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语域理论对报纸新闻报道进行文体分析

运用语域理论对报纸新闻报道进行文体分析

一、应用语域理论于报纸新闻报道的文体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邹美杰[1](2019)在《话语基调视角下报告文学特写类文本的汉译 ——以Newslore:Contemporary Folklore on the Internet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报告文学特写类文本从事物侧面进行集中刻画,在硬新闻的体裁特点基础上,更增添了灵活多样的写作手法,更具文学性和可读性,同时态度语料资源丰富,为人们深入了解西方社会生态提供了途径。语域理论作为研究语境的重要理论,对具备鲜明功能特点的文本翻译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因为情境特征影响语言的使用。近年来,有关语域理论与翻译的研究一般从三大变量入手,从语场、语旨、语式方面着手分析新闻、法律、文学、经贸类等不同文本,可以有效地指导翻译。但语域理论与翻译研究很少针对其中一项变量尤其是话语基调进行更为深入、全面研究分析。话语基调是风格的体现,新闻语言更具有时代特点,本文从权力、接触、情感三个角度分析原文,对文本的基调进行深入的解读,研究三个变量对翻译中情态词、人称等词语和句式的影响,采取音译、意译、语篇提示等翻译方法可以有效地实现对等,发现基调理论可用于指导翻译。本文所选取的新闻特写中,这种特点较为突出,通过话语基调分析在语言风格上的生动性可以为翻译策略的选择提供依据,保持话语基调的一致性有助于实现交际功能,为其他同类文本提供参考。

孙莉[2](2018)在《动态系统理论视阈下新加坡普通水准华文会考构念及反拨效应研究》文中提出有效考试是教育永恒的话题,反拨效应是经久不衰的考试现象。本文首次尝试基于复杂动态系统理论视阈,运用理论研究、经验研究和实证研究三结合的研究方法,全方位探索新加坡剑桥普通教育证书(普通水准)华文会考构念及反拨效应,希冀为反拨效应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通过探究反拨效应系统的生成和运行机制,找出提高正面反拨效应的正确对策。全文共13章,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和文献综述,包括第1章和第2章。第1章是绪论,阐述选题缘由、背景、研究思路、内容、意义、方法和技术路线。第2章是文献综述,首先说明了动态系统理论的背景、基本观点、研究方法、研究原则,以及与复杂科学的关系,并介绍了主要复杂科学学派及其理论,描述了复杂动态系统的特征;然后阐述了语言测试的内涵和属性,梳理了语言测试、语言教学和语言教育的关系,界定了反拨效应的概念与研究层面,并回顾了反拨效应的主要研究内容、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的情况。这部分的工作是整个研究的基础,为研究工作的开展廓清了思路,指明了方向。第二部分是理论研究和构建框架模型,包括第3章和第4章。第3章是基于动态系统理论视阈观察语言测试反拨效应系统,阐释了反拨效应系统的概念内涵,剖析了反拨效应系统的特征,提炼了研究视角和方法,明确了系统研究主要围绕功能、环境、结构与要素展开,并论述了环境与系统的关系、环境分类和环境特点。第4章是反拨效应系统框架模型的解构与建构,借鉴前人的各项研究成果,站在动态系统理论的新视角,在整体把握系统的基础上解构系统,运用隐喻、特大黑箱、化繁为简、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复杂范式去认识系统,从而构建了反拨效应系统的基本架构模型。本研究认为反拨效应系统主要由具有执行功能的主集成系统和支持其运行的动力次集成系统组成,另外还有一套以人的需求集结并管理整个系统的控制集成系统。反拨效应系统的主体是人,无论是主集成系统的分析,还是次集成系统的探究,都离不开对主体的洞察。在深入观察主体活动和系统要素关联后,本文又进一步构建了主集成系统模型和次集成系统模型。这部分的工作为下一阶段的着力点提供了指引,同时也拓展了反拨效应的理论研究。第三部分是经验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以构建的理论框架模型为指导,对新加坡剑桥普通水准华文会考构念及反拨效应系统展开详细的研究,包括第5章至第10章。第5章翔实地描述了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系统环境,探寻了系统与环境耦合协调的动态演进路径。第6章剖析了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系统功能,并在深入分析系统构成的基础上勾勒了整个系统的单元组成模型。第7章是对主集成系统的解析,从系统主体入手来探究主集成系统,构建了主集成系统的结构模型和关联模型。第8章围绕驱动次集成系统进行分析,即讨论了期望反拨效应系统的决策介主体,绘制了期望模块的要素组成模型,阐述了华文会考的构念和试卷编制,揭示了激活系统的期望驱动力的生成机理。第9章开始进入传动次集成系统的探索,先分析了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系统的试运行流程和机制,发现了期望驱动力是系统运行所需的正向动力;再分析了华文会考的质量传动模块,着重阐释了效度和信度两大子模块的动力生成和传动情况,揭示了与主集成系统技术决策评估反馈为节点的反拨网络连接的传送模式。第10章考察语言教育传动模块,分析了华文会考系统、华文教学系统和华文备考教学系统的语言观和教育观,描述了华文备考教学系统的熵增现象和矛盾力产生过程,指出语言教育模块的动力生成源于会考与教学的不一致,传动方式则是通过与华文教学决策关联的要素集结成的网络向主集成系统传送正向和负向动力。第11章是社会权重传动模块的风险专论,列出了教育决策产生的直接和间接风险影响力,说明了风险防控力和再生风险影响力的生成逻辑,阐述了边生成、边防控、边传送、边合成风险的复杂传动机制,指出社会权重模块传送的动力对反拨效应系统的运行和演化具有全局性的影响。第四部分是归纳总结和研究展望,包括第12章和第13章。第12章是对新加坡剑桥普通水准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的总结,在归纳概括系统运作机制的基础上构建了系统的动力供应网络模型和运作机制模型,揭示了反拨效应产生、发展和变化的原因与主体的意识、决策的制定、教育制度和社会环境等变量相关,并提出了六条促进华文会考正面反拨效应的具体建议。第13章是结论,总结了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创新点,以及后续研究展望。

