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个性与评剧艺术的发展

文化个性与评剧艺术的发展

一、文化个性与评剧艺术的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张宗建[1](2020)在《鲁西南地方戏曲影响下的戏曲民俗版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戏曲和民俗版画是中国传统民众生活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两者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发生了诸多的文化交融与碰撞,多地的民俗版画生产中便出现了大量表现戏曲故事的画面,这种作品则多被称为“戏曲民俗版画”。作为一种将戏曲文化与木刻版印相结合的民间艺术,自明代出现萌芽以来,经过清代的发展,逐渐成为极受民众欢迎的民间美术形式之一。鲁西南地区自宋元以来便是戏曲文化的繁盛之地,当地戏曲剧种、剧目众多,戏曲表演在民众日常生活中占据了极为重要的位置。由此,地方戏曲自然地进入民间木刻版画艺人的视野,进而创造出大量表现戏曲内容的民俗图像。不过,与其他地区不同的是,鲁西南地区所生产的此类戏曲图像,并非为年节期间装点家居使用,而是具有明确的实用性与生活性特征。无论生产还是使用,都跨越了“年”的阈限性质,成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这也使本文的研究对象具有了文化功能上的特殊性。因此,本文使用“民俗版画”的概念视野,将其定义为“鲁西南戏曲民俗版画”,并通过对鲁西南地区地域文化生态与地方历史的梳理,还原鲁西南民俗版画的生存语境,进而对其中戏曲题材的出现与兴盛加以诠释。同时,鲁西南戏曲民俗版画在前人的学术研究中关注较少,仅有的研究也多围绕该地最具代表性的书本子民俗版画展开,很难完整的呈现这一民间艺术的完整面貌,这也使本研究具有了学术意义的稀缺性。笔者通过对近50个民俗版画作坊的田野考察及相关艺人、知情者的口述访谈,获取了大量珍贵的图像与口述资料。基于这些资料的充分利用,本文将尽可能的复原鲁西南戏曲民俗版画在历史上的空间分布与时间跨度,并重述它在中国民俗版画史中的重要位置,进而对这一被学界忽视的民俗版画产地进行学术补白。另外,本研究主要从“文化融合”“文化区”“文化时空交流”等研究视野着手,探析地方戏曲文化与文化融合现象对民俗版画生产所产生的重要影响,指出鲁西南地区作为诸多民俗版画产区的地理交界处,所生产的一般类别民俗版画都具有明显的多地文化融合样态,而地方戏曲则为鲁西南民俗版画的生产带来了关键的文化元素,在此显示出一种特殊的风貌。即其不光接受了邻近区域民俗版画的制作技艺,同时融汇整合了鲁西南地域内的重要民间文化事项——地方戏曲,从而产生出风格独具的艺术特色。两者共同构筑了民俗版画的共性与个性特征,成为鲁西南戏曲民俗版画得以存续的重要前提。可以说,鲁西南地区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与区域内特定的民俗生活样态,使鲁西南戏曲民俗版画的产生与存续既是必然,亦显偶然。邻近地区众多民俗版画产地的存在使该地出现木刻印刷技艺成为必然,这种必然凸显了民间文化的交流与扩散行为。而将戏曲故事作为最主要的表现对象,并将其融入民众日常的生活用品中,更是区域内不同文化事项间互为融合的偶然。那么,从空间与时间的双重角度考量,鲁西南戏曲民俗版画这一研究对象的产生与发展,便充分反映出民间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特性,成为解释民间文化自发交融整合现象的重要案例。这也正是本文选取该文化事项作为研究对象的重要原因。最后,本文提出鲁西南戏曲民俗版画通过文化的时空交流与融合所构建的“生活空间”与“鲁西南戏曲民俗版画文化区”的概念,进一步解释鲁西南地方戏曲、戏曲民俗版画以及鲁西南民众生活间的关联与互通,并呈现出其在当地文化生态链形成中的重要意义。将“文化区”“文化融合”等概念引入该研究不仅能够对鲁西南戏曲民俗版画的独特性与区域性加以阐释,同时也使本研究具有了更为深远的研究意义,进而对当下各类民间美术乃至民间文化事项文化类型划分、产地区域分类的科学性提供学术借鉴。最终以此重释文化融合、文化交流、文化秩序、文化生态链等元素对民间文化事项发展兴衰的重要影响。

裴赟飞[2](2020)在《曲润海剧作研究》文中指出曲润海是山西着名的剧作家,他的作品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改编的传统剧目,例如《富贵图》、《崔秀英》、《蝴蝶杯》等,还有一类是新编剧目,例如《宋丑子》、《刘胡兰》等。经过多年的创作,曲润海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戏剧语言和艺术风格,其多部作品在全国都获得过重要的奖项。文章将从“文化个性、身份责任与艺术理想”三个维度中试图分析曲润海的剧作及其理念。作为一名剧作家,曲润海有着极具地域特色的“山西印章”和文化渊源;作为一名文化官员,曲润海又兼具创新的戏曲宏观指导经验和规划理念。笔者通过分析曲润海的创作经历、剧作文本旨在探析曲润海的戏曲理念流变——他和他的剧作从某种程度来说,对于晋剧乃至中国戏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当戏曲文本超脱本体之时,借助文化反思,从而反过来影响和创新戏剧戏曲的文本创作。第一章:从曲润海的生平经历、创作经历试图分析曲润海与戏曲艺术的渊源,在个性的记忆中找到其艺术创作的痕迹。第二章:探析曲润海“改编戏”的创作特点,从《富贵图》到《崔秀英》,改编戏俨然成为了曲润海的标签,他也迎来自己在戏曲改编上的高峰时刻。第三章:从曲润海剧作的理念流变、题材视野、主题聚焦中挖掘曲润海综合的艺术理念和戏曲意识。第四章:在“守望”中坚守文化,在政策之下寻求改革,曲润海不仅通过作品表达了对于戏曲创作的时代体验,也在以身作则,担起文化担子,在坚守文化自信之时,突围戏曲艺术,改革戏曲艺术。

