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维柯 Stralis 荣获“2003 年度国际卡车”

依维柯 Stralis 荣获“2003 年度国际卡车”

一、IVECO Stralis赢得“2003国际年度最佳卡车”奖(论文文献综述)

左雪梅[1](2021)在《重庆SFHY公司发动机产品战略研究》文中提出SFHY公司为中外合资企业,生产小型、中型、重型发动机,从年产销量几千台到如今近十万台的骄人成绩。但是,从2007年组建公司这十多年里,先后引进外方轻型、中型、重型三个发动机平台,可最终只有重型平台发动机进行了产业化生产,产量约为设计产能的一半,销量占行业销量不到百分之十。同时,随着绿色能源、节能减排等上升为国家战略,各大发动机生产企业必须进行排放升级,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导致发动机材料成本、生产成本显着升高。在这种环境下,国内发动机企业要继续保持行业地位或新形势下弯道超车,根据外部环境及自身优势审时度势,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战略才是生存之道。为分析SFHY公司的产品战略问题,基于竞争战略理论、战略分析工具及国内外研究文献分析的基础上,采用文献研究法对国内和国外汽车工业在产品战略类的文献和知识分析总结。采用宏观与微观、案例分析法,对SFHY公司的竞争战略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利用五力模型和PEST分析模型对SFHY公司的所处的外部环境进行分析,得出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物流业的发展、排放技术升级是SFHY公司面对的机会;排放升级带来的成本上升、国家宏观经济增速放缓是企业面对的威胁。运用波士顿矩阵对SFHY公司产品进行分析,识别出F1C为明星产品,采用扩张战略,扩大该业务的市场分额;Cursor 9、Cursor 11为金牛产品;Cursor 13为瘦狗产品。运用SWOT分析,识别SFHY公司拥有雄厚的技术实力、过硬的品质保障、全球化供应链采购系统等优势,可SFHY公司也面临营销能力薄弱、管理成本高、高管任职短等劣势。根据竞争战略理论,罗列SFHY公司所面临的机会、威胁、优势、劣势的关键因素,通过SWOT矩阵比较分析,最终得出SFHY公司公司层战略为国际化战略,业务层战略为差异化战略、增长战略。为改变SFHY公司产品市场份额低的局面,通过品牌提升、营销能力提升、市场营销推广等保障措施,确保SFHY公司差异化战略的有效实施,最终实现SFHY公司强大的产品竞争力。

孙淑玲[2](2021)在《GT公司制动卡钳产品营销策略研究》文中认为GT公司是一家主营汽车零部件铸造和加工的企业,主要产品是传统商用车柴油发动机零件。随着世界各国禁售燃油乘用车时间表的公布,各大主要商用车企业也陆续提出了商用车新能源化的目标和时间计划,商用车新能源化将使得GT公司现有存量业务的部分主营产品需求减少甚至全部停止。公司经过前期市场调研,利用现有客户资源,选择商用车气压盘式制动器的制动卡钳产品作为保持未来经营稳定并实现增长的战略产品之一。截止目前,公司商用车制动卡钳产品市场开发进度和结果没有达到预期,急需制定适宜的营销策略来推动该产品市场开发进度,尽快抢占市场份额和实现业务增长。本文以GT公司制动卡钳产品营销策略为研究对象,基于目前GT公司现状,围绕GT公司制动卡钳产品当前营销工作的核心问题,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运用MBA课程所学的营销管理学相关理论和分析模型,如4P理论、PEST分析和SWOT分析法和营销组合策略分析法等,结合文献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等,对GT公司内外部环境以及制动卡钳产品所处的市场环境进行分析,对GT公司制动卡钳产品营销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制定解决措施,并提出适宜的制动卡钳产品营销策略组合,同时论述实施这些营销策略所需要的保障措施,以推动GT公司制动卡钳产品的市场开发进度,帮助公司快速提升制动卡钳业务销售收入。优化的营销策略组合也可以推广到GT公司其他的战略产品上,帮助公司尽快完成产品转型升级,有利于提高公司整体的营销能力和整体竞争力,也有利于公司营销人员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刘全明[3](2020)在《新旧能源物流汽车替代过程中的博弈和效益优化仿真研究》文中提出在能源与环境的双重压力下,政府开始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然而,推广初期,在技术、硬件设施及市场接受度还不完善的条件下,新能源乘用汽车遭遇了“市场机制失灵”和“推广机制失灵”,其推广应用工作面临着巨大压力。商用物流汽车的使用频率比家用轿车更高,其尾气排放量也更大,因此,对于物流汽车而言,新能源动力系统的意义更为突出。现阶段,我国新能源物流汽车推广也面临相似的情况,但相似表象的背后却是不同的形成机制。新旧能源物流汽车的替代过程,不仅仅牵扯到政府的推动力、汽车生产企业的积极性以及物流企业的使用意愿,更涉及到政府路权开放、城市物流保障、电动物流汽车性能、空气环境治理成本、政府补贴成本、汽车生产企业生产转换成本、汽车生产企业受到的碳排放和双积分约束、物流企业使用成本比较等众多影响因素和变量,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本文基于我国城市物流的现实情况,结合理论推导,对新旧能源物流汽车替代过程中的重要问题作了一系列研究。本文的工作主要包括以下三部分内容:第一,通过对新能源物流汽车市场现状及新旧能源物流汽车替代过程关键因素的分析,建立新旧能源物流汽车替代过程的仿真模型,预测未来新能源物流汽车的需求量及旧能源物流汽车的淘汰量;第二,根据新旧能源物流汽车市场双方参与者(政府和物流企业)及三方参与者(政府、物流企业和汽车厂商)的博弈关系分别建立双方博弈模型和三方博弈模型,并根据双方博弈模型和三方博弈模型建立系统动力学模型进行仿真,通过变量调节研究其对博弈均衡的影响;第三,建立包含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新旧能源物流汽车替代过程多目标系统动力学模型,模拟仿真新旧能源物流汽车替代过程中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通过优化,计算在目标函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取得最大值时对应的相关政策变量参数,从而为政府决策提供理论参考。通过对新旧能源物流汽车替代过程的研究,本文得出如下结论:1、尽管城市电动物流汽车的推广目前仍有一定的难度,但其性能已经基本能够满足城市主要物流业务的需要。城市物流汽车未来必然以电动物流汽车为主要运输工具,同时也需要存在一定比例的燃油物流汽车作为辅助。2、现阶段,燃油物流汽车的通行往往在某些城市的某些时段、路段受到限制,因此,道路通行政策是影响电动物流汽车推广的重要因素。对燃油物流汽车的通行限制越多,物流企业购买电动物流汽车的意愿越强烈。3、以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为双目标的优化模型,可以推算出优化后的结果,并计算出达到优化目标时各变量的取值。在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权重为0.5:0.5时,如果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成熟,政府补贴完全退出,碳排放约束达到最大值,双积分比例为0.8982时,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双目标达到最优。本文有三大创新点:1、建立了新旧能源物流汽车替代模型。通过对新能源物流汽车市场现状和关键因素分析,以物流企业“购买意愿”为核心,建立了新旧能源物流汽车替代模型。该模型通过分析物流汽车购置成本和使用成本、通行政策、电池技术等因素,在政策制度、技术、环境、成本等条件约束下,将物流企业选择购买意愿作为核心变量,将新/旧能源物流汽车市场存量作为目标函数,建立新旧能源物流汽车替代过程仿真模型,刻画燃油物流汽车和电动物流汽车的变化趋势。2、创建了三方博弈的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论文在双方博弈仿真模型的基础上,根据新旧能源物流汽车替代过程中的三方参与主体的博弈关系,建立了三方博弈模型,并根据三方博弈模型建立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以模拟演化博弈过程。通过三方博弈过程的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调节博弈变量参数和初始数值,观察对应的博弈过程和博弈均衡状态,是传统博弈论方法所无法实现的。演化博弈仿真是博弈论新的研究方向,其中,三方演化博弈仿真更是较为前沿的研究内容。3、建立了新旧能源物流汽车替代多目标优化仿真模型。论文以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为目标函数,通过敏感性分析,筛选出来政府技术补贴、政府市场补贴、燃油物流汽车道路通行政策、电动物流汽车道路通行政策、物流汽车生产企业碳排放约束和物流汽车生产企业双积分政策约束六个关键变量作为约束条件,建立了系统动力学多目标优化仿真模型。论文将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量化结合,对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赋予权重,通过求解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取得最大值时相关政策变量参数,为政策决策提供依据。本文作图67个,作表31个,引用参考文献202个。

