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龄前儿童出生体重与血压的相关性

学龄前儿童出生体重与血压的相关性

一、出生体重与学龄前儿童血压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阳益德,袁姝倩,曾媛,谢铭,董彦会,黄淑贞,郑婵娟,马军[1](2022)在《出生结局与儿童血压水平及血压偏高的关联》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出生结局相关因素与儿童期间血压偏高的关系,并阐明其关联的性别差异。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法于2013年9月在中国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调研6~17岁学生62 168名,男生32 064名,女生30 104名,年龄中位数为10.74岁,出生体重中位数为3.3 kg,单胎49 843名(97.0%),双胎1339名(2.6%),三胎及以上180名(0.4%)。问卷调查基本人口学资料、出生体重、出生胎数、膳食和运动相关行为,进行身高、体重、血压等体格检测。依据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制定的儿童青少年性别、年龄和身高别的血压偏高标准判定是否血压偏高。采用多因素线性回归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出生结局(出生体重、出生胎数)与血压水平或血压偏高的关联,并研究关联的性别差异。结果 62 168名调查对象中血压偏高检出5933人(9.5%)。按照出生体重进行分层分析发现,仅在低出生体重者中,校正潜在协变量后出生体重与收缩压(b=-1.628,95%CI-2.571~-0.685,P=0.001)、舒张压(b=-1.463,95%CI-2.186~-0.740,P<0.001)关联有统计学意义。但与非低出生体重者相比,低出生体重者的血压偏高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单胎出生男童相比,双胎出生男童发生血压偏高风险高36.4%(OR=1.364,95%CI 1.049~1.774),但在女童中未发现此关联(P>0.05)。与足月产儿童相比,未发现过期产或者早产与儿童血压偏高风险的相关性(P>0.05)。结论出生体重、出生时胎数与儿童期血压水平和血压偏高风险相关,并具有性别差异。在未来儿童青少年期的高血压预防控制中需注意性别差异,对于低出生体重儿童及双胎男童应该重点防控。

张敏[2](2021)在《长春市某城区小学生和家长对儿童高血压认知现状调查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对吉林省长春市绿园区的六所小学中四到六年级的小学生及其家长进行问卷调查,以探讨该地区小学生及其家长对儿童高血压认知情况及影响认知情况的相关影响因素,为积极地预防及控制早期高血压,提升家长对儿童高血压的认知提供重要的理论和现实依据。方法:2020年,按照方便抽样的方式,在吉林省长春市绿园区抽取6所小学,随后以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学校中四到六年级的小学生及其家长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学生及其家长的高血压认知情况进行调查,并对小学生进行体格测量以了解其血压偏高情况。采用IBM SPSS24.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对于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和标准差((?)±S)进行描述,不符合正态分布的则采用中位数和四分位数间距进行描述。计数资料用率或构成比描述,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进行儿童高血压KAP问卷得分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1.本次调查收集小学生问卷2518份,学生家长问卷2733份,其中小学生血压偏高的检出率为24.4%。学生高血压KAP问卷知识、信念、行为及总分及格率分别为52.7%,64.4%,55.2%和53.1%;学生家长高血压KAP问卷知识、信念、行为及总分及格率分别为52.7%,60.6%,54.8%和51.4%。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家庭收入、父母文化程度、出生情况,是否单胎,是否有高血压家族史、心脑血管家族史,是否接受过高血压知识的调查学生高血压知识及格情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级、家庭收入、主要照顾人、父母文化程度,是否接受过高血压知识,是否单胎及不同出生情况的调查学生高血压信念及格情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组、年级及是否接受过高血压知识的调查学生高血压行为及格情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家庭收入、父母文化程度、出生情况,单胎,是否接受过高血压知识,是否具有高血压家族史及心脑血管疾病家族史的调查学生高血压KAP总分及格情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性别、文化程度、家庭收入,是否接受高血压知识,是否具有高血压家族史、糖尿病家族史、心脑血管疾病家族史的学生家长高血压知识及格情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文化程度、家庭收入及是否接受过高血压知识的学生家长高血压信念及格情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家中是否有血压计及是否有糖尿病家族史的学生家长高血压行为技能及格情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文化程度、家庭收入,是否接受过高血压知识,是否有高血压家族史、糖尿病家族史和心脑血管疾病家族史的学生家长高血压KAP问卷总分及格情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家庭收入、父母文化程度、单胎、出生情况、高血压家族史、接受过高血压知识是学生高血压知识得分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五年级、父母文化程度、家庭收入、其他人为照顾人、接受过高血压知识是学生高血压信念得分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年龄≥11岁及是否接受过高血压知识是学生高血压行为技能得分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父母文化程度、出生情况、高血压家族史及是否接受高血压知识是学生高血压问卷总分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高中/中专、大专及以上、4-9万元、10万及以上家庭收入、接受过高血压知识、有心脑血管疾病家族史是家长高血压知识得分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男性、高中/中专、大专及以上、10万及以上家庭收入、接受过高血压知识是家长高血压信念得分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家中有血压计及有糖尿病家族史是高血压行为技能得分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男性、高中/中专、大专及以上、4-9万、10万及以上家庭收入、高血压家族史、接受过高血压知识及家中有血压计是家长高血压KAP问卷总分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结论:1.四到六年小学生血压偏高检出率处于较高水平,家长和学校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四到六年小学生和家长对儿童高血压总体认知水平处于较低水平。2.影响四到六年级小学生对儿童高血压总体认知水平的因素包括父母文化程度、高血压家族史和接受过高血压知识。3.影响学生家长对儿童高血压总体认知水平的因素主要包括性别、文化程度、家庭收入、高血压家族史及接受过高血压知识。

