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11月至2000年12月中国上市公司A股股权结构变动表(续)

2000年11月至2000年12月中国上市公司A股股权结构变动表(续)

一、2000年11-12月中国上市公司A股股权结构变化一览表(续)(论文文献综述)

任灿灿[1](2021)在《员工持股计划、要素市场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要求经济发展更加注重效率提升、质量提升,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微观经济是整个社会经济的基础,提高宏观经济发展质量应以改善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为基础,而这一过程离不开人力资本的贡献。员工作为企业发展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技术进步、资源配置效率改善都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然而,现阶段企业多关注企业家、管理层的激励,忽略了普通员工的人力资本价值,导致员工与企业的利益冲突严重,物质资本要素和劳动力要素脱节,限制了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2014年6月,证监会发布《关于上市公司实施员工持股计划试点的指导意见》,主张企业通过员工持股计划改善公司治理结构、优化资源配置。这一政策受到国内上市公司的积极响应。员工持股计划是一种利益分配手段,旨在通过向企业内部员工分享股份和剩余索取权,形成资本与劳动、企业与员工、员工与员工之间的利益绑定关系,产生企业内部资本要素和劳动力要素的协同效应。然而,员工持股计划存在有限适用性,其积极效应的发挥需要合理的分配制度设计以及要素市场的协同支持。那么,员工持股计划对资本要素和劳动力要素的绑定效应能否改善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制度设计中体现的分配属性差异可能产生怎样的不同效果?资本要素市场和劳动力要素市场的环境差异对员工持股计划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二者关系产生怎样的调节效应?基于以上问题,本文以2010-2018年中国沪深A股非金融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对员工持股计划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具体包括:(1)基于利益绑定功能和共生治理理论,对员工持股计划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一般关系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探究二者关系的影响机理,并从产权异质性和信任度异质性视角进行分组检验。(2)基于蛋糕分配理论,将员工持股计划的权益分配条款划分为控制权条款、公平性条款和风险性条款,依次检验制度设计差异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及传导路径的不同影响。(3)基于信号传递理论、融资约束理论和人力资本价值理论,对资本要素市场和劳动力要素市场的调节效应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并从制度设计差异、传导路径、产权和社会信任度的不同情境进一步分析员工持股计划的有限适用性。本文研究发现:(1)员工持股计划有利于充分激发企业与员工、管理层与普通员工之间的协同性,实现企业资本要素、劳动力要素的协调和优化配置,进而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其中,促进企业创新、抑制金融资产配置是主要传导路径。进一步研究发现,员工持股计划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激励效应在国有企业和社会信任度较高的地区实践效果较好。(2)员工持股计划控制权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呈先升后降的趋势,持股比例超过4%时可能加剧企业的不当资源配置行为,进而导致全要素生产率下降;分配公平性越高、风险性越低时,员工持股计划的实践效果越好。(3)员工持股计划积极效应的发挥依赖资本市场环境的支持,股价信息含量和融资环境正向调节员工持股计划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进一步研究发现,股票市场的调节效应在非国有企业和社会信任度较低的企业中更显着,债务融资市场的调节效应对国有企业和社会信任度较高的企业影响较大。(4)在企业内外部劳动力市场环境差异下,员工持股计划存在有限适用性,劳动力议价能力和人力资本禀赋正向调节员工持股计划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进一步研究发现,外部劳动力市场竞争环境的调节效应主要体现在非国有企业和社会信任度较低的情境中,人力资本禀赋的调节效应体现在非国有企业、社会信任度较高和社会信任度较低的样本中。本文研究结论具有如下理论贡献与创新:(1)以改善企业发展质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运用国内上市公司样本深入探究员工持股计划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弥补了国内员工持股计划经济后果研究的不足,有利于揭示员工持股计划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作用机理。(2)从分配合理性视角划分员工持股计划实施条款,并进一步分析制度设计差异产生的不同效果,有利于厘清员工持股计划发挥治理效应的内在逻辑。(3)深入探究资本市场环境、劳动力市场环境对二者关系的调节效应,有利于揭示要素市场环境与员工持股计划有效性的互动机制。本文根据研究结论提出相应政策建议:(1)企业应根据内外部环境,合理设计员工持股计划以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2)政府应补充完善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企业员工持股计划的有效、有序实施;(3)改善资源配置扭曲问题,构建有利于员工持股计划实施的良性市场环境;(4)投资者应研判员工持股计划的内含信息,预测企业发展质量并理性投资。本文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1)有利于企业根据具体情况自主选择是否开展员工持股计划,并合理进行条款设计,进一步激发普通员工人力资本价值,进而优化公司治理结构、改善资源配置效率。(2)对我国进一步开放资本市场、减少政府干预、构建良性市场环境,从而提高员工持股计划的实施有效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3)有利于投资者、监管部门合理判断企业员工持股计划的实施效果,理性作出投资和监管决策。

张盈莹[2](2020)在《纾困基金处置股权质押风险研究 ——以佳讯飞鸿为例》文中研究说明2018年中国A股市场出现了股价大幅波动的情形,市场行情的持续走低致使股票价格与上市公司实际价值出现了严重不符的现象。而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大规模的股权质押融资行为进一步增大了上市公司爆发流动性风险和股价崩盘风险的可能性。为了维护金融市场稳定,防范金融系统性风险,中国政府和金融机构都提出了相应的纾困方案,积极参与纾解民营企业融资困境,有效处置民营企业股权质押风险。本文在已有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探究纾困基金处置民营上市公司股权质押风险的最优方式。本文案例所选取的佳讯飞鸿公司是北京市海淀区国资委纾困基金首家救助对象,其成功的实践经验对纾困基金进一步探索处置民营上市公司股权质押风险的有效方案具有典型的借鉴意义,有助于更好地支持民营上市公司的发展。本文结合上市公司股权质押现状与纾困基金的设立情况,集中阐述了纾困基金处置民营上市公司股权质押风险的相关内容,主要包括纾困资金的募集方式、救助对象的确定原则、投资模式的选择标准以及退出机制的构建方案等四个环节。本文综合运用了对比分析、事件研究以及财务分析等方法,以北京市海淀区国资委牵头设立的海国东兴支持优质科技企业发展基金救助北京佳讯飞鸿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为例,通过对比补充其他类型纾困基金的实践救助案例,完整展示了纾困基金运行各个环节的基本流程内容。针对纾困基金在运行过程中出现的纾困对象的选择与投资模式的运行以及潜在风险的防范等问题,本文提出了落实市场运作机制、完善金融监管措施和更新基金投资理念等相关建议。本文通过对佳讯飞鸿公司接受北京市海淀区国资委纾困基金救助案例的深入剖析,阐明了纾困基金处置民营上市公司股权质押风险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了纾困基金在市场运作过程中的不同适用特征以及潜在风险因素,并得到了以下结论:一是纾困基金能够有效处置符合纾困标准的民营上市公司股权质押风险,帮助优质民营上市公司化解短期流动性资金缺口危机,使其尽快恢复正常生产运营;二是在中国资本市场上纾困基金的设立与存续时间均尚短,纾困基金未来运行仍需严格把控纾困标的的甄选标准,完善相关法治配套机制。

