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个草图更改为 6 个草图

4 个草图更改为 6 个草图

一、4速写改成6速写(论文文献综述)

徐蕊[1](2019)在《《妇女共鸣》中妇女解放观念的研究》文中指出《妇女共鸣》作为在中国女性意识开始苏醒的背景中出生与成长的妇女刊物,以作为妇女的喉舌和听众为己任,历经十余载春秋,长期关注和从事于妇女解放的运动。其编辑及作者群体也是在这一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先进女性,他们通过关注妇女在人格、家庭、政治和社会中的处境和地位来与读者连接,无论是在自身实际生活还是妇女工作中,他们所展现的身份认同感,都是具有代表性和研究性的,因此本文以《妇女共鸣》在1927-1937年间的原始资料为基础,以历史时间为线索,对有关杂志编辑在妇女解放中的传播观念进行梳理分析,并探讨在当时封建与先进思想碰撞下的社会环境中,《妇女共鸣》的编辑和作者们是如何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传播身份认同和妇女解放思想的。本文第一章主要是对《妇女共鸣》产生的背景做整体的概述,其中从社会性别这一观点切入,通过对当时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出版业等环境的现状分析,由大到小,由宏观到微观,分析在当时社会条件下该刊的创刊原因与宗旨,在此对该刊做一个详细的介绍,如办刊人及编辑全体,整个杂志的栏目设置和内容设置,使得读者对《妇女共鸣》的创刊缘起及基本情况有一个详细的了解,以便为接下来的章节做铺垫。第二章主要是从《妇女共鸣》创刊的开始阶段所宣传的重点入手,发现在这一时期,编辑工作者们主要是主张女性人格平等,并基于这一原则主张要摆脱旧礼教对他们的压迫,倡导“新女性”的自主选择,并从人格和人权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第三章则是从女性的伦理身份着手,考察女性在婚姻及家庭角色中的伦理地位,尤其是在世界经济危机和复古思潮的影响下,面对鼓吹“妇女回家”和“摩登妇女”、“女子花瓶”的言论,该刊又是如何应对和反驳的。第四章是从国家民族的角度出发,讨论在国内政治环境严重的时刻,妇女作为“国民”应负的责任和义务。总之,无论是从“新女性”自身还是他们在家庭、社会中的角色论争,《妇女共鸣》工作者们始终在社会发展的角度宣传着妇女解放的思想,从家庭到社会再到国家,妇女的社会性别一步步被细化和扩大,妇女解放也在一步步的深化着。本文的梳理不仅是对妇女解放观念传播历史的回应,更是希望能够为之后的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资料借鉴。

陈瑶瑶[2](2018)在《速写对苏葆桢花鸟画创作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中西文化相融合、写实和写意两大体系互补互渗的时代背景下,苏葆桢始终坚持中体为本、西体中用、融会贯通的艺术态度,创作出清新雅丽、匠心独具的画风,丰富了写意花鸟画意境和表现语言,受到国内外人士的一致好评。在他一生的花鸟画创作生涯中,速写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它不仅可以收集形象资料、积累创作素材,还可以丰富画面效果,使花鸟画在形象塑造上更具准确性。在花鸟画专业训练和创作中,越来越多的人依靠相机记录自然生活的不同物象,通过图片拷贝形体轮廓,然而图片并不能代替速写,过多的使用图片会使画面在生动性、感染力等方面有所欠缺。故希望通过本文对速写在苏葆桢花鸟画创作中的影响研究,启发人们重新认识到速写的重要性,从而找到可学习、借鉴的方向,共同为丰富写意花鸟画的发展而努力。笔者通过多次对苏葆桢先生儿子苏苏、苏杨老师的拜访,拍摄了大量有关苏葆桢先生的速写手稿,是本文开展下去的重要保证。在此基础上,本文从三大板块研究速写对苏葆桢花鸟画创作的影响。首先限定速写在本文中的概念,了解苏葆桢速写稿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所用的材料与运用方法,按照不同标准,将速写稿分类研究;然后分析速写和苏葆桢花鸟画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花卉、禽鸟和蔬果三种题材案例,举例论证速写对创作的具体作用,分析速写在花鸟画创作过程、形式特征和对苏葆桢创作能力的影响;最后根据前文研究内容,总结速写不同于照片的特点及本身具有的独立价值,提倡人们重拾速写。

