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历史教训,一切重在建设

牢记历史教训,一切重在建设

一、记取历史的教训 一切着眼于建设(论文文献综述)

姜锐涵[1](2021)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平等观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平等是人们追求的共同价值,是衡量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尺度。古往今来,概莫能是。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中,缩小收入差距和实现社会平等是中国共产党必须直面的重大命题。党的十九届五全会提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平等观,促进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持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平等观,回答了新时代背景下“谁的平等”“平等是什么”“为什么平等”以及“如何实现平等”等问题,是中国共产党推进社会平等实践的积极探索和经验总结。论文针对新时代平等观的相关问题从五个方面展开研究和探讨,具体如下:第一部分主要梳理新时代平等观的思想资源。马克思主义平等观是新时代平等观的思想基础,平等观念具有深厚的社会历史性,资本主义的平等不是真实的平等,无产阶级的平等要求是消灭阶级,通过彻底的制度变革才能实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平等观是新时代平等观的文化基础,涵盖万物平等、治国之要的道家平等观,仁义为本、选贤举能的儒家平等观,兼爱天下、上同于天的墨家平等观以及重法轻仁、刑无等级的法家平等观四个方面。新时代平等观也是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平等观、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平等观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平等观的继承和发展。第二部分主要阐述新时代平等观的时代背景。新时代平等观的价值定位,包括平等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时代命题,是化解社会矛盾的时代任务,是实现美好生活的时代诉求,是落实共享发展的时代精神。新时代平等观的实践基础从现实发展来看,包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物质基础,全面深化改革的社会治理基础,全面依法治国的法制保障基础以及全面从严治党的党的领导基础。第三部分主要研究新时代平等观的科学内涵。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历史方位发生新变化,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新转变,新时代平等观必须坚持按贡献分配、包容性增长和共享式发展等基本原则;建立全过程参与的权利平等、全方位获取的机会平等、全领域适用的规则平等和全要素发展的分配平等为主要内容的平等观;与此同时,新时代平等观的基本特征包括历史性、实践性、辩证性、系统性和复合性五个方面。第四部分主要分析新时代平等观的实现方式。其一,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健全各类生产要素参与机制,充分发挥第三次分配的作用,推动形成稳定有序的分配格局,完善社会平等的制度建构。其二,加强社会先进文化建设,培育践行社会主义平等观,提升公共文化的服务水平,健全现代文化的产业体系,促进公共文化的平等权益。其三,在发展中保障改善民生,办好令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的就业,积极构建公共卫生健康体系,健全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全体人民住房保障体系,兜牢民生福祉的底线平等。其四,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培育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形态,健全完善生态文明制度,维护资源环境的代际平等。其五,坚定不移正风肃纪反腐,全面加强党内政治监督,持续整治腐败作风问题,一体推进“三不”机制,营造风清气正的治理环境。第五部分主要总结新时代平等观的历史贡献。新时代平等观的理论贡献在于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平等观,完善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时代平等观的实践贡献在于凝聚了新时代人们关于平等的社会共识,回应了新时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现实需要。

辛鸣[2](2021)在《中国共产党的实践辩证法》文中研究表明百年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历史实践活动同时是"现实世界的辩证运动的自觉的反映",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这一时代之问需要也应该有哲学的回答。中国共产党把远大理想与现实运动、自然历史进程与追求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辩证统一的共产主义信仰建立在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知上,在推进社会革命与自我革命、锻造革命党与执政党的辩证统一中铸就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实践品格,在增强阶级基础与夯实群众基础、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与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辩证统一中不断生成展开政党代表的丰富内蕴,在核心与工具辩证统一的身份定位和教育组织与联系服务辩证统一的行为定位中实现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的实践辩证法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改变世界的实践取向,谱写出世界上最大的政党"大的样子"。

