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意见的可信度和整体可信度

专家意见的可信度和整体可信度

一、专家意见的可信度与综合可信度(论文文献综述)

张宗敏[1](2021)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媒体传播对公众风险感知的影响研究 ——以新冠肺炎疫情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贝克在阐述风险社会理论时指出,人们处在一个充满危机和风险的社会中,除了自然灾害的威胁外,人类还面临各种不可预测的危机。自进入21世纪之后,己发生多起影响广泛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从2003年的SARS事件,到2009年的甲型H1N1流感、2014年的埃博拉疫情,再到2019年末的新冠肺炎疫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仅严重威胁了公众的生命健康安全,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和秩序稳定也造成了极大的干扰。对于公众而言,新冠肺炎疫情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不确定性,因而人们需要通过各种渠道搜寻信息,以降低对于疫情风险感知的不确定性,同时形成关于疫情的主观感知,进而指导行为。媒体是人们获取疫情相关信息的重要手段,通过媒体报道,人们能够获得有关疫情发展情况、应对措施、政策解读、个人行动建议等一系列信息。媒体传播与公众风险感知研究一直是风险传播研究的热门话题。2019年末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是近年来最严重、影响范围最广泛的全球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本文以新冠肺炎议题为具体的研究案例,借助问卷调查的方法,从传播效果研究的视角考察了媒体传播对于公众风险感知的塑造与影响,具体而言,考察了包括媒介使用、信息关注度、媒体可信度在内的媒介相关要素对于风险感知的影响;同时,本文还对信息处理策略的中介效用进行了研究。新冠肺炎疫情充分显示了风险的两个重要特点:严重性和不确定性。通过对问卷调查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媒介使用对于公众风险感知程度具有一定影响,其中,电视使用时长会对风险严重性感知产生显着正向影响,对于风险不确定性感知则具有负向预测效果。公众对于不同媒体渠道传播的相关信息的关注也会显着影响其对于风险严重性的感知,公众越是关注电视和网站发布的信息,他们对于新冠肺炎疫情风险严重性的认知就越强烈。公众对于媒体的信任程度也会极大的影响其对于风险的判断和估计,就渠道可信度而言,公众对于报纸、电视、网站越是信任,其对于新冠肺炎疫情风险的严重性感知就越高;就信源可信度而言,公众对于政府机构及官员、专家学者的信赖程度越高,他们对于风险的认知水平就越低。

王海鸽[2](2021)在《突发事件下短视频信息可信度评价研究 ——以抖音平台为例》文中认为随着数字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我国互联网人数呈指数式上升,其中短视频用户占比逐年增多,在这样的大环境背景下强化短视频信息的可信度就显得十分重要了,此外因突发事件类的信息具有不确定性、突发性、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等特征,进行突发事件下短视频信息可信度的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对于稳定民心、抑制谣言、打造良好的短视频环境等有着重要的意义。抖音短视频平台一直以来都深受短视频用户的喜爱,对其的钟爱度很高,在我国短视频平台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因此本文以抖音短视频用户为研究对象,探索突发事件下短视频信息可信度的评价指标体系。本文希望借助该评价指标体系帮助短视频平台打造高质量的信息氛围,为短视频用户辨析相关突发事件类的信息是否可信提供依据、为短视频发布者优化视频的内容提供参考价值。首先,本文在对短视频、突发事件下短视频、信息可信度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对短视频、短视频信息、突发事件以及可信度基本概念进行了阐述。其次,依据国内外相关文献对信息可信度评价的指标维度划分,再根据引爆点理论、媒介丰富性理论以及从众效应理论,最终确定了突发事件下短视频信息可信度评价的3个一级指标和10个二级指标。最后,选择相关领域内的专家对评价指标进行打分,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指标进行权重设计,通过yaahp软件计算出各个评价指标的单层权重和总权重,进而构建出突发事件下短视频信息可信度的评价指标体系。为了证明本文提出的突发事件下短视频信息可信度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有效性和有用性,本文选取了2020年7月7日话题热度较高的“人民日报”和“某县自媒体”发布的“XX公交车坠湖事件”为应用实例研究对象进行评价分析。通过对特例的调研与分析,给出了强化短视频平台自身管理、加强短视频用户的信息素养以及规范短视频发布者行为三方面的建议。

王海青[3](2021)在《电商直播信息可信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电商直播作为一种信息传播的渠道和方式不断向大众传递着相关信息。2020年是电商直播元年,随着新冠疫情的突袭,电商直播行业迎来了井喷式的发展。但是电商直播行业发展的同时却也出现了许多行业问题,数据造假、虚假信息、产品质量等问题时有发生,加上电商直播中的信息数据不够透明化,导致消费者对电商直播信息的真假很难分辨,自身权益受到了侵害。虽然2020年下半年上线了人民网“直播投诉平台”,许多电商直播相关的政策法规也相继出台,但这些并没有完全杜绝数据造假、虚假信息、虚假营销等电商直播行业乱象。因此,笔者希望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电商直播信息可信度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电商直播中信息可信度的评价来促进电商直播行业的良性发展,打击数据造假、虚假信息、虚假营销等电商直播行业乱象。首先,本文在对电商直播和信息可信度两方面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对电商直播和信息可信度进行了介绍,并对施拉姆信息传播理论、信息服务理论、人际交互理论和用户信息行为理论进行了阐释。其次,确定了电商直播信息可信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所依据的四项基本原则,并根据相关理论、已有文献研究和用户访谈初步确定了电商直播信息可信度评价指标。然后,选择电商直播信息可信度评价相关领域的专家对评价指标进行打分,确定了最终的4个一级评价指标和15个二级评价指标,接着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指标权重进行设计,计算得出各个评价指标的单层权重和总权重,进而电商直播信息可信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完成。最后,通过志愿者调查评分对电商直播信息可信度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实证研究,通过志愿者对五场电商直播的评价打分,来验证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合理性,并从主播、电商直播平台、商家、用户和监管部门五个方面提出相应建议。本文希望社会各界能有一套完整的电商直播信息可信度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对电商直播信息可信度进行准确评价,借此能对电商直播行业的各方面进行规范和调整,使电商直播中的信息更加透明化,可以减少电商直播中的数据造假、虚假信息、虚假营销等问题,确保电商直播信息的真实性。

