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疗效观察

督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疗效观察

一、督灸治疗强直性脊椎炎的效果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赖德培(Thanakorn Theerakarunwong)[1](2020)在《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随机、对照、前瞻性试验,以常规针刺联合通痹灵片、督脉排针法、口服通痹灵片为对照组,观察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以及对生存质量影响,为中医综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提供临床证据,有利于中医药疗法在中泰两国乃至国际的推广与传播。方法:1.采用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将符合纳排标准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随机分为4组,治疗组采用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对照1组采用常规针刺联合通痹灵片,对照2组采用督脉排针法,对照3组采用口服通痹灵片,疗程均为4周,共28天。分别于治疗前后观察AS患者实验室指标(ESR、CRP、TNF-α)、脊柱痛VAS评分、患者总体评价VAS评分(PGA)、Bath强直性脊柱炎疾病活动指数(BASDAI)、Bath强直性脊柱炎功能指数(BASFI)、Bath强直性脊柱炎测量学指数(BASMI)、中医证候积分评分、强直性脊柱炎生活质量评价量表(ASQo L)等比较各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2.统计:采用SPSS 22.0软件包进行数据统计分析,采用?2检验、方差分析(正态性分布)或秩和检验(非正态性分布),检验水准均设为α=0.05,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本研究纳入自2019年2月至2020年3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及风湿科、泰国那空拉差是玛府直辖县呵叻大学附属荫达宁中医诊所符合标准的AS患者共132例,其中共脱落9例,有效病例为123例,其中治疗组31例,对照1组30例,对照2组32例,对照3组30例。2.基线4组患者治疗前在性别、年龄、病程、实验室指标(ESR、CRP、TNF-α)、中医证候积分评分、脊柱痛VAS评分、病人总体评价(PGA)、BASFI评分、BASDAI评分、BASMI评分、ASQo L、等指标各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3.临床疗效方面治疗结束后,4组均未出现临床痊愈,治疗组显效15例,有效1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55%。对照1组显效2例,有效21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76.67%。对照2组显效0例,有效19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为59.38%。对照3组显效0例,有效20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66.67%。4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实验室检查指标方面(1)红细胞沉降率(ESR)方面,组内比较,4组治疗前后ESR均有所下降,但在治疗期间均未降至正常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与治疗组治疗后对比,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与督脉排针法针刺、通痹灵片口服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1组、对照2组、对照3组与治疗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对照1组治疗前后差值与对照3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2)C反应蛋白(CRP)方面,组内比较,4组CRP治疗前后均有所下降,但在治疗期间均未降至正常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与治疗组治疗后对比,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与其余三组对照组之间,常规针刺联合通痹灵片治疗后与通痹灵片口服对比,对照1组、对照2组、对照3组与治疗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对照1组治疗前后差值与对照3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3)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方面,组内比较,4组治疗前后TNF-α均有所下降,但在治疗期间均未降至正常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常规针刺联合通痹灵片治疗后与通痹灵片口服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差值与对照2组、对照3组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1组治疗前后差值与对照3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5.脊柱痛VAS与病人总体评价(PGA)方面(1)在脊柱痛VAS评分方面,四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组治疗后进行组间对比,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与常规针刺联合通痹灵片、通痹灵片口服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1组、对照2组、对照3组与治疗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2)在病人总体评价(PGA)方面,四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对照组与治疗组治疗后、治疗前后差值对比发现,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与通痹灵片口服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6.AS相关量表评分方面(1)在强直性脊柱炎疾病活动性指数(BASDAI)方面、强直性脊柱炎疾病功能指数(BASFI)方面、强直性脊柱炎疾病测量学指数(BASMI)方面,四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对照组与治疗组治疗后、治疗前后差值对比发现,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与常规针刺联合通痹灵片、督脉排针法针刺、通痹灵片口服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2)在强直性脊柱炎生活质量评价量表(ASQo L)方面,四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常规针刺联合通痹灵片、督脉排针法针刺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与督脉排针法针刺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7.中医证候积分方面四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在关节肿胀、腰脊活动受限、关节疼痛、肢体困重、腰膝酸软、发热汗出、中医证候积分总分评分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对照组与治疗组治疗后进行对比,在缓解关节肿胀程度方面,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与常规针刺联合通痹灵片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改善腰脊活动受限、关节疼痛、肢体困重、腰膝酸软、发热汗出、中医证候积分总分方面,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与其余三组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在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治疗AS中,督脉排针能有效改善炎症指标ESR、CRP、TNF-α,其中对降低ESR水平疗效更为显着;可缓解脊柱及关节等躯体疼痛;能改善活动功能障碍。2.通痹灵片口服能降低炎症因子ESR、CRP、TNF-α的水平,能有效改善活动功能障碍,且能有效缓解脊柱疼痛,但单纯口服通痹灵片对缓解躯体疼痛效果不明显。3.常规针刺在治疗AS中,针刺能有效降低炎症因子ESR、CRP、TNF-α,但与督脉排针相比,督脉排针法对降低ESR更明显,常规针刺对缓解疼痛、改善活动功能障碍疗效不显着。综上所述,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治疗AS可降低炎症因子水平、缓解关节肿胀疼痛等症状、改善AS患者活动功能;较单一疗法疗效更显着,能整体改善AS患者的症状、体征。该疗法操作安全性高,临床应用性广,患者经济负担小,有利于提高患者依从性,更有效地控制疾病进程、改善AS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进一步推广运用。