祁晴[3](2021)在《慕寿祺诗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刘畅[4](2021)在《《扬州画舫录》画舫风物探考》文中指出《扬州画舫录》是清代人李斗撰写的着名笔记文集,在明清两代种类繁多的稗史笔记中,它作为重要的地方文献和珍贵的历史资料,占据着不容忽视的地位。全书共十八卷,注重“以类相从”,在“仿《水经注》之例,分其地而载之”的总的体例安排下,每卷的结构上遵循“以地为经,以人物记事为纬”的组织形式,内中交织着小说、散文、诗歌、戏曲等诸种因素,广涉而有系统地缕叙了清代康乾时期,尤为乾隆全盛时期扬州大量社会现实生活之记载,既是扬州地方的,又是当时主流文化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作为清代中国社会的总体观照,是考据清代社会市井生活设计的重要文献。“画舫”指形制多样、装饰精美,集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水上交通工具和生活游乐场所。清代扬州“画舫”是中国古代民间游船发展的极盛点,并处在自身内涵集中凸显并被赋予新意义的转折点。“画舫”作为贯穿全书的交通工具和引子,出现在《扬州画舫录》的书名和记载风物的方方面面,载着作者李斗、帝王、官商、市民,引导他们游览于扬州的各地名胜,体会城市的风土人情,投射出人们对城市景观、生活方式、社会风俗的态度,体现了清代扬州社会风气的呈现与演进。本文以史学探究为指针,以《扬州画舫录》作为研究的文献原典进行解读,形成三条路径:首先,《扬州画舫录》文献记载本身的描述线,细读和剖析文献中对于清代扬州画舫和相关市井风物的记载;其次,通过文献寻求更多的佐证线,特别是佐证画舫的前缘,说明文献中记载内容的依据所在;最后,通过文献延伸关于文献阐述的意义和价值,包括对清代扬州市井生活、画舫的形式结构、画舫游的兴起对当时生活产生的影响。如是串联起对文献的诠释,以设计学视阈解读画舫背后呈现的清代扬州风物中的社会生活轨迹、思想观念转变、造物设计形态与功能的流变与演进,从而梳理出古代风物设计史线索。以此,观照“画舫”在古代中国设计史进程中,作为解读清代扬州市井风物的角色和意义,以至于《扬州画舫录》成为了明清时期,尤其是乾清时期的扬州风物志。

黄广友[5](2021)在《中国共产党总结历史经验的几个维度——基于两个《历史决议》的思考》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两个《历史决议》,具有科学的理论逻辑、深厚的历史逻辑和鲜明的价值逻辑,深刻表明中国共产党善于总结自身历史经验。中国共产党总结历史经验的逻辑理路至少体现了以下三个维度:在理论上,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在历史进程中,自觉探求对自身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在实践上,以做好正在从事的伟大事业即不断探索、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价值旨归。研究这三个维度对于当前百年党史学习,把党的历史经验有机地融入到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实践中,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吴丽[6](2021)在《诗文革新运动与北宋中后期词互动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词体作为有宋一代的标志性文体,于北宋中后期大放异彩,并在宋初卑弱艳冶的词风上形成新的词学风貌,其形成过程必然受到社会环境、政治变革乃至文学思潮的渗透与影响。北宋中后期词能够形成新的词学风貌,与诗文革新运动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首先,诗文革新运动和北宋中后期词依托于共同的文化土壤,这为两者之间的互动研究提供了前提条件;其次,北宋中后期词的创作主题取向在诗文革新运动的影响下有所拓展;此外,诗文革新运动过程中呈现出的新的文学创作倾向,为北宋中后期词形成新的艺术特色引领风向。从此意义上讲,诗文革新运动与北宋中后期词在反映北宋文学书写内容和审美趣味方面互通,然目前学界对这两者之间关系的互动研究较为薄弱。有鉴于此,对诗文革新运动与北宋中后期词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研究,一方面有利于加深我们对不同文体在创作主题和艺术呈现层面的认知;另一方面对我们更好的梳理社会思潮与文学运动之间的双向驱动作用有积极意义。本文以诗文革新运动与北宋中后期词为研究对象,共分为四章进行论述。第一章对诗文革新运动与北宋中后期词互动的生成背景进行论述,包括“右文政策”与文人创作主体精神的勃发;“穷变则通”与儒学复兴运动思潮的兴起;政治变革与文体功能的转变与深化三个小节。第二章,对诗文革新运动与北宋中后期词之间互动的创作主题取向进行分类,分别是针砭时弊、关注民生的现实指向;崇尚清旷、追求理趣的内在承载;言志抒情、情志一体的人生感怀三种类别。第三章,对诗文革新运动与北宋中后期词艺术特色的形成进行揭示,包括“以诗为词”创作手法的确立与成熟;“以俗为雅”审美风格的交织与转化;“刚柔并济”创作风格的对立与统一三个部分。第四章对诗文革新运动与北宋中后期词互动关系研究的价值意义进行论述,分别为彰显了北宋中后期文人的精神风貌;呈现了北宋中后期词的审美风尚;推进了北宋中后期文体互动的进程。