王中[4](2020)在《民事科学证据可靠性认定实证研究》文中认为依据说服理论,审判人员在科学证据审查认定过程中,存在中央路径与外围路径两种不同的决策路径选择,当审判人员选择中央路径时会依据科学证据实质内容所提供的信息做出可靠性认定决策,而当选择外围路径时则会依据科学证据实质内容以外的启发式信息做出可靠性认定决策。且依据相应证据学理论基础,以及即行的证据制度与规则,民事诉讼中的审判人员在科学证据可靠性认定方面具有较大的自由裁量空间,因此存在审判人员依据其所具有裁量权限选择不同路径做出科学证据可靠性认定决策的可能性。据此,从应然层面上来说,审判人员在具体科学证据可靠性认定过程中决策路径存在多种可能性,且决策路径的具体选择受到认知动力、认知能力等内部因素,以及科学证据提供者出庭、辅助意见等外部因素的共同影响。并且,审判人员在具体个案中的决策路径选择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存在于不同路径之间切换的可能。而审判人员在决策过程中的路径切换,也会导致实质性因素与启发式因素对其决策结果产生共同影响。由于针对我国审判人员在科学证据审查认定方面认知能力的质疑广泛存在,在明确应然决策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选取鉴定意见为实证分析所涉及的具体科学证据类型对我国科学证据可靠性认定实践中审判人员实然决策行为进行检验。首先,通过适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从中国裁判文书网以及国家司法鉴定名录网获取包含三大类鉴定意见的裁判文书作为样本数据。其次,将科学证据可靠性程度具体化为鉴定意见在实践决策过程中被认定为具备真实性的概率,同时从样本数据中提取机构认证认可、平均司法鉴定人数、平均高职人数、鉴定机构年龄与司法机关委托案件比例作为自变量,审判组织形式、当事人异议、鉴定人答复、辅助意见以及诉争利益等作为调节变量,以及鉴定委托主体与鉴定意见类别作为控制变量。最后,通过构建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别对启发式因素与科学证据可靠性之间的相关性,以及调节变量对启发式因素与科学证据可靠性之间相关性的调节作用进行实证分析。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平均鉴定人数与司法机关委托业务比例对科学证据可靠性产生了显着的正向影响,诉争利益对司法机关委托业务比例与科学证据可靠性之间的相关性起到了显着调节作用。该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包括司法鉴定人数以及司法机关委托案件比例在内的启发式信息对审判人员关于鉴定意见可靠性认定的决策产生了显着影响,并且诉争利益越大,启发式信息对于审判人员决策的影响越大。基于应然决策模型对实证分析结果进行解读证实,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审判人员具备一定与科学证据可靠性认定相关的认知能力,但其所具有的认知能力不足以使其完全通过审查科学证据实质内容来形成关于科学证据可靠性的内心确信,因而需要进一步借助其他外部启发式信息做出关于科学证据可靠性认定的具体决策。无论是基于审判人员在科学证据可靠性认定中认知能力缺陷本身,还是在认知能力缺乏时所依据的替代解决方案,均会导致审判人员关于科学证据可靠性的审查认定结果缺乏准确性。据此,可以得出关于审判人员科学证据审查认定行为正当性探讨的结论,即我国司法实践中审判人员科学证据可靠性认定行为缺乏正当性。由于审判人员不具备对科学证据实质内容进行全面有效审查的认知能力,除影响科学证据可靠性认定的准确性外,还可能进一步影响案件事实认定的权威性,并最终从整体上导致司法公信力的下降。因此,完全有必要对我国司法实践中审判人员评价科学证据可靠性的相关行为与机制进行规范。在充分考虑包括审判人员认知能力提升方式的多样性、认知能力缺失的不可避免性,以及经验信息的可调整性基础上,可以从提升审判主体内容认知能力、加强科学证据审查认定辅助机制,以及完善经验信息调整相关机制等几个方面对审判人员认定科学证据可靠性的具体行为进行规制。

孟鹏洋[5](2020)在《基于一致性检验的犹豫模糊集评价方法研究 ——以扶贫搬迁选址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犹豫模糊集是由包含了若干个可能值的隶属度元素组成的集合。独特的集合形式使得犹豫模糊集能够更加细腻地描述待评价事物的不确定性,这高度契合了现实评价问题中普遍存在的犹豫情形。犹豫模糊集也因此被广泛的应用到了各种评价问题中。然而,正是因为形式上具有特殊性,一般的模糊集一致性检验方法并不能适用于犹豫模糊集。因此,亟需针对犹豫模糊集的特殊性开展一致性检验的方法研究。本文充分考虑犹豫模糊集的特殊性,深入研究新的一致性检验方法。在相似度、距离测度、T统计量等领域进行了系统地研究和探索,得出了具有一定实用性和创新性的一致性检验方法,并将其引入到评价的过程中。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对犹豫模糊集的距离测度进行研究,发掘基于距离测度的一致性检验方法。以犹豫模糊集成算子为基础,分别得出各犹豫模糊元的集成值,进而得出各犹豫模糊元的元内距离测度。通过评估和分析距离测度来评估一致性,以达到检验目的。(2)从犹豫模糊元的不确定性出发,将T检验方法引入到了检验犹豫模糊集一致性的过程中。灵活运用T检验原理,判别出犹豫模糊元内是否具有显着差异的偏差分布,进而判断犹豫模糊集的一致性。为验证方法的有效性和可靠性,论文分别在有无可信度条件下横向对比该检验方法,得到了满意的结果。(3)基于一致性检验的过程建立了一种犹豫模糊集的评价方法。用一致性检验结果反映出犹豫模糊元素的离散程度,再结合隶属度进行综合评价。论文将该方法应用于扶贫搬迁选址问题,建立了扶贫搬迁选址的评价模型,通过综合评价方法的运用,得到了选址结果。

许一明[6](2020)在《社会化问答社区用户生成内容声誉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由于大量的用户生成内容(user-generated content,UGC)所带来的信息超载,现在社区内的内容流行度往往是由用户通过投票机制来决定的,尤其是在社会化问答社区中,如美国的Quora.com和中国的知乎。这些问答网站通过根据投票数量对答案进行排序,实现了有效的信息过滤。这些投票反映了群体对质量的评价,影响着读者的注意力分配。对社会化问答社区用户UGC声誉特征进行研究研究,是深入分析社会化问答社区UGC声誉特征形成机理、提前识别高声誉UGC信息的基础,有助于增强社区和政府在舆情演化中的主动地位,改善网络信息生态环境治理水平。本文的主要研究目标在于解决以下几个问题:(1)社会化问答社区中UGC声誉特征的来源、内涵、形成机理、影响作用以及分析方法;(2)社会化问答社区中UGC声誉特征的影响因素,及这些影响因素与声誉特征之间的关系;(3)利用社会化问答社区UGC可观测的相关变量来对其声誉特征进行预测;(4)发掘不同话题不同声誉区间UGC,尤其是异常声誉UGC的相关特征;(5)基于社会化问答社区中UGC声誉特征的相关研究,提出有针对性的管理策略与实践建议。围绕上述问题,本研究以社会化问答社区中UGC的声誉特征为研究对象,通过理论分析、实证研究与数据挖掘的方法,从UGC声誉特征的形成机理入手,构建了UGC声誉特征研究模型和UGC声誉特征预测模型,发掘不同话题不同声誉区间UGC的相关特点,分别分析了基于信息质量和信源可信度对社会化问答社区UGC声誉特征,以及出现异常声誉特征的UGC,然后提出了相应的管理策略。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有以下五个方面:第一,对社会化问答社区UGC声誉的进行理论研究。首先介绍了社会化问答社区UGC声誉特征的来源与内涵,及分析、分类方法。然后使用扎根理论方法,结合信息接受模型,探索性地研究了社会化问答社区UGC声誉形成的影响因素。最后结合了SOR理论,对社会化问答社区UGC声誉特征的形成机理进行研究。接着引出了UGC声誉特征的影响作用,从UGC声誉特征对活跃用户、“潜水者”、社会化问答社区、互联网环境的影响,构建社会化问答社区UGC声誉特征形成机理模型和社会化问答社区UGC声誉特征影响作用模型。第二,基于信息接受模型构建社会化问答社区UGC声誉特征影响因素模型,提出社会化问答社区UGC文本特征、非文本特征和信源可信度作为UGC声誉特征的影响因素,并受到信息涉入度的调节作用的研究思想,进而以知乎社区中健康、时尚、娱乐三个话题共190990条回答数据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对于所有话题来说,文本质量越好的回答声誉越高,文本特征、非文本特征均与信源可信度均对声誉特征的大小存在正向影响,但是这种影响对于娱乐话题下的回答来说非常小;(2)对在大数情况下(包括总体情况和健康、时尚话题情况),信源可信度越高的回答声誉特征越不容易为零,但是娱乐话题是个例外;(3)话题涉入度各因素对于声誉特征的影响中不存在调节作用;(4)在社会化问答社区UGC声誉特征中,存在着“结构零”的现象,信源可信度在声誉特征的“结构零”部分与离散分布部分起到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差异。第三,通过文献调研,从社会化问答社区回答信息的相关属性构建影响回答信息质量和信源可信度的指标属性。其中信息质量包括文本特征和非文本特征两个方面,文本特征包括回答长度、情感极性、关键词密度和问答长度比4个指标,非文本特征包括回答及时性、反馈及时性、回答评论数、回答者互动性、引用外部链接数量和图片数量6个指标。信源可信度的指标则包括回答者获赞数、回答者被收藏数、回答者最佳回答数量、回答者个人认证情况、回答者官方认证情况、回答者粉丝数、回答者关注数、回答者回答数量、回答者文章数量、回答者专业度共10个。然后提出了信息质量文本特征、非文本特征和信源可信度三个变量相关指标的获取和量化方法。构建了社会化问答社区UGC声誉预测模型。将信息质量文本特征、非文本特征和信源可信度三个变量对信息声誉特征的影响系数作为权重,通过信息质量和信源可信度对UGC声誉特征进行预测。该模型的预测包含两个方面:一是预测已有声誉回答可能获得的声誉特征;二是预测回答零声誉回答的零声誉状态是否会一直持续。第四,选取了知乎社区内的回答数据来进行实例验证,在验证了模型的预测效果后,本章又探究了不同声誉区间内UGC信息质量、信源可信度的分布,并对样本中的声誉特征异常的UGC进行了分析。(1)文本特征的主要影响维度是文本长度和问答长度比;对于非文本特征维度来说,反馈及时性的影响权重相对不高;回答者通过发布UGC所获得的奖励情况远比回答者发布的UGC数量更能影响回答者的可信度,回答者文章数也比回答者回答数的影响更大;(2)不同话题中词汇的属性存在着较大差别。健康话题中高声誉和极高声誉区间回答的高频特征词中情感词的比例和相对位置都更小,而时尚和娱乐话题中的主观词汇更接近中心;(3)在社会化问答社区中,UGC的信源可信度决定了该回答声誉特征的下限,却无法决定其上限。合理的表层语言特征与非文本特征是回答获得极高声誉的必要条件;(4)回答者的认证情况仅能够提升当前回答信息的声誉特征,但是无法提升话题内所有回答的整体声誉特征。第五,从用户、社会化问答社区管理和政府网络信息治理三个层面出发,提出相应的管理策略。在用户层面,在指引用户发布或与他人协作产生更高质量、更具影响力的UGC的同时,倡导用户的规范声誉赋予行为并提出了具体建议;在社会化问答社区管理层面,为社区鼓励优质UGC和优质用户的实践措施中提出了可行策略,同时又为社区中UGC的排序机制优化提供了参考;在政府信息治理层面,帮助政府“激浊扬清”,让优质的意见领袖和UGC更早、更广、更深地发挥他们在互联网信息治理中的作用,而让有可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谣言、垃圾信息等在其造成严重后果之前得到应有的处理。本文的研究工作从理论层面对用户生成内容研究的理论体系做出了丰富与完善,对用户生成内容信息特征的理论框架进行了拓展与深化,为社会化问答社区用户生成内容排名优化提供科学方法和理论依据;在实践层面,通过分析与研究社会化问答社区UGC声誉特征的相关规律,为筛选和识别高声誉用户生成内容提供了系统的实践方法,有助于加强社会化问答社区用户贡献知识的涌现,也有利于推动社会化问答社区的良性发展。

