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市供水水源开发可行性分析

枣庄市供水水源开发可行性分析

一、枣庄市供水水源地开发的可行性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蔡威熙[1](2021)在《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效应研究 ——以山东省为例》文中研究表明1985年以来的农业水价改革虽取得明显成效,但始终面临“两难”问题:水价偏低会造成水资源浪费和农田水利设施运营维护成本不足,水价提高会带来农户收入的减少,甚至影响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相较于传统农业水价改革单纯提高农业水价,2016年起全面推行的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强调综合施策,试图通过综合运用“一提一补”、“水权交易”等举措破解“两难”问题。本文综合运用资源配置理论、农户行为理论、制度变迁理论,廓清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效应机理,解析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理论参照点,揭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激励约束效应;回顾农业水价改革历程和成效,梳理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动因,构建水资源所有者、供水方、用水方三方行为互动分析模型,探析各利益相关者激励相容机理;以山东省的实践为例,运用综合评价法、聚类分析法对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施现状进行评价;综合运用Meta方法、PSM方法测度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农户行为响应情况;构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效应系统仿真模型,评估改革的效应,识别关键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政策建议。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进程是在水资源所有者和供水方、用水方等利益相关者相互博弈的过程中推进的,各主体在改革的过程中不断追求各自利益最大化。完善的制度安排是农业水价改革成功的前提,只有各相关主体的利益都能够在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中得到相应保障,改革才得以顺利进行。当前的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践,较好地保障了供水方和水资源所有者的利益,但是,用水方的利益只在改革试点的局部地域和短时期内有一定保障,构成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广泛推行和长久实施的潜在阻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利益相容激励机制的实现,有赖于终端用水户节余水权交易机制的支持,通过将农业节水高价转入工业和城市用水,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的社会和经济利益,形成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良性循环。目前农业水权终端交易既面临市场机制不健全、交易途径有限、计量设施不完善等制度和技术难题,也受到小农户分散经营的限制。应构建终端用水户节余水权交易机制,重点在严重缺水区、农业规模经营区等改革条件相对成熟的地区,探索水权的分解确认、交易形式、交易程序等,逐步形成能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对于大部分区域,在农业节水分散于众多的农业用水户的情形下,为了节约水权转换成本,提升农业节余水权转换效率,重点探索实行水权回购制度。第二,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施状况存在区域差异。各地市的改革进展在资金投入、政策实施、以及奖励机制等方面存在差异,反映了各个地区农业发展状况和地方财政支持能力的差异。粮食主产区农业用水量大,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运营维护经费缺口大,改革任务普遍较重,但农业县区一般经济能力有限,对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开展的地方支持能力不足,改革面积和经费投入失衡。依靠农业水价提升收入补偿水利设施建设运营维护成本和筹集精准奖补资金目前还难以实现,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经费来源主要依赖于财政支持,数量有限、来源不稳定,资金短缺成为许多地区农业水价改革开展的制约因素。国家层面应增加财政投入力度,明确各级财政投入比例,为基层推进改革提供制度化的资金来源渠道。应完善粮食主产区专项财政支持政策,在资金投入、农田水利建设等方面予以适当政策倾斜,并探索经济发达区域在政策、资金、工程等方面对口支援。第三,尽管目前改革执行者和承受者均对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相关措施总体评价较高,但是对于其核心环节“水价形成机制”和“水权制度”的认可度并不高,普遍认为在现有条件下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效应依然主要依赖于工程设施建设和国家加大农田水利财政投入,市场机制能够发挥的作用有限。因而必须继续明确农业节水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维护的公益性定位,加大对节水灌溉工程的投入,同步配套与改革区域任务、财力相适应的终端计量设施,为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提供基础保障。进一步完善农业水价形成机制,合理核定供水成本、科学制定供水价格,构建中央财政、地方财政和农户责任明确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运行维护经费分担制度,逐步落实农业供水价格调整到位,从而保障农田水利设施的长期良性运行。第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能够促进农户节水行为响应。提高水价能够激励农户减少灌溉次数、采用节水技术、改种抗旱品种等节水行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一提一补”、“水权交易”、“节水奖励”的制度设计,能够在提高农户节水技术采用意愿的同时降低弃灌风险。文化程度、节水技术培训对农户节水技术采用具有正向影响。相较于水价调整和奖补激励,增加农户收入、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对于实现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预期效果有更为显着的影响。运用“一提一补”机制引导规模化与专业化节水,一方面,优先支持规模农户发展节水灌溉、参与节水灌溉工程的建设和管理,提高农业灌溉集约化、规模化,提升用水效率与产出效益,另一方面,提供灌溉服务补贴,鼓励规模农户为小农户提供灌溉服务,提高灌溉组织化、社会化、产业化水平,从而有效应对小农经济结构对节水农业发展的现实约束。推进农地健康流转,增加农业收益,逐步创造农业水价水权交易机制能够发挥有效激励的制度环境。

王云娜[2](2021)在《J市T区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可行性研究》文中提出

