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5个省级信用社协会,加强信用社行业管理

成立5个省级信用社协会,加强信用社行业管理

一、组建五省信用合作协会 加强信用社的行业管理(论文文献综述)

孙思磊[1](2021)在《红色农信90年发展历程回顾之四:独立发展:价值回归中再寻发展新路》文中研究指明时间:1996年——2003年历史特征:这是一段包含着合作制价值回归、管理体制创新、产权模式探索三重意义的改革发展时期。从1996年开始的这轮改革,其核心是把农村信用社办成由社员入股、由社员民主管理、主要为入股社员服务的合作性金融组织。从更深层次意义上讲,这是一段农村信用社价值核心由"官办"银行向"民办"合作金融组织回归的历程。

何松龄[2](2020)在《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相比于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实践而言,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改革是明显滞后而又存在诸多问题的。在七十年的制度变迁过程中,政府通过一系列以“暂行规定”、“指导意见”为载体的制度供给行为初步建立起了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制度体系,但这一体系并没能真正为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塑造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产权安排。受此影响,农村金融机构“脱农离小”的现象依然突出,农村金融机构组织治理长期混乱,农村金融机构支农功能无法得到有效发挥。究其根源,是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严重制度供给抑制问题。一方面,健全农村金融支农体系迫切需要有效的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作为支撑;而另一方面,当下的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制度供给在实践中又难以真正地对这一迫切需求做出有效的回应。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制度供给与健全农村支农金融组织的产权制度需求之间仍然存在着严重的制度供需失衡。有鉴于此,本研究从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异化出发,以“理论框架—实证分析—对策研究”三层结构为研究框架,系统解读“什么是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存在何种问题,症结何在?”以及“如何推动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改革与创新?”的三重问题。全文除绪论外共有七章,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理论基础”。沿着“产权——金融产权——金融机构产权——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进路,本章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并在此基础之上结合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现实情况引入企业产权理论与制度金融理论作为理论支撑,为研究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提供跨学科的分析框架。本章认为现有研究将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机械地解读为“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的产权”,缺乏对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本质的把握,存在一定的误区。受制于此,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改革并没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到底什么是农村金融机构产权,还有待研究的重新解答。第二章“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概念框架”。遵循“功能——结构”的范式,本章重新界定了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概念与特征,并在此基础之上从宏观与微观的双重层面对农村金融机构产权进行解构。本章认为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是在优化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满足农业、农村发展的金融需求的功能约束下,由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主体基于一定农村金融资源而享有的权利的总称。较之于一般的企业或金融机构产权,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在功能、主体、客体以及模式上有着明显的特征。在宏观维度上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指向农村金融机构的所有制形式,是农村金融机构生存与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法律形态;微观维度的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则是农村金融机构运行的具体规则,反映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主体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二者共同塑造了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整体结构,决定了农村金融机构的支农效率。第三章“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演化的历程、逻辑与经验”。本章从分析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演化语境入手,系统梳理了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七十年的演化历程,并在此基础之上深刻阐释其内在的深层逻辑与改革经验。本章认为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演化形成了以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以所有权改革为主导的演进模式以及顶层设计缺位下的试错性改革思维的三重逻辑。三者共同构成了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异化的历史逻辑根源。在演化的过程中,我国形成了坚持推进市场化改革、坚持渐进性的改革方式、坚持存量改革与增量改革的协同推进以及坚持以实际问题为到导向的改革经验。第四章“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异化”。本章从对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制度安排现状的梳理和总结入手,系统分析了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在宏观与微观层面上的异化表现。本章认为在宏观层面上,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呈现出结构性的国有资本垄断与产权目标营利化的异化现象;在微观层面上,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异化主要表现为产权主体虚置、内部人控制、外部人控制、产权关系倒挂、产权约束机制失效。当下的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严重偏离了既定的制度供给目标,直接制约了我国农村金融机构支农功能的实现。第五章“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异化的归因”。在前文的基础上,本章主要从制度供给的层面对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异化的成因进行分析和论证。本章认为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异化是农村金融产权改革过程中制度供给缺位、错位、越位的共同结果。其根源在于缺乏法律制度的保障、缺乏对农村金融需求的准确把握、缺乏统一的制度供给目标三者共同导致的制度供给抑制的长期积累。第六章“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历史经验借鉴”。以历史为视角,本章对域外国家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实践的历史经验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总结。本章认为推动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改革与创新需要在总结自身经验教训的基础之上,充分借鉴域外国家实践的历史经验,重视法律制度在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发展过程中的根本性作用,在制度设计中坚持合作制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主导地位,明确国家作为产权主体在农村金融机构发展过程中的扶持性作用,强调农村金融机构体系中的产权联结。第七章“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制度创新”。在前文的基础之上,本章就如何推动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改革与创新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本章认为破解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异化的关键在于从供给侧层面推动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结构性改革与制度创新。推动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当以我国农村金融的现实需求为指引,明确改革的核心目标,树立优化配置、支农本位、独立自主的基本原则,明确法制化的基本路径,坚持合作制的改革方向。在此基础之上,以制度创新完善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是农村金融机构支农功能实现的必然要求,应当从构建以农业经营主体为主的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主体制度、建立有序的农村金融机构国有股权退出制度、完善农村金融机构组织治理制度、推动省联社管理体制改革以及推动合作制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法律重构五个方面予以落实。

陈冬[3](2019)在《Z农商行公司治理机制问题分析》文中认为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由农村信用社或农村合作银行改制而来,但大部分银行在治理结构上却仍然保留了省联社管理的体制。即省联社在资本金上基本上未有投入,但管理着银行的方方面面。这一体制在改革的初期是为了在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建立专业性的管理体系,但越来越不符合市场发展的需要。它不仅不符合公司治理的基本要求,而且导致了一系列代理问题,和国家进行农村商业银行改制建立产权关系明晰、治理结构完善的目标相距甚远。首先,本文在绪论的基础上,对公司治理理论进行了综述。其次,对本文研究主题涉及的农村商业银行发展进程和现状进行了陈述分析,同时对省联社的成立和影响进行了介绍。再次,以Z农村商业银行为案例,对其成立历程和公司治理目标进行了简述,对公司治理和经营现状进行了详细陈述。最后,以省联社为独特视角,运用第二章介绍的理论,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对Z农村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发现,省联社通过隐性人事安排、主导激励约束机制等全面侵入到Z农村商业银行公司内部治理,已远远超越行业管理的外部治理角色。省联社及其授意安排的执行董事、高级管理层以及监事是陈旧行业管理体制下的既得利益者,他们同处一个利益链条,形成一个既得利益集团,最终导致农村商业银行内部治理机制运行混乱。省联社作为行业管理组织,行政化倾向严重,受到的监督有限,同时对外部行政监管造成了障碍,结果使得农村商业银行外部治理机制运转不畅。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从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增强股东权利意识、转变省联社职能、调整监管政策、提升内部管理水平和培育良好公司文化六个方面改善农村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启示与建议。