任亚亚[3](2021)在《延安市宝塔区6-15岁儿童皮脂厚度的流行病学调查》文中认为目的:1.了解延安市宝塔区6-15岁儿童皮脂厚度的发育现状,采用皮脂厚度计算体脂率判断超重、肥胖的方法,了解延安市宝塔区儿童超重、肥胖的流行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研究其生长发育并制定超重、肥胖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2.分析作为肥胖的判断指标,体脂率(Body fat percentage,BFP)与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的一致性。方法:本研究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方法,按照东、南、西、北、中5个方位,城乡共抽取柳林小学、北关小学、新区一小、李渠小学、延大附中5所学校的在校生进行体格测量及问卷的发放与回收。采用SPSS.22.0.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计数资料用χ2检验,相关性检验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上的显着性意义。结果:1.此次调查共计6687名儿童参与测量,其中男生3541(52.95%)名,女生3146(47.05%)名。2.男、女生腹部皮脂厚度在青春期前总体呈现随年龄变化逐渐上升特点,青春期开始后男生在12岁后趋于平缓,有相对降低趋势,女生则在12岁开始迅速增加,之后缓慢下降。不同年龄段男、女生腹部皮脂厚度的数值结果比较得出,除6、7、8、10、12岁年龄组,其余各年龄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肱三头肌皮脂厚度在6-15岁男生中基本处于平缓上升水平,女生则在6-10岁与男生基本持平,11-13岁迅速上升,13岁以后出现下降趋势。不同性别间比较,除6、8、12岁年龄组外,其余年龄段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肩胛下皮脂厚度男生在6-10岁处于上升阶段,10-14岁基本保持平稳,14岁后迅速上升,女生则在6-12岁平稳上升,13岁迅速升高,之后逐渐下降。结果比较,9、11、13、14岁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生体脂率6-10岁随年龄增长而增加,11岁略有下降,之后迅速上升,至13岁后出现下降趋势,而男生则在10岁出现高峰后呈逐年下降趋势。不同性别间体脂率的变化趋势无交叉现象,且相同年龄段的体脂率女生均高于男生,各年龄段男、女生体脂率间存在极显着差异(P<0.01)。3.对延安市宝塔区6687名6-15岁不同性别儿童按体脂率的判断标准进行超重、肥胖检出率的比较,结果得出,男生的超重(χ2=21.988,P<0.05)、肥胖(χ2=139.667,P<0.05)检出率明显高于女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各年龄段儿童超重(χ2=8.159,P=0.033)、肥胖(χ2=99.200,P<0.05)检出率进行比较,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对各学校儿童的超重(χ2=99.966,P<0.05)、肥胖(χ2=322.631,P<0.05)检出率进行比较,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4.用Spearman相关系数表示男女生BMI与体脂率的相关关系,结果显示体脂率和BMI相关性较高(男性rs=0.808,P<0.0001;女性rs=0.755,P<0.0001)。5.相关因素分析:儿童出生体重、分娩方式、喜欢喝含糖饮料、进食速度、晚上入睡时间、睡觉时打鼾频率、喜欢吃主食情况、家庭年收入、父亲BMI、母亲BMI均为儿童超重、肥胖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儿童每餐进食速度大于20分钟、每餐的主食为面食、父母为主要看护人是儿童超重、肥胖的保护因素;儿童出生体重越重、出生时分娩方式为剖宫产、喜欢喝含糖饮料、睡觉时打鼾的频率越高、父亲BMI≥24、母亲BMI≥24是儿童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结论:1.不同年龄男、女生体脂率及3项皮脂厚度呈现随年龄变化整体上升的特点,13岁以后逐渐下降;各年龄段不同性别间男、女生体脂率存在极显着差异(P<0.01),体脂率均表现为女生高于男生。2.延安市宝塔区6-15岁儿童中男生超重、肥胖检出率均高于女生;14岁超重检出率最高,13岁肥胖检出率最高。3.体脂率和体质指数对超重、肥胖的判断具有较高的一致性。4.延安市宝塔区6-15岁儿童每餐进食速度大于20分钟、每餐的主食为面食、父母为主要看护人是儿童超重、肥胖的保护因素;儿童高出生体重、剖宫产、喜欢喝含糖饮料、睡觉时打鼾的频率越高、父亲BMI≥24、母亲BMI≥24是儿童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

李国波[4](2021)在《福建省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流行现状及其与环状RNA的关联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掌握福建省学龄前儿童超重和肥胖的流行病学现状,了解疫情期间学龄前儿童体格发育变化情况,分析福建省学龄前儿童超重和肥胖的环境影响因素,为制定学龄前儿童超重和肥胖防控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探讨特定环状RNA与学龄前儿童肥胖的关联性,并预测其可能的生物学功能,为儿童肥胖的表观遗传机制研究提供思路。方法1.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福建省八个地市学龄前儿童进行超重和肥胖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非疫情时期儿童超重和肥胖的流行现状及分布特点。2.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新冠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学龄前儿童生长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疫情期间儿童身高、体重及BMI的变化情况,与非疫情时期儿童的生长情况进行比较。3.以全省流行病学调查中筛查出的超重、肥胖及体重正常的儿童为研究对象,收集其出生情况、个体行为、家庭情况等相关资料,采用广义线性混合模型分析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的环境影响因素。4.结合文献查阅、课题组前期研究及q RT-PCR验证,初步筛选与学龄前儿童肥胖相关的环状RNA(circ RNAs);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检测儿童外周血中目标circ RNAs的表达情况;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及ROC曲线探讨circ RNAs与儿童肥胖的关联性;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与circ RNA相结合的mi RNA及其下游靶基因,采用GO和KEGG方法分析其可能的生物学功能。