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研究

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研究

一、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袁乐[1](2021)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县域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方法研究 ——以江西省铅山县为例》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乡的有序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间产生了难以调和的矛盾。如何统筹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发展关系,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与城镇化转型是我国面临的巨大难题。在国际社会中自然保护地的划定被认为是保持生物多样性,提升区域生态安全的有效工具,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自然保护地的建设与整合优化已成为缓解城市问题,优化人地关系,建设美丽中国,提高人民福祉的重要载体,对于重要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有一定的实践意义。自然保护地的研究起源于美国,国外对于自然保护地的研究较早,国内对自然保护地的研究相对较晚,目前仍处于初步阶段。理论研究方面,本文首先梳理了自然保护地的相关定义与自然保护地研究的理论基础,对国内外自然保护地的建设情况作了简要介绍,之后总结了国内外关于自然保护地的研究方向、研究案例及自然保护地存在不足。案例研究及优化方面,基于自然保护地体系,以江西省铅山县为案例区,对铅山县的自然保护地现状进行了现状梳理,明确铅山县在自然保护地的划定及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以自然保护地内部存在的问题为导向,综合利用熵值法,叠加分析,实地调查等方法,以行政村为单元对铅山县自然保护地的生态价值、自然属性、人为干扰因素进行评价,以评价指数大小为依据,测度铅山县自然保护地纳入与调出地块潜力,提出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方案。由于自然保护地与生态保护红线之间存在交错关系,而自然保护地与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本文在厘清两者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将江西省自然保护地的界定范围与生态保护红线进行衔接性分析,提出自然保护地与生态红线的衔接策略。最后提出铅山县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的保障实施建议,为江西省县域层面的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实现有效的保护提供新思路。

邱航[2](2021)在《我国国家公园社区共管法律制度研究》文中提出国家公园体制改革是我国新时代背景下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我国将对自然保护地进行重新整合优化,循序渐进打造以国家公园为核心的、更为完善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为推动和保障国家公园体制建设工作,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总体方案,围绕国家公园社区协调发展问题提出了建立社区共管机制的要求。社区共管,是一种社区参与保护地治理并承担部分管护职能的共同管理模式,能够切实有效地化解社区与保护地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从而实现生态自然保护与社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双重目标。未来,国家公园将成为我国最重要的自然保护地类型,完善国家公园社区共管法律制度,无论是对国家公园还是对整个自然保护地保护都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主要运用实证研究法、文献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对我国国家公园社区共管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在总结与借鉴我国及国外国家公园社区共管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我国国家公园社区共管法律制度的构建提出具体建议。本文首先提出了研究国家公园社区共管法律制度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并对目前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和评析。接着阐述了社区共管的概念、基本理论,梳理了我国社区共管的发展并总结了相关经验。之后对我国国家公园社区共管法律制度的立法现状、三江源等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社区共管实践进行了分析,提出目前我国国家公园社区共管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缺乏法律保障、没有明确统一的管理体制和缺少完备的社区共管法律规范。最后,总结和借鉴了国外国家公园的社区共管实践经验,提出了完善我国国家公园社区共管法律制度的相关建议。完善建议主要包括:首先,应完善国家公园社区共管法律体系,应在正在制定的《国家公园法》中对社区共管制度作出规定,完善国家公园各地方试点立法中的社区共管的规定,建立起一套中央事权、分级管理、分区管控的国家公园社区共管管理体制。其次,提出了建立社区共管法律制度应当遵循的两项基本原则,即严格生态利益保护原则及维护社区公共利益原则。再次,明确了国家公园社区共管的主体及其在共管中的权利义务及责任,提出了应完善和细化社区共管的具体规则。最后,提出应继续完善国家公园自然资源权属制度、资金保障制度、生态补偿制度,确保社区共管法律制度的有效施行。

武刚[3](2021)在《祁连山国家公园综合行政执法研究》文中认为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开展以来,社会各界对整治、修复和保护祁连山生态环境给予高度关注,特别是围绕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从根本上实现对祁连山生态环境的保护展开了全方位、立体式的探索与实践。历经三年多的试点工作,祁连山国家公园域内实现了“由乱到治”的跨越,依法治理祁连山成为广泛共识。在推动这一目标实现的过程中,要在遵循保护优先原则的基础上,着重考量以往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相关法律规范的制定与实施存在的问题,尤其是解决长期以来多部门执法导致的实际监管与治理缺位错位的现象。按照这一较为鲜明的问题导向,从中央的试点方案到地方的实施方案均把构建综合执法体制机制作为关键内容,以期通过国家公园内的综合执法实效推进祁连山治理体系的完善和治理能力的提升。因此,立足综合行政执法理念与实践来探究依法治理祁连山的具体路径就更具现实价值与深远意义。综合行政执法在国家公园内的运行虽然鲜闻,但在国内外执法实践中确有采用,该种执法方式的运用深受特定领域、特定区域差异性条件的限制,执法程序及执法效果又与之独特的自然人文状况密不可分,可见历史性、系统性与复杂性成为该探究不可回避的重要特征。文章首先介绍以往祁连山依法治理过程中采用的体制机制以及存在的问题与短板,从而指出祁连山综合执法的现实性和针对性。随后以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开展为起点,梳理中央和地方在构建国家公园内综合执法机制的政策性要求,并对祁连山治理修复过程中已有的综合执法实践经验进行归纳和总结,为后续综合执法工作提供基础。此外,还要通过对国内部分国家公园现有执法体制机制的对比分析,考察综合执法实效及可推广经验;同时,对域外较为成熟的国家公园执法模式进行了解和研究,尤其关注各个国家公园在执法机构设置、执法权限配置和执法成效提升层面采取的具体措施,以期对祁连山综合执法提供有效借鉴。最后,在上述篇章的探究基础上,尝试从法律规范完善、执法权限优化、执法能力提升等维度提出合理化建议,并结合行政执法与刑事执法、司法审判等环节衔接的理论逻辑,形成具有一定可操作性的对策助力祁连山国家公园管理机构的执法工作,促进祁连山依法治理长效有序推进。