查雪梅[4](2019)在《浙江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改革对策研究》文中提出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金融中的主力军,自成立以来,隶属过人民公社,并入过人民银行,也受过农业银行管理,1996年脱离农业银行,2003年至今则受农村信用社省联社管理。随着大部分农村信用社转制为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省联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也逐步显现。农村信用社省联社今后怎么改事关农村信用社和农村商业银行的长远健康发展,事关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事关整个社会的稳定,因此,对新一轮农村信用社省联社的改革进行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运用定性分析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深入研究分析了浙江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的改革对策。首先,对农村金融理论进行概述,并介绍了国内外关于农村信用社省联社改革的研究成果。其次,梳理了我国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历程,同时从浙江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本级和其辖内行社两方面分析浙江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的发展现状,并对其改革效果进行评价。再次,具体分析了浙江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行政管理色彩浓厚和服务功能有待加强两方面。然后,从国内外相关改革案例中,挑选出秦农农村商业银行和德国储蓄银行来进行详细分析,并从中得出经验和启示。随后,通过深入调研,从农村信用社省联社自身及其辖内行社未来发展需要两方面,剖析了农村信用社省联社改革的动因,并对目前农村信用社省联社改革的五种主要模式进行了对比分析。最后,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之上,本文结合浙江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的实际情况,针对其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从淡化行政管理、提高服务能力和相关配套改革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对策建议。本文建议在保持县级行社法人地位不变的前提下,选择金融控股集团的模式对浙江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进行股份制改造,引进优质战略投资者,以资本管理代替行政管理,按照市场化原则,不断提高其服务能力。

姜庆丹[5](2014)在《金融发展权视角下农村合作金融法制创新研究》文中提出发展权是一项基本的、新型的、综合性的人权,以发展权这一母体性的权利为依托,从农民这一主体向度,循金融这一客体向度,提出农民金融发展权这一法律概念。农民金融发展权的提出,以金融包容理念为伦理基础,以后现代法学的实质正义观为价值归依,是发展权理论在实质正义观和金融包容理念辐照下的深化。农民金融发展权作为金融发展权项下的一项子权利,属于国民金融发展权,与国家金融发展权地位平等且互动博弈;农民金融发展权以整体金融发展权为实现方式,以个人金融发展权为实现目标;农民金融发展权以内生性的市场自我促进金融发展权为基础,以外生性的政府促进金融发展权为补充,在法律性质上属于兼具公权和私权特征的经济法上的权利。农民金融发展权内涵深刻,包括金融发展主体权、自由融资权、公平融资权、融资合作权和金融发展救济权五个方面。其中,金融发展主体权是前提和基础,自由融资权、公平融资权和融资合作权统称为融资权,是核心和关键,金融发展救济权是保障。以农民金融发展权为视角研究合作金融法律制度创新问题,可以有效解决国际社会提出的发展权“国内法保护”问题,可以为发展权内涵的“部门法”具体化和发展权实现的“部门法”保障化开创先河。农民金融发展权的提出,体现了金融二元化下农民作为一类特殊的主体在追求自身金融权益满足过程中所产生的新的权利要求和制度供给,是对以金融效率和金融安全为引领的传统金融法学的反思和解构,有助于推动传统金融法学理念、价值、制度、体系的更新和完善。根据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论”,发展中国家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实质上体现为城乡实物资本获取能力上的差异,资金成为农民经济发展的短板,更是解决农民经济发展的关键。在市场金融环境中,农民由于抵押担保品缺失、经济收入不稳定、经营风险高、金融基础设施短缺、信用文化不足等原因,而成为融资弱势群体,如果完全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商业性金融机构开展业务的标准和宗旨参与金融市场和金融活动,必然导致农村金融资源的外流和农民金融发展权的落空。农村合作金融作为农民资金互助和信用联合的合作性金融组织,产权制度的属农性、管理制度的民主性、主体法律形态的社团法人性、资金运作的社区性、设立宗旨的互助性,与农民金融发展权设立目标相同、价值取向一致、实施机制互促,两者具有天然的契合。我国农村合作金融的发展现状可以概括为:以农村信用合作社为代表的传统农村合作金融缺乏法律规制,在股份制改革的异化发展之路上离农渐远;以农村资金互助社为代表的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缺乏立法扶持而不具备设立的普遍性和发展的可持续性;以各种“会”为代表的非正规合作金融因为不被法律认可而处于发展的灰色地带。农村合作金融地位的特殊性、发展的长期性和现实的复杂性,使得其对法制化要求迫切。梳理和分析我国现有农村合作金融法律法规,从立法的层级上看,我国尚没有专门的《合作金融法》,合作金融相关立法规范散见于部委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法律效力较低,稳定性和权威性不足;从立法的模式来看,多是与商业性银行统一立法或是参照商业性银行的相关立法,没有实现专门立法;从立法的性质来看,多是金融公法性质的规制,而鲜有金融私法性质的保护;从立法的内容来看,尽管涉及到了各类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的准入退出、业务运营、组织管理和金融监管等,但欠缺对社员金融发展权和合作金融组织自治权的确认和尊重;从立法的价值取向来看,金融安全和金融效率被奉为圭臬,而金融公平则被置若罔闻。以农民金融发展权为视角审视我国农村合作金融异化发展的制度变迁之路,这其中既有世界合作金融发展的一般规律体现,也有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特有轨迹影响,更重要的是我国农村合作金融立法理念、模式、性质、价值和内容与农民金融发展权相背离。论文遵循“选题论证——视角选取——对象界定——现状检视——经验借鉴——价值更新——制度创新”的逻辑,按照“合作金融是什么以及我国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的现状是什么——合作金融为什么要走法治化发展道路以及我国农村合作金融立法为什么偏离农民金融发展权——怎么样创新我国农村合作金融法律制度使之与农民金融发展权保护相契合”的思路,采用规范研究、价值研究、比较研究和实证研究的方法,在溯源传统、考察现实、镜鉴国外立法的基础上,以农民金融发展权为基础,以金融公平价值为引领,以问题研究为导向,以实证研究为支撑,从市场准入和退出法律制度、产权法律制度、组织管理法律制度、金融监管法律制度以及社员权益保护法律制度五个方面对我国农村合作金融法律制度进行详细的制度设计和创新。

吴畅[6](2013)在《湖南省农村信用社经营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村信用社是我国农村金融的主力军,是我国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支持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优化农村金融配置、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003年6月27日国务院出台了《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决定将农村信用社的管理交由地方政府管理,由地方政府引导农村信用社坚持为“三农”服务的经营宗旨,这为湖南省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发展,完善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管理建设,促进农村信用社改革顺利开展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随着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的不断推进,以省联社为经营模式的湖南省农村信用社在经营管理中逐渐显现出来的问题影响到了湖南省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发展。首先在查阅、收集、整理和学习国内外学者关于合作金融、农村信用社经营模式的相关理论研究,再总结国内外学者关在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方面的理论和研究方法;通过回顾湖南省农村信用发展的五个阶段和在机构改革、业务技术改革、股权结构改革、法人治理结构和支农服务五个方面的发展现状,发现了湖南省农村信用社在法人结构治理、产权主体、业务目标、历史包袱和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然后在学习和借鉴德国、美国和日本在合作金融经营管理方面的经验,总结国内学术界关于农村信用社经营改革可行的五种经营模式,再结合湖南省农村信用社在经营模式中的存在的问题和农村经济发展情况,提出湖南省农村信用社下步的经营模式应该选择组建联合银行;最后从完善湖南省农村信用社法人结构治理、明晰产权关系和改善股权结构、明确农村信用社经营目标、化解农村信用社历史包袱和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五个方面提出了完善湖南省农村信用社经营模式的对策。

