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限轴对称投掷条件下液体破碎和雾化的远场研究

受限轴对称投掷条件下液体破碎和雾化的远场研究

一、有约束、轴对称抛撒条件下液体破碎、雾化的远场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杨歆雨[1](2020)在《喷孔表面粗糙度对内混式空气雾化过程影响仿真与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现代能源领域的动力装置较多使用喷嘴来促进液体燃料和空气充分地混合、燃烧。通过研究喷嘴的雾化机理,可以极大地提高雾化的效果和燃烧的效率,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内混式空气雾化作为空气雾化的一种类型,具有极其广阔的应用前景。喷嘴结构对雾化性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本文主要研究喷孔表面粗糙度对喷孔内部流动性能、一次雾化和二次雾化的影响机理,为喷孔的设计提供实践依据和参考。本文采用数值模拟与理论研究及试验验证的手段进行研究。建立喷嘴内部流动仿真模型,充分运用CFD(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计算流体力学)软件对喷嘴内部的流动特性进行模拟研究,得到喷孔粗糙度对气液质量流量、湍动能、气液速度、气体体积分数等参数的影响规律;建立内混式空气雾化喷雾系统试验平台,采用试验方法分析喷孔表面粗糙度对喷雾一次雾化形态、喷雾锥角的影响,以及对二次雾化过程中液滴尺寸数目分布、液滴累积体积分布和液滴SMD(索特平均直径)的影响。同时采用液膜物理模型和一次雾化模型计算,对比分析了喷孔表面粗糙度对一次雾化过程的影响。内部流动仿真研究发现:粗糙度为0.8时出口平均湍动能最大,雾化效果最好。将粗糙度由0.8提高到1.6时出口气体速度及气液速度差会大幅增大,但是若继续提高粗糙度,二者变化很小。喷孔表面粗糙度对于液体速度的影响很小。粗糙度为0.8时的流量系数在相同ALR(气液质量流量比)下最大,流通效果最好,粗糙度为1.6时流量系数最小,粗糙度为3.2时流量系数处于二者之间。喷雾宏观及微观特性试验发现:除ALR为0.05的情况,其余工况中均为当粗糙度由0.8增加至1.6时,喷雾锥角值增大,当粗糙度继续增加则喷雾锥角减小。试验参数及仿真参数代入到液膜模型中分别计算出不同粗糙度下的两种液膜厚度值随着粗糙度的提高越来越接近。但是粗糙度对于喷孔内液膜厚度大小的影响不明显。在相同ALR时随喷嘴粗糙度增加,SMD减小,出口处碎裂效果变好。在小ALR和大ALR的情况下,粗糙度为0.8时一次雾化SMD大幅高于其余两组情况。但其余情况,改变粗糙度对其影响不大。粗糙度的变化仅会影响小ALR工况下二次雾化SMD。随着ALR的增加,粗糙度对二次雾化液滴SMD影响减弱。

王成德[2](2016)在《车载垂直热发射导弹燃气流场坪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车载发射因其优秀的机动性,随机性和隐蔽性得到了广泛应用,垂直热发射也得益于发射装置结构简单、反应时间短、可靠性高、通用性好等优点成为关键的发射技术,车载垂直热发射虽然具有很多优点,但高温高速的燃气射流具有很强的烧蚀和冲击作用,如果处理不当,会破坏发射装置,甚至会对导弹产生威胁,造成发射失败,所以对车载热发射的燃气流场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车载垂直发射装置主要采用导流器对燃气流进行排导,导流器类型不同,导流效果也有较大差别,本文基于某型车载发射装置,利用CFD流场仿真软件,对单面和双面两种导流方案对开阔的地面场坪及发射车的影响做了仿真,并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了两种方案的导流特性,为导流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其次,本文基于双面导流方案,利用动网格技术,对导弹运动过程中对开阔地面场坪影响的动态变化做了仿真分析,并利用DPM模型,简单研究了公路机动发射时,地面上的沙石颗粒的运动规律,分析其可能对发射装置及导弹造成的影响,结果可为发射装置的设计及防护提供参考。

张磊[3](2016)在《速燃固体火箭燃气射流噪声特性及抑制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速燃固体火箭作为一种发射火箭弹的便携式单兵反坦克武器,发射时在尾喷管产生高温、高速、高压的非定常复杂流场,并形成高强度噪声和长长的火焰,这些发射特征对人体、仪器设备、机械结构都可能带来损伤,且不利于火箭武器系统的隐蔽性,甚至影响发射的安全性。因此,研究燃气射流噪声产生机理进而降低射流噪声具有实际应用价值。本文围绕速燃固体火箭发射过程中燃气射流流场、气动噪声以及降噪措施难题,开展了相关的理论分析、实验研究和数值模拟工作,分析射流噪声源的形成机理及气动声学特性,并探索了抑制射流噪声的方法。主要研究工作及成果如下:(1)应用气体射流动力学、气动声学等理论,对燃气射流过程中的发声机理以及气动声源特性进行了理论分析,并阐述了射流流场和声场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气体射流过程的流动方程和气动声学方程,建立了火箭发动机燃气射流噪声预测模型以及声功率的理论表达式,初步探讨了发动机燃气射流噪声的影响因素。(2)设计并搭建了速燃固体火箭发动机静止燃气射流噪声测试试验平台,对发动机燃气射流噪声辐射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采用高速录像系统观测了燃气射流在大气中的扩散形态特征,发现高温高速燃气不断与周围大气强烈的掺混,射流边界出现褶皱,射流轴向扩散速度大于径向的扩散速度。采用数字瞬态记录仪采集了不同观测点处的射流噪声声压分布规律,发现燃烧室压强越大,喷喉直径越大,则射流噪声声压峰值越大,且声压级峰值随测试点的偏离方向角不同而不同,说明射流噪声具有明显指向性。由于地面对声波的反射作用,在离地面较近的测试点处声压波动较大。在单兵火箭发射时,对发射管外围的射流噪声进行了实验测试,重点分析了在射手位置的射流噪声变化规律,揭示了射流噪声在轴向和径向上的分布特性。(3)在对发动机静止燃气射流噪声实验现象的物理描述与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大涡模拟(LES)湍流模型对尾喷流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获得了射流流场速度、压力和温度的分布特性。结合流场的模拟结果,基于FW-H声学模型对射流噪声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射流流场存在复杂的膨胀压缩波系,射流噪声主要成分表现在低频区域,并且其存在明显的指向性,在45°方向上射流噪声最为强烈,这主要是由于射流噪声的四极子声源特性以及声波在流场中的折射引起的。射流噪声预测值与实验测试值吻合较好,验证了所建数学模型的正确性、燃气射流流场与声场耦合关系的合理性。此外,还研究了燃烧室压强、燃气温度及喷管尺寸对射流噪声的影响程度。(4)在燃气射流噪声的实验及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简洁有效的液柱平衡体降噪方案,开展了燃气射流驱动液柱平衡体的降噪实验。探讨了高温高压燃气驱动液柱平衡体过程中的射流流场形态特征,以及不同偏离方向角测点处的声压变化规律。实验结果表明,与无液柱平衡体时单相燃气射流过程进行对比,燃气驱动液柱射流降低了流场的速度、温度等特性参数,并且各个测点处的噪声声压峰值都有明显的减小,因而达到了较好的降噪效果。为了进一步优化液柱平衡体降噪方案,讨论了不同液柱平衡体质量对燃气射流噪声抑制效果的影响。(5)为了深入研究燃气射流驱动液柱平衡体过程中气液相互作用特性、流场特性参数变化、降噪机理等复杂的问题,在实验的基础上,建立了用于描述燃气射流驱动液柱平衡体过程的两相流湍流模型,采用LES/VOF方法进行了数值模拟,获得了射流初期两相流场内速度、压力和温度的分布规律,通过对计算结果与试验测量结果的对比,验证了数值研究模型和方法的可行性和准确性。分析了液柱的雾化、小液滴的不稳定运动以及气液湍流掺混特性。讨论了液柱平衡体的质量(体积)、密度以及燃烧室压力对气液两相流场内特性参数分布的影响,优化了液柱平衡体降噪方案。

