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备完善信息动态博弈在开放式基金风险分析中的应用

完备完善信息动态博弈在开放式基金风险分析中的应用

一、完全且完美信息动态博弈在开放式基金风险分析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尢佳[1](2021)在《交易成本视角下的人民币货币替代进程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国际货币体系长期维持美元作为单一结算货币的格局,强大的美元本位制网络效应诚然提高了多边贸易中的金融效率,然而美元在国际货币兑换上的非对称性也带来了难以解决的内在缺陷和系统性风险。美国借助美元的国际地位来降低本国货币错配风险、增加国际融资能力,甚至向海外转嫁国内金融危机的危害。因此,各国对于国际货币体系多极化发展的需求日益强烈。2009年人民币国际化正式启动以来,人民币已成为全球第五大支付货币,在对外直接投资、外商直接投资、国际证券市场投资等领域的使用渠道不断拓展,并于2016年10月加入SDR货币篮子。即便如此,人民币在全部国家和地区的整体支付份额占比依然较低,以美元为核心的国际货币“中心-外围”体系短时期内不会被打破,人民币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还将作为外围货币,人民币亟待建立自身的支付网络效应。与此同时,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风险不容忽视,全球孤立主义和保守思想抬头,贸易摩擦时有发生,外部政治经济环境有所恶化;同时随着国内市场不断开放,跨境资本流动、汇率市场波动程度加大,宏观经济稳定运行的风险有所增加。货币替代是指一种货币对于另一种货币在价值尺度、交易媒介、计价单位和贮藏价值中一个或多个职能上发生替代,并使得一国货币需求受到国际货币输出国的经济变量影响的现象。货币替代是一种法定货币实现国际化、履行世界货币职能的基础和重要阶段。由于微观上搜寻、兑换、文化差异等原因和宏观上货币制度建设成本的存在,境外居民和企业选择使用外币进行交易时,国际货币对其国家本币不会是“无摩擦”的完美替代,必然存在宏观和微观上的交易成本。实现人民币国际化,就是促进人民币在经济贸易活动和金融交易中的国际使用,因此本文从交易这一最基础的分析单位切入,从交易成本角度探讨人民币国际化问题。本文系统地论述了交易成本在货币替代中所产生的作用。参考和借鉴经典货币替代理论,论述了微观和宏观的交易成本特点及相互影响关系,构建了含有交易成本的货币替代理论模型,通过对香港离岸市场的实证分析总结出现阶段人民币货币替代的特点,从货币替代的交易成本角度分析了主要货币的国际化经验。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实证研究得到的结论如下:(1)货币替代的交易成本可以划分为由私人部门承担的微观交易成本和由国家和政府组织承担的宏观交易成本,微观和宏观交易成本都对货币替代进程产生作用;(2)微观交易成本主要通过经济主体对货币的选择对货币替代产生影响,微观主体会根据本币通货膨胀率和外币微观交易成本等因素决定使用哪种货币,外币的交易成本越低,则越有可能发生货币替代;(3)宏观交易成本由国际货币发行国承担,当存在强势国际货币国、新兴国际货币国和被货币替代国三个参与方时,作为输出国际货币的后发国家,宏观层面上依然可以采取给予被货币替代补偿的方式,承担宏观交易成本,推动货币替代进程;(4)货币替代在持续过程中具有棘轮效应,交易成本是棘轮效应形成的主要原因,通过对香港地区2004年开展人民币活期存款业务以来的数据分析结果表明,香港地区人民币货币替代已经显示出棘轮效应,而且主要是出于交易便利性目的而持有人民币;(5)交易成本视角下,现阶段人民币国际化的特点是“宏观层面承担交易成本,利用政策推动微观交易成本的降低,微观主体享受人民币交易成本降低的好处”。基于以上分析,为了有效推动人民币货币替代进程,建议一方面可以利用新技术直接降低人民币的微观交易成本,并且推行双赢的对外经济合作政策,赢得其他国家支持共同推动人民币货币替代进程;另一方面应控制宏观交易成本,通过离岸市场发展尽快形成人民币货币替代的棘轮效应,降低政策推行成本,并且提高风险识别能力,丰富风险管理手段,以降低货币替代进程中的宏观风险。

李一骁[2](2021)在《交叉持股对企业均衡策略的影响分析》文中认为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建立与新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国有资本配置,提高国有资本运行效率,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迫在眉睫。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更合理的资源配置、更优化的经济结构,从管理学的角度看,以资本运营为核心的资本管理,是最有效率的资产保值增值环节,而资本运营的过程,事实上就是通过资本有目的运动和资本形态规则变化,实现资本增值的过程。优化存量资本结构是实现资本管理过程的重要环节,以使资本从停滞状态转化为运动状态,根据市场变化实现最优配置。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从一开始就把政企分开作为主要任务,多年以来的改革实践证明,构建能够实现政企分离的产权基础才是改革的关键所在,从全球经济发展的趋势看,依靠资本的联合和集中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已成为世界潮流,打破地区、行业、部门乃至所有制限制,把全社会分散的资金按市场效率原则聚合运作,实现所有生产要素的最优配置是国民经济持续、稳步发展的关键所在。近年来,我国正在有序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从资本运营的角度看,混合所有制已经突破了公有制和私有制的界限,无论资本来源是公有的还是私有的,都已融合为企业的法人财产,各利益主体通过优化治理结构正在形成一种混合的、复杂的产权安排。同时,现代企业的股权结构日趋复杂,企业之间进行交叉持股的行为愈加普遍,资本运作的方式变得更加多变和不稳定,基于此,本文从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角度展开理论与实证探讨。本研究基于经典的古诺竞争模型,同时基于企业生产成本结构,收益函数、管理理念和企业文化,利用不完全或非对称信息博弈模型,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分析产量、价格和收益。利用重复博弈理论与方法,以寡头垄断企业竞争博弈为研究内容,将经典古诺模型进行推广,多角度、多层面分析交叉持股对企业竞争行为的影响。从博弈论方法论的角度构建双寡头市场古诺竞争博弈模型和贝叶斯动态博弈模型,分析了交叉持股对企业博弈竞争均衡策略选择的影响,进而分析了企业交叉持股有效规避市场风险的理论机制,探讨了不同类型伙伴选择对市场风险产生不同影响的机制,实证研究了交叉持股的风险规避效应及其影响路径,从而得出本文主要研究结论。本研究共有六章,各章主要内容如下:第1章为绪论,主要介绍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思路与方法、研究框架与内容以及研究主要创新点与不足。第2章为文献综述与相关理论,在文献综述部分主要介绍非对称和对称信息条件下博弈均衡研究进展、交叉持股企业间竞争行为研究进展和伙伴选择策略研究进展;在相关理论部分主要介绍博弈中的纳什均衡、信息结构和信息不对称理论、交叉持股与混合所有制改革、双寡头市场的古诺模型和伯特兰德寡头模型。第3章为交叉持股对双寡头企业均衡策略选择的博弈分析,包括静态博弈分析与动态博弈分析。在静态分析中,运用古诺竞争模型对双寡头市场环境下的交叉持股策略进行了分析。在动态分析中,运用动态贝叶斯博弈进行双寡头企业交叉持股下均衡产量分析和均衡收益分析,给出了双寡头企业竞争策略选择的贝叶斯—纳什均衡。第4章为交叉持股的影响因素分析,包括基于博弈模型的交叉持股风险影响因素选取和交叉持股风险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在实证分析中,对数据获取与变量进行了说明,通过建立蕴含两企业多项指标的模型进行了交叉持股的风险分析。第5章为交叉持股伙伴选择策略的风险规避效应分析,包括交叉持股伙伴企业类型选择的风险规避效应分析、交叉持股伙伴企业规模选择的风险规避效应分析和交叉持股伙伴企业行业性质选择的风险规避效应分析。第6章为总结与展望。主要总结交叉持股企业的策略选择、风险影响因素分析和伙伴选择策略分析,展望下一步拟研究的重点内容,明确今后的研究方向。综合而言,本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第一,由蕴含交叉持股因素的企业均衡策略选择静态博弈模型分析可见:双寡头企业在无交叉持股和有交叉持股两种情形下得到的古诺竞争均衡产量是一致的,这种一致性可以看作是交叉持股改变了双方的需求函数,导致自身产量变化对自身产品价格的影响力下降,但对竞争对手产品价格的影响力却没有变。第二,由蕴含交叉持股因素的企业均衡策略选择动态博弈模型分析可见:动态贝叶斯古诺竞争中交叉持股这一假设是可以由需求函数中参数的改变加以实现的,且在一定等效假设下的动态贝叶斯古诺竞争结果表明,交叉持股下自身产量变化对自身产品价格的影响力并没有改变,但是对竞争对手的产品价格却有更大的影响力。通过贝叶斯一纳什均衡发现,交叉持股改变了特定情况下企业信息分享的策略选择。第三,由蕴含交叉持股因素的企业均衡策略分析模型分析可见:不论作为持股方还是被持股方,上市企业参与交叉持股后其自身股票波动率不仅会受到交叉持股投资规模的影响,还会受到伙伴企业经营状况的影响,风险规避效应显着。同时,交叉持股投资规模对合作企业双方联合波动率有显着的负向影响,合作双方能够通过交叉持股降低整体风险。第四,交叉持股伙伴选择会对交叉持股企业的联合波动率产生影响,不同类型企业的影响机制各不相同。若持股方与被持股方均是国有企业时,会降低联合波动率,但不会对投资规模的风险规避效应产生影响;若持股方是大型企业,会使该企业组合拥有更强的联合风险规避效应,被持股方在影响联合波动率的同时,也会对投资规模的风险规避效应存在一定的调节作用,但不会改变投资规模的风险规避效应;若交叉持股企业属于同一行业,会对联合波动率产生负向影响的同时,也会对投资规模的风险规避效应存在一定的调节作用,但不会改变投资规模的风险规避效应。基于以上研究内容与结论,本文获得以下启示:第一,对于确定性模型而言交叉持股实际上(可以看作是)是改变了双方的需求函数,从而影响了双方最终的均衡产量;对于不确定模型而言,企业面对竞争对手的相同策略(行动)时,其分享信息的动机发生了变化,也就是说交叉持股的引入使得“分享信息”这一策略,在特定条件下已不再是最优对应策略。第二,企业可以通过交叉持股达到规避风险的目的,最终效果依赖于企业之间投资规模与合作双方企业的类型。国有企业的声誉信号传递能够使得存在交叉持股的国有企业显着降低股票波动率,与投资规模无关。第三,在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下,非国有企业选择持有国有企业股份在不影响自身生产效率的同时,通过国有企业的声誉信号降低自身风险,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第四,交叉持股对于相同行业的企业合作能够取长补短,弱化企业之间竞争,达到双赢。

