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确定注水油田注水量的方法

一种确定注水油田注水量的方法

一、确定水驱油田注水量的一种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胡罡,田选华,刘全稳,刘大伟,李鹏春[1](2021)在《水驱油田技术合理井网密度速算模型研究》文中指出技术合理井网密度优化研究是油田开发研究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以往采用的模型及算法均存在缺陷:(1)算法引用的原理或公式来源不明;(2)假设条件过多,或较理想,不符合实际情况;(3)影响因素考虑不全面、不合理;(4)在实际应用时,往往忽视算法本身的适用条件。针对以上问题,全面考察水驱油田油层压力的分布规律,在导出水驱油田合理油水井数比的基础上,建立了水驱油田技术合理井网密度的速算模型,提出了快速优化研究水驱油田技术合理井网密度的全新的方法。通过实例研究,新模型不仅与油藏数值模拟模型的计算结果非常接近,而且与矿场实际数据更接近,表明新模型是可靠的。研究表明,采油井的采液指数、注采比、注水井的吸水指数等注采压力系统因素是影响技术合理井网密度模型的主控因素。与以往算法相比,新方法综合考虑了注采不平衡、油水密度差异、体积系数、注水井启动压力、采油井启动压力梯度等方面的影响因素,因而适用于任何开发阶段、任何水驱油藏类型、任何油层压力分布状况条件下的技术合理井网密度及相关参数的计算,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和应用前景。

刘甜[2](2021)在《江汉盆地S井区开发效果评价及调整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S井区地处湖北省潜江市,区域构造属于江汉盆地潜江凹陷,主产层位古近系潜江组潜四段上地层,属于中孔、中渗储层,储层非均质性较强。截至2019年5月,研究区出现产量持续递减,能量保持水平低,含水率上升较快等问题,开发效果持续变差。为了改善研究区不利的开发现状,运用油藏工程的方法对研究区包括地层能量保持水平、产量递减以及采收率等在内的7个指标进行开发效果评价。研究表明:研究区地层压力保持在5MPa左右,是原始地层压力的1/4左右,水驱储量控制程度为35.6%,水驱储量动用程度为72.7%,综合含水率达到38.8%,含水上升率为2.9%,存水率为25%,产量递减类型属于双曲递减,目前月递减率为11.12%。研究区目前地层能量保持水平、水驱储量控制程度、水驱储量动用程度、存水率等都比较低,产量递减较快,含水率较高且含水上升较快,需结合剩余油分布情况进一步完善注采井网,加强注水,以改善目前开发效果,提高研究区最终采收率。结合研究区地质资料,运用Petrel地质建模软件建立了研究区油藏三维地质模型。在三维地质模型的基础上,运用CMG数值模拟软件建立了研究区油藏数值模型,在历史拟合较好的基础上,明确了研究区剩余油分布特征。研究表明:受到断层、构造、注采井网以及储层非均质性等因素的影响下,研究区平面剩余油主要富集在断层及油藏边角附近地区、构造高部位地区、注采井网不完善等区域;研究区纵向上剩余油主要富集在潜431、潜410、潜40中、潜40下、潜412、潜42下层位。以研究区T70X-3注水井组为例,从封堵高含水采油井、采油井转注、注水井补孔等方面研究了剩余油动用机理,结合剩余油分布特征制定了部署新井、封堵高含水采油井、油井转注、注水井补孔、压裂等调整措施方案,通过数值模拟预测十五年后开发效果指标,结果表明调整方案后比现有方案累计多采油24.12?104t,采出程度提高5.3个百分点,开发效果得到明显改善。

杨婷媛[3](2021)在《葡萄花油田开发指标变化规律及合理产量构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葡萄花油田地下剩余油分布情况复杂、产量逐年递减形势严峻,实现剩余油的经济、有效、合理挖潜是油田开发面临的主要技术难题。葡萄花油田开发指标变化规律及合理产量构成研究是基于对葡萄花油田的实际生产状况,总结出葡萄花油田的产量递减规律、油藏水驱规律。通过对这些规律的认识对葡萄花油田进行开发效果评价,包括对油藏采出程度评价、井网适应性评价和注入能力评价,再根据对葡萄花油田的开发适应性评价给出相对应的调整开发措施。将葡萄花油田的开发指标变化规律和开发调整措施相结合可以得到葡萄花油田的剩余开采潜力,为接下来的葡萄花油田的合理产量构成打下基础。本文研究了目前常用的产量递减规律、油藏水驱开发规律的方法,给出了葡萄花油田不同区块的产量递减规律曲线以及水驱程度。利用基础生产数据,从油藏的实际地质情况出发,发现葡萄花油田各区块在当前油价下的井网密度仍具有加密潜力;在进行水驱的老区和外围区块发现了不同程度上的注水量偏低情况。基于以上评价结果,从经济角度出发给出了水驱井网调整界限和水驱转聚驱调整界限。建议将目前合理井网密度限制在经济极限井网密度之内,并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将三采转注时间确定在含水率92%左右,此时收益最高。本文提出了油田定产量条件下的合理产量构成模型。模型以油藏实际地质数据和开发数据为基础,以油田在当前油价下的最大收益率为目标,按照既定的成本顺序对四个区块进行合理产量分配,为油田的合理产量规划提供现实依据。