洪运湦[3](2020)在《城市中的戏曲活动 ——沈阳民间评剧剧团的田野调查》文中研究指明中国的戏曲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与中国的市民阶层和城市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评剧作为其中具有代表性、影响力较大的地方剧种,其形成与发展都与沈阳这座城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然而由于流行文化的冲击和现代都市生活的快节奏变化,当前,在包括沈阳在内的大部分城市中,戏曲艺术早已失去了曾经的主流地位。长期以来,有关戏曲剧团的研究主要局限于农村和乡镇。本文以当前活跃在沈阳的民间评剧剧团作为研究对象,正文共分为四章。首章着眼于历史梳理,介绍了评剧在沈阳的传播发展和沈阳民间评剧剧团的发展历程。第二章中进一步界定了本文研究对象的具体范围,描摹了当前沈阳民间评剧剧团的整体概况,并根据组建和管理方式的不同将其划分为四种类型,各选取了其中的典型个案逐一展开分析。第三章以剧团的演出活动为核心,按照演出的组织、舞台的呈现和观众与市场三个板块,归纳总结了沈阳民间评剧剧团的运营模式,分析了其演出的艺术特点,并探究了观众和市场背后的深层联系。在第四章中主要论述了当前沈阳民间评剧剧团的一些新特点,并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分析民间戏曲剧团对推动戏曲传承发展的重要作用。本文立足于城市的文化空间,从艺术人类学的视角出发,通过田野调查等手段,采用艺术民族志的研究范式对沈阳民间评剧剧团的生存和发展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意图展示传统戏曲在现代都市中真实的生存现状,并探究其在城市文化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

李淑静[4](2019)在《评剧艺术的传承与创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评剧不仅被纳入到唐山三宝当中,是中国北方极具影响力以及艺术魅力的地方戏曲,还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如何对评剧艺术进行传承保护,促使其与时俱进,成为了目前发展民族传统艺术必须要关注的问题。在如今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对于现在新颖的事物有着更高的青睐度,而对于评剧这样的传统艺术则表现出了兴趣不高的情况,导致评剧艺术的接受度以及发展程度不够理想。在全新背景之下,必须助力评剧艺术走出发展中的困境,在传承和创新方面加大探索研究力度。

宁静[5](2019)在《基于地域文化的滦河文化公园改造设计》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城市建设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造成“千城一面”的现象,城市景观和风格日趋一致,地域性逐渐消失,给城市地域文化保护和传承、城市地域特色的塑造造成了很大压力。地域文化公园是城市地域特色的重要载体,是城市归属感的重要来源,对地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具有重要作用。但随着城市土地的日渐稀缺,城市新公园的营造举步维艰。因此,基于地域文化对现有老城市公园的改造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采用案例分析、实地调查、规划设计等方法,梳理地域文化的研究现状和相关进展,总结地域文化表达手法,将地域文化融入到滦河文化公园改造规划设计中。为了实现地域文化传承和展示,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案例分析:本文首先通过理论研究,概括地域文化研究背景,总结国内外地域文化研究概况、相关概念和理论,归纳地域文化公园中应用的改造手段和方法。基于理论研究,分析和研究南湖城市中央公园、都江堰水文化广场、鲁迅公园、广州文化公园、滦州市中山公园5个案例,总结案例中应用的地域文化表现形式和手法,借以应用到滦河文化公园的改造中。(2)现状与存在问题:基于理论研究和案例研究分析,对滦河文化公园基础资料即地理位置、自然特征、地域文化形式进行分析,调查滦河文化在滦州市现有园林中的应用形式和手法,分析公园概况和场地现状,总结现状存在的问题。(3)改造设计:结合场地现状和现实需求,确定滦河文化公园改造设计的目标定位、依据和原则,以“发掘地域文化、弘扬历史文化、繁荣现代文化”为理念对滦河文化公园进行整体改造,形成“一心、两轴、两环、八区、多景点”的空间结构布局形式,改造为主入口景区、文化娱乐区、儿童活动区、文化展示区、体育健身区、观光旅游区、安静休息区和老人活动区八大功能分区,完善结构布局、功能分区、交通流线、地形竖向的总体改造,完成各功能分区和景观节点的改造设计,对铺装、驳岸、建筑物、小品、服务设施等依据现状进行改造,计算经济技术指标,通过滦河文化公园的改造构建一个以文化展示、交流和娱乐为核心的城市地域文化公园。