结果1.福建省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检出率为10.2%和6.6%,儿童肥胖检出率高于全国水平;城郊之间超重、肥胖检出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沿海地区高于山区;此外,男童超重、肥胖检出率为11.5%和8.0%,高于女童(10.2%和4.8%);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检出率呈现随年龄增加而增长的趋势,4岁以后男女童肥胖检出率增长迅速。2.疫情期间,4岁组儿童超重检出率为18.6%,高于所调查幼儿园正常时期的超重检出率(12.6%),5岁组超重、肥胖检出率为15.5%和9.9%,高于正常时期(11.4%和6.0%);4岁组和5岁组儿童体重和BMI增长值大于正常时期。3.福建省学龄前儿童肥胖发生的危险因素包括:男童、年龄5、6岁、祖辈为主要带养人、父母超重或肥胖、父亲经常陪伴、高出生体重、二胎、早产或过期产、剖宫产、过早和过晚添加辅食、活动不足、屏幕时间过长、食欲旺盛、进食速度过快、常吃洋快餐、常喝含糖饮料、养育人认为肥胖无危害、出生当年所在区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而母亲经常陪伴、母亲是研究生学历、常吃水果是儿童肥胖的保护因素。儿童超重的危险因素包括:男童、年龄5、6岁、祖辈为主要带养人、家庭收入高、父母超重或肥胖、父亲是研究生学历、高出生体重、屏幕时间过长、食欲旺盛、进食速度过快、养育人认为肥胖无危害;母乳喂养、常追逐跑跳是儿童发生超重的保护因素。睡眠不足与活动时间对儿童肥胖存在交互作用;睡眠不足与屏幕时间、食欲对儿童超重、肥胖存在交互作用。4.hsacirc0001946和circ ANKRd36在儿童肥胖组和对照组的外周血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sacirc0046367与hsacirc0000284在两组间的表达具有统计学差异;hsacirc0046367与hsacirc0000284与儿童肥胖存在关联性,OR值及95%CI分别为0.681(0.480~0.967)和1.218(1.041~1.424);hsacirc0046367与hsacirc0000284联合分析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06(95%CI:0.623~0.789);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circ RNAs的生物学功能主要涉及钙离子调节、钙调蛋白结合等,与MAPK信号通路等机制有关。结论1.福建省学龄前儿童肥胖的防控形势严峻;男童及5~6岁儿童的肥胖流行水平较高,需采取针对性的防控措施,遏制儿童超重和肥胖率的增长。2.新冠肺炎疫情可能会促进儿童超重和肥胖的流行。疫情期间,4岁组和5岁组儿童发生超重和肥胖的风险比正常时期高。3.福建省学龄前儿童超重和肥胖受多种环境因素影响,儿童肥胖的发生与性别、年龄、主要带养人及带养态度、父母情况、出生情况、生活方式及饮食行为等个体相关因素及地区经济发展有关,尤其要重视男童、年龄为5、6岁、食欲旺盛、二胎的学龄前儿童的肥胖防控。4.调整环境因素后,hsacirc0046367低表达与hsacirc0000284高表达是学龄前儿童肥胖的独立影响因素;circ RNAs可能参与学龄前儿童肥胖的发生发展过程。

孙嘉鸿[5](2020)在《儿童早期超重肥胖的孕期相关因素及DNA甲基化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儿童超重肥胖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其发生发展受到遗传和环境因素的综合影响。生命早期1,000天内(即从受孕到出生后两岁)的营养状况可能影响个体代谢“编程”,进而对后期的体重状态产生重要影响。如孕前体重、孕期血压均可能通过改变宫内环境导致子代超重肥胖的发生,但这两个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对子代超重肥胖的影响尚未明确。母乳作为儿童生命早期的个性化营养来源,有诸多益处;然而母乳喂养持续时间对儿童超重肥胖的预防作用结论尚不统一。另外,流行病学研究中观察到孕期因素与儿童超重肥胖的关联性背后的机制尚不明确。越来越多的证据提示,表观遗传改变(如DNA甲基化等)可能起重要作用。基于以上科学问题。本文将分为以下三个部分进行探索。第一部分孕前体重状态、孕期血压状态与婴儿期12月龄体重状态的关联目的:探讨孕前超重肥胖、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与婴儿期体质指数-z评分(Body mass index z score,BMI-z score)和12月龄高体重状态的关联。方法:研究对象来源于2009-2010年在中国沈阳、武汉和广州市建立的第1出生队列和2014-2016年在中国珠海市建立的第2出生队列。最终共有3,765对母婴纳入本研究进行合并分析(队列1中0、3、6和12月中分别为1,969、1,698、1,574和1,605对母婴;队列2中0、3、6和12月中分别为1,796、1,601、1,574和1,665对母婴)。人口学信息均通过问卷调查获得,体格测量信息由专业人员测量或者医学记录获得。根据中国肥胖工作组超重肥胖标准,将孕前BMI≥24kg/m2的母亲判定为超重肥胖;由于缺乏蛋白尿等数据,本研究将妊娠期收缩压和/或舒张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和/或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140/90 mm Hg判定为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按世界卫生组织儿童生长标准,将婴儿12月龄的性别、年龄别BMI≥85th百分位数判定为高体重状态。采用广义估计方程模型,评价孕前体重状态和孕期血压状态与儿童出生、3月、6月以及12月龄BMI-z评分的相关性。利用Andersson等设计的Excel表计算两者间具有生物学意义的相加交互作用(孕前超重肥胖和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的相加交互作用对子代12月龄高体重状态的影响),即超额相对危险度(Relative excess risk of interaction,RERI)和归因百分比(Attributable proportion,AP),RERI>0或AP>0被认为交互作用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控制协变量后,与孕前正常体重+孕期正常血压组比较,孕前超重肥胖+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组子代12月龄BMI-z评分水平高0.62个单位。孕前超重肥胖和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的联合作用可增加子代12月龄婴儿高体重状态的风险(Odds ratio,OR 3.10,95%CI 1.59,6.04),其中51%(AP 0.51,95%CI 0.13,0.89)风险归因于相加交互作用。结论:孕前超重肥胖与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的交互作用对子代高体重状态有较大影响。孕前监测体重状态以及孕期监测血压状态对于预防子代高体重状态具有重要意义。第二部分孕前超重肥胖、母乳喂养持续时间与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的关联目的:探讨孕前超重肥胖、母乳喂养持续时间与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的关联。方法:研究对象来源于2017-2018珠海市的横断面研究,共1,899例3岁学龄前儿童纳入本研究。人口学信息均通过问卷调查获得,体格测量数据由专业人员测量获得。