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严复“信、达、雅”的翻译标准

评严复“信、达、雅”的翻译标准

一、评严复的“信、达、雅”翻译标准(论文文献综述)

赵祥云[1](2021)在《再论“信达雅”:新时代政治文献英译原则探索》文中认为严复提出的"信达雅"是中国传统译论的历史性总结,也是构建中国特色译论体系的理论基石,在中国译论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新时代政治文献英译坚持以"信达雅"论为基本指导性原则,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这一理论,是对"信达雅"论的新释与拓展,突破与创新,对新时代对外话语体系翻译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刘健炜[2](2021)在《目的论视角下探究“信达雅”的具体内涵——以《天演论》为例》文中指出自"信达雅"的翻译原则问世以来,对其具体内涵的探究便一直存在。本文希望通过从目的论以及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所处的时代背景出发,对于"信达雅"的翻译理论进行新的阐释与解读。选择目的论进行研究的原因是两者具有许多的相似点,"达"被看作是翻译的最终目的,也是这一翻译标准的灵魂,其作用可看作是目的论中的目的法则;"信",不同于往常意义上的取信于原文,而是另辟蹊径力图取信于读者,可看作忠实法则。而"信"和"雅"均为译者为达到目的而使用的某种特殊翻译手段,具有强烈的目的性和功利主义色彩。

李悦[3](2021)在《基于“信达雅”的中国特色词语阿译研究》文中指出

罗彩虹[4](2021)在《“信达雅”标准下学术专着的汉译研究——以《菊与刀》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以严复"信达雅"翻译标准为参照,以《菊与刀》为研究对象,探讨该翻译标准在学术专着类文本汉译中的指导作用。学术专着因其专业性和深度,在翻译时既要保留原着的学术价值,又要考虑读者的阅读感受。严复"信达雅"翻译标准为学术专着的翻译提供了较好的指导。在该标准的指导下,翻译学术专着时,可以采用直译、释译、增译等翻译技巧,忠于源文本,保留原着的学术价值;另外,根据学术内容,采用与原文一致的体裁,增强文本的可读性。

陈丽思[5](2021)在《“信,达,雅”译文质量评判标准探析——以《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作为深受全球读者喜爱的魔幻文学作品,其篇目译文值得探讨。在"信、达、雅"的译文质量判断标准下,结合篇目概括性、简洁性及趣味性的特点,探析《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中文译本中的篇目翻译,以期获得最佳译文。

付艳艳[6](2020)在《严复“信达雅”翻译思想考:“功用”主义的翻译观与变译策略》文中研究说明提起"信达雅",学界一贯认为"信"是指"忠实于原文","达"是"通顺、畅达","雅"是"高雅、文雅"。基于对严复《天演论·译例言》的重新解读,得出结论:"信达雅"的真实内涵并非学界所认为的那样,严复"达旨"的翻译实践是在其"信达雅"翻译原则的指导下进行的,不存在所谓的严复没有按照"信达雅"翻译标准进行实践的说法,所以"信达雅"与"达旨术"并不矛盾,二者是完美的统一体。不过,严复的"信达雅"翻译标准与"达旨"的翻译实践都有着明确的目的,具有强烈的功利性,且这种"功用"价值在其他价值之上。

