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利用体验教育促进学生自我发展

充分利用体验教育促进学生自我发展

一、充分运用体验教育促进学生自主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刘旭芳,王巍[1](2021)在《开展劳动体验教育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文中指出为了全面贯彻劳动教育文件精神,构建更为科学高效的劳动教育课堂,学校秉承体验教育理念,打造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秉承学科融合理念,打造劳动教育体验课堂;秉承全面发展理念,构建劳动体验教育实施路径。劳动体验教育引领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厚植家国情怀,增强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意识,培养初步的劳动技能和团结协作的精神,促进学生自我的全面发展。

徐冠岚[2](2021)在《日本中小学道德体验教育及启示研究》文中指出日本中小学道德体验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在社会和生活中的道德实践能力,经过几十年的教育实践,日本中小学道德体验教育的教育目标明确、课程设置较为合理、教育形式更为多样丰富,通过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配合,取得了明显效果。研究日本中小学道德体验教育的实践经验与规律,对丰富和拓展我国中小学道德教育的理念、内容、方法等方面都有较强的的现实和理论意义。道德体验教育是指让受教育者在道德实践活动中通过反思体验和体验内化形成个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品质,通过道德实践活动,加强道德认知,产生道德观念,形成履行的道德行为。日本道德体验教育以约翰·杜威的“做中学”理论、库尔特·勒温的“团体动力学”理论以及让·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为基础,并不断根据日本社会发展特点以及中小学生的发展特点,对道德体验教育进行不断完善。日本道德体验教育以培养中小学生的生存能力、加深中小学生道德价值及生活方式自觉、培养中小学生道德实践能力为目标;以锤炼自我、待人接物、以及正确的自然观为教育内容;通过引领学生参加自然及劳动生产体验活动、社会服务、职业体验以及文化艺术体验来接受教育;通过学生自评、相互评价、家长及相关人员对学生表现进行评价。日本道德体验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与时俱进。日本道德体验教育促进日本中小学各学科教育的发展;促进日本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提高日本中小学生的道德实践能力。但也存在道德体验教育欠缺灵活性、考核评价方式不够完善、教师专业培养研修不足等问题。为了我国能更好的完善道德体验教育,结合我国具体情况,通过国家明确引导、学校教师有序组织、家庭社会积极配合来优化教育环境;通过细化道德体验教育的内容、增加学生主观道德体验教育内容、完善道德体验教育实践性内容来丰富道德体验教育内容;通过创建情景与设定角色相结合、吃苦与挫折教育相结合、榜样示范教育与学生自我反思表达相结合来创新教育方式;通过设立合理评价标准、更新评价方式、提高评估主体的科学性来完善考核环节。

聂宇轩[3](2020)在《新时代少先队劳动教育实践现状与策略研究 ——以成都市两所小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缘起于三方面的因素。首先,是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的政策导向。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讲话中强调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立德树人,将劳动教育作为“五育”之一,劳动教育的地位显着增强,受到教育界和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劳动教育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国家的发展都有着极为关键的作用,加强劳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其次,劳动教育开展的现状不尽人意且令人担忧。教师、家长过分注重少年儿童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包括劳动教育在内的全面发展,对劳动和劳动教育的认识存在误区和偏见,造成部分少年儿童没有独立能力,养成了好逸恶劳、不劳而获等不良习惯,而要改变这种现状劳动教育势在必行。此外,笔者所学专业为少年儿童组织与思想意识教育,在读研期间重点关注的就是少先队研究,引发了关于在少先队开展劳动教育的思考与探索。本研究的目的在于以习近平少年儿童和少先队教育思想、党和国家对劳动与劳动教育的论述以及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理论依据,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深度访谈法以及观察法,选取四川省成都市两所小学为案例进行实地调研,并通过调研获取学校少先队已有文件资料,探索新时代少先队劳动教育的内涵与意义,呈现新时代少先队劳动教育的过程,分析少先队劳动教育的现状结果,并通过实地调研、文献研究,结合自身思考提出少先队劳动教育切实可行的实践路径。研究的理论意义在于使教育者更深刻地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和劳动教育的重要作用,为少先队开展劳动教育提供科学理论指导,丰富和深化少年儿童思想意识教育理论和劳动教育理论;现实意义在于促进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在研究结构上,第一章对新时代少先队劳动教育进行概述,阐释了新时代小学少先队的发展特征和新时代少先队劳动教育的内涵与意义。第二章呈现了新时代少先队劳动教育的典型活动过程,主要包括日常清洁与值日、垃圾分类与回收、午餐自主管理、职业体验与“石韵悠远”活动课程。第三章分析了新时代少先队劳动教育的成效调查,首先介绍了少先队劳动教育成效调查的目的与调查对象概况,再分别从少年儿童的劳动认知、劳动情感与态度、劳动技能、劳动过程与习惯四个方面进行具体阐述。第四章论述了新时代少先队劳动教育调查结果的成因,认为取得成效的成因在于以下三点:第一,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搭建劳动课程体系;第二,善于运用校外资源,切实开展多项劳动教育相关活动;第三,中队辅导员将劳动教育渗透日常管理的方方面面。而不足之处的原因也有三点:第一,部分家长对劳动、劳动教育的理解存在偏颇;第二,应试教育挤占劳动教育的时间与空间;第三,少先队劳动教育缺乏完善的保障机制。第五章主要提出新时代优化少先队劳动教育的路径策略,分别为通过提升少先队辅导员劳动教育专业性、转变“重智育轻劳育”的教育观念来更新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以将少先队劳动教育明确纳入学校教育发展规划和创设少先队劳动教育实践阵地为手段明确少先队在劳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从而发挥少先队在劳动教育的引领作用;通过完善落实少先队劳动教育考核评价制度与激励机制,加强各级教育部门对少先队劳动教育的监督与指导和积极利用劳动教育的校外支持力量,来建立少先队劳动教育保障机制,培养劳动教育共识。

