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实弹演习对士兵心理健康的影响及相关因素分析

高原实弹演习对士兵心理健康的影响及相关因素分析

一、高原实弹演习对战士心理健康的影响及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常可意[1](2021)在《驻秦岭偏远山区军人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文中指出目的:了解驻秦岭偏远山区军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并提出干预措施,为开展该地区官兵心理健康监测和维护提供参考依据,提高该地区军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方法: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抽取驻秦岭偏远山区军人662名,采用自制基本情况调查表、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90)、心理弹性量表(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ocial Support ate scale)、简易应对方式量表(Simple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作为调查工具,采用SPSS 25.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该地域环境官兵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1驻秦岭偏远山区军人SCL90量表阳性率:本次调查共检出阳性41例,占6.73%。2官兵基本情况对比:比较SCL-90、心理弹性、社会支持及应对方式在不同年龄段的差异,结果表明各得分在不同年龄段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其在不同军龄间的差异,结果表明军龄越长的官兵SCL-90得分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得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其在不同军衔间的差异,结果表明军官的SCL-90和应对方式得分高于其余两组,而士官的心理弹性和社会支持得分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其在不同政治面貌间的差异,结果表明各得分在不同政治面貌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不同城镇来源间的差异,结果表明来自农村的官兵SCL-90得分低于来自城市的官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得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不同家庭构成官兵间的差异,结果表明来自单亲家庭的官兵社会支持得分要低于其余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得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官兵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非独生子女的官兵SCL-90的得分低于独生子女的官兵,而应对方式得分高于独生子女的官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得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不同家庭经济水平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官兵应对方式得分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得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人际关系状况间的差异,结果表明各得分在不同人际关系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各量表结果与常模比较:比较SCL-90量表的各因子分值与中国常模和2016版军人常模之间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SCL-90量表中除焦虑和恐怖因子外,其余因子得分均显着低于两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心理弹性量表得分与常模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除乐观维度外,其余得分均低于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得分与常模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其总分及主观支持得分高于常模,而客观支持得分及支持利用度得分低于常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简易应对方式量表各维度得分与常模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其积极应对维度得分低于常模,而消极应对维度得分高于常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分析: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最终模型包含坚韧性、客观支持、积极应对、军龄、力量性、支持利用度、消极应对7个变量,模型整体检验(F=115.103,P<0.001)回归模型有意义,此时R2=0.573,及上述7个变量可以解释57.3%SCL-90总分的变异。坚韧性维度得分每升高1分,SCL-90总分降低2.032分;力量性维度得分每升高1分,SCL-90总分降低0.460分;客观支持维度得分每升高1分,SCL-90总分降低1.610分;支持利用度维度得分每升高1分,SCL-90总分降低0.977分;积极应对维度得分每升高1分,SCL-90总分降低0.412分。军龄每升高1个等级,SCL-90总分升高4.205分;消极应对维度得分每升高1分,SCL-90总分升高0.203分。结论:驻秦岭偏远山区军人心理健康状况总体良好,不同军龄、军衔、文化程度、城镇来源、家庭构成等对官兵心理健康状况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提高官兵的心理弹性,加强社会支持,引导其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解决问题,可以提高该地区军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另外,需加强对军龄长的官兵的心理健康的关注与支持。