按中国工作组超重肥胖标准,将孕前BMI≥24kg/m2的母亲判定为超重肥胖。依据李辉等制定的2-18岁中国儿童青少年BMI参照标准,即BMI≥同性别、年龄超重界值点(成人接轨法,BMI24)判定为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母乳喂养(包括纯母乳喂养和混合母乳喂养)持续时间分为<6个月和≥6个月。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模型分析母乳喂养持续时间与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的剂量-反应关系。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孕前超重肥胖、母乳喂养持续时间与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的关联。结果:学龄前儿童(3岁)超重肥胖率为12.2%(男生14.5%,女生9.7%)。孕前超重肥胖可显着增加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的风险(OR 2.36,95%CI 1.41,3.94)。限制性立方样条结果显示,母乳喂养持续时间与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存在非线性剂量-反应关系(P<0.001)。在母乳喂养持续时间≥6个月的组中,未见孕前超重肥胖与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的统计学关联(OR 1.70,95%CI 0.79,3.63)。结论:孕前超重肥胖可能是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保证6个月的母乳喂养对于降低儿童早期超重肥胖风险,以及部分抵消孕前超重肥胖对子代体重的不良影响至关重要。第三部分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的脐血DNA甲基化机制研究目的:探讨孕前BMI、脐血/孕早期母亲血全基因组DNA甲基化区域/位点和学龄前儿童BMI-z评分的线性关联;探索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组与正常体重组脐血的全基因组DNA差异甲基化区域/位点;并对上述筛选的位点进行验证。方法:研究对象的母亲孕早期血样和脐血来源于第2出生队列且随访到3岁。选取母亲孕前体重和身高以及学龄前儿童体重和身高等信息完整的30对母亲孕早期血样、新生儿脐血进行甲基化850k芯片检测,并分别分析母亲血/脐血全基因组DNA甲基化与孕前BMI和3岁BMI-z评分的关联。选择4例超重肥胖学龄前儿童,按性别、年龄别匹配12例体重正常的儿童,分析病例和对照的脐血全基因组DNA甲基化的差异。基于上述全基因组甲基化关联和差异分析,筛选脐血相关和差异甲基化位点及附近易感区域内(100-700bp)位点进行验证。随后,基于性别、年龄别进行匹配,对10例超重肥胖和10例体重正常学龄前儿童的脐血进行分析,对上述筛选的甲基化位点和附近易感区域内位点进行验证。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依据李辉等制定的2-18岁中国儿童青少年BMI参照标准判定,即BMI≥同性别、年龄超重界值点(成人接轨法,BMI24)。通过R语言中CHAMP包中的线性回归,分析孕前BMI、母血/脐血全基因组DNA甲基化位点和BMI-z评分的关联;CHAMP包中Bumphunter算法用于分析超重肥胖组与对照组间(4:12)脐血全基因组差异甲基化区域;CHAMP包中线性模型中的分类变量方法用于分析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组与对照组间(4:12)脐血全基因组差异甲基化位点。采用高斯模型进行广义线性回归分析验证样本中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与对照组(10:10)间筛选的脐血差异甲基化位点以及分析筛选的相关甲基化位点与孕前BMI或3岁BMI-z评分的关联。结果:30对母亲血与脐血的全基因组DNA甲基化关联研究中,经FDR校正后,未见与孕前BMI以及3岁BMI-z评分相关的母亲血/脐血甲基化位点,但P值较小的位点(接近1×10-6)提示可能与孕前BMI或3岁BMI-z评分相关。性别、年龄别匹配的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与体重正常组(4:12)的脐血全基因组DNA甲基化关联研究结果发现59个脐血差异甲基化区域和371个差异位点。脐血差异甲基化区域主要富集于代谢通路、脂肪细胞因子通路、胰高血糖素信号通路和缺氧诱导因子-1信号通路,而差异甲基化位点主要富集于肌动蛋白骨架调控和细胞分子粘附通路。利用性别、年龄别匹配的超重肥胖与体重正常(10:10)组的脐血验证样本对以下筛选位点及附近易感区域内位点进行验证:基于30例脐血与3岁BMI-z评分全基因组甲基化关联分析中筛选的P值排在第1(FOXN3基因中的cg23501836),第2位(ZNF264基因中的cg27437574)和第4位的位点(SKIV2L基因中的cg13015485),和基于4例超重肥胖与12例体重正常组脐血的全基因组甲基化差异分析中筛选的4个差异甲基化位点(AHRR基因中的cg26487191、ARNT2基因中的cg16622471、SORCS2基因中的cg26686068和SMAD3基因中的cg17726760)。其中,FOXN3基因的甲基化位点cg23501836不仅与3岁BMI-z评分的脐血全基因组甲基化关联分析中P值排在第1位,且在4例超重肥胖与12例体重正常组脐血全基因组甲基化差异分析中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10例学龄前超重肥胖与10例体重正常组脐血验证结果显示(结合全基因组甲基化关联和差异结果进行展示),AHRR基因中的chr5:355067–355068、FOXN3基因中的chr14:89630264–89630272和chr14:89630387–89630388位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FOXN3基因的chr14:89630264–89630272和chr14:89630387–89630388甲基化位点与孕前BMI水平相关(P<0.05,其中孕前BMI与脐血全基因组甲基化关联分析中,FOXN3甲基化cg23501836位点的P值排在第62位)。FOXN3基因的chr14:89630264–89630272和chr14:89630295–89630296及ZNF264基因的chr19:57703104–57703107和chr19:57703301–57703307甲基化位点与3岁BMI-z评分相关(P<0.05)。结论:本脐血全基因组DNA甲基化研究和验证结果共同提示脐血FOXN3和AHRR基因甲基化可能与儿童早期超重肥胖相关,脐血FOXN3以及ZNF264基因甲基化可能与儿童早期BMI-z评分相关,且脐血FOXN3基因甲基化与孕前BMI相关,提示其可能介导孕前BMI与儿童早期BMI-z评分或超重肥胖的关联。

