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期对亚麻物质代谢和产量形成的影响

播期对亚麻物质代谢和产量形成的影响

一、播种期对胡麻物质代谢及产量形成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罗涛[1](2021)在《油菜花芽分化启动的温光模型及结实器官发育与产量形成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油菜花芽分化的启动时间可决定花芽形成数量的多少,而有效花芽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油菜角果数与籽粒产量。本文主要以早熟品种“1358”、中熟品种“中双11号”和晚熟品种“浙双8号”等三个不同熟期品种为试验材料,进行了播期、氮肥、密度等系列比较试验,系统地研究了不同气候条件下油菜花芽分化的启动时间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探讨了花芽数量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其与角果数和产量形成的关系;同时结合澳大利亚的油菜品种和水分试验,调查了有效花朵形成的时间和空间分布;比较了基肥,花芽肥(花芽分化启动时施用)和蕾薹肥等三个施肥时期及不同时期施肥比例对油菜角果数与产量形成的影响,为不同熟期品种的高效肥料施用管理提供了重要依据。在上述研究基础之上,结合多年气象数据,构建了油菜从出苗到花芽分化启动阶段的理想生长发育模型,定量描述了不同熟期油菜品种的生态型遗传参数,为不同耕作制度下的油菜适宜熟期品种选用与栽培管理,以及不同区域科学引种提供了技术支撑。试验的主要结果如下:1.晚熟品种对低温要求更严格,早熟品种对光周期变化更敏感。早、中和晚熟品种“1358”,“中双11号”和“浙双8号”出苗到花芽分化启动阶段对应的最适宜温度分别是23.9℃、11.1℃和10.6℃;三个品种从出苗到花芽分化启动的生理发育时间分别为10.8d、23.9d和25.1d。“1358”的临界日长比“中双11号”和“浙双8号”长,且对光周期的变化更敏感。温度驱动的相对春化效应在不同熟期油菜品种间有明显差异,中晚熟品种“中双11号”和“浙双8号”具有较长的生理春化时间,需要较低的春化温度。2.早熟与中熟油菜品种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参与开花调控相关基因表达是不同的。早熟品种“1358”在常温和低温春化处理条件下花芽分化启动的时间没有显着差异,与开花网络调控相关的大部分基因表达差异也不显着。中熟品种对低温春化的反应强烈,低温促进中熟品种花芽分化的启动主要是围绕FLC,SOC1和LFY信号通路进行的,赤霉素信号途径也可能参与了低温对花芽分化启动的诱导。3.推迟播期会增加花芽的退化率,适当增施氮肥则降低花芽退化率。随着播期的推迟,植株上的可育花芽与总花芽数量的比率趋于下降。增施氮肥可减少花芽退化率4%-9%。主茎和前三个分枝对产量的贡献最大,出现越晚的分枝退化率越高。主茎花序的退化率为33%,从主茎上部往下部的七个一次分枝的退化率分别为60%、58%、59%、68%、79%、93%和99%。分枝上的花芽退化比主茎大,特别是基部分枝的花芽退化非常严重。4.油菜产量主要来自于起始开花后3.5周形成的花朵。进入花期3.5周以前开放的花可贡献籽粒产量的98%以上,这一阶段对应的积温大约为300℃d到450℃d。花期开始的持续干旱缩短有效花期至3周以内,干旱程度增加会严重降低角果数,导致产量严重降低。角果期发生的干旱对角果数影响较小,但会阻碍籽粒正常灌浆,导致千粒重下降而减产。5.氮肥施用量对油菜花芽分化启动时间没有影响,但花芽分化期施用氮肥有利于角果数与产量的提高。氮肥合理施用能协调油菜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是现高产和稳产的重要调控措施之一。对“华油杂9号”的优化结果表明,在基肥施氮量为125kg/ha,花芽分化期为75kg/ha,现蕾期为135kg/ha的条件下,产量可以达到3200kg/ha。对“圣光127”的优化结果表明,在基肥施氮量为120kg/ha,花芽分化期为45kg/ha,现蕾期为195kg/ha的条件下,产量可以达到3200kg/ha。6.建立了相对优化的APSIM_Canola模型,可为油菜的栽培管理提供科学指导。不同熟期油菜品种的适宜播种期主要是由其春化对低温需求不同而决定,对光周期的响应较小。早熟品种“1358”在长江流域不宜早播,适宜播种期为10月上旬。中晚熟品种在早播条件下可发挥其产量潜力,播期可提前至9月中旬。由于早熟品种的收获指数高,在晚播条件下早熟品种的产量表现优于中晚熟品种。因此,不同播种期需要在选用适宜熟期的品种前提下,并调整种植密度,才能提高油菜的产量与效益。综上所述,油菜花芽分化的启动主要受生长环境的温度和光周期调控,氮肥对花芽分化的启动没有影响。低温通过FLC,SOC1和LFY信号通路促进中晚熟品种的花芽分化启动。利用花芽分化启动时间校正过的生长发育模型可以量化不同熟期品种的热效应因子、春化效应和光周期效应因子,并结合历史气象数据对产量进行准确预测,使不同温光特性的品种和播期匹配,可以为油菜生产决策提供指导。花芽数和花朵数量与油菜的产量呈显着正相关,因此探索如何提高结实器官的数量和降低结实器官的退化率是未来提高油菜产量的重要途径。

董玉新[2](2020)在《内蒙古春麦冬播高产高效生理机制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针对内蒙古河套平原冬小麦试种中发现的冬季冻害、春季干旱或“倒春寒”影响返青率及前茬限制等问题,以“春麦冬播”为切入点,以提高小麦抗寒、抗旱能力,提高产量和效益为目标,以不同春化类型小麦品种为材料,系统研究不同播种期、播种深度、播种量及肥水措施对小麦种子越冬、萌发出苗、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阐明气候、土壤及水分条件与冬播小麦生长的关系及实现高产的关键限制因素,深入揭示冬播小麦实现高产高效的生态生理机制,探索构建春麦冬播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体系。该研究不仅有利于丰富小麦高产、高效的生态生理机理,而且,对于提高北方春麦区小麦产量、降低小麦生产成本、增加经济效益、提高复种指数、保护生态环境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随着播种期推迟,不同春化类型小麦品种春季出苗率均呈增加趋势,其中以“寄籽”形式越冬的小麦出苗率接近60%,而且较春播小麦提前出苗3d左右,成熟期提前7d以上。冬播小麦叶面积指数、光合性能、干物质积累量和籽粒产量均随播期的推迟而升高,以11月上旬播种的小麦表现最优。内蒙古河套灌区“春麦冬播”的适宜播种期为11月上旬,即农历“立冬”前后,此时5 cm 土层日平均温度为1℃左右。2.冬播条件下供试小麦品种的春季田间出苗率较春播小麦有所降低,但根系发达,对低温及干旱的适应性强。通过系统聚类筛选出适宜内蒙古平原灌区冬播的3个小麦品种,包括春性品种永良4号、冬性品种宁冬11号和半冬性品种河农7106,其共同特征为抗逆性强、越冬出苗率高、根系发达、产量表现较高。3.秋浇底墒水与未浇底墒水的冬播小麦相比,出苗早、出苗率高,成熟期提前2~5 d。底墒水对冬播小麦干物质积累量、叶面积指数和光合特性等均有显着影响,以浇灌底墒水的冬播小麦表现更好。3-5 cm播深的“寄籽”小麦较9 cm播深的小麦提早出苗4~5 d,成熟期提前5~7 d,且出苗率、干物质积累量、叶面积指数、光合特性及产量性状表现最优。4.冬播条件下,适当增加播种量与施肥量,“寄籽”小麦叶面积指数、光合势和干物质积累量均表现为增加趋势。冬播小麦叶片SPAD值随播种量的增加呈现先升后降趋势;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和气孔导度(Gs)均在高播种量和施肥量处理下表现最优,较春播对照分别提高15.5%、9.2%和7.9%。冬播小麦籽粒产量随播种量的增大而增加,随施肥量的增加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回归分析表明,冬播小麦籽粒产量与播种量、施肥量二项农艺措施的关系均符合二次多项式线性回归模型,通过方程求极值得出永良4号获得最高籽粒产量的适宜播种量、施肥量分别为 480.5 kg·hm-2 和 396.2 kg·hm-2。5.冬播小麦春季田间出苗率较春播小麦有所降低,但出苗早,分蘖能力强、茎蘖成穗率高,根系发达,叶片光合速率高;且开花之后,旗叶叶绿素含量、Fv/Fm值及光合速率下降缓慢,高值稳定期较长。拔节以前,冬播与春播小麦群体干物质积累量无明显差异,开花之后,“寄籽”小麦干物质积累量逐渐超过春播小麦,籽粒产量也可达到与春播小麦相同的水平。与春播小麦相比,冬播小麦穗数有所减少,但穗粒数和千粒重显着增加。基于上述研究结果,组装集成了内蒙古河套灌区“春麦冬播”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模式:在浇灌足量底墒水的前提下,播前精细整地;适宜播期为11月上、中旬,即农历节气“立冬”前后,暖冬年份可适当推迟播种;品种采用春性品种永良4号;播种深度为3-5 cm,播种量为480.5 kg·hm-2,种肥(磷酸二铵)施用量为396.2 kg·hm-2。