张雅馨,刘霞,张博,谢屹[4](2020)在《自然保护区建立是否必然导致农户收入低——基于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外社区农户收入的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究自然保护区内外社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及其成因,检验自然保护区建立是否必然导致农户收入低,为完善自然保护区社区政策、促进自然保护区和社区协调发展提供对策建议。【方法】采用系统抽样方法,从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外社区选取30个自然村(区内12个、区外18个) 174户农户作为研究对象,于2011、2014和2015年开展3次问卷访谈和跟踪调查,运用描述统计分析方法呈现区内外社区农户收入水平、收入结构和收入动态变化。基于可持续生计框架构建自然保护区内外社区农户收入差异成因的理论分析模型,并利用工具变量(2SLS)模型进行解析。【结果】在3个时间节点,自然保护区内社区农户收入均明显高于区外,自然保护区建立没有导致农户收入低,其受自然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物质资本和金融资本共同影响,尤其是自然资本和人力资本发挥主要作用。【结论】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自然保护区建立不会必然导致农户收入低,反而有利于农户收入增长,促进自然保护区和社区关系融恰。为提高农户收入并促进自然保护区和社区协调发展,应在已有社区政策基础上,扩大政策影响面,增强农户风险应对能力,巩固和提升已取得的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成效。

薛剑青[5](2019)在《构建国家公园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以武夷山国家公园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家公园体制建设已经成为建立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中的重要环节之一,我国国家公园体制新发展进入新阶段,上升到国家层面。2017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对这一领域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指导作用。国家公园作为一种特殊的公共游憩空间实体,其提供的生态效益具有明显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与国家公园内湿地、草原、森林等单一生态要素提供的生态效益难以区分,因此,国家公园生态补偿与其他生态补偿类型也易相混淆。所以国家公园生态补偿需要将区域内的山水林田湖草等多生态要素统筹系统考察,才能更好规划生态补偿机制。对于当前国家公园生态补偿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本文在总结概括国内外关于国家公园生态补偿文献的基础上,对国家公园与生态补偿的内涵和特征进行全面、深入地论述,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理论依据,探究建立国家公园生态补偿机制的现实意义。在比较分析国际范围内关于国家公园生态补偿实践,借鉴其关于国家公园生态补偿制度、方式、标准等方面的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探索我国国家公园生态补偿机制未来发展方向,并尝试探索国家公园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以福建省武夷山国家公园为典型案例进行深入调研分析,阐述武夷山国家公园建设及生态补偿的现状,总结武夷山国家公园实际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对策,这对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事业、社区经济发展、当地传统文化的传承、提升社区居民生态意识以及推进生态文明体制建设都有着十分重大的价值和意义,以此为全国范围内国家公园生态补偿的研究以及生态补偿机制的推广提供思路。

刘晓满[6](2019)在《生态旅游对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农户生计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于自然地理环境比较特殊的自然保护区当地农户来说,要改变其对自然环境和资源的高度依赖性,发展生态旅游是一个最佳的途径和方式。自然保护区对于发展生态旅游具有天然的资源环境优势,旅游业的发展势必会对当地农户生计的变迁产生重要影响。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周边农户以单一的茶叶经济为主要的家庭收入来源,对自然保护区自然资源依赖性比较大,同时茶叶收入也受市场价格的波动影响比较大。为实证分析旅游经济对其他经济活动的影响,本研究选择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为研究案例地,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社会交换理论等为理论基础,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实地调查和访谈,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阐析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当地农户生计状况,通过配对样本检验,分析生态旅游发展对当地农户传统生计影响,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农户选择旅游生计的影响因素,最后提出促进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在农户生计资本状况方面,生态旅游发展前后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当地农户五大生计资本的数量和结构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其中金融资本和自然资本增长幅度较大。此外,通过对比发现,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当地农户生计资本的储量和结构具有差异性,且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外部农户生计资本储量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自然保护区内部农户生计资本增长幅度。(2)在农户生计策略方面,生态旅游发展后,以旅游主导生计类型的农户数量越来越多,而务工主导型农户数量逐渐减少,主要转移到农业主导型、旅游主导型和混合主导型的类型中;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四类生计类型除了旅游主导型农户的生计多样化指数出现下降的趋势,其他三类的农户生计多样化指数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3)在农户生计结果方面,生态旅游开展后,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农户的收入结构逐渐均衡化;农户的家庭非农收入比重逐渐上升,主要体现在经商和旅游收入比重的增加,并且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区外农户非农收入比重高于区内农户,但是农业收入仍占据主导。在消费方面,农户的消费结构逐渐趋向生活化,食品、能源支出在家庭支出中的比重越来越大,而医疗支出和农业支出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少。(4)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发现:家庭收入、家庭成员有无政府成员、对发展生态旅游的态度等对农户选择参与旅游的生计策略具有显着的影响;而受教育程度、参与社区组织、茶园指标等的影响效果相对较小。(5)生态旅游的参与往往需要得到茶叶经济带来资金的支持。对于其他普通农户来说,参与生态旅游经营除了资金限制之外,还有一些经营意识、语言能力、交流能力等条件限制,使得当前农户生态旅游参与程度较低。