乔松慧[3](2021)在《典型农村地区饮用水水质现状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水是生命之源,自2015年我国正式迈入农村饮水安全阶段以来,农民的满足感、幸福感不断增强。由于显着的城乡差距,虽经历十余年的发展,农村地区饮用水水质的情况尚不清晰。本文通过文献收集整理、理论与实际结合、数据统计、对比分析等方式,收集了我国关于农村饮用水水质安全方面的相关论文、学术报告、统计数据、各地统计年鉴及相关文件,将收集到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汇总了不同阶段全国范围内典型农村地区饮用水水质的污染程度、水质时空特点以及典型农村地区饮用水水质现状,并对农村地区水质改善提出建议。研究内容和得出结论包括:(1)以公开发表的水质数据为依据,总大肠菌群数、细菌总数、浑浊度和氟化物为调研对象,对影响我国农村饮用水水质的典型污染指标分析,自2005年至2018年间,总大肠菌群数超标率在东部典型农村地区由33.8%降到21.3%,中部地区由40.3%下降到22.3%,西部地区由54.4%下降到22.4%,东北地区由36.7%下降到23.7%;细菌总数的超标率在东部典型农村地区超标率由31.2%降到16.4%,中部地区由37.2%下降到17.7%,西部地区由39.2%下降到18.9%,东北地区由31.7%下降到19.6%。东部地区浑浊度的超标率由14.6%下降到9.3%,中部地区由19.7%下降到14.9%,西部地区由23.1%下降到16.7%,东北地区由18.3%下降到16.9%。大部分地区氟化物超标率在10%以下。(2)全国范围内农村饮用水水质时空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表明,从时间的角度,我国农村饮用水水质随时间合格率逐年提高,整体合格率由40%提升到65%,我国东部地区水质合格率由2005至2008年的48.1%提高到了2015至2018年的61.1%,中部地区由40.1%提高到57.5%,西部地区由44.4%提高到59.2%。东北地区水质合格率随时间呈下降趋势,水质合格率由2005-2008年的68.1%降低到2015-2018年的60.1%。从空间的角度,东部地区水质合格率较高,东北地区水质出现一定波动,此外同一水质指标在不同典型农村地区存在差异,以总大肠菌群数、细菌总数、浑浊度、氟、铁、锰、硝酸盐为研究对象,分别选取四个地区的典型农村进行对比分析,全国范围内总大肠菌群数超标率的平均水平在38%,东部以及中部地区的典型省份超标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他地区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他水质指标的超标率也呈现一定地域特点。(3)结合我国农村饮用水典型水质指标污染现状和农村饮用水水质时空特点,表明我国农村饮用水水质合格率逐年提高,饮水不安全人口数减少。但就目前了解到的公开数据来看,存在部分地区农村饮用水水质数据报道偏少;水质合格率整体还有待提高,到2018年,我国农村饮用水水质达标率平均水平为65%。可以通过饮用水在水源地保护、输配水管网基础设施铺设、消毒问题的落实、居民用水习惯以及用水环境等方面的建设与质量提升等方面对农村饮用水水质进行改善。同时也可以通过加强各方联动、鼓励农村地区饮水工程和管理模式的创新等方式来改善农村饮用水水质。

刘晗[4](2020)在《变化环境下山东省农业节水分区与综合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最近几年,受自然环境和人为因素的影响,水资源不足问题越来越严重,“水少”的风险已引起广泛的重视。作为我国的农业大省,水资源不足是我省的基本省情,山东省除水资源紧张外,农业用水浪费现象也十分突出。因为不同地区的资源条件、环境状况各有不同,所以各种农业节水技术的发展也需符合当地实际,因地制宜的发展农业节水,对农业节水技术进行适度的创新。农业节水分区,顾名思义就是根据各地区农业地域差异规律,考虑自然环境、气候条件、社会发展状况、科技水平等因素,对各地域不同农业节水状况进行科学的划分,是实现农业节水、各地区布局科学分类的重要一环。农业节水分区对区域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具有促进作用,对缓解当地的农业用水短缺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对变化环境下山东省农业节水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根据山东省的自然地理、气候水文、社会经济以及农业结构等方面因素,基于PSR模型构建农业节水分区指标体系,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能将山东省划分为6个农业节水分区,并对各分区农业节水的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最终,根据山东省农业节水的实际情况,提出一套适宜的农业节水综合评价模型,并以位山灌区为例验证模型的可行性。具体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通过对变化环境下山东省气候变化以及人类活动影响下土地利用变化和水资源供需变化情况的分析,揭示了变化环境下山东省农业节水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农业节水不仅受到人类活动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受到气候变化因素的影响,为了更好地把握山东省各地市行政单元发展农业节水的有利和不利因素,进一步合理地确定各地区的农业节水措施,有必要从气候条件、水资源状况、社会经济因素等方面,对山东省进行农业节水分区。(2)通过对各种分区方法优缺点的比较,以及对资料的掌握程度最终确定了本研究的主要研究方法为结合主成分分析法的系统聚类分区方法。并以PSR模型为依托,从气候条件、水资源状况、社会经济因素等方面入手,构建了以干燥度、地形地貌影响系数、人均GDP、缺水程度、可用灌溉量、农业水土资源匹配系数、农业供水比重、作物需水量、耕地有效灌溉率、粮食生产能力、粮食作物播种比例、蔬菜播种比例、其他农作物播种比例、节水灌溉比、引水灌溉比例、蓄水灌溉比例、井灌比例、提水灌溉比例18个指标为主的农业节水分区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3)通过SPSS软件,首先对所选指标体系进行降维处里,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对18个指标体系进行层层分析,最终由确定的5个主成分来代表原始指标。有效的降低了工作量,同时还去除了各指标间的相互关联。最后运用系统聚类法,对研究区各分区单元进行了计算。采用系统聚类法中的多种方法对提取的主成分指标进分析计算,分别绘制了系谱图。通过对计算结果的比对研究,最终确定离差平方法所得分区结果更为合理。最终将山东省各分区单元分为六个单元。通过分析各分区的实际情况对各区进行了描述并对其农业节水方式提出了初步构想。(4)结合山东省实际情况,运用模糊评价法,建立了分析评价模型,提出了农业节水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在指标权重的确定方面,运用了专家打分和层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主、客观相结合,克服了过去在权重确定上的主观任意性及难以准确确定的缺点,经验证,符合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具有较好的实用性。所提出的节水灌溉效果评价模型简单适用,可用于山东省农业节水综合评价。

李星汐[5](2019)在《基于城乡一体化的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评价与规划策略研究》文中指出城乡一体化是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煤炭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松散、城乡经济发展失衡、民生问题突出、城市生态承载力差等一系列问题,限制了煤炭资源型城市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基础设施是支撑城乡社会、经济、生态、空间等领域统筹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其建设水平与城乡经济、社会、生态发展的需求保持动态协同,是城乡一体化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目前,对于煤炭资源型城市,已有研究对其基础设施建设与城乡一体化发展之间动态关系的分析尚不够全面。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需求驱动下,对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评价与规划策略的研究亟待深入。因此,论文以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基础设施演变规律和阶段性特征为切入点,采用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剖析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与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以及二者的动态关系,探索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的规划策略,是对现有基础设施规划理论研究和实践方法的有益补充。研究结论对于提高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的规划效率,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论文的研究思路围绕“理论→方法→策略”的逻辑展开。在理论研究中,通过分析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特征以及基础设施与城乡一体化的关联性,构建研究的理论框架;在方法研究中,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欧氏距离等建模手段,定量化分析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与城乡一体化现状水平以及二者的动态关系;在策略的研究中,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化测评结果相结合,提出基础设施规划策略。