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雎”与“歌谈”的新意

“关雎”与“歌谈”的新意

一、《关雎》《葛覃》新义(论文文献综述)

乔一明[1](2020)在《南宋经筵讲《诗》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经筵讲读,是为皇帝讲经解史而开创的特殊教育活动。由于其教学目的和教学对象的独特性,所讲内容相对保守。南宋经筵讲《诗》受到同时期疑古废序思潮的影响不大,总体上尊《诗序》、依《正义》解诗。在字词训诂方面,南宋经筵讲《诗》绝大部分使用《毛传》、《郑笺》的解释;在《诗序》问题上,经筵学者尊崇《大序》,在《大序》的《诗》学逻辑下解《诗》讲《诗》,且大多数时候不反对《小序》,只是常会曲解《诗序》的原意,使之适合自己的《诗》学体系。对于诗篇中具体兴象或者具体句意的理解,经筵《诗》讲义与传统解《诗》体系存在一定差距,但差距不明显。总的来说,南宋经筵学者习惯在传统解《诗》体系下,委婉地加入自己的新观点。南宋经筵讲《诗》表现出新学术的倾向,并带有较强的政治干预意识。但这一特点在北宋经筵创立之初就已经存在了。经筵制度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功利性,学者和君主通过经筵,实现学术与政治的结合。南宋经筵继承了北宋学者企图通过学术启迪圣心的思路,意识到《诗》教在感召陶冶方面具有优势,但是受南宋羸弱的政治环境的制约,南宋经筵学者在讲《诗》活动中的政治实践比较肤浅。元明清三代经筵制度依旧存在,但其内核已经发生了嬗变。宋代以学政相辅为目的的经筵制度,在理学独尊的背景下变成巩固统治的工具。南宋建立起的《诗》教体系不再适合经筵发展的趋势,经筵《诗》教在元明清时期走向衰落。政治实践的受阻,使学者更多地转向学术理论建构。在南宋向内求索的学术风潮的影响下,南宋经筵学者建构了经筵《诗》学的三个层次,将学术实践的重心由政治干预转移到理论敷衍上来。南宋经筵《诗》学可以看做南宋《诗经》学在朝堂上的投射,同时也使《诗》教最上一层——君主教育,得到补充和完善。南宋时期,理学与心学得到蓬勃发展,许多着名理学家、心学家都曾担任过经筵官,并在传统解《诗》体系下各抒己见,表现出“旧瓶装新酒”的特点,促进了新学术思潮的官方化。其中,袁燮作为心学中强调功利的一派,在讲《诗》活动中加入了心学观念,同时将经筵讲《诗》活动作为经世致用的重要途径,试图通过经筵劝谏君主,裨补时政,在南宋经筵讲《诗》学者中具有代表性。南宋朝政疲敝,君主暗弱,对外卑柔,经筵学者有感于时事,在讲《诗》过程中掺杂了大量有关时政的建议,虽然收效甚微,但这种行为间接达到了将新学术应用于治国实践的目的,给新诗教观带来政治实践的机会。依据学者们建议的内容和侧重,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对社会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批评,给出解决办法;一类专门对宋金战争展开评论,劝谏君主以复国为念,刚健自强;第三类则是更为理论化系统化的治国理念。他们大部分借助所讲篇目进行劝谏,也有少部分几乎完全脱离《诗经》本身,自由发挥。南宋后期,理学在官方层面获得了相当的认可,这其中经筵讲《诗》活动功不可没。南宋朝廷在经筵讲《诗》的过程中,通过对新《诗》学观的支持,实现了官方意识形态层面上的选择。南宋官方诗学和宋代的心学、理学之间,是双向互动,互相建构的关系,而经筵讲《诗》则是沟通二者的重要桥梁,在南宋乃至整个宋代《诗经》学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姚道林[2](2020)在《出土文献与《毛传》训诂研究》文中指出从出土文献的角度来研究《毛传》训诂,最早可以追溯到宋代,後世学者对这一传统多有继承,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在吸收前(5以及当代学者的研究成果之上,利用出土文献对《毛传》训诂加以考察,其中结论或可证成《毛传》训诂之实、或可纠正《毛传》训诂之误。第一章是对《毛传》释词与解句的集中阐释。第一节主要论述《毛传》是如何利用声训和义训来解释字词,其中声训的内容可以概括爲“同音相训”“双声相训”“叠韵相训”“音近相训”四类,义训的内容可以概括爲“释一词之义”和“概括释义”两类。第二节主要阐释《毛传》如何解释诗句,我们从解释范围的大小将其分爲解释句意和串讲诗句两类。第三节首先论述《毛传》如何使用训诂术语;其次又讨论了《毛传》如何分析《经》文当中的语法关系,其中涉及《毛传》对语序、虚词的説明;最後我们讨论了《毛传》对“兴”体的论述。第四节是对《毛传》局限性的揭示,论述的焦点集中在“望文生训”之上,根据致误的原因本文将其分爲“因昧於古义而望文生训”“因不明假借而望文生训”两类。在第二章当中,我们以出土文献爲切入点,分别论证《毛传》释词之正确性以及《诗经》中的假借字。第一节首先对学界主要观点加以吸收,其後逐次论述“覃”“荒”“干城”“茨”“愉”等字词,认爲《毛传》对诸字词的训释正确可从。毛《诗》作爲古文经,其间借字多见,但《毛传》往往都能够作出准确的解释,所以第二节的内容主要关涉《诗经》中借字的训释。在这一节中,我们先後论述了“流”“履”“肃”“盬”等字,认爲诸字分别爲“摎”“礼”“蹙”“固”之借字。第三章是对《毛传》训诂的补充説明。本章共分爲两节,第一节主要是利用出土文献来释《毛传》未释之字词,第二节则是对《毛传》已释之字词加以补充。两节内容皆是从吸收学界已有成果入手,然後是对《诗经》字词的论证分析。其间提出“悠”爲“陶”之借字,当训爲“郁陶”;“委蛇”当以“蟡蛇”爲本字,本义可能指“蛇”;“强”爲“竞”之借字,当训爲“逐”;“毛物”当爲“屯(纯)物”之譌等观点。第四章是对《毛传》训诂的校正。本章按照《毛传》致误的原因,共分爲三小节。一、二两节分别从字形与语音入手校正《毛传》训诂,其间不仅佐证了“缝”爲“裘”之譌字、“廛”“亿”“囷”分别爲“缠”“繶”“稛”之借字、“中冓”“中垢”爲“中”之借字、“畅毂”爲“象毂”之借字,还提出了“阴靷”爲“靲靷”之借字的观点。此外,一、二两节还分析了校改《毛传》训诂所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其间包括字形、语音、字用与文意的有机统一。本章第三节是以吸收学界最新观点爲主要内容,由於学界对此诸例尚有争议,故本节将其归爲其他类,并不强行作解。在附录部分,我们对早期《诗经》文本的形成与流传作了几点思考,先後探讨了“早期《诗经》文本的形成与定型化”“早期《诗经》文本的流传”“《诗经》字词演变的原因”“《诗经》字词演变的时间綫”等问题。

