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公报》公布主要文件目录分类索引

2002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公报》公布主要文件目录分类索引

一、2002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公报》刊登主要文件目录分类索引(论文文献综述)

丁斯甘[1](2021)在《《通报》与20世纪上半期法国汉学》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报》(T’oung Pao)创刊于1890年,是一份颇具影响力的专业汉学刊物,其中刊载了大量关于中国研究的论文与书评,具有很高的汉学研究价值。期刊如实反映出20世纪上半期法国专业汉学的发展历程,体现了沙畹、伯希和等法国着名汉学家的治学策略,是法国汉学史的缩影和真实写照。通过梳理期刊1890-1944年的论文、书评、纪事信息,对20世纪上半期法国汉学作整体认识的尝试。文章首先重建《通报》的总体办刊背景,包括期刊19世纪法国在华活动、19世纪法国专业汉学的建立、出版技术的更新、交通运输条件等多方面因素。文章逐一分析《通报》与其前身《远东杂志》的承接关系、《通报》的期刊定位栏目设置、期刊主编对《通报》办刊的影响、《通报》的发行情况、撰稿人群体等基本情况。从研究领域角度考察,以《通报》的《补充索引》中“主题索引”为依据,整理《通报》自1890-1944年的各类文章,证明《通报》对汉学各领域都有涉猎,每个领域的研究程度各不相同,专业汉学不断深入又相互隔绝的特点。从研究地区角度考察,以《通报》的《补充索引》中“地区索引”为依据,可以发现《通报》尤为关注西域地区和西藏地区的考察与研究,刊载的文章多以文献释读为主,通过文献进而深入其他研究领域,与法国汉学发展趋势一致。《通报》积极引入了西方历史语言学、语音学、考古学、碑铭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先进研究方法,充实汉学的研究领域,产生了一系列重要的学术成果。20世纪上半期的法国专业汉学正如《通报》所显示的一样,研究涉及汉学领域各个方面,研究方法有了全新发展,法国专业汉学进入鼎盛时期并对20世纪后期的国际汉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20世纪上半期法国专业汉学积极使用考古发现的新材料,将碑铭学、历史比较语言学等新的研究方法引入汉学领域,积极与中国学界交往,学术自觉性不断加强,充分体现出沙畹、伯希和鲜明的个人学术特色,重点梳理沙畹与伯希和的文章、书评为法国汉学研究理清学术思路、推动法国汉学研究具有较大的参考意义。

黄秋硕[2](2020)在《丁韪良汉学研究述论 ——兼论美国早期汉学之嬗变》文中认为丁韪良(W.A.P.Martin)任清政府同文馆总教习和京师大学堂西总教习等职,前后从事职业教育40年,其一生汉学成就突出表现为六个方面。第一,丁韪良在近代西方人文学科方法影响下,重视对儒释道文化的释读,肯定颇多。丁韪良是美国汉学史上真正依据中国典籍并结合考察社会实际而释读儒释道文化的第一人。第二,丁韪良高度评价中华民族“壮丽的文学丰碑”;热衷向西方传递中华文化、中国观念和中国形象,促进了中国文学在美国的传播。在美国早期汉学发展史上,丁韪良称得上是中国文学研究与译介的拓荒者与奠基人。第三,丁韪良热情颂扬与推介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并以明确的近代化理念,在西方汉学史上,第一次梳理从鸦片战争到中华民国诞生之前的中国近代史。丁韪良是这个时期中国历史的亲历者与见证人,因此他的相关记述,具有重要史料价值。第四,丁韪良翻译大量西学论着,侧重于近代化新兴学科与实用知识,大多是对西方科技、法律、经济等领域专着的首次翻译,其对相关理论、概念、名词及内容等方面的汉语表述,对中国近代相关新兴学科之构建,均具有创新与借鉴意义,丁韪良汉译西学论着,同样具有重要汉学意义。第五,丁韪良创办中文期刊《中西闻见录》与《新学月报》,大力传播“实学”,不仅对洋务运动和维新运动产生了积极影响,对推动汉学研究往更高层次发展,也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第六,丁韪良作为汉学研究机构北京东方学会首任会长,倡导以“自由思辨精神”来研究汉学的一切领域。北京东方学会在拓展汉学研究领域、研究方法、学术创新等方面,取得引人注目的成就,并很大程度上脱离了西方宗教的负面影响。丁韪良也存在种种弱点与不足,这应更多地从他所处时代的历史条件和历史局限性的角度加以说明。在美国早期汉学发展史上,美国汉学的开创、奠基与初步发展,主要是由清代美国来华汉学家们完成的。丁韪良称得上是汉学发展史上一位成绩卓着的巨匠。其在中学西渐与西学东渐双向文化交流中所做出的重要贡献和产生的积极影响,不仅值得充分肯定,至今仍有实际借鉴意义。

马雪兵[3](2019)在《《光绪朝东华录》新疆史料整理与研究》文中认为朱寿朋所编《光绪朝东华录》,沿用《东华录》体裁,承接王先谦《东华续录》之内容,囊括光绪朝34年间(1875-1908)历史史实的编年体文献。全书凡220卷,卷帙浩繁,是有清一代12部东华录中,唯一一部不依据清国史馆的档案史料而由私人编写的史书,纲以年月史事,纬以干支纪日,收录了大量的奏折、上谕、电文。其中所录新疆资料皆为当时南北疆地方上层官员事关新疆社会生活各方面之奏折与皇帝的谕旨,内容广泛,史料丰富,是了解和研究该时期历史不可或缺的资料,具有独特的文献与史料价值。论题拟分为五个部分进行,序言部分略述前人对该书的研究状况与必要的背景介绍、选题缘由与重难点、创新点。第一部分,从《光绪朝东华录》本身出发,考述是书着者朱寿朋,并摭拾其他汇编者,纵向将《光绪东华录》置于清代纂修其他史籍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探讨其编纂与成书,分析其纂修背景与体例等相关问题,作为研究铺垫;第二部分,从横向角度切入,对该书所载事关新疆的史料以内容与具奏者为纬,在综合分类的基础之上,统计史料数量与记述内容的比重,并由此总结出具有具奏人员多元、首尾相续、记述广而散、一事一奏、政事史料居多、地域特色鲜明、南多北少的特点。第三部分,接续前述,在对内容、数量、特点等有了总体把握基础之上,参稽他书,溯源求流,采用例证,全面论述评析其文献价值,认为该书具有详《上谕档》《清德宗实录》之简,更补《清德宗实录》《上谕档》《刘锦棠奏稿》《光绪朝朱批奏折》《宫中档光绪朝奏折》等官书史料之阙的综合文献价值。第四部分,在肯定其史料价值的同时,指出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对其主要的错误之处予以分类例释,辨析真伪,期以新疆资料为局部视角,整体管窥该书的缺陷。第五部分对其中时间互歧之史料,单独予以考异辩正,指出利用此书时注意的问题,并分析时间舛错之原因,并对全文做一小结,对独到之史料予以辑录、整理,并作校勘,视为补充。