王洋[6](2020)在《大连市某区学龄前儿童单纯性肥胖症现况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2018年度大连市甘井子区幼儿园儿童生长发育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以问卷调查的方式筛查出超重及肥胖儿童,了解当地学龄前儿童超重及肥胖的发病率,掌握儿童家长对肥胖的认知程度,最终目的是分析导致大连地区儿童肥胖的因素,明确最适宜减少该地区学龄前肥胖儿童的方法,为进一步做好学龄前儿童单纯性肥胖的预防和纠正提供有力的决策依据。方法:采取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采用横断面的研究方法,并使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大连市某区,抽取12所托幼机构3~5岁学龄前儿童,为其分发调查问卷。通过自制的家长自填式问卷《学龄前儿童健康发育调查》收集数据,并按相关标准进行分类。问卷包括儿童的年龄、性别、居住地(市区/非市区)、儿童身高及体重、是否双胎以及父母年龄、父母体重,出生方式(顺产/剖腹产)、儿童不喜欢吃何种食物、儿童饮食运动及日常生活情况等信息。以2006年WHO颁布的《儿童体重身高标准表》作为肥胖判断标准,且排除病理性肥胖。对调查问卷统一回收后,组织进行资料汇总。采用的方式为Epi Data 3.1数据双录入,使用专用统计软件SPSS 23.0对采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而后对调查情况组织描述性分析,采用卡方检验的方法实施单因素分析并且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方法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1.经分析,参与调查的749名学龄前儿童中,有男童386(51.5%)名;女童363(48.5%)名。年龄段为3~5岁,平均年龄为4岁。共检出58名肥胖儿童,肥胖检出率为7.4%。超重检出率为14.8%。男孩肥胖率为11.4%,女孩肥胖率为3.9%。3~5岁各年龄段的肥胖率分别为8.56%、7.09%、7.72%。超重人数中,有男孩63人,女孩48人,男孩的超重率为16.3%,女孩的超重率为13.2%。2.单因素分析:(1)学龄前儿童一般人口学特征:儿童肥胖与性别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儿童年龄无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父母方面因素:学龄前儿童肥胖与父母学历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父亲的职业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母亲的职业无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出生情况:学龄前儿童肥胖与喂养方式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出生体重、出生孕周以及添加第一种辅食种类无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家庭情况:学龄前儿童肥胖与母亲孕期营养、孕期增重、家庭月收入以及主要看护人均无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孩子饮食及日常行为情况:学龄前儿童肥胖与不爱吃谷类及其制品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是否挑食、是否爱吃肉类和甜食,加餐种类以及是否喜欢吃洋快餐无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多因素分析:将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因素作为自变量,分类资料作为协变量纳入回归模型,通过二分类Logistic后退法进行多因素分析。发现儿童性别、父亲学历、父亲职业、不爱吃谷类食物与学龄前儿童肥胖有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童(P<0.01,OR=3.294,95%CI[1.750,6.202])更容易发生肥胖;父亲学历低的儿童越容易发生肥胖,父亲学历为大学本科以上的儿童发生肥胖率是父亲学历初中及以下的0.276倍(P<0.01,OR=0.276,95%CI[0.115,0.664]);父亲职业为商业、服务人员(P=0.030,OR=0.354,95%CI[0.139,0.903]),企业职员及工人(P<0.01,OR=0.331,95%CI[0.146,0.747])和其他职业(P=0.026,OR=0.164,95%CI[0.033,0.802])的儿童相比于父亲职业为公务人员的儿童发生肥胖率较低;不爱吃谷类的儿童更容易发生肥胖(P<0.01,OR=2.622,95%CI[1.332,5.160])。结论:1.大连市甘井子区3~5岁儿童单纯肥胖症检出率高于全国综合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威胁该地区儿童健康。2.3~5岁学龄前儿童肥胖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和同性别儿童的年龄差异:男童肥胖率明显高于女童,男童肥胖率在学龄前期逐年递增,而女童肥胖率逐年递减。母乳喂养是学龄前儿童单纯性肥胖的保护因素。3.学龄前儿童肥胖与父母的BMI指数及出生体重无必然联系,但与父亲学历以及父亲的职业有关联:父亲学历越低的儿童发生肥胖的可能性较高;父亲职业为公务人员的儿童比父亲为其他职业的儿童肥胖发生率高。4.儿童不喜欢吃谷类是导致儿童肥胖发生的危险因素。

郭发健[7](2020)在《乌鲁木齐市35岁儿童龋病与肥胖的相关性及危险因素分析》文中提出目的:了解乌鲁木齐市35岁儿童龋病与肥胖的相关性、危险因素及口腔就医行为观念。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838名乌鲁木齐市35岁儿童进行口腔检查、体格检查及问卷调查,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对儿童口腔健康状况调查显示:患龋率为73.15%,龋均为4.02,口腔疾病患病率为84.96%。2.对儿童肥胖状况调查显示:肥胖率为11.9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越大[OR=1.812,95%CI(1.205,2.724),P=0.004],男童[OR=0.550,95%CI(0.315,0.957),P=0.035],出生体重超重[OR=3.573,95%CI(1.929,6.621),P=0.000],进食肉类越频繁[OR=1.606,95%CI(1.130,2.281),P=0.008],进食油炸食品越频繁[OR=1.978,95%CI(1.361,2.873),P=0.000],平均每餐进食时间越短[OR=2.227,95%CI(1.292,3.838),P=0.004],平均每天运动时间越短[OR=0.612,95%CI(0.409,0.916),P=0.017],平均每天看电视时间越长[OR=3.248,95%CI(2.026,5.208),P=0.000],平均每天玩手机、电脑时间越长[OR=3.523,95%CI(2.061,6.023),P=0.000],有家族性肥胖[OR=3.714,95%CI(1.864,7.400),P=0.000]和母亲孕前肥胖[OR=3.614,95%CI(1.690,7.729),P=0.004]是儿童肥胖的危险因素。3.对低龄儿童龋与肥胖的相关性分析显示:随着体质指数等级的增加,患龋率、龋均及患龋的严重程度降低(Z患龋=9.800,P患龋=0.020;Z龋均=8.917,P龋均=0.030;Z严重程度=13.283,P严重程度=0.004);5岁组和男性组肥胖儿童的患龋率低于非肥胖儿童(?52=4.817,P5=0.028;?男2=6.089,P男=0.014);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越大[OR=1.504,95%CI(1.160,1.951),P=0.002]、进食甜食频率越高[OR=1.637,95%CI(1.297,2.065),P=0.000]、睡前进甜食频率越高[OR=1.492,95%CI(1.055,2.111),P=0.024]、开始刷牙年龄越晚[OR=1.377,95%CI(1.169,1.622),P=0.000]、刷牙频率越低[OR=0.691,95%CI(0.508,0.941),P=0.019]是低龄儿童龋的危险因素,肥胖[OR=0.474,95%CI(0.283,0.794),P=0.005]并非低龄儿童龋的危险因素。4.对儿童口腔就医行为观念的分析显示:回收有效问卷的677名儿童中,充填率为7.36%,窝沟封闭率为1.18%,口腔就诊率为45.49%;近12个月内,就诊的儿童以治疗为目的就诊形式最常见(50.00%),未就诊儿童的主要原因为孩子的牙没问题(55.45%);有就诊行为的儿童家长口腔健康认知情况和得分优于未就诊的儿童家长(P<0.05)。结论:1.乌鲁木齐市35岁儿童龋病和肥胖的患病率较高,龋病与肥胖呈负相关关系。2.乌鲁木齐市35岁儿童龋病和肥胖的发生与年龄和饮食习惯等多个因素有关。3.乌鲁木齐市35岁儿童口腔就诊率低,主动求医观念薄弱,家长口腔保健意识较差。

