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红树林旅游发展对策研究

汕头红树林旅游发展对策研究

一、汕头红树林旅游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发明,聂光裕,周军,蔡一枝,付静,李冀刚[1](2021)在《粤东海岸带生态系统现状及其生态保护修复》文中提出为促进粤东地区发挥区域优势、提升海岸带生态功能和促进可持续发展,文章概述粤东海岸带生态系统的类型及其分布,分析其面临的问题,并结合已开展的海岸带生态保护修复项目提出建议。研究结果表明:粤东具有砂质海岸生态系统、重要河口生态系统、红树林生态系统、珊瑚礁生态系统和海湾生态系统等海岸带生态系统,海洋资源十分丰富;但面临海岸侵蚀、环境污染和过度开发利用等问题,不利于发挥海岸带生态和减灾功能;在已开展的中央海域使用金支持项目、"蓝色海湾"整治行动、围填海项目生态保护修复和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等的基础上,未来应开展海岸带生态系统现状调查和评估、加强滨海湿地保护、建立海岸带生态系统动态监视监测平台以及加快海岸带生态保护修复标准体系建设。

张小霞,陈新平,米硕,龚泽林,林鹏智[2](2020)在《我国生物海岸修复现状及展望》文中研究说明介绍了我国生物海岸的分布现状,总结出以柽柳为代表的灌木群落、以芦苇为代表的草本群落、以红树林为代表的常绿灌木与乔木群落以及珊瑚礁是我国海岸带四类典型生物群落。生物海岸的生态、旅游、渔牧和科研价值极高,但从20世纪50年代起,由于对生物海岸的价值认识不足,我国生物海岸被大量破坏,主要破坏原因可归纳为:1)土地功能转换式开发引起的红树林和草本岸线破坏;2)过度采挖及环境恶化引起的珊瑚礁破坏;3)土壤盐碱化引起的柽柳群落退化。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一系列海岸带保护与生态修复的举措陆续实施,减缓了我国海岸带生态加速破坏的态势,较好地保护和修复了我国生物海岸,其中最重要的举措包括:1)设立生物海岸湿地公园和自然保护区;2)建立健全生物海岸保护相关法律体系;3)开展典型生物海岸相关研究与修复技术探索;4)推进并实施"十三五"海洋规划中三大海洋重点工程。为了解我国海岸带生态修复的现状,于2017—2018年期间,分别在山东日照、潍坊,上海,广东汕头、汕尾以及徐闻进行了实地调研和测量,调研结果表明:在政策支持下,调研地区的生物海岸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修复,推进我国海岸带生态修复步入快速发展阶段。基于调研成果,指出我国在海岸带生态修复中应特别重视的一些问题。

于萍萍[3](2019)在《广东省自然保护地体系构建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城镇化的高速发展,产生了城市无序蔓延、资源浪费、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城市发展与自然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在城镇化转型、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如何在积极推进经济社会稳定增长和发展的同时,又实现自然环境的有效保护,为城市长期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基本生态安全格局,是当前城市建设和城乡规划工作面临的巨大挑战。自然保护地作为全球和世界各国自然保护战略的核心,也是目前世界公认的最有效的自然保护管理工具,对于协调城市与自然的关系,缓解快速城市化产生的资源、环境问题,实现更系统和有效的自然保护具有一定的研究和实践意义。国外自然保护地的发展已有百余年的历史,理论与实践经验丰富,国内虽然保护地建设工作起步较早,但对于自然保护地的研究和应用实践仍然处于初期阶段。理论研究方面。本文通过对自然保护地的概念内涵和发展历程,IUCN保护地管理分类与管理目标,国外应用实践案例,国内建设现状与研究进展等内容进行研究,总结国外参照IUCN保护地分类体系构建本国保护地体系的实际经验,国内存在对自然保护地研究与应用缺乏的问题。以此为基础,针对自然保护地作为目前最有效的自然保护管理工具,在广东省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和省域规划管理中的应用建议展开研究和探讨。广东省应用实践研究方面。本文基于自然保护地理论基础,回顾广东省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建设历程,总结自然保护地建设的特征和存在的问题,从历史的角度理解自然保护地目前面临的现实问题产生的原因;评估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等省域规划中的相关管理内容,分析自然保护地规划管理存在的问题。通过问题导向,针对广东省自然保护地规划建设管理,提出构建自然保护地体系、制定省域规划层面针对自然保护地的管理框架和管理内容等应用建议。并尝试基于对广东省现状各类自然保护地的分类、管理目标、资源类型和特征的归纳分析,对应IUCN保护地分类体系,进行广东省自然保护地体系重构的探索实践。本文为广东省在规划建设管理中引入更具体和广泛的管理工具——自然保护地,为实现有效的自然保护提供一个新的思路与尝试。

冯海霞[4](2019)在《广东滨海旅游市场开发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1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海洋产业高速发展,滨海旅游业作为海洋经济的重要分支,已成为众多沿海国家和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国滨海旅游业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不断壮大,呈现强劲增长态势,进入大众化阶段。体验经济时代下,游客不再满足于“走马观花”式的低价旅游产品而是转向高质量的旅游需求,注重独特的旅游体验感受,他们渴望参与其中获取难忘而美好的体验并愿意为体验付费,多元化的旅游体验需求成为大众旅游消费的热点。广东省面向南海,是我国重要沿海省份,海洋空间辽阔,陆架宽广,海湾众多,滨海旅游资源丰富。滨海旅游业是广东省旅游经济的重点,广东省滨海旅游业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和价值,但是广东省在滨海旅游市场开发时也凸显了一些问题,如滨海旅游产品品级较低,游客满意度不高,国际吸引力不足等。基于此,本文以广东省滨海旅游市场开发为研究对象,以旅游体验、旅游需要、旅游营销和游客满意度理论为指导,运用问卷调查、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等研究方法对广东省滨海旅游的市场开发条件包括市场供给现状以及游客体验情况进行了深入分析,总结了当前广东省滨海旅游市场开发过程中存在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促进广东省滨海旅游市场开发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广东省的滨海旅游市场开发提供理论支撑和有效途径。文章结构主要分为七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阐述了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研究内容和方法以及研究的难点和创新点,梳理了国内外关于滨海旅游的研究现状。第二部分界定了滨海旅游市场开发的相关概念,概述了滨海旅游市场开发的相关理论,为后续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第三部分在大量文献阅读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从区位条件、滨海资源赋存状况和客源市场现状方面对广东省滨海旅游的开发背景条件做了分析;从产业供给的角度分析了广东省滨海旅游在旅游六大要素食住行游购娱方面的市场供给现状。第四部分通过问卷调查法获取游客来广东省进行滨海旅游的期望程度、旅游体验感知以及游后的满意程度等数据。运用spss19.0软件将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游客对于广东省滨海旅游的市场需求。第五部分综合市场供给和游客需求体验调研结果,分析当前广东省滨海旅游市场开发存在问题。第六部分基于当前广东省滨海旅游市场开发存在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使广东省滨海旅游市场更好地迎合游客的需求,打造游客喜闻乐见的旅游产品,同时也为其他滨海旅游城市的市场开发提供经验借鉴和启示。第七部分对论文主要结论进行总结,并提出研究展望和不足。