姬建利[3](2019)在《密度和行距配置影响油菜产量和倒伏的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作物生产中,高产与抗倒相互制约,协调性差。而在油菜全程机械化生产过程中,高产与抗倒同等重要。油菜倒伏后,不仅产量、品质急剧下降,而且机械收获作业效率低,损失率居高不下。因此,倒伏是影响油菜产量和机械收获效率进一步提高的重要限制因素。故而,研究寻找可协同提高油菜产量和抗倒性的栽培措施,探索内在机制,可为推动油菜机械化生产,提供理论基础与技术支撑。本研究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以密度为主区,分别为15×104株/hm2(D1)、30×104株/hm2(D2)、45×104株/hm2(D3),以行距为副区,分别为15cm(R15)、25cm(R25)、35cm(R35)。测定油菜产量及产量构成、主要农艺性状、干物质累积与分配,以及茎秆倒伏指数、主要成分、叶片茎秆酶活性等生理指标、蛋白质组学等,研究不同密度和行距配置对油菜产量和抗倒性的影响及机理,为油菜机械化生产提供技术支撑及理论依据。本研究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随着种植密度增加、行距缩小,油菜小区产量逐渐增加。密度增加,行距减小,油菜叶面积指数、冠层截光率以及群体光能利用率均显着增加。各时期光能利用率与产量的相关性分析表明,花期对油菜产量影响密切。花期叶片蛋白质组学分析结果表明,增密缩行后,华杂62叶片中参与叶片光合、催化光合碳固定的蛋白(A0A078JFE6、A0A078H5M7、A0A078I890、A0A078JNR1、A0A078GVQ6)表现为下调;与蔗糖淀粉代谢相关的蛋白(A0A078IJ16、A0A078GF28)表现为下调;与过氧化氢代谢相关的蛋白(0A078HYU3、A0A078HK35、A0A078H4C8、A0A078IA42、A0A078IA53、A0A078IWI1)表现为下调。这些变化导致油菜叶片中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加氧酶(Rubisco)、蔗糖合成酶(SS)、蔗糖磷酸合成酶(SPS)、果糖-1,6-二磷酸酶(FBP)的活性降低,碳水化合物含量下降。增密缩行后,1301品系叶片中与光合作用相关蛋白(A0A078G019)、与细胞色素450相关的蛋白(A5GZU7、A0A078HCB3)、与叶片过氧化物酶活性、过氧化氢代谢有关蛋白(A0A078HYU3、A0A078IH23、A0A078IA42、A0A078G1F3、A0A078H8F6)和与蔗糖代谢有关的蛋白(A0A078FUA8)表达量均表现为上调;与淀粉合成相关的蛋白(A0A078J344)、糖酵解过程中的部分酶蛋白(A0A078JNQ8)变现为下调。这些变化导致1301单株叶片光合作用相关酶活性增加,碳水化合物含量增加。本试验条件下,两品种(品系)均采用D3R15的密度行距配置的产量高于其他各处理。(2)增加种植密度、缩小行距后,华杂62倒伏指数下降,抗倒性增加;品系1301密度增加后,倒伏指数增大、抗倒性下降,缩小行距,倒伏指数降低、抗倒性增强。花期茎秆蛋白质组学分析表明,增密缩行后,油菜茎秆中与光合作用相关的光合作用蛋白(A0A078FHG9、A0A078JZM9、A0A078JQI2、A0A078H8H5)、光合作用碳固定过程作用蛋白(A0A078FJK5)、与糖代谢相关的蛋白(A0A078HRG9、A0A078H3X2)、参与苯丙烷类代谢相关蛋白(A0A078IWR4、A0A078JMY8、A0A078JQA5)的表达量均表现为上调;纤维素合成相关蛋白(A0A078I4D9)在华杂62茎秆中变现为上调,在品系1301茎秆中变现为下调;茎秆Rubisco、SPS、FBP活性增强,木质素合成关键酶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增强。华杂62茎秆中纤维素合成关键酶β-1,3-葡聚糖酶活性增强,而1301茎秆中该酶活性降低。增密缩行后,华杂62成熟期茎秆结构性与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增加,茎秆倒伏指数减小,表现为更抗倒,本试验条件下,D3R15处理的抗倒性优于其他处理。品系1301茎秆中除纤维素含量与华杂62有差异外,其他碳水化合物变化趋势一致,D3密度条件下,R15的行距配置倒伏指数最小,表现为更抗倒,但改品系密度增加,倒伏指数也响应增加。(3)本试验结果表明,密度和行距配置对油菜叶片和茎秆的影响有所不同。高密度种植条件下,叶片光合作用对不同株型油菜品种产量形成影响差异较大,而茎秆光合在协调不同株型油菜产量和抗倒性的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但其根本都是通过影响花期叶片和茎秆光合作用蛋白表达量,从而影响酶活性,调控物质合成与转运,协调油菜产量形成与倒伏。

王鹏飞[4](2018)在《土壤水热状况和胡麻生长对地膜及氮肥种类的响应》文中研究表明胡麻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除供给人们食用油外,还广泛应用于工业、食品行业以及保健和化妆用品,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有效促进了胡麻的种植。我国胡麻大多数种植于西北干旱半干旱的雨养农业地区,此地区地力瘠薄,降雨有限,胡麻产量低而不稳。因此,解决旱区胡麻水分和养分亏缺是当务之急,其有效措施是覆膜和肥料的合理配合施用。本研究通过田间试验,探讨了覆膜和施肥对胡麻生长发育以及土壤水热的影响,以期为旱区胡麻高产栽培措施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其中,覆膜方式包括:不覆膜(P0)、普通地膜(P1)、降解地膜P2(厚度0.008mm)、降解地膜P3(厚度0.010mm)和降解地膜P4(厚度0.012mm);施肥包括:不施肥(N0)、单施无机氮肥(N1)和有机无机肥配施(N2),N1和N2的施氮量均为120kgN.hm-2。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与P0相比,P1处理苗期—现蕾期040cm的土壤含水量提高了28.08%52.52%;盛花期开始P1处理的土壤含水量较P2、P3、P4分别低27.24%、27.92%、21.98%。三种降解膜保水能力之间无显着差异。覆膜显着提高了苗期—盛花期和成熟期的土壤温度,苗期—盛花期,普通地膜和三种降解地膜的增温效果无显着差异,后期随着降解地膜的降解,三种降解地膜的增温能力逐渐低于普通地膜;青果期因田间密闭程度增加,透光率减小,覆膜增温效果减弱。2.覆膜不影响土壤铵态氮含量,但显着提高了生殖生长初期土壤的硝态氮含量。施肥可提高土壤中的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生育前期,单施无机氮肥的提高作用大于有机无机氮肥配施,而生育中后期则相反。有机无机肥配施显着提高了土壤的有机质含量。3.覆膜可缩短胡麻生育周期。施肥和覆膜均可显着提高胡麻出苗率、株高、茎粗、叶面积和干物质积累量;普通地膜和施用无机氮肥处理下的出苗率最高,达到75%(P<0.05)。普通地膜对胡麻植株伸长生长的促进作用高于降解地膜;降解地膜对干物质积累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苗期,分茎之后普通地膜的促生作用增强并大于三种可降解地膜。单施无机肥对茎秆生长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营养生长阶段,而有机无机配施的促进效果主要体现在生殖生长阶段。有机无机氮肥配施促进了整个生育期内的干物质积累。4.覆膜有利于氮素的吸收和累积,而普通地膜较可降解地膜的积累优势主要体现在营养生长及生殖生长的旺盛阶段,即胡麻生育的中期。各覆膜处理较不覆膜显着提高了氮肥利用效率。施用氮肥提高了植株体内氮素的积累量,两个施肥水平之间在各生育时期均无显着差异。覆膜和施肥对氮素吸收累积的互作不显着。5.覆膜显着增加了分枝数、单株蒴果数和千粒重,且可降解地膜对分枝数、单株蒴果数的增加作用优于普通地膜。施肥后胡麻分枝数、单株蒴果数及籽粒产量显着增加;有机无机肥配施较单施无机肥对千粒重和收获指数具有增加的影响趋势。覆膜和施肥互作下,P3N2的单株蒴果数(22个)以及P0N2、P1N0、P1N1的蒴果籽粒数(8.37个、8.47个、8.40个)最高。6.覆膜下籽粒产量增加及水分利用效率提高的作用显着,其中P4处理下的产量达到789.06kg/hm2,但这种促生作用与地膜种类及其降解特性无关。氮肥施用的增产作用及水分利用效率提升作用显着,其中,N2处理下的籽粒产量较N0提高了9.69%(P<0.05),N2和N1的WUE分别较N0高13.27%、10.36%(P<0.05),但有机肥无机配施与单纯施用无机肥间无显着差异。

韩静[5](2018)在《当归规范化栽培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归(Angelica sinensis(Oliv.)Diels)为伞形科Umbelliferae当归属多年生草本药用植物。甘肃省岷县、漳县一带是当归的道地产区,年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90%以上,但生产上缺乏科学规范化栽培规程,导致药材产量和质量不稳定。本研究在田间试验基础上,系统分析了当归育苗和施肥等环节的关键技术参数,旨在为制定当归规范化栽培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归纳如下:1.不同播种量育苗对当归种子出苗率和种苗质量影响较大,播量为75.00 kg/hm2时,当归种苗出苗率较高,且种苗根最长,个体质量最大。不同播种量条件下育成苗栽当归成药品质和产量均具有显着差异,播量为75.00 kg/hm2时,当归成药阿魏酸含量最高为0.15%,为85.00 kg/hm2播量的1.07倍,且挥发油含量较高(0.99%),当归成药产量最高达3127.00 kg,为55.00 kg/hm2播量的1.12倍。当播种量超过75.00 kg/hm2时,当归产量和品质呈下降趋势,栽培效益下降。育苗播种量越高,成药单株叶片数越少,对当归的产量和质量影响越大,说明75.00 kg/hm2为当归最合理育苗播种量。2.不同播种深度育苗对当归种子出苗率具有显着影响,播深为6 mm条件下当归种子出苗率最高,育成的当归种苗移栽后成药栽培,当归阿魏酸含量较高(0.14%),当归成药单根鲜重最大(49.50 g),产量达342.00 g。播种深度为4 mm时,当归种苗移栽成药挥发油含量最高,为1.19%,综合分析,播种深度为6 mm时,当归的出苗率、种苗根长、成药单根鲜重、产量较其它播种深度更为优异,生长势强,品质佳,说明育苗播种深度决定当归育苗和成药栽培的效应。3.当归适宜的播种期为6月3日6月8日,种苗品质最优,产量高。4.经采用L9(34)正交设计施肥试验表明,施肥对当归药材产量和质量均具有显着影响,影响程度因处理组合和测定成分的不同而异。9个施肥处理当归挥发油含量均达到《药典》规定,挥发油最高和次高的施肥处理为A0B1C1和A0B2C2,挥发油含量分别为1.54%和1.52%。不同施肥处理对当归阿魏酸的影响不显着,A0B1C1和A2B1C0处理下当归阿魏酸含量较高,分别为0.17%和0.16%。不同施肥对当归产量的影响较大,其中处理A2B1C0条件下当归产量最高,达6250.00 kg/hm2,较对照增产138.71%。研究还发现磷肥有促进早期抽薹的作用,施用有机肥和高温堆肥具有降低抽薹的作用,有机肥处理抽薹率最低为36.30%,较高磷处理(抽薹率58.00%)抽薹率降低37.41%。说明在当归栽培过程中应增施有机肥和高温堆肥,提倡减少化肥施用量。