刘红平[2](2017)在《急进高原驻训军人心理健康的追踪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高原是我军维护国家领土完整、打击分裂势力和恐怖分子的重要安全战略高地,为应对各类突发情况,驻内地部队急进高原可能会成为未来我军重要的作战方式。面对低氧、高寒等严酷的自然环境,急进高原驻训官兵常常需承受巨大的身心压力,容易产生心理问题。既往研究关注高原常驻军人较多,而关注急进高原驻训军人较少;方法上一次性横断面调查研究较多,而纵向全程动态追踪研究较少。随着强军改革和实战化训练的持续深入推进,驻内地部队急进高原参加军事任务可能会越来越多,并逐渐成为常态。调查研究急进高原驻训军人心理健康在各任务阶段的动态变化特点,并有针对性的提出急进高原驻训部队心理卫生保障的重点阶段和不同人群,对维护军人心理健康、提高作业绩效、增强部队战斗力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本研究以急进高原驻训军人为研究对象,动态追踪调查研究各阶段官兵心理健康特点和不同人群的心理变化规律,为急进高原驻训官兵心理卫生保障积累数据资料。对象和方法选定某部急进高原驻训的700名军人为固定追踪研究对象,分为内地集结期、高原驻扎期、高原演习期、返回驻地期4个阶段,使用军人急性应激反应量表(ASRSA)、正负性情绪量表(PANAS)、状态焦虑问卷(S-AI)、抑郁自评量表(SDS)、疲劳量表-14(FS-14)、阿森斯失眠量表(AIS)、艾森克人格问卷(EPQ)为测评工具,对急进高原驻训军人的急性应激反应、状态焦虑、抑郁、躯体-脑力疲劳、失眠、正负性情绪及人格特点及其动态变化规律进行调查研究。结果1.急进高原驻训军人急性应激反应变化特点(1)应激反应各维度得分的阶段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出发前最高,返回后最低。(2)军龄≦2年、义务兵、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未婚、非独生生、双亲家庭、内向型和情绪稳定型军人,各维度得分的阶段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地集结期最高,返回驻地期最低。(3)军龄大于3年、士官、专科文化程度、已婚、独生、单亲、外向、情绪不稳定军人,除个别维度之外,总体维度得分的阶段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地集结期最高,高原演习期最低。2.急进高原驻训军人正负性情绪变化特点(1)正性情绪各阶段得分统计学差异不显着;负性情绪因子得分的阶段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原驻扎期最高,返回驻地期最低。(2)军龄≦2年、义务兵、专科及以下文化程度、未婚、非独生、双亲、外向和情绪稳定军人,负性情绪因子得分的阶段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原驻扎期最高,返回驻地期最低。(3)军龄≧6年、士官、已婚、独生、单亲、内向和情绪不稳定军人,负性情绪因子得分的阶段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地集结期最高,返回驻地期最低。3.急进高原驻训军人状态焦虑变化特点(1)状态焦虑因子得分的阶段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原演习期最高,内地集结期最低。(2)各军龄组、义务兵和士官、高中及以下文化、未婚、非独生和独生、双亲、人格外向和情绪稳定军人,状态焦虑因子得分阶段变化均显着(P<0.01),高原演习期最高,内地集结期最低。(3)专科和高中及以下、单亲军人状态焦虑因子得分的阶段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原驻扎期最高,内地集结期最低。(4)人格内向型和情绪不稳定型军人,状态焦虑因子得分阶段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1),内地集结期最高,返回驻地期最低。4.急进高原驻训军人抑郁变化特点(1)SDS得分的阶段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原演习期最高,内地集结期最低。(2)军龄≦2年和3-5年、义务兵和士官、高中及以下文化、未婚、独生和非独生、单亲、外向型和情绪稳定性军人,SDS得分的阶段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原演习期最高,内地集结期最低。(3)军官、双亲军人,SDS得分的阶段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原驻扎期最高,高原演习期最低。5.急进高原驻训军人躯体-脑力疲劳变化特点(1)躯体疲劳和脑力疲劳的阶段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躯体疲劳内地集结期最高,返回驻地期最低;脑力疲劳返回驻地期最高,内地集结期最低。(2)军龄≦2年和≥6年、义务兵、高中及以下、未婚、独生和非独生、双亲和单亲、人格内外倾向和情绪不稳定军人,躯体疲劳因子得分的阶段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地集结期最高,返回驻地期最低。(3)军龄≦2年、义务兵和士官、高中及以下文化、未婚、独生、外向型、稳定型军人,脑力疲劳因子得分的阶段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返回驻地期最高,内地集结期最低。6.急进高原驻训军人失眠变化特点(1)失眠总分的阶段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原演习期最高,高原驻扎期最低。(2)各年龄组、义务兵和士官、高中及以下文化、未婚、非独生、单亲、外向型和情绪稳定军人,失眠总分的阶段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原演习期最高,高原驻扎期最低。(3)双亲、内向型、情绪不稳定军人,失眠总分的阶段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内地集结期最高,高原驻扎期最低。7.急进高原驻训军人人格特点(1)内外倾向、神经质和掩饰性得分军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军龄的增长内外倾向、神经质得分呈“V”字型变化趋势;掩饰性得分随着年龄的增长呈倒“V”字型变化趋势。(2)义务兵、士官和军官的内外倾向、精神质和掩饰性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义务兵的内外倾向得分显着高于士官(P<0.05)。结论急进高原驻训军人急性应激反应、正负性情绪、焦虑、抑郁、躯体-脑力疲劳和失眠呈现明显的阶段和人群特点:内地集结期、高原演习期是需要重点关注的阶段;义务兵、独生子、单亲、性格内向和情绪不稳定军人心理问题较多,是心理保障需要重点关注的人群。开展心理卫生保障要充分考虑急进高原驻训军人心理健康的阶段和人群特点的差异。

