教材编排顺序
        二、华兴版教材编排顺序
        三、泰宇版教材编排顺序
    第二节 三版教材编排之异同比较
第三章 台湾高中音乐教材内容研究——以三民、华兴、泰宇版为例
    第一节 知识类内容分析
        一、三民版知识类内容分析
        (一) 音乐知识
        (二) 乐器、乐队知识分析
        (三) 曲式知识分析
        (四) 乐理知识分析
        二、华兴版知识类内容分析
        (一) 音乐知识
        (二) 乐器、乐队知识分析
        (三) 曲式知识分析
        (四) 乐理知识分析
        三、泰宇版知识类内容分析
        (一) 音乐知识
        (二) 乐器、乐队知识分析
        (三) 曲式知识分析
        (四) 乐理知识分析
        四、三版教材知识类内容异同比较
        (一) 主要部分的比重不同
        (一) 难易程度不同
    第二节 三版音乐教材实践类内容分析
        一、三民版实践类内容分析
        (一) 视唱练耳练习
        (二) 演唱
        (三) 即兴与创作
        (四) 舞台展演活动创作
        二、华兴版实践类内容分析
        (一) 视唱练耳练习
        (二) 演唱
        (三) 即兴与创作
        (四) 舞台展演活动创作
        三、泰宇版实践类内容分析
        (一) 演唱
        (二) 即兴与创作
        (三) 舞台展演活动创作
        四、三版教材歌唱实践类内容异同比较
        (一) 三版教材演唱歌曲数量比较
        (二) 三版教材演唱歌曲相似度比较
        (三) 难易程度比较
    第三节 三版教材聆听类内容分析
        一、三民版欣赏曲目
        二、华兴版欣赏曲目
        三、泰宇版欣赏曲目
        四、三版欣赏曲目异同比较
        (一) 三版教材欣赏曲目数量比较
        (二) 三版教材欣赏曲目相似度比较
    第四节 三版教材其他类内容分析
        一、音乐与多媒体
        二、思考类问题
        三、手工类实践
        四、前导组体分析
第四章 台湾高中三版音乐教材的编辑特点
    第一节 图片与内容的配合
        一、建筑、雕塑类图片
        二、音乐相关图片
        三、自然风景图片
        四、谱例的图片
        五、人物的图片
        六、画作的图片
        七、电影、音乐剧图片
        八、专辑的图片
        九、剧院的图片
    第二节 语言引人入胜
    第三节 注重历史与现实的关联
        一、古典艺术音乐与现代音乐生活相结合
        二、音乐知识与现代音乐生活相结合
    第四节 注重自主探究
第五章 两岸比较视域下高中音乐教材的差异
    第一节 两岸比较视域下西方音乐翻译差异
        一、人名翻译不同
        二、曲名翻译不同
        三、音乐术语翻译不同
        四、同一歌曲,翻译不同
        五、台湾音乐教材中多原文注释
    第二节 两岸高中教材异同、问题及合理化建议
        一、两岸高中教材异同
        (一) 台湾教材集中化、大陆教材分模块
        (二) 大陆教材传统音乐多,台湾教材大陆传统音乐少
        (三) 大陆教材当代创作音乐多,台湾教材大陆当代创作音乐少
        (四) 台湾教材大陆音乐家介绍少,台湾地区音乐家介绍多
        (五) 大陆教材传统音乐知识多,台湾教材大陆传统音乐知识少
        二、两岸高中音乐教材存在的问题及合理化建议
        (一) 大陆高中音乐教材存在的问题及合理化建议
        (二) 台湾高中音乐教材存在的问题及合理化建议
结论
    一、西方化价值取向
    二、本土化价值取向
    三、开放化价值取向
    四、“去中国化”价值取向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5)《交响》办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论文框架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20世纪80年代的国内音乐期刊
    第一节 音乐期刊发展的基本状况
        一、普通期刊
        二、核心期刊
    第二节 音乐院校学报的发展状况
第二章 《交响》的办刊缘起
    第一节 《延安歌声》时期
        一、《延安歌声》办刊前身及缘由
        二、《延安歌声》的编辑特点分析
    第二节 《交响》时期
        一、更名与复刊
        二、《交响》办刊三十余年的历史分期
第三章 《交响》的编辑实践与特色
    第一节 《交响》的编辑实践分析
        一、编辑主体的历史更替
        二、不同时期作者群的形成与发展
        三、专题栏目的内容设置
    第二节 《交响》的编辑特色分析
        一、办刊方针的变化与调整
        二、栏目设计和内容选择变化
        三、读者定位及其拓展
        四、外部装帧设计的进步
第四章 《交响》重要栏目的代表性文论评析
    第一节 中国传统音乐研究栏目
        一、西安鼓乐
        二、敦煌乐谱研究
        三、西北区域音乐及其秦派民乐研究
    第二节 音乐史研究栏目
        一、中国音乐史及其相关问题研究