栗鑫鑫[6](2018)在《播期对麦油两熟制花生生育特性、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文中认为本试验于2016-2017年在山东农业大学农学试验站进行,选用小麦品种济麦22、花生品种山花108为试验材料,设置5月15日、5月20日、5月25日、5月30日为4个麦套播期处理,同时设收麦后夏直播(6月11日)和夏播覆膜(6月13日)栽培,系统研究播期对麦油两熟制花生生育特性、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播期对麦油两熟制花生物候期的影响不同播期所处气象因子不同是造成花生物候期差异的主要原因。随播期推迟生育进程加快,出苗期、苗期、花针期生育期天数明显减少,全生育期天数逐渐缩短,最晚播期较最早播期减少21 d。气象因子中>10℃积温、日照时数和降水量均随播期推迟呈逐渐下降趋势,但产量形成期(结荚期至成熟期)日照时数与>10℃积温随播期推迟呈先上升后降低趋势,以5月25日播期处理最高。说明适期套种花生生育后期能获得较高的积温和日照时数,利于荚果发育成熟;套种过早,花生苗期温度较低导致生育进程延迟;夏直播与夏直播覆膜处理花针期前生育进程较麦套花生缩短1121 d,这是夏直播花生生育的优势,但产量形成期短,荚果饱满度差限制了夏花生产量的提高。2播期对麦油两熟制花生生育特性的影响在小麦与花生共生期,花生主茎高、侧枝长随播期推迟呈下降趋势,5月20日之前套种的花生主茎高达10 cm以上,易形成高脚苗;至花针期,花生主茎高、侧枝长、叶面积系数和干物质积累量均随播期推迟呈逐渐上升趋势,表现为夏播覆膜>夏直播>麦套花生;花针期后,麦套花生营养生长加快,植株性状和干物质积累量以5月25日播期处理最高,显着高于夏直播与夏播覆膜处理,而夏播覆膜处理较夏直播处理叶面积系数高,从而增加了干物质积累量。3播期对麦油两熟制花生生理特性的影响在花生生育前期,夏直播与夏播覆膜处理能显着提高花生叶片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同时硝酸还原酶活性、抗氧化酶活性与根系活力均高于麦套花生,可有效促进花生营养生长。生育中后期麦套花生各生理活性指标显着高于夏直播和夏播覆膜处理,以5月25日播期处理最高。表明麦套花生可以提高生育中后期花生生理活性,延缓叶片衰老,延长叶片功能期,进而增加光合产物积累。4播期对麦油两熟制花生产量及品质的影响随播期推迟,荚果产量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5月25日播期处理花生产量最高,较5月15日、5月20日、5月30日播期处理分别提高28.7%、7.9%、9.9%;而夏直播处理荚果产量最低。从产量构成因素看,随播期推迟,公斤果数与公斤仁数显着增加,出仁率逐渐降低,单株结果数以5月25日播期处理最高。说明适期套种通过提高单株结果数与出仁率,降低公斤果数与公斤仁数来提高荚果产量和籽仁产量。从经济效益来看,5月25日播期综合效益最高,5月15日播期与夏直播处理综合效益处于最低值。不同播期处理花生品质存在显着差异。随播期推迟,粗脂肪含量、O/L比值逐渐下降,蛋白质含量、蔗糖和可溶性糖含量逐渐升高。早播可以提高油酸、硬脂酸、花生酸相对含量,以5月20日播期含量最高;晚播利于提高亚油酸、棕榈酸、花生烯酸、山嵛酸的相对含量,以夏直播处理含量最高;而对廿四烷酸相对含量无显着差异。随播期推迟氨基酸总含量显着增加,其中苯丙氨酸、亮氨酸、赖氨酸、天冬氨酸、谷氨酸、丝氨酸和丙氨酸在不同处理间达极显着差异,以夏直播处理氨基酸总含量最高。在麦油两熟双高产田条件下,如人力和物力充足,宜选用麦田套种方式,最佳播期为5月25日;在机械化水平高的地区,夏直播花生宜采用覆膜栽培,力争早播,适当增加密度和适期晚收。

张明伟[7](2018)在《稻茬晚播小麦群体与生理特征及密肥调控技术研究》文中提出我国稻茬小麦种植区域主要在长江中下游冬小麦区、黄淮平原南部及西南冬麦区,近几年来稻茬小麦单产不断提高,总产量增加,为我国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目前由于长江中下游冬小麦区前茬水稻中晚熟品种和水稻机插秧、直播稻等轻简栽培技术推广应用,水稻成熟期大幅度推迟,致使小麦适期播种面积缩减,晚播与过晚播面积逐年扩大,严重制约了小麦生产潜力的发挥,在江苏省稻麦两熟地区,这一矛盾尤为突出,已成为栽培学家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正在从晚播小麦的成因、种植业结构、生态和生产条件、品种选用和适应晚播品种配套的栽培技术等方面开展研究,以期对晚播小麦高产稳产理论与技术方面实现突破。本研究以筛选适宜晚播的优质小麦品种为基础,分别在江苏沿江地区晚播(较适播期推迟10天左右)与里下河地区过晚播(较适播期推迟30天以上)的条件下,通过不同栽培措施组合试验,构建不同的产量群体,研究晚播小麦8000kg·hm-2高产群体与过晚播小麦6750kg·hm-2中高产群体产量结构、群体特征、氮素吸收与利用规律、光合衰老特性与生理机制以及经济效益等指标,探索晚播与过晚播小麦高产优质栽培技术体系,为稻茬晚播和过晚播小麦大面积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主要结果如下:1.稻茬晚播与过晚播小麦适用品种选择江苏省淮南稻茬麦区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的宁麦14、宁麦19、苏麦188、扬麦16、扬麦22、扬辐麦4号、扬麦23和扬麦25作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小麦品种对沿江地区晚播和里下河地区过晚播的适应性,筛选出适应性好的稻茬晚播和过晚播小麦品种。适合稻茬晚播的品种为扬麦23和扬辐麦4号,稻茬晚播条件下能获得8000kg·hm-2以上目标产量。两品种一致表现为生育前期干物质积累量高,群体结构协调,LAI适宜,花后剑叶叶绿素含量以及净光合速率较高,有利于籽粒灌浆,同时具有较好的抗倒性能。适合稻茬过晚播的品种为扬麦22和扬麦23,过晚播条件下可获得6750kg·hm-2以上目标产量。扬麦22具有较好的分蘖能力和成穗率,两年平均产量达7200.38kg·hm-2,扬麦23两年平均产量为7104.62 kg·hm-2。以上两品种具有较高的产量潜力且稳产性好,群体结构协调,叶面积指数适宜,具有较高的干物质积累量与氮素积累量,快速灌浆启动早,峰值速率大,快速完成灌浆,避高温逼熟等特点。2.稻茬晚播小麦高产群体与过晚播小麦中高产群体质量特征稻茬晚播条件下,扬麦23和扬辐麦4号8000kg·hm-2高产群体产量结构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分别为560×104·hm--2、39.0~40.0粒、38.0g左右,总结实粒数在22 000×104粒左右。群体特征主要表现为,分蘖期、拔节期、开花期茎蘖数分别为穗数值的1.1~1.3倍、2.3~2.5倍、1.1~1.2倍,茎蘖成穗率为40.0%左右。干物质积累量开花期为15000 kg·hm-2左右,成熟期为21000kg·hm-2左右,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大于6200kg·h1--2。孕穗期、开花期和乳熟期群体叶面积指数分别在7.0、5.6、3.2左右,粒叶比(粒数/叶cm2和粒重mg/叶cm2)为0.31~0.33粒/叶·cm2和11.5~11.8mg/叶.cm2左右有利于获得高产。稻茬过晚播条件下,扬麦22、扬麦23产量6 750 kg·hm-2中高产群体产量结构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分别为510×104·hm-2、36.0~37.0粒、40.0g左右,总结实粒数为18500×104粒以上;分蘖期、拔节期、开花期茎蘖数分别为穗数值的1.4~1.5倍、2.6~2.7倍、1.3~1.4倍,茎蘖成穗率为38%左右;干物质积累量开花期为13 500~14000kg·hm-2、成熟期为19000kg·hm-2左右,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大于5300kg·hm-2;孕穗期、开花期与乳熟期LAI分别在7.5左右、5.0~5.5和2.8~3.3;粒叶比(粒数/叶cm2和粒重mg/叶cm2)在0.25~0.26粒/叶· cm2和9.2~10.Omg/叶· cm2左右。研究结果表明,稻茬晚播与过晚播小麦的产量构成中的穗数虽然是主茎成穗为主,但分蘖穗仍然对产量有一定贡献,应合理加以应用。3.稻茬晚播小麦高产群体与过晚播小麦中高产群体氮素吸收与积累特点15N示踪研究表明,稻茬晚播条件下,开花期与成熟期小麦植株对不同来源氮素的吸收均以土壤氮素为主,开花期对氮素的吸收以基施氮为主,成熟期则吸收追施氮比例高于基施氮。花后营养器官中的氮素向籽粒中转运,其中茎鞘转移量最大,转移氮素以基施氮为主。增加密度显着的增加了成熟期植株对追肥中氮素的吸收量以及占总氮比例。高密度条件下籽粒中氮素的积累提高,主要是营养器官中追肥氮向籽粒中转运效率增强。说明晚播条件下适度增加密度有利于提高植株对肥料氮的吸收,减少土壤中肥料残留,提高营养器官中氮素向籽粒中的运转量,氮肥施用适当后移有利于提高氮素利用率。稻茬晚播8000 kg·hm-2高产群体孕穗期、开花期与成熟期氮素积累量为120.0~130.0 kg·hm-2、170.0~190.0kg·hm-2和230.0~250.0kg·hm-2。拔节至孕穗期的氮素吸收量分别为50.0~55.0kg·hm-2,开花至成熟期的氮素吸收量在50 kg·hm-2以上。产量8000 kg·hm-2高产群体除氮肥偏生产力以外,其他氮效率指标,如氮素农学效率、氮素生理效率等与7500 kg·hm-2高产群体及中高产群体无显着差异。稻茬过晚播条件下,6750 kg·hm-2中高产群体孕穗期、开花期氮素积累量分别为95.0~100.0kg·hm-2、170.0 kg·hm-2左右,成熟期氮素积累量与花后氮素积累量应分别高于210.0 kg·hm-2和45.0 kg·hm-2。拔节至孕穗期、孕穗至开花期氮素吸收量分别为35.0~45.0 kg·hm-2和70.0~75.0 kg·hm-2。产量6750 kg·hm-2中高产群体的氮素农学效率以及氮素生理效率均高于中、低产群体,植株体内的氮素转运效率也高。4.稻茬晚播高产群体与过晚播小麦中高产群体光合与衰老特性稻茬晚播小麦8000 kg·hm-2高产群体具有较高的剑叶叶绿素相对含量以及净光合速率,尤其是乳熟期,剑叶SPAD值及净光合速率在43.0~47.0与16.0umol·m-2.s-1左右。晚播高产群体花后不同天数的剑叶SPAD值及活性氧保护酶(POD、CAT及SOD)活性均高于中高产群体,MDA含量低于中高产群体,随开花天数增加,差异更为显着。相关分析表明,乳熟期剑叶净光合速率及SPAD值与产量均显着正相关。稻茬过晚播小麦6750 kg·hm-2中高产群体花后具有较高的剑叶叶绿素相对含量和净光合速率,乳熟期剑叶SPAD与净光合速率分别控制在35.0~37.0、14.5umol·m-2·r-1左右。花后不同天数的活性氧保护酶(POD、CAT及SOD)活性均高于低产群体,有利于延缓叶片衰老,延长光合功能持续时间。相关分析表明剑叶SOD、POD、CAT酶活性与叶绿素相对含量均呈显着或极显着的正相关关系,MDA含量与SPAD值呈极显着的负相关关系。5.稻茬晚播小麦8000 kg·hm-2高产群体花后剑叶碳氮比变化特点剑叶碳氮比随开花天数呈增加趋势,8000 kg·hm-2高产群体剑叶碳氮比与其他群体无显着差异,花后21天与28天显着高于其他群体。相关分析表明,花后剑叶碳氮比与剑叶SPAD值呈极显着负相关关系,与剑叶的衰老显着相关。稻茬晚播小麦8000 kg·hm-2高产群体花后剑叶全氮含量与NR、GS酶活性均高于中高产群体,说明高产群体剑叶应具有较高的氮素合成能力。8000 kg·hm-2高产群体开花期剑叶蔗糖含量显着低于中高产群体;花后14天起,8000kg·hm-2高产群体蔗糖合成能力增强,蔗糖含量显着高于中高产群体。SS与SPS酶活性与蔗糖含量规律基本一致。相关分析表明,SS与SPS酶活性与剑叶蔗糖含量均显着正相关。6.稻茬晚播小麦的抗倒特性由于播种密度增加,降低了基部节间单位长度干重以及茎秆可溶性糖和木质素的积累,从而影响小麦的抗倒性能。减少氮肥施用量、基肥施用量和控制拔节期施肥比例均能够有效降低株高及基部节间长度,增加基部节间茎粗壁厚与充实度,增强木质素合成关键酶活性,提高基部第二节间木质素的含量,从而提升小麦抗倒能力。相关分析表明,抗倒伏指数与倒伏系数呈极显着的负相关关系(r =-0.94**),与基部节间总长、穗下节间长度以及株高均呈显着负相关关系(r值分别为-0.92**、-0.70**、-0.64*),与基部一、二节间单位长度干重呈显着正相关。基部第二节间伸长40天后的木质素含量与抗倒伏指数呈显着正相关;PAL、TAL酶活性与木质素含量呈显着正相关。因此晚播小麦采用270×104·hm-2基本苗、225 kg·hm-2施氮量、基肥:壮蘖肥:拔节肥:孕穗肥=4:2:1:3运筹比例有利于控制倒伏,同时获得较高的产量。7.晚播与过晚播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组合沿江地区晚播条件下,扬麦23与扬辐麦4号稻茬晚播高产栽培技术组合为基本苗270×104·hm-2左右,施氮量225kg·hm-2,基肥:分蘖肥:拔节肥:孕穗肥施用比例为5:1:2:2或4:2:1:3,磷钾肥用量90kg·hm-2,可获得8000 kg·hm-2以上目标产量。里下河地区过晚播条件下,扬麦22与扬麦23过晚播栽培技术组合则为基本苗宜在330×104·hm-2左右,施氮量225kg·hm-2,基肥:分蘖肥:拔节肥:孕穗肥施用比例为5:1:2:2或6:0:2:2,磷钾肥用量在90 kg·hm-2可获得6750 kg·hm-2以上目标产量。

