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旱稻覆膜高产栽培技术

巴西旱稻覆膜高产栽培技术

一、巴西陆稻地膜覆盖高产栽培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李新颖,姚帮松[1](2010)在《巴西陆稻在我国的种植与研究》文中指出巴西陆稻在我国试种成功,表现出产量和性能多方面的优点;巴西陆稻的种植已为我国的节水农业和稻米生产等发挥了作用;我国已将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应用于巴西陆稻的研究,调亏灌溉理论及自动化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将促进巴西陆稻在我国的种植与发展。

姚帮松[2](2006)在《调亏灌溉对巴西陆稻IAPAR9生长、生理生态及产量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探明巴西陆稻IAPAR9全生育期的需水状况以及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和不同的土壤水分含量条件下对其生长、生理生态以及产量的影响。利用调亏灌溉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在种子萌发期,随着土壤含水率的降低,其发芽速率、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整齐度和活力指数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相对含水率为80%的处理各项指标均优于其它处理。就壮苗指数而言,水分含量在50%-70%的处理较好。幼苗的苗体素质与土壤水分含量有关,根长、根冠长度比、根重、茎重、须根数与水分呈极显着相关;茎长、根冠重量比与水分呈显着相关。随着土壤含水率的下降,其发芽力、种子活力等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苗体素质也呈现显着的差别。土壤含水量为60%-80%的条件下幼苗的根冠比较大,主根和须根数均较发达,是较理想的株型。所以在土壤含水量为80%的条件下播种,发芽期间土壤含水量保持在60%以上,这样既可以节水20%左右,又可以获得苗体素质较好的幼苗。2.前期土壤水分含量的不同,对根后期生长影响较大,除根长外,根数、根体积、根重和根冠比等是前期水分含量较低而后期水分含量较高的处理各项指标增加较快。C7处理的根数和根体积达到最大值,分别为84.61根和30.01cm3,对应各阶段土壤水分含量为55%—65%、55%—65%、70%—80%;C9处理的根重和根冠比达到最大值,分别为9.63g和37.52%,对应各阶段土壤水分含量为55%—65%、65%—75%、70%—80%。单根根长随土壤水分的增加而增加,与土壤水分含量呈极显着相关关系,第三阶段增加的速度最大,C19处理达到最大值为40.37cm,对应的土壤水分含量为75%—85%、75%—85%、80%—90%。根冠比随光合速率的增加而增加。3.土壤水分含量不同对巴西陆稻IAPAR9的生理指标影响较大,前期水分含量较低、后期水分含量较高的处理蒸腾速率、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有明显地增加,胞间CO2浓度明显地降低。当土壤水分含量第一阶段为55%-65%;第二阶段为65%-75%;第三阶段为70%-80%时,这一现象表现得最明显,说明巴西陆稻IAPAR9具有补偿生长效应。蒸腾速率与光合速率呈非线性关系,当蒸腾速率增加到某一数值后光合速率不再增加,超出这一临界值的蒸腾应通过合适的措施进行控制,减少水分地丢失。4.当第二阶段、第三阶段的蒸腾速率分别为3.4021 mmolH2Om-2s-1和3.0057mmolH2Om-2s-1时(实测值3.63 mmolH2Om-2s-1、2.46 mmolH2Om-2s-1),光合速率达到最大值8.5520μmolCO2m-2s-1和24.2752μmolCO2m-2s-1(实测值8.58μmolCO2m-2s-1、24.15μmolCO2m-2s-1),说明蒸腾速率3.4021 mmolH2Om-2s-1和3.0057 mmolH2Om-2s-1为蒸腾速率的阀值。5.气孔导度在第二阶段、第三阶段的阀值为0.0986 molH2Om-2s-1和0.1489molH2Om-2s-1,小于此值不利于蒸腾和光合,大于此值既不利于蒸腾和光合,也不利于节水。6.N、P、K元素含量受前期土壤水分含量的影响,影响大小的顺序为K>N>P,基本上呈极显着相关。第一阶段最有利于N、P、K吸收的土壤水分含量是:65%-75%。第二阶段最有利于N、P吸收的土壤水分含量是:75%-85%,K是65%-75%[对应第一阶段的土壤水分含量是:N和K为A1(45%-55%);P为A2(55%-65%)]。第三阶段最有利于N、P、K吸收的土壤水分含量是:70%-80%[对应的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土壤水分含量是:N为A2(55%-65%);B4(55%-65%),P为A2(55%-65%);B6(75%-85%),K为A2(55%-65%);B5(65%-75%)]。7.水分利用率(WUE)、产量(Y)和供水量(X)之间呈现出明显的非线性关系。水分利用率的最佳值不是在供水充足、产量最高时获得。叶片水平上的水分利用率,应将蒸腾速率控制在临界值以下,避免奢侈蒸腾,灌水量应在各生育期进行合理分配,保证敏感期的供水量,有利于水分利用率地提高。孕穗—齐穗阶段需水量、模比系数、需水量强度较大,依次是分蘖—孕穗、播种—出苗、出苗—分蘖、齐穗—成熟。8.C10处理的理论产量最高5015.5Kg.hm-2,对应的土壤水分含量为第一阶段55%-65%、第二阶段65%-75%、第三阶段80%-90%。C9处理的实际产量最高4799.9Kg.hm-2,对应的土壤水分含量为第一阶段55%-65%、第二阶段65%-75%、第三阶段70%-80%。实际最高产量耗水量(6868.3 m3.hm-2)与充分灌溉耗水量(8507.2 m3.hm-2)相比,节水1638.9 m3.hm-2,可节水23.86%,产量提高12.28%。9.当灌水量为6368.96m3.hm-2时,水分利用率最高(0.7941);当灌水量为6907.92 m3.hm-2时,产量最高,(7854.53 Kg.hm-2)。所以灌水量控制在6368.96m3与6907.92 m3.hm-2之间为宜,与充分灌溉(对照处理8507.20 m3.hm-2)相比,可节约灌溉用水23.16%-33.57%。试验的理论最高产量和实际最高产量的耗水量正是在这一范围。巴西陆稻IAPAR9各阶段的模比系数为:播种—出苗9.56%、出苗—分蘖14.30%、分蘖—孕穗20.02%、孕穗—齐穗39.65%、齐穗—成熟16.47%。10.从构成产量的主要因子来看:千粒重主要受光合速率的影响,实粒数、有效穗主要受耗水量的影响,在本试验条件下产量受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顺序是实粒数>有效穗>千粒重。11.巴西陆稻IAPAR9各阶段对土壤水分的敏感程度是:孕穗—齐穗>分蘖—孕穗>播种—出苗>出苗—分蘖>齐穗—成熟,这与需水强度越大的阶段,作物对水分的敏感程度越高的分析结果一致。由此得到巴西陆稻IAPAR9水分生产函数的Jensen模型为:Ya/Ym=(ETa1/ETm1)0.0971×(ETa2/ETm2)0.0816×(ETa3/ETm3)0.2469×(ETa4/ETm4)0.2624×(ETa5/ETm5)0.0198