李晓娜[4](2020)在《脉动周期注水的机理研究》文中指出目前我国大部分油田已进入中高含水期,进入高含水期开采之后,常规的注水方式难以有效的提高采收率。依据渗流力学的原理,油水井可通过实施周期注水的水动力学调整方式,在周期性的改变注入量和采出量的过程中,充分利用油藏中的毛管力和弹性能量引起高低渗透带之间的交渗,以及压力场的周期性变化引起常规注水状态下滞留区内的剩余油流动,使低渗透层段及未波及区域中的油被采出,从而达到提高采收率、改善开发效果的目的。本文通过对周期注水在室内实验、理论研究和矿场试验中的研究概况,提出尝试缩短周期时间,提出脉动周期注水的概念,在周期注水的基础上,从理论方面全面的分析了脉动注水驱油机理,从油藏垂向非均质与平面非均质两个方面解释毛管力、弹性力在脉动周期注水过程中改善油田开发效果的宏观作用机理和微观作用机理。改善垂向非均质油藏水驱油开发效果的机理主要是由毛细管力以及弹性力两者造成的层间窜流所引起的;通过这种方式,可将“死油区”重新激活。脉动注水在垂向非均质油层上主要是附加压力的影响,从理论上建立了附加压力的数学模型,论证了附加压力差是一种周期性扰动波的存在。并根据油水两相渗流理论和达西定律,在此基础上从横向驱替方向和纵向渗吸方向分别建立考虑两个流动通道的含水饱和度变化的渗流数学模型,最终建立两个通道的耦合模型,即注入水在水驱过程中地层含水饱和度的变化情况,并通过差分方法对数学模型进行求解,可定性分析毛管力、重力和附加压力在脉动注水过程中的作用。再通过油藏数值模拟方法对脉动注水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分别是毛管力、油藏非均质性、弹性力、原油粘度和地层各向异性对脉动周期注水效果的影响,为今后进一步研究和实施脉动周期注水的矿场试验提供了可参考的理论和技术基础。

赵秋胜[5](2020)在《PX油田开发指标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提出油田进入中高含水后期,开发矛盾进一步加剧,本文以PX油田为研究对象,通过理论分析、同类油藏开发经验总结及PX油田实际开发规律研究三种方法对含水率、采收率、注水利用率及递减率四个指标进行评价与分析,主要做了如下研究:(1)通过线性插值、加权平均等方法从开发经验角度建立同构造带7个相邻油藏的含水率与采出程度归一化曲线,并根据PX油田相渗曲线数据推导理论含水率变化规律,为PX油田含水变化规律评价及其它指标评价建立基础;通过拟合驱替规律曲线确定PX油田全过程及分阶段含水率变化型态函数,在此基础上进行含水率变化规律分阶段预测,量化各开发阶段的井网加密调整对含水率和含水上升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一次加密短期内降低含水率20个百分点,提高了水驱控制程度,油田开发效果得到极大改善;二次加密规模较小,降低含水率5个百分点。(2)低含水率阶段,在明确PX油田开发初期的典型特征基础上通过优选经验公式的方法预测开发初期井网条件下的采收率;中高含水率阶段,结合实际油田开发曲线与理论分析进一步明确了不同水驱规律曲线采收率预测差异大的原因是不同水驱规律曲线后期的含水上升率不同,提出了将水驱规律曲线后期含水上升率规律与油田中高含水期含水上升率规律相结合的选型原则。通过拐点识别、分段预测、校正童氏图版等方法分别预测评价一次加密、二次加密、二次非均匀加密井网条件下的采收率,量化了井网加密对采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含水率越高,井网加密对采收率提高值越小。(3)根据相渗曲线确定含水率与采出程度理论变化规律,在注采平衡的基础上推导出了完全基于相渗曲线的理论存水率变化规律;将无因次注入曲线-采出曲线与水驱规律曲线联立建立了基于驱替规律的存水率和水驱指数的预测方法,建立了完全基于实际驱替规律的存水率评价图版;考虑到多因素影响且实际数据不稳定性的特点,采用秩相关系数方法分析采液速度、采油速度、井网密度、注采比和油水井数比等指标与存水率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采液速度和井网密度对注水效果的影响最大。(4)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形成了PX油田理论产量递减类型判断、递减趋势稳定性分析、油田实际递减类型判别、递减类型校正、产量指标预测与评价、递减率影响因素分析等关于递减率研究的系统方法。结果表明:基础井网、一次加密井网、二次加密井网的理论递减类型均为双曲递减,与实际递减规律吻合;局部加密井网属于调和递减。含水率、采液速度和注采比对PX油田的产量递减影响较大,井网加密短期内显着减缓了全区的产量递减趋势。

方信人[6](2020)在《聚合物凝胶调剖后剩余油分布规建研究》文中认为中国油气对外依存度还将继续上升,能源安全存在潜在危险。一方面,积极发展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可以弥补油气资源供应的不足;另一方面对老油田进行深度挖潜,提高原油采收率,保证能源供给。目前,我国老油田大多进入高含水期,储层的非均质性大大制约了油田的开发效果。现有调剖剂往往只在注水井附近的油层中起到封堵作用,水会很快绕流,再次进入高渗带,导致调剖效果受限。因此,找到一种有效封堵的高效调剖体系,并利用岩心驱替实验手段量化调剖作用后储层剩余油的分布规律,优化聚合物驱过程中聚合物凝胶体系的最佳调剖时机及调剖剂用量极为重要。本文首先通过对不同聚合物分子量、聚合物浓度、交联剂浓度、稳定剂浓度的聚合物凝胶体系进行静态成胶强度测定,明确了聚合物凝胶体系成胶强度影响规律,并通过封堵性实验,确定了最佳配方:1500mg/L聚合物+0.3%Cr3+交联剂+0.03%稳定剂A的聚合物凝胶体系。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表征聚合物凝胶的微观结构,证明了聚合物凝胶体系成胶后的空间网络结构,明确其微观成胶机理及其调驱机理。通过电阻率法实现对非均质模型中剩余油分布进行定量的描述,通过模拟正韵律厚油层水驱、聚驱、凝胶调剖实验,明确调剖前后剩余油分布规律并优化出最佳的调剖时机。应用阿尔奇饱和度与岩性关系的理论方法进行饱和度标定,利用微电极岩心模型测定不同渗透率岩心在不同含油饱和度条件下的电阻值,建立岩--电关系标准曲线以此来反应某一时刻岩心内某一区域含油饱和度。通过对不同渗透率级差、不同注水时间、调剖时机以及调剖剂用量条件下模型内剩余油饱和度定量描述,明确聚合物凝胶体系调剖后储层剩余油分布规律的影响因素,给出开展聚合物凝胶调剖的最佳非均质条件,并优化出最佳的调剖时机及调剖剂用量。研究结果表明:渗透率级差越大,水驱阶段低渗透层波及程度越差,但聚合物凝胶体系调剖效果越好;前置聚驱0.1PV后进行调剖,调剖效果最好,低渗透层波及体积最大,波及区域内洗油效果最好;聚合物凝胶调剖剂注入量为0.196PV,调剖半径为高渗透层主流线的1/2时调剖效果最好,调剖后波及程度最高。

