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下)复习指南二

外国文学(下)复习指南二

一、外国文学(下)复习指导Ⅱ(论文文献综述)

刘洪涛[1](2021)在《新中国世界文学学科的创生与发展:1949—1979》文中指出新中国成立后的30年是世界文学学科发展的重要时期,教材建设尤其为后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作者通过对搜集到的大量油印本、铅印本教材,以及正式出版教材的研究,指出当时的外国文学课程与教材体系具有"两大板块""三足鼎立"和"一条线"三种模式。它是新中国世界文学观念不断拓展与整合的结果,同时,"世界进步文学"观念主导了对世界文学史发展规律的探索和经典的认定。本文还专论了石璞的"欧美文学史"、杨周翰等主编的《欧洲文学史》、周煦良主编的《外国文学作品选》,概括了其价值和特点。

杜慧春,刘亚金[2](2021)在《混合学习模式下的案例教学法实践研究——以外国文学课程教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翻转课堂、混合式学习模式等成为高校课堂教学改革新形式。本文从外国文学课程教学现状出发,探讨混合学习模式下案例教学法的教学设计,不仅把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结合起来,而且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和中心,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黄丽贤[3](2020)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国文学史教材编写趋势研究》文中提出1918年,周作人编写的《欧洲文学史》问世,外国文学史教材的编撰自此便开始备受关注,但以往的相关研究鲜见探讨现代化进程如何影响外国文学史教材编写。为此,本文借助教育学相关理论,以改革开放至今的多部经典外国文学史教材的编写为个案,并以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为背景,对比梳理多部教材的异同,重点探讨现代化进程与其编写趋势的关系,主要包含不同时期政治、文学、教育及伦理价值等方面不同程度的影响。全文共分为七章节,第一章为绪论部分,阐明本文的研究缘由,界定相关概念,说明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意义及方法,厘清本研究总体思路。第二章综述外国文学史教材编写研究情况,并对我国外国文学史教材编写进行溯源。第三章为理论基础,以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为根据,为外国文学史教材编写提供科学指导方针。第四章探讨1978-1984年外国文学史教材编写的初步探索。改革开放拉开了中国新面貌的帷幕,这一时期几部外国文学史教材在“左倾”风潮转向“实事求是”思想的过渡中初试锋芒,对比这几部教材的同异之处,就那一时期现代化进程的政治、教育、文学及伦理价值背景如何影响外国文学史教材编写进行叙述。第五章探究1985-1999年外国文学史教材编写多元化的趋势。这一时期几部外国文学史教材在繁荣的文化、活跃的思想中褪去文革色彩,开始走向多元,依据教育学理论分析几部教材编写的进步与不足之处,并论述在改革开放进一步推进下政治、教育、文学及伦理价值现代化对教材编撰的影响。第六章考察2000-至今外国文学史教材编写多元的深化与推进。新世纪几部外国文学史的编撰趋势在新的世界格局、新的挑战中日新月异。以教育学理论为根据,探讨几部新世纪外国文学史编写嬗变的异同点,并阐明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教育、文学、伦理价值等方面演变对外国文学史教材编写的影响趋势。第七章为结语,阐述本研究的发现、不足和对未来研究的展望。归纳总结本研究发现,在此基础上提出适当建议。基于史料分析和案例对比研究,本研究认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外国文学史编写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1978-1984年,新时期之初的外国文学史教材种类少、阶级特色鲜明。现代化进程中依然是政治主导,教育、文学和伦理价值观现代化的推进相对滞后,相应的外国文学史教材中政治色彩显着,其教育性、文学性和传授伦理价值的功能等被忽略。第二阶段为1985-1999年,这一时期现代化建设已取得不小成果,占主导的政治现代化逐渐让位于文学现代化,教育和伦理价值观在现代化建设中也紧跟步伐。文学理论空前繁荣、教育的革新和伦理价值的多元化使得这一时期外国文学史教材种类多样、内容丰富,而且教材属性凸显,但教材编写理念和内容较之文学研究领域相对滞后,与具有中国特色的外国文学史研究仍有差距。第三阶段为2000-至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不断推进,我国外国文学教材编写的多元化不断深化与稳定,信息化和多样化显着,这里的多样化涉及内容、编写形式及呈现方式的多元化。教材编写较之文学研究领域的研究延时性愈发不明显,但距离成熟的中国特色外国文学史教材仍有一定差距。