张中华,祝希泉[3](2014)在《驻高原军人睡眠状况及干预》文中提出查阅国内外文献,综述驻高原军人的睡眠状况、影响因素和相关干预措施。对于驻高原军人的睡眠状况多数研究以问卷形式来评价,并得出较一致的结论:驻高原军人睡眠状况较差。影响其睡眠状况的因素主要有高原缺氧、阶梯适应和心理因素等。对驻高原军人睡眠障碍的干预措施主要有增加氧含量、药物治疗、心理干预等,应进一步加强对驻高原军人睡眠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张春和,张华林,刘莹,刘建国,叶超群[4](2012)在《我国驻北方某炮兵部队战士生存质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了解我国北方炮兵战士生存质量。方法分别采用简明健康调查量表和Zung抑郁自测量表对我国驻北方某炮兵部队120名战士进行调查,并对新老战士生存质量及抑郁评分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1)炮兵战士平均年龄(20.62±1.74)岁,均为男性;总体生存质量评分为(646.14±109.16)分,其中60.9%的战士生存质量良好;(2)老战士与新战士生存质量评分分别为(675.863±72.002)分、(619.826±128.695)分,(P=0.004);其中,老战士生理职能、总体健康维度评分较新战士明显增高,18%的新战士生存质量差,明显高于老战士(0%,P<0.05),55.7%的新战士生存质量良好,明显低于老战士(66.7%,P<0.05);(3)炮兵战士抑郁评分为(33.77±8.37)分,16.5%的战士存在轻度抑郁,8.7%的战士存在中度抑郁。其中,新老战士抑郁评分及抑郁百分比无差异(P>0.05),但老战士中发生轻度抑郁者占22.2%(P<0.05),中度占5.6%(P<0.05),新战士中,轻度和中度各占11.5%。结论 (1)总体炮兵战士生存质量良好,老战士优于新入伍战士,以生理职能和总体健康维度明显;(2)25.2%的炮兵战士存在抑郁,老战士抑郁主要与躯体疼痛和精神健康相关,新战士则不仅与精神健康,而且也与生理健康各维度相关;(3)长期规律的体能训练和军营的规律生活有助于提高战士的生存质量,但无论是对新入伍的战士还是老战士,均应合理安排训练计划,加强心理疏导。

