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铁路分局职工恶性肿瘤发病情况初步分析

南京铁路分局职工恶性肿瘤发病情况初步分析

一、南京铁路分局职工恶性肿瘤发病情况初步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苗贵安[1](2019)在《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力研究》文中提出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华民族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中华民族正阔步走在实现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如此成功?从领导力的角度分析,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谋利益的党,人民愿意追随共产党,共产党有强大领导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国家治理能力中很重要的一种能力就是领导力,不断提升中国共产党领导力是提升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认真研究总结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可以为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提供借鉴。研究中国共产党历史,延安时期十分重要。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史上至关重要的时期,蕴含着丰富的领导力智慧。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力主要表现为五个方面: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组织领导力、社会号召力、军队战斗力。政治领导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力之统帅。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导力是指政治领袖在政治原则、政治方向、重大决策方面的影响力。领袖和领袖集团在组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全党最终确立起毛泽东的领导核心地位,产生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奠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政治领导力基础。思想引领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力之灵魂。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引领力是指在思想方面的影响力,是党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用党的创新理论教育和武装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头脑、统一思想、指导革命实践、抵御一切错误思想干扰的能力。领导思想产生领导力。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结合中国革命具体实践,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了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为全党提供思想方法和理论指导,为中国革命的合法性提供话语指南,对全党和社会各阶级产生强大思想领导力。组织领导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力之基础。中国共产党的组织领导力是指中国共产党为实现党的纲领和目标,通过激发党员奉献精神、提升党员能力和完善党组织治理机制所体现出来的整体的影响力和凝聚力。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工程的命题。中国共产党组织领导力主要来自于党的建设中解决了共产党员的工作意愿问题,调动和激发起全体党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党员能够自觉认同党的纲领和路线方针政策,自愿为实现党的目标而奉献自己的智慧;来自于高度重视党员和干部能力素质建设,使全体党员干部的能力素质和党的政治任务相匹配;来自于建立起灵活的组织机构和高效畅通的运行沟通机制,建立起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和约束机制。社会号召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力之体现。中国共产党的社会号召力,是指中国共产党通过统一战线对全社会的影响、凝聚、动员和引导的能力。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凝聚起方方面面的力量,建立起广泛的统一战线联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强大的社会号召力,这种号召力是共产党领导力的体现。中国共产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力,源自于实施合理的治理机制,很好的发挥了制度领导作用;源自于统一战线联盟内各种政治力量的通力合作,体现了高超的领导激励艺术;源自于制定了正确的战略和策略,体现了高超的权变领导艺术。军队战斗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力之保障。延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起一支人民军队,通过武装斗争,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军队,表现出强大战斗力,是中国共产党卓越领导力的体现。这种战斗力的形成来自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教育、来自于重视官兵物质利益和创新的军事民主;来自于正确的军事战略指导能力,官兵具备较高的能力素质,能够根据变化的环境确定组织的职能;来自于政治建军的优势,确保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能够根据环境的变化采取灵活的组织机构,具有严格的组织纪律。

江楠[2](2015)在《中国人口的死亡模式与社会发展》文中研究指明死亡是人类生命历程中的最终归宿,人类自出生到死亡都生活于一定的社会中,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本文描述了建国前的三十年、建国后的三十年和改革开放三十年死亡模式的变化,通过其与社会发展各项内容的分析研究,寻找影响死亡的非人口因素,得出社会发展在人口死亡中的影响作用,最后得出结论,提出相应建议。中国人口的死亡模式由建国前的三十年的死亡率非常高,高婴幼儿和高老年死亡率的“U”型分布,死因以传染病为主,逐步到建国后的三十年死亡率快速下降,“U”型分布向低婴幼儿高老年死亡率的“J”分布过渡,死因开始由传染病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转变,最后到改革开放三十年死亡率基本保持在6‰到7‰的低水平范围内,低婴幼儿高老年死亡率的“J”型分布完成,主要死因变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通过研究这九十年来人口死亡模式变化与社会发展状况发现,通过实行计划生育制度,提高婴幼儿质量和降低育龄期女性死亡率来影响人口死亡,是重要因素;经济生活水平提高为人们生存生活发展提供更多保障进而影响人口死亡,是物质基础;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更及时有效地治疗疾病和伤痛,挽救生命,保障和提高身体健康水平进而影响人口死亡,是关键;文化教育事业进步传播科学文化,优化人口思想观念、卫生及生活习惯,提高生活质量进而影响人口死亡,是思想基础;交通便捷节约抢救时间提高救治效率进而影响人口死亡,是重要条件;环境质量恶化时刻侵蚀着人类健康,引发疾病,加重加速病情发展进而影响人口死亡,是隐性条件。面对我国社会现状,本文认为应根据人口现状调整人口结构,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改变生活观念,提倡健康绿色的生活工作方式。