潘婧[4](2020)在《初中语文教材外国文学选编比较研究 ——以部编本、语文版教材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语文教材作为进行语文教学活动最重要的媒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外国文学选文,则是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于开阔学生的眼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有着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以部编本和语文版初中语文教材的外国选文为研究对象,重点比较分析其异同,并对两个版本的初中语文教材的外国选文编选分别做出评述。最后对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外国文学作品的编选提出一些建议。全文总共分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主要阐述了研究初中语文教材外国文学选编的原因、方法、研究内容、方法与意义,并对目前的研究现状做了梳理。第二部分主要探讨外国文学作品选入初中语文教材的必要性及编写依据。首先分析了外国文学作品选入初中语文教材的必要性,其次提出语文教材应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进而总结了外国文学作品选入初中语文教材的编写依据。第三部分主要分析部编本和语文版初中语文教材的外国文学作品编选的异同,从教材的外国作品选文、名着导读、助读系统以及作业系统出发对两版教材进行比较、阐述。第四部分主要通过前文两版教材的外国文学部分的分析比较,对两版语文教材的外国文学作品的编选进行评述。比较发现: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更为关注审美、情感教育,更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但在选文的选择以及作业的设计方面都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选文的体裁不够全面丰富,选文学生的生活距离较远,自读课文没有设置作业等。语文版初中语文教材更为关注文学类作品,设置了更多的活动性练习。但存在选文的数量过少,自读课文的比例不合理,名着介绍不够有针对性,助读系统不够完善等问题。第五部分是对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外国文学作品的编选建议。这一部分是立足前文对部编本教材的评述基础上,并且结合教材的编写原则以及语文版教材的一些优势,提出一些对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外国文学作品编选的建议。笔者主要针对选文的选择、助读内容的安排及作业设计的方面,提出了一些编写建议。

杨英杰[5](2020)在《部编本初中语文外国文学四大系统编选特点及教学研究》文中认为在全球化不断的发展的今天,外国文学作为学生认识世界多元文化,感受不同国家与民族文化魅力的重要途径,在语文课本中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随着部编本教材的投入使用,外国文学四大系统的编选有了明显的进步,给一线教师教学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在现实教学中依然存在着很多由教师不能使用好部编本教材而带来的各种新的教学问题,如何使用好部编本教材教好外国文学,成为了现在外国文学教学的重要研究对象之一。本文以初中部编本教材正式使用完一轮为背景进行研究,通过对部编本教材与人教版、苏教版两版教材进行对比,系统地总结出初中部编本教材中外国文学四大系统的编选特点。再结合学生与一线教师的问卷调查中所反映的情况和具体问题,提出相应的可行性教学策略。本文除绪论与结语外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外国文学选入初中教材的历程与现行教材的编选依据。本章分为两个部分,分析部编教材中外国文学的编选依据,论证本文的可行性。第一部分,梳理外国文学选入初中语文课本的重要阶段,分析外国文学编选发展的特点,为现行部编教材外国文学的研究提供历史依据。第二部分,通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建构主义学习观三个方面的探讨为研究现行部编教材外国文学四大系统的编选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第二部分初中部编本与人教版、苏教版教材中外国文学编选分析。本章主要从选文、助读、训练、知识能力四大系统比较三版教材中外国文学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归纳具体编选特点的同时对新教材进行整体的感知。第三部分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外国文学编选与教学情况问卷及分析。本章通过调查问卷,了解教师与学生对部编本外国文学四大系统编排的具体评价,结合教学中具体的使用情况发现问题和分析成因,为教学策略的提出做好准备。第四部分初中语文部编本教材外国文学教学策略。针对第三章问卷调查中所反映的问题,结合第二章教材编选对比中所归纳的部编本教材外国文学四大系统编选特点。共提出三大教学策略分别是:以选文系统的编排优势为基础,开展群文阅读教学;充分利用助读与训练系统,合理教授教读与自读课文;利用部编本教材编排优势,改进外国文学名着的教学。本文通过部编本教材外国文学四大系统的编选特点分析与课堂教学的研究,希望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真实可靠的数据与新的研究思路,为一线教学教师提供有效的教学建议。