张甜甜[6](2019)在《戏剧综合范式在幼儿园大班地方戏曲教育中的应用 ——以评剧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地方戏曲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幼儿园已经进行了开发利用地方戏曲资源的实践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幼儿园地方戏曲教育仍广泛存在许多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者为增强地方戏曲教育与儿童发展的适宜性,将戏剧综合范式应用于幼儿园地方戏曲教育,开始了行动研究的探索。本文所及的戏剧综合范式是指围绕儿童戏剧经验的建构而生发的戏剧的、艺术的、学科的、多层次的戏剧教育范式。研究者以行动研究为主要研究方法,与一所具有评剧教育经验的幼儿园合作,在该园原有实践的基础上,选取评剧中的适宜元素,采用戏剧综合范式,设计了“戏剧游戏——戏剧工作坊——戏剧主题活动”三个阶段的活动方案,实现幼儿戏剧经验“由戏剧表达到戏剧创作再到戏剧表演”的叠加式积累。在行动研究螺旋上升的过程中,不断地修正戏剧综合范式应用于幼儿园地方戏曲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在研究结果与讨论部分,笔者对戏剧综合范式在幼儿园大班评剧教育活动中应用的基本步骤、具体策略、实施效果做了较为详尽的分析,并进一步探讨了戏剧综合范式对幼儿园地方戏曲教育的价值,提出了相关建议,以期为幼儿园开展地方戏曲教育提供新的视角和实践参考。

邵振奇[7](2017)在《盘整与辨正:戏曲电视栏目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传播学的角度看,迄今为止,人类传播的活动可以区分为口语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和电子传播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并非各种媒介依次取代,而是依次叠加的过程。戏曲的传播也契合着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经历了原始口耳相传的亲身传播→→多种方式的单面传播→→一种方式兼容多面传播的三个阶段。电视的出现,使戏曲在同一平台上的多面传播成为可能。电视以其强大的传播和感召效应和无远弗届的影响力,极大拓展了戏曲的受众群体,顺应了观众由剧场到家庭的观演方式的变化。栏目化使戏曲电视节目的编排和播出告别了杂乱无章的局面,不仅是电视编排形式上的革新,也是戏曲电视节目在制作观念、管理模式、传播策略上对电视生态演进的主动适应,是戏曲电视持续深化发展最重要、最突出的标志。它集合了剧场型、知识型、综艺型和真人秀等形式于一身,熔戏曲欣赏、信息传播、知识普及、休闲娱乐等功能于一“炉”,具有高度的灵活性、综合性、参与性,加之在固定的时间和频道播出,使观众的收视习惯得以养成,已然成为戏曲传播最好的平台之一。本文的研究按照“面向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线索展开。在“面向问题”层面,主要以纵向、横向两种视角,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分别进行动态考察和分类观照。梳理戏曲与电视联姻的流变轨迹可见,二者的结缘以电视的主动示好为始,历经初创(1958-1965年)、停滞和复苏(1966-1978年)、迅速成长(1979-1995年)和持续深化(1996年至今)四个阶段,二者结合更加自然,互动更加密切,合作走向深入。上世纪70年代末至今,戏曲电视栏目历经萌芽期(1978—1987年)、发展期(1988—1995年)、繁荣期(1996—2003年)、转型重塑期(2004年至今)四个时期。从“戏曲唱段,我播你看”的单一形式,到“多元共荣,采撷众华”的繁华景象,戏曲电视栏目完成了专题化→→板块化→→综艺化→→娱乐化→→竞技化过渡,分众化、品牌化理念愈加深化,参与性日渐凸显,栏目的形式及内容亦趋向多元。在近40年的发展历程中,戏曲电视栏目始终以极强的包容性和适应性,不断汲取其他艺术的养分,并尝试与新的栏目形式结合,使古老的戏曲艺术焕发新的生机,更使戏曲栏目成为中国生命力最长的电视文艺形式之一。当前,戏曲栏目面临巨大的冲击和挑战,新办栏目数量锐减,老牌栏目停办取消,播出时间一改再改,戏曲电视栏目的主创人员在困难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以多变的姿态迎难而上,使戏曲栏目进入了转型重塑的新时期。从“现实”层面,主要对当前开办的戏曲电视栏目进行分类观照。本文从电视类型化的意义出发,运用“使用与满足”理论,认为类型应成为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共同遵守的“契约”,同类栏目应体现出相似的文化价值,满足观众特定的需要,引导观众选择。本乎此,戏曲电视栏目可分为剧场型、知识型、综艺型、真人秀四大类型。在此基础上,对各类型栏目进行了概念释义,对每一类型所包含的具体栏目形态进行细分,从媒体、时间、地理三个方面考察其分布情况,并归纳出各自的局限和问题。在“分析问题”层面,本文力图紧扣观众的审美需求和倾向,以发放问卷的形式,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对1004位观众进行了调查。对观众接触戏曲的渠道、收视行为、形式及内容倾向以及收视评价进行了统计与分析,并通过交叉分析,进一步探究不同年龄、文化程度、居住地观众的收视差异。调查发现,总体上中年以上群体对戏曲的忠诚度更高,青少年群体则普遍远离。对于接触戏曲的渠道,不同类型的受众选择差异明显,而电视、广播构成各类型受众接触戏曲的主要渠道。在收视行为方面,尽管戏曲栏目的现实受众群体庞大,但忠实受众数量偏少,总体收视状况不容乐观,其中青少年、高学历者、城市居民的收视热度更低。在形式及内容倾向上,戏曲剧场、竞赛类栏目受众群稳定,但局限性较强;戏曲教学、访谈、新闻专题类栏目备受冷落,生存空间已十分有限;而戏曲真人秀异军突起,成为戏曲电视栏目发展新的增长点。从观众对现有戏曲栏目的评价上看,整体满意度不高,“众口难调”矛盾突出;老牌栏目中,有些已进入衰退期,而以《梨园春》为代表的若干栏目收视神话仍在延续;此外,有些新兴栏目受到肯定,说明创新求变,争取年轻观众和高学历观众是当前戏曲栏目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在“解决问题”层面,本文首先以受众调查的结论为依据,以当前此类栏目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瓶颈与问题为导向,在论述当前文化语境对戏曲电视栏目深刻影响的基础上,力求以理性、客观的态度对此类栏目的发展定位与走向进行观照,并以传播要素为基本线索,从观念、受众、内容等方面展开论析,试图解答戏曲电视栏目的定位问题。在认识上,戏曲栏目的主创人员应将大众文化与传统文化紧密联系,加强彼此的选择、介入、交流、融合,挖掘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站在大众的立场和角度,以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使栏目“从大众中来,到大众中去”,既要正视大众文化的旺盛生命力和积极意义,又要提防和抵制其对传统文化艺术的消解和冲击,在承认大众文化合理的感性欲望基础上,唤醒人们对戏曲的审美自觉,最终实现审美超越。一方面,要使栏目具有共性特征,坚守本土化的品质、平民化的品位、人文化的品格;另一方面,要以目标观众为中心,进行受众细分,围绕“传统韵味”、“时代特征”、“地方特色”、“娱乐本位”、“多元融合”等方面进行内容定位,满足不同观众的收视需求,从而巩固忠实受众,培养流动受众,挖掘潜在受众。在具体的操作层面,本文从策划、主持、包装等方面提出了建议。本文以为,戏曲栏目应在主题策划、特别策划和系列策划三个方面大做文章,在精心策划的基础上,加以“动态与常态”的改版,不断调整板块、改进环节、增加元素,使栏目历久弥新、长盛不衰,时刻带给观众以强烈的新鲜感。同时,还应突破固有的传播模式,实现跨区域合作、跨文化传播、多媒体联袂,最大限度地拓展受众群体。主持人是电视栏目重要的品牌,应在形象气质、言语方式、文化内涵方面与栏目契合。戏曲栏目的主持人可分为表演型、平民型、专家型三种,媒体可拓展来源,广纳英才,并大胆启用跨界主持人,主持人则要不断完善素养,提升技能,以寻求延展与超越,延长其主持生涯。此外,戏曲栏目还必须在外在包装上多动心思,通过对栏目名称、形象标志、宣传口号,以及片头、片尾、片花等的设计和包装,使栏目达到特色鲜明、深入人心、内外兼修、相得益彰的良好效果。本文还对戏曲电视栏目与新媒体的整合与互动进行了展望。与传统的电视媒体相比,内容的“海量”和形式的“多样”构成了新媒体传播的显着特征和重要优势;移动终端,尤其是手机、IPAD等“带体温的媒体”,弥合了戏曲欣赏特性和受众审美习惯之间的裂痕,极大地拓展了观众的收视时空;而欣赏方式的交互性更是打破了传受者之间的界限,带来信息获取方式的变革,培养了观众超链阅读的逻辑思维方式和理念,这一切都为戏曲栏目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当前,加强媒介融合,实现多屏联动,应是戏曲电视栏目与新媒体整合与互动的有效手段。