陈静杰[7](2019)在《国家公园理念下福建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环境教育模式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环境教育已经成为国外国家公园提高居民和游客环境保护意识的重要手段。然而,由于我国刚刚开展国家公园的试点工作,以自然保护区为主体的国家公园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环境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尚处于转型阶段,导致自然保护区强调了保护,忽视了游客和居民等利益相关者对环境教育的需求,使得自然保护区保护与发展的矛盾与日俱增。基于此,本文以福建省14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景观生态学理论和传播学理论,采用实地调研、深度访谈、文本分析法,揭示自然保护区环境教育现状、问题及其影响因素,并借鉴国家公园理念提出环境教育模式优化建议。研究发现:(1)福建省自然保护区均设有针对性的管理条例,各自然保护区基本建有生态博物馆、科教宣传中心等环境教育基础设施,开展包括宣讲、宣传册、防火演练、宣传片、校管合作等简单环境教育活动;(2)实地调研分析显示,福建省自然保护区环境教育仍存在目标不明确、方式单一、过程乏味、效果较差等问题;(3)词频和语义网络分析显示,自然保护区环境教育活动问题主要原因包括不同利益相关者诉求不协调、基础设施不完善、高素质环境教育设计及管理人才缺乏、组织结构不健全等。本研究在理论上,借鉴国家公园理念,进一步丰富了利益相关者理论在自然保护区环境教育中的运用,在实践中,揭示了自然保护区开展环境教育的障碍因素,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廖凌云[8](2018)在《武夷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社区规划研究》文中认为统筹社区发展与生态保护是中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的重点与难点。世界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地已由消极保护走向社区参与的积极保护。然而,在中国国家公园体制试点阶段,部分试点区仍采用核心区生态移民的消极保护方式来简单化处理社区问题。试点区的社区政策多为通则式、均质化条款,缺乏对社区管理、社区参与机制和社区发展等方面现状问题的系统认识。研究以中国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的社区问题为研究对象与切入点,综合多学科方法建构了基于多尺度社区问题分析的社区规划研究框架,以武夷山试点区为实证案例系统分析了社区问题的空间布局特征、时空变化以及关键影响因素,并反馈与完善了规划研究框架的内容与方法。研究首次建构了中国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社区规划研究的理论框架,填补了对武夷山试点区社区规划研究的空白,也为中国乃至世界其他自然保护地的社区规划提供了理论和案例参照。研究通过大量的实地调研和访谈,运用耦合空间和机制的系统分析方法,从区域、试点区和社区三个尺度深入解析武夷山试点区社区的现状问题和形成机制。研究揭示了武夷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社区问题的复杂性、尺度效应和不确定性,并从意识、技术和制度三个方面归纳了社区问题的根源,基于对社区问题的系统认识,研究提出以“区域协调发展、人地关系优化和社区能力提升”为优化目标,并从空间和机制两方面提出社区规划的优化策略。空间规划优化策略包括划定多层次的生态缓冲区、调整和细化功能分区和优化社区分类调控。机制优化策略包括:完善联合保护机制,健全区域协调机制;优化资源产权制度,完善社区参与制度;细化社区发展机制,推动社区营造计划。研究对武夷山试点区社区规划案例展开系统研究,初步探索了实现中国东部地区国家公园“人-地”关系和谐的社区规划途径,从社区规划的视角为中国国家公园总体规划及体制建设的完善提供政策建议。

张柏[9](2017)在《生态地域观下福建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社区发展研究》文中指出当前,由于自然保护区的建立,我国自然保护区及周边社区的资源利用受到限制,发展也受到很大制约,保护区管理部门与社区的关系相对紧张,所以,急需寻找一种能够协调自然保护区与社区之间关系的发展形式,来解决保护与发展的问题,使自然保护区能够可持续发展下去。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周边社区的发展形式相对其他自然保护区更加科学,无论是资源利用还是社区共管,都存在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据可靠数据表明,在资源受到限制的前提下,武夷山保护区内社区居民的平均收入要高于区外居民的平均收入,这说明福建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及周边社区的发展十分具有代表性,研究其发展过程是非常有必要的。该研究以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地域观和绿色发展理念为主要指导,以第一手的问卷调查结果作为研究基础,通过对保护区社区的四种主要资源利用方式的分析,找到其在发展过程中值得借鉴的部分,并且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最终解决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与社区之间就环境保护同资源利用出现矛盾的问题,在协调保护区保护与发展关系的同时,促进保护区及周边社区可持续发展。

吴丽媛[10](2016)在《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农户可持续生计研究》文中提出自然保护区对维护区域资源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但是自然保护区建立限制了社区农户对资源的利用,制约当地经济的发展和农户生计水平的提高。倘若自然保护区管理部门不对社区农户加以约束,又可能导致资源环境受损,最终影响农户生计的可持续发展。所以,自然保护区和社区农户的矛盾问题成为区域协调发展的焦点。本文以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调研法、参与式农村评估法、层次分析法和数理统计等,建立了适用于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农户可持续生计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在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指导下,对农户生计资本、生计策略、生计后果以及生计问题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利用层次分析法对农户生计可持续性进行评价。最后,针对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农户生计存在问题提出相应的策略,以期为自然保护区农户生计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参考。研究结果表明,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农户生计可持续性整体上处于中等水平,生计具有可持续性,但水平较低,抵御外在环境变化能力较弱。农户生计资本总体处于中等水平,其中金融资本水平最高,社会资本水平最低。农户生计策略总指数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农户生计多样化和生计非农化水平一般。同时,研究发现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农户生计存在问题有农户生计方式单一,对自然资源依赖性强,农户收入受市场影响严重,常驻人口流失多,社区基础设施落后,野生动物侵扰农户现象频发等。基于以上研究,本文提出依靠科技,扶持支柱产业发展;调整产业结构,培育多种经营方式;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实施社区共管;丰富农户社会资源等措施,以实现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农户生计的可持续发展。

二、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县域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方法研究 ——以江西省铅山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2 理论基础及相关研究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生态系统理论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3 环境承载力理论