陈新林[3](2015)在《港英政府时期华人公务员群体研究(1914-1997)》文中提出以往对香港公务员的研究多侧重于制度本身优越性的探讨,相对而言,对香港公务员群体,特别是对港英政府时期华人公务员群体的研究较为薄弱。这种研究方式虽有其内在的价值,但却未能反映香港公务员制度变迁的历史脉络,也很难从深层次把握香港公务员制度的构建与形塑过程。本文主要以香港港英政府时期的华人公务员为着眼点,着重研究华人公务员群体在香港公务员制度的形成与治理过程中所担当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香港公务员制度最初由英国移植而来,但因香港公务员制度中不可避免的“殖民”色彩,早期华人公务员并未真正走进港英政府“体制”之内,而是孕育出另外一套截然不同的体系,具有鲜明的“一种制度、两种体系”的特点。两种体系的差异不仅体现在职位高下,而且也表现在薪酬待遇的悬殊,这导致香港公务员群体内部一直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张力,也促使华人公务员为改变这种不公平的现象不断向港英政府施加压力。因此,一战之后华人公务员就不断发起加薪运动,促使港英当局在公务员制度方面作出某些调整;二战后华人公务员要求改善待遇的运动更加高涨,并最终撬动香港固有的公务员制度。华人公务员改善待遇之运动并非仅仅表现为单纯的经济现象,而且赋予了这种运动在整个香港公务员制度变迁中的重要角色,在这种运动式的抗争中,香港公务员“本地化”不断推进,薪俸支取规则、薪金调整机制以及等级制度、聘用方式都有了实质性的进展,甚至可以说通过华人公务员的不断抗争,不仅使香港公务员制度逐渐改变了“两种体系”的运行模式,而且也让华人公务员逐渐融入香港公务员制度。在香港公务员制度初步形成之后,伴随着香港经济社会的发展,香港公务员队伍中也出现了严重的贪腐问题,严重影响了香港的可持续发展。1940年代后期,港英当局开始注意公务员领域暴露的种种问题,实施了包括制定反贪污法规、在警务处之下设立反贪污部门等措施遏制贪污的蔓延。但由于港府始终认为贪污仅仅存在于华人公务员以及欧籍下级公务员群体中,并未真正下决心惩治贪污,再加上负责反贪污的警务处又是香港贪腐最严重的机构,反贪也缺乏必要的监督机制,二战后二十多年港英政府断断续续的反贪工作并未取得显着的效果,相反却造成了贪污之风的盛行。同时,无论是港府还是华人公务员团体也并未采取措施加强公务员的自律,在遏制反贪污问题上更是乏陈可述,也使公务员贪污更加肆无忌惮。1960年代后期,受政治事件之影响,港英政府委任取缔贪污咨询委员会调查香港贪污情形,并派专员考察新加坡、锡兰等地反贪污的经验,收紧惩治贪污的政策,不仅积极向社会通报查处贪污的统计数字,而且新订《防止贿赂条例》加大对贪腐问题的惩处力度。在此期间,华人公务员亦通过公会对此法案提出意见,强调在制定新法案的同时强化反贪污的监督机制,对香港此后反贪污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港府始终没有将反贪污部门独立建制,反贪污工作并未出现突破成效,直到1973年“葛柏事件”的发生,引起香港社会各阶层的极大愤怒,香港各界纷纷呼吁反贪污部与警务处分离,才最终推动了港府设立廉政专员扑灭贪污问题。此后通过实施“肃贪”运动,并颁布一系列约束公务员的法律法规,逐渐将公务员群体的治理纳入法制轨道,形成了香港公务员体制建构与内部治理同时并举的机制,初步建立了公务员廉政监察体系,使大规模的贪腐问题得以有效遏制,为“廉洁高效”的公务员队伍建设奠定了基础,也为香港公务员服务香港提供了条件。随后华人公务员在香港教育、医疗、市政等社会问题上持续发声,为香港的建设作出了独特的贡献。