李天一[8](2017)在《吉剧音乐动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吉剧是以二人转为母体,结合东北民族民间艺术,发展而成的代表吉林省文化特色的地方剧种。其建立之初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解决吉林省没有代表性剧种的问题。吉剧发展至今历经起伏,有过繁荣也有过萧条,但就目前来看,吉剧并没有成为受众较广的代表性剧种,甚至吉林省当地群众,对吉剧闻所未闻的也不在少数。面对如此情况,吉剧应当如何发展,怎样提高吉剧的文化识别度,已成为当下研究者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对吉剧音乐本体进行动态分析,既对当下吉剧音乐存在样态的总体特性进行归纳总结,又以不同历史时期吉剧音乐发展情况为脉络,探究其不同时段吉剧音乐变化发展的主要特征。从共时性和历时性两个维度,对吉剧音乐存在和发展的内在特性进行动态性的分析阐述,结合吉剧艺术当下的尴尬境遇,从吉剧的音乐本体中找寻吉剧发展缓慢、艰难的主要原因,并对其剧种建设提出理论设想。本论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别从吉剧音乐的历史分期、吉剧音乐本体及伴奏乐器三个方面,对吉剧音乐的整体状况进行概述,为下文研究做铺垫;第二部分则是以共时性的角度,对吉剧音乐当下总体特征进行分析总结,分别对吉剧音乐的旋律构成特性和节奏组合特性进行详细论述,得出当下吉剧音乐所呈现的普遍性特征;第三部分是从历时性角度对吉剧音乐的本体创作发展变化进行分析,以第一部分划分的历史分期为依据,探究不同历史阶段,吉剧编创性剧目音乐发展情况,以及在发展过程中与母体二人转的分离性对比;第四部分的第一节与第二节所述内容主要是针对第二部分与第三部分的研究,从音乐本体角度探究吉剧音乐的发展弊端;第五部分则是以企业经营理念中的CIS战略系统为借鉴,为吉剧艺术的建设发展之路提出合理化建议。

刘巍巍[9](2016)在《试论评剧艺术的传承与创新》文中研究指明评剧是我国北方地区的一种地方戏,1910年前后形成于河北唐山(1910-1923),被称为唐山落子;发展于沈阳(1923-1935),被称为奉天落子;1935年始称评剧。评剧在东北、华北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经历了百年的发展,成就了一批优秀的评剧表演艺术家,如成兆才、白玉霜、新凤霞等;形成了一大批脍炙人口的经典剧目,如《玉堂春》《花为媒》等,经典唱段流传至今,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该剧种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曾为普及普通话作出了一定贡献。

