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成分的结构关系分析

“一”成分的结构关系分析

一、“一”组成语的结构关系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张璐[1](2020)在《初中生写作成语误用状况分析 ——以保定三中初中部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语言文字是思想的载体,也是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成语作为汉语言文字的特殊形式之一,承载着中华民族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它的作用不可忽视。初中生熟练掌握和正确使用成语,不仅能够提高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还能够提高阅读水平和写作能力,促进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本文收集了初中生的作文语料,并选取作文中出现的成语为研究对象,对成语的使用情况进行了量化分析和相关性分析,归纳出成语误用的类型,探析成语误用的原因,并提出成语规范化的建议。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介绍了文章的选题依据、研究现状和研究内容,并对七十六万字语料和317份调查问卷的收集与整理方法进行了详细说明。第二部分是分析成语的使用和误用情况。分别进行了量化分析和相关性分析,共得到有效语料1270份,发现误用成语295个。经统计分析,发现成语的使用和误用情况与作文分数、语文成绩、性别、日常周记都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第三部分是归纳成语的误用类型。将成语的误用划分为两个方面,共七种类型,每种类型的数量不同,并分别进行举例描述。第四部分是剖析成语误用的原因。结合教材成语的统计和相关文献的调查,从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两方面入手。客观原因包括成语本身的复杂性、教材内容设置不全面、大众传媒的影响和教师对成语教学的关注度不足;主观原因包括学生学习成语的基础不扎实、学生学习成语的方式不当以及受到了心理倾向的影响。第五部分结合原因分析和问卷调查结果,对中学生成语使用的规范化工作提出建议。国家、社会、个人三方都需要做出努力:教材的编写和成语相关工具书的编纂需要更加精确和规范;教师教学、家庭教育和大众传媒都应发挥优势,承担责任;学生个人要注意成语积累、学习的方式和途径。第六部分是结语。对文章整体做出简要的总结概括,并指出本文研究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希望本文能为成语的规范和教学研究提供参考以及语料和数据支持。

孔令跃,张永伟[2](2020)在《成语图式构式表征:基于类例频率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基于语料库中成语的类例频率统计,考察成语图式构式的表征问题。实验中要求被试判断随机呈现的四字材料是否为成语。实验关键材料是图式构式类频率不同但成语例频率和熟悉性都匹配的四字成语。结果显示,无论成语的类例频率和熟悉度高低,三个实验中均未出现成语加工的类频率效应。这一结果表明汉语成语的抽象图式构式表征并未固化,不是影响成语加工的表征单元。

王峥杰[3](2020)在《清末民初同素异序成语研究 ——以十种白话报刊为研究语料》文中指出同素异序成语是指构成语素相同而排列顺序不同的意义相同或相近的一组成语。清末民初时期,新文化运动兴起,新文化取代旧文化,白话文取代文言文,社会迅速发展变革,推动了词汇的发展,产生了许多新词语,其中就包括大量的同素异序成语。本文以清末民初时期白话报中的同素异序成语现象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类型、特点、形成动因及其对辞书编纂的意义。第一章从形式上,我们可以将清末民初同素异序成语分为两大类:整体异序成语和局部异序成语。整体异序成语是指把同素异序成语ABCD分为前后两个部分AB和CD,前后两部分位置互换变为CDAB且成语义保持不变或相近的成语。从语法角度对整体异序成语的结构类型进行分类,分为同构异序成语和异构异序成语两类。同构异序成语是指前后两个同素异序成语的结构类型是相同的,主要是并列式。异构异序成语是指前后两部分互换位置后,二者之间的语法结构发生变化,主要为主谓和动宾、主谓和定中、状中和中补之间的转换。局部异序成语是指成语内部语素之间变换位置且成语义保持不变或相近的成语。第一类ABCD—ABDC式;第二类ABCD—ADCB式异序成语;第三类ABCD—BACD式异序成语;第四类ABCD—BADC式异序成语;第五类ABCD—CBAD式异序成语。局部异序成语可两语素之间互相易位,可四语素间全部易位,其语法结构也更加复杂。第二章至第三章通过对清末民初同素异序成语进行详细的分类描写,把握其共时面貌和历时特点。第四章论述清末民初同素异序成语的特点。清末民初同素异序成语的各组成部分之间关系复杂,具有繁复性特点。同素异序成语的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转换不是毫无章法的,而是遵循一定的语法规则,具有规律性特点。清末民初同素异序成语有的源自古代汉语,有的产生于清末,有的延续到现代汉语,有的则迅速消亡,表现出鲜明的过渡性特点。第五章阐释清末民初同素异序成语的成因。从语言内部因素来看,词汇因素尤其是复音词和同素异序词的大量涌现,为同素异序成语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词汇支撑。从外部因素看,第一,晚清时“文言合一”被大力提倡,白话文的发展有了很大的突破,拥有了更广泛的社会基础与群众基础;第二,在清末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下,“求俗”“求异”的语言风尚为清末民初同素异序成语的大量出现提供了前提和可能性;第三,汉民族对称性思维方式与类似联想及对比联想为清末民初同素异序成语的大量产生提供了重要基础。第六章为清末民初同素异序成语与《汉语大词典》编纂修订。清末民初同素异序成语在《汉语大词典》的收录可分为四种类型:两序皆收、一序收录、一序未收、两序未收。另外,还存在《汉语大词典》书证滞后的同素异序成语,大多为其中一序。“结论”部分概括全文的主要观点,从现代汉语史的角度来看,同素异序成语呈现出由多到少,由不规范到逐渐规范的发展趋势。