许桂阳[4](2016)在《脉冲爆轰发动机爆轰噪声实验与理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脉冲爆轰发动机(Pulse Detonation Engine,简称PDE)是利用间歇式爆轰波产生高温高压燃气形成推力的一种新概念发动机。PDE具有循环热效率高、比冲大、结构简单、重量轻和推重比高等优点,在未来的航空航天与兵器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是PDE在工作时会产生较大的脉冲噪声和强振动直接影响到飞行器隐身以及结构声疲劳等,对PDE整体性能以及飞行器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随着PDE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各项关键技术的突破,PDE声学性能逐渐受到了重视,对PDE的声学性能进行研究非常必要。本文搭建了能够准确调节填充系数的气液两相PDE爆轰噪声实验平台,研究了多循环下PDE管型与装填条件(包括填充系数与当量比)对爆轰噪声特性的影响。同时以PDE爆轰噪声为研究对象,对爆轰噪声形成与传播过程进行理论建模,并编制相关数值计算程序对爆轰噪声形成与传播过程进行数值模拟。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搭建了气液两相PDE爆轰噪声实验平台,实现了不同区域内爆轰噪声的测量,并对爆轰噪声时域上的物理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研究表明PDE爆轰噪声主要由冲击噪声与射流噪声组成。冲击噪声与射流噪声都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减小。当距离较近时,射流噪声衰减速度小于冲击噪声衰减速度;当距离较远时,射流噪声衰减速度大于冲击噪声衰减速度。爆轰噪声声压曲线呈现明显的L型变化规律,拐点之前爆轰噪声峰值与径向距离r的倒数满足三次方变化规律;拐点之后爆轰噪声峰值与径向距离r的倒数满足一次方变化规律。随着距离的增加,0°方向上爆轰噪声A持续时间先减小后增加,B持续时间随着距离增加而增加。当距离r较小时,随着角度的增加,冲击噪声峰值与射流噪声峰值随之减小;当距离r较大时,指向性发生变化,30°方向的PDE冲击噪声峰值与射流噪声峰值最大。(2)针对爆轰噪声特性,将PDE爆轰噪声声场划分为强非线性区、弱非线性区和线性区三个区域。同时对爆轰波在管内形成与传播以及爆轰噪声在强非线性和弱非线性区内传播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其中爆轰波在管内形成与传播以及爆轰噪声在强非线性区传播采用粘性N-S方程进行描述,并采用时空守恒元和求解元方法(简称CE/SE方法)进行求解;弱非线性区域采用The Nonlinear Progressive-wave Equation(简称NPE方程)进行描述,并采用时间分裂方法将NPE方程分解成两项,分别使用CE/SE方法与C-N方法进行求解。研究发现涡的形成与发展对中心轴线上膨胀腔结构形成具有重大影响,进而导致爆轰噪声中射流噪声波形发生震荡。在弱非线性区内,随着传播距离的增加,非线性作用累积,爆轰噪声波形发生畸变同时爆轰噪声波形峰值后移。(3)采用傅里叶变换与小波变换,研究爆轰噪声在全部和局部时间范围的频域特性。根据爆轰噪声在不同小波系数下的能量比例不同,提出判别PDE工作状态的新方法(η11/η5小于5为爆燃阶段,η11/η5大于5为爆轰阶段)。研究表明爆轰噪声属于宽频噪声,在0~100kHz范围内均有信号存在,爆轰噪声频域信号由基频和谐频组成。在10~100Hz频段内,随着频谱中爆轰噪声频率的增加,爆轰噪声信号强度基本保持不变;在100~1000Hz频段内,随着频谱中爆轰噪声频率的增加,爆轰噪声信号强度先减弱后增强;而在1000~100kHz频段内,随着频谱中爆轰噪声频率的增加,PDE爆轰噪声频点声压级总体上呈现下降的趋势。随着角度增加,在100~1OOOHz频段内爆轰噪声信号强度降低。仪器和导线等实验测试设备和外界环境造成的噪声能量主要在500~1000kHz频段内;爆轰噪声中较为陡峭的上升沿能量主要在15.62~125kHz频段内;爆轰噪声原始信号能量主要集中在0~0.98kHz频段内。爆燃阶段,爆燃噪声能量在中高频与低频均有较高的能量分布;爆轰阶段,爆轰噪声能量主要集中在低频;管外爆轰阶段爆轰噪声能量低频集中效应加剧。(4)在搭建的气液两相PDE爆轰噪声实验平台基础上,研究了 PDE管径、喷管形状与引射器对爆轰噪声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随着管径增大,所有角度下所有位置处爆轰噪声峰值均增加。管径越小,指向性由0°方向最大转变为30°方向最大的距离越短。当距离较近时,管径增大,爆轰噪声A持续时间增加,当距离较远时,正好相反。喷管能有效减小爆轰噪声峰值,其中收敛扩张喷管降噪效果最好。收敛喷管收敛角度越大,指向性越明显;相反的,扩张喷管和收敛扩张喷管出口口径越大,指向性越不明显。喷管有利于减小PDE爆轰噪声参考半径r0。对于扩张喷管而言,扩张角度越大,r0越小;对于收敛喷管而言,收敛角度越大,r0越小。加装扩张喷管,几乎所有频率下的爆轰噪声信号强度均下降,并且随着扩张角度增加,减弱效果愈加明显。引射器长度增加,PDE推力增益增加并且有效声压级降低。所有形状下的引射器均能增加PDE推力并降低有效声压级,其中扩张引射器效果最好。PDE推力增益与有效声压值均随着引射器距管口距离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综合降噪与推力增益,可以得出最佳的引射器为x/DPDE=2、LEjector/DEjector=2.61下的扩张引射器。(5)采用可调谐半导体激光吸收光谱技术对反应产物中的H20组分进行了测量,搭建了能够准确调节气液两相PDE填充系数的实验平台,分析了当量比、填充系数对爆轰噪声特性影响,同时对爆轰噪声传播时间误差进行分析,并对其进行抑制。研究表明点火时间间隔随着填充系数的增加而增大,但并非呈理想的正比例关系。随着填充系数的增加,冲击噪声峰值与射流噪声峰值随之增大;在爆燃与爆轰的转折点,冲击噪声峰值与射流噪声峰值显着增加。随着填充系数的增加,当距离较近时指向性明显,当距离较远时指向性不明显。随着填充系数增加,10~50Hz频段内的爆轰噪声信号强度增强,50~200Hz频段内的爆轰噪声信号强度减弱。爆轰噪声峰值、A持续时间与爆轰噪声信号强度均随着当量比增加先增加后减小,在当量比为1.1时,达到最大。利用光电传感器采集点火头点火时产生的光信号,以此判断点火头点火时间误差可以忽略不计。爆轰噪声最大到达时间误差出现在0°方向上最高的填充系数下,达328.22μs。其中管内爆轰波传播最大时间间隔误差发生在过驱爆轰波形成阶段,而管外爆轰噪声最大时间间隔误差发生在强非线性区。加装收敛喷管明显减小爆轰噪声到达时间误差,最大的时间间隔误差仍然出现在相同位置处,但误差减小56.13%。本论文通过数值模拟与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对爆轰噪声形成与传播过程进行研究,揭示了气液两相PDE爆轰噪声传播特性,系统研究了多循环下PDE管型与装填条件对爆轰噪声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对于爆轰噪声机理研究以及PDE工程化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程强[5](2014)在《GDI喷油器多物理场耦合及多参数分步优化研究》文中认为与传统PFI汽油发动机相比,缸内直喷(Gasoline Direct Injection,GDI)汽油发动机在节能减排方面具有更突出的优势,国内外研究表明缸内直喷技术将成为车用汽油发动机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GDI喷油器是影响缸内混合气形成质量进而影响发动机燃烧排放的关键部件,因此,如何依据日益严格的汽车经济性和排放法规的要求,不断提高GDI喷油器性能成为目前燃油喷射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GDI喷油器的工作过程受到结构、电磁、温度、流动等多场参数的共同作用,而且各物理场之间存在交叉作用、强弱不同的复杂耦合关系,使得进一步提升GDI喷油器的性能成为该领域的一个难点问题。本文以GDI多孔喷油器为研究对象,围绕多场参数耦合机理和结构参数优化方法开展了研究工作。在建立GDI多孔喷油器各子系统模型并分析各物理场耦合形式及参数传递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多场参数耦合仿真分析了不同参数对电磁性能及喷雾性能的影响规律,并对其磁路及喷孔结构进行了多目标分步优化。本文的研究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借鉴国外GDI喷油器的典型结构,建立了GDI多孔喷油器的基本结构模型,依据电磁学、机械动力学、流体动力学以及热力学基本原理分别建立了其工作过程所涉及的电路、磁路、机械运动、电磁损耗、流动及喷雾各个子系统模型,并分析了各物理场之间的耦合特点及参数传递关系,为开展多物理场耦合分析及多目标参数优化奠定了基础。系统地分析了多物理场耦合形式和求解方法,并利用背包问题对四种多目标智能优化算法的收敛性、分布性和运算效率进行了评价,确定了多目标模拟退火算法(Multi Objective Simulated Annealing,MOSA)为磁路结构最佳优化算法。依据GDI多孔喷油器多场参数耦合特点和有限元求解方法,利用ANSYS Workbench作为主平台,建立了链接Simplore、Ansoft Maxwell、Thermal、Fluent等仿真软件的数据接口,实现了多物理场参数之间的数据交互。采用有限元仿真方法,详细地分析了GDI喷油器的电-磁-热耦合过程以及电流、磁感应强度、温度及动态响应的变化规律以及本体温升对动态响应特性的影响规律;以本体温升为热源,分析了GDI喷油器内部热量的传热特征,并建立了热-流耦合的边界条件,利用时间步长迭代法对热-流瞬态耦合过程进行了计算仿真,详细研究了燃油流动对本体温升以及本体温升对喷孔内部流动和外部喷雾特性的影响规律;通过试验,从动态响应特性、温度分布特性、内部流动及喷雾特性等方面对多物理耦合仿真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进行了验证。针对磁路参数与喷孔结构参数之间所表现出的间接、弱耦合特点,设计了分步优化策略分别对磁路参数和喷孔结构参数进行优化。在磁路参数优化过程中,以提高动态响应特性和结构紧凑性,降低能耗为优化目标,采用MOSA算法对GDI喷油器的磁路结构进行了仿真优化,结果表明,优化后GDI喷油器的结构尺寸减小,电磁损耗下降,动态响应响应特性提高。根据喷孔的设计原则,在磁路结构优化完成的基础上,采用正交实验法对喷孔结构参数进行了匹配分析,利用统计学原理,揭示了喷孔结构参数对喷孔内部流动及外部喷雾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优化后在保证喷雾形态和贯穿距离基本不变的条件下,喷雾颗粒直径明显减小。最后对GDI喷油器的加工制造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完成了材料选型、工艺设计和装配方案制定,根据优化前后的GDI喷油器结构试制了一批样品。利用GDI喷油器综合性能测试系统,对优化前后GDI喷油器的温度变化规律、动态响应特性、喷雾特性和流量特性等进行了试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优化后的GDI喷油器综合性能显着提高,同时证明本文的研究方法能为其综合性能的预测和评估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为其结构参数优化设计提供指导。

