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券发行市场化与银行流动性风险降低

债券发行市场化与银行流动性风险降低

一、发债市场化与降低银行流动性风险(论文文献综述)

陈东升[1](2020)在《新疆工业类小微企业融资模式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小微企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先遣队和生力军,在解决国民就业岗位和脱贫致富等问题上扮演主要角色。其中工业类小微企业数目多,是市场供需主体、现代科技受体和就业大军载体。2018年,新疆小微企业工业生产总值贡献率为36.2%,出口额贡献率为60%,解决了近30余万人就业问题。而融资是工业类小微企业的生命线,伴随其几乎整个生命周期。从小微企业初创到中期经营,再到转型升级,融资活动为小微企业提供了资金源泉和发展动力,突破融资难、贵、慢向来是工业类小微企业的瓶颈难题和重要议题。鉴于新疆工业类小微企业融资难题的独特性,本文聚焦融资现状、找出问题、分析原因,以融资模式优化及三视角外部保障措施为重点,解决新疆工业类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本文首先通过梳理、总结国内外学者关于融资问题的研究成果,对小微企业和融资模式内涵和外延进行了界定,引出了优化融资的重要意义。其次,分析了新疆工业类小微企业现状,尤其是在调查结果分析基础上,找出了新疆小微融资中存在问题并根据特殊区情,对新疆工业类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进行了由内而外的原因分析。进而,对新疆工业类小微企业融资模式进行优化:从区情、成本控制、流程改造和财务节约等方面进行了内源融资优化;从股权融资、债权融资和吸纳外资等方面进行了外源融资优化。最后,从政府、金融界、互联网三个维度,提出了新疆工业类小微企业融资模式优化实施保障措施。并得出结论:只有依据新疆小微企业融资现状,补足融资缺口、优化融资模式、融通政策措施、依靠互联网+技术进步,新疆工业类小微企业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本研究结果对新疆工业类小微企业融资模式的选择及相关社会职能部门制订小微企业融资政策提供借鉴和指导。

沈国庆[2](2019)在《金融视角下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1994年,以财政分权为特征的分税制改革充分发挥了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地方政府通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经济行为,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抵御外部金融危机冲击中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通过融资平台公司、PPP模式、政府性基金和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以直接或承诺以财政资金偿还及提供担保等形式,举借了大量地方政府债务,形成了较大的财政金融风险,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成为中央近年来三大攻坚战之一。已有研究多从财政体制、官员晋升、经济增长、政绩考核、风险预警等方面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进行分析,缺少从金融视角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进行深入研究。因此,本文从金融视角对地方政府债务问题进行研究。首先对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最新发展情况、风险表现进行了分析,从地方税收与地方债务关系角度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形成原因进行了实证研究。在此基础上,本文重点从地方政府债务对商业银行风险的影响、对货币供给的影响和对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效率的影响等三个具体的金融视角,对地方政府债务金融风险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从而深化了从金融视角检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问题的认识,并在研究结论基础上提出了对策建议。具体内容是:首先,本文在梳理、述评国内外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研究文献的基础上,通过从全国和各地区比较的角度,对地方政府债务的发展历程、发展规模、发债主体结构和资金来源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对新形势下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进行了探讨。得出的结论是,整体上看,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快速扩张势头得到控制。但各地区债务风险程度不一,个别地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超过国际警戒线,对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构成较大风险。更为严重的是,我国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呈规模大、发展迅速、底数不明的特征,产生了巨大的财政金融风险。其次,借鉴已有地方政府债务理论,本文从公共选择理论关于地方政府及其官员是“理性经济人”假设出发,认为地方政府及其官员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必然要求自身掌握的行政资源最大化。而行政资源最大化最直接的内容就是增加地方税收收入。在分税制体制下,由于地方税收由地方政府直接支配,且公共基础设施投资能有效促进地方性税收增长,因此,地方政府必然会加大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来促进地方性税收增长。而在财力紧张和软预算约束下,举债投融资成为合理的选择。为此,本文以全国各地区政府债务、税收数据,建立面板回归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地方性税收收入规模与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存在显着正相关关系,而属于国家税收的增值税规模与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的关系则不显着。进一步研究发现,按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为特征对上述结论有着显着性影响,西部债务投融资促进地方税收增长效果最强、中部次之、东部最弱。按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大小划分后的实证证明,债务投融资对促进地方税收增长效率上随规模增大而递减,表明地方政府债务投融资促进地方税收增长效应存在极限值,债务规模较小地区以债务投融资促进地方税收增长效果明显高于规模较大地区。因此,地方政府债务快速扩张增加税收财力增长不可持续,且导致了更大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第三,由于地方政府债券的购买主体为商业银行,地方政府隐性债务主要对接商业银行和影子银行,一旦地方政府债务(尤其是隐性债务)出现信用违约和流动性违约风险,最终都将表现为金融风险。因此,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本质上是金融风险。本文在从宏观、中观、微观层面分析了金融风险的发生机理和脆弱性根源,着重以未定权益分析法模型分析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向金融风险传导的途径,以地方政府债务杠杆率向银行风险转化的数理推导,分析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向金融风险演化的逻辑和机理。并利用银行风险相关数据对此进行了实证检验,实证结果表明,银行不良率与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呈显着正相关关系。且地方政府发行债券这一举措可以减小银行不良率。第四,根据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置换中引起的资金流向和相关主体变化,以货币供给原理和机制分析为基础,本文详细分析了地方政府债务置换全过程中,由于债务置换引起的基础货币和信用货币供给变化情况。分析表明,从单笔债务置换过程看,地方政府债务置换资金变动在短时内对基础货币、M1和M2造成波动。从基础货币层面而言:在发行地方债券时,央行需通过各种货币政策工具提供流动性支持,增加了基础货币供应量;在地方政府债券置换过程中,发债资金在国库政府存款账户和地方融资平台等债务主体银行账户转换中引起基础货币先减后增。从商业银行广义货币创造看,发行债券时,商业银行购债会增加M2,而企业购债则导致M1减少;发债资金在国库政府存款账户和地方融资平台等债务主体银行账户转换中,M2先减少后增加,M1增加。当资金用于偿还存量银行贷款时,M2、M1均减少;当用于偿还个人贷款时,M1减少,M2不变。第五,地方政府债务置换的本质是银行贷款等地方政府债务融资转为地方政府债券,导致债券规模扩张,债券收益率发生变化;同时,贷款类地方政府债务减少,会引起信贷利率发生变化。上述两方面的变化作用于货币政策利率,从而对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效率产生影响。实证发现,地方政府债券收益率较好地促进了货币市场利率的传导,对我国货币政策达成宏观货币政策目标具有很好的传导效率;地方政府债务置换后,随着地方政府债券规模和发行利率市场化水平的提升,地方政府债券的发行明显提升了国债收益率传导货币市场利率的效率;地方政府债务置换对信贷利率传导货币政策利率的效率有正向影响;比较而言,地方政府债务置换引致的债务市场债券收益率变化对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效率的影响程度,显着大于信贷利率途径对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地方政府债务的发展变化对金融政策和金融市场有重大影响。最后,本文在总结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管理地方政府债务,防范化解其风险的政策建议。具体内容为,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结构升级方面:正确把握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投资与增长的关系、经济增长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在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方面:构建科学完备的央地财政事权关系、构建规范的财税体制和转移支付机制、构建有效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机制;在金融改革方面: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深化货币政策和金融市场改革、加强金融监管、规范金融市场。本文的创新主要在于:(1)从地方税种收入增长与地方政府债务扩张的实证关系出发,探讨了地方政府及其官员自身利益最大化进而追逐行政资源最大化,是地方政府债务扩张的主要根源。从公共选择视角的“理性经济人”假设出发,以地方性税种收入规模和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的关系为切入点,应用各地区相关数据建立面板回归模型,通过实证研究,证明了地方政府及其官员通过大规模举债投融资促进地方性税种收入增长,以达到行政资源最大化进而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目标,是地方政府债务快速扩张的一个重要根源。这为全面准确理解地方政府债务迅速膨胀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和视角,丰富了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问题的认识,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防范和治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同时,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我国税收超GDP增长的客观现实。以地方政府债务视角审视税制改革和地方税收体系建设,有利于全面理解营改增的现实意义。地方税体系构建不仅应考虑税源可得性,也应关注到其引导地方政府经济行为的作用,深化了建设地方税体系的认识。(2)从金融风险视角,理论和实证分析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向金融风险传导的途径和机理。在分析金融风险性质及其脆弱性根源的基础上,研究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向金融风险的演变机理和途径,并应用商业银行和地方政府债务相关数据,从商业银行不良率角度对地方政府债务引致银行风险的情况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会通过提高商业银行的不良率来提高银行的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这为从金融视角研究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是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研究的深化和发展。(3)以地方政府债务置换为切入点,从金融视角中货币供给和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效率两个方面,探讨了地方政府债务置换对货币供给和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效率的影响。分析和研究表明,地方政府债务置换对货币供给产生短期波动,对基础货币、信用货币中的M1和M2变化有显着影响。在对地方政府债务置换影响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效率的实证中,研究发现,地方政府债券收益率、债务置换后的国债收益率和信贷市场利率均对货币市场利率传导效率有明显的提升作用,且债券收益率方面产生的影响强于信贷市场利率产生的影响。进一步从金融视角拓展了理解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视野,有助于把握地方政府债务的金融风险性质及其管理。为金融部门制定金融政策、深化金融市场管理提供了一个应关注的视角,有利于金融监管和金融政策效率的提升。也有利于中央政府从经济社会整体发展角度,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与金融风险结合起来考虑,从而制定有效的宏观调控政策,更好地采取对策措施加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防范系统性风险,促进国民经济健康高质量发展。

