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依法治国、以德治国的社会效果和影响

论依法治国、以德治国的社会效果和影响

一、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社会效应及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艾野[1](2021)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全面依法治国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依法治国是人文社科领域研究的焦点内容和重要命题,是我国法治建设的新方向,关系着国家的兴衰和社会的长治久安。随着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到来,新时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的光辉成果,极大地改变了社会及人们的对法治的意识和认知,推动了世界领域的法治文化交流,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建设法治中国的重要战略部署。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思想的研究,对我国社会主义法治思想的整体把握、法治体系的完善和我国未来的法治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依法治国战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标志着依法治国被赋予了时代的内涵,对我国法治发展有重大意义。党的十九大指出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时代。强调要继续坚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申和明确了全面依法治国是一场治国理政的深刻革命。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党和人民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中探索出一条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科学制度体系,并将《决定》定为我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法治是人类社会发展进化的永恒追求,也是总结前人经验后作出的必然选择。中国共产党坚持依法治国就是将其动态的治理理念和方式融入社会主义发展的进程之中,将其时代内涵淋漓尽致地发挥到我国建设的每一个阶段中。依法治国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建设中的地位和治国理政的作用。本文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的发展与实践研究为目标,深入地研究了依法治国的发展历程。牢牢把握习近平提出的“十一个坚持”对我国法治发展的作用、中国共产党的依法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和人类社会法治文明发展规律。这是对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理论研究的重要推动,为我国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和法治中国建设指明方向。本文多学科交叉研究法、历史分析法和理论和实际相统一法,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视角高度概述了全面依法治国的发展与实践,对依法治国的理论渊源进行系统整理,并对新时代依法治国理论的主要内容、成就、特征、经验、优势、挑战和完善路径进行了全面研究,努力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理论的发展与实践研究提供理论素材。本文主要分为七个部分组成,具体来讲:第一部分,绪论。重点分析论文的研究基础及研究效用,通过剖析与本研究相关的理论成果,形成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整体认识,并总结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为研究提供理论参考。理清研究的思路,阐述研究方法,从而搭建本研究的基本架构,总结研究成果,分析研究创新点及存在的不足之处。第二部分,是依法治国的基本理论概述。本章节首先从法治相关的概念进行概述,分别对法治、法制、人治、德治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进行系统分析。其次从依法治国的内涵入手,对依法治国进行了整体概述,对其理论、核心和本质特征分别进行了论述。从整体的机构上为后续的研究做了理论铺垫。第三部分,是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理论的思想基础与理论渊源。这一部分首先,深入了解和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的法治思想,阐述马克思恩格斯法治思想为依法治国提供了理论依据,并提出了马克思恩格斯法治思想的时代价值。有利于我们准确的认识法治思想来源。其次,研究列宁斯大林对法制的探索和教训,研究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法治的形成与失败的教训,这部分能有效地为我国法治实践提供依据。之后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法治思想进行研究,对我国法治从无到有进行整体分析。最后从我国的传统法治入手,分别对古代法制思想、近代社会法制思想展开论述。阐述了我国古代、近代法治的弊端与发展,从而对新时代依法治国产生启示作用。第四部分,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入新时代。本章是该论文的核心部分。首先深入地对新时代依法治国理论地进行了概述,从新时代依法治国理论的形成、主要内容两个方面进行论述。其次,对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成就进行论述,这部分以法治过程中的实质转变为主要成就的依据,通过向更好的方式转变、更具体的实践操作、更先进的治理模式和更高的目标作为成就的主要表现。最后,从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特征展开论述,明确依法治国在新时代的主要特征、深化时代赋予的内涵。第五部分,阐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理论的历史地位与实践价值。本章首先阐述了新时代依法治国的历史地位,它既是对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的发扬,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补充和丰富。其次阐述了新时代依法治国理论的实践价值,分别从经济建设、民主政治、和谐社会、生态文明以及人类的法治文化的角度对新时代依法治国进行了有效的定位和评价,从而体现出其在我国社会发展全过程中的价值。第六部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的基本经验和优势。在基本经验上,以法为主要研究目标,分别对其与党、权、民主、依规治党的关系进行研究。在现实生活中,党的领导、权力、民主自由、法规制度都与法无法分割,其之间的关系也是相互监督、促进和相统一的。国外法治实践的经验对中国而言是宝贵的,但对经验的学习依然要建立在我国的发展实际上,没有国情为基础的借鉴学习所得到的结果可能与所想背道而驰。在优势上,依法治国发挥出了我国的制度优势。党的领导是我国制度优势的最大体现,人民主体、以德治国、人人平等和中国实际出发都是依法治国的在新时代的优势,依法治国确保人民的主体地位和公平正义,德治与法治相结合是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的最优结合,保持中国实际为基本准则才能把握依住依法治国的优势和未来法治发展的前景。第七部分,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理性思考。理性的分析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所要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正视存在的问题,是促进依法治国再进步的最佳途径。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给依法治国带来了一定的影响,这是机遇也是挑战,更是对依法治国潜力深层挖掘的契机。通过理性思考,从八个方面完善新时代依法治国的路径,集中地将“十一个坚持”主要内涵融入新时代依法治国的实践当中,从而将问题和挑战转化为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强大动力。总之,通过系统地研究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全面依法治国,论文主要提出以下创新观点:一是提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理论时代内涵,从社会发展中蕴含的古今的哲学智慧体现出中国特色、中国经验和中国实践。二是提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理论面临的问题和对策,从社会主要矛盾、法治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和新时代依法治国完善路径,深入研究我国依法治国理论的发展与实践。三是从新时代依法治国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规律和实践逻辑的阐释,为国家的发展建设提出科学的指南和正确的价值引领,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邹鹏[2](2020)在《当代中国法治话语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当代中国法治话语作为研究对象,试图探寻其概念内涵、结构、代表性内容和发展方向等要点问题。本文认为,当代中国法治话语有独特的内涵和结构体系,其代表性话语反映中国法治建设的重点。为更好的发挥法治话语的作用,可以从逻辑规则、体系思维和话语形式内容等角度探索对其完善。本文首先阐释研究当代中国法治话语的缘起,以此作为论文第一章。本文认为,法治话语是法治在国家治理过程中获得话语权的基础。法治话语的意义体现其为法治建设提供支撑、指引和保障。“法治”的话语在中国有一个发展和流变的过程。从“百家争鸣”“经学时代”到近代“法治”的话语嬗变,不同时期的话语反映出相应的意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法治话语发展进入了全新时代。从改革开放之初的法治“16字方针”到“全面依法治国”,不同阶段的话语反映法治建设的成效及对于法治理解的深入。在发展过程中,当代中国法治话语需要关注一些问题:一是法治话语的体系建设还有完善空间,二是话语发展的路径需要深入探寻,三是话语传播的世界面向需要进一步强化。在凝练研究缘起和问题后,本文对法治话语的理论基础和含义进行解读,以此作为论文第二章。本章从理论入手,尝试总结三代话语理论,对福柯、维特根斯坦、哈贝马斯等具有代表性三位思想家、哲学家关于话语的观点进行整理,总结话语具有权力性、规范性、知识性、持续性、实践性等特征。结合话语理论,参考法律话语、法学话语、政治(学)话语等各类专业话语的含义、特征以及国内学界对于法治话语概念的阐释,本文将法治话语理解为对法治建设实践和内在规律进行的反映、凝练与应用(表述),基于法治现象(决策和实施)产生的意识反映的语言表达,为蕴含主观思想的话语系统,具有权力性、知识性、指引性、实践性等特征。当代中国法治话语是法治话语在当代的展现。从建构上说,当代中国法治话语来源于当代法治建设的客观实施和内在规律,是基于当代中国情况的专业话语体系,是反映法治建设意识内容和回应问题的表达。笔者认为,法治话语存在狭义和广义两种类型,狭义法治话语是广义法治话语的基础。在分析法治话语理论以及含义之后,本文力图从结构层面去认识法治话语,以此作为本文第三章。本文认为,法治话语具有形意结构体系。语言(实践)维度视为法治话语的“形”,思想维度视为法治话语的“意”。对于“形”,主要是指话语的外部形式,即法治的语言及其表述,可以从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来审视。宏观上,法治话语体系分为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四个维度。微观上,分为法治词语、语句和语篇。