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肾益源中药对运动性疲劳肾气不足证及运动性低血睾症的影响

补肾益源中药对运动性疲劳肾气不足证及运动性低血睾症的影响

一、补肾益元中药对运动性疲劳肾气不足证及运动性低血睾酮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王一蓉[1](2020)在《补肾益元中药提取物复方对运动性低血睾酮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创新剂型,采用补肾益元中药提取物复方对运动性低血睾酮大鼠和男性运动员进行干预,并以淫羊藿提取物为阳性对照,观察大鼠睾酮合成相关酶及HPG轴相关激素变化,并且观察田径和游泳项目运动员睾酮代谢相关因子的变化,从睾酮的合成、分泌和代谢三大方面来探讨该方对防治运动性低血睾酮的有效性和可能分子机制,并比较中药提取物复方和单味中药提取物的干预效果,为临床开发新的运动营养补剂提供可能理论依据。同时,对补肾益元中药提取物复方中的有效成分进行检测。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双波长、梯度洗脱测定方中人参皂苷和淫羊藿苷的含量,采用紫外光谱检测法(UV法)测定该方中总多糖的含量。将40只SD大鼠(雄性、2月龄)随机分为空白生理盐水(CS)组、模型生理盐水(MS)组、模型淫羊藿干预(ME)组、模型低剂量复方中药干预(MLC)组、模型高剂量复方中药干预(MHC)组。经6周递增负荷跑台运动,构建大鼠运动性低血睾酮模型,采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CORT、T的含量;采用透射电镜观察大鼠睾丸Leydig细胞超微结构;采用RT-qPCR、western-blot检测大鼠脑组织中GnRH和FSH、LH,睾丸Leydig细胞中胆固醇合成限速酶(HMG-CoA还原酶、LDL-R和SR-BI)、睾酮合成限速酶(CYP11A1和StAR)以及LH/CG受体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将32位田径项目和游泳项目男性运动员按照双盲原则,随机分为运动安慰剂(MS)组、运动淫羊藿(ME)组、运动低剂量复方中药干预(MLC)组、运动高剂量复方中药干预(MHC)组,采用UV法测定运动员血、尿标本中睾酮代谢产物17-KS的含量。结果:(1)人参皂苷类、淫羊藿苷等11个成分得到有效分离,根据外标法计算得到复方含人参总皂苷、淫羊藿苷分别为43.57mg/粒、5.03mg/粒;并根据标准曲线法得到复方含多糖0.268g/粒。(2)大强度运动后,MS组大鼠血清T、T/C比值和Hb显着下降(P<0.01),其中T值较CS组下降了38%;BLA、CK却显着上升(P<0.01),BUN明显增加(P<0.05),C无明显变化(P>0.05);而三个给药组T、T/C比值和Hb有不同程度上升,BLA、CK、BUN却有不同程度下降。表明大鼠运动性低血睾酮模型建立成功。(3)透镜下可见MS组出现睾丸Leydig细胞水肿,染色质边集、细胞核固缩,内质网扩张,部分线粒体空泡变;给药组在透镜下可见Leydig细胞个别线粒体轻度肿胀,内质网扩张不明显。(4)ME、MLC和MHC组中睾丸Leydig细胞HMG-Co A还原酶,St AR和CYP11A1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显着高于MS组(P<0.01),但LDL-R和SR-BI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与MS组相比无显着差异(P>0.05)。(5)MS组大鼠HPG轴中GnRH、FSH、LH和LH/CG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较CS组显着降低(P<0.01);而ME、MLC和MHC组组以上4个指标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高于MS组(P<0.01)。(6)24h尿17-KS含量试验后ME、MLC和MHC组与MS组比较,无显着变化(P>0.05),但仍有上升的趋势;而血17-KS含量试验后与MS组比较,ME、MLC和MHC组明显依次升高,但仍然低于试验前。结论:1.利用HPLC法能够使补肾益元方中人参皂苷、淫羊藿苷等11个成分得到有效分离,通过方法学考察说明此方法可行,精密度、回收率高,准确性、重复性良好,能够很好地控制补肾益元方的内在质量。2.采用逐级递增负荷跑台的方案能够成功建立大鼠运动性低血睾酮模型。从对大鼠一般情况观察、血清学指标检测及睾丸间质细胞形态学观察,证明补肾益元中药提取物复方对防治大鼠运动性低血睾酮症有药效。3.通过构建运动性低血睾酮大鼠模型,补肾益元中药提取物复方抗大鼠运动性低血睾酮的作用机制主要集中在对睾酮合成和分泌的影响上,包括:(1)可通过睾丸Leydig细胞内胆固醇内源性合成以及睾酮合成两个关键步骤来影响血睾酮浓度,但对于由LDL-R转录和/或SR-BI介导的逆转运影响胆固醇合成的分子机制还需要进一步探讨。(2)对HPG轴各环节具有促进作用,从影响睾酮分泌的角度影响血睾酮浓度。