刘敏[6](2012)在《一种新型的增塑剂施胶装置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在对现有的施胶装置技术深入了解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增塑剂施胶装置。通过对雾化单元的布局、结构的优化设计和喷涂角度的控制,使装置在纤维丝束以不同的速度运动时,显着提高增塑剂在纤维丝束上分布的均匀度,降低纤维丝束上增塑剂液滴碰撞结成较大液滴的几率,从而产生更好的增塑效果。通过对新型施胶装置工作原理的分析,在突破HAUNI公司专利技术的基础上,设计了雾化喷嘴的布局、喷涂腔内的挡油板与支撑板、旋转调节杆及其驱动装置;结合不同结构的喷嘴的雾化特性的研究分析,依据装置的尺寸和结构布局选取了喷嘴类型。利用MATLAB,以均匀度系数最大为目标函数,以喷嘴的布局和装置结构尺寸为设计变量,建立了装置喷涂均匀度的数学模型,基于优化设计理论,对装置的结构进行了优化;优化后,装置均匀度系数提高了,施胶更加均匀,施胶工艺更为合理,施胶质量明显提高;对装置的雾化场重叠域进行了理论分析,其重叠率的减小使纤维丝束上增塑剂雾化颗粒的平均尺寸明显降低,进一步验证了装置具有较好的喷涂性能。通过对装置控制系统的分析,在确保当纤维丝束以不同速度运动时喷涂在单位长度纤维丝束上增塑剂的量保持恒定的基础上,建立了喷涂流量控制函数;基于交流伺服控制技术,设计了两调节杆转角的控制方案,阐述了控制原理,并对系统硬件进行了选取。

