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Ghost for Rookie新课程

告别Ghost for Rookie新课程

一、告别菜鸟之Ghost新课程(论文文献综述)

刘奕[1](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刘杰燕[2](2019)在《主题课程的构建与实施探究 ——以大井峪小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2001年,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式启动,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赋予地方、学校更大的课程权力,从整体上培养具有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生。主题课程以“全人”教育为引领,率先在课程领域展开,并在一些学校的实践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主题课程对于学生学习、教师增能、学校发展,以及社会进步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具体而言,它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提高教师的工作成就感,将知识融入到生活之中,增加了趣味性、可操作性、现实性,更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大井峪小学在客观评估本校需求后借鉴北京亦庄实验小学“全课程”的理念积极开展主题课程,其核心价值在于通过个性化的主题课程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办学特色,培养全面发展且具有核心素养的学生。本文以大井峪小学为研究对象,研究过程中采用文献分析法、访谈法、观察法的资料收集方式,参与到主题课程的实践过程中,通过描述其主题课程的实践状态,分析构建与实施的现状,为后续研究提供资料支撑。本研究的研究思路是首先阐明研究缘起及研究意义、核心概念,对其进行相关研究综述,并说明研究设计为本文主题课程奠定理论基础;其次从主题课程的四要素,包括主题课程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构建个案小学主题课程的体系,说明主题课程的应然状态;再次从研究对象所在小学主题课程实践的实然状态着手,思考主题课程实施过程中课程值得肯定的方向以及遇到的困境,并就其困境从微观层次提出几点建议;最后是关于主题课程的一些余论,从个案小学出发深层次思考主题课程,并从宏观上给予主题课程发展的两点思路。

陈琪君[3](2019)在《小学三年级语文习作指导的教育叙事研究 ——以L实验学校为例》文中认为小学生进入三年级以后,开始正式接触习作。在这个阶段,教师的指导对学生的习作能力发展有着较为深远的影响。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很多初出茅庐的新手型教师和雾里看花的熟手型教师对于三年级习作指导充满恐惧和迷茫。教师这样的心态必然影响到他们的习作指导行为,也必然影响学生习作能力的发展。本文采用教育叙事研究的方法,通过倾听三名不同发展阶段教师的习作指导教育故事,呈现新手型教师、熟手型教师和专家型教师在三年级习作指导中不同的理念和方法。在观察与访谈中发现,新手型教师A的三年级习作指导理念并未成型,教学过程大多参照现成的教学设计,精心制作课件,课堂上采用师讲生听的教学模式,完成教学任务。在习作指导方面,她的成长来源于网络,缺乏学校与前辈系统的指导,指导效果受到学生和家庭的影响。熟手型教师B认为习作课堂要丰富学生的体验,并以此为指导践行自己的习作指导课。备课时,B老师在备教参的同时能够做到备学生,因此课堂氛围较活跃。专家型教师C更关注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认为习作应扎根于生活。教师应在文本解读方面多花功夫,勤练多思。本文在对A、B、C三位教师的个体交流访谈的基础上,进一步对L实验学校三种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群体进行交流访谈,进而进行总结。三种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在理念、备课、课堂、评价和反思这五个方面表现各不相同。为了加速新手型教师和熟手型教师在三年级习作指导方面的成长,应帮助他们在专家型教师的带领下,树立明确的习作指导理念,以学生为本,以生活为源,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精心设计三年级习作指导的过程,激发和保持他们习作的兴趣。从习作习惯和细节刻画入手,理清三年级习作指导的思路和目标。

袁微[4](2019)在《网络语言对初中生写作的影响及应对策略研究 ——以邛崃市羊安镇初级中学校为例》文中认为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网络交际中的网络语言也随之悄然流行。这些网络语言日益渗透到初中生的学习生活中,对他们的思维方式、语言习惯、书面表达等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特别是对写作的影响尤为突出。然而这种影响有利有弊,中学生在没有得到正确引导的情况下,难以准确地看清网络语言的利弊,因此网络语言极易成为他们写作的阻碍。那么理清网络语言对初中生写作的影响,并引导中学生正确看待、使用网络语言,做到趋利避害,是目前初中教师需要探究的课题。本研究旨在通过调查研究分析网络语言对初中生写作的影响,并提出针对性的策略,引导学生在写作中规范使用网络语言,合理利用网络语言,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全文章节内容安排如下:绪论部分阐明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明确了研究的目标、内容、思路与方法。第二章主要是通过问卷的形式,对示例学校初中生上网的基本情况、学生对网络语言的了解情况、学生在写作中使用网络语言的情况、学生对写作中使用网络语言的态度这四个方面进行了调查分析;同时对该校的语文教师也做了相关问卷调查,力求全方面、多渠道的获取情况,最后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与反思。第三章结合学生平时的作文样本,对网络语言给初中生写作带来的影响进行了详细阐释。网络语言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给初中生的写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丰富了写作素材、激发了写作兴趣、培养了创新思维、增加了写作样式;另一方面对初中生的规范写作带来了冲击:文字书写不正确、词汇选择不恰当、语法表达不规范、内容立意不高雅。第四章针对第三章网络语言给初中生写作带来的双面影响,从调整心态、树立意识、培养能力、给予方法、提高素养这五个维度提出了切实可行的策略,力求在作文教学中发挥网络语言的积极作用,减少网络语言的消极影响。