邱逸华[4](2019)在《并购希法后的中联重科海外公司商业模式创新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40年的驱动下,获得了巨大成就。但是近年来我国经济出现了产能过剩的情况,国家提出了供给侧改革,并指导实行了“走出去”战略,来帮助我国企业进行全球化发展。在2018年,我国企业进行海外并购交易722宗,交易金额为1080亿美元。这些企业在完成海外并购之后,对这些企业的整合和运营能力提出了挑战,并直接影响到海外并购的成败。本文以并购希法后的中联重科海外公司为研究对象,通过借鉴希法的商业模式,对海外公司的运营观察,去分析中联重科海外公司在2015-2018年之间进行的商业模式创新,将中联重科海外公司和希法公司进行深度整合。通过整合后的实际经营效果分析,来帮助企业更好地商业模式创新并实现全球化发展。首先,文章从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出发,以内部创业、海外并购和商业模式作为理论基础,提出研究的内容和方法;其次,对该项目所处的宏观环境、行业环境和内部环境依次分析。用商业模式画布作为指导工具,对该项目下的中联重科和希法的商业模式,分别从产品或服务界面、资产管理界面、客户界面和财务界面的四个维度进行了分析。同时从商业模式现状分析对比中发现其中的问题,并针对问题去分析可能形成的原因;再次,在以上的原因分析基础上,根据商业模式的创新原则和目标,对中联重科海外公司的商业模式从四个界面创新,并整合得出创新后的商业模式画布;最后,商业模式实施步骤分别从模式宣贯、公司治理改革和授权管理与风控出发,并给出了组织架构、组织制度和企业文化三方面的保障措施,最后对新商业模式下可能实现的预期效果进行了探索。通过中联重科海外公司的商业模式研究,来分析企业在海外并购后的不同阶段,通过优势互补来进行深度整合,去设计适合自己战略的商业模式,为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后能实现长期的、持续的发展提供参考意义。同时为国家的“一带一路”倡议布局方面提供政策引导,来帮助企业“走出去”,同时更好的“走进去”提供借鉴意义。

亓保仓[5](2016)在《JL集团海外委国客车散件组装业务发展策略研究》文中提出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汽车行业出口发展迅猛,特别是中国客车出口行业,表现尤为抢眼和出色。截止2014年,中国客车出口8.39万辆,同比增长28.05%,出口国家从2013年的144个增加至155个,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客车生产国。随着全球经济放缓,为促进本国汽车工业发展和增加就业,各国设置越来越多的贸易壁垒来限制中国客车的整车出口。散件组装业务作为能够有效突破壁垒的出口模式日渐成为一种趋势。截止目前,欧洲品牌已经完成全球散件组装业务规划,全球散件组装工厂客车产销量占其总产销量的50%以上。因中国客车散件组装业务还处于起步阶段,散件组装业务存在合同谈判无策略、组装工厂管理缺少有效手段、本地化控制和推进无思路等各种问题,导致多数散件组装业务执行过程偏离预计战略目标。如何提升散件组装业务管理能力,使之成为中国客车出口新的引擎,需要进行认真的研究和思考。JL集团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客车企业,其客车销量占中国市场份额的30%以上,在客车出口业务上处于龙头地位,且JL集团也是中国散件组装业务开展时间最早、销售规模最大和散件组装市场覆盖最广的客车企业,研究JL集团散件组装业务,对于中国客车散件组装业务领域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和普遍性。本文通过研究国外知名客车品牌散件组装业务发展历程、中国乘用车和商用车散件组装业务发展历程,以及JL集团客车散件组装业务发展历程,结合JL集团委国散件组装业务实际案例,分析JL集团委国散件组装业务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委国散件组装业务发展的关键因素。本文将项目管理理论和散件组装业务实际运用相结合,对散件组装业务全过程的工作内容进行了项目管理具象化,明确了委国散件组装业务优化的原则和重点,提出了委国散件组装业务的发展策略和建议,并完善了针对委国散件组装业务优化方案的有效保障措施,保证委国散件组装业务的高效实施。本文的研究对客车企业探索散件组装业务项目管理,提高中国客车散件组装业务竞争力和管理水平,促进中国客车加快“走出去”的国际化战略具有积极和重要的借鉴意义。