对于“意”,主要是话语的内部理念,内化在中国法治话语之中的,基于中国法治建设目标和经验形成的,具有指导、支撑、推动作用的思想。法治话语理念是一种系统的思想观念体系,应当具备融贯性特征,反映思想与语言的辩证协同关系,体现将法律作为修辞的追求和意识形态立场。内部理念由法治精神、法治思维、社会道德和核心价值观等构成,对于话语实践具有指导和规范作用。为了更好的实现自身功能,法治话语“形意”结构应当具备较好的融贯性。作为语言和思想,“形意不二”应当是法治话语在实践中的基本形态。为对法治话语进行更加聚焦研究,本文选取十八大后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七个话语表述进行解读和阐释,以此作为论文第四章。在当代中国法治话语中,代表性话语是基础,其他话语可以理解为对代表性话语的阐释、评述和解读。本文认为,代表性话语之间存在关联性,共同阐释法治。全面依法治国是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的基本方略;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是实现全面依法治国的微观路径;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是中国法治的战术;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是法治战略实施的具体方式,是关键招数之一;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是强调法治对于权力的监督制约,是关键招数之二,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明确了改革和法治的协同关系,是关键招数之三,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强调法律和道德的协同关系,适应中国国情和发展,是关键招数之四。以法治话语含义、特征、结构体系以及代表性话语所蕴含的知识为支撑,本文讨论当代中国法治话语发展方向,以此为论文第五章。本文认为,中国法治话语发展具有包容性和“后发法治”优势。依托中国法治优势,展望新时代法治话语发展方向可以是:在逻辑层面上完善法治话语体系建设;探索融贯古今中西资源的法治话语发展路径;基于问题导向,完善法治话语形式与内容。具体来说:一是尊重和彰显法治话语的逻辑。在发挥逻辑作用上,首先是对法律的解释和评述应当符合逻辑,其次是对法治话语核心表述的设计应当符合逻辑,最后是对法治话语核心表述的解释和评述应当符合逻辑。二是坚持法律至上的体系思维。在立足于体系思维发展完善法治话语过程中,首先要审慎把握话语体系的开放标准。其次要用好法律方法论,包括用好法律修辞、法律解释和法律论证。最后要推动道德话语和法治话语有机融合。三是全面完善话语方式,科学充实话语内容。在完善话语方式方面,要创新表达方式,提升话语影响;要优化不同类型法治话语表达;要把握差异,尊重话语言说规律;要立足专业思维推动话语发展;要加强中国原创意义法治话语的诠释、翻译和传播。在科学充实话语内容方面,要精准外引西方法治话语资源;要注重对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吸收;要彰显法治话语专业性、知识性和权利性特征;要注重中国民间法话语资源吸收;要加强话语内外体系要素融合。

杨淑湘,王立仁[3](2019)在《习近平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重要论述研究》文中提出新中国成立70年来,伴随依法治国伟大实践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对依法治国以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认识也不断深化,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对"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有多次论述,这些重要论述既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依法治国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些论述进一步明确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内涵,进一步阐释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必要性并在顶层设计上指明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实践道路。值此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习近平关于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重要论述,对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赖雪梅[4](2019)在《“基础”课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有机融合的教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05方案”实施以来,“基础”课将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融合为一门课程,然而实际教学效果与“方案”拟定的初衷存在一定的差距,针对这个现象,为解除“基础”课教师对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融于一门课中认知上的困惑,促进教材到教学的有效转化,本文探究了“基础”课中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融于一体的学理、历史和现实依据,剖析了“基础”课教学中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两张皮”现象,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系统设计“基础”课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有机融合的教学体系,并以此进行实践验证。从理论层面而言,把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整合于“基础”课当中,不仅是因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有机融合,更是因为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之间存在不可分割的学理上的联系,这是促成“基础”课诞生的最根本的缘由。中国从古代到现代社会治理中的德治与法治从未分离的实践,进一步验证了“基础”课将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融为一体的合法性。系统梳理和澄清“基础”课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融合的学理、历史和现实依据,有助于提升“基础”课的理论深度,增强课程学术魅力。从现实层面而言,基于前述对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融合的学理、历史和现实的考证,针对当前“基础”课教学中存在的“两张皮”现象,提出系统的教学实施建议,全方位推进“基础”课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到教学考核的立体化改革,力促教材体系到教学体系的科学转化,真正实现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有机融合。研究内容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绪论部分主要介绍“基础”课中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有机融合研究的缘起、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习近平主席对青年人提出了“立德树人,德法兼修”的要求,中宣部“05方案”设计的“基础”课的主要任务就是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帮助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但是,“基础”课的教学实施现状与“方案”拟定的初衷存在很大差距:一线教师对“基础”课诞生和实施产生了巨大的困惑,不能很好地理解“基础”课中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融通性,因而在教学中出现了将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分而治之”的“两张皮”现象。为了帮助一线教师打通对“基础”课学理认知上的困惑,使其认识到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的价值趋同性、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一致性,学界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索,但不够系统和深入,且对“基础”一线教师的困惑不具有针对性,因此,本文直接探究“基础”课中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融于一体的学理、历史和现实依据,剖析“基础”课中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实施现状及其成因,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系统设计“基础”课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有机融合的教学路径,并进行实践验证,希望借此帮助“基础”课一线教师解除学理困惑,为增强“基础”课教育教学实效性提供方法和途径上的借鉴。第二部分,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这一部分首先对“基础”课、“德育”、“道德教育”、“法治教育”、“法制教育”这几个关键词语进行阐释和界定。在继承和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融合的理论渊源进行探索。马克思主义关于道德与法律的同源性、同质性、价值趋同性和互补性差异的理论是“基础”课将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融合在一门课程中的内在学理依据。西方关于道德与法律的关系理论为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有机融合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参考。中国德法相济的历史传统形成了“明德慎罚”、“德主刑辅、礼法合治”等德法融合的思想也为“基础”课的产生和发展也起到重要的理论奠基作用。这部分研究将为实现“基础”课中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有机融合提供坚实的理论和历史基础。第三部分,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融合的现实需要及其维度。从现实来看,道德与法律作为观念的意识形态和制度意识形态,它们的产生和发展都建立共同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的现实基础之上。“基础”课中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结合正是中国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理念与实践在教育领域的体现。此部分的深度分析有助于巩固和加强一线教师对“基础”课中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融合建立有效的认同感。第四部分,“基础”课教学中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融合的现状分析。承担“基础”课教学的一线教师由于学科背景的差异和教学的惯性导致他们对“基础”课诞生和实施产生巨大的困惑,不能很好地理解“基础”课中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融通性,在教学中不能将“05方案”的指导精神贯彻到位,从而出现了将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分而治之”的“两张皮”现象,体现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到教学考核的诸多方面。唯有透析“基础”课教学“两张皮”问题及其成因,才能找到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第五部分,“基础”课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有机融合的教学改进对策与实践。本部分是论文的核心,也是课题创新价值的集中所在。基于前述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融合的学理、历史和现实依据的考察和分析,针对当前“基础”课教学当中存在的“两张皮”问题及其成因,提出系统的实施建议,并进行实践验证,全方位推进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到教学考核的立体化改革,力促“基础”课教材体系到教学体系的科学转化,实现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有机融合。