龙鑫玲[5](2019)在《深圳大鹏半岛海岸带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海岸带自然资源丰富,其提供的生态服务功能对沿海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起到重要支撑作用。海岸带资源环境承载力反映海岸带资源和环境对人类活动、自然灾害等压力下的可承受能力和支持水平。开展海岸带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能够为海岸带的有效管理和合理开发提供重要理论依据,对促进海岸带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深圳市社会经济发展加快,大量人口和企业进入深圳市大鹏新区,使得大鹏半岛海岸带资源环境面临巨大压力。目前已有学者对大鹏半岛海岸地貌、植被、近岸渔业资源状况、湿地修复、水域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大鹏湾环境容量等方面进行研究,但有关大鹏半岛海岸带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研究尚未见报道。因此,迫切需要开展大鹏半岛海岸带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探明海岸带资源环境承载力状况,为大鹏半岛海岸带的有效管理和合理开发提供依据。本研究参考国内外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方法以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技术方法(试行)》的评价方法和标准的基础上,根据大鹏半岛海岸带资源环境现状和承载力研究的需要,选取海洋空间资源、沙滩资源、沿岸海域渔业资源、海洋生态环境、重要海洋生态功能区为研究内容,对其海岸带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评估。研究结果如下:(1)大鹏半岛海洋空间资源承载力评价中岸线开发强度较为适宜,海域开发强度处于超载状态,围填海强度较小。非自然状态的岸线长度占46.33%,岸线开发强度(S1)为0.767,岸线开发强度较为适宜。海域内交通运输用海和渔业用海面积较大,海域开发强度(S2)为0.505,海域开发强度处于超载状态。截至2015年,坝光围填海强度指数为0.081、大鹏澳围填海强度指数为0.291,大鹏半岛综合围填海强度指数(Q)为0.193,围填海强度较小。(2)大鹏半岛沙滩承载力处于可载状态。评价的53个沙滩中自然资源质量得分平均值为57.98,因多数沙滩规模较小,自然资源条件较差;环境质量得分平均值为80.59,沙滩环境质量良好;配套服务质量得分平均值为51.22,交通质量平均百分比得分为46.88,旅游服务质量总体较差。综合自然资源条件、环境质量、旅游服务质量的评价结果,大鹏半岛沙滩多数为原始沙滩,沙滩总体开发程度低,人类活动影响较小,沙滩承载力总体处于可载状态。(3)大鹏半岛沿岸海域渔业资源承载力已临界超载。本文采用2016年数据与近3年(20132015年)数据比较、2016年数据与近4年(20122015年)数据比较两种方法,对大鹏半岛沿岸海域渔业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估。结果表明:两种方法所得结果一致,均为大鹏半岛沿岸海域游泳动物指数呈下降趋势、鱼卵仔稚鱼指数显着下降,渔业资源承载力临界超载。(4)大鹏半岛海洋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结果为海洋环境承载力呈现超载状态,海洋生态承载力为临界超载。2015年近岸海域水质达标面积为211.452 km2,其海洋环境承载指数(E1)为74.35%,海洋环境承载力呈现超载状态。研究海域浮游动物变化指数为41.56%,大型底栖动物变化指数为30.79%,海洋生态综合承载指数(E2)为2,海洋生态承载力为临界超载。(5)大鹏半岛重要海洋生态功能区承载力处于临界超载状态。典型生境植被(红树林)面积变化率(Ev)为-0.068,红树林生境生态质量状况得到改善。海洋生态保护对象(珊瑚礁)覆盖度变化率为8.26%,珊瑚礁生态质量状况呈退化趋势。利用“短板效应”法,重要海洋生态功能区的生态系统临界超载。(6)综合海洋空间资源承载力、沙滩承载力、渔业资源承载力、海洋生态环境承载力和重要海洋生态功能区承载力评价结果对其进行赋值,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部分权重,海岸带资源环境综合承载指数为2.01,大鹏半岛海岸带资源环境承载力处于临界超载状态。