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梳理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演变历程,提炼基础设施在煤炭工业不同发展阶段的典型特征。在煤炭工业恢复调整阶段,基础设施呈现出“以矿带城、城乡分离”的特征;在煤炭工业转轨阶段,基础设施表现为“矿、城、乡”分离的特征;到了煤炭工业市场化阶段,基础设施则具备了“矿城分离、城乡统筹”的典型特征。此外,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呈现出“城进、矿退、乡升”等共性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影响因素,认为管理体制、经济社会、空间、生态以及政策法规可从不同方面影响着基础设施建设。(2)从经济、社会、空间和生态四个方面分析基础设施建设对城乡产业结构、空间结构、社会公平和生态环境承载力产生的影响,探讨基础设施与城乡一体化可持续发展的关联性,并从引导作用、集聚作用、辐射作用和调控作用等方面,分析不同类型基础设施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促进作用。分析结果表明,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一定的正相关性,且不同类型基础设施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作用强度和机理也不相同。(3)引入模糊评价理论、欧式距离函数以及一种基于加权欧式距离和拉格朗日系数(WED&LC)的优化算法,构建基于城乡一体化的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综合评价模型,其中包括基础设施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评价、各类基础设施对城乡一体化发展贡献度评价、城乡一体化与基础设施协同关系评价三个维度。通过以上三种定量化分析手段,为基础设施规划引导策略的提出提供量化依据。(4)选取处于城乡一体化发展关键阶段的成长型和衰退型煤炭资源城市永城市和枣庄市为研究对象,完成了基于城乡一体化的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综合评价的实例研究。结果表明,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与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的协同关系具有明显的波动性。成长型煤炭资源城市基础设施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响应程度高于衰退型煤炭资源城市。同时,不同类型基础设施对煤炭资源型城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促进程度也不相同。根据不同类型基础设施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贡献度,确定交通和能源类基础设施为促进煤炭资源型城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主导类基础设施。评价结果揭示了基础设施在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5)首先,在成长型及衰退型煤炭资源城市基础设施规划目标的指导下,依据不同类型基础设施对城乡一体化发展贡献度的评价结果,提出基础设施分类规划引导策略,在此基础上,对永城市及枣庄市的基础设施规划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建议。其次,在分析当前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相关规划体系和管理体制的基础上,从构建矿城协同的管理体制、相互衔接的规划体系以及多元化投融资模式的角度,提出了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实施策略。研究结论可为永城市和枣庄市基础设施规划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对我国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规划的制定与实施也具有积极的参考意义。该论文有图73幅,表31个,参考文献254篇。

侯梦琪[6](2019)在《河北省用水总量优化控制研究》文中认为以河北省为研究区域,运用水文数据资料对研究区域当前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进行初步探究,之后通过规划水平年(2020年)供需水量预测、基本用水量推求、水资源多目标优化模型的求解对河北省用水总量优化控制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归纳如下:(1)运用指标分析、年递增率和分类加和等方法对河北省规划水平年(2020年)的水资源供需水量进行预测,对供需平衡的结果进行分析。根据预测结果,规划水平年(2020年)河北省水资源供需矛盾较为突出。(2)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所对应的用水需求层次化理论,对区域各用水户的基本用水量进行界定,认为满足研究区内各用水户最基本用水需求的水量为该区域基本需水总量,并对各行业基本用水量进行推求。(3)建立规划水平年(2020年)水资源多目标优化模型,选取经济效益最优、环境效益最优、社会效益最优作为目标,构建其目标函数,以各用水户的用水定额、各水源的水资源可利用量作为约束条件,运用人工鱼群智能算法求解,结合河北省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方案进行调整得到最终计算成果。(4)对比规划水平年(2020年)供需水量的预测结果、基本用水量的计算结果及水资源多目标优化模型的计算结果,认为优化模型的水量分配成果更具可行性,可用于对用水总量控制指标进行进一步的制定,最终达到合理消减用水量的目的。并根据河北省的实际省情,从开源、节流及政策保障三方面提出了实施水量消减的相关保障措施。

何更宇[7](2019)在《基于绿色GDP增长的水资源优化配置动态模拟与路径研究 ——以枣庄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城市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恶化的加剧,减少经济增长中的水资源消耗和水污染物质排放,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成为经济、水资源和水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本研究旨在通过经济系统、水资源系统和水环境系统间的物质流动和价值创造,运用投入产出最优化方法将绿色GDP增长与水资源利用、水环境保护动态耦合,构建以绿色GDP最大化为目标函数的水资源优化配置动态模型,模拟研究水资源利用、水污染物质排放的总量和强度双重调控下,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节点城市和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枣庄市2013-2035年最优的水资源分配路径和水环境改善路径,为地区发展规划提供科学参考。主要工作和创新性成果如下:(1)构建了基于绿色GDP增长的水资源优化配置动态模型。将经济增长的水资源和水环境成本内生化,从动态视角模拟绿色GDP增长目标下的水资源优化配置,体现了水资源利用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资源利用效率的有机统一,在绿色GDP指标核算框架的基础上实现了对绿色GDP增长的动态模拟研究。(2)通过情景模拟发现,水资源利用和水污染物质排放的总量和强度调控对经济增长和水污染物质减排均存在边际效用递减的规律,为科学制定水资源利用与水污染物质减排目标提供了理论依据。四种情景中,在用水强度年下降率下限、COD和氨氮总排放量年减排率下限、排放强度年下降率下限分别为3%、2%、5%的设定下,枣庄市可以实现最优的绿色GDP增长、水资源分配和水污染物质减排。(3)最优情景下,枣庄市实现经济增长、水资源分配和水环境改善的路径是:通过再生水利用提高供水量、改善用水结构;水资源要素向低水耗、低产污的部门流动,带动产业结构调整、提高用水效率、降低排污强度;通过污水的末端治理,减少污染物质排放,并提供再生水的生产。2013-2035年,再生水供应占比提升至31.95%,成为第二大供水来源;三大产业产值结构调整为0.64:36.62:62.74,地区绿色GDP和实际GDP分别以5.96%和5.88%的年均增速增长;用水强度由42.33m3/万元下降至14.88m3/万元;COD和氨氮排放强度分别降至0.18吨/亿元和0.34吨/亿元;COD产生量和排放量分别减少87.28%和93.52%,氨氮产生量和排放量分别减少36.92%和41.42%;共需投入116.40亿元用于末端治理政策的补贴。