        2.2.4 人地关系理论
    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2.3.1 国外研究进展
        2.3.2 国内研究进展
        2.3.3 研究评述
3 研究区域概况及数据来源与处理
    3.1 研究区概况
        3.1.1 铅山县自然保护地概况
        3.1.2 研究范围介绍
    3.2 数据分析方法与处理
        3.2.1 纳入与调出自然保护地潜力评价指标分体系建立
        3.2.2 评价指标选取
        3.2.3 因子层的来源与处理
        3.2.4 指标权重确定
        3.2.5 评价标准确定
        3.2.6 评价结果分析
4 县域自然保护地总体优化方案
    4.1 不同类型自然保护地之间问题分析
    4.2 自然保护地内部问题分析
    4.3 纳入自然保护地地块可行性分析
    4.4 自然保护地地块调出可行性分析
        4.4.1 自然保护区地块调出分析
        4.4.2 森林公园地块调出分析
    4.5 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结果
    4.6 自然保护地范围调整的影响评价
5 优化方案的衔接性分析及效益分析
    5.1 生态保护红线概况
        5.1.1 优化前生态保护红线
        5.1.2 优化后生态保护红线
    5.2 自然保护地与生态保护红线衔接
        5.2.1 自然保护地与生态保护红线的联系
        5.2.2 整合优化前自然保护地与生态保护红线衔接
        5.2.3 整合优化后自然保护地与生态保护红线衔接
    5.3 自然保护地未纳入生态保护红线分析
    5.4 自然保护地与生态保护红线衔接策略
        5.4.1 明确自然保护地和生态保护红线管控规则
        5.4.2 进一步优化调出矛盾冲突要素
    5.5 自然保护地优化实施保障措施
        5.5.1 加强与土地调查数据、林业调查数据的衔接
        5.5.2 完善县域自然保护地体系构建
        5.5.3 逐步建立自然保护地监管体系
    5.6 综合效益分析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与讨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2)我国国家公园社区共管法律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1.2.2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文献评析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 主要工作和创新
    1.5 论文基本结构
第2章 我国国家公园社区共管概述
    2.1 社区共管的概念、内涵及其特征
    2.2 社区共管法律制度理论基础
        2.2.1 参与式发展理论
        2.2.2 新公共服务理论
        2.2.3 系统论
    2.3 我国社区共管的发展及实践经验
        2.3.1 社区共管的发展
        2.3.2 社区共管的实践经验
    2.4 小结
第3章 我国国家公园社区共管制度的立法实践及存在的问题
    3.1 我国国家公园中央立法中关于社区共管的立法现状
    3.2 我国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中社区共管的地方立法现状及实践
        3.2.1 试点的立法现状
        3.2.2 试点的主要实践
    3.3 我国国家公园社区共管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
        3.3.1 缺乏社区共管的顶层法律设计
        3.3.2 社区共管的地方立法不完善
        3.3.3 社区共管的管理体制尚不明确统一
        3.3.4 社区权利不明确清晰
        3.3.5 其他相关制度尚不完备
    3.4 小结
第4章 国外国家公园社区共管制度借鉴
    4.1 国外国家国家公园社区共管
        4.1.1 美国国家公园的社区共管
        4.1.2 日本国家公园的社区共管
        4.1.3 加拿大国家公园的社区共管
        4.1.4 英国国家公园的社区共管
        4.1.5 南非国家公园的社区共管
    4.2 国外国家公园社区共管的经验借鉴
    4.3 小结
第5章 我国国家公园社区共管法律制度的完善
    5.1 完善我国国家公园社区共管法律体系
        5.1.1 建立国家公园社区共管的顶层法律设计
        5.1.2 完善国家公园社区共管管理体制
        5.1.3 完善各试点地方的国家公园社区共管立法
    5.2 确立社区共管的基本原则
    5.3 明确国家公园社区主体资格认定标准
    5.4 明确国家公园社区共管的内容和路径
        5.4.1 社区的共管内容
        5.4.2 社区的共管路径
    5.5 细化国家公园社区主体的权利义务及责任
        5.5.1 社区的权利
        5.5.2 社区的环境法律义务及责任
    5.6 完善国家公园社区共管相关法律制度
        5.6.1 完善自然资源权属制度
        5.6.2 完善资金保障机制
        5.6.3 健全生态补偿制度
    5.7 小结
结论与展望
    1.结论
    2.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3)祁连山国家公园综合行政执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祁连山生态保护行政执法的概况与困境
    第一节 祁连山生态保护行政执法运行概况
        一、执法机制的建立与发展
        二、执法工作基本格局的形成
    第二节 祁连山生态保护执法的主要问题
        一、立法难以有效指导执法
        二、执法效能与治理目标不相适应
第二章 构建祁连山国家公园综合行政执法的基础
    第一节 推进国家公园综合执法的法理价值
        一、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的现实要求
        二、国家公园综合执法的价值追求
    第二节 祁连山国家公园行政执法改革经验
        一、“联合”与“综合”的模式选择
        二、现阶段综合执法取得的成效
第三章 国家公园执法实践考察与经验借鉴
    第一节 域外国家公园立法与执法概况
        一、美国
        二、巴西
        三、俄罗斯
    第二节 我国国家公园立法与执法考察
        一、三江源国家公园
        二、武夷山国家公园
        三、神农架国家公园
    第三节 经验与启示
        一、域外典型国家的制度借鉴
        二、我国国家公园执法实践经验
第四章 祁连山国家公园综合行政执法发展进路
    第一节 遵循综合行政执法的理论逻辑
        一、回归国家公园综合行政执法的价值
        二、把握国家公园综合行政执法的基本原则
    第二节 强化综合行政执法的立法保障
        一、增强现行立法的适应性
        二、突出国家公园立法的针对性
    第三节 提升综合行政执法的整体效能
        一、遵循“因地制宜”加强执法队伍建设
        二、完善“垂直体系”平衡执法权配置
        三、依托“森林公安+”模式强化行刑协同
        四、立足“能动司法”促进行政与司法衔接
        五、探索“智慧执法”破解时空制约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自然保护区建立是否必然导致农户收入低——基于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外社区农户收入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来源与分析
    1.1 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社区概况
        1.1.1 自然保护区概况
        1.1.2 社区发展概况
    1.2 数据获取方法
2 理论分析与实证模型
    2.1 理论分析
    2.2 实证模型
3 实证研究结果
    3.1 统计结果
    3.2 计量分析结果
    3.3 稳健性检验
4 结论与政策建议
    4.1 结论
    4.2 政策建议