陈新煌[3](2016)在《陶行知艺术教育实践的探索》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通过对陶行知艺术教育思想的形成过程以及他的艺术教育实践进行梳理,主要探索与分析陶行知的艺术教育实践对现今艺术教育推广的可以借鉴的经验教训。本论文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绪论,主要叙述研究的初衷、创新点、切入点,并阐明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二章主要叙述陶行知艺术教育思维的形成过程。陶行知的研究者们把他的教育思想划分为7个阶段。在本章中,我把这7个阶段中他的艺术教育思维从其教育理论中抽离出来分别进行论述。第三章育才学校的艺术教育实践是陶行知艺术教育实践的重点时期。通过对当时育才学校开设艺术特修课和组织生活教育中的艺术实践活动的阐述,我试图在本章中描绘出陶行知艺术教育实践的全景。第四章育才的创造月是论文的核心部分,也是陶行知艺术教育实践的重要时刻,在这个阶段陶行知试图用创造月的形式鼓励育才学校的师生们尝试将艺术教育与普及教育更有机地结合起来。而本章第三节创造月的意义则主要探讨艺术教育与普及教育实践相结合会给陶行知的育才学校带来哪些变化以及对于普及教育来说,艺术教育的介入如何改变学生学习的状态。第五章作为总结部分,将通过分析陶行知的艺术教育实践为何没有在他去世后继续由他的学生们发扬光大,反思他在实践过程中的不足,并结合如今市教委提出的艺术教育进课堂的举措,进而思考在如今的中小学中推进艺术教育需要注意的问题。

刘妍晶[4](2014)在《国内手绘课程教学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艺术设计涉及到建筑业、房地产业、建材业、产品制造业、传媒业、服装业等等多个行业的发展,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艺术设计教育迎来了高速发展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全国数量庞大的专业布点、招考规模、扩展速度,换回的却是社会对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成果的质疑。教学中出现问题,核心在于施教者缺乏对艺术设计及其教育本质的思考,以及对课程的深入研究。课程是教学之本,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保证。各个院校对新型课程颇为重视的同时,对一些“成熟”课程的教学体系改革与创新却甚少关注,其中“手绘课程”就是典型。时至今日,手绘水平业已成为判断设计师专业水准的重要依据和衡量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由于现代科技和电脑效果图的冲击,手绘效果图教学体系暴露出了其不适应现代教学潮流的种种弊端。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在于,我们应该认真反思如何在市场的背景下,通过深入调查、研究,改善、整合并建立内涵更广、更新、更完善的手绘课程教学体系去取代不合时宜的手绘效果图课程教学体系。只有对理论和实践双方面的深刻把握,才能够保证研究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文章先从理论方面分析了手绘课程的内涵与外延,包括手绘的概念、地位、重要性、发展历史等。然后重点探讨了手绘课程的设置原因。西方手绘和我国手绘发展史,一直没有脱离美术向工艺美术再向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在设计过程中为了强调表现能力、最终效果和对真实场景的模拟而开设手绘效果图课程,效果图能力作为必备技艺被广泛重视。发展至今,由于外因和内因的双重冲击,手绘课程的教学目标开始与时俱进地由效果图向着强调草图和快图的方向发展。实践方面,由于现今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普遍存在的仍然是手绘效果图的教学体系,那么研究对象仍是效果图课程的教学现状。通过考察、调研、整理,得出效果图教学中存在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法缺乏改革和创新、教学成果评价体系不健全等问题。这些问题概括起来就是教学体系的问题。教学体系片面强调效果图忽视草图的原因可以从手绘本身、设计专业课程结构、市场反馈、手绘培训行业的发展现状四个方面来阐释。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践分析的契合,我们在手绘课程总体构想和具体教学目标的指导下,以创新手绘课程教学体系设计研究为核心,从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课程实施过程的控制、课程评价体系的设计以及人为因素的改善几个方面入手,提出了一些可行性的设想和建议。特别是课程内容方面分基础课程、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三个方面逐层阐述和深入,具有创新性意义。有利于真正实现用内涵更广、更新的手绘课程替代不合时宜的手绘效果图课程的目标,提高教学水平。中国设计的发展靠人才,人才的发展靠教育。希望本文所探讨的手绘课程教学体系符合学生升学、就业的实际需求,符合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培养出与时俱进的高素质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同时希望该教学体系对艺术设计专业下属的其他类似课程的教学具有相同的参考价值。立足细微、脚踏实地、掷地有声地为改革与创新,为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添砖加瓦。