付晓刚[8](2019)在《羊庄盆地地下水资源优化管理及硝酸盐污染模拟修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羊庄盆地地下水流系统四周较封闭,出口狭窄,具有完善的输导、调蓄功能,是典型的封闭式泉排型地下水流动系统。羊庄盆地岩溶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已经达到了较高水平,在区内建立了后石湾、西石楼、魏庄、羊庄等大中型水源地。大量调查研究表明不合理开采地下水等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系统造成了许多负面影响,成为影响和制约羊庄盆地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例如,地下水位下降、岩溶泉水断流等,更为严重的是地下水水质不断恶化,尤其硝酸盐污染超标区范围已达盆地面积的1/3,部分地段甚至超标2.5-3倍,对城市供水水质安全已形成潜在威胁。目前,羊庄盆地相关生态、环境、地质等问题已经引起了政府部门和科研人员的高度重视,并开展了大量的调查、监测与定量研究工作。然而,现有的定量研究往往将地表水与地下水两个系统分离开来单独研究,例如,在评价地下水资源时,往往将地表水简单处理为源汇项,忽略了地表水的流动性,进而可能给羊庄盆地流域水资源与水环境的演变规律和未来变化趋势的预测带来一定的误差。因此,本研究将地表水与地下水作为一个整体,以羊庄盆地地下水流系统的供水安全为目标,从水资源管理(水量)、污染物迁移(水质)、含水层修复(治理)三个方面来研究水资源的时间和空间变异规律。在水资源管理(水量)方面,本研究采用SWAT和MODFLOW完全耦合模型评价地下水的流动规律,其中SWAT模型和MODFLOW模型分别描述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流动过程。同时,将校准和验证后的地表水-地下水耦合模型再与优化管理模型相结合,建立了羊庄盆地地表水-地下水耦合模拟管理模型。以盆地内的10个集中水源地开采量达到最大为优化目标,以水位不低于限定的控制水位为约束条件,对不同环境模式下的可开采源进行评价,进而提出各个水源地相应的优化开采方案,最终为羊庄盆地水资源的高效、可持续利用提供科技支撑,为区域生态安全与经济发展提供水资源保障。在污染物迁移(水质)方面,本次研究基于耦合模型中的水流系统,进一步建立了盆地溶质运移模型,对羊庄盆地地下水中硝酸盐的迁移与扩散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对其主要影响因素进行系统分析。在含水层修复(治理)方面,本次研究选择羊庄盆地内主要岩溶含水层的典型污染地段开展硝酸盐污染生物修复技术与水力截获技术研究,以探索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环保高效的技术措施,取得原创性的技术参数,为今后实施岩溶区污染含水层修复工程、保障居民饮水安全提供技术示范。针对如上三方面的研究内容,本研究主要取得成果有:(1)构建了羊庄盆地地表水-地下水耦合模拟模型(水量)针对羊庄盆地地表水-地下水相互作用问题,本研究建立了SWAT-MODFLOW耦合模型,并利用位于盆地出口处的官庄水文站逐月实测径流量和盆地内的25个观测孔地下水位动态数据对耦合模型进行了参数识别与验证。模型识别效果较好,为模拟不同的地下水开采方案提供了可靠支撑。(2)羊庄盆地地下水资源优化开采量确定(水量)本研究将SWAT-MODFLOW耦合模型与优化管理模型GWM耦合起来,建立起羊庄盆地地表水-地下水耦合模拟管理模型,从盆地地下水资源可开采量及各水源地优化开采量两个角度对羊庄盆地地下水资源问题进行了系统地评价。结果表明:现状情景下,羊庄盆地的地下水资源可开采量是5 745万m3/年(15.74万m3/d),宋屯、后石湾、南庄、魏庄、西石楼、许坡、龙山头、羊庄、东于、段庄以及王杭水源地的优化开采量分别为0.18、1.4、2.6、1.86、3.8、1.7、0.4、0.4、0.5、1.4和1.5万m3/d;庄里水库建成情景下,羊庄盆地的地下水资源可开采量是7 285万m3/a(19.96万m3/d),宋屯、后石湾、南庄、魏庄、西石楼、许坡、龙山头、羊庄、东于、段庄以及王杭水源地的优化开采量分别为0.18、2.06、3.40、2.24、4.15、1.86、0.72、1.31、0.63、1.75和1.66万m3/d。(3)羊庄盆地地下水硝酸盐污染预测(水质)本次研究基于耦合模型中的水流系统,进一步建立了盆地溶质运移模型,对羊庄盆地地下水中硝酸盐的迁移与扩散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对其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通过硝酸盐浓度预测结果可知,若不采取必要的措施,羊庄断块地下水中硝酸盐浓度将呈增大趋势,这主要是当地农民对氮肥的过量使用和盆地内养殖场粪便随意堆放造成的。同时根据预测结果可知,辘轳井区域地下水中的硝酸盐长期存在浓度较高的现象,这主要是由于该处以往建有多个规模较大的养殖场,虽然这些对地下水产生污染的养殖场已于2010年前后被清理拆除,但当时未进行必要的场地土壤修复,而完全靠含水层自身净化修复需要一个很长的时间过程。因此,建议相关部门应采取必要的措施控制农业施肥面状污染源,并对以往养殖场发生过污染的场地土壤和地下水硝酸盐污染进行修复(治理),以削减残留污染物对地下水可能造成的二次污染。(4)基于随机模拟的地下水污染物最优水力截获量研究(治理)由于羊庄盆地的尺度比较大,因此在SWAT-MODFLOW耦合模型中,本研究采用等效多孔介质(EPM)方法模拟了羊庄地下水流系统中岩溶含水系统的水动力和污染物运移规律。这种处理方法在区域尺度问题上精度相对比较高,但是不能精确地反映含水层局部的非均质性,对于小尺度问题其模拟结果往往不可靠。为此,本研究在区域地下水流模型所确定的宏观参数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对含水层渗透系数的蒙特卡洛随机模拟,研究了羊庄盆地硝酸盐污染原位修复试验场渗透系数的空间变异性对地下水污染物水力截获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传统确定性方法所估算的水力截获系统最优抽水量,并不能完全截获污染物,其稳定平均风险率高达23%。通过羊庄盆地硝酸盐原位修复试验场实例研究可知,不同水力截获量与相应的稳定平均风险率之间满足对数关系,截获系统抽水量选择得越大,由渗透系数空间变异性所带来的风险越小,实际工作中应根据经济合理性和可接受的风险大小从对数关系曲线上选取合适的截获量,以便从风险损失角度出发对截获系统最优截获量进行合理的确定。(5)生物修复技术去除岩溶地下水中硝酸盐试验研究(治理)通过选择不同类型碳源及生物反应器进行了硝酸盐污染原位修复试验,比选了脱氮治理效果,通过本次试验结果可知液态碳源反应效果最高可达34.5%;固态碳源反应效果最高可达46.5%。液态碳源修复试验由于没有良好的反应载体,受环境影响较大,出现降雨或附近民井开采时,数值波动较大。液态碳源停止供应后,监测孔硝酸盐含量在24小时内恢复到自然水平。固态碳源修复试验启动反应速率比液态碳源试验慢,但由于有较好的载体,反应相对稳定,效果更好,持续时间更长。固态碳源反应器取出后,监测孔硝酸盐含量在48小时内恢复到自然水平。总之,本研究的相关成果可为今后开展鲁中南地区硝酸盐污染含水层修复、改善地下水水质,以及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保障城乡居民饮水安全提供技术支持。

李新德[9](2018)在《邯郸市东部平原区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水是自然生态的生命源泉,是万物得以生存的关键。我国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近年来,由于水资源短缺、供需水矛盾问题限制了经济发展,影响了政治稳定,引起了生态环境问题,并严重影响到了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因此,在我国进行水资源优化配置的研究显得极为重要。本文以河北省邯郸市东部平原区为研究区域,介绍了区域的基本概况,并按照邯郸市新的行政分区对东部平原区的水资源进行了调查评价,接着对现状水平年(2015年)全区的社会经济指标,水利设施,供水量和用水量等情况进行了描述,通过分析找到全区在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对规划水平年(2020年)的区域可供水量和需水量进行了预测,得到了东部平原区规划水平年在25%、50%和75%不同保证率下的可供水量和需水量,并对可供水量与需水量进行供需平衡分析,从供需平衡的结果得知,区域农业缺水量较大,结合农业高效节水以及种植结构调整等手段重新规划农田灌溉面积发展情况,并重新计算农业需水量,使得全区调整后的需水量和可供水量在50%保证率下能够达到供需平衡。最后对调整后的最终供需水量方案进行水资源优化配置,本文介绍了一种新型的优化配置方法:鲸鱼优化算法,利用该算法参数简单、快速收敛及其全局优化等优点,将其运用至邯郸市东部平原区水资源优化配置问题中,建立了以全区经济效益最优和社会效益最优作为目标函数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确定了目标函数的系数和优化配置模型的参数,以此求得了邯郸市东部平原区水资源优化配置结果。结论表明,通过对2020年邯郸市东部平原区进行水资源优化配置,有效解决了平水年区域内供水紧缺情况,并对枯水年的区域供需水矛盾起到了一定程度上的缓解作用。对实现邯郸市东部平原区内各用水部门水资源的合理、充分利用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有助于该区域的社会、经济、资源等方面得到协调发展。