张亚洁[3](2006)在《水、陆稻产量和米质及形态与生理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阐明水、陆稻对土壤水分、种植方式和N素响应的差异,提出合理的栽培调控途径,对指导水、陆稻节水优质高效栽培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代表性水、陆稻品种为材料,采用盆培、土培和大田试验,设计不同的土壤水分、不同种植方式以及不同氮(N)素处理,比较研究了水、陆稻产量和米质及形态与生理的差异。主要结果如下:1.不同处理下水、陆稻产量形成的特点与水稻相比,在低土水势和不同施N量处理下,陆稻的产量、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均较高,但陆稻分蘖能力较差,单位面积成穗数较少。随着土水势的下降,陆稻和水稻的产量、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均下降。与水种(对照)相比,覆膜旱种后,陆稻产量低于对照,而水稻的产量与对照没有显着差异。在水种、覆膜旱种和裸地旱种三种方式中,裸地旱种的产量为最低。陆稻覆膜旱种和裸地旱种后,强、弱势粒平均灌浆速率(G)和粒重均大于对照,活跃灌浆时间(D)则相反,而水稻旱种后虽然灌浆速率不低于对照,但粒重均低于对照。随着施N水平的提高,陆稻和水稻的产量、每盆穗数均增加、结实率和千粒重均下降,每穗粒数则表现不一。随着土水势的下降,水、陆稻分蘖能力均受到抑制,地上部干物重下降,水、陆稻间差异较小;根干重和根冠比的下降幅度,陆稻小于水稻,而叶面积的下降幅度陆稻则大于水稻。随着施N量的增加,干物质和叶面积增加,陆稻增加幅度大于水稻;根冠比的下降,陆稻下降的幅度小于水稻。低N和轻度土壤水分胁迫(-20 kPa)或覆膜旱种能促进茎鞘物质向籽粒的转运,陆稻的促进效应大于水稻。增施N肥减少了茎鞘物质的输出,对陆稻的影响小于水稻。