王一蓉,周志宏,汤长发[2](2019)在《补肾益元方对运动性低血睾酮大鼠HPG轴的影响及有效成分测定》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补肾益元方对运动性低血睾酮大鼠HPG轴的影响,并测定方中有效成分。方法 40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淫羊藿提取物组(阳性对照,0.70 g/kg)及补肾益元方低、高剂量组(0.35、0.70 g/kg),每组8只。荧光PCR、Western blot法检测脑组织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mRNA、蛋白表达,HPLC法测定人参皂苷、淫羊藿苷含有量。结果大强度运动后,给药组大鼠HPG轴中FSH、LH、GnRH mRNA、蛋白表达均有不同程度上升。同时,每粒中药复方胶囊中分别含人参总皂苷、淫羊藿苷43.57、5.03 mg。结论补肾益元方能调控大鼠HPG轴,可为中药抗运动性低血睾酮提供理论依据,建议运动员服用剂量为1次4粒,每天3次。

梁薇,文眸[3](2016)在《运动性疲劳的中医观》文中研究表明运动性疲劳对运动员竞技状态和运动能力的影响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关注的问题,从1880年莫索(Mosso)研究人类疲劳开始,一百多年来人们一直在不断地探索,对运动性疲劳的认识也越来越丰富和完善。中医学是我国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对疾病的认识具有唯物辩证的哲学观、"防未病"的预防为主医学思想及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的辨证论治的治疗原则,因此,从中医角度对运动性疲劳进行研究是一个新的独特的研究视域。