赵敏华[3](2019)在《IPD模式下基础设施PPP项目风险分担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基础设施PPP项目是公共产品供给机制的重大改革,能够将政府的市场监管、公共服务职能,与社会资本的管理效率、技术创新动力有机结合,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有利于增强公共产品的供给能力,有利于简政放权,体现现代治理理念。但是,实际实施的PPP项目往往会因为各种风险而未达到预期效果或是直接失败,导致基础设施PPP项目的优势不能全面发挥。IPD模式是一种新型的集成交付管理模式,要求各个参与方在项目早期就进入项目当中,发挥自己的智慧和经验提高项目的质量,降低项目的成本,减少项目的风险。当前,IPD模式在国外已经有许多的成功的案例,我国大多数学者也聚焦于IPD模式的研究和IPD模式在PPP项目中运用的研究,国内部分项目已经采用了IPD模式的核心要求对项目进行管理,本文基于国内外的研究成果,进行了IPD模式下基础设施PPP项目的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分担的研究,期望于能够通过IPD模式在基础设施PPP项目中的应用,减少基础设施PPP项目的风险因素,提高基础设施PPP项目的成功率。本文首先通过文献综述的方法识别出了传统模式下基础设施PPP项目的风险因素。由于IPD模式下基础设施PPP项目缺乏成熟的经验及理论,因此本文采用扎根理论通过对专家学者以及经验丰富的项目人员进行了深度访谈,识别出了IPD模式下基础设施PPP项目的风险因素以及IPD能够有效减少或增加的基础设施PPP项目的风险因素。其后,本文将文献综述和扎根理论的识别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得到了IPD模式下基础设施PPP的风险因素表。其次,本文通过AHP-模糊综合评价法对识别出的IPD模式下的基础设施PPP项目的风险因素的重要性以及影响程度进行了量化的研究,对各项风险因素进行了重要程度的排序,以及对重要风险提出了应对机制。然后,本文基于博弈论对IPD模式下的基础设施PPP项目进行了风险分担的研究,构建了三方完全信息的静态博弈模型在政府部门、私人部门(纯投资者)以及承包单位之间求出需要单方承担的风险,该模型的计算结果也与法律法规要求相符合。其后,通过构建合作博弈Shapley值博弈模型求出需要政府部门、私人部门(纯投资者)以及承包单位两方以上承担的风险的分担比例。最后,本文通过实际项目案例对上述的风险识别、风险分析以及风险分担的研究结果进行了应用,验证了研究结果的合理性和实操性。本文有图12幅,表53个,参考文献110篇。

高天驹[4](2015)在《新农合支付方式风险管理 ——基于安徽省的实证研究》文中指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自2002年试点推行以来在我国取得了较为良好的成效,但是也暴露了一系列的问题并对新农合制度可持续发展早就较大影响。因此,我们需要对新农合的风险进行有效识别识别、评估和应对,做好新农合的风险管理研究。我国新农合制度发展阶段中面临的主要风险包括:制度漏洞风险、操作风险、超支风险和系统风险等。制度漏洞风险和操作风险是新农合制度早期试点推行阶段的主要风险。新农合制度逐渐完善后,按项目付费的支付方式下新农合基金补偿总额快速增长,新农合超支风险非常严重。在此背景下,各地开始实行多种支付方式改革管理超支风险。支付方式改革中预付制对于超支风险的管理的确卓有成效,但仍然存在其自身特有的系统风险。本文利用博弈论模型等工具对不同支付方式下的风险产生的机理进行了深度研究,进而进行有效的新农合风险识别。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我们利用安徽省新农合的实际数据对不同支付方式改革下进行了风险评估。最后利用MATLAB进行计算实验,对各种可行政策的结果进行模拟分析和检验,提出了风险应对的最有策略。我们认为预付制改革主要风险是系统风险,而系统风险是由预付制催生的更加严重的医疗资源不均衡造成的。预付制的系统风险主要包括:(1)整个系统医疗费用支出仍会较快上涨,而参合农民个人承担上涨的大部分:(2)基层医疗机构病患资源流失,医疗资源浪费;(3)高层医疗机构低效运行;(4)新农合管理机构需要更多的治理成本。为了控制预付制下的系统风险,通过计算实验检验,强制推广单病种付费和基药使用范围、对基层医疗机构进行诊疗人数适当补贴、调整不同医疗机构的补偿比例等方式是目前应对新农合系统风险中最为有效的几种方法。