李琳[4](2019)在《汉泰成语语义场对比研究 ——以文化精神语义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由于中国社会经济、技术和文化等领域的迅猛发展,使得汉语受到国际社会越来越强烈的重视,这激起了很多语言学习者对汉语的兴趣,在世界各地也相继出现“汉语热”的现象。以泰国的情况为例,由于我是一个泰国人,因此汉语对泰国的影响,我基本上还是比较了解的。现代汉语已经影响到了泰国的整个劳动力市场,其层次等级无论高低,都需从事工作者要有汉语基础,因此,在泰国学习汉语的人也日益增多。但实际上,我们发现不少有汉语基础的人,他们的汉语能力还是存在很大问题。比如,在他们的现实交际或工作中,会出现由于语言能力不够充分而出现沟通障碍的现象,他们对中国的文化知识、风俗习惯、思想系统、价值观念等不够了解,从而引发交际时出现理解上的偏误及文化上的冲突。因此,本文主要收集汉泰成语对比,以“天人合一”“和谐意识”“刚正品格”“忧患意识”和“因果报应”构成的文化精神语义场为导向,并选取汉语成语和泰语成语中最经典的含义对比为研究对象,运用语义场理论,把汉语成语和泰语成语置于汉泰成语广义场和狭义场进行研究,以探析汉泰成语共同的语义特征、成语语义系统和成语语义关系等。此外,本文所选取的成语本身具有民族性和历史底蕴,同时也能体现出汉泰民族不同的特色风格、文化特征、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及宗教信仰等。研究结果可促使双方互相理解,在交际中会达到更好的沟通效果。本文的内容框架分为如下六个部分。第一章主要对汉泰成语研究现状进行初步分析,并阐述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理论依据、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以及语料来源。第二章首先对汉泰成语的界定及其来源进行分析,探究汉泰成语界定的异同,再对汉泰成语的来源进行深入分析并进行概括。第三章主要介绍汉泰成语语义场和文化精神的分类,描述与表现出汉泰成语语义场的层次关系的类型及通过汉泰成语体现汉泰民族的文化精神。第四章主要收集与选取“天人合一”“和谐意识”“刚正品格”“忧患意识”和“因果报应”等五方面最经典的汉泰成语为研究对象,运用语义场理论把汉泰成语置于汉泰成语广义场进行研究,以探究出汉泰成语同类事物现象之间宽泛的类属关系,揭示汉泰成语语义之间上下义关系、同体关系、对立语义关系以及同集语义关系。这些语义关系都反映了汉泰成语语义共同特征、语义系统、语义相关性和层级性,并体现中泰文化特征与文化精神。第五章主要收集与选取“天人合一”“和谐意识”“刚正品格”“忧患意识”和“因果报应”等五方面最经典的汉泰成语为研究对象,运用语义场理论把汉泰成语置于汉泰成语狭义场进行研究,以探究出汉泰成语等义义场、近义义场、反义义场及类义义场。在语义场各子语义场中的各成语之间,处于水平方向的同一个层次上的非层次关系语义场,能反映出汉泰民族迥异的文化风格。第六章结语提出本研究结论的参考价值。