范佳乐[7](2020)在《S油田局部加密潜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海域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目前陆地油气产量呈现递减趋势,而国家的石油需求量稳步增长,海上油田产量的持续增长已经成为国家石油产量增长和产量接替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本文针对海上S油田进行研究,采用油藏工程和数值模拟等技术对S油田二次局部加密潜力进行圈定,并最终得到局部层系细分和井网加密方案。首先通过选取采收率、水驱储量控制程度、水驱储量动用程度、含水上升率、递减率、阶段存水率、阶段水驱指数、地层压力保持水平八项评价指标对S油田整体开发效果进行了单指标评价和综合评价。通过对S油田的评价得到,评价结果为一类油田,整体开发效果较好,但局部仍然具有进一步提高油田采收率的潜力。基于油藏工程和数值模拟技术,得到油藏数值模型拟合新方法。在历史拟合完成前,计算值与实际值的采出程度与含水率的关系曲线存在差别较大。基于油藏工程理论,推导证明Kro/Krw~Sw关系曲线与水油比~采出程度关系曲线的斜率和截距之间存在函数关系。根据油田实际数据计算的水油比~采出程度关系曲线,确定相渗曲线平移距离,反演得到修正相渗曲线,利用该相渗再次进行数值模拟计算,可以得到计算值与油田实际值相同的开发效果,实现快速历史拟合。采用该方法对S油田实际井组模型进行验证后得到拟合精度为96.84%,拟合精度较好。为了进一步寻找S油田整体加密后二次局部加密潜力,首先采用油藏数值模型拟合新方法运用Eclipse数值模拟软件对S油田进行历史拟合,进而对剩余油进行预测。为了凸显目前井网存在的不足,确定合理的局部井网加密位置,基于目前开发制度将模型预测到2041年6月。通过计算阶段采出程度和剩余油饱和度并进行对比分析,得到了S1和S2两个局部加密潜力区。通过整理、筛选潜力区地质油藏数据,并基于油藏工程、数值模拟和物理模拟等方法,得到了单井有效厚度界限、渗透率级差界限和生产井段跨度界限,从而为潜力区进行层系细分提供理论依据。通过采油速度法、井网密度法和经济极限井距等方法进一步优化了潜力区的井距界限,为S油田二次局部加密奠定理论基础。结合层系井网调整技术界限,采用不同层系与井网组合的方式共设计5套开发方案。通过预测得到:S1潜力区最优开发方案为Ⅰ上和Ⅰ下油组分为一套层系,以原有井为基础,构建两排油井邻一排水井井距排距均为175米的井网形式。Ⅱ油组为一套层系,构建井距排距均为175米的一排间注间采、一排采油井和一排注水井相组合的井网形式。累积增油量为343.92×104m3,单井增油量为9.05×104m3。S2潜力区最优开发方案为将Ⅰ上油组为一套层系,以原有井为基础,转注部分原采油井,构建一排间注间采、一排采油井和一排注水井的井网形式。Ⅰ下和Ⅱ油组为一套层系,构建井距排距均为175米的两排油井邻一排水井的井网形式。累积增油量为495.2×104m3,单井增油量为12.38×104m3。

司想[8](2020)在《敖南油田B井区平直联合布井及注水措施综合调整》文中研究表明在石油开发和生产的中后期,剩余油的合理开发对提高油田产量、增加经济收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针对敖南油田B井区,受断层遮挡影响、注采关系不完善、直井开发效果差等问题,为改善该井区开发效果、提高原油产量,本文开展敖南油田B井区平直联合布井及注水措施综合调整研究。首先,以敖南油田B井区为研究对象,利用研究工区范围内地质数据和24口井井位信息,通过三维地质建模建立了层面模型、断层模型、构造模型、沉积相模型、属性模型,并通过模型粗化,在保留模型框架和流动响应的基础上,将网格精度由20×20m粗化为30×30m,供给数值模拟使用;其次,将三维地质模型导入数值模拟软件中,结合油藏基本参数与生产井史完成全区和单井历史拟合,通过历史拟合,全区和单井拟合误差在5%以内,达到拟合要求;然后,通过分析剩余油饱和度分布图和储量分区数据,完成剩余油成因分析和剩余油定性定量描述,并根据剩余油分布情况制定了平直联合布井、油井转注、周期注水的挖潜措施;然后,通过建立概念模型,结合灰色关联分析法,研究平直联合布井方式下水平井长度、射孔间隔、注采间距以及直井水平井匹配个数等参数对采出程度的影响规律,确定了平直联合布井参数,完成了7口水平井、4口直井,共11口井的井位设计;最后,开展注水措施综合调整研究,通过概念模型优选水平井周围匹配2口直井和4口直井的最优转注时机为同步转注,应用物质平衡理论结合Logistic旋回模型,并在考虑无效注水因素的情况下,确定全区合理注采比为2.8,基于周期注水理论,利用油藏工程公式结合数值模拟方法,在实际模型中确定合理周期注水方案为开2月关3月。制定了平直联合布方式下的注水措施方案,经过预测10年生产,敖南油田B井区采出程度增加了25.5%。该种平直联合布井及周期注水相结合的注水开发方式,为低渗透油田剩余油挖潜措施提供了新的思路,为改善低渗透油田开发效果提供有益借鉴。