黄文武[7](2021)在《企业家精神视野中的大学革新》文中研究说明这是一个持续变革的时代,任何组织及个人的发展都处在时代变革的潮流之中,大学的发展也不例外。在大变革时代需要对大学革新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对大学过去发展历程中的辉煌与没落、此时此刻面对的挑战与机遇以及未来发展的种种可能性统筹思考。基于对创新创业时代大学的转型发展、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进程中“为改革而改革”、“为政府政策背书而改革”以及“以排名为导向建设‘双一流’”等问题的反思,促使我们思考大学究竟应该在一种什么力量和精神的引领与推动下才能实现我们所期盼的高质量发展。论文选择以“企业家精神”作为研究大学革新的概念工具和理论视角,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跳出经济学、管理学的视野,重新认识“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的深刻内涵,彰显“企业家精神”对“大学革新”的解释力,进而探究“企业家精神”在推动大学革新中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研究的最终落脚点则在于揭示企业家精神在实践层面对大学革新所起到的具体作用,强调为了创造大学的未来需要特别重视以企业家精神引领大学革新,唯有激发企业家精神的力量以推动大学革新才能塑造大学的未来。研究首先基于“大历史观”的视野从纵向的维度考察从中世纪大学到现代创新创业型大学的历史进程中大学发展所展现出的企业家精神。基于历史的分析其目的在于强调对于以革新求生存图发展的大学而言,企业家精神不是外在于大学这一组织的,而是其本身持续发展应该具备的核心特征和品质。从历史的角度呈现企业家精神之于大学革新的意义和作用后,研究依据现实情景论证了企业家精神对于我们时代的大学革新之所以重要的原因。立足时代变革的大环境,强调当下的大学革新所涉及的技术变革和制度创新需要企业家精神;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企业家精神之于大学范式革命的重要性。在明确了企业家精神对大学革新的重要性,并对大学革新的过程从企业家精神的视角加以阐述后,需要追问的是大学革新需要怎样的企业家精神。研究则主要运用案例分析方法,从国家的企业家精神、组织的企业家精神和个人的企业家精神三个维度进行较为详细的阐释。在横向上从大学革新的丰富事例中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来说明这三种企业家精神之于大学革新的意义,即为了更好地把握大学发展的未来,需要个人的、组织的、国家的企业家精神的共同作用。在理论层面充分阐述了“企业家精神”对于大学革新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后,研究的重点在于凸显企业家精神对大学革新在组织结构、制度、管理模式以及行动方式等实践层面的影响。企业家精神引领下的大学革新展现出一个更加开阔的视野,既超越组织发展历史/传统的范畴,又突破校园的围墙。企业家精神引领和推动大学革新实践就体现在激励学科知识生产和学术创业、加快学科-专业-产业链建设、促进大学创新创业治理以及推动大学创新创业社区建设等几个方面。同时,研究还结合当前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双一流”建设实践,分析企业家精神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发挥重要作用以更好地实现大学发展目标。当前,“双一流”建设在很大程度上由政府政策驱动,强调走向卓越的大学更应该重视企业家精神的引领,并从个人的企业家精神、组织的企业家精神和国家的企业家精神三个维度阐明了“企业家精神”之于“双一流”建设的作用。