和树明[10](2017)在《城市公园绿地防灾避险功能评价与规划研究 ——以枣庄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我们国家疆域辽阔,各个地区地形地势复杂多样,生态环境更是千变万化。伴随着知识强国、科技兴国战略,近年来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也衍生出了新时代的城市灾害。近几年来,城市公园在很多城市发生大大小小的城市灾害时发挥出的避险救援等作用日益凸显。21世纪以来,城市建设引发的火灾、洪荒、地震、滑坡、泥石流、踩踏事故、化工厂爆炸、交通堵塞、城市热岛等城市灾害在不断蔓延并越演越烈。枣庄市是传统的煤炭资源型城市,地质生态破坏严重,必须做好该城市法综合防灾减灾工作。首先对枣庄市的绿地系统现状做了认真的调查统计。运用调查法、文献研究法、咨询法和走访当地园林市政地震部门及当地群众,基本掌握其公园绿地现状和相关的指标。认真研究城市防灾避险在国内外目前的发展现状以及一些具体应用实例。在总结分析优缺点的基础上,选取多个指标因子,经过德尔菲专家评价法和AHP法予以赋值。通过积极的对枣庄市城市公园绿地防灾避险功能进行评价分析来评估改善其防灾避险能力。以此为基础,密切联系枣庄市城市公园绿地现状,因地制宜,“扬其长处,补其短处”提出了枣庄市的防灾避险规划。通过对枣庄市绿地系统构建防灾避险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和提出枣庄市防灾避险规划的基础上,最后,做出了反思和总结。详细探索并实践了防灾避险功能评价体系的建立模式并以枣庄市实例进行研究,丰富了有关城市防灾避险功能评价与规划的理论基础。

二、枣庄市供水水源地开发的可行性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枣庄市供水水源地开发的可行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效应研究 ——以山东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关于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动因的研究
        1.2.2 关于农业水价改革对农户用水行为影响的研究
        1.2.3 关于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效应的研究
        1.2.4 简要述评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创新与不足之处
        1.5.1 创新之处
        1.5.2 不足之处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分析
    2.1 概念界定
        2.1.1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
        2.1.2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效应
    2.2 理论基础
        2.2.1 资源配置理论
        2.2.2 农户行为理论
        2.2.3 制度变迁理论
    2.3 理论分析
        2.3.1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制度框架
        2.3.2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效应机理
    2.4 本章小结
3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动因与利益相关者分析
    3.1 农业水价改革的历史演进
        3.1.1 无偿和低价供水阶段(1949-1984 年)
        3.1.2 农业水价改革起步阶段(1985-2005 年)
        3.1.3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阶段(2006 年以来)
    3.2 农业水价改革的成效与困境
    3.3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动因
    3.4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利益相关者的行为互动分析
        3.4.1 农业水价改革综合改革利益相关者
        3.4.2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利益相关者目标差异
        3.4.3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利益相关者激励相容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山东省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施现状分析
    4.1 山东省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进展分析
        4.1.1 山东省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进展
        4.1.2 山东省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进展评价
    4.2 项目区主要改革举措及利益保障分析
        4.2.1 项目区主要改革举措
        4.2.2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保障分析
        4.2.3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利益相容性缺陷
    4.3 山东省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施效果评价
        4.3.1 数据描述性统计分析
        4.3.2 相关主体评价方法
        4.3.3 相关主体评价结果
    4.4 本章小结
5 农户对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响应行为分析
    5.1 理论分析
    5.2 农户节水技术采用的驱动因素
        5.2.1 Meta分析的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5.2.2 Meta分析结果
    5.3 农户对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响应行为偏好分析
    5.4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对农户节水技术采用行为的影响
        5.4.1 研究方法
        5.4.2 主要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
        5.4.3 实证分析
        5.4.4 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效应的仿真模拟
    6.1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效应仿真模型构建
        6.1.1 确定系统边界及结构
        6.1.2 建构系统因果关系图
        6.1.3 绘制存量流量图
    6.2 变量方程赋值
        6.2.1 变量描述性统计
        6.2.2 指标权重确定及变量方程赋值
    6.3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效应评价结果分析
    6.4 情景模拟及仿真结果分析
        6.4.1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效应仿真模拟
        6.4.2 各子系统效应仿真模拟
        6.4.3 模型检验
        6.4.4 参数情景设置
    6.5 本章小结
7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政策建议
        7.2.1 构建终端用水户节余水权交易机制
        7.2.2 完善粮食主产区专项财政支持政策
        7.2.3 明确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投入分担机制
        7.2.4 完善“一提一补”机制,提升灌溉规模化和社会化服务水平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3)典型农村地区饮用水水质现状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农村饮用水水质方面的研究现状
        1.2.2 国内农村饮用水水质方面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技术路线
2 调研资料与分析方法
    2.1 数据调研概述
    2.2 分析方法
3 影响农村饮用水水质的典型水质指标调研分析
    3.1 农村饮用水中微生物学指标的调研分析
        3.1.1 微生物学指标数据调研及超标情况分析
        3.1.2 微生物指标超标的原因分析
        3.1.3 典型农村地区微生物指标的污染现状