孙吉娟[7](2020)在《方梦之译学思想研究 ——“一分为三”方法论的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方梦之是我国当代着名的翻译理论家,其在科技翻译研究、译学辞典编撰、翻译期刊创办等领域均作出了卓越的奠基性工作,其构建的应用翻译学范畴框架开中国乃至世界应用翻译学科体系研究之先河。方梦之用宏观、中观、微观的三分法来研究翻译:宏观上,翻译的原则有达旨、循规、共喻三端,“一体三环”的时空图展示了当代翻译理论的不同发展阶段及其内涵,翻译活动参与者以作者、译者、读者为三要;中观上翻译策略追溯其理论渊源、目的指向和技术手段,以直译、意译、零翻译的三元图包罗其详;微观研究则侧重在语法、修辞和逻辑三科。本文重点对方梦之一分为三的方法论与应用翻译学研究成果之间的关联进行剖析,在此基础上,阐述该方法论对当下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的借鉴意义。与文学翻译研究的历史悠久,理论庞杂相比,国内的应用(文体)翻译起步较晚,理论视域窄化。具体来说,在方梦之等国内学科领航人的带动下,应用翻译学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强,从强到精的发展历程,走出了理论建构的困难期,在本体论、认识论、教学论、方法论、技术论等方面作出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走上了独立学科的发展方向,走出了一片不断拓展的学科体系疆域。其中很多研究成果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但是国内学界对此尚未展开系统研究。本文的价值之一就是完善学术思想史上这一重要的环节。在方梦之的学术研究中处处体现着一分为三的方法论意识。打破二分的对抗和隔阂,继承古代文论、借鉴西方译论学说,提倡“一”中不仅有“二”,更要有“三”的整体、动态、分层、发展的译论观。笔者在文中有意识地揭示该方法的独特性、合理性和现代性,努力尝试提升此法在翻译研究中的普遍性。所以,一分为三正是方梦之译学思想和翻译活动的主旨要害,是其译学观的关键,也是方梦之整体译学思想方法论的高度浓缩。因此,本文的主要创新点有三:一是国内首次对方梦之的翻译学思想进行系统的专题研究,具有丰富翻译家史料,完善中国应用翻译思想史的历史价值;二是方梦之作为我国应用翻译学科体系建构的领军性代表人物,对其个体的研究也是对我国应用翻译学发展历史脉络的梳理和反思,具有学科建构、发展、反思和批判之学科促进建设意义;三是一分为三哲学方法论视角的提出,对方梦之译学思想和译学活动具有提纲挈领之用,同时也为翻译学的元理论发展提供方法论的哲学关照和启示。论文正文共分为八章内容,以一分为三的译学方法论为主线,以方梦之对应用翻译的宏观、中观和微观理论的本体研究为主体,以同时期东西方相关译论为参照,以方梦之的翻译学思想与翻译学术活动(创办期刊、主持会议、编撰辞典等)之间的内在关联为呼应。宏、中、微三论结构平衡,翻译理论探究与翻译活动实践同条共贯,共显其一分为三的要义。“绪论”中,在综述方梦之的学术成果、代表作评论、学术思想评价的基础上,提出本课题的研究缘起、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第二章是一分为三的方法论总论,也是本文的灵魂。笔者通过梳理“一分为三译学观”的历史渊源和前沿要点,将一分为三定位于翻译学的哲学方法论层面,其在方梦之的学术研究中具有承上启下的枢纽意义。后面三至五章侧重阐发方梦之在应用翻译学理论体系建构中的宏观、中观和微观的研究主张及其一分为三方法论的研究意义。分别指向:方梦之构建一分为三的应用翻译理论研究体系,应用翻译的中观策略研究,翻译技巧微观研究的三基础:语法、修辞和逻辑。宏观体系建构系统、辩证;中观凸显“三”的要素,具有拓展学科理论发展的潜力;微观研究三位一体,激活了翻译实践提升为翻译理论的生命力。基于以上翻译理念,紧接的两章分别探讨了方梦之翻译学术活动之创办《上海翻译》期刊和编纂译学辞典。这一部分既是作为对方梦之翻译学术活动的总结,也是对应用翻译(学)学科建设的反思和批判,同时,论述过程本身特别加强了对方梦之提出或者应用的一分为三方法论的逐层剖析。结语部分,一方面对方梦之的译学贡献进行总结和研判,尤其是充分肯定其对一分为三的译学方法论的成功运用;另一方面指出本研究的局限和未来的可拓展领域。总之,在“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国家战略背景下,挖掘具有中国哲学色彩的一分为三方法论与应用翻译理论研究的契合,具有重要的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和复兴民族精华的现实意义。

