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性运动障碍6例

药物性运动障碍6例

一、药物致异动症6例(论文文献综述)

张琰,李文辉,柴毅明,周水珍[1](2021)在《婴幼儿起病的酪氨酸羟化酶缺陷病九例临床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酪氨酸羟化酶缺陷病(THD)患儿的临床特征, 从而对本病进行早期识别、优化治疗并改善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于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就诊且确诊为THD的9例患儿的临床资料, 包括患儿姓名、性别、年龄、发病年龄、就诊年龄、确诊年龄、临床表现、头颅影像学、酪氨酸羟化酶基因变异、治疗随访等结果, 依据Willemsen方法进行分型, 总结其临床特点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9例THD患儿中男性5例, 女性4例, 发病年龄为新生儿期至2岁6个月(中位年龄3个月), 确诊病程为4个月至5年7个月(中位病程9个月), 其中A型THD患儿6例, B型THD患儿3例;7例患儿首发症状为运动发育迟缓, 其余临床表现包括运动减少8例, 四肢肌张力障碍5例, 躯干肌张力低4例, 吞咽/构音障碍4例, 动眼危象4例, 震颤3例, 肌强直3例, 表情僵硬3例, 眼睑下垂2例, 过度流涎/出汗2例, 昼夜波动2例, 肌阵挛1例, 肌张力障碍持续状态1例。7例患儿头颅磁共振成像正常, 2例非特异性异常(1例髓鞘化落后, 1例双侧脑室扩大、白质减少)。对患儿进行基因检测共发现8个酪氨酸羟化酶变异, 分别为4个错义变异, 2个移码变异, 1个剪切变异, 1个无义变异, 其中3个变异既往未见报道[c.15051518dup(p.R507Afs*23)、c.11281138del(p.Q377Gfs*12)、c.1058A>G(p.H353R)]。所有患儿均服用多巴丝肼片, A型THD患儿起始剂量及维持剂量分别为1.7~8.3 mg·kg-1·d-1及4.5~20.0 mg·kg-1·d-1;B型THD患儿起始剂量及维持剂量分别为1.7~12.5 mg·kg-1·d-1及4.6~12.0 mg·kg-1·d-1;A型THD患儿中4例有异动症, 通过下调左旋多巴剂量或延缓加量, 异动症均缓解。B型THD患儿中1例有异动症, 未处理自行缓解。结论 THD虽临床表现多样, 但1岁以内首发症状多为运动发育迟缓, 临床表现以运动减少、躯干肌张力低、四肢肌张力障碍多见。推荐THD患儿(无论临床分型)在1.0~5.0 mg·kg-1·d-1范围内按便于分割的最小剂量起始, 维持剂量可根据患儿个体化反应进行调整。本病异动症发生率不低, 通过下调用药起始剂量、延缓加量速度多数可以中止。

沈汉[2](2021)在《基于“六经辨证”理论体系对大柴胡汤应用于帕金森病便秘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对帕金森病便秘患者临床信息采集,六经证型分析,研究帕金森病便秘患者的六经证型及证型分布特点,初步探索临床上治疗帕金森病便秘的有效方剂,采用大柴胡汤治疗帕金森病便秘并观察临床疗效,意在为临床医师辨治帕金森病便秘提供参考,拓宽帕金森病的辨治思路和辨治角度,对科研和教学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方法本研究在2019年1月到2019年12月于武汉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门诊选取帕金森病便秘患者43例,采用自行设计的帕金森病临床信息调查表(包括患者的一般信息、既往史、家族史、四诊信息等)对病人临床信息采集整理。应用六经辨证理论体系分析,得出帕金森便秘患者的六经证型,研究帕金森病便秘患者的常见伴随症状及证型分布规律。并探讨六经各证型分布与年龄、性别等因素的关系。同时随机选取六经证型为少阳阳明合病证的患者20例,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0例),治疗组(同时服用大柴胡汤及抗帕金森西药)、对照组(常规口服抗帕金森西药),两组均治疗2周,观察患者便秘改善情况。结果1.本研究纳入43例帕金森病便秘患者,其中男性21例,女性22例。最小者年龄42岁,最大者年龄82岁,年龄中位数为64岁。其中4例患者有帕金森病家族史,占比9.3%。早期(H-Y分级1.0~2.5级)患者19例,占比44.2%;中晚期(H-Y分级3~5级)患者24例,占比55.8%。有9例患者认为自身便秘与服用抗帕金森病药物有关,占比20.9%;23例则认为自身便秘与服用抗帕金森病药物无关,占比53.5%;11例患者表述不明,占比25.6%。20例患者便秘发生在运动症状之前,占比46.5%;15例患者便秘发生在运动症状之后,占比34.9%;8例患者表述不明,占比18.6%。2.本研究对43例帕金森病便秘患者进行症状采集,主要涉及2个六经证型,以少阳阳明合病证和阳明热结证占比较多,其他证型分布较为零散。其中少阳阳明合病证患者29例,占比67.4%;阳明热结证患者12例,占比27.9%;其它证型病例2例,占比4.7%。3.经过统计学分析,六经各证型在男性女性帕金森病便秘患者中的分布无明显差别(P>0.05);六经各证型在早期和中晚期的帕金森病便秘患者中分布无明显差别(P>0.05);六经各证型在中青年人和老年人中的分布无明显差别(P>0.05)。4.本研究采用大柴胡汤治疗帕金森病便秘,其中治疗组治愈4例,好转4例,无效2例,有效率80%。对照组有效率为0。两组有效率差异显着(P<0.0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1.帕金森病便秘患者六经证型以少阳阳明合病证居多,其次为阳明热结证,其他证型病例过少,考虑可能原因是样本量太少所导致,故未做统计。2.六经各证型的分布与性别、年龄及帕金森病的病程等因素无明显相关性。3.大柴胡汤可以改善帕金森病患者便秘情况,但限于本次研究选取样本量太少,大柴胡汤治疗帕金森病便秘的有效性尚待进一步研究验证。