滕莉莉[5](2013)在《报酬激励与持基激励对基金管理人不当行为治理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中国金融市场上许多投资基金的业绩回报低于预期,行业黑幕不时被媒体曝光,基金经理的诚信遭受公众的质疑,导致整个投资基金行业陷入“委托—代理冲突”的漩涡,投资者对基金购买的热度趋冷,投资基金业的发展进入瓶颈期。这些状况引发人们思考,作为代表公众进行集合投资的证券投资基金,其目前的治理架构与制衡机制能否成为基金管理人为持有人创造价值的源泉?在学术领域,目前许多学者从完善基金内外部激励与约束机制的角度,在内容层面提出通过法律约束、业绩排名、声誉激励、基金管理公司治理、基金托管人监督等措施应对基金持有人与管理人之间的委托代理冲突问题,但是面对外部激励与约束机制失效,内部激励与约束机制缺位的现实环境,这些研究只停留在理论探讨和政策建议层面。在实践领域,2007年和2012年,以中国证监会为代表的基金管理层先后颁布:“关于基金从业人员投资证券投资基金有关事项”的通知和规定,鼓励基金管理人对员工购买基金做出制度安排,以期建立基金从业人员与基金份额持有人的利益绑定机制。理论上,管理者持基可以促进基金管理人与持有人之间形成共享利益、共担风险的机制,从而约束基金管理人的不当行为,提高基金治理水平,但现有的研究对中国契约型基金制度情境下,基金治理的规制变化及管理人持基激励实施效果未能进行系统性研究。针对中国契约型基金存在的治理难点,特别是对管理人不当行为理论研究上的不足,本文以基金管理人与持有人的委托代理关系为切入点,首先分析了基金管理人损害投资人利益的行为不仅包括违反法律的行为,还包括在基金日常管理和运作中难以观测到的各种不当行为,信息不对称和契约成本过高是基金管理人不合法和非合理行为产生的根源。随后,以完善证券投资基金的治理机制为目标,基于委托代理理论、博弈论和行为金融学的相关理论,运用描述性统计、比较研究、理论模型推导等方法,对基金管理人不当行为产生的原因及中国契约型基金治理的难点进行剖析,提出中国契约型开放式基金的治理应该从建立有效的内部激励机制寻求突破口:一是设计有效的基金管理人报酬激励机制;二是通过基金管理人持有其所管理的基金,实现代理人的目标与委托人的目标协调一致。最后,推导优化基金管理人报酬激励机制和反映基金管理人持基激励效用的理论模型,从基金管理人努力水平、投资组合风险选择、运营管理成本三个方面对基金管理人持基激励的有效性进行实证分析,并深入考察影响管理人持基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基金管理人持基可改善投资基金的业绩,降低证券投资组合的风险,是治理基金管理人不当行为的长效机制。本研究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在研究内容上,提出管理人持基激励是治理基金管理人不当行为的长效机制。治理基金管理人不当行为的内部激励机制不可能一蹴而就,在短期内,管理层可以放开对基金固定费率的管制,在特定的法律框架内让管理费报酬契约成为基金管理人和持有人之间市场行为选择的结果,使基金管理的报酬能够体现管理人的能力、信誉与基金规模效益;从长远来看,促进基金管理人持基激励规则的完善是监管部门和基金管理公司为谋求基金行业平稳发展的应尽职责。其次,在研究方法上,理论推导和实证研究管理人持基的效用。应用“莫里斯——霍姆斯特姆条件”的委托代理理论模型,论文推导和比较了管理人不持基和持基两种情况下的效用函数,基于理论模型的分析结果进行实证研究,论证了管理人持基比例越高,愿意付出的努力越多;管理人持基比例越大,投资就越发谨慎,所选择的最优投资组合风险越小。本文研究结论认为,持基激励能够有效治理基金管理人的不当行为。本文深化了对基金管理人内部激励机制的研究,同时为治理基金管理人不当行为的制度建设提供经验证据。

罗永刚[6](2011)在《基金信息与基金投资风险的定量关系研究》文中提出基金集合众多投资者的中小投资,交由专业投资机构进行组合性投资,将投资风险进行分散,是目前较好的适合中小投资者的投资方式之一。随着我国证券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各种基础性制度建设的顺利推进,证券市场原有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结构性问题逐步得到解决,市场透明度及其效率得以提高,我国的基金业保持了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投资基金规模不断扩大,给广大投资者提供了一个进入证券市场、得以分享我国经济高速增长所带来的丰富成果的方式。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投资基金给中小投资者带来的丰富高额回报的同时,也使得一些投资者忽视了基金本身存在的投资风险,把用于养老、教育乃至预防性储蓄也投资到高风险的证券投资基金资本市场中,有的甚至以住房等生活必需品为抵押进行贷款来购买基金进行投资,这就给基金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带来了极大的隐患,也给社会造成新的不安定的因素。投资基金将会面临的投资风险,但现有的基金风险研究主要以是基于以下几个因素:基金市场风险、基金管理机构及其人员的信用风险、基金流动性风险、基金管理风险等方面,同时也涉及基金的投资策略和费用。同时对于基金的投资风格:基金持有股票的比重、基金的换手率、基金的持股周转率、基金的持股集中度也有考虑。因而,如果可以对上述基金投资风险进行识别,提前警示投资者,从而可以用来监管基金管理,指导基金投资,规避基金的内在与外在风险。基金投资风险的识别,不仅可从专业的基金研究报告中得到,而且利用其新闻量的变化与相关数值的研究,一样可以警示其投资风险存在。因而,我们可以认为利用基金的新闻量及其量化指标,可以识别出基金投资风险。我们根据分析得到的基金信息产业链及其深度分析,从基金新闻的量化累积角度进行风险识别与警示研究。本文利用前期所开发的网络垂直搜索引擎及金融新闻文本分析挖掘技术,对累积得到的基金新闻量进行分析研究。本文创造与设计研究建立了一个适合基金新闻量的量化模型,并给出其对应的量化指标,据此可进行新闻量的量化分析研究。利用此量化模型,并结合其它的分析结果,对投资基金风险进行识别并给出警示信号。我们利用积累得到的2006-2007年间的基金新闻量数据库,根据建立的新闻量与投资风险之间的预警模型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我们的模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基金投资风险预警信号使用,据此可对基金投资风险进行警示。

