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别和收集狗和小狗

识别和收集狗和小狗

一、狗宝及狗宝的鉴别与采收(论文文献综述)

孙婉萍[1](2021)在《全国地方中药饮片标准现状分析及标准中制定医学项的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收集、整理、统计现执行版的各地方中药饮片炮制规范并做描述统计,分析我国中药饮片地方标准现状,利用统计学方法理论筛选出地方标准中的重点差异项,针对重点差异项进行内容分析方法研究,找到规范制定重点差异项标准的方法,为提高中药饮片质量标准提出参考依据及建议。方法1.通过文献研究法,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及各省级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官方网站、线上线下书店、出版社、电子期刊数据库等渠道,收集《中国药典》《全国中药炮制规范》以及各地区中药饮片炮制规范的纸质标准或电子影印版材料,查询国内外关于质量标准、中药饮片地方标准的相关研究文献;通过历代本草古籍和中医方书典籍等历史文献资料的查阅、整理,追本溯源地梳理中药性味归经、功能主治、用法用量等临床应用项目的历史应用脉络,客观科学的判断中药本身的准确内涵。2.运用描述统计对中药饮片国家标准、地方标准的相关数据信息资料进行分布状态、总体差异、标准特征等情况,通过图、表等形式描述中药饮片标准的基本情况。利用“赋值法”将文字内容拆分归类并量化为数值,再计算离散系数,进行差异分析来比较中药饮片在不同地方标准中的各个标准项目的差异情况,找到重点差异项。3.通过比较分析法,对文献研究法和统计分析法的结果,从定性和定量两个层次、双维度的来比较地方中药饮片炮制规范,有次序性的判断在众多标准内容项中更具明显差异的内容。结果1.截止到2020年1月,我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中药饮片炮制规范收载品种3500余种,各地区的中药饮片地方标准修订的时间、原则、方法等各有不同,没有统一要求;各个地方标准之间的收载情况相比较,重复率在40%以上,中药饮片标准处于“管理多级,地标多杂,重复收载,标准各异”的现实情况。2.通过对中药饮片地方标准重复收载率较高的三个品种芜荑、银耳、甜瓜蒂的各个体例项目的离散系数进行差异性分析,确定[归经]、[性味]是地方中药饮片地方标准中存在的重点差异项。3.对医学标准项[归经]、[性味]的规范制定进行深入研究,通过中药药性理论、方剂学、以及中医病因病机、治法治则、脏腑经络中医理论的综合论证,以确定中药的[主治]为关键,再对[功能]、[性味]进行推导,最后确定[归经],即确定规范制定中药饮片地方标准中的医学标准项的技术路径。结论1.“性味归经”属于中药饮片医学标准项的主要内容,是中药药性理论主要内容,是对中药功效、性能及其运用规律的高度概括,是中药最为重要的学术特征和核心性能。性味归经差异大,就意味着各地方对中药饮片的本质存在较大争议。2.确定中药饮片地方标准中的医学标准项的规范方法步骤为:(1)通过历代主流本草、代表方剂,确定“主治”,经统计分析结果来看,应主要参考《中华本草》和《普济方》,将本草内容与方剂应用结果相结合进行考究,确定[主治]。(2)运用“病因病机,治法治则”的中医理论结合已确定的[主治],进行高度概括并提炼出中药[功能]项。(3)通过中药已确定的功能主治与中药药性理论之间的“效—性”关系,推导出中药的[性味]项。(4)根据已确定的[主治]和脏腑经络理论,进行“实践+理论”的综合归纳,确定中药的[归经]项。

余兆?[2](2019)在《中药茶疗历史与岭南草药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系统梳理中药茶疗历史与岭南草药茶,为中药凉茶的推广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文献调研回顾发,调研了茶树的原产地与茶疗的历史、英国为茶叶贸易引起三场改变世界的战争与饮茶风尚盛行於世界、「荼」与「茶」二字含义的分别及茶字何以原写作「搽」、现代药理学认为茶叶有五大保健功能、中医谓茶叶的药效约有二十六种、饮茶注意事项、药食同源的岭南草药茶、岭南气候与地理环境具备发展草药茶的先天条件、岭南草药与广东凉茶的人文历史和非茶之茶的岭南草药茶等内容,明确了中药茶疗历史与岭南草药茶的历史及功效。结果:中国西南地区,古称巴、蜀、汉中之地是茶树的原生区域,晋代时期由常璩所撰的《华阳国志》记叙周朝立国之初已接受茶供,三千多年前建立的周朝,正是崛起於西方的政权,中国饮茶文化的源远流长可谓无庸置疑。茶叶的解毒功能,应该是在先民为寻找食物而嚐百草时一起发现,并且乐意日常琛用。因为能解毒的草药可以很多,但未必能食,尤其是经常食用,每种药物以味为称呼亦由此而来;故《神农本草经》谓茶叶具苦寒之性,而兼可食用的上品药材。中医由此归结先民寳贵经验,知到苦寒的药物功能解毒,而茶叶正是其中既可经常食用又能解毒的草药表表者。茶叶用於治病与饮食的传统至今不变,广义的茶疗己不区限於单用茶叶,甚至是不必用茶菓而但指用草药煎煮如茶汤样的药饮。中国西南地区自古遍布许多兄弟民族,这些民族与中医的历史几乎同样有深远的文化渊源,加上西南山区地处密林,有极其丰富的草药资源,当地因原始森林而致人以病的山瘴山厉气,必需就近采摘本地的草药才能治愈,这也是中医五行相生相克的道理,於是茶叶的茶疗在中国岭南地区发展为非茶的药茶。这种对治外感与治上火的保健汤剂,可以用或不用茶叶,谓之岭南草药茶,简称凉茶。岭南凉茶的出现,从考古出土文物所见,应早见於三千年前西南山野的壮族地区及五岭以南生活於潮湿燠热地区的先民,因治疗及保健需要,就近使用本地药用植物渐次发展而成,不必等到晋代到岭南罗浮山练丹的道医葛洪。岭南草药茶所用药用植物的种类可多至三十味或以上,少者可用七味,或依药品的性味对治某些疾病微状而配备的凉茶。每次泡制的方型也可依当时就地摘得的药材有所增减,现代的凉茶饮品己渐失治病的功效。凉茶由众多草药煎煮而成,味道异常苦涩,俗谓之苦茶,不宜体质虚寒的人饮用。如果减去清热去感的苦涩药物并渗入糖聚,对糖尿病患者固然不宜,一般人饮用也会引起困脾滞食的症状。茶叶从古到今一直是中国人日常的健康饮品,不会因现代药物的发达而被淘汰,是全世界仅次於咖啡的经济农作物。结论:以茶为万病之药,现时文献所见最早是唐初陈藏器在《本草拾遗》中说:“诸药为各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茶是全世界饮用量最多的饮料。究其原因是茶树不难移植,成为廉宜农作物,故能大量供普世饮用,二是含有相当於咖啡一半的咖啡因,三是大英帝国因茶叶贸易与饮茶文化而崛起,饮茶风尚随之宏传於世界。茶字在《诗经》义解为带苦味的食用草本植物苣菜之属,经霜后味转甜,故《周礼·地官司徒》有掌茶之官。现代药理学认为茶叶有五大保健功能,中医谓茶叶的药效约有二十六种,茶叶从古到今一直是中国人日常的健康饮品,不会因现代药物的发达而被淘汰,是全世界仅次於咖啡的经济农作物。