刘锋[7](2011)在《爆炸水雾降除爆破拆除粉尘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城市建筑物拆除爆破所产生的粉尘是爆破拆除有害效应之一,它具有扩散速度快、突发性强、颗粒细小、在室外环境下悬浮时间长、影响范围大等特点,给爆破工点周围的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随着建筑物爆破技术在城市中的普遍应用,爆破工程中造成的粉尘污染公害得到全社会的重视。本文利用炸药爆炸能量驱动水将其抛撒、雾化,形成极小的雾滴,在高速运动中与建筑物爆破粉尘相互作用,达到高效率降尘的目的。本研究设计了爆炸水雾发生器、爆破粉尘卷扬装置以及除尘系统,采用理论分析和试验的方法研究爆炸水雾和爆破粉尘的相关特性,分析了爆炸水雾各因素对爆破粉尘的降除效率的影响。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及结论如下:(1)根据实验结果,所选择拆除爆破粉尘材料中,土粉的浸润速度最快为2.81 mm·min-1,砂浆粉次之,砖粉再次之,混凝土最慢为1.41 mm·min-1,故四种粉尘的浸润性分别为:砖粉、混凝土粉和砂浆粉为憎水性粉尘,而土粉为中等强度亲水性粉尘;(2)根据爆破粉尘的特征,确立了模拟粉尘的材料和扬尘方式。测试结果表明:粉尘的浓度随时间和距离变化较明显,高浓度区随着时间的变化向远处运动,且浓度越来越低。(3)利用测尘仪和激光粒度仪,对模拟粉尘的浓度、粒度的动态分布特性进行了测定,测试结果表明:粒径大于100um的粉尘先沉降,沉降距离为1~2m;10~100um的粉尘沉降较慢,沉降距离在2-3m;粒径在1.83~2.2um范围的微粒几乎不沉降。(4)利用高速摄影法,对水雾的扩散半径、扩散速度和飘散时间进行了研究,水在爆炸作用下,水的抛撒过程可分为近场阶段、中场阶段和远场阶段。在水雾运动的中场阶段,水从中心装药爆轰获取较高的动能,由连续体裂解成离散质团,并在向外扩散中与空气混合,破裂成更小的液滴,它是液滴破碎的主要阶段。水雾抛撒的三个不同阶段有不同力学特征。(5)设计了适宜于高速流动速度场测量的DPIV系统,并实现了对粒子场粒径分布的测量;通过对水雾粒径的测试得出:在本试验条件下爆炸水雾粒度范围为0.15~1.05mm,其中大部分集中在0.3mm至0.5mm左右。(6)利用爆炸水雾装置及粉尘卷扬装置,研究了影响爆炸水雾降尘效率的因素。实验结果表明,爆炸水雾具有较好的降尘效果,爆炸水雾的降尘效率随着距离增加而减小,随着比药量的增加而增加,随长径比的增加先增加后较小,随着相互作用时间的延长而增加。爆炸水雾的降尘效率与粉尘浓度有关,随着粉尘浓度的增大,降尘效率先增大后减小,水的单位体积极限捕尘量为600-700mg。同时,粉尘的类别不同,粉尘的降尘效率也不同。粉尘的吸湿性越大,爆炸水雾的降尘效率越高。图92表34参110

王翠华[8](2009)在《激波与液体相互作用实验研究》文中提出本文采用实验手段研究了激波驱动液体初始阶段内外界面的运动规律,激波与液膜、液滴的相互作用。研究侧重于爆轰产物驱动液体介质内界面和外界面的变化。综合分析各部分实验得到的结果,我们可以得到以下三点主要结论:一、爆轰产物驱动液体在空气中运动,液层外界面逐层剥离、变薄,变成液膜。二、液膜在激波作用下发生变形,其中透射激波和反射激波的共同作用使水膜断裂形成液丝,液丝再断裂成液滴,液滴变形、破碎和雾化。在水膜厚度一定时,液膜的变形时间随激波强度的增大而缩短;而在激波强度一定时,液膜的断裂时间随水膜厚度的增大而延长。三、不同液滴在相同条件的激波作用下表现出不同的变形、破碎和雾化程度。航空煤油的变形、破碎和雾化比0#柴油更容易。另外,我们还可以得到以下结论:液体环破碎混合过程界面变化的形态存在一定的相似规律,即不规则形态的分形相似规律、混合区随时间变化的相似规律;在相同强度的冲击波作用下,乙醇比水的温升更高,更容易汽化。

张博[9](2008)在《激波与微粒相互作用实验研究》文中认为本文对气溶胶抛撒形成云团过程进行理论分析及相关分解实验研究,研究内容包括激波驱动液体/固体微粒初始阶段内外界面的运动规律,云团形成过程中云团形态、颗粒尺寸、浓度等特性参数的确定及液滴的变形、破碎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弱激波(马赫数Ms=1.05~1.26)诱导气流作用下的水滴(直径d0=1~2mm)瞬间变形和破碎过程是剥离破碎,其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液滴变形,变形时间在几百微秒量级;第二个阶段是液滴剥离雾化,剥离雾化时间在几毫秒量级。不同马赫数的激波与液滴相互作用时,液滴达到相同变形程度需要的时间是不同的;并且所需时间与激波强度(马赫数)成反比。破碎时间与激波马赫数成反比;在相同的激波作用下,液滴直径越大,其破碎时间越长。实验表明,固体颗粒的抛撒云团形成和粒子轨迹与激波强度、颗粒材料性质、粒径大小和浓度等多个因素有关系。在抛撒过程中,流场的变化是从小颗粒高浓度流场变化到气固混合气流稀疏流场,这种变化过程包括复杂的两相流。考虑到冲击波与固体颗粒相互作用动力学特性,固体颗粒开始运动时,无论是在纵向和横向方向颗粒群高速照片立即变暗,纵向和横向颗粒云团体积增加,意味着其平均浓度是减小的。

岳中文[10](2006)在《爆炸作用下水抛撒成雾的研究》文中指出爆炸水雾降尘是解决城市建筑物爆破拆除产生爆破粉尘问题的一种新方法。其中液体的抛撒是水雾捕尘的前提条件,是爆炸水雾降尘中的关键技术。本文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爆炸作用下水抛撒成雾的特性、影响因素、水雾粒子图像处理软件的编制以及水雾粒子分布进行了深入研究。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的内容及结论如下: (1) 研究了比药量、长径比、水袋厚度等因素对爆炸水雾特性的影响,通过对爆炸水雾的粒径、粒度分布、速度、抛撒半径以及在空中持续时间等特性参数的测量,确立了最佳水雾雾化效果的装药参数,同时对爆炸抛撒水雾的机理进行了探讨,并对抛撒过程中出现的物理现象作了解释。 (2) 介绍了用DPIV技术对爆炸水雾粒度进行测量的原理、实验装置和实验方法。 (3) 本文重点探讨了图像的预处理、粒度图像处理系统的算法、数据图像处理系统的验证以及抛撒水雾粒径的处理结果及其分析原因等。其中图像预处理主要是对图像的几何校正和二值化,几何校正包括空间变换和灰度插值,分别运用了空间校直的思想和中值滤波的方法。 (4) 分别对同药量、同水量、不同距离的粒径分布测量结果,同药量、同水量、同距离、不同时间的粒径分布测量结果和同距离、不同比药量的粒径分布测量结果给出了定性的分析并对其作了初步的解释。从而为下一步的除尘实验,达到最优的除尘效果,提供前提条件。