张莞[4](2019)在《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的国民经济也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旅游业作为影响民生的五大幸福产业之首,正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优质发展阶段,品质化和个性化成为发展重点,必然要求创新旅游发展动力,优化旅游产业结构,促进旅游产业的转型发展和提档升级。实施全域旅游正是转变旅游发展方式、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而产业融合则是推进全域旅游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和重要途径。如今文旅融合大势所趋,已经从国家和地方层面得到体现。5·12汶川地震对于羌族来说是一场巨大灾难,影响深远。灾后重建后的羌族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迈入了全力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关键时期,也迎来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作为支柱产业的旅游业的规模虽有所扩大,但却显现出增长缓慢、产业层次较低、发展后劲不足、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旅游产业融合现象虽出现较早,但存在融合形态较为单一、融合深度不够、产品特色不鲜明、融合效应不显着等问题,迫切需要旅游业进一步寻求资源整合、转型升级与创新发展。因此加强旅游内涵和服务品质建设,加快推进和深化提升跨领域的产业融合和联动发展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本文从阐述产业融合的理论基础出发,探讨了旅游产业融合的内涵、机制及形态,并且分析了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特点和典型案例。在此基础之上,分析了羌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现状、旅游产业融合基础、融合形态、内在机理和动力机制,以及利用系统理论和层次分析法构建了羌族地区的农文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文商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和文体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由此搭建了一套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理论分析框架。本文采取文献研究法、田野调查法、对比分析法等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别从县域、村镇和景区层面对羌族地区的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现状进行了个案分析和实证研究。在县域层面,采取灰色关联分析法计算了羌区四县——汶川县、理县、茂县和北川县的旅游业与三次产业的关联程度,结合文献研究和田野调查,对四县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程度和水平进行了整体评价;在村镇和景区层面,对应五个田野调查点不同的融合形态,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对茂县坪头羌寨、理县桃坪羌寨和北川县石椅羌寨进行了农文旅融合程度的评价,对汶川县水磨古镇进行了文商旅融合程度的评价,对茂县中国古羌城分别进行了文商旅融合程度和文体旅融合程度的评价。同时,本文构建了羌族地区农文旅融合和文商旅融合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并对羌区四县分别进行了2013年至2023年的农文旅融合系统和文商旅融合系统的动态仿真模拟分析,以预测未来的总体发展趋势。本文的得出的结论如下:第一,羌族地区推进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具有必然性和紧迫性;第二;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体现出了一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文化效益和生态效益,综合效益初步显现;第三,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三种主要形态为农文旅、文商旅和文体旅,其中农文旅和文商旅最为广泛,文商旅融合发展态势和融合效应优于农文旅融合;第四,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进程缓慢,融合形态较为单一,融合程度不够深入,旅游业与三次产业的融合还处于起步阶段和低浅表层次,融合规模较小,融合效应较为有限,综合效益尚不显着;第五,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尚未建设成熟;第六,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区域水平不协调、不均衡,融合的广度、深度、速度和程度存在较大的空间差异。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制约因素包括产业基础较为薄弱、市场机制发育欠成熟、融合主体的组织障碍、融合客体的创新障碍、政府部门的体制障碍、区位交通不便的先天劣势和自然灾害的突发障碍等等。针对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本文从县域、村镇和景区两个层面提出了优化路径,从政府、企业、村委会和居民四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和建议。希望通过探索羌族地区旅游产业的业态创新和融合发展,以及产业融合的融合路径和发展方向,能够对羌族地区旅游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全域旅游发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形成有益的参考。

邓文池[5](2019)在《承续与变革:张元济与王云五图书事业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张元济、王云五是中国近代图书事业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他们作为商务印书馆较具影响力的两代主政人,对近代中国图书事业的发展与转型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贡献,亦为中国近代知识分子通过图书事业参与社会变革、推动近代社会文化风潮提供了舞台和阵地。20世纪前后是中国由传统向现代社会转型过渡的重要时期。张元济、王云五作为跨时代知识分子和社会精英的代表,在文化转型与发展中具有鲜明的典型性。他们通过对商务印书馆的改造和经营,树立起继承和发扬中国文化的旗帜,利用“图书”的生产、加工和传播,吸引和培养了一批极具影响力的先进知识分子群体,迎合和塑造了大批渴望进步的读者群体,使他们成为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而他们在图书事业中无论是对出版经营的多面性创新,还是对图书馆事业的探索与实践,都以其出色的能力和丰富的而成就走在了当时的前列,甚至一度达到“北有北大,南有商务”的高度。这样傲人的成绩向我们表明,在张元济、王云五主政下的商务印书馆不仅为近代中国的文化传承留下浓厚的一笔,更重要的是他们那开拓式的、启蒙式的、平衡义利的文化理念为近代社会植下了文化思想的种子。因此,以张元济、王云五为代表的近代知识分子的图书事业实践及其图书事业观,其社会价值要远大于其本身的文化价值,其对社会影响的意义也超过了其文化传播的意义。可以说,张元济与王云五的图书事业历程就是近代中国图书事业从传统走向现代的缩影。张元济、王云五主政下的商务印书馆之所以能够成为近代中国图书事业的典型代表,不仅在于作为主政人的他们自觉地植根于传统,而且还在于他们在传统的基础上,用更新的观念、更新的思维、更新的眼光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用市场的方式推介到社会的前沿,使之成为构成近代中国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将影响社会和传播文化的路径有机结合,再次打通科举制度废除后近代知识分子参与社会进程的理想通道,为近代知识分子实现文化自觉和提升文化自信提供了支撑和依靠,为中国图书事业的发展开辟了健康道路,对中国出版业和图书馆事业的专业化、现代化发展均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文章从历史学、文化学、出版学、图书馆学和传播学的视角探讨和阐述了以张元济、王云五为代表的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在仕途破灭后的生态环境和他们在近代的事业选择及价值追求。论文以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将张元济、王云五的事业历程与近代时代变迁紧密结合,从20世纪前后到民国初期各种社会运动及思潮的勃兴,再到抗战期间思想文化界的交锋及论战等多个时期探讨他们各自主政下图书事业的革新;彼此之间的交谊与分歧;围绕图书事业所形成的图书、作者、读者关系网络,以及他们图书事业观的分析比较。又用比较史学的方法探讨了他们在时间系列上的前后阶段的纵向异同比较,还对空间系列上的同质问题进行横向异同比较,勾勒出他们更加立体、鲜明的人物特色及形象。

吴向媛[6](2018)在《五四时期报刊译文与马克思主义传播研究》文中提出五四时期是中国思想界空前活跃的时期,五四时期的报刊也如雨后春笋般悄然出现,他们刊登了大量与马克思主义相关的译文,彰显了报刊译文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作用。接受过中西方教育的知识分子因地缘、亲缘、学缘、业缘等因素聚集在一起,成为这一时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主体。报刊的立场、主编的偏好影响到对报刊译文类型和内容的选择,从而影响向公众传播的具体内容。报刊译文主要包括政治评论、文艺作品等几种类型,大多来源于日本、俄国、欧美等国家,主要传播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俄国革命与建设、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妇女解放等内容。报刊译文刊期密集、灵活,内容丰富、短小精悍,发行量大、发行范围广、影响广泛,成为当时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媒介。报刊译文繁复多样,传播马克思主义呈现出层次性、紧密结合中国实际并用于指导实践、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特点,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虽然由于真假马克思主义良莠不齐、译文准确度不足、系统性的缺乏导致报刊译文传播马克思主义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影响了传播效果。但总体看来,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通过报刊译文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为当代传播马克思主义提供了经验与启示。