黄橙[8](2019)在《云南省墨江县6-12岁儿童腰围与血压关系研究》文中提出[目 的]儿童青少年高血压影响因素极多、极复杂,比如肥胖、饮食、遗传因素等,目前其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我国关于儿童青少年血压的调查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城市的汉族人群,对于偏远地区、少数民族的相关调查研究极少。本次调查主要了解云南省墨江县少数民族儿童青少年血压情况及其危险因素。[方 法]于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采用整群随机抽样调查的方法,抽取墨江县12所小学的所有在校一年级学生共2432人,其中男生1343人,女生1089人,测量血压、身高、体重、腰围等基本数据。血压与各测量指标之间的关系分析采用斯皮尔曼等级相关性分析和logistics回归。[结 果]儿童高血压检出率为9.0%,其中严重高血压检出率为1.27%,男生高血压患病率为9.5%,严重高血压患病率为1.3%,女生高血压患病率为8.4%,严重高血压为1.2%。儿童整体超重检出率为9.8%,肥胖检出率为4.9%,其中男生超重及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1.1%、4.8%,女生分别为8.3%、5.0%。腹型肥胖率整体检出率为10.1%,男生为10.8%,女生为9.3%。男女之间超重、肥胖及腹型肥胖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斯皮尔曼等级相关性分析:年龄、身高、体重、腰围、BMI与收缩压、舒张压均呈正相关,而性别与血压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s回归结果提示腰围是影响高血压患病率的风险因素。[结 论]儿童腰围作为腹型肥胖的一个重要指标,与血压有良好的相关性,在预测儿童高血压上有重要意义。

霍言言[9](2019)在《上海中心城区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与高血压流行现状及相关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了解上海中心城区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及高血压的流行现状,为制定相关干预措施提供依据,并进一步探究超重肥胖与高血压的相关性。方法:1.以参加2017年静安区幼儿园体检的3608名3-7岁学龄前儿童为研究对象;2.采集学龄前儿童性别、年龄、身高、体重、血压等指标;3.依据世界卫生组织颁布的儿童生长发育标准定义超重、肥胖,依据中国儿童青少年血压参考标准定义高血压;4.运用SPSS 24.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χ2检验、t检验、方差分析、回归分析等)。结果:1.上海市静安区37岁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的总检出率为18.5%,超重率为9.3%(男10.1%,女8.5%),肥胖率为9.2%(男12.9%,女5.3%),高血压的总检出率为1.5%(男童2.1%,女童0.9%)。2.超重肥胖、男性是学龄前儿童高血压发生的危险因素,其中超重肥胖儿童发生高血压的风险是非超重肥胖儿童的8.228倍(95%CI 4.60614.697)。结论: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检出率呈现增长趋势,而超重肥胖是学龄前儿童高血压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从学龄前期开始控制体质指数的增长,是预防高血压的关键措施之一,相关慢性病的预防应早在学龄前期进行。

王卉[10](2018)在《上海中心城区学龄前儿童高血压与肥胖的现状及相关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徐汇区学龄前儿童高血压和肥胖的流行病学调查,了解上海中心城区学龄前儿童高血压和肥胖的分布现状,并对两者之间进行相关性分析。方法:选取徐汇区妇幼保健所直接管辖范围内的所有一类及示范托幼机构共43家,在园儿童均纳入研究。采集基本信息:性别、年龄、身高、体重、血压。儿童高血压诊断及分级标准采用百分位数法,儿童肥胖诊断标准采用BMI指数参照WHO标准。统计方法: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多个样本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LSD法;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多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设定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所调查的该中心城区3-6岁学龄前儿童高血压的分布现状:高血压患病率3.25%,其中男童3.70%,女童2.77%,男童高于女童。发病年龄段始于2-3岁,患病率2.59%,呈现低龄化趋势,且高血压发生率随着年龄增长呈现逐步增加的趋势。高血压以1级为主,占88.16%。肥胖的分布现状:超重率12.43%,肥胖率5.39%,超重肥胖率合计17.74%,男童均高于女童。高血压与肥胖的相关性分析:正常组儿童高血压患病率2.63%,超重组4.06%,轻度肥胖组8.69%,中重度肥胖组19.39%。中重度肥胖儿童的高血压患病率是正常儿童的8.9倍(OR=8.903),轻度肥胖儿童的高血压患病率是正常儿童的3.5倍(OR=3.521),超重儿童的高血压患病率是正常儿童的1.6倍(OR=1.566)。随着肥胖等级的升级,收缩压增幅增大,舒张压的增幅也增大,且收缩压的增幅大于舒张压的增幅。结论:儿童高血压发病呈现低龄化趋势,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率居高不下,肥胖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高血压及肥胖的防控从学龄前儿童抓起,建议将血压监测纳入托幼机构常规工作。

二、出生体重与学龄前儿童血压的相关性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出生体重与学龄前儿童血压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出生结局与儿童血压水平及血压偏高的关联(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1.2 调查方法
        1.2.1 问卷调查
        1.2.2 体格检查
    1.3 判定标准
        1.3.1 血压偏高判定
        1.3.2 出生体重
    1.4 质量控制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2.2 出生结局与血压水平、血压偏高风险的关联及其性别差异
        2.2.1 出生结局与血压水平的关联及其性别差异
        2.2.2 出生结局与血压偏高风险的关联及其性别差异
3 讨论

(2)长春市某城区小学生和家长对儿童高血压认知现状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高血压概述
        1.1.1 高血压分级
        1.1.2 高血压分类
    1.2 高血压的患病、知晓、治疗及控制情况