蒋武军[7](2012)在《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模式初探 ——以广东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现代信用合作运动发源于德国,20世纪初期合作运动进入中国,新中国成立后农村信用社在全国普遍推广开来。建国后农信社体制多次变换动荡,最近一轮的改革自2003年开始,其主要措施是将农村信用社的管理权下放至省政府,各省成立省级联社在省政府授权下行使辖内农村信用社的管理职责,将信用社统一到县级法人并实行增资扩股,人民银行发行有条件的专项票据进行补贴,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成立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等。改革至今,国家已经不再强调完整保持农村信用社的合作性质,农信社的情况发生了极大变化,分化趋势明显,部分农村商业银行的法人治理和资产充足率已达到现代商业银行的普遍水平,甚至开始跨区域经营,但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仍占我国高风险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多数。本文以应用为导向,主要研究农村信用社行业宏观政策及其经济制度变更,本文采取以逻辑分析为主的思辨研究手段,辅以案例分析,研究过程如下:一,综合西方合作经济学派的主要观点,在理论上对合作制原理进行了辨析,提出由于合作制具有公共性、政策性的特点,因而天然适用于农业、手工业等弱质产业。二,剖析西方和东亚主要国家合作金融组织发展历程,提出国外合作金融机构在市场经济下的发展演变对我国合作金融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比较和借鉴意义。三,梳理分析建国后农信社的发展沿革,将其划分为六个阶段,着重分析新一轮改革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提出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改革方向与扶助三农的要求存在目标二元性矛盾,提出应允许农合机构因地制宜地选择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产权制度,构建多样化的农村金融生态体系。四,探析省级联社权力来源,分析省级政府在农信社的管理上存在权责不对等矛盾。通过对改革后农村合作金融管理及监督体制的分析,提出省级联社改革的模式主导省级区域农信社改革方向,是下一步改革的关键环节。五,在政府及银监会对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提出服务三农、服务属地经济,同时加速股份制改造的要求的前提下,提出省级区域农村信用社下阶段改革的六种可选模式,包括金融服务公司模式、行业协会模式、金融监管模式、金融持股模式、统一法人模式、联合银行模式,六种模式在经营服务内容、管理体制、法人治理架构方面都有所不同,本文对各种模式的利弊进行比较分析,并以广东省农村信用社为例,提出组建联合银行是广东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继续深化改革的可行路径,在实践上对省级区域农村信用社改革路径的选择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六,总结我国农村信用社多年来的发展沿革历程,提出如果没有长期政策作为支撑,改革初期产生的成效将会迅速弱化。因而本文针对当前农村信用社改革暴露出的问题和结构性矛盾,提出应尽快加强制度保障,建立推动农信社可持续发展和服务三农的长效机制,并在立法支持、产权制度改革、担保与补偿机制等方面提出八点具体政策建议。

杨峰[8](2012)在《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管理体制改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3年以来,按照理性化、规范化和市场化的原则,农村信用合作社交给地方政府管理,以优化农村信用合作社运作的初始状态,改善农村信用合作社内外部环境。这一轮改革政策落实到位,初具成效。然而农村信用合作社管理体制改革方面目标不明确,产权结构复杂化、法人治理结构形式化、管理系统无序化、改革模式简单化等问题凸显,亟待完善。本文通过分析国外信用合作组织管理体制的典型经验以及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管理体制改革的历史,从横向与纵向两方面提炼当前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双重改革目标,由此展开对双重改革目标实现方式的探讨:微观角度探讨股份制产权改革和法人治理结构完善;中观角度探讨管理系统优化;宏观角度探讨多元改革模式及地区差异评价。最后提出深化农村信用合作社管理体制改革的政策建议。各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导论。说明本文的研究背景、选题意义;提出本文的研究思路及基本的研究方法;概括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综述,提出论文的可能创新之处。第二章信用合作组织管理体制的国际经验及借鉴。通过对德国、美国、法国、日本等国家信用合作组织管理体制的考察,得出实践中应明确中央和地方政府对农村信用合作社管理与服务的角色定位,建立国家政策扶持和监管下的省域农村合作金融管理框架,着力促进农村信用合作社多样化发展等基本观点。第三章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管理体制改革历程。通过历史回顾,总结农村信用合作社管理体制改革的政府主导性。提出政府主导行为一方面来自政府汲取农村资金、防范金融风险的需要,另一方面来自农村信用合作社长期缺乏合作制经济主体的支持而生成政府主导行为需求。农村信用合作社因此面临政策目标和效益目标这双重改革目标。第四章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管理体制双重改革目标分析。探讨农村信用合作社管理体制的双重改革目标:信贷支农政策目标、可持续发展效益目标。运用VAR模型探讨信贷支农改革目标,发现支农贷款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相对较弱,应加大信贷支农效率;理论分析可持续发展改革目标,提出应着力化解不良资产,进而把农村信用合作社建设成多形式股份制商业金融机构。第五章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股份制产权改革。结合农村信用合作社产权改革的争议,认为在制度安排上,合作制向股份合作制进化、股份合作制向股份制进化符合现代商业金融的发展路径。基于出资者行为的股份制产权改革均衡分析表明,合作制股权价值和股东出资收益的协同作用制约着农村信用合作社股份制产权改革的结果,产生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市场分离均衡。第六章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法人治理结构完善。基于机构设置、权责结构和管理环境等影响因素,运用Probit模型分两阶段计量分析样本农村信用合作社法人治理结构。结果显示:社员民主管理、内部人控制和人力资源管理对农村信用合作社法人治理结构的影响较大,法人治理结构完善过程中需重点理顺社员、职工、高级管理人员之间的权责关系。第七章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管理系统优化。通过考察农村信用合作社管理体系中乡社式布局、县联社、省联社的现实,认为乡社式布局具有有效性和低效性、县联社使农村信用合作社决策核心上移、省联社管理权和职能定位不明确。而省政府管理县联社和省联社、县联社管理基层社的管理系统有序化程度最高,可供实践借鉴。最后提出需改变银监会对农村信用合作社有权无责的金融监管;应推动省联社行使行业自律职能。第八章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多元改革模式及地区差异评价。结合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模式方面的政策,认为农村信用合作社转制为农村合作银行或农村商业银行的“花钱买机制”预期设想往往会落空,县联社统一法人模式仍然可行。结合农村信用合作社股份制产权改革路径,对陕西省样本农村信用合作社进行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得出结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农村信用合作社三种改革模式的布局。第九章深化农村信用合作社管理体制改革的政策建议。在总结前文的基础上,提出深化农村信用合作社管理体制改革的政策建议:优化农村金融生态、构建多元化农村金融市场、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改善政府管理方式、推进合作金融法规建设。