赵清[3](2018)在《变质与未变质僵蚕毒性物质基础解析与炮制原理炮制减毒机理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中药炮制是一项古老的制药技术,中药经过炮制后能起到减毒增效的作用。应用辅料和加热炮制是传统炮制技术的两大法宝。中药僵蚕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具有息风止痉、化痰散结之功效,药用历史久远,临床应用范围广泛。但本品为富含蛋白质、多糖和油脂的动物类中药,在贮存和保管的过程中极易发生霉变、虫蛀等质量变异情况。被霉菌污染的僵蚕,如果未经质控和处理,一旦被患者服用,很容易诱发不良反应。不仅如此,即使是未变质的正常僵蚕,临床上也有引发不良反应的诸多报道。但是目前僵蚕引发不良反应的机理尚不明确。为了对僵蚕进行脱毒和阐明僵蚕的毒性物质基础,本研究需要探明几个问题,即僵蚕存放时容易感染哪些霉菌,这些霉菌又会产生哪些毒素,这些毒素作用于人或实验动物时会引起哪些毒性反应,这些毒素是否具有热不稳定性,通过不同加热炮制的方法能否使变质僵蚕快速脱毒等,同样,未变质僵蚕的毒性物质基础是什么,毒性剂量情况如何,这些物质是否也具有热不稳定性,加热炮制能否使其毒性降低等。材料与方法:为了回答上述几个问题,本研究首先对七个产地收集到的十二批僵蚕进行了外观性状检查研究,以发霉的僵蚕作为继生真菌来源,采用固体培养,传代纯化,基因鉴别的方式对变质僵蚕的真菌种属进行了鉴别研究。对鉴定完毕的单一菌种进行固体或液体大规模培养,所得培养基经过有机试剂萃取后,对毒性明显的特定提取部位进行化学成分分离纯化和波谱结构分析。鉴定出的毒素,通过医学实验动物急性毒性试验和细胞毒性实验来阐明毒力的大小和对组织及细胞的损伤方式。所获得的化学物质以固体或溶于特定试剂中形成的液体方式进行炮制加热的测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液质联用分析技术来测定其加热前后含量的变化,以及表征加热前后离子碎裂方式的差异。变质僵蚕经过特定辅料和加热方式解毒后,采用薄层色谱分析法,对其脂溶性毒性成分和僵蚕本身所含极性较小的化学成分进行轮廓表征和对比,找寻差异物质。对僵蚕的不同提取部位进行了毒性筛选。在毒性部位中获得的含量较高的毒性物质,进行结构解析和鉴别。这些毒性物质经过加热炮制后,测定其含量的变化,以判断其是否具有热不稳定性。此外,对僵蚕及其各种炮制品的抗惊厥作用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考查,以验证古人对僵蚕炮制作用的认识--“生品偏于息风止痉,麸炒后偏于化痰散结”是否具有科学性。最后,对僵蚕特异性富集的小分子生物碱1-DNJ对抗小鼠糖尿病心肌病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初步研究。以db/db小鼠为模型来检测糖尿病心肌在初始阶段N-糖基化的变化,并明确1-DNJ治疗前后心肌糖基化的差异。采用亲水色谱固相萃取富集和LC-MS/MS鉴定技术来表征蛋白质糖基化的变化。同时,用LCA凝集素印迹和FITC标记的凝集素亲和组织化学分析N-聚糖α-1,6-岩藻糖基化改变。结果:1.从变质僵蚕中获得的继生真菌,经过纯化和基因鉴别,发现是产黄青霉和黄曲霉。2.产黄青霉经过扩大培养,从其液体培养基当中得到展青霉素、青霉酸、细胞松弛素B和麦角甾醇等物质。文献查阅验证,这些物质都具有一定的毒性。炮制加热前后的含量测定结果显示,细胞松弛素和麦角甾醇等物质具有热不稳定性,加热炮制可以使其毒性降低。3.黄曲霉产生的黄曲霉毒素B1,B2,G1,G2经过特定辅料和加热方式处理后,含量有所降低。4.从球孢白僵菌液体培养基中得到的化学成分白僵菌素和细胞松弛素,同样具有热不稳定性,采用特定加热方式处理后,这两种化合物含量降低的都较为明显。5.对正常僵蚕不同极性部位进行了毒性筛选,发现水提取部位的毒性最为明显。通过对水提取部位化学成分的进一步分离纯化,发现球孢白僵菌代谢产物草酸盐对实验动物的毒性和刺激性最为明显,且在水提取物中的含量较高。这些草酸盐同样具有热不稳定性,加热炮制可以使其含量适当降低。6.僵蚕及其不同炮制品提取物均具有一定的抗惊厥作用,但此作用不及阳性对照药卡马西平、阿普唑仑等明显。僵蚕提取物在对抗硝酸士的宁和青霉素点燃杏仁核惊厥模型作用较为明显,无力对抗戊四氮致惊厥和电惊厥模型。分子生物学实验结果显示,僵蚕提取物能够降低关键通路分子GRP78,CAP3的表达,提升CHOP10的表达。7.僵蚕中的1-DNJ能够抑制糖尿病小鼠心肌纤维化,降低db/db小鼠心肌蛋白N-糖基化表达和α1,6-岩藻糖基化表达。结论:1.僵蚕变质程度较明显时应弃之不用。2.药材中混有少量变质僵蚕时,应当及时挑拣出去。如果僵蚕表面和外观性状质变不明显,应当及时对僵蚕进行处理。僵蚕极易被黄曲霉污染,此外,产黄青霉等霉菌也会污染僵蚕。通过对比和筛选,采用生姜汁及生姜挥发油,结合麦麸来共同炮制变质僵蚕,可以起到快速脱毒的作用。3.黄曲霉、产黄青霉以及球孢白僵菌,这些真菌菌株产生的某些次生代谢产物都具有一定的热不稳定性,可以采用加热炮制的方法来降低其含量。4.微波加热炮制法对某些真菌次生代谢产物能起到高温破坏的作用,具有一定的减毒作用。5.僵蚕虽然具有一定的抗惊厥作用,但是在对抗某些刺激方式导致的机体惊厥效果不明显。并且本研究的结果与古人对僵蚕炮制作用认识之“生品僵蚕偏于息风止痉,炮制后偏于化痰散结”并不完全一致,说明古人的理解还需要通过进一步实验研究来加以验证。6.僵蚕中的1-DNJ具有明显的降血糖作用,此化合物对抗小鼠糖尿病心肌病的纤维化作用通过抑制心肌蛋白质N-糖基化和α-1,6-岩藻糖基化来实现,但是对关键糖基转移酶表达量的测定发现,该化合物也许是通过降低关键通路中底物的浓度作用来实现的。