徐凤雏[4](2020)在《重建儿童与自然的联结 ——自然体验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现代社会中,城市化进程、电子产品的兴起以及沉重的课业负担造成了儿童与自然的疏离,使儿童患上“自然缺失症”。缺少自然的童年体验会对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造成不良的影响,因此教育有必要让儿童回归大自然,通过自然体验教育重新建立起儿童与自然的联结。中外历史上不乏有思想家或教育家提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早在春秋时期,我国的思想家老子就提倡人与自然之间要和谐共生,民国时期的陶行知和陈鹤琴提出了儿童的教育要回归自然的思想。在西方教育史中,卢梭、苏霍姆林斯基等人也都提倡儿童在自然中的教育。近代以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快速发展,环境与生态问题日益凸显,人们不仅开始关注环境问题,也开始逐渐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体验教育所倡导的理念开始被人们关注,越来越多的学校和机构纷纷开展自然体验教育实践。本文通过梳理自然体验教育的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概括出自然体验教育的基本概念,对自然体验教育的内涵和价值进行深度剖析,并分析了自然体验教育的实践现状和问题,最后提供开展自然体验教育的对策及出路。自然体验教育是一种以自然环境为场所,通过有目的、系统的体验性活动方式使学生获得直接经验,从而习得综合性知识、提高实践能力并与自然建立深刻的情感联结的教育形式。自然体验教育本身具有情境性、过程性、综合性以及行动性等四个显着特征。自然体验教育不仅可以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有助于建立儿童与自然之间的联结,同时也可以提升儿童的生态素养。目前,很多学校和校外教育机构都在开展关于自然体验教育的实践活动,本文通过对相关典型案例的梳理和分析,分析自然体验教育的实施途径,提出了自然体验教育在内容选择上涵盖对自然、社会以及自我的认知,自然体验教育的活动形式包括自然观察型、自然游戏型、活动探究型、手工制作型和园艺体验型等。通过对自然体验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分析,本文提出自然体验教育实践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如下建议:丰富教育资源,开发自然体验式的研学旅行、综合实践活动等实践模式;加强相关师资的培训,提升教师参与自然体验教育实践的能力;充分利用本土自然资源培养儿童在地化感;搭建自然体验教育的评估体系;创建政府、学校、社会和媒体等多方协同机制,明确参与主体的定位与职责。

吕芸[5](2020)在《基于深度体验的少先队员光荣感培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少先队改革方案》指出:少先队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要让少先队员更加喜爱少先队组织,光荣感和归属感显着增强,少先队的吸引力、凝聚力进一步提高。长期以来,由于对少先队工作认识的不足从而导致少先队教育与学校教学工作、德育工作等相混淆,造成了少先队员对少先队标志和礼仪隐含的意义缺乏深刻的认识、少先队员对少先队组织的情感认同较低、队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不足等问题突出,不容乐观。因此,本研究以探寻少先队员光荣感的有效培育模式与策略为研究目的,以期为辅导员开展工作提供有效参考。笔者依据实践中少先队员光荣感淡薄这一现象,通过相关文献梳理和实践观察发现少先队员在活动中体验不够深切是导致光荣感缺失的重要原因,再结合少年儿童的年龄特征、认知发展规律与生活实际并最终以深度体验为突破口,从目标、内容、方式、水平四个维度全面分析深度体验,力求探寻少先队员光荣感培育的有效模式与策略。因此,具有在理论上丰富少先队组织理论研究的内容,实践上指导一线学校开展少先队教育工作的双重意义。本研究突破传统单一、分散的分析视角,建立信息社会、学习科学、全面发展三重视野框架,以课程、学习、发展为基本分析点,更具完整性。从“知识-心理”视角,以组织认同理论、维果茨基的儿童认知与发展理论以及库伯的体验学习理论为依据,采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对光荣感进行深入分析,更具学理性。回到现实教育境域,运用实地观察法以及访谈法相结合进行实践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并结合理论分析最终建构出回归生活的切身性体验、持续建构的实践性体验、深度理解的反思性体验三种培育模式以及加强意义理解教育、增强情感激励教育、强化角色体验教育三大培育策略,更具实践性与科学性。在全童入队实现的条件下少先队员的光荣感已不再是比谁更先进更优秀,新的时代具有不同的内涵。因此新的条件下研究少先队员光荣感培育有效回答了培养什么样的时代新人以及怎样培养时代新人这个难题,有利于在德育大格局中彰显少年儿童的独特价值。基于深度体验的少先队员光荣感培育研究为少先队活动提供了新的视角,为少先队组织如何“聚焦主责主业”提供了新的思路,既是对教学规律的尊重与发展,也是应对时代挑战的主动回应,更是落实学生在活动中主体地位的具体体现。

李肖婧[6](2019)在《工程体验教育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伴随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创新产业的出现,工程活动的复杂性、规模性和不确定性均处于前所未有的状态,作为工程师培养核心环节之一的“工程体验”的重要性与日俱增。“工程体验”的本质在于通过个体与客观工程环境的互动促进个体的反思,加强个体对工程专业实践的认知,形成工程专业实践所必需的技能和态度。美国等部分发达国家本科工程教育界已率先做出改革以增强“工程体验”的地位。相较而言,我国本科工程教育尚未形成该项意识,现行的工程实践教育体系一味重视对显性的理论知识的检验和初步应用,却弱化对隐性的专业实践技能与态度的培养,现状亟待改变。基于此,探讨“本科工程教育应如何开展‘工程体验’以培养符合21世纪工程发展需求的未来工程师”成为亟需学科探讨和解决的复杂问题。然而,现有研究尚未对该问题给予系统性考量,亦未深入应用有效理论以指导本科工程教育中工程体验的开展。针对上述现实问题与理论诉求,本研究以“如何构建并运行工程体验教育模式(简称体验模式),从而强化本科工程教育中工程体验的地位与实施效果,进而培养出符合21世纪工程发展所需的未来工程师?”为核心研究问题,并由此展开4个环环相扣的子研究:(1)工程体验教育模式的构成要素识别;(2)工程体验教育模式的构成维度识别;(3)工程体验教育模式的整体构建;(4)我国情境下工程体验教育模式的运行对策。基于以上问题,本研究以隐性知识观、体验式学习观为理论指导,以教育模式构建方法、工程教育的系统研究方式为方法指导,通过充分的文献阅读、案例分析、专家访谈、同行专家研讨,结合问卷调查等方法,借助因子分析、回归分析等数据分析手段,开展理论探讨和实证检验,形成如下四项结论:(1)全面解析21世纪工程背景下“工程体验”的概念内涵,提出“工程体验”的本质,并指出本科工程教育中工程体验的范围界定标准为:是否涉及亲身经历、是否涉及理论知识应用或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是否帮助学生认识工程专业实践,在此基础上提出“工程体验”的广义范畴和核心范畴。21世纪工程背景下本科工程教育中工程体验的开展趋势是:一方面朝着系统性组织各类工程体验活动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聚焦于工程体验活动本身的完整性、综合性、创新性和多样性,重视那些属于工程体验核心范畴的体验活动。(2)以隐性知识观、体验式学习观为理论指导,以教育模式构建方法、工程教育的系统研究方式为方法指导,提出工程体验教育模式的分析框架,包括三大子系统(目标子系统、过程子系统、支撑子系统)、六项维度(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学习评价、师资队伍、支撑环境)、三组关系(模式构成维度间结构关系、体验模式与整体工程教育间的相互联系、教育系统与外部环境的互动关系)。(3)通过文献识别、案例补充、同行专家研讨、实证检验,最终提出工程体验教育模式所包含的36个构成要素,以构成要素特征命名体验模式的六大构成维度——聚焦工程技能和态度的培养目标、综合集成的课程体系、学生主导的教学方法、多元严谨的学习评价、经验导向的师资队伍、全面协同的支撑环境,并验证通过六大构成维度与工程体验成效间的正相关关系。(4)综合体验模式的构成要素、构成维度以及结构关系,构建形成完整的体验模式,并运用隐性知识观和体验式学习观,深入本科工程教育的具体情境,探析工程体验教育模式的内在特征:中介性、交互性、协同性。本研究旨在通过工程体验教育模式构建以指导我国本科工程实践教育改革与优化,具体理论贡献包括:(1)以隐性知识观、体验式学习观为理论视角,以教育模式构建方法、工程教育的系统研究方式为指导方法,提出工程体验教育模式的分析框架;(2)基于文献、案例和实证检验,识别体验模式的构成要素与构成维度;(3)构建完整的工程体验教育模式并深入挖掘体验模式的内在特征。除上述理论贡献外,本研究进一步联系实际,深入我国本科工程教育发展的特殊情境,面向政府、产业、社会机构、工科院校等工程教育改革的参与主体,从(1)知行结合,强化工程体验作用;(2)顶层设计,重塑工程体验课程;(3)多管齐下,提升学生主体地位;(4)合理评聘,优化师资队伍质量;(5)内外联动,规范校企合作过程;(6)全面整合,打造教学创新环境等六方面提出了确保体验模式运行的对策建议。