        二、西方音乐史及其相关问题研究
    第三节 大学生研究生学术园地
        一、研究选题的多样性分析
        二、研究内容的关联性分析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1982 年--2016 年《交响》目录汇总
致谢

(6)埃尔文·舒尔霍夫钢琴作品中爵士元素的探究 ——以《爵士素描集》《跳舞的爵士组曲》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选题缘起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4 研究方法
    1.5 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1.5.1 选题新
        1.5.2 视角新
2.埃尔文·舒尔霍夫的艺术生平及钢琴作品的创作
    2.1 埃尔文·舒尔霍夫的艺术生平
    2.2 埃尔文·舒尔霍夫的钢琴音乐与两部钢琴作品的创作背景
        2.2.1 埃尔文·舒尔霍夫的钢琴作品
        2.2.2 两部钢琴作品的创作背景
3.爵士音乐载体
    3.1 爵士音乐的起源
        3.1.1 非洲与欧洲音乐的影响
        3.1.2 田野劳动号子与劳动歌曲的影响
        3.1.3 宗教音乐的影响
        3.1.4 行进乐队的影响
    3.2 爵士音乐早期的发展
        3.2.1 热辣音乐的出现
        3.2.2 爵士乐伴随新奥尔良的爵士乐手进入主流社会
        3.2.3 由新奥尔良向美国其他地方传播
        3.2.4 交响乐与爵士音乐的融合
        3.2.5 “大跨度”钢琴与布鲁斯钢琴的出现
        3.2.6 大乐队爵士风格的兴起
    3.3 简述早期爵士乐对二十世纪初古典作曲家创作的影响
        3.3.1 节奏方面
        3.3.2 音阶和旋律的运用方面
        3.3.3 和声方面
        3.3.4 演奏技法方面
        3.3.5 使用爵士舞曲风格方面
    3.4 早期爵士风格影响之下舒尔霍夫所创作的带有爵士元素的钢琴作品
4.埃尔文·舒尔霍夫两部钢琴作品中的爵士元素
    4.1 拉格泰姆的运用
    4.2 布鲁斯音乐的运用
        4.2.1 布鲁斯音乐的音乐特征
        4.2.2 布鲁斯音乐在旋律上的特性音
    4.3 “大跨度”演奏技术的运用
    4.4 爵士元素在旋律与和声上的体现
        4.4.1 爵士元素在旋律上的体现
        4.4.2 爵士元素在和声上的体现
    4.5 爵士元素在节奏律动上的体现以及舞曲风格的运用
        4.5.1 爵士元素在节奏律动上的体现
        4.5.2 爵士舞曲风格的运用
5.埃尔文·舒尔霍夫两部钢琴作品在演奏诠释与具体演奏形式上的探究
    5.1 爵士风格在演奏上的把握与诠释
        5.1.1 拉格泰姆风格的演奏诠释
        5.1.2 布鲁斯风格的演奏诠释
        5.1.3 “大跨度”风格的演奏诠释
        5.1.4 爵士舞曲风格的演奏诠释
    5.2 具体演奏形式在技术上的探究
        5.2.1 触键上的探究
        5.2.2 踏板使用上的探究
        5.2.3 对于力度的探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罗德里戈早期吉他协奏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缘由
    1.2 选题的目的
    1.3 中外研究成果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之处
第2章 罗德里戈的生平与作品
    2.1 罗德里戈的生平简介
    2.2 罗德里戈的生平创作
第3章 两部作品和声、复调、调式分析
    3.1 和声分析
        3.1.1 《阿兰胡埃斯协奏曲》和声分析
        3.1.2 《绅士幻想曲》和声分析
    3.2 复调分析
    3.3 调式分析
        3.3.1 《阿兰胡埃斯协奏曲》调式分析
        3.3.2 《绅士幻想曲》调式分析
第4章 两部吉他协奏曲的结构特点和曲式分析
    4.1 《阿兰胡埃斯协奏曲》结构特点
    4.2 《阿兰胡埃斯协奏曲》曲式分析
        4.2.1 第一乐章
        4.2.2 第二乐章
        4.2.3 第三乐章
    4.3 《绅士幻想曲》结构特点
    4.4 《绅士幻想曲》曲式分析
        4.4.1 第一乐章
        4.4.2 第二乐章
        4.4.3 第三乐章
        4.4.4 第四乐章
    4.5 小结
第5章 两部吉他协奏曲中吉他技巧的运用
    5.1 《阿兰胡埃斯协奏曲》
        5.1.1 轮扫奏法
        5.1.2 快速音阶
        5.1.3 装饰音
        5.1.4 泛音
        5.1.5 分解和弦
        5.1.6 琶音
    5.2 《绅士幻想曲》
        5.2.1 赋格演奏
        5.2.2 铜管奏法
        5.2.3 低声部旋律织体
        5.2.4 滑音
第6章 吉他与管弦乐结合的平衡处理
    6.1 吉他与弦乐组的结合
    6.2 吉他与木管组的结合
    6.3 铜管乐器的使用