孙志芳[4](2013)在《逆灸对力竭大鼠Ghrelin的影响及能量代谢相关机制的研究》文中提出“逆针灸”是中医“治未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具有防病治病、保健延衰的作用。“逆灸”是其中最为常用和易用的方式。我们通过对逆灸现代研究的学习,发现逆灸对机体的调节作用非常广泛,涉及到大量基础的指标,具有良性、广泛性和潜伏性的作用特点。中医理论认为逆灸通过扶助正气、增强身体素质,从而增强机体对抗疾病的能力。我们认为正气的核心是机体的自稳调节能力。艾灸适宜的刺激是一种良性应激原,提前给予艾灸处理,能够使机体产生适度预应激,能够针对潜隐性的功能紊乱进行调整,提高机体的自稳调节能力,使机体的应激耐受力增强,以抵抗随后过度应激对机体的伤害。我们前期实验观察到逆灸可以减轻随后的“疾病状态”大鼠(佐剂性关节炎、痛经模型)的发病率与疾病程度,也对“亚健康状态”雌性大鼠机体(更年期模型)有良性的调节作用。我们想进一步观察逆灸对“健康”机体的作用。结合逆灸的作用特点,我们需要一个能体现机体综合素质的指标,以全面概括逆灸的“良性预应激”作用。运动能力是动物的基本能力之一,体现机体的生命力,需要各个系统的全面配合,是机体综合素质的体现。强大的运动能力可以说是机体整体健康程度的一种外在表现,也可以说是机体“正气充足”的体现。我们可以通过观察逆灸对动物运动耐力的影响,进而推测逆灸是如何通过“扶助”正常机体的“正气”而达到防病保健的效果。极限运动耐力属于运动能力的一种,可以使机体将自身潜力充分发挥出来,更能体现出机体的生命潜力。同时,极限耐力运动属于过度应激,与逆灸的适度应激相对应,两者一前一后可以体现出两种应激叠摞后的效应。能量代谢是动物所有功能活动的基础,应激是机体内环境面对自身及外环境的变动而产生的变化,两者的稳定对维持整个机体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极限耐力运动需要持续的能量供应,同时也是一种会造成机体过度应激反应的不良应激原,因此极限耐力运动能够很好地将应激与能量代谢联系起来。Ghrelin由于其特殊的脑肠肽特性,可能在应激与能量代谢系统甚至其他系统之间的稳态调节都起到关键因子的作用。应激、能量代谢与Ghrelin水平三者可能互相影响,互相调节,共同维持着机体的稳态。我们认为这些指标能够反映机体的自稳调节能力,可以通过观察这些指标在极限耐力运动中的变化探讨逆灸对身体素质的改善作用。关元穴和命门穴是传统保健穴,联系人体的元气,作用比较基础、广泛,并且在穴性方面比较有代表性(一阴一阳)。选用两穴进行比较,一方面可以体现逆灸的共同效应,一方面又能反映逆灸不同穴位的特异性。目的:通过观察逆灸关元穴和逆灸命门穴对大鼠极限运动耐力的提升作用,探讨逆灸的扶助正气、增强身体素质的效果。通过观察逆灸、力竭和逆灸+力竭对大鼠肝糖原、血乳酸、心肌和血清NOS、 HPA轴应激激素、HPG轴相关激素、下丘脑和血清Ghrelin水平等指标的影响,探讨逆灸对力竭运动大鼠Ghrelin的调节作用及其与能量代谢的相关性,进而探究逆灸提高机体运动耐力的部分机制,进一步揭示逆灸防病保健的科学内涵,或为运动医学提供参考。方法:将48只SD雄性大鼠分为:空白对照组、逆灸关元组、逆灸命门组、力竭对照组、逆灸关元+力竭组和逆灸命门+力竭组。逆灸关元组、逆灸命门组、逆灸关元+力竭组和逆灸命门+力竭组分别行关元穴和命门穴艾条灸法,隔天1次,每次10min,连续10次;空白对照组和力竭对照组与上述组同时人工抓取但不灸,如此连续10次。第20天,即最后一次艾灸24h后,力竭对照组、逆灸关元+力竭组和逆灸命门+力竭组混合后随机抽取进行温水力竭游泳并记录游泳至力竭的时间。力竭即刻与空白对照组、逆灸关元组和逆灸命门组一同处死取材。观察逆灸关元穴和命门穴对大鼠力竭游泳时间的影响。采用生化法检测各组大鼠肝糖原、血乳酸、心肌和血清NOS活性、HPA轴应激激素水平(下丘脑CRH、垂体ACTH血清CORT)、HPG轴相关激素(下丘脑GnRH、血清睾酮)、中枢及外周Ghrelin水平。结果:1力竭时间逆灸关元+力竭组和逆灸命门+力竭组的游泳力竭平均时间都明显长于力竭对照组(P<0.01,P<0.05);两个逆灸+力竭组之间无显着差异(P>0.05)。2肝糖原含量逆灸关元组和逆灸命门组的肝糖原含量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没有显着变化(P>0.05)。力竭对照组的肝糖原含量较空白对照组极显着减少(P<0.01)。逆灸关元+力竭组与逆灸命门+力竭组的肝糖原较力竭对照组均有极显着或显着升高(P<0.01,P<0.05)。两个逆灸+力竭组之间无显着差异(P>0.05)。3血乳酸含量逆灸关元组和逆灸命门组的血乳酸含量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均没有明显变化(P>0.05)。力竭对照组的血乳酸较空白对照组极显着升高(P<0.01)。