王珍[2](2020)在《“温阳通督”理论应用于肾虚督寒型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温阳通督”理论在肾虚督寒型强直性脊柱炎(AS)的应用,观察补肾强督滋膏联合任督灸联合柳氮磺吡啶(SASP)治疗AS的临床疗效,进一步阐明基于“温阳通督”理论的补肾强督滋膏联合任督灸的安全性及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的更安全有效方法。方法:选取2017.12-2019.03就诊于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烟台市中医医院风湿病科门诊及病区的AS患者(中医诊断:大偻,肾虚督寒证)65例。将入组病例随机对照分为治疗和对照两组。两组常规治疗均给予柳氮磺吡啶(SASP)口服,治疗组加用补肾强督滋膏口服联合任督灸。通过分析治疗前后患者CRP、ESR、脊柱活动度、BASDAI、BASFI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情况,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本试验观察患者共65例,男41例,女24例;年龄最大61岁,最小19岁,平均年龄34.86岁;病程最长15年,最短0.5年,平均病程5年;双侧骶髂关节CT分级以Ⅱ级、Ⅲ级为主。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及双侧骶髂关节CT分级具有可比性(P>0.05)。1.CRP、ESR:治疗12周及24周后,两组患者CRP、ESR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两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治疗组CRP、ESR降低水平更优(P<0.05)。2.脊柱活动度:治疗24周后,两组患者胸廓活动度、指地距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两组内及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周后,两组患者枕墙距较治疗前均有一定改善,治疗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及治疗后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脊柱活动度均有改善,但治疗组效果更优。3.BASDAI、BASFI评分:经治疗24周后,两组患者BASDAI、BASFI评分较治疗前均降低,两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治疗组综合治疗效果更优(P<0.05)。4.中医证候积分:治疗24周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均有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更有优势(P<0.05)。5.疗效评定:(1)中医证候疗效改善情况:治疗组35例,总有效33例,总有效率94.3%,无效2例,无效率5.7%;对照组30例,总有效26例,总有效率86.7%,无效者4例,无效率13.3%。治疗24周后,两组患者中医症状、体征均有改善,补肾强督滋膏联合任督灸联合柳氮磺吡啶(SASP)治疗效果优于单用西药(SASP)(P<0.05)。(2)临床疗效:治疗组35例,总有效33例,总有效率94.3%,无效2例,无效率5.7%;对照组30例,总有效19例,总有效率63.3%,无效11例,无效率36.7%。经治疗24周后,两组临床疗效明显,治疗组更优于对照组(P<0.05)。6.安全性比较:整个试验过程中共出现5例不良反应。治疗组2例,因灸致轻度皮肤损害;对照组3例,均为轻度可逆的药物性肝损害。中西医综合治疗在用药方面相对更安全。结论:1.补肾强督滋膏联合任督灸+SASP及单用SASP治疗AS均有明显临床疗效。2.补肾强督滋膏联合任督灸+SASP可以减轻疾病活动性、降低CRP/ESR水平、改善中医证候及脊柱关节活动度,疗效更突出。3.综合治疗(补肾强督滋膏联合任督灸+SASP)较单用西药(SASP)疗效更有优势,且用药安全性更高,临床值得推广。