王诗蒙[8](2021)在《明末清初“诗史”观念拓展与深化》文中研究表明“诗史”是中国古代批评体系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意涵丰富,代表着自《诗经》以来的叙事传统和从杜甫诗学中生发出的精神风尚。选取明末清初“诗史”观念进行研究,主要出于两种考虑。其一着眼于“诗史”内涵在这一时期有不同于前期的新变,被冠以“诗史”之称的诗人显着增多。其二,在明末清初时代语境下,存史于诗、存道于诗的“诗史”观念贯穿于当世士人的政治生活、精神体验、审美旨趣和创作风貌中,是遗民情志的集中体现。本文旨在考察“诗史”观念复兴现象背后更为深层的士人心态,进而明确清初“诗史”观的拓展和深化。全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溯源“诗史”。历史地看,“诗史”意识肇始于文学发展之初,以《诗经》为代表的叙事传统直接涉及到了复杂的文学本质问题。沈约、孟棨将“诗史”带入诗学视野后,各代诗论家渐次为“诗史”注入了精神品格和理论品格,使其成为能够支撑丰富意涵的话语载具。明清易代时局激发了遗民士人的民族情感和文化保存意识,进而引发了遗民志士在政治文化上的抗清社事活动,通过对明末诗文的极力肃清,自觉承担起救亡“天下”的使命。第二章以“诗史”说在清初的拓展为主要内容。清初“诗史”很大程度上脱离了杜诗学这一旧有土壤,甚至超越了诗学视域,生发出有益于社会文化重建的文本价值、伦理价值和现实价值。清初“诗史”论中,钱谦益、吴伟业、王夫之三人的“诗史”论最有代表性。《钱注杜诗》、“心史”价值和王夫之异调“诗史”论在清初颇受学界关注,也客观、深刻地反映了清初遗民心态。三者分别面向“诗史”“以诗补史之阙”的文化功能、“史外传心”的纪事纪心功能和“诗不可以史为”的诗学反思功能。本章以钱谦益、吴伟业、王夫之的“诗史”论为例,管窥清初“诗史”内涵的拓展。第三章以“诗史”说在清初的深化为主要内容。第一节“诗史”与“诗统”,分析“诗史”用以文化救亡的现实基础和历史渊源。第二节“诗史”与“诗教”,分析清初士人文化救亡的标准,聚焦于清初文人通过“诗史”对伦理秩序和审美理想进行的纠偏。第三节“诗史”与“学问”着眼于诗论家文化救亡的方式。诗家意图引导“可以使由之”“不可以使知之”的后辈到达通晓义理的境界从而创作有益世人的“诗史”作品,以学返经史的态度锻炼、培育诗人“温柔敦厚”的底蕴,以经史中的道理淬炼诗歌。第四章以清初文学创作风貌为主要内容。明清之际的诗文创作明确的拥抱诗学话语,对明代文学予以反拨,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情感注入诗文创作,以“诗史”功能为创作依归,各类文学创作都展现出其有意存史的风貌。清初文人学者在诗文创作中自觉发挥了文本载史、载心、载道义精神的社会文化功能,无论是诗歌、戏曲的抒情类创作还是诗歌史、朝代史的学术类创作都体现着“诗史”价值。

高强[9](2021)在《战时中国的节庆纪念与文学镜像(1931-1949) ——民族国家视野下的记忆刻写与话语争夺》文中认为

王禹新[10](2021)在《章衣萍文学创作研究》文中认为作为现代文坛的“这一个”,章衣萍创作丰赡,小说、散文、诗歌、戏剧、文学理论均有涉猎,受众广泛,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光彩。其作品成长轨迹与整个现代文学的建构过程相呼应,尤其“五四”阶段,他是新文学历史的积极参与者、是社会思想的启蒙者,为《语丝》撰稿、主编《文艺春秋》《文艺茶话》、参与组建秋野社等,文学活动相当活跃。然而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历史的尘烟渐渐将其淹没。本论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结合作家作品、生平事迹、文学活动实践,对章衣萍丰富的小说、散文、诗歌的内容、艺术表达形式进行探究,力图挖掘章衣萍创作中的亮点,并对其创作价值做出客观评价。第一章研究章衣萍《情书一束》等情爱小说。章衣萍小说对尚情至性的乌托邦的理想追求,以及对婚姻多种形式的探讨,使小说具有强烈的反封建色彩和现代性。第二章从“幽默”的不同表现和多样的散文内容入手,探讨章衣萍“由京入海”后散文风格的变化,并肯定其“世说新语体”的创新性,以及对现代散文发展的独特贡献。第三章探究章衣萍新诗实践的特点和进步性,并梳理其旧体诗词创作中的新质部分,辨析其“时代新人”与传统名士身份的双重性。第四章回归历史场域,考察章衣萍的文学史成绩。章衣萍虽被纳入“海派”作家,却呈现出来更多的个体丰富性和创作独特性,其作为“畅销小说作家”虽有追随市场的创作倾向,但其最初的创作理想和书写旨意未曾改变。章衣萍创作风格多样、不拘一格,但毫不伪饰做作、尊重客观现实是其一以贯之的原则。虽然“由京入海”使其小说、散文、诗歌消闲娱乐书写增多,但他的创作仍然具有在“京”时期强烈的现实批判性。对其创作做统观研究,一方面可以在其个人创作生涯和文学理想的追溯中去除部分批评带来的认知遮蔽,再现作家的丰富性,更全面地了解章衣萍。另一方面研究可观照小说、诗歌、散文在新的历史时期建构之时的多样色彩,深入理解章衣萍的文学实践和与之相关的名人大家的鸿泥雪爪。