张光润[7](2018)在《袁同礼研究(1895-1949)》文中研究指明袁同礼,字守和,祖籍直隶安肃,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生于北京南横街本宅,1965年病逝于美国华盛顿。在他出生之年,造就“同治中兴”的洋务运动,已在甲午海战中幻为泡影,一系列深刻影响中国近代变迁的大事件已是山雨欲来。中国近代图书馆运动“发轫”于三年后的戊戌维新。他在这场巨变中养成了新知和旧学,并以发展图书馆事业回应了那个时代,成就了自己在近代中国图书馆事业中的先驱地位。1949年初旅美定居之前,他不仅领导全国最大的国立图书馆,并将它带向了世界,深度参与了近代社会的变迁。有关袁同礼的研究,近三十年来逐渐受图书馆界关注,相关专题论述层出不穷,至今仍是方兴未艾,但由于资料和视野所限,历史学界有关他在近代社会变迁上的讨论,尚不多觏。有鉴于此,本文在借镜图书馆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选择他学问和事业中的若干大事件作深入研究,着重强调其在近代变迁中的独特意义,并力图通过这些研究进一步拓展、丰富和深化袁同礼研究应有的内涵。全文除绪论、结语和所附《袁同礼先生年谱初编(1895-1965)》外,主体部分由四个专题研究组成,分别从家世、成学、学问和事业方面作系统论述。第一章论述袁同礼家世及成长的时代,分析袁家由农村迁居城市的近代意义,及袁同礼童年成学时的新旧知识比重。第二章研究袁同礼近代知识结构的形成,既详论北大预科的成学背景及成绩,也重视在清华学校的第一份图书馆职业,及游学欧美对近代图书馆学新知的养成。清华学校部分,也简单梳理了近代图书馆史的发展特征;游学美欧部分,则着重讨论他在近代群学意义上广泛参与各种学术组织,及以近代目录学为中心的图书馆学新知的养成。第三章学问篇以《永乐大典》的访求和研究为例,结合他在中华图书馆协会和北平图书馆的任职经历,系统研究他的15篇研究成果,详述其中的编目方法的近代转变,典籍观念的新旧变迁,以及由此带来的《永乐大典》由流散史到阅读史的转变。第四章事业篇则以他去国之前精力所萃的国立北平图书馆为研究对象,从他宣示中外的三条立馆宗旨出发,分节论述他带领北平图书馆走向世界的近代化进程,以及这一进程所具有的近代意义。文末所附《袁同礼先生年谱初编(1895-1965)》,是撰写本文的资料长编,也是对正文的有益补充,为研究袁同礼在近代巨变中的独特地位提供了相对翔实的背景。

封红艳[8](2018)在《中美基础教育信息公开的比较研究 ——基于教育部门官网的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以教育信息公开为主题,以官网公布的信息为主要考察对象,采用比较研究法和个案研究法,对中美两国的教育信息公开政策和实践做了较为全面而细致的比较。本论文首先对教育信息公开概念进行梳理,并对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论文第二部分先对中国的教育信息公开政策进行梳理,同时以江苏省、广东省、甘肃省的教育厅官网,南京市、苏州市、连云港市、广州市、深圳市、韶关市、兰州市、天水市、定西市教育局官网,以及每一座城市选取3所学校的校园网进行比较分析,考察中国基础教育信息公开的现状。中国教育部门官网虽在不断完善,但网站缺少家长需要的实质性信息,存在信息公开不及时、内容不全面、教育数据偏宏观,有的还存在网页打不开、栏目为空等问题。论文第三部分先对美国教育信息公开的政策进行了梳理,然后对加州、麻省、明尼苏达州教育厅及帕洛斯维蒂斯学区、尔湾学区、洛杉矶学区、牛顿学区、列克星敦学区、布鲁克莱恩学区、威扎塔学区、伊登普雷利学区、圣克劳德九个学区的教育局官网,以及每个学区的3所学校校园网进行比较分析,考察美国基础教育信息公开的现状。美国教育部门官网信息更多与家长、学生息息相关,教育数据较详细、信息来源明确、栏目内容丰富,但存在更新频率较慢、少部分网页信息打不开的现象。中美两国的教育官网在网页风格、内容公开全面性、数据具体性、更新速率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中国教育网站网页偏“思想性”、公开内容不全面、数据偏宏观、更新速率不稳定;美国教育网站网页偏“物质性”、公开内容较具体、教育统计数据全面、更新慢但较稳定。论文的最后,就中国以官网为载体的教育信息公开现状,从信息公开主体即信息提供方、信息消费方的视角,提出要扭转传统观念、完善教育信息公开政策、推动教育信息公开实践等几方面的建议。

张华婷[9](2018)在《《教务杂志》所刊经济类文章研究(1893-1913)》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十九世纪末以来,来华传教士的传教策略开始趋于世俗化,其在中国境内所办传教类杂志所刊登的主题愈发多元,经济类文章数量日渐增多,《教务杂志》(The Chinese Recorder)即是一例。美国北长老会(American Presbyterian Mission)传教士费启鸿(George F.Fitch)于1893年至1913年担任《教务杂志》主编,本文以他任职期间该杂志所刊登的经济类文章为基本史料,从传教士金钱观、教会自养、实业教育三方面主题展开论述,探讨传教士所关注的世俗经济问题。可以看出,费启鸿主编重视对经济类文章的刊登,且这类文章多数与传教事业紧密关联,其最主要的目的还是为传播基督教的宗教主张服务,具有强烈的传教使命感,同时,也间接起到了为西方的商业扩张提供信息资讯的作用。