脱彩琴[3](2020)在《《诗经·国风》篇章诗旨新説辑考》文中提出《诗经》作爲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一直备受学界的关注,历代学者对《诗经》的研究都曾作出了不少努力和贡献。社会、政治、经济等因素对诗旨的解读都産生了一定的影响,加之出土文献资料如阜阳汉简、龙岗秦简、郭店楚简、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等出土简牍材料的公布,爲《诗经》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亟需对《诗经》相关的研究成果进行整理,结合出土资料进行研究。《国风》部分前人评述资料较爲详实,且相关的出土材料也较多。故本文以《诗经·国风》的篇章诗旨爲研究对象,主要是以受到出土文献资料的启发而産生的《诗经·国风》篇章诗旨新説爲主进行汇辑与整理,并做相关问题的研究。《诗经·国风》的篇章诗旨新説,主要是对自《毛序》後的主要新説观点汇辑和对相关出土文献资料的研究。每个《国风》部分总述其包含诗篇、地理方位、国风特徵等内容,针对有较多争议和较多出土文献资料的诗篇进行详细的论证,并且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其余诗篇作简要论述处理,有较多资料者较爲详细论述。通过对《关雎》《葛覃》《卷耳》《柏舟》《木瓜》《采葛》《将仲子》《东方未明》《蟋蟀》《黄鸟》《隰有苌楚》《下泉》等十二篇诗歌的详细论述,尽可能探求诗经主旨,得出比较合理的结论。《关雎》教育世人,合乎礼法的感情才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规范。《葛覃》是讲“见其美必欲返其本”的人之共性。《卷耳》的诗旨问题还需更多出土文献资料来作爲旁证,解释爲“祭祀”或者“后妃之志”都是合乎情理的。《柏舟》篇可以参看上博简《孔子诗论》中相关的内容,孔子对此篇的评价可谓精准,仅仅一个“闷”字就表明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心境和现状,从纷杂的説法中寻得真谛。孔子对於这种怀才不遇之人是感到怜惜的,是感同身受的。《木瓜》是讲礼尚往来是人际交往应有的礼节,是一种情谊的表达。《采葛》的“爱妇”思想鲜明,应是传达相思之情,相恋的人之间一日不见犹如隔三秋之长,表达出主人公对采葛女子的强烈思念之情。《将仲子》是女子因礼教而拒絶男子的爱情诗,因此成爲宣扬女子教化的典范。根据最新的研究结论,《东方未明》是对辛勤官吏的赞美,此诗一改往日的怨刺説,应作爲赞美诗而言。《蟋蟀》一诗的思想主旨应当是作者在叹息时光易逝,同时隐含着劝诫人们应珍惜当下时光并及时行乐的一种复杂情绪。《黄鸟》是对人殉制度的厌恶和对“三良”的惋惜之情,认爲高尚品德之人都应有羞耻之心,用以警示劝谏後人。《隰有苌楚》是庆幸自己“无家”、“无室”,表现出主人公可与心上人婚配的喜庆激动之情。《下泉》当是爲“美荀跞”而作。

相宇剑[4](2019)在《出土文献《诗经》材料集释》文中提出《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编成於春秋时代,在後世的流传中成为儒家的核心经典之一。除了目前能见到的传世本《诗经》外,出土文献中也存在大量的《诗经》。对这些出土文献《诗经》材料,有必要结合传世本《诗经》进行整理研究,以期望达到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互相证明互相阐发的目的。将这两种系统的《诗经》进行对比研究,可以促进文字学、文献学等学科的发展。本文收录青铜器铭文、石鼓文、信阳楚简、郭店楚简、上博楚简、清华楚简、香港楚简、阜阳汉简、武威汉简、汉石经、汉铜镜、马王堆帛书、敦煌抄本、吐鲁番义熙文书等出土文献中所出现的《诗经》文本。另外安徽大学藏战国楚简中保存有目前所能见到最早的《诗经》文本,本文也将其收录。本文以《毛诗》的诗篇为序,逐篇逐句逐字比对,罗列众家之说,择善而从,在有必要补充的地方略下按语以作说明。本文涉及古文字、今文字、汉魏六朝俗体字等,利用文字之比对推进文献的整体研究,研究内容大致有以下几点:第一、通过对《诗经》异文的考察,在前人基础之上,总结出《诗经》异文大致有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俗体字、同义互换、衍文、脱文、倒文等九种,并对每个异文案例做出详尽的疏证。第二、利用传世文献文本可对读的优势,结合出土文献,将古文字、今文字和俗体字在文献的基础上综合比对,以期考索文字流变的规律。第三、立足出土文献,在对出土文献做出详细的分析後,检视传世《毛诗》,对今本《诗经》的形成以及今本《诗经》在各个时代的流变做出合理的推测。第四、充分结合出土文献,反思传统的《诗经》解释,期望在前人的基础上,对《诗经》的某些篇章做出更加合理的阐释。

高艳丽[5](2019)在《上博简《孔子诗论》所见“二南”诗篇诗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二南”是《诗经》的开篇之首,号称“王化之基”,到了后期,“二南”的地位逐渐升高,成为王室正乐的组成部分。“二南”中家庭伦理类的诗占了很大比重,诗中表达的礼乐精神和婚礼习俗是学者一直以来探讨“二南”诗的价值取向,起着教化民众、规范社会的作用。引发了不少学者关注,历来对“二南”诸篇的诗旨多有争议。2001年《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孔子诗论>》的公布,为此问题的阐释,带来了新的契机。《孔子诗论》是孔子研诗、论诗的重要着作,其中所评论《诗篇》共有60多篇,其中见于《周南》《召南》共8篇,主要是《关雎》、《汉广》、《鹊巢》、《卷耳》、《兔罝》、《甘棠》、《葛覃》、《樛木》。本文即是从《孔子诗论》出发,结合前人之说,对这八首诗的诗旨进行重新考究。结合《孔子诗论》中孔子对这八首诗的评论及诗文内容,大致可以分为四类,即婚姻爱情,包括《关雎》、《汉广》、《鹊巢》三首诗;人善任,包括《卷耳》、《兔罝》两首诗;原始民性,包括《甘棠》、《葛覃》二首诗;时来运转,包括《樛木》一首诗。每一类诗中又包含了诸多诗篇。首先是对以往的研究进行辨析。其次是从《孔子诗论》对该篇的相关评论出发,重新探讨这八首诗的诗旨。本文的基本观点为:《关雎》是一首礼约束下的男女求爱诗;《汉广》是一首男主人公守礼的智慧诗;《鹊巢》是一首遵循礼仪形式的婚嫁诗;《卷耳》是一首贵族弃妇诗;《兔罝》是一首君王知人善任的诗;《葛覃》是一首赞美归宁中敬本思想的诗;《甘棠》是一首赞美召公德行的反祖归宗诗;《樛木》是一首赞美君子因时机而获得福禄的诗。通过对《孔子诗论》评论的分析,“二南”中这八首诗的诗旨已经很清晰了,对“二南”这几首诗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张舒畅[6](2019)在《清末民初《国风》研究的发展与转变》文中研究表明清末民初是传统《诗经》学向现代《诗经》学转型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诗经》学从本质上发生了变化,从以传统教化思想为主导的经学变成了现代人文科学。在这一转型历程中,一个较为突出的特点是《国风》的地位提高和研究热度急剧上升。本文拟在清末民初《诗经》学的发展脉络之中对这一特殊现象进行探究,探讨这一时期《国风》研究的凸显意味着什么,在《诗经》学的转型过程中又发挥着怎样的作用,以及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第一章主要着眼于《国风》研究发展的特殊背景,对社会环境、经学发展、《诗经》学发展进行梳理,来揭示这一时期特殊的时代环境、学术生态,并在此基础上描述《诗经》学在清末民初转型的脉络,以求能在《诗经》学发展的整体中论述这一时期《国风》研究发展的“异变”。第二章具体描述《国风》研究在这一时期的发展。本章从经学研究向文学研究、经学研究向史料研究两个方面,来论述这一时期《国风》研究发生的转变。从经学研究到文学研究,这种研究方式的转向是清末民初《诗经》学转型最为突出的特征,它宣告《诗经》学脱离了传统经学的束缚,成为独立的现代人文科学。这一时期,文学视野下《国风》研究有以下三个较为重要的内容:一、《国风》的性质被重新界定为民歌;二、诗旨的重新阐释;三、《国风》中婚恋诗的解读热潮。《诗经》的史料研究体现了传统学术向现代学术转型的另外一个重要特征,即传统经学不再适应社会的发展,而在章太炎“六经皆史”的观念下实现了由经入史的转变。史料视野下《国风》研究的发展主要从以下方面论述:以《国风》为史料的历史学研究;以《国风》为史料的民俗学以及文化人类学研究。总体而言这一时期《国风》的史料研究还是很不成熟的,民俗学研究仅散见于个别学者的研究之中,不成系统,而文化人类学研究由闻一多开辟并取得了一定成就。第三章主要探讨《国风》研究在这一时期呈现出这种现象的原因。需要注意的是特殊时代背景下学术与社会的联系空前加强,因而《国风》研究中多含有学者们社会改造的思考。对《国风》研究发生影响的社会运动及思潮主要有:整理国故运动中贯穿的疑古思潮以及平民文学地位的提高。整理国故运动是这一时期胡适提出的具有统摄意义的文化运动,其中蕴含的整理传统学术之意本具有合理性,但疑古思潮则使其从“整理国故”变为“摧毁国故”运动。在贯穿着疑古思潮的整理国故运动下,《国风》的文学研究作为对《诗经》传统经学研究的反动,得到了学者们的大力提倡。除此之外,影响《国风》研究的第二个重要因素是平民文学地位的提高,这一历史趋势具有深厚的社会根源,“白话文运动”与“歌谣运动”都是这一历史趋势的具体表现,而“白话文运动”与“歌谣运动”又都不同程度的和《国风》的民歌阐释发生着关系。从根本上来说,《国风》的民歌阐释合于为白话文、为民间歌谣寻找远古传统的思考,因而得到学者们的特别关注。从这一时期《国风》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一时期《诗经》研究的诸多缺陷,比如学者们在材料采择上的倾向性、学者们的研究方法上的以今例古、胡适对《诗经》所下的“歌谣总集”定义,都是值得重新商榷的。五四时期的文化运动本就具有着强烈的时代性,“为社会”“为人生”的社会现实需求是那一代知识分子的普遍思考。在特殊的时代环境下,这本无可厚非,但是现在从《诗经》学发展的角度,我们应对清季民初的《国风》研究与《诗经》研究进行理性的反思。