吴悠[8](2017)在《棉花铃重和纤维品质空间分布的温光生态基础与调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棉花具有无限开花结铃习性,不同开花期、不同部位棉铃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温光生态因子不同,养分供应状况也不一致,这就导致了棉花铃重和纤维品质在空间分布上的差异性,而棉株不同部位棉铃铃重、纤维品质的不整齐是造成棉花品质不佳的原因之一,影响其经济价值。随着全球极端天气爆发的日趋频繁,花铃期土壤干旱灾害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棉花产量和品质形成。在棉花生产中,氮肥和钾肥是常用肥料,合理施用肥料有利于提高产量、优化纤维品质。本文综合国内外棉花铃重和纤维品质空间分布的生理生态研究结果,基于2010-2013年在江苏南京进行不同温光生态因子效应及调控(水分、施氮量、施钾量)试验,研究棉株内部铃重和纤维品质的空间分布,明确影响不同部位棉铃铃重和纤维品质的主导温光生态因子及干旱、施氮量、施钾量对不同部位棉铃铃重和纤维品质的调控效应。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棉花铃重和纤维品质空间分布的特征铃重和纤维品质在棉株内不同部位的差异变化幅度大小为:铃重>马克隆值>纤维长度>纤维比强度。随果枝部位上升,铃重和纤维品质呈现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中部果枝(FB7-12)铃重和纤维品质最优,下部果枝(FB1-6)次之,上部果枝(FB13-15)最小。对相同果枝不同果节而言,铃重、纤维比强度、纤维马克隆值第1果节>第2果节>第3果节,纤维长度第2果节>第1果节>第3果节。第1果节和第2果节间铃重的差值为1.8-8.8%,纤维长度间的差值为0.1-1.8%,纤维比强度间的差值为0.9-2.2%,马克隆值间的差值为0.7-6.3%;第1果节和第3果节间铃重的差值为6.1-16.4%,纤维长度间的差值为0.5-3.4%,纤维比强度间的差值为1.1-4.8%,马克隆值间的差值为4.7-11.2%。2.播种期和遮阴对棉花铃重和纤维品质空间分布的影响棉铃铃期、铃重和纤维品质的空间分布受播种期和遮阴的影响。播种期推迟延长棉铃成熟期,降低铃重、纤维比强度和马克隆值,但增加第1、2果节棉铃纤维长度,降低第3果节棉铃纤维长度。遮阴降低铃重、纤维比强度和纤维马克隆值,但在4月25日播种期条件下,遮阴增加纤维长度,在5月25日和6月10日播种期下遮阴降低纤维长度。播种期推迟和遮阴降低马克隆值使其趋近最佳范围。晚播和遮阴对纤维长度和马克隆值有明显的互作效应,对铃重和纤维比强度的互作效应并不明显,但晚播遮阴复合因子对铃重、纤维长度、纤维比强度、马克隆值的影响程度要大于单因子。受播种期影响,铃重与纤维品质的变异系数马克隆值>铃重>纤维长度>纤维比强度;受遮阴影响,铃重与纤维品质的变异系数马克隆值>铃重>纤维比强度>纤维长度;受播种期遮阴互作影响,铃重与纤维品质的变异系数马克隆值>铃重>纤维比强度>纤维长度。苏棉15号的铃重、纤维比强度和马克隆值对播种期和遮阴互作较科棉1号更为敏感,导致播种期和遮阴互作下苏棉15号的铃重、纤维比强度和马克隆值的降幅大于科棉1号。不同部位棉铃铃重和纤维品质受晚播和遮阴的影响变化幅度不同,随播种期推迟和遮阴程度加深,棉株内不同部位铃重和纤维品质的变异增大。第3果节棉铃铃重和纤维品质低于第1、2果节,晚播遮阴对第3果节棉铃铃重和纤维品质的影响大于第1、2果节。3.温光生态因子对不同部位棉铃铃重和纤维品质的影响温度因子对铃重和纤维品质的影响在大多数部位大于光照因子,日均太阳辐射影响除FB1-3FN1以外所有部位铃重、所有部位纤维比强度和马克隆值形成。棉花整体铃重和纤维品质主要受到生育后期棉铃的制约,平均日最高温和日均太阳辐射对棉花生育后期铃重的影响最为显着,最适平均日最高温为29.9-32.4℃,最适日均太阳辐射为15.8-17.5 MJ m-2;适宜棉花生育后期棉铃纤维品质的最适平均日最高温约为26.7℃,有效积温临界值为207-216℃,最适日均太阳辐射为14.2 MJ m-2,马克隆值在日均太阳辐射为22.9MJ m-2时获得最大值5.7。取得较优纤维品质时,棉铃铃重可能会受到抑制。4.花铃期持续土壤干旱对棉花铃重和纤维品质空间分布的调控花铃期持续土壤干旱显着缩短棉花铃期,降低铃重、纤维长度和纤维比强度,对马克隆值的影响年际间存在差异。铃重与纤维品质的变异系数,铃重>马克隆值>纤维比强度>纤维长度。随果枝部位升高,棉铃受到的干旱胁迫的不利影响逐渐增大。FB7-12棉铃铃重、纤维长度、纤维比强度均受到干旱的显着影响,FB1-6各指标受到的影响相对小较小。花铃期持续土壤干旱增大棉株内不同部位铃重和纤维品质的变异。3.施氮量对棉花铃重和纤维品质空间分布的调控在0~360/480kg hm-2施氮量范围内,棉铃铃重、纤维长度、纤维比强度及马克隆值随施氮量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增加施氮量,棉株内不同部位铃重的差异显着降低,对棉株内不同部位纤维品质差异的影响较小,但能显着缩小第3果节和第1果节间纤维长度差异。4.施钾量对棉花铃重和纤维品质空间分布的调控棉铃铃重和纤维品质指标均随施钾量增加而增加。随施钾量增加,棉株内不同部位铃重和纤维品质的差异降低。铃重和马克隆值的变化幅度大于纤维长度和纤维比强度,随果枝部位升高,铃重和马克隆值的变化幅度增大,与第1、2果节相比,第3果节铃重和纤维品质更易受到施钾量的影响。