杨进[6](2013)在《“平行文本”视角下的中国企业网站中企业简介英译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互联网的普及为国际贸易带来了一场新的革命。当前不少中国企业都制作了英文网站,而其中的企业简介无疑是目标读者了解公司的一个最迅捷的通道。它在帮助公司拓展海外业务、展示形象、扩大影响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企业简介文本作为应用文的一种,具有非常明确的目的指向。它要向目标读者传达有效信息,并尽可能对读者已有的经历、知识、情感等起到一定的诱导启发作用,引起读者共鸣,使之做出积极反应。这便是企业简介文本最重要的两大功能:“信息功能”和“感染功能”。本研究引入译语“平行文本”这一概念,选取知名英美企业简介文本作为参照系,并广泛搜集其它样例,首先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从内容、结构、语言、文化等方面对中英企业简介的差异做了深入探讨。以此为基础,通过对实例进行细致研究,作者归纳了中国企业简介英译中常见的翻译失误类型,主要包括语言、文化、语用三个层面的失误,并分析了造成这些失误的原因。最后,作者论证了一些可行的翻译策略和技巧,如诺德提出的“工具翻译”策略,借鉴“平行文本”的策略,为达到特定交际功能而对源语文本进行删减、增添、重组等技巧。本研究旨在为翻译工作者带来一些启迪,能为提高中国企业简介的英译质量提供有益的借鉴

刘明伟[7](2011)在《SW客车公司产品开发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中国在交通建设上的投资规模越来越大,城市化进程的越来越快,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客车的市场需求也越来越大。客车行业在整个汽车行业中准入门槛较低,从而引起众多投资者的关注。客车行业自动化程度较低、原始投入成本较少、人力成本较大,所以竞争十分激烈。在我国目前有大型客车生产企业28家,其它中小型的生产企业数不胜数。城市客车作为客车行业中的一个特殊分类在中国近几年来发展迅速,相对长途客车而言城市客车作为市民日常最重要的出行工具,对环保性、安全性、可靠性、空间布置方面的要求更高。SW客车公司是一家总部位于上海的客车制造企业,成立于2000年,由两家世界500强企业上海汽车和瑞典VOLVO合资组成。SW公司目前的产品以城市公交客车为主,城市公交客车销量排名全国第二(2009年)。本文主要针对SW公司在产品开发方面的战略进行研究分析,并制定出适合SW公司整体发展的产品开发战略方案。本文以企业战略理论、竞争战略理论、产品开发战略理论等为基础,采用调查研究、历史对比、查阅文献、图表分析等研究方法,比较详细地回顾了客车行业的发展历程,阐述了SW客车公司产品开发战略的现状,展望了客车行业的发展方向,运用SWOT矩阵、波特五力分析、EFE和IFE分析方法、PEST分析法,分别对SW客车公司面对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提出SW客车的产品开发目标、愿景和战略方向。利用QSPM分析工具确定SW客车公司今后几年采取的产品开发战略:采取混合型战略,在自己的优势项目上采取领先型产品开发战略,在自己弱势的项目采取跟随型产品开发战略,对市场成熟的产品如中级城市公交客车采取替代型产品开发战略。同时为保证战略顺利实施,本文还明确了SW客车公司产品开发战略实施步骤、实施重点和保障措施,继而就战略控制的过程和方式提出针对性的对策。本文基于对SW客车公司的研究分析得出的战略方案,以及对SW客车在研发战略方面的研究对不少行业处于成长阶段的企业都有普遍的意义,对类似企业可以提供借鉴。