孙健[5](2019)在《新时代我国道德治理的实践研究》文中认为“道德治理”始见于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到来标志着我国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方位,党的十八大报告对道德治理进行了强调与重申,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论述了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强大支撑和动力作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又把道德治理问题纳入到国家治理体系之中,使其成为国家治理的构成性要素。道德治理作为新时代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主要形式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内生性要素,对于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良性运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论文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治国方略和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战略任务的时代语境出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学理价值与主导地位,以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和思想政治教育学为基本理论依据,在遵循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和发展基本规律的基础上,将文献研究法、多学科协同研究法和功能研究法相统一,探讨了新时代我国道德治理的实践问题。论文主要研究了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关于新时代我国道德治理实践的相关概念和理论的研究。主要界定了道德治理的内涵,并对与之相关的概念做了辨析,阐释了道德治理实践研究的理论基础,为后续的研究奠定基础。二是关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道德治理实践回顾与反思的研究。通过对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不同历史时期道德建设和道德治理实践的梳理,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在实现“治理”转向的进程中的经验,即推进指导思想的理论创新、注重先进性与广泛性的结合、倡导参与主体的共建共享,并且从道德建设必须实现治理转向、道德治理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必须坚持德法兼治、必须发挥重点人群的实践引领作用等五个方面论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道德治理演进生成的实践对于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我国进行道德治理实践的启示。三是关于新时代我国道德治理实践的机遇与挑战的研究。分析了道德治理实践在物质条件、领导保障、道德现状和文化资源等方面的时代机遇,与此同时从经济全球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社会治理相对滞后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给道德治理实践带来的现实挑战。四是关于新时代我国道德治理实践基本路径的研究。主要是加强党和政府建设为提升道德治理实践领导能力提供前提、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为道德治理实践筑牢经济根基、加强人民群众道德教育为提升道德治理实践参与能力提供条件、完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为道德治理实践奠定道德基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为道德治理实践提供法治保障等五个方面。

陈梦媛[6](2019)在《习近平关于政治生态建设的德法共治理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政治生态是衡量国家政治发展环境和政治生活状况的重要标尺,是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的综合体现,在新时代备受关注和重视。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对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并围绕政治生态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着眼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党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良好政治生态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使法律和道德有机融合,互为补充,相辅相成。习近平关于政治生态建设的德法共治理念为新时代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提供了基本遵循和行动纲领,基于此,研究习近平关于政治生态建设的德法共治理念的相关论述,对习近平关于政治生态建设的德法共治理念进行分析、总结,探讨政治生态建设中德法共治理念的协同作用,无疑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基于对习近平关于政治生态建设的德法共治理念研究,在阐述政治生态、德法共治等一般概念的基础上,探讨习近平关于政治生态建设的德法共治理念的理论渊源和时代背景;从治党与治国有机统一为必然选择,依规治党和以德治党相统一为内在要求,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为重要依托,全面阐述习近平关于政治生态建设的德法共治理念的主要内容;以创新性、辩证性、人民性、融合性和实践性突出习近平关于政治生态建设的德法共治理念的独到之处,并基于党和政府、人民群众层面强调其价值指向;在全面净化政治生态新征程下,突出政治生态建设的关键领域、主体建设以及社会生态,提出习近平关于政治生态建设的德法共治理念的实现路径,以期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扎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确保新时期改革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施彦军[7](2019)在《当代中国法治政府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意味着我国法治建设将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不仅要关注对公民合法权益的保护,而且要关注公民义务的切实履行;不仅要关注对权力的控制,而且要关注权力使命的完成;不仅要看到法治与政治的紧密关系,而且要将法治放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的大格局中给予定位等。而在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大格局中,法治政府实践显得尤其重要,这是因为政府在我国现阶段的国家治理中具有独特而无法替代的作用,其主要表现为:一是政府在国家治理中扮演着发动机和推动器的角色;二是政府能够更好地履行宏观调控的职能;三是政府是国家法律的直接执行者;四是政府有能力培育、完善和规范各类社会组织,推动他们参与社会治理等。因此,对于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来说,只有实行政府主导型的国家治理,才能切实有效的推进法治国家建设。这一论断的提出,无疑对政府的有效治理尤其是法治政府的实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法治政府实践成败不仅关系着政府治理现代化的成败,还关系着法治国家建设的成败,更关系着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成败,由此可见,法治政府理论及其实践在国家治理体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稍有不慎,则满盘皆输。在当前,我们看到法治政府实践取得较大成绩的同时,更应该看到由于我国具有特殊的历史传统,客观上,不论是依法行政还是法治政府的推进,都是自上而下进行的,既然是自上而下的推动,那么在实践中也就势必会存在执行力逐级衰减、大打折扣的不良现象,当然,这种执行力衰减也是造成行政管理中政令不通、执行不畅的最重要原因之一。这些不良现象的存在,严重侵害了政府多年积累起来的良好信誉和形象,阻碍了法治政府实践的进程,同时也损害了公民的合法权益,使得人们不得不重新思考近年来与依法行政、法治政府理论及其实践相关联的一系列理论与现实问题。本论文紧紧围绕“当代中国法治政府理论与实践”这一重要课题而展开充分研究,初步解决四个基本问题:一是当代中国法治政府实践的阻力及其影响因素;二是当代中国法治政府实践的指导原则;三是在一个具有特殊历史传统的语境中,当代中国法治政府实践的可行性及其模式选择;四是国外法治政府理论及其实践对当代中国法治政府实践的可借鉴价值。本论文充分运用文献研究法、定性研究法、历史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多学科综合研究法等研究方法,立足于国内外法治政府理论与实践,首先从法治内涵及其与人治的关系、政府内涵及其与国家的区别、法治政府的内涵与特征、法治政府的基本规则、法治政府的实践标准等方面,多维度地阐述了法治与法治政府的概念。紧接着,从西方法治政府理论、马克思主义法治政府理论以及中国传统的优秀法治政府理论等方面,认真梳理了法治政府理论的源流,为当代中国法治政府实践提供思想理论上的借鉴。在此基础上,系统挖掘和梳理了当代中国法治政府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历程,进而分析了当代中国法治政府实践的现状即取得的基本成就、面临的阻力以及归因,然后,基于法治政府实践的模式选择、内容、需理顺的外部关系等方面,从宏观上勾勒了当代中国法治政府实践的框架。在客观分析当代中国法治政府实践所取得的成就与面临的阻力的基础上,并结合已设计的宏观框架,着重分析了当代中国法治政府实践的可行性(基础理论、多维制度、时代发展)、指导原则以及基本路径选择,侧重从清除思想障碍、革新行政体制、筑牢民主根基、强化制度支撑、控制行政权力、畅通救济渠道、增强外在动力七个层面促进当代中国法治政府实践进程。通过认真分析与研究,本论文得出如下结论: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法律制度不断向法治的原则、精神靠拢,其现代性因素不断积累,最终使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法治型统治体系逐步成为现实;并展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若干代人的不断努力,我国所实践的法治政府必将是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是一个法律至上的政府,是一个政府行政权力得到很好的制约的政府,是一个能代表人民意志为人民谋幸福的政府。