李星颖[8](2018)在《作为翻译美学观“雅”的研究 ——以汉英互译为中心》文中指出发轫于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雅”,从文论延伸到文艺论,并由启蒙思想家严复的“信、达、雅”说引入译论,彰显出独特而蓬勃的审美活力。但以往的“信、达、雅”研究多囿于狭窄的翻译标准和翻译技术,缺乏对译论范畴以外的论述,缺乏美学视野下的论证。“雅”作为一种极具倾向性的审美观念,其美学内涵丰富而别致,译界历来也存诸多论争,但对“雅”的多数研究还是就翻译标准进行的评判,眷顾于遣词文风而展开。就研究的实质,也多是些修辞文体视野的博弈和文质直意品好的论道,缺乏在美学理论视野下探析“雅”的审美意义和美学内涵。本文超越“雅”缘自“译事三难”所拘囿的翻译标准的合理与否的探讨,以中国传统审美形态和翻译审美理论为依据,以美学史观为研究视野,以汉英互译为中心,首次对作为翻译美学观的“雅”进行系统而具体的讨论,并在翻译理论和实践的互证中,思考源于中国古典美学范畴的“雅”被转换为翻译美学观之后所生成的意义和内涵,反思“雅”翻译美学观的操作机制和实践困境,继而揭示“雅”的艺术性与审美性,并探讨其对于翻译美学理论体系建设的价值。本文是一次为建构“雅”在翻译美学视域中的审美观念谱系所作出的探索,是一次就“雅”翻译美学观进行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中美学运作机制的探究,开拓了翻译美学研究的学术致思空间,实现了翻译美学基础理论和应用实践的探索与互证,也推动了翻译审美范式和审美习尚的形态发展和理论完善。全文共分五个部分。绪论主要综述中国传统译论、翻译美学和“雅”的审美意识研究概况,厘清并阐释作为翻译美学观“雅”的理论资源和线索,并就研究方法和创新价值予以概述说明。第一章讨论翻译美学观“雅”的历史演进过程。严复“信、达、雅”三字译论简练、深刻,其中之“雅”贯彻并执守于他的翻译实践,呈现为鲜明扼要的翻译文体美学观,适应于译文读者的审美选择,彰显语篇美学和翻译要素的审美标准。在“雅”翻译美学观的历史进程中,以其审美意义为表征,翻译美学观“雅”主要依照四个不同理念路径获得拓变和延展:其一是对原作风姿的坚守,即“雅”的文体形式论,倡导翻译必须把握和再现原文文体风格形式效果,追求译文必须切合原文文体形式;其二则讲求译作的独立审美价值,提出“雅”的艺术审美观,提倡翻译必须实现一种译文风格、形式优美的审美追求,并强调译文风格别具一格,甚至能与原文媲美;第三强调翻译应该以读者为重,体察他们的认知水平、审美偏好和接受情理,建设性地提出“雅”的审美接受观,指向翻译审美活动的两大审美价值,即翻译不仅应该心系译品,实现其艺术功效,也应该心怀读者,助力其审美接受;第四是对“雅”翻译美学境界的确立,追求“出神入化”的翻译境界。第二章主要讨论“雅”的翻译美学内涵,从翻译过程和翻译本质两方面作出分析和阐述,从三个维度和一个方面探寻“雅”的翻译美学内涵。第一,在翻译过程中认识语言之美和认识语言之美的形态是理解、把握原文,并获得和实现译本语言之美的前提和保障。在对翻译理论的认识和汉英互译实践中,注意原语和译入语的语言结构特征和艺术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转换和呈现,就是语言之美的意指所在,也是“雅”的翻译美学观的语言呈示。第二,从翻译风格维度来看,“雅”早已不再局限于语言修辞或文体形式,业已关乎审美创造性,成为原文风格气质在译文中的整体再现,译者不仅需要在语言、句式、文体等诸多方面的努力,而且需要在审美感应、审美想象、审美理解和审美判断上的用心。