张爽[7](2019)在《《诗经》“后妃说”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考察历代《诗经》注释中的“后妃说”阐释,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汉宋《诗经》学着作,对“后妃说”阐释的流变进行梳理,并联系时代思潮和学术背景探究变化的原因。在考察汉唐《诗经》学“后妃说”阐释时,笔者对《毛诗序》、《毛传》、郑《笺》、孔《疏》中的“后妃说”阐释进行了分析,“后妃说”是由《毛诗序》解释二南诗旨时提出,在《毛传》得以进入《诗经》文本解释,於郑玄又补充了后妃求淑女的内容,在《毛诗正义》中走向封闭解释系统。通过对“后妃说”与和二南文本义的对比研究,笔者发现发现二南与后妃本无关联,《小序》从《诗》的文本义中挖掘道德内涵,以强化文王、后妃教化主题。《小序》塑造了后妃的典范形象,并将后妃纳入王道教化体系中,对後世阐释影响深远。汉代後妃干政和主文谲谏的学术转向则是“后妃说”生成的原因。而《毛传》为了调和《诗》文本和“后妃说”,将后妃引入《诗》的文本解释中,以诗文本比附“后妃说”,丰富了《小序》塑造的后妃形象,还进一步调整训释思路以适应“后妃说”的解释。郑玄笺《诗》也是在《毛诗序》所确立的经学解释框架中进行的,但在一些具体问题的解释上与《毛传》产生了分歧。孔《疏》在毛诗解释系统中对毛、郑之说进行着调和,同时也不乏发明之论,使“后妃说”逐渐走向封闭,成为稳定的经典解释。在考察宋代理学影响下的“后妃说”阐释时,笔者选取两宋理学代表人物二程和朱熹进行分析,考察理学思想影响下“后妃说”的变化。二程借经典文本阐释其理学思想,将修齐治平、理学范畴上的“礼义”概念引入“后妃说”的阐释中。朱熹继二程理学思想之後,在南宋民族矛盾的背景下进一步强化了尊王思想,从修齐治平的角度将二南诗旨归於文王之化,将“后妃说”改造成为文王说。朱熹虽晚年主张废《序》,然而释二南多从《毛诗序》,其“文王之化”的阐释亦是在“后妃说”基础上衍生出来的。通过对汉、宋“后妃说”解释史的对比考察,笔者发现汉宋学者阐释“后妃说”受其时代思潮和学术背景的影响,将主流意识形态通过阐释引入《诗经》文本,并使之逐渐演变成稳定的解释。

何昆[8](2018)在《《诗经》民俗学阐释研究(1919-1949)》文中认为《诗经》自结集起一直是中国学术史上关注的重点,历代的《诗经》研究论着可谓汗牛充栋,但“五四”之前对《诗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经学、文字训诂、名物制度等方面,对《诗经》民俗的研究尚未成为关注点。五四新文化运动后,中西文化的交融碰撞激发出学者们的新思想,将传统《诗经》学研究中对民俗的关注大力发扬,使《诗经》民俗成为学术研究的重点之一。1919——1949年间,学术界名家辈出,学贯中西的学者们以新的观念重新审视《诗经》研究,在研究观念、研究领域、研究方法等方面多有创见。《诗经》不再被视为顶礼膜拜的经典,而是被视为民间歌谣总集。学者们开始采用新的研究视角、新的研究方法来阐释《诗经》,尤为突出的是对《诗经》民俗事象的研究有了突破性的进展。本篇论文包括绪论、正文、结语三个部分。绪论包括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所涉及的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第一章主要从近代社会转型与《诗经》新阐释;中西文化碰撞与《诗经》学研究新变;新式出版与《诗经》研究新风向三个方面对《诗经》民俗学阐释的文化背景进行了论述。第二章主要从新译今译与《诗经》民俗学阐释;文学史教科书与《诗经》民俗学阐释;民国期刊与《诗经》民俗学阐释三个方面对《诗经》民俗学阐释研究的成果进行归纳总结。第三章主要从由经到俗的《诗经》研究新局面和经俗交汇的《诗经》民俗学阐释特色两方面对《诗经》民俗学阐释研究的价值进行了论述。第四章主要对《诗经》民俗学阐释研究的意义和《诗经》民俗学阐释研究的局限进行了分析。结语主要对《诗经》民俗学阐释研究情况进行简要总结和展望。