        1.2.1 国内、外高血压患病情况
        1.2.2 国内、外高血压的知晓、治疗及控制情况
    1.3 儿童青少年高血压概述
    1.4 儿童高血压靶器官损害
    1.5 儿童青少年高血压的诊断标准
        1.5.1 国外儿童青少年高血压诊断标准
        1.5.2 国内儿童青少年高血压诊断标准
        1.5.3 儿童青少年高血压统一标准及简化标准研究
    1.6 儿童青少年高血压的流行情况
        1.6.1 国外儿童青少年高血压的流行情况
        1.6.2 国内儿童青少年高血压流行情况
    1.7 国内外儿童高血压的认知情况
    1.8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及内容
        2.2.1 体格检查
        2.2.2 血压测量
        2.2.3 问卷调查
    2.3 判定标准
        2.3.1 儿童血压水平
        2.3.2 儿童超重及肥胖
    2.4 相关指标定义
        2.4.1 出生情况
        2.4.2 出生体重分组
        2.4.3 疾病史及疾病家族史
    2.5 统计学分析
    2.6 质量控制
        2.6.1 血压测量
        2.6.2 问卷调查
第3章 结果
    3.1 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
        3.1.1 调查学生的一般人口学资料
        3.1.2 调查学生的出生情况
        3.1.3 调查学生的血压水平
        3.1.4 调查学生的疾病家族史情况
        3.1.5 调查学生家长的一般人口学资料
        3.1.6 调查学生家长疾病史及家族史情况
    3.2 调查问卷的信度和效度情况
        3.2.1 学生高血压KAP问卷的信度和效度
        3.2.2 家长高血压KAP问卷的信度和效度
    3.3 调查对象高血压知识、信念及行为得分情况
        3.3.1 调查学生高血压知识知晓情况
        3.3.2 调查学生高血压信念持有情况
        3.3.3 调查学生高血压行为形成情况
        3.3.4 调查学生高血压认知问卷得分情况
        3.3.5 调查学生家长高血压知识知晓情况
        3.3.6 调查学生家长高血压信念持有情况
        3.3.7 调查学生家长高血压行为技能持有情况
        3.3.8 调查学生家长高血压问卷得分情况
    3.4 调查对象高血压知识得分的单因素分析
        3.4.1 不同人口学特征对学生高血压知识及格情况的影响
        3.4.2 不同出生情况对学生高血压知识得分的影响
        3.4.3 不同血压水平及家族史对学生高血压知识得分的影响
        3.4.4 不同人口学特征对家长高血压知识得分的影响
        3.4.5 不同疾病史及家族史对家长高血压知识得分的影响
    3.5 调查对象高血压信念得分的单因素分析
        3.5.1 不同人口学特征对学生高血压信念得分的影响
        3.5.2 不同出生情况对学生高血压信念得分的影响
        3.5.3 不同血压水平及疾病家族史对学生高血压信念得分的影响
        3.5.4 不同人口学特征对家长高血压信念得分的影响
        3.5.5 不同疾病史及家族史对家长高血压信念得分的影响
    3.6 调查对象高血压行为技能得分的单因素分析
        3.6.1 不同人口学特征对学生高血压基本行为技能得分的影响
        3.6.2 不同出生情况对学生高血压行为技能得分的影响
        3.6.3 不同疾病家族史对学生高血压行为技能得分的影响
        3.6.4 不同人口学特征对家长高血压行为技能得分的影响
        3.6.5 不同疾病史及家族史对家长高血压行为技能得分的影响
    3.7 调查对象高血压KAP问卷总分得分的单因素分析
        3.7.1 不同人口学特征对学生高血压KAP问卷总分的影响
        3.7.2 不同出生情况对学生高血压KAP问卷总分的影响
        3.7.3 不同血压水平疾病家族史对学生高血压KAP问卷总分的影响
        3.7.4 不同人口学特征对家长高血压KAP问卷总分的影响
        3.7.5 不同疾病史及家族史对家长高血压KAP问卷总分的影响
    3.8 调查对象高血压知识得分的多因素分析
        3.8.1 调查学生高血压知识得分的多因素分析
        3.8.2 调查学生家长高血压知识得分的多因素分析
    3.9 调查对象高血压信念得分的多因素分析
        3.9.1 调查学生高血压信念得分的多因素分析
        3.9.2 调查学生家长高血压信念得分的多因素分析
    3.10 调查对象高血压行为技能得分的多因素分析
        3.10.1 调查学生高血压行为技能得分的多因素分析
        3.10.2 调查学生家长高血压行为技能得分的多因素分析
    3.11 调查对象高血压KAP问卷总分的多因素分析
        3.11.1 调查学生高血压KAP问卷总分的多因素分析
        3.11.2 调查学生家长高血压KAP问卷总分的多因素分析
第4章 讨论
    4.1 儿童血压水平变化趋势
    4.2 儿童血压偏高检出情况
    4.3 儿童高血压知晓情况
        4.3.1 高血压诊断标准知晓情况
        4.3.2 高血压的治疗及预防相关知识知晓情况
    4.4 高血压KAP问卷得分的影响因素
        4.4.1 学生高血压KAP问卷得分影响因素
        4.4.2 学生家长高血压KAP问卷得分影响因素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3)延安市宝塔区6-15岁儿童皮脂厚度的流行病学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研究资料与方法
    1.研究内容
    2.研究方法
    3.统计学方法
    4.技术路线图
    5.质量控制
第二章 结果
    1.一般资料
    2.延安市宝塔区6~15岁儿童各项发育指标特点
    3.延安市宝塔区6-15 岁儿童超重、肥胖检出率的比较
    4.肥胖评价指标的相关性
    5.延安市宝塔区6-15 岁儿童超重、肥胖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三章 讨论
    1.延安市宝塔区6-15 岁儿童皮脂厚度发育状况
    2.延安市宝塔区6-15 岁儿童超重、肥胖的现状及影响因素
    3.对儿童预防超重、肥胖的建议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影响因素分析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4)福建省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流行现状及其与环状RNA的关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单词缩略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福建省学龄前儿童超重和肥胖流行现状
    1 前言
    2 对象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二章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学龄前儿童的生长情况
    1 前言
    2 对象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章 福建省学龄前儿童超重和肥胖环境影响因素研究
    1 前言