而在1980年代中期香港进入“过渡期”后,香港华人公务员及其团体组织也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到过渡时期香港的各项政策筹划与制定中,在维护香港的繁荣稳定与公务员队伍的廉洁和社会管理工作的执业效率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马莉[4](2014)在《大气污染与职业人群死亡相关分析及镍暴露表观遗传调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分析金昌市主要大气污染物对职业人群死亡的影响;掌握全死因构成及疾病死亡率,分析职业人群死亡病种顺位及核心病种,探索该人群疾病死亡负担,为有效地进行人群健康干预及干预效果评价提供基础数据;分析镍冶炼环境对职工机体的生化指标、肺脏发育修复、表观遗传学调控等生物标志物变化的影响及暴露的时间-效应关系,为镍冶炼职工早期健康损伤生物标志物的筛选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对2007~2011年金昌市主城区空气自动监测系统的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采用GAM模型分析主要大气污染物SO2与NO2对人群死亡的影响;(2)对2001-2010年公司职工死亡资料进行分析,计算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死因构成、死因顺位及潜在减寿年数、潜在工作损失年数等反映疾病负担的指标来评价镍暴露人群的疾病负担,并以2004年甘肃省死亡监测资料为参照,计算各个职业微环境人群的标准化死亡比;(3)采用生物素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镍冶炼职工不同工龄反映机体发育修复的Cited2、表观遗传学调控的HDAC、DNMT1、H3K4me3和相应蛋白STAT5的改变;采用酶直接法等方法观察镍冶炼职工不同接触时间机体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1) 2007~2011年金昌市主城区SO2年均浓度呈显着下降趋势,NO2和PM10年均浓度下降趋势不明显,但5年来SO2 一直是金昌市的首要污染物。SO2和NO2浓度在第一季度和第四季度高于第二、三季度,PM10浓度在第一、二、四季度均较高,第三季度略低。处在工业区的3#监测点SO2年均浓度显着高于其他两个监测点,处于生活区的2#监测点NO2年均浓度显着高于工业区3#监测点。公司职工死亡的相对危险度随着SO2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与NO2水平呈相关,而且SO2对女性死亡的影响大于男性;(2) 2001~2010年肿瘤是影响该职业人群死亡的最主要疾病,所占比例最大,为35.91%,标化死亡率最高,为163.62/10万。肿瘤中危害最大的为肺癌,所占比例达33.41%,标化死亡率为54.22/10万。呼吸系统疾病是造成职工死亡的第三大原因,且在各系统疾病中增长速度最快,为16.58%;死亡人数中,男性职工所占比例及死亡率远远高于女性职工。男性死亡2179人,占84.59%,女性397人,仅占15.41%。各个职业环境中,采矿职工的全死因死亡率及肺癌死亡率均居首位;该职业人群肺癌死亡风险为甘肃省普通居民的2.05倍。(3)镍冶炼职工甘油三酯和前白蛋白均高于正常参考值;其表观遗传学调控指标与机关职工组有显着性差异,并且存在明确的时间效应关系。其中,Cited2、DNMT1、H3K4me3镍冶炼职工显着性高于机关职工组,而HDAC、STAT5、H3K27me3镍冶炼职工显着性低于机关职工组。结论:该职业人群死亡的相对危险度随着SO2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与NO2水平也呈正相关,且S02对女性死亡的影响大于男性;恶性肿瘤是影响该职业人群死亡的最主要原因,尤其是肺部恶性肿瘤,其死亡风险为甘肃省普通居民的2.05倍;镍冶炼职工表观遗传学调控指标与机关职工组有显着性差异,并且存在明确的时间效应关系。