代丽芳,丁昌红,方方,张炜华,刘明,田小娟,任晓暾,王晓慧,李久伟,卓秀伟,张珅,吕俊兰,吴沪生[3](2021)在《TH基因变异致儿童酪氨酸羟化酶缺乏症的临床与遗传学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总结儿童酪氨酸羟化酶缺乏症(THD)患者临床与遗传学特征,提高医师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2011年5月至2020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神经内科确诊的33例TH基因变异致THD患儿的临床表现、治疗及基因突变谱资料,并进行随访。结果 33例THD患儿中,女19例,男14例;起病年龄0~6.3岁;起病诱因:感染、发热后起病13例,缺氧起病1例,无诱因起病19例。临床表现:轻型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7例,重型婴儿帕金森病伴运动发育迟缓16例,极重型进行性婴儿脑病10例。THD患儿症状呈波动性,晨轻暮重26例,感染加重22例,疲劳加重30例。THD患儿首发症状为尖足行走伴肢体僵硬7例、运动发育落后或倒退伴肢体软弱26例、震颤8例、眼睑下垂2例、肌张力障碍持续状态3例。THD患儿逐渐出现肢体僵硬23例、肢体松软27例、肢体活动减少27例、面部表情减少24例、震颤18例、尖足行走20例、马蹄内翻足7例、眼睑下垂8例、动眼危象10例、流涎21例、吞咽困难12例、构音障碍16例、呼吸困难3例、睡眠增多10例、睡眠减少5例、情绪烦躁15例、情绪淡漠2例、出汗多8例、肌张力障碍持续状态6例。THD患儿右侧肢体受累严重6例,下肢受累严重14例。THD患儿家族史阳性8例。33例THD患儿予左旋多巴治疗后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缓解,但其中10例出现异动症或烦躁的不良反应。截至2020年1月末次随访时,4例THD患儿失访,余29例年龄为0.8~13.2岁,其中22例临床症状基本消失。33例THD患儿中共发现25种不同TH基因变异,5种热点变异依次为c.698G>A(13例)、c.457C>T(9例)、c.739G>A(6例)、c.1481C>T(4例)、c.694C>T(3例)。共发现13种未见文献报道的新基因变异(c.1160T>C、c.1303T>C、c.887G>A、c.1084G>A、c.1097A>T、c.734G>T、c.907C>G、c.588G>T、c.992T>G、c.755G>A、c.184-6C>T、c.1510C>T、c.910G>A),其中c.910G>A(2例)为可能的中国人群创始人变异。结论 TH基因变异致THD多于婴幼儿期起病,临床症状复杂多样,本研究的THD患儿临床症状以重型多见,极重型和轻型次之,重型和极重型易误诊,所有THD患儿使用左旋多巴治疗疗效显着。发现了1个可能的中国人群创始人变异(c.910G>A),c.698G>A和c.457C>T变异主要出现在重型和极重型THD患者中,c.739G>A主要出现在轻型THD患者中。