陈琦[8](2011)在《跨国公司竞争优势最大化 ——国际产业转移的一种新解释》文中指出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即国际产业转移的主体——跨国公司竞争优势的角度,对国际产业转移的动因进行探讨,进而为中国从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到参与国际产业转移,提升本国制造业发展水平和企业国际竞争力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本文在研究中采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规范分析中,本文在国际贸易分工理论、产业组织理论、跨国公司理论、竞争优势理论和新制度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上,从国际产业转移主体——跨国公司的角度研究其国际产业转移的动因,提出了跨国公司竞争优势最大化理论作为本文的理论支点。对该理论的实现途径——矩阵型分工的形成及其决定因素进行了分析。以该理论为指导,研究了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路径选择。在实证分析中,综合运用了案例研究和模型等实证研究方法。通过搜集历史资料,本文分析了处于不同国际分工地位的国家跨国公司国际产业转移的特点,借助案例分析,从个案中寻找共性。同时,本文在对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现状的研究中也选取了典型案例进行分析,以印证本文的理论支点。此外,也强调通过构建模型,对矩阵型分工的决定因素,竞争优势、矩阵型分工与国际产业转移的关系和逆向国际产业转移的决定因素等进行了数理分析。论文内容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为导论,分别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目的、意义、写作思路、研究方法、创新和不足等。在从产业和跨国公司角度对现有的国际产业转移动因的解释进行综述和评述的基础上,指出现有理论存在不足,认为有必要从企业角度,特别是国际产业转移的微观主体——跨国公司角度来理解和解释国际产业转移现象。第二章在批判现有国际产业转移定义的基础上,从跨国公司角度重新定义了国际产业转移,将其明确为跨国公司的一种有意识的战略行为,认为跨国公司在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而明确了本文研究的定位,为下一章的论述做好铺垫。第三章是回答竞争优势最大化“是什么”的问题。首先结合跨国公司在不同发展阶段跨国经营的动机演变,提出以竞争优势为导向的国际产业转移是比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更高级的跨国经营新阶段。进而分析企业竞争优势的两大基石——差异化优势和低成本优势的来源和外在体现的差异,及其进入壁垒、经营风险、市场风险,以及两种竞争优势与企业竞争力和附加值的关系。接着研究了跨国公司的竞争优势,指出与一般企业不同,跨国公司能够通过国际化经营在这两种优势中进行协调、平衡和妥协。以这些论述为基础,提出了本文的理论支点——竞争优势最大化理论,并对该理论的意义作了说明。最后对竞争优势最大化理论进行了经验性的实证分析,选择了四个典型国家——美国、日本、韩国和印度,分别作为传统发达国家、后起发达国家、新型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对这些国家制造业跨国公司在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中的策略行为进行了实证分析,指出四国制造业对外产业转移的共同特征,是将不同目的和层次的研发、制造、营销职能在全球范围内布局,以达到强化其竞争优势的目的。第四章是回答竞争优势最大化“为什么”的问题。为了探讨竞争优势最大化的实现途径,本章以跨国公司行为特征的实证研究为基础,将价值链上的各种活动纳入一个涵盖价值链分工、服务外包、研发转移和竞争优势的矩阵型分工分析框架,来说明跨国公司在研发、制造、营销环节的分工形态、以及矩阵型分工与跨国公司竞争优势之间的关系。接着探讨了矩阵型分工的产生过程和决定因素,指出相对要素成本和制度成本是决定矩阵型分工形成的主要因素。最后构建了一个基于垂直一体化基本模型的数学模型,分析竞争优势最大化、矩阵型分工与国际产业转移的关系。第五章是回答竞争优势最大化“怎么样”的问题。首先对中国制造业发展现.状和国际竞争力进行了分析,指出差异化优势是中国制造业与世界制造业强国之间差距的集中体现,然后以竞争优势最大化理论为指导,提出中国制造业企业应借鉴后起国家的成功经验,积极参与差异化优势寻求的国际产业转移的战略选择,并从企业和政府的角度,提出了中国制造业对外产业转移的对策建议。第六章是总结和展望。总结了本文的主要结论和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并对未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包括:(1)国际产业转移不等于对外直接投资。尽管二者之间在主体、表现等方面相似或相同,但严格地说,它们是两个既有联系又彼此独立的概念。对外直接投资只是国际产业转移的方式之一,并且重要性日益下降。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目的相对多元化,既可以为了绕开贸易壁垒在当地建厂,也可以是出于利用当地资源的目的,还有消灭竞争对手等。而国际产业转移更多的是企业为了适应变化的环境和竞争的需要采取的战略性行为。从国际产业转移的主体——跨国公司角度,国际产业转移应定义为某个国家或地区的企业在变化的竞争环境中,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按照区域比较优势原则,通过跨国界的对外直接投资或国际贸易等方式,把企业的某些职能(如生产、销售和研发等)转移到其他国家或地区的行为。当某个产业中多个企业参与这种转移时,便表现为该产业在空间分布上发生迁移。(2)相对于以前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国际产业转移的过程既包含商品(如输入中间产品、输出最终产品)的运动,也往往包含资本的运动,还包含外包等非股权方式。以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为主要手段的跨国经营行为是以市场进入为主要目的,而国际产业转移是跨国公司经过周密计划的战略性、系统性决策。跨国公司通过在全球寻找和选择最适合的区位,建立国际生产体系来全面发挥其全球性的组合与转移资源的优势。从这个意义来说,这种带有鲜明时代特征的跨国公司经营行为是一种比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更加高级的跨国经营阶段。从跨国公司的角度考察,国际产业转移的动机是为企业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维持和获取竞争优势。(3)差异化优势和低成本优势是企业竞争优势的两大基石。前者主要来源于创新能力,表现为基于专利、品牌等无形资产的市场垄断能力;后者主要来源于规模经济、管理和国家间的要素、制度差异等,表现在低价格和高性价比上。差异化优势的进入壁垒高,相应地,附加值也更高,低成本优势则相反。两者之间存在着矛盾,实行差异化往往意味着高成本。跨国公司的竞争优势同样包括低成本优势和差异化优势。但与一般企业不同的是,跨国公司拥有整合全球资源能力的特点决定了其能够在这两种优势中进行协调、平衡和妥协,从而取得竞争优势最大化。竞争优势最大化就是跨国公司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为了获取和保持竞争优势,在不同国家产业发展环境存在差异的条件下,根据各国比较优势,将价值链各环节进行细分和区位重新调整,选择在拥有最优区位的国家或地区完成,以实现竞争优势最大化的战略行为。美国、日本、韩国和印度制造业企业在对外产业转移中,都有意识地遵循了这一规律。(4)企业的竞争优势贯穿价值链的各个环节和各个层次。跨国公司竞争优势最大化的实现,必然要求跨国公司将各种价值创造活动最优布局,以提升整体的经营效率。为此,国际产业转移不仅仅局限在制造环节,还拓展到研发和营销环节。当今的跨国公司将价值链进一步细分,在研发、制造和营销上划分出若干个层次,形成了一种涵盖价值链分工、服务外包、研发转移和竞争优势的矩阵型分工格局。这一分工格局的每个环节中价值创造活动的层次越高,附加值就越高,与跨国公司差异化优势间的关系就越密切,反之附加值就越低,与跨国公司差异化低成本优势间的关系就越密切。跨国公司通过矩阵型分工来实现竞争优势最大化。决定各个国家在矩阵型分工中地位的因素是要素成本和制度成本。国际产业转移就是跨国公司在不同国家存在差异的要素成本和制度成本中选择最优区位。(5)中国制造业的规模已位居世界前列,货物出口规模更已是世界第一,但中国制造业的主要竞争优势仍是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资金技术密集型产品中的低附加值生产环节。矩阵型分工格局表明,尽管中国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逐年提高,承接的国际产业转移层次不断上升,并成为发达国家研发活动转移的主要目的地,但中国在国际分工中仍处于研发、制造和营销的低端,获取的利益极其有限。中国企业依赖脆弱的成本优势嵌入跨国公司的全球生产网络,完成分工中附加值最低的环节。缺乏差异化优势是中国制造业企业国际竞争力远远落后于英国、德国、美国和日本等制造业强国的集中体现。(6)根据竞争优势最大化理论和对部分后发国家的案例分析说明,企业可以通过跨国经营,整合利用全球的优质要素和优良制度安排,实现矩阵型分工上的跨越式发展,更快提高国际竞争力。按照竞争优势最大化理论,中国企业要占领矩阵型分工高端价值创造环节,必须尽快提高差异化竞争优势。中国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应借鉴后起国家企业的成功经验,充分认识本企业在高端研发、制造和营销上的劣势,根据企业自身条件有选择地开展逆向国际产业转移,在保持成本优势的同时,积极寻求差异化优势,以实现竞争优势最大化。在这一过程中,要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的方式,同时也要做好风险防范。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在于:(1)本文突破了通常从中观和宏观角度研究国际产业转移现象及其技术溢出、产业升级、利益分配和经济增长效应的窠臼,从国际产业转移的微观主体——跨国公司竞争优势的角度研究国际产业转移的动因,即从跨国公司主导的国际分工与跨国公司竞争优势互补的关系出发,对跨国公司进行国际产业转移的动机作出了新的解释。(2)本文从跨国公司竞争优势的角度,提出竞争优势最大化理论,认为实现竞争优势最大化是跨国公司国际产业转移的动因。同时,为了进一步研究竞争优势最大化的实现途径,本文建立了一个涵盖研发、制造、营销的整体价值链国际分工分析框架——矩阵型分工,改变了通常将这些内容割裂的研究视角,并且在该分析框架中引入竞争优势及其与附加值的关系,从而对跨国公司的国际产业转移进行了更为完整的研究。(3)本文改变单纯从承接的角度研究中国企业在国际产业转移中的作用,而是从承接和参与两个角度展开研究。尤其突出中国企业的对外产业转移。同时,突破一般从市场进入、自然资源获取等角度研究中国企业“走出去”策略的局限,从更加长远的战略角度,提出中国企业通过国际产业转移实现竞争优势最大化的国际化路径选择。