钱双艳[3](2020)在《针刺夹脊穴联合督脉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临床研究通过观察针刺夹脊穴联合督脉灸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VAS疼痛评分、晨僵时间、枕墙距、胸廓活动度、Schober试验、ESR、CRP以及肝肾功能(ALT、Cr)的影响,分析这种疗法对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旨在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都是来源于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之间,在湖北省中医院针灸科或风湿病就诊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并将其随机分为针灸组和药物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上无统计学差异。针灸组采取针刺夹脊穴联合督脉灸的干预措施,针刺选取患处双侧夹脊穴,常规消毒后沿脊柱方向斜刺,进针深度为1-1.2寸,每次留针30min;督脉灸15天治疗1次,每次灸1h。30天为一个疗程,共治疗两个疗程。药物组的干预措施为口服柳氮磺吡啶肠溶片,每日3次,每次0.5g。30天为一个疗程,共治疗两个疗程。主要结局指标为VAS评分、晨僵时间、枕墙距、胸廓活动度、Schober试验、ESR、CRP;安全性指标为肝肾功能(ALT、Cr)。结果:1.治疗两个疗程后针灸组和药物组VAS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灸组和药物组VAS评分进行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两个疗程后针灸组和药物组晨僵积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灸组和药物组晨僵积分进行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两个疗程后针灸组和药物组枕墙距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灸组和药物组枕墙距进行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两个疗程后针灸组和药物组胸廓活动度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灸组和药物组胸廓活动度进行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治疗两个疗程后针灸组和药物组Schober试验数据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灸组和药物组Schober试验数据进行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治疗两个疗程后针灸组和药物组ESR较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灸组和药物组治疗后ESR进行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治疗两个疗程后针灸组和药物组CRP较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灸组和药物组CRP进行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治疗两个疗程后针灸组无患者出现ALT高于参考值范围的情况,药物组有8例患者出现ALT高于参考值范围的情况,经卡方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治疗两个疗程后针灸组无患者出现Cr高于参考值范围的情况,药物组有8例患者出现ALT高于参考值范围的情况,经卡方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发现经针刺夹脊穴联合督脉灸或口服柳氮磺胺吡啶肠溶片治疗后,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VAS评分、晨僵时间、枕墙距均较治疗前减少,同时胸廓扩张度、Schober试验较治疗前增加,ESR、CRP较治疗前下降,说明这两种干预措施均能改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临床症状,提升生活质量。治疗两个疗程后的组间比较显示,两种干预措施对患者的VAS评分、枕墙距、胸廓扩张度、Schober试验的影响无明显差异,而针灸组和药物组晨僵时间、ESR、CRP组间比较显示针灸组的治疗效果优于口服药物组。即在缓解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及提升生活质量方面,针刺夹脊穴联合督脉灸优于口服柳氮磺胺吡啶肠溶片。针灸组治疗后ALT、Cr未出现高于参考值范围的情况,药物组治疗后ALT、Cr高于参考值范围的情况分别有8例和5例,将其分别进行卡方检验时发现存在统计学差异,说明在安全性评价方面,针刺夹脊穴联合督脉灸优于口服柳氮磺胺吡啶肠溶片,对患者的肝肾功能影响较小,不良反应少。

冯妮[4](2020)在《三伏督灸调理亚健康人群阳虚体质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三伏天督灸疗法对亚健康人群阳虚体质的调理作用。基于偏颇体质的调理,与隔物灸结合穴位贴敷疗法相比,探讨三伏天督灸疗法对亚健康人群阳虚体质调理作用的优效性,从而为中医调理阳虚体质拓宽思路,提供优势方案。方法本研究征集2019年7月至8月(三伏期间)就诊于湖北省中医院针灸科门诊的亚健康人群,运用中医体质学说进行分型并筛选出符合阳虚体质的患者共63例,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分为隔物灸结合穴位贴敷组(以下称为灸贴组)和督灸组,分别是31例和32例。灸贴组操作如下:首先使浸有特殊调配中药的药棉贴于肺俞(双)、脾俞(双)、肾俞(双)之上,将艾灸盒固定于穴位之上,施灸20min;然后常规消毒后将特殊调配的贴敷药物贴于肺俞(双)、脾俞(双)、肾俞(双)、足三里(双)、关元(双),贴4-6h;每伏灸贴一次,共灸贴3次。督灸组操作如下:取患者督脉大椎穴至腰俞穴,常规消毒后敷上药泥;取新鲜姜末梯状铺于无纺布上,并将艾绒铺于姜末之上点燃,当督灸底部温度达标后放于患者督脉进行督脉灸治疗。每壮艾绒燃烧至10-15分钟时根据患者感温及测温器温度显示添加艾绒,每次施灸时间为1小时,每伏施灸一次,共施灸3次。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阳虚体质量表转化分、自测健康评定量表积分(SRHMS),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后比较两组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结果本研究纳入63例符合诊断标准的研究对象,调治过程中督灸组脱落2例,灸贴组脱落1例,最终共计完成60例观察对象的统计分析,其中督灸组30例、灸贴组30例。1.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阳虚体质量表转化分、自测健康评定量表积分(SRHMS)比较上,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2.组内比较:调治后,两组的阳虚体质转化分、自测健康评定量表积分(SRHMS)有所降低,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三伏天督灸疗法和隔物灸结合穴位贴敷疗法在调理亚健康人群阳虚体质上均有效。3.组间比较:调治后,督灸组总有效率为90%,其中22例疗效显着,5例有效,3例无效;灸贴组提示总有效率为76.7%,其中13例疗效显着,10例有效,7例无效。经过卡方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临床疗效具有明显差异性,提示三伏天督灸疗法的疗效优于隔物灸结合穴位贴敷疗法。结论1.三伏天督脉灸疗法与三伏天隔物灸联合穴位贴敷疗法在治疗亚健康人群阳虚体质方面均有满意的临床疗效。2.督脉灸疗法与隔物灸结合穴位贴敷疗法相比,督脉灸疗法在调理亚健康人群阳虚体质方面效果更显着,能更好地使偏颇体质趋近平和,更好地改善患者的亚健康状态,可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苗泓佳(Miao Christina Hongjia)[5](2019)在《隔物灸的古今文献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系统整理古今隔物灸的文献,总结隔物灸的源流与种类以及不同时期隔物灸的应用规律,以期为当今临床和科研提供借鉴。方法:运用传统文献学与现代统计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检索《中华医典》《中国近代中医药期刊汇编》、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维普网(VIP)、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根据相应纳入、排除标准进行筛选,用Excel表格建立数据库,利用Microsoft Excel工作表及其函数公式,对隔物灸的数据进行统计,通过SPSS Modeler15.0软件,运用Apriori算法对不同隔物灸法与相关因素进行关联分析,总结归纳古今隔物灸的应用规律和变化。结果:古代隔物灸56种,优选灸法9种;治疗病证177种,优势病证22种,最多的是外科;用药1 16味,高频用药15味;多在患处施治,其高频穴位为神阙穴。古代隔物灸与主治病症关联规则分析前三位是:隔黄土灸→痈疽、隔姜灸→痈疽、隔豆豉饼灸→痈疽;与间隔物关联规则分析前三位是:隔蒜灸→蒜、隔豆豉饼灸→盐、隔盐灸→盐;与治疗部位关联规则分析前三位是:隔豆豉饼灸→患处、隔附子灸→患处、隔蒜灸→患处。现代隔物灸30种,优选灸法8种;治疗病证383种,优势病证24种,最多的是内科;用药302味、高频用药62味;高频穴位为53个。现代隔物灸与主治病症关联规则分析前三位是:隔药饼灸→强直性脊柱炎、铺灸→强直性脊柱炎、隔姜灸→强直性脊柱炎;与间隔物关联规则分析前三位是:铺灸→姜、隔姜灸→姜、隔药末灸→肉桂;与治疗部位关联规则分析前三位是:隔盐灸→神阙、隔药末灸→神阙、隔药饼灸→神阙。结论:现代隔物灸法种类、优选灸法较古代减少;古代隔蒜灸应用最多,现代则是隔姜灸;古代隔物灸法主治病症以外科为主,现代则以内科为主;现代隔物灸用药更加广泛,治疗部位多取穴位,与古代多在患处施治不同。