王秀丽[9](2011)在《中国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农村信用社改革之所以得到各方面的高度关注,是因为改革不仅关系到农村信用社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且事关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大局。本轮农村信用社改革自2003年启动以来,已历时8年。总体看,在各有关方面的努力下,改革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但是,应该看到,改革以来农村信用社资产质量和财务状况的改善,主要是政策扶持和贷款扩张的结果。法人治理不完善,内外部约束机制不健全,仍是制约农村信用社可持续发展的最主要原因。而农村信用社只有实现自身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才能履行好支农服务功能,才能实现改革的最终目标。同时,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的完善又与本轮改革的两项重点,即产权制度改革和管理体制改革都有着的密切联系,可以说完善法人治理是关系本轮农村信用社改革成败的重大核心问题,对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促进实现改革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以货币金融理论、制度经济学、合作经济理论、产权经济学为理论指导,采用比较分析、逻辑推理等方法,通过分析现行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和管理体制条件下法人治理特征及其成因、存在问题、产生的后果,并借鉴国外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成功经验,提出完善中国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的总体设想和路径选择。随着监管部门对农村信用社全面实施股份制改造,以及省联社对农村信用社的行业管理转变为行政管理,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已经开始异化。主要表现在全面背离合作制属性、民有资本官营化和逆向治理。2010年,监管部门宣布五年内将农村信用社全面改造为股份制金融企业,标志着在政府主导下农村信用社将全面放弃合作制属性。按照监管部门的要求,改革以来农村信用社通过不断规范股金管理,使其资本已经全部转为民有资本,应体现“民有资本民营化”,但在改革实践中,由于省联社对农村信用社的行业管理转变为行政管理,使农村信用社的法人治理呈现浓厚的“民有资本官营化”和逆向治理特征。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异化既有政策性原因,也有制度性原因。政策性原因表现在政策设计的缺陷,历次改革主要依靠政策性文件推动,随意性大、权威性、规范性不足,政策执行中往往走调变形,农村合作金融的功能定位始终模糊不清。制度性原因表现在政府供给主导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不论是做为国有银行的基层组织,还是全面推进股份制改造,都是自上而下由行政主导强行推动的结果。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异化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最为严重的后果是背离农村信用社为“三农”服务的根本宗旨。一是民有资本官营化剥夺了股东的权力,造成不尊重农村信用社产权的负面影响。二是逆向治理造成权责严重不对称,不利于农村信用社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激励约束机制。三是由省联社直接任命农村信用社高级管理人员,导致多级委托—代理关系,代理链条越长,激励约束效率越低下。四是背离合作制的最终后果是严重背离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初衷,即增强“三农”服务功能的根本宗旨。通过对农村信用社三种产权制度形式的利弊进行比较分析,本文认为从全国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看,合作制农村信用社强调为社员提供金融服务,适合经济欠发达地区;股份合作制能够实现为社员服务和追求一定盈利并举,更适合经济发展处于中等水平的地区;股份制模式只适合工业化程度较高,对农村金融服务需求不多的发达地区。借鉴国外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法人治理的成功经验,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本文提出完善我国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的总体设想和路径选择。总体设想是:以深化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为基础,以建立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机制为核心,以理顺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为制度保障,以构建农村金融系统性政策扶持体系为外部动力,推动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正本清源、拨乱反正,由全面实施股份制适当回归合作制属性,由“民有资本官营化”转向“民有资本民营化”,由逆向治理回归法人治理,从而促进农村信用社实现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支农服务功能的法人治理目标。完善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的路径包括:一是深化产权制度改革,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引导农村信用社根据当地实际选择合作制、股份合作制或股份制产权组织形式;二是建立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机制,通过完善相关的制度安排,促进建立利益相关者相互制衡机制,从而实现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的治理目标。三是理顺管理体制,剥离省联社的行政职能,使省联社回归行业管理职能,维护农村信用社县(市)法人地位的独立性;四是建立农村金融政策扶持体系,完善农村信用社外部治理环境,促进其实现可持续发展。

张德峰[10](2011)在《农村信用合作社:民主困境与法律突围》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民主管理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其当前的民主困境主要表现在民主管理主体缺失、民主参与利益丧失、民主管理外部环境缺乏三个方面。法律制度的合理安排有助于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民主困境的突围:首先,解决民主管理主体缺失的途径包括明确信用合作社的"合作社"法人属性,同时,在保障民主管理有效的前提下允许农村信用合作社吸收非社员股金;其次,解决民主参与利益丧失的途径在于保障社员的利益,包括调整"投资股"与"资格股"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约束信用合作社的内部人控制;第三,解决民主管理外部环境缺乏的途径在于保障农村信用合作社的独立,这要求按照独立原则改造信用合作组织体系,改革信用合作监管体制。

二、组建五省信用合作协会 加强信用社的行业管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组建五省信用合作协会 加强信用社的行业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红色农信90年发展历程回顾之四:独立发展:价值回归中再寻发展新路(论文提纲范文)