郑小波,康为民,汪圣洪,吴俊铭[4](2005)在《GIS技术在划分巴西陆稻“IAPAR9”适宜种植区域中的应用》文中提出用贵州多年引种巴西陆稻(IAPAR9)的试验资料与当地的气候资源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影响生育的关键气象因子和指标,采用GIS技术推算出贵州不同地理背景下1km×1km网格点上的有关气候要素值,对巴西陆稻的适宜种植区域进行划分。

郑小波,康为民,汪圣洪,吴俊铭[5](2005)在《GIS技术在划分巴西陆稻“IAPAR9”适宜种植区域中的应用》文中认为用贵州多年引种巴西陆稻(IAPAR9)的试验资料与当地的气候资源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影响生育的关键气象因子和指标,采用GIS技术推算出贵州不同地理背景下1km×1km网格点上的有关气候要素值,对巴西陆稻的适宜种植区域进行划分。

郑小波,康为民,汪圣洪,吴俊铭[6](2004)在《GIS技术在划分巴西陆稻“IAPAR9”适宜种植区域中的应用》文中提出用贵州多年引种巴西陆稻 (IAPAR9)的试验资料与当地的气候资源进行对比分析 ,找出影响生育的关键气象因子和指标 ,并采用GIS技术推算出贵州不同地理背景下 1km× 1km网格点上的有关气候要素值 ,对巴西陆稻的适宜种植区域进行划分

郑小波,康为民,汪圣洪,吴俊铭[7](2004)在《GIS技术在划分巴西陆稻“IAPAR9”适宜种植区域中的应用》文中指出用贵州多年引种巴西陆稻(IAPAR9)的试验资料与当地的气候资源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影响生育的关键气象因子和指标,采用GIS技术推算出贵州不同地理背景下1km×1km网格点上的有关气候要素值,对巴西陆稻的适宜种植区域进行划分。

郑小波,莫建国,康为民[8](2004)在《GIS支持下的毕节地区巴西陆稻栽培气候资源评估与区划》文中认为用多年巴西陆稻 (IAPAR9)引种的试验资料与当地的气象资料进行对比分析 ,找出影响生育的关键气象因子和指标 ,分析了毕节地区巴西陆稻栽培的气候资源。采用GIS技术推算出该地区 10 0m× 10 0m的影响巴西陆稻生长发育的各气象要素分布区 ,根据指标对巴西陆稻的适宜种植气候区域进行划分 ,并对这些区域进行评价