陈加林[5](2013)在《明清以来苏州汪氏家族与社会变迁》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苏州汪氏家族为研究对象,通过考察苏州汪氏的世系源流,梳理各支派系自明清以来的发展情况,进而尝试将其与苏州地方社会联系起来,探讨国家与家族的关系,家族与基层社会控制的关系,以及居于国家、地方之间的家族与社会变迁的关系。理清这些关系,对于了解中国传统社会及其转型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汪氏作为徽州第一大姓,自唐代伊始,该家族逐渐发展壮大,他们禀赋徽人多外出经商的传统,因商而迁徙各地,而以苏州为中心的江南则是他们迁徙的重要方向。自明末清初以来,以石塘桥汪氏、吴趋汪氏、钱塘寓苏汪氏、娄门汪氏、山塘汪氏、盘门梅家桥汪氏、东花桥巷汪氏等为代表的汪氏陆续因商由徽迁吴,定居苏州后,其业无所不居,在苏州各行各业中均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经过多年发展,成为苏州商界一大劲旅。在商业上取得成功的同时,他们纷纷建立宗族组织,修建祠堂,修族谱,设义庄,不惜重金培养子弟参加科举考试,经过数代人的努力,各支汪氏在科举上也取得巨大成功,实现了“贾与儒”的迭相为用。而通过科举踏上仕途的那些汪氏士人,多能书善文者,涌现出一大批诸如“吴中四汪”、“盘溪才子”、“娄门二汪”、“翁门六子之首”、“清初散文三大家之一”、“章门四子之一”等众多名士,也不乏对书法、诗文、书画、碑版、收藏等有深厚研究者,也正是他们这些人提升了汪氏家族整体的文化素养,积淀和形成了“尚文崇儒”的家学传统,提高了家族的社会地位。对于一个客居异地的家族来说,要想真正融入当地社会,获得移居地的认可,需要经过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受到各方面的社会压力,苏州汪氏面对这些压力,他们一方面利用婚姻圈,积极主动攀附苏州当地着姓望族,以求迅速完成其土着化的过程。另一方面,通过扩大交游圈,建立交游网络,以保持和提升家族的社会影响。从实际效果来看,苏州汪氏是成功的,各支汪氏经过几代人的努力,逐渐成为吴门望族。然而,传统社会中家族组织的发展也逃脱不了周期性的社会动乱的影响,太平天国战争对苏州汪氏家族的打击是无疑的,但家族组织作为传统社会有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强大的适应力,它能根据社会环境的变化而作出适应性地调整。汪氏在战后不久便成功地重建了宗族组织,在商业上也逐步得到恢复,重现了家族的活力。但随着外国势力的不断涌入,汪氏这些商人举步维艰,不得不由传统向现代转变。汪氏虽然遭受太平天国战争的巨大打击,但他们并非坐以待毙,特别是那些拥有功名的士绅,积极参与到和太平军的殊死搏斗之中,为清王朝成功扑灭这场灾难起到重要作用,更为重要的是他们肩负了重建战后社会秩序的历史使命,为战后恢复民众对地方社会领导权力的认同起到重要作用。在清末的地方自治的浪潮中,他们也积极参与其中,如参与苏州地方自治调查研究会、苏州市民公社、苏州社会公益事业以及其他政治运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钱塘寓苏汪氏的汪鸣銮、娄门汪氏的汪凤瀛、汪荣宝、汪东宝等其活动对晚清民初的政局具有深远影响。尽管传统家族组织不断受到外来因子的冲击,但他们仍以其灵活的“应变力”对自身加以改造,不断地纳入现代因素,逐步实现由传统向近代的转型。实际上,苏州汪氏的这种转变在太平天国战乱后的不久就已经发生,到了清末及民国年间,随着社会变迁的加剧,汪氏家族组织的近代化趋势更为明显了。一方面表现在:汪氏商人组织由会馆、公所到商会的近代转型,而在抗战前夕又出现了血缘化的回归;其在商业经营方面,与洋商资本缠联,出现买办化趋势,并尝试向新式行业投资,汪氏所从事的传统金融业也向近代银行演变。尽管他们有意识地向近代迈进,但由传统商人而衍变的新兴阶层,因袭着沉重的传统包袱,在新旧杂糅的矛盾中艰难地生长,无法摆脱自身所禀赋的局限,而处于尴尬的两难困境。另一方面,清末科举制度废除,汪氏家族中的士绅们也实现自身的蜕变,一部分人向新式商人转化,一部分人学习新知成为地方新政办理人,一部分人向报人等自由职业者转化,一部分人向新式知识分子转型,而汪氏的这一批新式知识分子当中许多都从事教育事业,成为清末民国年间苏州汪氏家族发展的一大亮点,其中突出有汪德章、汪凤瀛、汪家玉、汪懋祖等。正是汪氏家族向教育转向的传统造就了一大批新中国新式教育体制下的院士、工程师、教授及知名学者。