李祥[9](2017)在《不同播期条件下气象因子对各类油菜品种生长发育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不同播期条件下气象因子的变化与差异,分析气象因子对油菜品种生长发育的影响,总结不同熟期油菜品种生长发育与温光条件的关系,对实现油菜科学合理栽培、农艺措施调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对主要来自长江流域的144个油菜品种进行了大田种植及生育期观察比较,选择不同熟期代表性的油菜品种(系)12个进行不同播期试验及气象因子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不同品种的光温特性分类。根据公因子模型的综合得分来评价144个油菜品种材料的光温特性,分为光温敏感型和光温钝感型两大类。发现光温敏感型油菜品种的分枝部位明显高于光温钝感型油菜品种。2.播期对油菜生育期的影响。12个品种的全生育期在9月20日到10月28日的5个播期间分别为201-228天、195-211天、190-211天、186-203天和183-203天,且各品种全生育期都是随播期推迟而缩短。5个播期品种间的全生育期天数最大相差分别为24、21、17、13天,表明各品种的全生育期随着播期的推迟差异变小。3.积温对不同熟期油菜品种各生育时期的影响。2014-2017年三年试验表明,不同品种从播种到成熟收获所需积温(≥0℃)最低值为1875.46℃d,出苗期、苗期、蕾薹期、花期和角果期阶段需经历至少96.29℃d、609.84℃d、88.76℃d、170.44℃d和471.87℃d的积温。不同品种整个生长发育期间所需要的积温随着播期的推迟而减少。2014-2015年5个播期所有品种在苗期、蕾薹期、花期和角果期所经历的积温分别在609.84-1542.89℃d、88.93-364.04℃d、243.28-820.42℃d和448.82-744.81之间。4.平均温度对油菜生长发育过程中各生育期阶段的影响。从播种到出苗阶段的天数会随着平均温度的降低而增加,不同熟期品种表现的趋势一致;苗期天数则因为品种熟性不同而随着平均温度呈现不同的趋势,早熟品种苗期天数随着平均温度降低而增加,中晚熟品种则表现随平均温度降低而减少的趋势;蕾薹期除特早熟品种青杂7号以外,其他品种天数均随平均温度的降低而增加;花期除中双11号,其他品种都随着平均温度的升高花期天数逐渐减少。角果成熟期间,各品种角果发育的时间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少。5.不同播期条件下各熟性油菜品种产量的差异。9月20日至10月30日的5个播期中,与第一个播期相比,每推迟一个播期产量分别下降5.42%、10.67%、17.86%和24.46%,但青杂7号则有不同,播期1到播期5产量有增加也有减少,每个播期相对第一个分别增产4.63%、因为早播有明显的早薹早花现象,播期推迟产量反而有上升趋势。6.气象因子对不同熟期品种产量的影响。对于早熟油菜品种,对其产量起到直接正作用影响最大的是累计日照时数,而中熟品种的产量受直接正作用最大的是积温,晚熟品种则是辐射,气象因子中对早、中、晚熟品种负作用最大的分别是降雨量、高温和辐射、≥25℃天数。

韩梅[10](2016)在《播期、密度对直播油菜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文中认为油菜是我国最主要和最具优势的油料作物,提高其产量和品质对保障我国油料安全意义重大。油菜直播种植方式节本、省工、高效、适宜规模化、机械化生产,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目前国内外关于直播油菜适宜播期和种植密度的研究较多,重庆市在此方面的研究还未见报道。本试验以甘蓝型油菜杂交种绵杂95-97A×杂2013恢和常规种中双220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播期和不同密度对油菜生育进程、株高、主茎总叶数、绿叶数、干物质积累量、叶绿素含量、光合特性、经济性状、成熟期籽粒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旨在揭示播期和密度与油菜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的关系,探索重庆市直播油菜的适宜播期和密度范围,为本地油菜轻简化、机械化生产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科学指导。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播期推迟,油菜的出苗时间增加,苗期和蕾薹期缩短,全生育期缩短。10月14日播种与9月30日播种相比,两个品种油菜全生育期均缩短14d左右。早播条件下全生育期有随密度增加而缩短的趋势,晚播条件下密度对生育期几乎无影响。2.推迟播期和提高种植密度均会使油菜个体生长发育减弱。随播期的推迟、密度增大,株高、主茎总叶数和绿叶数、单株干物质积累、根冠比均呈现下降趋势。杂交油菜与常规油菜由于个体生长势不同,播期和密度引起的个体发育差异也有所不同。绵杂95-97A×杂2013恢苗期株高受密度影响较大,蕾薹期和成熟期无显着性影响;中双220在苗期、蕾薹期和成熟期株高均有随密度增大而降低的趋势。密度对主茎总叶数和绿叶数的影响大于播期,随密度增大主茎总叶数和绿叶数减少,且播期越早各密度间的差异越大。单株干物质积累和根冠比总体表现为随播期推迟、密度增加而下降,但中双220蕾薹期根冠比有随播期推迟而增大的趋势。3.播期和密度对油菜功能叶叶绿素含量的影响因品种而异。绵杂95-97A×杂2013恢苗期和蕾薹期叶绿素含量随播期推迟而降低,盛花期各播期处理间无显着性差异;中双220苗期和蕾薹期叶绿素含量随播期推迟先升高后降低,盛花期随播期推迟叶绿素含量升高。随着密度的增加两个品种油菜叶片叶绿素含量均下降,且苗期和蕾薹期各密度处理间差异较花期更大。4.播期和密度对油菜盛花期光合特性的影响不大。不同处理间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均无显着性差异。绵杂95-97A×杂2013恢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随播期推迟而增大,中双220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随播期推迟而减小。5.播期和密度对油菜茎粗、有效分枝数、一次有效分枝数、主花序长度无显着性影响;一次有效分枝高度随播期的推迟、密度增加而升高。绵杂95-97A×杂2013恢不同播期和密度处理单株有效角果数、主序角果数、分枝角果数、每角粒数、千粒重无显着性差异;中双220总角果数、主序角果数、分枝角果数、每角粒数随播期推迟显着降低。6.播期和密度对单株产量无显着性影响,但小区产量在不同处理间差异显着。绵杂95-97A×杂2013恢小区产量随密度增大而降低,中双220小区产量随播期推迟而降低。应根据不同品种特性选择适宜的栽培措施,绵杂95-97A×杂2013恢适宜低密度早播,中双220适宜早播,密度可适当增加,若播期较迟,提高种植密度具有一定的增产作用。7.播期和密度对油菜籽粒品质的影响不显着。油菜品质主要受品种特性的影响,栽培措施对油菜品质影响不大。主序籽粒的含油量较分枝籽粒高1%2%,增加密度能够显着提高油菜群体主序占总分枝数的比例,从而提高油菜群体含油量。