王艳玲[5](2018)在《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叙事研究 ——以个旧市鸡街镇××小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师专业的发展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也是打造优质的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农村小学数量多、分布广、就读学生众多,是教育界的基层中的基层,农村小学的教育质量是决定整个国家教育质量的尤为关键的因素,而农村小学的教育质量主要反映在农村小学教师的教学的质量上。故,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专业水平是提高整个农村小学教育质量乃至提高整个国家教育质量的根本途径。因此,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农村小学教师的个体素质的提高,对于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但是目前来说,农村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水平都不尽如人意甚至有的农村小学教师专业水平远远低于专业达标水平,无论是刚从学校毕业的新入职教师还是任教多年的老教师的专业水平都令人堪忧,而与此同时他们的专业发展也遇到了来自各方面的重重阻碍,这不仅阻碍了农村教师自身专业水平的发展,阻碍了农村小学教育的发展,也阻碍了整个教师专业的发展。本文通过对云南省个旧市鸡街镇XX小学农村教师叙事进行研究,对农村教育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对农村教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郑会敏[6](2018)在《品课释理:名师课堂教学逻辑研究 ——以语文课堂为例》文中认为名师优质课堂的教学实践逻辑,是情与思、技与道、智与理的交融,是教学艺术和教学智慧的高度结合。探究名师课堂教学逻辑的理论特质和有效实践,评析名师的经典教学课品,是课改深化的需要,更是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教师教学素养提升的需要。本研究基于对当前课堂教学逻辑的现实困境的思考,力图通过对语文名师优质公开课的观摩分析,深刻探讨名师课堂教学逻辑的内涵、特征、结构,以形成课堂教学逻辑的当代发展理路,从而为促进教师教学思维的优化、教师教学品质的提升和高效课堂文化的构建提供独特的贡献。首先,对教学逻辑概念的解读是推进名师课堂教学逻辑深入研究的基础。梳理和总结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建立了教学逻辑概念的基本认知图式。一方面,深入概念内部,紧扣“教学”和“逻辑”的历史性意蕴和内在涵义,并结合本文的研究目的和需要,界定了本课题中教学逻辑概念的内涵所指;另一方面,从概念的外围出发,厘清了教学逻辑与逻辑教学、教学思路、教学思维等相似概念的关系,使教学逻辑的概念更清晰、更立体。其次,对“理”的解读是教学逻辑合理建构的关键,而在实然层面,当前课堂教学却面临逻辑主体的自主性缺失、逻辑起点的选择性偏误、逻辑体系的整体性混乱和逻辑技术的功能性失调等问题,严重违背教学人本之理、教学价值之理、教学规律之理和教学现实之理。人类学、社会学和社会哲学中的相关理论为教学逻辑的现实境遇提供了崭新的分析视角:第一,借助于布迪厄实践逻辑的理论之眼,透视教学逻辑的实践特性,剖析了课堂场域、教师的教学惯习以及教学资本之间的复杂性关系;第二,通过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关注到教学逻辑的交往特性,发现教学逻辑现存的诸多问题来自于教学交往理性的缺失,并极力倡导以符号为媒介、以理解为导向的师生共在、共生和共融的平等交往观;第三,伍尔夫的模仿学习观则为本文从普通教师的教学逻辑研究转向名师的教学逻辑研究,给予了充分的解释和论证。再次,课改深化背景下的教学逻辑范式正在实现由客观规范的理论逻辑向真实复杂的实践逻辑转变,撷取、透视和分析名师课堂教学逻辑共同的规律性特征,是推进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深度融合的现实考量。以“实践者”的身份融入课堂场域,品析以窦桂梅、孙双金、王淞舟、薛法根、李卫东、虞大明等为代表的我国当代教育改革以来第二代(中生代)和第三代(新生代)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语文特级教师的优质公开课,发现并解读其教学逻辑的互动有效性、探究渐进性、内容创生性、情境体验性和评价发展性等关键性特征。最后,本文以“四维结构”形式解构课堂教学逻辑体系,将其划分为表层、中层、深层以及辅助层。其中,交往逻辑构成教学逻辑的表层结构,教学内容逻辑和教学形式逻辑构成教学逻辑的中层结构,学科逻辑、传授逻辑、学习逻辑和认知逻辑则构成教学逻辑的深层结构。进一步地,在各层逻辑结构间起着疏通、联结和活化作用的辅助层则由教学目标、教学情境、教学素材、教学问题、教学节奏等元素构成。教师的专业学习完成从离身到具身的现代转型,课堂交往实现从自我中心到他者为先的蜕变,教学的逻辑要素从割裂走向融合,教学的文化品性从原生走向创生,是优质课堂教学逻辑科学形塑的行动理路。

孙世梅[7](2018)在《小学语文教师教学价值取向研究 ——以F小学20世纪80年代四位特级教师为个案》文中指出教学价值取向即教学的本位价值,是教学活动中最为核心的价值,是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基于教学价值观念在教学中处理各种教学事务所持有的基本价值倾向。本研究以F小学的四位特级教师为研究对象,探究他们在语文教学中所秉持的教学价值取向。研究采用质性研究取向、个案研究策略,通过访谈、文本分析等方法搜集田野研究数据,描述并分析四位特级教师的教学事件、教案、教学实录、教学论文、报告讲座等。研究呈现了他们的教学实践样态,运用丰富的数据凝练其语文教学价值取向,并对教学价值取向生成、发展的影响因素加以分析、阐释。四位特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样态主要表现为对识字教学的探索、对阅读教学的变革和对作文教学的尝试,其形成过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通过研究发现,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价值取向坚持“人”的立场;秉持“双基”为基;注重培养思维品质;立足学科的系统性;凸显语言文字运用。影响小学语文教师教学价值取向形成和发展的因素主要有时代的引领、学校环境的塑造和个人素养的完形等,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小学语文教师教学价值取向一旦形成,也会对小学语文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发展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第一,对小学语文教师学科内容知识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第二,对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方法知识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第三,对小学语文教师学生知识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第四,对小学语文教师情境知识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本研究梳理了F小学四位特级教师专业成长的经典范例,对其语文教学价值取向进行探究。期待能够以此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理论体系的建设,助推小学语文教师教育研究范式的转型。这也是对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小学语文教学进行的“抢救性”研究,能在一定意义上完形这一特定历史时期语文教学研究的样貌。