逆灸关元+力竭组与逆灸命门+力竭组的血乳酸与力竭对照组相比均有极显着的降低(P<0.01)。两个逆灸+力竭组之间无差异(P>0.05)。4心肌和血清NOS活性与空白对照组相比,逆灸关元组和逆灸命门组的心肌NOS活性没有明显变化(P>0.05),力竭对照组的心肌NOS活性极显着升高(P<0.01);与力竭对照组比较,逆灸关元+力竭组心肌NOS活性没有明显变化(P>0.05),逆灸命门+力竭组心肌NOS活性极显着下降(P<0.01)。两个逆灸+力竭组之间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各组血清NOS活性和心肌NOS活性的变化情况一致。5下丘脑CRH含量与空白对照组比较,逆灸关元穴组和逆灸命门穴组大鼠的下丘脑CRH含量均无明显变化(P>0.05)。力竭对照组大鼠的下丘脑CRH含量较空白对照组有极显着升高(P<0.01)。与力竭对照组比较,逆灸关元+力竭组大鼠的下丘脑CRH含量没有变化(P>0.05);逆灸命门+力竭组大鼠的下丘脑CRH含量极显着降低(P<0.01)。两个逆灸+力竭组之间有极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6垂体ACTH含量与空白对照组比较,逆灸关元穴组和逆灸命门穴组大鼠的垂体ACTH含量均无明显变化(P>0.05)。力竭对照组大鼠的垂体ACTH含量较空白对照组有极显着升高(P<0.01)。与力竭对照组比较,逆灸关元+力竭组大鼠的垂体ACTH含量没有变化(P>0.05);逆灸命门+力竭组大鼠的垂体ACTH含量极显着降低(P<0.01)。两个逆灸+力竭组之间有极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7血清CORT含量与空白对照组比较,逆灸关元穴组和逆灸命门穴组大鼠的血清CORT含量均无明显变化(P>0.05)。力竭对照组大鼠的血清CORT含量较空白对照组有极显着升高(P<0.01)。与力竭对照组比较,逆灸关元+力竭组大鼠的血清CORT含量没有变化(P>0.05);逆灸命门+力竭组大鼠的血清CORT含量极显着降低(P<0.01)。两个逆灸+力竭组之间有极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8下丘脑GnRH含量与空白对照组相比,逆灸命门穴组大鼠的下丘脑GnRH含量无明显变化(P>0.05),力竭对照组大鼠的下丘脑GnRH极显着升高(P<0.01)。与力竭对照组比较,逆灸关元+力竭组大鼠下丘脑GnRH含量没有明显变化(P>0.05);逆灸命门+力竭组大鼠下丘脑GnRH含量极显着降低(P<0.01)。两个逆灸+力竭组之间的下丘脑GnRH含量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9血清睾酮含量与空白对照组相比,逆灸命门穴组大鼠的血清睾酮含量无明显变化(P>0.05),力竭对照组大鼠的血清睾酮极显着升高(P<0.01)。与力竭对照组比较,逆灸关元+力竭组大鼠血清睾酮含量没有明显变化(P>0.05);逆灸命门+力竭组大鼠血清睾酮含量极显着降低(P<0.01)。两个逆灸+力竭组之间的血清睾酮含量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10下丘脑和血清Ghrelin含量与空白对照组相比,逆灸命门穴组大鼠的下丘脑Ghrelin含量无明显变化(P>0.05),力竭对照组大鼠的下丘脑Ghrelin含量极显着升高(P<0.01)。与力竭对照组比较,逆灸关元+力竭组大鼠下丘脑Ghrelin含量没有明显变化(P>0.05);逆灸命门+力竭组大鼠下丘脑Ghrelin含量极显着降低(P<0.01)。两个逆灸+力竭组之间的下丘脑Ghrelin含量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各组血清Ghrelin和下丘脑Ghrelin含量的变化情况一致。结论:1逆灸对机体是一种适度的应激,对机体的调节作用不会预先在单个生化指标上体现出来。但却能显着改善机体的健康程度,提高机体对不良应激的抵抗力。2力竭运动是一种能够引起机体过度应激反应的不良应激原。力竭导致机体应激轴过度激活,过分调动了能源储备,能量代谢处于紊乱状态。3我们认为“正气”的核心是机体的“自稳调节能力”。逆灸正是通过提高机体的自稳调节能力以扶助正气,进而增强机体素质,提高运动耐力。这可能能够为运动医学提供一定的参考。其具体机制可能与调节应激激素,能量代谢相关因子和Ghrelin水平等有关。4关元穴与命门穴的效应有所不同。关元穴在延长大鼠游泳时间、调节糖原储备和乳酸代谢方面与命门穴无异,但对应激激素、性激素、NOS活性及Ghrelin水平的调节效应不明显,关元穴对这些指标的效应可能具有滞后性,也可能其对大鼠体能的提升作用以及对能量代谢的调节作用是通过其他途径实现的。两穴差别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探讨。