刘燕[5](2011)在《进入高原部队习服状况评价及促进习服的对策研究》文中认为高原习服是平原人进入高原或由高原进入更高海拔高度高原后,因低压、低氧等因素刺激机体产生一系列可逆的、非遗传的代偿适应性变化,从而在高原低氧环境中具有较好工作和生活能力的过程。来自平原的高原部队官兵对高原环境的习服程度是反映其健康水平和部队战斗力的重要依据,也是做好高原卫勤保障的重要依据。迄今为止,有关高原部队习服状况评价的研究鲜有报道。本研究依照国家军用标准《高原习服评价指标与方法》(GJB 4301-2002),从高原病症状、血氧饱和度、最大耗氧量、血压、心率、脉搏以及血红蛋白含量等方面较为系统的对进入高原士兵的习服状况进行了评价研究;探索性地检测了进入高原战士血液中EPO、SOD、MDA、TRF和H2O2含量的变化,并分析了其在高原习服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和意义;同时,采用SCL-90心理症状量表动态观察评价了士兵进入高原前后的心理状况;并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从卫勤保障的角度研究了促进高原部队习服的对策和措施。方法:1.利用流行病学现场调查的方法,对某部队士兵进行现场调查,调查过程中,把该部队同年所招收的新兵中未进入高原新兵设为对照,分别对未进入高原新兵和进入高原7天、30天、半年的新兵进行高原反应症状调查,测量最大耗氧量、血压、脉搏值、血红蛋白含量以及动脉血氧饱和度,并采集静脉血液5毫升,抗凝冻存,分别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MDA、采用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SOD、采用化学比色法试测定H2O2、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TRF和EPO。2.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某高原部队新兵中选取80名新兵作为受试者进行跟踪研究,采用现场问卷调查的方法,在该80名新兵进入高原前7天、进入高原后7天、30天的时间节点进行SCL-90心理症状调查。3.在对进入高原部队习服状况评价和分析的基础上,采用文献回顾、专家咨询等方法,研究促进进入高原部队习服的卫勤保障对策和措施。结果:1.依据国家军用标准《高原习服评价指标与方法》(GJB 4301-2002)测量评价的结果显示,从海拔1400米地区摩步化进入海拔4300米地区部队士兵初步习服阶段的习服率为52.78%,基本习服阶段的习服率为63.93%,完全习服阶段的习服率为73.39%。经χ2检验,基本习服阶段和完全习服阶段的习服率显着高于初步习服阶段(P<0.05),基本习服阶段和完全习服阶段的习服率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血液生化指标检测的结果为:各阶段之间的血浆MDA均有显着差异(P<0.05),完全习服阶段低于对照,初步习服阶段和基本习服阶段则高于对照,而初步习服阶段又高于基本习服阶段。各阶段之间的血浆SOD活性值亦具有显着差异(P<0.05),其中完全习服阶段低于对照,初步习服阶段和基本习服阶段则高于对照,而基本习服阶段又高于初步习服阶段。就血浆H2O2的含量而言,初步习服和基本习服阶段均显着高于对照(P<0.05),基本习服阶段显着高于初步习服阶段和完全习服阶段(P<0.05),而初步习服阶段和完全习服阶段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初步习服阶段和完全习服阶段的TRF显着高于对照(P<0.05),基本习服阶段的TRF显着低于初步习服阶段(P<0.05),而基本习服阶段与对照之间、初步习服与完全习服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在初步习服阶段血浆EPO水平均显着高于其他各阶段(P<0.05),进入基本习服和完全习服阶段逐步降低,基本习服阶段血浆EPO仍高于进驻前,而完全习服阶段血浆EPO水平与进驻前已无显着差异(P>0.05)。2.与常模比较,进入高原前7天各项心理因子分值除“精神病性”外均显着低于常模(P<0.05)。进入高原7天,躯体化因子显着高于常模(P<0.05),焦虑因子值升高至常模水平,其余因子分值仍显着低于常模(P<0.05)。进入高原30天,焦虑因子分值显着低于常模(P<0.05),躯体化因子分值仍显着高于常模(P<0.05)。与进入高原前7天比较,进入高原7天的阳性项目均分、躯体化因子、焦虑因子、偏执因子分值显着升高(P<0.05),人际关系敏感因子、敌对因子分值升显着降低(P<0.05)。进入高原30天的躯体化因子仍显着高于进入高原前7天(P<0.01),而人际关系敏感因子仍显着低于进入高原前7天(P<0.05)。与进入高原7天比较,进入高原30天的躯体化因子、其他因子显着降低(P<0.05),敌对因子显着升高(P<0.05)。3.从进入高原前、进入途中和进入高原后三个阶段,分别从医疗救护、药品器材保障、心理防护等方面提出促习服卫勤保障措施。结论:1.研究显示该部队习服状况总体较好,习服率在初步习服阶段、基本习服阶段和完全习服阶段逐渐提高,说明随着进入高原时间推移,部队总体习服情况逐渐好转。检测的血液指标中,TRF与EPO的变化趋势和Hb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氧化损伤性指标MDA、H2O2和抗氧化损伤性指标SOD的变化趋势与依据《高原习服评价指标与方法》所评估习服率的变化趋势是完全吻合的。2.本研究中进驻高原前士兵各项心理因子普遍低于常模或与常模比较无明显差别,士兵进入高原后,除躯体化症状外,心理状况总体好于常模中的人群;进入高原前后相比,士兵心理症状中由于高原环境的影响,躯体化症状增加,但是人际关系的相对好于进入高原前,其余没有明显改变。3.当前部队采取了许多较为完善的促习服卫勤保障措施,但是针对性不够强,按照本研究发现的部队未习服原因,提出针对性的措施使得部队进一步习服高原环境,提高部队作战力。