李宝祥[10](2017)在《王献唐学术交往研究》文中认为20世纪30、40年代,民国学术出现繁荣兴盛的局面。这一时期,涌现出一大批杰出学人。他们不但精研学术,而且学术交往活跃,王献唐就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一位。本文以王献唐日记、往来书札为基础,结合其它文献资料,对王献唐的学术交往作一系统研究,以揭示现代学术衍变的若干真实情节。就王献唐的学术圈而言,它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建立,到30、40年代发展稳固。这一学术圈由多种因素促成,其中地缘因素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地域视角看,王献唐的学术交往分为定居济南时期和寓居四川护书时期。此外,现代学术机构是王献唐学术圈的另一个重要促成因素,史语所、齐鲁大学、国史馆筹备委员会等对王献唐的学术交往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王献唐学术圈的形成还受到了现代学术思潮及学术流派的强烈影响,他既与治学理念及方法相通类似的民国学人沟通交流,结成了学术共同体,又能够宽容地对待不同学术理路的学术思潮及学术流派。王献唐学术交往的内涵主要涉及:明显的时段性。20世纪20—60年代,王献唐的学术交往在不同的时段有着不同表现。他的学术交往形式多元化,从具体方式看,有面晤谈学、通函论学、互赠着述等。王献唐学术交往所涉学科广博,有语言文字学、史学、金石学、考古学、文献学等。王献唐学术圈的特质主要是:缘起及归宿的恒定性,即整理山左先贤遗作,传承齐鲁文脉,进而肩负起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续命的崇高责任。王献唐的学术交往贯穿着明晰的主线,也就是对传统与现代关系的认知。而对传统与现代关系的把握,成为影响民国学人学术成就的重要因素。王献唐学术圈具有持久和谐的稳定性。他与学人形成学术关系后,一贯地保持着和谐的学术交往和学术合作。学科视界是对王献唐学术交往考察的重要视角,王献唐的学术圈涉及语言文字、历史、金石、考古、文献等。在诸多学术领域的研究创获是他学术交往的基石,王献唐的学术交往多以某一学科为主,兼及其它学科。语言文字学是中国传统学术中极为重要的领域,王献唐与丁惟汾、黄侃、栾调甫、高田忠周等学人的学术交往根源于承扬国学、保存国粹的情结。关于如何重建历史的问题,王献唐与傅斯年、卫聚贤、黄云眉、孙次舟等民国学人的交往中有所涉及,其中的精要是正确地认识材料与方法的关系、重审中国上古史的发展、由考古而重建历史、为先贤编撰年谱等。在现代考古学兴起的时代背景下,王献唐与主流考古学家董作宾、吴金鼎等人在山东古迹研究会的运作中亲密合作,保持着稳固的学术交流。王献唐也提携青年后学金祖同,助长了他的学术成长。文献对学术研究及文化传承极具意义,王献唐与傅增湘、顾廷龙、顾实等文献学家以搜罗研究文献为重,在共同存护珍贵文典、传播流布文献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王献唐以董理山左文献为要务,他与齐鲁籍文献学家丁锡田、路大荒、赵录绰等学人或沟通信息,或互赠资源,共同传承着齐鲁文脉。王献唐的学术阵地以山东省立图书馆为重。在主持这一现代文化学术机构时期,他与图书馆学人王重民、陈训慈、柳诒徵、李小缘等以馆藏资源共享的方式,进行了馆务合作以及学术沟通,践行了学术与事功并重的理念。屈万里在山东省立图书馆内得到王献唐指导,加以勤学精研,成长为学术大家。现代学术机构对民国学术的发展助益极大,王献唐注重与现代学术机构的合作,他与齐鲁大学、史语所、国史馆筹备委员会确立学术关系,并与学术机构中的学人交流合作,促成了学术研究互动的局面,这也彰显出了集众研究的优势。王献唐学术交往的学术史意义体现为:一,王献唐对南北学风的认知及践行。王献唐是有着鲜明学术派分意识的学人,秉持北派学风的同时,对南派学人并无成见,他的学术成就也被南北学界推崇。二、王献唐学术交往所涉学术思潮及学术派分。在学术交往中,他广泛地容纳各种学术思潮及学术派分。从中考察民国学术的生态,可以看到,以往学界的许多研究夸大了同一时代不同学术派分的对立面,并不符合民国学术的实际。这一学术交往对现代学术研究不无启示:其一,学术的独立与创新。这是学术研究永恒的主题。其二,学术研究的集众性。学术研究需要集合众人之力,共同推助现代学术的发展。其三,学术研究的博通与专精。在分科治学的背景下,强调博通仍为必要。其四,治学与治事的关联。学人应兼具治学和治事的才能,追求学术及事功互动并进。其五,学术交往的主流与非主流。在以自身学术创获成为主流学人时,学术圈应包容主流学人以及非主流学人。本文的主要结论有:王献唐通过与民国学人、现代学术机构的学术合作,拓展了学术空间,相互推助了学术研究,形成了良性互动的学术格局。通过对王献唐学术交往广度和深度的考察,可以推知王献唐居于主流的学术地位,在民国学术界拥有很高的学术声望。在王献唐的学术交往中,看不到对不同派分的排斥性。重新审视民国学术,应改变以往学术思潮、学术派分对立的传统主流认识,发掘出学术流派之间融通共存的实景。

二、2002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公报》刊登主要文件目录分类索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2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公报》刊登主要文件目录分类索引(论文提纲范文)