冯显[3](2019)在《利率市场化程度对我国城市商业银行成本效率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1996年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正式开始,这一举措对于金融业既是难得的机遇,又是很大的挑战。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影响对象无疑是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金融机构,其中影响最大、最直接的就是各商业银行。就商业银行来说,维系和推动银行发展的焦点是利润,影响利润的两大因素是成本和收入,相对于收入,银行更容易控制的是成本。同时,作为金融改革的关键一环,利率市场化的核心是商业银行对利率的自主定价权,存贷利率的放开必然会加剧利率市场的波动,进而作用于银行的成本。为了更好地应对利率市场化,银行需要提升对成本的控制能力。而成本效率是衡量资源有效利用程度和成本控制能力的重要指标,间接反映了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竞争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利率市场化这一金融改革的核心举措能否改善银行的成本效率,是理论界和实践界共同关注的焦点。因此,本文围绕“利率市场化会对商业银行成本效率产生怎样的影响”这一问题主线展开研究。由于数据的易获取性,大多数学者更倾向将国有银行或股份制银行作为研究对象,而对于本就在银行业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城市商业银行研究较少,因此,本文以此为切入点,基于我国50家城市商业银行的样本数据,对利率市场化程度与城市商业银行成本效率之间的关系展开定性和定量的研究。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以下三点:①我国改革进程中每个阶段的利率市场化程度如何,怎样度量?②城市商业银行的成本效率处于什么水平,如何测度?③利率市场化程度会对城市商业银行成本效率产生怎样的影响?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综合以往研究,本文首先对利率市场化程度进行量化测度,依据利率市场的划分构建一个综合的利率市场化指标体系,再采用指标评分法和层次分析法进行评分和权重设定,在此基础上合成利率市场化指数,完成利率市场化程度的度量。其次,是对城市商业银行成本效率的测度,本文共选取了50家样本城市商业银行,根据各家银行财务数据进行投入产出指标的选取,并采取超越对数函数模型作为城市商业银行成本效率的评价模型,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比效率测度方法,选用了参数法,即随机前沿方法(SFA)测度样本银行的成本效率。最后,本文以成本效率为被解释变量,利率市场化程度为解释变量,采用Tobit面板模型实证研究了利率市场化程度对城市商业银行成本效率的影响,并从股权异质性和区域差异两个视角进一步探析了其对两者关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利率市场化指数持续上升,根据上升趋势通过2004年和2011年两个节点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分别呈现了不同的增长特征;(2)样本城商行成本效率的狈测度结果显示,所有样本银行的成本效率都是逐年上升;且从总体效率值的大小来看,非国有控股的城商行(外资和民营)成本效率均值大于国有控股城商行(国家和国有企业);东部地区样本城商行成本效率均值大于中西部城商行,但两者差距呈现减小的趋势。(3)通过对利率市场化程度与城市商业银行成本效率的关系研究发现,利率市场化程度与城市商业银行成本效率之间具有“U”型关系。同时,根据股权异质性和区域差异对样本数据进行的分组检验和回归结果显示,相较于国有控股城市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程度对非国有控股城市商业银行成本效率的影响更为显着,即股权异质性在利率市场化程度对城市商业银行成本效率的影响中发挥了调节作用。但是,区域差异对利率市场化程度与城市商业银行成本效率水平之间的关系不存在显着影响。