惠华强[6](2011)在《高寒作业环境军人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高寒作业环境下军人进行心理疲劳问卷调查,了解高寒地区军人心理健康状况并探讨其影响因素,为建立军队心理健康档案数据库,同时为管理者今后制定针对性的保护措施提供医学依据。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长期处于我国西部高寒地区(阿勒泰地区)军人305名作为观察组,抽取市区(乌鲁木齐市区)入伍一年以上军人574名作为对照组,进行人口统计学资料、中文版多维疲劳量表(MFI-20)、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Q)、工作紧张测量问卷(JSS)、焦虑自评量表(SAS)及职业倦怠问卷(CMBI)等心理健康状况问卷调查与测评。结果:1.观察组军人的体力疲劳、活动减少、脑力疲劳和疲劳总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不同军龄、入伍前户籍、是否为独生子女、军人类别及其体力疲劳、活动减少和脑力疲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年军龄组和3-7年军龄组军人疲劳总分、体力疲劳、脑力疲劳显着高于≤2年军龄组,农村兵动力下降程度高于城市兵,独生子女军人体力疲劳、疲劳总分高于非独生子女军人,士官和义务兵的体力疲劳、疲劳总分大于军官,而军官的脑力疲劳高于士官和义务兵,高寒地区军人工作压力指数高于对照组,军人成就感降低、人格解体、职业倦怠均高于对照组,军人积极应对方式和消极应对方式以及焦虑程度均高于对照组。3.军人积极应对方式和疲劳的总分等因素呈显着负相关,而消极应对方式和疲劳的总分等因素呈显着正相关,焦虑和疲劳的总分等因素呈显着正相关:情感耗竭、成就感降低和疲劳总分、体力疲劳、脑力疲劳呈正相关;人格解体、倦怠总分和疲劳总分、体力疲劳、活动减少、脑力疲劳呈正相关;军人工作紧张指数、工作压力指数、组织支持缺乏指数和体力疲劳、脑力疲劳和疲劳总分呈正相关;工作压力指数和动力下降呈负相关。经回归分析表明,随着积极应对方式的加强,军人的心理疲劳程度随之减少;随着消极应对方式、情感耗竭、成就感降低、工作紧张强度、工作压力强度、组织支持缺乏强度、组织支持缺乏频度、组织支持缺乏指数的增大,军人的心理疲劳程度也随之增大。结论:1.高寒环境下军人的心理疲劳程度较高,说明高寒环境会对军人心理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2.研究表明,高寒环境下军人军龄越长疲劳程度越高,农村兵适应艰苦环境的能力强于城市兵,独生子女军人与非独生子女军人相比更容易疲劳,士官和义务兵更容易发生体力疲劳,军官容易产生脑力疲劳;高寒作业环境对军人紧张程度、职业倦怠程度、应对方式、焦虑水平有影响。3.不同环境中军人职业紧张、职业倦怠、特质应对方式、焦虑与疲劳及其各维度存在相关性。经回归分析表明,应对方式、倦怠和工作紧张等指标均为军人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白云峰[7](2011)在《特殊环境下军人心理与生理健康状况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特殊环境下军人进行心理、生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了解特殊环境下军人的身心健康状况并探讨其影响因素,为保护特殊环境下军人的身心健康提供医学依据。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我国西部干旱沙漠地区军人246名、高原高寒地区军人531名作为观察组,抽取市区军人574名作为对照组进行心理健康问卷调查;同时从中抽取262名军人进行生理健康状况各项指标的测定。结果:1.高原高寒和干旱沙漠环境军人职业紧张和职业倦怠程度均高于对照组,且高原高寒环境高于干旱沙漠环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高原高寒环境军人的年龄、军龄、政治面貌、军衔级别和职业紧张有一定的关系,民族、文化程度和职业倦怠有一定的关系;干旱沙漠环境军人的年龄、军龄和军人的职业紧张有一定的关系,民族和军人的职业倦怠有一定的关系。2.高原高寒和干旱沙漠环境军人血糖、胆固醇高于对照组,且高原高寒环境高于干旱沙漠环境,总蛋白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高原高寒环境军人最大通气量高于干旱沙漠环境和对照组,干旱沙漠环境军人肺活量、用力肺活量低于高原高寒环境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高原高寒和干旱沙漠环境军人直接胆红素低于对照组,丙氨酸转移酶高于对照组,且高原高寒环境低于干旱沙漠环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高原高寒和干旱沙漠环境军人钾、钠、氯、钙浓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旱沙漠环境军人热应激蛋白HSP-70高于高原高寒环境和对照组,而高原高寒环境低于对照组,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原高寒和干旱沙漠环境军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相关分析表明,军人职业紧张与职业倦怠呈正相关(P<0.01);职业紧张各指数与肺活量、用力肺活量呈正相关(P<0.01),与钙离子、热应激蛋白HSP-70、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呈负相关(P<0.05,P<0.01);职业倦怠与高密度脂蛋白、最大通气量呈正相关(P<0.05,P<0.01),与低密度脂蛋白、热应激蛋白HSP-70呈负相关(P<0.05)。3.回归分析表明,年龄、文化程度、工作紧张指数、组织支持缺乏指数、血糖、总蛋白、最大通气量、促肾肾上腺皮质激素为高原高寒环境军人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年龄、民族、工作紧张指数、工作压力指数、直接胆红素、钙离子、热应激蛋白HSP-70为干旱沙漠环境军人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结论:1.特殊环境下军人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差,高原高寒和干旱沙漠环境军人的紧张程度和倦怠程度均高于对照组,说明特殊环境对军人的心理健康有一定的影响,且高原高寒环境影响更大;2.生理生化指标在不同特殊环境军人中具有显着差异性,说明特殊自然环境影响了军人的生理健康;3.军人职业紧张与职业倦怠呈正相关,且年龄、工作紧张指数均为特殊环境下军人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