鲁凤娇,熊联强,犹雪萍,伍绍强,李丹,胡春梅[4](2021)在《重庆市南川区帕金森病临床特征及诊治现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分析重庆市南川区帕金森病(PD)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诊治现状,以指导及推广PD规范化治疗。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7年10月该院收治的120例PD患者的人口学资料和临床资料,了解其临床特征及诊治现状,指导PD规范化治疗,随访其用药依从性。结果 120例患者中改良Hoehn and Yahr分期(H-Y分级)3~5级72例(60.00%),流涎、便秘、嗅觉障碍发生率分别为80.00%(98/120)、90.00%(108/120)、80.00%(96/120)。H-Y分级3~5级、左旋多巴联合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每天左旋多巴等效剂量大于或等于400mg是患者症状波动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120例患者中所用药物为多巴丝肼72例(60.00%)、苯海索30例(25.00%)。经规范化治疗指导后,85.00%(102/121)的患者症状明显改善。70.00%(84/120)的城镇居民服药依从性较好,60.00%(72/120)的农村患者服药依从性较差。结论重庆市南川区多数PD患者既往未能接受规范化治疗,运动症状较重,非运动症状发生率较高。经规范化治疗后患者症状改善明显,但部分患者服药依从性较差,需长期随访及督促。

汪露,曾昭豪,李晓婷,古丽波斯旦·阿尤甫,毕伟[5](2021)在《帕金森病异动症的治疗研究进展》文中提出帕金森病(PD)是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左旋多巴替代治疗是其最主要的治疗方法,然而,长期使用左旋多巴会导致异动症的发生,严重影响着PD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PD异动症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通过调整药物剂量、改变给药方式、联合用药及手术治疗等方式,大多数患者的异动症症状均能够得到很好的改善。笔者现围绕近年来PD异动症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进一步帮助临床同道有效治疗PD异动症。

高晓[6](2020)在《益气养血止颤方治疗气血亏虚型帕金森病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本课题旨在观察、评价益气养血止颤方治疗气血亏虚型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的临床疗效。方法:本课题将选取于2018年10月至2019年12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科住院部及门诊就诊的符合纳入标准的PD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住院病人34例,门诊病人2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已编号的纳入对象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在进入临床试验后原有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血脂的患者维持西药基础治疗,对照组予多巴丝肼片治疗,每日用量125mg-1500mg,每天3-4次,入组前稳定剂量后,试验期间药量不变。治疗组则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同时服用益气养血止颤方,疗程均为4周。疗程完成后,通过比较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ndrome Integral,TCMSI)、统一帕金森病评分量表(Unified Parkinson’s Disease Rating scale,UPDRS)、帕金森病生活质量问卷39项(39-item Parkinson’s Disease Questionnaire,PDQ-39)的变化情况来分析其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1、治疗前后UPDRS评分变化情况:两组患者治疗后的UPDRS I、II、III各部分评分及总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两组间比较发现治疗组的UPDRS各部分评分及其总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前后PDQ-39评分变化情况:两组患者治疗后的PDQ-39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的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变化情况: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中医症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的改善(P<0.01),而且治疗组的症状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4周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为7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本研究表明运用益气养血止颤方治疗气血亏虚型的PD患者,能明显改善患者的UPDRS、PDQ-39以及中医症候积分,改善了患者的运动及非运动症状,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疗效肯定,且安全性较好。

王灿祥[7](2020)在《温阳止颤方治疗肾阳亏虚型帕金森病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温阳止颤方治疗肾阳亏虚型帕金森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03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门诊就诊的60例肾阳亏虚型帕金森病患者,按照就诊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编号,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肾阳亏虚型帕金森病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两组患者进入临床试验后原有基础性疾病的治疗药物不变,对照组给予多巴丝肼片口服,日服量为125-1250mg/d,3次/d,入组前稳定剂量,试验期间药量不变;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温阳止颤方,为机配免煎颗粒制剂,日服1剂,200ml开水冲调,分早晚2次饭后半小时温服,两组疗程均为2个月;疗程结束后予以评判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精神、行为和情绪(UPDRSI)、日常生活能力(UPDRSII)、运动功能(UPDRSIII)及三个量表总分、中医证候评分、帕金森患者生活质量问卷(PDQ-39)等,将所收集数据分类整理,利用统计学软件分析,进而全面客观地评估温阳止颤方治疗肾阳亏虚型帕金森病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1)临床疗效:疗程结束时,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皆得到了不同程度地缓解,治疗组总有效率92.30%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84.61%,经非参数秩和检验分析,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中医证候疗效: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都得到了有效地改善,经非参数秩和检验分析,治疗组总有效率88.46%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3.07%(P<0.05)。(3)中医证候评分比较: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显着地降低,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4)UPDRSI评分比较:与治疗前比较,对照组UPDRSI评分未出现明显地改变(P>0.05);治疗组UPDRSI评分出现明显地降低(P<0.05)。(5)UPDRSII、UPDRSIII评分及UPDRS总分比较: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UPDRSII、UPDRSIII评分及UPDRS总分均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各量表评分下降幅度优于对照组(P<0.05)。(6)PDQ-39评分比较: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PDQ-39评分均出现明显地降低,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温阳止颤方联合多巴丝肼治疗帕金森病,能显着改善患者的身心健康,提高患者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疗效明显优于单用西药治疗。