李绵[8](2019)在《管理哲学视域的政府责任伦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管理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开始,就十分重视效率,强调科学化、技术化、法治化。毋庸置疑,管理追求效率,强调科学和法治本身没有错,但过于偏重效率、科学、法治从而走上了一条抛弃价值、缺乏人文关怀的道路就是错误的。在工具理性的效率中心、价值中立和技术至上理念的主导下,政府行政成为纯技术性的管理工具,行政人员成为非人格化的人。基于此,本文认为政府行政不应该是纯技术性的管理工具、行政人员也不应该是非人格化的人,它们应该是具有责任意识和伦理担当的责任主体,因此本文提出立足管理哲学视域来研究政府责任伦理。管理哲学视域的政府责任伦理是指政府在对国家事务、社会公共事务和行政政府机构内部事务管理过程中的责任认知以及对自身行为后果的伦理担当。政府责任伦理是以政府责任为核心的伦理,它的评价标准是看政府是否“尽己之责”,强调政府应该积极为自己行为承担后果。政府责任伦理具有自律性与他律性的统一、应然与实然统一和个体伦理与公共伦理统一的特征,是一种新型的应用伦理。在当今民主政治广泛流行、科技与经济异常繁荣的时代,管理哲学视域的政府责任伦理应该以公共性、以人为本和共生共存为基本原则。同时,通过对以往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反思与总结,效率与公平、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发展意识与生态意识的割裂会导致社会畸形发展,因此政府责任伦理应该以效率与公平、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发展意识与生态意识的统一为内在规定性。基于政府责任伦理确立的基本原则和内在规定性,政府责任伦理应以维护公共利益、保障公民权利、维护社会公正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基本内容,通过政府责任伦理制度化、建立和完善政府问责制以及树立行政人员的责任伦理观等途径加以实施。从管理视角来看,政府责任伦理具有彰显政府管理的价值理性和改变政府管理与道德无涉状况的理论价值,同时还具有稳定社会秩序、提升政府能力和增强政府公信力的实践价值。对于中国的政府责任伦理来说,我国政府已经充分意识到政府责任伦理的重要性,并且,在环境保护、政府正义和人民利益满足方面已经取得一定成就,尽管目前还存在一定不足,但是我国一直在努力完善中。与此种逻辑线索相对应的解释框架是:第一章是对管理哲学视域政府责任伦理的相关概念进行阐释;第二章对中西方政府责任伦理思想进行历史回溯与理论基础探寻;第三章是从管理哲学的角度阐释政府责任伦理的基本原则、内在规定性、基本内容和实践途径;第四章是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来诠释政府责任伦理的管理价值;第五章是基于对管理理论与实践反思角度来阐释政府责任伦理建设的困境和救治方式;第六章对当前中国的政府责任伦理进行反思,分析政府责任伦理建设的必要性、已取得的成就和目前存在的主要不足以及完善方式,以期对推进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参考。因此,管理哲学视域的政府责任伦理研究目的是通过强调政府的伦理追求和伦理担当导向政府向善,促进政府更好的提供公共服务、更好的满足人民诉求,进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和生态的全面和谐。

杨洁[9](2018)在《习近平德法共治思想研究》文中认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因此,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实行德法共治。通过对习近平德法共治思想的研究,形成对新时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科学指引,为我党理论建设和实践建设做出重要的参考,指导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深入开展。本文主要对习近平德法共治思想的形成条件、主要内容、时代价值等进行了研究,对于习近平总书记的治国理政思想进行了新的解读。得出以下结论:一是,坚持德法共治是时代的要求。坚持依法治国,就要以依宪治国为根本前提,以依法执政和依法行政为基本方式,以党的领导为根本保证,以司法体制改革为重要防线;坚持以德治国,就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全民思想道德建设,强化党风廉政建设。二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高度统一,二者相辅相成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不仅要坚持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而且要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完善社会主义法制体系,发挥领导干部的重要作用,构建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冯俊海[10](2014)在《江泽民依法治国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报告中,呼吁要维护宪法法律的权威,增强全社会公民的法治观念,并正式确立了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奋斗目标。这表明中国共产党已经将法治建设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党对于法治建设的认识是一脉相承的,新一届党的领导集体对法治建设重视的一个重要依据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依法治国思想。20世纪80年代末至21世纪之初的两三年,在苏东剧变等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下,作为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核心的江泽民励精图治带领中国克服国际国内各种不利因素,坚定的走依法治国之路。在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主题的国际背景和处于经济社会转型关键期的国内背景下,深入研究江泽民的依法治国思想,梳理江泽民的依法治国方针,不仅对中国法治及时对法律全球化作出准确回应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深远的意义,而且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最终实现包含中国“法治梦”在内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本文试图对江泽民依法治国思想的理论渊源、形成与发展、主要内容、历史地位及其意义等进行系统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对江泽民的依法治国思想形成系统、辩证而客观的认识,以总结和提升江泽民的依法治国思想,并提炼出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国家富强有益的理论参考。本文除引言与结语外,分五部分对江泽民的依法治国思想进行研究。第一部分,分析法治的基本理论。本部分首先从语义学角度对国外法治和国内法治进行比较分析并总结归纳出语义学角度国内外法治概念的一致性;然后从法治主体和客体的角度,提出法治的主体是人,而法治的客体就是法律对除了人以外的统治对象,包括国家、社会、政党等一系列社会的客观存在;进而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对法治的萌芽、发展和完善的过程进行系统梳理的同时,对法律的原则进行了分析论述;通过对法治基本理论的梳理,有利于更清晰地认清江泽民依法治国思想的复杂性和系统性,而不是一种理论或一条主线能够解释的。第二部分,研究江泽民依法治国思想的理论渊源。从历史上来看,江泽民依法治国思想来源丰富,主要包括马恩经典作家的法治思想中的关于法治哲学基础和法律联系实际的论述,毛泽东关于人民民主专政理论、宪法和宪政的思想,邓小平关于法治建设的基本观点、法制建设与改革实践的关系、法制建设与我国国情的关系,我国传统法治思想中德主刑辅的儒家思想、以法治国的法家思想等法治理论。法治作为人类文明共同的发展成果,江泽民依法治国思想在分析批判其形成语境及局限所在的基础上,吸收借鉴了资本主义法治理论中有益成分。第三部分,探讨江泽民依法治国思想的形成和发展。20世纪70年代末,在西方法治思想的冲击下,我国发起大规模的法律改革并实现了对西方法律思想的超越;政治生活中的词语“法制”嬗变到“法治”,法治的现代化观念进入到我国国家治理体系,此前的政治环境和苏联解释马克思主义法律理念的不利影响逐渐消退,法治思想逐渐形成,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贯彻邓小平理论的同时,十分重视和强调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进而提出了依法治国思想,发挥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大作用;并论证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关系,实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第四部分,阐述江泽民依法治国思想的主要内容。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采用的是人治的方法。人治的方法存在诸多的局限性,早已落后于时代。法治是近代国家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我国实施依法治国不仅具有时代的必然性和紧迫性,同时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加强立法、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司法改革和法德并举是依法治国的得以实现的主要途径。首先,必须从法律的根源即立法上来加强依法治国,而立法的关键是制定出可以获得大多数人认可和遵守的良法。其次,法律的执行问题,在法治建设中占据领导地位的执政党的依法执政能力和最大的法律执行主体政府的依法行政能力就尤为重要。再次,人的局限性与存在受到权力诱惑的可能性,决定了必须加强监督,而最好的监督来自于独立的司法。同时,江泽民的依法治国思想不仅摈弃了人治的局限性、强调了法治的重要地位,同时也实现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并重,实现了两者的互补和融合。第五部分,探讨江泽民依法治国思想的评价及其影响。江泽民依法治国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实践应用的成果,江泽民依法治国思想作为对我国法治建设的一种认识,很好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与实践论的结合,做到了认识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江泽民依法治国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发展,是尝试共产主义目标、自由市场经济和我国的传统价值观念的结合;江泽民的依法治国思想主要“承”于邓小平的法治观,“传”予胡锦涛的依法治国理论,确保了法治思想在党内的发展和继承。更重要的是,江泽民依法治国思想奠定了法治中国建设的基础,成为习近平法治中国思想的理论依据,被习近平法治中国思想所丰富和升华,并将对法治中国建设的推进发挥巨大的影响作用。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依法治国方面实现了一系列认识上和实践上的重大突破。继承和发展江泽民的依法治国思想,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与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与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将取得成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法治中国梦”也一定能够实现。