于利[5](2014)在《邓白工艺美术教育思想研究》文中认为中国美术学院设计教育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1928年图案系。1952年因全国高校大调整,学院的工艺美术教育发展一度停滞,6年后,在邓白的努力下,才得以续接文脉,并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工艺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也为当下中国美术学院设计教育格局的形成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因此,研究总结邓白在学院工艺美术教育复建时期的思想和实践,可以清晰地了解学院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工艺美术教育的历史;同时,分析邓白在面对工艺美术教育问题时的思考,可以丰富对设计教育史的研究。论文首先分析20世纪五六十年代工艺美术教育遇到的问题,探究陈之佛、庞薰琹、雷圭元、邓白等工艺美术教育家们面对工艺美术的困境时所作的思考,分析邓白工艺美术教育思想成熟时期的社会背景及学院在这一阶段工艺美术教学上取得的成果;其次提炼影响邓白成长和思想形成的几个关键点,归纳总结邓白的工艺美术教育活动及其对学院工艺美术教育的贡献,进而概括出邓白工艺美术教育思想的要义。再次研究邓白的工笔画和陶瓷绘画艺术特点及工笔画的学习对其工艺美术教育的影响。最后分析总结邓白工艺美术教育思想对当下设计教育发展的启示和意义。

赵圣洁[6](2013)在《浙江省景宁县东弄村畲族民居初探》文中研究表明畲(shē)族是我国55个少数民族之一,现总人口约有70余万人,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安徽等省。浙江省景宁县是我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畲族传统民居是畲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往学术界多从人类学、语言学、音乐学、民族学等角度对畲族文化进行研究,而对畲族传统聚落、民居建筑的研究并不多也不全,亦很少有建筑学专业人士对畲族传统民居做过正面、详细的研究。因而,对畲族建筑进行调研、解析,不仅具有理论价值,而且还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可藉此整理挖掘当地的历史传统和文化资源,另一方面可深入研究畲族传统建筑,规划和指导未来的建设蓝图。论文以畲族民居为切入点,以浙江省景宁县东弄畲族村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阅读、实地调研和案例分析,论述了东弄村畲族聚落的环境位置、总体布局、内外空间结构和单体建筑的特点,结合对典型民居——蓝坤宝寮的测绘,从选址与布局、平面与功能、立面与造型、剖面与结构、材料与装饰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基于对畲族民居建筑现状的调研与思考,提出了保护和更新畲族民居建筑的若干建议。全文共分为6章:第1章:绪论。从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入手,论述了研究的内容与研究方法,阐明研究思路,界定主要概念,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状况进行综述,并提出论文的研究框架。第2章:畲族与畲族聚落、民居。从畲族的族源入手,对畲族和畲族的文化、典型的畲族聚落与民居进行分析,探究其发展历程、风格特色和影响因素。对比总结了浙西南不同地区畲族民居的建造样式。并从地理位置、气候特点、自然资源、历史文化等方面概述了景宁县畲族自治区的概况,并详细阐述景宁畲族的独特魅力。第3章:东弄村聚落内外空间形态与结构分析。概述了东弄村的现状及历史沿革,从自然地理环境、历史文化环境及生产生活方式等角度论述了景宁山地聚落形成的特点,并从建筑学、生态学、历史学以及传统风水理论等方面分析东弄村的内外空间形态。第4章:东弄村蓝坤宝寮建筑分析。结合测绘,对东弄村典型畲寮——蓝坤宝寮进行解读,从选址与布局、平面与功能、立面与造型、剖面与结构、材料与装饰、家具与陈设等方面进行定性、定量的分析和总结。第5章:畲族民居建筑遗产的保护与更新建议。利用实地调研资料,依据国家、省级地方有关政策,探讨在当今社会如何保护与更新畲族传统古村落。第6章:结论。总结全文,阐述论点,提出创新点,展望后续研究。