二、有约束、轴对称抛撒条件下液体破碎、雾化的远场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有约束、轴对称抛撒条件下液体破碎、雾化的远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喷孔表面粗糙度对内混式空气雾化过程影响仿真与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内混式空气雾化过程
        1.2.1 内部流动过程
        1.2.2 一次雾化过程
        1.2.3 二次雾化过程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论文内容
第二章 喷嘴内部流动性能研究
    2.1 数值模拟方法及过程
    2.2 喷嘴内部流动模型
        2.2.1 多相流模型
        2.2.2 湍流模型
    2.3 仿真工况点确定
    2.4 仿真模型建立
        2.4.1 建立几何模型及网格划分
        2.4.2 初始条件的设置
    2.5 物理模型验证及选取
        2.5.1 多相流模型选取
        2.5.2 湍流模型选取
    2.6 喷孔表面粗糙度对两相流流动特性影响研究
        2.6.1 数值模拟过程及结果
        2.6.2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液体一次雾化理论及试验研究
    3.1 喷雾系统平台介绍
        3.1.1 气液供给系统
        3.1.2 喷射系统
        3.1.3 喷雾图像采集系统
    3.2 试验工况点的确定
    3.3 不同喷孔表面粗糙度对液体一次雾化形态的影响
    3.4 不同喷孔表面粗糙度对喷雾锥角的影响
    3.5 一次雾化模型研究
        3.5.1 液膜物理模型介绍
        3.5.2 一次雾化模型介绍
        3.5.3 液膜物理模型仿真与试验参数代入计算结果分析
        3.5.4 一次雾化模型仿真与试验参数代入计算结果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液体二次雾化试验研究
    4.1 喷雾液滴粒径测量系统
    4.2 喷雾粒径及分布试验研究
        4.2.1 喷孔表面粗糙度对液滴尺寸分布的影响
        4.2.2 喷孔表面粗糙度对SMD的影响
        4.2.3 喷孔表面粗糙度对累积体积分布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全文工作总结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2)车载垂直热发射导弹燃气流场坪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相关领域的国内外发展现状与趋势
        1.2.1 燃气射流数值模拟研究概况
        1.2.2 导流器的研究现状
        1.2.3 流场计算模型的发展
        1.2.4 动网格技术进展
    1.3 本文研究内容
第2章 数值模拟理论基础与控制方程离散方法
    2.1 流体力学基本方程组
        2.1.1 连续方程
        2.1.2 Navier-Stokes方程(粘性流体的动量方程)
        2.1.3 能量方程
    2.2 湍流模型
        2.2.1 雷诺应力
        2.2.2 Realizable k-ε湍流模型
    2.3 DPM模型
        2.3.1 概述
        2.3.2 粒子的运动方程
        2.3.3 粒子的湍流散布
    2.4 控制方程离散
        2.4.1 概述
        2.4.2 有限体积法
        2.4.3 离散化格式
    2.5 流场数值计算方法
        2.5.1 算法
        2.5.2 线性化方法
        2.5.3 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
第3章 动网格技术
    3.1 动网格控制方程
    3.2 动网格更新方法
        3.2.1 弹簧近似光滑法
        3.2.2 动态分层法
        3.2.3 局部网格重组法
    3.3 用户自定义函数(UDF)
        3.3.1 UDF概述
        3.3.2 本文中用到的宏函数
第4章 两种导流方案场坪影响对比分析
    4.1 数值计算说明
        4.1.1 计算模型
        4.1.2 边界条件设置
    4.2 燃气射流对场坪影响对比
        4.2.1 流场迹线图
        4.2.2 燃气射流对地面场坪的烧蚀和冲击
    4.3 燃气射流对发射车的影响对比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双面导流方案动网格模拟及碎石颗粒影响研究
    5.1 导弹点火发射过程数值模拟前处理设置
        5.1.1 计算模型及网格划分
        5.1.2 边界条件设置
        5.1.3 导弹受力及UDF实现
        5.1.4 动网格设置
    5.2 导弹点火过程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5.2.1 导弹运动1m时对场坪的影响
        5.2.2 导弹运动5m时对场坪的影响
        5.2.3 导弹运动7m时对场坪的影响
        5.2.4 导弹运动9m时对场坪的影响
    5.3 碎石颗粒影响研究
        5.3.1 离散相颗粒和流场耦合计算流程
        5.3.2 计算模型
        5.3.3 离散相计算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5.4.1 导弹点火发射过程数值模拟小结
        5.4.2 离散相颗粒影响研究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致谢