张杰[6](2019)在《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森林养生旅游在国内方兴未艾。2019年3月8日,国家林业与草原局、民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布《关于促进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的意见》提出在2022年建成布局较合理的区域性森林康养服务体系,建立国家森林康养基地300处,到2035年建成覆盖全国的森林康养服务体系,强调森林康养要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特色优势。森林养生旅游是森林康养产业中的重要内容,中医特色明显,开展森林养生旅游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有助于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森林康养产业中的独特优势。广东省森林资源丰富,养生旅游发展基础坚实,社会对发展森林养生旅游的呼声很高。但是目前相较其他省份而言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的实质进展比较缓慢。经过文献梳理,发现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的相关研究很少,而且多数的森林养生旅游研究是基于旅游管理、林业经济、产业经济的视角,仅有零星的森林旅游研究涉及到中医养生的内容,森林养生旅游的开发缺乏中医养生学方面的理论和实践指导。因此本研究选取广东省为研究对象,从中医养生学的视角开展了森林养生旅游的开发研究。目的:首先,系统地梳理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相关理论,包括旅游开发的一般理论和基于中医学的森林养生理论。其次,分析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的开发现状,包括外部宏观环境、内部现状与问题,以及内外部综合态势。然后,基于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的开发现状,以森林养生旅游的相关理论为指导,探讨其开发策略,包括开发模式、产品和服务体系、产业发展形态、产业发展保障措施等方面内容。最后,介绍和分析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三个具体案例。以期为广东省乃至全国其他地区开展森林养生旅游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方法:(一)交叉研究法森林养生旅游属于多产业交叉领域,涉及中医药、旅游管理、林业经济、产业经济等多学科内容,因此要使用多元化视角和跨学科的交叉研究方法。(二)文献研究法通过回顾国内外关于森林养生旅游的研究文献,尽可能掌握最新的研究进展;通过梳理中医养生学、旅游管理学、森林医学相关文献着作,整理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相关理论;查阅、整理相关政府部门网站、行业网站提供的统计数据和资料,尽可能全面收集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的开发现状资料。(三)田野调查法实地走访省内省外多处森林养生旅游开发单位,深入山地、森林,与当地居民、游客、管理人员进行深入交谈,详细考察当地的森林气候、地形、植被、水源、历史人文等情况,获取了丰富的一手资料。(四)访谈报告法与广东省森林公园协会合作开展关于《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示范基地评定标准》制定的课题研究,举办“国有林场森林康养休闲体验示范建设情况”座谈会,对受访者进行结构性访谈调查,并多次参加行业会议、与政府部门工作人员、行业专家学者、企业管理人员进行访谈和交流,加深对森林养生旅游的专业认识。(五)问卷分析法在广东省部分森林旅游区进行了实地问卷调查,并采用Excel软件对问卷结果进行分析,初步了解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的消费者特征、认知及需求情况。(六)模型分析法引入了 PEST宏观环境分析模型、RMP旅游开发模型、SWOT综合态势分析模型,将收集到的定性资料和定量数据进行结构化的模块分析,系统地开展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现状研究。(七)个案分析法在开发现状研究和开发策略研究部分,多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说明。在最后开展专门的案例研究内容,选取广东省三个不同的森林养生旅游模式的案例,从项目概况、现状分析和建设规划三个方面进行介绍。成果:(1)系统梳理了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相关理论。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相关理论包括旅游开发的一般理论和森林养生理论。梳理了森林养生旅游开发时涉及的旅游开发一般理论,并探讨其在森林养生旅开发中的具体应用。主要包括区位和空间结构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竞争力理论、旅游生命周期理论、旅游社会学与人类学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体验经济理论等。首次整理归纳了森林养生理论。本研究为适应产业发展需要,将森林养生的概念进行合理延伸,以中医养生学理论和森林医学理论为指导,整理归纳了森林养生理论的概念内涵、养生目的、养生原则、养生方法和注意事项。认为森林养生是以有益人体健康的森林环境与资源为基础,辅以必要的养生保健设施,通过环境养生、行为养生、精神养生等具体养生方法活动,最终实现维护健康和幸福两大目的的一种综合养生方式。森林养生的原则包括天人相应,三因制宜;扶正避邪,预防为主;动静互涵,身心同调;综合调养,持之以恒四大方面。森林养生的方法有森林浴养生、森林饮食养生、森林运动养生、森林温泉养生、针灸推拿养生、森林园艺养生、森林精神养生、森林芳香养生、森林五色养生、森林音乐养生等十种。(2)研究归纳了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的开发现状。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面临的外部宏观环境有政策环境:中医药发展的政策支持、养生旅游发展的政策支持、林业改革发展的政策支持;经济环境:经济整体发展稳中求进、森林旅游经济快速发展、林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健康产业发展势头良好;社会环境:居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社会对养生需求日益扩大、广东省养生文化氛围浓厚;技术环境:中医药养生技术发展、林业科技发展、旅游事业人才培养等。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的内部开发现状:整理了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资源,包括森林生态资源、岭南本草资源、饮食养生资源、温泉养生资源、滨海旅游资源、历史人文资源等;调查分析了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的市场需求,包括消费者的基本特征分析、对森林养生旅游的认知分析、需求分析等;调查分析了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的产品和服务现状,包括森林养生旅游的开展情况、规划情况以及目前产品和服务存在的问题。产品和服务存在的问题有资源缺乏充分利用;开发基础有待完善;产品和服务未形成产业链;产品和服务的专业性有待提高。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内外部综合态势:内部优势:森林养生旅游资源条件优越、区位和交通条件良好、旅游客源市场广阔、旅游经济支撑强劲有力;内部劣势:开发现状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复合型人才的缺乏、森林季节性闲置;外部机遇:森林养生旅游是多方政策交汇点、社会的养生需求;外部挑战:其他地区的竞争挑战、不合理开发带来的森林破坏。(3)提出了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的开发策略。差异化的开发模式:提出“森林旅游+X养生+Y养生+……”的差异化森林养生旅游开发模式。将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模式分为:“森林旅游+本草养生”的林下中药模式;“森林旅游+饮食养生”的生态美食模式;“森林旅游+运动养生”的休闲健身模式;“森林旅游+温泉养生”的康体度假模式;“森林旅游+精神养生”的养心度假模式;“森林旅游+滨海养生”的山海度假模式。并结合实例介绍每种模式的特点、适宜开展的地区、以及产业延伸的路径等内容。中医药特色的产品和服务体系:森林养生旅游产品和服务需要以森林养生理论为指导、由专业养生人员来实施、养生特色要融入旅游六要素中。研究还认为目前森林养生旅游产品和服务的目标群体主要为健康和亚健康人群,以森林养生方法为框架整理了二十八项森林养生旅游项目,并总结了产品和服务中的三因制宜原则,凸显了中医药的特色。融合性的产业发展形态:提供了森林小镇、森林养生基地、现代农业产业园三种适宜森林养生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形态。综合性的产业发展保障措施:分别从政策规划、人才培养、融资模式、营销推广等方面展开分析。(4)介绍了三个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案例本研究选取广东省三个不同的森林养生旅游模式的案例,即丰顺留隍潮客小镇:“森林旅游+温泉+禅修养生”的身心度假模式、大北山森林养生旅游基地:“森林旅游+本草+茶文化养生”的林下茶药模式、惠来南药产业园:“森林旅游+本草养生”林下中药模式,从项目概况、现状分析和建设规划三个方面进行介绍。结论: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研究,梳理了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相关理论,特别是首次整理出的森林养生理论,为森林养生旅游的内容开发提供专业依据,有助于凸显森林养生旅游的中医药特色。此外对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进行区域研究也尚属首次,系统展现了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的开发现状,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若干开发策略,最后三个不同开发模式的案例,为其它研究提供借鉴。整个研究从森林养生旅游的相关“理论”研究到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实践”研究,从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现状和开发策略的“面”研究到案例分析的“点”研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点”和“面”相结合,为广东省乃至全国其他地区的森林养生旅游开发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重要参考,具有一定的价值。