刘硕[7](2011)在《中国股票市场机构投资者监管博弈分析与动态仿真》文中认为机构投资者(Institutional Investor)是金融市场中最为重要的一类投资者。随着经济全球化、金融一体化进程的发展和深化,机构投资者行为逐渐成为金融市场的决定性因素,其对一国乃至国际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发展正起到日益重要的影响。当今金融市场中,最为重要和活跃的部分当属证券市场中的股票市场,而且机构投资者的主要交易行为也是体现在股票市场中。目前,中国的股票市场还是一个没有得到全面发展的新兴市场,其中充斥着市场操纵和内幕交易等违规行为,致使股票价格并不能够真正反映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整个股票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无法得到有效发挥,这正影响着我国股票市场和金融市场的稳定与进一步发展。因此,结合我国股票市场实际情况,对机构投资者进行合理培育,并对其违规行为进行监管和管制对发展我国金融市场和促进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至关重要。对机构投资者的培育和监管不仅涉及到法律法规的制定,而且还涉及到经济学理论的应用与操作。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博弈论就被广泛应用于经济领域,并逐渐成为研究经济主体行为与利益关系的有力工具;同时,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复杂适应性系统理论的诞生,基于主体建模的系统仿真方法成为经济理论研究的有力扩展,为验证和发展理论提供了一个有效的虚拟实验环境。股票市场机构投资者的监管涉及到诸多不同类型的投资主体和监管部门,其中主体行为与利益关系复杂,通过博弈论配合基于主体建模的系统仿真方法可以更好地对政策效果进行分析,掌握投资主体的行为模式,以此来制定更为合理有效的机构投资者培育和监管制度。出于对我国证券股票市场发展的需要,我国《证券法》对机构投资者组织形式进行了较为宽泛的界定,同时对机构投资者的市场交易行为也放松了限制,这为我国证券股票市场快速发展确实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然而宽松的限制也滋生了机构投资者的违规行为。目前,我国监管部门对机构投资者违规行为的监管研究主要集中在法律法规层面,主要从机构投资者违规行为的界定、查处和处罚等方面进行分析,监管手段操作性较弱,监管效果并不理想;从现代经济学理论角度出发对机构投资者监管的研究还不多见,结合实际的具有较强操作性的监管制度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合理、有效、具有实际操作性的机构投资者监管策略是培育机构投资者和发展中国股票市场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我国股票市场乃至金融市场的运行和效率问题。本文通过对股票市场中机构投资者市场操纵、内幕交易、财富侵占这三类频繁出现的违规行为的监管进行研究,采用博弈论的方法,建立相应的博弈模型,并利用基于主体建模的经济仿真方法建立了与博弈模型相对应的仿真模型,并在计算机环境下进行了仿真实验,从影响机构投资者行为模式的主要因素:监管强度、惩罚力度及监管部门适应程度等方面入手,研究了在各种不同因素影响下,机构投资者的行为模式和投资策略的变动以及自适应性监管效果。此外,本文对监管资源的公共物品性质进行了探讨,分析了目前证券股票市场普遍存在的监管效果不理想、监管滞后等现象的经济学根源,提出了改变监管部门组织形式的设想。本文研究的重点、难点、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第一,建立了用以研究中国股票市场机构投资者交易型市场操纵违规行为监管的博弈模型,并以该博弈模型为基础,利用基于主体建模的系统仿真方法,在Swarm仿真平台上建立了与博弈模型相对应的仿真模型,进行了不同虚拟经济环境下的仿真实验,研究机构投资者的行为模式和自适应性监管策略机制的效果。通过研究表明,加强监管力度和违规惩罚程度、提高监管部门策略的适应能力可以有效抑制机构投资者交易型市场操纵违规现象的出现。第二,建立了用以研究机构投资者内幕交易和以侵占上市公司财富为手段进而侵占中小投资者财富违规行为监管的博弈模型和相应的仿真模型,通过仿真实验研究,提出了操作性较强的监管策略。研究指出,上市公司的内部管理是诱发机构投资者违规行为的重要因素,监管部门在加强对机构投资者的监管同时还要注重对上市公司组织和运营的监督,更为重要的是监管部门应主动提高自身素质,使违规惩处更具有效性,同时还需要注重监管策略的灵活性和即时性。第三,通过对机构投资者交易型市场操纵违规行为监管的研究,结合目前我国机构投资者的实际情况,将解决单一问题的仿真模型抽象为用于研究机构投资者不同类型操纵违规行为的动态模拟模型,从而提高了仿真模型对相似问题的兼容性,降低了研究成本和研究周期。继而利用该模型对我国股票市场中频繁出现的机构合谋操纵、单一机构投资者多投资账户操纵违规行为的监管进行了仿真实验研究,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效果。第四,将监管部门作为独立主体,并赋予其自适应特性。与以往将股票市场监管部门以参数形式体现在仿真模型中不同,本文将监管部门作为独立决策的经济主体,利用遗传算法在仿真模型当中赋予了其适当的自适应特性。研究指出,赋予监管部门一定的逐利性,使监管部门具有提高自身素质的内生动力,进而体现出的自适应性监管策略将会获得更好的监管效果。第五,实证研究与仿真模型的结合使用。以往的仿真模型多以假定形式作为模型中某些重要数量关系和函数的基础,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仿真实验结论的科学性和可靠性。本文通过选取代表性股票的真实数据,通过计量经济学方法估计仿真模型中的重要数量关系,从而提高了仿真模型和实验反映现实的能力。

景华桥[8](2011)在《证券投资基金经理人的激励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基金经理人是证券投资基金运作的核心人物,其投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基金业绩。但当前中国基金业“羊群效应”、“基金黑幕”等事件频频发生,而制衡与监督机制弱化。为了有效保护投资者利益,激励机制凸显其重要价值,成为防范基金经理人“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核心。本文选择基金经理人的激励机制作为研究对象,选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文章首先对绝对业绩激励合同和相对业绩激励合同进行理论分析,从基金经理人的努力程度能被投资者观察到和不能被投资者观察到两种情况出发,发现当基金投资人不能观测到基金经理人的努力程度时,基金经理人必须承担一定的风险,从而产生代理成本。其次,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研究基金管理费对基金经理人的激励效果,实证结果发现现今的以固定基金管理费率计提的基金管理费对基金业绩的激励作用较弱,而且基金经理们为了获得更多的管理费,倾向于扩大基金规模,提高基金风险。再次,建立0,1二分类变量,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了职业声誉对基金经理人的激励效果。最后,从实证上研究了相对业绩排序对基金经理人风险选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基金经理人会根据排名情况调整基金投资组合的风险。根据理论与实证分析的结论,本文最后提出了基金经理人激励方式的设计与完善对策,并从三个方面提出了保障基金经理人激励机制发挥有效作用的建议。

易望霞[9](2010)在《我国开放式基金流动性风险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从2001年我国首支开放式基金成立以来,中国开放式基金遭遇过较大的份额赎回。流动性风险是开放式基金运作过程中诸多风险的集中表现,市场风险、操作风险都可能通过流动性风险的积聚而爆发,在开放式基金已经成为我国证券市场上重要投资品种的今天,基金管理人如何防范和控制赎回所导致的流动性风险已经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现实问题。本文以我国开放式基金发展现状为背景,以“开放式基金的流动性风险”为研究对象,在借鉴了国内外关于流动性风险管理成果的基础上,首先分析了开放式基金流动性风险的理论,研究其形成的内外原因,并分析出我国开放式基金流动性风险的特殊性。然后对我国开放式基金投资者赎回行为进行分析,在VaR风险度量模型基础上提出了包含买卖报价差与成交量的流动性风险指标,并根据该指标构造出流动性风险测量模型R-VaR。再使用R-VaR方法对我国开放式基金的流动性风险进行度量,并将其结果与证券市场走势、规模变化率、相对净值变化率及盈利性等其他因素关系做出相关性分析。最后就开放式基金流动性风险管理,分别从整个风险管理系统,指标控制资产流动性风险,资金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和投资者赎回行为基础上的流动性风险管理角度提出对策。文章得出结论:传统的VaR方法计算的市场风险是有偏的,忽略了很重要的流动性风险;开放式基金的流动性风险与基金规模、相对净值变化率、盈利性呈现不同的相关性关系。此结论使投资者与基金运作者关注基金的流动性风险,并且可以通过对基金流动性风险的度量与规模变化率、盈利性等相关性分析调整投资策略,更好地进行投资运作。