江琛[8](2009)在《震后救援官兵心理健康状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评估5.12特大地震灾害后一线救援官兵的心理状况,对重大应激下救援官兵的心理状况与述情障碍的关系进行研究,为更好解决救援人员的心理问题提供依据。方法在震后三个月对西安某部队130名赴汶川一线救援官兵及150名非救援官兵进行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90,SCL-90)、PTSD症状自评量表、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Twenty-ItemToronto Alexithymia Scale,TAS-20)的测量。结果1.救援组SCL-90总分阳性率明显高于非救援组(p=0.005),救援组躯体化、抑郁、恐惧、精神病性、偏执因子分及SCL-90总分显着高于非救援组(p<0.05);2.救援组与非救援组在PTSD的发生率上差异不明显(p>0.05),但在症状表现上,救援组再体验因子得分显着高于非救援组(p=0.028),内疚、愤怒、失落因子得分显着低于非救援组(p=0.034);3.救援组在辨认情感困难(DIF)因子上显着高于非救援组(p=0.007),描述情感困难(DDF)、外向性思维(EOT)因子及TAS总分在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述情障碍组SCL-90总分和各因子得分、PTSD总分和各因子得分明显高于非述情组(p<0.01);救援官兵中述情障碍组SCL-90总分和各因子得分、PTSD总分和各因子得分明显高于非述情障碍组(p<0.01)。身症状,主要表现在躯体化、抑郁、恐惧、精神病性、偏执、再体验等。2.述情障碍与救援官兵的心理健康状况显着相关,述情障碍个体倾向于更易出现心身症状及创伤后应激症状。

张义[9](2008)在《驻高原武警边防军人的人格特征、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驻高原武警边防官兵的人格特征、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及其相互作用方式和相互关联的程度,为提高高原驻防武警边防官兵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317名驻帕米尔高原武警边防军人进行了艾森克个性问卷( EPQ)、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和症状自评量表( SCL-90)的调查,分别测查其个性心理特征,日常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水平。将三者的测查值与中国军人的常模相比较。而后将以上三项指标进行两两相关分析,最后将SCL–90中的各因子分与EPQ中的四个维度分和应对方式各因子逐步回归分析。结果(1)驻高原武警边防官兵SCL-90在强迫、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的各因子的总分均高于军人常模,差异具有显着性(p < 0.01)。( 2 )驻高原武警边防官兵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状况密切相关,积极应对方式与SCL-90某些因子相关,消极应对方式与SCL-90各因子均呈显着正相关( P < 0. 01) ; (3)边防武警官兵在面对应激时所采取的应对方式与人格特征密切相关,消极应对方式与人格问卷中的P分(精神质)和N分(神经质)有显着或高度显着正相关( P < 0. 01 ) ,积极应对方式与人格问卷中的P分(精神质)呈负相关,和E分(内外向)呈正相关。结论驻高原武警官兵的心理健康状况差于军人总体水平,其人格特征与应对方式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并可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其心理健康状况。

冯正直,戴琴[10](2008)在《中国军人心理健康状况的元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的目的在于深入探讨军人的心理健康状态。通过文献查阅收集了77篇用SCL-90作为测评工具的关于军人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样本量为56164人,根据被试情况把这些研究分为两组,一组为军事应激条件下的军人,另一组为非军事应激条件下的军人,分别对两组研究进行了元分析。研究发现非军事应激条件下军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军人常模差不多;军事应激条件下军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在应激前高于军人常模,应激中低于军人常模,应激后与军人常模差不多。其中城镇驻军的心理健康水平高于高原驻军,高于边防驻军;应激中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应激后,低于应激前;地域、人员类别以及应激水平等因素对军人SCL-90得分有显着影响。敏感性分析和发表偏倚显示本研究的稳定性较好,没有发表偏倚。表明中国军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并非很差;与金华等的地方成人常模和蔡心培的国家军用标准相比,王焕林19662人的军人常模更适合于做军人的比较标准。