(1)《通报》与20世纪上半期法国汉学(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及意义
    二、概念界定与研究范围
    三、学术史回顾
    四、研究内容、方法与框架
第一章 《通报》创立的时代背景
    第一节 19 世纪中后期法国在中国的文化格局
        一、19 世纪中后期法国在中国的活动
        二、19 世纪后期的实践性汉学家
    第二节 19 世纪法国本土的汉学格局与《通报》的创立
        一、19 世纪法国专业汉学机构和汉语教学
        二、《通报》的创立条件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通报》概况
    第一节 《通报》的前身——《远东杂志》
        一、考狄的《远东杂志》概况
        二、《远东杂志》的文章梳理
        三、《远东杂志》与《通报》
    第二节 《通报》概况
        一、《通报》的关注范围
        二、《通报》的栏目设置
        三、《通报》的历任主编
        四、《通报》的发行情况
    第三节 《通报》的作者群体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通报》的内容(上)——《补充索引》中的主题研究
    第一节 《通报》目录索引中的研究主题分布
        一、《通报》目录索引
        二、《通报》的主题内容与研究领域分布
        三、《通报》汉学主题分类
    第二节 《通报》的文献学研究
        一、语言比较研究
        二、碑铭及各种考古材料的使用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通报》的内容(下)——《补充索引》的地区研究
    第一节 《通报》西域地区研究
        一、西域地区文章分类
        二、《通报》西域史地探险纪事
    第二节 《通报》的“Tibet”研究
        一、“Tibet”文章分类
        二、《通报》西藏探险纪事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通报》的发展与20 世纪上半期的法国汉学
    第一节 《通报》汉学地位的确立
        一、《通报》的撰稿人特征
        二、《通报》的汉学定位
        三、开放的汉学交流平台
        四、《通报》的影响力
    第二节 20 世纪上半期法国专业汉学的发展
        一、专业汉学范围的专精
        二、研究领域的拓展和深入
        三、不断完善的研究方法和持续加强的学术自觉
        四、法国学界与中国学界的交往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2)丁韪良汉学研究述论 ——兼论美国早期汉学之嬗变(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第一节 国内外关于本选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一、中外学者关于美国早期汉学历史分期问题的讨论
        1.美国“早期汉学”起始于何时?
        2.美国“早期汉学”结束于何时?
        3.美国“传教士汉学”何时向“专业汉学”过渡?
        4.笔者对美国早期汉学史分期之思考
        二、当代中外学者对美国早期汉学家成就的总体评价
        三、当代中外学者对丁韪良汉学研究的总体论述与评价
        四、国内学者关于丁韪良其他方面问题的讨论
        五、国外与丁韪良有关研究成果综述
    第二节 本论文研究意义、研究思路与学术创新
        一、研究意义与研究目标
        二、研究思路与写作框架
        三、研究方法与学术创新
第一章 丁韪良来华前后的美国汉学界
    第一节 裨治文与美国汉学之起源
        一、裨治文来华前的中美关系与来华美国人
        二、裨治文来华与创办《中国丛报》
        1.裨治文来华与初期的汉语研习环境
        2.裨治文创办《中国丛报》最初目的
        3. 《中国丛报》由宗教性向世俗性转变
        4.裨治文与美部会的分歧
        三、裨治文的主要着述
        四、裨治文创办学会与教育机构
        1.裨治文等创立美国东方学会
        2.裨治文创立皇家亚洲文会北华支会
        3.裨治文创办其他学会
    第二节 卫三畏来华经历与汉学研究
        一、卫三畏汉学研究之历程
        1.第一阶段:以传教身份研究汉学
        2.第二阶段:以外交官身份研究汉学
        3.第三阶段:以学者身份研究汉学
        二、卫三畏汉学研究成就与特点分析
        三、卫三畏与马礼逊、裨治文、丁韪良之关系
    第三节 丁韪良来华前后美国汉学之演绎趋势
        一、美国早期汉学发展的三个阶段
        二、早期美国汉学家“中国观”类型之演变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丁韪良宣教经历与汉学研习
    第一节 丁韪良来华与汉学初步研习
        一、丁韪良来华前的教育背景
        二、丁韪良初到广州、福州的社会观察力
        三、丁韪良宁波研习汉语三步骤
        四、丁韪良发明宁波话拼音
    第二节 丁韪良宣教作品与汉学研究
        一、丁韪良与《天道溯原》
        1.写作缘由、内容与材料来源
        2.《天道溯原》与附儒之传教策略
        3.《天道溯原》之影响
        二、丁韪良的其他中文宣教作品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职业教育家与汉学研究之转型
    第一节 丁韪良的教育改革实践
        一、同文馆总教习
        二、赴欧美考察与汉学交流
        三、京师大学堂西总教习
        四、湖广仕学院总教习
        五、中文教科书编译与与汉学研究
    第二节 中文期刊与汉学研究
        一、丁韪良与《中西闻见录》
        1. 《中西闻见录》办刊宗旨与主要撰稿人
        2.丁韪良作品分析
        二、丁韪良与《新学月报》
        1. 《新学月报》创办原因与主要内容
        2.《新学月报》与汉学研究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丁韪良与汉学研究机构
    第一节 丁韪良与北京东方学会之初创
        一、创设北京东方学会之目的与经过
        二、丁韪良与北京东方学会早期会员之关系
        三、早期《北京东方学会会刊》之特点
    第二节 丁韪良与北京东方学会之发展
        一、丁韪良对北京东方学会的持续影响
        二、1886—1898 年会刊中的丁韪良作品
        三、北京东方学会学术争议与丁韪良之态度
        四、北京东方学会之局限性
    第三节 丁韪良与其他研究机构
        一、丁韪良与皇家亚洲学会北华支会
        二、丁韪良与《教务杂志》
        三、丁韪良与美国东方学会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丁韪良中外比较视野下对儒释道之新解
    第一节 比较宗教视野与儒教之认知
        一、关于性善性恶论问题
        二、关于伦理与道德问题
        三、其他方面问题
    第二节 中西哲学比较与儒学之解读
        一、孔子与西方圣哲之比较
        二、“最典型的哲学时代”
    第三节 比较视野与佛道之新解
        一、丁韪良与佛教研究
        1.丁韪良研究佛教之学术背景
        2.丁韪良与北京东方学会成员对佛教的研讨
        二、丁韪良与道教研究
        1.比较视野中的老子
        2.从“科学史”角度论道教之贡献
        三、丁韪良论“三教”之关系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丁韪良论中国历史
    第一节 丁韪良研究中国历史的动因与方法
        一、丁韪良研究中国历史的四个出发点
        二、丁韪良研究中国历史的理论与方法
    第二节 丁韪良论中国古代史
        一、丁韪良论中国历史分期
        二、丁韪良论中国古代民族融合
        三、丁韪良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四、丁韪良论中国古代科技
        五、丁韪良论中国古代科举制度
    第三节 丁韪良论中国近代史
        一、裨治文、卫三畏与丁韪良研究中国近代史之缘起
        二、丁韪良论中国近代五次战争
        三、关于太平天国
        四、关于晚清改革
        五、丁韪良之局限性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丁韪良与中国文学
    第一节 丁韪良与中国诗歌
        一、丁韪良欧美诗歌之修养
        二、丁韪良重视中国诗歌之缘由
        三、丁韪良对中国古代诗歌之推崇
        1.丁韪良翻译中国诗歌的大体过程
        2.丁韪良对中国诗歌的译介与评论
    第二节 丁韪良论中国寓言与民间传说
        一、关于中国寓言
        二、关于民间传说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语:丁韪良汉学研究的主要贡献及其影响
附录1 .丁韪良中文教科书编译述略
附录2 .丁韪良《中西闻见录》署名文章一览表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索引
个人简历

(3)《光绪朝东华录》新疆史料整理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由
    (二)研究现状及评价
        1.《光绪朝东华录》简释
        2.《光绪朝东华录》作为专书文献的研究
        3.对于《光绪朝东华录》资料汇编与利用
        4.对《光绪朝东华录》所载内容考辨
        5.《清德宗实录》与《光绪朝东华录》的比较研究
        6.研究总结与评价
    (三)论文创新点与研究难点
        1.创新点
        2.研究的难点
一、《光绪朝东华录》编纂概述
    (一)着者考论
    (二)编纂与体例
    小结
二、《光绪朝东华录》所载新疆史料的内容与特点
    (一)新疆史料的主要内容
    (二)《光绪朝东华录》新疆史料的特点
    小结
三、《光绪朝东华录》所载新疆史料的价值
    (一)《清德宗实录》
    (二)《光绪朝东华录》增补《上谕档》之简之阙
    (三)《刘锦棠奏稿》《长庚奏稿》《陶勤肃公奏稿》
    (四)《左宗棠全集》
    (五)《光绪朝朱批奏折》《宫中档光绪朝奏折》
    (六)部分内容稀见独到
    小结
四、《光绪朝东华录》新疆资料的不足
    (一)系时不确
    (二)信息缺失
    (三)序次繁冗
    (四)首尾删减
    小结
五、《光绪朝东华录》新疆史料勘误
    (一)所载新疆史事时间勘正凡例
    (二)新疆史事系时勘正
    (三)时间舛误原因分析
    (四)所载内容舛误考证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在校发表论文清单
致谢