汤仕普[5](2019)在《佛缘成语的生成与演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佛缘成语是佛教思想文化在中国传播的产物,是指以佛教思想文化为外在条件或机缘,利用汉语词汇材料和组合规则创造的成语,以及被“佛化”了的汉语固有成语。佛缘成语是汉语成语的有机组成部分,扩充了汉语成语的数量,丰富了汉语的表达方式和手段。本文通过文献阅读,以及对《汉语大词典》、《汉语成语源流大辞典》、《禅宗大词典》等大型辞书的全面考察,收集佛缘成语1633条,为每条佛缘成语建立了较为全面的语料库。论文注重佛缘成语历史过程的考察,结合语言学相关知识,从文化互动融合的角度讨论佛缘成语的生成与演变,揭示其演变过程的规律性和特殊性。深化佛缘成语研究是汉语词汇史研究的重要工作之一。本论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佛缘成语的生成。传统研究注重考察佛缘成语的来源和流变情况,根据佛教文化特征对佛缘成语进行静态分类,本文主要从造词法的角度,考察在佛教文化传入中国以後佛缘成语是如何运用汉语词汇材料组构新形式,经历哪些过程和阶段,如何在文化互动融合的背景下最终演化为汉语常用成语的。根据形成方式的不同,将佛缘成语的生成分为“在线生成、双音并合、结构改造、化用佛典、比喻凝固、佛化固有”六大类共十四个小类。佛教文化传播是佛缘成语生成的外在动力,在汉语习惯思维和规则允许的范围内发生作用。考察佛缘成语的生成,能够从造词法角度讨论佛教文化传播对汉语词汇系统的影响。二是对佛缘成语形式变化的考察。成语的形式变化是语言使用者根据表达需要对成语的临时改造或新创,它是社会文化与语言互动发展的产物和表现,也是人们从不同视角观测事物的结果。根据变化结果的不同,论文分两类进行讨论:一类是“形变义不变”。这类变化主要是个别构成要素的替换(通常是同义、近义或语义相关的语素),有时是组合顺序的调整,或者省略造成的同一成语的不同词形。论文将形变义不变一类称为“变体”,并结合相关研究成果和具体实例,系统总结了成语变体的形成方式、形成原因,同时考察了成语变体的形成与社会文化、语言发展之间的关系及其时代特征。另一类是“形变义变”,即形式变化语义随之发生变化。这类变化的结果是新的词形记录新的概念,本质上是产生了不同的词。新词形及其意义与原形式之间存在紧密关联,因此论文将这类形式变化称为“分化”,分化的结果是衍生了新成语。同时结合具体实例和相关研究成果,对成语分化的类型、原因和生成方式进行了系统概括。三是佛缘成语的语义演变。佛缘成语的语义演变符合汉语成语演变的一般规律,但由於佛教思想文化的特殊性,又体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论文分析了大量实例,认为社会发展使人的思维方式、思想观念发生变化,是佛缘成语语义演变的根本原因;语境变迁是佛缘成语语义演变的直接动力;俗解是佛缘成语语义演变的催化剂。佛缘成语语义演变的总体特征是佛教文化色彩的淡化、脱落,逐步世俗化,呈现出向字面组合义发展的趋势。由於佛教文化带有鲜明的神秘色彩,不少表义虚灵的佛缘成语,语义发展呈现出从抽象到具体的演变特征。

汪钲[6](2019)在《论汉语同义成语的构成类别及认知机制》文中认为汉语中同义成语的数目很多,意义相近或相同的一组成语中的组成类别也别具特色。首先,探究同义成语内部的组成类别,并分析造成同义成语中形式迥异的相关因素。其次,探讨同义成语所共有的句法成分,发现同义成语的句法成分较为丰富,可作谓语、定语、状语、补语,亦可作独立小句等。再次,从认知角度出发,探究构成同义成语的认知思维机制。