苏龙聚[9](2009)在《上汽商用车事业部重型车差异化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几年,中国的重型车行业迅猛发展,国内市场竞争日益加剧,跨国企业的又一轮新的冲击又至。上汽集团作为国内三大汽车集团之一,而旗下上汽依维柯红岩商用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SIH)、上海汇众汽车制造有限公司和南京依维柯汽车有限三家公司的重型车总销量只排在了重型车行业的第三集团。本文主要讨论了上汽商用车事业部在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下,该怎样适应当今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抓住国内重型车市场发展的机遇,实现上汽集团具有国际竞争力汽车大集团的战略目标。本文首先运用PEST对重型车产业宏观环境进行了深入的科学分析,介绍了重型车产业生命周期、目前的产业现状,并且运用波特五力模型对上汽商用车事业部重型车企业:上汽依维柯红岩所处的竞争环境进行研究,分析了选择差异化战略的必要性。其后,本文运用SWOT分析,对上汽商用车事业部所拥有的优势和劣势、以及面临的机会和威胁做了详细阐述,确定了上汽商用车事业部重型车差异化的总体战略:以产品差异化为核心战略,以技术开发能力为核心能力,以差异化营销为重要保障,打造国内领先并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商用车企业。再次,本文通过分析上汽商用车事业部发展重型汽车所拥有的自身资源能力,将上汽商用车重型车差异化发展总体战略分为三个阶段目标,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市场环境下,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战略优势核心系统作为支撑,通过知识管理的运营和企业职能战略,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最后,本文详细论述了上汽商用车事业部重型车差异化战略的实施与控制,如通过科研与差异化产品开发战略和产业先见形成位置优势;通过差异化营销战略和战略联盟的建立等形成竞争优势;通过流程再造、学习型组织和核心能力培养形成能力优势,从而使企业获得一种动态的战略优势,最终实现上汽商用车的战略目标。

宁军,钟晓萍,殷荣忠,朱永茂,刘勇,张骥红,陈红,刘丽湘,姚雪丽,李丽娟,罗兰,邹林,范君怡[10](2009)在《2007~2008年世界塑料工业进展》文中提出收集了2007年7月~2008年6月世界塑料工业的相关资料,介绍了2007~2008年国外塑料工业的发展情况,提供了世界塑料产量、消费量及全球各类树脂的需求量及产能情况。按通用热塑性树脂(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聚氯乙烯、ABS树脂)、工程塑料(尼龙、聚碳酸酯、聚甲醛、热塑性聚酯、聚苯醚)、特种工程塑料(聚苯硫醚、液晶聚合物、聚醚醚酮)、通用热固性树脂(酚醛、聚氨酯、不饱和聚酯树脂、环氧树脂)不同品种的顺序,对树脂的产量、消费量、供需状况及合成工艺、产品应用开发、树脂品种的延伸及应用的进一步扩展等技术作了详细介绍。

二、IVECO Stralis赢得“2003国际年度最佳卡车”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IVECO Stralis赢得“2003国际年度最佳卡车”奖(论文提纲范文)