时间:1996年——2003年
重塑合作制
省级自律体制初建
新产权模式探索启程

(2)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产权:一个比较视角的认知
        二、金融产权:产权理论在金融领域的延伸
        三、金融机构产权:金融机构发展的制度基础
        四、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亟待深入的关键领域
    第二节 理论借鉴
        一、企业产权理论
        二、制度金融理论
第二章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概念框架
    第一节 农村金融机构的演进与本相
        一、农村金融机构的演进
        二、农村金融机构的本相
    第二节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概念与特征
        一、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概念
        二、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特征
    第三节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结构
        一、宏观维度的农村金融机构产权
        二、微观维度的农村金融机构产权
第三章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演化的历程、逻辑与经验
    第一节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演化的语境
        一、从亲缘信用向契约信用的农村信用转型
        二、工业化、城市化背景下的“三农”落后
        三、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要求
    第二节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演化的历程
        一、计划经济时期的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演化
        二、改革开放时期的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演化
    第三节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演化的历史逻辑
        一、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
        二、以所有权改革为主的演进模式
        三、顶层设计缺位下的试错性改革思维
    第四节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演化的历史经验
        一、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演化的基本成效
        二、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演化的经验总结
第四章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异化
    第一节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现状分析
        一、政策性农村金融机构的产权安排
        二、商业性农村金融机构的产权安排
        三、合作性农村金融机构的产权安排
    第二节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异化的表现
        一、宏观维度的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异化
        二、微观维度的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异化
第五章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异化的归因
    第一节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异化的制度成因
        一、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供给缺位
        二、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供给错位
        三、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供给越位
    第二节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供给异化的深层机理
        一、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供给中的法制缺失
        二、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供给中的供需失衡
        三、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供给中的目标冲突
第六章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历史经验借鉴
    第一节 发达国家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历史演进
        一、美国的农村金融机构产权
        二、法国的农村金融机构产权
        三、日本的农村金融机构产权
        四、韩国的农村金融机构产权
    第二节 发展中国家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历史演进
        一、巴西的农村金融机构产权
        二、印度的农村金融机构产权
        三、孟加拉国的农村金融机构产权
    第三节 域外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历史经验借鉴
        一、重视法律制度的根本性作用
        二、坚持合作制的基础性地位
        三、重视国家的扶持性作用
        四、优化机构间的产权联结
第七章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制度创新
    第一节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体框架
        一、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需求指引
        二、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目标
        三、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原则
        四、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路径
        五、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方向
    第二节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制度创新
        一、构建以农业经营主体为主的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主体制度
        二、建立有序的农村金融机构国有股权退出制度
        三、完善农村金融机构组织治理制度
        四、深化省联社管理体制改革
        五、推动合作制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法律重构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3)Z农商行公司治理机制问题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之处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公司治理的概念
    2.2 公司治理的基本框架
    2.3 公司治理中的代理问题
        2.3.1 委托代理的形成
        2.3.2 股东与董事会
        2.3.3 董事会与经理人
        2.3.4 内部人控制
    2.4 公司治理的分类
        2.4.1 内部治理
        2.4.2 外部治理
    2.5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重要性及法律依据
        2.5.1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重要性
        2.5.2 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法律依据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3.1 起源和历程
        3.1.1 在世界上的起源
        3.1.2 在我国发展的三个阶段
    3.2 发展现状
        3.2.1 自身现状
        3.2.2 在银行业中的地位
    3.3 省联社的成立与影响
        3.3.1 省联社性质不明确
        3.3.2 定位与实践存在巨大差异
        3.3.3 省联社行业管理与行政监管存在矛盾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Z农村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和经营现状
    4.1 成立历程
    4.2 公司治理目标
    4.3 公司治理现状
        4.3.1 内部治理方面
        4.3.2 外部治理方面
    4.4 公司治理现状下的经营情况
        4.4.1 总体情况
        4.4.2 横向比较情况
        4.4.3 纵向比较情况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Z农村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5.1 内部治理机制运行混乱
        5.1.1 股东无力或不关心经营决策
        5.1.2 省联社全面侵入内部治理
        5.1.3 省联社行业管理加重代理问题
        5.1.4 形成既得利益集团
    5.2 外部治理机制运转不畅
        5.2.1 省联社行业管理错位
        5.2.2 行政监管作用未有效发挥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改善农村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启示与建议
    6.1 推动农商行持续发展
    6.2 增强股东权利意识
    6.3 转变省联社职能
    6.4 调整行政监管政策
    6.5 提升内部管理水平
    6.6 培育公司治理文化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束语
    7.1 全文总结
    7.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4)浙江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改革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三、本文的框架结构
    四、本文特色与不足
第一章 理论与文献综述
    第一节 理论综述
        一、农业信贷补贴理论
        二、农村金融市场理论
        三、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二、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三、文献述评
第二章 浙江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发展现状分析
    第一节 改革历程回顾
        一、2003年以前农村信用社改革历程回顾
        二、2003年以来农村信用社改革进程回顾
    第二节 浙江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基本情况
        一、浙江省基本情况
        二、浙江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本级基本情况
        三、浙江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辖内行社基本情况
    第三节 改革取得的成效
        一、农村金融机构运行评价标准:覆盖面和可持续性
        二、补贴依赖指数(SDI)
        三、改革前后辖内行社经营状况分析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浙江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的主要问题分析
    第一节 行政管理色彩浓厚
        一、定位模糊、职责不清晰
        二、产权与实际控制权倒置
    第二节 服务功能有待加强
        一、科技服务存在短板
        二、理财平台功能匮乏
        三、缺乏专业性人才
第四章 国内外经验借鉴
    第一节 秦农农村商业银行
        一、秦农农村商业银行发展模式
        二、秦农农村商业银行的启示
    第二节 德国储蓄银行
        一、德国储蓄银行发展模式
        二、德国储蓄银行的启示
第五章 省联社改革的动因及主要模式分析
    第一节 改革动因分析
        一、辖内行社未来发展的需要
        二、省联社自身发展的需要
    第二节 改革模式分析
        一、全省统一法人模式
        二、金融控股集团模式
        三、联合银行模式
        四、金融服务公司模式
        五、完善省联社模式
        六、五种改革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第一节 本文的研究结论
    第二节 淡化行政管理的建议
        一、明确浙江省联社职能定位
        二、按照金融控股集团的模式改造浙江省联社
    第三节 提高服务能力的建议
        一、补齐科技服务短板
        二、拓展理财业务平台
        三、引进复合型人才
    第四节 相关配套改革的建议
        一、加快相关牌照的申领实践
        二、推进浙江农村金融立法
        三、健全差异化金融监管体系
参考文献
致谢