黎藜[7](2019)在《“X比N还N”构式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X比N还N”结构(如:“小王比木头还木头”)是现代汉语中一种偏离常规的“比”字句,同一个名词在“比”和“还”后重复出现,副词“还”修饰后“N”。通过对收集的语料进行整理研究后发现,“X比N还N”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已经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语言现象。“X比N还N”结构是语言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但是,目前尚未有学者从构式角度研究“X比N还N”的对外汉语教学。本文以前贤研究成果为基础,以构式等理论为指导,尝试从构式的角度分析“X比N还N”的构式义,并划分语块,组成语块链;归纳教学流程;提出具体的教学设计,希望对构式“X比N还N”的对外汉语教学有所帮助。论文一共分为五个部分。第1章是绪论。介绍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整合学界对“X比N还N”的研究成果及理论基础。并简述研究对象、方法及语料来源。第2章分析构式“X比N还N”,先判定构式,再分析构式义和内部语义配置,并划分语块,得出语块链。第3章是“X比N还N”的教学启示。先论述了有关“X比N还N”在教材编排、语法等级大纲,本体研究等方面对教学的启示,再归纳出教学流程。第4章设计具体的教学方案,进行教学实践,得出有意义的教学反馈,最后是教师反思和教学建议。第5章是结语。总结主要研究工作和创新点,并提出不足,对将来进一步的研究进行展望。

孙琪珂[8](2018)在《多媒体认知原则在小学生成语“案例推理”学习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针对目前小学阶段语文成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难点,提出将基于案例的推理理论与小学成语多媒体教学结合进行教学设计。根据对学生的成语学前认知测查,有针对性设计并开发出《成语世界》多媒体教学软件,并且通过该软件研讨基于案例的推理理论在小学成语教学中的应用,以及证明多媒体认知原则在小学成语教学中是否成立。测量工具包括成语学业测试卷、成语学习态度问卷等,最终对教学效果和数据进行整合分析得出研究结论。基于对研究数据的分析,作者认为研究结果达到了实验预期目的,以基于案例对推理理论为基础和多媒体认知原则为指导的《成语世界》多媒体教学案例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成语学业成绩,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对成语学习的兴趣。本研究为一项多媒体技术与小学成语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案例,对尝试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小学语文成语教学中的可行性进行探索,对小学成语教学方法等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尹金凤[9](2018)在《汉英语言对比法在对外汉语成语教学中的应用 ——以尼日利亚汉语成语教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汉语成语具备一定的特殊性,它不仅有着词汇本身的表意功能,还体现着中国的历史、风俗和文化。成语是词汇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但在课堂教学中它又常常被教学者所忽略。成语既是让外国汉语学习者充满学习兴趣的部分,又是学习过程中的难点。外国汉语学习者对汉语成语的掌握情况,从一个侧面可以反映出其对中国语言文化的理解程度。本文研究的内容主要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语成语教学。结合对比分析理论、中介语理论和三语习得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优势部分,本文运用汉英语言对比法的教学原理在尼日利亚两所孔子学院进行汉语成语教学实验,力图证实汉英语言对比法在汉语成语教学中的可行性。此次实验教学的内容主要是《新汉语水平考试大纲》大纲要求的成语,实验对象是尼日利亚汉语四级和五级水平的汉语学习者。这些汉语学习者学习英语作为第二外语的过程中已经有了跨文化学习的经验,这种跨文化的理解能力有助于他们学习汉语。在教学实验中,笔者通过教学过程中的分组教学和测试,试图找出一种适用于汉语成语教学的方法,为在对外成语汉语教学中所遇到的其它问题提供一些参考。本文在探讨汉英语言对比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的同时,总结了汉英语言对比法的优点和局限,这为探讨汉英语言对比法应用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后续研究提供了借鉴。

吴克炎[10](2015)在《语篇衔接功能及语篇特点研究》文中指出通过分析各类语篇,指出Halliday和Hasan笼统分析语篇衔接会引起对衔接的描述含混不清或以偏概全、遮蔽语篇"雅异性"特点等不良结果。提出语篇衔接功能和语篇特点的新见解:(1)衔接根据是否生成语篇特性可以分为甲乙两类,甲类衔接产生语篇特性,乙类衔接则实现雅异性;乙类衔接产生的形式上的"连贯",是连贯的假象,实质上是一种"避复"的美学效果;(2)语篇特点除语篇内容上的统一性、连贯性(语篇特性)外,还往往体现为表达上的雅异性。目的在于提供合理化的解释和启示。