张彤[8](2016)在《普通高中课程实施的个案研究—L中学“唤醒心灵教育”理念下的课程构建》文中研究说明2004开始实施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于2012年在全国全面推行。伴随着高中课程改革的推进,课程实施的研究也不断深化,但是基于学校层面的普通高中课程实施的研究还不多。为此,本项研究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依据国家制定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稿)》(以下简称《方案》),以一个普通高中L中学为研究个案,考察学校层面的课程实施状况,分析课程实施中各种要素及其关系,探究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以期提出有效的实施高中课程的建议。本研究通过对个案学校L中学的课程实施状况的深入分析,剖析出学校层面课程实施的若干核心问题。为探索学校如何有效地落实国家制定的《方案》,L中学把握实施过程中的众多因素,以《方案》为依据,以学校自身的发展历史和学校文化为依托,以学校现有条件和现状为基础,力争创造性地在学校层面做好课程体系构建,促进课程实施。L中学的课程实施是基于多年形成的学校理念与文化特征,以“构建唤醒心灵课程体系”为主线开展的。唤醒心灵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依据《方案》的要求,将唤醒心灵教育理念作为学校发展特色的灵魂,融入学校课程体系的构建,同时满足社会和家长的需求。唤醒心灵课程体系落实体现在三个维度:一是国家课程的自觉落实,力求保障学生发展的国家课程的全面落实,力求给学生较为充分的选择性,尤其是真正落实能体现学生个性化的课程,全面落实国家课程才能真正达到全面的唤醒心灵;二是加大校本课程的选择性,通过建设符合学校自身特点的课程用以体现课程选择性,力求让每个学生追求自由,放飞心灵,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三是以自主为核心变革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以此支撑国家课程、校本课程在课堂上的落实,同时增强学生的自主性。研究表明,学校层面的课程实施中,以课程体系构建为载体的课程规划是至关重要的,它保障了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方向正确,也保障了过程中的调控和反思;学校课程体系构建不能简单照抄照搬《方案》的要求,要构建符合自身理念的课程体系,形成有灵魂的课程规划,保障学校发展特色的持续;学校课程体系构建要依据学生发展特点,满足学生发展需求。通过研究,初步探索出了学校层面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的一种模式,在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的情况下,将《方案》调试成一种适切的选择来构建课程体系,能够落实国家课程的基本要求,能够体现学校的文化与特色,并能够最大限度满足社会需求。在研究中笔者还发现由于高中发展的限制因素众多而复杂,学校层面的课程实施仍然存在以下问题:《方案》自身存在缺陷,如描述的清晰度不足等;行政部门在行动的引领、政策的给予、自主权的赋予等方面的力度不足;学校层面缺乏理念、自我规划意识淡薄等。

张静[9](2014)在《融合信息技术的教师知识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是教育信息化的根本诉求。适应信息化教学方式的变革,是当代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议题。信息技术知识本身,并不是改变教学和解决问题的“灵丹妙药”。教师需要真正“技术内化”的专业知识,才能主动、灵活、有效地将技术融入学科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和促进学生学习。具备“融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正是教师面对信息化教学需求与挑战的关键出路。那么,什么是“融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如何促进这种融合技术的教师知识的发展?这既需要从理论研究的角度做出回应,也需要对教师实践中的情况予以考量,从而探索出融合技术的教师知识的发展路径。本文围绕“融合技术的教师知识”这一中心论题,重点探讨了以下几个问题:历史进程中,技术与教师之间的内在关系是怎样的?如何理解融合技术的教师知识的内涵?当前中小学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的现实水平如何?融合技术的教师知识形成与发展的机制是怎样的?教师教育课程应该如何回应这种教师知识发展的需求?本文除绪论部分外,主要由四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技术演进与教师发展之间关系的历史考察,即第一章。从古至今,技术都是教育变革与教师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笔者将人类史划分为语言文字时代、印刷技术时代、机械电子时代、信息技术时代,就每个时期的技术演进对教师发展产生的影响进行了脉络梳理,从而反思和归纳出技术与教师之间的内在关系及其特征。第二部分:信息技术与教师知识融合的理论探索,即第二章。把技术视为一种专门的知识或技能来单独培养,是过去对待教师信息化专业发展问题时的片面理解。本章对融合技术的教师知识进行了理论探讨,澄清了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师知识的新概念。笔者通过国内外文献的分析和实例的列举,探讨了“融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的丰富内涵,对这种新型教师知识的理论缘起、结构要素、内涵特征、教育意蕴和表达形式等方面展开了全面的阐释。从而确立了融合技术的教师知识的发展定位和取向,使其贯穿于整个研究。第三部分:融合技术的教师知识的实证研究,包括第三、四章。理解教师“实然”的知识现状,是探讨教师知识发展的必要前提。第三章通过问卷调查,对某地区中小学教师的信息化教学现状进行了量化研究,考察了教师群体“融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的现实水平,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第四章以三位教师个案为对象,开展了“融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的质性研究。采用深度访谈、教学日记分析、课堂或录像带观察、教案作品分析等多种途径,深入到教师的信息化教学的生活与实践中,以叙事的方式追踪和描述了每位教师的成长经历、现实水平和发展动力。这两章为后面部分的教师发展研究提供了现实依据。第四部分:融合技术的教师知识的发展机制与培养途径,包括第五、六章。教师知识与教师学习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教师深入学习技术的过程,也就是“融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的发展过程。在第五章中,笔者从个体认知、社会建构和涌现这三个不同的维度,论述了教师学习技术及知识发展的一般过程,进而从专业学习、同伴互助和自主发展三个方面,探讨了“融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发展的具体路径。第六章以教师教育课程的变革为着眼点,针对性地探索了融合技术的教师知识的培养问题。对教师课程的顶层设计、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三个方面,结合多个国际教师培养项目的典型范例,提出了改进我国教师教育课程的建议和策略。