段宝忠[4](2017)在《傣药资源品种整理与分子鉴定》文中指出傣药是我国四大民族药之一,是我国民族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受自然、历史条件以及历代傣医药本草文献记载不详等影响,傣药材的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现象普遍存在,造成了傣药的品种不清和使用混乱。为了澄清傣药资源的品种情况,建立傣药材鉴定体系,为推进傣药材的产业化进程提供科学参考。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民族植物学和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对傣药材开展了系统整理研究。在此基础上,采用数据库构建和DNA条形码技术,建立了傣药材DNA条形码数据库;并探索了DNA条形码技术和高分辨熔解曲线技术,以及二者结合在傣药材鉴定和市场监管中的应用。主要研究结果和结论如下:1.本研究收集整理了前人近40年的研究成果,引用专着35本,期刊文献143篇,采用专业数据库查询验证,共收集到傣医学药物信息8590条。去除无拉丁名或拉丁名无法确认的药材信息97条,获得傣药材有效信息8493条。将上述物种拉丁名进行同异名处理后,以接受名(Accept name)作为唯一字段,对目前傣医学记载使用的1654种药物从从植/动/矿物名、傣文名、科、药材名、部位、拉丁名、功能主治、文献来源、标准收载等进行修订,编制了傣族药物资源编目信息集。2.在上述研究基础上,采用民族植物学研究方法和数理统计方法对傣药材资源种类、传统利用特点、质量标准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分析。结果表明:2.1傣医学使用的药物种类丰富,目前已记载的使用的药物共有1654种,其中植物药1491种,分属于191科,836属,包括地衣类2科2属4种,真菌类7科9属9种,苔藓类1科1属1种,藻类2科2属2种,蕨类植物19科26属42种,裸子植物7科7属13种,被子植物153科789属1420种;动物药141种,分属于90科123属;矿物药22种。在傣医使用1491种傣药植物中,为我国特有分布的药用植物有159种,分属于70科133属;被列入濒危珍稀名录保护的有152种,分属62科133属;动物药中,列入保护的珍稀濒危动物种数有68种,占动物类傣药总数的48.22%。2.2从使用特点来看,傣族植物药的药用部位以根及根茎类入药频次最高,其次为全草类和叶类。主治疾病方面,植物药中主治疾病最多的是消化系统疾病,其次分别是针对各种体征、损伤、循环系统、皮肤、呼吸以及泌尿系统等疾病;动物药则以皮肤、体征和循环系统疾病为最多,其次是消化系统和传染病;矿物药主要为皮肤和循环系统疾病。从使用方法来看,植物药以汤剂用法最多,其次是各种贴剂(外敷或外搽);动物药多以粉剂形式使用,其次是贴剂;矿物药则多为外用,以贴剂(涂抹敷患处)方式为主。2.3傣药材质量标准整理结果表明,目前共有785个傣药材被各级标准收载,占傣药材总数的47.46%,其中被《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载的药材品种有327个。以豆科和大戟科为例,从药材名称、品种和基原、部位、功效、质量标准等方面的分析表明,目前傣药材的“品种-名称-基原”不规范的情况普遍存在,在其药用部位和功效表述上仍有待规范;傣药材的质量标准极不完善,阻碍了傣药的产业化进程。应进一步加强傣药的本草考证、资源与使用现状调查,并结合现代药物研究技术开展系统研究,推动傣药材的品种整理和质量标准体系建立工作。3.采用试剂盒法提取傣药材的基原植物总DNA,通过PCR扩增其ITS2序列或psb A-trn H序列并双向测序。应用Codon Code Aligner 5.1.5对测序峰图进行校对拼接,去除低质量序列及引物区,获得傣药材ITS2序列或psb A-trn H序列,建立了300种常见傣药材的DNA标准序列;在此基础上,基于课题组前期研究和数据库技术,结合分析Gen Bank序列,采用BLAST分析防错、系统树分析防错等方法核验序列的可靠性,建立了傣药材DNA条形码鉴定系统,该库由样品数据库、序列数据库组成,包含1000余种傣药材和大量混伪品及密切相关物种。4.采用DNA条形码技术对“哈宾蒿”、“芽杆庄”、“芽灵捂”、“贺帕举雷”4种傣药材及其混伪品的鉴别进行了研究,同时探讨了高分辨熔解曲线技术在傣药材鉴别中的应用。结果表明DNA条形码和高分辨熔解曲线技术可有效用于傣药材及其混伪品的鉴别,其操作易于流程化,标准化,为傣药的临床用药安全和市场监管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4.1基于大青属(Clerodendrum)12种植物共48份样品和Gen Bank下载序列,构建大青属ITS2和psb A-trn H条形码数据库。应用该数据库对27份购自市场的“哈宾蒿”药材及饮片进行鉴定,结果表明,ITS2序列种间最小变异大于种内最大变异,而psb A-trn H序列种间最小变异则小于种内最大变异。因此,ITS2序列作为条形码能稳定、准确鉴别“哈宾蒿”药材及其混伪品。市场药材调查研究表明,市售哈宾蒿基原物种来源复杂,27份药材中仅有一份为C.japonicum(Thunb.)Sweet,应用DNA条形码技术能对流通市场进行有效监管。4.2基于重楼属(Paris)及其易混品9种植物共30份实验样本,构建“芽杆庄”及其易混品的高分辨熔解曲线鉴别模型。应用该模型对10份购自市场的“芽杆庄”药材进行鉴定,全部药材能够归属到相应的物种类群,进一步的DNA测序比对结果与高分辨熔解曲线分型一致,表明高分辨熔解曲线用于药材市场流通监管是可行的。4.3基于耳草属Hedyotis 16个物种共70条ITS2序列构建“芽灵捂”(H.diffusa Willd.)及近缘物种DNA条形码数据库,结果表明基于ITS2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以及比对法和最小距离法均能够明显区分耳草属16个物种。应用该数据库对市场收集的15份“芽灵捂”药材进行鉴定,比对结果显示7份药材与白花蛇舌草相似度最高,聚为一支,3份药材与纤花耳草具有高度相似性,聚为一支,余者为其他物种。而后根据DNA条形码研究结果,选择已知基原的“芽灵捂”(H.diffusa Willd.)及其混伪品,利用高分辨熔解曲线技术对其进行鉴别,结果显示高分辨熔解曲线能有效鉴别“芽灵捂”(H.diffusa Willd.)及其混伪品。4.4基于ITS2序列,对42份收集于市场的贺帕举雷(Saposhnikovia divaricata(Trucz.)Schischk.)药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2份药材与防风相似度最高,15份与竹叶防风相似度最高,5份与杏叶防风相似度最高,8份与华山前胡相似度最高,1份与葛缕子相似度最高,1份与白花前胡相似度最高。基于ITS2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NJ树以及比对法(BLASTl)和最小距离法(Nearest distance)均能够明显区分上述六个物种。利用高分辨熔解曲线技术对4种已知基原的“贺帕举雷”及其混伪品药材进行鉴别,结果显示高分辨熔解曲线能有效鉴别“贺帕举雷”及其混伪品。本研究表明市售贺帕举雷(S.divaricata(Trucz.)Schischk.)药材基原物种来源复杂,应用DNA条形码分子鉴定法和高分辨熔解曲线法能够对药材流通市场进行有效监管。综上所述,本研究系统地对傣药材资源品种进行了整理,首次澄清了傣药材的资源品种情况。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傣药材DNA条形码数据库,并建立了300种常用傣药材DNA标准序列。同时将DNA条形码以及结合高分辨熔解曲线技术成功的用于几种常见傣药材及其混伪品的鉴定,为其他民族药材的分子鉴定研究提供了参考。本研究对傣药材的鉴定、临床用药安全、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濒危物种保护均有重要意义。

刘涛[5](2017)在《皮肤“癣”类病名考证及其规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皮肤“癣”病概念内涵有三:一是“西医之癣”,指真菌感染导致的皮肤病;二是传统的“中医之癣”,包罗范围甚广;三是一般口语所说的“皮肤癣病”,可泛指一切皮肤疾病。目前,中医学界通行的是第一个内涵,反映了中医学术的异化。本论文考证范围包括大部分的“西医之癣”(白秃疮、肥疮、鹅口疮、圆癣、紫白癜风、阴癣、鹅掌风、脚湿气、灰指甲、癣),部分“中医之癣”(吹花癣、奶癣、牛皮癣、乳头风、蛇皮癣、湿疮、白庀、松皮癣),以及部分“皮肤癣病”(肾囊风、四弯风、紫癜风)。论文分七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皮肤“癣”类病名考证现状的综述。第二部分是绪论,界定“癣”的概念,阐述本研究的目的、意义,介绍有关研究方法及其运用举例。第三部分分别考证人体各部位之癣,包括头部之癣:白秃疮、肥疮;面部之癣:吹花癣、奶癣;口腔之癣:鹅口疮;颈项之癣:牛皮癣;躯干之癣:圆癣、紫白癜风、乳头风;阴部之癣:肾囊风、阴癣;四肢之癣:四弯风、蛇皮癣;手足之癣:鹅掌风、脚湿气、灰指甲;发无定处之癣:湿疮、白庀、松皮癣、紫癜风;“癣”病病名考证。第四部分为皮肤“癣”类病名规范研究,提出皮肤“癣”病体系性问题,指出当前的皮肤癣病内涵存在的问题,并根据考证收集的资料,提出规范病名。第五部分是总结,概述考证的新发现、不足之处,及今后研究的设想。第六部分为参考文献。第七部分为附录,辑录了皮肤“癣”类的相关资料。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考证清楚各种皮肤癣病病名的历史演变,对其历史发展沿革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关于各项“癣”病的一系列考证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考证工作对于皮肤“癣”病有了新的更深入的认识;提出了规范病名,为名词术语规范化课题服务,如考证为“腊梨”代替“肥疮”作为规范病名提供学术支撑;考证出了 15个同名异病的中医学名词。