第三,从文化之维上,认清语言的文化特征,切实转换译入语或译出语的文化特征,通过意译方法,实现语际间的语义转换和文化价值转换,实现文化层面上的译文和原文间的调和圆满的转换。概言之,作为翻译美学观“雅”的美学内涵即表现为:第一,译者把原作从原语移植到目的语,这是语言形式的再创造;第二,译者把原着的气质风貌在目的语中再现出来,这是风格价值的再创造;第三,译者把原文的文化特征转换到译作,使之与其相调和,这是文化价值的再创造。最后就“雅”的翻译美学内涵,立足于“雅”与“俗”分野、相通以及对立统一,提出在翻译审美实践中,语言、风格和文化在转换和创造中的“离俗”问题,即实现、鉴别和判断译作是否符合作为翻译美学观“雅”的方法和标准。“离俗”之“雅”既不苛守传统审美观里的“雅”“俗”对立,也不忽视社会历史文化语境的影响,呈现出通达、谐和的特点,是一种讲求恰适的翻译审美价值和功效策略。第三章主要论述作为翻译美学观“雅”的操作机制和实践困境。文章从翻译过程角度将“雅”的翻译操作机制置入审美主体和客体视野加以讨论。从翻译审美主体,“雅”要求作为审美主体的译者充分发挥其审美意识,获得审美判断,实现审美表现的谋略。译者不仅要提升理解美的知识结构,辨析美的分析能力,获得体验美的思维模式,得到创造美的充满文采的译笔,呈现追求美的求真务实的译风,更要深刻认同和理解自身的局限和历时的承接,审时度势、实现翻译的自觉和自信。从审美客体层面,“雅”要求我们认识到有价值的翻译客体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样复杂的,是一个需要精准把握的对象,其有巨大的合力之美;另外审美客体的审美信息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翻译审美活动理应具有一份文化担当的责任;最后,翻译作为审美创造,其价值正是实现审美主体与客体的辩证统一。作为翻译美学观“雅”具有普遍适用性,对译者品行和译作品质,译者才情和译作价值均有规约和要求,也是翻译的美学目标和理想。这种目标和理想具备范式意义,在翻译实践中,也会遭遇与实践的脱节。每一部译作无疑都凝结着译者的审美理念,但在多数情况和多数时候,也会出现极为困顿的不协调现象。本文还选取汉英互译各三则案例加以具体讨论,以说明理论与实践的复杂性。结语部分意在总结课题研究的意义,作为翻译美学观“雅”既是一种带有中国传统哲学、美学特征的译论,也是一种寄寓译者审美理想的审美观念,体现出语言、风格和文化的审美需要、审美判断和审美境界。确立和建构“雅”的翻译美学观,有助于深化对翻译活动及其作用的认识,有助于对翻译美学研究疆域的拓展,有助于深化翻译美学理论,深化对中国哲学美学在翻译审美中的作用的认识,以及对翻译美学观及其体系的建设。从微观层面上,“雅”的翻译美学观的提出可确立翻译的审美标准,提出翻译之语言、风格和文化的审美范式,为文本内外的意义传达、美感呈现与审美创造设定价值杠杆。特别是对中国研究者和译者,有助于认识和把握汉语在互译活动中的独特价值和意义。另外,结语部分也指出研究中所存在的不足和对后续研究的思考。作为翻译美学观,“雅”体现着翻译的目标和价值,寄寓了翻译的境界与超越,是一个植根于中国传统审美形态的翻译理论,需要实现科学化建构,确立一种语言审美创造的艺术观。换言之,语言的、艺术性的审美意识和审美理念应该是翻译美学理论所关注和关切的重要内容。因此,中国翻译理论的建构和发展,乃至突破和创新,需要建立现代而科学的翻译美学观。