徐琪[3](2020)在《股权激励影响市值管理的机制及其应用研究 ——以中国建筑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股权分置改革后,市值管理这一概念应运而生。随后在2014年,国务院颁布了“新国九条”,使得上市公司市值管理在社会各界受到密切关注。而股权激励作为缓和委托代理问题的一种激励机制,被许多上市公司当作市值管理的重要工具之一。然而,关于股权激励的实施是否真的能促进企业的市值管理,其作用的机制怎样,应用的效果如何,仍存在较多争议。本文在通过大样本厘清股权激励影响市值管理的作用机制基础上,以中国建筑2013年至2018年实施的三次股权激励为案例研究对象,重点对其股权激励实施前后的经营绩效、市场反应、市值管理绩效变化进行了分析,以探究股权激励如何影响市值管理及其应用效果。根据上述研究结果,本文总结了股权激励影响市值管理的机制,以及中国建筑在实施股权激励以提升市值管理的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和应用推广建议,为后续拟通过股权激励进行市值管理的上市公司提供可借鉴的参考。本文主要的观点结论包括两部分。在实证研究方面,主要有以下三点结论:一是股权激励与价值创造、价值实现、溢价因素和市值管理绩效之间存在显着的正相关,且存在正向滞后效果。二是股权激励与价值关联度之间存在显着的负相关,但滞后效果显示股权激励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价值关联度的提升。三是国有企业实施股权激励措施对市值管理的影响强于非国有企业。在案例研究方面,主要有以下三点结论:一是政策因素、行业环境等外部宏观环境会对股权激励促进市值管理的效果存在影响。二是股权激励方案设计对股权激励促进市值管理的效果存在影响。三是内部治理机制与股权激励促进市值管理的效果密切相关。本文主要的应用推广建议包括以下三点:一是鼓励通过股权激励促进市值管理。二是从战略角度统筹规范市值管理。三是完善股权激励方案设计。

许晓雪[4](2020)在《欧浦智网终极股东剥夺行为研究 ——基于“双重控制链”视角》文中研究指明上市公司大股东的剥夺行为给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带来非常负面的影响。剥夺行为的发生通常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大股东有强烈的剥夺动机,二是剥夺行为的实施能逃避各种监管。相关研究认为,剥夺动机的强烈程度,取决于大股东的控制权与其现金流权的偏离程度;而剥夺行为成功实施的概率,取决于大股东层层穿透内控制度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往往是通过构建社会资本控制链形成的。上述从“股权控制链+社会资本控制链”分析大股东剥夺行为的逻辑,称作“双重控制链”理论。2018年,上市以来一直盈利的欧浦智网(股票代码:002711)突然爆出巨额亏损,一年亏损额远远超过之前所有年度的利润总额,且公司净资产为负,给公司股民及资本市场都带来很大冲击。本文旨在以“双重控制链”视角,剖析欧浦智网巨亏背后的真相。首先,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分析和总结,本文对双重控制链的形成及运作进行了机理分析。其次,通过梳理欧浦智网巨额亏损的来源,本文发现公司亏损主要由巨额减值和诉讼导致的巨额债务构成,且其中疑点重重。接着,从“双重控制链”视角,本文一方面通过回溯公司股权结构变迁过程梳理出陈礼豪构建的股权控制链,另一方面通过对相关企业及其控制人的梳理识别出陈礼豪在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管理层中通过家人连带关系和熟人连带关系构筑起的强大的社会资本控制链。接着,本文在此基础上重新审视了公司的减值行为和债务来源,发现其中存在着长期的、明显的、数额巨大的剥夺行为。也就是说,给上市公司欧浦智网带来致命亏损的各种减值和债务,其交易对手都在陈礼豪构筑的双重控制链上,这些交易的结果是欧浦智网被彻底剥夺(净资产为负),并面临退市的危险。最后,本文结合实际案例,从完善公司内部治理和加强外部监管两个方面提出对策与建议。

孟铂林[5](2020)在《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失灵问题及解决路径研究》文中提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是解决证券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的重要监管手段之一。随着我国证券发行注册制改革的全面推进,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影响更为重大。然而,目前我国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存在着广泛的失灵,具体表现为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资信评级机构和资产评估机构等证券服务机构出具的专业报告失真;上市公司的披露信息存在自利性;以及,普通投资者难以吸收并运用披露信息。本文立足于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整个体系,运用调查问卷、成本-收益分析和比较分析等方法进行研究发现,导致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失灵的原因可以分为三大部分:在披露规定层面上,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规定的模糊性降低了违规披露的成本,相关规定的分散性则增加了合规披露的成本,且细化规定需要支付高昂的成本;在披露信息层面上,不断增加的披露信息不仅导致了监管上成本收益的失衡,而且导致了投资者吸收和运用披露信息上成本收益的失衡,此外海量的披露信息还扭曲了投资者的信息获取途径、增加了证券市场的“代理”成本和道德风险,并且引发了上市公司之间的“马太效应”;在监管监督层面上,上市公司、保荐人、证券服务机构、监管机关,以及投资者形成了一个“伞形”利益关联体系,由于利益冲突和监管“俘获”等原因,我国证券市场信息披露监管监督很有可能出现缺位问题。比较分析中美两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发展路径,规范分析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失灵问题的解决办法,在法律机制方面,应从事前、事中和事后法律机制三个方面入手:在事前法律机制方面,可以通过立法,适当增加司法机关、监管机关和监督主体的自由裁量权,与此同时通过信息披露标准化的方式,进一步压缩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可操作空间;在事中法律机制方面,应该着重保证保荐人和证券服务机构的独立性,实现保荐人与承销商的分离,在上市公司的法律顾问业务和资产评估业务中增设同行评审环节,在审计业务和资信评级业务中重构委托-代理关系;在事后法律机制方面,应该完善信息披露监管督查机制,完善相关的证券民事诉讼制度。与此同时,立足于“法律+技术”的视角,为了解决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失灵问题,可以通过构建新型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评级机制,提升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可以通过构建偏好型信息披露体系,缓解披露信息的“数量问题”;此外,还可以通过构建监管机关之间的数据共享机制,提高监管效率、促进监管合作、强化监管制约。