二、播种期对胡麻物质代谢及产量形成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播种期对胡麻物质代谢及产量形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油菜花芽分化启动的温光模型及结实器官发育与产量形成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一章 前言
    1.油菜的用途及其发展
    2.油菜的生态属性及其对温光的要求
    3.长江流域的油菜生产现状和面临的问题
    4.花芽分化启动的研究进展
        4.1.花芽分化启动的生理和分子机制
        4.2.植物基因对开花的组成型抑制
        4.3.光周期对开花的诱导
        4.4.低温对开花的诱导
        4.5.温度积累对开花的诱导
        4.6.赤霉素途径对开花的诱导
        4.7.碳氮代谢与花芽分化
    5.油菜结实器官的发育与产量的形成
    6.以花芽分化为契入点来提高油菜产量的可能途径
        6.1.通过播期调控不同熟期品种的花芽分化启动时间和产量
        6.2.优化花芽分化启动的氮肥分配提高油菜产量
        6.3.促进油菜在有效花期集中开花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6.4.借助模型量化不同熟期品种的温光响应特性及优化的适宜播种期
    7.技术路线
    8.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油菜花芽分化启动对温光及氮素条件的响应
    1.试验目的
    2.材料与方法
        2.1.大田播期试验
        2.1.1.试验材料与方法
        2.1.2.油菜出苗到花芽分化启动阶段的温光响应模型构建
        2.1.2.1.热效应的量化
        2.1.2.2.光周期效应的量化
        2.1.2.3.春化效应的量化
        2.1.2.4.模型评估
        2.1.3.数据分析
        2.2.盆栽试验
        2.3.培养箱试验
        2.3.1.试验材料
        2.3.2.试验方法
        2.3.3.转录组表达量的测定
        2.3.3.1.样本RNA提取与质控
        2.3.3.2.文库构建与测序
        2.3.3.3.序列比对、转录本拼接与可变剪接分析
        2.3.3.4.差异表达基因识别、聚类及富集分析
        2.3.3.5.权重基因共表达网络的构建与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1.油菜生长季节的气候条件以及花芽分化启动时间
        3.2.不同熟期油菜品种出苗到花芽分化启动的温光响应差异
        3.3.出苗到花芽分化启动的积温变化及其对叶原基发育的影响
        3.4.氮素施用对油菜花芽分化启动的影响
        3.5.控温条件下花芽分化启动的时间
        3.6.测序数量与质量
        3.7.样品表达量的主成分分析
        3.8.基因共表达网络构建的模块及其功能预测
        3.9.花芽分化启动的调控网络相关基因的表达
    4.讨论
    5.小结
第三章 油菜花芽的形成与退化及其与产量形成的关系
    1.试验目的
    2.试验材料
    3.结果与分析
        3.1.主花序花芽分化数量的动态变化
        3.2.播期对不同熟期油菜品种花芽退化的影响
        3.3.播期、肥力、密度对单株和群体花芽的数量和角果数的影响
        3.4.不同播期、肥力和密度条件下主花序和分枝花序花芽的退化和角果的形成
        3.5.单株叶片数与单株结实器官数量及群体叶面积指数与群体结实器官数量的关系
        3.6.花芽的数量与产量的形成
    4.讨论
    5.小结
第四章 油菜花朵的形成与退化及其与产量的关系
    1.试验目的
    2.试验材料和方法
    3.结果与分析
        3.1.油菜生育期内的气候变化
        3.2.开花数和角果数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
        3.3.产量形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
        3.4.花期和角果期干旱对油菜产量及结实器官在时间和空间分布的影响
    4.讨论
    5.小结
第五章 花芽分化启动期施氮肥对油菜产量形成的影响
    1.试验目的
    2.试验材料与方法
        2.1.试验设计
        2.2.调查指标
        2.3.数据处理
    3.结果与分析
        3.1.不同氮肥处理条件下的叶面积指数的差异
        3.2.不同时期施用氮肥对油菜成熟期的干物质重和产量的影响
        3.3.不同施肥时期对油菜产量的影响
    4.讨论
    5.小结
第六章 利用APSIM模型对油菜的产量预测和播期优化
    1.试验目的
    2.试验材料和方法
        2.1.大田数据收集
        2.2.APSIM_Canola模型描述和校正
        2.3.模拟历史气候下油菜产量对播种期的响应
    3.结果与分析
        3.1.油菜生育期内的平均温度变化和降雨量分布
        3.2.模型参数优化和模型评估
        3.3.不同熟期油菜品种的产量对播期窗口响应的模拟
        3.4.种植密度对适宜播种期的响应
    4.讨论
    5.小结
第七章 结语
    1.主要研究结果
        1.1.不同熟期油菜品种的温光响应的量化
        1.2.早中熟油菜品种的花芽分化启动对温度的响应差异
        1.3.油菜结实器官的形成与退化
        1.4.氮肥对花芽分化启动时间的影响
        1.5.不同熟期油菜品种在长江流域的适宜播种期
    2.研究的创新点
    3.研究的不足之处
    4.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内蒙古春麦冬播高产高效生理机制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冬麦北移”研究现状
        1.2.2 晚播冬小麦研究
        1.2.3 春小麦冬播研究
        1.2.4 栽培技术措施对小麦生长发育、产量形成的影响研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区概况
    2.2 试验设计
        2.2.1 冬播抗逆高产小麦品种筛选
        2.2.2 冬季播种时间对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影响研究
        2.2.3 播种量和施肥量对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影响研究
        2.2.4 灌水及播种深度对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影响研究
    2.3 测试内容及方法
        2.3.1 生育时期记载
        2.3.2 气象资料
        2.3.3 土壤养分测定
        2.3.4 田间出苗率调查
        2.3.5 植株取样及测定方法
        2.3.6 土壤温度测定
        2.3.7 土壤含水率测定
        2.3.8 叶片光合特性指标测定
        2.3.9 群体光照状况测定
        2.3.10 籽粒灌浆特性测定
        2.3.11 叶片生理指标测定
        2.3.12 根系取样及测定
        2.3.13 考种及测产
        2.3.14 水分利用效率
    2.4 数据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春化类型小麦越冬出苗特性及其抗寒、抗旱、高产品种筛选
        3.1.1 小麦生育期内气温与降水量变化
        3.1.2 冬播条件下不同春化类型小麦品种出苗率差异
        3.1.3 冬播条件下不同春化类型小麦品种生育进程差异
        3.1.4 冬播条件下不同春化类型小麦品种叶片生理指标差异
        3.1.5 冬播条件下不同春化类型小麦品种根系性状差异
        3.1.6 冬播条件下不同春化类型小麦品种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3.1.7 内蒙古平原灌区适宜冬播小麦品种筛选
        3.1.8 小结
    3.2 不同冬季播种时间对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影响
        3.2.1 小麦生育期内气温与降水量变化
        3.2.2 播期对冬播小麦春季田间出苗率的影响
        3.2.3 播期对冬播小麦生育进程的影响
        3.2.4 播期对冬播小麦群体生理指标的影响
        3.2.5 播期对冬播小麦光合特性的影响
        3.2.6 播期对冬播小麦苗期叶片生理指标的影响
        3.2.7 播期对冬播小麦开花期根系性状的影响
        3.2.8 播期对冬播小麦籽粒灌特性的影响
        3.2.9 播期对冬播小麦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影响
        3.2.10 播期对冬播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3.2.11 小结
    3.3 播种量和施肥量对冬播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3.3.1 冬播小麦生育期内气温与降水量变化
        3.3.2 播种量及施肥量对冬播小麦春季田间出苗率的影响
        3.3.3 播种量和施肥量对冬播小麦群体生理指标的影响
        3.3.4 播种量和施肥量对冬播小麦光合特性的影响
        3.3.5 播种量和施肥量对冬播小麦籽粒灌特性的影响
        3.3.6 播种量和施肥量对冬播小麦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影响
        3.3.7 播种量和施肥量对冬播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3.3.8 冬播小麦播种量、施肥量与产量关系的数学模型
        3.3.9 小结
    3.4 不同灌水和播种深度对冬播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影响
        3.4.1 冬播小麦生育期内气温及降水量变化
        3.4.2 灌水和播种深度对冬播小麦春季田间出苗率的影响
        3.4.3 灌水和播种深度对冬播小麦生育进程的影响
        3.4.4 灌水和播种深度对冬播小麦群体生理指标的影响
        3.4.5 灌水和播种深度对冬播小麦光合特性的影响
        3.4.6 灌水和播种深度对冬播小麦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
        3.4.7 灌水和播种深度对冬播小麦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影响
        3.4.8 灌水和播种深度对冬播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3.4.9 小结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1.1 春麦冬播的适宜播种期
        4.1.2 春麦冬播的适宜品种
        4.1.3 春麦冬播高产高效的生理基础
        4.1.4 河套灌区“春麦冬播”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4.2 讨论
        4.2.1 栽培措施对冬播小麦出苗率的影响
        4.2.2 栽培措施对冬播小麦生育进程的影响
        4.2.3 栽培措施对冬播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4.2.4 栽培措施对冬播小麦根系性状的影响
        4.2.5 栽培措施对冬播小麦光合特性的影响
5 主要创新点
6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3)密度和行距配置影响油菜产量和倒伏的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倒伏对油菜生产的影响
    1.2 油菜产量及倒伏的影响因素
        1.2.1 产量影响因素
        1.2.2 倒伏影响因素
    1.3 密度和行距配置对油菜产量及倒伏的影响
    1.4 密度和行距配置影响油菜产量和倒伏的生物学过程
        1.4.1 物质变化及酶学基础
        1.4.2 蛋白质组学研究
    1.5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点、土壤状况及试验材料
    2.2 气象数据
    2.3 试验设计
        2.3.1 试验方法
        2.3.2 样品采集
    2.4 测定项目与方法
        2.4.1 产量及产量构成
        2.4.2 倒伏指数及相关指标
        2.4.3 群体光能利用效率
        2.4.4 叶片SPAD值
        2.4.5 叶片与茎秆蛋白质组学
        2.4.6 叶片与茎秆光合作用与物质代谢相关酶活性
        2.4.7 叶片与茎秆可溶性蛋白及碳水化合物含量
    2.5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密度和行距配置对油菜产量形成的影响
        3.1.1 产量与产量构成
        3.1.2 成熟期农艺性状
        3.1.3 干物质累积与分配
        3.1.4 光合相关指标
        3.1.5 叶片蛋白质组学
        3.1.6 叶片关键生育期物质代谢相关酶活性
        3.1.7 叶片可溶性蛋白及碳水化合物含量
        3.1.8 小结
    3.2 密度和行距配置对油菜茎秆倒伏的影响及其机理
        3.2.1 茎秆倒伏
        3.2.2 茎秆蛋白质组学
        3.2.3 茎秆光合相关酶及物质合成相关酶活性
        3.2.4 茎秆可溶性蛋白及碳水化合物含量
        3.2.5 小结
4 讨论
    4.1 密度和行距配置对油菜产量的影响
    4.2 密度和行距配置对油菜倒伏的影响
    4.3 密度和行距配置协调油菜产量与倒伏的机理
5 结论
    5.1 不同的密度和行距配置影响油菜产量形成
    5.2 不同的密度和行距配置影响油菜茎秆抗倒性
    5.3 密度和行距配置协同提高油菜产量与抗倒性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4)土壤水热状况和胡麻生长对地膜及氮肥种类的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可降解地膜的研制和应用现状
        1.2.2 普通地膜和生物降解地膜的土壤水肥及热效应研究
        1.2.3 有机氮肥及化学氮肥配合施用的土壤水肥效应研究
        1.2.4 地膜覆盖及氮肥互作对土壤水肥热状况的影响
        1.2.5 普通地膜和生物降解地膜覆盖对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1.2.6 有机氮肥及化学氮肥配合施用对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1.2.7 地膜覆盖及氮肥互作对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区概况
    2.2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2.3 试验材料
    2.4 试验设计
    2.5 测定指标及方法
    2.6 数据处理及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地膜及氮肥种类对土壤水肥热状况的影响
        3.1.1 地膜种类对土壤水分含量的影响
        3.1.2 地膜种类对土壤温度的影响
        3.1.3 地膜及氮肥种类对土壤养分状况的影响
    3.2 地膜及氮肥种类对胡麻生长发育的影响
        3.2.1 地膜及氮肥种类对胡麻生育时期的影响
        3.2.2 地膜及氮肥种类对胡麻生长的影响
    3.3 地膜及氮肥种类对胡麻氮素吸收及利用的影响
        3.3.1 地膜及氮肥种类对胡麻氮素积累量的影响
        3.3.2 地膜及氮肥种类对胡麻氮素分配的影响
        3.3.3 地膜及氮肥种类对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3.4 地膜及氮肥种类对胡麻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3.5 地膜及氮肥种类对胡麻产量、耗水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5)当归规范化栽培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缩略词(Abbreviation)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当归生产现状
        1.1.1 当归资源分布现状
        1.1.2 当归栽培现状
    1.2 当归本草考证
    1.3 当归育苗研究现状
    1.4 当归质量控制研究进展
    1.5 当归肥料控制研究进展
    1.6 本研究目的意义
    1.7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不同播种量对当归苗栽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地概况
        2.1.2 试验材料
        2.1.3 供试肥料
        2.1.4 不同播种量育成当归种苗移栽试验设计
        2.1.5 测定项目及方法
    2.2 结果与讨论
        2.2.1 不同播种量对当归种子出苗率的影响
        2.2.2 不同播种量对当归种苗形态的影响
        2.2.3 不同播种量对当归生长动态的影响
        2.2.4 不同播种量对当归药材品质的影响
        2.2.5 不同播种量对当归质量的影响
        2.2.6 不同播种量对当归产量的影响
    2.3 讨论
第三章 不同播种深度对当归苗栽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地概况
        3.1.2 试验材料
        3.1.3 供试肥料
        3.1.4 不同播种深度当归种苗移栽试验设计
        3.1.5 测定项目及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播种深度对当归出苗率的影响
        3.2.2 不同播种深度对种苗质量的影响
        3.2.3 不同播种深度对种苗生长动态的影响
        3.2.4 不同播种深度对当归药材品质的影响
        3.2.5 不同播种深度对当归外观质量的影响
        3.2.6 不同播种深度对当归产量的影响
    3.3 讨论
第四章 不同播种期对当归种苗的质量和产量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地概况
        4.1.2 试验材料
        4.1.3 供试肥料
        4.1.4 测定项目及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播种期对种苗质量的影响
        4.2.2 不同播种期对当归种苗产量的影响
    4.3 讨论
第五章 不同施肥处理对当归药材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地概况
        5.1.2 试验材料
        5.1.3 供试肥料
        5.1.4 测定项目及方法
        5.1.5 实验设计与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不同施肥处理对当归生长指标动态的影响
        5.2.2 不同施肥量对当归质量的影响
        5.2.3 不同配方施肥对当归抽薹的影响
        5.2.4 不同施肥对当归品质的影响
        5.2.5 不同施肥对当归产量的影响
    5.3 讨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6)播期对麦油两熟制花生生育特性、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播期研究进展
        1.2.2 麦油两熟制花生研究进展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设计
        2.2.1 试验田概况
        2.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3.1 土壤养分测定
        2.3.2 植株性状
        2.3.3 生育进程与出苗情况
        2.3.4 相关生理指标
        2.3.5 抗氧化酶活性测定
        2.3.6 测产与考种
        2.3.7 籽仁品质测定
        2.3.8 气象数据采集
    2.4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播期对麦油两熟制花生物候期和植株性状的影响
        3.1.1 生育进程
        3.1.2 生育期内气象因子
        3.1.3 植株性状
        3.1.4 叶面积系数
        3.1.5 干物质积累与分配
    3.2 播期对麦油两熟制花生功能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3.2.1 叶绿素含量
        3.2.2 叶绿素荧光参数
        3.2.3 叶片光合参数
    3.3 播期对麦油两熟制花生生理特性的影响
        3.3.1 硝酸还原酶(NR)活性
        3.3.2 可溶性蛋白质含量
        3.3.3 抗氧化酶活性
        3.3.4 根系活力
    3.4 播期对麦油两熟制花生产量及其综合效益的影响
        3.4.1 花生产量及构成因素
        3.4.2 综合效益分析
    3.5 播期对麦油两熟制花生籽仁品质的影响
        3.5.1 籽仁品质
        3.5.2 脂肪酸组分
        3.5.3 氨基酸组分
4 讨论
    4.1 播期对麦油两熟制花生物候期的影响
    4.2 播期对麦油两熟制花生生育特性的影响
    4.3 播期对麦油两熟制花生功能叶片光合性能的影响
    4.4 播期对麦油两熟制花生生理特性的影响
        4.4.1 硝酸还原酶
        4.4.2 叶片可溶性蛋白质含量
        4.4.3 抗氧化酶活性
        4.4.4 根系活力
    4.5 播期对麦油两熟制花生产量及综合效益的影响
    4.6 播期对麦油两熟制花生品质的影响
5 结论
    5.1 播期对麦油两熟制花生物候期的影响
    5.2 播期对麦油两熟制花生生育特性的影响
    5.3 播期对麦油两熟制花生生理特性的影响
    5.4 播期对麦油两熟制花生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7)稻茬晚播小麦群体与生理特征及密肥调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小麦高产研究进展
    2 稻茬小麦晚播的原因及现状
        2.1 晚播小麦的定义
        2.2 稻茬晚播小麦出现的原因
        2.2.1 全球气候变暖,现行的播期与上升的温度不相适应
        2.2.2 天气异常,土壤墒情无法满足水稻适时收获和小麦适时播种需求
        2.2.3 水稻种植制度改进,导致收获期不断推迟
        2.2.4 规模种植条件下机械、晒(烘)贮等配套设施的限制
    3 稻茬晚播小麦高产限制因素
    4 稻茬晚播小麦产量形成、群体结构及品质特点
        4.1 籽粒产量及其构成特点
        4.2 群体结构特点
        4.2.1 播期对群体质量的影响
        4.2.2 不同播期小麦高产群体特征的差异
        4.3 不同播期对小麦籽粒品质的影响
    5 稻茬晚播小麦高产稳产栽培技术的研究进展
        5.1 选用适合晚播的品种
        5.2 提高整地质量,催芽播种
        5.3 适当增加播量,培育合理群体结构
        5.4 晚播小麦的施肥
    6 稻茬晚播小麦的生理特性及品质的调控
        6.1 栽培措施对晚播小麦生理特性的影响
        6.2 栽培措施对籽粒品质的影响
    7 研究目的与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稻茬晚播条件下不同小麦品种的适应性比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育进程的差异
        2.2 产量及其构成的差异
        2.3 茎蘖动态的差异
        2.4 干物质积累的差异
        2.5 氮素积累的差异
        2.6 氮效率的差异
        2.7 叶面积指数的差异
        2.8 剑叶SPAD值的差异
        2.9 剑叶净光合速率的差异
        2.10 籽粒灌浆速率的差异
        2.11 抗倒性能的差异
    3 小结
        3.1 适宜稻茬晚播的小麦品种产量构成特点
        3.2 适宜稻茬晚播种植的小麦品种群体结构特征
        3.3 适宜稻茬晚播的小麦品种光合与灌浆特性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稻茬晚播小麦8000 kg·hm~(-2)高产群体产量构成、品质及群体特征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与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4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晚播小麦高产群体产量构成及群体特征
        2.1.1 产量及其构成
        2.1.2 群体结构特征
        2.2 晚播小麦不同产量群体籽粒品质的差异
    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稻茬晚播小麦高产群体氮素利用特征与衰老生理特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与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4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肥料氮(~(15)N)在晚播小麦植株中的分配与运转
        2.1.1 肥料氮(~(15)N)的分配
        2.1.2 开花期植株对土壤氮和不同施用方式~(15)N的吸收比例
        2.1.3 开花期~(15)N在植株各器官中的分配
        2.1.4 成熟期植株中~(15)N的吸收比例
        2.1.5 成熟期~(15)N在植株各器官中的分配
        2.1.6 氮素转移量及贡献率
        2.2 晚播小麦不同产量水平群体氮素吸收与利用效率的差异
        2.2.1 氮素积累量
        2.2.2 不同生育阶段氮素吸收量
        2.2.3 不同生育阶段氮素吸收速率
        2.2.4 不同生育阶段氮素的吸收百分率
        2.2.5 氮效率
        2.3 晚播小麦高产群体花后剑叶光合及衰老生理特性
        2.3.1 不同产量群体花后剑叶的光合特性
        2.3.2 不同产量群体花后剑叶活性氧清除酶的差异
        2.3.3 不同产量群体花后剑叶碳、氮代谢及关键酶活性的差异
    3 小结
        3.1 密度对晚播小麦~(15)N标记肥料氮流向以及在器官中分配的影响
        3.2 稻茬晚播小麦8000 kg·hm~(-2)高产群体氮素积累与分配特征
        3.3 稻茬晚播小麦8000 kg·hm~(-2)高产群体光合与衰老酶活性特征
        3.4 稻茬晚播小麦8000 kg·hm~(-2)高产群体剑叶碳氮代谢生理特征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密度与肥料运筹对晚播小麦茎秆抗倒能力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1.3 数据处理与统计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密肥对晚播小麦表观倒伏率、抗倒伏指数和产量的影响
        2.2 密肥对晚播小麦基部节间、穗下节间长度以及株高的影响
        2.3 密肥对基部节间茎粗壁厚的影响
        2.4 密肥对基部节间单位长度干重的影响
        2.5 密肥处理对基部节间内含物质的影响
        2.5.1 对基部节间糖、氮含量以及C/N的影响
        2.5.2 对基部第二节间木质素含量的影响
        2.5.3 对基部节间苯丙氨酸转氨酶(PAL)及酪氨酸解氨酶(TAL)活性的影响
    3 小结
        3.1 晚播小麦高产与抗倒协调的茎秆形态与生理
        3.2 晚播小麦高产与抗倒协调的适宜密肥组合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稻茬过晚播条件下不同小麦品种的适应性比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育进程的差异
        2.2 产量及其构成的差异
        2.3 茎蘖动态的差异
        2.4 干物质积累的差异
        2.5 氮素积累的差异
        2.6 氮效率的差异
        2.7 叶面积指数的差异
        2.8 剑叶SPAD值的差异
        2.9 剑叶净光合速率的差异
        2.10 籽粒灌浆速率的差异
    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稻茬过晚播小麦6750kg·hm~(-2)中高产群体产量构成、品质及群体特征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与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4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过晚播小麦6 750 kg·hm~(-2)中高产群体产量构成及群体特征
        2.1.1 过晚播小麦不同产量群体产量构成
        2.1.2 过晚播小麦不同产量水平的群体特征
        2.2 过晚播小麦不同产量群体品质的差异
    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八章 稻茬过晚播小麦中高产群体氮素利用特征与衰老生理特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与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4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过晚播小麦不同产量群体氮素吸收与利用效率的差异
        2.1.1 氮素积累量
        2.1.2 不同生育阶段氮素吸收量
        2.1.3 不同生育阶段氮素吸收速率
        2.1.4 不同生育阶段氮素吸收百分率
        2.1.5 氮效率
        2.2 过晚播小麦高产群体花后剑叶光合及衰老生理特性
        2.2.1 不同产量群体花后剑叶SPAD值及净光合速率的差异
        2.2.2 不同产量群体花后剑叶活性氧清除酶系统的差异
    3 小结
        3.1 稻茬过晚播小麦6750 kg·hm~(-2)高产群体氮素积累与分配特征
        3.2 稻茬过晚播小麦6750 kg·hm~(-2)中高产群体光合与衰老酶活性特征
    参考文献
第九章 稻茬晚播与过晚播小麦高产密肥调控效应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与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4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密度与氮肥对晚播小麦产量、品质、效益的调控效应
        2.1.1 密度、施氮量与运筹比例对晚播小麦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
        2.1.2 密度、施氮量与运筹比例对晚播小麦氮肥利用效率影响
        2.1.3 密度、施氮量与运筹比例对晚播小麦籽粒品质影响
        2.1.4 密度、施氮量与运筹比例对晚播小麦经济效益影响
        2.2 密度与氮肥对过晚播小麦产量、品质、效益的调控效应
        2.2.1 密度、施氮量与运筹比对过晚播小麦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
        2.2.2 密度、施氮量与运筹比例对过晚播小麦氮肥利用效率影响
        2.2.3 密度、施氮量与运筹比例对过晚播小麦籽粒品质影响
        2.2.4 密度、施氮量与运筹比例对过晚播小麦经济效益影响
    3 小结
        3.1 晚播小麦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
        3.2 过晚播小麦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
    参考文献
第十章 结论与讨论
    1 讨论
        1.1 稻茬晚播与过晚播适用的小麦品种
        1.1.1 产量
        1.1.2 群体结构特征
        1.1.3 光合特性与灌浆速率
        1.2 稻茬晚播高产群体与过晚播中高产群体的基本特征
        1.2.1 晚播高产群体与过晚播中高产群体产量结构
        1.2.2 晚播高产群体与过晚播中高产群体质量特征
        1.3 稻茬晚播高产群体与过晚播中高产群体氮素积累与分配特征
        1.3.1 晚播小麦氮素在器官中的积累与分配
        1.3.2 晚播高产群体与过晚播中高产群体氮素积累与吸收特征
        1.4 稻茬晚播高产群体与过晚播中高产群体光合与衰老特性
        1.5 稻茬晚播高产群体花后剑叶碳氮代谢特征
        1.6 稻茬晚播小麦抗倒性能表现及其生理特性
        1.6.1 晚播小麦高产群体植株茎秆形态与生理特性
        1.6.2 晚播小麦高产群体预防倒伏的适宜密肥组合
        1.7 稻茬晚播与过晚播小麦高产、优质栽培技术
        1.7.1 密肥措施组合对晚播与过晚播小麦产量与经济效益的影响
        1.7.2 密肥措施组合对晚播与过晚播小麦籽粒品质的影响
        1.7.3 晚播与过晚播小麦密度与施氮量及氮肥运筹技术组合
    2 结论
    3 本研究的创新点
    4 尚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目录