二、高原实弹演习对战士心理健康的影响及相关因素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原实弹演习对战士心理健康的影响及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驻秦岭偏远山区军人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况
2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对象
    2.3 调查工具
    2.4 研究方法
    2.5 统计方法
    2.6 技术路线
3 结果
    3.1 驻秦岭偏远山区军人基本情况
    3.2 驻秦岭偏远山区军人SCL90 量表阳性率
    3.3 驻秦岭偏远山区官兵基本情况对比
    3.4 驻秦岭偏远山区军人各量表得分与常模比较
    3.5 驻秦岭偏远山区军人问卷各维度间相关性分析
    3.6 SCL-90 量表总分的影响因素分析
4 讨论
    4.1 驻秦岭偏远山区军人心理健康状况
    4.2 驻秦岭偏远山区军人心理健康状况相关因素分析
    4.3 对策与建议
5 结论
6 创新与不足
    6.1 创新之处
    6.2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2)急进高原驻训军人心理健康的追踪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章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1.1 研究的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既往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1.4 研究假设
    1.5 研究思路
第二章 急进高原驻训军人心理健康的研究
    2.1 研究一 急进高原驻训军人急性应激反应的追踪研究
    2.2 研究二 急进高原驻训军人正负性情绪的追踪研究
    2.3 研究三 急进高原驻训军人状态焦虑的追踪研究
    2.4 研究四 急进高原驻训军人抑郁的追踪研究
    2.5 研究五 急进高原驻训军人躯体-脑力疲劳的追踪研究
    2.6 研究六 急进高原驻训军人失眠困扰的追踪研究
    2.7 研究七 急进高原驻训军人人格特点分析
第三章 总讨论
    3.1 本研究的意义
    3.2 急进高原驻训军人急性应激反应动态变化特点
    3.3 急进高原驻训军人正负性情绪动态变化特点
    3.4 急进高原驻训军人状态焦虑动态变化特点
    3.5 急进高原驻训军人抑郁情绪动态变化特点
    3.6 急进高原驻训军人躯体-脑力疲劳动态变化特点
    3.7 急进高原驻训军人失眠困扰动态变化特点
    3.8 急进高原驻训军人人格特点分析
    3.9 本研究的创新性
    3.10 研究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3.11 总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高原驻训军人心理健康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硕士研究生期间科研成果情况
附录1 高原驻训军人心理健康调查
附录2 照片
致谢

(3)驻高原军人睡眠状况及干预(论文提纲范文)

1 驻高原军人睡眠状况
    1.1 驻高原军人睡眠状况调查
    1.2 睡眠障碍对驻高原军人的影响
2 影响驻高原军人睡眠状况的因素
    2.1 高原环境
    2.2 阶梯适应
    2.3 心理因素
3 改善驻高原军人睡眠状况的方法
    3.1 增加氧气摄入
    3.2 药物治疗
    3.3 加强心理干预
4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5)进入高原部队习服状况评价及促进习服的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一览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概述
    一、概念定义
    二、研究背景
    三、目的和意义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第二部分 高原部队习服状况的调查研究
    一、对象和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第三部分 新兵急进高海拔地区早期心理反应分析
    前言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第四部分 进入高原部队促进习服对策探讨
    一、大力发展高原军事医学基础理论研究,促进卫勤保障能力生成模式转变
    二、认真做好进入高原前的卫勤准备工作,坚决不把隐患带上高原
    三、积极谋划组织和协调,做好进入高原途中的伴随保障工作
    四、针对部队习服状况评价结果,结合部队整体情况和高原现实条件,做好进驻高原后的促习服卫勤保障工作
全文总结
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高原习服相关生理-心理因素研究现状及高原习服对我军军事行动影响
    参考文献
附录1 急性高原反应的诊断和处理原则
附录2 高原习服评价指标与方法
附录3 SCL—90 量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和撰写论文情况