段丁毓[7](2019)在《海洋牧场景观规划策略研究 ——以柘林湾海洋牧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海洋牧场,是基于海洋生态系统原理,在特定海域,通过人工鱼礁、增殖放流等措施,构建或修复海洋生物繁殖、生长、索饵或避敌所需的场所,增殖养护渔业资源,改善海域生态环境,实现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渔业模式。近年来,我国海洋牧场发展迅速,海洋牧场不仅起到了渔业资源增殖养护的作用,同时,也促进了我国海洋生态环境的修复,另外,海洋牧场对休闲渔业和旅游业经济效益的提升作用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由于现有的海洋牧场休闲渔业发展模式和类型较为单一,海洋牧场景观营造方面研究较少,尚无法支撑开展海洋牧场深层次旅游。本研究基于景观生态学理论和海洋生态学基本原理,结合海洋牧场建设内容及其功能,分析海洋牧场景观构成要素,以柘林湾海洋牧场示范区为案例,进行景观生态分类和景观空间格局分析,综合探讨海洋牧场景观生态规划的策略原则与依据,并在此基础上对柘林湾海洋牧场景观生态规划给予策略分析及规划建议,从而实现海洋牧场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进一步的提升,以期为下一步海洋牧场景观化发展提供科学依据。(1)基于景观生态学理论并结合海洋生态学原理综合海洋牧场建设内容及其功能,分析海洋牧场景观构成要素,将其划分为:自然景观要素、生境景观要素、人工景观要素、人文景观要素,对海洋牧场各景观构成要素所形成的具体条件与内容进行详细探讨。(2)以柘林湾海洋牧场为例,应用景观生态分类理论方法进行景观生态分类,将其划分为3个一级景观分别为:开放景观、建筑景观和文化景观;5个二级景观分别为:自然景观、半自然景观、滨海景观、科教文化景观和海洋文化景观,又依据景观等级详细划分16个三级景观并建立了柘林湾海洋牧场景观生态分类系统,应用空间分析技术绘制了各级景观生态分类示意图,探讨柘林湾海洋牧场景观类别分布状况及各斑块之间的生态应用意义。(3)在柘林湾海洋牧场景观生态分类的基础上,运用景观格局分析法对其景观空间结构进行研究,通过景观要素特征指数和景观异质性指数分析柘林湾海洋牧场各斑块基本特征及异质性变化差异,讨论景观格局结构组成特征和空间配置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开放景观中自然景观斑块面积最大,半自然景观斑块数在整个景观中斑块数量最多,其景观类型中网箱养殖斑块丰富度最高,建筑景观和文化景观斑块较少,说明该区域旅游和文化资源与柘林湾海洋牧场结合较差,资源空间还需进一步挖掘。在景观异质性结果上半自然景观斑块破碎化程度最高,说明人类活动影响对景观作用较大。科教文化景观与整体景观分离度最大,体现该景观类型廊道在空间格局上连通性差,影响景观规划效果。(4)综合柘林湾海洋牧场景观空间格局分析结果,为海洋牧场景观生态规划提供科学性参考。依据海洋牧场建设技术规程结合生态景观规划要素综合分析海洋牧场景观生态规划原则和依据,并根据海洋牧场分类标准绘制不同类型海洋牧场景观化模式图,通过柘林湾海洋牧场案例分析其景观生态规划策略研究及规划建议。在海洋牧场休闲渔业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海洋环境资源与生物资源,为海洋牧场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曹位[8](2018)在《广东森林公园体系优化研究》文中指出森林公园是我国数量较多的自然保护地类型。截至2016年12月,广东森林公园数量1351个、面积123.39万公顷,森林公园个数和面积在全国均排名第一,初步构建了省域森林公园体系。如何在省域范围内规划建设规模合理、类型齐全、空间布局恰当、功能完善、并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具有特色的省域森林公园体系,既是森林公园规划建设理论中有待探讨的学术问题,也是广东森林公园规划建设亟待解决的实践问题。本文以广东为研究范围,以森林公园为研究对象,以系统论和可持续发展等理论为指导,采用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方法,重点探讨了如下三个问题:(1)广东森林公园的建设现状及其问题分析;(2)省域森林公园体系的构成要素分析;(3)广东森林公园体系的优化等。通过对森林公园建设现状的分析表明,广东森林公园存在着总体规模有待提高,片区和市域森林公园规模差异显着,单个森林公园规模差异化明显,城郊型森林公园数量不足,森林公园等级层次不平衡、等级面积和等级数量比例不合理,森林公园建设程度偏低等问题;采用地理集中系数等定量分析方法,得出森林公园空间不均衡性显着;采用核密度定量分析方法,得出广东森林公园呈现五大集聚区域。通过对森林公园体系构成要素的研究和探讨,得出省域森林公园体系主要由森林公园的结构体系、空间体系、资源体系、特色体系和功能体系等5个关键要素构成。通过对广东森林公园体系优化的研究:(1)提出了广东森林公园结构体系优化方案:在规模结构方面,全省森林公园面积增加值7.44万公顷;明确了各地级市森林公园面积规模调整的对策。在类型结构方面,明确了省域层面和市域层面的城区城郊型森林公园的发展数量比例。在等级结构方面,提出了全省国家级森林公园、省级森林公园和市县级森林公园的合理总面积。(2)提出了广东森林公园空间体系优化方案:在国家级和省级森林公园层面,提出了全省国家级森林公园、省级森林公园的整合升级、整合合并、新建森林公园的方案;在市县级森林公园层面,提出了森林公园行政区域和选址(距离)控制性引导方案和技术指标。(3)提出了广东森林公园主题体系优化方案:在省域层面,打造3条主题带;在片区层面,将广东划分为五大片区,打造各片区的主题森林公园,从而强化和表现广东森林公园的主题和特色。(4)提出了广东森林公园功能体系优化方案:在保护功能体系方面,建立省—地级市—县(区)的森林公园管理和保护机构,着重提高国家级森林公园、省级森林公园等高级别森林公园保护功能的建设水平和质量;在科普教育功能体系方面,加强省域和片区层面的访客中心、自然教育径和宣传牌的数量建设;在游览功能体系方面,提出了合理的省域森林游览体系(网络)。论文的创新点是提出了省域森林公园的五个关键构成要素,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省域森林公园体系进行了系统性研究,丰富了我国森林公园的规划建设理论。