石琳[6](2017)在《《本草纲目》药物警戒思想研究》文中提出一、研究背景中药药物警戒理论是指导中药安全用药的原则和规范。近20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中药药物警戒的内涵和理论体系被逐渐梳理凝练。与西方药物警戒思想相比中药药物警戒具有鲜明的特点。中药药物警戒思想源于历代中医药学家临床实践和用药经验的总结,与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安全用药思想一脉相传,具有丰富的中医药理论底蕴,承袭了中医“治未病”的思想,贯穿于中药临床使用的全过程。中药药物警戒的思想广泛存在于大量中医古代文献之中,因此中药药物警戒的研究必须重视对古代文献的整理和挖掘。二、研究目的《本草纲目》是一部集大成的本草着作。它全面总结了 16世纪以前我国中药学成就,对中药理论以及药物的来源鉴别、采集炮制、功效主治、临床应用和禁忌等内容进行了完备、详尽而准确的记载。《本草纲目》中保存了大量明代以前的中医药文献,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中药药物警戒的思想和实践经验。截至目前国内外对《本草纲目》的研究包罗万象,十分丰富,但从中药药物警戒的角度对《本草纲目》的研究还是一项空白。因而研究《本草纲目》的药物警戒思想具有创新性并必将对中药药物警戒研究产生深远影响。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选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年出版的《<本草纲目>(金陵本)新校注》作为研究版本。从识毒、防毒、用毒、解毒的角度研究了《本草纲目》的药物警戒思想,整理获得了大量关于中药药物警戒的文献资料,并构建形成了《本草纲目》完整的药物警戒思想体系。本研究用到了 4种研究方法。第一个是文献综述法,从“本草纲目”、“数据挖掘”和“中药药物警戒”3个角度进行研究现状分析,查阅文献资料万余篇,进一步明确了立项依据,选定了研究方法。第二个是传统文献法,历时8个多月,对《本草纲目》190余万字文献内容进分类整理,按照识毒-防毒-用毒-解毒四个方面归纳出其药物警戒思想体系。第三个是数据挖掘法,选用数据挖掘中的关联分析法对药物的性、味、毒性、禁忌反恶关系等进行分析,找寻内在联系和规律。第四个是内容分析法,将原本用于情报分析的方法用于中医药古代文献研究,对5000余条李时珍评述内容进行内容分析,定量分析李时珍对《本草纲目》药物警戒思想的贡献,探索《本草纲目》药物警戒思想源流。四、研究结果1、全面展现了《本草纲目》药物警戒思想的内涵。在识毒方面,重视药物的毒性和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在防毒警戒方面,《本草纲目》极其重视药物的种源和真伪鉴别,全书所载药物的84%均详细记录了药物出产、形状和采收;丰富了药物炮制的方法和理论,强调通过炮制加工实现药物的减毒增效;注重不良反应记录,《本草纲目》记载了大量药物不良反应的表现,其中很多还对产生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救方法。《本草纲目》用毒警戒思想内容丰富,蕴含在大量方药使用记录之中,可以归纳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注重配伍和饮食禁忌,提倡理性用毒中病即止,重视煎煮法和剂型的选择,强调因人制宜和遵循四时用药法则。《本草纲目》记载的大量中毒解救的方法是解毒警戒思想的直接体现,《本草纲目》中首次提出了“以毒攻毒”的概念,并从振奋脾胃之气的角度阐释药物解毒作用。2、从防毒、用毒角度阐释药物警戒内涵,提出对临床安全用药的指导。本研究重点对有关药物防毒警戒和用毒警戒的内容进行阐释,全面梳理了《本草纲目》中药物的来源与辨伪、产地与采收、加工与炮制、妊娠禁忌及解毒等内容,并按照药物警戒不良反应的定义筛选分析书中所载不良反应记录。总结形成了《本草纲目》集解信息统计分析表、修治统计分析表、修治信息内容表、不良反应记录统计分析表、妊娠禁忌药物一览表、解毒药物一览表,以期对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和指导。研究发现《本草纲目》对药性认识的特点:认为药性的核心要素是四气、五味、有毒无毒和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药物归经和升降浮沉不属于药物本身的属性,在不同情况下可以发生改变。因此,运用数据挖掘的方法探讨了药物性味与药物毒性,以及性味与药物之间产生禁、忌、反、恶等负向性作用的关联性,并得出:辛味与毒性之间存在较强相关性;苦寒的药物容易与其它药物产生配伍禁忌等负向性作用;有毒无毒与是否容易和其它药物发生配伍禁忌等负向性作用之间没有相关性的三条规律。这一结果在临床药物配伍使用中具有一定指导意义。3、探讨了《本草纲目》药物警戒思想的源流。《本草纲目》是一部集明代之前本草成就之大成的着作。收录了自陶弘景以下至李时珍时期一千多种文献资料,与李时珍一生医学实践的宝贵经验和理论升华相结合,共同成就了这部蜚声海内外几百年而依旧熠熠生辉的恢弘巨着。由此可知,《本草纲目》的药物警戒思想不仅源于一世、一家,这里既有对历代医家学术思想的继承,又有李时珍的发挥。本研从药物种类、药学理论和炮制方法三个方面初步探讨了李时珍对历代医家思想的继承,并运用现代文献学内容分析法的方法对《本草纲目》中李时珍评述内容进行统计分析,总结他对药物警戒思想的发挥。五、研究结论《本草纲目》是我国中医学史上最具代表性的、集大成的本草着作,全面总结了明代以前中药学的成就,被誉为中国十六世纪的“百科全书”。自其诞生的420多年以来,为历代医药学家所推崇并加以研究,但是关于它的研究更多是集中在对其所载药物功效主治等本身的认识。通过本研究我们认识到,《本草纲目》之中同时蕴含了丰富的中药药物警戒的思想并对中药的临床安全使用具有现实指导意义。本研究运用了传统文献学方法、内容分析法和现代统计学数据挖掘技术,按照识毒、防毒、用毒、解毒四个维度建立药物警戒相关信息数据库,从中药药物警戒的角度对《本草纲目》进行文献研究,总结出《本草纲目》药物警戒思想体系,归纳具体警戒内容,探讨其思想源流,为中药药物警戒研究开辟新的思路,为临床中药用药安全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谭晓蕾[7](2016)在《外来药用植物的系统整理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外来药用植物(本文简称外来药物)是指那些从我国疆域以外传入的或者从域外引种进入中国的具有悠久应用历史的传统药用植物。历史上,外来药物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用于实践中,为中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繁荣壮大发挥了积极而不可磨灭的作用;而我国医药学同国外的频繁交流,亦促进了彼此医药理论水平的提高。因此所谓中药绝不仅仅是单纯的地理概念。自古中药有外来,经济的全球化与中医药的国际化,使得中西方药物交流日益频繁,我们在研究本土中药的同时,外来药物也同样不可忽视。然而,由于古代相关着作或内容浩如烟海,烟如零散,一直未经系统整理;现代研究又对外来药物一直缺乏全面的认识,给当前外来药物的研究与借鉴发展带来极大的不便。尤为引起笔者思考的有以下两点:1、古代文献中记载的许多外来药物是在怎么的时代背景下引入中国?它们是否已被现代人所熟知,是否仍适合当今人类的健康需求,又能否利用这些珍贵的资源,解决当今人类的健康问题。2、引种进入中国的药物是否会对其自身的有效成分或药用价值产生影响。因此本课题拟对外来药物进行系统的查阅、整理、分析,冀求借阐述外来药物的引入历史、种类,以及对中医药的影响,增强人们对外来药物的认识。并通过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外来药物(玛卡)进行实验研究,佐证我国古代的医药发展曾长期处于一个灿烂时期,并将不断发展壮大;也是为了给药学史和本草史,充实新的重要资料;同时,旨在传承祖国中医药文化,促进中西方医药文化的进一步交流。根据这样的思路,本论文确定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现将其主要内容简述以下:第一部分以外来药物的引入历史为切入点,通过本草专着查阅、分析、总结,对散在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两宋金元、明清五个主要个时期关于外来药物的传入和发展进行整理。对本草学专着《本草纲目》中收录外来药物加以具体分析,对132种外来药物按照自然属性、性味归经、功效进行统计分析。从纷纭繁杂的文献资料中理出外来药用发展轮廓。研究结果显示在外来药物的传入及发展历史上:秦汉为奠基时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沟通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丝绸之路”。随之而来的西域药物和东南亚各国的医药开始陆续传入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医药学进入了系统整理发展的时期,通过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中原和海外诸国以及各少数民族进行了广泛的医药学交流。隋唐是外来药物传入的成熟时期,与中国有过交流国家和地区有九十三个,包括日本、朝鲜、越南、印度、阿拉伯诸国。到了宋元时期外来药物的传入达到鼎盛,随着海外贸易发展,宋王朝和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医药等各方面的广泛交流,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均超过前代。到了明清,中医药学除在继承前人基础上得以发展外,出现了革新倾向,随着西方医药学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外来药物的发展亦进入了稳定的巩固时期。在外来药物的种类方面:外来药物的自然属性以草部和果部为主;药性方面以温、平为主;药味方面以甘、辛为主;归经方面以脾、胃、肝、肺为主;功效方面以清热、理气类为主。通过对古本草文献中外来药物功效的整理研究,基本了解了古代本草中收录外来药物的概貌和发展历程。总体看来,外来药物的引入除自身具有良好的功效外,还必须适合中国的国情,适合中医用药的特点,同时还要受到时代风尚、价格、市场供应等多方面的影响。第二部分通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现代外来药物玛卡进行不同产地样品的质量比较,探究引种进入中国的外来药物是否对药物自身的品质产生影响。研究首先从玛卡的生物学特性、种质状况、生产现状等方面对云南的玛卡主栽培区进行了实地考察,并通过对云南、青海、西藏、新疆、秘鲁国内外5个产区11个玛卡样品进行生药学评价、药典常规项评价、ITS2引物标记DNA鉴别、脂溶性成分的GC-MS分析,以及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对不同产地玛卡样品进行质量比较。研究结果显示:目前国内玛卡云南主产区已出现种质退化、农药滥用等现象,因此选育出性状稳定、品质优良、适宜本土生长的玛卡种源刻不容缓。同时,外来药物玛卡引种进入中国后,由于在各产地之间引种较为复杂,种质资源相对较为混乱,而国产不同产地的样品并不能根据地理来源通过GC-MS进行准确区分。应用ISSR技术能够成功将国产和秘鲁原产的玛卡区分,然而国内不同产地遗传差异性小,稳定性强。从某种角度来说引种进入本土有利于保留其优良基因,降低了选种、留种的难度,该结果对进一步加强引种栽培及推广种植均具有积极意义。在分子水平上用ITS2引物标记玛卡DNA条形码鉴定系统可为选择正确基原的玛卡种质提供指导,该系统在玛卡引种栽培生产和品种鉴别中具有重要意义。最后为本论文的结语部分对全文做了总结,并提出本课题有待于完善的地方。研究认为一方面我们仍要继承发扬中医药学的特色与优势,用正确的方法来研究发展它,继续发扬我国乐于吸收也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优良传统;另一方面,在对外来药物的进一步引种过程中,需要通过加强环境控制、规范栽培技术、完善检测方法等措施,保证国产引种外来植物药的质量。只有这样,中医药学才会继续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从而造福于全人类。