刘杨[9](2020)在《长庆油田胡尖山区块超前注水参数优化研究》文中提出胡尖山油田L区长6油藏位于陕西省榆林市定边县境内,在鄂尔多斯盆地中西部发育,构造位置位于陕北斜坡中北部,属于黄土塬地貌,根据地质资料显示,该区块物性差、产量低、天然能量匾乏,因在油田开发过程中地层压力的下降致使岩石有效压力的增加引起渗透率下降,能再恢复的压力很少,属于典型的低渗透油藏。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保持该区块地层压力稳定,提高油藏长期稳产水平,本论文将对胡尖山油田L区长6油藏进行超前注水研究。超前注水技术能够针对性的解决油田产量低、天然能量匾乏等问题,是当前低渗透油藏开发中的重要技术,本文将在L区块地质调研的基础上,运用地质建模、油藏工程以及数值模拟方法,对研究区的超前注水合理参数进行研究和优化,最后对胡尖山L区20年后的产能进行预测,为改善该区块的开发效果提供理论基础。研究结果表明:(1)胡尖山L区储层平均渗透率0.841mD,压力系数在0.7-0.8之间,原油粘度5.17mPa.s,均满足实施超前注水技术的条件,水驱油实验也表明在L区内实施这项技术能够取得良好的增产效果;(2)通过地质建模和数值模拟方法,最终确定开发初期油井合理流动压力为2.91MPa,合理井底流压在2.6-3.2MPa之间,合理压力保持水平81.0%,注水压力界限不超过21.97MPa,合理配注量为8.433m3,合理的注水强度为2.63m3/d·m,超前注水时间为374天;(3)方案一为将当前的实际开发状况作为基础方案;方案二为完善注采的43口井,方案三为低产低效井治理的24口井,方案四为优化开发界限。对这三种方案进行20年后的产能预测,可累计增油分别为4.9万吨、7.4万吨和11.7万吨,方案四效果最好。

刘晨帆[10](2019)在《葡北X断块葡萄花油层优势渗流通道识别》文中研究说明葡北X断块经历30多年的开发历程,目前已经入了注水开发后期,经过长期的注水开发,由于注入水的冲刷和油层本身的非均质性,油藏储层孔隙结构发生变化,注入水主要沿各沉积单元的高渗透层突进,导致水洗厚度基本不变,在部分储层内油水井间形成了不利于提高驱油效率的大孔道,大量注入水沿大孔道低效无效循环,很难再扩大水驱波及体积,造成强水淹并使油井处于高含水,降低了油井产量,严重影响油田水驱开发效果,因此对葡北X断块葡萄花油层的优势渗流通道识别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事情。本文依据葡北X断块的实际情况,结合优势通道形成原因及优势通道在开发中的表现特征,优选优势通道识别方法进行葡北X断块的优势通道识别。通过注采劈分以及连通关系和沉积相关系进行动静态参数识别,以及通过灰色关联法优选影响参数作为模糊算法的因素集,以及层次分析法进行权重参数计算作为模糊算法的权重集,综合进行优势通道识别。为了保证识别结果的准确性,对识别结果进行了的效果验证及应用,为后续进行优势通道治理等方面提供数据基础。本文通过动静态识别以及模糊数学算法,对葡北X断块葡萄花油层进行了优势通道识别,得到的井层识别结果,进行了动态验证并编制了优势通道识别软件,最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优势通道识别体系。

二、确定水驱油田注水量的一种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确定水驱油田注水量的一种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2)江汉盆地S井区开发效果评价及调整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油藏开发效果评价
        1.2.2 剩余油分布研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 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区油藏地质特征及开发概况
    2.1 地质概况
    2.2 地质特征
        2.2.1 地层层序
        2.2.2 地层划分
        2.2.3 沉积特征
        2.2.4 储层特征
    2.3 油藏特征
        2.3.1 油藏类型
        2.3.2 流体性质
        2.3.3 温度和压力
    2.4 开发概况
        2.4.1 开发历程
        2.4.2 开发现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油藏开发效果评价
    3.1 地层能量保持水平
    3.2 水驱储量控制程度
    3.3 水驱储量动用程度
    3.4 含水率及含水上升率
    3.5 存水率
    3.6 产量递减
    3.7 采收率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油藏三维地质建模
    4.1 三维地质建模方法及数据准备
        4.1.1 地质建模方法
        4.1.2 建模数据准备
    4.2 构造模型
        4.2.1 断层模型
        4.2.2 层面模型
    4.3 岩相模型
    4.4 属性模型
        4.4.1 孔隙度模型
        4.4.2 渗透率模型
        4.4.3 含水饱和度模型
        4.4.4 净毛比(NTG)模型
    4.5 储量计算
    4.6 模型粗化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剩余油分布特征及调整对策
    5.1 油藏数值模型的建立
        5.1.1 模拟器的选择以及网格系统
        5.1.2 模拟参数准备
    5.2 历史拟合
        5.2.1 历史拟合的概念
        5.2.2 历史拟合可调参数及调参范围
        5.2.3 拟合结果
    5.3 剩余油分布特征和主控因素
        5.3.1 平面剩余油分布特征
        5.3.2 纵向剩余油分布特征
        5.3.3 剩余油分布主控因素
    5.4 开发技术政策优化