陈思[8](2020)在《LRRK2基因G2385R变异与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术疗效的相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是一种常见的运动障碍疾病性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由于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遗传因素在P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越来越被重视。目前有20多个与PD相关的基因被发现,其中LRRK2(leucine-rich repeat kinase2)基因是散发性及家族性PD中最常见的突变基因。LRRK2基因的G2385R及R1628P是亚洲PD人群中最常见的两个风险变异位点,特别是G2385R已被证明是汉族PD患者的重要遗传风险因素,可能使汉族PD发病风险增加近2倍。脑深部电刺激(deep brainstimulation,DBS)是目前PD外科治疗的有效疗法。DBS能够有效的改善PD患者关期的运动症状,减少左旋多巴等药物的剂量,减轻PD患者运动并发症,明显提高患者生活质量。DBS手术效果与术前的评估、靶点的精准性及术后程控密切相关。虽然众多种因素影响DBS手术的疗效,然而关于基因型对帕金森病DBS结果的影响仍没有统一的定论。LRRK2基因突变是PD患者中最常见的基因类型,其中LRRK2基因的G2385R的变异率在汉族人群中大约在10%左右。最近的研究肯定了它通过改变LRRK2蛋白相互作用的强度和质量从而产生致病的作用。既往研究证实携带基因突变的PD患者DBS术后的改善同散发性PD相似。然而,目前仍没有研究关注于G2385R变异对中国汉族帕金森病DBS效果的影响。我们通过回顾性研究,比较了中国汉族PD人群中G2385R携带者与G2385R非携带者STN-DBS术后临床疗效及其差异。研究目的目前基因型与DBS手术疗效的众多研究中,缺乏LRRK2基因G2385R变异对中国汉族帕金森病DBS效果的影响。我们通过回顾性研究,比较了中国汉族PD人群中G2385R携带者与G2385R非携带者STN-DBS术后临床疗效及其差异。研究方法1、研究对象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神经外科行双侧STN-DBS手术治疗的汉族PD患者61例,所有患者满足PD诊断标准及DBS手术适应症,自愿参加本研究。为了排除汉族PD人群LRRK2基因其他常见变异位点R1628P,可能的Parkin基因突变及其他遗传性基因的影响,本研究的排除标准为1、LRRK2基因R1628P阳性患者;2、发病年龄小于40岁(Pa rkin基因突变PD发病年龄一般小于40岁)3、伴有PD家族史的患者(其他遗传性PD)。2、研究方法应用DNA直接测序方法对61例PD患者进行LRRK2基因G2385R及R1628P变异位点进行检测,共排除4例患者(2例R1628P阳性患者,1例家族史患者,1例发病小于40岁患者)。57例患者中G2385R+/R1628P-患者为 G2385R 阳性组(G2385R+组);G2385R-/R1628P-患者为 G2385R 阴性组(G2385R-组)。收集两组患者术前基线及术后12个月的临床资料,临床资料包括DBS术前及术后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 Scale,MMSE),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Rating Scale,HAMD),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the Unified Parkinson’s Disease Rating Scale,UPDRS),左旋多巴每日等效剂量(levodopa equivalent daily dose,LEDD)。术前 Hoehn and Yahr分级(H-Y),术前左旋多巴改善率,术后程控数据。其中UPDRS包括四部分子量表,UPDRS-Ⅰ评价的为认知,行为和情绪;UPDRS-Ⅱ评价的为日常活动能力;UPDRS-Ⅲ评价的为运动功能;UPDRS-ⅣV评价的为左旋多巴导致的运动波动和异动症。分析及比较两组PD患者的以下临床特点1)比较两组PD患者STN-DBS术前基线年龄、性别、发病年龄、病程、运动症状、左旋多巴改善率、疾病严重程度及临床症状的差异;2)术后12个月两组间手术疗效的差异;3)G2385R+组及G2385R-组术后12个月手术疗效分析;4)分析部分PD患者术后24个月及36个月手术疗效,观察STN-DBS术后长时间随访结果;5)比较两组术后的程控数据。