二、记取历史的教训 一切着眼于建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记取历史的教训 一切着眼于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平等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1.研究意义
        1.1 理论意义
        1.2 现实意义
    2.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国内研究现状
        2.2 国外研究现状
        2.3 研究现状述评
    3.研究内容及方法
        3.1 研究内容
        3.2 研究方法
    4.研究创新及不足
        4.1 研究创新
        4.2 研究不足
    5.相关概念界定
        5.1 平等
        5.2 平等观
        5.3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平等观
第一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平等观的思想资源
    1.1 思想基础: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平等观
        1.1.1 平等观念具有深厚的社会历史性
        1.1.2 资本主义的平等不是真实的平等
        1.1.3 无产阶级实现平等必须消灭阶级
        1.1.4 真实平等的实现依赖其制度基础
    1.2 文化基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平等观
        1.2.1 万物平等、治国之要的道家平等观
        1.2.2 仁义为本、选贤举能的儒家平等观
        1.2.3 兼爱天下、上同于天的墨家平等观
        1.2.4 重法轻仁、刑无等级的法家平等观
    1.3 继承发展:党的十八大之前的社会主义平等观
        1.3.1 1921-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平等思想的酝酿
        1.3.2 1949-1978年: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平等思想的完善
        1.3.3 1978-2012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平等思想的提升
第二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平等观的时代背景
    2.1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平等观的全新定位
        2.1.1 平等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时代命题
        2.1.2 平等是化解社会矛盾的时代任务
        2.1.3 平等是实现美好生活的时代诉求
        2.1.4 平等是落实共享发展的时代精神
    2.2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平等观的实践基础
        2.2.1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物质基础
        2.2.2 全面深化改革的社会治理基础
        2.2.3 全面依法治国的法制保障基础
        2.2.4 全面从严治党的党的领导基础
第三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平等观的科学内涵
    3.1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平等观的建构原则
        3.1.1 按贡献分配
        3.1.2 包容性增长
        3.1.3 共享式发展
    3.2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平等观的主要内容
        3.2.1 全过程参与的权利平等
        3.2.2 全方位获取的机会平等
        3.2.3 全领域适用的规则平等
        3.2.4 全要素发展的分配平等
    3.3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平等观的基本特征
        3.3.1 历史性
        3.3.2 实践性
        3.3.3 辩证性
        3.3.4 系统性
        3.3.5 复合性
第四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平等观的实现方式
    4.1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社会平等的制度建构
        4.1.1 健全各类生产要素参与机制
        4.1.2 充分发挥第三次分配的作用
        4.1.3 推动形成稳定有序分配格局
    4.2 加强社会先进文化建设:促进公共文化的平等权益
        4.2.1 培育践行社会主义平等观
        4.2.2 提升公共文化的服务水平
        4.2.3 健全现代文化的产业体系
    4.3 在发展中保障改善民生:兜牢民生福祉的底线平等
        4.3.1 办好令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
        4.3.2 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的就业
        4.3.3 积极构建公共卫生健康体系
        4.3.4 健全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
        4.3.5 完善全体人民住房保障体系
    4.4 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的共生正义
        4.4.1 培育践行生态文明理念
        4.4.2 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形态
        4.4.3 健全完善生态文明制度
    4.5 坚定不移正风肃纪反腐:营造风清气正的治理环境
        4.5.1 全面加强党内政治监督
        4.5.2 持续整治腐败作风问题
        4.5.3 一体推进“三不”机制
第五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平等观的历史贡献
    5.1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平等观的理论贡献
        5.1.1 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平等观
        5.1.2 完善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5.2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平等观的实践贡献
        5.2.1 凝聚了新时代人们关于平等的社会共识
        5.2.2 回应了新时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现实需要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2)中国共产党的实践辩证法(论文提纲范文)

一、信仰何以必然:历史规律的深刻认知
二、革命何以必需:历史实践的客观要求
三、代表何以可能:主体地位的历史自觉
四、领导何以实现:主体关系的实践自觉
五、结语:中国共产党的变与不变