        5.4.1 合理井网密度
        5.4.2 合理地层压力
        5.4.3 合理注采比
        5.4.4 合理注水压力
    5.5 剩余油动用机理及调整对策研究
        5.5.1 剩余油动用机理
        5.5.2 开发调整对策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3)葡萄花油田开发指标变化规律及合理产量构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开发指标变化规律
        1.2.2 开发适应性评价
        1.2.3 合理产量构成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本文研究内容
        1.3.2 本文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开发指标变化规律
    2.1 油藏产量递减规律研究
        2.1.1 理论基础
        2.1.2 不同油田区块产量递减规律研究
        2.1.3 不同井型产量递减规律研究
    2.2 油藏水驱规律研究
        2.2.1 含水率以及含水上升值
        2.2.2 存水率
        2.2.3 水驱指数
    2.3 油藏剩余可采储量预测
        2.3.1 水驱特征曲线法
        2.3.2 衰减曲线法
        2.3.3 递减曲线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开发适应性评价
    3.1 采出程度与含水率关系
        3.1.1 理论基础
        3.1.2 各区块采出程度与含水率关系
    3.2 井网适应性评价
        3.2.1 理论基础
        3.2.2 井网密度评价
    3.3 注入能力评价
        3.3.1 理论基础
        3.3.2 不同区块注水量评价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合理产量构成研究
    4.1 水驱井网调整界限
    4.2 注采系统调整界限
        4.2.1 合理注采比研究
    4.3 水驱转聚驱措施调整时机
    4.4 合理产量构成
        4.4.1 模型的建立
        4.4.2 产量构成配比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4)脉动周期注水的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周期注水研究现状
        1.2.2 脉冲注水研究现状
        1.2.3 脉动注水研究现状
    1.3 脉动周期注水问题的提出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脉动注水的力学驱油机理分析
    2.1 脉动注水过程中毛管力的作用
        2.1.1 毛管力作用在微观上的驱油机理
        2.1.2 毛管力作用在宏观上的驱油机理
    2.2 脉动周期注水过程中弹性力的作用
        2.2.1 弹性力作用在微观上的驱油机理
        2.2.2 弹性力作用在宏观上的驱油机理
    2.3 脉动注水过程中脉动流的作用机理
    2.4 小结
第三章 脉动注水增油机理的数学模型研究
    3.1 脉动周期注水的附加压力的作用
        3.1.1 附加压力差的研究
        3.1.2 脉动注水的附加压力差数学模型建立和分析
    3.2 脉动注水增油机理的数学模型建立
        3.2.1 水驱油横向驱替方向的数学模型的建立
        3.2.2 垂向渗吸方向的数学模型的建立
        3.2.3 注水整体过程的数学模型的建立
    3.3 小结
第四章 脉动注水的影响因素分析
    4.1 脉动注水油藏模型建立
    4.2 脉动注水的影响因素分析
        4.2.1 毛管力作用对脉动周期注水的影响
        4.2.2 油藏非均质性对脉动周期注水的影响
        4.2.3 弹性力对脉动周期注水的影响
        4.2.4 原油粘度对脉动周期注水的影响
        4.2.5 各向异性对脉动周期注水的影响
    4.3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5)PX油田开发指标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含水率研究
        1.2.2 采收率研究
        1.2.3 注水利用率研究
        1.2.4 产量递减率研究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含水率变化规律研究
    2.1 理论含水变化规律
        2.1.1 同构造带油藏含水曲线归一法
        2.1.2 相渗曲线法
    2.2 实际含水变化规律
        2.2.1 含水率变化型态
        2.2.2 井网加密对含水率的影响
第三章 采收率预测与评价研究
    3.1 开发初期采收率研究
    3.2 中高含水期采收率研究
        3.2.1 典型水驱规律曲线
        3.2.2 水驱规律曲线的选型
        3.2.3 水驱规律曲线的拐点
        3.2.4 采收率指标分段预测
    3.3 采收率评价
    3.4 井网加密对采收率的影响
第四章 注水利用率预测与评价研究