(5)构建国家公园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以武夷山国家公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一、国家公园生态补偿机制的立法研究
        二、国家公园生态补偿标准与方式研究
        三、国家公园生态补偿机制实证研究
        四、研究述评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与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构建国家公园生态补偿机制的理论基础与现实意义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国家公园定义
        二、生态补偿
    第二节 国家公园生态补偿的利益相关者分析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
        二、国家公园生态补偿的利益相关者
    第三节 构建国家公园生态补偿机制的现实意义
        一、促进生态保护与开发利用协调发展
        二、培育区域绿色产业发展新动能
        三、实现从分散性生态补偿向综合性生态补偿转变
第二章 国家公园生态补偿机制的比较与选择
    第一节 政府主导型生态补偿机制
        一、政府主导生态补偿机制特点
        二、政府主导生态补偿机制缺陷
        三、我国政府主导生态补偿机制的现状
    第二节 市场主导型生态补偿机制
        一、市场主导生态补偿机制特点
        二、市场主导生态补偿机制缺陷
        三、我国市场主导生态补偿机制的现状
    第三节 网络化生态补偿机制
        一、国家公园内部补偿
        二、中央政府纵向补偿
        三、区域横向补偿
第三章 国家公园生态补偿机制的国际经验
    第一节 国际国家公园生态补偿基本特点
        一、国家公园生态补偿制度化
        二、国家公园生态补偿标准动态化
        三、国家公园生态补偿方式多样化
        四、国家公园生态补偿资金管理规范化
    第二节 国家公园生态补偿机制的国际经验
        一、加快国家公园生态补偿的立法进程
        二、积极探索适合国情的国家公园生态补偿方式
        三、探索多方能接受的国家公园生态补偿标准
        四、秉持市场运作与政府调控相结合的原则
第四章 建立国家公园生态补偿机制的基本框架
    第一节 建立国家公园生态补偿利益相关者识别机制
        一、国家公园生态补偿利益相关者识别
        二、确定国家公园生态补偿主体
        三、确定国家公园生态受偿主体
    第二节 建立国家公园生态补偿标准计价机制
        一、生态补偿标准方法选择
        二、生态补偿标准确定
    第三节 建立国家公园生态补偿途径选择机制
        一、补偿资源筹集途径
        二、生态补偿资源发放途径
    第四节 建立国家公园生态补偿实施的保障机制
        一、国家公园生态补偿制度保障
        二、国家公园生态补偿社会保障
        三、国家公园生态补偿技术保障
第五章 武夷山国家公园生态补偿机制构建
    第一节 武夷山国家公园发展状况
        一、武夷山国家公园基本情况
        二、武夷山国家公园保育状况
        三、武夷山国家公园社会经济概括
        四、武夷山国家公园管理机制
        五、武夷山国家公园生态保护情况
    第二节 武夷山国家公园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一、武夷山国家公园生态补偿利益相关者确定
        二、武夷山国家公园生态补偿模式确定
        三、武夷山国家公园生态补偿保障机制
    第三节 武夷山国家公园生态补偿存在的问题
        一、生态保育与自然资源开发的矛盾
        二、管理机制不成熟不利补偿推行
        三、生态补偿执行机制不健全
        四、补偿理念偏差影响机制构建
    第四节 完善武夷山国家公园生态补偿机制的思路与对策
        一、创建政府主导的网络化生态补偿机制
        二、推动建设国家公园生态社区共管机制转变补偿理念
        三、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四、发展多样化生态补偿方式
        五、健全生态补偿监管机制提高效率
第六章 结论与不足
    一、主要结论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6)生态旅游对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农户生计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研究背景
    2 研究意义
    3 研究方法
    4 技术路线
    5 研究内容
第一章 研究综述
    1.1 自然保护区农户生计研究
        1.1.1 资源环境保护与农户生计关系研究
        1.1.2 自然保护区农户生计资本研究
        1.1.3 自然保护区农户生计策略研究
        1.1.4 自然保护区农户生计结果研究
    1.2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发展研究
        1.2.1 生态旅游资源评价研究
        1.2.2 生态旅游开发策略研究
    1.3 生态旅游发展对农户生计影响的研究
        1.3.1 对农户生计资本影响的研究
        1.3.2 对农户生计策略影响的研究
        1.3.3 生态旅游发展对农户生计结果影响的研究
    1.4 研究述评
        1.4.1 研究区的选择缺乏全面性
        1.4.2 自然保护区生计研究缺乏差异化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自然保护区
        2.1.2 生计
        2.1.3 可持续生计
        2.1.4 自然保护区当地农户
        2.1.5 生态旅游
    2.2 理论基础
        2.2.1 社区参与旅游理论
        2.2.2 可持续生计理论
        2.2.3 社会交换理论
第三章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来源
    3.1 研究区概况
        3.1.1 地理位置
        3.1.2 自然地理环境
        3.1.3 社会经济条件
        3.1.4 旅游资源概况
        3.1.5 生态旅游发展概况
    3.2 数据来源
        3.2.1 政府部门相关报告及统计资料
        3.2.2 问卷调查及半结构访谈资料
第四章 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农户生计概况
    4.1 生计资本评价指标体系
        4.1.1 生计资本指标的确定
        4.1.2 生计资本权重的确定
    4.2 农户生计资本概况
        4.2.1 人力资本
        4.2.2 自然资本
        4.2.3 物质资本
        4.2.4 金融资本
        4.2.5 社会资本
    4.3 农户生计策略概况
        4.3.1 农户的分类
        4.3.2 农户生计多样化
    4.4 农户生计结果概况
        4.4.1 家庭收入结构
        4.4.2 家庭消费结构
        4.4.3 生活满意度
第五章 生态旅游对农户生计的影响
    5.1 生态旅游对农户生计资本的影响
        5.1.1 生态旅游对人力资本的影响
        5.1.2 生态旅游对自然资本的影响
        5.1.3 生态旅游对物质资本的影响
        5.1.4 生态旅游对金融资本的影响
        5.1.5 生态旅游对社会资本的影响
    5.2 生态旅游对农户生计策略的影响
        5.2.1 生态旅游对农户生计活动类型的影响
        5.2.2 生态旅游对农户生计多样化的影响
        5.2.3 农户旅游生计策略影响因素的分析
    5.3 生态旅游对农户生计结果的影响
        5.3.1 生态旅游对农户收入结构的影响
        5.3.2 生态旅游对农户消费结构的影响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政策建议
    6.3 可能创新点
    6.4 不足及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科研项目