(4)《扬州画舫录》画舫风物探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缘起
    二、研究范畴、对象与相关概念界定
    三、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四、研究方法与论述思路
第一章 《扬州画舫录》文献诠释
    第一节 画舫录记
        一、李斗生平
        二、行旅历程
        三、文心会友
    第二节 历史背景
        一、城池水系
        二、盐商富庶
        三、文化繁荣
        四、天子南巡
        五、社会风尚
        六、方志编修
    第三节 文献述考
        一、版本辑要
        二、版本考订
        三、辑录实例
        四、佐证考辩
第二章 画舫前缘——画舫陈迹演变探寻
    第一节 “舫”的解字
        一、“水”与“舟”的哲学
        二、“方”“舟”解字
        三、“舫”的象形会意
    第二节 “舫”的由变
        一、从“并木”到“并舟”
        二、“双体画舫”的产生
        三、“舫”的内涵转变
    第三节 画舫遗存
        一、实物遗存
        二、图像遗存
    第四节 外籍载录
        一、外籍友人访华游记
        二、中外游船比较
第三章 扬州画舫——“画舫”的百态生活
    第一节 扬州“舫”源
        一、驳船改造
        二、当地制造
        三、域外引进
    第二节 名号牌匾
        一、画舫雅称
        二、画舫舫扁
    第三节 功能种类
        一、座船与水上交通
        二、御舟与天子南巡
        三、酒船与湖上盛宴
        四、灯船与湖上夜游
        五、花船与扬州花市
        六、歌船与笙歌戏曲
        七、堂客船与清代女性
        八、妓舸与小秦淮风月
        九、龙船与龙船市
        十、买卖船与湖上商业
        十一、书画船
    第四节 画舫形制
        一、画舫之“形”
        二、画舫之“饰”
        三、画舫之“具”
    第五节 画舫游路
        一、城门水关
        二、画舫码头
        三、景点聚集
第四章 画舫游事——与游人雅趣的互相映照
    第一节 李斗游记
        一、江园七夕夜游
        二、秋思山房水行避暑
    第二节 游事雅趣
        一、画舫礼仪
        二、画舫娱乐
        三、游事服务
    第三节 画舫交游
        一、诗会雅集
        二、湖上交游
        三、湖上叫化
    第四节 画舫泛游
        一、西湖舟游
        二、秦淮画舫
        三、苏州画舫
第五章 画舫游“兴”——风物风貌的流变兴衰
    第一节 画舫“市”
        一、“市”“会”习俗
        二、花市、庙会与朝山进香游
        三、百业竞驰
    第二节 陆上画舫
        一、造园中的“画舫”记载
        二、从舫居到舫屋
        三、别致陆地游
    第三节 奢靡之游
        一、清扬之“奢”
        二、上行下效与炫耀性消费
        三、游宴奢靡
    第四节 画舫禁游
    第五节 画舫游衰
结语
附件一: 李斗行旅年谱
附件二: 《扬州画舫录》版本对照表
附录三: 《扬州画舫录》记载画舫相关内容一览表
附件四: 佐证文献一览表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5)中国共产党总结历史经验的几个维度——基于两个《历史决议》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理论维度: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是我们党总结历史经验的理论要求
实践维度:总结历史经验是中国共产党把握自身历史发展规律的历史自觉
价值维度:总结历史经验以探索、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价值旨归