张晶[7](2019)在《新时代背景下小学少先队活动实施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昆明市P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少先队是我国最大最富有影响力的少年儿童组织,也是我国少年儿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活动的主要场所,而现今应试教育环境下一直存在班队边界感明显的现象,进而影响到小学少先队活动的开展与实施。与此同时,步入新时代的少先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所以研究适应新时代的小学少先队活动实施策略是很有必要的。鉴于此,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小学少先队活动实施的实际情况进行现状调查,并依据新时代对少先队提出的新要求,构建出新时代少先队活动实施的应然框架,以昆明市P区的七所小学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遵循“提出问题-建立框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研究。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及研究结果如下:第一,对研究缘起、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与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阐述。第二,界定了新时代、少先队、少先队活动等相关概念,同时阐述研究基础与政策文件依据,并结合新时代背景下小学少先队活动的概述构建出应然框架,为后续研究做好理论铺垫。第三,通过问卷调查法与访谈法对现实小学少先队活动实施的现状进行考察。从少先队活动实施的外部支持层面与内部核心层面入手进行少先队活动实施现状调查,并总结症结问题。调查发现:在少先队活动实施的外部支持层面中,学校缺乏对政策的精准落实;辅导员存在职业倦怠现象;家长与学生个别接受度与参与度不高。在少先队活动实施的内部核心层面中,活动课时仍无法完全被保障;活动主题设计过程未完全彰显队员主体性;活动主体存在“表演式”现象;活动形式与内容和学生需求脱节;活动资源缺乏深度整合和开发;活动评价激励体系不完善。第四,通过上述现状调查与问题分析,依次由表(学校、辅导员、主体)及里(活动课时、活动主题、活动参与、活动形式与内容、活动资源、活动评价与激励)的从两大层面提出具有可行性的优化对策。最后,在结束语中总结了本研究的主要观点并感知差距与不足。

王喜燕[8](2019)在《体验式教育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优化研究》文中指出昌明教育、砥砺德行是文明的必由之路。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作为培养时代新人的关键,这为高校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指明了目标与方向。新时期,立足于思想道德教育实效而开展体验式德育的探索研究,是突破当前实践德育形似神散的关键。实现体验式教育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优化,就是指:将体验式教育的方法和高校道德教育融合为一体,教育者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受教育者的道德情感,引导受教育者对道德教育内容产生强烈的道德认同,最终实现道德理论的构建和价值观的形成。对于这一课题的研究,文章主要围绕“是什么”、“为什么”以及“怎么做”这一思路展开,首先是对体验式教育和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分别作了解读;其次是阐述了体验式教育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开展的现状,分析了这一现状存在的原因,再此基础上,提出了体验式教育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优化的路径。

许真[9](2018)在《我国高校体验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校体验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以体验思想为基本理念在高校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在高校中运用体验教育模式对大学生开展理想、信念、道德、价值观等教育,是近年来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一个新的理论和实践增长点,它已经产生或正在产生的研究成果与实践成果,已经开始引起理论界、教育界以及社会的关注。与此前出现的一些教育、教学改革不同,高校体验性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单纯教育内容、方式与方法等方面的变革,而是教育理念与本体意识的根本转变。这里的体验已经不再是普通意义上的实践活动,而是生命哲学层面上的意义建构与价值生成方式,具有本体性、价值论、认识论、方法论等方面的意义。这种体验认识,决定了体验性教育的哲学性特质。但是,这种基于体验本体论上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还未在学界达成共识,或者说并未被广泛接受,人们对于体验的理解,更多的是把它看作是一种教育方式方法,而不是把它作为一种根本的教育理念。因此,也才会出现“无物不体验”的社会现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大本营,也是体验性思想政治教育最适宜、最集中、最有效的高等学校,更需要走出这种思维误区,如何使体验性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性思维中有机融合、优势互补、相得益彰,正是本研究最初的出发点,也是导论部分的基本内容。论文的第一章主要探讨的是体验性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形成的基础。体验性思想政治教育在21世纪成为一种引人瞩目的教育理念,是因为它有着非常广泛和深厚的思想基础与丰富的文化来源。本论文经过考察后认为,从实践论的意义上说,体验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与马克思主义思想相通的,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奠定了体验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基础。从现代哲学的意义上来说,体验性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念,主要来自于生命哲学,而生命哲学是20世纪哲学研究最有影响的成果之一,它在哲学史上的重大意义就是“打破了认识论的一统天下”,实现了哲学本体论与实践性的转向。它的生命与体验理论,为高校体验性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直接的理论借鉴。从认知科学的意义上说,体验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许多观点与方法,与现代心理学、现代认知科学的发展也是密切相关的,可以说,这些新的研究成果,为验证并丰富体验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提供了科学上的支持。从文化上来说,体验思想虽然是在西方文化语境中逐渐成熟完善起来的,但重视体验的本质特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很突出。事实上,中国传统的道德文化体系中,很早就形成了以体验为核心的道德观与德育论,这些极富东方文化特色的思想智慧,与高校体验性思想政治教育中重视生活实践与体悟反思有着内在的一致性,这也为体验性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非常好的发展土壤。论文的第二章主要考察的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本论文认为,我们之所以要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倡导体验性教育模式,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新时代在不断赋予思想政治教育重大使命时,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也确实有许多不适应性之处,在一定意义上,我们将其称之为挑战。中国高校多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为培养优秀的人才与国家接班人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也在多年的实践中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但是,随着当代中国社会的飞速发展,当代中国人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精神追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年轻一代大学生,无论是知识面还是精神世界,都与过去有很大的差异性,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却没有及时应对这一时代变化,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滞后性,造成了比较被动的局面,在话语主导权、主体认同性、文化多元化与质量有效性等方面,都存在诸多问题、面临着挑战。但是,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转型更新提供了许多契机。从时代精神来说,参与性政治与体验经济时代正在到来,使人们特别是青年学生的参与意识与体验热情大为高涨;从教育对象来说,当代青年学生群体都呈现出与体验性思想政治教育要求颇具共振性的新特点与新变化;从教育理念上来说,文化强国建设的时代任务使高校人文教育得以复兴与发展。这一切有利条件,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体验性转型与发展提供了可行性。论文第三章主要分析了我国高校体验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现状。体验理论被引入到我国教育界,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在经历了理论的引进、探讨与本土化实践后,体验性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范式已经逐渐发展起来,并取得了较大的成就,这也为从更大的范围与规模上展开体验性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基础与条件。体验性思想政治教育30多年的发展成就,主要表现在理论建设、教育实践与认同接受等几个方面。高校体验性思想政治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也存在着许多影响发展的问题,由于对体验性教育的意义认识不足,行动不力,还没有形成普遍的、行之有效的体系,相关教育活动自发的、随意性和临时性的较多,在具体组织和运用中,高校教育者并没有深入领会体验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精髓,往往对其做片面性理解,使得体验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来,这些都需要在教育实践中认真研究并加以解决。论文第四章是对高校体验性思想教育体系构成问题的分析。任何一种教育模式,都是按照一定的理念、形式、方法等内在逻辑建构起来的具有相对完整性的体系。高校体验性思想政治教育也毫不例外,它要在现实生活中发挥作用,也必须按照一定的思路与科学的方式,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有生命力的体系。那么,高校体验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系如何构成?有什么特点?从根本上说,高校体验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以体验为核心的教育范式,它不同于以知识为核心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范式,因此,它在体系的内涵与构成上也与高校现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必然有所不同。概括来说,这个体系大致有着这样三个内容:源于生命体验,形于现实人生,成于人的完善。所谓“源于生命体验”,就是指高校体验性思想政治教育以生命体验为教育理念的本体,一切以体验为根本出发点,构成了体验性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构成原则;所谓“形于现实人生”,是指一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皆源于现实人生,现实人生与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这构成了体验性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组织结构;所谓成于人的完善,是说体验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实践性极强的体系,它的终极目的也必须体现于人的完善中,这构成了体验性思想政治教育成功与否的根本评价准则。本章着重分析的是高校体验性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构成中的价值系统、内容系统、方法系统和评价系统的相关内涵及其构成问题。论文第五章是对高校体验性思想政治教育实现路径与发展趋势的研讨。高校体验性思想政治教育既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同时也是一种新的教育范式。因此,它不仅具有理论的意义,也具有实践的意义。但是在当前我国大多数高校中,体验性思想政治教育虽然得到了很多思想政治教育界人士的肯定,被认为是一种更适应时代、更有实效、更有愿景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模式,并且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某些方面特别是体验方法上有过一些应用与实践,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由于种种的原因,体验性思想政治教育还没有在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优势互补的层面上得以倡导与推行。高校体验性思想政治教育如何更有效地在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有机融合中发挥作用,其基本原则、实践依据、西方经验借鉴与反思以及实现路径是什么?本章在前面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围绕着这些问题,从四个方面对高校体验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策略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重点讨论。最后,本文在结语中对上述研究进行简单小结并对高校体验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愿景以期待和展望。