但媛[10](2014)在《建国后小学语文教材主题史研究 ——以人教版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小学语文不仅是一门基础性的工具学科,还担负着向学生传输社会价值观的任务。教材是知识、价值等的物质载体,每一篇课文都有一个主题,一个或多个副题,这些主题和副题表征了课文的价值取向,所以小学语文教材的主题必定要体现当时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人教版的小学语文教材大多数是统一编写,各地区通用,研究人教版教材的主题史能更集中地反映社会的主导价值选择取向。本文将对建国后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主题史的演化做详细研究,分析其对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影响,并尝试对未来语文教材的编写提出一些建议。第一章主要将建国后的六十多年以教材变革为依据细分为四个代表时期:教材摸索时期(19491965)、教材突破时期(19771986)、稳步发展时期(1987——2000)和新课程改革时期(2001——至今),并分析这四个时期的教材特色。在第二章中,首先从这四个代表时期中各选出1956年版、1978年版、1993年版、2001年版四套教材,通过统计分析这四套教材,将教材主题分为19个维度:歌颂祖国、颂扬领袖、革命精神、社会公德、道德品质、劳作知识、常识知识、热爱科学、批判揭露、赞美自然、时代气息、集体主义、思维方式、生态意识、人间真情、学校生活、国际友好、生命教育、和平意识。再提炼出典型性的主题、弱化的主题、强化的主题以及新增的主题。第三章将集中研究典型性的主题在不同时期的呈现方式。尽管主题一样,但由于社会背景的不同,主题所对应的课文将发生改变,教师对文本的解读也会发生变化。第四章主要通过比较研究探析了小学语文教材主题史的演变对语文教育教学的影响,分别研究了主题史的演变对语文教育的价值取向、教学方式以及学习方式这三个方面的影响。最后,第五章将对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议。

二、告别菜鸟之Ghost新课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告别菜鸟之Ghost新课程(论文提纲范文)

(1)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2.1 Msssive MIMO技术
    2.2 极简载波技术
    2.3 超密集组网
    2.4 MEC技术
3 总结

(2)主题课程的构建与实施探究 ——以大井峪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及意义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主题
        1.2.2 主题课程
    1.3 相关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4 研究设计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过程
第二章 大井峪小学主题课程的体系构建
    2.1 科学设定课程目标
        2.1.1 课程总目标
        2.1.2 课程阶段目标
    2.2 精当选取课程内容
        2.2.1 注重学科基础
        2.2.2 尊重学生经验
        2.2.3 贴近社会生活
    2.3 有序组织课程实施
        2.3.1 课程操作载体:学习单
        2.3.2 课程时间保障:课时灵活设置
        2.3.3 班级建设制度:包班制
        2.3.4 课程环境资源:5.0 版教室
    2.4 综合开展课程评价
        2.4.1 建立全面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
        2.4.2 提倡灵活多样的过程性评价
        2.4.3 选取比例制相结合的期末测试
第三章 大井峪小学主题课程的实践样态
    3.1 晨诵主题课程
        3.1.1 独具新意的诗歌内容
        3.1.2 轻松愉快的晨圈活动
        3.1.3 困难重重的晨诵交流
    3.2 整本书共读主题课程
        3.2.1 收效甚微的教材目标研读
        3.2.2 态度迥然的学习单设计
        3.2.3 单调沉闷的故事山课堂
        3.2.4 个性独特的阅读存折评价
    3.3 教育戏剧主题课程
        3.3.1 末学肤受的课程认知
        3.3.2 缺乏沟通的期末考核
        3.3.3 不受重视的汇演成绩
第四章 主题课程的理性思考
    4.1 形成“满意”之维
        4.1.1 主题课程内容走向丰富
        4.1.2 教师课程意识增强
        4.1.3 课程支持系统完备
        4.1.4 学生管理的制度化
    4.2 限于“困境”之维
        4.2.1 校长课程领导力不足
        4.2.2 教师缺乏主题课程的专业素养
        4.2.3 学校内部沟通渠道不畅通
        4.2.4 家长对主题课程态度消极
余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介及联系方式

(3)小学三年级语文习作指导的教育叙事研究 ——以L实验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2.1 选题的目的
        1.2.2 选题的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内关于小学三年级习作指导的相关研究
        1.3.2 国外习作指导研究
    1.4 核心概念界定
    1.5 研究设计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对象的选择
        1.5.3 叙事研究思路
        1.5.4 资料的收集与分析
2 小学三年级习作指导新手型教师的教育叙事
    2.1 素描:关于A老师
    2.2 理念:高山流水,难以企及
    2.3 行程
        2.3.1 那个有秘密的同事
        2.3.2 从我的学生谈起
        2.3.3 三年级习作那点事儿
    2.4 那些新手型教师们
    2.5 探寻:新手型教师三年级习作指导的分析和启示
3 小学三年级习作指导熟手型教师的教育叙事
    3.1 素描:关于B老师
    3.2 理念:习作课堂要丰富学生的体验
    3.3 行程
        3.3.1 第一次尝试
        3.3.2 三年级习作指导那点事儿
    3.4 那些熟手型教师们
    3.5 探寻:熟手型教师三年级习作指导的分析和启示
4 小学三年级习作指导专家型教师的教育叙事
    4.1 素描:关于C老师
    4.2 理念:习作指导要扎根于生活的土壤
    4.3 行程
        4.3.1 名师引领,看透习作的本质乃生活
        4.3.2 玩转习作,从老掉牙到新乐子
        4.3.3 习作入门,几“多”重要
    4.4 那些专家型教师们
    4.5 探寻:专家型教师三年级习作指导的分析和启示
5 教育叙事背后的分析与思考
    5.1 新手型教师-熟手型教师-专家型教师的教育叙事分析
    5.2 不同发展阶段教师教育叙事研究背后的启示
        5.2.1 树立明确的习作指导理念,为三年级习作指导导航
        5.2.2 激发和保持三年级学生的习作兴趣,为三年级习作护航
        5.2.3 理清三年级习作指导的思路,明确三年级习作指导的目标
参考文献
附录 A
致谢