胡丹阳[3](2018)在《媒体话语中语域转换造成的口译困难及其应对策略 ——“十一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模拟汉英同传报告》文中研究表明本次口译实践的源语材料来自中央电视台《军事科技》节目,主要内容是介绍先进的军事知识和武器装备,以启发广大青少年关心国防、热爱军事的精神,从而增强国防观念,激发爱国热情。译者选取了 2016年11月12日和26日两期报道,内容是在珠海举行的“第十一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报道过程涉及较为丰富的发言角色,角色的变化使源语文本的语域呈现一定的跳跃性。鉴于此,本项目执行过程中的最大困难就是,如何在不断变化的语域中,把握并传达不同发言人语言所携带的独特的语域特征。根据语篇本身的特点,译者针对本次同传过程中的语域转换引起的口译问题进行了梳理,将主要困难分为三类:语场变化(话语范围变化)引起的口译困难,语旨变化(交际对象变化)引起的口译困难,以及语式变化(话语方式变化)引起的口译困难。通过实践和反思,在韩礼德语域理论的指导下,译者针对不同类型的语域变化引起的口译困难,分别提出了应对策略:第一、针对语场变化引起的口译困难,译者采取省译、增译以及主动化被动等翻译策略;第二、针对语旨变化引起的口译困难,译者采取重组、句子合并以及省译等翻译策略;第三、针对语式变化引起的口译困难,译者采取省译、改译以及直译等翻译策略。实践证明,在口译过程中,译员应充分把握发言人语言所携带的独特语域特征,当源语的语域特征随着发言人的变化在不停变化,口译员的译语表达也要随之做出相应调整,把握好源语发言角色特点的同时,也要考虑到受众的接受能力。

吉敏[4](2017)在《语域理论视角下英汉硬新闻语篇对比分析》文中认为系统功能语言学强调理论的意义在于应用,该学派向来注重其理论的应用。目前,系统功能语言学在语言教育、翻译、语篇剖析、语料库建设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体现出该学派的价值诉求。作为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核心理论之一,语域理论有极强的实用性和应用性,语域分析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之一,也是功能语言学和语篇分析的热点。硬新闻是来自于西方新闻界的概念。按照条件的性质,新闻可分为硬新闻和软新闻两大类。硬新闻通常指那些严肃的、事件性的、有时间性的题材重大的新闻故事,这些新闻故事涉及的内容包括重大犯罪、意外事故、政治经济纠纷、战争等方面,且通常出现在报纸头版的位置。顾理平(2002)总结了硬新闻的四个特征:突发性、时效性、毁灭性和可读性。语域理论起源于马林诺夫斯基(1923)的语境思想。后来,系统功能语言学创始人韩礼德(1964)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语境和语域思想,并把语域分析纳入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体系中。语域理论主要有语场、语旨和语式三个变量,这三个变量之间相互关联,通过词汇-语法层影响语言选择。该语言学模式为硬新闻语篇分析提供了理论基础。语场决定交际的性质,构成话语的主要范围,并影响词汇和话语结构的选择和使用。不同主题的新闻要选择不同的典型语言项来进行报道。语旨是指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反映出不同的人际功能,这种主观倾向性往往表现出新闻作者意欲传递给读者的言外之意。语式指交际者根据具体的交流对象和真实语境所期望采用的最佳表达方式,新闻作者在行文时必须确定好交际目的,有效地采用最佳的行文方式进行表达。本研究将从流传度和权威度高的《人民日报》和《纽约时报》中选择2016年6月美国奥兰多枪击事件和2016年9月习近平主席访美系列报道作为对比分析的语料,以确保其可靠性、权威性、真实性和可对比性。此外,为保证语料样本的充分性,本研究将从每个系列事件中选择10条硬新闻,其中5条英文硬新闻,5条中文硬新闻,共计20条硬新闻,且每条新闻字数确保不少于120字。10个英文语料样本编号为1-10,10个中文语料样本编号为11-20。语料样本将附在附录B中。在语域理论的视角下,本研究将应用语篇分析的模式,将小句作为最小语言分析单位,首先采用表格定量统计英汉硬新闻在词汇-语法层上的异同点,统计数据包括四个方面:及物系统使用情况,语气类型的使用比例,情态系统的取向,有无标记主位结构的使用。通过比较统计结果,定性分析出所得结果对硬新闻四大特点的影响及制约,并联系系统功能语言学三大元功能,进一步探讨这些异同点对语义的影响,试图分析英汉硬新闻与其植根的文化和意识形态因素之间的影响。数据统计结果分析显示,语场与硬新闻的动词选择使用存在着双向动态影响:语场制约着动词的选择,动词的使用影响硬新闻表达的准确性和精简度。在语旨影响下,硬新闻多偏向应用主观显性表达,运用陈述句来直接表达态度,平铺直述的方式避免了语言浪费,提高了硬新闻的高效性。最后,受语式的影响,硬新闻使用有无标记结构相结合方式组织语篇,标记比例偏低,增强了新闻的可读性;且与英文硬新闻相比,中文硬新闻以副词短语组织语篇的方式较少。理论方面,本文运用语域理论对英汉硬新闻进行了比较,丰富了语域理论的应用范围,也为语域理论视角下其他类型语篇的研究提供方法。实践方面,本研究可以对硬新闻语篇的写作、阅读和翻译有一定的教学指导意义;此外,通过分析英汉硬新闻及其反映的意识形态差异,本研究可为新闻的研读提供新的视角,努力缩小意识形态差异所带来的影响。