黎祖明[6](2019)在《上市公司主动下修可转债转股价的动因及影响研究 ——以兄弟科技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可转债市场起步比较晚,第一只可转债是1992年深圳宝安集团发行的“宝安转债”,但是截止摘牌前天,宝安集团股票收盘价远低于可转债的转股价格,最终以2.7%的转股率转股失败,让可转债市场在很长一段时间处于停滞状态。直到2001年证监会颁布《上市公司可转债实施办法》将可转债发行制度改为核准制,我国可转债市场的发展才进入正轨;2017年2月再融资新政和2017年9月转债新规的发布让可转债的发展达到新的高峰。可转债转股价格下修条款是我国上市公司多次运用的条款,2018年出现大面积上市公司主动下修转股价的现象对于分析上市公司主动下修转股价的动因及影响有很大的研究价值。本文选择兄弟科技进行案例研究,主要原因是2017年12月兄弟科技发行兄弟转债,正好处在转债新规的发行机制下,2018年9月21日兄弟科技主动下修可转债转股价,下修幅度达到52.3%具有典型性。本文运用案例分析法、事件研究法对兄弟科技下修可转债转股价进行综合性分析,主要从控股股东、公司、可转债投资者三个维度来分析公司下修可转债的动因及影响。通过对兄弟科技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主动下修转股价是为了满足控股股东的需求,利用下修对可转债价格的正效应及时减持止损,缓释资金紧张,解除股票质押警报;(2)主动下修转股价是为了满足公司的需求,缓解公司财务压力,提高公司偿债能力;(3)主动下修转股价是为了保护投资者利益,提高可转债价格,提高投资者的投资热情;(4)主动下修转股价损害了中小股东的权益,转股价下修会促进投资者转股从而导致股权稀释,每股收益下降,导致股东财富缩水;分析的同时发现公司存在控股股东股票质押过高、公司资本结构不合理以及信息披露不充分等问题。通过分析文章最后提出可行性建议:加大对控股股东的监控力度,优化公司资本结构;完善可转债相关法规、保护投资者和中小股东的利益。

陈晓[7](2019)在《中概股“独角兽”回归A股路径研究 ——以药明康德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2008年至2018年9月为止,共有63家中概股公司成功完成私有化退市。2013年以来,中概股回归A股市场成为热点话题。中国内地资本市场目前正处于上市制度改革阶段,2018年3月中国证监会对《关于改革完善并严格实施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若干意见》进行修改,并于10月正式出台退市制度,我国内地资本市场正日趋完善。积极改革应对当前的独角兽回归热潮,2018年3月30日资本市场监管部门出台了《关于开展创新企业境内发行股票或存托凭证试点的若干意见》,吸引优质中概股回归国内A股。今年上半年就有三家中概股公司回归国内A股市场,且回归方式各有不同。一直以来,借壳上市是回归A股中概股公司最常用方式,自今年药明康德首次以IPO方式成功回归后,监管部门又出台了发行CDR回归的办法,使得中概股回归路径频添新思路,非常值得深入研究。因此,本论文选取,退市3年后,以IPO 50天闪电过会成功登录上交所的中概股独角兽“药明康德”的案例。进行深入研究发现其私有化回归的思路与同期私有化退市再上市的企业区别较大,并更加优秀。特别是其私有化退市运作和回归路径的选择都非常创新。本文,先通过对已回归中概股的回归路径进行总结分析。重点针对案例“药明康德”的“私有化时+再上市时”的方式,从现状、动因、流程及结果与同期回归可比公司“奇虎360”进行对比,通过其现状与动因的分析得出公司实力和监管态度是药明康德IPO成功的关键的结论;从其不同的回归流程和导致的结果比较得出“药明康德”的回归路径更优的结论;最终对其经济后果的研究也表明药明康德回归非常成功。同时,根据研究过程与结论分别针对中概股和监管部门提出相关建议。

陈海棠[8](2019)在《国企限制性股票激励有效性研究 ——以光迅科技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自2006年《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正式实施,我国的股权激励开始飞速发展。为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国企实施股权激励受到严格的政策约束,因此与民营企业相比,国企股权激励发展相对缓慢。随着国企改革不断深化,越来越多国企试图通过股权激励推动自身发展,同时限制性股票是当前市场主流的股权激励模式,因此,许多国企更加注重限制性股票激励方案的实施。但是,当前我国实施限制性股票激励方案的国企数量较少,因此其激励效果存疑。本文选取通信设备行业国有上市企业——光迅科技连续实施的两次限制性股票激励方案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两次方案的要素设计及激励效果,试图探究国企实施限制性股票激励方案是否具备有效性以及如何设计方案要素能够促进其有效性。文中首先对限制性股票的国内外文献、基础理论与作用机制进行梳理;其次介绍了我国国有上市企业实施限制性股票激励方案的概况;再次,对典型案例光迅科技的公司概况进行阐述,从内外部两个角度分析方案实施动因,并在两次方案的具体内容与实施流程的基础上,从要素角度着重分析了光迅科技两次限制性股票激励方案设置的合理性;随后,从短期与长期两个方面分析光迅科技限制性股票激励方案的有效性,利用事件研究法分析短期市场效应、利用财务指标法和经济增加值法分析长期财务绩效,同时补充分析其他非财务影响,完善长期效应研究。本文通过以上的分析,最终得出:第一,光迅科技两期限制性股票激励方案在满足严格的政策规定下,适应企业自身情况,整体设计严谨而合理,尤其是在业绩考核指标的选取、有效期选择等方面,但其方案中也存在部分指标数值设计不够完善,合理的方案要素设计能够提升方案的有效性,而不够完善的设计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激励效果。第二,由于股权激励政策的不断完善以及国企改革不断深化,光迅科技两次限制性股票激励方案对短期市场绩效均产生显着的正向作用,并且由于第一次方案的成功经验,第二次正向效应比第一次更加显着。第三,从长期来看,两次限制性股票方案促进光迅科技财务指标、经济增加值以及研发能力、人才留存与吸引水平、投资效率等多方面不断提升,因此,两次限制性股票激励方案对于长期效应具有积极作用。通过以上的研究结论,本文认为提高国企限制性股票激励方案的激励效应,不仅需要政府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而且需要国企自身不断提高内部治理水平,建立监督机制,根据实际情况,完善限制性股票激励方案要素的设置,并可尝试实行复合型股权激励模式,通过组合其他模式,提升限制性股票方案的激励效果。