    6.4 乐队全奏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8)从《乐队协奏曲》看鲁托斯拉夫斯基早期创作技法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背景性综述
    第一节 鲁托斯拉夫斯基《乐队协奏曲》综述
        1、作曲家生平简要介绍
        2、作曲家的音乐创作道路
        3、《乐队协奏曲》的创作背景
    第二节 《乐队协奏曲》体裁的发展历程
        1、乐队协奏曲体裁的由来
        2、20世纪乐队协奏曲体裁的确立
    第三节 巴托克《乐队协奏曲》对卢托斯拉夫斯基《乐队协奏曲》的影响
        1、创作理念与作品结构
        2、主题材料及陈述方式
        3、调性处理手法及织体形态
        4、配器及音色
第二章 《乐队协奏曲》创作特点概述
    第一节 各乐章结构及调性布局特点
        1、作品整体结构布局特征
        2、第一、二乐章结构及调性布局特点
        3、第三乐章结构及调性布局特点
    第二节 作品创作特点综述
        1、主题陈述特点
        2、和声特征
        3、配器风格特征
第三章 多层次写法在作品中的运用及其特征
    第一节 多层次叠置所产生的多调性对位
        1、多调性的起源与发展
        2、多调性对位产生的纵向形态特征
    第二节 作品中多调性对位结合形态的特征
        1、主调性与属调性的结合关系
        2、主属调性与其他调性结合关系
        3、非主属调性结合关系
    第三节 多层性织体形态在《乐队协奏曲》中的体现
        1、节奏对位所产生的织体形态
        2、单声复调所产生的织体形态
第四章 多层次写法对作曲家中后期创作的影响及意义
    第一节 形成“有控制的偶然”技法的因素
        1、单声复调织体与模仿复调形式的“声部束”
        2、多声部织体型与微型复调
        3、节奏对位与“微节奏”组织
    第二节“帕萨卡利亚”与“链条结构”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罗德里戈《阿兰胡埃斯协奏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与目的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二章 华金·罗德里戈简介
    第一节 罗德里戈的生平经历
    第二节 罗德里戈的生平经历
第三章 《阿兰胡埃斯协奏曲》作品分析
    第一节 西班牙的阿兰胡埃斯
    第二节 创作背景
    第三节 创作过程及手稿
    第四节 音乐分析
        一、三个乐章技术分析
        二、第二乐章吉他技法及艺术性分析
第四章 罗德里戈风格体现
第五章 《阿兰胡埃斯协奏曲》的影响
    第一节 作品本身价值及影响
    第二节 对作曲家的影响
    第三节 小结
第六章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罗德里戈作品年表&二十世纪作曲家的同年创作
    附录二:《阿兰胡埃斯协奏曲》世界首演年表
    附录三:罗德里戈吉他作品表
    附录四:二十世纪其他作曲家的吉他协奏曲作品创作
    附录五:罗德里戈生平所获奖励及荣誉表
致谢

(10)“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附图清单
附表清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一、研究背景
        二、问题设定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主要概念界定
        一、数字鸿沟
        二、文化信息资源
        三、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四、可持续发展
    第四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内容与思路
    第五节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相关理论与文献回顾
    第一节 研究相关理论
        一、知识沟理论
        二、文化权利
        三、文化传播
        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五、公共物品理论
        六、贫困文化理论
    第二节 我国文化共享工程研究文献回顾
        一、文化共享工程研究文献的内容分析
        二、文化共享工程研究文献的评价分析
第三章 实施文化共享工程的背景分析
    第一节 文化共享工程实施的背景
        一、全球信息化给文化建设带来挑战
        二、国家对文化建设日益重视
    第二节 实施文化共享工程的缘由
        一、提高国民生活质量的需要
        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三、弘扬中国优秀文化的需要
第四章 文化共享工程实施过程
    第一节 初步探索阶段:十五时期
        一、建立试点
        二、启动应用
        三、全国推广
        四、初步探索阶段工程建设小结
    第二节 普遍发展阶段:十一五时期
        一、开展文化共享工程试点工作
        二、与相关项目合作共建
        三、文化共享工程“进村入户”
        四、县级数字图书馆推广计划