梅中伟[5](2016)在《基于语料库的汉语科技语体分析》文中研究表明

李宇哲[6](2016)在《媒体微博的话语建构及其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下,媒体微博以传统媒体拓展新平台的形式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微博也成为媒体活跃度最高的地方,但是对它的认知也不能仅仅停留在新媒体的领域内。凡公共机构的发声必会涉及话语的问题。如今,微博正成为媒体宣传自我、整合营销的最有利平台。那么结合媒体微博和当中的语言载体来看,不难发现研究媒体微博的话语建构并进而分析它所产生的影响,对判断传统媒体怎样在互联网环境下完成转型,又怎样去聚合网络新闻资源、整合过去与现在的编辑思维,以及对探寻新媒体传播在网络时代的自强之路,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本文将分为六个部分进行相关论述:第一部分“绪论”,在这个部分中包括了该课题的选题缘由,该研究在学术领域的学术价值和研究意义,以及本文的语料来源、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等。第二部分“媒体微博话语建构的原则”,通过依次陈述和分析当下媒体微博话语信息构建的内外部准则,进一步呈现语言内容信息在被构建时的特点,以及在被构建后所产生的共性。第三部分“媒体微博话语建构的策略”,将依次以生动嵌入、海量便捷、互动共享三种独特角度切入,详尽阐释话语构建中所使用的方式和采取的策略。第四部分“话语建构所产生的影响”,将建立在之前两部分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在这样文字语言内容的组织构成下会产生的具体影响。这种影响波及到了传播的各个环节。第五部分“话语建构影响下的话语理解”,通过研究话语理解中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来了解在话语建构影响下的信息接受状况。最后一部分“关于话语建构与影响的思考”,发现并总结出在建构过程中显现出的弊端和隐患;并据此给出相应的对策:即一方面要完善传统媒体官微的外部话语环境,另一方面要跨域建构过程中的内部障碍。在这样的过程中寻找提升整个微博用户语言文字素养的办法。

邵艳红[7](2017)在《系统功能语言学视域下的中小学英语交际教学重建》文中研究表明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学经历了多次改革,其中以1980年代倡导的交际教学法影响最为广泛。交际教学法以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哲学等理论为理论基础。我国对交际教学的研究,开始以介绍、引进国外交际教学法的理论和研究成果为主,以后逐渐成为中小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取向及方式。相关研究包括交际教学的教学原则问题,教学模式问题以及实践效果问题。但至今尚未有系统研究交际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成果。在我国以往中小学英语交际教学研究中,曾先后涌现过“交际教学”、“任务型教学”和“以任务型教学模式为主的多种教学模式并存”的教学理念。对于这些教学理念的变化,不少中小学英语教师产生了误解,认为“交际教学”过时了。其实,这是交际教学的重写,其内涵不断拓展。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交际教学,旨在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同时,增加学生英语思维的品质和文化品格的领悟,从深度和广度去拓展交际教学的内涵,从而真正实现交际教学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学习能力、思维品质和文化品格,促使学生成为完整人格人的目标。系统功能语言学是交际教学最主要的语言学理论基础。语境理论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主要理论之一。语境自下而上可以分为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上下文语境是通过分析语篇衔接和语意连贯而形成的语篇分析理论。这种理论的引入可以重点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学习能力;情景语境是通过语域理论来分析语篇,语域理论中的语场、语旨和语式三大变量是研究语篇与语境的媒介。语域理论的引入,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良好途径;文化语境主要通过语篇体裁分析进行,它具体包括语篇体裁结构潜势和纲要式结构的分析。这种分析既可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又有效促进学生文化品格的提升。可见,语境的多层次性可以全方位地、有效促进语言教学。各章的内容和主要观点:第一章引论部分介绍选题的缘起、意义及价值,梳理交际教学的理论基础,明确相关概念。提出本文研究内容、研究框架以及研究方法。第二章分析当前中小学英语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重建中小学交际教学的必要性。第三章提出重建中小学英语交际教学的总体框架及设想:交际教学可以通过语篇衔接和语意连贯的分析策略来理解上下文语境;通过涵盖语场、语式、语旨三大变量的语域理论分析来理解情景语境;通过语篇体裁分析来理解文化语境,从而实现交际教学中学生能力与素养提升的多层次性。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具体探讨交际教学的重建的途径与措施。分别从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角度对交际教学的教材内容以及教学内容运用进行分析:第四章从上下文语境的角度,探讨语篇衔接理论以及语义连贯理论在现行课标和教材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对策研究;第五章依据情景语境理论中的语域理论概念,分别从语场、语旨和语式角度对课堂教学以及教学评价环节进行分析,并提供对应、有效的教学策略;第六章从文化语境的角度探讨语篇体裁结构潜势在语篇分析中的作用与应用。第七章分别从交际教学的概念重建、内容重建和多层次语境构建以及意义构建来解决以往交际教学模式化、教学过程形式化以及教学语境单一化的问题。利用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境理论及在初中英语教学案例,解析三个层次的语境在当前英语课堂中的实践应用。为中小学英语教学提供良好教学范本,达到重建中小学英语交际教学目的。同时,构建交际教学理论新框架与交际原则,探讨今后英语教学改革的构想与策略。第八章结语,回顾本研究的主要内容、特点与不足。本研究的主要内容为系统功能语言学视域下的中小学英语交际教学重建研究。不足之处在于只重视把理论应用到实践中,而在实践中再度提炼理论的能力稍嫌不足,有待今后继续研究。