刘谞承,肖朝明[9](2017)在《广东省红树林时空变化规律及保护措施建议》文中认为红树林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生态功能,但因分布于海陆交替区域,易遭受环境污染。广东省红树林面积50年代后大幅减少,上世纪90年代降至最低,之后逐渐回增,2001年后至今快速增加,2014年面积共19824.53 hm2,其中湛江占72%。20012014年,广东省红树林面积显着增加,其中湛江、阳江、江门、珠海、广州、汕头等地新增面积较大,增幅较明显;粤东20012005年增长较快,粤西和珠三角则在2005年后增幅明显提高。此外,广东省红树林植物种类从南到北不断减少,粤西>珠三角>粤东。广东省红树林可从岸线管控、生态保护、功能提升、生态修复等方面予以严格保护。

刘苑婷[10](2017)在《滨海郊野公园规划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郊野公园起源于英国。目前国内相继建成各种类型的郊野公园,在保护生态环境、满足人们游憩需求、维护城乡合理空间结构,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的发展,海岸带在高速粗放式开发的背景下,仅有有限的特殊空间受到保护,其余地带仍受污染和破坏,而海岸带又是沿海城市赖以发展的基础。国际尤其是我国日趋重视海洋经济发展,改善海洋生态环境,有序利用开发滨海空间,对滨海郊野公园的研究,适得其时。滨海郊野公园既是提供人们滨海休闲娱乐的场所,也是对海岸带上,除了自然保护区、海洋公园、地质公园和国家湿地公园等特殊地带以外的,有自然生态价值的区域空间起到一定修复、保护和利用作用。综合型的滨海郊野公园,复合了滨海海岸、湿地、山林、农田、乡村等要素,也是推进城乡统筹,引领三农经济发展的推手。运用文献研究、案例分析、实地调研、跨学科研究、经验总结等方法,阐述了郊野公园的发展背景,深入研究滨海郊野公园的相关概念和指导理论,以及最近发展动向,并就广东省滨海环境和郊野公园建设情况,分析公园建设的趋势。通过对香港成熟案例的分析,以及广东省不同类型案例的分析,归纳经验与存在问题。对滨海类型的郊野公园从功能定位、景观资源和设计要求出发,从总体规划到分项设计与专题设计进行深入的探讨,以期对沿海城市建设郊野公园有一定参考价值。最后结合作者参与的实际工程案例,从设计构思到建后反馈,反映了一个滨海郊野公园从规划、建成到运营的过程,并就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思考。滨海郊野公园既是保护郊野环境的重要手段,也是城市绿地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未来的滨海城市建设中是重点之一,通过跨学科的角度、国内外新理论新动态的学习,对成熟案例的学习和建设项目的反思,总结经验,对今后滨海郊野公园的建设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二、汕头红树林旅游发展对策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汕头红树林旅游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粤东海岸带生态系统现状及其生态保护修复(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粤东海岸带生态系统
    1.1 砂质海岸生态系统
    1.2 重要河口生态系统
    1.3 红树林生态系统
    1.4 珊瑚礁生态系统
    1.5 海湾生态系统
2 面临的问题
    2.1 海岸侵蚀
    2.2 环境污染
    2.3 过度开发利用
3 已开展的海岸带生态保护修复项目
    3.1 中央海域使用金支持项目
    3.2 “蓝色海湾”整治行动
    3.3 围填海项目生态保护修复
    3.4 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
4 建议
    4.1 开展海岸带生态系统现状调查和评估
    4.2 加强滨海湿地保护,严格管控围填海
    4.3 建立海岸带生态系统动态监视监测平台
    4.4 加快海岸带生态保护修复标准体系建设

(2)我国生物海岸修复现状及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生物海岸总体概况
2 我国生物海岸破坏情况
    2.1 造田围塘等土地功能转换式开发引起红树林和草本岸线破坏
    2.2 过度采挖及环境恶化引起的珊瑚礁破坏
    2.3 土壤盐度升高引起的柽柳林退化
3 我国生物海岸修复举措
    3.1 生物海岸保护区设立
    3.2 生物海岸保护相关法律体系建立
    3.3 典型生物海岸相关研究与修复探索
    3.4“十三五”海洋规划中三大海洋重点工程实施
4 我国典型生物海岸实地调研
5 结论与展望

(3)广东省自然保护地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快速城市化产生的城市问题
        1.1.2 国家层面的政策背景
        1.1.3 自然保护地的重要性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与关键问题
        1.3.1 研究对象的界定
        1.3.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技术路线
2.自然保护地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
    2.1 自然保护地的概念与内涵
        2.1.1 自然保护地的定义
        2.1.2 世界自然保护地的发展历程
    2.2 IUCN自然保护地分类体系
        2.2.1 自然保护地的分类体系
        2.2.2 自然保护地的管理目标
    2.3 IUCN自然保护地管理分类的国际应用研究
        2.3.1 确定自然保护地管理分类
        2.3.2 指导自然保护地体系构建
    2.4 国内自然保护地研究综述
        2.4.1 自然保护地建设概况
        2.4.2 自然保护地研究进展
    2.5 小结
3.广东省自然保护地建设历史研究
    3.1 广东省自然保护地建设历程阶段划分及特征
        3.1.1 1956 -1980:关注自然保护阶段
        3.1.2 1981 -2000:游憩功能兴起,自然保护加强阶段
        3.1.3 2001 至今:类型和功能多样化,自然保护完善阶段
        3.1.4 自然保护地建设归纳总结
    3.2 广东省自然保护地建设与政策演变情况
    3.3 广东省自然保护地建设的总体特征和问题分析
        3.3.1 自然保护地建设的总体特征分析
        3.3.2 自然保护地建设产生的问题分析
    3.4 小结
4.广东省自然保护地规划管理评估
    4.1 广东省自然保护地相关规划编制情况
        4.1.1 自然保护地相关规划管理概况
        4.1.2 省域规划编制情况
    4.2 自然保护地视角下的广东省域规划研究
        4.2.1 省域规划中自然保护地管理概述
        4.2.2 省域规划中自然保护地管理对比分析
        4.2.3 自然保护地视角下省域规划存在的问题
    4.3 小结
5.自然保护地在广东省规划建设管理中的应用建议
    5.1 广东省自然保护地规划建设管理探索
        5.1.1 广东省自然保护地规划建设管理思路
        5.1.2 统一省域规划中自然保护地的管理要求和内容
    5.2 广东省自然保护地体系构建探索
        5.2.1 自然保护地的管理目标分析
        5.2.2 自然保护地的资源类型和特征分析
    5.3 基于管理目标的广东省自然保护地体系重构
        5.3.1 自然保护地的分类原则
        5.3.2 自然保护地类型的判定方法
        5.3.3 与IUCN分类体系的对应关系
        5.3.4 广东省自然保护地体系
结语与展望
    主要研究结论
    不足与后续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广东省域规划中自然保护地相关内容
致谢
附件