陆旺[9](2004)在《旱稻与水稻不育系主要农艺性状配合力及杂种优势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通过三系法、两系法和水旱杂交三种途径来研究旱稻杂种优势的利用,考察了杂交F1与抗旱性相关以及和产量构成因素有关的11个性状,探讨了F1杂种优势表现规律和亲本一般配合力以及杂交组合特殊配合力的表现趋势,并且对旱稻杂种优势利用的亲本组配规律进行了探讨。结果如下: 1.三系法 通过4个水稻三系不育系和11个旱稻品种按照NCⅡ交配设计,共获得杂交组合44个,对杂交F1进行了超父本优势分析和竞争优势分析,并且对亲本的一般配合力(GCA)和杂交组合的特殊配合力(SCA)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三系法杂交F1大多数组合表现出较强的生物产量优势和产量优势潜力较强,表现为总茎蘖数、株高、穗长、每穗总粒数、抽穗日数超父本和对照,但多数组合表现结实性差,在产量性状上无超父本优势和竞争优势,旱稻品种是三系不育系的保持系而很少是恢复系。配合力分析表明,旱稻亲本在抗旱相关性状上的一般配合力较高,在产量相关性状上一般配合力较低,特殊配合力表现无规律,而且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之间没有必然联系。发现一个抗旱性和产量均表现优异的组合珍汕97A/IRAT109。 2.两系法 北京试验采用8个水稻两系光温敏不育系和16个旱稻杂交获得94个杂交F1组合,进行杂交F1的超父本优势分析和竞争优势分析,结果表明:杂交F1在抗旱相关性状上表现具有超父本优势和竞争优势,但在产量性状上,旱稻和籼型两系不育系杂交F1表现结实性差,不具有超父本优势和竞争优势,旱稻和粳型两系不育系杂交F1的结实性相对较好,部分组合具有超父本优势和竞争优势。合肥试验采用8个不育系和13个旱稻品种和2个水稻品种(对照)按照NCⅡ设计,分析亲本的一般配合力和各组合的特殊配合力,结果表明:旱稻亲本的抗旱相关性状的GCA普遍较高,但产量相关性状上部分亲本的GCA较低,籼型不育系产量性状的GCA较低,如PA64S、612S、372S;特殊配合力表现较好的组合有612S/旱稻502、N422S/旱稻616、42S/巴西陆稻、N422S/IRAT109、香125S/毫格劳、372S/巴西陆稻、582S/巴西陆稻。另外,亲本的GCA和杂交组合的SCA之间没有特定的规律可循。 3.水旱杂交 结果表明:旱稻和抗旱的水稻品种杂交F1的抗旱性和生物产量上具有超旱稻亲本优势,但多数组合亲本遗传差异较大导致杂交F1结实率低、有效穗数较少,且无超亲优势和竞争优势,个别组合表现抗旱性强、结实率较高,如旱稻277/1004。 4.本研究表明旱稻杂种优势利用的方法应重点放在两系法旱稻杂交稻选育上,亲本选配应选抗旱性和产量性状一般配合力高的不育系和旱稻亲本,其次是适当兼顾殊配合力高的亲本,另外亲本遗传差异不宜过大,可以部分或间接利用亚种间的杂种优势。

尹从新,易勇[10](2004)在《贵州巴西陆稻试验示范推广及其发展措施》文中认为 陆稻,是水稻在旱地土壤水分条件的影响下,长期驯化演变而形成耐旱性较强,适应于旱地栽培的生态变异型稻类,同水稻相比具有显着的抗旱能力,一般每667m2可比种水稻节水二分之一至三分之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我国陆稻与水稻旱种为主的稻作节水农业的推动下,贵州广泛开展了陆稻新品种的试验示范,其中以巴西陆稻——“艾巴9号”的抗旱耐瘠性较为突出,适应范围广,生育期适中,丰产性好,米饭食味佳,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好评和适宜地区各级农业部门的极大关注。巴西陆稻在贵州示范推广的实践证明,对合理有效地更换陆稻良种与全面提高传统早稻生产水平;对玉米主产区弥补细粮的有效供给与优化结构调整;对望天田地区确保稳产稳收与节水农业的发展,均具有现实和长远的重要意义。

二、巴西陆稻地膜覆盖高产栽培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巴西陆稻地膜覆盖高产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巴西陆稻在我国的种植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巴西陆稻的种植与推广
    1.1 来源
    1.2 试种与推广
    1.3 巴西陆稻的意义
2 巴西陆稻的研究
    2.1 土壤与产量的关系
    2.2 灌溉与产量的关系
        2.2.1 关于产量与灌溉的较早的研究成果
        2.2.2 调亏灌溉对产量的影响
    2.3 种植方式与产量的关系
    2.4 温光、播种量与产量的关系
3 展望