(4)网络语言对初中生写作的影响及应对策略研究 ——以邛崃市羊安镇初级中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界定
    1.3 研究文献综述
        1.3.1 关于网络语言的研究
        1.3.2 关于网络语言与语文教学的研究
        1.3.3 关于网络语言与初中生写作的研究
    1.4 研究目标与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创新与不足
        1.6.1 研究创新
        1.6.2 研究不足
2 初中生写作中网络语言使用情况调查与分析
    2.1 调查概况
        2.1.1 调查问卷的制定
        2.1.2 调查示例学校概况
        2.1.3 调查问卷的发放
    2.2 学生调查结果及分析
        2.2.1 学生上网的基本情况
        2.2.2 学生对网络语言的了解情况
        2.2.3 学生在写作中使用网络语言的情况
        2.2.4 学生对写作中使用网络语言的态度
    2.3 教师问卷调查及分析
        2.3.1 被调查教师的基本情况
        2.3.2 被调查教师对网络语言的了解程度
        2.3.3 教师对学生在写作中使用网络语言的态度
3 网络语言对初中生写作的影响
    3.1 积极影响
        3.1.1 激发写作兴趣
        3.1.2 丰富写作素材
        3.1.3 培养创新思维
        3.1.4 增加写作样式
    3.2 消极影响
        3.2.1 文字书写不正确
        3.2.2 词汇选择不恰当
        3.2.3 语法表达不规范
        3.2.4 内容立意不高雅
4 网络语言对初中生写作影响的应对策略
    4.1 调整心态——打破语言禁锢
    4.2 树立意识——引导区别使用
        4.2.1 树立区别对待网络语言的意识
        4.2.2 树立区分使用场合的意识
    4.3 培养能力——学习语言规范
        4.3.1 课内依托教材名篇,夯实语言基础
        4.3.2 课外开展经典阅读,积累语言材料
        4.3.3 比较替换,辨别语言优劣
    4.4 给予方法——合理利用资源
        4.4.1 仿写网络句子,展现真实自我
        4.4.2 探究社会热点,积累网络素材
    4.5 提高素养——抵抗语言侵扰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叙事研究 ——以个旧市鸡街镇××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时代需求:发展教师专业
        (二)教育改革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新要求
        (三)教育均衡发展决定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迫切性
        (四)工作的现实促使了解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困境并寻找出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二章 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文献研究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组成要素
        (一)专业知识
        (二)专业能力
        (三)职业情感
        (四)职业道德
        (五)专业经验
    三、教师专业发展的判断标准
        (一)教学研究能力
        (二)职业道德修养
        (三)时代意识
    四、研究方法与工具
        (一)叙事研究法
        (二)文献法
        (三)访谈法
        (四)观察法
    五、相关理论视角
        (一)职业生涯发展视角
        (二)个体生命发展视角
        (三)文化互动视角
        (四)专业培训视角
第三章 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关注阶段论
    二、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职业生涯阶段论
    三、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教师社会化阶段论
第四章 五位教师的叙事研究
    一、乡村教师的工作环境
    二、全校教师的素描
        (一)经验丰富的H老师
        (二)从一而终的Z老师
        (三)非师范生W老师
        (四)积极上进的T老师
        (五)年轻有活力的M老师
    三、教师专业发展状况研究
        (四)职业道德——少管闲事,少操心
        (五)专业经验——“越老越不会教”
    四、乡村教师的喜和忧
        (一)让人又爱又恨的培训
        (二)令人头疼的顽皮学生
        (三)现在的家长是怎么了?
        (四)时间都去哪儿
        (五)学生们的善良
        (六)一次成功的演讲比赛
        (七)忙而无序的一天
        (八)曾经的幸福
        (九)“费”时间的集体备课
    五、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愿景
    六、个旧市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第五章 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建议
    一、树立教师专业发展意识
    二、明确教师个人教师专业发展目标
        (一)师德目标
        (二)科研目标
        (三)教学目标
    三、提供教师专业发展的方法指导
        (一)建立有效的专业学习共同体
        (二)提高农村教师时间管理能力
    四、提升教师在职培训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品课释理:名师课堂教学逻辑研究 ——以语文课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导论
    (一) 研究缘起
        1.专业特长和研究兴趣
        2.文献阅读和热点启发
        3.现实困境和理论诉求
    (二) 研究现状
        1.有关名师课堂的研究
        2.有关教学逻辑的研究
    (三) 研究目的和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四) 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二、概念解读与辨析
    (一) 核心概念解读
        1.教学
        2.逻辑
        3.教学逻辑
    (二) 相关概念辨析
        1.教学逻辑与逻辑教学
        2.教学逻辑与教学思维
        3.教学逻辑与教学思路
三、当前课堂教学逻辑的现实境遇
    (一) 教学逻辑来源的主体性缺失,违背教学人本之理
    (二) 教学逻辑起点的选择性偏误,违背教学价值之理
    (三) 教学逻辑体系的整体性混乱,违背教学规律之理
    (四) 教学逻辑技术的功能性失调,违背教学现实之理
四、名师课堂教学逻辑的立论基础
    (一) 社会学视角:布迪厄实践逻辑论
        1.理论的概述
        2.理论的应用
    (二) 人类学视角:乌尔夫模仿学习观
        1.理论的概述
        2.理论的应用
    (三) 社会哲学视角:哈贝马斯交往行为论
        1.理论的概述
        2.理论的应用
五、名师课堂教学逻辑的特征品析
    (一) 互动有效性
    (二) 探究渐进性
    (三) 内容创生性
    (四) 情境体验性
    (五) 评价发展性
六、名师课堂教学逻辑的结构组织和建构理路
    (一) 课堂教学逻辑四维结构的逻辑运演
        1.表层结构:交往逻辑
        2.中层结构:内容逻辑、形式逻辑
        3.深层结构:学科逻辑、传授逻辑、学习逻辑、认知逻辑
        4.辅助结构:教学目标、教学情境、教学媒介、教学问题、教学节奏等
    (二) 名师课堂教学逻辑科学形塑的理路阐释
        1.从离身到具身:教师的专业自主与认知觉醒
        2.从自我到他者:教师的角色转型与价值旨归
        3.从割裂到交融:教学的要素耦合与情感转向
        4.从原生到创生:教学的模式嬗变与课程重建
结束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成果
致谢