浣凤姣[4](2019)在《H市城投公司财务风险研究》文中提出2009年起,在国家刺激经济复苏的一揽子措施实施过程中,各级地方政府利用资源垄断的优势和政府信誉背书,开始建立融资平台,进行大量债务融资活动,所筹资金用于市政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医疗卫生等公共事业项目建设,有效的缓解了信贷资金投入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在规模、渠道、形式等方面对接的困难。H市城投公司是H市资产规模、负债规模最大、在建项目最多的老牌融资平台公司。其具有独立的法人、治理结构、较为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但管理层主要领导由政府派驻。该公司在H市城区土地开发与整理、基础设施建设、棚户区改造等方面均处于一定的垄断地位。本文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理论分析及定义入手,从融资模式、管理机制、财务风险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进行多方位经济学理论分析,并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进行定义,揭示其主要特征,从利益相关者理论出发分析其主要利益相关者。然后对宏观经济环境及H市城投公司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其三项主营业务均依赖于地方政府,受当地政府的年度土地出让计划、项目投资计划影响较大,并不实际参与市场化竞争。接着,文章采取多层次模糊评价法与财务指标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H市城投公司的财务风险进行分析,得出了H市城投公司目前的财务风险虽总体可控,但仍在资产经营、投资、筹资及资金回收等方面存在风险。最后,文章针对性地提出H市融资平台财务风险防范的建议,以推动融资平台公司健康有序发展。

胡婷[5](2019)在《财政分权下我国地方政府主动举债行为成因的经济学分析》文中认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转变,随着改革向纵深推进,各种结构性问题不断凸显。自2011年和2013年国家审计署对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进行摸底调查,大量隐性债务累积的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十九大报告明确把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作为三大攻坚战之一,要求地方政府切实加强债务管理、严控债务增量、规范举债行为,积极稳妥化解累积的债务风险、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由此可见,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作为金融风险攻坚战中最重要的一环,备受国家重视。我国的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与中国特色的财政分权体制密不可分,同时具有深刻的政治经济学根源。具体来讲,分税制改革后,中央政府的财权上移,事权下放。一方面,地方政府由于财事权不对称面临着巨大的财政压力;另一方面,在以GDP为核心的考核体制下,地方政府不得不通过表外融资的方式发展经济,以此获得政治晋升。近年来,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成为打好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攻坚战的重要议题,只有从源头探索地方政府的表外举债行为,才能真正实现政府性债务管理规范化,为新一轮财税改革、现代化政府建设以及经济健康发展提供政策方向。本文结合中国财政分权的制度背景,从地方投融资平台的角度研究地方政府的主动举债行为,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新政提供新的思路。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本文综合应用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方法,得出了一些具有参考价值的结论。通过回顾现有研究发现,国外对地方债务的研究较早,并且形成了一定的理论研究体系,其研究内容涉及政府举债合理性、地方政府债务成因、债务管理、债务风险及其应对等。与国外研究相比,国内研究比较零散,研究内容涉及债务形成原因、债务风险及其治理等,研究方法既有理论研究也有实证分析,但是尚未建立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而且由于债务数据的获得性限制,对债务的动态考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更为重要的是,国内大多数学者的研究并未区分地方政府性债务与地方政府债务,或者虽然存在关于此方面的理论描述但实证研究不多。因此,本文结合财政分权的背景,通过区分地方政府性债务与地方政府债务,对地方政府的主动举债行为进行量化分析。理论分析方面,本文主要运用了马克思的公债理论、财政分权理论和公共财政理论。分析发现:公共财政下,政府负有提供公共品和服务的职能,由于信息不对称,地方政府提供辖区公共品和服务比中央政府更有效。在财政分权背景下,地方政府受到外在的财政压力与内在的晋升激励、预算软约束的双重作用,这构成了地方政府主动举债的体制性根源。当中央政府赋予地方政府适当的举债权,反而有利于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行为,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实证分析方面,本文构建了全国24个省、自治区及直辖市的面板数据模型,以城投债规模为被解释变量,表示地方政府主动举债所形成的债务数量,以财政分权、晋升激励、软约束为解释变量,同时引入财政缺口、固定资产投资、城镇化水平和人口密度作为控制变量进行实证检验,通过随机效应模型观察财政分权和软约束对城投债规模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财政支出分权正向刺激了城投债规模的增长,是地方政府主动举债行为产生的体制性根源;在传统的预算软约束下,中央转移支付对地方政府举债行为无显着的约束作用,而随房地产热潮被推高的国有土地出让价格却极大地刺激了地方政府的主动举债行为,对城投债规模具有显着的影响。进一步使用财政收入分权对样本进行稳健性检验之后,财政分权正向影响地方政府主动举债行为的结论仍然成立。

王治国[6](2018)在《政府干预与地方政府债券发行中的“利率倒挂”》文中提出本文在Bikhchandani和Huang(1989)经典的债券拍卖理论模型中引入政府干预问题,探讨地方政府发债过程中持续出现的"利率倒挂"现象背后的逻辑。在分析"利率倒挂"事实的基础上,提出地方政府通过对财政存款等经济金融资源的控制来干预信贷市场,进而影响承销商在债券发行市场上报价行为的解释思路。首先,建立存在再售市场的共同价值拍卖的基准模型,分析不考虑政府干预情形下承销商的均衡报价行为;然后,结合中国的现实情境,引入地方政府对信贷市场的干预将基准模型进行扩展。研究结果表明,考虑政府干预的情形下,当竞争性竞标者的私有信号为互补信息时,债券拍卖博弈存在着唯一和对称的贝叶斯-纳什均衡,该均衡报价策略是关于竞标者私有信息的严格递增函数,并且明显高于不存在政府干预时的均衡价格,进而从非市场行为的视角为"利率倒挂"现象提供了解释。本文的研究对进一步完善现有地方政府债券市场化的发行体制具有参考价值。

毛振华,袁海霞,刘心荷,王秋凤,汪苑晖[7](2018)在《当前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与融资平台转型分析》文中指出伴随我国经济增速稳中趋缓,宏观调控重心由"稳增长"向"防风险"转变,十九大报告强调要更加自觉地防范各种风险,并将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列入三大攻坚战之首,体现了"把防控风险放在更加突出位置"的忧患意识和底线思维。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是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及区域性风险底线的必然要求与重中之重。自2014年新《预算法》颁布以来,我国地方债务管理机制逐步成熟,地方债务限额管理、应急处置、监督问责等相关制度不断完善,地方债务风险总体可控,但对于未纳入地方政府直接债务统计的隐性债务仍不容忽视,且该类债务风险易通过层层嵌套的资金链条快速扩散,是触发区域性风险与系统性风险的主要隐患。2017年以来,国家针对防范地方债务风险频频"亮剑",在监管政策密集出台及问责高压下,地方违法违规举债行为进一步明晰,融资平台、地方国企与地方政府的信用进一步剥离,责任边界进一步明确,隐性债务增量得到有效遏制。但对于存量债务中依托政府信用背书业已形成的隐性债务,目前市场各方尚未有明确统计及深入测算。对于隐性债务风险可知,方能做到可防、可控。本文从我国地方债务演化过程出发,从不同口径对我国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进行测算,并结合隐性债务重要举债主体融资平台转型进程,深入剖析我国防范地方债务风险的路径。