    3.2 农村饮用水中浑浊度指标的调研分析
    3.3 农村饮用水中氟化物指标的调研分析
        3.3.1 氟化物指标的数据调研及超标情况分析
        3.3.2 氟化物超标的原因分析
        3.3.3 典型农村地区氟化物指标的污染现状
    3.4 本章小结
4 我国农村饮用水水质时空特点分析
    4.1 农村饮用水水质随时间变化特性
    4.2 农村饮用水水质随空间变化特性
        4.2.1 各地区农村饮用水水质合格率的空间分布特性
        4.2.2 不同地区典型水质指标超标率变化特性
    4.3 典型农村地区饮用水水质时空变化特点
    4.4 本章小结
5 农村饮用水水质现状及改善建议
    5.1 我国农村饮用水水质安全工作发展现状
    5.2 我国农村地区饮用水水质现状
    5.3 城乡水质差异现状
    5.4 农村地区饮用水水质改善面临的问题
    5.5 优化农村饮用水水质的建议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创新点与不足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4)变化环境下山东省农业节水分区与综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农业节水分区的研究进展
        1.3.2 农业节水综合评价的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及自然概况
    2.2 农业发展概况
    2.3 农业节水现状
第三章 变化环境下山东省农业节水影响分析
    3.1 气候要素变化分析
        3.1.1 山东省气象要素年际变化规律分析
        3.1.2 气象要素空间变化分析
    3.2 人类活动影响下各要素变化分析
        3.2.1 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3.2.2 水资源供需变化分析
    3.3 变化环境对农业节水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PSR模型的农业节水分区
    4.1 PSR模型
        4.1.1 模型内涵
        4.1.2 农业节水分区的PSR模型
    4.2 分区内涵与原则
        4.2.1 分区内涵
        4.2.2 分区原则
    4.3 分区方法的确定
        4.3.1 农业节水分区方法简介
        4.3.2 分区方法的选择
    4.4 基于PSR的指标体系构建
        4.4.1 构建原则
        4.4.2 指标体系的构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山东省农业节水分区
    5.1 SPSS软件介绍
    5.2 主成分分析计算
        5.2.1 指标标准化
        5.2.2 相关性分析
        5.2.3 计算主成分特征根及贡献率
        5.2.4 主成分与原始指标关系
        5.2.5 计算主成分得分
    5.3 系统聚类分区计算
        5.3.1 建立分类矩阵
        5.3.2 方法选择
        5.3.3 不同方法分区结果
    5.4 分区结果
    5.5 各分区基本情况及节水模式探索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农业节水综合评价
    6.1 农业节水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6.2 评价模型的建立
        6.2.1 指标的量化
        6.2.2 权重的确定
        6.2.3 综合评价模型
    6.3 典型区农业节水综合评价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5)基于城乡一体化的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评价与规划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3 相关概念
    1.4 研究对象的界定
    1.5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2 基于城乡一体化的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特征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2.1 我国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演变历程
    2.2 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特征分析
    2.3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基础设施建设演变历程的主要影响因素
    2.4 本章小结
3 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与城乡一体化可持续发展关系解析
    3.1 基础设施与城乡一体化核心要素关联性分析
    3.2 不同类型基础设施对煤炭资源型城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作用
    3.3 基础设施建设模式与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的对应关系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城乡一体化的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综合评价模型构建
    4.1 基于城乡一体化的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2 城乡一体化和基础设施发展水平评价模型
    4.3 基础设施与城乡一体化协同关系评价模型
    4.4 基础设施对城乡一体化贡献度评价模型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城乡一体化的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综合评价研究
    5.1 研究数据来源与数据类型
    5.2 煤炭资源型城市城乡一体化和基础设施发展水平评价
    5.3 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与城乡一体化协同关系评价
    5.4 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对城乡一体化的贡献度评价
    5.5 本章小结
6 城乡一体化导向下的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规划策略
    6.1 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规划目标
    6.2 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引导策略
    6.3 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内容
    6.4 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实施策略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创新点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1
附录 2
附录 3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6)河北省用水总量优化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1.2.2 水资源需求层次化
        1.2.3 水资源优化控制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图
2 研究区概况
    2.1 研究区域基本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河流水系
        2.1.4 社会经济
    2.2 研究区水资源概况
        2.2.1 降水量
        2.2.2 水资源量
        2.2.3 水资源可利用量
        2.2.4 水资源现状
3 规划水平年供需平衡分析
    3.1 可供水量预测
        3.1.1 地表水可供水量预测
        3.1.2 地下水可供水量预测
        3.1.3 外调水可供水量预测
        3.1.4 微咸水及咸水可供水量预测
        3.1.5 海水淡化可供水量预测
        3.1.6 污水回用量预测
        3.1.7 规划水平年可供水总量
    3.2 需水量预测
        3.2.1 居民生活需水量
        3.2.2 工业增加值需水量
        3.2.3 建筑业需水量