二、“一”组成语的结构关系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组成语的结构关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初中生写作成语误用状况分析 ——以保定三中初中部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价值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学生成语使用状况的研究现状
        1.2.2 中小学成语教学的研究现状
        1.2.3 成语误用和规范化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对象
        1.3.2 语料收集与整理
        1.3.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成语使用和误用分析
    2.1 量化分析
        2.1.1 成语使用情况统计
        2.1.2 成语误用情况统计
    2.2 相关性分析
        2.2.1 与作文分数的相关性
        2.2.2 与语文成绩的相关性
        2.2.3 与不同形式写作的相关性
        2.2.4 与性别的相关性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成语误用类型
    3.1 误改成语
        3.1.1 误改字词
        3.1.2 误改结构
    3.2 使用不当
        3.2.1 误解语义
        3.2.2 搭配不当
        3.2.3 语义重复
        3.2.4 色彩失当
        3.2.5 句法功能错误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成语误用成因分析
    4.1 客观原因
        4.1.1 成语本身的复杂性
        4.1.2 教材设置不全面
        4.1.3 大众传媒的错误示范
        4.1.4 教师对成语教学的关注不够
    4.2 主观原因
        4.2.1 学生学习成语的基础不扎实
        4.2.2 学生学习成语的方式不当
        4.2.3 学生受到求新图便的心理倾向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有关成语规范化的建议
    5.1 国家层面
        5.1.1 教材编写方面的建议
        5.1.2 工具书编纂方面的建议
    5.2 社会层面
        5.2.1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5.2.2 成语教学方法
        5.2.3 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
        5.2.4 大众传媒承担起社会责任
    5.3 个人层面
        5.3.1 养好良好的阅读习惯
        5.3.2 课后及时练习巩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课文出现的成语
    附录2 初中生语言文字学习情况调查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2)成语图式构式表征:基于类例频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1. 汉语成语表征的心理语言学研究
2. 构式理论与汉语成语表征研究
3. 研究设计
    3.1 实验一
    3.2 实验二
    3.3 实验三
4. 总体讨论