(4)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 选题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进展述评
        (一) 国外研究进展
        (二) 国内研究进展
        (三) 国内外研究进展评价
    三、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一) 研究视角
        (二) 研究方法
        (三) 技术路线
    四、田野调查选点说明
        (一) 羌区四县
        (二) 羌族村寨
        (三) 旅游景区
    五、研究内容和重点难点
        (一) 研究内容
        (二) 研究重点
        (三) 研究难点
    六、创新点与不足
        (一) 创新点
        (二) 不足之处
第一章 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内涵、机制及形态
    第一节 理论基础
        一、产业融合理论
        二、产业链理论
        三、系统动力学理论
        四、全域旅游发展观
    第二节 旅游产业融合的内涵
        一、旅游产业的内涵与外延
        二、旅游产业融合的内涵
    第三节 旅游产业融合的动力机制
        一、机制及动力机制
        二、旅游产业融合的系统结构
        三、旅游产业融合的动力机制
    第四节 旅游产业融合的形态
        一、旅游业与第一产业的融合
        二、旅游业与第二产业的融合
        三、旅游业与其他第三产业的融合
    第五节 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形态
        一、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基础
        二、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主要形态
        三、民族地区的旅游产业综合性融合
        四、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典型案例
        五、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普遍问题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形态及机制
    第一节 羌族地区基本情况
        一、羌族与羌族地区
        二、自然地理状况
        三、历史文化状况
        四、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第二节 羌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现状
        一、旅游资源
        二、旅游业发展现状
        三、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基础
        一、产业发展水平
        二、市场发育程度
        三、灾后重建
        四、资源条件
    第四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形态
        一、羌族地区的农文旅融合
        二、羌族地区的文商旅融合
        三、羌族地区的文体旅融合
    第五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内在机理
        一、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主体
        二、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客体
        三、政府部门在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中的作用
        四、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过程
    第六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动力机制
        一、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系统的结构分析
        二、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系统的动力机制
        三、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系统的制约因素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评价体系
    第一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评价方法
        一、产业融合评价方法
        二、旅游产业融合评价方法
        三、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评价方法的选择
    第二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评价指标体系
        一、评价指标选取依据
        二、农文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
        三、文商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
        四、文体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
    第三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赋值
        一、农文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赋值
        二、文商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赋值
        三、文体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赋值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羌族地区县域旅游产业融合评价与预测分析
    第一节 汶川县旅游产业融合整体评价
        一、汶川县旅游业发展情况
        二、汶川县旅游产业融合现状
        三、汶川县旅游产业融合评价
    第二节 理县旅游产业融合整体评价
        一、理县旅游业发展情况
        二、理县旅游产业融合现状
        三、理县旅游产业融合评价
    第三节 茂县旅游产业融合整体评价
        一、茂县旅游业发展情况
        二、茂县旅游产业融合现状
    第四节 北川县旅游产业融合整体评价
        一、北川县旅游业发展情况
        二、北川县旅游产业融合现状
        三、北川县旅游产业融合评价
    第五节 羌区四县旅游产业融合的预测分析
        一、农文旅融合的系统动力学模型
        二、文商旅融合的系统动力学模型
        三、动态仿真模拟分析
    第六节 羌区四县旅游产业融合的整体评价与对比分析
        一、整体评价
        二、对比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羌族地区村镇与景区旅游产业融合评价与个案研究
    第一节 茂县坪头羌寨农文旅融合现状评价与个案分析
        一、坪头羌寨基本情况
        二、农文旅融合现状
        三、农文旅融合评价
        四、坪头羌寨农文旅融合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第二节 理县桃坪羌寨农文旅融合现状评价与个案分析
        一、桃坪羌寨基本情况
        二、农文旅融合现状
        三、农文旅融合评价
        四、桃坪羌寨农文旅融合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第三节 北川县石椅羌寨农文旅融合现状评价与个案分析
        一、石椅羌寨基本情况
        二、农文旅融合现状
        三、农文旅融合评价
        四、石椅羌寨农文旅融合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第四节 汶川县水磨古镇文商旅融合现状评价与个案分析
        一、水磨古镇基本情况
        二、文商旅融合现状
        三、文商旅融合评价
        四、水磨古镇文商旅融合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第五节 茂县中国古羌城文商旅和文体旅融合现状评价与个案分析
        一、中国古羌城基本情况
        二、文商旅和文体旅融合现状
        三、文商旅和文体旅融合评价
        四、中国古羌城文商旅和文体旅融合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第六节 五个田野调查点的对比分析
        一、旅游产业融合基础的对比分析
        二、旅游产业融合形态的对比分析
        三、旅游产业融合路径的对比分析
        四、旅游产业融合水平和效应的对比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问题探析、制约因素与对策建议
    第一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问题探析
        一、旅游产业融合形态单一
        二、旅游产业融合深度不够
        三、旅游产业融合水平不高
        四、旅游产业融合效应不足
        五、旅游产业融合的配套支撑和公共服务不成熟
        六、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区域水平不协调
    第二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原生动力不足—产业基础较为薄弱
        二、拉力不足—市场机制发育欠成熟
        三、推力不足—区域经济发展整体滞后
        四、阻力重重—融合主体、融合客体和政府部门的障碍因素
        五、斥力较大—区位交通不便的先天劣势和自然灾害的突发障碍
    第三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优化思考
        一、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优化目标
        二、羌族地区县域旅游产业融合的优化路径
        三、羌族地区村镇和景区旅游产业融合的优化路径
    第四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政府方面
        二、企业方面
        三、村委会方面
        四、居民方面
    本章小结
结论及展望
    主要结论
        一、羌族地区推进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具有必然性和紧迫性
        二、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取得的成效
        三、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特点
        四、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
        五、进一步优化和推进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思考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附录五
附录六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及科研项目