朱学博[9](2018)在《两宋之际《诗经》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宋代是《诗经》学发展、演进的重要时期,它上承汉唐,下启明清,又以变古革新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方面,宋代学者突破了汉唐注疏的藩篱,开始注重研讨《诗经》的文学性质,宣发情性,丰富了《诗经》的文学阐释。另一方面,宋代理学的发展,开创了以理解《诗》的新篇章,形成了宋学特色的《诗经》学。此外,宋代学者疑《序》删《诗》,批驳毛郑,拓展了《诗经》学研究的视域,沾溉百代,启迪後学。回顾以往的宋代《诗经》学研究,学界对於名家名着、热点问题,研究深入而繁多,但有时亦令人感到有叠床架屋之嫌。譬如欧阳修、朱熹的《诗经》学研究论文都在百篇以上,同样的问题、相似的结论一再宣说。而对於一些空白领域却鲜有探索,许多碎片化的材料也没有串联,以至於很多重要的问题没有厘清。譬如两宋之际(北宋徽宗至南宋高宗),这一转折过渡时期的《诗经》学,至今没有人深入、全面梳理。有鉴於此,本论文对两宋之际的《诗经》学展开研究,先搜罗1佚了近10万字的两宋之际的三位重要《诗经》名家的着作;後以文献为本,全面研讨了此阶段的《诗》学,对於以往学界忽视的董逌、李樗、曹粹中、陈鹏飞等都有全面的讨论。尤其是杨时《诗义辨疑》、曹粹中《放斋诗说》、陈鹏飞《诗解》的1佚完成,一改三家《诗》学无本可考的局面,更澄清了以往诸多疑问。本文除去绪论、结论、附录以外,共有9章,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以专题研究为经,下编以专人专书研究为纬,在经纬交织中冀望可勾勒描绘出两宋之际这近七十年的《诗经》学面目。具体而言:上编共讨论了“两宋之际的《诗经》学嬗变”、“两宋之际《诗经》学的小学研究”、“两宋之际《诗经》学与经筵”、“两宋之际《诗经》学的文学阐释”这几个重要专题。此时期的《诗经》学嬗变主要在於两点:一是王安石新学的终结,二是对汉唐注疏的依傍与回归。王安石变法革新,其《三经新义》颁于官学,天下考生奉为圭臬,虽然新法后遭废除,批驳新学者亦多,然王安石《诗经新义》影响波及了北宋中後期,即便到了南宋依然很多学者研习讨论。两宋之际的杨时是批评荆公新学最为激烈的名家学者,其着《三经义辨》专攻王氏《三经新义》。而南宋初的李樗对王安石经说较为客观,虽然批评不少,但亦有赞扬与采纳王说者。总体来看,两宋之际是新学终结的时期,但也是部分经学家客观看待王安石经解的时期,因为随着时代的推移,新政变法已成过往,王氏《三经新义》和政治科举已无多大关系,学者可以以经学本位去审视探讨其学术中的短长。故虽诸家皆批评王氏为变法张目而曲解经文,但对王氏经说合理者亦多采信。众所周知,北宋欧阳修、苏辙掀起对於汉唐注疏的批驳,苏辙更是疑序派的代表学者。其後宋代学者“摆落汉唐”,兴起了疑经变古的巨澜。现今学者提及宋代经学,几乎无不标举“疑经变古”四字。然而,本文经全盘观照审视,对比各家经说,认为此时期的学者对於汉唐注疏依傍较多。各家经解不少是承习《毛诗注疏》的旧说,甚至多有节抄、化用注疏原文者。平心而言,北宋学者各逞才志、各自论说,突破汉唐藩篱,或如欧阳修者以诗心性情解《诗》,或如王安石者为变法张目而谈经立论,百家争鸣,极似战国诸子之风气。至南宋朱熹、吕祖谦等醇儒学者,宣扬义理圣化,聚徒讲学,矻矻兀兀,皓首穷年,极似汉儒风气。两宋之际正是自战国诸子之风到汉儒风的转折过渡时期,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依傍汉唐旧注的特点,这是以往学界所忽视的。两宋之际另一极为重要且有特色之处是此时学者对《诗经》小学的探索。最值得称道的是吴棫对《诗经》古音的探索,开创了古音古韵研究的先河,在中国音韵学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郑樵、李樗、曹粹中、董逌等众多学者对《诗经》的名物训诂、礼制度数皆有研究。此些都是北宋诸家所未涉及,而南宋继武者亦鲜的。譬如《诗经》古音的探索,虽然朱熹颇为关注,但其却误解了吴棫的音学理论,而产生了广受後代批评的叶音说。自吴棫之後,南宋再没有出现能和他比肩的《诗》古音研究者。南宋後期汉学训诂一派的《诗经》学者以王应麟为大成者,然而王氏对於三家诗异文的研究,仍有稍逊于两宋之际董逌之处。以往由於董逌《广川诗故》的亡佚,学界对这一问题缺乏清晰的认知。近年吴国武先生1佚了《广川诗故》,虞万里先生又发表了《董逌所记石经及其<鲁诗>异文》一文,才稍揭示了董氏《诗》学的重要价值。两宋之际的经筵由於资料亡佚很多,诸多问题难以考证了。不过此时期仍有三种《诗经》经筵讲义流传下来,即刘一止《毛诗讲义》、廖刚《毛诗讲义》、张纲《毛诗讲义》。此三种学界研究较少。对比来看刘一止的篇幅最短,廖刚、张纲涉及篇目较多,很能反映出当时经筵讲《诗》的特点。关於此时期《诗经》文学阐释的问题,本文主要从诸家学者对《诗经》艺术性质和艺术手法的探究、对诗歌理论和诗歌创作审美的影响展开讨论。此时的学者在继承欧阳修以情解《诗》的理论上,进一步注意探讨《诗经》所包含的人情、诗韵,摆脱经学本位,真正还《诗》之为诗的本来面目。譬如《诗经》中一些闲情、劳动的歌谣,此时一些学者可坦言其无王道教化深意,而是一时诗人闲情的歌咏,此无疑是摆脱传统毛诗学派的束缚,而能以文学体认诗情。自北宋起,学者开始标举《诗经》作为百代诗歌之祖的权威地位,批评鉴赏、指导诗歌创作。两宋之际正是这类诗歌艺术理论发展和凝结的时期,诗人、学者的研讨和宣说,大大丰富了宋代的诗歌理论。本论文下编是专人专书的研究,一共五章,讨论了杨时、董逌、陈鹏飞、曹粹中、李樗五位代表学者的《诗经》学。杨时的代表作是《诗义辨疑》,专为攻驳王安石之书而作。本文对此作了详细的讨论,还考证了杨时《三经辨疑》成书、流传的相关问题,澄清了学界以往的一些误解。董逌的《广川诗故》是此时最具特色的一部作品,文献价值巨大,可惜以往学者并未注意研究。董氏深谙训诂考据之学,金石古籍颇富,其《广川诗故》不但大量记录三家《诗》的异文,还引用了许多今已亡佚的唐前古书,不少记载是南宋後期王应麟也未曾见到的。本文对董氏徵引古书作了较为全面的梳理与辨证,力图揭示此一在宋代《诗经》学史中独树一帜的学者的学术内涵。陈鹏飞《诗经》最值得称道之处在於其对《鲁颂》诸篇思想艺术的批评,甚至提出了《鲁颂》可废的说法。曹粹中和李樗各自代表了地域性的《诗经》学研究。曹粹中是四明人,在两宋甬上《诗》学传承中具有重要地位。李樗是闽人,和林之奇开创了三山学派,其《毛诗详解》则反映了南宋前期三山学派的经学特色。总之,两宋之际的《诗经》学有继承、有新变,不仅在宋代《诗经》学史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整个中国古代经学史中亦有特殊的价值。本文力图通过文献的1考、阐释,全面深入的探究此时《诗经》学的面貌特质,彰显其在中国经学史中久被忽视而又亟需重视的历史地位。