许超飞[8](2015)在《苗药“筋骨伤喷雾剂”的质量研究与质量标准提升》文中提出目的:以赤胫散药材为研究对象,提升和完善筋骨伤喷雾剂及赤胫散药材的质量研究。方法:1采用薄层鉴别的方法对筋骨伤喷雾进行鉴别;采用HPLC法提升筋骨伤喷雾剂的含量测定方法;采用HPLC法提升筋骨伤喷雾剂中双酯型生物碱的限量检查方法;采用GC法建立筋骨伤喷雾剂中薄荷脑的含量测定方法。2采用薄层鉴别、显微鉴别的方法对赤胫散药材进行鉴别;根据相关规定对15批赤胫散药材的杂质、水分、干燥失重、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炽灼残渣、8种有机氯残留农药测定、浸出物等与质量有关的检查项目进行研究;采用原子吸收与原子荧光法建立赤胫散药材中重金属测定方法;采用HPLC法建立赤胫散中3,3’-二甲基鞣花酸、3,3’,4’-三甲基鞣花酸的含量测定方法;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建立赤胫散中总鞣质的含量测定方法,同时采用红外光谱法建立赤胫散药材的指纹图谱方法。结果:1以赤胫散对照药材、3,3’-二甲基鞣花酸、3,3’,4’-三甲基鞣花酸、赤芍对照药材、芍药苷、薄荷脑为指标,完善了筋骨伤喷雾剂的薄层鉴定方法;以乌头碱、次乌头碱、新乌头碱为指标,建立了筋骨伤喷雾剂中双酯型生物碱的限量检查方法;以3,3’-二甲基鞣花酸、3,3’,4’-三甲基鞣花酸、芍药苷、淫羊藿苷为指标,建立了筋骨伤喷雾剂的含量测定方法;以薄荷脑为指标,建立了筋骨伤喷雾剂中该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2以赤胫散对照药材、3,3’-二甲基鞣花酸、3,3’,4’-三甲基鞣花酸为指标,完善了赤胫散药材的薄层鉴别方法;赤胫散药材的杂质、水分、干燥失重、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炽灼残渣不得超过1%、14%、15%、4%、2%、4%,8种有机氯残留农药均未检测到、浸出物中乙醇热浸物、乙醇冷浸物、水热浸物、水冷浸物分别不得低于32%、37%、23%、33%;以铅、镉、铜、砷、汞为指标,建立赤胫散药材中重金属的含量测定方法;以3,3’-二甲基鞣花酸、3,3’,4’-三甲基鞣花酸为指标,建立了赤胫散药材的含量测定方法;以没食子酸为指标,建立了赤胫散药材中鞣质的含量测定方法。15批赤胫散药材的红外指纹图谱的相似度接近。结论:所完善及建立的筋骨伤喷雾剂薄层鉴别方法、双酯型生物碱的限量检查方法、含量测定方法、挥发性成分的测定方法,其方法简便,精确,可用于控制制剂质量。所完善及建立的赤胫散药材薄层鉴别方法、重金属的测定方法、含量测定方法、鞣质的测定方法,红外指纹图谱方法,其方法简便,精确,可用于控制药材质量。

张明[9](2012)在《明清时期山东药材分布与流通的历史地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历史时期,山东地区是金银花、沙参、香附、防风、瓜蒌、阿胶、全蝎等动植物药材的地道产区,享有极高声誉;黄芩、黄精、荆芥、枸杞等常见药材在山东地区亦有分布。历史时期,中国气候多有变迁,加之山东地区的人口增减历代均有明显变化,对中药材的采集与利用状况,也影响到了中药材的分布范围,因而山东地区中药材的分布有着显着地历史变迁。山东地区官驿交通网络南北贯通,陆路商路的发展,京杭运河山东段及黄河、大小清河等便利的水上运输条件,使得山东地区成为大宗药材的运输与集散地,然而地道药材不一定成为主要贸易商品,其数量受自然条件制约较大,亦受山区开发与环境变化影响,因此大宗中药材货物中仅有一小部分是地道药材。明清时期,中药材商品渗入山东地区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商业城镇的兴起,使城市小市民、山区农民以及城市小手工业者、外省大商人均参与到药材贸易的环节中来,形成了山东地区中药材药材市场网络。明清时期山东地区中药材的生产经营与集散贸易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药栈、药店的发展将本地区中药材行业推向商品经济的顶峰,成为影响山东药材市场的主要因素,以济南、淄博最具代表性。本文旨在研究明清时期山东地区中药材的分布变迁及其参与贸易发展之历程,通过明清时期时期山东地区道地药材的考察分析中药材分布变化及原因;从历史地理学角度对山东地区的中药材地域运输路线作以研究;并对清末时期以济南、淄博为代表的山东药材集散贸易市场网络发展变化原因作以探讨。