(7)小学语文教师教学价值取向研究 ——以F小学20世纪80年代四位特级教师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初心不忘——滚烫在胸的语文教育情怀
        (二)把根留住——返璞归真的语文教学传统
    二、研究背景
        (一)呼唤教育家型教师崛起的时代诉求
        (二)传承优秀语文教学传统的现实需求
        (三)语文教育研究范式转换的实践探求
        (四)反思个人专业发展理路的内心寻求
    三、研究问题
    四、研究意义
第一章 文献综述
    一、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一)小学语文教学研究概况
        (二)小学语文教育观研究
        (三)小学语文教学基本理论研究
        (四)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研究
    二、20世纪八九十年代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一)相关研究概况
        (二)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实验基本概况
        (三)小学语文教学理论探索
        (四)小学语文特级教师的由来与发展
    三、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一)我国小学特级教师的研究现状
        (二)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
    四、小学语文教学价值取向研究
        (一)相关研究概况
        (二)小学语文教师教学价值取向的偏差研究
    五、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特级教师
        (二)小学教师专业发展
        (三)教育价值
        (四)教育价值取向
        (五)教学价值取向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的规划
    二、研究方法的选用
        (一)秉持质性研究取向
        (二)采用个案研究策略
    三、研究对象的确定
    四、研究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一)数据的收集
        (二)数据的整理
    五、研究效度的提升
    六、研究伦理的谨守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四位语文特级教师的从教环境和职业发展历程
    一、四位语文特级教师所在的F小学历史回眸
        (一)概述F小学的发展历史
        (二)定格F小学20世纪八九十年代
    二、四位语文特级教师的职业发展历程轻描
        (一)Y教师:业精于勤
        (二)S教师:钻之弥坚
        (三)X教师:独辟蹊径
        (四)L教师:行稳致远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四位语文特级教师的教学实践样态
    一、四位语文特级教师的识字教学探索
        (一)创设识字情境,注重方法指引
        (二)突出识字重点,加强基础训练
        (三)理解汉字意涵,体现构字规律
        (四)融合观察体验,加强写字指导
    二、四位语文特级教师的阅读教学变革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提取、分析与整合能力
        (二)注重阅读方法指导,提升学生朗读能力
        (三)注重师生主体间性对话,发展学生阅读思维能力
        (四)注重读写结合,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三、四位语文特级教师的作文教学尝试
        (一)作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二)写作方法的习得与运用
        (三)作文批改与讲评的实践策略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四位语文特级教师教学价值取向的核心要义
    一、坚持“人”的立场
        (一)切勿让“匠气”掩盖了“人气”
        (二)做片子、答卷子、压担子要不得
        (三)不是从教材出发,而是从学生出发
        (四)写字教育本身就是素质教育
    二、秉持“双基”为基
        (一)扎扎实实练技能
        (二)语文教学的“十字真经”
        (三)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四)教好“三个一”,语文教师则功德无量
    三、注重培养思维品质
        (一)写好字也要动脑筋
        (二)“放电影”
        (三)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上下工夫
        (四)课堂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场
    四、立足学科的系统性
        (一)不能“一条腿粗一条腿细”
        (二)不能忽视兴趣、方法、习惯的培养
        (三)不能只盯着眼前这一件事
        (四)不能教孩子“哑巴”语文
    五、凸显语言文字运用
        (一)孩儿们,操练起来
        (二)在游泳中学会游泳
        (三)学以致用,用以致学
        (四)用好教材这个例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四位语文特级教师教学价值取向的影响因素
    一、时代对其语文教学价值取向的引领
        (一)时代的主流思想
        (二)笃定的职业选择
        (三)时代楷模的导航
    二、学校对其语文教学价值取向的塑造
        (一)学校是铺好“路”的地方
        (二)学校是写满“爱”的地方
        (三)学校是充盈“文化”的地方
    三、教师个人素养对其语文教学价值取向的完形
        (一)严谨的治学态度
        (二)崇高的道德品质
        (三)厚重的文化底蕴
        (四)精深的备课功夫
        (五)敏锐的科研素养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反思
    一、研究结论与启示
        (一)语文教学价值取向的核心理念具有整合性
        (二)语文教学价值取向的形成过程具有实践性
        (三)语文教学价值取向的影响因素具有多样性
        (四)语文教学价值取向对学科教学知识的发展具有促进性
    二、研究局限与展望
        (一)研究局限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访谈提纲(部分)
    附录二 研究资料(部分)
    附录三 资料图片(部分)
后记