周子钧[9](2019)在《中国电影产业资本化进程研究(1978年-2018年)》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拟就中国电影产业资本化进程进行全面考察。主要从两个方面构建本论文的框架:一方面是划分和考察40年资本化进程经历的市场化、产业化、证券化三个阶段,把握期间演进的脉络和螺旋式上升的内在逻辑关系,以此形成了论文的第一、第二、第三章。另一方面是总结40年资本化进程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推动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建议,以此形成了论文的第四、第五章。第一章即1978年-1999年的市场化阶段。这又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年-1979年:“文革”后电影业的恢复;第二阶段1979年-1992年:电影业机制在转型时期的改良;第三阶段1993年-1999年:电影业体制改革全面启动。这个市场化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打破行业垄断,通过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焕发电影业的活力,实现电影行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第二章即2000年-2008年的产业化阶段。这又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2000年-2004年:电影业内改革向纵深发展;第二阶段2005年-2008年:电影业对非公资本和境外资本进一步开放。这个产业化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推动由分散各自为政的状态走向集团化和院线化,实现电影行业向产业化转轨。第三章即2009年-2018年的证券化阶段。这又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09年-2012年是启动期;第二阶段2013年-2015年是高潮期;第三阶段2016年-2018年是提升期。2009年10月创业板设立华谊兄弟上市标志证券化阶段来临,民营电影公司率先陆续登陆A股市场;2016年8月中国电影、上海电影两大国有电影公司在A股上市,标志着证券化成为主流。电影公司通过IPO或借壳实现在A股上市融到大量资金,上市以后通过增发、并购等金融手段实现做优做强健康发展。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提升证券化的水平,实现中国电影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第四章是资本化进程的成效和问题。中国电影产业资本化取得的成效,首先是对于资本化规律和特点的把握、运行原理和阶段、启动和发展的认知。这是思想上的觉醒,是对于发展电影产业必须走市场化、产业化、证券化的道路,必须接纳、借力资本、资本市场和A股市场取得了广泛共识。政策的制定和推动是一直往这个正确的大方向前进,实际运行当中也取得了显着成效。同时在这个过程当中必须把握、处理好产业与资本的关系;产业为主资本为附,不能主次不分更不能本末倒置。对资本化的负面影响和破坏力,必须采取电影行业整顿、A股市场监管、财税严格检查等多种手段进行综合而又严格的治理。第五章是完善推动资本化进程的对策与建议。梳理中国电影产业40年资本化进程,勾画资本化的市场化、产业化、证券化三大阶段脉络与走向,分析资本化进程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都是为了提出更好的对策,以指导电影产业资本化历程能够在正确的道路上走的更加扎实更加长远。其中,坚持保证资本化沿着正确方向前进、遵循借力资本市场融资做优做强产业、提高通过并购等金融手段实现健康发展、构建积极拥抱互联网资本实现影企自身发展、推动与资本化进程相适应的规范运行体制、把握“内容为王渠道致胜”推动全产业链发展、促进与资本化进程相一致控制好金融风险等七大原则至关重要。本文的创新点在于:从“资本化进程”观察中国电影产业1978年-2018年40年的发展,在学术研究上填补了一定的空白;从市场化、产业化、证券化三阶段把握40年资本化进程,揭示了中国电影产业资本化由浅入深、不断递进、螺旋式上升的逻辑进程;从产业与资本的博弈入手进行分析,指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效统一”是观察中国电影“资本化进程”的一个本质性把握;研究方法上融合历史学、金融学、电影产业理论于一体。本文认为,中国电影产业40年资本化进程有力推动了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站在新起点上,充分吸取资本化进程呈现的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和教训,资本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必将更加充分,在把握和运用金融杠杆的“度”上必将更加精确,这必然将进一步提升中国电影产业资本化的空间和质量,推动中国实现由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的转变。

李江[10](2019)在《大股东掏空行为研究 ——以保千里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中国的资本市场经过了长足的发展,日益成熟。上市也成为了众多公司的目标。一旦成功上市,不仅能够增加公司的信誉,提高公司在行业中的竞争力,更能够从资本市场获得更多的融资渠道,有效促进公司的发展。但是,一股独大的结构、家族式的管理和外部监管的松散,为大股东掏空公司提供了机会。现有的法律法规虽然对大股东掏空公司的行为有所惩罚,但对比大股东掏空所得,力度非常小。因此,通过分析大股东掏空行为产生的原因、具体方式和经济后果,并针对性地提出防范措施,就具有了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查询文献,梳理了前人对产生掏空的原因、具体方式和经济后果的相关研究,并基于委托代理理论、股权制衡理论和信息不对称理论,详细分析了江苏保千里视像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大股东庄敏在2015-2017年掏空公司的行为,对掏空过程、掏空方式、掏空原因及经济后果都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和分析。研究表明,大股东掏空公司的主要方式包括资产重组作假、过渡对外投资、通过关联交易输送利益、违规担保及肆意占用资金等。掏空行为发生的原因包括股权结构不合理、股权制衡力度较弱、公司内部治理结构混乱、公司内部控制缺失以及外部监督力度不足、掏空违法成本较低等,掏空的经济后果是一方面使得公司的现金流枯竭、各项财务指标恶化、面临破产边缘,另一方面也使得公司的中小股东、债权人和内部职工损失惨重。因此,完善法律法规、优化股权结构、规范内部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外部监督力度以及建立舆论监督机制等措施,都有可能对大股东掏空公司起到防范和抑制的作用。

二、2000年11-12月中国上市公司A股股权结构变化一览表(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0年11-12月中国上市公司A股股权结构变化一览表(续)(论文提纲范文)