麦乔智[10](2009)在《数据挖掘模型的创建及其在中医药文献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五千年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是中医药发生、发展的基础。中医药领域的无数临床实践与理论研究积累了大量的科学知识,这些知识包含在中医药古籍文献以及当前的研究文献中。面对如此海量的中医药数据,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宝贵资源就成了发展中医药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中医药学有其自身的思维模式,具有系统性、整体性、复杂性、不确定性等特点,不适宜运用传统的还原论的方法研究。数据挖掘可以从海量的数据中寻找潜在的规律,完成普通人不能完成的任务。目前,数据挖掘相关技术和方法已经较为成熟,且存在着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因此,应用数据挖掘技术进行有效模式、知识的获取研究,必将加速推进中医药国际化、现代化、规范化和知识化进程,对中医药学的长期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数据挖掘(DM)是近20年来随着人工智能和数据库技术发展起来的,是一门涉及人工智能与数据库、统计学、机器学习等不同学科和领域的交叉学科。本文中数据挖掘采用广义观点,即等同于KDD,为从存放在数据库、数据仓库或其他信息库中的大量数据中挖掘有趣知识的过程。面对中医药数据描述多样化且不完备等现象,在标准化处理的同时,还必须对现有的数据挖掘技术进行改进和发展。本文以KDD方法为基础,创建了一种人机互动的数据挖掘模型。人工作业仅为编排及指定,最小化人为建档的工作量,并留下原始文本数据的换行断词噪声,作为操作标的,分析其产生结果。本程序可直接由文本数据作为处理标的。值得注意的是,基本辨认语料库必须正确,方有正确的结论。而数据资料的标准化则是可做可不做,重点在于我们对结论精度范围的要求。将此模型应用于选定的中医药文献资料进行挖掘研究,结果表明:(1)可以按照中医学理、法、方、药顺序做出标示及索引,能够揭示六名医家常用的相同或相似药物。(2)通过对《傅青主女科》方药规律的数据挖掘,发现当归、人参、川芎、酒、白芍、茯苓等药物及其配伍药对、药团最为常用,生化汤使用频率最高,提示补血调血及补气健脾的重要性。其中,对酒的普遍运用非常例外,这在之前的文献研究中很少述及。(3)通过对487首治噎膈病方剂的较为深入地研究,发现理气药所占频次最高,陈皮、木香、甘草、肉桂、人参等药物及其配伍药对或药团最为常用,而对于温里药及诃子的重视与现代临床用药有较大差异。还有,在剂型方面多选用散剂和丸剂,寓缓消渐散之意;在服法方面多选用不拘时候、内服、噙服,意在延长了药物与病灶局部的接触时间以提高药效。

二、狗宝及狗宝的鉴别与采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狗宝及狗宝的鉴别与采收(论文提纲范文)

(1)全国地方中药饮片标准现状分析及标准中制定医学项的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相关概念
        1.4.1 中药饮片
        1.4.2 药品标准
        1.4.3 中药饮片质量标准
        1.4.4 国家药品标准
        1.4.5 地方药品标准
2 相关理论及法律法规
    2.1 相关理论
        2.1.1 中药学理论
        2.1.2 中医学理论
        2.1.3 中药炮制理论
        2.1.4 药品监管科学理论
        2.1.5 统计学理论
    2.2 相关法律法规
        2.2.1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2019 年主席令 13 届第 31 号)
        2.2.2 《省级中药饮片炮制规范修订的技术指导原则》(国药监 2018 年第 16 号)
        2.2.3 《国家药监局关于省级中药饮片炮制规范备案程序及要求的通知》(国药监药注[2020]2 号)
        2.2.4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国中医药办发[2019]15号)
        2.2.5 《地区性民间习用药材管理办法》(1987 年原卫生部)
    2.3 本草学概述
        2.3.1 本草、本草学、本草考证的内涵
        2.3.2 本草学的研究内容
3 我国中药饮片质量标准的现状研究
    3.1 国家中药饮片标准概述
        3.1.1 《中国药典》的历史沿革
        3.1.2 《中国药典》(2020 版)中药饮片标准的收载及内容情况
        3.1.3 《全国中药炮制规范》的标准内容及收载情况
    3.2 中药饮片地方标准现状
        3.2.1 中药饮片地方标准的颁布时间及修订情况
        3.2.2 地方中药饮片炮制规范的执行情况
        3.2.3 地方中药饮片地方标准收载情况
    3.3 小结
4 中药饮片地方标准的差异化分析
    4.1 地方标准体例情况
        4.1.1 地方标准之间比较体例项目的情况
        4.1.2 地方标准与《中国药典》(2020 版)比较体例项目的情况
    4.2 以三种中药饮片标准为例的差异化分析
        4.2.1 离散度分析法
        4.2.2 定性资料量化方法与赋分规则
        4.2.3 芜荑的差异化分析
        4.2.4 银耳的差异化分析
        4.2.5 甜瓜蒂的差异化分析
        4.2.6 分析结果
    4.3 小结
5 中药饮片地方标准中医学标准的规范制定方法研究
    5.1 医学标准项确定的方法研究
        5.1.1 确定[主治]项与[功能]项
        5.1.2 依据中医药理论确定[性味与归经]项
    5.2 以“芜荑”为例,确定医学标准项
        5.2.1 芜荑地方标准中医学标准项的比较
        5.2.2 芜荑“主治”的确定
        5.2.3 芜荑“功能”的确定
        5.2.4 芜荑“性味”的确定
        5.2.5 芜荑“归经”的确定
        5.2.6 芜荑的医学标准项的制定结果
    5.3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我国中药饮片质量标准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2)中药茶疗历史与岭南草药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茶树的原产地与茶疗的历史
    第一节 饮茶的始祖与神农氏尝百草是否以茶解毒
    第二节 唐代之前以茶入药的医籍记载
    第三节 饮茶的起源及所以由食用药用以致偏重於饮用
第二章 英国为茶叶贸易引起三场改变世界的战争与饮茶风尚盛行於世界
    第一节 饮茶在英国由贵族风尚成为国饮的原因
    第二节 英国为茶叶发动三塲至今仍影响世界的战争
第三章 「荼]舆「茶」二字含义的分别及茶字何以原写作「搽」
    第一节 「荼」与「茶」二字含义的分别
    第二节 饮用茶叶的分类
    第三节 茶叶的现代药理分析
        一、茶叶的成分
    第四节 茶叶色泽的由来
    第五节 茶叶香气的由来
    第六节 茶叶滋味的由来
    第七节 现代药理学认为茶叶有五大保健功能
        一、饮茶降低胆固醇
        二、饮茶净化血液
        三、饮茶能减肥
        四、饮茶治疗便秘
        五、促进食欲
    第八节 中医谓茶叶的药效约有二十六种
        一、少睡
        二、安神
        三、明目
        四、清头目
        五、止渴生津
        六、消暑
        七、清热
        八、解毒
        九、去痰
        十、解咽喉之疾
        十一、消食
        十二、去肥腻
        十三、下气
        十四、利尿
        十五、通便
        十六、醒酒
        十七、治痢
        十八、解瘴气
        十九、祛风解表
        二十、坚齿
        二十一、治心痛
        二十二、疗疮治瘘
        二十三、充饥
        二十四、固齿强骨
        二十五、防治贫血
        二十六、杂项
    第九节 饮茶注意事项
    第十节 茶道禅心
第四章 药食同源的岭南草药茶
第五章 岭南气候与地理环境具备发展草药茶的先天条件
    第一节 岭南地区的气候和地理环境
    第二节 岭南草药茶的处方分析
        一、淡竹叶
        二、蒲公英
        三、茅根
        四、金银花
        五、橘红
        六、栀子
        七、鱼腥草
        八、罗汉果
        九、鲜芦根
        十、车前草
        十一、藿香
        十二、百合
        十三、桔梗
        十四、薏苡仁
        十五、淡豆豉
        十六、金钱草
        十七、玫瑰花
        十八、薄荷
        十九、银杏叶
        二十、胖大海
        二十一、茉莉
        二十二、山楂
        二十三、桑叶
        二十四、乌龙茶
第六章 岭南草药与广东凉茶的人文历史
第七章 非茶之茶的岭南草药茶
    第一节 岭南草药茶的单方
        一、绞股蓝茶
        二、杜仲茶
        三、松针米茶
        四、罗布麻茶
        五、人参茶
        六、菊花茶
        七、桑芽茶
        八、金银花茶
        九、桂花茶
        十、薄玉茶
        十一、刺五加茶
        十二、虫屎茶
        十三、柿叶茶
        十四、青豆茶
        十五、玄米茶
        十六、锅巴茶
        十七、老鹰茶
        十八、老姜茶
        十九、红枣茶
        二十、竹叶茶
        二十一、玉米须茶
        二十二、车前草茶
        二十三、丹参茶
        二十四、胖大海茶
        二十五、番泻叶茶
        二十六、钩藤茶
    第二节 南草药茶的复方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中文详细摘要