    4.1 理论注水利用率变化规律研究
    4.2 中高含水期注水利用率研究
        4.2.1 注水利用率变化规律研究
        4.2.2 注水利用率评价研究
    4.3 注水利用率影响因素研究
        4.3.1 秩相关系数分析方法
        4.3.2 注水利用率影响因素分析
第五章 产量递减变化规律研究
    5.1 全区产量递减变化规律
        5.1.1 递减趋势稳定性分析
        5.1.2 产量递减类型判别
        5.1.3 确定分阶段递减类型
        5.1.4 动态指标评价及预测
    5.2 分井网产量递减变化规律
        5.2.1 分井网理论递减规律
        5.2.2 分井网实际递减规律
    5.3 产量递减率影响因素
        5.3.1 理论分析法
        5.3.2 灰色关联法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聚合物凝胶调剖后剩余油分布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本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聚合物凝胶调剖剂研究现状
        1.2.2 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现状
        1.2.3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聚合物凝胶体系成胶机理及影响因素研究
    2.1 实验条件及实验方法
        2.1.1 实验药品
        2.1.2 实验仪器
        2.1.3 成胶黏度影响因素测试方法
        2.1.4 成胶机理测试方法
    2.2 聚合物凝胶体系成胶强度影响规律
        2.2.1 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对凝胶体系成胶性能影响
        2.2.2 聚合物浓度对凝胶体系成胶性能影响
        2.2.3 交联剂浓度对凝胶体系成胶性能影响
        2.2.4 稳定剂浓度对凝胶体系成胶性能影响
    2.3 聚合物凝胶体系剪切自恢复性研究
    2.4 聚合物凝胶体系成胶前后微观形貌
        2.4.1 聚合物原溶液微观形貌
        2.4.2 聚合物凝胶体系成胶作用后微观形貌
        2.4.3 剪切作用对聚合物凝胶体系微观形貌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聚合物凝胶体系封堵性能及封堵机理研究
    3.1 实验条件及实验方法
        3.1.1 实验仪器
        3.1.2 实验药品
        3.1.3 聚合物凝胶体系与岩心匹配性测试方法
    3.2 聚合物浓度对聚合物凝胶体系封堵性影响
    3.3 渗透率对聚合物凝胶体系封堵性能影响
    3.4 注入速度对聚合物凝胶体系封堵性能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聚合物凝胶调剖效果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4.1 实验条件及实验方法
        4.1.1 实验仪器
        4.1.2 实验药品
        4.1.3 实验岩心参数
        4.1.4 采收率及含油饱和度测试步骤
        4.1.5 三维纵向非均质岩心模型波及体积及洗油效率计算方法
    4.2 含油饱和度及电阻率关系的建立
    4.3 渗透率级差对调剖效果及剩余油分布影响研究
    4.4 注聚时机对调剖效果及剩余油分布影响研究
    4.5 调剖时机对调剖效果及剩余油分布影响研究
    4.6 调剖剂用量对调剖效果及剩余油分布影响研究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
致谢

(7)S油田局部加密潜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绪论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
第一章 区域地质概况
    1.1 地质概况
    1.2 原油性质
        1.2.1 地面原油性质
        1.2.2 地层原油性质
    1.3 开发状况
第二章 S油田开发效果评价
    2.1 采收率
        2.1.1 标定采收率
        2.1.2 目标采收率
        2.1.3 评价油田采收率
    2.2 水驱储量控制程度
    2.3 水驱储量动用程度
    2.4 含水上升率
        2.4.1 理论含水上升率
        2.4.2 实际含水上升率
        2.4.3 含水上升率开发效果评价
    2.5 递减率
        2.5.1 理论递减率
        2.5.2 实际递减率
        2.5.3 递减率开发效果评价
    2.6 阶段存水率
    2.7 阶段水驱指数
    2.8 地层压力保持水平
    2.9 开发效果综合评价
    2.10 S油田目前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油藏数值模拟拟合新方法
    3.1 历史拟合中存在的问题
    3.2 水油比与采出程度关系式与相渗曲线的关系推导
    3.3 相渗曲线修改方法
        3.3.1 计算油水相对渗透率的比值
        3.3.2 平移相对渗透率曲线法