李美琪[6](2019)在《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外国文学选文助读系统使用研究》文中认为在当下以核心素养为主导的教育改革大背景之下,中学语文教师如何重视教学中的学生主体地位、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成了教学任务的重心之一,助读系统是帮助教师完成这一任务的关键材料,外国文学选文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不可或缺的内容。因此本文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外国文学选文助读系统的研究为主题,以部编本教材、外国文学作品概念、助读系统概念等理论为基托,从整体上考察本版教材助读系统在外国文学选文教学中的使用价值,并通过问卷调查法、案例分析法等方法阐明在外国文学选文教学中使用助读系统的真实情况,以期借此探索出一些使用助读系统帮助外国文学选文教学的优化策略。全文共由以下五个章节组成:第一章外国文学选文助读系统的重要性,介绍了研究背景、国内研究现状、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等。第二章外国文学选文助读系统的构成与分类,主要对外国文学选文、助读系统、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外国文学选文助读系统及其编写问题等概念进行理论阐述,以期为下文寻找外国文学选文助读系统使用的优化策略提供理论依据。第三章外国文学选文助读系统在语文教学中使用现状调查,统计了现有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外国文学选文的数量与作者,通过发放调查问卷、收集案例等方法对教师使用外国文学助读系统教学情况和学生使用外国文学助读系统学习情况进行了解,并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第四章外国文学选文助读系统在语文教学中的优化策略,从提示类、注释类、图像类和补充资料类四大要素出发,找出使用助读系统帮助教师教授、学生学习外国文学选文的正确方法。第五章是对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外国文学选文助读系统研究后进行反思,对外国文学选文助读系统的编写提出合理建议,从而对全文进行总结。

张新元[7](2019)在《“碎片化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探索——以小学语文毕业复习“知识漂流卡”为例》文中认为知识漂流卡应用于小学六年级语文毕业复习,是针对碎片化学习方式的一种创新性学习设计。本文以小学语文毕业复习课为例,巧妙运用"知识漂流卡",将系统化的知识进行合理分散,将枯燥的"题海战术"变为有趣的"可视化"工具,通过对碎片化信息与知识的获取,提高复习效率,以期为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提供参考。

王樱瑾[8](2017)在《语文版初中语文教材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科技网络的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频繁。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对世界的好奇加大了,对各国间的多元文化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外国文学作品是世界友好交流的桥梁;同时,外国文学作品具有教育意义,不但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文化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人文素养以及加强学生对世界的认知,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幅反映历史或当今社会现状的优美画卷。初中阶段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陶冶情操、提升价值观、加强人际交往的关键阶段,语文学科作为一门人文性与科学性并存的学科,语文版教材中选入的外国文学作品,适合初中阶段的学生学习。本文以语文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外国文学作品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语文版选入的外国文学作品分析以及调查问卷等形式对当前初中外国文学作品教学教学的现状进行调查,然后分析出问题和原因,然后提出有针对性的教学意见。本文一共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从选文、新课标要求、多元化理论三个角度为出发点,为语文版初中语文外国文学的教学提供教学依据,说明外国文学在当今教学的重要性。第二部分是从课堂中外国文学的教学现状出发,结合学生和教师的调查问卷分析出教学中存在的两大问题,即学生学习的问题和教师教研的问题;其中学生学习上存在学习兴趣不强、基础知识薄弱、学习方式不当、阅读面小等问题;而教师教研上则存在教学方法单一、知识储备量少及更新速度慢等问题。之后在问题的基础上分析出主客观原因;其中主观原因包括教师教学应付考试,学生学习被动等;客观原因包括考试内容制约教学,节选文章影响阅读等。第三部分是在问题及原因的分析下,在教师、学生、教法上提出的自己的建议,包括: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鼓励学生学习外国文学作品的途径、丰富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方法等。