张福生,高兴国,周宗惠[5](2012)在《中药抗运动性疲劳机制的研究综述》文中认为中药对过度训练引起的运动性疲劳有较好的恢复作用。运动性疲劳会影响正常比赛和训练,严重的会影响运动员的职业生涯。近年来运动医学领域十分重视中药的抗疲劳作用,这方面的研究报道较多。本文通过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进行综述,主要论述运动性疲劳的病因及表现、中药对运动性疲劳的作用机理、中药抗疲劳现状的分析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以期为此方面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汶希[6](2012)在《广东凉茶及针刺穴位对运动性疲劳大鼠影响的实验研究以及机制探讨》文中研究指明一、文献综述疲劳是机体承受负荷足够大时的一种保护性反应,是一种生理现象。对运动性疲劳的定义为“机体生理过程不能持续其机体在特定水平上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疲劳产生的机制有衰竭学说、堵塞学说、突变学说、自由基学说等。运动性疲劳属于中医的劳倦之类的范畴。根据藏象学说,运动性疲劳的发生发展大致与脏腑有关。五脏方面,中医认为“肾藏精”,肾主骨生髓,乃是先天之本,是体力产生和维持的基础动力和源泉。肾精不足,骨髓耗损,则会引起先天之气虚亏,骨骼系统发育不良,容易产生运动性疲劳。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主四肢肌肉,与运动的关系息息相关。脾受损,肌肉发育不良,力量不足。肝藏血,当运动时大量血液涌向骨骼肌,这时就需要肝脏调节血量,用以供应肢体的运动。肝主筋,如果肝功能正常,肝血丰富,可以使筋脉得养,运动有力,肌腱关节滑利,灵活而持久。若肝的气血不够充盈,则筋失濡养,动作迟缓,达不到预定的强度就出现了运动性疲劳。心主血脉,心藏神,心与运动员运动时的血液循环和意志品质密切相关。我们也认为,从中医的角度,运动性疲劳,既有实证,也有虚证,也有虚实夹杂证。二、研究目标与内容研究目标:广东凉茶是广东地区居民根据当地气候、水土特性,在长期预防疾病与保健过程中以中医养生理论为指导,以天然中草药为原料,煎熬而成的一种汤剂,具有清毒、生津止渴、防治疾病等功效。目前,作为饮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但凉茶的功效“清热解毒,防止上火”是个相对模糊的概念,缺乏严谨的定义和科学依据。而针灸一直是专家比较推荐的祛除运动性疲劳的方法,本研究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依据广东凉茶和针刺穴位的功效与应用,结合目前运动性疲劳产生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采用现代生物化学和病理学等研究方法,选取邓老凉茶和王老吉凉茶作为代表,观察凉茶和针刺穴位对大鼠生化,抗氧化、形态学和细胞凋亡指标的影响,以期为进一步解释凉茶的“清热解毒,防止上火”的功效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持和科学数据。为使人们理解凉茶的功效,更好的推广和开发凉茶饮料奠定基础。希望能从中医的角度出发,在生物化学、细胞凋亡等层面,对防治运动性疲劳做出有益的研究和尝试。研究内容:1、运动和补充凉茶以及针刺对大鼠日常行为,症状的影响。2、补充不同种类的凉茶对实验大鼠生化,形态学和骨骼肌、肝肾功能等指标的影响。3、针刺穴位对实验大鼠生化,形态学和骨骼肌、肝肾功能等指标的影响。4、探讨凉茶和针刺延缓运动性疲劳的可能作用机制。三、研究方法与结论研究方法:SPF级雄性SD大鼠72只,随机分为6组,正常对照组、运动疲劳模型组、邓老凉茶组、王老吉凉茶组、宝矿力组、针灸组。除了正常对照组以外、其他五组均进行运动跑台训练。训练方案是根据Bedford理论改造的,每周7次,连续2周。针灸组取足三里穴进行针刺,其余组饮料灌胃。运动结束后,实验大鼠取血、骨骼肌、海马等。检测血糖、血氨、血尿素氮(BUN)、血肌酐(Cr),骨骼肌Ca2+浓度、骨骼肌和海马的MDA含量、T-AOC,乙酰胆碱酯酶活性,以及caspase-3在骨骼肌和海马的表达,并对骨骼肌、肝脏、海马光镜下观察结构。结论:1.本实验采用2周大强度跑台运动造模,实验大鼠血乳酸上升、MDA上升、总抗氧化能力下降、骨骼肌钙离子浓度增加,血氨上升,骨骼肌和海马capase-3表达增强外周疲劳和中枢疲劳的指标都出现了变化。说明本实验建立的运动性疲劳动物模型是成功的。而模型组的症状表明,运动性疲劳在中医范畴,并不仅仅是虚证,也有实证,会出现虚实夹杂证。2.我们的实验证明,王老吉凉茶和邓老凉茶能够有效降低降低骨骼肌中的MDA含量,增加骨骼肌的总抗氧化能力。增加大鼠海马的总抗氧化能力,减少MDA含量。我们推断,广东凉茶“清热解毒,防止上火”的功效,与其良好的抗氧化能力密切相关。3.王老吉凉茶和邓老凉茶能够补充运动中消耗的能量物质,维持血糖水平,降低肝脏、心脏细胞膜损伤,降低AST水平。4.针刺“足三里”穴,可以在多个环节和层面防治运动性疲劳。骨骼肌层面:使骨骼肌中的MDA含量减少,增加骨骼肌的总抗氧化能力,降低钙离子浓度;肝肾功能层面:能够增加肝糖原,肌糖原含量,降低血尿素氮。中枢神经层而,针灸对运动疲劳大鼠神经细胞保护机制的良性调节作用,可能是通过下调caspase-3的表达,阻止caspase-3的活化,最终达到对抗细胞凋亡的目的,对剧烈运动后的脑组织有保护作用,但相关机制不清,需进一步研究。四、创新点、存在问题与展望创新点:1.在理论上,通过了了查阅文献进行了文献综述,结合实验的症状观察,提出运动性疲劳属于虚实夹杂证这一新假说。2.在应用方而,从各个侧面较全面的反映了广东凉茶和针灸两种不同中医药手段对运动性疲劳的影响,为运动性疲劳的防治提供了具中医药特色的新思路,也为临床和科研提供了评价,研究运动性疲劳及干预措施评价的指标和工具。3.在成果方面,应用广东凉茶来干预运动性疲劳,目前国内外无人进行相关研究。同时,将凉茶“清热解毒,防止上火”的功效与抗氧化联系起来,为进一步,用现代医学的技术和方法研究广东凉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存在的问题与展望:1.大鼠模型的塑造与评价仍需进一步完善,跑台是否完全模拟了运动员的训练状态,中枢性疲劳还需要哪些指标来评价,是否能用中医的诊断方法来建立运动性疲劳大鼠的标准化指标等都需要进一步研究。2.因受时间、经费的限制,本实验仅仅初步证实了运动和针灸对细胞凋亡caspase-3表达的影响,其作用机制与通路仍需进一步研究。特别是运动对骨骼肌与大脑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与通路。3.本研究初步证实了针刺足三里穴对运动性疲劳多个环节的作用,但是其机制,以及选择其他穴位、其他方法的功效是否有差异尚不清。4.本研究初步表明,邓老凉茶和王老吉凉茶能够改善运动性疲劳状态,将其“清热解毒,防止上火”的功效与抗氧化联系起来。但是作为饮品凉茶当中有效的成分是哪些,也是我们今后研究的方向。