张红武,宋小杰[10](2015)在《评剧艺术的文化生态涵养与保护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是我们的根脉和灵魂。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戏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极具代表性的形态,以其生动形象的艺术形式,唱念做打的表现样式,舞台演艺为本的艺术样态,成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河北曾经流行和正在流行的剧种有47个,涌现出包括

二、文化个性与评剧艺术的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文化个性与评剧艺术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鲁西南地方戏曲影响下的戏曲民俗版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鲁西南地区概念的界定
        1.2.2 民俗版画概念的界定
        1.2.3 鲁西南戏曲民俗版画概念的界定
        1.2.4 相关地方民俗词汇的概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评述
        1.3.2 国外研究现状评述
    1.4 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
    1.5 主要创新之处
    1.6 基本思路与方法
    1.7 论文主要框架图
第2章 鲁西南地区的文化生态与民俗版画呈现
    2.1 鲁西南地区的地域文化生态
        2.1.1 鲁西南地区的自然环境
        2.1.2 鲁西南地区的历史文化变迁
        2.1.3 民俗版画与鲁西南民众日常生活
    2.2 鲁西南民俗版画的发展历程与地理分布
        2.2.1 萌生期:鲁西南民俗版画的产生推论
        2.2.2 兴盛期:清末民国的重要地域文化事项
        2.2.3 转型期:冀鲁豫边区的新年画改造运动
        2.2.4 衰落期:20 世纪中期以来的发展式微
        2.2.5 鲁西南民俗版画的主要地理分布
    2.3 鲁西南民俗版画的内容与形式
        2.3.1 生活类民俗版画
        2.3.2 仪式类民俗版画
        2.3.3 神只类民俗版画
    2.4 鲁西南民俗版画的制作技艺及对图像的影响
        2.4.1 主要材料及工具
        2.4.2 基本制作技艺及场所
        2.4.3 材料工具及制作技艺对图像呈现的影响
第3章 地方戏曲与鲁西南戏曲民俗版画图像的生成
    3.1 鲁西南地方戏曲与民间生活
        3.1.1 鲁西南地方戏曲概述
        3.1.2 相关剧种及其文化特征
        3.1.3 鲁西南地方戏曲展演的空间与场所
        3.1.4 地方戏曲对鲁西南民间生活的影响
    3.2 鲁西南戏曲民俗版画对地方戏曲的接受与呈现
        3.2.1 戏曲文化传播与戏曲民俗版画
        3.2.2 戏曲民俗版画呈现的载体
        3.2.3 鲁西南民俗版画对地方戏曲的接受及影响
    3.3 鲁西南戏曲民俗版画的图像阐释
        3.3.1 鲁西南戏曲民俗版画的表现题材
        3.3.2 鲁西南戏曲民俗版画的造型
        3.3.3 鲁西南戏曲民俗版画的构图
        3.3.4 鲁西南戏曲民俗版画的色彩呈现
        3.3.5 鲁西南戏曲民俗版画的文本重构
    3.4 鲁西南及邻近地域戏曲民俗版画的图像比较
        3.4.1 区域内不同画店的图像比较及其融合影响考论
        3.4.2 与豫北地区戏曲民俗版画的图像比较
        3.4.3 与河南朱仙镇戏曲民俗版画的图像比较
        3.4.4 与山东杨家埠戏曲民俗版画的图像比较
        3.4.5 与临汾地区戏曲民俗版画的图像比较
        3.4.6 多地图像元素的比较与分析
第4章 鲁西南戏曲民俗版画流传的生活空间与文化融合
    4.1 鲁西南戏曲民俗版画流传的生活空间
        4.1.1 私人空间:功能语境下的书本子民俗版画
        4.1.2 特定空间:仪式语境下的罩方画
        4.1.3 营作空间:戏曲民俗版画的制作与销售空间
    4.2 鲁西南戏曲民俗版画的文化融合
        4.2.1 民间文化融合的效度及鲁西南戏曲民俗版画的反应
        4.2.2 鲁西南戏曲民俗版画文化区的形成
        4.2.3 鲁西南地方戏曲文化区与戏曲民俗版画文化区的重合及错位
    4.3 当代生活交流方式的改变与戏曲民俗版画的式微
        4.3.1 社会转型对民间文化秩序与生活交流方式的影响
        4.3.2 文化媒介的转变:鲁西南戏曲民俗版画文化区的弱化
        4.3.3 文化生态链的断裂:鲁西南戏曲民俗版画的当代式微
第5章 民间文化的时空交流与戏曲民俗版画
    5.1 戏曲民俗版画生发的文化基础
        5.1.1 共性:民间文化语境下的戏曲民俗版画形塑
        5.1.2 个性:文化区视野下的戏曲民俗版画独特呈现
    5.2 戏曲民俗版画生发过程中的文化交流与整合
        5.2.1 民间文化的交流与扩散
        5.2.2 戏曲民俗版画的时空交流与扩散
        5.2.3 戏曲民俗版画与地域文化的整合
    5.3 戏曲与戏曲民俗版画的时空交流及其作用
        5.3.1 戏曲文化与民间视觉艺术的文化融合
        5.3.2 文化区视野下戏曲与戏曲民俗版画的时空交流
        5.3.3 作为标志性文化的地方戏曲在区域文化中的统领作用
    5.4 “非遗”保护视野下的戏曲民俗版画
        5.4.1 当代文化语境下戏曲民俗版画的特殊性
        5.4.2 戏曲民俗版画传承在“非遗”时代出现的相关问题
        5.4.3 “非遗”视野下的戏曲民俗版画传承与保护路径探析
结语
附录A:鲁西南戏曲民俗版画部分图录辑选
附录B:鲁西南民俗版画艺人录
附录C:鲁西南地区相关方言称谓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2)曲润海剧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来源
    二、课题的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四、课题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第一章 曲润海的生平及创作阶段
    第一节 初期:从文学评论到戏剧评论
    第二节 发展:从戏剧评论到戏剧创作
    第三节 确立:从戏剧改编到戏剧创新
第二章 曲润海改编剧作的理论依据及创作方法
    第一节 改编方针及戏曲理论的支撑
    第二节 改编原则及故事结构方法的确立
    第三节 改编剧《富贵图》的衍变及其创新性
第三章 曲润海剧作的艺术特色
    第一节 平民化的主题思想
    第二节 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第三节 本土化的艺术选择
第四章 曲润海的戏曲探索及责任担当
    第一节 曲润海关于戏曲艺术的新探索
    第二节 曲润海对于戏曲艺术的责任担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城市中的戏曲活动 ——沈阳民间评剧剧团的田野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
    第二节 研究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有关评剧艺术和评剧剧团的研究
        二、有关其他剧种戏曲剧团和城市戏曲活动的研究
        三、艺术人类学视域下的其他研究
第一章 沈阳地区评剧剧团的历史沿革
    第一节 “落子七大班社”与大观茶园
    第二节 专业剧团公有化与民间活动体制化
    第三节 逆境与重生
第二章 沈阳民间评剧剧团的发展现状
    第一节 关于民间评剧剧团的界定
    第二节 沈阳民间评剧剧团的基本概况
    第三节 代表性个案分析
        一、沈阳大威评剧团
        二、沈阳市文化宫评剧团
        三、北市场演艺协会评剧一团
        四、沈阳市九畹奉天落子剧团
第三章 沈阳民间评剧剧团的演出分析
    第一节 演出的组织
        一、确定剧目
        二、分配角色
        三、联系演出
    第二节 舞台的呈现
        一、“生书熟戏”的韵味美
        二、刻画传承的仪式美
        三、与时俱进的生活美
    第三节 观众与市场
第四章 城市民间戏曲活动的新思考
    第一节 网络时代下传统艺术的新机遇
    第二节 城市文化空间下戏曲艺术的活态传承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4)评剧艺术的传承与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一、积极发挥学校优势,做好评剧在学生群体的推广
二、有效利用剧团资源,充分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
三、树立良好创新意识,真正做到传承基础上的创新