(5)承续与变革:张元济与王云五图书事业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相关研究概念及时限的界定
    二、研究缘起及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思路及框架
    五、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第一章 转型的时代多舛的命运——张元济与王云五社会经历背景探源
    第一节 20世纪前后的中国图书事业
        一、文化交流视阈下的西学东渐
        二、由新式印刷技术引发的出版业转型
        三、“舶来”理念下的藏书楼近代化
    第二节 商务印书馆的诞生与崛起
        一、都市上海的人文地理环境
        二、奔向历史文化舞台的商务印书馆
        三、商务印书馆两代主政人——张元济与王云五
    第三节 早年教育和家庭社会环境的异同
        一、家庭环境的比照
        二、早年教育的区别
        三、早期社会经历的差异
    小结
第二章 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事业——张元济与王云五在图书出版经营上的比较
    第一节 关于商务印书馆组织结构的调整
        一、从旧式作坊经营到现代公司制度
        二、从“一处三所”到总经理负责制
    第二节 关于商务印书馆管理营运的革新
        一、从原始资本积累到清理债权债务
        二、从加快技术革新到提升设备利用率
        三、从基础直销到全面营销
    第三节 关于商务印书馆出版战略的把握
        一、大出版观统摄全局,试行文化企业集团模式
        二、小思路作大文章,强化出版主体地位
    第四节 关于商务印书馆出版方向的偏重
        一、以教科书和工具书为主,开拓出版新局面
        二、教科书与一般图书并重,开创出版新品牌
    小结
第三章 一样的探索异样的表现——张元济与王云五在图书校藏理论与实践上的比较
    第一节 对图书馆渊源的追溯
        一、“涉园”渊源及教育情结
        二、多重渊源及“义利”因素
    第二节 对图书馆学理论的探索
        一、出版图书馆学专业论着
        二、文献整理与古籍出版
        三、新目录学及图书馆学思想
    第三节 对图书馆实务的助力
        一、以丰富多元的出版成果惠及图书馆馆藏
        二、多种形式的图书馆实践
        三、从东方图书馆到云五图书馆
    第四节 与图书馆界的交流
        一、张元济与图书馆界的交往
        二、王云五与图书馆界的交往
    小结
第四章 彼此关系的浮沉——张元济与王云五之间的交谊与分歧
    第一节 事业友谊的建立
        一、事业交集的起点
        二、事业路上的扶持
        三、王云五眼中张元济
    第二节 事业变革中的接力
        一、有着适合从事图书事业的相似品质
        二、有着前后相继的图书事业
        三、有着一脉相承的主政思路
    第三节 时代变迁下的分歧
        一、职业身份的相互掣肘
        二、抗战初期的分歧产生
        三、抗战后期的分道扬镳
    小结
第五章 多缘聚合的人际关系——张元济与王云五社交网络的比较
    第一节 内部人际关系的消融与重组
        一、亲缘关系
        二、乡缘、地缘、学缘关系
        三、新型职业关系
    第二节 作者群体关系的培养与构建
        一、重视社会文化名流
        二、培养新兴作者群体
        三、与作者关系的维系
    第三节 读者群体关系的迎合与塑造
        一、基础的读者群体——学生
        二、更为广泛的读者群体——普通民众
        三、特殊的读者群体——传统文化的拥趸
    第四节 几种特殊的人际关系
        一、入馆前的交际圈
        二、与蔡元培关系
        三、与胡适的关系
    小结
第六章 不同的认识差别的理念——张元济与王云五图书事业观的比较
    第一节 对教育普及的差异认识
        一、从精英教育到学校教育
        二、从学校教育到普及教育
    第二节 对中西文化的不同解读
        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二、浓厚的西学情结
    第三节 对商品与文化的区别理解
        一、义利兼顾,注重图书的文化性
        二、义利兼顾,注重图书的商品性
    第四节 对从商与从政的逆向把握
        一、从晚清翰林走向文化出版
        二、以实业出版步入民国政坛
    小结
第七章 总结:殊途同归——近代知识分子的文化追求及影响
    第一节 近代知识分子的文化追求
        一、传统知识分子的职业志趣
        二、新兴知识分子的职业理想
        三、殊途同归的文化追求
    第二节 围绕“图书”的文化空间
        一、“图书”本身的文化内涵
        二、“图书”生产营造的文化自觉
        三、“图书”流布激发的文化自信
    第三节 张元济、王云五的事业经验
        一、优秀领军人物——事业发展的核心与灵魂
        二、契合市场激动潮流——引领事业发展的关键
        三、科学管理创新经营——助力事业发展的推手
        四、平衡义利精准定位——提升事业发展的价值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6)五四时期报刊译文与马克思主义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由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意义
    四、研究方法
        (一) 文献研究法
        (二) 跨学科研究法
        (三) 逻辑分析与历史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第一章 对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报刊和译者的考察
    一、对报刊的考察
        (一) 报刊的类型与政治背景
        (二) 报刊的目标读者
        (三) 主编的偏好性考察
    二、对译者的考察
        (一) 译者的教育背景
        (二) 译者的年龄结构
        (三) 译者的地域分布
        (四) 译者的社会身份构成
第二章 对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报刊译文的考察
    一、报刊译文的来源
        (一) 日本渠道
        (二) 苏俄渠道
        (三) 欧美渠道
    二、报刊译文的类型
        (一) 政治评论性文章
        (二) 非政治评论性文章
    三、报刊译文的内容
        (一) 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
        (二) 关注俄国革命与建设现状
        (三) 重视劳工运动
        (四) 呼吁妇女解放的呼声
第三章 报刊译文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一、译文译者聚集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体
        (一) 报刊译文译者的聚集
        (二) 译者群体是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主体
    二、报刊译文传播了马克思主义的主体内容
        (一) 译介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
        (二) 阐释马克思主义理论
    三、报刊译文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媒介
        (一) 报刊译文刊期紧密,灵活性强
        (二) 报刊译文的内容丰富,方式多样
        (三) 报刊译文发行量大,影响广泛
第四章 对报刊译文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评析
    一、报刊译文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特点
        (一) 传播内容层层深入
        (二) 结合中国实际选择翻译内容
        (三) 理论传播与实践运用相结合
        (四) 传播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相结合
        (五) 译文繁复多样
    二、报刊译文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局限
        (一) 各种真假马克思主义良莠不齐
        (二) 理论传播系统性不足
        (三) 译文准确度不足,影响理论传播的保真度
    三、报刊译文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经验
        (一) 译作主题倾向要与国情相关联,注重社会实际
        (二) 译作要秉持服务社会、引导思想的功用
        (三) 借助团体的力量,增强翻译的系统性
    四、报刊译文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启示
        (一) 多种媒体相结合,拓展理论深度
        (二) 满足不同受众的需要以提高传播实效
        (三) 注重马克思主义“三化”的结合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7)袁同礼研究(1895-1949)(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对象
    二 研究综述
    三 主要史料和章节安排
第一章 家世与童年(1895-1913)
    第一节 家世考
        一 曾祖移居京师
        二 祖父定居京师
    第二节 童年
第二章 成学之路(1913-1924)
    第一节 北大预科
        一 入学前的北大预科
        二 入学后的预科调整
        三 预科成学
    第二节 以图书馆为志业(1916-1924)
        一 水木清华四寒暑
        二 游学美欧
    第一节 缘起
        一 《永乐大典》的编纂和流传
        二 全祖望和缪荃孙的研究
    第二节 袁同礼的调查与研究
        二 系列调查研究及影响
第四章 主持国立北平图书馆(1929-1948)
    第一节 作中国文化之宝库
        一 访购中西书籍
        二 使受学之士观摩有所
    第二节 通中外图书之邮
        一 出版品交换
        二 善本寄美保存
    第三节 树长治久安之基
结语
附录一 :袁同礼先生年谱初编(1895-1965)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8)中美基础教育信息公开的比较研究 ——基于教育部门官网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文选题的理由和意义
    二、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第一章 中国的基础教育信息公开:政策与实践
    第一节 中国教育信息公开政策
    第二节 江苏省的基础教育信息公开
    第三节 广东省的基础教育信息公开
    第四节 甘肃省的基础教育信息公开
    第五节 三省小学校园网信息分析
    第六节 比较与总结
第二章 美国的基础教育信息公开:政策与实践
    第一节 联邦政府的教育信息公开政策
    第二节 加利福尼亚州的基础教育信息公开
    第三节 马萨诸塞州的基础教育信息公开
    第四节 明尼苏达州的基础教育信息公开
    第五节 三州小学校园网站信息分析
    第六节 比较与总结
第三章 中美基础教育网站信息公开:比较与建议
    第一节 中美两国基础教育信息公开的比较
    第二节 启示与建议
附录一 马萨诸塞州与明尼苏达州教育厅官网
附录二 依申请公开感悟
参考文献
后记