黄真金[9](2017)在《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语文高考是我国高考中重要的科目,语文教育是基础教育中关键的学科。长时期以来,我国的中学语文教育,深受语文高考的束缚和牵制。为了把握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关系,本文主要运用文献分析法、历史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在纵向上梳理了近百年不同历史时期语文高考、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把握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关系,寻找规律。横向上把二者的关系放到动态的社会环境中来考察,同时关注外在客观条件对二者互动的影响。本论文共分七章:第一章概述研究的缘起与意义,综述文献,界定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相关概念,厘定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二章分析语文高考与影响语文高考的外部环境因素一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关系。第三章回顾民国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历程,分析二者互动的情况及对当下的启示。第四章研究新中国成立以来至“文革”结束、高考恢复之前语文高考、中学语文教育起步发展的情况,把握二者互动的特点,寻找与当下问题有关的根源。第五章研究高考恢复以来至语文新课程改革之前,语文高考、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情况,探讨二者间的关系、成因及其对当下的启示。第六章梳理“新课改”以来语文高考、中学语文教育改革的历程,通过调研,结合现象,分析结果,得出这一时期语文高考依旧过度牵制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这一基本事实。第七章剖析实施“新课改”以来,语文高考仍旧过度牵制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问题根源,结合当下国家对高考制度改革的宏观政策指导和行动,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语文高考,提出完善语文高考改革制度、促进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良性互动的构想与建议。本文获得的结论,主要有:第一,语文高考“指挥”中学语文教育现象,其形成的历史根源是:“文革”结束初期,国家急需人才,语文高考肩负着“为国选材”的大任,地位突出。经历“文革”重创,中学语文教育元气大伤,由于学科建构还很不成熟,只能顺应语文高考的需求发展。高考“指挥棒”对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牵制作用,逐渐形成。第二,语文高考本应是中学语文教育中的一环,但是,当语文高考的结果对个人,学校利益所产生的的利害关系过大时,高考就远远超越了教育中的“一环”的定位。外在客观条件,促使语文高考逐渐变化为能够干预、牵制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矛盾的一方”,甚至被当作中学语文教育的目的。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关系,已经发展得极不正常。以满足高考需要为目的的“应试”中学语文教育,扭曲了教育的本质,妨碍了中学语文教育的健康发展,也给师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了很大的伤害。第三,本世纪兴起的中学语文新课程改革,并没有从根本上扭转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间这种畸形的关系。主要原因在于:十余年间,我们抓住矛盾的一方面——中学语文进行课程改革,对促成矛盾的外在环境,改革的力度显然不够。而在这组矛盾中,最主要的一方应该是语文高考,因此,本文重点讨论如何完善语文高考改革制度、促进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良性互动。藉由相关结论,本文提出缓解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矛盾的构想与建议。就改革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的外部条件而言:政府要树立正确人才观,健全用人机制;缩小行业差距,加快民主进程。教育管理部门要提高管理水平,减少功利评价;深化高考改革,提升高校办学质量。学校要坚守教育立场,坚定育人目标;转变评价观念,改革评价制度。社会和家庭要理性看待高考,淡化功利色彩。在中学语文教育方面:中学语文教育要坚守育人目标;坚定学科基础;坚持课程改革方向;坚决落实“课改”内容。在语文高考改革的层面:改革考试方式的建议包括:增添对汉语“口语表达与交流”素养的考查;尝试“开卷+闭卷”结合考试;改革考试题型。完善考试内容改革的建议包括:“语文知识”考查要更贴近时代及学生的生活需求;“现代文阅读”内容要更加自由多样;要提高“写作能力考查”命题质量。改进语文高考考试评价的建议包括:提高考试评价水平和质量;组建专业试卷评阅队伍;恰当运用语文高考成绩。