论文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7)国家公园理念下福建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环境教育模式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第四节 文献综述
        一、环境教育
        二、国家公园环境教育
        三、研究评述
        四、环境教育模式总结
第一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
        一、环境教育
        二、环境解说
        三、自然保护区
        四、国家公园
        五、国家公园理念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
        二、景观生态学理论
        三、传播学理论
第二章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第一节 数据来源
        一、样本选取
        二、数据汇总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文本分析
        二、实地调查
        三、深度访谈
第三章 福建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环境教育现状
    第一节 福建省自然保护区概况
    第二节 福建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环境教育特征
        一、环境教育制度比较完善
        二、配备相关专业类型环境教育人才
        三、普遍设立环境教育场所
        四、开展环境教育活动较为普遍
    第三节 福建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环境教育现行模式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福建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环境教育存在问题及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自然保护区环境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环境教育目标不明确
        二、环境教育过程乏味
        三、环境教育方式单一
        四、环境教育效果不明显
    第二节 导致自然保护区环境教育问题原因
        一、利益相关者诉求协调不足
        二、缺乏高素质设计与管理人才
        三、环境教育配套设施不完善
        四、组织结构不健全
第五章 环境教育模式优化
    第一节 明确环境教育目标
        一、发布自然保护区环教公约
        二、协调利益相关者诉求
    第二节 丰富环境教育方式
        一、设计形式多样的标识牌
        二、利用先进电子技术增加互动
        三、重视环境解说系统
        四、增设保护区APP
    第三节 优化环境教育过程
        一、吸收高素质设计及解说人才
        二、建立人才培养规范
    第四节 提升环境教育效果
        一、建全管理局组织结构
        二、加强各组织部门联系
    第五节 福建省自然保护区环境教育优化模式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展望
附录1
    一、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二、峨嵋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三、漳江口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四、虎伯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五、君子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六、梁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七、龙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八、茫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九、梅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十、闽江河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十一、闽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十二、深沪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十三、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十四、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附录2
    一、龙栖山访谈文本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8)武夷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社区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相关概念与研究范围的界定
        1.1.1 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
        1.1.2 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社区
        1.1.3 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社区规划
    1.2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1.2.1 国际背景
        1.2.2 国内背景
        1.2.3 研究切入点和拟解决的问题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
        1.4.1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1.4.2 论文的章节安排
    1.5 研究方法
        1.5.1 系统论方法
        1.5.2 社会调查方法
        1.5.3 空间分析方法
第2章 中国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社区问题的复杂性分析及社区规划评述
    2.1 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社区的现状特征
        2.1.1 人口社会:农村社区为主,人口密度东西差异大
        2.1.2 资源权属:集体土地比例高,资源使用权有争议
        2.1.3 产业经济:产业结构较单一,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2.2 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社区问题的复杂性分析
        2.2.1 以集体林为主的非自然保护地面积增加
        2.2.2 多种自然保护地与社区的多重矛盾叠加
    2.3 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社区规划评述
        2.3.1 试点区相关社区规划政策概述
        2.3.2 问题一:周边社区合作保护策略缺乏保障制度的设计
        2.3.3 问题二:分区管理与社区搬迁策略忽略社区发展权益
        2.3.4 问题三:同质化的社区发展策略忽略社区内部差异性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多尺度问题分析的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社区规划研究框架建构
    3.1 相关研究综述
        3.1.1 中国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社区研究进展