刘世恩[8](2017)在《中国政策性银行转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政策性银行作为财政投融资机构,是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框架内政府干预经济的重要手段,是金融形式的特殊财政活动。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和高速发展,我国经济发展进入转型升级阶段,政策性银行如何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成为我国财政金融领域一个重要课题。本文研究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展开。提出问题之后,首先分析了政策性银行存在的理论基础,探讨了政策性银行产生、发挥作用和转型的理论分析框架。接着,分析了政策性银行转型的初始状态,以及经济新常态和金融结构问题对政策性银行转型的约束。然后,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分析比较了政策性银行技术效率,并进一步构建计量经济模型实证分析证明:政策性银行全要素生产率受到了金融结构发展程度、资本形成额增速、经济建设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金融深化程度M2/GDP、GDP增长率等宏观因素和贷款规模、资本充足率、银行技术效率等微观因素显着影响,为转型决策提供了定量分析依据。最后,基于政策性银行初始状态、约束条件和效率实证分析,总结了政策性银行转型动因,提出了转型思路、目标模式和路径。论文分为7章。第1章是绪论。本章从政策性银行转型背景出发,提出了研究主题和研究意义,并界定了相关概念。从财政投融资、政策性银行转型、银行效率等方面梳理前人研究文献,分析了政策性银行转型有关问题前沿成果。然后提出了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研究结构,总结了主要创新与不足。第2章介绍了政策性银行转型的理论框架。本章首先根据经济学、金融学、制度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等理论分析了政策性银行存在的理论基础。接着,运用IS-LM模型分析政策性银行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协调框架内的经济效应和作用机理,分析了政策性银行作为财政投融资在金融结构中地位的决定因素。然后,分析了政策性银行转型的理论基础,并提出了政策性银行转型中绩效评价的指标。从而从理论上形成一个政策性银行产生、发挥作用、转型的分析框架。第3章分析中国政策性银行转型的初始条件。本章对政策性银行发展历程、在金融结构中的地位进行了分析,对政策性银行盈利能力、风险管理能力和资本管理能力进行了对比分析,总结了政策性银行转型的初始状态。第4章分析中国政策性银行转型的约束条件。本章首先分析了经济新常态下政策性银行外部经济环境变化;然后分析了中国金融结构与经济结构的适应性,运用戈德史密斯金融结构理论对中国金融结构发展水平进行了研究,并与国际进行了比较研究,分析了中国金融结构存在的问题;最后分析了经济与金融环境对政策性银行转型的约束作用。第5章实证分析中国政策性银行效率及影响因素。本章首先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建立了政策性银行技术效率分析模型,对政策性银行技术效率进行了比较分析。接着,构建面板数据,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方法分析了政策性银行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并以DEA-Malmquist模型计算得出的全要素生产率(TFP)指数作为被解释变量,以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宏观和微观因素为解释变量,构建计量经济模型对政策性银行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第6章总结国外政策性银行转型经验。本章在系统梳理国外政策性银行发展和运行情况基础上,分析了国外政策性银行发展趋势,并对德国、日本、韩国代表性政策性银行转型经验进行了剖析和总结。第7章提出中国政策性银行转型目标模式与路径选择。本章首先总结了政策性银行转型动因,并基于政策性银行初始条件、外部经济环境变化、金融结构对转型的影响和银行效率实证分析,提出了政策性银行转型总体思路。然后,结合国际政策性银行转型经验,探讨了政策性银行转型目标。最后,基于转型总体思路和目标,提出我国政策性银行转型可行路径。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基于戈德史密斯金融结构理论分析我国金融相关系数已达399%,金融结构发展总体程度合理。中国金融领域的问题不是总量问题,而是结构问题,需要政策性银行发挥定量、定向金融工具的作用。二是经济金融环境对策性银行转型的约束作用,主要表现在政治约束、各项改革互补性约束及其与发展模式制约、风险因素制约、竞争环境制约影响而导致转型结果的总和不确定性。三是构建计量经济模型实证分析表明:金融相关系数、M2/GDP对政策性银行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有负效应,而扩张财政政策对政策性银行信贷投放与效率提升有促进作用。从宏观经济看,政策性银行逆周期调节作用,主要表现为逆投资周期调节作用,而不是逆GDP增长周期。在投资下滑期,资本形成额增速下降引致政策性银行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从微观因素看,扩大贷款规模和提升银行管理水平对提升政策性银行全要素生产率都有正效应。本文在分析中国实际和国际经验基础上,提出的主要政策建议:一是在转型总体思路上,政策性银行转型应以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为核心,并要符合国家经济发展阶段和国家战略的特殊性要求。政策性银行转型要从引领、补充整个国家金融产业的角度出发,体现创新驱动,发挥开发市场、建设市场的作用。二是在转型目标模式上,从机构功能和业务分类的政策性、经营目标明确的市场化运作机制、建立有协同优势的综合化经营体系、在金融结构中发挥引领性补充作用方面对转型目标进行了分析。三是探讨了政策性银行转型路径,从发展空间制约下的职能转型、适度规模条件下推进综合经营、赋予政策性银行特许价值权、明确政府与政策性银行的关系、明确政策性银行与市场的关系五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张宗军,刘琳[9](2017)在《地方政府自主发债的违约风险控制——美国的经验与启示》文中研究表明地方政府债券是地方政府发挥财政功能、推动公共建设的重要融资渠道,地方债券风险防控是维护地方财政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在分析、借鉴美国市政债券管理经验的基础上,认为我国地方债券存在着总体规模较大、发债期限错配、市场流动性不足、辅助制度不完善等四大风险;当前促进我国地方政府债券发展,需要从控制发债规模、调整期限结构,丰富投资者结构、避免风险集中,把控三大环节、健全运作机制,明确监管主体、加强监管力度等四个方面,建立规范有效的风险防范和分散制度。