吴越[7](2012)在《基于人脸特征理解的肖像淡彩速写风格化系统》文中研究表明肖像画,一般为单个人物画像,脸部是其表现的焦点[1]。利用计算机自动生成一张具有画家绘制风格或传统艺术风格的肖像画[2]一直是计算机视觉领域一个有趣且具有挑战性的课题。由于人物肖像包含多种模式,人脸五官多种多样,再加上画家的艺术风格具有浓厚的个人色彩,计算机并不能很好的进行人脸五官特征的提取并生成有画家绘画风格的肖像画。本文正是针对这一问题展开研究。本文中实现了一个交互的肖像淡彩速写风格化系统PortraitYourself,对于输入的任意一张正面、无面部遮挡、单一颜色背景的肖像照,可以通过交互的操作输出一张具有画家绘制风格的肖像画。本文系统中使用了改进的主动形状模型(ASM①)算法[1],用于人脸特征的提取,为速写肖像画的五官生成提供了几何信息。再通过背景分割和肤色检测,对头发和衣服的轮廓进行了提取。本文系统中采用了基于与或图的方法对肖像进行表达[3]。由于与或图能够分离人脸肖像画的结构信息和风格信息并解析其多样性,改变素材模板库的风格就能方便的更改所生成的肖像画风格[4],这使得本系统可以不局限于现有的速写风格,在未来的工作中可以扩展成多风格处理的肖像画生成系统。该方法将肖像画分解为了头发、人脸和衣领三个部分,又将人脸又进一步细分成7个部分(2个眉毛,2只眼睛,鼻子,嘴巴,轮廓)。对于输入的一张人脸肖像,通过人脸定位得到其线描图,对线描图进行分割得到每一组件的线描图②,在系统模板库中使用了基于形状上下文的匹配方法查找并挑选形状最相似的子模板。这些子模板在与或图的指导下组合成肖像画[1,3]。系统使用基于关键点的形变渲染方法,将从库中查找得到的速写素材模板进行形变,渲染成一张速写肖像画。为了生成具有画家绘制风格的肖像画,系统中建立了一个速写风格的素材模板库,从库中选取最相似的模板进行肖像画绘制。由于人脸具有多样性的特征,人脸的7个组成部分也因人而异。为了生成逼真传神的肖像画,就要求系统的模板库中能有涵盖大部分人脸特征分类的速写素材。通过照片采集收集了近234名志愿者的肖像照片,邀请画家对其中177张进行了线描风格的绘制,并对其中的五官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分类,使得本系统拥有了一个分类较为完备的模板库。最后,本文对本文工作进行了总结,指出了本文的贡献点和不足。针对本文系统的不足之处,分析并讨论问了下一步的研究计划,给出了可行的改进方案。

贺小燕[8](2012)在《探究学习型地理教材的研究 ——以日本初中地理教材为例》文中指出探究性学习,自20世纪80年代被引入我国。发展至今,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中小学阶段的各个学科的教学之中,包括了地理学科。关于地理探究性学习的研究一直集中在探究教学法的研究,探究课程的设置等方面,有关探究学习型教材部分的研究比较少。本人在研究生期间,参与了华东师大理科教材国际比较课题组,接触到了日本的初中地理教材,感受到该地理教材中探究性学习的特色。本文选用了东京书籍出版社的《新社会·地理》和大日本图书出版社的《理科》两套地理教材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日本初中地理教材的案例研究,挖掘探究学习型地理教材的特点,积极吸收该地理教材编写的经验和优势,有效地推动我国初中地理教材编写的进一步提升。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本文首先对地理探究性学习进行研究。对探究性学习进行定义,对探究性学习的起源与发展进行文献梳理,提出探究性学习应该教材化这一观点。第二章,对探究学习型地理教材的研究。指出探究学习型地理教材是探究性学习教材化的一种形式,地理教材中的探究性体现在课文系统和活动系统中。介绍了美国BSCS生物教材和美国科学教材——科学探索者系列两套探究学习型教材,归纳其共有特色是设置有丰富的探究活动。第三章,对日本初中地理课程设置的研究。日本初中的地理学科被分别编排在社会与理科学科中。社会学科中的地理模块主要的内容是人文地理,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和学习的技能;理科学科中的地理模块主要的内容是自然地理,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技能与理念。日本在2008年3月进行了中小学阶段新一轮的课程标准改革,改革的重点是拓宽学生地理学习的视野与培养学生地理学习的技能。第四章,对日本的探究学习型地理教材——《新社会·地理》与《理科》两套地理教材的案例研究。从《新社会·地理》和《理科》教材中各选取了4个案例。通过对这些案例的研究,了解到日本探究学习型地理教材的特色:有多样化的探究活动;探究活动的难度适中;探究活动有详细的探究指导;有探究性学习的专题章节。第五章,总结了研究日本探究学习型地理教材所获得的启示。提出对于我国地理教材编写的建议:添加探究性学习的方法指导,提高教材引导性;尊重学科的交叉性,拓宽学生的视野;进行探究方法学习,突出活动的有效性等。

周颖[9](2008)在《浅析当代图形设计中“人”元素应用的创意》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今世界是一个非常注重创意的世界,各国政府尤其是中国,都在积极创建并扶持各种创意产业的发展,期望以创意带动经济、文化不断向前发展。图形设计是许多创意产业得以运作的基础环节,对当代图形设计而言,创意同样非常重要。基于以上认识,本文将围绕创意提出以下问题:一、什么是创意,为什么要进行创意?二、图形设计的创意是如何产生(或形成)的——是否具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如果有,是什么?为解答这些问题,在具体研究过程中,笔者以“人”元素创意图形作为案例,研究了“人”这一类型图形元素在创意图形设计过程中的实际应用情况(包括元素选择、元素的创意变化、创意元素的组合再运用等),最终得出一条图形创意的一般程序——“文化背景+审美趣味+人群定位+元素选择+元素创意+元素创意的组合运用=创意图形”,并通过毕业设计的实践验证,进一步证明了这一程序的实用性。