王福影[6](2009)在《健康管理理念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应用研究 ——以建立江苏省恶性肿瘤综合防制规范为例》文中指出恶性肿瘤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长期以来,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江苏省属于我国恶性肿瘤的高发省份,其死亡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江苏省目前的恶性肿瘤防制状况不容乐观,探索行之有效的恶性肿瘤综合防制模式,降低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减少医疗卫生开支、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成为当前恶性肿瘤防制的重点。本研究分四部分对此进行探讨:第一部分主要介绍江苏省恶性肿瘤的流行情况。通过对我国及江苏省恶性肿瘤的发病及死亡情况的分析,总结出江苏省恶性肿瘤的流行现状。第二部分主要探讨江苏省恶性肿瘤的防制现状。从江苏省恶性肿瘤防制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出发,分析江苏省恶性肿瘤防制工作的不足及防制重点。第三部分在前两部分的基础上,着重阐述了健康管理的涵义、发展现状、健康管理的成功案例、实行健康管理的重要意义及其在建立江苏省恶性肿瘤综合防制规范中能起的重要作用。第四部分在第三部分的基础上,主要探讨政府、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综合性医院等在建立江苏省恶性肿瘤综合防制规范方面应承担的责任及建立该规范的政策建议和具体措施。

查洪武,黄宝宁,陈瑞祥,金培良,徐广宁[7](2002)在《南京铁路分局职工恶性肿瘤发病情况初步分析》文中研究指明

吴红梅,葛建伟,童慎耐,张业明[8](2000)在《住院患者980例死亡原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 探讨职工医院住院患者死亡原因。方法 对本院1989~1998年间住院病例回顾分析。结果 10年中住院病死率2.69%,老年组病死率明显高于非老年组。按系统分,呼吸系统病死率居首位;按病变性质分,血管病变病死率居首位。老年组前三位死亡原因是脑出血、肺心病、肺癌;非老年组前三位死亡原因是脑出血、肺癌、肝硬化。结论 重视老年医学,加强高血压病及恶性肿瘤的防治是降低老年病死率的根本措施。

叶启明,叶华[9](1992)在《常州火车站铁路职工恶性肿瘤调查分析》文中指出本文对1987~1989年间常州火车站铁路职工的恶性肿瘤的发病情况作调查,按统计学方法进行了发病率,死亡率的统计,结果说明应及早发现做好“三防三早”的积极防治工作

路文德,周达生,胡穗长,秦志汉,吴福元,李政伦[10](1991)在《铁路管理系统卫生服务与基层保健模式的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1989年1~12月,铁道部卫生环保局组织领导了铁路管理系统卫生服务与基层保健情况的大型调查研究,主要调查内容有:①通过家庭卫生服务调查、一日门诊量调查,了解铁路职工、家属的健康、疾病、就诊、卫生资源的现状,利用、以及人们对卫生服务与医疗保健的需求情况及

二、南京铁路分局职工恶性肿瘤发病情况初步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南京铁路分局职工恶性肿瘤发病情况初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问题和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的对象
        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述评
        二、国外文献综述
    第三节 理论框架和主要内容
        一、理论框架
        二、主要内容
    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主要创新
        一、研究方法
        二、主要创新
第一章 政治领导力:确立起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领袖集体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领袖核心的形成
        一、中国共产党早期最高领导层变化
        二、毛泽东党内领导核心地位的形成
        三、领导特质与毛泽东领导地位确立
    第二节 组织确立领导核心的价值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观点
        二、政治学视野下领袖的作用
        三、确立毛泽东领导核心意义
    第三节 中央集体领导和政治领导力
        一、中央集体领导形成过程
        二、政治路线与政治领导力
        三、战略策略与政治领导力
第二章 思想引领力:毛泽东思想成为全党指导思想
    第一节 毛泽东思想的确立
        一、毛泽东思想产生的原因
        二、毛泽东思想产生的过程
    第二节 领导思想产生领导力
        一、作为一种理念的思想
        二、领导思想具有领导力
        三、列宁建党学说的启示
    第三节 毛泽东思想的引领力
        一、毛泽东思想与领导哲学
        二、毛泽东思想引领力的体现
第三章 组织领导力: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工程
    第一节 党组织内部激励建设
        一、红色文化
        二、思想建党
        三、延安整风
    第二节 党组织能力建设
        一、加强干部队伍能力建设
        二、培养全党群众工作能力
    第三节 党组织管理机制
        一、灵活的组织机构
        二、畅通的沟通渠道
        三、严格的政治纪律
第四章 社会号召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
        一、坚持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
        二、建立“三三制”政权组织
        三、构建“相容性”制度机制
    第二节 统一战线内部激励建设
        一、通过共同领导发挥领导力
        二、通过利益共享来赢得民心
        三、发挥尊重激励的领导艺术
    第三节 统一战线组织能力建设
        一、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
        二、因时而异的统战政策
        三、因人而异的斗争策略
第五章 军队战斗力: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第一节 军队组织激励建设
        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二、重视物质利益的激励
        三、创新军事民主激励
    第二节 军队组织能力建设
        一、正确的军事战略
        二、重视官兵能力提升
        三、复合型的组织职能
    第三节 军队组织管理机制
        一、政治建军的优势
        二、灵活的组织结构
        三、严格的军事纪律
第六章 结论和启示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主要启示
        一、对党的领导力的启示
        二、对组织领导力的启示
        三、对干部领导力的启示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的学术成果