    3.4 分段平移相渗
    3.5 实例验证
        3.5.1 井组模型建立
        3.5.2 井组模型平移规律验证
第四章 S油田局部加密潜力分析
    4.1 S油田历史拟合
    4.2 局部加密潜力区圈定
    4.3 潜力区剩余油分析
第五章 潜力区层系井网调整界限
    5.1 层系细分技术界限
        5.1.1 单井有效厚度界限
        5.1.2 渗透率级差界限
        5.1.3 生产井段跨度界限
    5.2 井距调整界限
        5.2.1 采油速度法
        5.2.2 井网密度法
        5.2.3 经济极限井距
    5.3 层系井网调整界限研究成果
        5.3.1 层系细分界限研究结果
        5.3.2 井距界限研究结果
第六章 S油田层系组合与井网加密方案
    6.1 层系组合方案
    6.2 井网加密方案
        6.2.1 井网加密原则
        6.2.2 井网加密位置
        6.2.3 井网加密部署方式
    6.3 加密方案效果预测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研究生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8)敖南油田B井区平直联合布井及注水措施综合调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2.1 水平井技术
        1.2.2 直井水平井联合布井发展现状
        1.2.3 注水开发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区域概况
    2.1 地质发育概况
    2.2 目的层概况
    2.3 构造特征
    2.4 储层岩性、微观特征
    2.5 流体分布和流体性质
        2.5.1 流体分布
        2.5.2 流体性质
        2.5.3 地层压力与温度
    2.6 开发现状
第三章 三维地质模型建立
    3.1 储层建模数据准备
    3.2 建立精细构造模型
        3.2.1 层面模型
        3.2.2 断层模型
        3.2.3 构造模型
    3.3 沉积相模型
    3.4 属性模型
    3.5 模型粗化
    3.6 储量拟合
    3.7 小结
第四章 数值模型建立及剩余油分布特征研究
    4.1 油藏模型初始化
    4.2 岩石及流体物性分析
    4.3 数值模型含油饱和度场
    4.4 历史拟合
        4.4.1 虚拟井的设立
        4.4.2 全区拟合结果
        4.4.3 单井拟合结果
    4.5 剩余油分布特征
        4.5.1 剩余油定性描述
        4.5.2 剩余油定量描述
        4.5.3 剩余油类型及成因
    4.6 小结
第五章 直井水平井联合布井参数及井位设计
    5.1 概念模型的建立
    5.2 直井水平井联合布井参数影响程度分析
        5.2.1 灰色关联分析法理论
        5.2.2 灰色关联分析法的应用
    5.3 直井水平井联合布井参数设计
        5.3.1 水平段长度
        5.3.2 射孔间隔
        5.3.3 注采间距
        5.3.4 直井与水平井匹配个数
    5.4 直井水平井联合布井井位设计
    5.5 小结
第六章 注水措施综合调整
    6.1 不同联合布井方式转注时机的确定
        6.1.1 匹配2口直井转注时机优选
        6.1.2 匹配4口直井转注时机优选
    6.2 合理注采比的确定
        6.2.1 物质平衡法理论
        6.2.2 Logistic旋回数学模型推导
        6.2.3 数值模拟方法验证
    6.3 合理注水周期的确定
        6.3.1 周期注水理论
        6.3.2 油藏工程方法确定注水周期
        6.3.3 数值模拟方法确定注水周期
    6.4 注水措施综合调整
    6.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9)长庆油田胡尖山区块超前注水参数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胡尖山油田L区长6油藏地质特征
    2.1 研究区地质概况
    2.2 地层划分与对比
        2.2.1 地层划分方案
        2.2.2 标志层控制
        2.2.3 地层对比
    2.3 沉积相特征
        2.3.1 沉积微相划分
        2.3.2 沉积微相的平面展布
        2.3.3 有效砂体展布特征
    2.4 储层特征
        2.4.1 储层岩性特征
        2.4.2 储层物性特征
        2.4.3 储层非均质性
    2.5 L区块超前注水可行性研究
        2.5.1 超前注水的增产机理
        2.5.2 超前注水适用的油藏条件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胡尖山油田L区块油藏地质模型建立
    3.1 储层三维构造模型的建立
        3.1.1 地质建模方法
        3.1.2 建模思路
        3.1.3 基础数据准备
        3.1.4 网格设计
    3.2 沉积相模型建立
        3.2.1 沉积相建立方法选择
        3.2.2 沉积相模型建立