纪从周[10](2006)在《无价国宝古琵琶》文中研究指明

二、4速写改成6速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4速写改成6速写(论文提纲范文)

(1)《妇女共鸣》中妇女解放观念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缘起及研究现状
        0.1.1 选题缘起
        0.1.2 研究现状
    0.2 研究理论参考
        0.2.1 社会性别理论
        0.2.2 身份认同理论
        0.2.3 话语理论
        0.2.4 社会习惯的刻板印象
        0.2.5 集体无意识论
        0.2.6 议程设置理论
    0.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0.3.1 研究内容
        0.3.2 研究方法
    0.4 研究创新和研究反思
        0.4.1 研究创新
        0.4.2 研究反思
1 女性社会性别意识觉醒下的《妇女共鸣》
    1.1 女性社会性别觉醒的背景分析
        1.1.1 社会性别概念辨析
        1.1.2 女性觉醒的社会背景分析
        1.1.3 社会性别意识觉醒下的《妇女共鸣》
    1.2 《妇女共鸣》基本情况概述
        1.2.1 国民党性质下的办刊人及编辑群体
        1.2.2 涉及各种妇女问题的栏目设置
        1.2.3 观念逐渐深化的内容设置
2 在“新女性”自主选择中挣脱旧礼教压迫
    2.1 主张人格平等的新女性
        2.1.1 求取教育机会获得智识
        2.1.2 寻找职业实现经济独立
    2.2 享受作为“人”的平等权利
        2.2.1 力争参政权以提高政治地位
        2.2.2 争取财产继承权以谋经济独立
3 在家庭伦理身份论争中打破封建女性书写
    3.1 家庭妇女的权利保护
        3.1.1 提倡婚恋自由
        3.1.2 废除妾制
    3.2 “夫妇贤良”的家庭角色论争
        3.2.1 “一对夫妻”引发的各界论争
        3.2.2 “唇枪舌剑”的论争过程
4 在匹“妇”有责中挽救民族危亡
    4.1 经济救亡下的妇女国货年
        4.1.1 外货中的女子消费概况
        4.1.2 妇女与“节约救国”
    4.2 抗日救国呼声下的“女国民”
        4.2.1 民族危亡,匹“妇”有责
        4.2.2 身披戎装的抗日女性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2)速写对苏葆桢花鸟画创作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课题提出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苏葆桢花鸟画的研究现状
        1.2.2 速写与花鸟画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及论文结构
        1.3.1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3.2 论文结构
2 苏葆桢速写的概述及表现技巧分析
    2.1 苏葆桢速写概述
        2.1.1 速写概念界定
        2.1.2 苏葆桢速写作品的形成背景
        2.1.3 苏葆桢对速写的个人主张
    2.2 苏葆桢速写作品表现技巧分析
        2.2.1 苏葆桢速写采用的工具
        2.2.2 苏葆桢速写运用的方法
        2.2.3 苏葆桢速写作品的分类
    2.3 本章小结
3 速写对苏葆桢花鸟画创作的影响
    3.1 速写和苏葆桢花鸟画的联系
        3.1.1 两者都强调写意性的艺术感受
        3.1.2 速写是苏葆桢花鸟画创作和生活的桥梁
    3.2 速写对苏葆桢花鸟画产生影响的不同题材案例分析
        3.2.1 花卉
        3.2.2 禽鸟
        3.2.3 蔬果
    3.3 速写对苏葆桢花鸟画创作过程的影响
        3.3.1 初期——收集素材,记录灵感
        3.3.2 中期——经营位置,构思画面
        3.3.3 后期——调整的参照物
    3.4 速写对苏葆桢花鸟画形式语言的影响
        3.4.1 “形神兼备”的艺术追求
        3.4.2 “意象”的情感表达
        3.4.3 水墨的灵活运用
        3.4.4 个性语言的开拓与创新
    3.5 速写对苏葆桢创作能力的影响
        3.5.1 建立认知结构,扩大知识储备
        3.5.2 锻炼手上功夫,提高造型能力
        3.5.3 激发想象力,开发创造性思维
        3.5.4 训练敏锐的观察、捕捉事物特征的能力
        3.5.5 培养性情,使审美取向更具时代要求
    3.6 本章小结
4 从苏葆桢创作看速写的重要性
    4.1 照片不能代替速写
    4.2 好的速写是一种艺术
    4.3 重拾速写
    4.4 本章小结
5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致谢