(2)中国人口的死亡模式与社会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设计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死亡模式
        1.4.2 粗死亡率
        1.4.3 性别死亡率、年龄别死亡率
        1.4.4 婴儿死亡率
        1.4.5 死因别死亡率、死因构成、死因顺位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研究意义
    2.2 人口死亡的研究现状
        2.2.1 我国人口死亡率研究现状
        2.2.2 我国人口死因研究现状
    2.3 我国人口的死亡与社会发展
    2.4 总结与反思
第三章 中国人口的死亡模式变动
    3.1 建国前的三十年人口死亡模式
        3.1.1 建国前的三十年人口死亡率及变动
        3.1.2 建国前的三十年人口死因构成
    3.2 建国后的三十年人口死亡模式
        3.2.1 建国后的三十年人口死亡率及变动
        3.2.2 建国后的三十年人口死因构成
    3.3 改革开放三十年人口死亡模式
        3.3.1 改革开放三十年人口死亡率及变动
        3.3.2 改革开放三十年人口死因构成
第四章 社会发展对中国人口死亡模式变动的影响分析
    4.1 生育制度的变迁是人口死亡模式变动的重要因素
        4.1.1 自然生育导致婴儿和育龄期女性高死亡率
        4.1.2 政策摸索促使婴儿和育龄期女性死亡率降低
        4.1.3 计划生育保障低水平的婴儿和育龄期女性死亡率
    4.2 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是人口死亡模式变动的物质基础
        4.2.1 生活水平低下导致人口高死亡率
        4.2.2 国民经济好转降低人口死亡率
        4.2.3 经济腾飞为人口低死亡率提供物质保障
    4.3 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是人口死亡模式变动的关键
        4.3.1 医疗资源匮乏导致人口高死亡率
        4.3.2 中国式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有效降低人口死亡率
        4.3.3 医疗卫生体系愈渐完善为人口低死亡率提供支撑
    4.4 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是人口死亡模式变动的思想基础
        4.4.1 教育受众面小限制知识传播影响人口死亡
        4.4.2 小学教育普及和扫盲运动开展传播必要知识推动人口死亡率降低
        4.4.3 教育全面发展为生活方式改善提供思想基础
    4.5 交通事业的发展是人口死亡模式变动的重要条件
        4.5.1 交通条件差限制救治导致人口高死亡率
        4.5.2 交通发展节约救治时间降低人口死亡率
        4.5.3 便捷交通共享资源为减少人口死亡提供条件
    4.6 环境的变化是人口死亡模式变动的隐性条件
        4.6.1 灾荒频繁导致人口高死亡率
        4.6.2 环境破坏严重但自然灾害仍主导人口死亡
        4.6.3 环境污染影响显现威胁人类健康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关于中国人口的死亡模式与社会发展研究的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3)港英政府时期华人公务员群体研究(1914-1997)(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学术文献回顾
    三、研究视角与基本思路
第一章 港英政府公务员制度与华人公务员概况
    第一节 港英政府早期的公务员制度
    第二节 港英政府华人职员群体概况
        一、香港公务员的范围
        二、早期香港政府中的华人公务员
        三、港府华人公务员规模和待遇
    第三节 香港政府华人公务员的团体及组织运行机制
        一、香港政府华员会的筹备与成立
        二、香港其他主要华人公务员团体
        三、香港政府华人职员团体的组织运行机制
第二章 二战前香港公务员制度构建中的华人公务员——以加薪运动为中心
    第一节 “一战”后港府华人文员加薪之呼吁与公务员薪金调整
    第二节 华人公务员加薪运动与薪金调查委员会的设立
        一、1920年代后期华人公务员调整薪俸制度之呼吁
        二、文员薪金调查委员会之成立与工作开展
        三、公务员薪金之调整与华人公务员之反应
    第三节 裁员减政委员会之设立与香港公务员本地化政策的发端
第三章 华人公务员团体改善待遇运动与香港公务员制度本地化(1946-1950)
    第一节 改善待遇运动之兴起
    第二节 公务员薪俸调查委员会之设立与公务员本地化政策
        一、公务员本地化政策的进展
        二、公务员薪俸调整委员会之设立
        三、改善待遇运动之再起与华人公务员之联合
    第三节 公务员制度调整与公务员之反应
        一、公务员薪俸调整方案的出台
        二、公务员对公务员制度改革的反应
第四章 华人公务员与香港政府的“肃贪”运动
    第一节 二战后香港公务员的贪腐与反贪
        一、断断续续的反贪与公务员贪腐的泛滥
        二、《防止贿赂法案》与华人公务员之反应
    第二节 独立反贪污机制的建立与“肃贪”运动的再出发
        一、“葛柏事件”与廉政公署的成立
        二、“肃贪”运动与“四大华人探长案”
    第三节 “肃贪”运动中的公务员廉政制度之重构
第五章 华人公务员与香港公共事务之参与
    第一节 华人公务员与香港政府公共事业建设
    第二节 华人公务员与香港政府市政建设
    第三节 华人公务员与香港的对外宣传
第六章 华人公务员与过渡时期的香港
    第一节 华人公务员与过渡时期香港公务员政策
        一、基本法的制定与实施
        二、华人公务员对公务员政策的支持
        三、华人公务员与内地的互动
    第二节 华人公务员与“过渡期”香港走向
    第三节 华人公务员的自为抗争以“长俸计划”为例
结语
参考文献