(1)员工持股计划、要素市场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核心概念界定
        1.2.1 员工持股计划
        1.2.2 企业全要素生产率
        1.2.3 要素市场
    1.3 员工持股计划的制度演变
        1.3.1 国外员工持股计划的制度及实践发展
        1.3.2 我国员工持股计划的制度及实践发展
        1.3.3 国内外员工持股计划实施方式对比
    1.4 研究目标、内容及框架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1.5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6 论文创新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人力资本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
        2.1.1 人力资本数量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
        2.1.2 人力资本类型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
    2.2 员工持股计划的经济后果研究
        2.2.1 员工持股计划与股价表现
        2.2.2 员工持股计划与企业发展
        2.2.3 员工持股计划与治理效率
    2.3 员工持股计划实施效果的调节效应研究
        2.3.1 企业自身特征对员工持股计划实施效果的调节效应研究
        2.3.2 制度设计差异对员工持股计划实施效果的影响研究
        2.3.3 环境因素对员工持股计划实施效果的影响研究
    2.4 研究文献述评
第3章 员工持股计划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
    3.1 员工持股计划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一般关系
        3.1.1 理论分析及研究假设
        3.1.2 研究设计
        3.1.3 实证检验
        3.1.4 稳健性检验
    3.2 员工持股计划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路径分析
        3.2.1 企业创新的路径检验
        3.2.2 企业金融资产配置的路径检验
    3.3 异质性环境对员工持股计划实施效果的影响
        3.3.1 产权异质性对员工持股计划实施效果的影响
        3.3.2 社会信任度异质性对员工持股计划实施效果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员工持股计划制度设计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
    4.1 员工持股计划条款归类
        4.1.1 控制权条款
        4.1.2 公平性条款
        4.1.3 风险性条款
    4.2 员工持股计划制度设计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
        4.2.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4.2.2 研究设计
        4.2.3 实证检验
        4.2.4 稳健性检验
    4.3 员工持股计划制度设计差异对路径变量的影响
        4.3.1 员工持股计划控制权的影响
        4.3.2 员工持股计划公平性的影响
        4.3.3 员工持股计划风险性的影响
    4.4 异质性环境对员工持股计划条款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关系的影响
        4.4.1 产权异质性对员工持股计划条款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关系的影响
        4.4.2 社会信任度异质性对员工持股计划条款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关系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员工持股计划、资本要素市场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
    5.1 资本要素市场对员工持股计划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调节效应
        5.1.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5.1.2 研究设计
        5.1.3 实证检验
        5.1.4 稳健性检验
    5.2 员工持股计划制度设计差异下资本要素市场的调节效应
        5.2.1 资本要素市场对控制权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关系的调节效应
        5.2.2 资本要素市场对公平性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关系的调节效应
        5.2.3 资本要素市场对风险性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关系的调节效应
    5.3 异质性环境对资本要素市场调节效应的影响
        5.3.1 产权异质性对资本要素市场调节效应的影响
        5.3.2 社会信任度异质性对资本要素市场调节效应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员工持股计划、劳动力要素市场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
    6.1 劳动力要素市场对员工持股计划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调节效应
        6.1.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6.1.2 研究设计
        6.1.3 实证分析
        6.1.4 稳健性检验
    6.2 员工持股计划制度设计差异下劳动力要素市场的调节效应
        6.2.1 劳动力要素市场对控制权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关系的调节效应
        6.2.2 劳动力要素市场对公平性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关系的调节效应
        6.2.3 劳动力要素市场对风险性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关系的调节效应
    6.3 异质性环境对劳动力要素市场调节效应的影响
        6.3.1 产权异质性对劳动力要素市场调节效应的影响
        6.3.2 社会信任度异质性对劳动力要素市场调节效应的影响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建议与展望
    7.1 研究工作及结论
        7.1.1 研究工作
        7.1.2 研究结论
    7.2 政策建议
        7.2.1 企业应合理设计员工持股计划以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7.2.2 政府应完善相应政策,支持企业员工持股计划有效、有序实施
        7.2.3 改善资源配置扭曲问题,构建良性市场环境
        7.2.4 投资者应研判员工持股计划信息含量,理性开展投资活动
    7.3 研究局限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他科研情况

(2)纾困基金处置股权质押风险研究 ——以佳讯飞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文献综述与小结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股权质押风险与纾困基金概述
    第一节 股权质押风险
        一、股权质押主要风险概述
        二、A股市场股权质押现状
    第二节 纾困基金概述
        一、设立背景与资金募集
        二、运行机制与投资模式
第二章 纾困基金介入佳讯飞鸿案例介绍
    第一节 佳讯飞鸿公司简介
        一、主要经营业务介绍
        二、主要财务状况分析
    第二节 公司股权质押风险
        一、公司股权质押过程
        二、股权质押风险爆发
    第三节 纾困基金处置方案
        一、纾困基金介入
        二、总体救助效果
第三章 纾困基金介入佳讯飞鸿案例分析
    第一节 基金设立及募集
        一、私募基金募集模式特征
        二、私募基金募集形式风险
        三、资管产品募集模式对比
    第二节 救助对象的选择
        一、资金风险紧急而暂时
        二、公司成长迅速且稳健
        三、标的选择的对比分析
    第三节 投资模式的对比
        一、与其他股权型投资模式的对比分析
        二、与债权型投资模式的对比分析
        三、纾困基金投资模式选择的风险
    第四节 纾困基金的退出
        一、纾困基金退出路径
        二、纾困基金退出风险
案例启示与建议
    一、案例启示
    二、案例建议
参考文献