        3.1.2 中国自然保护地社区问题研究综述
        3.1.3 中国自然保护地的社区规划研究综述
        3.1.4 国外国家公园的社区规划研究综述
        3.1.5 小结
    3.2 框架建构思路与理论基础
        3.2.1 思路:以社区问题的多尺度系统分析为切入点
        3.2.2 系统论
        3.2.3 冲突理论
    3.3 框架建构的目标与意义
        3.3.1 目标:针对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
        3.3.2 意义:提升认识和提供指导
    3.4 框架的内容与方法
        3.4.1 研究对象
        3.4.2 研究步骤与内容
        3.4.3 研究方法体系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武夷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概况及研究框架概述
    4.1 基本情况
        4.1.1 地理位置与范围
        4.1.2 自然文化资源概况
    4.2 社区概况
        4.2.1 区内社区概况
        4.2.2 周边社区概况
        4.2.3 社区管理现状
    4.3 武夷山试点区社区典型性分析
    4.4 武夷山试点区社区规划研究框架概述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武夷山试点区周边社区的问题研究
    5.1 问题识别:周边社区对试点区的影响与威胁
        5.1.1 野生动物的栖息地破碎化与孤岛化保护
        5.1.2 壮年晚期、老年期丹霞地貌局部地区受损
        5.1.3 九曲溪流域的水质、水量面临潜在威胁
        5.1.4 影响与威胁因素的空间分布现状
    5.2 试点区周边社区的土地利用变化分析——以武夷山市为例
        5.2.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5.2.2 1992-2014 年武夷山市建设用地的扩张分析
        5.2.3 1992-2014 年九曲溪东南支流流域的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5.3 周边社区问题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
        5.3.1 周边社区经济发展诉求大
        5.3.2 区域联合保护政策不完善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武夷山试点区内社区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矛盾研究
    6.1 问题识别:试点区内社区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矛盾
        6.1.1 山上:茶林之争
        6.1.2 山下:人地矛盾
    6.2 试点区茶园建设管理的古今变化分析
        6.2.1 选址布局:从分散种植到集中密植
        6.2.2 环境营造:从茶林相生到全垦除杂
        6.2.3 耕种管理:从精耕细作到粗耕药作
    6.3 试点区内社区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矛盾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
        6.3.1 意识:传统生态理念转变,注重短期经济利益
        6.3.2 技术:茶园建设技术改变,茶产业发展不充分
        6.3.3 制度:产权制度不完善,被动式社区参与保护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武夷山试点区内社区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7.1 问题识别:试点区内社区经济发展问题
        7.1.1 区域发展不平衡
        7.1.2 贫富收入差距大
        7.1.3 产业发展不充分
    7.2 典型社区的产业发展脉络
        7.2.1 自然保护区社区产业发展脉络——以桐木村为例
        7.2.2 武夷山地区社区茶产业发展脉络——以黄柏村为例
    7.3 试点区社区经济发展问题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
        7.3.1 社区基础条件差异
        7.3.2 社区能力建设不足
        7.3.3 社区发展政策不同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基于多尺度社区问题分析的试点区社区规划优化
    8.1 武夷山试点区多尺度问题分析小结
    8.2 武夷山试点区社区规划相关政策评述
        8.2.1 区域协调相关政策未明确空间和保障机制的设计
        8.2.2 社区管理相关政策或将加剧试点区与社区的矛盾
        8.2.3 社区发展相关政策忽略社区的差异性和能力提升
    8.3 武夷山试点区社区规划优化的目标及内容框架
        8.3.1 社区规划的优化目标
        8.3.2 社区规划的内容框架
    8.4 区域尺度的社区规划优化对策
        8.4.1 划定多层次的生态缓冲区
        8.4.2 完善联合保护机制,健全区域协调机制
    8.5 试点区尺度的社区规划优化对策
        8.5.1 调整和细化功能分区
        8.5.2 优化资源产权制度,完善社区参与制度
    8.6 社区尺度的社区规划优化对策
        8.6.1 优化社区分类调控
        8.6.2 细化社区发展机制,推动社区营造计划
    8.7 本章小结
第9章 结论与讨论
    9.1 结论
        9.1.1 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的社区特征及社区问题的复杂性
        9.1.2 基于多尺度问题分析的试点区社区规划研究框架建构
        9.1.3 武夷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的社区问题及形成机制
        9.1.4 基于多尺度问题分析的武夷山试点区社区规划优化
    9.2 讨论
        9.2.1 创新点
        9.2.2 局限性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中国自然保护地与社区的冲突案例分析一览表
附录B 访谈情况汇总表及部分访谈摘录
附录C 社区调查问卷
附录D 黄柏村口述史访谈大纲及部分访谈摘录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9)生态地域观下福建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社区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理论意义
        1.2.3 研究的实践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
        1.4.1 自然保护区和社区的概念
        1.4.2 自然保护区及周边社区的资源利用现状
        1.4.3 自然保护区及周边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1.5 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2章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及周边社区发展概况
    2.1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概况
    2.2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及周边社区资源利用现状
第3章 武夷山保护区及周边社区的资源可持续利用分析
    3.1 红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分析
        3.1.1 正山小种红茶发展的文化背景
        3.1.2 案例分析—金骏眉的成功
    3.2 毛竹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分析
    3.3 蜂蜜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分析