(6)高寒作业环境军人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内容和方法
    3. 质量控制
    4. 统计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7)特殊环境下军人心理与生理健康状况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内容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2.1 心理健康问卷调查
        2.2 生理健康状况测定
    3.质量控制
    4.统计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8)震后救援官兵心理健康状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灾难对人群心身健康的影响
        1.1.1 对受灾者心身健康的影响
        1.1.2 对催难者家属的心身影响
        1.1.3 对救援人员的身心影响
    1.2 急性应激与心理健康关系的可能机制的探讨
        1.2.1 应对方式
        1.2.2 社会支持
        1.2.3 人格特征
    1.3 问题的提出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心理评定工具
    2.3 测试方法
    2.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第三章 结果
    3.1 基本资料描述比较
    3.2 救援组与非救援组SCL-90结果比较
    3.3 救援组与非救援组的PTSD症状自评量表结果比较
    3.4 救援官兵的述情障碍及其与心理健康状况关系
        3.4.1 救援组与非救援组的TAS-20结果比较
        3.4.2 述情障碍与非述情障碍者SCL-90结果比较
        3.4.3 述情障碍与非述情障碍者PTSD症状自评量表比较
        3.4.4 述情障碍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检验
第四章 讨论
    4.1 灾后救援官兵的心理健康状况
    4.2 救援官兵的述情特征与心理健康状况
    4.3 本研究的特点、不足之处及今后研究的方向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军人应激与心理健康研究进展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9)驻高原武警边防军人的人格特征、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和方法
    1. 资料
        1.1 资料来源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2. 方法
        2.1 资料收集
        2.2 相关量表
    3. 统计分析
结果
    1.驻高原武警边防官兵心理健康状况
    2.驻高原武警边防官兵应对方式特点分析
    3.驻高原武警边防官兵人格特征分析
    4.驻高原武警边防官兵人格特征、应对方式及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
    5.驻高原武警边防官兵人格特征、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回归分析
讨论
    1.驻高原武警边防官兵总体心理健康状况
    2.驻高原武警边防官兵的人格特征和应对方式特点
    3.驻高原武警边防官兵的心理健康与人格特征及应对方式的相关性
    4.建议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创伤后应激障碍社会心理学危险因素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10)中国军人心理健康状况的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方法
    2.1 文献收集
        2.1.1 文献选取标准
        2.1.2 文献检索
    2.2 数据抽取
    2.3 统计方法
        2.3.1 比较标准的选择
        2.3.2计算过程[82]
3 结果
    3.1 非军事应激条件下军人的心理健康水平
        3.1.1 合并效应 (与不同标准比较, 表3)
        3.1.2 不同地域军人的心理健康水平 (与19662人军人常模比较)
    3.2 军事应激条件下军人的心理健康水平
        3.2.1 不同军事应激阶段军人的心理健康水平 (与不同常模比较)
        3.2.2 不同军事应激阶段军人的心理健康水平 (自身前后对照研究)
    3.3 其他分析
        3.3.1 敏感性分析 (sensitivity analysis)
        3.3.2 发表偏倚分析 (publication bias)
        3.3.3 军人SCL-90得分的影响因素
        (1) 地域、军种、应激水平等与SCL-90得分的相关:
        (2) 军人SCL-90得分的逐步回归分析:
4 讨论
    4.1 比较标准
    4.2 不同地域军人的心理健康水平
    4.3 不同军事应激阶段军人的心理健康水平
    4.4 军人SCL-90调查的影响因素
    4.5 本研究的特点
5 结论

四、高原实弹演习对战士心理健康的影响及相关因素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驻秦岭偏远山区军人心理健康状况调查[D]. 常可意.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2]急进高原驻训军人心理健康的追踪研究[D]. 刘红平. 第三军医大学, 2017(04)
  • [3]驻高原军人睡眠状况及干预[J]. 张中华,祝希泉. 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14(06)
  • [4]我国驻北方某炮兵部队战士生存质量研究[J]. 张春和,张华林,刘莹,刘建国,叶超群. 临床军医杂志, 2012(04)
  • [5]进入高原部队习服状况评价及促进习服的对策研究[D]. 刘燕. 第三军医大学, 2011(01)
  • [6]高寒作业环境军人心理健康状况调查[D]. 惠华强. 新疆医科大学, 2011(01)
  • [7]特殊环境下军人心理与生理健康状况的研究[D]. 白云峰. 新疆医科大学, 2011(01)
  • [8]震后救援官兵心理健康状况研究[D]. 江琛. 中南大学, 2009(04)
  • [9]驻高原武警边防军人的人格特征、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性研究[D]. 张义. 新疆医科大学, 2008(02)
  • [10]中国军人心理健康状况的元分析[J]. 冯正直,戴琴. 心理学报, 2008(03)

标签:;  

高原实弹演习对士兵心理健康的影响及相关因素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