彭炼[6](2019)在《改良长蛇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观察改良长蛇灸与常规药物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对照,探讨改良长蛇灸疗法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6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改良长蛇灸组与常规药物组,每组30例,改良长蛇灸组予长蛇灸疗法,于大椎至腰俞穴的督脉及膀胱经第一侧线范围处行药物隔姜铺灸,每10天1次,共6次,治疗2个月。常规药物组采用甲氨蝶呤片,每次10mg,顿服,每周1次,若关节压痛度积分或关节肿胀度积分达6分,加用双氯芬酸钠,每次25mg,每日3次,服药2个月。治疗结束后,以类风湿关节炎证候体征积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血清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血沉(ESR)作为疗效评价指标,通过两组各项积分及指标变化情况来评价临床疗效。结果:(1)总体疗效:改良长蛇灸组总有效率为93.3%,常规药物组总有效率为76.6%,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中医证候主证积分:与治疗前比较,两组关节疼痛、晨僵时间、关节发热、恶寒积分均显着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关节发热、恶寒积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疼痛、晨僵时间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中医证候次证积分:与治疗前比较,改良长蛇灸组阴雨天加重、疲乏无力、口渴或干、肢体沉重积分均显着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常规药物组阴雨天加重、疲乏无力、肢体沉重积分均显着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阴雨天加重积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疲乏无力、口渴或干、肢体沉重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体征积分:与治疗前比较,改良长蛇灸组关节压痛、关节肿胀、关节活动、双手握力积分均显着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常规药物组关节压痛、关节肿胀、关节活动积分均显着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关节压痛、关节肿胀、关节活动、双手握力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VA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两组VAS积分均显着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实验室指标:与治疗前比较:两组CRP、RF、ESR均显着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RF、ESR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R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长蛇灸疗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有一定的临床疗效,在改善关节发热积分、恶寒积分、阴雨天加重积分、VAS评分、RF、ESR优于常规西药组。