荣国庆[10](2017)在《《诗经》诠释史研究》文中提出历代《诗经》注释文本都是社会政治、文化、思想影响下对《诗经》文本的诠释。在特定语境关照下的文人试图理解《诗经》文本呈现出的种种可能性,以及其持续涌现出的新意义,发现其作为经典的恒常存在。正如洪汉鼎在《诠释学与人文科学·总序》中说“经典的真理和意义的发生及展开是一个密切与人的生存相关联的永不止息,永不封闭的过程”,这就是经典诠释的价值和意义。《诗经》诠释史的研究就是以《诗经》诠释文本为对象,探究不同时代诠释意义生成的过程、方法和路径。《诗经》文本同其他经学文本一样,在中国政治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儒家学说的重要表现形式。在《诗经》的诠释过程中,既有儒家学说的前理解的规定性,又受到参与者所处社会话语体系的影响,是特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儒家学说的限定下,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这个体系,包括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等要素,形成了两种关系模式:从儒家学说的实践来看,儒家学说影响着《诗经》诠释者的思想,并限定着其对《诗经》解释的方法,因此诠释意义的发生呈现出“儒家学说——《诗经》——参与者——《诗经》新诠释的生成”模式,故《四库全书总目》以汉学、宋学两分法来勾勒其发展历程;从“说话人”以独特的社会文化视角去理解《诗经》,从中发现富有创新性的新学说,进而以此学说构建新的《诗经》诠释体系,表现为“说话人——《诗经》——儒家新学说——《诗经》新诠释”,《毛诗序》、郑玄《毛诗笺》、朱熹《诗集传》都属于这种模式。在这两种模式中,《诗经》所充当的角色完全不同,前者是儒学意义传承者,后者是新意义的创造者。说话人、儒家学说的演变、《诗经》文本的变迁就成为研究诠释史的基本因素,三者之间关系的考察也推动了《诗经》诠释史的四次大转折。一是由《诗》到《诗经》的转折。春秋时代是《诗经》诠释的萌芽阶段,孔子提出“诗教”说,把“诗三百”看成是“礼崩乐坏”的反动,是上古三代政治文明的产物,因此断章取义,借片语而言政,言简意远,成为政治、礼仪正统性的标志,因此以“兴、观、群、怨”解诗,归之于“思无邪”,演义出儒家文化追求和人格品性。朱熹《诗经集传序》说:“降自昭穆而后,寖以陵夷。至于东迁,而遂废不讲矣。孔子生于其时,既不得位,无以行劝惩黜陟之政,于是特举其籍而讨论之,去其重复,正其纷乱。而其善之不足以为法,恶之不足以为戒者,则亦刊而去之;以从简约,示久远,使夫学者即是而有以考其得失,善者师之,而恶者改焉。是以其政虽不足以行于一时,而其教实被于万世。是则诗之所以为教者然也。”“诗教”成为儒学的重要内容,《诗经》也完成了儒学化的进程,确定经学之首的位置。二是从“诗教”到“诗政”的转折。汉代经学诠释以“天人相应”立论,正如陆贾所说,后圣“乃定五经,明六艺,承天统地,穷事察微,原情立本。以绪人伦,宗诸天地,纂修篇章,垂诸来世。被诸鸟兽,以匡衰乱……天人合策,原道悉备。”五经要达到承天统地的作用,要施之于人,加之于政事,就必须从经书中发现至高无上的先知般的意义,《诗经》诠释理论的核心是寓意的解释,儒学各家也注重这种意义的发现,并且最终把发现的寓意上升到独立的富有意味的社会精神价值的高度,高悬于时代的上空,成为汉室政权建设中必须遵循的经,几乎与天道同一。由“诗教”而“诗政”,这一阶段《诗经》对于政治的干预和影响力达到最大。汉末,政教离散,郑玄以“复礼而归仁”为理论,取《毛诗》为底本,集汉代诠释方法于一家,构建了一个隐喻结构的《诗经》解释体系,完成了《诗经》汉学的华丽转身。三是“诗政”的失落和“诗理”的生成。“宋代士大夫的‘创造少数’从一开始便要求重建一个理想的人间秩序,当时称之为‘三代’之治。”(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理学”就是这一时期寻求解决社会问题的产物,以“理”释《诗经》,讲究涵泳,达于“性情之正”。《诗经》成为知识分子强化个人修养、施教化,实现普世价值的工具。朱熹《诗集传序》说:“于是乎章句以纲之,训诂以纪之,讽咏以昌之,涵濡以体之。察之情性隐微之间,审之言行枢机之始,则修身及家、平均天下之道,其亦不待他求而得之于此矣。”朱熹以“理”释《诗》,以《诗经》为物象,构建了一个以“天命”为最高道德模式的“理学”世界,涵咏其间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诗经》新诠释的第三次大转折由此开始。四是“诗理”的衰落和回归文本的追求。清代初期,出于调和文化、政治冲突的需要,康熙、乾隆两帝先后放弃了独尊朱子,独尊汉学的坚持,提出“折衷”理论。《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诗类》小序说“今参稽众说,务协其平。苟不至程大昌之妄改旧文,王柏之横删圣籍者,论有可采,并录存之以消融数百年之门户。至於鸟兽草木之名,训诂声音之学,皆事须考证,非可空谈。”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提法。“消融数百年门户之见”、“事须考证,非可空谈”,具体来说,就是以历代《诗经》注疏文本为研究对象,抛弃门户之见,以“实证”为前提,通过对历时性注疏文本的再理解、再评价,廓清《诗经》学思路,指导《诗经》学实践。从这样的视角来看,清初四库学者提出了《诗经》解释的新任务,就是超越历史语境限制,寻求解决历时性注疏作品冲突的解释策略。顾炎武、黄宗羲等大儒也力倡“经世”“求是”之学,试图以经学整理研究而达于“道”。也就是要剥离前人层层叠加在《诗经》上的诠释意义,回归文本。文献学、语言学诠释方法受到普遍关注,《诗经》诠释学进入了第四次大转折时期,朴学大兴,训诂、考据、辑佚、辨伪成为经学研究的主要内容,《诗经》文献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整理和研究。中国古代《诗经》诠释达到一个新的高潮。《诗经》诠释的四次大转折,使得《诗经》文本呈现出多角度、多元化的意义表达。考察诠释史,可以知见各种意义生成的过程、方法和路径,使今人不必食古不化,泥于是非之间,也可以借《诗经》个案的研究,尝试构建一个不同于西方解释学的中国文化视野下的诠释学体系。

二、《关雎》《葛覃》新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雎》《葛覃》新义(论文提纲范文)