李济东[10](2015)在《存贷利差收窄与商业银行绩效和风险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适应经济金融的发展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我国从1996年起开始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2013年7月20日我国商业银行贷款利率完全放开是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中的里程碑,对我国借贷市场利率的全面放开具有重要意义。而我国存款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则比较缓慢,这主要是因为存款利率的管制一旦放开可能会使信贷市场的存贷利差进一步收窄,导致商业银行的净利息收入减少,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绩效;使我国银行业形成彻底的市场竞争机制,扩大商业银行的风险敞口,对商业银行的风险造成影响,最终引起金融市场的动荡。因此研究存款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存贷利差收窄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和风险的影响就显得十分必要。所以本文研在究存款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存贷利差收窄与商业银行经营绩效和风险之间的关系,并为商业银行在存贷利差收窄背景下的健康发展提供建议。本文第一章回顾了国内外学者对存贷利差收窄以及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和风险的影响分析,对相关文献进行了研究综述。本文第二章从利率市场化的发展进程入手,引出本文存贷利差收窄的视角。本章主要界定了存贷利差收窄的内涵,分析我国存款和贷款利率市场化的变动情况和存贷利差收窄的原因。第三章和第四章分别分析了存贷利差收窄下商业银行经营绩效以及风险的现状;并对存贷利差收窄与商业银行经营绩效以及风险的相关性进行了理论上的分析。第五章从实证的角度出发,有针对性的选取了我国2005-2013年14家上市商业银行的面板数据,利用GMM模型实证分析存贷利差收窄对商业银行风险和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存贷利差收窄将给银行经营绩效带来消极影响,但同时也会降低银行经营风险。在存贷利差收窄的背景下,银行的风险与绩效正相关,且银行在风险一定的情况下,随着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好以及收入多元化程度的提高,经营绩效也会相应的提高。文章的最后对存贷利差收窄的背景下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和风险管理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发债市场化与降低银行流动性风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发债市场化与降低银行流动性风险(论文提纲范文)

(1)新疆工业类小微企业融资模式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工业类小微企业概念及作用
        2.1.1 小微企业的内涵和外延
        2.1.2 工业类小微企业的界定
        2.1.3 工业类小微企业的重要作用
    2.2 融资模式相关概念
        2.2.1 融资概念
        2.2.2 融资模式概念
    2.3 相关理论基础
        2.3.1 MM理论
        2.3.2 信息不对称理论
        2.3.3 融资市场长尾理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新疆工业类小微企业融资现状分析
    3.1 新疆工业类小微企业概述
        3.1.1 新疆工业类小微企业发展状况
        3.1.2 新疆工业类小微企业所存短板
    3.2 融资现状调查与结果分析
        3.2.1 新疆工业小微融所取得的进展
        3.2.2 新疆工业小微融状况调查分析
    3.3 融资难题多角度原因分析
        3.3.1 小微融资问题解决思路偏差
        3.3.2 自身问题导致融资模式受限
        3.3.3 外部政策金融技术环境限制
        3.3.4 小微融现状与相关理论悖离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新疆工业类小微企业融资模式优化
    4.1 内源性融资模式优化
        4.1.1 收益与资产优化
        4.1.2 生产营销优化
        4.1.3 财务管理优化
    4.2 外源性股权融资模式优化
        4.2.1 优化股权融资
        4.2.2 优化合伙经营
        4.2.3 优化风险投资
        4.2.4 优化股权激励
        4.2.5 优化上市融资
    4.3 外源性债权融资模式优化
        4.3.1 拓宽亲友贷范围
        4.3.2 提升信用贷比例
        4.3.3 拓宽担保物范围
        4.3.4 创新供应链融资
        4.3.5 发行企业债券
    4.4 国际贸易融资模式优化
        4.4.1 外资进疆现状概述
        4.4.2 外资进疆渠道优化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新疆工业类小微企业融资模式优化实施保障措施
    5.1 政府保障措施
        5.1.1 完善小微企业管理和服务体系
        5.1.2 发挥政府主体领导和协调能力
        5.1.3 实现政府资助向资金引领转轨
        5.1.4 政府购买及项目倾斜小微企业
        5.1.5 政策及法规扶持小微企业融资
    5.2 金融机构保障措施
        5.2.1 金融服务最优化
        5.2.2 信贷资产证券化
        5.2.3 信贷利率市场化
        5.2.4 金融市场地区化
        5.2.5 担保保险配套化
    5.3 互联网融资技术保障措施
        5.3.1 优化上网融资服务
        5.3.2 完善互联网众筹
        5.3.3 创新第三方支付
        5.3.4 规范P2P网贷
        5.3.5 展望区块链技术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新疆工业类小微企业融资模式调查问卷
致谢

(2)金融视角下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基本框架
        1.3.1 研究思路
        1.3.2 结构安排
    1.4 采用的研究方法
    1.5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1.5.1 论文的创新
        1.5.2 论文的不足
第2章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2.1 国外关于政府债务的研究
        2.1.1 政府公债
        2.1.2 地方债务
    2.2 国内关于地方政府债务的研究
        2.2.1 地方政府债务成因研究
        2.2.2 地方政府竞争、经济增长与地方政府债务
        2.2.3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
        2.2.4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2.3 对国内外地方政府债务研究的评述
        2.3.1 国外研究述评
        2.3.2 国内研究述评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地方政府债务现状与风险分析
    3.1 地方政府债务界定概述
        3.1.1 地方政府债务概念和内涵
        3.1.2 地方政府债务分类
    3.2 地方政府债务发展历程
    3.3 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和结构
        3.3.1 地方政府发行债券前债务规模和结构
        3.3.2 地方政府发行债券后的债务规模
    3.4 地方政府债务层级及发债主体结构
    3.5 地方政府债务举债主体和资金来源
        3.5.1 地方政府债务举借主体分析
        3.5.2 地方政府债务债权主体分析
    3.6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分析
        3.6.1 负债率和债务率分析
        3.6.2 债务增速分析
    3.7 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问题
        3.7.1 地方政府隐性债务产生根源
        3.7.2 我国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表现形式
        3.7.3 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规模现状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地方政府债务扩张理论与实证分析
    4.1 地方政府债务相关理论分析
        4.1.1 公共产品理论——债务的客观基础
        4.1.2 公共选择理论——债务的主观基础
        4.1.3 委托代理理论——债务的现实基础
    4.2 地方税收增长激励与地方政府债务扩张理论分析及研究假设
    4.3 模型设定及变量说明
        4.3.1 实证模型与变量选择
        4.3.2 数据描述
    4.4 实证结果及分析
        4.4.1 地方政府债务投融资对地方税收收入增长的影响
        4.4.2 按地方政府债务分地区、分规模回归结果
    4.5 工具变量和稳健性检验
        4.5.1 工具变量
        4.5.2 稳健性检验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研究—基于商业银行视角
    5.1 金融风险根源
        5.1.1 金融风险产生的宏观根源—货币非中性
        5.1.2 金融风险产生的中观根源—金融市场的脆弱性
        5.1.3 金融风险产生的微观根源—金融机构的脆弱性
        5.1.4 风险扩散和传染的根源—信息不对称
    5.2 地方政府债务金融风险分析
        5.2.1 地方政府债务金融风险的逻辑
        5.2.2 地方政府债务金融风险传导途径
        5.2.3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与商业银行
        5.2.4 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金融风险
    5.3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向金融风险传导的机理分析
    5.4 地方政府债务杠杆率与银行风险关系探讨
    5.5 地方政府债务与银行风险关系实证研究
        5.5.1 变量选择与数据描述
        5.5.2 实证结果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研究—基于货币供给视角
    6.1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置换概述
        6.1.1 地方政府债务置换背景和成效
        6.1.2 地方政府债务置换具体情况
    6.2 我国货币供给逻辑分析
        6.2.1 二级银行体系
        6.2.2 央行投放基础货币的逻辑
        6.2.3 商业银行货币供给的逻辑
        6.2.4 我国货币供给的计量标准
    6.3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置换对货币供给的关系分析
    6.4 地方政府债务置换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6.4.1 存量债务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
        6.4.2 地方政府债券置换时发行债券环节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
        6.4.3 地方政府债券置换实施环节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
        6.4.4 地方政府债务置换对货币供给影响总结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研究—基于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效率视角
    7.1 地方政府债务置换后债券发行收益率情况概述
    7.2 理论分析及研究假设
        7.2.1 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效率分析
        7.2.2 研究假设的提出
    7.3 实证检验
        7.3.1 变量说明
        7.3.2 实证模型选择
    7.4 实证结果
        7.4.1 地方政府债券收益率传导货币利率效率的实证结果
        7.4.2 地方债务置换对国债收益率传导货币市场利率效率的影响
        7.4.3 地方政府债务置换后信贷市场利率对货币市场利率传导效率影响
    7.5 稳健性检验
        7.5.1 国债收益率传导货币市场利率效率的影响
        7.5.2 信贷市场利率对货币市场利率传导效率的影响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及建议
    8.1 研究结论
    8.2 对策建议
        8.2.1 加快经济体制改革
        8.2.2 加快财税体制改革
        8.2.3 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
        8.2.4 加快金融体制改革
        8.2.5 加强财政金融部门协作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科研成果