赵晓梅[7](2018)在《针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临床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搜集整理近30年针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的临床文献,总结针灸治疗AS的取穴、选经及刺灸方法等规律,为临床治疗AS提供参考。方法:运用计算机检索的方法,检索近30年针灸治疗AS的临床文献,筛选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临床文献,并建立数据库,应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符合筛选标准的文献176篇。2.针灸治疗AS的临床方法有单一疗法、两种疗法、三种及以上综合疗法,分别占40.9%、50.0%、9.1%。3.共涉及腧穴85个,累计频次861次,其中特定穴50个,频次544次,前五位依次为夹脊穴、大椎、肾俞、命门、腰阳关。4.经脉以足太阳膀胱经和督脉为主,其中膀胱经穴27个,频次255次,督脉穴17个,频次333次。5.101篇灸法文献中,以温针灸和督灸为主,分别为42篇、20篇;84篇文献涉及灸材,其中80篇以艾为灸材;43篇文献中有20篇以生姜为艾灸间隔物;灸量根据病情灵活施灸。6.针刺以斜刺和直刺为主,进针1-1.5寸,以平补平泻为主,留针多30min。结论:针灸治疗AS的临床方法多样;选穴以膀胱经穴和督脉穴为主,并注重特定穴,选经以膀胱经和督脉为主;灸法以温针灸和督灸法为主,灸材以艾为主,间隔物以生姜为主,灸量根据病情灵活施灸。针刺以斜刺和直刺为主,进针1-1.5寸,以平补平泻为主,留针多30min。

孙春全[8](2018)在《督灸配合实按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改善附丽点痛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以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为观察对象,观察督灸配合实按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改善附丽点痛的临床疗效,深入探讨督灸配合实按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改善附丽点痛的作用机理,从而进一步指导临床应用。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和纳入标准的60例AS患者按照Doll’s临床病例随机表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患者给予督灸配合实按灸疗法,对照组患者给予单纯督灸疗法。观察分析两组患者症状积分、体征积分、附丽点痛积分、实验室指标(血沉、C反应蛋白)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各指标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观察组附丽点痛组内比较,在改善颈椎棘突、腰椎棘突、骶髂关节、髂后上棘、髂前上棘、髂嵴、跟腱疼痛方面有显着性差异(P<0.01);对照组附丽点痛组内比较,在改善胸椎棘突、腰椎棘突、骶髂关节、髂后上棘、髂前上棘疼痛方面有显着性差异(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在改善颈椎棘突、髂嵴、跟腱疼痛方面有显着性差异(P<0.05)。研究同时表明,两组治疗一疗程后,组内比较患者的主要症状、主要体征及实验室指标,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组间比较患者的主要症状、主要体征及实验室指标,均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且两组治疗后疗效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8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6.21%。结论:督灸及督灸配合实按灸均能有效治疗AS,在改善附丽点痛方面,督灸配合实按灸优于单纯的督灸治疗。积极消除附丽点痛不仅可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而且对延缓肌腱、韧带的纤维化、骨化,控制病情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督灸配合实按灸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王冬芝[9](2018)在《督灸配合温针灸治疗中期强直性脊柱炎脊背僵硬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以督灸为对照,评价督灸配合温针灸治疗中期强直性脊柱炎(AS)脊背僵硬的疗效,从而指导临床应用。方法:筛选中期AS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用督灸+温针灸治疗,单纯督灸为对照。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晨僵、体征、炎症等指标的变化。结果:1.组内比较:两组在治疗后各项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2.治疗后组间比较:两组指地距、枕墙距、胸廓呼吸度、血沉、C反应蛋白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晨僵程度、晨僵时间及Schober试验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督灸及督灸+温针灸对中期AS的脊背僵硬症状均有明显改善,但督灸+温针灸在减轻中期AS患者脊背僵硬症状方面效果更加显着。

陈锦锦,张航,单莉杰,赵东晓[10](2018)在《督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研究进展》文中提出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以中轴关节和肌腱韧带骨附着点的慢性炎症为主的全身性免疫性疾病,早期常表现为脊柱弯曲畸形,腰椎变平,颈椎前伸及受累关节疼痛、晨僵,后期整个脊柱周围的软组织钙化、骨化,全部椎间关节融合,发生脊柱强直、畸形以至严重功能障碍。若治疗不当或不及时,患者可能出现活动障碍,甚至威胁生存质量。中医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方法众多,如中药内服或外用、针灸、推拿等。临床中应用中医督灸疗法治