二、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社会效应及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社会效应及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全面依法治国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1.1 理论意义
        1.1.2 现实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与难点
        1.4.1 创新之处
        1.4.2 论文难点
第2章 依法治国的相关概念
    2.1 系列概念
        2.1.1 法治
        2.1.2 法治与人治
        2.1.3 法治与德治
        2.1.4 法治与法制
    2.2 依法治国的内涵
        2.2.1 依法治国的概述
        2.2.2 依法治国的理论基础
        2.2.3 依法治国理论的本质特征
    2.3 依法治国的核心
        2.3.1 依宪治国
        2.3.2 依法执政
第3章 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理论的思想基础与理论渊源
    3.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法治思想
        3.1.1 马克思恩格斯的法治思想
        3.1.2 列宁斯大林对法制的探索和教训
    3.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依法治国理论
        3.2.1 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开端
        3.2.2 从法制到法治建设
        3.2.3 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提出
        3.2.4 依法治国理论体系的建立
    3.3 中国传统法制思想
        3.3.1 中国古代法制思想
        3.3.2 中国近代法制思想
第4章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入新时代
    4.1 新时代依法治国理论的概述
        4.1.1 新时代依法治国理论的形成
        4.1.2 新时代依法治国理论的主要内容
    4.2 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成就
        4.2.1 从治国基本方略转变为全面推进
        4.2.2 从形式法治到实质法治
        4.2.3 从依法管理向治理现代化
        4.2.4 从依法治国到法治中国建设
    4.3 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特点
        4.3.1 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全面性
        4.3.2 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创新性
        4.3.3 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时代性
        4.3.4 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科学性
第5章 新时代依法治国理论的历史地位与实践价值
    5.1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理论的历史地位
        5.1.1 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
        5.1.2 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5.1.3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理论的理论地位
        5.1.4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理论的现实意义
    5.2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理论的实践价值
        5.2.1 新时代依法治国为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有力保障
        5.2.2 新时代依法治国是民主政治建设的最集中体现
        5.2.3 新时代依法治国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前提
        5.2.4 新时代依法治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5.2.5 新时代依法治国为人类法治文化贡献了中国智慧
第6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的基本经验和优势
    6.1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的基本经验
        6.1.1 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党与法的关系
        6.1.2 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法与权的关系
        6.1.3 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民主与法治的关系
        6.1.4 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依规治党与依法治国的关系
        6.1.5 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立足国情与借鉴中外法治经验的关系
    6.2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的优势
        6.2.1 以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最大特色和优势
        6.2.2 以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为力量源泉和重要保障
        6.2.3 以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为客观要求
        6.2.4 以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为实现路径
        6.2.5 以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为重要原则
第7章 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理性思考
    7.1 新时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7.1.1 法治发展不平衡制约了整体法治水平的提升
        7.1.2 法治发展不充分难以发挥法治的功能
        7.1.3 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对依法治国的影响
    7.2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的完善路径
        7.2.1 科学立法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关键
        7.2.2 严格执法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关键
        7.2.3 公正司法是现代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防线
        7.2.4 全民守法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基础
        7.2.5 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
        7.2.6 依法治国、依法治党、依法治军全盘考虑
        7.2.7 全面贯彻改革、发展、稳定相统一
        7.2.8 国家、地方、个人协调一致共同发力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攻读成果
致谢

(2)当代中国法治话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论文结构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当代中国法治话语的研究缘起
    第一节 法治话语:为何研究
        一、法治话语为擘划法治图景提供支撑
        二、法治话语为法治建设提供指引和规范
        三、法治话语为推动法治建设发展提供保障
    第二节 演化与转向:法治的中国话语流变
        一、近代以前中国“法治”的话语变迁
        二、当代中国法治话语的演进
        三、话语发展的转向与变化
    第三节 问题与思考:法治话语的研究指向
        一、话语体系的建设存在完善空间
        二、话语发展的路径需要深入探寻
        三、话语传播的世界面向需要持续强化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法治话语的理论基础及含义解读
    第一节 话语的理论
        一、话语理论的代际发展
        二、代表性观点:福柯、维特根斯坦与哈贝马斯
        三、话语的属性及其含义
    第二节 法治话语的含义
        一、相关概念比较
        二、相关概念的评述
        三、法治话语的含义
    第三节 当代中国法治话语
        一、当代中国法治话语的建构逻辑
        二、当代中国法治话语的实践特征
        三、当代中国法治话语的类型思考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法治话语的结构体系
    第一节 法治话语体系的“形”
        一、“形”的含义:外部形式
        二、对宏观结构的分析
        三、对微观结构的解读
    第二节 法治话语体系的“意”
        一、“意”的含义:内部理念
        二、内部理念的特征
        三、内部理念的要素
    第三节 法治话语体系的结构融贯性
        一、结构融贯性的含义
        二、结构融贯性的要求
        三、结构融贯性的完善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当代中国代表性法治话语诠释
    第一节 全面依法治国
        一、全面依法治国的话语内涵
        二、全面依法治国的话语功能
    第二节 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一、“新十六字方针”的话语意蕴
        二、“新十六字方针”的话语功能
    第三节 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一、“一体建设”的“形意”解读
        二、“一体建设”的话语功能
    第四节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一、权力监督的话语内涵阐发
        二、权力监督话语的意义
    第五节 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遇到问题找法,解决问题靠法
        一、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话语分析
        二、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战略阐释
    第六节 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
        一、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的话语释义