(3)利率市场化程度对我国城市商业银行成本效率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及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技术路线
    1.4 研究创新点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利率市场化
        2.1.2 商业银行效率
    2.2 相关研究理论
        2.2.1 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理论
        2.2.2 金融自由化次序论
        2.2.3 市场力量假说
        2.2.4 效率结构假说
    2.3 文献综述
        2.3.1 利率市场化程度的测定
        2.3.2 商业银行效率测度
        2.3.3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效率影响的研究
    2.4 文献评述
3 利率市场化指数测度
    3.1 利率市场化进程
    3.2 利率市场化测度方法
    3.3 利率市场化指数的测度
        3.3.1 指标体系构建
        3.3.2 指标权重设定
        3.3.3 指标评分赋值
        3.3.4 利率市场化指数计算
4 城市商业银行成本效率的测度研究
    4.1 样本数据说明
    4.2 成本效率评价模型构建
        4.2.1 随机前沿分析方法原理
        4.2.2 设定成本函数形式
    4.3 投入产出指标的选择与描述
        4.3.1 投入产出指标选择
        4.3.2 投入产出指标描述统计
    4.4 城市商业银行成本效率的测度
        4.4.1 基于SFA法成本函数参数估计
        4.4.2 城市商业银行成本效率值的测算
        4.4.3 实证结果分析
5 利率市场化程度与我国城市商业银行成本效率关系的实证研究
    5.1 机理分析与研究假设
        5.1.1 利率市场化对城市商业银行成本效率的影响分析
        5.1.2 股权异质性对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城商行成本效率的影响
        5.1.3 区域差异对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城商行成本效率的影响
    5.2 指标选取
    5.3 模型构建
    5.4 模型选择
    5.5 实证分析
        5.5.1 利率市场化程度对城市商业银行成本效率的影响
        5.5.2 股权异质性对利率市场化程度与城市商业银行成本效率关系的影响
        5.5.3 区域差异对利率市场化程度与城市商业银行成本效率关系的影响
    5.6 稳健性检验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政策建议
    6.3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4)H市城投公司财务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基于融资模式的研究
        1.2.2 基于管理机制视角的认识
        1.2.3 对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理解
        1.2.4 财务风险相关理论
    1.3 研究思路
第2章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相关理论
    2.1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定义
    2.2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特征
    2.3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主要利益相关者
        2.3.1 金融危机前各利益相关者的地位与相互作用关系
        2.3.2 金融危机后各利益相关者的地位与相互作用关系
第3章 H市城投公司发展现状分析
    3.1 行业背景
        3.1.1 宏观经济环境
        3.1.2 行业发展趋势
        3.1.3 地方区域环境
        3.1.4 H市主要融资平台发展现状
    3.2 H市城投公司经营情况
        3.2.1 股东结构分析
        3.2.2 内部治理及主要内控制度
        3.2.3 业务发展情况分析
第4章 H市城投公司财务风险分析
    4.1 H市城投公司财务指标的分析
        4.1.1 资产负债情况分析
        4.1.2 盈利能力分析
        4.1.3 偿债能力分析
        4.1.4 营运能力分析
        4.1.5 现金流量分析
    4.2 H市城投公司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
        4.2.1 确定财务风险评估的因素集
        4.2.2 构建财务风险评价的模糊判断矩阵
        4.2.3 建立财务风险模糊评价向量表
        4.2.4 评价结论
    4.3 H市城投公司面临的财务风险
        4.3.1 经营风险及其成因
        4.3.2 筹资风险及其成因
        4.3.3 投资风险及其成因
        4.3.4 资金回收风险及其原因
第5章 H市城投公司财务风险防范的建议
    5.1 H市政府层面的防范建议
        5.1.1 梳理整合城市资产及资源
        5.1.2 建立城市经营控股集团
        5.1.3 创新平台资本注入模式
    5.2 H市城投公司内部的财务风险防范建议
        5.2.1 经营风险防范建议
        5.2.2 筹资风险防范建议
        5.2.3 投资风险防范建议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财政分权下我国地方政府主动举债行为成因的经济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本文贡献与不足
2 文献综述
    2.1 有关财政分权的文献综述
        2.1.1 国外文献综述
        2.1.2 国内文献综述
    2.2 有关地方政府债务的文献综述
        2.2.1 国外文献综述
        2.2.2 国内文献综述
    2.3 文献述评
3 主要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3.1 主要概念界定
        3.1.1 财政分权
        3.1.2 预算软约束
        3.1.3 地方政府债务与地方政府性债务
        3.1.4 主动举债与被动举债
    3.2 理论基础
        3.2.1 马克思的公债理论
        3.2.2 财政分权理论
        3.2.3 公共财政理论
4 财政分权下我国地方政府主动举债行为的形成路径分析
    4.1 地方政府行为分析
        4.1.1 地方政府面临的约束
        4.1.2 地方政府面临的激励
        4.1.3 地方政府的行为选择
    4.2 地方政府性债务形成的动力机制分析
        4.2.1 地方政府性债务形成的外部推力
        4.2.2 地方政府性债务形成的内部动力
        4.2.3 地方政府性债务形成的三方静态博弈
    4.3 诱致地方政府主动举债的路径分析
        4.3.1 地方政府性债务的“权、责、利”关系失衡
        4.3.2 地方政府的行为弹性增大
        4.3.3 土地财政下的冲动性扩张
    4.4 本章小结
5 实证分析
    5.1 地方政府性债务的描述性分析
        5.1.1 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的规模
        5.1.2 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的结构
    5.2 财政分权下地方政府主动举债行为成因的实证分析
        5.2.1 提出假设与建立模型
        5.2.2 数据说明
        5.2.3 变量选取
        5.2.4 实证分析
    5.3 结论
6 政策建议与研究展望
    6.1 政策建议
        6.1.1 完善现有财税体制,明晰权责分配
        6.1.2 打造服务型政府,实现多元化考核
        6.1.3 加快土地制度改革,涵养地方税源
        6.1.4 将政府融资纳入预算管理,规范举债行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政府干预与地方政府债券发行中的“利率倒挂”(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地方政府发债中的“利率倒挂”
    (一) “利率倒挂”的现实观察
    (二) 非市场行为的解释视角
三、理论模型
    (一) 模型设定
    (二) 不考虑政府干预的基准情形
四、考虑政府干预的模型扩展
    (一) 引入政府干预
    (二) 考虑同质承销商的情形
    (三) 考虑异质承销商的情形
五、结论与政策启示