(2)调亏灌溉对巴西陆稻IAPAR9生长、生理生态及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水分与旱稻生长的关系
        2.2 灌溉与旱稻产量的关系
        2.3 供水量与水分利用率的关系
        2.4 水分与作物蒸发蒸腾、光合和气孔导度的关系
    3 调亏灌溉的研究
        3.1 背景和意义
        3.2 作物对调亏灌溉的反应
        3.3 调亏灌溉的机理
    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5 创新点
    6 项目来源
第二章 试验设计
    1 试验概况
    2 试验方法设计
        2.1 种子萌发及幼苗质量试验
        2.2 调亏阶段试验
        2.3 土壤水分含量控制
    3 测试内容与仪器
        3.1 土壤水分含量
        3.2 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
        3.3 根及根冠比
        3.4 生理指标
        3.5 氮、磷、钾含量与有机质及PH值
    4 分析方法、数据处理
第三章 调亏灌溉对巴西陆稻IAPAR9种子萌发及幼苗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1.2 测定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水分处理对发芽力的影响
        2.1.1 发芽势
        2.1.1.1 发芽速率
        2.1.1.2 整齐度
        2.1.2 发芽率
        2.2 不同水分处理对种子活力的影响
        2.2.1 发芽指数
        2.2.2 活力指数
        2.3 不同水分处理对苗体素质的影响
    3 讨论
第四章 调亏灌溉对巴西陆稻IAPAR9根及根冠比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与测定方法
        1.2 取样时间
    2 结果与分析
        2.1 根长
        2.2 根数
        2.3 根体积
        2.4 根重
        2.5 根冠比
        2.6 光合速率与根冠比
    3 讨论
第五章 调亏灌溉对巴西陆稻IAPAR9理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测定时间
        1.2 测定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蒸腾速率
        2.2 光合速率
        2.3 气孔导度
        2.4 胞间CO2浓度
        2.5 蒸腾与光合
        2.6 气孔导度与蒸腾、胞间CO2浓度
        2.6.1 气孔导度与蒸腾
        2.6.2 气孔导度与胞间CO2浓度
        2.7 胞间CO2浓度与光合速率
    3 讨论
第六章 调亏灌溉对巴西陆稻IAPAR9氮、磷、钾含量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土壤
        1.2 施肥情况
        1.3 取样时间及方法
        1.4 测定项目及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第一阶段对氮、磷、钾含量的影响
        2.2 第二阶段对氮、磷、钾含量的影响
        2.3 第三阶段对氮、磷、钾含量的影响
    3 讨论
第七章 调亏灌溉对巴西陆稻IAPAR9产量的影响
    1 水分对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
        1.1 不同的水分处理与产量构成因子
        1.2 产量构成因子的主要影响因素
    2 土壤水分对产量的影响
    3 讨论
第八章 巴西陆稻IAPAR9对水环境的生态适应性
    1 水分利用率
        1.1 叶片水平上的水分利用率
        1.2 产量水平上的水分利用率
        1.3 供水量与产量、水分利用率的关系
        1.4 各生育阶段的需水特征
    2 巴西陆稻IAPAR9水分生产函数
        2.1 水分敏感指数
        2.2 水分敏感指数的计算及水分生产函数
    3 讨论
第九章 结论
致谢
作者简历
在读博士期间从事的教学、科研工作
发表的论文
主持或参与的科研课题
附件:科技查新报告