王冬梅[9](2017)在《西方法学思想在近代中国的译介研究 ——严译《法意》解析》文中研究说明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被认为是“在中国最有影响的十部法国书籍”之一。对该书首次系统的译介始于严复的《法意》。本文从翻译文化史研究视角出发,采用文本细读与史料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来探讨西方法学思想如何为近代知识分子所认知,以及这一翻译事件与社会历史文化的互动关系。本文主要研究发现:(一)严复翻译《法意》的主要动因,既是基于清末变法、修律、预备立宪的现实之需,也是基于严复自身思想启蒙的追求,是为解析中西法律制度及其背后的精神与原则。(二)出于启蒙动因,《法意》的译文与案语都呈现出严复启蒙话语的“译、释、评、论”的一贯模式。译文中的“释、评、论”体现出严复的翻译由于着眼于当时需要而带有他的主观理解与评论,从而难以完全符合原着本意,导致一定程度的失“信”。(三)译名上,严复较多地运用阐译、格义、会通的方法,其关键译名不拘泥于日译名词,如“君主”与“立宪”、“民主”与“共和”、“自由民权”与“自由”之间的区别。通过关键译名和案语,严复在译作中建构了其“法治”概念。他所译介的自由思想中,他更推崇是孟德斯鸠所论的“国群自由”,即以基本法为保障,对立法、行政、司法三权的合理分配与制衡,从而获得的政治自由。(四)《法意》译介过程中,严复扮演了不在位的立法者角色,对变法、修律、立宪提出自己的见解。在辨析中西法差异的基础上,他否定传统儒家的“礼治”、法家的“刑法”之治,提出了立法为民、君民平等、立宪等现代法治思想,对清末主持修律的大臣沈家本亦产生一定影响,进而对近代法制转型发挥一定作用。本文认为,《法意》的翻译,是严复在外患内忧情境下的一种文化自觉翻译行为,是借助翻译“西学”建构新的“中学”以求富、求强、求治的学术体现。启蒙翻译的目的决定了翻译策略和方法的运用。严复不但传播西学,更要针对历史与现实,立现代“法治”思想,求长治久安之“道”。