(7)当前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与融资平台转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形成与演化
    (一) 阶段一:1994年《预算法》颁布及分税制改革后, 融资平台成为地方政府财政收支矛盾下的融资代理人
    (二) 阶段二:2008年金融危机后, 四万亿政策推动融资平台第一轮债务扩张
    (三) 阶段三:2011年后依托影子银行, 融资平台第二轮债务扩张
    (四) 阶段四:2014年以来地方债务进入规范发展期, 债务呈现隐性化特点
二、当前我国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现状及区域风险估算
    (一) 关于地方政府债务分类:显性债务与隐性债务
    (二) 关于地方政府显性债务和隐性债务的估算
        1. 地方政府显性债务:相对平稳
        2. 地方政府隐性债务:2016年规模在21—30.5万亿元之间, 是显性债务的1.4—2.0倍, 2017年在34.5万亿元左右
    (三) 显性债务风险总体可控, 但需重点关注隐性债务
    (四) 部分地区负债水平过高, 区域性债务风险须关注
三、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重要载体———融资平台面临较大转型压力与挑战
    (一) 发展环境变化, 融资平台面临迫切的转型压力
    (二) 融资平台市场化转型所面临的挑战
四、新常态与多重政策约束下融资平台的转型路径及关注点分析
    (一) 当前融资平台典型业务及转型经验:从单一到多元
    (二) 经济新常态与政策约束下, 未来融资平台转型路径及关注点
        1. 结合国有企业改革分类转型
        2. 转型中妥善处理融资平台与政府之间的关系
        3. 循序渐进推进平台转型, 避免一刀切激化与衍生风险
五、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与促进投融资平台转型的建议
    (一) 多方举措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1. 事权与支出责任合理匹配的财税体制是地方债务风险管理的基础
        2. 加快推进地方政府债务信息公开, 提高债务管理的透明度
        3. 完善债务风险预警机制, 加大对高风险地区的约束和惩罚力度
        4. 切实贯彻落实好已出台的系列政策, 妥善解决存量债务风险, 规范新增债务管理
        5. 提高地方政府发行债券及其二级市场交易市场化水平, 有效发挥其融资功能
    (二) 化解存量债务风险, 促进投融资平台转型
        1. 妥善处置融资平台存量债务
        2. 完善公司治理, 提升市场化竞争能力
        3. 运用多元化市场工具, 创新投融资模式
    (三) 规范运用产业引导基金、PPP等融资渠道, 减少隐性债务形成