(3)股权激励影响市值管理的机制及其应用研究 ——以中国建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综述
        二、国内文献综述
        三、文献评述
    第三节 研究内容、思路及方法
        一、研究内容及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创新与不足
        一、可能的创新之处
        二、存在的不足
第二章 股权激励与市值管理的基本原理
    第一节 股权激励的含义与模式
        一、股权激励的含义
        二、股权激励的模式
    第二节 市值管理的发展与评价方法
        一、市值管理的发展
        二、市值管理的评价方法
    第三节 股权激励影响市值管理的作用机制
        一、价值创造
        二、价值实现
        三、价值关联度
        四、溢价因素
第三章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和市值管理的现状
    第一节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现状
        一、年度概况
        二、行业分布
        三、有效期分布
        四、激励模式
    第二节 我国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的现状
        一、年度概况
        二、行业分布
        三、所有制特征
    第三节 我国上市公司市值管理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股权激励影响市值管理的机制实证研究
    第一节 假设提出
        一、股权激励对价值创造的影响
        二、股权激励对价值实现的影响
        三、股权激励对价值关联度的影响
        四、股权激励对溢价因素的影响
        五、股权激励对市值管理绩效的影响
    第二节 研究设计
        一、样本来源与样本选择
        二、变量定义
        三、模型构建
    第三节 实证过程
        一、描述性统计
        二、分组t检验
        三、相关性分析
        四、回归分析
        五、稳健性检验
        六、不同产权性质分样本检验
第五章 股权激励影响市值管理的现实应用——以中国建筑为例
    第一节 中国建筑简介
    第二节 中国建筑股权激励计划实施情况
        一、三期股权激励计划主要内容
        二、三期股权激励计划解锁情况
        三、三期股权激励计划对比总结
    第三节 股权激励实施前后经营绩效变化
        一、偿债能力变化
        二、营运能力变化
        三、盈利能力变化
        四、发展能力变化
    第四节 股权激励实施前后市场反应情况
        一、事件日及事件窗口的确定
        二、窗口期内期望收益率方程构建
        三、超额收益率及累计超额收益率计算
        四、三期股权激励市场反应情况小结及比较
    第五节 股权激励实施前后市值管理变化
        一、价值创造变化
        二、价值实现变化
        三、价值关联度变化
        四、溢价因素变化
        五、市值管理绩效变化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应用推广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应用推广建议
        一、鼓励通过股权激励促进市值管理
        二、从战略角度统筹规划市值管理
        三、完善股权激励方案设计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4)欧浦智网终极股东剥夺行为研究 ——基于“双重控制链”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双重控制链”研究现状
        1.2.2 终极股东剥夺方式研究现状
        1.2.3 终极股东剥夺后果研究现状
        1.2.4 终极股东剥夺治理研究现状
        1.2.5 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可能的创新点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终极股东
        2.1.2 终极控制权
        2.1.3 控制权收益
    2.2 理论基础
        2.2.1 委托代理理论
        2.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2.2.3 社会资本理论
    2.3 “双重控制链”下终极股东剥夺行为机理分析
        2.3.1 “双重控制链”分析范式概述
        2.3.2 “双重控制链”下终极股东剥夺动因
        2.3.3 “双重控制链”下终极股东剥夺路径
第3章 欧浦智网案例分析
    3.1 欧浦智网案例背景
        3.1.1 欧浦智网发展历程
        3.1.2 2018年欧浦突爆巨亏
        3.1.3 巨额亏损主要构成
        3.1.4 巨亏的市场后果
    3.2 巨亏来源之一:五花八门的减值
        3.2.1 应收账款减值
        3.2.2 预付账款减值
        3.2.3 短期贷款减值
        3.2.4 其他应收款减值
        3.2.5 商誉减值
        3.2.6 巨额收入调整
    3.3 巨亏来源之二:层出不穷的诉讼
        3.3.1 对外担保纠纷
        3.3.2 债务违约纠纷
        3.3.3 保管合同纠纷
第4章 欧浦智网终极股东“双重控制链”的识别
    4.1 终极股东股权控制链的识别
        4.1.1 股权结构变化过程
        4.1.2 终极股东及股权控制链的识别
    4.2 终极股东社会资本控制链的识别
        4.2.1 终极股东在股东大会中的社会网络连带
        4.2.2 终极股东在董事会中的社会网络连带
        4.2.3 终极股东在管理层中的社会网络连带
    4.3 双重控制链下终极股东的剥夺动因
        4.3.1 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的偏离
        4.3.2 真实控制度与股权控制度的偏离
第5章 “双重控制链”视角下终极股东剥夺行为分析
    5.1 终极股东显性剥夺
        5.1.1 违规对外担保
        5.1.2 以公司名义借款
        5.1.3 违规转移公司资产
    5.2 终极股东隐性剥夺
        5.2.1 异常相近的注册时间及地址
        5.2.2 纷乱的交叉持股关系
        5.2.3 高度重复的公司控制人
第6章 政策建议
    6.1 强化公司内部约束
        6.1.1 改革董事会、监事会运行机制
        6.1.2 完善独立董事制度
        6.1.3 强化审计委员会职责
        6.1.4 将机构投资者作为中小股东代表
    6.2 加强外部监督管理
        6.2.1 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6.2.2 强化监管资本市场
        6.2.3 加强外部审计的监督作用
        6.2.4 完善法律法规,加大违规成本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失灵问题及解决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框架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与不足
第一章 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失灵
    第一节 我国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存在自利性
        一、上市公司文字叙述的模糊披露
        二、上市公司财务信息的盈余管理
    第二节 我国证券服务机构专业报告的失真问题
        一、律师事务所IPO尽职调查报告失真导致“业绩变脸”
        二、会计师事务所财务报告和审计报告失真导致“资本消失”
        三、资信评级机构信用评级报告失真导致“评级失灵”
        四、资产评估机构资产评估报告失真导致“资产缩水”
    第三节 我国证券散户投资者难以吸收并运用披露信息
        一、详尽披露导致的“过犹不及”问题
        二、专业性导致的“知识壁垒”问题
        三、散户投资者自身抗拒分析披露信息
第二章 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失灵的原因
    第一节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规定模糊且分散
        一、规定模糊导致了低廉的违法成本
        二、规定分散导致了高昂的披露成本
        三、披露立法的困境
    第二节 信息的单向棘轮:“数量至上”的误区
        一、披露信息“大爆炸”的单向棘轮
        二、数量问题导致了监管成本与收益的失衡
        三、数量问题导致了投资者成本收益的失衡
        四、数量问题引发了潜在的其他影响
    第三节 “伞形”利益关联体系下监督的缺位
        一、保荐人与上市公司的利益关联
        二、证券服务机构与上市公司的利益关联
        三、监管机关所面对的利益诱惑
第三章 中美案例及制度的比较分析
    第一节 我国信息披露典型案例及制度发展过程
        一、典型案例显示信息披露造假技术不断提升
        二、监管趋严以及新的问题
    第二节 美国信息披露典型案例及制度发展过程
        一、“蓝天案件”与“安然、世通事件”
        二、美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发展历程
    第三节 中美信息披露制度比较分析
        一、全面实施注册制对信息披露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美国信息披露制度发展过程对我国的启示
        三、技术进步对信息披露制度改革的影响
第四章 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路径
    第一节 实现立法上的“刚柔并济”
        一、转移立法重心,实现“以柔克刚”
        二、制定标准模板,实现“以刚制柔”
    第二节 保证“看门人”的独立性
        一、实现保荐人与承销商的分离
        二、增加同行评审环节
        三、重构委托-代理关系
    第三节 完善监管督察机制和证券诉讼制度
        一、完善信息披露监管督查机制
        二、完善相关证券民事诉讼制度
第五章 “法律+技术”视角下的可行性建议
    第一节 完善信息披露评级机制
        一、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工作考评机制简析
        二、构建新型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评级机制
    第二节 构建偏好型信息披露体系
        一、顺应信息披露的单向棘轮
        二、以个性“化繁为简”
        三、双轨体系与双重标准
    第三节 构建数据共享机制
        一、构建数据共享机制的原因
        二、构建数据共享机制的思路
        三、构建数据共享机制的意义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沪深证券交易所2015年6月1 日—2018年12月31 日间上市公司统计表
    附录2:关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在个人投资者中实际效果的调查问卷
致谢