(4)广东滨海旅游市场开发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2 滨海旅游市场开发的相关理论基础
    2.1 滨海旅游市场的相关概念
        2.1.1 滨海旅游
        2.1.2 游客体验
        2.1.3 滨海旅游产品
        2.1.4 滨海旅游市场
        2.1.5 滨海旅游市场开发
    2.2 滨海旅游市场开发的理论基础
        2.2.1 旅游体验理论
        2.2.2 旅游需要理论
        2.2.3 旅游营销理论
        2.2.4 游客满意度理论
3 广东省滨海旅游市场开发条件分析
    3.1 广东省沿海地区区位条件分析
    3.2 广东省滨海旅游资源禀赋状况分析
        3.2.1 滨海自然旅游资源
        3.2.2 滨海人文旅游资源
        3.2.3 广东省滨海旅游资源评价
    3.3 广东省滨海旅游客源市场现状分析
    3.4 广东省滨海旅游市场供给现状分析
        3.4.1 餐饮方面
        3.4.2 住宿方面
        3.4.3 交通方面
        3.4.4 旅行社方面
        3.4.5 景区方面
        3.4.6 购物方面
        3.4.7 娱乐方面
4 广东省滨海旅游市场游客体验调查统计分析
    4.1 问卷设计与调查
        4.1.1 问卷设计
        4.1.2 问卷发放与回收
    4.2 游客特征分析
        4.2.1 游客人口学统计分析
        4.2.2 游客旅游行为分析
    4.3 游客体验调查数据分析
        4.3.1 游客体验问卷信度分析
        4.3.2 游客期望与满意度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
        4.3.3 旅游期望和满意度指标IPA分析
5 广东省滨海旅游市场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5.1 旅游产品品级较低,资源破坏问题严重
    5.2 客源较为集中且游客满意度不高,滨海旅游知名度不高
    5.3 旅游产品特色不突出且雷同严重,旅游项目体验质量不高
    5.4 与周边地市相比竞争力不强,国际吸引力不足
    5.5 景区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旅游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5.6 区域发展严重失衡,部分城市交通条件滞后
6 广东省滨海旅游市场开发的对策建议
    6.1 注重滨海旅游开发质量,开发与保护相结合
        6.1.1 提高资源开发层次
        6.1.2 开发与保护相结合
    6.2 提高游客满意度,打造国际知名滨海旅游品牌
        6.2.1 精准定位满足游客需求
        6.2.2 塑造国际旅游品牌形象
    6.3 开发凸显地域特色的滨海旅游产品,设计精品滨海旅游项目
        6.3.1 开发特色旅游产品
        6.3.2 设计特色旅游线路
    6.4 加大宣传营销力度,做大入境旅游市场
        6.4.1 强化宣传与新营销方式
        6.4.2 做大国际客源市场
    6.5 完善滨海旅游基础设施,提高旅游服务水平
        6.5.1 旅游配套基础设施的改善
        6.5.2 提高专业人才的数量和服务水平
    6.6 协调区域发展失衡,改善滨海城市交通条件
        6.6.1 加强区域合作促进协调发展
        6.6.2 改善滨海城市交通服务网
7 结论与研究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5)深圳大鹏半岛海岸带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资源环境承载力概念
        1.2.1 承载力概念起源与发展
        1.2.2 海岸带资源环境承载力概念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海岸带陆域承载力评价研究现状
        1.3.1.1 近岸土地利用适宜性研究
        1.3.1.2 沙滩承载力评价
        1.3.1.3 红树林资源承载力评价
        1.3.1.4 港口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
        1.3.2 近岸海域承载力评价研究现状
        1.3.3 海岸带综合承载力评价研究现状
    1.4 本论文研究内容、目的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目的
        1.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深圳大鹏半岛海洋空间资源承载力评价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数据来源
        2.1.2 研究方法
        2.1.2.1 岸线开发强度
        2.1.2.2 海域开发强度
        2.1.2.3 围填海强度指数
    2.2 结果
        2.2.1 岸线开发强度评价
        2.2.2 海域开发强度评价
        2.2.3 围填海强度评价
    2.3 讨论
        2.3.1 岸线开发强度评价分析
        2.3.2 海域开发强度评价分析
        2.3.3 围填海强度评价分析
第三章 深圳大鹏半岛沙滩承载力评价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数据来源
        3.1.2 评价因子选择
        3.1.3 评价因子权重确定
        3.1.3.1 因子分级
        3.1.3.2 评价因子评分标准
        3.1.3.3 权重计算
        3.1.4 沙滩质量等级判定
    3.2 结果
        3.2.1 深圳大鹏半岛沙滩质量评价体系
        3.2.2 深圳大鹏半岛沙滩承载力评价结果
        3.2.2.1 沙滩自然资源环境质量
        3.2.2.2 沙滩旅游服务质量
        3.2.2.3 综合承载力评价结果
    3.3 .讨论
        3.3.1 沙滩质量评价体系分析
        3.3.2 沙滩质量评价结果分析
第四章 深圳大鹏半岛沿岸海域渔业资源承载力评价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数据来源
        4.1.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1.2.1 评价指标的选取
        4.1.2.2 评价指标计算
        4.1.2.3 评价体系构建
    4.2 结果
        4.2.1 渔业资源指数变化
        4.2.2 2016年数据与近3 年数据比较评价
        4.2.2.1 游泳动物指数
        4.2.2.2 鱼卵仔稚鱼指数
        4.2.2.3 渔业资源综合承载指数
        4.2.3 2016年数据与近4 年数据比较评价
        4.2.3.1 游泳动物指数
        4.2.3.2 鱼卵仔稚鱼指数
        4.2.3.3 渔业资源综合承载指数
    4.3 讨论
        4.3.1 渔业资源承载力指标体系分析
        4.3.2 渔业资源承载力评价方法分析
        4.3.3 渔业资源承载力评价结果分析
第五章 深圳大鹏半岛海洋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数据来源
        5.1.2 研究方法
        5.1.2.1 海洋环境承载力
        5.1.2.2 海洋生态承载力
    5.2 结果
        5.2.1 海洋环境承载力评价
        5.2.2 海洋生态承载力评价
    5.3 讨论
        5.3.1 海洋环境状况承载结果分析
        5.3.2 海洋生态状况承载结果分析
第六章 深圳大鹏半岛重要海洋生态功能区承载力评价
    6.1 材料与方法
        6.1.1 数据来源
        6.1.2 研究方法
    6.2 结果
        6.2.1 红树林植被面积变化率评价
        6.2.2 珊瑚礁变化率评价
        6.2.3 重要海洋生态功能区承载力评价
    6.3 讨论
第七章 深圳大鹏半岛海岸带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
    7.1 材料方法
        7.1.1 数据来源
        7.1.2 研究方法
        7.1.2.1 指标赋值
        7.1.2.2 权重计算
        7.1.2.3 承载力分级评定
    7.2 结果
    7.3 讨论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对策与建议
    8.3 创新点
    8.4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从事的科研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致谢