陈倩,林伦伦,许竹君[8](2016)在《基于广东媒体语料库的中文报刊语码转换语域理论模式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新词语和英语借用词传播的窗口,语码转换现象在广东地区的中文报刊中屡见不鲜。本文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引入"广东媒体新词语料库",通过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域理论,对广东媒体中文报刊的语码转换现象进行分析,阐述在新闻语篇题材下的新发现。研究以语域理论模型为分析方法,从语域的三个变量出发,对报刊新闻中的书面语语码转换与新闻体裁的关系进行一些初步的探讨,从而验证系统功能语言学在语码转换这一研究领域的可应用性和可操作性。

李雪[9](2015)在《法治新闻报道的语域视角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域理论为视角,探讨当前法治新闻中存在的问题。作者通过对语域理论的应用,针对法治新闻报道这一语料展开分析。研究结论表明,法治新闻报道也是一种语言现象,若能以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域理论审视法治新闻,能发现存在的不少问题。

赵莉[10](2014)在《新媒体科学传播亲和力的话语建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媒体是科学传播的重要中介,话语是科学传播的实现机体。亲和力是科学传播的重要“情商”,也是话语传播艺术的核心,是关系科学传播效果、拉近公众与科学距离的黏合剂,是科学传播在公众中能走多好、走多远的关键。科学传播过程中的情感投入与表达,传递着科学的人文价值,近年来进一步得到了科学界和传媒界的共同关注。科学传播该怎样表现科技本身所固有的亲和力特征?科普工作者应如何积极介入受众科学知识的构建过程?如何让科学传播真正具有对话性、参与性和情感性?上述问题,都离不开话语亲和力的介入,对此我们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进行探讨。科学需要人文,也需要以更加人性化、艺术化的各种手法进行传播与普及。从话语上入手构建科学传播的亲和力,是一个稳妥的起步方案,也是一个便捷有效的渠道。要提升新媒体科学传播的亲和力,在完成固有话语思维转向的同时,还要着眼于建立科学界“专业话语体系”与大众传播“通俗话语体系”两者之间的话语转换机制。新媒体开放、动态而自由的话语交流空间,对权衡和寻找两者的契合点,十分有利。让科学传播坚持既尊重科学规律,也尊重传播规律,以亲切的方式走近公众,才能让公众真正理解科学。本研究聚焦新媒体、科学传播、话语、亲和力四者之间的紧密而复杂的关系,以亲和力为研究线索,以科学传播话语为研究载体,在以数字传播技术为基础的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提出“新媒体技术虚拟语境”这一概念,借力这一语境构建科学传播的话语活力和效力,并在这一特殊语境中探讨科学传播亲和力构建的话语策略及重难点。新媒体科学传播亲和力的话语建构研究,以话语本身为解析对象,结合语言哲学中的“超语言学”和话语分析方法,从多样化视角展现亲和力的表现特征及受众对其的感知过程。亲和力与喜感、忧虑属于同类,都是基于假设存在的心理活动表征,呈现出言语亲和力和非言语亲和力两种状态。本研究将亲和力看作一种可被“建构”的客观存在,以话语建构作为假设性行为类型,把“建构”这个过程看作科学传播一种积极而动态的行为视角。借此,我们可以观察到科学传播行为与话语机制在亲和力生成过程中的点滴作用,并从抽象层面上预测和判断,亲和力的构建与语言之外是否存在着联系。