二、督灸治疗强直性脊椎炎的效果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督灸治疗强直性脊椎炎的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强直性脊柱炎的西医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1.1 定义
        1.1.2 流行病学
        1.1.3 自然病程
        1.1.4 病因及发病机制
        1.1.5 病理变化
        1.1.6 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表现
        1.1.7 诊断标准
        1.1.8 活动性评价
        1.1.9 西医治疗
    1.2 中医学对强直性脊柱炎的认识
        1.2.1 病因病机
        1.2.2 现代中医家对强直性脊柱炎的认识
        1.2.3 辨证论治
        1.2.4 中医药疗法
    1.3 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治疗AS研究依据
        1.3.1 针刺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机理研究
        1.3.2 督脉排针刺法的选择依据
        1.3.3 通痹灵片对强直性脊柱炎的作用
        1.3.4 针药结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
    1.4 小结与展望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病例来源
    2.2 病例选择标准
        2.2.1 西医诊断标准
        2.2.2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2.2.3 纳入标准
        2.2.4 排除标准
        2.2.5 剔除标准
        2.2.6 脱落标准
    2.3 分组方法
        2.3.1 样本量
        2.3.2 随机化
        2.3.3 对照
        2.3.4 盲法
    2.4 治疗方案
        2.4.1 治疗耗材
        2.4.2 治疗组(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组)
        2.4.3 对照1 组(常规针刺联合通痹灵片组)
        2.4.4 对照2 组(督脉排针法组)
        2.4.5 对照3 组(通痹灵片组)
        2.4.6 疗程
    2.5 异常情况预防方法
    2.6 观察指标
    2.7 观察时间
    2.8 不良事件及处理
        2.8.1 针刺不良事件及处理
        2.8.2 药物不良事件及处理
    2.9 疗效评价标准
    2.10 统计学分析方法
    2.11 临床研究的流程图
第三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研究情况
    3.2 一般资料分析
    3.3 实验室检查指标
        3.3.1 治疗前检查指标基线比较
        3.3.2 血沉
        3.3.3 C反应蛋白
        3.3.4 肿瘤坏死因子-α
    3.4 中医证候积分
    3.5 脊柱痛VAS与病人总体评价
        3.5.1 治疗前评分基线比较
        3.5.2 脊柱痛VAS评分
        3.5.3 病人总体评价
    3.6 强直性脊柱炎疾病活动性指数、功能指数、测量学指数
        3.6.1 治疗前评分指数基线比较
        3.6.2 疾病活动性指数
        3.6.3 功能指数
        3.6.4 测量学指数
    3.7 强直性脊柱炎生活质量评价量表
    3.8 临床疗效评价
    3.9 不良反应/事件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强直性脊柱炎旳病因病机
    4.2 督脉排针法的规律及治疗作用
        4.2.1 督脉排针法学术背景简介
        4.2.2 学术内涵
    4.3 通痹灵片的组方、配伍规律及治疗作用
        4.3.1 通痹灵片的方义
        4.3.2 药对配伍
    4.4 结局指标选择
        4.4.1 实验室检查指标选择
        4.4.2 量表选择
    4.5 结果分析
        4.5.1 实验室检查指标方面
        4.5.2 中医证候积分方面
        4.5.3 脊柱痛VAS与病人总体评价方面
        4.5.4 AS相关量表指标方面
    4.6 结果讨论
    4.7 研究的创新性
    4.8 不足与展望
    4.9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附件

(2)“温阳通督”理论应用于肾虚督寒型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收集病例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
        2.2 治疗方法
        2.3 监测指标
        2.4.疗效评定标准
    3 统计学方法
研究结果分析
    1 一般资料比较
        1.1 两组患者性别比较
        1.2 两组患者年龄、病程比较
    2 双侧骶髂关节CT分级比较
    3 疗效观察指标比较
        3.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比较
        3.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脊柱活动度比较
        3.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ASDAI比较
        3.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ASFI比较
        3.5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4 疗效比较
        4.1 中医证候疗效改善情况比较
        4.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5 两组治疗过程中不良事件及不良反应
讨论
    1 “温阳通督”理论立论依据
    2 “温阳通督”理论的应用
        2.1 补肾强督滋膏组方原则
        2.2 任督灸
    3 结果分析
        3.1 一般资料分析
        3.2 影像学结果分析
        3.3 疗效指标分析
        3.4 治疗效果分析
        3.5 安全性分析
    4 存在的问题
结语
    1 结论
    2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附件

(3)针刺夹脊穴联合督脉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2 病例选择
        2.1 诊断标准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剔除标准
        2.5 脱落标准
        2.6 中止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治疗方法
        3.2 观察项目及方法
        3.3 检测时间
        3.4 统计方法
    4 结果
        4.1 一般资料比较
        4.2 VAS评分结果
        4.3 晨僵积分结果
        4.4 枕墙距、胸廓活动度、Schober试验的结果
        4.5 炎症指标ESR、CRP结果
        4.6 肝肾功能(ALT、Cr)结果
讨论
    1 西医学对AS的认识
        1.1 AS的病因分析
        1.2 AS的病理改变
        1.3 AS的通路分析
        1.4 AS的西医治疗
    2 中医学对AS的认识
        2.1 古代中医对AS病名的认识
        2.2 古代中医对AS病因病机的认识
        2.3 古代中医对AS的论治
        2.4 现代中医对AS病名的认识
        2.5 现代中医对AS病因病机的认识
        2.6 现代中医对AS的论治
        2.7 督脉灸治疗AS的理论依据
        2.8 针刺夹脊穴治疗AS的理论依据
    3 研究结果分析
        3.1 对临床症状和体征的疗效
        3.2 对炎症指标的影响
        3.3 安全性评价
结语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件1 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2 附表
    附件3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4)三伏督灸调理亚健康人群阳虚体质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临床研究
    1.研究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或者终止标准
        1.7 不良事件及处理
    2.研究方法
        2.1 随机分组
        2.2 操作器材
        2.3 治疗方法
        2.4 疗效判定标准
        2.5 统计学方法
    3.研究结果及分析
        3.1 脱落情况
        3.2 两组患者资料数据的基线分析
        3.3 两组研究对象阳虚质量表转化分比较
        3.4 两组研究对象健康测定评分比较
        3.5 中医临床疗效分析
        3.6 安全性分析
理论研究
    1.选题意义
    2.亚健康的概述
        2.1 亚健康的现代研究
        2.2 亚健康的中医学研究
    3.阳虚体质的概述
        3.1 古代中医对阳虚质的认识
        3.2 阳虚质的流行病学研究
        3.3 阳虚质形成的因素
        3.4 阳虚质与亚健康状态
        3.5 “扶阳”理论
        3.6 阳虚质的调治
    4.三伏天督灸疗法概述
        4.1 三伏天概述
        4.2 督灸概述
        4.3 督灸的临床应用
        4.4 三伏天督灸疗法优势
    5.三伏天灸贴疗法概述
        5.1 灸贴疗法概述
        5.2 选穴依据
    6.结果分析
    7.问题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2 中医体质问卷表(中医学会标准)
    附录3 阳虚体质转化积分表
    附录4 自测健康评定级表(SRHMS)
致谢