        二、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的话语效果
    第七节 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
        一、法治与德治话语结合的特征
        二、德治与法治话语结合的作用
    第八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当代中国法治话语的发展
    第一节 当代中国法治话语的发展方向
        一、法治话语发展的特点和优势
        二、法治话语的发展方向
    第二节 尊重和彰显法治话语的逻辑
        一、逻辑之于法治话语的功能
        二、法治话语的逻辑准则
    第三节 坚持法律至上的体系思维
        一、体系思维对于法治话语发展的意义
        二、审慎把握话语体系的开放标准
        三、立足法律方法论完善和发挥法治话语功能
        四、推动道德话语和法治话语有机融合
    第四节 全面完善话语方式,科学充实话语内容
        一、全面完善法治话语方式
        二、科学充实法治话语内容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结语:讲好新时代中国法治话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后记

(3)习近平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重要论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进一步明确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内涵
二、进一步阐明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必要性
三、顶层设计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实践道路

(4)“基础”课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有机融合的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外关于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相关研究及评析
        1.2.2 国内关于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相关研究及评析
    1.3 研究方法与基本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基本思路
第2章 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融合的相关概念与理论依据
    2.1 概念界定
        2.1.1 “基础”课的概念及其由来
        2.1.2 德育与道德教育
        2.1.3 法制教育与法治教育
        2.1.4 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
    2.2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道德与法律的关系理论
    2.3 西方关于道德与法律的关系理论
    2.4 中国古代礼法并用、德法兼治的思想
第3章 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融合的现实需要及维度
    3.1 经济建设维度中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相融合的需要
        3.1.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道德经济
        3.1.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
    3.2 政治建设维度中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相融合的需要
        3.2.1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道德维度
        3.2.2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法治维度
    3.3 文化建设维度中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相融合的需要
        3.3.1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3.3.2 浓厚社会主义法治文化需要加强法治宣传教育
    3.4 社会建设维度中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相融合的需要
        3.4.1 道德建设是社会治理的基石
        3.4.2 法治是社会治理的最优模式
    3.5 生态建设维度中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相融合的需要
        3.5.1 生态文明建设要与道德建设相融合、相统一
        3.5.2 生态文明建设须建立有效的生态环境法治体系
第4章 “基础”课中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相融合的现状分析
    4.1 教学理念分析
        4.1.1 “基础”课现有的教学理念及存在的问题
        4.1.2 构建新的“基础”课教学理念
    4.2 教学方法分析
        4.2.1 专题式教学法
        4.2.2 案例教学法
        4.2.3 合作学习法
        4.2.4 服务性学习法
        4.2.5 研究式教学法
    4.3 实践教学分析
        4.3.1 “基础”课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4.3.2 对“基础”课实践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4.4 教学考核分析
        4.4.1 “基础”课考评现状分析
        4.4.2 “基础”课有效考核评价策略
第5章 “基础”课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有机融合的教学改进对策与实践
    5.1 教学实施原则
    5.2 教学整体设计
        5.2.1 “基础”课专题设计的目标
        5.2.2 “基础”课专题设计内容与方法
        5.2.3 “基础”课考核方式设计
    5.3 教学实践案例
        5.3.1 教学内容解析
        5.3.2 学生学情诊断
        5.3.3 教学目标分析
        5.3.4 教学策略分析
        5.3.5 教学流程
        5.3.6 课堂实录
    5.4 教学效果分析
结语创新体制机制,助力有机融合的落地落小落实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5)新时代我国道德治理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
2 我国道德治理实践研究的相关概述与理论
    2.1 道德治理相关概念的内涵与厘定
        2.1.1 道德的内涵与功能
        2.1.2 治理的内涵及相关概念辨析
        2.1.3 道德治理的内涵及相关概念辨析
    2.2 道德治理实践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道德教育与治理的主要思想
        2.2.2 中国共产党关于道德教育与治理的主要思想
        2.2.3 中国传统道德教育思想
        2.2.4 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结构理论
        2.2.5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与管理理论
        2.2.6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新中国成立以来道德治理实践的回顾与反思
    3.1 新中国成立以来道德治理实践的回顾
        3.1.1 改革开放前道德治理演进生成的实践
        3.1.2 改革开放新时期道德治理演进生成的实践
        3.1.3 新时代道德治理的实践
    3.2 新中国成立以来道德治理实践的经验
        3.2.1 推进指导思想的理论创新
        3.2.2 注重先进性与广泛性的结合
        3.2.3 倡导参与主体的共建共享
    3.3 新中国成立以来道德治理实践的启示
        3.3.1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必须实现治理转向
        3.3.2 道德治理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3.3.3 道德治理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3.3.4 道德治理必须坚持德法兼治
        3.3.5 道德治理必须发挥重点人群的实践引领作用
    3.4 本章小结
4 新时代我国道德治理实践面临的时代机遇与现实挑战
    4.1 新时代我国道德治理实践面临的时代机遇
        4.1.1 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为道德治理实践提供坚实的物质条件
        4.1.2 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为道德治理实践提供坚强的领导保障
        4.1.3 道德状况的日益好转为道德治理实践奠定坚定的信心
        4.1.4 多元文化的交流互鉴丰富了道德治理实践的文化资源
    4.2 新时代我国道德治理实践面临的现实挑战
        4.2.1 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冲突与博弈对道德治理实践形成挑战
        4.2.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给道德治理实践带来考验
        4.2.3 社会治理相对滞后给道德治理实践提出难题
        4.2.4 网络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给道德治理实践增添变数
    4.3 本章小结
5 新时代我国道德治理实践的基本路径
    5.1 加强党和政府建设为提升道德治理实践领导能力提供前提
        5.1.1 坚持全面从严治党
        5.1.2 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
        5.1.3 加强公职人员政德教育
    5.2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为道德治理实践筑牢经济根基
        5.2.1 优化经济结构
        5.2.2 转换增长动力
        5.2.3 完善经济治理体系
    5.3 加强人民群众道德教育为提升道德治理实践参与能力提供条件
        5.3.1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5.3.2 创新道德教育的方式方法
        5.3.3 加强重点人群的思想道德教育
    5.4 完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为道德治理实践奠定道德基础
        5.4.1 完善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道德理论体系
        5.4.2 完善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道德话语体系
    5.5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为道德治理实践提供法治保障
        5.5.1 加快道德领域问题立法
        5.5.2 建立法治实施监督保障体系