(3)清末民初同素异序成语研究 ——以十种白话报刊为研究语料(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现状
    二 研究方法
    三 语料来源
第一章 清末民初同素异序成语概述
    第一节 同素异序成语的界定
    第二节 同素异序成语的分类
    第三节 同素异序成语的分布
第二章 清末民初整体异序成语分析
    第一节 同构异序成语
        一 拼合并列类成语
        二 四元并列类成语
        三 重叠并列类成语
    第二节 异构异序成语
        一 动宾—主谓式
        二 主谓—定中式
        三 状中—中补式
第三章 清末民初局部异序成语分析
    第一节 ABCD—ABDC式
    第二节 ABCD—ADCB式
    第三节 ABCD—BACD式
    第四节 ABCD—BADC式
    第五节 ABCD—CBAD式
第四章 清末民初同素异序成语的特点
    第一节 繁复性特点
    第二节 规律性特点
    第三节 过渡性特点
第五章 清末民初同素异序成语的成因
    一 内部因素
    二 外部因素
第六章 清末民初同素异序成语与《汉语大词典》的编纂修订
    一 《汉语大词典》收录的同素异序成语
    二 《汉语大词典》未收的同素异序成语
    三 《汉语大词典》书证滞后的同素异序成语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清末民初同素异序成语一览表
附录二 《汉语大词典》所收清末民初同素异序成语一览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汉泰成语语义场对比研究 ——以文化精神语义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与问题
    第二节 汉泰成语对比研究的现状
        一、汉泰成语来源的研究成果
        二、汉泰成语语法及语义的研究成果
        三、汉泰成语文化的研究成果
        四、汉泰成语其他研究成果
    第三节 研究的意义
    第四节 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一、理论基础
        二、研究方法
    第五节 语料来源
        一、汉语语料
        二、泰语语料
第二章 汉泰成语的界定及其来源
    第一节 汉泰成语的界定
        一、汉语成语的界定
        二、泰语成语的界定
        三、汉泰成语界定的异同
    第二节 汉泰成语的来源
        一、自然环境
        二、民间口语
        三、神话传说
        四、历史事件
        五、身体器官
        六、宗教信仰
        七、外国文化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汉泰成语语义场与文化精神分析
    第一节 汉泰成语语义场分析
        一、汉泰成语语义场的界定
        二、汉泰成语语义场类型
        三、汉泰成语语义场的层级关系
    第二节 文化精神分析
        一、文化精神的界定
        二、文化精神的类型
    第三节 汉泰成语是透视汉泰文化精神的最佳视角
        一、成语是语言文化的活化石
        二、汉语成语与中国文化精神
        三、泰语成语与泰国文化精神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汉泰成语广义语义场所蕴含的文化精神对比分析
    第一节 汉泰成语广义语义场蕴含的“天人合一”思想对比分析
        一、汉语成语广义语义场蕴含的“天人合一”思想
        二、泰语成语广义语义场蕴含的“天人合一”思想
        三、汉泰成语广义的语义场蕴含的“天人合一”思想的异同
    第二节 汉泰成语广义语义场蕴含的“和谐意识”对比分析
        一、汉语成语广义语义场蕴含的“和谐意识”
        二、泰语成语广义语义场蕴含的“和谐意识”
        三、汉泰成语广义的语义场蕴含的“和谐意识”的异同
    第三节 汉泰成语广义语义场蕴含的“刚正品格”对比分析
        一、汉语成语广义语义场蕴含的“刚正品格”
        二、泰语成语广义语义场蕴含的“刚正品格”
        三、汉泰成语广义的语义场蕴含的“刚正品格”的异同
    第四节 汉泰成语广义语义场蕴含的“忧患意识”对比分析
        一、汉语成语广义语义场蕴含的“忧患意识”
        二、泰语成语广义语义场蕴含的“忧患意识”
        三、汉泰成语广义的语义场蕴含的“忧患意识”的异同
    第五节 汉泰成语广义语义场蕴含的“因果报应”观念对比分析
        一、汉语成语广义语义场蕴含的“因果报应”观念
        二、泰语成语广义语义场蕴含的“因果报应”观念
        三、汉泰成语广义的语义场蕴含的“因果报应”观念的异同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汉泰成语狭义语义场所蕴含的文化精神对比分析
    第一节 汉泰成语狭义语义场蕴含的“天人合一”思想对比分析
        一、汉语成语狭义语义场蕴含的“天人合一”思想
        二、泰语成语狭义语义场蕴含的“天人合一”思想
        三、汉泰成语狭义的语义场蕴含的“天人合一”思想的异同
    第二节 汉泰成语狭义语义场蕴含的“和谐意识”对比分析
        一、汉语成语狭义语义场蕴含的“和谐意识”
        二、泰语成语狭义语义场蕴含的“和谐意识”
        三、汉泰成语狭义的语义场蕴含的“和谐意识”的异同
    第三节 汉泰成语狭义语义场蕴含的“刚正品格”对比分析
        一、汉语成语狭义语义场蕴含的“刚正品格”
        二、泰语成语狭义语义场蕴含的“刚正品格”
        三、汉泰成语狭义的语义场蕴含的“刚正品格”的异同
    第四节 汉泰成语狭义语义场蕴含的“忧患意识”对比分析
        一、汉语成语狭义语义场蕴含的“忧患意识”
        二、泰语成语狭义语义场蕴含的“忧患意识”
        三、汉泰成语狭义的语义场蕴含的“忧患意识”的异同
    第五节 汉泰成语狭义语义场蕴含的“因果报应”观念对比分析
        一、汉语成语狭义语义场蕴含的“因果报应”观念
        二、泰语成语狭义语义场蕴含的“因果报应”观念
        三、汉泰成语狭义的语义场蕴含的“因果报应”观念的异同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5)佛缘成语的生成与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什麽是佛缘成语
    第二节 佛教文化传播对汉语成语发展的影响
        一、扩大词法模式范围
        二、丰富成语构造素材
        三、化用陈言形成新语
        四、固有成语产生新义
        五、佛语俗化变为成语
    第三节 佛缘成语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一、佛缘成语来源与形成的研究
        二、佛缘成语语义演变的研究
        三、佛缘成语与佛教文化的研究
        四、综合性研究与辞书编纂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佛缘成语研究的价值
    第一节 词汇学价值
        一、形式变化的多样性
        二、语义变化的特殊性
    第二节 辞书学价值
        一、厘清成语发展脉络
        二、纠正辞书释义偏误
        三、提供较早用例
    第三节 文化学价值
        一、探索佛缘成语生成的文化根据
        二、揭示佛缘成语蕴寓的文化内涵
第三章 佛缘成语的生成
    第一节 在线生成
        一、翻译生成
        二、撰述新创
        三、中土新创
    第二节 双音并合
        一、并合中土双音词
        二、并合梵汉双音词
        三、并合佛教双音词
    第三节 结构改造
        一、増加语素
        二、缩减整合
        三、结构调整
        四、改字换形
    第四节 化用佛教典故
    第五节 比喻凝固
        一、由一个比喻凝固生成
        二、由两个比喻凝固生成
    第六节 佛化固有成语
        一、沿用固有用法
        二、沾染佛教文化色彩
第四章 形式演变(上):变体
    第一节 概述
        一、什麽是成语变体
        二、成语变体的形成方式
        三、变体与同义成语的区别
        四、汉语成语变体的成因
    第二节 变体的时代特徵
        一、“经年累月”的来源及其变体的整理
        二、优势变体的成因
        三、变体的不平衡性与时代特徵
    第三节 变体形成与发展的原因
        一、“韬光晦迹”的来源与变体
        二、统计与成因分析
第五章 形式演变(下):分化
    第一节 概说
        一、什麽是分化成语
        二、分化成语与变体的区别
    第二节 成语分化的成因及类型
        一、分化成语的形成原因
        二、成语分化的类型
    第三节 分化成语的形成方式
        一、结构调整
        二、语素替换
        三、增加语素
        四、省略语素
        五、新造词形
第六章 佛缘成语的语义演变
    第一节 佛缘成语语义演变的原因
        一、社会发展:语义演变的根本原因
        二、语境变迁:语义演变的直接动力
        三、俗解异构:语义演变的催化剂
    第二节 佛缘成语语义演变的特徵
        一、语义泛化:语用范围扩大
        二、语义俗化:佛教文化色彩脱落
        三、逆向引申:从抽象到具体
        四、改变方向:从隐含义向字面义转化
        五、隐喻类推:语义演变的重要方式
第七章 佛缘成语演变专题研究
    一、佛经比喻:“心猿意马”的生成
    二、认知差异:“水乳”喻与“风浪”喻的分化
    三、文化互动:“改邪归正”变体的衍生
    四、语境变迁:“刀山剑树”的语义演变
    五、社会动因:“点铁成金”的生成与演化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主要引用古籍书目
附录:佛缘成语参考条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7)“X比N还N”构式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研究方法、语料来源
2 “X比N还N”构式分析
    2.1 “X比 N还 N”的构式判定
    2.2 “X比 N还 N”的构式义分析
    2.3 “X比 N还 N”的语义配置
    2.4 “X比 N还 N”的语块划分、语块链组成
3 “X比N还N”对教学的启示
    3.1 “比”字句教材编排对教学的启示
    3.2 HSK语法等级大纲对教学的启示
    3.3 本体研究对教学的启示
    3.4 “构式-语块”教学法对教学的启示
    3.5 “X比 N还 N”的教学流程
4 “X比N还N”的教学方案
    4.1 教案设计
    4.2“X比 N还 N”教学实验
    4.3 教学反馈
    4.4 教学反思与建议
5 结语
    5.1 主要工作
    5.2 创新之处
    5.3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问卷调查表