(6)上市公司主动下修可转债转股价的动因及影响研究 ——以兄弟科技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与不足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文献综述
    2.2 可转债相关概念
        2.2.1 可转债定义及特征
        2.2.2 可转债要素
    2.3 理论基础
        2.3.1 优序融资理论
        2.3.2 代理成本理论
        2.3.3 信号传递理论
3 可转债市场的发展与现状
    3.1 我国可转债的发展历程
    3.2 可转债发行的数量与规模
    3.3 可转债历史转股情况
    3.4 我国可转债的现状
4 案例选择及其基本情况
    4.1 案例选择
    4.2 兄弟科技基本情况
        4.2.1 公司简介
        4.2.2 公司股本结构
        4.2.3 公司组织结构
        4.2.4 公司主营业务经营情况
    4.3 兄弟科技可转债发行情况
        4.3.1 兄弟转债发行基本条款
        4.3.2 兄弟转债发行结果
        4.3.3 兄弟转债发行过程回顾
    4.4 兄弟转债转股价格调整过程
        4.4.1 初始转股价格的确定
        4.4.2 兄弟转债转股价格调整
        4.4.3 向下修正兄弟转债转股价格
5 兄弟科技主动下修转股价的动因分析
    5.1 控股股东减少亏损的需求
        5.1.1 申购可转债资金来源
        5.1.2 可转债上市表现
        5.1.3 减少损失的需求
    5.2 控股股东缓解质押压力的需求
        5.2.1 股票质押情况
        5.2.2 转股价格下修时点选择
        5.2.3 缓解质押压力
    5.3 公司减轻财务压力的需求
        5.3.1 企业财务绩效分析
        5.3.2 满足公司的需求
    5.4 保护可转债投资者的利益需求
6 兄弟转债转股价下修的影响分析
    6.1 转股价下修对可转债的影响
        6.1.1 提高可转债价格
        6.1.2 提高转股比例
    6.2 转股价下修对资本市场的影响
        6.2.1 促进资本市场稳定发展
        6.2.2 导致股票价格下降
    6.3 转股价下修对中小股东的影响
    6.4 政策建议
7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目录
    C. 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7)中概股“独角兽”回归A股路径研究 ——以药明康德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2.1 私有化动因研究综述
        1.2.2 回归路径研究综述
        1.2.3 回归经济后果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创新之处
第二章 中概股相关理论基础及现状
    2.1 相关概念
    2.2 中概股私有化的相关理论
        2.2.1 公司价值低估理论
        2.2.2 投资者认知理论
    2.3 中概股市场现状分析
第三章 药明康德私有化退市分析
    3.1 公司与行业背景介绍
    3.2 案例发展过程概况
        3.2.1 海外上市--搭建红筹结构
        3.2.2 私有化前期准备
        3.2.3 私有化退市
    3.3 私有化现状分析
    3.4 药明康德私有化动因分析
        3.4.1 公司价值被低估(财务指标与市值对比)
        3.4.2 中国CRO行业高速增长(主营地域优势)
        3.4.3 国内政策环境开放
    3.5 私有化流程对比分析
        3.5.1 药明康德“先拆再私”流程
        3.5.2 奇虎360“先私再拆”流程
    3.6 私有化结果对比分析
        3.6.1 分拆缩小体量,节约私有化费用
        3.6.2 分拆主体定增提供私有化贷款担保增信
        3.6.3 分拆业务各自上市,实现市值最大化
第四章 药明康德A股上市分析
    4.1 回A现状分析
        4.1.1 回归路径介绍
        4.1.2 综合回归案例路径比较
    4.2 选择IPO回归动因分析
        4.2.1 政策“绿灯大开”
        4.2.2 看重IPO名誉效应
        4.2.3 现行CDR不成熟
    4.3 回A流程分析
        4.3.1 “药明康德”IPO流程
        4.3.2 “奇虎360”借壳流程
    4.4 上市结果对比分析
        4.4.1 有利于资本市场良性发展
        4.4.2 促进公司发展与声誉利好
    4.5 回归经济后果分析
        4.5.1 回归股价波动性分析
        4.5.2 财务风险对比分析
        4.5.3 对资本市场的影响分析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案例研究结论
        5.1.1 公司实力和监管态度是药明康德回归关键因素
        5.1.2 药明康德创新回归方式优于奇虎360
        5.1.3 短期良好的经济后果表明药明康德回归成功
    5.2 研究建议
        5.2.1 中概股方面
        5.2.2 监管方面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国企限制性股票激励有效性研究 ——以光迅科技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限制性股票激励的理论基础与作用机制
    第一节 限制性股票的概述
        一、限制性股票的基本概念与要素
        二、限制性股票实施流程
        三、限制性股票与其他方式的对比
    第二节 限制性股票激励的理论基础
        一、委托代理理论
        二、激励理论
        三、人力资本理论
        四、产权理论
    第三节 限制性股票激励的作用机制
        一、限制性股票的绩效评价方法
        二、限制性股票激励的逻辑机理
第二章 我国国企限制性股票激励的发展现状
    第一节 我国国企限制性股票激励的背景
        一、政策发展
        二、实施数量
        三、行业分布
    第二节 我国国企的限制性股票方案条款分析
        一、激励强度
        二、有效期
        三、股票来源
    第三节 国企限制性股票激励方案的业绩效果
        一、样本来源与指标选择
        二、样本的业绩效果分析
第三章 光迅科技限制性股票激励方案实施概况
    第一节 光迅科技公司简介
        一、公司概况
        二、股权结构
        三、主营业务构成
    第二节 光迅科技限制性股票实施的动因
        一、外部环境驱动
        二、内部发展需求
    第三节 两次限制性股票实施过程及要素
        一、实施的过程
        二、方案内容简介
        三、方案要素设置的合理性分析
第四章 光迅科技限制性股票激励的有效性分析
    第一节 限制性股票方案的短期市场反应
        一、事件研究法介绍
        二、光迅科技限制性股票方案的短期市场反应
    第二节 限制性股票方案的长期财务业绩
        一、盈利能力
        二、偿债能力
        三、营运能力
        四、成长能力
    第三节 限制性股票方案的经济增加值分析
        一、经济增加值法的说明
        二、光迅科技限制性股票激励的经济增加值分析
    第四节 限制性股票方案的其他非财务影响
        一、提高企业创新能力
        二、保留和吸引人才
        三、增强投资效率
结论与启示
    一、研究结论
    二、案例启示
参考文献
致谢