(5)隔物灸的古今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隔物灸源流与种类
    1 隔物灸源流
        1.1 先秦两汉三国时期
        1.2 魏晋南北朝时期
        1.3 隋唐时期
        1.4 宋金元时期
        1.5 明清时期
        1.6 近现代
    2 隔物灸种类
        2.1 隔盐灸
        2.2 隔蒜灸
        2.3 隔川椒灸
        2.4 隔巴豆灸
        2.5 隔豆豉灸
        2.6 隔桃叶灸
        2.7 隔苇管灸
        2.8 隔薤灸
        2.9 隔面灸
        2.10 隔黄土灸
        2.11 隔商陆灸
        2.12 隔附子灸
        2.13 隔杏仁灸
        2.14 隔葱灸
        2.15 隔莨菪根灸
        2.16 隔石榴皮灸
        2.17 隔桃树皮灸
        2.18 隔土瓜根灸
        2.19 隔柏皮灸
        2.20 隔头垢灸
        2.21 隔苍术灸
        2.22 隔核桃壳灸
        2.23 隔纸灸
        2.24 隔皂角灸
        2.25 隔甘遂灸
        2.26 隔硫磺灸
        2.27 隔姜灸
        2.28 隔蚯蚓泥灸
        2.29 隔槐树皮灸
        2.30 隔槟榔灸
        2.31 隔蛴螬灸
        2.32 隔葫芦灸
        2.33 隔鸡子灸
        2.34 隔木香灸
        2.35 隔香附灸
        2.36 隔蟾皮灸
        2.37 隔钱灸
        2.38 隔白附子灸
        2.39 隔矾灸
        2.40 隔碗灸
        2.41 隔南星灸
        2.42 隔韭灸
        2.43 铺灸
        2.44 其他
第二部分 隔物灸应用规律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2.1 源文献的选择
        2.2 古代文献的纳入和排除
        2.3 现代文献的纳入和排除
    3 数据库的建立
        3.1 数据的规范化处理
        3.2 建立数据库
    4 数据处理方法
    5 研究结果与分析
        5.1 古代文献结果与分析
        5.2 现代文献结果与分析
        5.3 古今文献对比研究
        5.4 铺灸现代文献结果与分析
第三部分 讨论
    1 隔物灸间隔材料规律浅析
    2 隔物灸治疗病证特点归纳
    3 隔物灸施治部位择优阐释
    4 隔物灸临床应用要点概括
    5 隔物灸起效原理机制探讨
        5.1 免疫反应
        5.2 神经递质
        5.3 血管
        5.4 其他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隔物灸现代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查新报告

(6)改良长蛇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一般资料
        1.3 病例选择标准
        1.3.1 诊断标准
        1.3.2 试验标准
        1.3.3 脱落及剔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随机、分组方案
        2.2 对照方案
        2.3 治疗方案
        2.3.1 治疗前准备
        2.3.2 具体操作
        2.3.3 注意事项
        2.4 观察指标
        2.4.1 疗效标准
        2.4.2 可能出现的不良事件/反应率
        2.5 疗效评定标准
        2.6 统计学方法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1 两组患者治疗后总体疗效比较
    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主症积分比较
    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次症积分比较
    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体征积分比较
    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积分比较
    6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CRP、RF、ESR比较
    7 不良事件/反应发生率
第三部分: 讨论
    1 中医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认识
    2 西医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认识
    3 长蛇灸的应用分析
        3.1 长蛇灸灸法简介
        3.2 长蛇灸的临床研究
        3.3 改良长蛇灸与传统长蛇灸优势分析
    4 改良长蛇灸穴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起效机制浅析
    5 结果分析
    6 不足与展望
        6.1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6.2 设想与展望
第四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随机数字表
附录B: 中医临床证候分级量化标准
附录C: 视觉模拟评分法(VAS)
附录D: 知情同意书
附录E: 综述 铺灸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7)针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临床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资料
        1.1 文献来源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数据库的建立
        1.5 腧穴的规范化
        1.6 统计方法
    2 统计结果
        2.1 针灸疗法
        2.2 选经取穴及刺灸法
        2.2.1 选经取穴
        2.2.2 灸法应用
        2.2.3 刺法应用
讨论
    1 中西医对AS的认识
        1.1 中医学对AS的认识
        1.1.1 病名的认识
        1.1.2 病因病机的认识
        1.1.3 针灸治疗
        1.2 西医学对AS的认识
        1.2.1 概述
        1.2.2 病因
        1.2.3 病理改变
        1.2.4 治疗
    2 针灸治疗AS应用规律
        2.1 针灸疗法
        2.2 选经取穴及刺灸应用规律
        2.2.1 选穴规律
        2.2.2 以经脉为治疗部位的选经规律
        2.2.3 灸法应用规律
        2.2.4 刺法应用规律
    3 验案举隅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近10年针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论文