(1)重庆SFHY公司发动机产品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第2章 相关理论及管理工具
    2.1 产品战略的相关理论
        2.1.1 产品组合理论
        2.1.2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2.2 产品战略分析工具
        2.2.1 PEST分析模型
        2.2.2 波特五力模型
        2.2.3 SWOT分析
        2.2.4 波士顿矩阵
第3章 SFHY公司产品战略现状及问题
    3.1 SFHY公司概况及产品战略现状
        3.1.1 SFHY公司概况
        3.1.2 SFHY产品概况
    3.2 SFHY公司产品核心资源和能力
        3.2.1 公司技术资源
        3.2.2 产品开发能力
        3.2.3 营销服务能力
    3.3 SFHY公司现有产品战略
        3.3.1 产品竞争战略
        3.3.2 产品开发战略
        3.3.3 产品组合策略
    3.4 SFHY公司产品战略存在主要问题及原因
        3.4.1 产品战略存在的主要问题
        3.4.2 产品战略存在问题的原因
第4章 SFHY公司产品战略环境及SWOT分析
    4.1 宏观环境PEST分析
        4.1.1 政治环境
        4.1.2 经济环境
        4.1.3 社会环境
        4.1.4 技术环境
    4.2 行业环境五力模型分析
        4.2.1 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
        4.2.2 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
        4.2.3 潜在竞争者进入的能力
        4.2.4 替代品的替代能力
        4.2.5 行业内竞争者的竞争能力
    4.3 SWOT分析
        4.3.1 内部优势
        4.3.2 内部劣势
        4.3.3 外部机会
        4.3.4 外部威胁
        4.3.5 SWOT矩阵
第5章 SFHY公司发动机产品战略制定和实施
    5.1 产品战略选择
        5.1.1 基于产品组合理论的战略选择
        5.1.2 基于波士顿矩阵的战略选择
    5.2 产品战略制定
        5.2.1 公司总体战略
        5.2.2 公司竞争战略
        5.2.3 产品品牌战略
        5.2.4 产品营销战略
    5.3 产品战略实施的主要措施
        5.3.1 产品品牌提升
        5.3.2 营销能力提升
        5.3.3 市场营销推广
        5.3.4 优化绩效管理机制
第6章 结论和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2)GT公司制动卡钳产品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思路和内容
2 文献综述
    2.1 营销理论与分析方法
        2.1.1 4P营销策略理论
        2.1.2 关系营销理论
        2.1.3 STP理论
        2.1.4 PEST分析
        2.1.5 SWOT分析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2.1 国外研究现状
        2.2.2 国内研究现状
3 GT公司制动卡钳产品市场营销环境分析
    3.1 宏观环境分析
        3.1.1 政治环境
        3.1.2 经济环境
        3.1.3 社会环境
        3.1.4 技术环境
    3.2 市场需求和顾客分析
        3.2.1 国内市场需求分析
        3.2.2 国际市场需求分析
        3.2.3 客户选择影响因素分析
    3.3 竞争分析
        3.3.1 竞争对手识别
        3.3.2 竞争对手分析
    3.4 企业内部环境分析
        3.4.1 资源分析
        3.4.2 能力分析
    3.5 SWOT分析
        3.5.1 机会和威胁分析
        3.5.2 优势和劣势分析
        3.5.3 SWOT矩阵
4 目标市场决策与市场定位
    4.1 市场细分
        4.1.1 按照区域进行细分
        4.1.2 按照企业性质进行细分
        4.1.3 按照装配车辆类型进行细分
    4.2 目标市场选择
    4.3 市场定位
5 营销策略组合
    5.1 产品策略
        5.1.1 产品组合策略
        5.1.2 新产品开发策略
    5.2 价格策略
        5.2.1 成本导向定价策略
        5.2.2 顾客导向定价策略
        5.2.3 价格调整策略
    5.3 促销策略
        5.3.1 人员推销策略
        5.3.2 技术交流
        5.3.3 展会推广策略
    5.4 关系营销策略
        5.4.1 经济绑定策略
        5.4.2 社交绑定策略
        5.4.3 结构化绑定策略
6 营销策略实施保障
    6.1 人员素质的提升
        6.1.1 销售人员能力培养
        6.1.2 技术人员能力培养
    6.2 机构调整和流程优化
        6.2.1 营销组织机构调整
        6.2.2 营销业务流程优化
    6.3 精益生产和持续改进
    6.4 其他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新旧能源物流汽车替代过程中的博弈和效益优化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1.3 研究目的
        1.1.4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逻辑和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逻辑
        1.2.3 研究方法
    1.3 技术路线
2 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新制度经济学
        2.1.2 研究方法基础
        2.1.3 相关概念界定
    2.2 政府补贴
        2.2.1 政府补贴文献分布
        2.2.2 政府补贴原理
        2.2.3 政府补贴策略
        2.2.4 补贴政策博弈
    2.3 新能源汽车
        2.3.1 新能源汽车文献分布
        2.3.2 新能源汽车购买意愿
        2.3.3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
        2.3.4 新能源汽车经济环境效益
        2.3.5 新能源汽车产品技术
    2.4 博弈优化仿真
        2.4.1 博弈优化仿真文献分布
        2.4.2 博弈仿真
        2.4.3 优化仿真
    2.5 本章小结
3 新能源物流汽车市场现状分析
    3.1 城市物流企业调研
        3.1.1 商超物流调研
        3.1.2 快递物流调研
        3.1.3 电商自有物流调研
        3.1.4 城市物流调研总结
    3.2 新能源物流汽车供给
        3.2.1 适合商超的电动物流汽车
        3.2.2 适合快递的电动物流汽车
        3.2.3 适合电商的电动物流汽车
        3.2.4 城市电动物流汽车供给总结
    3.3 新能源物流汽车行业相关政策
        3.3.1 政府补贴政策
        3.3.2 道路通行政策
        3.3.3 双积分政策
        3.3.4 碳排放交易
    3.4 本章小结
4 新旧能源物流汽车替代过程仿真
    4.1 影响新旧能源物流汽车替代的关键因素
        4.1.1 成本因素
        4.1.2 补贴政策
        4.1.3 道路通行政策因素
        4.1.4 电池技术因素
        4.1.5 其他因素
    4.2 新旧能源物流汽车替代过程SD模型
        4.2.1 仿真流程图
        4.2.2 目标函数构建
        4.2.3 模型假设
        4.2.4 系统动力学模型
        4.2.5 变量说明
        4.2.6 模型解释
        4.2.7 参数值设置
    4.3 模型仿真结果
    4.4 本章小结
5 新旧能源物流汽车替代博弈仿真
    5.1 两方博弈仿真
        5.1.1 仿真流程图
        5.1.2 问题分析
        5.1.3 博弈模型
        5.1.4 系统动力学仿真
        5.1.5 双方博弈仿真总结
    5.2 三方博弈仿真
        5.2.1 仿真流程图
        5.2.2 问题分析
        5.2.3 博弈模型
        5.2.4 系统动力学仿真
        5.2.5 三方博弈仿真总结
    5.3 本章小结
6 新旧能源物流汽车替代多目标优化仿真
    6.1 问题分析
        6.1.1 经济效益
        6.1.2 环境效益
        6.1.3 综合效益
    6.2 新旧能源物流汽车SD模型
        6.2.1 仿真流程图
        6.2.2 模型假设
        6.2.3 变量说明
        6.2.4 仿真模型
        6.2.5 参数评估
        6.2.6 仿真结果
        6.2.7 仿真预测
        6.2.8 模型拓展
    6.3 SD多目标优化模型
        6.3.1 目标函数构建
        6.3.2 敏感性分析
        6.3.3 约束条件构建
        6.3.4 优化结果对比
        6.3.5 优化结果总结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单位载质量能量消耗量评价指标说明
索引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4)并购希法后的中联重科海外公司商业模式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1.2.1 理论基础
        1.2.2 文献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并购希法后的中联重科海外公司商业模式现状分析
    2.1 公司概况
        2.1.1 中联重科海外公司概况
        2.1.2 希法公司简介
    2.2 并购希法后的中联重科海外公司环境分析
        2.2.1 中联重科海外公司宏观环境分析
        2.2.2 中联重科海外公司行业环境分析
        2.2.3 中联重科海外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2.3 并购希法后的中联重科海外公司的商业模式现状分析
        2.3.1 产品或服务界面
        2.3.2 资产管理界面
        2.3.3 客户界面
        2.3.4 财务界面
    2.4 并购希法后的中联重科海外公司商业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4.1 商业模式与公司战略偏离
        2.4.2 相互竞争与协同效应相悖
        2.4.3 资源整合不足导致经营预期偏差
第3章 并购希法后的中联重科海外公司的商业模式创新方案设计
    3.1 并购希法后的中联重科海外公司商业模式创新方案的目标与原则
        3.1.1 商业模式创新方案的目标
        3.1.2 商业模式创新方案的原则
    3.2 并购希法后的中联重科海外公司商业模式创新方案的总体思路
        3.2.1 商业模式创新方案的出发点
        3.2.2 商业模式创新方案的思路
    3.3 并购希法后的中联重科海外公司商业模式四个界面的创新设计
        3.3.1 产品或服务界面的创新
        3.3.2 资产管理界面的创新
        3.3.3 客户管理界面的创新
        3.3.4 财务管理界面的创新
        3.3.5 中联重科海外公司的商业模式创新方案
第4章 并购希法后的中联重科海外公司商业模式创新方案的实施与保障
    4.1 并购希法后的中联重科海外公司商业模式创新方案的实施步骤
        4.1.1 模式变革宣讲达成共识
        4.1.2 公司治理改革实现深度经营
        4.1.3 授权管理和风险控制并举
    4.2 并购希法后的中联重科海外公司商业模式创新方案的实施保障
        4.2.1 优化组织架构
        4.2.2 完善组织制度
        4.2.3 传播企业文化
    4.3 并购希法后的中联重科海外公司商业模式创新方案的预期效果
        4.3.1 实现中联重科和希法的深度整合
        4.3.2 商业模式识别并产生协同效应
        4.3.3 实现经营预期和财务指标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JL集团海外委国客车散件组装业务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2章 散件组装业务相关管理理论分析
    2.1 散件组装业务研究综述
        2.1.1 散件组装业务定义
        2.1.2 散件组装业务分类
        2.1.3 散件组装业务的构成与影响因素
    2.2 散件组装业务发展步骤与策略
    2.3 散件组装业务主要运作模式分析
    2.4 散件组装业务项目管理相关理论
第3章 JL集团委国客车散件组装业务现状分析
    3.1 JL集团简介
        3.1.1 JL集团客车简介
        3.1.2 海外市场部概况
    3.2 主要客车公司海外散件组装业务现状分析
        3.2.1 国际客车散件组装业务现状
        3.2.2 国内乘用车和商用车散件组装业务现状
    3.3 JL散件组装业务模式现状分析
    3.4 委国散件组装业务发展现状分析
        3.4.1 委基本情况
        3.4.2 委国客车环境介绍
        3.4.3 JL集团在委国业务情况
        3.4.4 委国散件组装业务发展历程分析
    3.5 委国客车散件组装业务存在问题分析
        3.5.1 宏观外部环境问题分析
        3.5.2 散件组装工厂内部问题分析
    3.6 影响委国散件组装业务关键因素分析
第4章 JL集团委国客车散件组装业务发展策略
    4.1 JL集团委国客车散件组装业务优化路线
        4.1.1 优化目标
        4.1.2 优化原则
    4.2 JL集团委国客车散件组装关键业务过程
        4.2.1 散件组装业务策划
        4.2.2 散件组装产品标准化
        4.2.3 散件组装业务流程
        4.2.4 散件组装物流包装
        4.2.5 散件组装人员能力
        4.2.6 技术转让
        4.2.7 本地化
        4.2.8 合资公司运作
    4.3 委国散件组装业务发展策略
        4.3.1 项目管理策略
        4.3.2 技术转让策略
        4.3.3 本地化策略
        4.3.4 谈判策略
    4.4 委国新策略预期实施效果
第5章 JL集团客车散件组装业务发展策略的保障措施
    5.1 组织能力保障
    5.2 文化和后勤保障
    5.3 供应链保障
    5.4 散件组装工厂管理保障
    5.5 员工培训保障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平行文本”视角下的中国企业网站中企业简介英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中国企业简介英译研究现状及意义
    1.3 资料搜集及研究方法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平行文本”的指导意义
    2.1 “平行文本”的定义
    2.2 译语“平行文本”在应用翻译中的作用
第三章 企业简介文本概述
    3.1 企业简介的内容及功能
    3.2 中英企业简介文本差异
        3.2.1 文本内容
        3.2.2 行文结构
        3.2.3 语言风格
        3.2.4 文化心理
第四章 中国企业网站中企业简介英译失误实例分析
    4.1 中国企业网站中企业简介英译失误分类
        4.1.1 语言性翻译失误
        4.1.2 文化性翻译失误
        4.1.3 语用性翻译失误
    4.2 中国企业网站中企业简介英译失误原因
第五章 中国企业网站中企业简介英译对策
    5.1 运用“工具翻译”策略
    5.2 借鉴译语“平行文本”
        5.2.1 进行“译前处理”
        5.2.2 贴近“译语风格”
        5.2.3 借用“地道表达”
        5.2.4 顺应“文化期待”
第六章 结语
    6.1 研究成果
    6.2 研究局限及对未来研究建议
Notes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SW客车公司产品开发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结构安排及研究方法
    1.3 相关理论
    1.4 国内外客车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
第二章 SW客车产品开发现状分析
    2.1 SW客车产品开发现状
    2.2 SW客车产品开发存在的问题
    2.3 SW客车产品开发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
第三章 SW客车产品开发环境分析
    3.1 企业产品开发外部环境分析
    3.2 企业产品开发内部环境分析
第四章 SW客车产品开发战略选择
    4.1 制定战略的基本准则
    4.2 产品战略目标体系
    4.3 战略方案的评价与选择
第五章 SW客车产品开发战略实施与控制
    5.1 战略实施步骤
    5.2 战略实施重点
    5.3 战略实施保障措施
    5.4 战略控制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跨国公司竞争优势最大化 ——国际产业转移的一种新解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从产业角度对国际产业转移动因的解释
        1.3.2 从跨国公司角度对国际产业转移动因的解释
        1.3.3 对现有理论的评价
    1.4 研究的思路和内容
        1.4.1 研究的思路
        1.4.2 研究的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创新之处及不足
2. 国际产业转移的演进
    2.1 国际产业转移的内涵界定
        2.1.1 国际产业转移的现有定义
        2.1.2 跨国公司角度的国际产业转移定义
    2.2 二战后国际产业转移的演变历程
    2.3 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背景
        2.3.1 制度条件: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
        2.3.2 技术条件:科技革命与知识经济迅猛发展
    2.4 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特征
        2.4.1 价值链环节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客体
        2.4.2 被转移产业的整体层次不断提高
        2.4.3 国际产业转移方式多样化
        2.4.4 国际产业转移流向多元化
        2.4.5 国际产业转移区域化
    2.5 跨国公司在国际产业转移中的作用
    2.6 小结
3. 国际产业转移的动因:跨国公司竞争优势最大化
    3.1 国际产业转移的主体:跨国公司
        3.1.1 跨国公司的产生与发展
        3.1.2 跨国公司跨国经营的动机演变
    3.2 竞争优势最大化理论及其意义
        3.2.1 跨国公司竞争优势及其外在体现
        3.2.2 竞争优势最大化理论分析
    3.3 跨国公司竞争优势最大化的实证分析
        3.3.1 美国制造业跨国公司国际产业转移的经验分析
        3.3.2 日本制造业跨国公司国际产业转移的经验分析
        3.3.3 韩国制造业跨国公司国际产业转移的经验分析
        3.3.4 印度制造业跨国公司国际产业转移的经验分析
        3.3.5 美、日、韩、印制造业国际产业转移的特征
    3.4 小结
4. 竞争优势最大化的实现途径:矩阵型分工
    4.1 矩阵型分工的涵义和形成
        4.1.1 矩阵型分工的涵义
        4.1.2 矩阵型分工与微笑曲线的关系
    4.2 矩阵型分工的决定因素
        4.2.1 要素成本
        4.2.2 制度成本
    4.3 矩阵型分工与国际产业转移
        4.3.1 国际产业转移、矩阵型分工和竞争优势最大化的互动关系
        4.3.2 矩阵型分工中的价值链治理
    4.4 小结
5. 竞争优势最大化的应用:中国制造业企业国际化路径
    5.1 中国制造业企业竞争力发展概况与国际竞争力
        5.1.1 中国制造业发展概况
        5.1.2 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分析
        5.1.3 中国制造业企业竞争力的整体现状
    5.2 基于差异化优势寻求的中国制造业企业国际化路径
        5.2.1 中国制造业企业国际化的现状
        5.2.2 逆向国际产业转移的均衡分析
        5.2.3 中国制造业企业逆向国际产业转移的经验分析
        5.2.4 基于竞争优势最大化的中国制造业升级对策分析
    5.3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1980年以来中国各类工业制成品分类出口金额
附录2 1999年以来部分工业制成品的中国和世界出口额
致谢