        5.5.3 完善党内法规体系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状况
致谢
个人简历
附件

(6)习近平关于政治生态建设的德法共治理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点、难点与不足
第二章 习近平关于政治生态建设的德法共治理念的理论渊源与时代背景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政治生态
        2.1.2 德法共治
    2.2 习近平关于政治生态建设的德法共治理念的理论渊源
        2.2.1 马克思主义理论
        2.2.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2.3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
    2.3 习近平关于政治生态建设的德法共治理念的时代背景
        2.3.1 国际形势变化带来新的挑战
        2.3.2 国内形势变化加重使命任务
        2.3.3 党情深刻变化提出更高要求
第三章 习近平关于政治生态建设的德法共治理念的主要内容
    3.1 治党与治国有机统一
        3.1.1 增强全面从严治党的自觉
        3.1.2 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落实
    3.2 依规治党与以德治党相统一
        3.2.1 突出政治建设,稳固党性基础
        3.2.2 加强思想建设,夯实思想基础
        3.2.3 完善制度体系建设,巩固制度基础
        3.2.4 提高干部队伍建设,奠定组织基础
        3.2.5 深入反腐倡廉建设,奠定廉洁基础
    3.3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3.3.1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实现公平正义
        3.3.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
        3.3.3 发挥领导干部的关键作用
        3.3.4 提高全民法治意识与道德自觉
第四章 习近平关于政治生态建设的德法共治理念的特征与价值指向
    4.1 习近平关于政治生态建设的德法共治理念的特征
        4.1.1 彰显创新性
        4.1.2 突出辩证性
        4.1.3 根系人民性
        4.1.4 体现融合性
        4.1.5 立足实践性
    4.2 习近平关于政治生态建设的德法共治理念的价值指向
        4.2.1 党风政风治理的组合拳
        4.2.2 人民群众参与的导向器
第五章 习近平关于政治生态建设的德法共治理念的实现路径
    5.1 突出关键领域,落实党和政府依法执政和为政以德
        5.1.1 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涵养良好政治文化
        5.1.2 完善制度生态,优化权力生态
        5.1.3 深入推进反腐斗争,开展党风廉政建设
    5.2 突出主体建设,加强领导干部法规制约和政德思想
        5.2.1 强化法律法规学习,加强道德廉洁教育
        5.2.2 法束于外,德修于内
        5.2.3 坚持德才标准和政绩导向选人用人
    5.3 突出社会生态,推进公民法治和道德文化耦合渗透
        5.3.1 加强公民法治文化建设,增强社会法治素养
        5.3.2 加强公民道德文化建设,提升社会道德意识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 作者简历
    2 攻读法学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7)当代中国法治政府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研究理论意义
        二、研究实践意义
    第三节 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现有相关研究的评价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框架
    第五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定性研究法
        三、历史研究法
        四、比较研究法
        五、多学科综合研究法
    第六节 研究创新与不足
        一、研究创新
        二、研究不足
第一章 法治与法治政府的概念解析
    第一节 法治内涵及其与人治的关系
        一、法治内涵
        二、法治与人治的关系
    第二节 政府的内涵及其与国家的区别
        一、政府的内涵
        二、政府与国家的区别
    第三节 法治政府的内涵与特征
        一、法治政府的内涵
        二、法治政府的基本特征
    第四节 法治政府的基本规则
        一、法治政府的形式规则
        二、法治政府的实质规则
        三、法治政府基本规则实现的条件
    第五节 法治政府的实践标准
        一、首要标准:行政主体依法设立
        二、关键标准:行政权力依法获取
        三、核心标准:行政行为受法律制约
        四、保障标准:行政违法行为依法严惩
        五、终极标准:行政权力服务公众和社会
第二章 法治政府理论的源与流
    第一节 西方法治政府理论
        一、古希腊与古罗马时期法治政府理论
        二、中世纪时期的法治政府理论
        三、近代资本主义时期法治政府理论
        四、当代西方法治政府理论
        五、西方法治政府理论评析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法治政府理论
        一、马克思、恩格斯法治理论
        二、列宁法治政府理论
        三、马克思主义法治政府理论评析
    第三节 中国传统的优秀法治政府理论
        一、古代法家的法治政府理论
        二、清末法学家的法治政府理论
        三、中国传统的优秀法治政府理论评析
第三章 当代中国法治政府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法治政府理论的发展历程
        一、改革开放前法治政府理论的探索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政府理论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政府理论
    第二节 法治政府实践发展历程
        一、艰难探索阶断(1949年——改革开放前)
        二、初步实践阶断(改革开放后——1989年)
        三、全面实践阶段(1989年——2003年)
        四、继续推进阶段(2003年——2012年)
        五、全面深化阶段(2012年——至今)
    第三节 法治政府理论与实践发展历程的评析
第四章 当代中国法治政府实践的现状分析
    第一节 当代中国法治政府实践所取得的基本成就
        一、行政法律规范建设硕果累累,基本上实现了有法可依
        二、不断改革政府机构,推进了政府职能转变
        三、全面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有效维护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四、政府及其公务员依法行政意识明显增强,明确了法治政府实践目标
        五、不断完善行政权力监督体系,提升了法治政府实践水平
    第二节 当代中国法治政府实践面临的问题
        一、法治政府理论研究与实践认识程度还不够深入
        二、法治政府的制度建设还不够健全
        三、行政体制性障碍还未从根本上消除
        四、行政执法行为还不够规范甚至滥用行政权力
        五、部分公务员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还比较低
        六、法治政府实践的监督制度落实还不够到位
    第三节 当代中国法治政府实践障碍的归因
        一、中国特殊外部环境因素的深远影响
        二、政府自身能力不足因素的深刻影响
        三、缺乏对“法治”正确认识的重要影响
第五章 当代中国法治政府实践的宏观框架
    第一节 当代中国法治政府实践的模式选择
        一、法治政府实践的基本模式
        二、关于法治政府实践模式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三、当代中国法治政府实践的模式选择
    第二节 当代中国法治政府实践的内容
        一、法治政府与良好秩序
        二、法治政府与推动民主
        三、法治政府与促进自由
        四、法治政府与维护公正
        五、法治政府与保护人权
    第三节 当代中国法治政府实践需理顺的外部关系
        一、法治政府与政党
        二、法治政府与法治国家
        三、法治政府与法治文化
        四、法治政府与法治社会
第六章 推进当代中国法治政府实践的路径选择
    第一节 当代中国法治政府实践的可行性
        一、基础理论上的可行性
        二、多维制度上的可行性
        三、时代发展上的可行性
    第二节 当代中国法治政府实践的指导原则
        一、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法治政府实践
        二、坚持以民为中心
        三、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四、坚持立足当代中国实际
        五、坚持硬法与软法相结合
        六、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第三节 优化当代中国法治政府实践的若干对策
        一、清除思想障碍:大力增强行政公务人员的法治观念
        二、革新行政体制:转变政府职能,构建有限政府和服务政府
        三、筑牢民主根基:建立健全民主政治制度
        四、强化制度支撑:建立健全行政法律规范体系
        五、控制行政权力:严格规范行政机关的行政执法行为
        六、畅通救济渠道:建立健全行政救济机制
        七、增强外在动力:发展和壮大市民社会
在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8)管理哲学视域的政府责任伦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难点与创新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政府责任伦理限域的阐释
    第一节 责任、责任伦理与政府责任伦理的涵义
        一、责任的涵义
        二、责任伦理的内涵
        三、政府责任伦理的涵义与多学科审视
    第二节 管理哲学视域的政府责任伦理阐释
        一、管理哲学视域政府责任伦理的涵义与特征
        二、管理哲学视域政府责任伦理的层次
        三、管理哲学视域的政府责任伦理构成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政府责任伦理思想的历史回溯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西方政府责任伦理思想的历史回溯
        一、至善:古代西方城邦治理的责任伦理追求
        二、个体权利:近代西方的政府责任伦理追求
        三、效率到公平:现当代西方政府责任伦理理论
    第二节 中国政府责任伦理思想的历史回溯
        一、儒家“仁政”思想:中国古代的政府责任伦理思想
        二、公共意识觉醒:中国近现代的政府责任伦理体现
        三、为人民服务:中国当代的政府责任伦理追求
    第三节 政府责任伦理的理论基础
        一、社会契约论为政府责任伦理提供基本的阐释逻辑
        二、康德道义论责任观为责任伦理奠定基础
        三、中国传统的德治思想为现代政府责任伦理提供参考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管理哲学视域的政府责任伦理内容
    第一节 政府责任伦理确立的基本原则
        一、公共性原则