林婷婷[10](2017)在《21世纪“信、达、雅”研究述评》文中研究指明严复的"信、达、雅"说百年来对我国产生了巨大影响,对我国翻译事业一直起着主导作用,自该学说面世以来,有将其奉为圭臬者,有则对其批评甚至指责,有则对其不断推陈出新,笔将将21世纪来所能收集的材料作了一个综合考查,大体可分为三类:一是奉为准绳;二是推陈出新;三是完全否定。本文旨在通过梳理各家之言帮助读者以对"信、达、雅"说作深入一层的理解。

二、评严复的“信、达、雅”翻译标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评严复的“信、达、雅”翻译标准(论文提纲范文)

(1)再论“信达雅”:新时代政治文献英译原则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信达雅”:中国传统译论的历史性总结
    (一)“信达雅”是一个整体概念
    (二)“信达雅”是一个动态概念
    (三)“信达雅”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四)严复的翻译对“信达雅”的变通运用
三、新时代政治文献英译中的“信达雅”原则
    (一)“信达雅”之“形神兼具”
    (二)“信达雅”之“舍形存神”
    (三)“信达雅”之“虚实相益”
四、结束语

(2)目的论视角下探究“信达雅”的具体内涵——以《天演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翻译目的论
三、运用目的论解读“信达雅”的具体内涵
    1. 信(忠实法则)。
    2. 达(目的法则)。
    3. 雅(连贯法则)。
四、结语

(4)“信达雅”标准下学术专着的汉译研究——以《菊与刀》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严复“信达雅”翻译标准
二、《菊与刀》“信达雅”指导下的中英文本分析
    1. 词汇层面
    2. 句子层面
    3. 段落层面
三、结语

(5)“信,达,雅”译文质量评判标准探析——以《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信、达、雅”翻译原则的概述
3 篇目的特点及翻译
4 “信、达、雅”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篇目汉译中的探析
    4.1 “信”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篇目汉译中的体现及分析
    4.2 “达”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篇目汉译中的体现及分析
    4.3 “雅”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篇目汉译中的体现及分析
5 结论