    3.3 建立储层三维构造模型
    3.4 属性模型建立
        3.4.1 孔隙度模型建立
        3.4.2 渗透率模型建立
        3.4.3 饱和度模型
        3.4.4 储量计算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胡尖山油田L区块超前注水方案优化研究
    4.1 油藏模型的建立
        4.1.1 数值模拟基本原理
        4.1.2 数学模型的选择
        4.1.3 模拟模型的建立
    4.2 胡尖山L区块历史拟合
        4.2.1 历史拟合原则
        4.2.2 地质储量拟合
        4.2.3 生产动态指标拟合
        4.2.4 部分单井拟合
    4.3 井网适应性研究
        4.3.1 井网概况
        4.3.2 井网密度计算
        4.3.3 极限注水影响半径
    4.4 胡尖山L区块超前注水优化方案
        4.4.1 合理的注水参数的影响因素
        4.4.2 超前注水合理时机研究
        4.4.3 井底流压优化
        4.4.4 采液强度及采液量优化
        4.4.5 注水强度优化
    4.5 综合方案优化预测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认识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10)葡北X断块葡萄花油层优势渗流通道识别(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优势通道形成机理及方法研究
    2.1 优势通道形成机理研究
        2.1.1 优势通道形成的地质原因
        2.1.2 优势通道形成的开发原因
        2.1.3 优势渗流通道在开发中的表现特征
    2.2 优势通道识别方法研究
        2.2.1 动静态识别方法
        2.2.2 模糊数学识别
        2.2.3 优势通道识别方法概述
第三章 优势通道动静态识别
    3.1 动态分析法识别优势通道
        3.1.1 注入产出劈分理论
        3.1.2 注入产出劈分应用
    3.2 地质分析法识别优势通道
        3.2.1 连通关系
        3.2.2 沉积相对应
第四章 模糊数学算法识别优势通道
    4.1 模糊综合评判基本原理
    4.2 模糊数学判别指标定义与权重计算
        4.2.1 判定指标筛选和计算
        4.2.2 范围评定
        4.2.3 权重计算
        4.2.4 模糊数学判别选井
    4.3 模糊综合方法进行层位判定
        4.3.1 确定判定指标
        4.3.2 权重计算
        4.3.3 模糊数学判别选层
第五章 优势通道编程及效果验证
    5.1 软件编程
        5.1.1 静态数据提取
        5.1.2 动态数据提取
        5.1.3 选井计算
        5.1.4 选井
        5.1.5 选层数据计算
        5.1.6 选层数据提取
        5.1.7 选层编程
    5.2 实际效果验证
        5.2.1 井史特征验证
        5.2.2 措施效果验证
        5.2.3 动静态参数验证
        5.2.4 吸水特征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四、确定水驱油田注水量的一种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水驱油田技术合理井网密度速算模型研究[A]. 胡罡,田选华,刘全稳,刘大伟,李鹏春. 2021油气田勘探与开发国际会议论文集(中册), 2021
  • [2]江汉盆地S井区开发效果评价及调整对策研究[D]. 刘甜.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3]葡萄花油田开发指标变化规律及合理产量构成研究[D]. 杨婷媛. 东北石油大学, 2021
  • [4]脉动周期注水的机理研究[D]. 李晓娜. 西安石油大学, 2020(04)
  • [5]PX油田开发指标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D]. 赵秋胜.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3)
  • [6]聚合物凝胶调剖后剩余油分布规建研究[D]. 方信人.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4)
  • [7]S油田局部加密潜力研究[D]. 范佳乐.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3)
  • [8]敖南油田B井区平直联合布井及注水措施综合调整[D]. 司想.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3)
  • [9]长庆油田胡尖山区块超前注水参数优化研究[D]. 刘杨. 西安石油大学, 2020(10)
  • [10]葡北X断块葡萄花油层优势渗流通道识别[D]. 刘晨帆. 东北石油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一种确定注水油田注水量的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