        二、以人为本原则
        三、共生共存原则
    第二节 政府责任伦理的内在规定性
        一、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的统一
        二、管理效率与管理公平的统一
        三、发展意识与生态意识的统一
    第三节 政府责任伦理的基本内容
        一、维护公共利益
        二、维护社会公正
        三、保障公民权利
        四、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第四节 政府责任伦理的实践方式
        一、政府责任伦理的制度化
        二、建立和完善政府问责制
        三、树立政府公务人员的责任伦理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管理哲学视域的政府责任伦理价值
    第一节 管理哲学视域政府责任伦理的理论价值
        一、政府责任伦理彰显了政府管理的价值理性
        二、政府责任伦理改变了政府管理与道德无涉的状况
    第二节 管理哲学视域政府责任伦理的实践价值
        一、政府责任伦理有助于稳定社会秩序
        二、政府责任伦理有助于提升政府能力
        三、政府责任伦理有助于增强政府公信力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管理哲学视域的政府责任伦理建设困境与救治
    第一节 政府责任伦理的建设困境
        一、政府责任伦理建设的理性困境
        二、政府责任伦理建设的主体困境
        三、政府责任伦理建设的方法困境
    第二节 政府责任伦理建设困境的救治
        一、理性完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弥合
        二、政府治理方式: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三、救治方法:技术主义与人文主义的结合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的政府责任伦理之思
    第一节 中国政府责任伦理建设的必要性
        一、建设政府责任伦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二、建设政府责任伦理是深化政府体制改革的需要
        三、建设政府责任伦理是提升政府内部软环境的需要
        四、建设政府责任伦理是维护政府公正的需要
    第二节 当前中国政府责任伦理建设的成就
        一、生态责任意识升华:“生命共同体”思想格局
        二、政府正义的维护: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
        三、人民利益维护:创新地提出增强人民的“获得感”
    第三节 当前中国政府责任伦理建设不足与完善
        一、政府责任伦理实践者的不作为问题及其应对之策
        二、政府责任伦理核心问题:社会不公现象及其治理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9)习近平德法共治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对既有研究的简单述评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研究法
        1.3.2 历史分析法
        1.3.3 比较研究法
    1.4 研究思路、结构安排
        1.4.1 研究思路
        1.4.2 结构安排
    1.5 创新之处与不足
        1.5.1 创新之处
        1.5.2 不足之处
第2章 习近平德法共治思想的形成条件
    2.1 德法共治概念界定
        2.1.1 依法治国的含义
        2.1.2 以德治国的含义
        2.1.3 德法共治的含义
    2.2 习近平德法共治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2.2.1 国际背景的深刻变化
        2.2.2 国内背景的深刻变化
        2.2.3 中国共产党党情的深刻变化
    2.3 习近平德法共治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
        2.3.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道德与法思想
        2.3.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德治与法治思想
        2.3.3 中共历代领导集体的德治与法治思想
    2.4 小结
第3章 习近平德法共治思想的主要内容及现实依托
    3.1 依法治国是以德治国的保障,坚持以法治承载道德理念
        3.1.1 以依宪治国为根本前提
        3.1.2 以依法执政和依法行政为基本方式
        3.1.3 以党的领导为根本保证
        3.1.4 以司法体制改革为重要防线
    3.2 以德治国是依法治国的基础和前提,坚持以道德滋养法治
        3.2.1 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美德
        3.2.2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2.3 加强和提高全民思想道德建设
        3.2.4 强化和推进党风廉政建设
    3.3 小结
第4章 习近平德法共治思想的时代价值
    4.1 习近平德法共治思想的理论价值
        4.1.1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4.1.2 继承和完善了中国共产党的治国思想
        4.1.3 深化和提升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
    4.2 习近平德法共治思想的实践价值
        4.2.1 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了思想保证
        4.2.2 为实现社会主义法治政府奠定了思想基础
        4.2.3 为构建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凝聚了思想力量
    4.3 小结
结论与展望
    1、结论
    2、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10)江泽民依法治国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论文的创新点摘要
引言
    (一)论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1.论文的研究背景
        2.论文的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2.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三)论文的主要框架与研究方法
        1.论文的主要框架
        2.论文的研究方法
    (四)论文的创新和不足
        1.论文的创新之处
        2.论文存在的不足
一、法治理论概述
    (一)法治的语义学分析
        1.国外法治的语义学分析
        2.国内法治的语义学分析
        3.国内外法治语义学比较
    (二)法治的主体与客体
        1.法治的主体
        2.法治的客体
    (三)法治的历史发展
        1.法治的萌芽
        2.法治的发展和完善
    (四) 法治的原则
        1.法治的一般原则
        2.法治的基本原则
二、江泽民依法治国思想的理论渊源
    (一)马克思主义的法治思想
        1.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的主要法治思想
        2.毛泽东的主要法制思想
        3.邓小平的主要法制思想
    (二)中国的传统法治思想
        1.德主刑辅的儒家思想
        2.以法治国的法家思想
    (三)资本主义法治理论
        1.资本主义法治理论的内涵
        2.资本主义法治理论的形成
        3.资本主义法治理论的批判
        4.资本主义法治理论的借鉴
三、江泽民依法治国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一)江泽民依法治国思想形成的理论背景
        1.西方法治思想的冲击
        2.对西方法治思想的超越
        3. 法治的意义
        4. 法治的形式价值
        5. 法治的实质价值
    (二)江泽民依法治国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
    (三)从“法制”到“法治”的发展
        1.关于法制与法治的争论
        2.关于人治与法治的争论
        3.江泽民依法治国思想的形成
    (四)江泽民依法治国思想的发展与完善
        1.依法治国与人民当家作主的关系
        2.依法治国与党的领导的关系
四、江泽民依法治国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依法治国的基本原理
        1.依法治国的重要性
        2.依法治国的内涵
        3.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二)依法治国的主要途径
        1.加强立法
        2.依法执政
        3.依法行政
        4.司法改革
        5.法治必须与德治相结合
五、江泽民依法治国思想的历史地位及意义
    (一)依法治国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的产物
    (二)依法治国思想是对毛泽东法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三)依法治国思想是对邓小平法制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四)江泽民依法治国思想奠定了当前法治中国建设的基础
        1.习近平的法治中国思想是江泽民的依法治国思想的丰富与升华
        2.江泽民的依法治国思想对法治中国建设影响深远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四、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社会效应及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全面依法治国理论与实践研究[D]. 艾野. 吉林大学, 2021(01)
  • [2]当代中国法治话语研究[D]. 邹鹏. 华东政法大学, 2020(02)
  • [3]习近平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重要论述研究[J]. 杨淑湘,王立仁.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4)
  • [4]“基础”课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有机融合的教学研究[D]. 赖雪梅.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6)
  • [5]新时代我国道德治理的实践研究[D]. 孙健. 东北林业大学, 2019(01)
  • [6]习近平关于政治生态建设的德法共治理念研究[D]. 陈梦媛. 浙江工业大学, 2019(03)
  • [7]当代中国法治政府理论与实践研究[D]. 施彦军. 华侨大学, 2019(12)
  • [8]管理哲学视域的政府责任伦理研究[D]. 李绵. 黑龙江大学, 2019(02)
  • [9]习近平德法共治思想研究[D]. 杨洁. 山西财经大学, 2018(12)
  • [10]江泽民依法治国思想研究[D]. 冯俊海.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4(07)

标签:;  ;  ;  ;  ;  

论依法治国、以德治国的社会效果和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