(3)陶行知艺术教育实践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初衷
    第二节 创新和切入点
        一、切入点
        二、创新性
第二章 陶行知艺术教育思维的形成过程
    第一节 关注农村普及教育
    第二节 打通“课堂”前后台的教科书
        一、打通“课堂”前后台的千字课本
        二、转换教师学生角色关系的小先生制
    第三节 与戏剧碰撞,与艺术结缘
    第四节 艺术化的小先生
    第五节 艺术教育进课堂
    第六节 小结
第三章 育才学校的艺术教育实践
    第一节 育才学校的筹建
        一、选址
        二、学校构造
        三、课程设计和师资
        四、招生
    第二节 艺术特修课
        一、音乐组
        二、戏剧组
        三、绘画组
        四、舞蹈组
    第三节 创建艺术的氛围
    第四节 小结
第四章 育才的创造月
    第一节 创造月
        一、《化学之舞》晚会
        二、育才在创造
    第二节 鼓励创造——从创造月到创造年
    第三节 创造月的价值
        一、新的教学方式探索——主动与客动
        二、平民教育中的隐藏逻辑——规范与自由
        三、范式在艺术教育中的运用
    第四节 小结
第五章 关于陶行知艺术教育实践的反思
    第一节 陶行知的消失
    第二节 陶行知艺术教育实践的不足
    第三节 中国未来的艺术教育之路思考
附录一 《化学之舞》剧本
附录二 《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
附录三 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之进行方针与计划
附录四 《歌曲合集》
附录五 小先生制全国普及表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参与创作的实践
致谢

(4)国内手绘课程教学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意义
    1.2 概念解析
    1.3 文献检索综述
    1.4 研究的基本方法
    1.5 论文框架
第2章 手绘课程的内涵与外延
    2.1 “手绘”一词的界定
    2.2 手绘的地位和重要性
        2.2.1 快速记录灵感、推敲设计思路
        2.2.2 表达、沟通和交流的手段
        2.2.3 设计专业的重要必修课程
        2.2.4 艺术收藏价值、美学传承价值
    2.3 手绘课程的设置原因
        2.3.1 手绘与艺术设计的历史渊源
        2.3.2 效果图课程的设置原因
        2.3.3 手绘课程的设置原因
    2.4 手绘在艺术设计过程中的作用
    2.5 手绘课程与其它相关课程的关系
        2.5.1 手绘课程与艺术设计课程结构设置的关系
        2.5.2 手绘课程与电脑绘图课程之间的关系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手绘效果图课程的教学现况研究
    3.1 效果图课程的设置与课时
    3.2 效果图课程的教学现状
        3.2.1 教学内容单一
        3.2.2 教学方法缺乏改革和创新
        3.2.3 教学成果评价体系不健全
        3.2.4 效果图课程教学体系的问题分析
    3.3 手绘课程的课程目标
    3.4 手绘课程的教学趋向
        3.4.1. 效果图课程的转变
        3.4.2. 手绘课程的发展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手绘课程教学体系设计
    4.1 教学体系总体构想
        4.1.1 课程编制与课程设计
        4.1.2 分层安排、分段组织教学过程
        4.1.3 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结合
    4.2 教学目标的确定和贯彻
        4.2.1 将教学目标贯彻到底
        4.2.2 课程设置及学时
        4.2.3 课程间的关联和配合
    4.3 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
        4.3.1 手绘基础课程的改革与设计
        4.3.2 手绘必修课程的改革与设计
        4.3.3 手绘选修课程的改革与设计
    4.4 课程实施过程的操控
        4.4.1 备课过程要具有针对性
        4.4.2 合理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4.4.3 教学方法要具有适应性
        4.4.4 教学手段要具有多样性
    4.5 课程评价体系的设计
        4.5.1 目标评价模式
        4.5.2 考试考查制度
        4.5.3 质量监控体系
    4.6 人为因素的改善
        4.6.1 提高生源质量的举措
        4.6.2 增强师资力量的建议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5)邓白工艺美术教育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一、引言
    1、选题目的及意义
    2、选题研究的现状与相关资料
    3、选题研究目的及内容
    4、选题的创新点
二、20世纪五六十年代工艺美术教育的问题与思考
    1、20世纪五六十年代工艺美术教育面对的问题
        (1) 混沌与狭隘——对工艺美术本质认识不清
        (2) 图案教育与社会生产实践相脱离
        (3) 民族文化“西化”的倾向
    2、对工艺美术教育发展问题的思考
        (1) 反拨与重释——厘清工艺美术的本质
        (2) 教学要面向社会、面向生产
        (3) 民族性——强调民族民间传统艺术的传承
    3、20世纪五六十年代浙江美术学院的工艺美术教育
        (1) 教学与生产实践、社会实践密切联系
        (2) 强调继承和发展民族民间传统艺术
三、邓白工艺美术教育思想
    1、“取益在广求”——邓白艺术历程综述
        (1) 师从名家
        (2) 广思善学
    2、邓白工艺美术教育实践
        (1) 复建工艺美术系
        (2) 建设陶瓷专业
        (3) 抢救民族民间艺术
    3、邓白工艺美术教育思想要义
        (1) 根植传统、立足传统
        (2) 文质彬彬——思想性和艺术性、功能和审美的统一
        (3) “术”与“艺”的统一
四、绘画艺术特点及对其工艺美术教育思想的影响
    1、邓白绘画艺术特点
    2、工笔画的学习对其工艺美术教育思想的影响
        (1) 重视白描教学
        (2) 工笔画对其图案教学思想的影响
        (3) 文心匠意——文人的审美观念
五、结语
附录一:邓白年谱简编
附录二:邓白制定1958年工艺美术系各科教学大纲
参考文献
致谢