朱春彬[7](2020)在《双路径视角下农产品微信营销对用户购买意愿的影响研究 ——用户态度、从众心理的中介作用》文中提出随着微信功能和影响力的日益增大,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在微信平台上进行农产品销售。而伴随微信、QQ、新浪微博等社交平台发展所衍生出来的农产品微商,已然成为“互联网+农业”国家战略下扩内需、促消费的新途径。在微信购物环境中,来自于企业推送、亲友参与和意见领袖参与等多方面的信息都会影响用户的购买决策。可以说,微信营销具有信息性和规范性双重属性。因此,深入研究微信用户对不同属性信息的处理方式和态度形成的过程,对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提升微信营销效果、提高用户购买意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参考现有文献的基础上将微信营销划分成为信息质量、互动性、感知趣味性、信源可信度、亲友参与和意见领袖参与6个维度,依据双路径理论对6个维度进行中枢路径、边缘路径界定,并结合社会影响理论和S-O-R模型构建了以用户态度、从众心理为中介变量的农产品微信营销对用户购买意愿的影响模型。以微信用户作为调查对象,基于596份问卷调查数据,本文运用SPSS21.0和AMOS22.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并通过Bootstrap法检验模型的中介效应,最后本文根据分析结果给出用户购买意愿提升策略。主要结论如下:(1)在中枢路径上,信息质量、互动性和感知趣味性都直接或间接对用户的购买意愿产生了正向显着的影响。其中,微信营销的信息质量直接显着正向影响微信用户购买意愿,也可以间接通过用户态度来对用户购买意愿产生正向显着影响。农产品微信商家与用户的互动性则是间接通过影响用户态度这一变量进而间接作用于消费者购买意愿。且微信营销的感知趣味性也是间接通过影响用户态度来对用户购买意愿产生影响。(2)在边缘路径上,信源可信度既直接影响用户购买意愿,也可以间接通过影响从众心理进而作用于用户的购买决策。亲友参与和意见领袖参与则是间接通过从众心理影响用户的购买意愿。(3)用户态度与从众心理在农产品微信营销对用户购买意愿的模型中起到了中介作用。用户态度在信息质量与用户购买意愿之间起部分中介的作用,从众心理部分中介了信源可信度对用户购买意愿的影响,完全中介了亲友参与对用户购买意愿的作用。研究结果还揭示了不同的消费者信息加工能力和动机会导致不同的路径选择,引起发挥中介作用时的中介变量会有所不同。据此,本文提出4条营销管理建议:(1)注重微信营销信息内容质量,搭建真实准确、趣味性强的营销内容,丰富信息内容和创新传播方式。(2)充分利用亲友参与、意见领袖参与所带来的信息传播影响力,注重人际关系效用。(3)营造企业良好声誉,提高信源可信度,建立消费者信任。(4)科学细分和管理不同信息处理能力群体。