常诗悦[10](2017)在《大学生爱国主义体验教育的策略优化研究 ——以上海市部分高校为例》文中认为众所周知,爱国并非自然本能,是需要通过教育来培养的情感、道德品质及行为。爱国主义作为维系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力量,是公民处理个人与国家关系的重要道德准则,也是当代大学生理应拥有的美德与品质。爱国主义教育乃培育大学生爱国价值观、行为的重要途径,一直以来,通过激发大学生的情感、体验来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目标的方式时常在实践中被运用到,换言之,爱国主义体验教育是当今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模式。当下社会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2016年初,教育部特别颁发了关于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的文件。基于新时代的要求,大学生爱国主义体验教育的完善、发展必须因势而新,因时而进。本课题首先从介绍研究背景与意义开始,笔者通过充分梳理国内外爱国主义教育、体验教育以及二者间接交叉相关的研究成果,提出本文的基本思路与研究方法;其次以研究大学生爱国主义体验教育的相关概念和内在联系入手,厘清了本文核心概念的内在逻辑。同时,通过总结体验教育理论的历史脉络,以及解读现代体验教育理论,在罗列过程中找寻到了体验教育理论与大学生爱国主义体验教育间的相关性;紧接着,笔者从一般规范和流程出发,阐释了大学生爱国主义体验教育的应然路径,提炼出立足生活实际、亲历体验、谋求共鸣等六大规范,形成大学生爱国主义体验教育理想化流程。根据以上理论基础,笔者运用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方式对大学生爱国主义体验教育的现状进行研究,探求得出目前取得的成效,但发现其中依旧存在着不少问题,例如目标导向分级不明确、情境设置形式化、忽视共鸣心理的启发等。于是,本文从内部、过程以及外在三大方面追问了引发问题的原因,并做出规范性描述。基于大学生爱国主义体验教育的问题和归因,笔者提出了五项具体的优化思路:分别是制定爱国主义体验教育规划、加强体验情境的开发、创新爱国主义体验教育活动形式、重视过程的互动"对话"以及整合多方爱国主义体验教育平台。最后在文末结语部分,对整篇文章进行了简要概括。

二、充分运用体验教育促进学生自主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充分运用体验教育促进学生自主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开展劳动体验教育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秉承体验教育理念,打造劳动教育实践基地
    (一)结合校情,搭建劳动教育实践基地
    (二)明确程序,安全高效实施劳动教育
二、秉承学科融合理念,打造劳动教育体验课堂
    (一)分层推进,遵循学生成长规律
    (二)注重体验,探索劳动体验课堂模式
    (三)融合学科,打造不一样的体验课堂
三、秉承全面发展理念,构建劳动体验教育实施路径
    (一)基于人类文明成果,打造勇于探究未知领域的探究课堂
    (二)基于生活体验,实施勇于自砺的系列活动渗透
        1. 项目式探究活动。
        2. 社团主题学习活动。
    (三)基于全面发展观,开展勇于挑战自我极限的校外研学活动