王冬梅[10](2016)在《百年中国的英国文学史书写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以中国大陆的英国文学史为研究对象,考察从民国时期到当前近百年间英国文学史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哪些变迁?和西方的英国文学史书写有何不同?受到了哪些因素的影响?体现了哪些特征?等等。论文运用文学史的相关概念和理论,从文学观念、文学史观、文学史书写体例和文学史经典建构四个方面讨论了英国文学史在国内的发展历程,最后选取了不同时期的四个个案,来进一步说明以上讨论的问题。除绪论和结语,论文主体部分共分5章。绪论部分简略地介绍了英国文学史在中国书写的学科背景,英国文学史在中国的发展概况,研究现状,写作目的,写作思路等。第一章从文学观念的角度讨论英国文学史的书写问题,说明文学观念是如何影响和决定着文学史家对材料的选择和处理,并对比了西方的几部英国文学史来说明中国的英国文学史在文学观念上的书写特色和所受影响。近代意义上的文学观念是西方传入的纯文学观,纯文学观念对国人影响极大,国内的大部分英国文学史都坚持纯文学观念,收入的是诗歌、小说、戏剧和散文。泛文学观念影响下文学史把历史、哲学、书信、日记、箴言、小册子都纳入文学史料的范围内。后理论时代的大文学观念对国内英国文学史书写最大的影响就是收入了原来的亚文学类属的文本,妇女文学、地区文学、族裔文学、通俗文学进入文学史,而跨学科性质的文学史在国内并未出现。第二章从文学史观的角度讨论了英国文学史书写问题,并分为二个主要的时期,即民国时期以进化论为主导的文学史书写和建国后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为主导的文学史书写。无论是进化论还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文学史观在进入中国后,和中国的社会现实相结合,本着改变落后,争取富强的目的,被变形处理。以进化论为指导的英国文学史书写强调文学与国民性的关系,以开民智,启民力为目的,旨在改变中国国民素质。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文学史观最初一度变成阶级论的文学史观,所有的文学作品都被打上阶级的烙印。进入新时期后,文学史的书写则强调社会经济、政治背景,作家生平,作品的思想内容,也适当强调作品的艺术特征。最后一节针对英国文学史书写中的史观问题提出了以人性论为指导的文学史书写问题。第三章首先从文学史的书写体例角度讨论了英国文学史书写中的分期和撰写体例问题,对比了西方的几部英国文学史,找出异同并阐明了原因。在分期上,国人倾向于大杂烩式的分期模式,即政治朝代+世纪+文艺思潮等混合体模式。在撰写体例上,受传统史书书写的影响,作家纪传体模式盛行,其次便是分类合编体。而评论体和辞典体则凤毛麟角,应用极少。第二节针对国内分期问题提出了以文学思潮、文学传播方式为依据的分期模式,针对撰写体例问题提出了以编年体、故事体为模式的撰写方式。第四章从文学史经典建构的角度讨论了百年来中国的英国文学史经典演变过程和中国文学传统对经典建构的影响问题。发现中国的英国文学史经典是一步步中国化的过程,是历史、现实、文化和意识形态共同作用的产物,在经典的选择、经典作家的评价和经典作品的阐释上都有异于英国本土的文学史。第五章选取了中国不同时期四个比较独特的英国文学史书写案例来进一步说明以上问题,以期从中窥见出百年来英国文学史在中国(大陆)书写历程和变迁问题。民国时期国人所着的第一部英国文学通史—王靖版《英国文学史》在观念和方法明显带有中国传统的印记;80年代中期杨周翰的《十七世纪英国文学》在观念和方法上则体现出突破极左路线,尝试新的书写方法;新世纪王佐良版五卷本和常耀信版《英国文学通史》则是新时期跟进时代潮流,独具特色的代表之作。最后结论得出百年来中国(大陆)的英国文学史书写既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又受社会现实的制约,并吸收西方的思想和观念,是中国历史传统和社会现实,西方与东方共同作用的产物,并最终形成了自身的特色。

二、外国文学(下)复习指导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外国文学(下)复习指导Ⅱ(论文提纲范文)

(2)混合学习模式下的案例教学法实践研究——以外国文学课程教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混合学习模式和案例教学法概述
二、混合学习模式和案例教学法的现存问题
    (一)混合学习模式现存问题
        1. 教师角色定位不够精准
        2. 线上线下学习资源缺少有机整合
        3. 线上单科专业学习平台不够丰富完善
    (二)案例教学法存在问题
        1. 案例教学法存在的误区
        2. 案例库的建设严重滞后
        3. 案例教学面临困境
三、混合学习模式下的案例教学法实施路径及对策
    (一)正确处理教学案例与混合学习的关系
    (二)积极构建适合混合学习模式的教学案例库
    (三)强化教师混合学习模式下的案例教学法实施能力
四、外国文学教学中混合学习模式下的案例教学法实践运用研究
    (一)外国文学课程混合学习模式下案例教学法的教学评价体系设计
    (二)外国文学课程混合学习模式下案例教学法的课堂教学设计
    (三)外国文学课程混合学习模式下案例教学法的案例设计
    (四)外国文学课程混合学习模式下的案例教学法小结
五、结语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国文学史教材编写趋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概念界定
        1.2.1 现代化
        1.2.2 外国文学
        1.2.3 教材与教科书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教材编写与教材研究
    2.2 改革开放以来外国文学史教材研究
    2.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国文学史教材编写的历史分期
第三章 理论基础
    3.1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3.2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
    3.3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第四章 1978-1984外国文学史教材编写:反思与调整
    4.1 改革开放初期外国文学史教材编写的现代化背景
        4.1.1 政治的拨乱反正
        4.1.2 文学的正本清源
        4.1.3 教育的补偏救弊
        4.1.4 伦理价值观的矛盾与醒悟
    4.2 1978-1984外国文学史类教材
        4.2.1 单一的外国文学史教材
        4.2.2 改革开放初期初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评价
    4.3 1978-1984:现代化进程中的外国文学史类教材编写反思
第五章 1985-1999外国文学史教材编写:多元格局的形成
    5.1 改革开放中后期外国文学史教材编写的现代化背景
        5.1.1 政治的民主改革
        5.1.2 伦理价值观的个人倾向
        5.1.3 文学的百家争鸣景象
        5.1.4 教育的自主革新
    5.2 1985-1999外国文学史教材
        5.2.1 趋于多样化的外国文学史教材
        5.2.2 改革开放中后期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评价
    5.3 1985-1999:现代化进程中的外国文学史类教材编写反思
第六章 2000-至今外国文学史教材编写:多元格局的深化
    6.1 新世纪外国文学史教材编写的现代化背景
        6.1.1 政治的中国特色建设
        6.1.2 教育的创新意识与国际意识
        6.1.3 文学的多元共融趋势
        6.1.4 伦理价值观的全球化视野
    6.2 2000-至今外国文学史教材
        6.2.1 重点各异的外国文学史教材
        6.2.2 不断再版的外国文学史经典
        6.2.3 新世纪至今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评价
    6.3 2001-至今:现代化进程中的外国文学史类教材编写反思
第七章 结语
    7.1 本研究的主要发现
    7.2 对当代与未来外国文学史教材编写的启示
    7.3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致谢