(6)浙江省景宁县东弄村畲族民居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表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全球一体化与地域差异性
        1.1.2 对传统建筑保护的日益重视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主要概念界定
        1.4.1 民居
        1.4.2 聚落
    1.5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5.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5.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6 研究的整体框架
第2章 畲族与畲族聚落、民居
    2.1 畲族与畲族文化
        2.1.1 族源
        2.1.2 畲族的族称
        2.1.3 人口与分布
        2.1.4 饮食文化
        2.1.5 服饰穿着
        2.1.6 岁时节庆
    2.2 景宁与畲族
        2.2.1 景宁县概况
        2.2.2 景宁县畲族的迁入
        2.2.3 景宁畲族宗族
    2.3 畲族传统聚落与民居
        2.3.1 寮的发展概述
        2.3.2 浙西南畲族传统民居的建造样式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东弄村聚落内外空间形态与结构分析
    3.1 东弄村概况及历史沿革
    3.2 东弄村形成的自然地理与历史文化环境
        3.2.1 自然地理环境
        3.2.2 历史文化环境
        3.2.3 生产生活方式
    3.3 东弄村的外部空间与结构形态
        3.3.1 聚落的类型
        3.3.2 朴素的风水观
        3.3.3 水口的布局
    3.4 东弄村的内部空间与结构形态
        3.4.1 “点肌理”的剖析
        3.4.2 “线肌理”的剖析
    3.5 东弄村建筑质量分析与风貌评价
        3.5.1 建筑质量
        3.5.2 建筑风貌评价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东弄村蓝坤宝寮建筑分析
    4.1 选址与布局
        4.1.1 简介
        4.1.2 选址
    4.2 平面与功能
        4.2.1 前院
        4.2.2 檐廊空间
        4.2.3 长间
        4.2.4 堂前
        4.2.5 厕所
        4.2.6 香火龛
    4.3 立面与造型
        4.3.1 “三段式”立面
        4.3.2 屋顶造型
    4.4 剖面与结构
        4.4.1 结构类型
        4.4.2 结构特征
        4.4.3 木作工具
        4.4.4 施工过程
    4.5 材料与装饰
        4.5.1 建筑材料
        4.5.2 建筑的装饰装修
        4.5.3 家居与陈设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畲族民居建筑遗产的保护与更新建议
    5.1 现状分析
        5.1.1 客观因素
        5.1.2 主观因素
    5.2 保护与更新建议
        5.2.1 政府及文保部门层面——成立工作机构,展开全面研究
        5.2.2 规划建设部门层面——制定保护规划,实施有机更新
        5.2.3 当地畲民层面——唤起环保意识,促进持续发展
    5.3 启示与借鉴
第6章 结论
    6.1 结论
        6.1.1 畲族民居(畲寮)没有被完全“汉化”,仍具有明显的民族特色
        6.1.2 蓝坤宝寮集中体现了畲族民居(畲寮)的民族特色、地域特点和营造技术
        6.1.3 保护优先,有机更新
    6.2 创新点
    6.3 后续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1:浙江省景宁县东弄畲族村调研报告
附录 2:蓝坤宝寮调研访谈记录
附录 3:东弄村蓝坤宝寮测绘图
附录 4:景宁畲族自治县行政区划
附录 5:景宁县东弄村建筑现状分析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7)基于人脸特征理解的肖像淡彩速写风格化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概述
    1.1 数字肖像风格化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课题来源及内容安排
第2章 相关原理和技术
    2.1 主动形状模型
    2.2 与或图表达
    2.3 形状上下文匹配
第3章 肖像淡彩速写风格化系统的总体设计
    3.1 需求分析
    3.2 系统架构设计
    3.3 实现框架设计
第4章 肖像淡彩速写风格化系统的详细设计
    4.1 系统静态结构设计
    4.2 基于改进的 ASM 的人脸特征提取
    4.3 速写素材模板库的建立
    4.4 基于与或图表达的肖像生成方法
    4.5 风格化渲染
第5章 PORTRAIT YOURSELF 系统实验
    5.1 系统界面
    5.2 系统操作流程
    5.3 系统实验环境
    5.4 系统实验数据
    5.5 系统实验结果分析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工作的总结
    6.2 未来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系统实验结果图
    附录 B-实验结果对比图
    附录 C-真人感知实验
致谢