(8)督灸配合实按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改善附丽点痛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一、临床资料
        (一)病例来源
        (二)诊断标准
        (三)纳入标准
        (四)排除标准
        (五)中止、剔除标准
    二、基础数据可比性分析
    三、研究方法
        (一)治疗方法
        (二)观察指标
        (三)治疗要求
        (四)不良事件的发生及处理
        (五)临床疗效评定
        (六)数据统计
    四、研究结果
        (一)两组治疗前后主要症状积分、主要体征积分比较
        (二)两组治疗前后附丽点痛积分比较
        (三)两组治疗前后炎症指标ESR、CRP比较
        (四)两组治疗后疾病总疗效比较
    五、安全性评价
讨论
    一、中医学对强直性脊柱炎的认识
        (一)病因病机
        (二)辨证分型
    二、中医学对强直性脊柱炎附丽点痛的认识
        (一)强直性脊柱炎附丽点痛与经脉的关系
        (二)强直性脊柱炎附丽点痛与经筋的关系
    三、现代医学对强直性脊柱炎及其附丽点痛的认识
    四、督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作用机理
        (一)督灸的综合作用
        (二)督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与精气神之间的关系
    五、实按灸对强直性脊柱炎附丽点痛的影响
    六、结果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发表论文

(9)督灸配合温针灸治疗中期强直性脊柱炎脊背僵硬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一、临床资料
        (一)病例来源
        (二)诊断标准
        (三)纳入标准
        (四)排除标准
        (五)剔除、脱落标准
    二、研究方法
        (一)治疗要求
        (二)观察项目
        (三)治疗方法
        (四)疗效判定标准
        (五)统计方法
    三、研究结果
        (一)两组治疗前后晨僵程度和晨僵时间积分比较
        (二)两组治疗前后体征积分比较
        (三)两组治疗前后炎性指标比较
        (四)两组治疗后疾病总疗效比较
讨论
    一、祖国医学对AS的认识
        (一)AS的中医学病名
        (二)AS的病机
    二、中医对AS脊背僵硬的认识
        (一)脏腑理论
        (二)经络理论
        (三)脊背僵硬的病因病机
    三、现代医学对AS脊背僵硬的认识
    四、血沉、C反应蛋白与AS脊背僵硬的关系
    五、治疗方法机理探讨
        (一)督灸疗法机理
        (二)温针灸的机理
    六、疗效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发表论文

(10)督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单纯督灸疗法
2 督灸配合针刺疗法
3 督灸配合中药疗法
4 督灸配合其他疗法
    4.1 督灸联合体疗
    4.2 督灸配合广播体操
    4.3 金雀根联合督灸
    4.4 推拿配合督灸
    4.5 草木樨流浸液片联合督灸
5 小结

四、督灸治疗强直性脊椎炎的效果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研究[D]. 赖德培(Thanakorn Theerakarunwong).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9)
  • [2]“温阳通督”理论应用于肾虚督寒型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疗效观察[D]. 王珍.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3]针刺夹脊穴联合督脉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观察[D]. 钱双艳.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10)
  • [4]三伏督灸调理亚健康人群阳虚体质的临床研究[D]. 冯妮.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11)
  • [5]隔物灸的古今文献研究[D]. 苗泓佳(Miao Christina Hongjia).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1)
  • [6]改良长蛇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观察[D]. 彭炼.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9(04)
  • [7]针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临床规律研究[D]. 赵晓梅.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8(01)
  • [8]督灸配合实按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改善附丽点痛的临床研究[D]. 孙春全.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8(01)
  • [9]督灸配合温针灸治疗中期强直性脊柱炎脊背僵硬的临床研究[D]. 王冬芝.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8(01)
  • [10]督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研究进展[J]. 陈锦锦,张航,单莉杰,赵东晓. 中国民间疗法, 2018(01)

标签:;  ;  ;  

督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疗效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