(8)多媒体认知原则在小学生成语“案例推理”学习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重点
    1.3 研究问题
    1.4 研究目的
    1.5 研究意义
    1.6 论文框架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多媒体计算机辅助小学语文成语教学研究现状
    2.2 本研究理论框架
        2.2.1 基于案例推理
        2.2.2 多媒体学习相关理论
        2.2.3 建构主义理论
        2.2.4 前概念相关理论
第3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方法
    3.2 测量工具
    3.3 本研究的信度和效度说明
    3.4 研究框架
    3.5 实验设计
第4章 多媒体辅助成语教学软件《成语世界》软件设计与开发
    4.1 成语原有认知测查
    4.2 确定教学内容
    4.3 成语应用案例部分的设计与制作
        4.3.1 例句版和对话版的设计与制作
        4.3.2 动画片版的设计与制作
    4.4 《成语世界》软件设计
        4.4.1 软件制作工具
        4.4.2 软件流程图
        4.4.3 《成语世界》软件制作
第5章 结果与数据处理
    5.1 学生学业测试数据处理
        5.1.1 参与实验班级双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5.2 成语学习态度问卷数据处理
        5.2.1 成语学习态度问卷信度检验
        5.2.2 成语学习态度问卷描述性统计
        5.2.3 成语学习态度问卷差异检验
第6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分析
        6.1.1 成语学业成绩
        6.1.2 成语学习态度
    6.2 研究总结
    6.3 研究局限与展望
        6.3.1 研究局限
        6.3.2 进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附录6
附录7
附录8
附录9
附录10
附录11
致谢