毛黎明[10](2010)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治理效率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证券投资基金作为资本市场上重要的机构投资者,在经济环境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我国基金业发展的过程是超常规增长,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的问题。无论从基金的内部治理,还是从外部治理的形式来看,整个行业矛盾重重。如何解决基金治理中存在的问题,优化证券投资基金的治理结构,提高基金市场绩效,成为我国证券基金业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的主要研究目的在于针对我国基金治理中的不足及导致的各相关利益主体之间的行为失范等问题进行研究,为科学正确的证券投资基金相关制度安排提供系统的全面的理论依据,为健康快速的发展我国基金行业提供真实、可靠的决策依据。本文以公司治理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和证券投资基金理论为基础,利用博弈论和委托代理理论为工具,结合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现状和相应数据,重点对我国基金的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效率以及基金治理效率的持续性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研究内容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全面的介绍了与论文工作相关的若干理论和文献,在梳理和归纳了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注重了对证券投资基金治理效率的分析,提出了基金治理效率为组织内基金持有人、基金管理人、基金托管人的合作效率的提高,并对对利益相关者理论、公司治理理论、博弈理论进行了初步的介绍。(2)对理论界最有影响的基金代理问题的三个原因和代理冲突的主要类型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实际工作中基金代理冲突的识别方法。运用多重目标下基金持有人的代理模型、基金持有人不合作模型和基金持有人一致行动模型对证券投资基金中最基本的两种代理冲突进行了模型分析。(3)从经济学和统计学角度分析基金治理效率和基金效益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分别阐述了基金治理业绩和治理风险评价指标的演化。在此基础上,综合已有的基金治理效率相关研究,结合我国证券市场自身特点,对基金收益和基金风险指标分别进行全面的比较分析,采用一些能合理反应目前市场条件的方法,设计了能综合反映收益和风险的较全面、准确的基金治理效率评价体系。(4)从我国证券投资基金内部治理的架构和基金激励机制具体分析基金内部治理结构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和缺陷,针对问题,结合我国具体基金市场经济环境,提出加强基金管理人监督、完善独立董事制度等优化基金内部治理结构的建议。同时,对基金外部治理约束机制研究进行综述,利用博弈理论分析外部治理机制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表现及其原因,分析外部治理中政府监管的作用、类型、问题,会计信息及其披露对基金业绩和基金市场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5)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基金内部和外部治理机制与基金绩效实证的研究假设,然后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结果显示,独立董事对基金的绩效确实具有正向的积极作用,而且有投资背景和从业经历的独立董事的正面作用更明显;基金前十大持有人中机构投资者有基金比例的集中对基金净资产费用率的控制具有正向的作用;中国资本市场上会计盈余具有信息量,基金外部控制力越强,会计盈余信息量越少;反之,其他的力量越大,会计盈余信息量越多。(6)政府监管和外部审计的力度与基金绩效成较显着的正相关性。在对基金绩效的持续性实证中,采用未经风险调整的超额业绩和经过风险调整的詹森指数两种方法进行截面回归。结果显示,基金评价期的超额业绩与相临近的排名期的超额业绩往往有反转性;短期内基金效率有很大的起伏和不稳定性,与之相比,中长期内绩效有一定的重复性,显着性也不明显,所以基金效率持续性整体不强,无论基金历史时间长短都无法进行有效的预测。