郭晓杰[8](2020)在《船舶电力推进系统智能容错控制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船舶电力推进系统将船舶操纵推进用电和其他用电负载一体化,具有降低动力装置重量和体积、提高系统供电可靠性以及便于能量综合利用与统一管理等特点,已经成为未来智能船舶的主要发展方向。多发电机组、多种用电负载和智能变电设备的投入使用改变了船舶电力推进系统的拓扑结构和操作特性,也对其解析容错控制设计提出了严峻挑战。因此,综合考虑系统故障行为特性和容错控制体系结构,进行船舶电力推进系统智能容错控制技术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针对船舶电力推进系统智能容错控制技术的几个关键问题展开了研究:首先,开展了船舶电力推进系统的容错控制体系结构与数学建模研究。明确了本文的研究对象,介绍了船舶中压直流电力推进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特性。考虑电力推进系统容错控制的多层结构与集成设计,提出了一种船舶中压直流电力推进系统递阶、分层智能容错控制体系结构框架,将系统状态监控、健康评估、故障诊断以及容错控制策略的内在联系进行了统一描述。为了对船舶电力推进系统容错控制研究提供必要的理论框架和模型基础,建立了发电子系统、推进子系统、区域负载集合以及配电子系统的数学模型,重点针对推进子系统中的六相永磁同步电机和螺旋桨负载特性进行了描述。其次,针对船舶电力推进系统的典型故障模式与影响分析进行了智能评估研究。综合考虑专家评估的可信度、模糊信息的不确定性以及故障模式与故障原因的内在关联性,提出了一种基于模糊逻辑与决策试验评估实验室(Decision-making Trial and Evaluation Laboratory,DEMATEL)理论的故障模式影响智能评估方法,利用信息熵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综合权重分配机制确定了专家意见可信度权重,引入了模糊语言术语集和模糊数得到各风险因子的模糊评价及相对模糊权重,设计了基准调整搜索算法确定模糊风险优先数的α-割集,采用质心解模糊思想和α-割集理论对模糊风险优先数进行了清晰化处理。将模糊风险优先数的解模糊值作为DEMATEL算法的输入变量,计算了各故障模式的原因度和风险优先级排序。以推进子系统的典型故障模式为例,验证了所提的智能评估方法的有效性,为后续的容错控制策略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然后,针对船舶电力推进系统六相永磁同步电机的绕组缺相故障智能容错控制展开了研究。建立了含参数摄动和负载扰动的六相永磁同步电机缺相故障容错系统数学描述,结合故障检测机制,提出了一种基于中线补偿的零序电流参考值在线决策系统,无需根据不同相绕组开路情形和中性点连接方式重新推导降维解耦的数学模型,建立了矢量解耦的转速/电流容错控制结构框架。为了解决六相永磁同步电机绕组缺相引起的转速跟踪和转矩脉动问题,基于设计的矢量解耦容错控制结构,提出了一种自适应反步滑模鲁棒容错控制策略,利用自适应估计技术和鲁棒控制能量耗散不等式分别在线补偿了反步滑模系统的内部参数摄动和外部负载扰动,实现了六相永磁同步电机系统缺相故障运行的转速跟踪、扰动抑制和容错最优化。考虑到参数摄动自适应律设计中存在增益参数整定困难和抗扰鲁棒性能较差等问题,进一步提出了一种递归小波模糊神经网络智能观测器设计算法,将其应用于反步滑模鲁棒容错系统不确定参数摄动的在线估计过程,保证了基于智能观测器的六相永磁同步电机反步滑模鲁棒容错控制系统的渐进稳定性。通过缺相故障模拟和数字仿真试验结果,验证了所提的两种容错控制策略的有效性。最后,开展了船舶电力推进系统的舵/桨输出作用力协调容错控制研究。探讨了船舶航速与航向的耦合关系,以及螺旋桨对航向控制和舵对航速控制的影响,建立了含海浪环境干扰和模型参数估算误差(合称为复合扰动)的船舶航速/航向操纵系统数学描述。针对船舶电力推进系统双舵双桨控制力的部分失效情形,设计了非线性观测器在线补偿不确定性复合扰动,基于失效系数计算和复合扰动观测器,提出了一种自适应滑模协调容错控制策略,结合有效性系数矩阵修正了故障执行器的优先作用等级,设计了具有故障惩罚作用的伪逆优化分配策略。针对船舶电力推进系统双舵双桨输出控制力的部分失效、中断、偏移和卡死等故障模式,给出了含执行器多重故障和复合扰动的船舶航速/航向控制系统数学描述,设计了自适应更新律在线估计执行器失效因子、卡死故障因子、卡死故障的上下界以及复合扰动的上下界,结合故障参数估计值和复合扰动参数估计值,提出了一种控制律重构与控制分配集成设计的自适应反步协调容错控制策略,实现了航速/航向跟踪、复合扰动抑制和执行器能耗最小化。构建了船舶电力推进舵/桨协调容错系统数字仿真测试平台,分别验证了所提的两种容错控制策略的可行性。本文的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前景,可以为船舶电力推进系统智能容错控制的工程化应用提供技术基础和经验积累,实现船舶电力推进系统的可靠运行与健康管理。此外,其研究成果也适用于其他对象,有助于其他工程领域在相关技术层面上的借鉴推广。

李易时[9](2020)在《基于多维信息特征的网络健康信息可信度评估模型研究》文中提出健康一直是人们关注的主题,人们对健康信息的需求也一直很旺盛。过去公众获取健康信息的渠道主要是咨询医院医生、阅读医疗健康杂志或报纸。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公众获取健康信息的方式也在改变,医疗工作者、健康机构、普通病友、医药企业、政府机构等也都成为网络健康信息的提供者。丰富的网络健康信息使得公众可以便捷容易地检索,但其中也充斥着虚假、夸大、片面信息等,对于缺少专业知识的普通公众容易造成误导,严重时可能危害其健康。现有的健康信息可信度评估方法中,或者依赖人工或者考虑维度较单一。因此,研究基于多维信息特征的网络健康信息可信度评估模型具有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本研究构建了网络健康信息可信度的评估模型,基于多维度的信息特征设计评估指标与指标量化测度方法,以实现对网络健康信息可信度的自动化评估。首先结合信息传播理论,从信息内容特征、信息源特征和信息传播特征3方面,设计了可信度评估指标体系,并通过层析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其次确定各项指标的量化测度方法,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测度信息内容文本,利用赋值转化对其他信息特征进行测度;进而将模型得到分值对应为可信度的5类不同程度。从疾病预防、疾病症状和疾病治疗三类主题选取网络健康信息样本,检验模型和专家标注的肯德尔一致性以及分类性能。经检验,模型评估结果与专家标注相比,分别达到0.9、0.7、0.8以上的一致性,且粗粒度的可信性分类和细粒度的可信度排序具有相近的一致性,说明评估模型接近专家水平并在不同粒度下均适用;模型的分类精确率高达0.944,对不可信信息的区分能力强。本研究从信息特征维度评估信息可信度,利用公开可获的数据进行自动化评估,相比与专家人工评估的效率更高成本更低,能够在平台监管、公众利用等方面辅助信息甄别。本文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大数据资源的挖掘与服务研究--面向医疗健康领域”(批准号:17JJD870002)的成果之一。