(5)金融发展权视角下农村合作金融法制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缘起和意义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的现状和评价
        1.2.1 国外研究现状和评价
        1.2.2 国内研究现状和评价
    1.3 研究方法
        1.3.1 规范分析法
        1.3.2 价值分析法
        1.3.3 历史分析法
        1.3.4 比较分析法
        1.3.5 实证分析法
    1.4 研究的框架和内容
        1.4.1 研究框架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的难点和创新
        1.5.1 研究难点
        1.5.2 研究创新
    1.6 研究的不足和展望
        1.6.1 研究不足
        1.6.2 研究展望
第2章 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农民金融发展权
    2.1 农民金融发展权的理论探源
        2.1.1 权利渊源:人权法中的发展权
        2.1.2 价值归依:后现代法学的实质正义观
        2.1.3 伦理基础:包容性增长下的金融包容理念
    2.2 农民金融发展权的权利属性和内涵分析
        2.2.1 权利属性界定
        2.2.2 权利内涵分析
第3章 农村合作金融与农民金融发展权的契合
    3.1 合作金融的特殊性分析
        3.1.1 合作金融的概念界定
        3.1.2 合作金融的法律特征分析
    3.2 农村合作金融与农民金融发展权的契合
        3.2.1 农村合作金融与金融发展主体权的契合
        3.2.2 农村合作金融与自由融资权的契合
        3.2.3 农村合作金融与公平融资权的契合
        3.2.4 农村合作金融与融资合作权的契合
        3.2.5 农村合作金融与金融发展救济权的契合
    小结
第4章 以农民金融发展权为视角的现实异化及立法缺陷审视
    4.1 我国农村合作金融的异化发展
        4.1.1 我国农村合作金融异化发展的历史轨迹
        4.1.2 我国农村合作金融改革中三种代表模式对比
        4.1.3 L省 K县农村合作金融发展情况的调研分析
    4.2 我国农村合作金融法律制度分析
        4.2.1 我国农村合作金融法律制度梳理
        4.2.2 以农民金融发展权为视角的立法缺陷探讨
        4.2.3 以农民金融发展权为视角的立法缺陷成因分析
    小结
第5章 以农民金融发展权为视角的域外立法经验借鉴
    5.1 域外农村合作金融法律制度评析
        5.1.1 德国农村合作金融法律制度评析
        5.1.2 日本农村合作金融法律制度评析
        5.1.3 美国农村合作金融法律制度评析
        5.1.4 印度农村合作金融法律制度评析
    5.2 域外农村合作金融法律制度经验借鉴
        5.2.1 注重农村合作金融的法制化
        5.2.2 坚持合作制的基本法律原则
        5.2.3 保障农民在农村合作金融组织中的产权主体地位
        5.2.4 明确农村合作金融主体各方的的权利义务关系
        5.2.5 完善农村合作金融的监管法律制度
        5.2.6 构建农村合作金融的风险分担和补偿法律制度
    小结
第6章 以金融发展权为视角的农村合作金融立法价值更新
    6.1 我国农村合作金融立法价值目标选择
        6.1.1 传统金融法二元价值目标的突破与革新
        6.1.2 金融公平价值在合作金融立法中的引领
    6.2 金融公平价值在农村合作金融立法中的具体解构
        6.2.1 平等的农民金融发展权保护制度
        6.2.2 机会均等的农村合作金融准入法律制度
        6.2.3 自主规范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经营法律制度
        6.2.4 差异性的农村合作金融监管法律制度
        6.2.5 补偿性的农村合作金融救济法律制度
    小结
第7章 以金融发展权为视角的农村合作金融法律制度创新
    7.1 以农民金融发展权为视角构建农村合作金融市场准入和退出法律制度
        7.1.1 农村合作金融市场准入法律制度
        7.1.2 农村合作金融市场退出法律制度
    7.2 以农民金融发展权为视角创新农村合作金融产权法律制度
        7.2.1 明确农村合作金融独立的合作社法人属性
        7.2.2 农村合作金融产权主体权利区分法律制度安排
        7.2.3 农村合作金融产权结构优化法律制度安排
    7.3 以农民金融发展权为视角完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管理法律制度
        7.3.1 农村合作金融民主管理法律制度安排
        7.3.2 农村合作金融组织体系法律制度安排
    7.4 以农民金融发展权为视角健全农村合作金融监管法律制度
        7.4.1 确立银监会为基础的合作金融政府监管
        7.4.2 重塑省联社为核心的合作金融行业自律监管
        7.4.3 突出社员和监事会为主体的合作金融内部监管
    7.5 以农民金融发展权为视角构建社员权益保障法律制度
        7.5.1 农村合作金融社员民主管理权法律制度安排
        7.5.2 农村合作金融社员盈余分配权法律制度安排
        7.5.3 农村合作金融社员股份处置权法律制度安排
        7.5.4 农村合作金融社员监督权法律制度安排
        7.5.5 农村合作金融社员金融服务优先和优惠权法律制度安排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6)湖南省农村信用社经营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农村信用社研究综述
        1.3.2 国内农村信用社研究综述
    1.4 农村信用社经营模式的理论基础
        1.4.1 合作金融的定义
        1.4.2 股份合作制概述
    1.5 研究思路和方法
2 湖南省农村信用社发展历程及现状
    2.1 湖南省农村信用社的历史沿革
        2.1.1 初步发展阶段
        2.1.2 动荡变化阶段
        2.1.3 改革与稳定发展阶段
        2.1.4 独立发展阶段
        2.1.5 深化改革阶段
    2.2 湖南省农村信用社发展现状分析
        2.2.1 农村信用社机构改革方面
        2.2.2 农村信用社业务技术管理方面
        2.2.3 农村信用社股权结构改革方面
        2.2.4 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方面
        2.2.5 农村信用社支农服务方面
3 湖南省农村信用社现行经营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3.1 法人结构治理有型无实
    3.2 产权主体不清晰
    3.3 业务经营目标不明确
    3.4 历史包袱沉重
    3.5 人力资源管理不完善
4 国外合作金融组织经营管理经验借鉴
    4.1 德国合作金融组织经验借鉴
        4.1.1 德国合作金融组织体系
        4.1.2 德国合作金融组织经营管理经验
    4.2 美国合作金融组织经验借鉴
        4.2.1 美国合作金融组织体系
        4.2.2 美国合作金融组织经营管理经验
    4.3 日本合作金融组织经验借鉴
        4.3.1 日本合作金融组织体系
        4.3.2 日本合作金融组织经营管理经验
5 湖南省农村信用社经营模式选择分析
    5.1 农村信用社经营可选模式
        5.1.1 金融服务公司模式
        5.1.2 行业协会模式
        5.1.3 金融持股模式
        5.1.4 统一法人模式
        5.1.5 联合银行模式
    5.2 农村信用社经营可选项模式利弊分析
        5.2.1 金融服务公司模式的利弊分析
        5.2.2 行业协会模式的利弊分析
        5.2.3 金融持股模式的利弊分析
        5.2.4 统一法人模式的利弊分析
        5.2.5 联合银行模式的利弊分析
    5.3 湖南省农村信用社经营模式选择
        5.3.1 湖南省农村信用社经营模式改革的路径
        5.3.2 组建益阳农村商业银行案例分析
    5.4 完善湖南省农村信用经营模式改革的对策建议
        5.4.1 完善农村信用社法人结构治理
        5.4.2 明晰产权关系和改善股权结构
        5.4.3 明确农村信用社经营目标
        5.4.4 继续化解农村信用社历史包袱
        5.4.5 完善人力资源管理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模式初探 ——以广东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的目的
    1.4 文献综述
        1.4.1 主要的西方合作思想
        1.4.2 主要的西方合作经济学派
        1.4.3 国内研究情况
        1.4.4 合作金融概念辨析
    1.5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基本框架
    1.6 主要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6.1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
        1.6.2 本文研究难点与不足之处
第二章 国外信用合作金融实践借鉴
    2.1 近现代合作金融的诞生
        2.1.1 空想社会主义的诞生和发展
        2.1.2 空想社会主义理论与合作制的渊源
        2.1.3 罗虚代尔公平先锋社及罗虚代尔原则
        2.1.4 信用合作社的诞生
    2.2 国外合作金融发展情况及借鉴
        2.2.1 德国的合作金融
        2.2.2 荷兰的合作金融
        2.2.3 法国的合作金融
        2.2.4 美国的合作金融
        2.2.5 日本的合作金融
        2.2.6 韩国的合作金融
    2.3 国外合作金融对我国农信社改革的借鉴意义
        2.3.1 农信社的发展改革必须符合因地制宜的原则
        2.3.2 合作金融可以有效满足农村资金需求
        2.3.3 区域联合是合作金融机构的必由之路
        2.3.4 国家必须对合作金融提供法律和政策支持
第三章 我国农村信用社发展沿革与经验教训
    3.1 建国前农村合作金融发展情况
        3.1.1 思想传播与初步试验阶段
        3.1.2 试验推广阶段
        3.1.3 政府推行阶段
        3.1.4 全面推行阶段
    3.2 建国后农村信用社发展改革历程
        3.2.1 农业互助合作化阶段(1951 年至 1957 年)
        3.2.2 动荡变化阶段(1958 年至 1977 年)
        3.2.3 人民银行/农业银行管理阶段(1978 年至 1983 年)
        3.2.4 农业银行托管阶段(1983 年至 1996 年)
        3.2.5 行社脱钩阶段(1997 年至 2003 年)
        3.2.6 新一轮改革阶段(2003 年至今)
第四章 农信社改革成效的现实审视
    4.1 2003 年以来农信社改革成效
        4.1.1 农村信用社的管理权限下置到省级政府
        4.1.2 农信社进行股份制改革,相应法人治理架构开始建立
        4.1.3 农村信用社历史包袱减轻、实力增强
    4.2 新形势下农信社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困境
        4.2.1 商业银行的逐利性导致支农服务弱化
        4.2.2 农合机构县域法人经营的局限性与外部大市场存在结构矛盾
        4.2.3 农合机构法人治理架构有形无实
        4.2.4 历史包袱未完全消解,资本实力和质量不足
        4.2.5 各方利益博弈,履职边界不明确
第五章 我国农村信用社省级联社改革模式选择
    5.1 省联社的权力来源
        5.1.1 自律性行业管理权
        5.1.2 行政性行业管理权
        5.1.3 系统党委党组织作用
    5.2 省级政府在农信社进一步改革中的关键作用
    5.3 农村信用社省级联社改革的可选模式
        5.3.1 金融服务公司模式
        5.3.2 行业协会模式
        5.3.3 金融监管模式
        5.3.4 金融持股模式
        5.3.5 统一法人模式
        5.3.6 联合银行模式
    5.4 广东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改革模式选择
        5.4.1 广东省农村信用社概况
        5.4.2 广东农村信用社特点分析
        5.4.3 广东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改革的可行模式
        5.4.4 广东省农信社组建联合银行的改革路径
第六章 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政策建议
    6.1 因地制宜推进农信社产权制度改革
    6.2 允许进行包括组建联合银行在内的省级联社改革实践探索
    6.3 完善农合机构法人治理架构,增强自我约束能力
    6.4 继续化解农信社历史包袱
    6.5 完善农村合作金融的法律法规支持,明确各方权力与履职边界
    6.6 取消政策性歧视性,给予农信社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
    6.7 建立存贷款保险制度,完善风险分担、担保与补偿机制
    6.8 加强正向激励引导,强化对农信社的长效政策支持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管理体制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选题意义
        1.2.1 选题的理论意义
        1.2.2 选题的实践意义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国内外研究动态综述
        1.4.1 国外研究动态综述
        1.4.2 国内研究动态综述
    1.5 论文的可能创新之处
第二章 信用合作组织管理体制的国际经验及借鉴
    2.1 德国信用合作组织
        2.1.1 德国信用合作组织体系
        2.1.2 德国信用合作经验
    2.2 美国信用合作组织