二、完全且完美信息动态博弈在开放式基金风险分析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完全且完美信息动态博弈在开放式基金风险分析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交易成本视角下的人民币货币替代进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目的和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思路、基本框架和主要观点
        一、研究思路
        二、基本框架
        三、主要观点
    第三节 研究方法、创新与不足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本文的创新之处
        三、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第二章 货币替代文献综述
    第一节 货币替代的内涵及经济影响
        一、货币替代的含义
        二、货币替代的分类
        三、货币替代的度量
        四、货币替代的决定因素
        五、货币替代的经济影响
    第二节 货币替代的基础理论述评
        一、货币服务的生产函数理论
        二、货币替代的边际效用理论
        三、货币替代的资产组合理论
        四、货币替代的预防需求理论
        五、反货币替代的“无行动区间”理论
    第三节 货币替代与交易成本的相关研究
        一、含有交易成本的货币替代理论模型
        二、货币替代的棘轮效应相关研究
    第四节 人民币货币替代问题研究
        一、人民币反向货币替代的定义
        二、人民币货币替代的影响因素
        三、人民币货币替代的经济效应
        四、货币替代视角下的人民币区域化问题研究
第三章 国际主要货币的货币替代经验借鉴
    第一节 主要国际货币的货币替代进程回顾
        一、美元货币替代进程回顾
        二、德国马克货币替代进程回顾
        三、日元货币替代进程回顾
    第二节 货币替代发生的经济基础
        一、经济长期稳定繁荣
        二、贸易强大
        三、币值稳定
        四、发达的金融市场
        五、制度性因素
    第三节 货币替代进程中的政策推动
        一、货币替代的发生依赖政策推动培育市场
        二、货币替代的实现依赖政策推动克服先发货币的棘轮效应
        三、货币替代的政策推行具有显着的宏观成本
第四章 货币替代中的交易成本
    第一节 交易成本概念的不同层次
        一、狭义的“交易的成本”
        二、广义的“制度的成本”
    第二节 货币替代的交易成本两分
        一、货币替代的微观交易成本内涵及特点
        二、货币替代的宏观交易成本内涵及特点
    第三节 交易成本在货币替代进程的作用
        一、货币替代发生的前提
        二、宏观交易成本与收益的比较:货币替代政策目标的确立
        三、微观交易成本的首次比较:货币替代的发生
        四、微观交易成本的再次比较:货币替代的持续进行
第五章 交易成本对货币替代进程的影响
    第一节 微观交易成本对货币替代的影响
        一、模型假设
        二、最优化与市场均衡
        三、模型的扩展
        四、模型小结
    第二节 宏观交易成本对货币替代进程的影响
        一、博弈规则
        二、模型求解
        三、模型小结
    第三节 政策含义
第六章 人民币货币替代进程实证分析:以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为例
    第一节 香港人民币市场概况
        一、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发展历史
        二、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概况
    第二节 香港人民币货币替代交易成本考察
        一、逐渐降低的微观交易成本
        二、不断凸显的宏观交易成本
    第三节 人民币与美元在香港货币替代棘轮效应的实证分析
        一、实证模型设定、计量方法与数据说明
        二、模型估计与检验
        三、实证结果分析
    第四节 香港地区人民币货币替代经验总结
第七章 降低人民币货币替代交易成本的政策建议
    第一节 利用央行数字货币+区块链技术直接降低微观交易成本
        一、以结算货币为初期试点方向
        二、以引入外部智库为主要合作模式
        三、以新技术对经济的影响作为主要研究方向
    第二节 推行与被货币替代国双赢的经济合作政策
        一、积极扩大进口,形成与被货币替代国的贸易逆差
        二、对外直接投资与人民币融资方案相结合
        三、扩大货币互换协议使用范围至日常经贸活动
    第三节 依托离岸市场尽快形成人民币替代的棘轮效应
        一、以优质人民币债券产品为突破口
        二、完善外汇定价机制,形成在岸与离岸外汇市场的协调
        三、继续推动在岸与离岸的互联互通机制创新
        四、利用开放银行模式提高中资银行的海外服务能力
    第四节 提高风险识别能力,丰富风险管理手段
        一、利用大数据技术提高对系统风险的识别能力
        二、对高频投机交易开征金融交易税
        三、慎重稳步开放资本市场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2)交叉持股对企业均衡策略的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框架与内容
        1.3.1 研究框架
        1.3.2 研究内容
    1.4 主要创新与研究不足
        1.4.1 主要创新
        1.4.2 研究不足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相关理论
    2.1 文献综述
        2.1.1 非对称信息条件下博弈均衡研究进展
        2.1.2 非对称信息条件下具有信息传导机制的博弈均衡研究进展
        2.1.3 交叉持股企业间均衡策略研究进展
        2.1.4 交叉持股伙伴选择的策略研究进展
    2.2 相关理论
        2.2.1 博弈论与纳什均衡
        2.2.2 信息结构和信息不对称理论
        2.2.3 交叉持股与混合所有制改革
        2.2.4 寡头模型
第3章交叉持股对双寡头企业均衡策略选择的博弈分析
    3.1 交叉持股对双寡头企业均衡策略选择的静态分析
    3.2 交叉持股对双寡头企业均衡策略选择的动态贝叶斯分析
        3.2.1 交叉持股下双寡头企业均衡产量分析
        3.2.2 交叉持股下双寡头企业均衡收益分析
    3.3 交叉持股下双寡头企业竞争策略选择的贝叶斯纳什均衡
第4章 交叉持股伙伴选择的风险影响因素分析
    4.1 交叉持股伙伴选择风险影响因素的确定
    4.2 交叉持股伙伴选择风险影响因素分析计量模型
        4.2.1 数据获取与变量说明
        4.2.2 交叉持股伙伴选择风险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第5章 交叉持股伙伴选择的风险规避效应分析
    5.1 数据获取与变量说明
    5.2 交叉持股伙伴企业选择风险规避效应分析
        5.2.1 交叉持股伙伴企业类型选择风险规避效应分析
        5.2.2 交叉持股伙伴企业规模选择的风险规避效应分析
        5.2.3 交叉持股伙伴企业行业性质选择的风险规避效应分析
    5.3 稳健性检验
    5.4 研究结论与启示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学术成果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IPD模式下基础设施PPP项目风险分担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提出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4 国内外文献综述
    1.5 理论基础
    1.6 研究方案
2 IPD模式下基础设施PPP项目风险因素识别
    2.1 风险因素识别方法
    2.2 IPD模式的风险概述
    2.3 传统模式下PPP项目的风险因素识别
    2.4 基于扎根理论的风险因素识别
    2.5 IPD模式下基础设施PPP项目的风险因素
    2.6 本章小结
3 基于AHP-模糊综合评价法的风险评价
    3.1 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3.2 风险评价方法
    3.3 风险评价模型建立
    3.4 风险因素评价及应对机制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博弈论的风险分担模型
    4.1 风险分担主体分析
    4.2 风险分担原则与思路
    4.3 基于三方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模型的初步风险分担
    4.4 基于合作博弈Shapley值法的风险再分担
    4.5 风险分担策略
    4.6 本章小结
5 实证分析
    5.1 项目概况
    5.2 风险识别与评价
    5.3 城北汽车客运站风险分担研究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研究的局限性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1
附录 2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4)新农合支付方式风险管理 ——基于安徽省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逻辑框架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新农合简介
    2.1 风险管理简介
    2.2 新农合发展情况概述
    2.3 博弈论与支付方式改革
    2.4 新农合支付方式与风险管理
第三章 新农合支付方式风险识别
    3.1 风险识别方法与步骤
    3.2 新农合各主体行为与支付函数
    3.3 后付制的新农合风险识别
    3.4 预付制的新农合风险识别
    3.5 模型讨论与风险识别总结
第四章 新农合支付方式风险评估
    4.1 医保机构视角风险评估
    4.2 参合农民视角风险评估
    4.3 医疗机构视角风险评估
    4.4 实证总结与风险评估
第五章 新农合支付方式风险应对
    5.1 模型优化整体思路
    5.2 模型建立
    5.3 政策对于模型的影响
    5.4 测算结果分析
    5.5 政策总结与风险应对建议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5)报酬激励与持基激励对基金管理人不当行为治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现实意义
        1.1.3 理论价值
    1.2 研究问题、方法及研究路线
        1.2.1 研究问题的提出
        1.2.2 基本概念
        1.2.3 研究路线
    1.3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及研究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样本及数据
        1.3.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研究现状与评述
    2.1 基金委托代理关系与治理问题研究
        2.1.1 委托代理理论与公司治理问题提出
        2.1.2 国外对基金委托代理关系的研究
        2.1.3 国内对基金委托代理关系的研究
        2.1.4 研究评价
    2.2 基金治理状况研究
        2.2.1 公司型基金治理状况的研究
        2.2.2 契约型基金治理状况的研究
        2.2.3 研究评价
    2.3 基金投资行为研究
        2.3.1 基金投资运作的理论基础
        2.3.2 国外对基金投资行为的研究
        2.3.3 国内对基金投资行为的研究
        2.3.4 研究评价
    2.4 基金治理与行为关系研究
        2.4.1 国外基金治理与行为关系研究
        2.4.2 国内基金治理与行为关系研究
        2.4.3 研究评价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投资基金管理人不当行为及法律责任
    3.1 投资基金管理人不当行为的界定
        3.1.1 法学界对不当行为的解释
        3.1.2 证券市场中的“不当行为”
        3.1.3 基金投资中的“不当行为”
    3.2 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不当行为的主要表现
        3.2.1 基金在投资活动中管理人的不当行为
        3.2.2 基金管理人通过关联交易进行利益输送
        3.2.3 基金发行中管理人的不当行为
    3.3 基金管理人不当行为的法律责任
        3.3.1 基金管理人不当行为与违法行为
        3.3.2 基金管理人不当行为的法律责任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金管理人不当行为产生的原因与危害
    4.1 基金管理人不当行为产生根源的研究背景
    4.2 三方动态博弈模型分析
        4.2.1 问题假设
        4.2.2 模型建立
        4.2.3 求模型均衡解
        4.2.4 均衡结果分析
    4.3 基金管理人持基状态下的三方动态博弈分析
    4.4 基金管理人不当行为产生原因
    4.5 基金管理人不当行为危害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金管理人不当行为的治理难点与方式
    5.1 基金治理的特殊性
    5.2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治理难点分析
        5.2.1 持有人大会形同虚设
        5.2.2 基金管理公司风险承受能力低
        5.2.3 基金管理公司自我监督机制羸弱
        5.2.4 基金管理公司的股权高度集中
        5.2.5 基金管理费率提取方式缺乏有效激励
    5.3 对基金由契约型向公司型转变的思考
        5.3.1 改善契约型基金治理的观点
        5.3.2 设立公司型基金的设想
        5.3.3 公司型基金治理有效性分析
    5.4 治理基金管理人不当行为的方式
        5.4.1 实行有效的基金管理人报酬激励方案
        5.4.2 建立基金管理人持基激励机制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金管理人报酬激励的研究
    6.1 中国基金管理费与业绩之间的关系
    6.2 基金管理费计提方式的实践与讨论
    6.3 基金管理人报酬激励方案比较
        6.3.1 模型设计
        6.3.2 绝对绩效方案
        6.3.3 相对绩效方案
        6.3.4 比较两种方案最优激励强度下的持有人期望收益
        6.3.5 模型结果分析
    6.4 相对绩效方案激励效果评价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基金管理人持基激励的研究
    7.1 基金管理人持基激励的研究背景
    7.2 持基激励效应的理论分析
        7.2.1 变量及参数假设
        7.2.2 没有持基情况下基金管理人效用分析
        7.2.3 持基情况下基金管理人效用分析
        7.2.4 基金管理者不持基与持基情况下基金管理人效用比较
        7.2.5 基金管理人持基的影响因素分析
    7.3 中国基金管理人持基效果的实证分析
        7.3.1 变量的选择与测度
        7.3.2 实证模型的设计及测量结果
        7.3.3 实证结果评价
    7.4 管理人持基激励与基金管理人报酬激励的关系
        7.4.1 两种激励方式关系概述
        7.4.2 实证模型设计与分析
        7.4.3 结论与建议
    7.5 本章小结
结论
    1. 研究结论
    2. 创新和启示
    3. 不足之处
    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6)基金信息与基金投资风险的定量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文献综述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基金与基金投资风险识别
    2.1 证券与证券信息市场
        2.1.1 证券与证券信息
        2.1.2 证券信息产业链及其分析
        2.1.3 基金信息与基金信息分析
    2.2 基金与基金投资风险
        2.2.1 基金与基金市场发展
        2.2.2 基金风险及其投资风险
        2.2.3 基金投资风险分析
    2.3 基金投资风险识别
        2.3.1 基金投资风险识别
        2.3.2 基金投资风险评价
第三章 基金新闻量及其量化评价体系
    3.1 基金新闻及其量化指标
        3.1.1 证券与基金新闻
        3.1.2 基金新闻量化指标设计
        3.1.3 基金新闻量化分析
        3.1.4 基金新闻量处理与统计方法
    3.2 基金新闻量与基金投资风险关系
        3.2.1 识别信息披露风险
        3.2.2 识别基金管理风险
        3.2.3 识别基金公司经营风险
        3.2.4 识别基金流动性风险
        3.2.5 警示信号设计
第四章 基金新闻量与投资风险实证研究
    4.1 基金新闻来源及其收集
        4.1.1 基金新闻来源
        4.1.2 基金新闻收集方法
        4.1.3 基金新闻收集与保存处理
    4.2 新闻数据分析与处理方法
        4.2.1 基于XBRL的证券信息获取方法
        4.2.2 新闻数据分析方法
        4.2.3 计量经济学方法
        4.2.4 统计学方法
        4.2.5 情报分析方法
    4.3 实证数据处理
        4.3.1 基金投资股票的新闻量数据处理过程
        4.3.2 基金新闻量分析
第五章 本文结论及其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创新之处
    5.3 研究不足
    5.4 将来研究及其改进方向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文章目录
简历
致谢