库泉[10](2019)在《基于两维证据理论的证券分析师群体多源预测信息融合研究》文中提出证券分析师的工作与资本市场的发展息息相关。证券分析师通过研究报告的形式向投资者传递专业的信息,进一步缩小了投资者与被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从国内外资本市场的实践来看,证券分析师的工作对甄别上市公司质量、提高市场效率、合理配置资源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互联网、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加工利用证券分析师群体的研究报告成为可能。融合专家群体决策信息已成为专家群体智能研究的前沿,但是由于证券分析师个体存在差异,其本身所掌握知识的有限性以及对问题认识的局限性,导致证券分析师给出预测信息的重要性和可靠性不同,而这部分信息对证券分析师预测信息最终合成结果的质量有重要影响。因此,如何衡量证券分析师给出预测信息的可靠性和重要性,并对原有预测信息进行修正,从而更加有效的利用预测信息,是利用证券分析师群体的知识和经验解决复杂决策问题时必须要解决的重要科学问题。本文将两维证据理论引入证券分析师群体多源预测信息融合模型研究中,作为解决上述问题的基本理论,探讨了基于两维证据推理规则的证据信度函数生成与不同维度证据合成问题。针对需要解决的问题,利用数据挖掘、两维语言评价信息、灰色理论、绩效学习等方法进一步优化了两维证据理论合成方法,重点解决了语言主观信息评价问题、证券分析师能力指标的测度方法以及两维证据理论的合成优化问题,构建了基于两维证据理论的证券分析师群体多源预测信息融合模型,并利用我国证券市场数据验证了融合模型的实用性和有效性。本文主要的工作如下:(1)为证券分析师群体多源预测信息融合求解提供了一般性的分析框架。证券分析师群体多源信息融合问题是典型的不确定性决策问题。证据理论在解决此类问题时有明显优势,但是传统证据理论未考虑不同信息源的信息质量和可靠性差异,未能反映证券分析师由历史数据(实证据)和知识经验给出决策结论以及从不同信息源获取信度函数的相关过程与特征。本文拓展经典证据理论识别框架,系统整合证券分析师个人特征信息,形成全面反映证券分析师预测信息质量的两维证据识别框架的信度函数,构建了基于两维证据理论的证券分析师群体多源预测信息融合模型,进一步完善了经典证据理论合成规则。(2)从多个维度综合反映了证券分析师预测能力,并以此作为预测信息融合的重要影响因素。现有证券分析师信息融合方法中,大多直接利用证券分析师给出的客观荐股信息,未能充分利用证券分析师个人特征信息。本文通过系统梳理现有相关理论文献,借鉴经典金融分析师能力框架,通过分析师工作经验、学历背景、工作绩效和研究报告质量构建证券分析师综合预测能力综合指数,全面反映了证券分析师未来预测能力。在帮助决策者合理选择决策信息的同时也为券商考核证券分析师综合预测能力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3)深度剖析证券分析师研究报告主客观信息。现有研究大多只关注证券分析师研究报告最终的荐股信息和关键指标预测等定量信息,未能充分利用证券分析师研究报告中定性评价信息,而上述信息是反映研究报告质量和特征的关键信息。本文通过系统梳理相关文献和统计大量证券分析师研究报告内容,提出研究报告核心关键词出现的频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证券分析师的熟悉程度和研究报告的质量。因此,证券分析师预测能力指数不仅仅包括证券分析师个人特征信息等定性指标,也包括研究报告质量等定量指标。本文将主、客观赋权法有机融合,利用灰色理论、白化权函数将定性、定量数据进行科学有效的融合,完成混合指标的一致性转化。(4)提出了一种基于学习的综合优化两维证据融合内部结构参数的方法。两维证据在信息合成过程中需要将第二维证据信息拟合到传统第一维证据框架下。本文充分利用证券分析师历史预测数据,并借鉴有监督学习的方法,学习优化两维证据体系的内部参数,面向证券分析师群体多源预测信息融合问题,通过证券分析师预测准确率构建绩效矩阵来建立综合优化的目标函数,从而使所获取的综合优化参数具有动态适应性。(5)基于两维证据理论的证券分析师群体多源预测信息融合模型的实验研究,系统验证了本文所提方法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在前期调研获取安徽国元证券证券市场现实数据环境下,研究基于两维证据理论的证券分析师群体多源预测信息融合方法。以证券分析师群体最终预测准确率为评判标准,通过比较传统基于统计学的信息融合方法,说明本文综合证券分析师预测能力的合理性,并验证了应用两维证据理论在证券分析师群体多源预测信息融合过程中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二、专家意见的可信度与综合可信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专家意见的可信度与综合可信度(论文提纲范文)

(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媒体传播对公众风险感知的影响研究 ——以新冠肺炎疫情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第二章 文献回顾
    2.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媒体报道研究
        2.1.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媒体报道策略研究
        2.1.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媒体报道框架研究
        2.1.3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媒体传播效果研究
        2.1.4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媒体报道伦理研究
    2.2 风险感知研究
        2.2.1 风险感知的心理学研究路径
        2.2.2 风险感知的社会-文化研究路径
        2.2.3 风险的社会放大
    2.3 媒体报道中的风险感知研究
第三章 影响公众风险感知的媒体机制
    3.1 媒介效果视域下的风险感知
    3.2 媒介信任与风险感知
    3.3 信息处理模式与风险感知
第四章 研究设计
    4.1 数据来源
    4.2 研究方法
    4.3 变量设计
        4.3.1 自变量
        4.3.2 中介变量:信息处理策略
        4.3.3 因变量:风险感知
    4.4 研究假设
第五章 数据处理与分析
    5.1 描述性统计
        5.1.1 人口统计学特征描述
        5.1.2 媒介使用情况描述
        5.1.3 信息关注情况描述
        5.1.4 媒体可信度情况描述
        5.1.5 公众风险感知情况描述
    5.2 信度和效度检验
    5.3 推断性统计分析
        5.3.1 媒介使用与风险感知分析
        5.3.2 信息关注度与风险感知分析
        5.3.3 媒体可信度与风险感知分析
        5.3.4 信息处理策略与风险感知分析
    5.4 信息处理策略的中介效应检验
    5.5 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讨论
    6.1 研究结论
    6.2 对策讨论
    6.3 研究局限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突发事件下短视频信息可信度评价研究 ——以抖音平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3.1 短视频相关研究
        1.3.2 信息可信度相关研究
        1.3.3 研究述评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研究思路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思路
    1.5 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短视频和短视频信息
        2.1.2 突发事件
        2.1.3 可信度
    2.2 理论基础及其应用
        2.2.1 引爆点理论
        2.2.2 媒介丰富性理论
        2.2.3 从众效应理论
第三章 突发事件下短视频信息可信度的评价体系构建
    3.1 突发事件下短视频信息可信度评价原则
    3.2 突发事件下短视频信息可信度评价指标的选取
        3.2.1 一级指标的选取
        3.2.2 二级指标的选取
        3.2.3 评价指标的说明与解释
        3.2.4 评价指标的预调研
    3.3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3.4 构建两两比较判断矩阵
    3.5 单层指标权重及一致性检验
    3.6 指标总权重及一致性检验
第四章 突发事件下短视频信息可信度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研究
    4.1 评价对象的选取
    4.2 评价过程和结果
        4.2.1 评价过程
        4.2.2 结果
    4.3 评价结果分析
        4.3.1 短视频发布者信息维度分析
        4.3.2 短视频内容信息维度分析
        4.3.3 短视频互动反馈信息维度分析
第五章 总结、建议与展望
    5.1 研究总结
    5.2 研究建议
        5.2.1 强化短视频平台自身管理
        5.2.2 加强短视频用户的信息素养
        5.2.3 规范短视频发布者的行为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突发事件下短视频信息可信度评价指标第一轮预调研问卷
    附录二 突发事件下短视频信息可信度评价指标第二轮预调研问卷
    附录三 突发事件下短视频信息可信度评价指标重要程度调查
    附录四 突发事件下短视频信息可信度评价指标用户调研问卷 1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3)电商直播信息可信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电商直播不断发展壮大
        1.1.2 电商直播问题丛生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关于电商直播的研究现状
        1.3.2 关于信息可信度的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及内容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归纳法
        1.5.2 访谈法
        1.5.3 专家调查法
        1.5.4 问卷调查法
        1.5.5 层次分析法
    1.6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电商直播的涵义
        2.1.2 信息可信度的涵义
        2.1.3 电商直播信息可信度的涵义
    2.2 理论基础
        2.2.1 施拉姆信息传播理论
        2.2.2 信息服务理论
        2.2.3 人际交互理论
        2.2.4 用户信息行为理论
第三章 电商直播信息可信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1 基本原则
        3.1.1 科学性原则
        3.1.2 客观性原则
        3.1.3 实用性原则
        3.1.4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
    3.2 电商直播信息可信度一级评价指标的提取和确定
        3.2.1 基于现有文献提取一级评价指标
        3.2.2 电商直播信息可信度一级评价指标的确定
    3.3 电商直播信息可信度二级评价指标的提取和确定
        3.3.1 基于现有文献提取二级评价指标
        3.3.2 基于用户访谈提取和完善二级评价指标
    3.4 电商直播信息可信度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确定及说明
    3.5 基于专家调查法的电商直播信息可信度评价指标的确定
        3.5.1 问卷设计及调查分析
        3.5.2 评价指标的筛选及最终确定
    3.6 评价指标体系的信度分析和效度分析
        3.6.1 调查样本构成分析
        3.6.2 信效度分析
第四章 电商直播信息可信度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4.1 构建判断矩阵
    4.2 一致性检验
    4.3 计算各层次指标的组合权重
第五章 电商直播信息可信度评价指标体系实证研究
    5.1 样本的选择
    5.2 评价过程和结果
    5.3 评价结果分析
        5.3.1 主播可信度维度分析
        5.3.2 电商直播平台可信度维度分析
        5.3.3 产品信息可信度维度评价
        5.3.4 用户信息可信度维度分析
        5.3.5 实证研究综合分析
    5.4 提高电商直播信息可信度的建议
        5.4.1 提高主播综合素质,谨守道德法律底线
        5.4.2 加强电商直播平台自身建设,履行责任与义务
        5.4.3 商家源头把控产品质量,确保产品信息真实全面
        5.4.4 用户发表真实信息,积极行使权利依法维权
        5.4.5 监管部门履行职责,加强监管打击力度
第六章 研究总结及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不足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民事科学证据可靠性认定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研究的主要方法
        1.3.3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第2章 民事科学证据可靠性认定应然决策模型构建
    2.1 基础概念及其实践表征
        2.1.1 科学证据
        2.1.2 科学证据可靠性
    2.2 民事科学证据可靠性认定的认知心理学基础
        2.2.1 说服情景中的决策行为
        2.2.2 决策路径选择的内在决定因素
    2.3 民事科学证据可靠性认定的制度基础
        2.3.1 民事科学证据可靠性认定中的证据评价原则
        2.3.2 民事科学证据可靠性认定中的证据规则
    2.4 民事科学证据可靠性认定的路径选择及应然决策模型
        2.4.1 民事科学证据可靠性认定决策路径选择的可能性
        2.4.2 民事科学证据可靠性认定决策路径选择的外部影响因素
        2.4.3 民事科学证据可靠性认定应然决策模型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民事科学证据可靠性认定实然状态理论推导与假设
    3.1 审判主体认知能力质疑
        3.1.1 审判主体在科学证据审查方面的先验知识储备不足
        3.1.2 辅助机制对审判主体认知能力的提升作用有限
        3.1.3 决策风险提升科学证据审查中的认知能力需求
    3.2 应然决策模型与实践行为的联接
        3.2.1 科学证据的实践观测对象
        3.2.2 审判主体的自由裁量空间
        3.2.3 民事科学证据可靠性认定结果
        3.2.4 民事科学证据可靠性认定中的启发式信息
    3.3 基于应然决策模型的民事科学证据可靠性认定实然状态假设
        3.3.1 启发式信息对于审判人员决策的影响
        3.3.2 审判主体差异对决策行为的调节
        3.3.3 外部因素对审判人员决策行为的调节
        3.3.4 诉争利益对审判人员决策行为的调节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民事科学证据可靠性认定实然状态检验
    4.1 检验方案
        4.1.1 变量选取与测度
        4.1.2 样本数据来源与选取
        4.1.3 实证分析方法
    4.2 样本描述
        4.2.1 样本筛选结果
        4.2.2 样本分布
    4.3 变量描述与分析
        4.3.1 分类变量描述
        4.3.2 连续变量描述
        4.3.3 变量相关性分析
        4.3.4 变量有效性检验
    4.4 研究假设检验
        4.4.1 启发式因素与科学证据可靠性的相关性检验
        4.4.2 诉求金额对审判人员决策行为的调节作用检验
        4.4.3 鉴定人答复对审判人员决策行为的调节作用检验
        4.4.4 审判组织形式对审判人员决策行为的调节作用检验
        4.4.5 当事人异议对审判人员决策行为的调节作用检验
    4.5 基于假设检验的民事科学证据可靠性认定实然状态解析
        4.5.1 审判人员关于科学证据可靠性认定的路径选择
        4.5.2 科学证据可靠性认定路径选择决定因素的影响机理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民事科学证据可靠性认定正当性探讨与规制建议
    5.1 我国民事科学证据可靠性认定正当性探讨
        5.1.1 外围路径选择不必然缺乏正当性
        5.1.2 启发式信息选择存在不合理成分及偏见
        5.1.3 整体决策行为缺乏正当性
    5.2 规制民事科学证据可靠性认定的必要性与思路
        5.2.1 规制民事科学证据可靠性认定的必要性
        5.2.2 规制民事科学证据可靠性认定的基本思路
    5.3 民事科学证据可靠性认定规制方案
        5.3.1 提升审判主体内部认知能力
        5.3.2 加强辅助机制
        5.3.3 完善经验信息调整机制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B 鉴定机构抽样结果
致谢