(5)基于地域文化的滦河文化公园改造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3.1 国外研究概述
        1.3.2 国内研究概述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2 地域文化公园理论概述
    2.1 地域文化公园改造相关理论
        2.1.1 有机更新理论
        2.1.2 批判的地域主义理论
        2.1.3 文脉延续理论
        2.1.4 场所精神理论
    2.2 地域文化公园改造手段
        2.2.1 全部改造
        2.2.2 局部改造
        2.2.3 恢复
        2.2.4 扩建
    2.3 地域文化公园改造方法
        2.3.1 基础资料分析
        2.3.2 地域文化表达手法
        2.3.3 地域文化表达载体
3 相关案例分析
    3.1 南湖城市中央生态公园
        3.1.1 项目概况
        3.1.2 设计思路
        3.1.3 思路借鉴
    3.2 都江堰水文化广场
        3.2.1 项目概况
        3.2.2 设计思路
        3.2.3 思路借鉴
    3.3 广州文化公园
        3.3.1 项目概况
        3.3.2 设计思路
        3.3.3 思路借鉴
    3.4 鲁迅公园
        3.4.1 项目概况
        3.4.2 设计思路
        3.4.3 思路借鉴
    3.5 滦州市中山公园
        3.5.1 项目概况
        3.5.2 设计思路
        3.5.3 思路借鉴
4 滦河文化公园区域概况及现状分析
    4.1 区域概况
        4.1.1 地理位置
        4.1.2 自然特征
        4.1.3 滦河地域文化形式
    4.2 滦河文化在园林景观中的体现
    4.3 现状及存在问题
        4.3.1 公园概况
        4.3.2 场地现状
5 滦河文化公园提升改造设计
    5.1 设计目标定位、依据及原则
        5.1.1 设计目标定位
        5.1.2 设计依据
        5.1.3 设计原则
    5.2 总体改造
        5.2.1 结构布局
        5.2.2 功能分区
        5.2.3 道路系统
        5.2.4 地形竖向
    5.3 景观节点改造设计
        5.3.1 主入口景区
        5.3.2 文化娱乐区
        5.3.3 儿童活动区
        5.3.4 文化展示区
        5.3.5 体育健身区
        5.3.6 观光游览区
        5.3.7 安静休息区
        5.3.8 老人活动区
    5.4 植物景观改造
        5.4.1 整体规划思路
        5.4.2 植物改造手段
        5.4.3 植物配置
    5.5 专项改造设计
        5.5.1 铺装
        5.5.2 驳岸
        5.5.3 建筑及小品
        5.5.4 服务设施
    5.6 经济技术指标
6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致谢