(4)初中语文教材外国文学选编比较研究 ——以部编本、语文版教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对象和内容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意义
        1.理论价值
        2.现实意义
一、外国文学作品选入初中语文教材的必要性及编写依据
    (一)外国文学作品选入初中语文教材的必要性
        1.外国文学作品本身的价值
        2.课程标准的要求
        3.时代发展的要求
        4.学生成长的需要
    (二)外国文学作品选入初中语文教材的编写依据
        1.教育名家的论述
        2.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3.教育学及心理学方面的理论
二、两版语文教材外国文学作品编选的异同分析
    (一)课内选文的比较分析
        1.选文数量的比较分析
        2.选文体裁的比较分析
        3.选文国别和时代的比较分析
        4.选文教育价值的比较分析
    (二)名着导读的比较分析
        1.阅读书目数量的比较分析
        2.名着导读的分布位置比较分析
        3.构成要素的比较分析
    (三)助读系统的比较分析
        1.注释类
        2.提示语类
        3.插图类
        4.资料类
    (四)作业系统的比较分析
        1.习题构成要素的比较分析
        2.习题数量的比较分析
        3.习题类型的比较分析
三、两版语文教材外国文学作品编选的总体评述
    (一)语文版初中语文教材外国文学作品编选的评述
        1.更为关注文学类作品
        2.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3.存在的不足
    (二)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外国文学作品编选的评述
        1.更为关注审美、情感教育
        2.更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3.存在的不足
四、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外国文学作品的编选建议
    (一)对外国文学选文方面的编写建议
        1.注重文学性与生活化的结合
        2.注重多元化与时代性的结合
        3.落实鉴赏能力的培养
        4.选文译本选择要注重合理性与可读性
    (二)对外国选文助读内容的编写建议
        1.以生为本,结合教学的需要
        2.改善助读内容的广度、趣味性和适应性
    (三)对外国选文作业设计的编写建议
        1.外国选文的作业设计应该与本国选文有所区别
        2.丰富呈现形式,引入多样资源
        3.自读课文也需要设计适宜的作业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5)部编本初中语文外国文学四大系统编选特点及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核心概念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意义及创新点
    (五)研究方法
一、外国文学选入初中教材的历程与现行教材的编选依据
    (一)外国文学选入初中教材的历程
    (二)现行教材的编选依据
二、初中部编本与人教版、苏教版教材中外国文学编选分析
    (一)选文系统对比
    (二)助读系统对比
    (三)训练系统对比
    (四)知识能力系统对比
三、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外国文学编选评价与教学情况问卷及分析
    (一)调查问卷的准备工作
    (二)教材编排方面的调查情况
    (三)教材使用方面的调查情况
    (四)问题分析与归因
四、初中语文部编本教材外国文学教学策略
    (一)以选文系统的编排优势为基础,开展群文阅读教学
    (二)充分利用助读与训练系统,合理教授教读与自读课文
    (三)利用部编本教材编排优势,改进外国文学名着教学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6)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外国文学选文助读系统使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外国文学选文助读系统的重要性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第三节 研究目的
    第四节 研究意义
第二章 外国文学选文助读系统相关理论概述
    第一节 助读系统的概念界定
    第二节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助读系统的编制依据
    第三节 外国文学选文概念界定及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第四节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外国文学选文助读系统分类
    第五节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外国文学选文助读系统编写特点
第三章 外国文学选文助读系统在语文教学中使用现状分析
    第一节 调查外国文学选文助读系统的准备工作
    第二节 教师使用外国文学选文助读系统情况调查分析
    第三节 学生使用外国文学选文助读系统情况调查分析
第四章 外国文学选文助读系统在语文教学中的优化策略
    第一节 善用提示类要素
    第二节 巧用注释类要素
    第三节 妙用图像类要素
    第四节 智用补充资料类要素
第五章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1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外国文学选文助读系统使用情况调查问卷(教师用)
附录2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外国文学选文助读系统使用情况调查问卷(学生用)
致谢