(9)上汽商用车事业部重型车差异化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战略研究的意义
    1.1 选题的背景及现实意义
    1.2 论文框架结构
    1.3 新意与不足之处
2 重型车产业环境分析与选择差异化战略的必要性
    2.1 上汽商用车事业部简介
        2.1.1 上海汽车
        2.1.2 上汽商用车事业部
    2.2 重型车宏观环境分析PEST
        2.2.1 政治法律环境
        2.2.2 经济环境
        2.2.3 社会文化环境
        2.2.4 技术环境
    2.3 重型车产业生命周期
    2.4 重型车产业现状及发展方向
        2.4.1 重型车产业现状
        2.4.2 重型车产业发展方向
    2.5 波特五力分析模型
        2.5.1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2.5.2 消费者的议价能力
        2.5.3 潜在竞争者的进入能力
        2.5.4 替代品的替代能力
        2.5.5 行业内竞争者的竞争能力
    2.6 选择差异化战略的必要性
3 上汽商用车事业部重型车差异化战略设计
    3.1 SWOT分析
        3.1.1 企业内部的优势(S)
        3.1.2 企业内部的劣势(W)
        3.1.3 企业外部环境的机会(O)
        3.1.4 企业外部环境的威胁(T)
    3.2 重型车产业竞争态势矩阵
    3.3 差异化战略的内容设计
    3.4 差异化战略的阶段设计
4 上汽商用车事业部重型车差异化战略的具体内容
    4.1 有形及无形资源分析
        4.1.1 有形资源
        4.1.1.1 人员情况
        4.1.1.2 生产能力
        4.1.1.3 资金情况
        4.1.2 无形资产
        4.1.3 企业的能力分析
    4.2 组织战略内容
        4.2.1 组织结构
        4.2.2 业务流程再造
        4.2.3 企业文化的建设
        4.2.3.1 上汽企业文化
        4.2.3.2 企业文化融合
    4.3 科研与产品差异化开发战略
        4.3.1 第一、第二战略阶段
        4.3.2 第三战略阶段
    4.4 差异化营销战略
    4.5 知识管理
        4.5.1 知识管理的效用
        4.5.2 学习型组织
5 上汽商用车事业部重型车差异化战略实施与控制
    5.1 组织战略实施
        5.1.1 组织结构的变化
        5.1.2 业务流程再造实施
    5.2 科研与产品差异化开发战略实施
        5.2.1 第一战略阶段(2009年——2012年)
        5.2.2 第二战略阶段(2013年——2017年)
        5.2.3 第三战略阶段(2017年——)
    5.3 差异化营销战略实施
        5.3.1 营销差异化
        5.3.1.1 营销策略
        5.3.1.2 营销渠道
        5.3.2 品牌差异化
        5.3.3 服务差异化
    5.4 人力资源战略实施
        5.4.1 选用人才
        5.4.2 培育人才
        5.4.3 绩效考评与生涯规划
    5.5 国际化战略实施
    5.6 战略控制
参考文献
后记