(6)诗文革新运动与北宋中后期词互动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现状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论文创新点
第一章 诗文革新运动与北宋中后期词互动的生成背景
    第一节 “右文政策”与文人创作主体精神的勃发
    第二节 “穷变则通”与儒学复兴运动思潮的兴起
    第三节 政治变革与文体功能的转变与深化
第二章 诗文革新运动与北宋中后期词的创作主题取向
    第一节 针砭时弊、关注民生的现实指向
    第二节 崇尚清旷、追求理趣的内在承载
    第三节 言志抒情、情志一体的人生感怀
第三章 诗文革新运动与北宋中后期词艺术特色的形成
    第一节 “以诗为词”创作手法的确立与成熟
    第二节 “以俗为雅”审美风格的交织与转化
    第三节 “刚柔并济”创作风格的对立与统一
第四章 诗文革新运动与北宋中后期词互动的价值意义
    第一节 彰显了北宋中后期文人的精神风貌
    第二节 呈现了北宋中后期文学的审美风尚
    第三节 推进了北宋中后期文体互动的进程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7)企业家精神视野中的大学革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问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一) 选题缘由
        1. 关于创新创业时代大学转型发展的审视
        2. 对高等教育整体改革的再思考
        3. 对“双一流”建设的反思
        (二) 研究意义
        1. 理论意义
        2. 实践意义
    二、 研究现状
        (一) 关于企业家及企业家精神的研究
        1. 关于企业家及企业家精神研究的整体性概述
        2. 关于企业家及企业家精神内涵和类型研究的述评
        (二) 关于大学革新的相关研究
    三、 基本概念
        (一) 企业家与企业家精神
        (二) 大学革新
    四、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 研究目标
        (二) 研究内容
        (三)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五、 研究方法
        (一) 方法论基础
        (二) 研究方法
第一章 大学历史上的企业家精神
    第一节 中世纪大学的兴起与企业家精神
        一、 中世纪大学的制度构建
        二、 中世纪大学中的教师与学生
        三、 作为社会性组织的中世纪大学
    第二节 现代大学的创立与企业家精神
        一、 现代大学的早期发展
        二、 洪堡与柏林大学的创建
        三、 后洪堡时代现代大学的持续变革
    第三节 研究型大学的崛起与企业家精神
        一、 科研的兴盛与研究型大学典型模式的确立
        二、 美国研究型大学中的本科教育改革
        三、 走向服务社会的研究型大学
    第四节 创业型大学的繁荣与企业家精神
        一、 创业型大学中的商业性企业家精神
        二、 制度性企业家精神与创业型大学的发展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大学革新为什么需要企业家精神
    第一节 技术变革需要企业家精神
        一、 教育和技术的赛跑
        二、 教育技术革新需要企业家精神
        三、 外部技术环境变革与大学的企业家精神
    第二节 制度创新需要企业家精神
        一、 大学制度构建中的企业家精神
        二、 大学多重制度逻辑整合中的企业家精神
    第三节 大学范式革命需要企业家精神
        一、 范式与大学范式革命
        二、 创新创业:大学转型发展的新范式
        三、 以企业家精神推动大学范式革命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大学革新需要何种企业家精神
    第一节 个人的企业家精神与大学革新
        一、 哈珀的企业家精神与芝加哥大学的创建
        二、 艾略特的企业家精神与哈佛大学的转型
        三、 蔡元培的企业家精神与北京大学的再造
        四、 特曼的企业家精神与斯坦福大学的崛起
    第二节 组织的企业家精神与大学革新
        一、 麻省理工学院的组织企业家精神与创业型大学的兴起
        二、 香港科技大学的组织企业家精神与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崛起
        三、 新加坡国立大学的组织企业家精神与“全球性知识企业”的塑造
    第三节 国家的企业家精神与大学革新
        一、 美国的国家企业家精神与世界一流大学的积聚
        二、 以色列的国家企业家精神与创业国度中的大学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企业家精神如何促进大学革新
    第一节 以企业家精神激励学科知识生产和学术创业
        一、 企业家精神与学科建设中“学术创业”的兴起
        二、 学科建设中知识生产与学术创业的统筹
        三、 企业家精神引领下的学科知识生产与学术创业整合
    第二节 以企业家精神加快学科-专业-产业链建设
        一、 企业家精神助推学科-专业-产业链创建
        二、 企业家精神与学科-专业-产业链的协同治理
        三、 大学学科-专业-产业链的发展趋势
    第三节 以企业家精神促进大学创新创业治理
        一、 大学治理:从正当到绩效
        二、 创新创业能力建设:大学有效治理的关键
        三、 为创新创业而治理:企业家精神推动大学治理模式变革
    第四节 以企业家精神推动大学创新创业社区建设
        一、 大学创新创业社区的内涵及其演进
        二、 大学创新创业社区的组织架构与运行模式
        三、 以企业家精神协同推进大学创新创业社区建设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以企业家精神引领“双一流”建设
    第一节 国家的企业家精神与“双一流”建设
        一、 提升政府政策运行效能:政策工具的动态整合
        二、 掌舵而不是划桨:包容性治理理念下的“府-学”关系重塑
        三、 建设创新创业型国家:创建以大学为中心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四、 重塑高等教育系统:以新发展格局引领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五、 塑造企业家式政府角色:从官僚主义行为转向企业家行为
    第二节 组织的企业家精神与“双一流”建设
        一、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
        二、 以商业性企业家精神塑造新型“产-学”关系,增强大学资源创生能力
        三、 社会性企业家精神助推社会创业实践,突出大学社会责任感意识
        四、 企业家精神引领大学自我建构与革新,实现组织创新创业范式转型
    第三节 个人的企业家精神与“双一流”建设
        一、 以企业家思维代替排名思维,促进大学从优秀走向卓越
        二、 整合组织领导中的多重企业家角色,扩展大学社会关系网络
        三、 创建组织特色发展模式,形成大学独特竞争优势
        四、 科学制定组织战略规划,形塑大学未来发展愿景
    本章小结
结束语
    一、 论文完成的主要工作
    二、 创新之处、研究反思与展望
        (一) 创新之处
        (二) 研究反思与展望
主要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致谢