(5)基于一致性检验的犹豫模糊集评价方法研究 ——以扶贫搬迁选址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
        1.3.1 本文研究内容
        1.3.2 论文结构及框架图
    1.4 本文的创新点
    1.5 本章小结
2 理论基础
    2.1 犹豫模糊集的基本概念
    2.2 犹豫模糊集的集成算子
    2.3 犹豫模糊集的距离测度
    2.4 犹豫模糊集的关联测度
    2.5 犹豫模糊集的一致性检验
    2.6 本章小结
3 犹豫模糊集的一致性检验研究
    3.1 基于距离测度的犹豫模糊集一致性检验
        3.1.1 基于距离测度的一致性检验基本思路
        3.1.2 基于距离测度的一致性检验具体步骤
        3.1.3 基于距离测度的一致性检验算例分析
    3.2 基于T统计量的犹豫模糊集一致性检验
        3.2.1 应用T检验的可行性分析
        3.2.2 基于T统计量的一致性检验具体步骤
        3.2.3 基于T统计量的一致性检验算例分析
    3.3 两种一致性检验方法的对比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一致性检验的犹豫模糊集评价方法研究
    4.1 一致性指标在评价中的应用
    4.2 基于一致性检验的犹豫模糊集评价方法实施
    4.3 基于一致性检验的犹豫模糊集评价方法算例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犹豫模糊集评价方法在扶贫搬迁选址问题中的应用
    5.1 我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及相关研究
    5.2 易地扶贫搬迁选址问题的评价指标体系
    5.3 河南省卢氏县易地扶贫搬迁选址评价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6)社会化问答社区用户生成内容声誉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用户生成内容研究现状
        1.3.2 网络UGC信息质量研究现状
        1.3.3 社会化问答社区UGC声誉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技术路线
    1.6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技术方法
    2.1 社会化问答社区
        2.1.1 社会化问答社区的概念
        2.1.2 社会化问答社区的特点
        2.1.3 社会化问答社区的类型
    2.2 社会化问答社区用户生成内容
        2.2.1 用户生成内容的内涵
        2.2.2 社会化问答社区用户生成内容的内涵
        2.2.3 社会化问答社区用户生成内容的特征
    2.3 声誉特征
    2.4 自我涉入理论
    2.5 信息接受模型
        2.5.1 技术接受模型
        2.5.2 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型
        2.5.3 信息接受模型
    2.6 SOR理论
    2.7 相关技术方法
        2.7.1 扎根理论
        2.7.2 情感分析
        2.7.3 零膨胀负二项回归模型
        2.7.4 熵权法
        2.7.5 TOPSIS方法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社会化问答社区UGC声誉理论研究
    3.1 UGC声誉特征的来源与内涵
        3.1.1 社会化问答社区的声誉系统
        3.1.2 社会化问答社区用户UGC声誉赋予行为
        3.1.3 社会化问答社区内UGC声誉特征
    3.2 社会化问答社区中UGC声誉特征研究
        3.2.1 帕累托法则与UGC声誉特征分析
        3.2.2 社会化问答社区UGC声誉特征分析方法
        3.2.3 社会化问答社区UGC声誉特征分类方法
    3.3 社会化问答社区UGC声誉形成影响因素研究
        3.3.1 基于扎根理论的社会化问答社区UGC声誉形成影响因素分析
        3.3.2 数据收集
        3.3.3 范畴提炼和影响因素提取
    3.4 社会化问答社区UGC声誉特征形成机理研究
        3.4.1 社会化问答社区UGC声誉形成的影响因素
        3.4.2 社会化问答社区UGC声誉形成路径探求
        3.4.3 社会化问答社区UGC声誉特征形成机理模型构建
    3.5 社会化问答社区UGC声誉特征影响作用分析
        3.5.1 社会化问答社区UGC声誉特征对活跃用户的影响
        3.5.2 社会化问答社区UGC声誉特征对“潜水者”的影响
        3.5.3 社会化问答社区UGC声誉特征对社会化问答社区的影响
        3.5.4 社会化问答社区UGC声誉特征对互联网环境的影响
        3.5.5 社会化问答社区UGC声誉特征影响作用模型构建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社会化问答社区UGC声誉特征影响因素模型构建
    4.1 社会化问答社区UGC声誉特征影响问题分析
    4.2 社会化问答社区UGC声誉特征影响因素模型
        4.2.1 理论基础
        4.2.2 社会化问答社区UGC声誉特征影响指标分析
        4.2.3 社会化问答社区UGC声誉特征影响因素模型构建
    4.3 UGC声誉特征因素分析
        4.3.1 样本选择与数据获取
        4.3.2 相关变量说明及测定
        4.3.3 数据描述性统计
        4.3.4 数学建模方法
    4.4 分析结果
        4.4.1 数学模型构建
        4.4.2 变量间相关性分析
        4.4.3 回归分析结果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社会化问答社区UGC声誉特征预测模型研究
    5.1 社会化问答社区UGC声誉特征预测问题分析
    5.2 社会化问答社区UGC声誉特征预测指标构建
        5.2.1 研究框架
        5.2.2 指标选取
        5.2.3 评价指标的获取方式和量化
        5.2.4 指标权重计算
        5.2.5 排序算法
    5.3 社会化问答社区UGC声誉特征预测模型构建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社会化问答社区UGC声誉特征预测模型应用分析
    6.1 社会化问答社区UGC声誉特征预测
        6.1.1 数据采集与处理
        6.1.2 描述性统计
        6.1.3 特征变量的相关性分析
        6.1.4 声誉特征预测变量权重与排序计算
        6.1.5 声誉特征预测变量排序结果查看与分析
        6.1.6 社会化问答社区UGC声誉特征预测
    6.2 基于信息质量的社会化问答社区UGC声誉特征分析
        6.2.1 声誉特征区间划分
        6.2.2 基于信息质量的UGC声誉特征分析
    6.3 基于信源可信度的社会化问答社区UGC声誉特征分析
    6.4 异常声誉UGC特征分析
        6.4.1 优质低声誉UGC特征分析
        6.4.2 低质量高声誉UGC特征分析
        6.4.3 信源可信度与声誉不匹配UGC特征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基于社会化问答社区UGC声誉特征的应用策略研究
    7.1 用户层面
        7.1.1 挑选问题,及时作答
        7.1.2 多种形式,引用权威
        7.1.3 积极评论,欢迎探讨
        7.1.4 拒绝从众,投票负责
    7.2 社会化问答社区管理层面
        7.2.1 优化社区中回答的排序机制
        7.2.2 鼓励用户积极申请个人认证
        7.2.3 注重优秀回答与用户的审核
        7.2.4 鼓励新用户的知识贡献行为
    7.3 政府网络信息治理层面
        7.3.1 规范信息治理相关法律法规
        7.3.2 关注意见领袖最新发布内容
        7.3.3 提前发掘潜在高声誉UGC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与研究成果
致谢