(3)速燃固体火箭燃气射流噪声特性及抑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燃气射流的研究
        1.2.2 燃气射流噪声研究
        1.2.3 射流噪声抑制技术研究
    1.3 本文主要工作
2 火箭发射噪声产生的物理机制及声源特性
    2.1 引言
    2.2 气动声学的基本方程
        2.2.1 声学基本方程
        2.2.2 Lighthill声类比方程
        2.2.3 广义Lighthill方程
        2.2.4 FW-H声比拟方程
    2.3 射流过程的声源及其特性
        2.3.1 气动噪声的基本声源
        2.3.2 燃气射流噪声
    2.4 火箭武器噪声的危害、评价和标准
        2.4.1 火箭武器噪声特性
        2.4.2 噪声的危害
        2.4.3 噪声的评价参数
        2.4.4 噪声的安全标准
    2.5 本章小结
3 火箭燃气射流噪声场分布特性的实验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发动机结构设计
    3.3 发动机静止燃气射流噪声实验
        3.3.1 实验喷射装置与测试系统
        3.3.2 实验方案及实施
        3.3.3 发动机静止燃气射流噪声实验结果分析
    3.4 火箭发射燃气射流噪声实验
        3.4.1 发射装置与测试方案
        3.4.2 试验方案及实施
        3.4.3 实验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燃气射流流场和声场的数值模拟
    4.1 引言
    4.2 物理数学模型
        4.2.1 燃气射流过程的物理描述
        4.2.2 喷射装置内弹道计算
        4.2.3 基本假设
        4.2.4 数学模型
    4.3 数值计算
        4.3.1 数值方法
        4.3.2 计算区域及边界条件
        4.3.3 数值稳定条件
        4.3.4 计算流程图
    4.4 燃气射流流场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4.5 燃气射流声场特性分析
        4.5.1 射流噪声声压级分布
        4.5.2 射流噪声指向特性研究
    4.6 燃烧室压强对燃气射流噪声特性影响
        4.6.1 燃烧室压强对流场的影响
        4.6.2 燃烧室压强对声场的影响
    4.7 燃气温度对射流噪声特性影响
        4.7.1 燃气温度对流场的影响
        4.7.2 燃气温度对声场的影响
    4.8 喷管尺寸对燃气射流噪声特性影响
        4.8.1 喷管尺寸对流场的影响
        4.8.2 喷管尺寸对声场的影响
    4.9 本章小结
5 燃气射流驱动液柱的降噪实验研究
    5.1 引言
    5.2 燃气射流降噪方案的选择
        5.2.1 管尾消声装置
        5.2.2 多喷管降噪方案
        5.2.3 喷液降噪方案
        5.2.4 液柱平衡体降噪方案
    5.3 实验喷射装置
    5.4 实验方案及实施
    5.5 有无液柱对燃气射流噪声的对比分析
        5.5.1 射流流场对比分析
        5.5.2 射流声场对比分析
    5.6 液柱质量对燃气射流噪声特性的影响
        5.6.1 射流噪声对比分析
        5.6.2 发动机推力性能分析
    5.7 本章小结
6 燃气射流驱动液柱降噪影响因素分析
    6.1 引言
    6.2 数学物理模型
        6.2.1 基本假设
        6.2.2 数学模型
        6.2.3 计算区域与边界条件
        6.2.4 数值模拟流程图
    6.3 燃气射流驱动液柱射流特性
    6.4 多参数变化对燃气驱动液柱射流过程的影响
        6.4.1 液柱质量对射流过程的影响
        6.4.2 液柱密度对射流过程的影响
        6.4.3 燃烧室压力对射流过程的影响
    6.5 液柱平衡体降噪方案的优化分析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论文主要工作总结
    7.2 论文创新点
    7.3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4)脉冲爆轰发动机爆轰噪声实验与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实验研究现状
        1.2.1 PDE国内外研究进展
        1.2.2 PDE爆轰噪声国内外实验研究进展
    1.3 PDE爆轰噪声国内外数值研究进展
    1.4 本文所做的主要工作
2 PDE爆轰噪声形成与传播过程分析
    2.1 PDE爆轰噪声形成过程及声场划分方法
    2.2 PDE爆轰噪声实验系统
    2.3 PDE爆轰噪声时域信号分析
        2.3.1 PDE爆轰噪声波形分析
        2.3.2 不同传播距离下PDE爆轰噪声波形特性分析
        2.3.3 不同角度下PDE爆轰噪声波形特性分析
    2.4 PDE爆轰噪声物理特性研究
        2.4.1 声压级
        2.4.2 持续时间
        2.4.3 指向性
    2.5 本章小结
3 气液两相PDE爆轰噪声建模及数值计算
    3.1 PDE轴对称管内流场与管外强非线性区域数学物理模型及计算方法
        3.1.1 基本假设
        3.1.2 控制方程
        3.1.3 数值计算方法
    3.2 PDE轴对称管内流场与管外强非线性区域计算结果及其分析
        3.2.1 PDE轴对称管内流场结果分析
        3.2.2 管外强非线性区域计算结果及其分析
    3.3 PDE管外轴对称弱非线性区爆轰噪声理论模型及数值计算
        3.3.1 NPE方程
        3.3.2 管外轴对称弱非线性区理论模型
        3.3.3 数值计算方法
    3.4 PDE管外非线性区爆轰噪声计算结果及分析
    3.5 部分计算结果与实验比较
    3.6 本章小结
4 PDE管外爆轰噪声频谱分析
    4.1 傅里叶变换下PDE管外爆轰噪声频谱信号特性
    4.2 小波变换下PDE管外爆轰噪声频谱信号特性
    4.3 基于小波变换的爆燃与爆轰判定方法研究
        4.3.1 传统方法
        4.3.2 基于爆轰噪声频谱信号判定方法
    4.4 本章小结
5 PDE管型对爆轰噪声影响实验研究
    5.1 PDE管径对爆轰噪声影响分析
        5.1.1 管径对爆轰噪声峰值声压与指向性影响分析
        5.1.2 管径对持续时间与频谱影响分析
    5.2 喷管对PDE爆轰噪声影响分析
        5.2.1 喷管对爆轰噪声峰值影响分析
        5.2.2 喷管对爆轰噪声指向性影响分析
        5.2.3 喷管对爆轰噪声A持续时间影响分析
        5.2.4 喷管对爆轰噪声参考半径影响研究
        5.2.5 喷管对爆轰噪声频域信号影响分析
    5.3 引射器对PDE性能影响分析
        5.3.1 未加装引射器下PDE性能分析
        5.3.2 引射器长度对PDE性能影响分析
        5.3.3 引射器形状对PDE性能影响分析
        5.3.4 引射器位置对PDE性能影响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装填条件对PDE爆轰噪声影响的实验研究
    6.1 基于传感器与光学非接触测量的PDE爆轰噪声测试系统
    6.2 填充系数对PDE爆轰噪声特性影响实验研究
        6.2.1 填充系数的判定
        6.2.2 填充系数对冲击噪声与射流噪声的影响
        6.2.3 填充系数对爆轰噪声指向性的影响
        6.2.4 填充系数对爆轰噪声A持续时间影响分析
    6.3 当量比对爆轰噪声影响实验研究
        6.3.1 当量比对爆轰波时域信号与爆轰噪声峰值影响分析
        6.3.2 当量比对爆轰噪声A持续时间于爆轰噪声频谱影响分析
    6.4 PDE爆轰噪声到达时间误差分析及抑制方法
        6.4.1 PDE爆轰噪声形成与传播过程分析
        6.4.2 点火时间误差分析
        6.4.3 爆轰波管内形成与传播时间误差分析
        6.4.4 强非线性区内爆轰噪声传播时间误差分析
        6.4.5 弱非线性区内爆轰噪声传播时间误差分析
        6.4.6 PDE爆轰噪声到达时间误差抑制
    6.5 本章小结
7 总结及展望
    7.1 本文主要工作总结
    7.2 本文主要创新点
    7.3 需解决的问题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5)GDI喷油器多物理场耦合及多参数分步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GDI发动机燃油喷射技术研究状况
    1.3 GDI喷油器理论研究状况
        1.3.1 动态响应特性
        1.3.2 流动及喷雾特性
        1.3.3 电磁特性
        1.3.4 热-流耦合理论
        1.3.5 多场参数协同优化方法
    1.4 课题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1.4.1 课题来源
        1.4.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GDI喷油器工作过程子系统建模
    2.1 GDI喷油器结构模型及性能要求
        2.1.1 GDI喷油器典型结构模型
        2.1.2 GDI喷油器性能指标
    2.2 GDI喷油器子系统模型
        2.2.1 机械运动子系统模型
        2.2.2 电路子系统模型
        2.2.3 磁路子系统模型
        2.2.4 电磁损耗子系统模型
        2.2.5 热力学子系统模型
        2.2.6 喷孔内部流动子系统模型
        2.2.7 喷雾子系统模型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多场协同耦合模式及多目标优化方法
    3.1 多物理场耦合理论及求解方法
        3.1.1 多物理场耦合形式
        3.1.2 多物理场耦合问题的求解方法
    3.2 多物理场耦合数学模型
        3.2.1 单物理场数学模型
        3.2.2 多物理场耦合数学模型
    3.3 多目标优化算法及数学模型
        3.3.1 传统多目标优化方法
        3.3.2 智能多目标算法
        3.3.3 多目标智能优化算法评估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GDI喷油器多场参数耦合仿真研究
    4.1 多场协同耦合仿真平台及求解机制
    4.2 驱动电路设计
    4.3 电磁场耦合研究
        4.3.1 电磁场有限元理论
        4.3.2 电磁场有限元仿真分析
    4.4 电-磁-热耦合研究
        4.4.1 电-磁-热耦合理论
        4.4.2 电-磁-热耦合仿真分析
    4.5 热-流耦合研究
        4.5.1 热-流耦合理论
        4.5.2 喷孔流动分析
        4.5.3 喷雾特性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GDI喷油器多目标分步优化
    5.1 GDI喷油器优化目标及优化策略
    5.2 磁路结构多目标优化模型
    5.3 基于MOSA算法的磁路结构优化
        5.3.1 MOSA算法求解原理
        5.3.2 MOSA优化算法实现
    5.4 磁路结构优化结果分析
        5.4.1 动态响应特性分析
        5.4.2 电磁特性分析
        5.4.3 温度特性分析
    5.5 基于正交实验法的喷孔结构优化
        5.5.1 喷孔结构对孔内流动的影响
        5.5.2 喷孔结构对孔内流动的影响
    5.6 正交实验设计
        5.6.1 喷孔内部流动对比分析
        5.6.2 喷雾特性分析对比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GDI喷油器样品试制及试验研究
    6.1 GDI喷油器样品试制
        6.1.1 关键材料选型
        6.1.2 关键零部件加工
        6.1.3 装配及焊接技术
    6.2 温度特性研究
        6.2.1 温度特性测试原理
        6.2.2 GDI喷油器温升影响因素分析
    6.3 动态响应特性研究
        6.3.1 测试装置及测试原理
        6.3.2 动态响应特性测试结果分析
    6.4 流量特性研究
        6.4.1 流量特性测试系统
        6.4.2 流量特性测试结果分析
    6.5 喷雾特性研究
        6.5.1 喷雾形态测试系统及结果分析
        6.5.2 喷雾颗粒测试系统及结果分析
        6.5.3 喷雾贯穿距离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工作总结
    7.2 创新点与特色
    7.3 工作展望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成果及参与项目
参考文献
附录