3、统计方法本研究采用SPSS22.0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及分析。计量资料的采用均值±标准差(正态分布)和P50(P25-P75)(偏态分布)进行统计描述,对分类资料采用频数(百分比)形式进行统计描述。计量资料术前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或非参数检验;分类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或Fisher’s精确概率法检验;术后组间比较采用线性混合模型。对各指标术前术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或者Wilcoxon非参数检验。分析时采用的检验水准为p=0.05,即当P<0.05时,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两组术前基线的临床资料根据本研究的入选及排除标准共纳入57例双侧STN-DBS手术PD患者,其中G2385R+组8例,G2385R-组49例。两组在术前评估中年龄、性别、发病年龄、病程、UPDRS-Ⅲ(开/关期)、左旋多巴改善率、Hoehnand Yahr分级上无统计学差异。两组各项量表评估中,术前UPDRS评分第Ⅰ~ⅣV部分评分及UPDRS-Ⅲ分类评分均无明显差异,LEDD、MMSE、HAMD评分亦无明显差异。2、术后12个月两组间手术疗效的差异G2385R变异对术后药物关期的UPDRS Ⅱ评分及改善率、UPDRS Ⅲ评分及改善率和LEDD减量无统计学差异,说明G2385R变异对STN-DBS手术PD患者的手术效果无明显影响。较G2385R-组,G2385R+组术后PD患者的强直症状有明显的改善(P=0.045),其他上述评价指标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3、G2385R+组及G2385R-组术后12个月手术疗效分析G2385R-组49例PD患者术后12个月较术前基线比较,UPDRS-Ⅱ部分关期评分及Ⅲ部分关期评分均有明显改善(P<0.001);UPDRS-Ⅱ及Ⅲ部分改善率分别为35.48%及45.45%;LEDD较术前减量37.50%,术后与术前相较,LEDD减量有显着性差异(P<0.001)。与术前基线比较,G2385R-组在其他评价指标中,包括UPDRS-Ⅰ及Ⅳ部分,UPDRS-Ⅲ部分子评分,HAMD中均有明显改善。在MMSE评分中,术前及术后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G2385R+组8例PD患者术后12个月较术前基线比较,UPDRS-Ⅱ部分关期评分及Ⅲ部分关期评分均有明显改善(P<0.05);UPDRS-Ⅱ及Ⅲ部分改善率分别为36.95%及46.08%;LEDD较术前减量41.95%,术后与术前相较,LEDD减量有显着性差异(P<0.05)。G2385R+组在其他评价指标中与术前基线比较,震颤、姿势及步态、异动、运动波动、认知(MMSE)和抑郁(HAMD)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余各项指标术后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4、术后24个月及36个月手术疗效分析在术后12个月及24个月两个随访节点中,9例术后PD患者同样在药物关期的UPDRS-Ⅱ评分、UPDRS-Ⅲ评分和LEDD减量改善明显;强直症状较术前明显改善,其他评价指标无明显改善。在术后36个月同基线比较,5例PD患者36个月随访仅UPDRS-Ⅲ评分有显着性差异,其他评分指标均无明显差异。5、程控数据分析两组患者在术后12个月单极刺激、双级刺激、双负刺激、交叉电脉冲刺激四种程控模式的比例分布中无显着性差异。在刺激参数方面,G2385R+组患者术后的电压要明显高于G2385R-患者(P=0.033),脉宽、频率在两组患者间无明显差异。研究结论1、G2385R携带者同G2385R非携带者在年龄、性别、发病年龄、病程、疾病严重程度及临床症状上无明显差异;2、G2385R携带者同G2385R非携带者患者术后在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LEDD减量上无明显差异,说明G2385R变异并未显着影响DBS手术效果;3、G2385R携带者及G2385R非携带者在STN-DBS术后12个月运动症状、日常生活能力明显改善,LEDD较术前减量明显;4、9例PD患者STN-DBS术后24个月随访,其运动症状、日常生活能力明显改善、LEDD较术前减量明显;5例PD患者STN-DBS术后36个月随访,仅运动症状改善明显。5、G2385R携带者术后的电压要明显高于G2385R非携带者,脉宽、频率在两组患者间无明显差异。