(8)中国政策性银行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主题及意义
    1.2 概念界定
        1.2.1 政策性金融与开发性金融
        1.2.2 政策性银行与开发银行
        1.2.3 金融结构
        1.2.4 转型
    1.3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3.1 关于财政投融资的研究
        1.3.2 关于国外政策性银行转型的研究
        1.3.3 关于中国政策性银行转型的研究
        1.3.4 关于银行效率的研究
    1.4 研究方法、内容与逻辑结构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与逻辑结构
    1.5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1.5.1 可能的创新
        1.5.2 不足之处
第2章 政策性银行转型的理论分析框架
    2.1 政策性银行存在的理论基础
        2.1.1 政府干预理论分析
        2.1.2 金融中介理论的分析
        2.1.3 公共产品理论的分析
        2.1.4 金融约束论的分析
    2.2 政策性银行经济效应和功能
        2.2.1 政策性银行不同筹资机制的经济效应
        2.2.2 政策性银行作为财政投融资的功能
        2.2.3 政策性银行在金融结构中的功能
        2.2.4 政策性银行在金融结构中地位的决定因素
    2.3 政策性银行转型的理论分析
        2.3.1 转型动因分析
        2.3.2 转型目标选择
        2.3.3 转型路径依赖
        2.3.4 转型约束条件
        2.3.5 转型绩效评价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国政策性银行转型的初始条件
    3.1 中国政策性银行演进历程
        3.1.1 政策性银行建立背景分析
        3.1.2 政策性银行发展历程
        3.1.3 政策性银行发挥的作用
    3.2 政策性银行在金融结构中的地位分析
        3.2.1 贷款市场结构
        3.2.2 社会融资结构
        3.2.3 筹资结构
    3.3 政策性银行业经营绩效比较
        3.3.1 收入结构分析
        3.3.2 盈利能力分析
        3.3.3 风控能力分析
        3.3.4 资本管理分析
        3.3.5 财政支持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政策性银行转型的约束条件
    4.1 中国政策性银行外部经济环境变化
        4.1.1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原因
        4.1.2 新常态下宏观经济潜在风险
        4.1.3 新常态下经济结构优化升级趋势
    4.2 中国金融结构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
        4.2.1 中国金融发展水平分析
        4.2.2 中国金融发展水平的国际比较
        4.2.3 中国金融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4.3 经济金融环境对政策性银行转型的约束作用分析
        4.3.1 发展约束
        4.3.2 风险约束
        4.3.3 竞争约束
        4.3.4 改革互补性
        4.3.5 政治约束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政策性银行效率实证分析
    5.1 基于非参数方法的技术效率分析
        5.1.1 分析方法的选择
        5.1.2 技术效率变量的选择
        5.1.3 技术效率实证分析
    5.2 DEA-Malmquist指数分析
        5.2.1 变量和数据选择
        5.2.2 分析结果
    5.3 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因素计量模型分析
        5.3.1 模型变量选取
        5.3.2 理论模型构建
        5.3.3 计量经济模型设定
        5.3.4 计量经济模型实证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国外政策性银行转型经验
    6.1 国外政策性银行一般分析
    6.2 国外政策性银行改革发展趋势
    6.3 国外代表性政策性银行转型经验剖析
        6.3.1 德国复兴信贷银行转型经验
        6.3.2 日本政策金融体系转型经验
        6.3.3 韩国产业银行的转型经验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中国政策性银行转型目标模式与路径选择
    7.1 政策性银行转型动因
    7.2 政策性银行转型思路
        7.2.1 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7.2.2 适应经济发展阶段
        7.2.3 符合国家发展战略
    7.3 政策性银行转型目标模式
        7.3.1 机构功能和业务分类的政策性
        7.3.2 经营目标明确的市场化运作机制
        7.3.3 建立有协同优势的综合化经营体系
        7.3.4 在金融结构中发挥引领性补充作用
    7.4 政策性银行转型路径选择
        7.4.1 发展空间制约下的职能转型
        7.4.2 适度规模条件下推进综合经营
        7.4.3 赋予政策性银行特许价值权
        7.4.4 明确政策性银行与政府的关系
        7.4.5 明确政策性银行与市场的关系
    7.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博士研究生学习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9)地方政府自主发债的违约风险控制——美国的经验与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地方政府债券四大风险分析
    (一)总体债务的规模风险
    (二)发债期限的错配风险
    (三)市场化不足与流动性风险
    (四)辅助制度不完善与道德风险
二、美国市政债券多层次风险规范体系
    (一)美国市政债券的规模控制
    (二)防范市政债券风险的“三驾马车”
        1. 信息披露制度
        2. 信用评级制度
        3. 债券保险制度
    (三)美国市政债券的监管
三、我国地方政府债券风险防范的政策建议
    (一)控制发债规模,调整期限结构
    (二)丰富投资者结构,避免风险集中
    (三)把控三大环节,健全运作机制
    (四)明确监管主体,加强监管力度

(10)存贷利差收窄与商业银行绩效和风险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利率市场化下存贷利差收窄的研究
        1.2.2 利率市场化对银行绩效影响研究
        1.2.3 利率市场化对银行风险影响研究
    1.3 文章结构及研究方法
        1.3.1 文章结构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创新点
第2章 存贷利差收窄的概况
    2.1 存贷利差的内涵
    2.2 利率市场化的发展历程
        2.2.1 利率市场化早期发展阶段
        2.2.2 贷款利率市场化的发展阶段
        2.2.3 存款利率市场化的发展阶段
    2.3 存贷利差收窄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2.4 存贷利差收窄的影响因素
        2.4.1 人民银行公布的基准利率
        2.4.2 商业银行的风险厌恶程度
        2.4.3 宏观经济运行状况
    2.5 存贷利差收窄的意义
        2.5.1 存贷利差收窄给银行带来的机遇
        2.5.2 存贷利差收窄给银行带来的挑战
第3章 存贷利差收窄与银行绩效相关性研究
    3.1 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现状
        3.1.1 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内涵
        3.1.2 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现状分析
    3.2 存贷利差收窄对银行绩效的影响分析
        3.2.1 降低银行不良贷款率
        3.2.2 促使银行中间业务扩张
        3.2.3 导致银行存贷比提高
        3.2.4 导致银行净利息收入减少
        3.2.5 导致银行信贷需求调整
        3.2.6 加剧银行存款流失
    3.3 小结
第4章 存贷利差收窄与银行风险相关性研究
    4.1 我国上市商业银行风险的现状分析
        4.1.1 商业银行风险的内涵
        4.1.2 商业银行风险的现状分析
    4.2 存贷利差收窄对银行风险影响分析
        4.2.1 可能加剧银行利率风险
        4.2.2 促使银行资产审慎定价
        4.2.3 缓解银行收入的波动性
        4.2.4 促使银行内控水平的提高
    4.3 小结
第5章 存贷利差收窄下银行绩效和风险的实证分析
    5.1 研究假设
    5.2 数据来源与变量选取
        5.2.1 数据来源
        5.2.2 变量的选取
    5.3 模型构建
    5.4 描述性统计
    5.5 回归分析
        5.5.1 存贷利差收窄与银行绩效的回归分析
        5.5.2 存贷利差收窄与银行风险的回归分析
        5.5.3 存贷利差收窄下绩效与风险的回归分析
    5.6 小结
第6章 商业银行加强绩效和风险管理的相关建议
    6.1 实现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的协调
    6.2 完善商业银行存款保险制度
    6.3 加强商业银行主动负债能力
    6.4 大力发展商业银行新型业务
    6.5 树立风险管理的经营理念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发债市场化与降低银行流动性风险(论文参考文献)

  • [1]新疆工业类小微企业融资模式优化研究[D]. 陈东升. 燕山大学, 2020
  • [2]金融视角下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研究[D]. 沈国庆. 江西财经大学, 2019(07)
  • [3]利率市场化程度对我国城市商业银行成本效率的影响研究[D]. 冯显. 西安理工大学, 2019(08)
  • [4]H市城投公司财务风险研究[D]. 浣凤姣. 湖南大学, 2019(06)
  • [5]财政分权下我国地方政府主动举债行为成因的经济学分析[D]. 胡婷. 西南财经大学, 2019(07)
  • [6]政府干预与地方政府债券发行中的“利率倒挂”[J]. 王治国. 管理世界, 2018(11)
  • [7]当前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与融资平台转型分析[J]. 毛振华,袁海霞,刘心荷,王秋凤,汪苑晖. 财政科学, 2018(05)
  • [8]中国政策性银行转型研究[D]. 刘世恩.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2017(01)
  • [9]地方政府自主发债的违约风险控制——美国的经验与启示[J]. 张宗军,刘琳. 征信, 2017(03)
  • [10]存贷利差收窄与商业银行绩效和风险的相关性研究[D]. 李济东. 湖南大学, 2015(03)

标签:;  ;  ;  ;  ;  

债券发行市场化与银行流动性风险降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