        3.2.4 第三产业需水量
        3.2.5 农田灌溉需水量预测
        3.2.6 畜牧业需水量
        3.2.7 渔业需水量
        3.2.8 生态环境需水
        3.2.9 规划水平年需水总量
    3.3 规划水平年供需平衡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规划水平年基本用水量的计算
    4.1 基本用水量的界定
    4.2 基本用水量的计算
        4.2.1 居民生活基本需水量的计算
        4.2.2 生产基本需水量的计算
        4.2.3 生态基本需水量的计算
        4.2.4 规划水平年河北省基本需水总量
    4.3 本章小结
5 规划水平年水资源多目标优化控制模型
    5.1 水资源优化控制原则及思路
        5.1.1 原则
        5.1.2 思路
    5.2 水资源优化控制模型的建立
        5.2.1 目标函数
        5.2.2 约束条件
    5.3 水资源优化控制模型的求解方法
        5.3.1 基本原理
        5.3.2 人工鱼群智能算法在用水总量优化控制中的应用过程
        5.3.3 模型参数的确定
    5.4 水资源优化控制模型求解
    5.5 本章小结
6 用水总量优化控制方案
    6.1 优化控制方案的制定
    6.2 消减方案实施的具体保障措施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7)基于绿色GDP增长的水资源优化配置动态模拟与路径研究 ——以枣庄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中国水资源与经济增长矛盾突出
        1.1.2 水资源调控与新时代经济可持续发展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1.3.2 绿色GDP研究
        1.3.3 水资源配置研究
        1.3.4 研究现状综述
    1.4 科学问题与研究内容
        1.4.1 科学问题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创新点
2 枣庄市社会经济与水资源现状分析
    2.1 枣庄市社会经济现状分析
        2.1.1 枣庄市社会发展现状
        2.1.2 枣庄市经济发展现状
        2.1.3 枣庄市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2.2 枣庄市水资源现状分析
        2.2.1 枣庄市水资源总量
        2.2.2 枣庄市水环境现状
        2.2.3 枣庄市水资源利用和水环境存在的问题
    2.3 本章小结
3 基于绿色GDP增长的水资源优化配置动态模型构建
    3.1 模型设定
        3.1.1 模型框架
        3.1.2 数据来源
        3.1.3 水污染物质分类
        3.1.4 投入产出表编制
        3.1.5 污水处理技术引入
        3.1.6 政策组合
    3.2 模型构建
        3.2.1 目标函数
        3.2.2 社会经济模块
        3.2.3 水环境控制模块
        3.2.4 水资源供需模块
    3.3 外生参数设定
    3.4 本章小结
4 枣庄市水资源优化配置情景模拟
    4.1 情景设置
    4.2 情景模拟
        4.2.1 枣庄市经济增长状况分析
        4.2.2 枣庄市水资源利用分析
        4.2.3 枣庄市水污染物质排放分析
    4.3 最优情景选择
    4.4 最优情景与GDP最大化目标函数模型的结果对比
    4.5 灵敏度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最优情景下枣庄市水资源分配和水环境改善路径
    5.1 水资源供需演变
        5.1.1 供水结构变动
        5.1.2 用水结构变动
        5.1.3 用水强度演变
    5.2 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调整
        5.2.1 经济增长
        5.2.2 产业结构调整
        5.2.3 生产要素流动
        5.2.4 产业用水及产污变动中的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
    5.3 水污染物质排放
        5.3.1 水污染物质排放总量变动
        5.3.2 水污染物质排放强度演变
    5.4 水污染物质末端治理投入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政策建议
    6.3 未来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8)羊庄盆地地下水资源优化管理及硝酸盐污染模拟修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岩溶水资源评价
        1.2.2 地表水-地下水耦合模型研究
        1.2.3 地下水资源优化管理模型研究
        1.2.4 地下水硝酸盐污染修复技术研究
        1.2.5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创新点
第二章 羊庄盆地研究区概况
    2.1 地形地貌特征
    2.2 气象水文特征
        2.2.1 气象
        2.2.2 水文特征
    2.3 地质特征
        2.3.1 地层
        2.3.2 侵入岩
        2.3.3 地质构造
        2.3.4 新构造运动
    2.4 水文地质特征
        2.4.1 含水岩组分布及其富水性特征
        2.4.2 地下水补、径、排条件
        2.4.3 地下水动态特征
第三章 羊庄盆地地下水动力场及化学场演化特征
    3.1 羊庄盆地地下水动力场演化特征
    3.2 羊庄盆地地下水化学场演化特征
        3.2.1 不同区域地下水化学组分含量变化
        3.2.2 地下水水化学环境多年演化特征
        3.2.3 羊庄断块浓度场演化特征研究
第四章 羊庄盆地地表水-地下水联合模拟及管理模型构建
    4.1 地表水-地下水耦合模型与优化管理模型
        4.1.1 SWAT地表水模型原理
        4.1.2 MODFLOW地下水模型的原理
        4.1.3 SWAT-MODFLOW耦合模型的原理及构建方法
        4.1.4 GWM优化管理模型原理
        4.1.5 SWAT-MODFLOW-GWM耦合模型原理
    4.2 羊庄盆地地表水-地下水耦合模型构建与识别
        4.2.1 羊庄盆地地表水模型数据准备
        4.2.2 羊庄盆地地表水模型的构建
        4.2.3 羊庄盆地地下水模型的构建
        4.2.4 耦合模型的识别验证
第五章 羊庄盆地地下水资源优化配置评价
    5.1 优化管理模型
    5.2 优化模型条件的设定
        5.2.1 优化模拟阶段的降雨量确定
        5.2.2 开采约束条件
    5.3 现状条件下地下水优化开采量确定及结果分析
    5.4 庄里水库建成条件下地下水优化开采量确定及结果分析
        5.4.1 庄里水库概况
        5.4.2 水库渗漏补给量计算
        5.4.3 优化开采量计算及结果分析
第六章 羊庄盆地地下水硝酸盐污染预测
    6.1 溶质运移模型的建立
        6.1.1 溶质运移数学模型
        6.1.2 弥散系数的确定
        6.1.3 模型硝酸盐污染源强确定
        6.1.4 溶质运移模型的识别
    6.2 研究区地下水硝酸盐演化趋势预测
        6.2.1 现状情景硝酸盐浓度演化趋势预测
        6.2.2 庄里水库建成情景硝酸盐浓度演化趋势预测
第七章 羊庄盆地硝酸盐污染修复技术研究
    7.1 生物修复技术去除地下水中硝酸盐试验研究
        7.1.1 理论基础及试验内容
        7.1.2 反硝化细菌的选取和培养
        7.1.3 硝酸盐去除室内模拟试验
        7.1.4 硝酸盐污染野外原位修复试验
        7.1.5 结论
    7.2 基于随机模拟的地下水污染物最优水力截获量研究
        7.2.1 研究方法
        7.2.2 羊庄盆地硝酸盐污染修复试验场实例研究
        7.2.3 基于稳定平均风险率的最优截获量确定
        7.2.4 结论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
    8.1 结论
    8.2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9)邯郸市东部平原区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概括
    2.1 地理位置
    2.2 地形地貌
    2.3 水文气象
    2.4 河流水系
第3章 邯郸市东部平原区水资源调查评价