张敏,朱红灿,刘金玲,祝清勇[9](2019)在《帕金森病异动症危险因素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寻找帕金森病异动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在临床中为合理治疗疾病及降低异动症发生率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收集自2017-01-2018-12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并确诊为帕金森病的149例患者,采用UPDRS IV将患者分为异动症组与无异动症组,详细记录2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并发症、病情严重程度、抗帕金森病药物使用概况,通过统计学处理后筛选出异动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异动症发生率为14.09%;多因素回归分析示异动症独立危险因素为女性(OR=5.506,P=0.011)、LD日均剂量(OR=1.004,P=0.029)、每日LD等效剂量(OR=1.004,P=0.005)、LD每公斤体质量剂量(OR=0.800,P=0.034)。结论女性、较高剂量的LD日均剂量、每日LD等效剂量及LD每公斤体质量剂量与异动症的发生密切相关,临床中针对高危患者应积极进行评估,根据个体特征进行个性化治疗并合理规范的应用左旋多巴类药物则是降低异动症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决策。

顾琳奕[10](2019)在《止颤颗粒治疗帕金森病异动症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止颤颗粒对帕金森病(PD)伴发异动症的临床疗效,其一为中医药治疗帕金森病异动症供依据,其二为了扩大止颤颗粒的适应症范围,同时为今后探索帕金森病异动症(LID)的中西医治疗奠定基础。方法本课题以帕金森病异动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方法,由制药公司产生随机数、编制试验盲底并安全存档,研究者在确认受试者符合入选或排除标准后,按受试者入组的先后顺序随机分配已编码的药物,包括止颤颗粒和止颤颗粒安慰剂,前者作为治疗组,后者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入组后均维持原有抗帕金森病药物(美多芭或息宁)。所有患者整个治疗时间为12周,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4周±4天、8周±4天、12周±4天采用帕金森病统一评分量表III和IV-A(UPDRS III和UPDRS IV-A)评价受试者帕金森病运动症状及其异动症的严重程度,不自主运动评定量表(AIMS)[1]评价异动症状的严重程度,中医老年颤证功能障碍记分法[2]评价中医颤证的症状变化,并认真观察记录服药的不良反应,完成病例观察表。然后揭盲进行数据汇总,再运用SPSS21.0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得出结果,比较止颤颗粒和止颤颗粒安慰剂对受试者帕金森病异动症症状的疗效程度以及中医证候的改善情况。结果(1)共收集80例帕金森病异动症患者:治疗组40例,对照组40例。治疗过程中实际完成病例75例:治疗组37例,脱落3例,对照组38例,脱落2例。脱落率为6.25%。(2)在UPDRS III评分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经治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认为治疗组治疗帕金森病运动症状的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组组内各时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可认为治疗组对于帕金森病运动症状有明显改善,且服用时间越长疗效越显着;治疗后第8周和第12周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可认为治疗组在第8周以后对于帕金森病运动症状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3)在UPDRS IV-A评分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经治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认为治疗组治疗帕金森病异动症的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组组内各时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可认为治疗组对于帕金森病异动症有明显改善,且服用时间越长疗效越显着;治疗后第8周和第12周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可认为治疗组在第8周以后对于帕金森病异动症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4)在AIMS评分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经治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认为治疗组改善不自主运动症状的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组组内各时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可认为治疗组对于不自主运动症状有明显改善,且服用时间越长疗效越显着;治疗后第8周和第12周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可认为治疗组在第8周以后对于不自主运动症状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5)在中医老年颤证功能障碍量表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经治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认为治疗组改善中医颤证的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组组内各时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可认为治疗组对于中医颤证有明显改善,且服用时间越长疗效越显着;治疗后第4周、第8周和第12周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认为治疗组在第4周以后对于中医颤证的疗效优于对照组。(6)在临床有效性评估方面: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可认为治疗组对于改善帕金森病异动症的总体疗效和不自主运动症状相较于对照组更有显着效果。(7)在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方面: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可认为治疗组对于改善中医颤证相较于对照组更有显着效果。结论止颤颗粒可改善帕金森病的运动症状和其并发的异动症症状,同时也能改善帕金森病异动症的中医症状,且治疗过程中安全无毒副作用。