二、应用语域理论于报纸新闻报道的文体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应用语域理论于报纸新闻报道的文体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话语基调视角下报告文学特写类文本的汉译 ——以Newslore:Contemporary Folklore on the Internet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翻译项目介绍
第二部分 翻译稿
第三部分 翻译研究报告
    第1章 翻译项目介绍及分析
        1.1 翻译项目文本特征
        1.2 项目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语域理论
        2.1.1 语域的三个主要变量
        2.1.2 语域理论翻译研究
        2.2 话语基调与特写文本
        2.2.1 话语基调的三个主要变量
        2.2.2 话语基调翻译研究
    第3章 话语基调视角下特写类文本的翻译研究
        3.1 正式程度与翻译
        3.1.1 情态词语
        3.1.2 正式程度与音译
        3.1.3 正式程度与意译
        3.2 权力
        3.3 接触与翻译
        3.3.1 由语境引发的内涵扩大
        3.3.2. 接触与形式对等
        3.4 情感与翻译
        3.4.1. 情感决定的词义选择
        3.4.2. 情感与否定词的使用
        3.5 小结
    第4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动态系统理论视阈下新加坡普通水准华文会考构念及反拨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
    1.2 选题背景
        1.2.1 动态系统理论与应用语言学
        1.2.2 新加坡剑桥普通水准华文会考
    1.3 研究思路和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第2章 动态系统理论与语言测试反拨效应
    2.1 动态系统理论的阐释
        2.1.1 动态系统理论简介
        2.1.2 动态系统理论的基本观点
        2.1.3 动态系统理论的研究方法及原则
    2.2 动态系统与复杂科学
        2.2.1 复杂科学的研究及其发展
        2.2.2 主要复杂科学学派及其相关理论
        2.2.3 复杂动态系统的特征
    2.3 语言测试的反拨效应
        2.3.1 语言测试的内涵和属性
        2.3.2 语言测试、语言教学和语言教育
        2.3.3 语言测试反拨效应的概念界定
    2.4 关于反拨效应的研究
        2.4.1 反拨效应的研究内容
        2.4.2 反拨效应的理论研究回顾
        2.4.3 反拨效应的实证研究回顾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动态系统理论视阈下的反拨效应系统
    3.1 反拨效应系统的概念内涵
    3.2 反拨效应系统的特征
        3.2.1 反拨效应系统的开放性
        3.2.2 反拨效应系统的复杂性
        3.2.3 反拨效应系统的动态性
        3.2.4 反拨效应系统的非线性
    3.3 综合研究视角和分析方法
    3.4 反拨效应系统的主要研究内容
        3.4.1 反拨效应系统的功能
        3.4.2 反拨效应系统的结构
        3.4.3 反拨效应系统的功能、结构与环境
    3.5 反拨效应系统的环境
        3.5.1 反拨效应系统与环境
        3.5.2 反拨效应系统的环境范畴
        3.5.3 反拨效应系统的环境特点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反拨效应系统的研究框架
    4.1 反拨效应系统的基本架构
        4.1.1 反拨效应系统的架构解析
        4.1.2 反拨效应系统的基本架构模型
    4.2 反拨效应主集成系统
        4.2.1 基于测试使用的横向子集成系统
        4.2.2 基于决策制定的纵向子集成系统
        4.2.3 反拨效应主集成系统的框架模型
    4.3 反拨效应次集成系统
        4.3.1 反拨效应驱动次子集成系统
        4.3.2 反拨效应传动次子集成系统
        4.3.3 反拨效应动力次集成系统的框架模型
    4.4 反拨效应控制集成系统与系统主体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系统的演化环境
    5.1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系统的社会环境
        5.1.1 新加坡社会概况
        5.1.2 新加坡历史背景
        5.1.3 新加坡的语言生态环境
        5.1.4 新加坡社会文化特征
    5.2 新加坡教育概况
    5.3 新加坡语言测试与语言教育政策沿革
        5.3.1 英属海峡殖民地时期(1819-1942)
        5.3.2 二战后英属直辖殖民地时期(1946-1958)
        5.3.3 迈向自治与合并时期(1959-1964)
        5.3.4 以生存为导向的建国初期(1965-1978)
        5.3.5 以效率为导向的经济发展时期(1979-1996)
        5.3.6 以能力为导向的经济创新时期(1997-2011)
        5.3.7 以价值导向的经济全球化时期(2012-)
    5.4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系统的环境特征
    5.5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系统与环境的关系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系统功能与组成单元
    6.1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系统功能
        6.1.1 华文会考的特点和用途
        6.1.2 对测试使用的反拨功能
        6.1.3 对决策制定的反拨功能
    6.2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系统的组成单元
        6.2.1 主要组成单元的界定
        6.2.2 主要组成单元的介绍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主集成系统
    7.1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主集成系统的主体
        7.1.1 华文会考使用与主体分类
        7.1.2 教育决策类型对主体的影响
    7.2 主集成系统纵横交错的结构
    7.3 主集成系统多元复杂的关联
        7.3.1 以考生前途的社会援助为节点展开的反拨网络
        7.3.2 以教育决策的评估反馈为节点展开的反拨网络
        7.3.3 主集成系统的动态关联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的驱动次集成系统
    8.1 华文会考期望反拨效应系统的主体与驱动力
    8.2 华文会考期望反拨效应系统的期望模块
    8.3 华文会考的构念及构念理论
        8.3.1 交际语言能力和任务型测试
        8.3.2 认知理论与综合性测试
        8.3.3 华文会考与其他母语会考的一致性
    8.4 华文会考试卷的编制
        8.4.1 华文会考试卷的格式
        8.4.2 华文会考试卷一:写作
        8.4.3 华文会考试卷二:语文理解与运用
        8.4.4 华文会考试卷三:口试/听力理解
        8.4.5 华文会考试卷的编制期望
    8.5 本章小结
第9章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的传动次集成系统(一)
    9.1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系统的试运行
        9.1.1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系统试运行的流程
        9.1.2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系统试运行的机制
    9.2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系统测试质量传动模块的构成
        9.2.1 华文会考质量传动模块的工作概要
        9.2.2 华文会考质量传动模块的主体
    9.3 华文会考质量模块的效度因素
        9.3.1 基于华文会考形式和试卷内容的效度分析
        9.3.2 基于华文会考等级分数结果的效度分析
    9.4 华文会考质量模块的信度因素
        9.4.1 施测因素
        9.4.2 考生因素
        9.4.3 内容因素
        9.4.4 评分因素
    9.5 华文会考质量模块的动力传送机制
    9.6 本章小结
第10章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的传动次集成系统(二)
    10.1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系统语言教育传动模块的构成
        10.1.1 语言教育传动模块的工作概要
        10.1.2 语言教育传动模块的主体
    10.2 华文教学系统和华文会考系统的语言教育观
        10.2.1 华文教学系统和华文会考系统的语言观
        10.2.2 华文教学系统和华文会考系统的教育观
    10.3 华文备考教学系统的语言教育观
        10.3.1 基于语言观的熵增现象
        10.3.2 基于教育观的熵增现象
    10.4 华文备考教学系统与语言教育模块的传动情况
        10.4.1 华文备考教学系统的传动结构和动力类型
        10.4.2 利益矛盾传动力
        10.4.3 意图矛盾传动力
        10.4.4 客观矛盾传动力
        10.4.5 华文备考教学系统的传动过程
    10.5 语言教育模块的动力传送机制
    10.6 本章小结
第11章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的传动次集成系统(三)
    11.1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系统社会权重传动模块的构成
        11.1.1 社会权重传动模块的工作概要
        11.1.2 社会权重传动模块的主体
    11.2 教育决策风险传动子模块
        11.2.1 教育决策主体与风险影响力的生成
        11.2.2 教育决策的风险影响力类型和传动情况
    11.3 华文会考风险防控传动子模块
        11.3.1 华文会考风险的特点
        11.3.2 华文会考风险的担当主体
        11.3.3 风险防控力和再生风险影响力的生成
    11.4 社会权重模块风险传动情况
        11.4.1 学校风险共同体及其风险传动情况
        11.4.2 家庭风险共同体及其风险传动情况
    11.5 社会权重模块的风险传动机制
    11.6 本章小结
第12章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系统的研究总结
    12.1 关于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系统的运作机制
    12.2 关于如何促进华文会考正面反拨效应的建议
第13章 结论
    13.1 主要工作与结论
    13.2 主要创新点
    13.3 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媒体话语中语域转换造成的口译困难及其应对策略 ——“十一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模拟汉英同传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ABSTRACT
摘要
1. TASK DESCRIPTION
    1.1 Background of the Interpreting Task
    1.2 Nature and Features of the Interpreting Task
    1.3 Objectives of the Interpreting Task
2. PROCESS DESCIPTION
    2.1 Pre-task Preparation
        2.1.1 Collecting Background Information and Relevant Materials
        2.1.2 Preparing the Glossary
        2.1.3 Mock Interpreting Practice on Similar Materials
    2.2 The Interpreting Stage
    2.3 Post-task Activities
        2.3.1 Collecting Audiences' Feedback
        2.3.2 Task Reflection
3. DIFFICULTIES IN THE INTERPRETING PROCESS
    3.1 Definition of Register Shift
    3.2 Classification of the Difficulties Caused by Register Shift
        3.2.1 Difficulties Caused by Change of Field of Discourse
        3.2.2 Difficulties Caused by Change of Tenor of Discourse
        3.2.3 Difficulties Caused by Change of Mode of Discourse
4. COPING TACTICS FOR DIFFICULTIES IN REGISTER SHITY
    4.1 Register Theory and Its Three Variables
    4.2 Coping Tactics for the Difficulties Caused by Change of Field of Discourse
        4.2.1 Omission
        4.2.2 Addition
        4.2.3 Voice Conversion
    4.3 Coping Tactics for the Difficulties Caused by Change of Tenor of Discourse
        4.3.1 Reorganization
        4.3.2 Combination
        4.3.3 Omission
    4.4 Coping Tactics for the Difficulties Caused by Change of Mode of Discourse
        4.4.1 Omission
        4.4.2 Adaptation
        4.4.3 Literal interpretation
5. CONCLUSION
BIBLIOGRAPHY
Appendix Ⅰ: TRANSCRIPTION OF THE SOURCE AND TARGET TEXTS
Appendix Ⅱ: GLOSSARY
Appendix Ⅲ: A QUESTIONAIRE ON USER'S FEEDBACK