(6)严复“信达雅”翻译思想考:“功用”主义的翻译观与变译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信达雅”的来源
二、“信达雅”的内涵
    (一)信:于读者之“诚”与“忠实”
    (二)达:内容之达旨
    (三)雅:“务其是”之渊雅
三、“功用”翻译观的缘起:“信达雅”与“变译策略”的统一
四、结语

(7)方梦之译学思想研究 ——“一分为三”方法论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方梦之研究综述
        1.2.1 方梦之成果掠影
        1.2.2 对代表作的评论
        1.2.3 对方梦之学术思想的评价
        1.2.4 方梦之批评中存在的问题
    1.3 方梦之其人其事
        1.3.1 方梦之的学生时代
        1.3.2 厂矿工作及翻译
        1.3.3 研究所翻译
        1.3.4 步入教坛(1978年至今)
    1.4 本课题的研究价值和研究方法
        1.4.1 本课题的理论价值
        1.4.2 本课题的实际应用价值
        1.4.3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1.5 研究思路和框架
第二章 方梦之一分为三翻译观的形成
    2.1 “一分为三译学观”之解读
    2.2 一分为三译学观的哲学内涵
        2.2.1 一分为二的利弊
        2.2.2 一分为三的显现
        2.2.3 一分为三的优势
    2.3 一分为三与翻译学方法论
        2.3.1 一分为三与哲学方法论
        2.3.2 翻译学的方法论
        2.3.3 一分为三与翻译哲学方法论
    2.4 一分为三:从翻译标准到翻译哲学方法论
        2.4.1 作为翻译标准的一分为三
        2.4.2 翻译哲学方法论关照的一分为三
    2.5 方梦之的一分为三译学观
第三章 方梦之构建一分为三的应用翻译研究体系
    3.1 应用翻译研究(学)学科体系建设历程
        3.1.1 文体研究切入,扩大翻译语域
        3.1.2 宏观构思,分层建构
        3.1.3 本体三分,自成一体
    3.2 应用翻译研究自成体系
        3.2.1 “应用文体翻译”范畴
        3.2.2 在译学体系中的方位
        3.2.3 宏观一分为三的方法论意义
    3.3 翻译活动三要素:作者、译者、读者
        3.3.1 三要素整体观
        3.3.2 译者主体的研究历程
        3.3.3 译家研究的时空与学科三维考量
    3.4 应用翻译标准:达旨、循规、共喻
        3.4.1 应用翻译原则之现实关照
        3.4.2 达旨:达到目的,传达要旨
        3.4.3 循规:规范之常在
        3.4.4 共喻:译文适应性
第四章 方梦之的中观策略思想研究
    4.1 中观策略概说
        4.1.1 国内外关于“翻译策略”的研究概述
        4.1.2 中观策略研究的意义
        4.1.3 方梦之对翻译策略的研究路径
    4.2 翻译策略三要素:理论因子、目的指向和技术手段
        4.2.1 理论因子的考量
        4.2.2 目的指向的诠释
        4.2.3 技术手段的考察
        4.2.4 译学方法论的启示
    4.3 翻译策略三元图:直译、意译、零翻译
        4.3.1 三元图的翻译语言意义观
        4.3.2 直译、意译的重新范畴化
        4.3.3 零翻译的理论研究
    4.4 我国三位一体的翻译策略类聚研究
        4.4.1 本土研究的理据
        4.4.2 自主开发的策略述评
        4.4.3 应用翻译策略之走势
    4.5 中观策略之批评
        4.5.1 中观策略的评价
        4.5.2 方法论意义
第五章 方梦之微观技巧研究:语法、修辞和逻辑三位一体
    5.1 翻译技巧的历史性和当代性
    5.2 技巧理论化的理据
        5.2.1 上下贯通、立足实践
        5.2.2 从实践总结走向理论研究
        5.2.3 理论发展性
    5.3 语法学视角
        5.3.1 语法(言)学在翻译学体系中的位置
        5.3.2 方梦之的翻译语言等值观
        5.3.3 翻译技巧与语言学理论同步发展
    5.4 修辞学视角
        5.4.1 修辞与翻译的契合
        5.4.2 应用翻译修辞观——译文的得体
        5.4.3 对方梦之翻译修辞观的评价
    5.5 逻辑学视角
        5.5.1 逻辑思维与语言翻译
        5.5.2 “逻辑学”是“翻译学”的基础学科
        5.5.3 逻辑对翻译研究的功用
        5.5.4 应用文体翻译需要逻辑思维
    5.6 语法贯通、修辞立诚、逻辑关联
第六章 创办《上海翻译》,构建应用翻译之三维阐释
    6.1 创办过程
        6.1.1 创刊背景
        6.1.2 创刊特色
        6.1.3 创刊艰辛
    6.2 创办思想:作者—编者-读者三结合
        6.2.1 稳定的作者队伍
        6.2.2 做专家型主编
        6.2.3 与读者的互动
    6.3 引领前沿
        6.3.1 国际译学视野
        6.3.2 凸显刊物的战略导向
    6.4 应用翻译研究之三维阐释
        6.4.1 聚焦应用(文体)翻译
        6.4.2 探讨翻译理论的应用性研究
        6.4.3 关照应用型翻译问题
第七章 编撰译学辞典,创立“一体三环”译学观
    7.1 方梦之与辞典编纂
        7.1.1 衷怀辞书
        7.1.2 编纂历程
    7.2 译学辞典批评
        7.2.1 编纂译学观
        7.2.2 编者主体性
        7.2.3 读者意识
    7.3 编纂思想:一体三环
        7.3.1 一体三环论
        7.3.2 一体三环论之评价
        7.3.3 一体三环的方法论价值
    7.4 辞典与构建中国译学话语体系
第八章 结语:方梦之与中国翻译思想史
    8.1 方梦之译学思想的总体特征
    8.2 方梦之译学思想对当下译学研究的启示
    8.3 本研究的局限和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方梦之着译年表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的论文
致谢