        2.2.1 美国信用合作组织体系
        2.2.2 美国信用合作经验
    2.3 法国信用合作组织
        2.3.1 法国信用合作组织体系
        2.3.2 法国信用合作经验
    2.4 日本信用合作组织
        2.4.1 日本信用合作组织体系
        2.4.2 日本信用合作经验
    2.5 国际经验借鉴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管理体制改革历程
    3.1 建国后农村信用合作社管理体制改革历程
        3.1.1 普及发展阶段
        3.1.2 衰退调整阶段
        3.1.3 恢复“三性”阶段
        3.1.4 合作制规范阶段
        3.1.5 深化改革阶段
    3.2 农村信用合作社管理体制改革历程中的政府主导行为
        3.2.1 为汲取农村资金产生政府主导行为
        3.2.2 出于防范金融风险产生政府主导行为
        3.2.3 农村信用合作社政府依赖产生政府主导行为
    3.3 农村信用合作社管理体制改革历程的启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管理体制双重改革目标分析
    4.1 农村信用合作社管理体制改革的政策目标:信贷支农
        4.1.1 农村信用合作社信贷支农困境
        4.1.2 农村信用合作社信贷支农绩效 VAR 模型分析
    4.2 农村信用合作社管理体制改革的效益目标:可持续发展
        4.2.1 农村信用合作社不良资产成因及其化解
        4.2.2 农村信用合作社商业化经营选择
    4.3 农村信用合作社双重改革目标总结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股份制产权改革
    5.1 农村信用合作社产权问题
    5.2 农村信用合作社股份制产权改革路径分析
        5.2.1 农村信用合作社股份制产权制度变迁路径
        5.2.2 股份合作制与股份制股权结构
        5.2.3 股份合作制金融与股份制金融案例比较
    5.3 基于出资者行为的股份制产权改革均衡分析
        5.3.1 基本假设
        5.3.2 市场均衡
        5.3.3 分离均衡及其结果
    5.4 农村信用合作社股份制产权改革措施
        5.4.1 明确资产归属
        5.4.2 股东甄别
        5.4.3 维护股东权益
        5.4.4 多形式股份制市场均衡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法人治理结构完善
    6.1 农村信用合作社法人治理结构的影响因素
        6.1.1 农村信用合作社机构设置及权责结构
        6.1.2 农村信用合作社法人治理环境
    6.2 农村信用合作社法人治理结构 Probit 模型分析
        6.2.1 评价指标体系
        6.2.2 样本选择与模型设定
        6.2.3 回归结果分析
    6.3 农村信用合作社法人治理结构完善
        6.3.1 健全“三会四权”
        6.3.2 提高股权集中度
        6.3.3 构建约束机制
        6.3.4 优化决策机制
        6.3.5 强化业务管理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管理系统优化
    7.1 农村信用合作社管理体系
        7.1.1 乡社式布局
        7.1.2 县联社
        7.1.3 省联社
    7.2 农村信用合作社管理系统结构效率分析
    7.3 银监会监管与农村信用合作社行业自律
        7.3.1 银监会监管
        7.3.2 农村信用合作社行业自律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多元改革模式及地区差异评价
    8.1 农村商业银行模式
        8.1.1 农村商业银行模式动因
        8.1.2 农村商业银行组织结构
        8.1.3 农村商业银行模式选择
    8.2 农村合作银行模式
        8.2.1 农村合作银行模式动因
        8.2.2 农村合作银行组织结构
        8.2.3 农村合作银行模式选择
    8.3 统一法人社模式
        8.3.1 农村信用合作社法人体制
        8.3.2 县联社统一法人
    8.4 农村信用合作社多元改革模式的地区差异评价
        8.4.1 评价方法
        8.4.2 评价指标体系与样本选取
        8.4.3 陕西省农村信用合作社因子分析
        8.4.4 陕西省农村信用合作社聚类分析
    8.5 本章小结
第九章 深化农村信用合作社管理体制改革的政策建议
    9.1 优化农村金融生态
    9.2 构建多元化农村金融市场
    9.3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9.4 改善政府管理方式
    9.5 推进合作金融法规建设
    9.6 本章小结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中国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2 选题在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1.3 论文的框架结构与分析范式
    1.4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
    1.5 本文的主要论点
第2章 法人治理的理论基础
    2.1 法人治理的内涵
    2.2 法人治理问题的产生
        2.2.1 产权关系
        2.2.2 企业制度形态的演进
        2.2.3 产权权能的分离
    2.3 委托代理理论
        2.3.1 代理问题及代理成本
        2.3.2 法人治理要解决的问题
        2.3.3 委托人的激励机制设计
        2.3.4 竞争在解决法人治理问题中的作用
    2.4 法人治理的基本框架
        2.4.1 法人内部治理
        2.4.2 法人外部治理
    2.5 法人治理的有效性及目标
        2.5.1 法人治理的有效性
        2.5.2 法人治理目标
        2.5.3 法人治理目标的相关学说
第3章 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的特殊性
    3.1 合作金融的内涵和特点
        3.1.1 合作金融的起源
        3.1.2 农村合作金融的原则
        3.1.3 农村合作金融的作用
    3.2 农村合作金融的发展
        3.2.1 经营目标的变化
        3.2.2 组织形式的变化
        3.2.3 股份构成与资金来源的变化
        3.2.4 经营管理的变化
    3.3 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的特殊性
        3.3.1 农村信用社与一般商业银行的区别
        3.3.2 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的特殊性
    3.4 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的有效性
        3.4.1 产权关系清晰
        3.4.2 所有者具有选择和监督代理人的权威
        3.4.3 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对称
        3.4.4 根据业绩动态确定经理层的收入水平
        3.4.5 保持在分散基础上适度集中的股权结构
        3.4.6 具备开放性和适应性
第4章 中国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形成的背景
    4.1 中国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发展回顾
        4.1.1 中国农村信用社发展历程
        4.1.2 2003 年改革前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分析
        4.1.3 2003 年改革前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的缺陷
    4.2 新一轮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实施进展情况
        4.2.1 改革的总体要求、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4.2.2 改革的主要成效
        4.2.3 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5章 中国农村信用社内部治理特征、成因及问题
    5.1 改革以来农村信用社股权变化情况
        5.1.1 农村信用社资本实力有所增强
        5.1.2 农村信用社股权结构发生较大变化
        5.1.3 改革后农村信用社资本全部是民有资本
    5.2 三种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模式的比较分析
        5.2.1 合作制存在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制度缺陷
        5.2.2 股份合作制的利弊分析
        5.2.3 股份制的利弊分析
        5.2.4 不同产权组织形式法人治理有效性的比较分析
    5.3 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现状
        5.3.1 股权对经理层的约束机制仍未形成
        5.3.2 股权结构仍未得到根本改善
        5.3.3 法人治理结构完善尚待时日
    5.4 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的异化
        5.4.1 “民有资本官营化”特征
        5.4.2 “逆向治理”特征
        5.4.3 合作制属性丧失
    5.5 法人治理异化的成因
        5.5.1 基于改革政策设计缺陷的分析
        5.5.2 基于制度变迁的分析
    5.6 法人治理异化的后果
        5.6.1 造成不尊重农村信用社产权的负面影响
        5.6.2 不利于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激励约束机制
        5.6.3 严重偏离“三农”服务方向
第6章 中国农村信用社外部治理现状及问题
    6.1 市场监督与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
        6.1.1 农村金融市场竞争不充分
        6.1.2 资本市场缺乏效率
        6.1.3 经理人市场远未形成
    6.2 监管部门对农村金融机构监管力量薄弱
        6.2.1 监管力量严重不足
        6.2.2 监管差异性安排不够
    6.3 农村信用社信息披露制度不健全
        6.3.1 基本情况
        6.3.2 存在的主要问题
        6.3.3 存在上述问题的成因
    6.4 外部治理不完善带来的问题
        6.4.1 产品创新能力不强
        6.4.2 经营机制转换进程不快
        6.4.3 潜在风险不容忽视
第7章 国外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法人治理的实践及启示
    7.1 金字塔式体制模式下的德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法人治理
        7.1.1 德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基本情况
        7.1.2 德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法人治理的特点
    7.2 多元复合式体制模式下的美国农业信用合作机构法人治理
        7.2.1 美国农业信用合作机构基本情况
        7.2.2 美国的农业信用合作机构法人治理的特点
    7.3 依附于农合组织体制模式下的日本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法人治理
        7.3.1 日本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基本情况
        7.3.2 日本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法人治理的特点
    7.4 国外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法人治理经验的启示
        7.4.1 坚持合作制是完善法人治理的根本
        7.4.2 明晰产权关系是完善法人治理的核心
        7.4.3 多层次组织体系是完善法人治理的基础
        7.4.4 政府支持是完善法人治理的外部动力
        7.4.5 多层次风险防护系体是完善法人治理的保障
第8章 完善中国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的路径
    8.1 稳步推进产权制度改革
        8.1.1 坚持“三农”服务方向
        8.1.2 坚持市场化原则
        8.1.3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8.1.4 加快农村合作金融立法
    8.2 建立健全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机制
        8.2.1 建立理事会中的共同治理机制
        8.2.2 建立监事会中的共同治理机制
        8.2.3 建立强制性信息披露制度
        8.2.4 完善农村金融市场准入退出机制
    8.3 理顺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
        8.3.1 将依法管理职能交由省金融办承接
        8.3.2 由存款保险机构履行风险处置职能
        8.3.3 省联社专职履行行业管理职能
    8.4 完善农村金融政策扶持体系
        8.4.1 有效发挥财税政策的主导作用
        8.4.2 适当采取差异化的监管政策
        8.4.3 积极发挥货币信贷政策的激励作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10)农村信用合作社:民主困境与法律突围(论文提纲范文)