(7)双路径视角下农产品微信营销对用户购买意愿的影响研究 ——用户态度、从众心理的中介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主要创新点
2 相关研究概述与理论基础
    2.1 微信营销研究概述
        2.1.1 微信与微信营销的内涵
        2.1.2 农产品微信营销发展现状
        2.1.3 微信营销维度测量
        2.1.4 微信营销的研究现状
    2.2 购买意愿研究概述
        2.2.1 购买意愿的内涵
        2.2.2 购买意愿的影响因素
    2.3 微信营销与购买意愿的关系研究
        2.3.1 微信营销对购买意愿的影响路径
        2.3.2 微信营销与用户态度的相关研究
        2.3.3 微信营销与从众心理的相关研究
    2.4 理论基础
        2.4.1 双路径理论及路径界定
        2.4.2 社会影响理论
        2.4.3 S-O-R模型
    2.5 文献述评
3 模型构建与研究假设
    3.1 理论模型构建
    3.2 研究假设
        3.2.1 信息质量、用户态度与购买意愿的关系
        3.2.2 互动性、用户态度与购买意愿的关系
        3.2.3 感知趣味性、用户态度与购买意愿的关系
        3.2.4 信源可信度、从众心理与购买意愿的关系
        3.2.5 亲友参与、从众心理与购买意愿的关系
        3.2.6 意见领袖参与、从众心理与购买意愿的关系
        3.2.7 研究假设小结
4 研究设计与数据获取
    4.1 问卷设计
    4.2 变量测量
    4.3 样本选择
    4.4 预调研
    4.5 数据收集
5 数据统计与分析
    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5.2 信度效度检验
    5.3 验证性因子分析
    5.4 结构方程分析与模型检验
    5.5 变量的中介检验
    5.6 研究假设验证结果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营销启示
    6.3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6.3.1 研究不足
        6.3.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农产品微信营销对用户购买意愿的影响研究问卷调查
致谢