(6)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政策引领
        二、现实需要
        三、课题来源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三节 研究进展
        一、相关概念界定与辨析
        二、国内外研究述评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
        二、技术路线
第二章 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理论研究
    第一节 旅游开发的一般理论及其应用
        一、区位和空间结构理论
        二、消费者行为理论
        三、竞争力理论
        四、旅游生命周期理论
        五、旅游社会学和人类学理论
        六、可持续发展理论
        七、体验经济理论
    第二节 森林养生理论
        一、依据来源
        二、概念内涵
        三、养生目的
        四、养生原则
        五、养生方法
        六、注意事项
第三章 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现状研究
    第一节 外部宏观环境(PEST模型)分析
        一、政策环境(P)分析
        二、经济环境(E)分析
        三、社会环境(S)分析
        四、技术环境(T)分析
    第二节 内部开发现状(RMP模型)分析
        一、森林养生旅游资源(R)分析
        二、市场需求(M)问卷分析
        三、产品和服务现状(P)调查分析
    第四节 内外部态势(SWOT模型)综合分析
        一、优势(S)分析
        二、劣势(W)分析
        三、机遇(O)分析
        四、挑战(T)分析
第四章 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策略研究
    第一节 差异化的开发模式
        一、“森林旅游+本草养生”的林下中药模式
        二、“森林旅游+饮食养生”的生态美食模式
        三、“森林旅游+运动养生”的休闲健身模式
        四、“森林旅游+温泉养生”的康体度假模式
        五、“森林旅游+精神养生”的养心度假模式
        六、“森林旅游+滨海养生”的山海度假模式
    第二节 中医药特色的产品和服务体系
        一、以森林养生理论为指导
        二、由专业养生人员来实施
        三、养生特色融入旅游六要素
    第三节 融合性的产业发展形态
        一、森林小镇
        二、森林养生基地
        三、现代农业产业园
    第四节 综合性的产业发展保障措施
        一、政策规划
        二、人才培养
        三、融资模式
        四、营销推广
第五章 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案例研究
    第一节 国家级特色小镇:留隍潮客小镇
        一、项目概况
        二、现状分析
        三、建设规划
    第二节 大北山森林养生旅游基地
        一、项目概况
        二、现状分析
        三、建设规划
    第三节 惠来南药产业园
        一、项目概况
        二、现状分析
        三、建设规划
结语
    第一节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成果
    第二节 本研究的创新点
    第三节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中文详细摘要