二、药物致异动症6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药物致异动症6例(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六经辨证”理论体系对大柴胡汤应用于帕金森病便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祖国医学对帕金森病的认识
        1.1 中医对帕金森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1.2 帕金森病的中医治疗现状
    2 帕金森病的现代医学研究
        2.1 帕金森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2.2 帕金森病的治疗现状
    3 祖国医学对便秘的认识
    4 祖国医学对帕金森病便秘的认识
    5 帕金森病合并便秘的现代医学研究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研究对象
    2.调查表设计
    3.诊断标准
    4.辨证标准
    5.纳入标准
    6.排除标椎
    7.分组方法及治疗方案
    8.疗效评价及观察指标
    9.统计方法
    10.随访安排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结论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中国帕金森病诊断标准(2016 版)
附录2:Hoehn-Yahr(H-Y)分级量表
附录3:帕金森病临床信息调查表
附录4: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4)重庆市南川区帕金森病临床特征及诊治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方法
        1.2.1 问卷调查
        1.2.2 治疗及随访
        1.2.3 计算不同抗PD药物的左旋多巴(LD)等效剂量(LEDD)[8-9]
        1.2.4 随访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人口学资料
    2.2临床特征
    2.3 诊疗情况
    2.4 症状波动的影响因素
    2.5 随访情况
3 讨论

(6)益气养血止颤方治疗气血亏虚型帕金森病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探讨
    1 中医对PD的认识
        1.1 关于PD的中医病名论述
        1.2 关于PD的中医病因病机
        1.3 PD的中医辨证分型
        1.4 中药汤剂的辨证治疗
        1.5 针灸治疗
    2 西医学对PD的认识
        2.1 定义
        2.2 流行病学
        2.3 病因
        2.4 发病机制
        2.5 西医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疗效判定标准
        2.5 安全性程度评定标准
        2.6 伦理学要求
        2.7 统计分析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治疗前的临床资料比较
        3.2 治疗后结果
        3.3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并发症比较
        3.4 安全性观察
第三部分 讨论
    1 气血理论的探讨
        1.1 从气血与肝脾肾的联系探讨PD的病因病机
        1.2 从气血辨证论治PD
    2 导师对气血亏虚型PD患者的治疗思路
    3 对益气养血止颤方的解释
        3.1 本方来源及其临床应用
        3.2 本方方义及其现代药理学解析
    4 益气养血止颤方对气血亏虚型PD的疗效分析
        4.1 益气养血止颤方对UPDRS量表的影响
        4.2 益气养血止颤方对PDQ-39量表的影响
        4.3 益气养血止颤方对中医证候的影响
    5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综述 中医药治疗帕金森病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研究成果

(7)温阳止颤方治疗肾阳亏虚型帕金森病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回顾
    1 祖国医学对PD的研究概况
        1.1 对PD病名的认识
        1.2 对PD病因病机的认识
        1.2.1 古代对PD病因病机的认识
        1.2.2 现代对PD病因病机的认识
        1.3 对PD证候的认识
        1.3.1 PD证候的宏观研究
        1.3.2 PD证候的微观研究
        1.4 PD的中医药辨证论治
        1.5 中药复方辨证治疗
        1.6 中医外治
    2 西医对PD的研究
        2.1 与PD相关联的因素
        2.1.1 PD的保护因素
        2.1.2 PD的危险因素
        2.2 PD的病理发展
        2.3 PD的发病机制
        2.3.1 溶酶体功能障碍
        2.3.2 线粒体功能障碍
        2.3.3 免疫炎症
        2.3.4 细胞焦亡
        2.4 PD的治疗
        2.4.1 一般治疗
        2.4.2 药物治疗
        2.4.3 手术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资料
        1.2 病例研究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医诊断标准
        1.2.3 纳入标准
        1.2.4 排除标准
        1.2.5 剔除、脱落标准
        1.3 临床研究方案
        1.3.1 病例分组
        1.3.2 干预措施
        1.4 观察指标
        1.5 疗效评定
        1.6 安全性评价及分级
        1.7 统计学处理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基线研究结果
        2.1.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2.1.2 两组患者病情程度(H-Y分级)比较
        2.2 临床结果
        2.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2.2.2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2.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2.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UPDRS总分比较
        2.2.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UPDRSI评分比较
        2.2.6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UPDRSII评分比较
        2.2.7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UPDRSIII评分比较
        2.2.8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DQ-39评分比较
        2.3 治疗的并发症
        2.4 安全性评定
    3 讨论
        3.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3.2 温阳止颤方的“理、法”分析
        3.3 温阳止颤方的“方、药”分析
        3.4 四逆汤的分子机制
        3.5 现代药理学研究
        3.6 温阳止颤方对肾阳亏虚型PD患者的临床疗效
        3.7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帕金森病的中西医临床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8)LRRK2基因G2385R变异与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术疗效的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外文英文一
外文英文二