(8)普通高中课程实施的个案研究—L中学“唤醒心灵教育”理念下的课程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关于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研究
        一、关于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历程的研究
        二、关于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基本内容的研究
        三、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现实和反思
    第二节 关于课程实施的研究
        一、课程实施的内涵
        二、课程实施的取向
        三、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
        四、课程实施的策略与模式
        五、课程实施程度的研究
    第三节 我国普通高中课程实施的相关研究
        一、高中新课程实施总体情况的研究
        二、高中具体学科新课程实施情况的研究
    小结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第一节 研究思路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研究取向
        二、进入研究现场
        三、搜集数据方法
        四、分析数据的方法
    第三节 研究的信度和效度
        一、研究的信度问题
        二、研究的效度问题
        三、处理好实践者与研究者的角色
    第四节 研究伦理
第三章 个案学校状况描述:一路走来 持续改进
    第一节 学校发展的总体情况
        一、学校的基本状况
        二、学校教育改革的总体思路
    第二节 唤醒心灵教育理念的形成与落实
        一、唤醒心灵教育理念的探索之路
        二、唤醒心灵教育理念的落实
    第三节 学校文化系统的形成和推介
        一、学校文化的形成
        二、学校文化的推介和完善
    第四节 三化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的形成和完善
        一、三化教师专业发展模式
        二、三化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的特征
第四章 学校课程规划:唤醒心灵课程体系
    第一节 课程规划的基本依据
        一、理解《普通高中课程方案》
        二、融入唤醒心灵教育理念
        三、分析学生发展需求
    第二节 课程规划的历程
        一、最初的梦想
        二、认识课程规划的重要
        三、尝试推进综合素质培养
        四、关注课堂教学改革
        五、借助国际合作办学契机
    第三节 课程规划方案
        一、唤醒心灵课程体系的整体结构
        二、课程规划中的教学与学习方式的变革
        三、唤醒心灵课程体系的运行策略
第五章 国家课程校本化:理想与现实的博弈
    第一节 国家课程方案的总体实施
        一、满足开足和开齐各类课程的基本要求
        二、制定学生选课指导与课程修习计划
        三、逐步推进多元化评价
    第二节 国家课程的分类实施
        一、保证核心课程的基础性
        二、设计基于学生兴趣需要的拓展课程
        三、充分体现选择性的音乐体育美术课程
        四、举步维艰的技术课程
        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整合与落实
    第三节 国家课程的分层实施
        一、学生能力分组的意义与操作
        二、不同能力分组下的学科课程分层教学
        三、同一能力分组下的分层教学
        四、分层教学选择性的限制
    第四节 调适:理想课程与现实课程的博弈
        一、“基础性+选择性”是高中课程调适的前提
        二、应对高考与为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平衡
第六章 学校特色课程建构:可以放飞的天空
    第一节 学校特色课程建构的基本思路
        一、适应课程改革理念与要求
        二、体现学校教育理念与文化
        三、满足学生素质培养的需要
    第二节 学校特色课程体系的建构
        一、高位设计 目标统一
        二、探寻价值 博雅育人
        三、统筹规划 体系设置
    第三节 学校特色课程的实施
        一、强化教师指导作用
        二、鼓励学生身心活动
        三、建立“小先生”机制
        四、合理利用零散资源
        五、建构多元评价机制
    第四节 学校特色课程的效果与反思
        一、学校特色课程的成效
        二、学校特色课程实施的困境
    第五节 小结
第七章 学校课程实施的焦点:课堂教学与学习方式的改进
    第一节 单元整体学习——基于教学内容整合的课程实施
        一、单元整体学习的选择
        二、单元整体学习的操作实践
        三、单元整体学习的案例
    第二节 问题式自主学习——基于课堂结构改进的课程实施
        一、问题式自主学习的演进
        二、问题式自主学习的实践
        三、问题式自主学习的课例
    第三节 学习共同体——基于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课程实施
        一、学生学习共同体建设的缘由
        二、学生学习共同体的构建策略
        三、学生学习共同体的实践案例
第八章 课程实施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课程实施历程与关键点
        一、课程实施的历程
        二、课程实施的关键点
    第二节 课程实施中的影响因素
        一、课程政策本身的影响
        二、课程实施主体的影响
        三、学校文化对课程实施的影响
        四、课程资源对课程实施的影响
        五、管理手段对课程实施的影响
第九章 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L中学在实施高中新课程中呈现了课程实施的张力
        二、课程变革是学校专业习惯基础上的文化渐变过程
        三、校长的“使命感”是学校课程变革的核心动力
        四、课程实施是变革动力与变革阻力相互抗衡的过程
        五、一所学校的课程实施形态是妥协与创新并存的课程调适的结果
    第二节 建议
        一、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
        二、给予学校充分的自主权
        三、为高中教育提供更多的经费和资源
        四、努力创造一个宽松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9)融合信息技术的教师知识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 数字化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诉求
        (二)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面临困境
        (三) 教师信息化教学专业知识研究薄弱
    二、概念界定
        (一) 教师知识
        (二) 知识发展
    三、文献综述
        (一) 传统的教师知识研究
        (二) 信息化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三) 融合技术的教师知识研究
    四、研究设计
        (一) 研究意义
        (二) 研究思路
        (三) 研究方法
第一章 技术演进与教师发展关系的历史审视
    一、技术与教师的关系之问
        (一) 技术的意涵
        (二) 技术与教师关系研究的历史性缺失
    二、技术演进与教师发展的历史脉络
        (一) 语言文字时代与教师的雏形
        (二) 印刷技术时代与教师的角色
        (三) 机械电子时代与教师的转型
        (四) 信息技术时代与教师的变革
    三、技术与教师关系的反思
        (一) 对技术价值的认识从分歧走向共识
        (二) 技术与教师关系认识的异化与回归
第二章 融合信息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概述
    一、TPACK框架的内涵界定
        (一) TPACK的概念形成
        (二) TPACK的内容结构
    二、TPACK的多维释义和本质特征
        (一) 跨学科视角及其TPACK内涵
        (二) 解构视角及其TPACK内涵
        (三) 纵深视角及其TPACK内涵
        (四) 三重视角下的TPACK特征
    三、TPACK理论的教育意蕴
        (一) 技术融入教学的劣构性
        (二) 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
        (三) 设计型而非消费型教师
    四、实践中的TPACK表达形式
        (一) TPACK的图式表达
        (二) TPACK的行动表达
        (三) TPACK的语言表达
第三章 中小学教师TPACK现状调查
    一、研究设计与方法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工具
        (三) 调查样本
    二、N市TPACK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 中小学教师TPACK的总体水平
        (二) 教师TPACK人口学的差异分析
    三、教师TPACK日常教学行为的情况
        (一) 教学中使用的技术类型
        (二) 教学中使用技术的用途
        (三) 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参与
        (四) 网络上教师互助的目的
        (五) 对技术应用的价值判断
    四、研究结论与启示
        (一) N市中小学教师TPACK现状
        (二) 教师TPACK实践运用的特点
        (三) N市教师TPACK发展的建议
第四章 教师TPACK发展的案例研究
    一、小学英语TPACK新手教师的变革遭遇
        (一) 周老师TPACK的演化轨迹
        (二) 周老师TPACK的内容结构
        (三) 周老师TPACK的发展动力
    二、小学语文TPACK熟手教师的蜕变之旅
        (一) 江老师TPACK的演化轨迹
        (二) 江老师TPACK的内容结构
        (三) 江老师TPACK的发展动力
    三、小学科学TPACK专家教师的心路历程
        (一) 吴老师TPACK的演化轨迹
        (二) 吴老师TPACK的内容结构
        (三) 吴老师TPACK的发展动力
第五章 TPACK形成与发展的机制
    一、技术的深度学习与TPACK发展的关联
        (一) 教师技术整合的浅层化表现
        (二) 技术深度学习与TPACK发展的同一性
    二、技术深度学习与TPACK发展的一般过程
        (一) 个体认知维度的TPACK发展观
        (二) 社会建构维度的TPACK发展观
        (三) 涌现维度的TPACK发展观
    三、技术深度学习与TPACK发展的具体路径
        (一) 专业学习:真实境脉支持TPACK个体认知
        (二) 同伴互助:共同体促进TPACK的社会建构
        (三) 自主发展:深度反思激发TPACK的元认知
第六章 面向TPACK发展的教师教育课程变革
    一、面向TPACK的教师教育课程顶层设计
        (一) 教师教育课程顶层设计的意义
        (二) TPACK课程体系方案的范例
        (三) 整合技术的教师课程顶层构架
    二、基于学习活动类型的教师课程内容创新
        (一) 教师教育技术课程内容的两种取向
        (二) 学习活动类型的提出及科学课样例
        (三) 基于活动类型的课程内容设计原则
    三、指向TPACK的设计型教师教学模式
        (一) 设计型教学模式的理论缘起
        (二) 设计型教学模式的国际范例
        (三) TPACK设计型教学模式的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附录五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后记