刘真,李新录[7](2011)在《中药抗运动性疲劳的研究综述》文中提出运动疲劳发生时,机体的运动能力下降。疲劳的消除对运动能力的提高有很大影响。中药因其成分天然,安全有效,在抗运动疲劳方面有其自身优势,本文针对中药抗运动性疲劳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郝亮,凌雁,张娜[8](2011)在《补肾健脾法治疗运动性疲劳浅析》文中研究说明疲劳证候与内伤虚劳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其本质主要与脾、肾根本机能变化或受损程度密切相关。中医药抗运动性疲劳的原理是"调动疗法",通过补肾健脾,可以调动、提高机体自身的抗疲劳系统,作用缓慢,安全性高,这与兴奋剂有着本质区别。但也要清楚的看到,有些中药也含有国际奥委会禁用的成分或化合物,如鹿茸等补阳药提取液中有雄性激素,应用时一定要慎重。

苏静[9](2011)在《中医药消除运动性疲劳研究概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药单味药、复方药、针刺、艾灸或针刺加艾灸都对运动性疲劳的消除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整机体免疫功能,清除自由基、抗脂质过氧化,调整运动性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紊乱等有关。

张艳红,刘丽萍,董尚朴[10](2010)在《中医五脏与运动性疲劳》文中认为在竞技体育领域中,"没有疲劳的训练是没有效果的,没有恢复的训练是危险的",中医在延缓、消除运动性疲劳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并已取得丰硕成果。纵观历代文献,虽无"运动性疲劳"概念,却已阐明了其归属、病因病机及治疗原则等。在此,我们对中医五脏与运动性疲劳的关系进行初步总结和探讨,提出一些自己的观点。