(7)海洋牧场景观规划策略研究 ——以柘林湾海洋牧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外海洋牧场研究现状
        1.1.2 国内海洋牧场研究现状
        1.1.3 景观生态规划理论体系研究现状
        1.1.4 景观生态规划理论体系在海洋区域规划的应用
    1.2 理论基础
        1.2.1 景观生态学理论
        1.2.2 海洋生态学理论基础
    1.3 研究内容、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景观生态学视角下海洋牧场景观构成要素分析
    2.1 基于景观生态学理论的海洋牧场景观构成要素
    2.2 自然景观要素
        2.2.1 地质要素
        2.2.2 水体
        2.2.3 气候
    2.3 生境景观要素
        2.3.1 生物增养殖设施
        2.3.2 人工鱼礁
        2.3.3 海藻场
        2.3.4 海草场
        2.3.5 红树林
        2.3.6 珊瑚礁
        2.3.7 滩涂
    2.4 人工景观要素
        2.4.1 休闲设施
        2.4.2 景观设施
        2.4.3 配套设施
    2.5 人文景观要素
    2.6 讨论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柘林湾海洋牧场景观生态分类
    3.1 研究区域概况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分类原则与依据
        3.2.2 数据来源与方法
    3.3 结果
        3.3.1 柘林湾海洋牧场景观生态分类体系
        3.3.2 各景观生态类别占比结果
        3.3.3 各景观分布状况
    3.4 讨论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柘林湾海洋牧场景观结构与格局分析
    4.1 海洋牧场景观空间格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数据来源
        4.2.2 分析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景观要素特征指数结果分析
        4.3.2 景观异质性指数结果分析
    4.4 讨论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海洋牧场景观规划策略分析
    5.1 海洋牧场景观生态规划原则与依据
        5.1.1 规划原则
        5.1.2 规划依据
    5.2 各类型海洋牧场景观规划策略分析
        5.2.1 养护型海洋牧场
        5.2.2 增殖型海洋牧场
        5.2.3 休闲型海洋牧场
    5.3 案例分析—柘林湾海洋牧场景观生态规划策略分析
        5.3.1 生态空间格局规划
        5.3.2 生物生境景观化模式
        5.3.3 景观结点与廊道的生态建设
        5.3.4 休闲渔业与滨海旅游业结合
        5.3.5 地域、海洋文化价值建设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广东森林公园体系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森林公园研究概况
        1.2.1 国外研究概况
        1.2.2 国内研究概况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森林公园
        1.3.2 保护地
        1.3.3 体系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技术路线
    1.5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5.1 研究内容
        1.5.2 创新点
第2章 省域森林公园体系的构成
    2.1 森林公园体系
        2.1.1 森林公园体系的定义
        2.1.2 森林公园体系的结构
        2.1.3 森林公园体系的功能
        2.1.4 省域森林公园体系的特征
    2.2 森林公园体系的构成要素
        2.2.1 结构体系
        2.2.2 空间体系
        2.2.3 资源体系
        2.2.4 特色体系
        2.2.5 功能体系
    2.3 森林公园体系构成要素的相互关系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广东森林公园体系的建设现状
    3.1 广东自然地理、社会经济概况
        3.1.1 自然地理
        3.1.2 社会经济
    3.2 广东森林公园建设现状
        3.2.1 森林公园建设历程
        3.2.2 森林公园规模结构
        3.2.3 森林公园类型结构
        3.2.4 森林公园等级结构
        3.2.5 森林公园空间布局
        3.2.6 森林公园建设程度
        3.2.7 森林公园访客规模
    3.3 广东森林公园建设存在的问题
    3.4 本章小节
第4章 森林公园体系的优化
    4.1 优化原则
    4.2 优化目标
        4.2.1 总体目标
        4.2.2 功能目标
        4.2.3 分项目标
    4.3 广东森林公园结构体系优化
        4.3.1 规模结构优化
        4.3.2 类型结构优化
        4.3.3 等级结构优化
    4.4 广东森林公园空间体系优化
        4.4.1 高级别森林公园空间体系优化
        4.4.2 市县级森林公园空间体系优化
    4.5 广东森林公园特色体系优化
        4.5.1 省域森林公园主题优化
        4.5.2 片区森林公园主题优化
    4.6 广东森林公园功能体系优化
        4.6.1 保护体系优化
        4.6.2 科普教育体系优化
        4.6.3 游览体系优化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索引
附件1
附件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滨海郊野公园规划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滨海郊野公园概述
    2.1 郊野公园相关研究与发展
        2.1.1 郊野公园的定义
        2.1.2 郊野公园的特征
        2.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2.1.4 国内外发展情况
    2.2 滨海郊野公园的概念
        2.2.1 滨海郊野公园的定义
        2.2.2 相关概念分析
    2.3 相关理论与发展动向
        2.3.1 相关理论
        2.3.2 发展动向
    2.4 广东省滨海郊野公园概况
        2.4.1 广东省滨海环境概况
        2.4.2 广东省滨海郊野公园建设情况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滨海郊野公园案例分析
    3.1 香港滨海郊野公园案例研究
        3.1.1 东平洲(船湾郊野公园拓建)
        3.1.2 清水湾郊野公园
        3.1.3 香港湿地公园
    3.2 广东省滨海郊野公园案例研究
        3.2.1 地貌型滨海郊野公园——深圳大鹏半岛国家地质公园
        3.2.2 湿地型滨海郊野公园——广州南沙湿地公园
        3.2.3 岛屿型滨海郊野公园——广东汕头南澳岛
    3.3 经验借鉴与问题分析
        3.3.1 经验借鉴
        3.3.2 问题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滨海郊野公园设计指引
    4.1 滨海郊野公园的功能
        4.1.1 生态保育
        4.1.2 康体休闲
        4.1.3 科普文教
        4.1.4 城市控制
        4.1.5 带动乡村
    4.2 滨海郊野公园景观资源
        4.2.1 自然景源
        4.2.2 人文景源
        4.2.3 综合景源
    4.3 规划设计要求
        4.3.1 自然生态
        4.3.2 安全健康
        4.3.3 美观野趣
        4.3.4 经济低耗
    4.4 总体规划
        4.4.1 选址
        4.4.2 主题
        4.4.3 分区
        4.4.4 容量
    4.5 分项设计与专题
        4.5.1 游线道路
        4.5.2 动植物景观
        4.5.3 建筑设施
        4.5.4 标识防护
        4.5.5 滨海露营地
        4.5.6 针对不同生境的规划
        4.5.7 针对游憩行为的专项设施
    4.6 管理运营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阳江市海陵岛湿地公园规划与反思
    5.1 项目背景
        5.1.1 海陵岛
        5.1.2 神前湾红树林湿地
        5.1.3 规划目的与意义
    5.2 规划设计
        5.2.1 规划原则
        5.2.2 规划重点
        5.2.3 分区布局
    5.3 后续分析
        5.3.1 动态建设过程
        5.3.2 使用后反思
        5.3.3 经验总结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四、汕头红树林旅游发展对策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粤东海岸带生态系统现状及其生态保护修复[J]. 李发明,聂光裕,周军,蔡一枝,付静,李冀刚.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21(10)
  • [2]我国生物海岸修复现状及展望[J]. 张小霞,陈新平,米硕,龚泽林,林鹏智. 海洋通报, 2020(01)
  • [3]广东省自然保护地体系构建研究[D]. 于萍萍.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4]广东滨海旅游市场开发对策研究[D]. 冯海霞. 广东海洋大学, 2019(02)
  • [5]深圳大鹏半岛海岸带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D]. 龙鑫玲. 上海海洋大学, 2019(03)
  • [6]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研究[D]. 张杰.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4)
  • [7]海洋牧场景观规划策略研究 ——以柘林湾海洋牧场为例[D]. 段丁毓. 上海海洋大学, 2019(02)
  • [8]广东森林公园体系优化研究[D]. 曹位. 广州大学, 2018(01)
  • [9]广东省红树林时空变化规律及保护措施建议[A]. 刘谞承,肖朝明. 201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与技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 2017
  • [10]滨海郊野公园规划设计研究[D]. 刘苑婷. 华南理工大学, 2017(05)

标签:;  ;  ;  ;  ;  

汕头红树林旅游发展对策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