(1)南宋经筵讲《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研究内容与意义
    二、相关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南宋经筵讲《诗》的学术渊源
    第一节 训诂依《传》《笺》
    第二节 在《诗序》框架下解诗
    第三节 传统解《诗》思想的继承
第二章 历史中的南宋经筵讲《诗》
    第一节 经筵治国的先声
    第二节 经筵《诗》教的衰落
第三章 南宋经筵学者的《诗》学创造
    第一节 经筵《诗》学的逻辑层次
    第二节 同而不同的南宋《诗》讲义
        一、张纲与《经筵诗讲义》
        二、张栻与《诗讲义》
        三、徐鹿卿与《诗讲义》
    第三节 个案分析之袁燮
        一、贵立君心
        二、经世致用
        三、性情皆善
第四章 南宋经筵讲《诗》的功用与意义
    第一节 南宋经筵学者的《诗》学实践
        一、针砭时弊
        二、宋金战争
        三、治国理念
    第二节 两条线索上的双向互动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2)出土文献与《毛传》训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毛传》训诂研究概述
    二、出土文献当中的《诗》类文献述要
    三、本文的研究目的及其意义
    四、关於本文相关问题的説明
第一章 《毛诗故训传》的内容及其特点
    第一节《毛传》关於字词的训释
    第二节《毛传》关於诗句的阐释
    第三节《毛传》关於训诂术语、语法关系以及“兴”体的説明
    第四节《毛传》训诂之局限
第二章 利用出土文献佐证《毛传》之训诂
    第一节 从出土文献的角度看《毛传》训诂之正确性
    第二节 从出土文献的角度来看《毛传》对於借字的解释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利用出土文献补充《毛传》之训诂
    第一节 利用出土文献释《毛传》未释之字词
    第二节 利用出土文献补释《毛传》已释之字词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利用出土文献校正《毛传》之训诂
    第一节《毛传》因文字错)而误释例
    第二节《毛传》因字词通假而误释例
    第三节《毛传》因其他原因而误释例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利用出土文献来研究早期《诗经》文本的形成所得到的一些启示
附录二《毛传》训诂词例表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诗经·国风》篇章诗旨新説辑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创新之处
一、《周南》篇章诗旨新说辑考
    1.《关雎》
    2.《葛覃》
    3.《卷耳》
    4.《樛木》
    5.《螽斯》
    6.《桃夭》
    7.《兔罝》
    8.《汉广》
    9.《汝坟》
    10.《麟之趾》
二、《召南》篇章诗旨新説辑考
    1.《鹊巢》
    2.《采蘩》
    3.《草虫》
    4.《行露》
    5.《殷其靁》
    6.《摽有梅》
    7.《小星》
    8.《江有汜》
    9.《野有死麇》
三、《邶风》篇章诗旨新説辑考
    1.《柏舟》
    2.《緑衣》
    3.《燕燕》
    4.《终风》
    5.《击鼓》
    6.《凯风》
    7.《雄雉》
    8.《匏有苦叶》
    9.《谷风》
    10.《式微》
    11.《旄丘》
    12.《静女》
    13.《新台》
四、《鄘风》篇章诗旨新説辑考
    1.《柏舟》
    2.《墙有茨》
    3.《桑中》
    4.《蝃蝀》
五、《卫风》篇章诗旨新説辑考
    1.《考盘》
    2.《硕人》
    3.《芄兰》
    4.《有狐》
    5.《木瓜》
六、《王风》篇章诗旨新説辑考
    1.《君子於役》
    2.《扬之水》
    3.《兔爰》
    4.《葛藟》
    5.《采葛》
    6.《大车》
    7.《丘中有麻》
七、《郑风》篇章诗旨新説辑考
    1.《缁衣》
    2.《将仲子》
    3.《叔于田》
    4.《大叔于田》
    5.《羔裘》
    6.《遵大路》
    7.《女曰鸡鸣》
    8.《有女同车》
    9.《山有扶苏》
    10.《蘀兮》
    11.《狡童》
    12.《褰裳》
    13.《丰》
    14.《东门之墠》
    15.《风雨》
    16.《子衿》
    17.《扬之水》
    18.《出其东门》
    19.《野有蔓草》
    20.《溱洧》
八、《齐风》篇章诗旨新説辑考
    1.《鸡鸣》
    2.《还》
    3.《着》
    4.《东方之日》
    5.《东方未明》
    6.《甫田》
    7.《卢令》
    8.《猗嗟》
九、《魏风》篇章诗旨新説辑考
    1.《葛屦》
    2.《汾沮洳》
    3.《园有桃》
    4.《十亩之间》
    5.《伐檀》
十、《唐风》篇章诗旨新説辑考
    1.《蟋蟀》
    2.《山有枢》
    3.《扬之水》
    4.《杕杜》
    5.《无衣》
    6.《有杕之杜》
    7.《葛生》
十一、《秦风》篇章诗旨新説辑考
    1.《车邻》
    2.《小戎》
    3.《蒹葭》
    4.《终南》
    5.《黄鸟》
    6.《晨风》
十二、《陈风》篇章诗旨新説辑考
    1.《宛丘》
    2.《东门之枌》
    3.《衡门》
    4.《东门之池》
    5.《东门之杨》
    6.《防有鹊巢》
    7.《月出》
    8.《泽陂》
十三、《桧风》篇章诗旨新説辑考
    1.《素冠》
    2.《隰有苌楚》
    3.《匪风》
十四、《曹风》篇章诗旨新説辑考
    1.《蜉蝣》
    2.《下泉》
十五、《豳风》篇章诗旨新説辑考
    1.《七月》
    2.《鸱鸮》
    3.《东山》
    4.《破斧》
    5.《伐柯》
    6.《九罭》
    7.《狼跋》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出土文献《诗经》材料集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论
    第一节 出土文献《诗经》材料概况
    第二节 出土文献《诗经》文字的歧异
    第三节 研究出土文献《诗经》材料的意义
第二章 国风集释
    第一节 周南
        关雎
        葛覃
        卷耳
        樛木
        螽斯
        桃夭
        兔罝
        芣苢
        汉广
        汝坟
        麟之趾
    第二节 召南
        鹊巢
        采蘩
        草虫
        采苹
        甘棠
        行露
        羔羊
        殷其靁
        摽有梅
        小星
        江有汜
        野有死麕
        何彼襛矣
        驺虞
    第三节 邶风
        柏舟
        绿衣
        燕燕
        日月
        终风
        击鼓
        凯风
        雄雉
        匏有苦叶
        谷风
        式微
        旄丘
        简兮
        泉水
        北门
        北风
        静女
        新台
        二子乘舟
    第四节 鄘风
        柏舟
        墙有茨
        君子偕老
        桑中
        鹑之奔奔
        定之方中
        蝃蝀
        相鼠
        干旄
        载驰
    第五节 卫风
        淇奥
        考盘
        硕人
        氓
        竹竿
        芄兰
        河广
        伯兮
        有狐
        木瓜
    第六节 王风
        黍离
        君子于役
        君子阳阳
        中谷有蓷
        兔爰
        葛藟
        采葛
        大车
        丘中有麻
    第七节 郑风
        缁衣
        叔于田
        大叔于田
        清人
        羔裘
        遵大路
        女曰鸡鸣
        有女同车
        山有扶苏
        蘀兮
        狡童
        褰裳
        丰
        东门之坛
        风雨
        子衿
        扬之水
        出其东门
        野有蔓草
        溱洧
    第八节 齐风
        鸡鸣
        还
        着
        东方之日
        东方未明
        南山
        甫田
        卢令
        敝笱
        载驱
        猗嗟
    第九节 魏风
        葛屦
        汾沮洳
        园有桃
        陟岵
        十亩之间
        伐檀
        硕鼠
    第十节 唐风
        蟋蟀
        山有枢
        扬之水
        椒聊
        绸缪
        杕杜
        羔裘
        鸨羽
        无衣
        有杕之杜
        葛生
        采苓
    第十一节 秦风
        车邻
        驷驖
        小戎
        蒹葭
        终南
        黄鸟
        无衣
        渭阳
        权舆
    第十二节 陈风
        宛丘
        东门之杨
        墓门
    第十三节 桧风
        隰有苌楚
    第十四节 曹风
        侯人
        鳲鸠
        下泉
    第十五节 豳风
        七月
        鸱鴞
        东山
        破斧
        伐柯
        九罭
        狼跋
第三章 小雅集释
    第一节 鹿鸣之什
        鹿鸣
        四牡
        皇皇者华
        常棣
        伐木
        天保
        采薇
        出车
        杕杜
        鱼丽
    第二节 南有嘉鱼之什
        南山有台
        湛露
        彤弓
        菁菁者莪
        六月
        采芑
        车攻
        吉日
    第三节 鸿雁之什
        祈父
        黄鸟
        斯干
    第四节 节 南山之什
        节南山
        正月
        十月之交
        雨无正
        小旻
        小宛
        小弁
        巧言
        何人斯
        巷伯
    第五节 谷风之什
        谷风
        蓼莪
        大东
        北山
        无将大车
        小明
        鼓钟
        楚茨
        信南山
    第六节 甫田之什
        甫田
        大田
        裳裳者华
        青蝇
        宾之初筵
    第七节 鱼藻之什
        鱼藻
        采菽
        角弓
        菀柳
        都人士
        采绿
        白华
        渐渐之石
第四章 大雅集释
    第一节 文王之什
        文王
        大明
        绵
        棫朴
        旱麓
        思齐
        皇矣
        灵台
        下武
        文王有声
    第二节 生民之什
        生民
        既醉
        凫鷖
        假乐
        公刘
        泂酌
        民劳
        板
    第三节 荡之什
        荡
        抑
        桑柔
        云汉
        崧高
        烝民
        韩奕
        江汉
        瞻卬
        召旻
第五章 颂集释
    第一节 周颂
        清庙
        烈文
        昊天有成命
        潜
        雝
        闵予小子
        访落
        敬之
        良耜
        赉
        般
    第二节 鲁颂
        駉
        有駜
        泮水
        閟宫
    第三节 商颂
        那
        烈祖
        玄鸟
        长发
        殷武
参考文献
致谢