    3.1 水资源评价分区
    3.2 降水量
    3.3 地表水资源量
    3.4 地下水资源量
    3.5 出入境水资源量
第4章 邯郸市东部平原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4.1 经济社会指标
        4.1.1 人口
        4.1.2 生产总值
        4.1.3 农田灌溉面积
    4.2 水利设施
        4.2.1 主要蓄水工程
        4.2.2 主要引水工程
        4.2.3 主要灌区工程
        4.2.4 主要机电井工程
        4.2.5 主要排水工程
    4.3 研究区供水量
    4.4 研究区用水量
    4.5 现状年水资源利用中存在问题
第5章 规划水平年供水预测
    5.1 地表水可供水量预测
        5.1.1 自产地表水
        5.1.2 水库可供水量
        5.1.3 卫河可供水量
    5.2 地下水可供水量预测
    5.3 外调水可供水量预测
    5.4 微咸水及咸水可供水量预测
    5.5 再生水可供水量预测
    5.6 2020水平年平原区可供水总量
第6章 规划水平年需水预测与供需平衡分析
    6.1 国民经济发展预测
        6.1.1 人口与城镇化率预测
        6.1.2 国内生产总值预测
        6.1.3 工业增加值预测
        6.1.4 第三产业增加值预测
        6.1.5 农田灌溉面积预测
        6.1.6 畜牧业发展预测
        6.1.7 渔业发展预测
    6.2 社会经济需水预测
        6.2.1 生活需水预测
        6.2.2 工业需水预测
        6.2.3 建筑业需水预测
        6.2.4 第三产业需水预测
        6.2.5 农业需水预测
        6.2.6 牲畜需水量
        6.2.7 渔业需水量
    6.3 生态环境需水预测
        6.3.1 2020年绿地规划及需水量预测
        6.3.2 2020年河湖需水量预测
        6.3.3 2020年河道外生态环境需水量预测结果
    6.4 总需水量预测
    6.5 规划水平年供需平衡分析
    6.6 需水预测方案调整
第7章 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
    7.1 水资源优化配置理论
    7.2 水资源优化配置原则及思路
        7.2.1 配置原则
        7.2.2 配置思路
    7.3 水资源优化配置系统概化
    7.4 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建立
        7.4.1 目标函数
        7.4.2 约束条件
    7.5 水资源优化配置求解方法
        7.5.1 环绕式捕食
        7.5.2 泡泡网捕食
        7.5.3 搜索捕食
        7.5.4 鲸鱼优化算法在水资源优化配置中的应用
        7.5.5 模型参数的确定
    7.6 水资源优化配置结果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10)城市公园绿地防灾避险功能评价与规划研究 ——以枣庄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相关概念
        1.2.1 城市绿地
        1.2.2 城市绿地系统
        1.2.3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1.2.4 城市防灾避险
        1.2.5 防灾避险绿地
    1.3 国内外研究情况
        1.3.1 国外研究情况
        1.3.2 国内研究情况
        1.3.3 国内外研究存在的不足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5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技术路线
第2章 城市绿地系统防灾避险的相关理论探讨与评价方法
    2.1 相关理论探讨
        2.1.1 定性研究—城市绿地系统防灾避险功能
        2.1.2 定位研究—防灾避险绿地体系
        2.1.3 定量研究——城市绿地系统防灾避险功能衡量的指标与标准
    2.2 功能评价相关方法
        2.2.1 GIS技术
        2.2.2 层次分析法(AHP法)
        2.2.3 德尔菲专家评价法
第3章 城市绿地系统防灾避险功能评价体系的构建
    3.1 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3.2 城市绿地系统防灾避险功能评价体系的确立
        3.2.1 评价指标体系的筛选
        3.2.2 城市绿地系统防灾避险功能评价指标体系结构表
    3.3 指标体系的内涵
        3.3.1 城市防灾避险总体环境
        3.3.2 城市防灾避险空间布局
        3.3.3 防灾避险绿地布局
        3.3.4 应急设施
        3.3.5 应急能力
    3.4 城市绿地系统防灾避险功能评价体系指标权重的确定
        3.4.1 层次分析法概述
        3.4.2 指标权重的确定
第4章 枣庄市绿地系统防灾避险功能评价
    4.1 枣庄市绿地系统防灾避险功能评价
        4.1.1 评价指标体系各因子赋分标准
        4.1.2 枣庄市绿地系统防灾避险功能评价得分表
    4.2 枣庄市绿地系统防灾避险功能评价结果分析
        4.2.1 枣庄市防灾避险总体环境为“较强”
        4.2.2 枣庄市防灾避险空间布局为“较强”
        4.2.3 枣庄市防灾避险绿地布局为“一般”
        4.2.4 枣庄市应急设施为“较弱”
        4.2.5 枣庄市应急能力为“较弱”
第5章 枣庄市绿地(公园)防灾避险规划
    5.1 研究区概况
        5.1.1 枣庄市总体环境概况
        5.1.2 枣庄市主要灾害概况
        5.1.3 枣庄市空间结构
        5.1.4 枣庄市绿地系统现状
        5.1.4.1 城市绿地总量
        5.1.4.2 城市绿地空间分布
        5.1.4.3 枣庄市公园绿地现状
    5.2 规划指导思想、原则、依据
    5.3 枣庄市防灾避险绿地体系规划
        5.3.1 防灾避险绿地布局内容
        5.3.2 防灾避险绿地分类规划
        5.3.3 防灾避险绿地树种选择
    5.4 枣庄市防灾避险主要设施规划
        5.4.1 配备标准
        5.4.2 具体要求
    5.5 枣庄市防灾避险绿地规划目标的实施
第6章 结语
    6.1 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和不足
附录1:枣庄市绿地系统防灾避险功能评价因子选择调查表
附录2: 枣庄市绿地系统防灾避险功能现状调查表
附录3:枣庄市绿地系统防灾避险功能评价指标影响调查表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四、枣庄市供水水源地开发的可行性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效应研究 ——以山东省为例[D]. 蔡威熙.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2)
  • [2]J市T区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可行性研究[D]. 王云娜. 太原理工大学, 2021
  • [3]典型农村地区饮用水水质现状分析研究[D]. 乔松慧.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4]变化环境下山东省农业节水分区与综合评价研究[D]. 刘晗. 济南大学, 2020(01)
  • [5]基于城乡一体化的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评价与规划策略研究[D]. 李星汐. 中国矿业大学, 2019(04)
  • [6]河北省用水总量优化控制研究[D]. 侯梦琪. 河北农业大学, 2019(03)
  • [7]基于绿色GDP增长的水资源优化配置动态模拟与路径研究 ——以枣庄市为例[D]. 何更宇.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8]羊庄盆地地下水资源优化管理及硝酸盐污染模拟修复研究[D]. 付晓刚. 中国地质大学, 2019(02)
  • [9]邯郸市东部平原区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D]. 李新德. 河北工程大学, 2018(01)
  • [10]城市公园绿地防灾避险功能评价与规划研究 ——以枣庄市为例[D]. 和树明. 山东建筑大学, 2017(02)

标签:;  ;  ;  ;  ;  

枣庄市供水水源开发可行性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