(6)一种新型的增塑剂施胶装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插图索引
附表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概述
        1.1.1 滤棒成型机的发展
        1.1.2 滤棒成型机尚介
        1.1.3 增塑剂施胶装置简介
    1.2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1 研究背景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3.1 离心抛撒式
        1.3.2 辊筒涂敷式
        1.3.3 毛刷喷洒式
        1.3.4 喷嘴喷涂式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新型施胶装置的原理分析与结构设计
    2.1 新型施胶装置工作原理
    2.2 整体结构设计
        2.2.1 喷嘴布局设计
        2.2.2 喷涂腔内部结构设计
        2.2.3 两调节杆及其驱动装置的设计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喷嘴雾化特性的研究
    3.1 雾化喷嘴的分类
    3.2 压力雾化喷嘴的工作原理
    3.3 压力雾化喷嘴的工作原理
        3.3.1 空心圆锥型喷雾喷嘴
        3.3.2 实心圆锥型喷雾喷嘴
    3.4 喷雾角度与雾化范围
    3.5 不同喷雾高度区域内的液体颗粒密度与雾化效果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新型装置喷涂均匀度数学模型的建立及结构优化设计
    4.1 喷涂均匀度理论数学模型的建立
    4.2 新型装置结构优化设计
        4.2.1 机械优化设计简介
        4.2.2 设计变量
        4.2.3 约束条件
        4.2.4 目标函数
        4.2.5 优化算法的选择及算法的实现
        4.2.6 优化结果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新型装置雾化场重叠率对施胶性能的理论验证
    5.1 CN1486644A专利的雾化场重叠率的分析计算
    5.2 新型装置的雾化场重叠率的分析计算
        5.2.1 列向均布的喷嘴形成的雾化场重叠域
        5.2.2 两列交错排列的喷嘴形成的喷雾场重叠域
        5.2.3 单个喷嘴所形成的雾化圆锥在纤维丝束上的截面面积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新型装置控制系统的设计
    6.1 增塑剂的流量控制函数
        6.1.1 控制系统分析
        6.1.2 流量控制函数
        6.1.3 流量控制函数曲线的拟合
        6.1.4 不同工况下新型装置的施胶性能
    6.2 控制方案的选择
        6.2.1 交流伺服系统
        6.2.2 几种伺服系统的功能比较
    6.3 两调节杆转角控制系统的总体设计
        6.3.1 系统流程
        6.3.2 伺服系统控制原理
        6.3.3 伺服控制系统硬件的选择
    6.4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B 论文中MATLAB程序