(8)明末清初“诗史”观念拓展与深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1.问题缘起
    2.明末清初“诗史”观研究现状
第一章 “诗史”流变与清初“诗史”观复兴
    第一节 “诗史”之流变
        1.“诗史”发源
        2.宋元“诗史”论的精神品格
        3.明代“诗史”论的理论品格
    第二节 明清之际士人身份认同与“诗史”观念复兴
        1.朝代鼎革与“遗民”身份认同
        2.“华夷之辨”与民族身份认同
        3.“薙发令”与文化身份认同
第二章 明末清初“诗史”论拓展
    第一节 “以诗补史之阙”
        1.钱注杜诗
        2.清初杜诗注本举隅
    第二节 “史外传心之史”
        1.“心史”尊道崇德的内涵
        2.以吴伟业为代表的清初“心史”论
    第三节 “诗不可以史为”
        1.王夫之“比兴”观念改造
        2.王夫之非议“诗史”
第三章 明末清初“诗史”观念的深化
    第一节 “诗史”与“诗统”
        1.王朝“正统”观的忠义维度
        2.诗歌选评中认定杜诗典范
        3.地域诗学传统的现实品格
    第二节 “诗史”与“诗教”
        1.“真性情”的诗学追求
        2.“诗可以怨”与“温柔敦厚”
        3.述经明道、读史感兴
    第三节 “诗史”与“学问”
        1.通经达史的创作旨归
        2.学人之诗与经史考据
        3.“诗史互证”的读诗方式
第四章 明末清初“诗史”观念下的创作实践
    第一节 清初创作风貌
        1.易代时局与清初文坛新面貌
        2.遗民心态下经世致用的创作追求
    第二节 以“梅村体”、《桃花扇》为代表的诗文创作
        1.“梅村体”的诗歌创作
        2.《桃花扇》的剧本创作
    第三节 以《列朝诗集》《所知录》为代表的学术传略
        1.明诗史《列朝诗集》
        2.南明史《所知录》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10)章衣萍文学创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章衣萍生平及创作概况
    二、章衣萍研究现状
    三、研究重点与方法
第一章 大胆前卫的情爱小说
    第一节 凄婉烂漫的情爱世界
        一、对传统婚姻的反叛
        二、尚情至性的乌托邦
        三、“向爱而生”的悲情书写
    第二节 “自然真实”的创作原则
        一、书信体、日记体的别致运用
        二、多样叙述视角的创作实践
第二章 丰富独特的散文创作
    第一节 多样的散文题材和文体书写
        一、文明批评、社会批评杂文
        二、消闲娱乐、委婉浪漫的小品文
    第二节 独特的散文艺术手法
        一、“幽默”的多种表达
        二、信笔直抒、任意而谈
        三、新颖别致的“世说新语体”
第三章 新旧诗体实践与身份选择
    第一节 尝试:多样体式的新诗实践
    第二节 回归:别样的旧体诗词书写
    第三节 身份之辨:新诗诗人与传统名士
第四章 文学史上的“边缘人”
    第一节 毁誉参半的评价
    第二节 文学与市场的两相调和
    第三节 “海派”中的“这一个”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四、记取历史的教训 一切着眼于建设(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平等观研究[D]. 姜锐涵. 山西大学, 2021
  • [2]中国共产党的实践辩证法[J]. 辛鸣. 哲学研究, 2021(07)
  • [3]慕寿祺诗歌研究[D]. 祁晴.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 [4]《扬州画舫录》画舫风物探考[D]. 刘畅.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1)
  • [5]中国共产党总结历史经验的几个维度——基于两个《历史决议》的思考[J]. 黄广友. 人民论坛, 2021(17)
  • [6]诗文革新运动与北宋中后期词互动关系研究[D]. 吴丽. 北方民族大学, 2021(09)
  • [7]企业家精神视野中的大学革新[D]. 黄文武.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8]明末清初“诗史”观念拓展与深化[D]. 王诗蒙. 山西大学, 2021
  • [9]战时中国的节庆纪念与文学镜像(1931-1949) ——民族国家视野下的记忆刻写与话语争夺[D]. 高强. 西南大学, 2021
  • [10]章衣萍文学创作研究[D]. 王禹新. 喀什大学, 2021(07)

标签:;  ;  ;  ;  ;  

牢记历史教训,一切重在建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