(9)《教务杂志》所刊经济类文章研究(1893-1913)(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第一章 费启鸿与《教务杂志》
    第一节 费启鸿担任主编前的《教务杂志》
    第二节 费启鸿担任主编时期的《教务杂志》
第二章 经济类文章中传教士的金钱观
    第一节 福音传教事业的经济环境
    第二节 传教士金钱观的具体体现
第三章 经济类文章中的教会自养理念
    第一节 教会自养理念的提出与探讨
    第二节 教会自养理念的具体实践
第四章 经济类文章中的实业教育理念
    第一节 实业教育理念的提出与实践
    第二节 实业教育理念的影响
第五章 《教务杂志》刊登经济类文章的实质
    第一节 费启鸿主编对经济类文章的重视
    第二节 经济类文章与传教活动紧密关联
    第三节 为西方的商业扩张提供信息资讯
结论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10)王献唐学术交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
    二、学术研究回顾
    三、研究方法及研究资料
    四、研究重难点、创新点及框架
第一章 王献唐学术圈总论
    第一节 王献唐学术圈形成的因素
        一、地缘因素的影响
        二、现代学术机构的推动
        三、学术思潮及学术流派的促成
    第二节 王献唐学术交往的内涵
        一、学术交往的时段性
        二、学术交往形式的多元化
        三、学术交往所涉学科的广博性
    第三节 王献唐学术圈的特质
        一、缘起及归宿的恒定性
        二、贯穿主线的明晰性
        三、持久和谐的稳定性
第二章 王献唐的语言文字学术圈
    第一节 王献唐与丁惟汾
        一、丁惟汾举荐王献唐掌理山东省立图书馆
        二、授受与研讨音韵学
        三、共同整理山左文献
    第二节 王献唐与黄侃
        一、丁惟汾与黄侃学术之交的推介
        二、探寻叶抄《经典释文》
        三、黄侃对王献唐学术的推重
    第三节 王献唐与孔德成
        一、共同存护齐鲁文脉
        二、寓居四川之谈学
        三、孔德成对王献唐学术之评
    第四节 王献唐与栾调甫
        一、协力研讨古文字
        二、对诸子学的研讨
        三、共同整理先贤遗着
        四、栾调甫向王献唐举荐屈万里
        五、王献唐对栾调甫的推重
    第五节 王献唐与高田忠周
        一、学术之交的背景
        二、学术之交的表现
        三、学术之交的实质
第三章 王献唐的历史学术圈
    第一节 王献唐与傅斯年
        一、共同的学术志趣
        二、合力搜罗刻印山左文献
        三、协同组织发掘山东古文化遗址
        四、困境之中的学术支助
    第二节 王献唐与卫聚贤
        一、20世纪30年代的学术交往
        二、寓居四川时期的学术交往
    第三节 王献唐与黄云眉
        一、王献唐与黄云眉之互赠
        二、黄云眉对王献唐学术与事功的推重
        三、黄云眉向王献唐请助学术资源
    第四节 王献唐与孙次舟
        一、王献唐定居济南时期对孙次舟学术之助
        二、王献唐南居四川时期孙次舟的问学
        三、王献唐与民国学人对孙次舟之评的学术意蕴
第四章 王献唐的金石学术圈
    第一节 王献唐与罗振玉
        一、王献唐与罗振玉互赠金石资料
        二、王献唐对罗振玉金石学成就之评
        三、王献唐与罗振玉在政治与学术之间取向的比较
    第二节 王献唐与商承祚
        一、学术交往的开启
        二、互赠金石资源
        三、共同推重金石学大家陈介祺
        四、互求金石资源
    第三节 王献唐与容庚
        一、学术交谊的缘起
        二、增补《金石书录目》的学术助力
        三、共同研讨武梁祠画像
        四、对孙海波学术之助
    第四节 王献唐与丁福保
        一、丁福保赠王献唐泉学着述
        二、编撰《古泉大辞典》之助
        三、《古钱大辞典》之购与得
第五章 王献唐的考古学术圈
    第一节 王献唐与董作宾
        一、山东古迹研究会运作期间的学术交往
        二、南迁时期学术关系的延续
    第二节 王献唐与吴金鼎
        一、基于山东古迹研究会运作的交往
        二、吴金鼎留学伦敦时期与王献唐的学术交流
        三、南地再续考古缘
    第三节 王献唐与金祖同
        一、王献唐与金祖同学术交往的开启
        二、金祖同向王献唐请助资料
        三、王献唐赠金祖同纪王城陶片
第六章 王献唐的文献学术圈
    第一节 王献唐与傅增湘
        一、存护海源阁藏书的文献缘
        二、互赠学术资源
        三、印行流布《周易》单疏本
        四、代求山左文献资料
        五、学术至交间的相互推重
    第二节 王献唐与顾廷龙
        一、胡道静、潘承弼的学术绍介
        二、基于《吴愙斋先生年谱》的学术交谊
        三、学术交往的延续
    第三节 王献唐与顾实
        一、共同研讨《穆天子传》
        二、推崇山东的文化地位
        三、共同推助墨学研究
    第四节 王献唐与路大荒
        一、共同关注蒲松龄着述
        二、互赠文博资源
        三、路大荒约请王献唐主持修订《淄川县志》
        四、路大荒对王献唐的赞评
        五、重拾文献缘
    第五节 王献唐与丁锡田
        一、互赠学术资源
        二、互求资料
        三、共同访古
        四、通函论学
    第六节 王献唐与赵录绰
        一、整理许翰着述
        二、整理李文藻、王筠、牟庭等山左先贤遗着
        三、关注刘喜海藏金石图籍
        四、收购陈介祺万印楼藏品
第七章 王献唐的图书馆学术圈
    第一节 王献唐与王重民
        一、共同整理研究马国瀚遗着
        二、王重民助王献唐校勘《汪水云集》
        三、王重民对王献唐学术及事功的推重
    第二节 王献唐与陈训慈
        一、陈训慈关注山东省立图书馆馆务的开展
        二、王献唐与陈训慈会面论学
        三、王献唐与陈训慈治事治学的融通
    第三节 王献唐与柳诒徵
        一、王献唐与柳诒徵互赠馆藏资源
        二、王献唐与柳诒徵会面谈学
        三、王献唐向柳诒徵请助资料
    第四节 王献唐与李小缘
        一、流布《倦游庵椠记》
        二、举荐刘叔遂
        三、王献唐向李小缘请助资料
    第五节 王献唐与屈万里
        一、王献唐掌理山东省立图书馆时期对屈万里的学术影响
        二、王献唐与屈万里南迁及客居四川时期之论学
        三、王献唐对屈万里进入史语所的促成
        四、屈万里评王献唐
第八章 王献唐与现代学术机构的学术关系
    第一节 王献唐与齐鲁大学
        一、王献唐与齐鲁大学交流合作的缘由
        二、王献唐与齐鲁大学学者的学术交往
        三、王献唐在齐鲁大学的授课与演讲
        四、王献唐与齐鲁大学学术刊物
    第二节 王献唐与史语所
        一、王献唐获赠及利用史语所的学术资源
        二、王献唐参与史语所主导的山东古迹研究会
        三、王献唐与史语所学人的学术交往
    第三节 王献唐与国史馆筹备委员会
        一、王献唐参与国史馆筹备委员会会务
        二、王献唐和国史馆筹备委员会学人的交往
        三、王献唐在国史馆筹备委员会的学术收获
结论:王献唐学术交往的学术史意义及其启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件

四、2002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公报》刊登主要文件目录分类索引(论文参考文献)

  • [1]《通报》与20世纪上半期法国汉学[D]. 丁斯甘. 兰州大学, 2021(09)
  • [2]丁韪良汉学研究述论 ——兼论美国早期汉学之嬗变[D]. 黄秋硕.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2)
  • [3]《光绪朝东华录》新疆史料整理与研究[D]. 马雪兵. 新疆大学, 2019(10)
  • [4]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D]. 张莞. 西南民族大学, 2019(03)
  • [5]承续与变革:张元济与王云五图书事业比较研究[D]. 邓文池. 湖南师范大学, 2019(11)
  • [6]五四时期报刊译文与马克思主义传播研究[D]. 吴向媛. 广西大学, 2018(12)
  • [7]袁同礼研究(1895-1949)[D]. 张光润. 华东师范大学, 2018(07)
  • [8]中美基础教育信息公开的比较研究 ——基于教育部门官网的分析[D]. 封红艳. 南京师范大学, 2018(01)
  • [9]《教务杂志》所刊经济类文章研究(1893-1913)[D]. 张华婷. 福建师范大学, 2018(09)
  • [10]王献唐学术交往研究[D]. 李宝祥. 山东大学, 2017(03)

标签:;  ;  ;  ;  ;  

2002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公报》公布主要文件目录分类索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