(6)戏剧综合范式在幼儿园大班地方戏曲教育中的应用 ——以评剧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问题提出
        1. 外来文化侵袭背景下,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凸显
        2. 幼儿园教育本土化的现实需求
        3. 地方戏曲的特性使其可以成为幼儿园本土化教育资源
        4. 现有的幼儿园地方戏曲教育存在诸多不足
        5. 儿童戏剧教育对于幼儿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二) 研究意义
        1. 理论意义
        2. 实践意义
    (三) 概念界定
        1. 戏剧综合范式
        2. 幼儿园地方戏曲教育
        3. 评剧
    (四) 文献综述
        1. 儿童戏剧教育的相关研究
        2. 有关幼儿园地方戏曲教育活动的研究
一、行动研究设计
    (一) 研究背景
        1. 研究场域
        2. 研究对象
        3. 研究者
        4. 合作者
    (二) 研究方法与研究步骤
        1. 研究方法
        2. 研究步骤
    (三) 研究资料的收集与编码
        1. 研究资料的收集
        2. 研究资料的编码
二、行动研究前的准备
    (一) 对S幼儿园评剧教育现状的诊断
        1. 评剧对幼儿教育的价值分析
        2. S幼儿园评剧教育现状
        3. S幼儿园评剧教育现状中的突出问题及原因分析
    (二) 活动方案的制定
三、行动研究的循环实践和反思
    (一) 戏剧游戏中的评剧教育——由戏剧表达开始
        1. 初始活动方案
        2. 活动的实施及反思
        3. 活动方案的调整
        4. 活动的再实施与再反思
    (二) 戏剧工作坊中的评剧教育——戏剧表达与戏剧创作
        1. 初始活动方案
        2. 活动的实施及反思
        3. 活动方案的调整
        4. 活动的再实施与再反思
    (三) 戏剧主题活动中的评剧教育——戏剧表达、戏剧创作与戏剧表演
        1. 初始活动方案
        2. 活动的实施及反思
        3. 方案的调整
        4. 活动的再实施与再反思
四、行动研究总结
    (一) 戏剧综合范式在幼儿园大班评剧教育活动中应用的基本步骤:戏剧游戏——戏剧工作坊——戏剧主题活动
        1. 戏剧游戏——由戏剧表达开始
        2. 戏剧工作坊——在戏剧表达的基础上进行戏剧创作
        3. 戏剧主题活动——在戏剧表达、戏剧创作的基础上进行戏剧表演
    (二) 戏剧综合范式在幼儿园大班评剧教育活动中应用的具体策略
        1. 目标制定
        2. 内容选择
        3. 活动形式
    (三) 戏剧综合范式在幼儿园大班评剧教育活动中应用的实施效果
        1. 幼儿的发展
        2. 教师的发展
        3. 课程的发展
        4. 文化的传承
结论与建议
    (一) 结论
        1. 戏剧综合范式在地方戏曲教育中的应用令幼儿更加自主、富有创造性地发展
        2. 戏剧综合范式的应用有利于调动教师参与地方戏曲教育的积极性
    (二) 建议
        1. 转变地方戏曲教育理念,提高教师戏剧教育理论素养
        2. 整体设计和具体教育活动设计注重循序渐进
        3. 以幼儿现有生活经验为基础选择活动内容
        4. 活动实施注重活动的过程性和幼儿的自主性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大班幼儿园戏剧综合活动执教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二: 活动观察表
附录三: 研讨记录
致谢