(3)水、陆稻产量和米质及形态与生理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中英文对照词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水、陆稻的抗旱性研究
        1.1.1 水、陆稻的抗旱性研究
        1.1.2 水、陆稻抗旱性鉴定时期及指标
    1.2 水、陆稻旱作下的适应性研究
        1.2.1 水、陆稻旱作的可行性
        1.2.2 水、陆稻旱作下的稻田生态状况
        1.2.3 水、陆稻旱作下的生长发育状况
    1.3 存在问题和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1.3.1 存在问题
        1.3.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参考文献
第2章 水、陆稻产量形成的比较
    2.1 材料与方法
        2.1.1 盆钵试验
        2.1.2 大田试验
        2.1.3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水、陆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比较
        2.2.2 水、陆稻地上部干物质积累的比较
        2.2.3 水、陆稻地下部根干重的比较
        2.2.4 水、陆稻物质运转的比较
        2.2.5 水、陆稻光合叶面积的比较
        2.2.6 水、陆稻茎蘖动态的比较
        2.2.7 水、陆稻籽粒灌浆特性的比较
    2.3 讨论
        2.3.1 关于水、陆稻旱育秧苗移栽后分蘖和根的生长
        2.3.2 关于水、陆稻茎鞘物质运转
        2.3.3 关于旱种水、陆稻粒重、灌浆特性及栽培途径
    参考文献
第3章 水、陆稻米质的比较
    3.1 材料与方法
        3.1.1 盆钵试验
        3.1.2 大田试验
        3.1.3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水、陆稻加工品质的比较
        3.2.2 水、陆稻外观品质的比较
        3.2.3 水、陆稻蒸煮及营养品质的比较
        3.2.4 水、陆稻RVA 谱特征参数的比较
        3.2.5 种植方式对水、陆稻籽粒Q 酶活性的影响
        3.2.6 含N 率下降量、Q 酶活性和灌浆参数与米质关系
        3.2.7 灌浆特性与稻米垩白性状的关系
    3.3 讨论
        3.3.1 关于胶稠度与RVA 谱特征参数
        3.3.2 关于籽粒灌浆特性、N 素、Q 酶活性与米质的关系
        3.3.3 关于N 素营养和稻米品质
        3.3.4 关于陆稻产量与米质的协调
    参考文献
第4章 水、陆稻形态解剖结构的比较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旱秧苗和水秧苗培育及测定项目
        4.1.2 盆钵试验一
        4.1.3 盆钵试验二
        4.1.4 大田试验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水、陆稻根系形态比较
        4.2.2 水、陆稻株高、茎长和叶片长宽及解剖结构的比较
        4.2.3 水、陆稻根冠比的比较
    4.3 讨论
        4.3.1 关于水、陆稻根系和根冠比与抗旱性
        4.3.2 关于N 素对水、陆稻植株形态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5章 水、陆稻生理特性的比较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及旱秧苗和水秧苗培育
        5.1.2 盆钵试验一
        5.1.3 盆钵试验二
        5.1.4 土培试验一
        5.1.5 土培试验二
        5.1.6 大田试验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水、陆稻叶片含水率的比较
        5.2.2 水、陆稻叶绿素含量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比较
        5.2.3 水、陆稻脯氨酸、MDA 和可溶性糖含量的比较
        5.2.4 水、陆稻根系活性的比较
        5.2.5 水、陆稻POD 活性、NRA、ASA 和 ABA 含量的比较
    5.3 讨论
        5.3.1 关于可溶性糖含量与抗旱性
        5.3.2 关于陆稻的生理特性及其抗旱性
        5.3.3 关于土壤水分和N 素对光合能力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6章 水、陆稻剑叶中多胺含量的比较
    6.1 材料与方法
        6.1.1 材料与栽培概况
        6.1.2 处理设置
        6.1.3 多胺的提取与测定
    6.2 结果与分析
        6.2.1 品种的抗旱性
        6.2.2 不同品种叶片中多胺含量变化的特点
        6.2.3 多胺累积的叶水势阈值
        6.2.4 水分胁迫下多胺累积与品种D-RC 的相关
        6.2.5 外源多胺和MGBG 对品种抗旱性的影响
    6.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7章 水、陆稻对 N、P、K 吸收利用的比较
    7.1 材料与方法
        7.1.1 旱秧苗和水秧苗培育
        7.1.2 盆钵试验一:材料与试验设计
        7.1.3 盆钵试验二:材料与试验设计
        7.1.4 大田试验
        7.1.5 测定项目与方法
        7.1.6 数据分析
    7.2 结果与分析
        7.2.1 水、陆稻 N 素吸收和利用的比较
        7.2.2 水、陆稻P 素吸收和利用特征的比较
        7.2.3 水、陆稻 K 素吸收和利用特征的比较
    7.3 小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8章 结语
    8.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8.1.1 水、陆稻产量形成的特点
        8.1.2 水、陆稻的稻米品质
        8.1.3 水、陆稻形态解剖结构的差异
        8.1.4 水、陆稻的生理特性
        8.1.5 水、陆稻剑叶中多胺含量变化及其与抗旱性的关系
        8.1.6 水、陆稻对N、P 和K 吸收利用特点
    8.2 本研究的创新点
        8.2.1 阐明了水、陆稻产量和米质形成特点及形态与生理的差异
        8.2.2 揭示了水、陆稻品种抗旱性的形态生理机制
        8.2.3 提出了水、陆稻高产优质高效的栽培调控途径
    8.3 本研究存在问题及进一步研究的设想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获奖情况
致谢