(2)日本中小学道德体验教育及启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评价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1.3.1 研究方法
        1.3.2 创新之处
2 道德体验教育基本概述
    2.1 道德体验教育相关基本概念
        2.1.1 道德教育
        2.1.2 体验教育
        2.1.3 道德体验教育
    2.2 道德体验教育的理论基础
        2.2.1 约翰·杜威的“做中学”理论
        2.2.2 库尔特·勒温的“团体动力学”理论
        2.2.3 让·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2.3 日本中小学道德体验教育发展历程
        2.3.1 明治时代的道德体验教育
        2.3.2 昭和时代的道德体验教育
        2.3.3 平成时代及以后的道德体验教育
3 日本中小学道德体验教育的模式
    3.1 日本中小学道德体验教育的目标
        3.1.1 提升日本中小学生的生存能力
        3.1.2 加深日本中小学生对道德价值及生活方式的自觉
        3.1.3 培养日本中小学生的道德实践能力
    3.2 日本中小学道德体验教育的内容
        3.2.1 提升自我
        3.2.2 待人接物
        3.2.3 自然观
        3.2.4 社会性和团队精神
    3.3 日本中小学道德体验教育的教育途径
        3.3.1 自然及劳动生产体验活动
        3.3.2 志愿者体验活动
        3.3.3 职业体验活动
        3.3.4 文化及艺术体验活动
    3.4 日本中小学道德体验教育的考核
        3.4.1 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
        3.4.2 教师评价
        3.4.3 家长及相关人员评价
4 日本中小学道德体验教育分析
    4.1 日本道德体验教育的积极影响
        4.1.1 促进日本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4.1.2 促进日本中小学各学科教育
        4.1.3 提高日本中小学生的道德实践能力
    4.2 日本中小学道德体验教育的不足
        4.2.1 道德体验教育欠缺灵活性
        4.2.2 考核评价方式不够完善
        4.2.3 教师专业培养研修不足
    4.3 日本中小学道德体验教育较我国的优势
        4.3.1 日本学校、家庭和社会协作度较高
        4.3.2 日本道德体验教育更注重实践性
        4.3.3 日本道德体验教育的内容形式丰富多元
5 日本中小学道德体验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5.1 优化道德体验教育环境
        5.1.1 国家明确道德体验教育政策导向
        5.1.2 学校科学地组织运行道德体验教育活动
        5.1.3 发挥家庭教育辅助作用
    5.2 丰富道德体验教育内容
        5.2.1 细化道德体验教育内容
        5.2.2 增加创新性道德体验教育内容
        5.2.3 完善道德体验教育实践性内容
    5.3 创新道德体验教育方式
        5.3.1 创建情景与设定角色相结合
        5.3.2 吃苦教育与挫折教育相结合
        5.3.3 榜样示范与自我反思相结合
    5.4 完善道德体验教育考核评估环节
        5.4.1 设立合理的道德体验教育考核评价标准
        5.4.2 更新道德体验教育考核评估方式
        5.4.3 提高评估主体的科学性
6 结束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3)新时代少先队劳动教育实践现状与策略研究 ——以成都市两所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党的教育方针指向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二)劳动教育被弱化,少年儿童缺乏基本的劳动素养
        (三)基于少年儿童组织与思想意识教育专业的启发与探索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关于劳动教育基本问题的研究
        (二)关于劳动教育思想的研究
        (三)对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践研究
        (四)关于少先队劳动教育的研究
    四、基本概念界定
        (一)劳动
        (二)劳动教育
        (三)少先队劳动教育
    五、理论基础
        (一)习近平少年儿童和少先队教育思想
        (二)党和国家对劳动与劳动教育的论述
        (三)马克思主义劳动观
    六、研究思路、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七、研究的创新点与难点
        (一)研究创新点
        (二)研究难点
第1章 新时代少先队劳动教育概述
    一、新时代小学少先队的发展特征
        (一)深受重视,扎实推进
        (二)注重仪式,规范队务
    二、新时代少先队劳动教育的内涵与意义
        (一)新时代少先队劳动教育的内涵
        (二)新时代少先队劳动教育的意义
第2章 新时代少先队劳动教育过程素描
    一、常规的少先队劳动教育过程
        (一)日常清洁与值日——责任心的培养
        (二)午餐自主管理——我是小小盛饭员
    二、特色少先队劳动教育过程
        (一)垃圾分类与回收——少先队员在行动
        (二)职业体验——我是未来的劳动者
        (三)“石韵悠远”活动课程——特色德育品牌
第3章 新时代少先队劳动教育的成效调查
    一、调查目的与调查对象概况
    二、少先队劳动教育的成效调查结果
        (一)少先队员的劳动态度与情感
        (二)少先队员的劳动认知
        (三)少先队员的劳动过程与习惯
        (四)少先队员的劳动技能
第4章 新时代少先队劳动教育调查结果的成因分析
    一、取得成效的成因分析
        (一)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搭建劳动课程体系
        (二)善于运用校外资源,切实开展多项劳动教育相关活动
        (三)中队辅导员将劳动教育渗透日常管理的方方面面
    二、不足之处原因分析
        (一)对劳动、劳动教育的理解存在偏颇
        (二)应试教育挤占劳动教育的时间与空间
        (三)少先队劳动教育缺乏完善的保障机制
第5章 新时代优化少先队劳动教育的路径策略
    一、更新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一)提升少先队辅导员劳动教育专业性
        (二)转变“重智育轻劳育”的教育观念
    二、明确少先队在劳动教育的主体地位,发挥少先队在劳动教育的引领作用
        (一)将少先队劳动教育明确纳入学校教育发展规划
        (二)创设少先队劳动教育实践阵地
    三、建立少先队劳动教育保障机制,培养劳动教育共识
        (一)完善落实少先队劳动教育考核评价制度与激励机制
        (二)加强各级教育部门对少先队劳动教育的监督与指导
        (三)积极利用少先队劳动教育的校外支持力量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重建儿童与自然的联结 ——自然体验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 儿童“自然缺失症”日益增多
        (二) 学校教育垄断了学生与自然的真实接触
        (三) 生态与可持续发展危机要求转变传统教育方式
    二、选题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现实意义
    三、相关研究综述
        (一) 国外相关研究
        (二) 国内相关研究
        (三) 文献研究述评
    四、研究设计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内容
        (三) 研究思路
        (四) 研究方法
第一章 儿童的自然诉求及其重塑
    一、儿童是“自然之子”
    二、儿童与自然关系的“断裂”
        (一) 现代学校教育垄断儿童与自然的真实接触
        (二) 现代社会导致儿童“自然缺失症”日益增多
    三、自然体验教育:儿童与自然的重逢
        (一) 自然的价值“追寻”
        (二) “重拾”儿童的自然归属感
        (三) 在活动中“体悟”自然价值
第二章 自然体验教育的理念阐释与价值追寻
    一、自然体验教育的历史溯源
        (一) 我国自然体验教育思想的历史溯源
        (二) 西方自然体验教育思想的历史溯源
    二、自然体验教育的本质追问
        (一) 对自然的解读
        (二) 关于体验教育
        (三) 何为自然体验教育
    三、自然体验教育的内涵释义
        (一) 自然体验教育是重建儿童与自然关系的媒介
        (二) 自然体验教育是实现儿童生命意义的教育形态
        (三) 自然体验教育是变革传统学校教育方式的教育
        (四) 自然体验教育是汇聚多元主体力量的系统工程
    四、自然体验教育的特征
        (一) 情境性
        (二) 过程性
        (三) 综合性
        (四) 行动性
    五、自然体验教育的价值探寻
        (一) 有助于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二) 有助于建立儿童与自然的关系
        (三) 有助于提高儿童的生态素养
第三章 自然体验教育的实践现状与分析
    一、自然体验教育的实践案例
        (一) 在科普公益活动中开展自然体验教育
        (二) 依托综合实践活动开展自然体验教育
        (三) 以教育机构为主体开展自然体验教育
    二、自然体验教育的内容选择
        (一) 关于自然的认识
        (二) 关于社会的认知
        (三) 关于自我的认识
    三、自然体验教育的活动形式
        (一) 自然观察型
        (二) 自然游戏型
        (三) 活动探究型
        (四) 手工创作型
        (五) 园艺体验型
    四、影响自然体验教育实施的因素
        (一) 自然体验教育本身的特征
        (二) 参与人员
        (三) 环境因素
    五、自然体验教育的问题审视
        (一) 活动设置不合理