(8)棉花铃重和纤维品质空间分布的温光生态基础与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铃重和纤维品质在植株上的空间分布特征
        1.1 铃期
        1.2 铃重
        1.3 纤维品质
        1.3.1 纤维长度
        1.3.2 纤维比强度
        1.3.3 马克隆值
    2 生态因子和栽培措施对棉铃铃重和纤维品质的影响
        2.1 温度
        2.2 光照
        2.3 水分
        2.4 氮肥
        2.5 钾肥
    3 研究的目的、意义
    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4.1 研究思路
        4.2 技术路线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温光生态因子对棉花铃重空间分布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取样和处理
        1.3 气象资料
        1.4 棉田小气候
        1.5 铃重
        1.6 数据统计与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棉田小气候
        2.2 播种期对铃期的影响
        2.3 播种期和花铃期遮阴对铃重空间分布的影响
        2.4 不同部位棉铃铃重与温光生态因子的关系
    3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温光生态因子对棉花纤维品质空间分布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取样和处理
        1.3 棉纤维品质性状
    2 结果与分析
        2.1 播种期和花铃期遮阴对纤维品质空间分布的影响
        2.1.1 纤维长度
        2.1.2 纤维比强度
        2.1.3 马克隆值
        2.2 不同部位棉铃纤维品质与温光生态因子的关系
        2.2.1 纤维长度
        2.2.2 纤维比强度
        2.2.3 马克隆值
    3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花铃期持续土壤干旱对棉花铃重和纤维品质空间分布的调控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取样和处理
        1.3 气象条件
        1.4 棉田小气候
        1.5 凌晨叶水势及叶片相对含水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花铃期持续土壤干旱对铃期的影响
        2.2 花铃期持续土壤干旱对铃重的影响
        2.3 花铃期持续土壤干旱对纤维品质的影响
        2.3.1 纤维长度
        2.3.2 纤维比强度
        2.3.3 马克隆值
    3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施氮量对棉花铃重和纤维品质空间分布的调控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取样和处理
        1.3 气象资料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果枝部位棉铃发育期气象条件
        2.2 施氮量对铃重空间分布的影响
        2.3 施氮量对纤维品质空间分布的影响
        2.3.1 纤维长度
        2.3.2 纤维比强度
        2.3.3 马克隆值
    3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施钾量对棉花铃重和纤维品质空间分布的调控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取样和处理
        1.3 气象资料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果枝部位棉铃发育期气象条件
        2.2 施钾量对铃重空间分布的影响
        2.3 施钾量对纤维品质空间分布的影响
        2.3.1 纤维长度
        2.3.2 纤维比强度
        2.3.3 马克隆值
    3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七章 讨论与结论
    1 讨论
        1.1 棉花铃重和纤维品质空间分布特征
        1.2 播种期与花铃期遮阴对棉花铃重和纤维品质空间分布的影响
        1.3 温光生态因子对不同部位棉铃铃重和纤维品质的影响
        1.4 干旱对棉花铃重和纤维品质空间分布的调控
        1.5 施氮量对对棉花铃重和纤维品质空间分布的调控
        1.6 施钾量对棉花铃重和纤维品质空间分布的调控
    2 结论
    3 本研究创新之处
    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已录用和已投稿论文