(6)GIS技术在划分巴西陆稻“IAPAR9”适宜种植区域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IAPAR9在贵州栽培的海拔及气象条件
    1.1 种植范围和海拔高度
    1.2 对热量及水分条件的要求
    1.3 播种期
2 贵州栽培IAPAR9的气候资源分析
    2.1 热量资源
    2.2 水分资源
    2.3 不利的气候条件
3 应用GIS技术进行IAPAR9气候适宜区的划分
    3.1 分区方法
    3.2 分区指标
    3.3 分区结果和评述
4 讨论

(8)GIS支持下的毕节地区巴西陆稻栽培气候资源评估与区划(论文提纲范文)

1 巴西陆稻栽培与气候条件
    1.1 巴西陆稻栽培对气候条件的要求
    1.2 毕节地区的气候资源
    1.3 巴西陆稻适宜种植气候区划指标
2 GIS技术在巴西陆稻气候资源评估与区划中的应用
    2.1 小网格推算原理
    2.2 应用GIS建立巴西陆稻气候资源推算模型
    2.3 应用GIS进行巴西陆稻气候资源分析区划
    2.4 分区结果和评述
        2.4.1 适宜区
        2.4.2 较适宜气候区
        2.4.3 不适宜气候区

(9)旱稻与水稻不育系主要农艺性状配合力及杂种优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杂种优势现象及其表现
    1.2 作物杂种优势的遗传学基础
        1.2.1 显性假说
        1.2.2 超显性假说
    1.3 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概述
    1.4 三系法水稻杂种优势利用
        1.4.1 水稻雄性不育系的分类
        1.4.2 水稻三系不育系及保持系的选育
    1.5 国内水稻两系法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研究
        1.5.1 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的遗传研究
        1.5.2 光温敏核不育水稻的育性转换的光温特性
        1.5.3 温度对光敏核不育水稻育性转换的作用
        1.5.4 光敏核不育水稻的光温作用模式
        1.5.5 水稻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的理论基础
        1.5.6 水稻的广亲和性及其遗传
        1.5.7 利用广亲和基因实现两系法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的途径
        1.5.8 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的障碍因素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1.6 水稻超高产育种
        1.6.1 超高产组合的选育途径
    1.7 利用无融合生殖固定杂种优势
    1.8 水稻抗旱性鉴定方法与评价指标的研究
        1.8.1 抗旱鉴定方法
        1.8.2 实验室法
    1.9 抗旱性评价指标
        1.9.1 水稻综合抗旱力指数
        1.9.2 抗旱隶属函数法
        1.9.3 抗旱系数法
        1.9.4 抗旱指数法
        1.9.5 生长状况指标
        1.9.6 株形率
        1.9.7 抗旱性综合评定
    1.10 旱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的意义
        1.10.1 稻作抗旱研究的重要性
        1.10.2 有效节约农业灌溉用水
        1.10.3 增强作物抗灾能力
第二章 旱稻与水稻三系不育系杂交F1的杂种优势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合肥水插旱管田水稻三系不育系与旱稻杂交试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三系不育系与旱稻亲本的恢保关系
        2.2 粳型三系不育系与旱稻杂交F1的各性状的超父本优势分析
        2.3 籼型三系不育系和旱稻杂交F1各性状的超父本优势分析
        2.4 粳型不育系和旱稻杂交F1竞争优势分析
        2.5 籼型不育系和旱稻杂交F1的竞争优势分析