(8)作为翻译美学观“雅”的研究 ——以汉英互译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中国传统译论研究
    第二节 翻译美学研究
    第三节 “雅”审美意识研究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
第一章 作为翻译美学观“雅”的意义建构
    第一节 “雅”的初始立意
    第二节 “雅”的意义建构
        一、原作风姿:“雅”的文体形式论
        二、译作优美:“雅”的艺术审美观
        三、读者为重:“雅”的审美接受观
        四、出神入化:“雅”的风格境界论
第二章 “雅”的翻译美学内涵
    第一节 “雅”的语言维度
    第二节 “雅”的风格维度
    第三节 “雅”的文化维度
    第四节 雅俗之辩:“离俗”之“雅”
第三章 作为翻译美学观“雅”的操作机制和实践困境
    第一节 作为翻译美学观“雅”的操作机制
    第二节 作为翻译美学观“雅”的实践困境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科研情况

(9)西方法学思想在近代中国的译介研究 ——严译《法意》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第1章 绪论
    1.1 晚清法学翻译场域中的《法意》
    1.2 法学翻译史研究现状
        1.2.1 法学界的研究
        1.2.2 国际汉学界的研究
        1.2.3 国内语言学和翻译学界的研究
    1.3 严复翻译研究
        1.3.1 严复“信达雅”作为翻译标准的研究
        1.3.2 严复译名研究
        1.3.3 严复译着的研究
        1.3.4 《法意》的研究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5 本文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1.6 本文架构
第2章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及其在近代中国的传播
    2.1 孟德斯鸠与《论法的精神》
    2.2 孟德斯鸠政体理论的早期译介
    2.3 梁启超、《译书汇编》、张相文对孟德斯鸠学说的宣传与译介
        2.3.1 梁启超对孟德斯鸠及其学说的宣传与介绍
        2.3.2 《译书汇编》对《论法的精神》前四卷的译介
        2.3.3 张相文对《论法的精神》上册的翻译
    2.4 严复对《论法的精神》的译介
        2.4.1 严复翻译《法意》的起始时间
        2.4.2 严复翻译所用英文底本考
    2.5 孟德斯鸠法学思想翻译传播的特点与影响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严复翻译《法意》的动因
    3.1 严复翻译行为的整体文化解读
    3.2 严复翻译《法意》的背景和动因
        3.2.1 时代与社会需求
        3.2.2 东学和张相文翻译的问题
        3.2.3 严复的追求——“治道”
        3.2.4 孟德斯鸠学术方法的感召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严复启蒙翻译模式解析
    4.1 翻译与启蒙
        4.1.1 严复译介西学的用心
        4.1.2 严复各译着的共性——启蒙
        4.1.3 严复的启蒙话语系统
    4.2 严复翻译理论与实践争议
        4.2.1 “信达雅”与“达惜”
        4.2.2 严复翻译实践“信”的争议
    4.3 《法意》中的失“信”
        4.3.1 漏译与误译
        4.3.2 增译
    4.4 《法意》案语与启蒙
    4.5 启蒙与“信达雅”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严复《法意》译名与“法治”思想建构
    5.1 近代西学东渐中的译名问题
    5.2 严复《法意》译名例解
        5.2.1 音译
        5.2.2 义译
        5.2.3 严复与张相文译名的差异——以“government”为例
    5.3 译名与中西法理之辨
        5.3.1 "law”译名的挑战
        5.3.2 “law”与“理”“礼”“法”“制”
    5.4 译名与“治道”
        5.4.1 "monarchy"是“君主”“独治”还是“立宪”
        5.4.2 "republic"是“民主”还是“共和”
        5.4.3 "liberty"与“自由”、“民权”
        5.4.4 严复“治”的思想建构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法意》的接受及对近代法制转型的影响
    6.1 《法意》在西法东渐史上的接受
        6.1.1 严复启蒙翻译模式的意义
        6.1.2 《法意》的接受
    6.2 《法意》翻译与近代法制转型
        6.2.1 晚清法律思想
        6.2.2 沈家本修律思想与清末“礼法”之争
        6.2.3 严复作为不在位的立法者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丁韪良《万国公法》中的"republic"译名
附录2: 清末编译的法学基础理论(1901-1911年)
附录3: 严复《法意》中的高频语词

(10)21世纪“信、达、雅”研究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一、肯定说
二、推陈出新说
三、否定说
四、结语

四、评严复的“信、达、雅”翻译标准(论文参考文献)

  • [1]再论“信达雅”:新时代政治文献英译原则探索[J]. 赵祥云.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1(12)
  • [2]目的论视角下探究“信达雅”的具体内涵——以《天演论》为例[J]. 刘健炜. 校园英语, 2021(43)
  • [3]基于“信达雅”的中国特色词语阿译研究[D]. 李悦. 大连外国语大学, 2021
  • [4]“信达雅”标准下学术专着的汉译研究——以《菊与刀》为例[J]. 罗彩虹. 现代交际, 2021(12)
  • [5]“信,达,雅”译文质量评判标准探析——以《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为例[J]. 陈丽思. 大众标准化, 2021(10)
  • [6]严复“信达雅”翻译思想考:“功用”主义的翻译观与变译策略[J]. 付艳艳.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5)
  • [7]方梦之译学思想研究 ——“一分为三”方法论的视角[D]. 孙吉娟. 上海大学, 2020(03)
  • [8]作为翻译美学观“雅”的研究 ——以汉英互译为中心[D]. 李星颖. 西南大学, 2018(01)
  • [9]西方法学思想在近代中国的译介研究 ——严译《法意》解析[D]. 王冬梅.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7(02)
  • [10]21世纪“信、达、雅”研究述评[J]. 林婷婷. 明日风尚, 2017(12)

标签:;  ;  ;  ;  ;  

评严复“信、达、雅”的翻译标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