(7)中国股票市场机构投资者监管博弈分析与动态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评介
        1.2.1 机构投资者理论研究评介
        1.2.2 证券监管理论研究评介
        1.2.3 经济仿真研究评介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 结构安排与创新之处
        1.4.1 结构安排
        1.4.2 创新之处
2 相关理论与方法
    2.1 机构投资者
        2.1.1 发达国家机构投资者起源与发展
        2.1.2 机构投资者分类与特征
        2.1.3 中外机构投资者差异
    2.2 中国股票市场机构投资者违规与监管
        2.2.1 市场操纵
        2.2.2 内幕交易
        2.2.3 财富侵占
        2.2.4 违规监管实践与监管资源的公共物品性质
    2.3 博弈论
        2.3.1 博弈论基础
        2.3.2 博弈的表示
        2.3.3 博弈的均衡
    2.4 经济仿真
        2.4.1 复杂适应性系统理论与经济仿真
        2.4.2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
        2.4.3 仿真工具集Swarm
        2.4.4 遗传算法与自适应性
    2.5 计量经济学
3 交易型市场操纵监管博弈分析与动态仿真
    3.1 交易型市场操纵及监管博弈分析
        3.1.1 交易型市场操纵行为特征博弈分析
        3.1.2 交易型市场操纵监管因素分析
    3.2 交易型市场操纵及监管动态仿真
        3.2.1 仿真模型主体与研究对象
        3.2.2 仿真主体的主要属性与行为
        3.2.3 功能主体GALCS
        3.2.4 仿真环境
        3.2.5 仿真主体行为时序
        3.2.6 机构投资需求与股价变动数量关系估计
        3.2.7 仿真实验研究
    3.3 小结
4 内幕交易行为监管博弈分析与动态仿真
    4.1 内幕交易及监管博弈分析
        4.1.1 博弈描述与假设
        4.1.2 博弈模型求解与结构分析
    4.2 内幕交易及监管动态仿真
        4.2.1 仿真模型主体与研究对象
        4.2.2 仿真主体的主要属性与行为
        4.2.3 功能主体GALCS
        4.2.4 仿真环境
        4.2.5 仿真主体行为时序
        4.2.6 仿真实验研究
    4.3 小结
5 财富侵占行为监管博弈分析与动态仿真
    5.1 财富侵占及监管博弈分析
        5.1.1 博弈描述与假设
        5.1.2 博弈模型求解与结构分析
    5.2 财富侵占及监管动态仿真
        5.2.1 仿真模型主体与研究对象
        5.2.2 仿真主体的主要属性与行为
        5.2.3 功能主体GALCS
        5.2.4 仿真环境
        5.2.5 仿真主体行为时序
        5.2.6 仿真实验研究
    5.3 小结
6 结论、建议与研究思考
    6.1 研究结论
    6.2 相关建议
    6.3 进一步研究思考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A 上海机场日度交易数据:2008.07.01~2010.09.30
    附表B 上海机场涨跌成交比最大的100个交易日数据
    附录C 机构市场操纵监管仿真模型主要程序流程
    附录D 机构内幕交易监管仿真模型主要程序流程
    附录E 机构财富侵占监管仿真模型主要程序流程
    附录F 仿真模型主要源码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一、论文发表
    二、参与编写学术着作
    三、主持和参与科研项目
    四、获奖
论文摘要