(7)“碎片化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探索——以小学语文毕业复习“知识漂流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构建可视化的知识地图
    (一) 科学分类
    (二) 注重归纳
    (三) 操作简易
        1.发卡与换卡
        2.记录与计分
        3.批改与评价
        4.收卡与重制
三、营造轻松的复习氛围
    (一) 趣味性
    (二) 自主性
    (三) 循环性
    (四) 互动性
    (五) 激励性
    (六) 实效性
四、结语

(8)语文版初中语文教材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一章 初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依据
    第一节 教材中外国文学选文分析
    第二节 新课标对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要求
        一、尊重和吸收多样文化
        二、鼓励学生阅读
    第三节 多元化教育理论基础
第二章 语文版初中语文外国作品教学存在问题及原因
    第一节 初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学习的问题
        二、教师教研问题
    第二节 初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教学问题的原因
        一、主观原因
        二、客观原因
第三章 语文版初中语文外国作品教学建议
    第一节 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
        一、提高教师自身的文学素养
        二、转变教师教育教研的态度
    第二节 鼓励学生学习外国文学作品的途径
        一、激发学生学习外国文学作品的兴趣
        二、增加学生阅读外国文学作品的数量
    第三节 丰富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方法
        一、文本细读法
        二、多元解读法
        三、背景还原法
        四、多元比较法
    第四节 调整考试内容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个人简历

(9)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一、我国高等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际需要
        二、语文教育研究的现实需要
        三、研究者的学术旨趣
    第二节 概念界定
        一、与语文研究范畴相关的核心概念界定
        二、与考试研究范畴相关的核心概念界定
    第三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四节 文献综述
        一、考试学研究
        二、高考、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相关研究
        三、研究评述
    第五节 研究内容及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语文高考与社会诸要素之关系
    第一节 语文高考与政治的关系
        一、社会政治对语文高考的影响
        二、语文高考对社会政治的影响
    第二节 语文高考与经济的关系
        一、社会经济发展对语文高考的影响
        二、语文高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三节 语文高考与文化的关系
        一、以“文化”为考试内容
        二、语文高考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第四节 语文高考与教育的关系
        一、教育对语文高考的影响
        二、语文高考对教育的影响
第三章 民国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
    第一节 民国时期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
        一、民国时期的大学招生入学考试
        二、民国时期中学的学制
        三、民国时期中学语文教育
    第二节 民国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相互影响
        一、语文高考影响中学语文教育的目标定位
        二、高考内容与中学语文课程的“不谋而合”
    第三节 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一、民国中学语文教育的相对独立
        二、民国语文高考的相对独立
    第四节 民国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关系的思考
        一、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相对独立的原因探析
        二、民国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关系的当代启示
第四章 高考恢复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
    第一节 建国十七年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关系
        一、“十七年”中学语文教育发展概况
        二、“十七年”语文高考发展概况
        三、“十七年”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的特点
        四、“十七年”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关系评述
    第二节 “文革”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关系
        一、“文革”时期教育发展概况
        二、“文革”时期的中学语文教育
        三、“文革”时期的语文“高考”
        四、“文革”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关系反思
第五章 “新课改”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
    第一节 “新课改”的教育背景
    第二节 “新课改”前的中学语文教育
        一、语文课程标准的制定
        二、中学语文教学内容的确立
        三、中学语文教学方法变革
    第三节 “新课改”前的语文高考
        一、语文高考总体安排
        二、语文高考“考纲”变化
        三、语文高考考试内容的变化
        四、语文高考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的制定
    第四节 “新课改”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关系的反思
        一、“新课改”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特点
        二、“新课改”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的思考与启示
第六章 “新课改”以来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关系
    第一节 世纪末的“语文教育大讨论”
    第二节 “新课改”以来高中语文教育的变革与发展
        一、重建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二、调整高中语文教学内容
        三、改革高中语文教学方法
    第三节 “新课改”以来语文高考的变革与发展
        一、“新课改”以来国家高考改革的总体情况
        二、语文高考“考试说明(大纲)”的主要变化
        三、语文高考形式与内容的革变
    第四节 “新课改”以来语文高考与高中语文教育互动情况调查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二、调查结果
        三、调查结果概括与分析
第七章 语文高考与中学教育互动关系之理论分析与完善策略
    第一节 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问题成因
        一、影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的外在环境
        二、中学语文新课程改革有待深入
        三、语文高考不能发挥“指挥棒”的正面导向作用
    第二节 当下语文高考改革的重要举措与发展趋向
        一、影响当下高考改革的主要政策
        二、语文高考改革的重要举措
        三、2017年语文高考改革的主要趋向
    第三节 改进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关系的策略和构想
        一、改变影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关系的外在条件
        二、继续深化中学语文教育改革
        三、语文高考改革的策略和构想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中学语文教师问卷
附录2: 中学语文教师问卷
附录3: 高中学生问卷
附录4: 高中学生问卷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后记