(3)变质与未变质僵蚕毒性物质基础解析与炮制原理炮制减毒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变质僵蚕继生真菌的培养与纯化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附论文图片)
    讨论
    结论
第二章 辅料吸附与炮制加热对僵蚕中四种黄曲霉毒素含量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附论文图片)
    讨论
    结论
第三章 产黄青霉代谢产物的毒性研究和炮制减毒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附论文图片)
    讨论
    结论
第四章 球孢白僵菌代谢产物的分离纯化与鉴定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附论文图片)
    讨论
    结论
第五章 僵蚕水提物急性毒性试验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附论文图片)
    讨论
    结论
第六章 不同炮制方法对僵蚕抗惊厥作用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附论文图片)
    讨论
    结论
第七章 僵蚕提取物的抗惊厥作用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附论文图片)
    讨论
    结论
第八章 自制僵蚕1-DNJ提取物降低心肌蛋白N-糖基化对db/ db小鼠糖尿病心肌病纤维化的抑制作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附论文图片)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个人简介

(4)傣药资源品种整理与分子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傣药品种整理研究现状
        1.2.2 傣药材的鉴定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主要研究内容
第一章 傣族药物资源信息数据集研究
    1 引言
    2 数据采集和处理方法
        2.1 数据来源
        2.2 文献资料的筛选
        2.3 编目数据的录入
        2.4 传统利用信息的规范化处理
        2.4.1 动植物、矿物名录的验证与修订
        2.4.2 传统利用信息的整合
        2.4.3 药材傣文名的修订
    3 数据样本描述
    4 数据质量控制和评估
第二章 中国傣药资源品种整理研究
    1 研究方法
        1.1 数据采集方法
        1.2 底层数据库来源
        1.2.1 药材资源科、属及名称底层数据库
        1.2.2 濒危物种底层数据库
        1.2.3 中国特有种底层数据库
        1.2.4 药材质量标准底层数据库
        1.2.5 主治疾病底层数据库
        1.3 数据分析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2.1 傣药学本草着作现状
        2.2 傣药资源的种类
        2.2.1 傣药植物资源
        2.2.2 傣药动物资源
        2.2.3 傣药矿物资源
        2.3 傣药资源传统利用特点
        2.3.1 傣医植物药的药用部位
        2.3.2 傣药的主治疾病
        2.3.3 傣药的使用方法
        2.4 傣药材的质量标准
        2.4.1 傣医植物药质量标准
        2.4.2 傣医动物药质量标准
        2.4.3 傣医矿物药质量标准
        2.5 傣医学药用植物品种整理与标准分析研究实例
        2.5.1 豆科傣药品种整理与标准分析研究
        2.5.2 大戟科傣药品种整理与标准分析研究
    3 结论
        3.1 傣药材的品种整理与傣医药的传承发展
        3.2 傣药材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特点
        3.3 傣药材标准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傣药材DNA条形码鉴定系统和标准系列
    1 仪器、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与试剂
        1.2 实验材料
        1.3 实验方法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讨论
        2.1 数据库构成
        2.2 物种鉴定系统
        2.3 傣药DNA条形码标准序列
        2.3.1 菩提树
        2.3.2 玫瑰茄
        2.3.3 佛肚树
        2.3.4 马缨丹
        2.3.5 木豆
        2.3.6 腊肠树
        2.3.7 白花蛇舌草
        2.3.8 大叶千斤拔
        2.3.9 美登木
        2.3.10 三对节
        2.3.11 桢桐
        2.3.12 南山藤
        2.3.13 糖胶树
        2.3.14 古山龙
        2.3.15 波罗蜜
        2.3.16 云南斑籽
        2.3.17 木棉
        2.3.18 长春花
        2.3.19 灯油藤
        2.3.20 臭牡丹
        2.3.21 地涌金莲
        2.3.22 叶下珠
        2.3.23 黄花夹竹桃
        2.3.24 垂序商陆
        2.3.25 地胆头
        2.3.26 马莲鞍
        2.3.27 铁刀木
    3 小结
第四章 傣药材DNA分子鉴定应用研究实例
    1 总论
        1.1 仪器,材料与方法
        1.1.1 仪器与试剂
        1.1.2 DNA提取
        1.1.3 PCR扩增
        1.1.4 数据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植物样本材料
        2.1.2 药材样本
        2.1.3 仪器,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及分析
        2.2.1 扩增及测序效率
        2.2.2 DNA条形码标准数据库的建立
        2.2.3 种间/种内遗传距离分析
        2.2.4 DNA条形码序列分析
        2.2.5 不同序列Barcoding gap检验
        2.2.6 ITS2的物种识别能力和NJ树
        2.3.讨论
        2.3.1 根类药材DNA提取方法改进
        2.3.2 DNA片段筛选
        2.3.3 DNA条形码在民族药物学应用的意义
        2.4 结论
    3 Bar-HRM技术鉴定“芽杆庄”及其混伪品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高分辨熔解曲线模型的建立
        3.2.2 HRM-PCR测序结果分析
        3.2.3“芽杆庄”商品药材的高分辨熔解曲线分析
        3.3 结论
    4 傣药“芽灵捂”及其混伪品DNA分子鉴定研究
        4.1 材料
        4.1.1 材料来源
        4.1.2 实验方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参考数据库建立
        4.2.2 市场药材DNA条形码鉴定
        4.2.3 传统熔解曲线分析
        4.2.4 HRM分析
        4.3 结论
    5 基于Bar-HRM技术鉴定“贺帕举雷”及其混伪品
        5.1 材料
        5.1.1 材料来源
        5.1.2 实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NJ树聚类分析
        5.2.2 ITS2序列变异分析
        5.2.3 传统熔解曲线分析
        5.2.4 HRM分析
        5.3 讨论
    6 小结
结语与创新
第五章 文献综述
    1 傣药资源概况
        1.1 傣药资源的分布特点及生态环境
        1.2 傣药资源特色
    2 傣药材品种整理研究状况
        2.1 傣药材本草整理现状
        2.2 傣药种类整理情况
        2.3 傣药材的基原鉴定与考证研究现状
        2.4 傣药材标准研究现状
        2.5 傣药材民族植物学研究现状
    3 傣药材鉴定研究现状
        3.1 傣药材传统鉴定研究现状
        3.2 傣药DNA条形码鉴定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参考文献
已发表或待发表论文
致谢

(5)皮肤“癣”类病名考证及其规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综述: 皮肤“癣”类病名考证现状
    1.1. 期刊文献
    1.2. 硕博论文
    1.3. 专着文献
2. 绪论
    2.1 “癣”病的概念
    2.2 研究目的与意义
    2.3 研究方法及其运用举例
3. 皮肤“癣”类病名考证
    3.1 头部之癣: “白秃疮、肥疮”病名考证
        3.1.1 白秃疮
        3.1.2 肥疮
    3.2 面部之癣: “吹花癣、奶癣”病名考证
        3.2.1 吹花癣
        3.2.2 奶癣
    3.3 口腔之癣: “鹅口疮”病名考证
        3.3.1 鹅口疮
    3.4 颈项之癣: “牛皮癣”病名考证
        3.4.1 牛皮癣
    3.5 躯干之癣: “圆癣、紫白癜风、乳头风”病名考证
        3.5.1 圆癣
        3.5.2 紫白癜风
        3.5.3 乳头风
    3.6 阴部之癣: “肾囊风、阴癣”病名考证
        3.6.1 肾囊风
        3.6.2 阴癣
    3.7 四肢之癣: “四弯风、蛇皮癣”病名考证
        3.7.1 四弯风
        3.7.2 蛇皮癣
    3.8 手足之癣: “鹅掌风、脚湿气、灰指甲”病名考证
        3.8.1 鹅掌风
        3.8.2 脚湿气
        3.8.3 灰指甲
    3.9 发无定处之癣: “湿疮、白庀、松皮癣、紫癜风”病名考证
        3.9.1 湿疮
        3.9.2 白疕
        3.9.3 松皮癣
        3.9.4 紫癜风
    3.10 “癣”病病名考证
4. 皮肤“癣”类病名规范研究
    4.1 皮肤“癣”病体系性问题
    4.2 提出规范病名
5. 总结
    5.1 考证成果述要
    5.2 创新点
    5.3 不足之处
    5.4 今后研究的设想
6. 参考文献
    6.1. 古代文献
    6.2. 近现代文献
        6.2.1 专着
        6.2.2 期刊
        6.2.3 学位论文
7. 附录: 皮肤“癣”类资料汇编
    7.1 白秃疮
    7.2 肥疮
    7.3 吹花癣
    7.4 奶癣
    7.5 鹅口疮
    7.6 牛皮癣
    7.7 圆癣
    7.8 紫白癜风
    7.9 乳头风
    7.10 肾囊风
    7.11 阴癣
    7.12 四弯风
    7.13 蛇皮癣
    7.14 鹅掌风
    7.15 脚湿气
    7.16 灰指甲
    7.17 湿疮
    7.18 白庀
    7.19 松皮癣
    7.20 紫癜风
    7.21 癣
致谢
个人简历
附件