(10)建国后小学语文教材主题史研究 ——以人教版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二、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第一章 建国后各个时期教材简介及特点分析
    第一节 教材摸索时期
        一、摸索时期的教材简介
        二、摸索时期的教材特色
    第二节 教材突破时期
        一、突破时期的教材简介
        二、突破时期的教材特色
    第三节 稳步发展时期
        一、稳步发展时期的教材简介
        二、稳步发展时期的教材特色
    第四节 新课程改革时期
        一、新课程改革时期的教材简介
        二、新课程改革时期的教材特色
第二章 主题的演化
    第一节 典型性的主题
        一、歌颂祖国的主题
        二、颂扬领袖的主题
        三、革命精神的主题
        四、道德品质的主题
        五、热爱科学的主题
        六、赞美自然的主题
    第二节 变迁的主题
        一、弱化的主题
        二、强化的主题
        三、新增的主题
第三章 典型性的主题在不同时期的呈现方式
    第一节 歌颂祖国的主题在不同时期的呈现方式
    第二节 颂扬领袖的主题在不同时期的呈现方式
    第三节 革命精神的主题在不同时期的呈现方式
    第四节 道德品质的主题在不同时期的呈现方式
    第五节 热爱科学的主题在不同时期的呈现方式
    第六节 赞美自然的主题在不同时期的呈现方式
第四章 教材主题史对语文教育的影响
    第一节 主题史的演变与语文教育的价值取向
        一、意识形态方面
        二、课程内容的社会本质
        三、教育观和价值观
    第二节 主题史的演变对教学方式的影响
        一、典型性的主题对教学方式的影响
        二、变迁的主题对教学方式的影响
    第三节 主题史的演变与学习方式
        一、典型性的主题对学习方式的影响
        二、变迁的主题对学习方式的影响
第五章 教材编写中可增加的主题
    第一节 增加“小我”取向的主题
    第二节 增强民族文化传统的主题
    第三节 增加现代公民意识的主题
    第四节 增加多元文化的主题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四、告别菜鸟之Ghost新课程(论文参考文献)

  • [1]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2]主题课程的构建与实施探究 ——以大井峪小学为例[D]. 刘杰燕. 山西大学, 2019(01)
  • [3]小学三年级语文习作指导的教育叙事研究 ——以L实验学校为例[D]. 陈琪君. 宁波大学, 2019(06)
  • [4]网络语言对初中生写作的影响及应对策略研究 ——以邛崃市羊安镇初级中学校为例[D]. 袁微. 四川师范大学, 2019(02)
  • [5]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叙事研究 ——以个旧市鸡街镇××小学为例[D]. 王艳玲. 云南师范大学, 2018(02)
  • [6]品课释理:名师课堂教学逻辑研究 ——以语文课堂为例[D]. 郑会敏. 广西师范大学, 2018(12)
  • [7]小学语文教师教学价值取向研究 ——以F小学20世纪80年代四位特级教师为个案[D]. 孙世梅. 东北师范大学, 2018(01)
  • [8]普通高中课程实施的个案研究—L中学“唤醒心灵教育”理念下的课程构建[D]. 张彤. 东北师范大学, 2016(04)
  • [9]融合信息技术的教师知识发展研究[D]. 张静. 华中师范大学, 2014(07)
  • [10]建国后小学语文教材主题史研究 ——以人教版为例[D]. 但媛. 南京师范大学, 2014(01)

标签:;  ;  ;  ;  ;  

告别Ghost for Rookie新课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