(4)大气污染与职业人群死亡相关分析及镍暴露表观遗传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一章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 选题背景
        1.1.1 大气污染
        1.1.2 职业有害因素引起的死亡
        1.1.3 镍对人体的损伤及表观遗传学调控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大气污染对职业人群死亡的影响
    2.1 资料来源与方法
        2.1.1 资料来源
        2.1.2 研究方法
        2.1.3 数据录入及统计学处理
    2.2 结果
        2.2.1 研究区域概况
        2.2.2 大气污染特征分析
        2.2.3 大气污染与死亡人数的GAM模型拟合
    2.3 讨论
        2.3.1 金昌大气污染逐年减轻,冬季污染最严重
        2.3.2 工业区SO_2与PM_(10)污染重,NO_2浓度则生活区高
        2.3.3 SO_2与NO_2均增加职业人群的死亡风险
第三章 职业人群全死因分析
    3.1 资料来源与方法
        3.1.1 资料来源
        3.1.2 收集方法
        3.1.3 质量控制
        3.1.4 统计分析方法
    3.2 结果
        3.2.1 镍职业人群基本情况
        3.2.2 职业人群死因分布
        3.2.3 不同职业微环境暴露与疾病死亡率的关系
        3.2.4 职业人群全死因及肺癌的SMR分析
        3.2.5 职业人群主要恶性肿瘤危害程度及疾病负担
    3.3 讨论
        3.3.1 肺癌是影响镍暴露人群死亡的最主要病种
        3.3.2 职业人群肺癌死亡风险高于甘肃省城市居民,采矿人群死亡风险最高
第四章 镍冶炼环境对表观遗传调控的影响
    4.1 对象与方法
        4.1.1 研究对象来源
        4.1.2 收集方法
        4.1.3 相关指标的定义及计算
        4.1.4 实验内容
        4.1.5 实验材料
        4.1.6 实验原理及操作步骤
        4.1.7 数据处理及统计方法
    4.2 结果
        4.2.1 企业生产工艺流程
        4.2.2 镍冶炼职工一般特征描述
        4.2.3 镍冶炼人群生物标志物的时间—效应分析
        4.2.4 镍冶炼人群生物标志物的影响因素分析
        4.2.5 镍冶炼人群生化指标与表观遗传学调控指标之间的关系
    4.3 讨论
        4.3.1 镍环境暴露与生物标志物存在明确的时间-效应关系
        4.3.2 生活行为因素对生物标志物无明显影响
        4.3.3 表观遗传学调控与血清IBIL水平存在相关性
        4.3.4 发育修复与表观遗传学相互影响
第五章 结论
    5.1 主要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明清以来苏州汪氏家族与社会变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起
    二 学术史回顾
    三 史料与理论
    四 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明清以来苏州汪氏世系源流考
    第一节 苏州汪氏世系源流考
        一 从汪氏族谱看苏州汪氏之源流
        二 从《清代朱卷集成》看苏州汪氏
        三 相关的几个问题
    第二节 苏州汪氏家族概况
        一 宗族结构
        二 汪氏义庄
        三 墓祠祭祀与祖先崇拜——以吴趋汪氏为例
第二章 明清以来苏州汪氏的商业活动
    第一节 太平天国运动前后苏州汪氏的商业发展
        一 从碑刻资料看太平天国运动前苏州汪氏商业活动
        二 太平天国战争对苏州汪氏商业经营活动的影响
        三 太平天国运动后苏州汪氏商业活动的继续和初步转向
    第二节 清末民国苏州社会变革与苏州汪氏商业经营的近代转向
        一 汪氏商人组织的近代转向
        二 汪氏商业经营:传统向近代的转变
第三章 苏州汪氏的家族文化及其社会网络
    第一节 苏州汪氏的科举之路
        一 石塘桥汪氏
        二 吴趋汪氏
        三 钱塘寓苏汪氏
        四 娄门汪氏
        五 盘门梅家桥汪氏
        六 东花桥巷汪氏
    第二节 苏州汪氏的家族文化
        一 家学传统
        二 藏书文化
        三 文化名人
    第三节 苏州汪氏的社会网络
        一 苏州汪氏的婚姻圈——以吴趋汪氏为例
        二 苏州汪氏士人交游网络
第四章 苏州汪氏与近代社会政治变迁
    第一节 苏州汪氏与地方社会
        一 太平天国战乱与苏州汪氏——以吴趋汪氏为例
        二 苏州汪氏与地方自治
        三 苏州汪氏参与其他政治活动
    第二节 汪鸣銮与清流帝党
        一 从政经历
        二 为大清择贤纳士,网罗人才
        三“翁门六子”之首
        四“公车上书”的幕后指挥
        五 直谏上书,被革职永不叙用
    第三节 娄门内东北街汪氏与晚清民初政局
        一 娄门内东北街汪氏——外交官世家
        二 汪凤瀛与《致筹安会与杨度论国体书》
        三 汪荣宝与晚清民初的政治变革
        四 汪东宝与辛亥革命
第五章 社会变革与苏州汪氏家族的教育转向
    第一节 科举之废与汪氏士绅的出路
        一 向商人转化
        二 向报人转化
        三 向自由职业者转化
        四 向新式知识分子转型
    第二节 苏州汪氏家族的教育转向
        一 清末民国年间苏州汪氏从事文教活动实践
        二 苏州汪氏后人与新中国的文教事业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6)健康管理理念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应用研究 ——以建立江苏省恶性肿瘤综合防制规范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选题背景
    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3 理论目标、重点和难点
    4 预期价值
第1章 江苏省恶性肿瘤的流行现状
    1.1 江苏省恶性肿瘤流行态势
    1.2 江苏省恶性肿瘤高发原因分析
第2章 江苏省恶性肿瘤防制现状及防制重点
    2.1 江苏省恶性肿瘤防制现状
    2.2 江苏省恶性肿瘤防制工作不足及防制重点
第3章 以健康管理理念指导实现社区卫生服务机制创新
    3.1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3.2 实现机制创新发挥其在恶性肿瘤防制工作中的作用
第4章 以健康管理理念为指导构建恶性肿瘤综合防制体系
    4.1 以健康管理促进恶性肿瘤综合防制工作的思考
    4.2 以健康管理为指导建立江苏省恶性肿瘤综合防制规范
    4.3 建立江苏省恶性肿瘤综合防制规范的政策建议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论文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8)住院患者980例死亡原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病死率10年中住院病例35 520例, 死亡病例980例, 占2.67%, 年份之间无显着差异。
    2.2 老年人与非老年人的病死率
    2.3 980例死亡病例的原因
3 讨论
    3.1 重视老年医学发展
    3.2 积极开展对肿瘤防治研究
    3.3 加强高血压病的防治