(4)语域理论视角下英汉硬新闻语篇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摘要
Chapter 1 Introduction
    1.1 Research Background
    1.2 Research Objective and Questions
    1.3 Research Significance
    1.4 Research Design
    1.5 Layout of the Thesis
Chapter 2 Literature Review
    2.1 Previous Studies on Register Theory
        2.1.1 Studies on Theoretical Aspect
        2.1.2 Studies on Application Aspect
    2.2 Previous Studies on Hard News
    2.3 Previous Studies on News Contrastive Analysis
Chapter 3 Theoretical Framework
    3.1 The Review on Register Theory
        3.1.1 Malinowski's View on the Context of Situation
        3.1.2 Firth's Development to the Context of Situation
        3.1.3 Halliday's View on Register Theory
    3.2 Register's Three Variables
        3.2.1 Field of Discourse
        3.2.2 Tenor of Discourse
        3.2.3 Mode of Discourse
    3.3 Three Metafunctions of SFL and Realization
        3.3.1 Transitivity System
        3.3.2 Mood System
        3.3.3 Modality System
        3.3.4 Thematic Structure
    3.4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gister's Three Variables and Text
    3.5 Conclusion
Chapter 4 The Analysis of English and Chinese Hard News
    4.1 The Analysis of Hard News' Register
    4.2 The Analysis of English and Chinese Hard News
        4.2.1 The Realization of Experiential Function
        4.2.2 The Realization of Interpersonal Function
        4.2.3 The Realization of Textual Function
    4.3 Conclusion
Chapter 5 Conclusion
    5.1 Major Findings of the Study
    5.2 Limitations of the Study
    5.3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Study
Bibliography
Acknowledgements
Appendix