(9)汉英语言对比法在对外汉语成语教学中的应用 ——以尼日利亚汉语成语教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源起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思路
    四、研究意义
    五、研究方法
第一章 文献综述
    一、汉语成语教学研究
        (一)成语习得偏误研究
        (二)成语教学方法研究
        (三)成语词典编纂研究
    二、汉英成语对比研究
        (一)汉英成语宏观对比
        (二)汉英成语微观对比
    三、研究理论基础
        (一)对比分析理论
        (二)中介语理论
        (三)三语习得理论
    四、小结
第二章 实验
    一、实验准备
        (一)成语筛选
        (二)问卷调查
        (三)实验对象
        (四)实验内容
        (五)实验目的
        (六)教学步骤
        (七)教学评估
    二、实验过程
        (一)分组教学
        (二)评阅标准
        (三)测试结果
    三、实验结果
        (一)A组成语测试结果
        (二)B组成语测试结果
        (三)相关因素的影响
    四、其他相关实验
第三章 实验意义与启示
    一、教学意义
        (一)调动学习主动性
        (二)增强学习信心
        (三)减少习得偏误
        (四)扩大研究视野
    二、教学启示
        (一)适用的教学内容
        (二)适用的教学对象
        (三)适用的教学教师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调查问卷
    附录 B:五级教案
    附录 C:五级测试卷
    附录 D:五级测试卷答案
    附录 E:四级教案
    附录 F:四级测试卷
    附录 G:四级测试卷答案
    附录 H:导师指导记录
致谢

(10)语篇衔接功能及语篇特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语篇衔接分类研究的必要性
三、语篇衔接功能解析
四、语篇特点解析
    1. 连贯性( coherence)
    2. 雅异性( elegant variation)
五、新见解具有的意义
六、余论

四、“一”组成语的结构关系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初中生写作成语误用状况分析 ——以保定三中初中部为例[D]. 张璐. 河北大学, 2020(08)
  • [2]成语图式构式表征:基于类例频率的研究[J]. 孔令跃,张永伟. 外语研究, 2020(02)
  • [3]清末民初同素异序成语研究 ——以十种白话报刊为研究语料[D]. 王峥杰.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9)
  • [4]汉泰成语语义场对比研究 ——以文化精神语义场为例[D]. 李琳.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8)
  • [5]佛缘成语的生成与演变研究[D]. 汤仕普. 贵州师范大学, 2019(12)
  • [6]论汉语同义成语的构成类别及认知机制[J]. 汪钲. 现代语文, 2019(05)
  • [7]“X比N还N”构式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D]. 黎藜.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4)
  • [8]多媒体认知原则在小学生成语“案例推理”学习中的应用研究[D]. 孙琪珂. 上海师范大学, 2018(08)
  • [9]汉英语言对比法在对外汉语成语教学中的应用 ——以尼日利亚汉语成语教学为例[D]. 尹金凤. 北京理工大学, 2018(07)
  • [10]语篇衔接功能及语篇特点研究[J]. 吴克炎.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15(06)

标签:;  ;  ;  ;  ;  

“一”成分的结构关系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