(8)探究学习型地理教材的研究 ——以日本初中地理教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研究的背景
    二、研究的意义
    三、研究的对象
    四、论文研究的方法
第一章 地理学科的探究性学习
    第一节 探究性学习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节 国内外探究性学习的研究
    第三节 地理探究性学习的模式
第二章 探究学习型地理教材
    第一节 地理教材的发展研究
    第二节 探究学习型的地理教材
第三章 日本初中地理课程的设置
    第一节 日本初中地理课程简介
    第二节 日本初中地理课程标准评介
    第三节 日本初中地理课程标准的最新改革
第四章 日本初中探究学习型地理教材的案例研究
    第一节 日本初中地理教材中的探究性
    第二节 日本社会学科中的案例研究
    第三节 日本理科学科中的案例研究
第五章 日本探究学习型地理教材的特色与启示
    第一节 日本探究学习型地理教材的特色
    第二节 日本探究学习型地理教材带来的启示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9)浅析当代图形设计中“人”元素应用的创意(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概述
    一、课题的研究思路
    二、对本文重要关键词的解释
    三、选择"人"元素的应用创意作为图形创意设计载体的原因
第一章 当代图形设计需要新观念
    一、创意的本质是新观念的形成
        1、创意的基本定义
        2、创意与人的关系
        3、创意的本质是新观念的形成
        4、小结
    二、设计观念需要不断创新
        1、设计观念的创新、发展是社会内外部结构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
        (1) 快速的都市化进程
        (2) 科学技术——加速的推进力
        (3) 作为燃料的知识——知识就是变化
        (4) 小结
        2、设计观念的创新促进流行周期与价值理论的循环
        (1) 流行周期
        (2) 价值理论
    三、当代图形设计需要新设计观念
第二章 当代图形设计中新观念如何引导创意?
    一、研究的起点:图形元素应用的创意
    二、以"人"为元素的创意图形案例分析
    三、创意图形产生的一般程序
第三章 毕业设计
    一、毕业设计·主题
    二、毕业设计·人群定位
    三、毕业设计·图形设计
        1、构思
        2、图形元素的基础变化实践
        3、图形元素创意变化的排列、组合运用
    四、毕业设计·实物制作
    五、毕业设计·总结
结论
致谢
注释
参考文献

四、4速写改成6速写(论文参考文献)

  • [1]《妇女共鸣》中妇女解放观念的研究[D]. 徐蕊. 辽宁大学, 2019(01)
  • [2]速写对苏葆桢花鸟画创作的影响研究[D]. 陈瑶瑶. 重庆师范大学, 2018(12)
  • [3]陶行知艺术教育实践的探索[D]. 陈新煌. 上海戏剧学院, 2016(02)
  • [4]国内手绘课程教学体系研究[D]. 刘妍晶. 南京工业大学, 2014(04)
  • [5]邓白工艺美术教育思想研究[D]. 于利. 中国美术学院, 2014(04)
  • [6]浙江省景宁县东弄村畲族民居初探[D]. 赵圣洁. 南京工业大学, 2013(05)
  • [7]基于人脸特征理解的肖像淡彩速写风格化系统[D]. 吴越. 中山大学, 2012(09)
  • [8]探究学习型地理教材的研究 ——以日本初中地理教材为例[D]. 贺小燕. 华东师范大学, 2012(03)
  • [9]浅析当代图形设计中“人”元素应用的创意[D]. 周颖. 中国美术学院, 2008(01)
  • [10]无价国宝古琵琶[J]. 纪从周. 海内与海外, 2006(09)

标签:;  ;  ;  ;  ;  

4 个草图更改为 6 个草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