(6)媒体微博的话语建构及其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媒体微博话语建构的原则
    第一节 话语建构的内部原则
        一、话语形式的规范性
        二、话语内容的准确性
        三、话语信息传播的有效性
    第二节 话语建构的外部原则
        一、话语构建中的社会性
        二、话语构建中的人文性
        三、话语构建中的时代性
    第三节 话语整体建构的内外部统一原则
第二章 媒体微博话语建构的策略
    第一节 话语选择的生动嵌入式策略
        一、生动嵌入式策略的表征
        二、生动嵌入式策略的实现途径与实例分析
    第二节 话语生成的海量便捷式策略
        一、海量便捷式策略的表征
        二、海量便捷式策略的实现途径与实例分析
    第三节 话语表现方式的互动共享策略
        一、互动共享策略的表征
        二、互动共享策略的实现途径与实例分析
第三章 媒体微博话语建构所产生的影响
    第一节 话语建构对媒介环境和传播平台的影响
        一、对媒介环境的冲击与依赖
        二、对传播平台的革新与提高
    第二节 话语建构下的不均衡传播
        一、传播中信息分布不均衡
        二、传播中受众结构不均衡
    第三节 话语建构引起的舆情新态势
        一、话语建构涉及舆情的控制
        二、话语建构关乎舆论的导向
第四章 媒体微博话语建构影响下的话语理解
    第一节 话语理解的构成
        一、话语理解的主体
        二、话语理解的客体
        三、话语理解的基础
    第二节 媒体微博对话语理解影响的表现
        一、在信息认知上的表现
        二、在信息反馈与评论上的表现
    第三节 媒体微博对话语理解影响的分析
        一、在影响下话语理解的优势
        二、在影响下话语理解的劣势
第五章 关于媒体微博话语建构与影响的思考
    第一节 话语建构过程中显现出的弊端和隐患
        一、消息生产反馈的“非专业化”
        二、信息评论互动的“民粹色彩”
        三、语言信息编辑中的“多样雷区”
    第二节 克服话语信息构建的内部障碍
    第三节 优化话语信息构建的外部环境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7)系统功能语言学视域下的中小学英语交际教学重建(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论
    1.1 选题的缘起、意义及价值
        1.1.1 选题的缘起
        1.1.2 选题的意义
        1.1.3 选题的价值
    1.2 研究背景
        1.2.1 研究交际教学的缘起
        1.2.2 有关交际教学的争议
        1.2.3 交际教学的理论及模式
    1.3 研究综述
        1.3.1 语境研究
        1.3.2 语篇研究
    1.4 相关概念诠释
        1.4.1 语言
        1.4.2 交际教学
    1.5 研究内容与框架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框架
    1.6 研究方法
2 中小学英语交际教学困境及改革
    2.1 当前交际困境
        2.1.1 概念的误解
        2.1.2 方法的误用
    2.2 成因分析
        2.2.1 方式因素
        2.2.2 其他因素
    2.3 英语课程改革:基于标准的分析
        2.3.1 课程标准的交际导向
        2.3.2 课程标准改革的导向分析
3 交际教学的语言学回归
    3.1 系统功能语言学
        3.1.1 系统观
        3.1.2 功能观
    3.2 系统功能语言学与交际教学
        3.2.1 系统观对交际语境的影响
        3.2.2 系统功能语言学与交际教学
    3.3 系统功能语言学与语境语篇
        3.3.1 概念由来
        3.3.2 相互关系
        3.3.3 语境语篇观下的交际教学
4 上下文语境下的语篇分析与语言能力培养
    4.1 上下文语境
    4.2 教学中的语篇要求
        4.2.1 课程标准中的语篇
        4.2.2 教材中的语篇
    4.3 语篇分析与语言能力
        4.3.1 主位结构
        4.3.2 信息结构
        4.3.3 衔接理论
        4.3.4 语篇测试
5 情景语境下的语域理论应用与思维能力培养
    5.1 情景语境
    5.2 语域理论
        5.2.1 概念分析
        5.2.2 教学改革中的理论需求分析
        5.2.3 英语教学现状分析
    5.3 语域理论实践与改革路径
        5.3.1 教学设计应用
        5.3.2 基于课例研究的语域分析
        5.3.3 教学评价改革
6 文化语境下的语篇体裁分析与文化意识培养
    6.1 文化语境
    6.2 语篇体裁
        6.2.1 语篇体裁结构潜势
        6.2.2 纲要式结构
    6.3 实践探索
        6.3.1 语篇体裁分析
        6.3.2 语篇体裁分析应用
        6.3.3 语篇比重分析
    6.4 语篇教学重建
        6.4.1 阅读教学中的语篇体裁分析
        6.4.2 写作教学中的语篇教学
7 重建交际:语境与中小学英语教学改革
    7.1 交际教学概念重建
        7.1.1 交际语言的社会属性回归
        7.1.2 交际语言的功能属性回归
    7.2 交际教学内容重建
    7.3 交际教学多层次语境建构
        7.3.1 传统交际教学:聚焦语言知识的落实
        7.3.2 自下而上语境建构的交际教学
        7.3.3 自上而下语境构建的交际教学
    7.4 基于意义推进的交际教学构建
    7.5 交际教学使用原则
        7.5.1 社会性原则
        7.5.2 有效性原则
        7.5.3 得体性原则
        7.5.4 跨文化交际原则
    7.6 交际教学中的语境特征
        7.6.1 语境的运动性
        7.6.2 语境的层级性
        7.6.3 语境的对应性
        7.6.4 语境的开放性
8 结语
参考文献