一、合作社的民主属性与我国信用合作社的民主困境
    (一)合作社的产生及其民主属性
    (二)我国信用合作社的民主历程
    (三)当前我国信用合作社的民主困境
二、信用合作社法律属性的定位与非社员法律地位的界定
    (一)信用合作社的“合作社”法人属性
    (二)信用合作社中非社员的法律地位
三、信用合作社社员利益的法律保障
    (一)调整“投资股”与“资格股”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
    (二)约束信用合作社的内部人控制
四、信用合作组织体系与监管体制再探讨
    (一)按照独立原则改造信用合作组织体系
    (二)按照独立原则改革信用合作监管体制
五、结语

四、组建五省信用合作协会 加强信用社的行业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 [1]红色农信90年发展历程回顾之四:独立发展:价值回归中再寻发展新路[J]. 孙思磊. 中国农村金融, 2021(13)
  • [2]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研究[D]. 何松龄. 西南政法大学, 2020(07)
  • [3]Z农商行公司治理机制问题分析[D]. 陈冬.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4)
  • [4]浙江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改革对策研究[D]. 查雪梅. 厦门大学, 2019(02)
  • [5]金融发展权视角下农村合作金融法制创新研究[D]. 姜庆丹. 辽宁大学, 2014
  • [6]湖南省农村信用社经营模式研究[D]. 吴畅.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3(S1)
  • [7]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模式初探 ——以广东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为例[D]. 蒋武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03)
  • [8]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管理体制改革研究[D]. 杨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11)
  • [9]中国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研究[D]. 王秀丽. 辽宁大学, 2011(06)
  • [10]农村信用合作社:民主困境与法律突围[J]. 张德峰. 政法论坛, 2011(06)

标签:;  ;  ;  ;  ;  

成立5个省级信用社协会,加强信用社行业管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