        五、普遍发展阶段工程建设小结
    第三节 巩固提升阶段:十二五时期
        一、继续推进服务网络的全覆盖
        二、服务新思路:拓展与深化
        三、统筹数字资源建设
        四、打造技术支撑平台
        五、巩固提升阶段工程建设小结
    第四节 对文化共享工程建设过程的系统分析
        一、建设流程
        二、国家政策影响及作用
        三、相关利益群体分析
        四、资源构成分析
        五、服务方式分析
第五章 文化共享工程建设效果与分析
    第一节 宏观层面:消弭社会信息鸿沟
        一、计算机设备增加助力“信息鸿沟”的消弭
        二、计算机技能培训助力“信息鸿沟”的消弭
    第二节 中观层面: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一、推动公共图书馆的现代化发展
        二、促进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的层级建设
    第三节 微观层面:充实文化资源,提升国民生活质量
        一、充实国家公共数字文化资源
        二、助力国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第四节 公众对文化共享工程数字文化资源的偏好分析
        一、以“心声·音频馆”为例
        二、以“上图讲座”为例
第六章 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战略设计
    第一节 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
        一、从文献梳理中发现问题
        二、从建设过程与效果中分析问题
        三、从访谈资料中挖掘问题
        四、影响因素的确定
    第二节 国外相似项目介绍及分析
        一、美国:“美国记忆”(American Memory)
        二、韩国:“信息网络村”(Information Network Village,INVIL)
        三、南非:“数字之门”(Digital Doorway)
        四、印度:“墙上之窗——学习站”(HiWEL-Learning Stations)
        五、日本:“无处不在网络计划”(U-Japan)
        六、英国:“文化在线”(Culture on Line)
    第三节 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顶层设计
        一、设计导向: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
        二、设计主题:突出“标准、规范、反馈、社会化”
        三、资源设计:标准统一
        四、制度设计:系统全面
        五、技术设计:拓展利用
        六、服务设计:进村入户到人
    第四节 文化共享工程未来发展实践指导
        一、指导原则:依据顶层设计与相关建设规划
        二、以技术支撑平台为基础,构建层级分布式互联网网站群
        三、以“服务年”为契机,实现数字文化活动的品牌化建设
        四、以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建设为重点,完善资源基础库
        五、以人才建设为中心,推动全民信息素养教育与工作队伍培训
    第五节 构建文化共享工程效果评估指标体系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不足
    第三节 研究展望
附录A 文化共享工程建设问题汇总——96篇研究文献梳理
附录B 国家数字文化网——专题资源库
附录C 心声·音频馆资源
附录D 上海图书馆讲座回顾(2002年-2013年)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20世纪音乐名着巡礼——各类协奏曲补充(三)(论文参考文献)

  • [1]舒曼《阿贝格变奏曲》探究[D]. 张煜欣. 云南艺术学院, 2020(12)
  • [2]欣德米特《乐队协奏曲》研究[D]. 李诣谳. 上海音乐学院, 2020(01)
  • [3]偶然音乐思维对协奏曲的影响[D]. 张敏.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4]台湾地区高中音乐教材研究 ——以三民版、华兴版、泰宇版为例[D]. 冯晓曼. 福建师范大学, 2018(09)
  • [5]《交响》办刊研究[D]. 包耘赫. 西安音乐学院, 2018(11)
  • [6]埃尔文·舒尔霍夫钢琴作品中爵士元素的探究 ——以《爵士素描集》《跳舞的爵士组曲》为例[D]. 韩溪. 贵州师范大学, 2018(05)
  • [7]罗德里戈早期吉他协奏曲研究[D]. 程昕. 陕西师范大学, 2018(01)
  • [8]从《乐队协奏曲》看鲁托斯拉夫斯基早期创作技法特征[D]. 王圣元. 西安音乐学院, 2016(08)
  • [9]罗德里戈《阿兰胡埃斯协奏曲》研究[D]. 刘洋言. 华东师范大学, 2016(10)
  • [10]“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研究[D]. 苏超. 南开大学, 2014(07)

标签:;  ;  ;  ;  ;  

20世纪音乐经典之旅-各种协奏曲的补充(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