        (二) 自然师资力量薄弱
        (三) 教育效果难以评估
        (四) 活动场所和设施建设欠缺
        (五) 社会各方力量整合不够
第四章 自然体验教育的实践路径探寻
    一、创新思维,开发多样自然体验教育模式
        (一) 积极打造生态研学旅行课程
        (二) 在劳动教育中进行自然体验
    二、加强培训,提升教师参与实践的能力
        (一) 教师自身亟需积极转变角色观念
        (二) 在高等院校中普及自然体验教育
        (三) 着力加强对在职教师的相关培训
    三、明确定位,搭建自然体验教育评估体系
        (一) 构建多元化自然体验教育评估主体
        (二) 明确自然体验教育评估的内容体系
        (三) 制定完善的自然体验课程评价体系
    四、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各种自然环境优势
        (一) 充分利用本地优质资源
        (二) 打造自然体验教育基地
    五、整合力量,创建多方协同的合作机制
        (一) 加强政府部门的前瞻引领
        (二) 发挥学校教育的核心作用
        (三) 推动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基于深度体验的少先队员光荣感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1.1 缘起:少先队员光荣感的淡薄
        1.1.2 成因:少先队活动中深度体验的缺失
        1.1.3 目的:探寻基于深度体验的少先队员光荣感培育模式与策略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深度体验教育的研究
        1.2.2 关于光荣感相关研究
        1.2.3 光荣感培育
        1.2.4 研究述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核心概念界定
        1.4.1 少先队活动
        1.4.2 深度体验教育
        1.4.3 少先队员光荣感
    1.5 研究设计
        1.5.1 研究目标
        1.5.2 研究内容
        1.5.3 理论基础
        1.5.4 研究思路及方法
2 少先队员光荣感的内部结构与外显特征
    2.1 光荣感的本质内涵与外显特征
        2.1.1 光荣感的本质内涵
        2.1.2 光荣感的外显特征
    2.2 光荣感的要素与结构
        2.2.1 光荣感的构成要素
        2.2.2 光荣感的内部结构
3 少先队员光荣感培育的现状研究
    3.1 少先队活动开展现状调查
        3.1.1 调查设计
        3.1.2 调查结果
    3.2 少先队员光荣感培育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
        3.2.1 少先队员光荣感培育的主要问题
        3.2.2 少先队员光荣感培育主要问题的原因分析
4 深度体验在少先队员光荣感培育中的作用与条件分析
    4.1 深度体验的本质内涵与表现特征
        4.1.1 深度体验的本质内涵
        4.1.2 深度体验的表现特征
    4.2 深度体验在少先队员光荣感培育中的作用
        4.2.1 深度体验对少先队员光荣感培育的促进作用及其原因分析
        4.2.2 少先队活动中制约学生深度体验的瓶颈及因素分析
    4.3 深度体验促进少先队员光荣感发展中的条件分析
        4.3.1 真切的情感体验是光荣感形成的源泉
        4.3.2 丰富的体验活动为光荣感发展提供了展示平台
5 基于深度体验的少先队员光荣感培育模式与策略
    5.1 基于深度体验的少先队员光荣感培育模式
        5.1.1 回归生活的切身性体验
        5.1.2 持续建构的实践性体验
        5.1.3 深度理解的反思性体验
    5.2 基于深度体验的少先队员光荣感培育策略
        5.2.1 加强意义理解教育
        5.2.2 增强情感激励教育
        5.2.3 强化角色体验教育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6)工程体验教育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注释表
1 绪论
    1.1 现实背景
        1.1.1 21世纪工程发展和工程师培养的迫切需求
        1.1.2 国外本科工程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
        1.1.3 我国本科工程实践教育改革与优化的内在驱动
    1.2 理论背景
    1.3 问题提出
        1.3.1 研究问题
        1.3.2 研究对象
    1.4 研究框架
        1.4.1 技术路线
        1.4.2 研究方法
        1.4.3 章节安排
    1.5 可能的创新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工程体验的概念内涵综述
        2.1.1 体验的概念与工程体验的本质
        2.1.2 工程师培养过程中工程体验的实施阶段
        2.1.3 本科工程教育中工程体验的范围界定
        2.1.4 21世纪本科工程教育中工程体验的开展趋势
        2.1.5 本节述评
    2.2 本科工程教育开展工程体验的研究现状综述
        2.2.1 基于CiteSpace的国内外研究概况可视化分析
        2.2.2 国内外相关文献的主要研究焦点
        2.2.3 国内外相关文献的主要理论视角
        2.2.4 现有研究的局限性
        2.2.5 本节述评
    2.3 工程体验教育模式构建的理论基础
        2.3.1 体验开展的内在驱动:隐性知识观
        2.3.2 体验的具体作用过程:体验式学习观
        2.3.3 工程教育的系统研究方式与教育模式构建方法
        2.3.4 本节述评
    2.4 本章小结
3 工程体验教育模式的初始构成要素识别
    3.1 工程体验教育模式的初始构成要素
        3.1.1 培养目标维度的初始构成要素
        3.1.2 课程体系维度的初始构成要素
        3.1.3 教学方法维度的初始构成要素
        3.1.4 学习评价维度的初始构成要素
        3.1.5 师资队伍维度的初始构成要素
        3.1.6 支撑环境维度的初始构成要素
    3.2 本科工程教育中工程体验的成效指标
    3.3 本章小结
4 本科工程教育开展工程体验的多案例分析
    4.1 案例研究方法概述
        4.1.1 案例研究目的
        4.1.2 案例选择与描述
        4.1.3 案例数据收集与分析
    4.2 伦敦大学学院工程科学学院的“交叉整合型”体验
        4.2.1 背景简介
        4.2.2 教育愿景
        4.2.3 教育过程
        4.2.4 支撑条件
        4.2.5 个案小结
    4.3 奥尔堡大学工程科学学院的“问题导向型”体验
        4.3.1 背景简介
        4.3.2 教育愿景
        4.3.3 教育过程
        4.3.4 支撑条件
        4.3.5 个案小结
    4.4 代尔夫特理工大学航空航天工程学院的“基于设计周期型”体验
        4.4.1 背景简介
        4.4.2 教育愿景
        4.4.3 教育过程
        4.4.4 支撑条件
        4.4.5 个案小结
    4.5 欧林工学院的“深度融合型”体验
        4.5.1 背景简介
        4.5.2 教育愿景
        4.5.3 教育过程
        4.5.4 支撑条件
        4.5.5 个案小结
    4.6 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的“四维设计型”体验
        4.6.1 背景简介
        4.6.2 教育愿景
        4.6.3 教育过程
        4.6.4 支撑条件
        4.6.5 个案小结
    4.7 案例中本科工程教育工程体验开展的相关经验
        4.7.1 基于内容分析法的案例研究
        4.7.2 案例研究结果与讨论
    4.8 本章小结
5 工程体验教育模式的实证研究
    5.1 工程体验教育模式的构成要素框架及研究假设
        5.1.1 构成要素框架
        5.1.2 研究假设
    5.2 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5.2.1 问卷设计与变量测量
        5.2.2 数据收集
        5.2.3 统计方法
    5.3 描述性统计
        5.3.1 样本基本信息
        5.3.2 模式要素的描述性统计
    5.4 信度与效度检验
        5.4.1 信度分析
        5.4.2 效度分析
    5.5 回归分析
        5.5.1 多元线性回归基本问题检验
        5.5.2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5.6 本章小结
6 工程体验教育模式的构建
    6.1 工程体验教育模式的整体构建
        6.1.1 聚焦工程技能和态度的培养目标
        6.1.2 综合集成的课程体系
        6.1.3 学生主导的教学方法
        6.1.4 多元严谨的学习评价
        6.1.5 经验导向的师资队伍
        6.1.6 全面协同的支撑环境
        6.1.7 模式构建的三组结构关系
        6.1.8 工程体验教育模式的整体构建
    6.2 工程体验教育模式的内在特征
        6.2.1 内在特征一:中介性
        6.2.2 内在特征二:交互性
        6.2.3 内在特征三:协同性
    6.3 本章小结
7 工程体验教育模式的运行对策
    7.1 我国工程教育发展的特殊情境
    7.2 对策一:知行结合,强化工程体验作用
    7.3 对策二:顶层设计,重塑工程体验课程
    7.4 对策三:多管齐下,提升学生主体地位
    7.5 对策四:合理评聘,优化师资队伍质量
    7.6 对策五:内外联动,规范校企合作过程
    7.7 对策六:全面整合,打造教学创新环境
    7.8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调查问卷
附录2 :国外案例专家访谈提纲
附录3 :国内研究型大学调研访谈提纲(教师版)
附录4 :国内研究型大学调研访谈提纲(学生版)
附录5 :国内研究型大学调研访谈提纲(研究者版)
附录6 :国内调研访谈记录(摘要)
作者简介