(8)证券投资基金经理人的激励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本文的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
        1.2.1 开放式股票型基金
        1.2.2 基金经理人的激励方式
    1.3 研究方法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文章结构安排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文章结构安排
2 基金经理人激励机制的理论基础及相关研究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企业契约理论
        2.1.2 委托——代理理论
        2.1.3 人力资本理论
        2.1.4 管理激励理论
        2.1.5 证券投资组合理论
    2.2 基金经理人激励问题的相关研究综述
        2.2.1 基金管理费对基金经理人的激励作用的研究
        2.2.2 声誉机制对基金经理人的激励作用的研究
        2.2.3 相对业绩排序对基金经理人的激励作用的研究
    2.3 基金经理人激励机制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3 绝对业绩合同与相对业绩合同对基金经理人的激励效果的理论分析
    3.1 问题的提出
    3.2 基本假设
    3.3 绝对业绩激励合同
        3.3.1 投资者可以观察到基金经理人努力的情形
        3.3.2 投资者不可以观察到基金经理人努力的情形
        3.3.3 基金投资者的代理成本
    3.4 相对业绩激励合同
        3.4.1 投资者可以观察到基金经理人努力的情形
        3.4.2 投资者不可以观察到基金经理人努力的情形
        3.4.3 基金投资者的代理成本
    3.5 绝对业绩激励合同与相对业绩激励合同的对比分析
4 基金管理费对基金经理人的激励效果的实证研究
    4.1 问题的提出
        4.1.1 基金管理费的确定方式
        4.1.2 基金管理费激励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4.2 研究假设
        4.2.1 研究假设1
        4.2.2 研究假设2
        4.2.3 研究假设3
    4.3 实证研究设计
        4.3.1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构建
        4.3.2 样本选择
        4.3.3 数据来源
    4.4 多元回归模型的实证结果与分析
        4.4.1 描述性分析
        4.4.2 基金管理费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实证分析
5 职业声誉对基金经理人的激励效果的实证研究
    5.1 问题的提出
        5.1.1 职业声誉对基金经理人激励作用的理论分析
        5.1.2 职业声誉激励存在的主要问题
    5.2 研究假设
        5.2.1 研究假设1
        5.2.2 研究假设2
        5.2.3 研究假设3
    5.3 实证研究设计
        5.3.1 实证模型
        5.3.2 样本选择
        5.3.3 数据来源
    5.4 实证结果与分析
        5.4.1 研究假设1 的实证结果与分析
        5.4.2 研究假设2 的实证结果与分析
        5.4.3 研究假设3 的实证结果与分析
    5.5 小结
6 相对业绩排序对基金经理人的风险选择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
    6.1 问题的提出
        6.1.1 相对业绩排序对基金经理人的激励作用的理论分析
        6.1.2 相对业绩排序激励存在的主要问题
    6.2 研究假设
        6.2.1 研究假设1
        6.2.2 研究假设2
        6.2.3 研究假设3
    6.3 实证研究设计
        6.3.1 变量的定义及计算
        6.3.2 样本选择
        6.3.3 数据来源
    6.4 研究假设1 的实证结果及分析
        6.4.1 以中位数为划分赢家和输家的标准
        6.4.2 以半年为评估期,一年为分析基础,中位数为标准
        6.4.3 以两年为分析基础,中位数为标准
        6.4.4 以六年为分析基础,中位数为标准
    6.5 研究假设2 和3 的实证结果及分析
        6.5.1 以两年为分析基础,中位数为标准
        6.5.2 以六年为分析基础,中位数为标准
7 我国基金经理人激励机制的设计完善及保障措施
    7.1 基金经理人激励机制的设计完善
        7.1.1 改革基金管理费的激励方式
        7.1.2 完善我国基金业界的声誉机制
        7.1.3 完善基金经理人的相对业绩排序激励机制
    7.2 基金经理人激励机制实践的保障措施
        7.2.1 改善基金管理公司治理机制及外部环境
        7.2.2 加强信息披露
        7.2.3 加强基金立法工作,完善相关法律与规章制度
8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9)我国开放式基金流动性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2 开放式基金流动性风险管理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第二章 开放式基金流动性风险理论
    2.1 流动性风险的含义及度量
        2.1.1 流动性及开放式基金流动性风险
        2.1.2 金融市场的风险度量和基金风险度量方法
    2.2 开放式基金流动性风险形成原因
        2.2.1 内部原因
        2.2.2 外部原因
    2.3 我国开放式基金流动性风险的特殊性
        2.3.1 我国开放式基金投资环境的特殊性
        2.3.2 我国开放式基金持有人结构的特殊性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开放式基金流动性风险度量
    3.1 VAR 的思路和方法
    3.2 VAR 的流动性风险度量模型
        3.2.1 流动性风险指标的含义及设计
        3.2.2 流动性风险值R-VAR 的度量
        3.2.3 基金组合的流动性风险值R-VAR 度量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开放式基金流动性风险的实证分析
    4.1 基于R-VAR 的流动性风险度量模型的实证分析
        4.1.1 样本选取和数据的分析处理
        4.1.2 R-VAR 的基本统计特征分析
        4.1.3 R-VAR 的计算
    4.2 与VAR 的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4.3 中银中国基金流动性风险与其他因素的关系
        4.3.1 基金流动性风险与证券市场的关系
        4.3.2 基金流动性风险值与规模变化率的关系
        4.3.3 基金流动性风险值与相对净值变化率的关系
        4.3.4 基金流动性风险与盈利性的关系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开放式基金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对策
    5.1 将流动性风险管理纳入整个风险管理系统中
    5.2 用适当的指标控制资产的流动性风险
    5.3 加强资金的流动性风险管理
    5.4 建立在对投资者赎回行为研究基础上的流动性风险管理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中国证券投资基金治理效率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的背景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的目的
        1.1.3 研究的意义
    1.2. 证券投资基金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对研究现状的评析
    1.3 研究的内容及逻辑结构
        1.3.1 研究的方法
        1.3.2 研究的内容及框架
        1.3.3 主要创新点与不足
第2章 理论基础
    2.1 利益相关者理论
        2.1.1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沿革
        2.1.2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内涵
        2.1.3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应用
    2.2 公司治理理论
        2.2.1 公司治理概念的界定
        2.2.2 公司治理路径的实现
        2.2.3 公司治理的本质
    2.3 信息经济学与博弈理论
        2.3.1 博弈论的历史演进
        2.3.2 博弈论的主要观点
        2.3.3 博弈论的发展方向与趋势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证券投资基金代理冲突分析
    3.1 代理问题的由来和代理冲突的类型
        3.1.1 代理问题的由来
        3.1.2 代理冲突的类型
    3.2 证券投资基金代理问题的识别
        3.2.1 签约前的逆向选择问题
        3.2.2 签约后的道德风险问题
    3.3 基金持有人与管理人代理冲突分析
        3.3.1 多重目标下基金持有人的代理模型分析
        3.3.2 基金持有人一致行动模型分析
        3.3.3 基金持有人不合作模型分析
    3.4 基金公司与上市公司代理冲突分析
        3.4.1 基金投资者和基金管理者之间的代理冲突
        3.4.2 基金投资者—管理者和上市公司之间的代理冲突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证券投资基金治理效率界定及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4.1 效率与证券投资基金治理效率
        4.1.1 效率相关理论综述
        4.1.2 效率与效益区别
        4.1.3 基金治理效率理论及其界定
    4.2 投资基金投资效率的界定
        4.2.1 收益率计算的演进
        4.2.2 风险评价方法的发展
    4.3 投资基金治理效率的指标体系设计
        4.3.1 投资收益指标分析
        4.3.2 投资风险指标分析
        4.3.3 基于风险的投资业绩指标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投资基金内部治理结构与治理效率
    5.1 投资基金内部治理结构的内涵
    5.2 投资基金内部治理结构缺陷分析
        5.2.1 基金治理架构本身问题分析
        5.2.2 基金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5.3 投资基金内部治理机制的优化
        5.3.1 加强基金托管人的监督和管理
        5.3.2 完善独立董事制度
        5.3.3 改善基金激励体制的建议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证券投资基金外部治理机制与治理效率
    6.1 基金外部治理机制的概述
        6.1.1 外部治理机制的作用
        6.1.2 基金外部治理机制的内容和分类
    6.2 基金外部约束机制的分析
        6.2.1 基金管理人市场的外部约束机制分析
        6.2.2 基金经理市场的外部约束机制分析
    6.3 基金外部治理机制的信息不对称分析
        6.3.1 信息不对称的表现及影响
        6.3.2 会计信息披露的博弈分析
    6.4 基金外部治理中的政府监管机制分析
        6.4.1 政府监管在外部治理机制中的必要性分析
        6.4.2 基金外部治理中的政府监管类型分析
        6.4.3 我国对基金的政府监管及改进分析
    6.5 会计信息披露与资本市场关系分析
        6.5.1 会计盈余的信息量的分析
        6.5.2 会计信息作用与信息披露的关系分析
        6.5.3 会计信息对资本市场的影响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证券投资基金治理效率的实证分析
    7.1 基金内部治理结构与治理效率的实证
        7.1.1 研究假设
        7.1.2 研究数据
        7.1.3 研究变量说明
        7.1.4 模型设计
        7.1.5 研究结果
    7.2 基金外部治理结构与治理效率实证
        7.2.1 研究假设与模型
        7.2.2 研究的变量与说明
        7.2.3 回归的结果与讨论
        7.2.4 敏感性分析
    7.3 基金治理效率的持续性
        7.3.1 相关文献的回顾
        7.3.2 样本来源
        7.3.3 基金效率持续性评价模型
        7.3.4 结果及讨论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8.3 相关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四、完全且完美信息动态博弈在开放式基金风险分析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交易成本视角下的人民币货币替代进程分析[D]. 尢佳.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21(12)
  • [2]交叉持股对企业均衡策略的影响分析[D]. 李一骁. 山东大学, 2021(10)
  • [3]IPD模式下基础设施PPP项目风险分担研究[D]. 赵敏华. 中国矿业大学, 2019(01)
  • [4]新农合支付方式风险管理 ——基于安徽省的实证研究[D]. 高天驹. 南京大学, 2015(06)
  • [5]报酬激励与持基激励对基金管理人不当行为治理的研究[D]. 滕莉莉. 华南理工大学, 2013(02)
  • [6]基金信息与基金投资风险的定量关系研究[D]. 罗永刚. 华东师范大学, 2011(10)
  • [7]中国股票市场机构投资者监管博弈分析与动态仿真[D]. 刘硕.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1(01)
  • [8]证券投资基金经理人的激励机制研究[D]. 景华桥. 重庆大学, 2011(01)
  • [9]我国开放式基金流动性风险管理研究[D]. 易望霞. 华南理工大学, 2010(03)
  • [10]中国证券投资基金治理效率实证研究[D]. 毛黎明. 中南大学, 2010(01)

标签:;  ;  ;  ;  ;  

完备完善信息动态博弈在开放式基金风险分析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