二、补肾益元中药对运动性疲劳肾气不足证及运动性低血睾酮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补肾益元中药对运动性疲劳肾气不足证及运动性低血睾酮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补肾益元中药提取物复方对运动性低血睾酮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综述 —中药抗运动性低血睾酮的研究进展
    1 睾酮简介
        1.1 睾酮的结构与功能
        1.2 睾酮的发生发展
        1.3 睾酮在运动项目中的发生发展
        1.4 睾酮的化学合成
    2 运动性低血睾酮的产生机制
        2.1 睾丸本身的功能障碍导致运动性低血睾酮
        2.2 对睾酮分泌作用的影响导致运动性低血睾酮
        2.3 影响睾酮以及睾酮前体胆固醇合成或分泌的限速酶
    3 中医对运动性低血睾酮的认识
    4 中药抗运动性低血睾酮的作用机理
        4.1 调节下丘脑-垂体-性腺轴(HPG轴)
        4.2 调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
        4.3 调节胆固醇合成限速酶
        4.4 调节睾酮合成限速酶
    5 运动性低血睾酮与运动性疲劳的区别和联系
    6 运动性低血睾酮模型及其判断标准
    7 中药提取物复方的发展趋势
    8 存在的问题
    9 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研究一 补肾益元中药提取物复方有效成分检测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剂与对照品
        2.2 主要仪器
        2.3 淫羊藿苷提纯
        2.4 人参总皂苷提纯
        2.5 枸杞多糖提取
        2.6 其它提取物
    3 实验方法
        3.1 双波长HPLC法测定补肾益元中药提取物复方淫羊藿苷及人参皂苷类成分
        3.2 UV法测定补肾益元中药提取物复方中多糖的含量
    4 结果
    5 讨论
    6 小结
研究二 大鼠运动性低血睾酮模型的构建及补肾益元中药提取物复方的药效观察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对象与分组
        2.2 主要试剂与仪器
        2.3 给药方案
        2.4 运动方案
        2.5 质量控制
        2.6 血清测试样品采集与制备
        2.7 透射电镜样品采集与制备
        2.8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大鼠行为学及体重变化情况
        3.2 大鼠血清指标变化情况
        3.3 大鼠睾丸间质细胞超微结构变化情况
    4 讨论
        4.1 中药提取物复方对大鼠血清学指标的影响
        4.2 中药提取物复方对大鼠睾丸间质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
        4.3 大鼠运动性低血睾酮模型的构建
    5 小结
研究三 补肾益元中药提取物复方对大鼠睾酮合成相关指标的影响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样品采集与标本制备
        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试剂
        2.4 指标检测
        2.5 实验方法
        2.6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大鼠血清中TC、HDL-CE、LDL-CE含量
        3.2 大鼠睾丸Leydig细胞中HMG-COA、LDL-R、SR-BI、St AR、CYP11A1的m RNA表达水平
        3.3 大鼠睾丸Leydig细胞中HMG-COA、LDL-R、SR-BI、St AR、CYP11A1的蛋白表达水平
    4 讨论
        4.1 中药提取物复方对大鼠睾丸Leydig细胞胆固醇合成限速酶HMG-Co A、LDL-R和 SR-BI的 m 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
        4.2 中药提取物复方对大鼠睾丸Leydig细胞睾酮合成限速CYP11A1和St AR的 m 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
    5 小结
研究四 补肾益元中药提取物复方对大鼠睾酮分泌相关指标的影响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样品采集与标本制备
        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试剂
        2.4 指标检测
        2.5 实验方法
        2.6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大鼠脑组织中Gn RH、FSH、LH及睾丸组织中LH/CG受体的mRNA表达
        3.2 大鼠脑组织中Gn RH、FSH、LH及睾丸组织LH/CG受体的蛋白表达
    4 讨论
    5 小结
研究五 补肾益元中药提取物复方对男运动员睾酮代谢相关指标的影响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对象与分组
        2.2 主要试剂与仪器
        2.3 样品收集
        2.4 指标检测
        2.5 试验方法
        2.6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精神状态和运动状态描述
        3.2 血清睾酮、皮质醇、肌酸激酶和尿素氮含量
        3.3 尿、血液中睾酮代谢产物17-KS含量
    4 讨论
    5 小结
全文结果及结论
创新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图
    附表
    附伦理学审批件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攻读学位期间主持或参与的课题或项目
    攻读学位期间参编的教材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论文报告会
致谢

(2)补肾益元方对运动性低血睾酮大鼠HPG轴的影响及有效成分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
    1.1 动物
    1.2 仪器
    1.3 药物
2 方法
    2.1 分组及给药
    2.2 有效成分测定
        2.2.1 色谱条件
        2.2.2 对照品溶液制备
        2.2.3 供试品溶液制备
    2.3 运动性低血睾酮大鼠模型建立
    2.4 取材及指标检测
    2.5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皮质醇、睾酮水平
    3.2 FSH、LH、GnRH mRNA表达
    3.3 FSH、LH、GnRH蛋白表达
    3.4 有效成分测定
4 讨论

(3)运动性疲劳的中医观(论文提纲范文)

1 运动性疲劳病因病机的中医观
    1.1 脏腑虚损, 气血阴阳不足, 痰瘀阻滞———躯体疲劳的机制
        1.1.1 脏腑虚损, 气虚阳弱型运动性疲劳
        1.1.2阴虚内热型运动性疲劳
        1.1.3 痰湿血瘀型运动性疲劳
    1.2 气机郁滞, 情志不畅———心理 (精神) 疲劳的机制
2 中医对运动性疲劳的治则治法

(4)逆灸对力竭大鼠Ghrelin的影响及能量代谢相关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文献综述
    综述一 逆针灸
        一 逆针灸概述
        二 正气与逆针灸
        三 关元穴与命门穴
        四 小结
        综述一参考文献
    综述二 运动耐力
        一 运动耐力的现代研究进展
        二 运动能力与正气
        三 中医药提高运动能力的研究进展
        四 小结
        综述二参考文献
    综述三 应激、能量代谢与Ghrelin
        一 应激概述
        二 能量代谢简介
        三 Ghrelin的研究概况
        四 应激、能量代谢与Ghrelin
        五 小结
        综述三参考文献
实验研究
    实验研究前言
    实验技术路线图
    实验一 逆灸关元穴与逆灸命门穴对大鼠力竭游泳时间及体内糖原、乳酸含量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实验二 逆灸关元穴与逆灸命门穴对力竭大鼠心肌和血清NOS活性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实验三 逆灸关元穴与逆灸命门穴对力竭大鼠HPA轴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实验四 逆灸关元穴与逆灸命门穴对力竭大鼠HPG轴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实验五 逆灸关元穴与逆灸命门穴对力竭大鼠中枢及外周Ghrelin水平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实验结果综合讨论
    实验部分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个人简历