(7)新时代背景下小学少先队活动实施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昆明市P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一、基于当前的时代背景,要重视儿童的少先队教育
        二、基于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少先队教育要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
        三、基于领导讲话精神与文件政策的导向,少先队工作需要被重视和支持
        四、基于现阶段小学少先队活动主体地位缺失,需提高活动在校地位
        五、基于个人研究兴趣和调研的契机,研究方向定位准确
    第二节 研究目的
    第三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四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问卷调查法
        三、访谈法
    第五节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一、针对国外少年儿童组织活动的相关研究
        二、针对我国少年儿童组织活动的相关研究
        三、研究评述
第二章 新时代背景下小学少先队活动的概述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新时代
        二、少先队
        三、少先队活动
    第二节 新时代背景下小学少先队活动的概述
        一、新时代背景下少先队活动的功能
        二、新时代背景下少先队活动的特点
        三、新时代背景下少先队活动实施的原则
        四、新时代背景下少先队活动实施的内容定位
    第三节 少先队活动实施的理论基础与政策文件依据
        一、理论基础
        二、政策文件依据
第三章 新时代背景下小学少先队活动实施的现状调查
    第一节 新时代背景下小学少先队活动实施的调查研究设计
        一、调查内容
        二、调查重难点
        三、调查思路
        四、调查对象
        五、调查方法
    第二节 新时代背景下小学少先队活动实施情况分析
        一、少先队活动实施的外部支持层面
        二、少先队活动实施的内部核心层面
    第三节 新时代背景下小学少先队活动实施过程中的问题
        一、活动实施过程中在外部支持层面的问题
        二、活动实施过程中在内部核心层面的问题
第四章 适应新时代的小学少先队活动实施优化对策
    第一节 针对外部支持层面的优化对策
        一、学校应加大对少先队活动的重视度,精准落实相关文件政策
        二、优化辅导员队伍结构,促进其稳定专业发展
        三、加强少先队活动参与主体的情感体验
    第二节 针对内部核心层面的优化对策
        一、寓“观念”与“制度”于少先队活动课时保障之中
        二、寓“主体”与“方向”于少先队活动主题设计之中
        三、寓“体验”与“生成”于少先队活动主体参与之中
        四、寓“实践”与“需要”于少先队活动形式和内容之中
        五、寓“整合”与“开发”于少先队活动资源利用之中
        六、寓“督导”与“标准”于少先队活动评价与激励之中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8)体验式教育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课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一、课题来源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一、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二、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三、国内外研究简评
    第三节 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第二章 体验式教育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概述及理论来源
    第一节 体验及体验式教育概述
        一、体验及体验式教育的内涵
        二、体验式教育的特征
        三、体验式教育的环节
    第二节 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概述
        一、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内涵
        二、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
        三、体验式教育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在联系
    第三节 体验式教育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优化的理论来源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
        二、心理学对体验的范式研究
        三、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第三章 体验式教育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问题及成因
    第一节 体验式教育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面临的问题
        一、教学理念表象化
        二、教育主体边缘化
        三、教学设计趣味化
        四、教育形式简单化
        五、教学评价单一化
    第二节 体验式教育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面临困境的原因分析
        一、主体主导作用未充分发挥
        二、客体缺乏自主能动性
        三、介体更新相对滞后
        四、环体复杂多变难把握
    第三节 体验式教育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价值
        一、实现体验者对道德规范发生切己的领悟
        二、实现体验者与道德教育发生情感关联
        三、恢复道德教育实践过程的道德性
        四、协助体验者达到新的道德境界
第四章 体验式教育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优化的路径
    第一节 创设情境以境激情
        一、利用生活情境,萌动学生内需
        二、利用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三、利用认知矛盾,引起学生注意
    第二节 积极引导以悟移情
        一、注重已有经验,实现知识迁移
        二、开展师生对话,强化知识理解
        三、主客双管齐下,促进知识整合
    第三节 强化实践以行融情
        一、反复践履,引导主体行为向自觉过渡
        二、自主体验,引导主体感性向理性升华
        三、角色扮演,引导主体间反置思考
    第四节 评述反思以思析情
        一、社会评价,强化激励
        二、学校评价,优势互补
        三、自我省悟,亲身力行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论文发表情况