(6)《本草纲目》药物警戒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一、《本草纲目》研究情况综述
        (一) 关于《本草纲目》文献的研究
        (二) 关于《本草纲目》所反映的李时珍哲学思想的研究
        (三) 关于《本草纲目》中医药理论的研究
        (四) 关于《本草纲目》药物的研究
        (五) 关于《本草纲目》治疗方法的研究
        (六) 关于《本草纲目》中病证的研究
        (七) 关于《本草纲目》各部分内容的研究
        (八) 其它研究
    二、中药药物警戒研究综述
        (一) 中药药物警戒理论内涵研究
        (二) 基于中药饮片的药物警戒研究
        (三) 基于现代中药制剂的药物警戒研究
        (四) 基于文献的中药药物警戒研究
        (五) 基于方法学的中药药物警戒研究
        (六) 其它研究
    三、数据挖掘在中医药研究领域的应用综述
        (一) 中医药数据的特点
        (二) 数据挖掘
        (三) 数据挖掘在中医药研究领域的应用热点
文献研究
    前言
    第一章 《本草纲目》药物警戒思想研究
        一、研究的技术路线和方法
        (一) 版本的选择
        (二) 识毒、防毒、用毒、解毒研究内容的定义
        (三) 文献整理和数据库的建立
        二、药物识毒警戒思想研究
        (一) 药物药性的认识特点
        (二) 药物药性信息的数据挖掘
        三、药物防毒警戒思想研究
        (一) 重视防毒的缘由
        (二) 重视药物的种属及鉴别
        (三) 重视药物的炮制
        (四) 重视不良反应的记录分析
        四、药物用毒警戒思想研究
        (一) 与药物使用安全的相关因素
        (二) 注重配伍饮食禁忌,提倡理性用毒
        (三) 重视煎煮法和剂型的选择
        (四) 因人制宜思想体现
        (五) 重视四时用药理论
        五、药物解毒警戒思想研究
        (一) 中毒解救相关内容
        (二) 中毒解救机理分析
        (三) 中毒解救思想的应用
    第二章 《本草纲目》药物警戒思想源流浅析
        一、李时珍对历代医家思想的继承
        (一) 对药物的继承
        (二) 对医药理论的继承
        (三) 对药物警戒相关方法的继承
        二、李时珍对药物警戒思想的发挥
        (一) 内容分析法简介
        (二) 李时珍评述内容研究过程
        (三) 李时珍的药物警戒思想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一、集解信息统计分析表
    二、修治统计分析表
    三、修治信息内容表
    四、不良反应记录统计分析表
    五、妊娠禁忌药物一览表
    六、解毒药物一览表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7)外来药用植物的系统整理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及术语简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
    第二节 学术回顾
        1 古代本草
        2 现代研究
        3 实验品种的选择—玛卡
    第三节 选题意义与研究方法
        1 选题意义
        2 研究思路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外来药物的整理与研究
    第一节 外来药物的引入历史
        1 秦汉—奠基时期
        2 魏晋南北朝—发展时期
        3 隋唐五代—成熟时期
        4 宋元—鼎盛时期
        5 明清—巩固时期
        6 小结与讨论
    第二节 《本草纲目》收录外来药物的概况
        1 收录整理
        2 地理来源
        3 本草记载
        4 小结与讨论
    第三节 外来药物的种类整理
        1 研究方法
        2 统计结果
        3 小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不同产地外来药物的比较—以玛卡为例
    第一节 玛卡国内主产区云南的现状调研
        1 调查内容及方法
        2 调查结果
        3 小结与讨论
    第二节 国内外不同产地玛卡的药典常规项检测
        1. 材料与仪器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3 小结与讨论
    第三节 不同产地玛卡脂溶性成分GC-MS比较
        1 仪器、试剂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小结与讨论
    第四节 ISSR分子生物技术对玛卡的应用研究
        1. 材料与仪器
        2 实验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4 小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结论与展望
    1 结论
    2 讨论与展望
作者简历
致谢

(8)苗药“筋骨伤喷雾剂”的质量研究与质量标准提升(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略缩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筋骨伤喷雾剂的相关研究
    第一节 筋骨伤喷雾剂的鉴别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节 筋骨伤喷雾剂中双酯型生物碱的限量检查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三节 筋骨伤喷雾剂含量测定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四节 筋骨伤喷雾剂中薄荷脑的含量测定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部分 赤胫散药材的相关研究
    第一节 赤胫散药材的鉴别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节 赤胫散药材的相关物质检查
        1 杂质检查
        2 水分测定
        3 干燥失重
        4 总灰分测定
        5 酸不溶性灰分检查
        6 炽灼残渣检查
        7 有机氯农药残留测定
        8 浸出物
        9 讨论
    第三节 赤胫散药材中重金属的测定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四节 赤胫散药材含量测定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五节 赤胫散药材中总鞣质的含量测定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六节 赤胫散药材红外指纹图谱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三部分 质量标准修订草案
    1 筋骨伤喷雾剂质量标准修订草案
    2 赤胫散药材质量标准修订草案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赤胫散药材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9)明清时期山东药材分布与流通的历史地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明清山东动植物药材分布区域
    第一节 明代以前山东药材分布及变迁概况
    第二节 明代山东天然药材分布概况
    第三节 清代山东代表性药材分布概况
第二章 山东主要药材名实及生长环境
    第一节 沙参
    第二节 金银花
    第三节 瓜蒌
    第四节 香附
第三章 明清山东药材流通与经营地域
    第一节 明清山东药材流通路线
    第二节 清代山东药材集散与贸易
    第三节 明清山东药材生产经营的地域特征
余论
参考文献
附表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后记

(10)数据挖掘模型的创建及其在中医药文献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综述
    一、中医临床遣方用药思维模式探析
    二、数据挖掘及其在中医药领域中的应用现状
第二部分 数据挖掘模型的创建
    一、技术路线图
    二、数据挖掘系统要求
第三部分 数据挖掘模型的应用
    一、多种中医药文献的标引
        1、资料采集
        2、数据挖掘
    二、多名中医医家用药规律
        1、资料采集
        2、数据挖掘
    三、《傅青主女科》用药规律研究
        1、资料采集
        2、数据挖掘
        2.1 方剂频次分析
        2.2 药物频次分析
        2.3 药对频次分析
        2.4 药团频次分析
    四、"治噎膈病"方药运用规律研究
        1、资料采集
        2、数据挖掘
        2.1 药物频次分析
        2.2 药对频次分析
        2.3 药团频次分析
        2.4 剂型频次分析
        2.5 服法频次分析
第四部分 讨论
    一、创建数据挖掘模型的一些认知
    二、名中医学术经验的总结与传承
    三、治噎膈病方剂的有效知识判断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四、狗宝及狗宝的鉴别与采收(论文参考文献)

  • [1]全国地方中药饮片标准现状分析及标准中制定医学项的方法研究[D]. 孙婉萍.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中药茶疗历史与岭南草药茶[D]. 余兆?.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4)
  • [3]变质与未变质僵蚕毒性物质基础解析与炮制原理炮制减毒机理研究[D]. 赵清.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8(07)
  • [4]傣药资源品种整理与分子鉴定[D]. 段宝忠.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7(11)
  • [5]皮肤“癣”类病名考证及其规范研究[D]. 刘涛.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7(01)
  • [6]《本草纲目》药物警戒思想研究[D]. 石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5)
  • [7]外来药用植物的系统整理及研究[D]. 谭晓蕾.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6(02)
  • [8]苗药“筋骨伤喷雾剂”的质量研究与质量标准提升[D]. 许超飞. 贵阳医学院, 2015(07)
  • [9]明清时期山东药材分布与流通的历史地理研究[D]. 张明. 暨南大学, 2012(10)
  • [10]数据挖掘模型的创建及其在中医药文献中的应用研究[D]. 麦乔智.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09(05)

标签:;  ;  ;  ;  ;  

识别和收集狗和小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