    3.4 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分析
        3.4.1 生态旅游的概念
        3.4.2 武夷山保护区的生态旅游现状
        3.4.3 武夷山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开发和利用分析
第4章 武夷山保护区及周边社区发展主要问题的成因分析
    4.1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及周边社区经济发展方面的问题成因分析
        4.1.1 保护区及周边社区高端茶发展放缓
        4.1.2 保护区及周边社区产业结构单一
        4.1.3 自然保护区及周边社区贫富差距较大
    4.2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存在主要问题的成因分析
第5章 武夷山保护区及周边社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5.1 科学的理论指导
        5.1.1 依据可持续发展理论宏观指导保护区社区的发展
        5.1.2 依据生态地域观来发展社区并提高社区共管机制的成效
        5.1.3 依据绿色发展理念落实发展对策
    5.2 优化资源利用形式
        5.2.1 发展多种资源经营取代单一资源经营
        5.2.2 对自然保护区及周边社区优势资源及时认证
        5.2.3 注重品牌宣传与保护
        5.2.4 在生态系统完整的基础上保证资源利用的绿色无污染
        5.2.5 其他
    5.3 完善社区共管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10)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农户可持续生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1 研究背景
        1.1 政策
        1.2 自然保护区农户生计
    2 研究意义
        2.1 理论意义
        2.2 实践意义
    3 研究方法
    4 技术路线
    5 研究内容
第一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
    1.1 可持续生计研究综述
        1.1.1 国外可持续生计研究
        1.1.2 国内可持续生计研究
    1.2 自然保护区社区农户生计研究综述
        1.2.1 国外自然保护区社区农户生计研究
        1.2.2 国内自然保护区社区农户生计研究
    1.3 研究述评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自然保护区
        2.1.2 自然保护区农户
        2.1.3 可持续生计
    2.2 理论基础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可持续生计理论
        2.2.3 生态经济学理论
        2.2.4 资源配置理论
第三章 研究区概况和数据来源
    3.1 研究区概况
        3.1.1 地理位置与范围
        3.1.2 自然地理环境
        3.1.3 社会经济环境
        3.1.4 功能区划
    3.2 数据来源
        3.2.1 问卷调查背景
        3.2.2 问卷调查内容
        3.2.3 调查问卷的人口统计特征
第四章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农户生计状况
    4.1 农户生计资本
        4.1.1 自然资本
        4.1.2 人力资本
        4.1.3 物质资本
        4.1.4 金融资本
        4.1.5 社会资本
    4.2 农户生计策略
        4.2.1 生计方式
        4.2.2 生计多样化
        4.2.3 生计替代
    4.3 农户生计结果
        4.3.1 收入与消费
        4.3.2 生态环境
    4.4 农户生计面临问题
        4.4.1 对自然资本依赖性强
        4.4.2 农户生计方式单一
        4.4.3 农户收入受市场影响严重
        4.4.4 常驻人口流失多
        4.4.5 社区基础设施落后
        4.4.6 野生动物侵扰农户现象频发
第五章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农户可持续生计评价
    5.1 农户生计资本评价
        5.1.1 农户生计资本评价指标的构建
        5.1.2 农户生计资本评价方法
        5.1.3 农户生计资本评价结果与分析
    5.2 农户生计策略评价
        5.2.1 农户生计策略评价的指标
        5.2.2 农户生计策略的评价方法
        5.2.3 农户生计策略评价结果与分析
    5.3 农户生计可持续性评价
        5.3.1 农户生计可持续性评价的指标体系
        5.3.2 农户生计可持续性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5.3.3 农户生计可持续性评价结果
第六章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农户生计可持续发展对策
    6.1 依靠科技,扶持支柱产业发展
    6.2 调整产业结构,培育多种经营方式
    6.3 完善基础建设,引导人口集聚
    6.4 构建资源与社区经济和谐共生的制度体系
    6.5 丰富农户社会资源,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6.6 激发农户创新意识,促进当地特色农业发展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的创新之处
    7.3 研究不足及展望
附录1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四、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县域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方法研究 ——以江西省铅山县为例[D]. 袁乐. 江西师范大学, 2021(12)
  • [2]我国国家公园社区共管法律制度研究[D]. 邱航. 山西财经大学, 2021(09)
  • [3]祁连山国家公园综合行政执法研究[D]. 武刚. 兰州大学, 2021(12)
  • [4]自然保护区建立是否必然导致农户收入低——基于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外社区农户收入的实证研究[J]. 张雅馨,刘霞,张博,谢屹. 林业科学, 2020(06)
  • [5]构建国家公园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以武夷山国家公园为例[D]. 薛剑青.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6]生态旅游对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农户生计的影响研究[D]. 刘晓满.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7]国家公园理念下福建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环境教育模式优化研究[D]. 陈静杰.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8]武夷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社区规划研究[D]. 廖凌云. 清华大学, 2018(04)
  • [9]生态地域观下福建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社区发展研究[D]. 张柏. 北京林业大学, 2017
  • [10]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农户可持续生计研究[D]. 吴丽媛. 福建师范大学, 2016(05)

标签:;  ;  ;  ;  ;  

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