    2 对象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四章 特定环状RNA与学龄前儿童肥胖的关联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结论
研究局限性
参考文献
综述 环状RNA与肥胖的关联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5)儿童早期超重肥胖的孕期相关因素及DNA甲基化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全文缩写词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孕前体重状态、孕期血压状态与婴儿期12月龄体重状态的关联
    1.1 前言
    1.2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 研究结果
    1.4 讨论
    1.5 结论
    1.6 创新性与局限性
第二部分 孕前超重肥胖、母乳喂养持续时间与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的关联
    2.1 前言
    2.2 研究内容及方法
    2.3 研究结果
    2.4 讨论
    2.5 结论
    2.6 创新性与局限性
第三部分 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的脐血DNA甲基化机制研究
    3.1 前言
    3.2 研究内容及方法
    3.3 研究结果
    3.4 讨论
    3.5 结论
    3.6 创新性与局限性
参考文献
综述 儿童早期超重肥胖的孕期相关因素与 DNA 甲基化机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大连市某区学龄前儿童单纯性肥胖症现况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前言
(二)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2.1 调查方法
        2.2 调查工具
    3.样本量计算
    4.学龄前儿童肥胖的诊断标准与排除标准
    5.预调查
    6.质量控制
    7.资料整理与统计分析
    8.变量赋值说明
(三)结果
    1.一般情况描述
        1.1 研究对象一般情况
        1.2 父母情况
        1.3 新生儿出生情况
        1.4 家庭、生活、父母工作情况
        1.5 学龄前儿童饮食运动及日常生活情况
        1.6 父母健康知识行为态度
    2.单因素分析
        2.1 一般人口学特征与学龄前儿童肥胖的单因素分析
        2.2 父母方面因素与儿童肥胖关系的单因素分析
        2.3 出生情况与儿童肥胖关系的单因素分析
        2.4 家庭情况与儿童肥胖关系的单因素分析
        2.5 饮食及日常行为情况与儿童肥胖关系的单因素分析
        2.6 多因素分析
(四)讨论
    1.一般情况
    2.父母BMI与儿童肥胖
    3.年龄、性别因素与儿童肥胖
    4.孕期增重与儿童肥胖
    5.出生体重与儿童肥胖
    6.母乳喂养与儿童肥胖
    7.饮食结构与儿童肥胖
    8.父母文化程度及职业与儿童肥胖
    9.预防措施
(五)结论
(六)建议
(七)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学龄前儿童肥胖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大连市学龄前儿童营养发育情况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7)乌鲁木齐市35岁儿童龋病与肥胖的相关性及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内容及方法
        2.1 口腔检查
        2.2 体格检查
        2.3 诊断标准
        2.4 问卷调查
    3.质量控制
    4.统计方法
    5.技术路线图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8)云南省墨江县6-12岁儿童腰围与血压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9)上海中心城区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与高血压流行现状及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2.结果
    2.1 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及高血压检出情况
    2.2 学龄前儿童血压水平比较
    2.3 学龄前儿童高血压的影响因素
3.讨论
    3.1 超重肥胖呈流行态势
    3.2 超重肥胖儿童发生高血压风险增加
    3.3 慢性病的控制应从学龄前期开始
4.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与获得荣誉

(10)上海中心城区学龄前儿童高血压与肥胖的现状及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研究对象和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统计分析
结果与讨论
    一、调查基线状况
        结果
    二、 学龄前儿童高血压的分布
        结果
        讨论
        结论
    三、学龄前儿童肥胖的分布
        结果
        讨论
        结论
    四、儿童高血压和肥胖的相关性分析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出生体重与学龄前儿童血压的相关性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出生结局与儿童血压水平及血压偏高的关联[J]. 阳益德,袁姝倩,曾媛,谢铭,董彦会,黄淑贞,郑婵娟,马军. 卫生研究, 2022
  • [2]长春市某城区小学生和家长对儿童高血压认知现状调查分析[D]. 张敏. 吉林大学, 2021(01)
  • [3]延安市宝塔区6-15岁儿童皮脂厚度的流行病学调查[D]. 任亚亚. 延安大学, 2021(11)
  • [4]福建省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流行现状及其与环状RNA的关联研究[D]. 李国波. 福建医科大学, 2021
  • [5]儿童早期超重肥胖的孕期相关因素及DNA甲基化机制研究[D]. 孙嘉鸿. 华中科技大学, 2020
  • [6]大连市某区学龄前儿童单纯性肥胖症现况及影响因素研究[D]. 王洋. 大连医科大学, 2020(03)
  • [7]乌鲁木齐市35岁儿童龋病与肥胖的相关性及危险因素分析[D]. 郭发健.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8]云南省墨江县6-12岁儿童腰围与血压关系研究[D]. 黄橙. 昆明医科大学, 2019(05)
  • [9]上海中心城区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与高血压流行现状及相关性分析[D]. 霍言言.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10]上海中心城区学龄前儿童高血压与肥胖的现状及相关性分析[D]. 王卉.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学龄前儿童出生体重与血压的相关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