(9)我国高校体验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三、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点
第一章 体验性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形成
    一、体验性思想政治教育相关概念的厘定解析
        (一) 体验与体验思想的意义
        (二) 体验教育、体验式教育与体验性教育
    二、体验性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形成的思想资源
        (一) 体验性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形成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
        (二) 体验性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形成的生命哲学意蕴
        (三) 体验性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形成的认知科学借鉴
        (四) 体验性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形成的传统文化传承
    三、体验性思想政治教育特质及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
        (一) 体验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质
        (二) 体验性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
        (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体验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追求
第二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挑战与新机遇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导权的弱化
        (二)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认同感的下滑
        (三)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实关怀性的缺失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机遇
        (一) 时代转折:参与性政治与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
        (二) 教育对象:当代青年学生群体的新特点与新变化
        (三) 教育理念:人文教育的复兴与发展
        (四) 高等教育改革:对体验性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重视度提高
第三章 高校体验性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现状
    一、高校体验性思想政治教育取得的成就
        (一) 理论建设:从引进介绍到别具特色
        (二) 教育实践:实施中的成功经验
        (三) 实证分析:大学生对体验性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与认同程度提高
    二、影响高校体验性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问题与成因
        (一) 科学认知有待全面提升
        (二) 理论建设有待继续深化
        (三) 组织形式有待进一步改善
第四章 高校体验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系构成分析
    一、高校体验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体系分析
        (一) 生命取向教育价值体系的内在逻辑
        (二) 生命价值取向构成运行的主导功能
        (三) 生命价值取向建构运行的基本原则
    二、高校体验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分析
        (一) 体验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构成的基础
        (二) 体验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构成的层次
        (三) 体验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构成的类型
    三、高校体验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体系分析
        (一) 体验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的构成基础
        (二) 体验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的设计
    四、高校体验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体系分析
        (一) 体验性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的建构原则
        (二) 体验性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的建构方法
        (三) 体验性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的指标内涵
第五章 高校体验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与实现路径
    一、高校体验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
        (一)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思想性原则
        (二) 从新时代新要求出发,坚持中国化原则
        (三) 与时俱进,坚持创新性原则
        (四) 把握科学规律,坚持独特性原则
    二、高校体验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依据
        (一) 思想支撑: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倾向
        (二) 时代发展:人才评价标准的变化
        (三) 平台建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探索
    三、高校体验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西方经验借鉴与反思
        (一) 高校体验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西方经验借鉴
        (二) 对西方高校体验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反思
    四、高校体验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路径
        (一) 宏观路径:在国家顶层设计层面下树立包含体验性教育理念的“大思政格局”新思路
        (二) 中观路径:在学校社会群体间建构体验性教育共同体
        (三) 微观路径:在具体教学活动中创造体验性教育新方法
结语
附件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10)大学生爱国主义体验教育的策略优化研究 ——以上海市部分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研究缘起与意义
        1.研究缘起
        2.研究意义
    (二) 研究综述
        1.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国内外研究综述
        2.体验教育国内外研究综述
        3.间接相关交叉研究简介
        4.研究述评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一、大学生爱国主义体验教育概述
    (一) 对爱国主义教育的审视
        1.爱国主义的意涵
        2.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
    (二) 体验教育的涵义
        1.体验教育的阐释
        2.体验的内涵
        3.体验的教育效用
    (三) 大学生爱国主义体验教育的逻辑及内涵
        1.大学生爱国主义体验教育的内在逻辑
        2.大学生爱国主义体验教育释义
二、大学生爱国主义体验教育的理论基础
    (一) 体验教育理论的渊源
        1."自然主义"教育理论
        2."经验主义"认识论
        3."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二) 体验教育理论的初步形态
        1."体验学习圈"的形成
        2.学习迁移理论的提出
    (三) 体验教育理论的基本主张
        1.体验的生成
        2.体验与情境密不可分
        3.体验指导行为
        4.强调反思与互动
        5.提倡整体发展
三、大学生爱国主义体验教育的规范与流程
    (一) 大学生爱国主义体验教育的一般规范
        1.立足生活实际
        2.注重情境设计与选择
        3.亲历实践
        4.谋求共鸣
        5.适度引导
        6.促进自我教育
    (二) 大学生爱国主义体验教育的流程
        1.前期规划与"定制"方案
        2.情境中激发大学生体验
        3.推动大学生的省思体悟
        4.深化体验以提升爱国行为
四、大学生爱国主义体验教育的实践
    (一) 调查情况概述
        1.调查架构与设计
        2.调查问卷设计思路
        3.调查对象选取
        4.统计及分析说明
        5.调查样本状况
    (二) 大学生爱国主义体验教育的有益探索
        1.遵循"知情意行"教育理念
        2.强调总体目标的预设
        3.认可体验的推动效果
        4.注重大学生爱国情感的唤醒
        5.重视情境的创设
    (三) 大学生爱国主义体验教育的薄弱环节
        1.目标导向层级不明确
        2.体验情境创设形式化
        3.忽视共鸣心理的启发
        4.深层次体悟难以实现
        5.主体间缺乏有效互动
        6.忽视爱国素养的整体提升
    (四) 大学生爱国主义体验教育的问题归因
        1.内在原因
        2.过程原因
        3.外部原因
五、优化大学生爱国主义体验教育的思路
    (一) 制定大学生爱国主义体验教育预期规划
        1.以学生为本确定活动方案
        2.引入目标管理机制
    (二) 开发大学生爱国主义体验教育特殊情境
        1.创建爱国主义体验情境的操作要点
        2.爱国主义体验情境的创设策略
    (三) 创新大学生爱国主义体验教育活动形式
        1."抛锚"引导式
        2.角色体验式
        3.隐性熏染式
        4.实践拓展式
        5.探索历奇式
    (四) 重视大学生爱国主义体验教育的交往对话
        1.提升大学生的主动性
        2.化解教育过程中的负向体验
        3.引导个体间的有效交流与互动
        4.重构爱国主义体验教育话语特性
    (五) 整合多方爱国主义体验教育平台
        1.推进校园爱国主义体验教育的常态化
        2.依托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增加实践体验
        3.构建政府、体验基地与高校"三位一体"的联动机制
        4.建立爱国主义体验教育的虚拟平台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致谢

四、充分运用体验教育促进学生自主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开展劳动体验教育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J]. 刘旭芳,王巍. 成才, 2021(24)
  • [2]日本中小学道德体验教育及启示研究[D]. 徐冠岚. 辽宁工业大学, 2021
  • [3]新时代少先队劳动教育实践现状与策略研究 ——以成都市两所小学为例[D]. 聂宇轩.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 [4]重建儿童与自然的联结 ——自然体验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 徐凤雏.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5]基于深度体验的少先队员光荣感培育研究[D]. 吕芸.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6]工程体验教育模式研究[D]. 李肖婧. 浙江大学, 2019(02)
  • [7]新时代背景下小学少先队活动实施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昆明市P区为例[D]. 张晶.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8]体验式教育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优化研究[D]. 王喜燕. 宁夏大学, 2019(02)
  • [9]我国高校体验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 许真. 山东大学, 2018(01)
  • [10]大学生爱国主义体验教育的策略优化研究 ——以上海市部分高校为例[D]. 常诗悦. 华东师范大学, 2017(01)

标签:;  ;  ;  ;  ;  

充分利用体验教育促进学生自我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