(7)爆炸水雾降除爆破拆除粉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1 爆破粉尘产生及运动过程
        1.1.2 爆破粉尘防治方面的研究
        1.1.3 水雾特性方面的研究
        1.1.4 水雾除尘方面的研究
    1.2 研究内容及研究目标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目标
    1.3 研究方法
    1.4 本论文创新点
    1.5 取得的成果
第2章 爆炸水雾降尘的理论分析
    2.1 水雾降尘的原理
    2.2 水雾降尘理论分析
第3章 爆破拆除粉尘的研究
    3.1 爆破拆除粉尘的来源及特点
    3.2 爆破粉尘的危害
    3.3 爆破拆除中建(构)筑物常用的建筑材料
    3.4 爆破粉尘的运动分析
        3.4.1 粉尘颗粒的起动过程
        3.4.2 气流中作用在颗粒上的力
    3.5 爆破拆除粉尘的实验分析
        3.5.1 爆破粉尘材料的选定
        3.5.2 粉尘的浸润性能测试
        3.5.3 粉尘的吸湿性测试
        3.5.4 粉尘材料的粒度测试
    3.6 扬尘装置的设计
    3.7 爆破粉尘扩散半径、扩散速度的测量
        3.7.1 实验装置
        3.7.2 图像处理方法
        3.7.3 实验结果及分析
    3.8 爆破粉尘浓度的测量
        3.8.1 实验仪器简介
        3.8.2 实验测试方法
        3.8.3 实验结果分析
    3.9 爆破粉尘粒度分布的测量
        3.9.1 实验方法
        3.9.2 实验结果分析
    3.10 本章小结
第4章 爆炸作用下水抛撒成雾特性的研究
    4.1 爆炸作用下水抛撒成雾运动特性的研究
        4.1.1 实验装置
        4.1.2 实验方法
        4.1.3 比药量对水爆炸抛撒成雾运动特性的影响
        4.1.4 长径比对水爆炸抛撒成雾运动特性的影响
        4.1.5 爆炸水袋厚度对爆炸作用下水抛撒成雾运动特性的影响
        4.1.6 药包形状对水爆炸抛撒成雾运动特性的影响
    4.2 爆炸作用下水抛撒成雾粒度的研究
        4.2.1 引言
        4.2.2 水雾粒度测试方法的概述
        4.2.3 实验原理
        4.2.4 实验装置
        4.2.5 爆炸水雾粒度的计算
        4.2.6 实验结果与分析
    4.3 水雾飘散时间的研究
    4.4 爆炸成雾机理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爆炸水雾降除爆破拆除粉尘的研究
    5.1 爆炸水雾降尘的实验方法
    5.2 正交实验设计
        5.2.1 选择正交实验表
        5.2.2 根据正交实验表,做正交试验
        5.2.3 正交实验结果讨论
    5.3 距离对爆炸水雾降尘效率的影响
    5.4 粉尘类别对爆炸水雾除尘效率的影响
    5.5 比药量对爆炸水雾降尘效率的影响
    5.6 粉尘浓度对爆炸水雾降尘效率的影响
    5.7 长径比对爆炸水雾降尘效率的影响
    5.8 双水袋延时对爆炸水雾降尘效率的影响
    5.9 表面活性剂对爆炸水雾降尘效率的影响
        5.9.1 表面活性剂的使用
        5.9.2 表面活性剂的概念与分类
        5.9.3 表面活性剂的作用
        5.9.4 表面活性剂对水表面张力的影响测试
        5.9.5 表面活性剂对爆炸水雾降尘效率的影响
    5.10 爆炸水雾应用工程实例
        5.10.1 待拆除建筑物概况
        5.10.2 采取控制爆破粉尘的措施
        5.10.3 爆破粉尘控制效果
    5.11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和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8)激波与液体相互作用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科学意义和应用前景
    1.2 国内外现状
    1.3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2 爆炸抛撒液体
    2.1 爆轰产物驱动液体介质内界面实验研究
        2.1.1 实验装置
        2.1.2 实验条件
        2.1.3 实验步骤
        2.1.4 实验结果
    2.2 爆轰产物驱动液体介质外界面实验研究
        2.2.1 无约束抛撒实验研究
        2.2.2 弱约束抛撒实验研究
    2.3 本章小结
3 激波与液膜相互作用研究
    3.1 实验装置
    3.2 实验步骤
    3.3 实验结果
    3.4 本章小结
4 激波与液滴相互作用研究
    4.1 实验装置系统
        4.1.1 激波管
        4.1.2 激波抛撒推进器
    4.2 测试系统
        4.2.1 光学摄像系统
        4.2.2 测量与控制系统
        4.2.3 DHY-2脉冲高压点火源
        4.2.4 SCZ-1g同步控制仪
    4.3 实验条件
    4.4 实验步骤
    4.5 实验结果
    4.6 本章小结
5 结束语
    5.1 结论
    5.2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9)激波与微粒相互作用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外现状
    1.3 国内现状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2 理论基础及实验系统
    2.1 引言
    2.2 液滴变形与破碎的模型
        2.2.1 液滴变形
        2.2.2 液滴的破碎
        2.2.3 液滴变形与破碎方程的无量纲化及初始条件
    2.3 实验装置系统
        2.3.1 激波管
        2.3.2 激波抛撒推进器
        2.3.3 水平喷头
    2.4 测试系统
        2.4.1 光学摄像系统
        2.4.2 测量与控制系统
        2.4.3 DHY-2脉冲高压点火源
        2.4.4 SCZ-1g同步控制仪
    2.5 本章小结
3 激波作用下液滴变形、破碎实验研究
    3.1 卧式激波管实验
        3.1.1 实验步骤
        3.1.2 测试系统
        3.1.3 实验结果及分析
    3.2 激波抛撒实验
        3.2.1 压力波形图
        3.2.2 实验结果及分析
    3.3 水平喷头对碰实验
        3.3.1 实验介绍
        3.3.2 实验结果
        3.3.3 实验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激波作用下固体颗粒的抛撒实验研究
    4.1 引言
    4.2 激波抛撒实验
        4.2.1 火药爆炸破膜
        4.2.2 压缩空气破膜
    4.3 水平喷头对碰实验
        4.3.1 实验介绍
        4.3.2 实验结果
    4.4 本章小结
5 结束语
    5.1 结论
    5.2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10)爆炸作用下水抛撒成雾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课题提出的背景和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爆炸抛撒液体的装置研究
        1.2.2 爆炸抛撒的机理研究
        1.2.3 爆炸抛撒水雾的特性及测量方法研究
        1.2.4 爆炸抛撒水雾的数值模拟研究
        1.2.5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3 本论文的研究目标
    1.4 本论文主要工作
    1.5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2 爆炸作用下液体抛撒成雾机理的分析
    2.1 爆炸作用下液体破碎的特性及机理
    2.2 爆炸成雾结构的划分
3 爆炸作用下水抛撒成雾运动特性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装置
    3.3 实验方法
    3.4 比药量对水爆炸抛撒成雾运动特性的影响
        3.4.1 比药量的选取
        3.4.2 实验结果及分析
    3.5 长径比对水爆炸抛撒成雾运动特性的影响
        3.5.1 长径比的选取
        3.5.2 实验结果及分析
    3.6 水袋厚度对水爆炸抛撒成雾运动特性的影响
        3.6.1 水袋厚度的选取
        3.6.2 实验结果及分析
    3.7 本章小结
4 爆炸作用下水抛撒成雾粒度的研究
    4.1 引言
    4.2 水雾粒度测试方法的概述和 DPIV的简介
    4.3 实验原理
    4.4 实验装置
    4.5 粒度场的重建
        4.5.1 粒子图像的预处理
        4.5.2 粒度分析
        4.5.3 算法验证
    4.6 实验结果与分析
        4.6.1 水雾颗粒形成的实验条件
        4.6.2 部分水雾粒子图像校正前后对比图
        4.6.3 同药量、同水量不同距离的粒径分布测量结果
        4.6.4 同药量、同水量、同距离不同时间的粒径分布测量结果
        4.6.5 同水量、同距离、不同药量的粒径分布测量结果
    4.7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有约束、轴对称抛撒条件下液体破碎、雾化的远场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喷孔表面粗糙度对内混式空气雾化过程影响仿真与试验研究[D]. 杨歆雨. 长安大学, 2020(06)
  • [2]车载垂直热发射导弹燃气流场坪影响研究[D]. 王成德. 北京理工大学, 2016(03)
  • [3]速燃固体火箭燃气射流噪声特性及抑制技术研究[D]. 张磊. 南京理工大学, 2016(07)
  • [4]脉冲爆轰发动机爆轰噪声实验与理论研究[D]. 许桂阳. 南京理工大学, 2016(07)
  • [5]GDI喷油器多物理场耦合及多参数分步优化研究[D]. 程强. 上海理工大学, 2014(04)
  • [6]一种新型的增塑剂施胶装置研究[D]. 刘敏. 湖南大学, 2012(07)
  • [7]爆炸水雾降除爆破拆除粉尘的研究[D]. 刘锋. 安徽理工大学, 2011(03)
  • [8]激波与液体相互作用实验研究[D]. 王翠华. 南京理工大学, 2009(01)
  • [9]激波与微粒相互作用实验研究[D]. 张博. 南京理工大学, 2008(11)
  • [10]爆炸作用下水抛撒成雾的研究[D]. 岳中文. 安徽理工大学, 2006(11)

标签:;  ;  ;  ;  ;  

受限轴对称投掷条件下液体破碎和雾化的远场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