(5)中药抗运动性疲劳机制的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过度训练与运动性疲劳
    1.1 过度训练的产生机制
    1.2 中药对运动性疲劳的作用
2 古今观点对运动性疲劳的认识
    2.1 补肾益气
        2.1.1中药对下丘脑―垂体―性腺轴 (HPG轴) 的作用
        2.1.2中药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 (HPA轴) 的作用
    2.2健脾升血
3结论

(6)广东凉茶及针刺穴位对运动性疲劳大鼠影响的实验研究以及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运动性疲劳的概述
        一、运动性疲劳的定义
        二、运动性疲劳的分类
        三、运动性疲劳的相关学说
        四、运动性疲劳的诊断标准
    第二节 运动性疲劳在中医药领域的研究状况
        一、中医对疲劳和运动性疲劳的认识
        二、中医对疲劳的分类
        三、运动性疲劳的中医分类证候
        四、中医对运动性疲劳的中医病因病机研究
        五、运动性疲劳与中医五脏的生理联系和病理机制
        六、运动性疲劳虚证实证研究
        七、运动性疲劳的中医药防治方法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实验研究
    第一节 研究目标与内容
    第二节 实验内容与方法
    第三节 大鼠症状和行为学观察
    第四节 对大鼠骨骼肌生化指标的影响
    第五节 对大鼠骨骼肌形态学和骨骼肌Caspase-3表达的影响
    第六节 对大鼠糖代谢、肝肾功能相应指标的影响
    第七节 对大鼠海马抗氧化能力、细胞凋亡caspase-3表达和病理形态的影响
    第八节 总结性讨论
    第九节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中药抗运动性疲劳的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1 调节机体的能量代谢
2 促进代谢产物的清除
3 增强机体调节能力
4 改善心脑代谢, 保护心肌作用
5 结语

(8)补肾健脾法治疗运动性疲劳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医对运动性疲劳的认识
2 运动性疲劳与脾肾的关系
    2.1 肾者, 作强之官, 伎巧出焉
    2.2 脾胃为后天之本, 气血生化之源
3 补肾健脾法的作用
    3.1 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3.2 对免疫机能的影响
    3.3 对物质代谢的影响
    3.4 对耐缺氧和力竭运动时间的影响

(10)中医五脏与运动性疲劳(论文提纲范文)

1 运动性疲劳的中医范畴归属
2 运动性疲劳的分类
3 五脏与运动性疲劳
    3.1 脾
    3.2 肾
    3.3 肝
    3.4 心、肺
4 思考

四、补肾益元中药对运动性疲劳肾气不足证及运动性低血睾酮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补肾益元中药提取物复方对运动性低血睾酮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D]. 王一蓉.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2]补肾益元方对运动性低血睾酮大鼠HPG轴的影响及有效成分测定[J]. 王一蓉,周志宏,汤长发. 中成药, 2019(04)
  • [3]运动性疲劳的中医观[J]. 梁薇,文眸. 现代医药卫生, 2016(24)
  • [4]逆灸对力竭大鼠Ghrelin的影响及能量代谢相关机制的研究[D]. 孙志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3(08)
  • [5]中药抗运动性疲劳机制的研究综述[J]. 张福生,高兴国,周宗惠. 体育世界(学术版), 2012(10)
  • [6]广东凉茶及针刺穴位对运动性疲劳大鼠影响的实验研究以及机制探讨[D]. 汶希.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2(09)
  • [7]中药抗运动性疲劳的研究综述[J]. 刘真,李新录.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1(11)
  • [8]补肾健脾法治疗运动性疲劳浅析[J]. 郝亮,凌雁,张娜. 光明中医, 2011(10)
  • [9]中医药消除运动性疲劳研究概况[J]. 苏静. 河南中医, 2011(09)
  • [10]中医五脏与运动性疲劳[J]. 张艳红,刘丽萍,董尚朴.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2010(04)

标签:;  ;  ;  ;  ;  

补肾益源中药对运动性疲劳肾气不足证及运动性低血睾症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