        2.6 水稻三系不育系和旱稻杂交F1的配合力分析
    3 小结
    4 讨论
        4.1 利用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应注亲本遗传差异
        4.2 利用地理远缘关系和远缘遗传差异
第三章 旱稻与水稻两系不育系杂交F1杂种优势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北京试验供试材料与方法
        1.2 合肥试验供试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北京旱地试验
        2.2 合肥水插旱管试验
        2.3 北京和合肥两地旱稻和水稻两系不育系杂交F1优势表现的比较
        2.4 小结
    3 讨论
        3.1 旱稻杂种优势研究的方向
        3.2 两系法旱稻杂交F1杂种优势表现
第四章 水旱常规杂交F1的杂种优势研究
    1.1 材料与方法
    1.2 结果与分析
    1.3 小结
    1.4 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1.1 三系法旱稻杂种优势利用
    1.2 两系法旱稻杂种优势利用
    1.3 旱稻杂种优势利用三系法和两系法的比较
    1.4 旱稻种质资源搜集与创新
    1.5 抗旱性和杂种优势利用相结合的研究
    1.6 旱稻杂交稻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10)贵州巴西陆稻试验示范推广及其发展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贵州陆稻的种植历史与恢复发展
2 贵州巴西陆稻试验、示范技术研究
    2.1 品种适应性研究
    2.2 特征特性研究
        2.2.1 生育期
        2.2.2 生育性状
        2.2.3 耐旱性
        2.2.4 抗病性
    2.3 栽培技术研究
        2.3.1 播种期
        2.3.2 播种量
        2.3.3 播种方式
        2.3.4 密度
        2.3.5 施肥
        2.3.6 生长调节剂应用
        2.3.7 覆膜、化除、种子包衣配套技术应用
        2.3.7. 1 覆膜栽培
        2.3.7. 2 化学除草
        2.3.7. 3 种子包衣剂
3 巴西陆稻,合理规划与发展
    3.1 最适宜区
    3.2 适宜区
    3.4 次适宜区
4 巴西陆稻高产栽培技术措施

四、巴西陆稻地膜覆盖高产栽培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巴西陆稻在我国的种植与研究[J]. 李新颖,姚帮松. 科技资讯, 2010(30)
  • [2]调亏灌溉对巴西陆稻IAPAR9生长、生理生态及产量的影响[D]. 姚帮松. 湖南农业大学, 2006(02)
  • [3]水、陆稻产量和米质及形态与生理的比较研究[D]. 张亚洁. 扬州大学, 2006(04)
  • [4]GIS技术在划分巴西陆稻“IAPAR9”适宜种植区域中的应用[A]. 郑小波,康为民,汪圣洪,吴俊铭. 中国气象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 2005
  • [5]GIS技术在划分巴西陆稻“IAPAR9”适宜种植区域中的应用[A]. 郑小波,康为民,汪圣洪,吴俊铭. 贵州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集, 2005
  • [6]GIS技术在划分巴西陆稻“IAPAR9”适宜种植区域中的应用[J]. 郑小波,康为民,汪圣洪,吴俊铭. 中国农业气象, 2004(03)
  • [7]GIS技术在划分巴西陆稻“IAPAR9”适宜种植区域中的应用[A]. 郑小波,康为民,汪圣洪,吴俊铭. 贵州省科学技术优秀学术论文集(2004年度), 2004
  • [8]GIS支持下的毕节地区巴西陆稻栽培气候资源评估与区划[J]. 郑小波,莫建国,康为民. 耕作与栽培, 2004(03)
  • [9]旱稻与水稻不育系主要农艺性状配合力及杂种优势研究[D]. 陆旺. 中国农业大学, 2004(03)
  • [10]贵州巴西陆稻试验示范推广及其发展措施[J]. 尹从新,易勇. 耕作与栽培, 2004(02)

标签:;  ;  ;  ;  ;  

巴西旱稻覆膜高产栽培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