四、IVECO Stralis赢得“2003国际年度最佳卡车”奖(论文参考文献)

  • [1]重庆SFHY公司发动机产品战略研究[D]. 左雪梅. 桂林理工大学, 2021
  • [2]GT公司制动卡钳产品营销策略研究[D]. 孙淑玲. 大连理工大学, 2021
  • [3]新旧能源物流汽车替代过程中的博弈和效益优化仿真研究[D]. 刘全明.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4]并购希法后的中联重科海外公司商业模式创新研究[D]. 邱逸华. 湖南大学, 2019(05)
  • [5]JL集团海外委国客车散件组装业务发展策略研究[D]. 亓保仓. 吉林大学, 2016(10)
  • [6]“平行文本”视角下的中国企业网站中企业简介英译研究[D]. 杨进. 上海师范大学, 2013(S2)
  • [7]SW客车公司产品开发战略研究[D]. 刘明伟. 兰州大学, 2011(11)
  • [8]跨国公司竞争优势最大化 ——国际产业转移的一种新解释[D]. 陈琦. 江西财经大学, 2011(05)
  • [9]上汽商用车事业部重型车差异化发展战略研究[D]. 苏龙聚. 复旦大学, 2009(S1)
  • [10]2007~2008年世界塑料工业进展[J]. 宁军,钟晓萍,殷荣忠,朱永茂,刘勇,张骥红,陈红,刘丽湘,姚雪丽,李丽娟,罗兰,邹林,范君怡. 塑料工业, 2009(03)

标签:;  ;  ;  ;  ;  

依维柯 Stralis 荣获“2003 年度国际卡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