四、南京铁路分局职工恶性肿瘤发病情况初步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力研究[D]. 苗贵安.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2]中国人口的死亡模式与社会发展[D]. 江楠. 济南大学, 2015(07)
  • [3]港英政府时期华人公务员群体研究(1914-1997)[D]. 陈新林. 华中师范大学, 2015(12)
  • [4]大气污染与职业人群死亡相关分析及镍暴露表观遗传调控研究[D]. 马莉. 兰州大学, 2014(01)
  • [5]明清以来苏州汪氏家族与社会变迁[D]. 陈加林. 上海师范大学, 2013(05)
  • [6]健康管理理念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应用研究 ——以建立江苏省恶性肿瘤综合防制规范为例[D]. 王福影. 南京医科大学, 2009(02)
  • [7]南京铁路分局职工恶性肿瘤发病情况初步分析[J]. 查洪武,黄宝宁,陈瑞祥,金培良,徐广宁. 铁道劳动安全卫生与环保, 2002(06)
  • [8]住院患者980例死亡原因分析[J]. 吴红梅,葛建伟,童慎耐,张业明. 铁道医学, 2000(01)
  • [9]常州火车站铁路职工恶性肿瘤调查分析[J]. 叶启明,叶华. 铁道医学, 1992(05)
  • [10]铁路管理系统卫生服务与基层保健模式的调查研究[J]. 路文德,周达生,胡穗长,秦志汉,吴福元,李政伦. 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1991(06)

标签:;  ;  ;  ;  ;  

南京铁路分局职工恶性肿瘤发病情况初步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