(9)不同播期条件下气象因子对各类油菜品种生长发育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我国油菜生产现状与发展
    1.2 不同熟期油菜生长发育特点
    1.3 播期对油菜生长发育的影响
        1.3.1 播期对油菜生育期的影响
        1.3.2 播期对油菜产量的影响
        1.3.3 播期对油菜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1.4 温度对油菜生长发育的影响
        1.4.1 温度对不同熟期油菜品种的影响
        1.4.2 不同熟期油菜品种对积温的要求
        1.4.3 温度对油菜产量的影响
    1.5 本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设计
        2.2.1 品比试验
        2.2.2 播期试验
    2.3 试验方法
        2.3.1 生育期记载及气象数据收集
        2.3.2 苗情调查及干物重测定
        2.3.3 考种测产
    2.4 因子分析中的因子记载
    2.5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油菜生长期间光温变化
    3.2 油菜光温特性的因子分析
        3.2.1 因子分析
        3.2.2 因子得分及试验油菜品种的光温型
        3.2.3 光温敏感型和光温钝感型油菜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比较
        3.2.4 光温敏感型和光温钝感型油菜品种的生育期进程差异
        3.2.5 不同品种聚类分析
    3.3 不同熟期油菜品种在不同播期条件下生育期进程差异
    3.4 温度对油菜生长发育的影响
        3.4.1 不同播期条件下各品种油菜生育期间的积温差异
        3.4.2 平均温度对油菜生长发育的影响
    3.5 不同熟期油菜品种在不同播期条件下干物质积累
    3.6 油菜生育期阶段的典型相关性分析
        3.6.1 油菜苗期光温因子对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典型相关性
        3.6.2 油菜蕾花期光温因子对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典型相关性
        3.6.3 油菜成熟期光温因子对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典型相关性
    3.7 油菜在多个播期下产量与气象因子的通径分析
4 小结与讨论
    4.1 小结
        4.1.1 播期对油菜生长发育的影响
        4.1.2 光温对油菜生长发育的影响
    4.2 讨论
        4.2.1 播期对不同熟期油菜的影响
        4.2.2 气象因子对不同熟期油菜的影响
参考文献
致谢

(10)播期、密度对直播油菜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油菜的生产和发展现状
        1.1.1 世界油菜生产现状
        1.1.2 我国油菜生产现状
    1.2 种植方式
        1.2.1 我国油菜种植方式的发展
        1.2.2 直播和移栽两种种植方式的比较
        1.2.3 直播和育苗移栽对油菜生育期的影响
        1.2.4 直播和育苗移栽对油菜根系的影响
        1.2.5 直播和育苗移栽对油菜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1.3 环境因子与油菜的生长发育
        1.3.1 温度
        1.3.2 光照
        1.3.3 水分
    1.4 栽培因子对油菜产量、品质的影响
        1.4.1 播期
        1.4.2 密度
    1.5 小结
第2章 引言
    2.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2 研究内容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3.1 试验材料
    3.2 试验时间和地点
    3.3 试验设计
    3.4 测定指标与方法
        3.4.1 生育进程
        3.4.2 油菜发育性状
        3.4.3 叶绿素含量及光合指标
        3.4.4 考种测产
        3.4.5 油菜品质
    3.5 数据处理
第4章 结果与分析
    4.1 播期、密度对油菜生长发育的影响
        4.1.1 生育期
        4.1.2 主茎总叶片数和绿叶数
        4.1.3 株高
        4.1.4 干物质积累
    4.2 播期和密度对油菜叶绿素含量和光合特性的影响
        4.2.1 叶绿素含量
        4.2.2 光合特性
    4.3 播期和密度对油菜经济性状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4.3.1 经济性状
        4.3.2 产量构成因素
    4.4 播期和密度对油菜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4.4.1 产量
        4.4.2 品质
第5章 讨论
    5.1 播期和密度与油菜生长发育的关系
        5.1.1 生育期
        5.1.2 主茎总叶数和绿叶数
        5.1.3 株高和干物质积累
        5.1.4 叶绿素含量和光合特性
    5.2 播期和密度与油菜经济性状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关系
    5.3 播期和密度与油菜产量和品质的关系
        5.3.1 产量
        5.3.2 品质
    5.4 关于适宜播期和密度
第6章 结论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及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播种期对胡麻物质代谢及产量形成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油菜花芽分化启动的温光模型及结实器官发育与产量形成的关系研究[D]. 罗涛. 华中农业大学, 2021(02)
  • [2]内蒙古春麦冬播高产高效生理机制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D]. 董玉新.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1)
  • [3]密度和行距配置影响油菜产量和倒伏的机理研究[D]. 姬建利. 华中农业大学, 2019(02)
  • [4]土壤水热状况和胡麻生长对地膜及氮肥种类的响应[D]. 王鹏飞. 甘肃农业大学, 2018(09)
  • [5]当归规范化栽培关键技术研究[D]. 韩静. 甘肃农业大学, 2018(11)
  • [6]播期对麦油两熟制花生生育特性、产量和品质的影响[D]. 栗鑫鑫. 山东农业大学, 2018(08)
  • [7]稻茬晚播小麦群体与生理特征及密肥调控技术研究[D]. 张明伟. 扬州大学, 2018(12)
  • [8]棉花铃重和纤维品质空间分布的温光生态基础与调控研究[D]. 吴悠. 南京农业大学, 2017(07)
  • [9]不同播期条件下气象因子对各类油菜品种生长发育的影响[D]. 李祥. 华中农业大学, 2017(03)
  • [10]播期、密度对直播油菜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的影响[D]. 韩梅. 西南大学, 2016(02)

标签:;  ;  ;  ;  ;  

播期对亚麻物质代谢和产量形成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