(7)盘整与辨正:戏曲电视栏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二、相关概念的厘清与界定
    三、研究现状综述
    四、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戏曲电视栏目的流变及特征
    第一节 戏曲与电视的联姻与互动
        一、初创阶段(1958-1965年)
        二、停滞和复苏阶段(1966-1978年)
        三、迅速成长阶段(1979-1995年)
        四、持续深化阶段(1996年至今)
    第二节 戏曲电视栏目的发展历程及观念衍变
        一、萌芽期(1978—1987年):摸索、尝试,形式单一
        二、发展期(1988—1995年):灵活、分众,注重参与
        三、繁荣期(1996—2003年):娱乐、竞技,打造品牌
        四、转型重塑期(2004年至今):创新、求变,期待突围
    第三节 戏曲电视栏目的特征
        一、固定性
        二、综合性
        三、参与性
第二章 戏曲电视栏目的分类及问题
    第一节 戏曲剧场型
        一、戏曲剧场型栏目的定义
        二、戏曲剧场型栏目的分布情况
        三、戏曲剧场型栏目的构成元素
        四、戏曲剧场型栏目的局限与问题
    第二节 戏曲知识型
        一、戏曲知识型栏目的定义
        二、戏曲知识型栏目的分类
        三、戏曲知识型栏目的局限与问题
    第三节 戏曲综艺型
        一、戏曲综艺型栏目的定义
        二、戏曲综艺型栏目的元素
        三、综艺型栏目的局限与问题
    第四节 戏曲电视栏目新类型——真人秀
        一、戏曲真人秀栏目概述
        二、戏曲真人秀栏目的构成元素
        三、戏曲真人秀的文化坚守与传播效应
        四、戏曲真人秀栏目的局限与问题
第三章 戏曲电视栏目的受众调查与收视分析
    第一节 调查过程及样本情况
    第二节 受众接触戏曲的渠道分析
        一、问卷的设计及拟解决的问题
        二、总体情况分析
        三、不同年龄受众接触戏曲渠道的差异分析
        四、不同文化程度受众接触戏曲渠道的差异分析
        五、不同居住地受众接触戏曲渠道的差异分析
        六、结论及启示
    第三节 戏曲电视栏目观众的收视行为分析
        一、问卷设计及拟解决的问题
        二、戏曲电视栏目的到达率
        三、观众对戏曲电视栏目的收视热度分析
        四、观众收看戏曲电视栏目的动机分析
        五、观众收看戏曲电视栏目的时段分析
        六、结论及启示
    第四节 观众收看戏曲电视栏目的形式及内容倾向分析
        一、问题设计及拟解决的问题
        二、总体情况分析
        三、不同年龄观众收看戏曲电视栏目的形式及内容差异
        四、不同文化程度观众收看戏曲电视栏目的形式及内容差异
        五、不同居住地观众收看戏曲电视栏目的形式及内容差异
        六、结论及启示
    第五节 戏曲电视栏目的收视评价分析
        一、问题设计及拟解决的问题
        二、观众对戏曲电视栏目的总体评价
        三、当前戏曲电视栏目所存在的问题
        四、观众对中央电视台戏曲电视栏目的评价
        五、观众对省级电视台戏曲电视栏目的评价
        六、观众对戏曲电视栏目主持人素质的要求
        七、观众对戏曲电视栏目主持人的评价
        八、结论及启示
第四章 戏曲电视栏目的定位
    第一节 大众文化影响下的戏曲电视栏目
        一、大众文化的概念释义
        二、大众文化对戏曲电视栏目的冲击
        三、大众文化对戏曲电视栏目的启示
        四、大众与精英的审美互动
    第二节 戏曲电视栏目的观念定位
        一、品质本土化
        二、品位平民化
        三、品格人文化
    第三节 戏曲电视栏目的受众定位
        一、巩固忠实受众
        二、培养流动受众,挖掘潜在受众
    第四节 戏曲电视栏目的内容定位
        一、传统韵味
        二、时代特征
        三、地方特色
        四、娱乐本位
        五、多元融合
第五章 戏曲电视栏目的制作与包装
    第一节 戏曲电视栏目的策划与改版
        一、策划手段
        二、改版创新
        三、传播与合作模式
    第二节 戏曲电视栏目的主持艺术
        一、戏曲电视栏目主持人的类型
        二、戏曲电视栏目主持人的选择
        三、戏曲电视栏目主持人的形象定位
        四、主持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第三节 戏曲电视栏目的外在包装
        一、栏目名称
        二、栏目形象标志
        三、栏目宣传口号
        四、栏目片头、片花、片尾
余论戏曲电视栏目与新媒体的整合与互动
参考文献
附录A:戏曲电视栏目受众调查问卷
附录D:若干优秀戏曲电视栏目台本
附录E:诸种戏曲电视综艺形态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吉剧音乐动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缘由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意义
        (一)理论价值
        (二)现实意义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田野调查法
        (三)文本分析法
第一章 吉剧音乐概述
    一、吉剧音乐历史划分
    二、吉剧音乐本体
        (一)唱腔音乐
        (二)配乐
    三、伴奏乐器
第二章 吉剧音乐共时性特征分析
    一、旋律构成特性
        (一)构成方式
        (二)发展方式
    二、节奏组合特性
        (一)节拍分类
        (二)组合特征
    三、小结
第三章 吉剧音乐历时性变化分析
    一、编创性剧目音乐特征主题发展对比
        (一)初创探索期
        (二)发展调整期
        (三)多元化尝试期
    二、与母体二人转的分离性对比
        (一)乐汇选择
        (二)板式变化
    三、小结
第四章 吉剧音乐的发展弊端
    一、对观众心理的忽视
        (一)吉剧观众类型
        (二)音乐构成模式引发观众审美疲劳
    二、对剧种音乐定位的误区
        (一)音乐建设缺乏个性化特征
        (二)二人转对吉剧的可替代性
    三、小结
第五章 基于CIS理论模式下吉剧发展设想
    一、借鉴CIS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一)CIS理论概述
        (二)吉剧构建CIS模型的可行性分析
    二、吉剧艺术形象系统设计及发展设想
        (一)吉剧CIS模型设计
        (二)吉剧CIS模型运作模式
    三、对传统戏曲艺术的发展启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10)评剧艺术的文化生态涵养与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文化生态的涵养保护与传承发展
二、评剧艺术的“内部”文化生态系统
    (一)评剧的内部各艺术要素的特点
    (二)平民化艺术风格
三、评剧艺术发展的“外部”文化生态系统
四、培育涵养评剧艺术的“生态系统”

四、文化个性与评剧艺术的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鲁西南地方戏曲影响下的戏曲民俗版画研究[D]. 张宗建. 天津大学, 2020(02)
  • [2]曲润海剧作研究[D]. 裴赟飞.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3]城市中的戏曲活动 ——沈阳民间评剧剧团的田野调查[D]. 洪运湦.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0(01)
  • [4]评剧艺术的传承与创新[J]. 李淑静. 山西青年, 2019(24)
  • [5]基于地域文化的滦河文化公园改造设计[D]. 宁静. 河北农业大学, 2019(03)
  • [6]戏剧综合范式在幼儿园大班地方戏曲教育中的应用 ——以评剧为例[D]. 张甜甜.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7]盘整与辨正:戏曲电视栏目研究[D]. 邵振奇. 山西师范大学, 2017(05)
  • [8]吉剧音乐动态分析[D]. 李天一. 东北师范大学, 2017(02)
  • [9]试论评剧艺术的传承与创新[J]. 刘巍巍. 戏剧之家, 2016(01)
  • [10]评剧艺术的文化生态涵养与保护研究[J]. 张红武,宋小杰. 大舞台, 2015(10)

标签:;  ;  ;  ;  ;  

文化个性与评剧艺术的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