(5)上博简《孔子诗论》所见“二南”诗篇诗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第2章 婚姻爱情:《关雎》、《汉广》、《鹊巢》
    2.1 “《关雎》之改”
        2.1.1 《关雎》诗旨众说辨析
        2.1.2 《关雎》诗旨新探
        2.1.2.1 追求方式之“改”
        2.1.2.2 思想观念之“改”
    2.2 “《汉广》之智”
        2.2.1 《汉广》诗旨众说辨析
        2.2.2 《汉广》诗旨新探
        2.2.2.1 知礼法
        2.2.2.2 知时机
    2.3 “《鹊巢》之归”
        2.3.1 《鹊巢》诗旨众说辨析
        2.3.2 《鹊巢》诗旨新探
        2.3.2.1 礼法之“归”
        2.3.2.2 归宿之“归”
    2.4 小结
第3章 知人善任:《卷耳》、《兔罝》
    3.1 “《卷耳》不知人”
        3.1.1 《卷耳》诗旨众说辨析
        3.1.2 《卷耳》诗旨新探
        3.1.2.1 “不知人”之主人公
        3.1.2.2 “不知人”之因
        3.1.2.3 “不知人”之果
    3.2 “《兔罝》其用人,则吾取”
        3.2.1 《兔罝》诗旨辨析
        3.2.2 《兔罝》诗旨新探
    3.3 小结
第4章 原始民性:《葛覃》、《甘棠》
    4.1 “《葛覃》,得氏初之诗”
        4.1.1 《葛覃》诗旨众说辨析
        4.1.2 《葛覃》诗旨新探
        4.1.2.1 民性之行—归宁
        4.1.2.2 民性之源—敬本
    4.2 “《甘棠》之报”
        4.2.1 《甘棠》诗旨众说辨析
        4.2.2 《甘棠》诗旨新探
        4.2.2.1 民性报之以德
        4.2.2.2 民性报之以敬
    4.3 小结
第5章 时来运转:《樛木》
    5.1 “《樛木》之时”
        5.1.1 《樛木》诗旨众说辨析
        5.1.2 《樛木》诗旨新探
        5.1.2.1 天赐良机
        5.1.2.2 努力待时
    5.2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6)清末民初《国风》研究的发展与转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研究缘起
    研究现状
    研究意义
    概念界定
第一章 《国风》研究的特殊背景
    第一节 社会及经学背景
        一、社会背景:结构变革中的中国
        二、经学背景:最后的挣扎与没落
    第二节 《诗经》研究的发展历程
        一、经今古文之争下的《诗经》研究
        二、近代视角解读《诗经》的尝试
        三、现代《诗经》学的开创
第二章 《国风》研究的发展与转变
    第一节 文学视野下的《国风》研究
        一、《国风》为民歌
        二、婚恋诗的解读热潮
        三、诗旨的重新阐释
    第二节 史料视野下的《国风》研究
        一、《国风》的历史学研究
        二、《国风》的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研究
第三章 《国风》研究转变的原因
    第一节 整理国故与疑古思潮
        一、整理国故运动
        二、疑古思潮
    第二节 平民文学地位的提高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诗经》“后妃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选题缘起
    研究状况及成果回顾
    研究重难点
第一章 《毛诗序》“后妃说”研究
    第一节 “后妃说”和文本义的比较研究
    第二节 《毛诗序》“后妃说”的影响
    第三节 《毛诗序》提出“后妃说”的原因
第二章 《毛传》“后妃说”研究
    第一节 将后妃引入《诗》文本解释中
    第二节 改造字词训释以阐释“后妃说”
    第三节 运用起兴手法阐释“后妃说”
第三章 郑玄“后妃说”研究
    第一节 郑玄对“后妃说”的继承
    第二节 郑玄对“后妃说”的调整
第四章 孔《疏》“后妃说”研究
    第一节 孔《疏》对毛、郑的继承
    第二节 孔《疏》蕴含的变化
第五章 二程“后妃说”研究
    第一节 以修齐治平阐释”后妃说”
    第二节 引入礼义阐释“后妃说”
第六章 朱熹“后妃说”研究
    第一节 朱熹的理学思想与二南
    第二节 朱熹将”后妃说”改造为文王说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诗经》民俗学阐释研究(1919-1949)(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新文化背景下的《诗经》民俗学阐释
    第一节 近代社会转型与《诗经》新阐释
        一、晚清社会转型与《诗经》阐释的近代化倾向
        二、军阀政治与民俗学科建设
    第二节 中西文化碰撞与《诗经》学研究新变
        一、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新变
        二、《诗经》学研究新变
    第三节 新式出版与《诗经》研究新风向
        一、三大书局《诗经》着作出版情况
        二、三大书局《诗经》着作出版特点
        三、新式出版对《诗经》研究新变的推动作用
第二章 《诗经》民俗学阐释研究的成果(1919-1949)
    第一节 新译今译与《诗经》民俗学阐释
        一、《诗经》性质的新阐释
        二、《诗经》篇章的新分类
        三、诗篇解读的新内涵
    第二节 文学史教科书与《诗经》民俗学阐释
        一、“新文学”视野下的《诗经》民俗学阐释
        二、“俗文学”视野下的《诗经》民俗学阐释
        三、“社会学”视野下的《诗经》民俗学阐释
    第三节 民国期刊与《诗经》民俗学阐释
        一、女性视角下的《诗经》民俗学阐释
        二、科技视角下的《诗经》民俗学阐释
        三、生活视角下的《诗经》民俗学阐释
第三章 《诗经》民俗学阐释研究的价值(1919-1949)
    第一节 由经到俗的《诗经》研究新局面
        一、以民主和科学为支点的《诗经》民俗学阐释
        二、以乐歌为切入点的《诗经》民俗学阐释
        三、以民俗学方法对《诗经》进行新阐释
    第二节 经俗交汇的《诗经》阐释新特色
        一、以“俗”证“文”
        二、以“诗”为“史”
        三、移风易俗
第四章 《诗经》民俗学阐释研究的意义与局限(1919-1949)
    第一节 《诗经》民俗学阐释研究的意义
        一、采用《诗经》研究的新方法
        二、取得《诗经》研究的新成果
        三、呈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第二节 《诗经》民俗学阐释研究的局限
        一、研究方法急于求新
        二、研究范畴过于集中
        三、研究成果存有争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民国三大书局《诗经》着作出版情况统计表
    附录二 :民国期刊中《诗经》新译情况统计表(1919-1949)
    附录三 :许啸天《分类诗经》中的“风俗”类篇目
    附录四 :《分类诗经》中的“风俗”类各篇题旨
    附录五 :《民国丛书》中与《诗经》研究有关的文学史着作(1919-1949)
    附录六 :民国期刊中《诗经》民俗学阐释情况分析表(1919-1949)
    附录七 :民国期刊中《诗经》研究情况统计表(1919-1949)
    附录八 :1933年各大学国文入学试卷题型一览表
    附录九 :《论语》中《诗》《礼》并提的情况
    附录十 :《开明国文讲义》选文统计表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两宋之际《诗经》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宋代《诗经》学的分期
    二、选题的研究意义
    三、选题研究现状分析
    四、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基本架构
上编
    第一章 两宋之际的《诗经》学嬗变
        第一节 两宋之际对荆公新学的批判与接受
        一、两宋之际的新学
        二、杨时《三经义辨疑》
        三、对王安石经解的评价回归客观
        第二节 两宋之际的儒学与《诗经》学
        一、尚义而轻辞
        二、涵咏与体会
        三、政教与义理价值的宣扬
        第三节 对汉唐注疏的依傍与回归
        一、北宋疑经思潮及对其的反思
        二、两宋之际《诗》学对汉唐注疏的依傍
        第四节 集解之学的兴盛
    第二章 两宋之际《诗经》的小学研究
        第一节 两宋之际《诗经》音韵研究
        一、《诗经》音韵研究概况
        二、吴棫及其《诗经》音韵研究
        第二节 两宋之际《诗经》名物训诂研究
        一、礼制名数的研究
        二、鸟兽草木名物的研究
        第三节 郑樵的《诗经》名物研究
        一、《昆虫草木略》的成书与体例
        二、《昆虫草木略》的特色
        三、郑樵名物研究的意义
    第三章 两宋之际的《诗》学与经筵
        第一节 两宋之际的经筵讲《诗》活动
        一、徽宗朝经筵官与蔡京党关系
        二、徽宗朝经筵不进讲《国风》
        三、钦、高宗朝经筵兴废与刘一止《下武》诗讲义
        第二节 廖刚及其《毛诗讲义》
        一、廖刚出任经筵侍讲及进《毛诗讲义》时间
        二、廖刚《毛诗讲义》的内容与特点
        三、廖刚《毛诗讲义》的思想内涵
        第三节 张纲及其《毛诗讲义》
        一、《毛诗讲义》概况
        二、《毛诗讲义》的思想内涵
        小结
    第四章 两宋之际《诗经》学的文学阐释
        第一节 对《诗经》文学性质与艺术手法的探究
        第二节 对《诗经》文学阐释的具体方式
        第三节 对诗歌理论及创作的影响
下编
    第五章 杨时《诗经》学研究
        第一节 杨时《诗义辨疑》1考
        第二节 《毛诗辨疑》对荆公新学的驳正
        第三节 杨时《诗经》学的内涵特色
        第四节 杨时《诗经》学的不足与局限
    第六章 董逌《诗经》学研究
        第一节 董逌生平与《广川诗故》
        第二节 董逌对三家《诗》的考辨
        第三节 董逌所引崔灵恩《集注》考辨
        第四节 董逌所引其他古书旧注辨正
        第五节 董逌《诗》学思想及其影响
    第七章 陈鹏飞《诗经》学研究
        第一节 陈鹏飞生平与学术
        第二节 陈鹏飞《诗解》内容与《诗》学观
        第三节 陈鹏飞《诗解》的特色
        第四节 陈鹏飞《诗解》的影响
    第八章 曹粹中《诗经》学研究
        第一节 曹粹中生平及其《放斋诗说》
        第二节 《放斋诗说》的内容特色
        第三节 曹粹中的《诗》学观
        第四节 曹粹中《诗》学地位与影响
    第九章 李樗《诗经》学研究
        第一节 李樗家世与生平
        第二节 李樗《毛诗详解》及其解经方法
        第三节 李樗的《诗》学观
        第四节 李樗对王安石《诗》学的总结
        第五节 《毛诗详解》的优点与不足
        第六节 李樗《毛诗详解》的历史地位与价值
        小结
结语
附录:两宋之际《诗经》学着作1佚稿
参考文献
后记