(10)百年中国的英国文学史书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英国文学史书写的学科背景
二、中国的英国文学史发展概况
三、研究现状
四、写作目的
五、写作思路 第一章 文学观念
第一节 现代文学观念的形成与演化
    一、西方文学观念的演化
    二、中国现代文学观念的形成与演变
第二节 文学观念变革与英国文学史书写
    一、泛文学观
    二、纯文学观
    三、大文学观 第二章 文学史观
第一节 进化论文学史观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文学史观
第三节 建构一种人性论文学史观 第三章 文学史书写体例
第一节 文学史分期
    一、英国文学史分期的几种模式
    二、建构一种多元化的文学史分期模式
第二节 文学史撰写体例
    一、文学史撰写体例的模式
    二、建构一种多元化的撰写体例 第四章 文学史经典建构
第一节 文学经典的演变与阐释
    一、经典的选择
    二、经典作家的评价变化
    三、经典作品的阐释
第二节 经典建构与中国文学传统
    一、经典建构与中国古代文论
    二、经典建构与中国山水田园文学传统 第五章 文学史书写的个案分析
第一节 最“中国化”的英国文学史—王靖《英国文学史》
第二节 最独特的英国文学史—杨周翰《十七世纪英国文学》
第三节 最庞大的英国文学史—王佐良五卷本和常耀信三卷本
    一、王佐良五卷本《英国文学史》
    二、常耀信《英国文学通史》三卷本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攻博期间的科研成果 后记

四、外国文学(下)复习指导Ⅱ(论文参考文献)

  • [1]新中国世界文学学科的创生与发展:1949—1979[J]. 刘洪涛. 中外文化与文论, 2021(02)
  • [2]混合学习模式下的案例教学法实践研究——以外国文学课程教学为例[J]. 杜慧春,刘亚金. 景德镇学院学报, 2021(05)
  •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国文学史教材编写趋势研究[D]. 黄丽贤.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2)
  • [4]初中语文教材外国文学选编比较研究 ——以部编本、语文版教材为例[D]. 潘婧.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2)
  • [5]部编本初中语文外国文学四大系统编选特点及教学研究[D]. 杨英杰.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7)
  • [6]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外国文学选文助读系统使用研究[D]. 李美琪. 广州大学, 2019(01)
  • [7]“碎片化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探索——以小学语文毕业复习“知识漂流卡”为例[J]. 张新元. 教育信息技术, 2019(Z1)
  • [8]语文版初中语文教材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研究[D]. 王樱瑾. 沈阳师范大学, 2017(01)
  • [9]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研究[D]. 黄真金. 厦门大学, 2017(05)
  • [10]百年中国的英国文学史书写研究[D]. 王冬梅. 武汉大学, 2016(06)

标签:;  ;  ;  ;  ;  

外国文学(下)复习指南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