(9)中国电影产业资本化进程研究(1978年-2018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文缘起与概念界定
        (一) 论文缘起
        (二) 概念界定
    二、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三、研究现状与文献述评
        (一) 研究现状
        (二) 文献述评
    四、主要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 主要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五、框架、创新点与不足
        (一) 框架
        (二) 创新点
        (三) 本文的不足
第一章 资本化的市场化阶段(1978年-1999年)
    一、第一阶段:“文革”以后电影业的恢复(1978年-1979年)
        (一) 电影业在新中国的发展与曲折进程
        (二) “文革”后恢复老电影放映时出现的盛况
    二、第二阶段:电影业体制在转型时期的改良(1979年-1992年)
        (一) 政策上重点是先后调动“制发放”行业的积极性
        (二) 电影单位由事业转为企业走市场化道路
        (三) 调整机构设置形成“影视合流”的局面
    三、第三阶段:电影业体制启动全面改革(1993年-1999年)
        (一) 打破中影集团一家独大统购统销的垄断
        (二) 打破中影集团和省级发行公司的垄断
        (三) 打破16家制片厂的垄断调动各界拍片积极性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资本化的产业化阶段(2000年-2008年)
    一、第一阶段:电影行业内改革向纵深发展(2000年-2004年)
        (一) 政策上大力推进集团化和院线制改革,推动向产业化转向
        (二) 投融资上国企加快转企改制,民企扩大融资渠道
        (三) 资本多元化大力促进了电影产业发展
    二、第二阶段:电影行业对外开放打开大门(2005年-2008年)
        (一) 政策上对于境外资本和非公资本进一步开放
        (二) 投融资上中影发债民企谋求上市,行业积极应对金融危机
        (三) 电影产业在应对金融危机中加快资本化进程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资本化的证券化阶段(2009年-2018年)
    一、第一阶段:证券化的启动期(2009年-2012年)
        (一) 政策上加大金融政策推动企业上市成为着力点
        (二) 投融资上电影公司上市标志着证券化时代来临
        (三) 华谊兄弟首家在A股上市起到了示范效应
    二、第二阶段:证券化的高潮期(2013年-2015年)
        (一) 政策上继续鼓励公司上市,同时改进和完善电影审查
        (二) 投融资上互联网资本强势进入,电影产业基金十分活跃
        (三) 二级市场并购火爆与出现问题的表现与原因
    三、第三阶段:证券化的提升期(2016年-2018年)
        (一) 政策上对明星证券化的遏制和再融资疏堵结合
        (二) 投融资上资本有进有退步入去伪存真的提升期
        (三) 中影上影两大国企实现A股上市的标志性意义
        (四) “内容为王”获得支持,资本流向发生结构性变化
        (五) 互联网影业与国企和民企三分天下重塑行业格局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资本化进程的成效与问题解析
    一、电影产业资本化的成效解析
        (一) 对资本化的运行规律和特点的认识更加清晰
        (二) 对资本化的运行原理和阶段的把握更加准确
        (三) 对资本化进程的启动和发展形成的共识更加坚定
        (四) 对借力A股市场做优做强的意义和路径更加明确
        (五) 对保持市场活力与严控风险之间的把控能力更加强大
        (六) 对建构产业与资本辩证关系的良好生态系统更加自觉
    二、电影产业资本化的问题解析
        (一) 电影公司存在诸多问题影响通过IPO进行融资
        (二) 跨界定增存在虚火与企业并购存在严重障碍
        (三) 证券化负面影响凸显影企上市后的风险边界
        (四) 资本的霸权导致电影产业的异化和扭曲行为
        (五) “保底发行”与“天价片酬”对于电影产业的侵蚀
        (六) 电影板块在A股市场回报率偏低、规模偏小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完善推动资本化进程的对策与建议
    一、坚持保证资本化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原则
        (一) 把握中国电影产业资本化发生的方向性调整
        (二) 努力创作出资本与内容结合的佳作
    二、遵循借力资本市场融资做优做强产业的原则
        (一) 影企要积极创造条件实现在A股市场上市融资
        (二) 借力A股市场资源配置优势培育大型企业集团
        (三) 重视发挥中介机构的作用推动与A股市场对接
        (四) 打造影视企业融资渠道助力小微影企融资
    三、通过并购等金融手段实现影企健康发展
        (一) 发挥股市先发优势的公司在外延并购上的优势
        (二) 通过不断外延并购做优做强是必然选择
    四、积极拥抱互联网资本实现影企自身发展
        (一) 把握互联网资本在电影产业链地位主流化的趋势
        (二) 上市电影企业要积极拥抱互联网资本的进入
    五、构建与资本化进程相适应的规范运行体制
        (一) 应制定和出台规范资本运行的相关制度
        (二) 尽快组建电影经纪人群体的行业协会
    六、把握“内容为王渠道致胜”的原则,推动全产业链发展
        (一) 上市影企要打造全产业链模式防控业绩下滑的风险
        (二) 上市影企要瞄准“内容+渠道”模式以提高经营业绩
    七、完善与资本化进程相一致的产业规则和市场规则
        (一) 要遵从产业和市场规律推动资本化进程
        (二) 用大工业运行的方式分散和控制好金融风险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与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10)大股东掏空行为研究 ——以保千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掏空发生的原因
        1.2.2 掏空方式
        1.2.3 掏空行为的经济后果
        1.2.4 简要评论
    1.3 研究内容及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整体框架
    1.4 研究方法及可能的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可能的创新点
2 理论概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2 委托代理理论
    2.3 股权制衡理论
    2.4 信息不对称理论
3 保千里大股东掏空行为的案例分析
    3.1 保千里简介
    3.2 大股东掏空的过程描述
    3.3 大股东实施掏空的具体方式
        3.3.1 伪造协议虚增公司价值
        3.3.2 过度对外扩张导致投资资金外流
        3.3.3 持续质押所持股票
        3.3.4 通过应收及预付款项和违规担保占用资金
4 掏空发生的原因及经济后果
    4.1 掏空发生的原因
        4.1.1 大股东股权比例占有绝对优势
        4.1.2 内部治理存在明显缺陷
        4.1.3 法律制度不完善
        4.1.4 社会公众机构信息传导失真
    4.2 掏空的经济后果
        4.2.1 掏空对保千里的影响
        4.2.2 掏空对相关利益人的影响
5 防范大股东掏空行为的建议
    5.1 完善法律制度,提高违法成本
    5.2 优化股权结构,加大股权制衡
    5.3 发挥内部治理和内部控制的作用
    5.4 加强外部监督,建立媒体监督机制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局限性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2000年11-12月中国上市公司A股股权结构变化一览表(续)(论文参考文献)

  • [1]员工持股计划、要素市场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D]. 任灿灿. 山西财经大学, 2021(09)
  • [2]纾困基金处置股权质押风险研究 ——以佳讯飞鸿为例[D]. 张盈莹.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7)
  • [3]股权激励影响市值管理的机制及其应用研究 ——以中国建筑为例[D]. 徐琪.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2)
  • [4]欧浦智网终极股东剥夺行为研究 ——基于“双重控制链”视角[D]. 许晓雪.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5]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失灵问题及解决路径研究[D]. 孟铂林. 中国政法大学, 2020(08)
  • [6]上市公司主动下修可转债转股价的动因及影响研究 ——以兄弟科技为例[D]. 黎祖明. 重庆大学, 2019(01)
  • [7]中概股“独角兽”回归A股路径研究 ——以药明康德为例[D]. 陈晓. 广州大学, 2019(01)
  • [8]国企限制性股票激励有效性研究 ——以光迅科技为例[D]. 陈海棠.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9)
  • [9]中国电影产业资本化进程研究(1978年-2018年)[D]. 周子钧. 山东大学, 2019(09)
  • [10]大股东掏空行为研究 ——以保千里为例[D]. 李江. 广东财经大学, 2019(07)

标签:;  ;  ;  ;  ;  

2000年11月至2000年12月中国上市公司A股股权结构变动表(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