(10)《诗经》诠释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先秦时代——《诗经》诠释的发生
    1.1 先秦《诗经》相关文献与研究
        1.1.1 史部文献
        1.1.2 子部文献
        1.1.3 经部文献
        1.1.4 出土文献
    1.2 先秦文献引《诗》研究成果
    1.3 先秦《诗经》诠释前提
    1.4 从“场景释义”到“言语释义”——春秋《诗》学诠释的开端
    1.5 儒家的《诗》论和《诗》用
第二章 汉代《诗经》诠释思想
    2.1 汉代《诗经》诠释史料整理与研究
    2.2 史料所见《诗经》诠释思想的变迁
    2.3 汉代《诗经》学派概述——以《史记》《汉书》《后汉书》描述为中心
    2.4 汉代鲁诗学派内部有分歧
    2.5 汉代《诗经》诠释与政治的结合与疏离——《诗经》经学化路径考论
    2.6 郑玄《毛诗笺》诠释思想研究
第三章 魏晋——唐《诗经》诠释的转折
    3.1 魏晋南北朝《诗经》文献史料
    3.2 魏晋南北朝文化话语重构《诗经》文化地位的下行
    3.3 魏晋南北朝古学复兴与《毛诗》中心化
    3.4 儒、释、道、玄影响下《毛诗》诠释新义的发生
    3.5 《毛诗正义》与唐初文化建设
    3.6 《毛诗正义》诠释学思想研究
第四章 宋代《诗经》诠释思想研究
    4.1 宋代《诗经》文献史料
    4.2 宋代《诗经》诠释思想的变迁——政治哲学、审美经验到形而上的追求
    4.3 朱熹《诗集传》诠释思想研究
        4.3.1 《诗经》诠释体系的构建
        4.3.2 朱熹《诗经》诠释的基本方法和路径。
第五章 元代《诗经》诠释研究
    5.1 元代《诗经》文献研究
    5.2 明、清两代对元代《诗经》文献的评价
    5.3 元代《诗经》诠释研究
第六章 明代《诗经》诠释研究
    6.1 明代《诗经》文献述要
    6.2 明代《诗经》诠释研究
第七章 清代《诗经》诠释思想的新突破
    7.1 清代《诗经》文献研究
    7.2 清初汉学的追求与清代学术品格的确立
    7.3 清代“折衷”诠释思想的形成与实践——以《四库全书总目·诗经》为例
    7.4 附论:纳兰容若与《四库全书荟要》提要
    7.5 后四库时代《诗经》诠释的路径与方法
        7.5.1 《诗经》文献学诠释的实践——以段玉裁《毛诗诂训传定本》,阮元《毛诗校勘记》为例
        7.5.2 阮元《诗经注疏校勘记》诠释方法与条例
    7.6 语文学诠释方法实践
        7.6.1 语文诠释学方法论的理论准备
        7.6.2 语文学诠释方法的实践
    7.7 语文学诠释方法的反正与今文诗学的发生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四、《关雎》《葛覃》新义(论文参考文献)

  • [1]南宋经筵讲《诗》研究[D]. 乔一明.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2]出土文献与《毛传》训诂研究[D]. 姚道林. 安徽大学, 2020(07)
  • [3]《诗经·国风》篇章诗旨新説辑考[D]. 脱彩琴.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4]出土文献《诗经》材料集释[D]. 相宇剑. 安徽大学, 2019(02)
  • [5]上博简《孔子诗论》所见“二南”诗篇诗旨研究[D]. 高艳丽. 长春理工大学, 2019(01)
  • [6]清末民初《国风》研究的发展与转变[D]. 张舒畅. 河南大学, 2019(01)
  • [7]《诗经》“后妃说”研究[D]. 张爽. 武汉大学, 2019(06)
  • [8]《诗经》民俗学阐释研究(1919-1949)[D]. 何昆. 黑龙江大学, 2018(06)
  • [9]两宋之际《诗经》学研究[D]. 朱学博. 华东师范大学, 2018(02)
  • [10]《诗经》诠释史研究[D]. 荣国庆. 山西大学, 2017(04)

标签:;  ;  ;  ;  ;  

“关雎”与“歌谈”的新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