(9)法治新闻报道的语域视角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文献综述
语料情况
运用语域理论对法治新闻的分析
    1.从语场的角度对法治新闻的分析
        首先,作为语场的一部分,法治新闻的标题应当尽可能清晰准确地反映法治新闻的内容,体现法治新闻的主题。
        其次,法治新闻虽属于新闻报道,但其具有不同于常规新闻报道的特点。
    2.从语旨的角度对法治新闻的分析
    3.从语式的角度对法治新闻的分析
结语

(10)新媒体科学传播亲和力的话语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意义及缘起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话语、传播话语与科学传播话语的研究
        1.2.2 亲和力研究
    1.3 研究说明、创新之处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对象与技术路线
        1.3.2 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
        1.3.3 研究创新之处
第2章 话语亲和力在新媒体科学传播中的研究
    2.1 梅拉比安的亲和力研究
    2.2 话语亲和力的定义与来源
        2.2.1 亲和力的定义
        2.2.2 亲和力的来源
        2.2.3 话语亲和力的感知要素与表达指标
    2.3 科学传播中的话语亲和力特征与功能
        2.3.1 科学传播中的话语亲和力的特征
        2.3.2 科学传播中话语亲和力的功能效应
    2.4 科学传播中话语亲和力的测量与评价
    2.5 新媒体科学传播中的话语亲和力
        2.5.1 新媒体话语方式对亲和力构建的影响
        2.5.2 亲和力话语构建的重点:新媒体科学传播的思维转向
第3章 新媒体科学传播亲和力话语构建的理论基础
    3.1 语言哲学视角
        3.1.1 哈贝马斯话语伦理思想
        3.1.2 洪堡特话语思想与亲和力
        3.1.3 巴赫金话语理论与亲和力
        3.1.4 乔姆斯基语言思想与亲和力
    3.2 人本主义心理学视角
        3.2.1 马斯洛“需要层次论”中的亲和力参与
        3.2.2 罗杰斯“无条件积极尊重”论与亲和力创造
    3.3 传播学视角
        3.3.1 受众好奇与求知心理
        3.3.2 受众从众与求异心理
        3.3.3 受众移情与逆反心理
        3.3.4 小结:受众心理特征与话语技巧
第4章 新媒体科学传播中话语亲和力构建的现实需求
    4.1 科学传播利益共同体对话语亲和力的需求
        4.1.1 科学传播实践中的话语亲和力需求(问卷调研)
        4.1.2 科学共同体对话语亲和力的需求
        4.1.3 科普产业对话语亲和力的需求
    4.2 新媒体科学传播中话语亲和力构建的现实要求
        4.2.1 政策要求:具有亲和力的人文关怀
        4.2.2 受众要求:科学与受众关系的再定位
        4.2.3 利益要求:信息源驱动的科学传播
第5章 新媒体科学传播亲和力话语构建的案例研究
    5.1 互联网科学传播网站话语亲和力比较
        5.1.1 中外科学传播网站亲和力对比
        5.1.2 “国”与非“国”字号科学传播网站亲和力对比
    5.2 科学传播“标题党”与“微语体”的亲和力文本设计
        5.2.1 果壳网“标题党”的亲和力文本设计思路解析
        5.2.2 语境思维与亲和力的互联网文本设计
        5.2.3 科普微博中“微语言”的亲和力生成
    5.3 移动终端科学传播的话语亲和力
        5.3.1 手机书的科学传播话语亲和力
        5.3.2 手机科学传播在特定群体中的话语亲和力优势
    5.4 小结:新媒体科学传播的话语特征及亲和力表现
第6章 新媒体科学传播话语亲和力的构建的困难
    6.1 心理真实与理论真实的现实差异
    6.2 人文心智与科学头脑的交合难融
    6.3 话语要素与科学制约的复杂多变
        6.3.1 科学研究的“未完成态”对新媒体科学传播话语的影响
        6.3.2 科学逻辑与现实逻辑对新媒体科学传播亲和力构建的影响
    6.4 科学认知与表意情感的孤绝割裂
第7章 结论、思考及建议
    7.1 结论与余论
    7.2 思考与建议
    7.3 不足与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其他科研成果

四、应用语域理论于报纸新闻报道的文体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话语基调视角下报告文学特写类文本的汉译 ——以Newslore:Contemporary Folklore on the Internet为例[D]. 邹美杰.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9(02)
  • [2]动态系统理论视阈下新加坡普通水准华文会考构念及反拨效应研究[D]. 孙莉. 上海师范大学, 2018(08)
  • [3]媒体话语中语域转换造成的口译困难及其应对策略 ——“十一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模拟汉英同传报告[D]. 胡丹阳. 浙江工商大学, 2018(06)
  • [4]语域理论视角下英汉硬新闻语篇对比分析[D]. 吉敏. 济南大学, 2017(03)
  • [5]基于语料库的汉语科技语体分析[D]. 梅中伟. 华中师范大学, 2016
  • [6]媒体微博的话语建构及其影响研究[D]. 李宇哲. 云南师范大学, 2016(02)
  • [7]系统功能语言学视域下的中小学英语交际教学重建[D]. 邵艳红. 浙江大学, 2017(09)
  • [8]基于广东媒体语料库的中文报刊语码转换语域理论模式分析[J]. 陈倩,林伦伦,许竹君. 语言科学, 2016(01)
  • [9]法治新闻报道的语域视角分析[J]. 李雪. 陕西教育(高教), 2015(01)
  • [10]新媒体科学传播亲和力的话语建构研究[D]. 赵莉.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4(03)

标签:;  ;  ;  ;  

运用语域理论对报纸新闻报道进行文体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