(9)帕金森病异动症危险因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2组人口统计学及临床资料比较
    2.2 PD患者异动症独立危险因素分析
        2.2.1 有关因素在2组间的单因素回归分析:
        2.2.2 有关因素在2组间的多因素回归分析:
3 讨论

(10)止颤颗粒治疗帕金森病异动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1.1 病例来源
        1.1.2 诊断标准
        1.1.3 纳入标准
        1.1.4 排除标准
        1.1.5 剔除标准
        1.1.6 脱落依据
    1.2 研究方案
        1.2.1 样本量估计
        1.2.2 病例分组
        1.2.3 治疗方法
        1.2.4 疗效观察指标
        1.2.5 疗效评价
        1.2.6 安全性评价
        1.2.7 统计分析方法
2 结果
    2.1 病历资料分析
    2.2 基线比较分析
        2.2.1 性别
        2.2.2 年龄
        2.2.3 病程
        2.2.4 病情
    2.3 疗效观察指标分析
        2.3.1 治疗前后UPDRS III积分比较(X ±S,分)
        2.3.2 治疗前后UPDRS IV-A积分比较(Md±QR,分)
        2.3.3 治疗前后AIMS积分比较(Md±QR,分)
        2.3.4 治疗前后中医老年颤证功能障碍量表积分比较(Md±QR,分)
        2.3.5 治疗前后UPDRS III+IV-A总积分疗效比较
        2.3.6 治疗前后AIMS积分疗效比较
        2.3.7 治疗前后中医老年颤证功能障碍量表积分疗效比较
    2.4 安全性分析
3 讨论
    3.1 西医对帕金森病异动症的认识
        3.1.1 西医病因及危险因素
        3.1.2 发病机制
        3.1.3 西医治疗
    3.2 中医对帕金森病异动症的认识
        3.2.1 中医病因病机
        3.2.2 中医治疗
    3.3 止颤颗粒方药解析
        3.3.1 学术思想及组方特点
        3.3.2 药物功效及现代药理分析
    3.4 止颤颗粒的临床疗效总结
        3.4.1 止颤颗粒对帕金森病运动症状的影响
        3.4.2 止颤颗粒对帕金森病异动症的影响
        3.4.3 止颤颗粒对中医颤证的影响
    3.5 不足与展望
4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文献综述 帕金森病异动症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2 :帕金森病统一评分量表III和 IV-A(UPDRS III、IV-A)
    附录3 :不自主运动评定量表(AIMS)
    附录4 :中医老年颤证功能障碍量表

四、药物致异动症6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婴幼儿起病的酪氨酸羟化酶缺陷病九例临床分析[J]. 张琰,李文辉,柴毅明,周水珍.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21(10)
  • [2]基于“六经辨证”理论体系对大柴胡汤应用于帕金森病便秘的研究[D]. 沈汉.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3]TH基因变异致儿童酪氨酸羟化酶缺乏症的临床与遗传学分析[J]. 代丽芳,丁昌红,方方,张炜华,刘明,田小娟,任晓暾,王晓慧,李久伟,卓秀伟,张珅,吕俊兰,吴沪生.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21(08)
  • [4]重庆市南川区帕金森病临床特征及诊治现状研究[J]. 鲁凤娇,熊联强,犹雪萍,伍绍强,李丹,胡春梅. 现代医药卫生, 2021(06)
  • [5]帕金森病异动症的治疗研究进展[J]. 汪露,曾昭豪,李晓婷,古丽波斯旦·阿尤甫,毕伟.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2021(02)
  • [6]益气养血止颤方治疗气血亏虚型帕金森病的临床疗效观察[D]. 高晓.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7]温阳止颤方治疗肾阳亏虚型帕金森病的临床疗效观察[D]. 王灿祥.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8]LRRK2基因G2385R变异与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术疗效的相关研究[D]. 陈思. 山东大学, 2020(11)
  • [9]帕金森病异动症危险因素的研究[J]. 张敏,朱红灿,刘金玲,祝清勇.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9(22)
  • [10]止颤颗粒治疗帕金森病异动症的临床研究[D]. 顾琳奕.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标签:;  ;  ;  ;  

药物性运动障碍6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