(8)船舶电力推进系统智能容错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船舶电力推进系统的发展概述
        1.2.1 国外发展概述
        1.2.2 国内发展概述
    1.3 船舶电力推进系统容错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1.4 船舶电力推进系统容错控制的几个关键问题
        1.4.1 船舶电力推进系统的容错控制体系结构研究
        1.4.2 船舶电力推进系统的故障模式与影响分析研究
        1.4.3 船舶电力推进系统的多相电机容错控制研究
        1.4.4 船舶电力推进系统的螺旋桨协调容错控制研究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船舶电力推进系统容错控制体系结构及数学建模研究
    2.1 引言
    2.2 船舶电力推进系统的基本结构
    2.3 船舶电力推进系统的智能容错控制体系结构
    2.4 船舶电力推进系统的数学模型
        2.4.1 发电子系统数学模型
        2.4.2 推进子系统数学模型
        2.4.3 区域负载集合数学模型
        2.4.4 配电子系统数学模型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船舶电力推进系统故障模式影响智能评估研究
    3.1 引言
    3.2 故障模式影响的风险优先数评估
    3.3 基于模糊逻辑与DEMATEL理论的故障模式影响智能评估
        3.3.1 系统功能结构层次划分
        3.3.2 模糊语言术语集
        3.3.3 风险因子模糊评价及相对模糊权值
        3.3.4 基准调整搜索算法计算α-割集
        3.3.5 模糊风险优先数的清晰化
        3.3.6 基于模糊逻辑的DEMATEL算法
    3.4 实例验证与结果分析
        3.4.1 推进子系统的典型故障模式
        3.4.2 计算结果及对比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船舶电力推进系统六相永磁同步电机智能容错控制策略研究
    4.1 引言
    4.2 含参数摄动和负载扰动的六相永磁同步电机系统数学描述
    4.3 六相永磁同步电机自适应反步滑模鲁棒容错控制策略研究
        4.3.1 六相永磁同步电机缺相故障容错的零序电流参考值在线决策
        4.3.2 自适应反步滑模鲁棒容错控制策略设计
        4.3.3 双交轴电流优化分配
    4.4 基于智能观测器的六相永磁同步电机反步滑模鲁棒容错控制策略研究
        4.4.1 基于递归小波模糊神经网络的智能观测器设计
        4.4.2 控制系统稳定性分析
    4.5 仿真验证与结果分析
        4.5.1 一相绕组缺相的六相永磁同步电机容错控制仿真验证
        4.5.2 两相绕组缺相的六相永磁同步电机容错控制仿真验证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船舶电力推进系统舵/桨协调容错控制策略研究
    5.1 引言
    5.2 含复合扰动的船舶航速/航向控制系统数学描述
    5.3 船舶电力推进系统舵/桨自适应滑模协调容错控制策略研究
        5.3.1 非线性复合扰动观测器设计
        5.3.2 自适应滑模容错控制策略设计
    5.4 船舶电力推进系统舵/桨自适应反步协调容错控制策略研究
        5.4.1 含执行器多重故障的船舶航速/航向控制系统数学描述
        5.4.2 自适应反步容错控制策略设计
    5.5 仿真验证与结果分析
        5.5.1 船舶电力推进系统舵/桨自适应滑模协调容错控制仿真验证
        5.5.2 船舶电力推进系统舵/桨自适应反步协调容错控制仿真验证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9)基于多维信息特征的网络健康信息可信度评估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引言
    0.1 研究背景及意义
        0.1.1 研究背景
        0.1.2 研究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0.2.1 网络健康信息及其特征的相关研究
        0.2.2 信息可信度相关研究
    0.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0.3.1 研究内容及框架
        0.3.2 研究方法
    0.4 创新点
1.理论与技术基础
    1.1 信息传播理论与信息可信度
    1.2 层次分析法
        1.2.1 层次分析法基本原理
        1.2.2 AHP层次分析法步骤
        1.2.3 AHP层析分析法的适用性
    1.3 自然语言处理与文本挖掘技术
        1.3.1 正则表达式规则匹配
        1.3.2 关键词抽取
    1.4 本章小结
2.网络健康信息可信度评估模型构建
    2.1 网络健康信息可信度评估特征选取
        2.1.1 可信度模型的信息源特征及其指标
        2.1.2 可信度模型的信息内容特征及其指标
        2.1.3 可信度模型的信息传播特征及其指标
        2.1.4 网络健康信息可信度评估模型构建
    2.2 网络健康信息可信度指标定量测度
        2.2.1 信息内容可信度指标定量测度
        2.2.2 信息源可信度指标定量测度
        2.2.3 信息传播可信度指标定量测度
    2.3 基于AHP的健康信息可信度评估模型及其指标权重
        2.3.1 层次分析法(AHP)权重确定
        2.3.2 层次分析法(AHP)权重检验
        2.3.3 健康信息可信度评估模型指标体系
    2.4 本章小结
3.网络健康信息可信度评估模型验证
    3.1 验证设计
        3.1.1 对照实验方案
        3.1.2 实验过程
        3.1.3 模型实现与参数设置
        3.1.4 检验指标
    3.2 实验数据
        3.2.1 实验数据选取
        3.2.2 数据标注
    3.3 网络健康信息可信度评估模型运行结果
        3.3.1 可信度评估模型参数设定
        3.3.2 数据量化及模型运行结果
        3.3.3 模型结果说明
    3.4 可信度模型效果评价
        3.4.1 模型结果与专家标注的一致性检验
        3.4.2 金标准下的模型效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4.总结与展望
    4.1 研究总结
    4.2 研究不足与展望
        4.2.1 研究不足
        4.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网络健康信息实验素材来源链接及标注结果

(10)基于两维证据理论的证券分析师群体多源预测信息融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文献综述
        1.4.1 证券分析师预测能力影响因素
        1.4.2 证券市场多源信息融合方法
        1.4.3 证据理论
        1.4.4 文献述评
    1.5 文章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1.5.1 研究内容
        1.5.2 结构安排
    1.6 论文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两维证据理论相关基础
    2.1 证据理论概述
        2.1.1 概率的解释和性质
        2.1.2 基本概念
        2.1.3 Dempster合成规则
        2.1.4 框架的转化
    2.2 经典证据理论缺陷
        2.2.1 Zadeh悖论
        2.2.2 完全冲突悖论
    2.3 证据合成改进方法
        2.3.1 针对D-S合成规则修正研究
        2.3.2 针对证据源的改进方法
    2.4 两维证据理论
        2.4.1 基本概念
        2.4.2 两维证据理论内涵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证券分析师预测能力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
    3.1 证券分析师研究报告内容及其预测信息
        3.1.1 证券分析师研究报告内容
        3.1.2 证券分析师研究报告的预测信息
    3.2 证券分析师预测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3.2.1 工作经验
        3.2.2 学历背景
        3.2.3 工作绩效
        3.2.4 研究报告质量
    3.3 证券分析师预测能力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
        3.3.1 基于干中学的证券分析师工作经验效用分析
        3.3.2 基于人力资本的证券分析师学历差异性分析
        3.3.3 基于马太效应的证券分析师工作绩效影响
        3.3.4 基于信号传递理论的证券分析师研究报告预测信息披露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证券分析师预测能力综合指数的构建和测度
    4.1 证券分析师预测能力综合指数的构建
    4.2 证券分析师预测能力综合指数的测度方法
        4.2.1 证券分析师工作经验的测度方法
        4.2.2 证券分析师学历背景的测度方法
        4.2.3 证券分析师工作绩效的测度方法
        4.2.4 证券分析师研究报告质量的测度方法
    4.3 证券分析师预测能力综合指数的一致性转化方法
        4.3.1 基于灰色理论的混合指标转化一般规则
        4.3.2 混合指标一致性转化
    4.4 证券分析师预测能力综合指数权重测度方法
        4.4.1 语言评价信息的概念
        4.4.2 现有语言评价信息常用方法
        4.4.3 基于两维语言信息评价方法
        4.4.4 基于两维语言信息指标权重确定方法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两维证据理论的证券分析师群体多源预测信息融合模型构建
    5.1 传统证券分析师群体信息融合方法及其缺陷
    5.2 证券分析师多源决策信息融合模型构建
        5.2.1 两维证据理论识别框架的构建
        5.2.2 基于证券分析师预测能力分组
        5.2.3 组内证据的合成
        5.2.4 组间证据的合成
        5.2.5 基本可信度和概率的转化关系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两维证据理论的证券分析师群体多源预测信息融合模型实证研究
    6.1 证券分析师的遴选
        6.1.1 实证样本的选择
        6.1.2 证券分析师遴选原则
    6.2 样本数据来源
    6.3 实证研究
        6.3.1 证券分析师分组
        6.3.2 组内证据的合成
        6.3.3 组间证据的修正与合成
        6.3.4 案例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证券分析师预测能力影响因素指标重要程度比较调查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四、专家意见的可信度与综合可信度(论文参考文献)

  • [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媒体传播对公众风险感知的影响研究 ——以新冠肺炎疫情为例[D]. 张宗敏. 山东大学, 2021(12)
  • [2]突发事件下短视频信息可信度评价研究 ——以抖音平台为例[D]. 王海鸽. 河北大学, 2021(02)
  • [3]电商直播信息可信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 王海青. 河北大学, 2021(02)
  • [4]民事科学证据可靠性认定实证研究[D]. 王中. 湖南大学, 2020(02)
  • [5]基于一致性检验的犹豫模糊集评价方法研究 ——以扶贫搬迁选址为例[D]. 孟鹏洋.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8)
  • [6]社会化问答社区用户生成内容声誉特征研究[D]. 许一明. 吉林大学, 2020(08)
  • [7]双路径视角下农产品微信营销对用户购买意愿的影响研究 ——用户态度、从众心理的中介作用[D]. 朱春彬. 华中农业大学, 2020(02)
  • [8]船舶电力推进系统智能容错控制技术研究[D]. 郭晓杰.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0(04)
  • [9]基于多维信息特征的网络健康信息可信度评估模型研究[D]. 李易时. 武汉大学, 2020(04)
  • [10]基于两维证据理论的证券分析师群体多源预测信息融合研究[D]. 库泉. 合肥工业大学, 2019(04)

标签:;  ;  ;  ;  

专家意见的可信度和整体可信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