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采集​​系统的综合考虑

数据采集​​系统的综合考虑

一、数据采集系统的综合考虑(论文文献综述)

张志勇[1](2021)在《熔盐线性菲涅尔式聚光集热系统关键控制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太阳能光热发电具有储热容量大、储热过程简单、所产生的交流电直接并网、易与常规发电模式互补发电、实现24小时连续稳定发电等特点。通过储热实现调度发电,可以与风电、光伏及其他可再生能源捆绑输出,有效调节光伏、风电的随机性、波动性,将间歇式太阳能转化成既可连续输出又可灵活调节的优质清洁电力,具有优质的调节性能,提升区域消纳和捆绑外送中的可再生能源消纳水平。建设风电、光伏、光热综合能源系统工程,是实现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对于推动能源结构优化升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敦煌50 MW熔盐线性菲涅尔式聚光集热系统为研究对象,结合项目建设和调试阶段实际运行经验,以提升熔盐线性菲涅尔式光热示范电站发电量、提升聚光集热系统光热转换效率和降低电站厂用电损耗为目的。通过研究熔盐线性菲涅尔式聚光集热系统集热回路空管变占空比跟随预热控制算法、集热系统一次反射镜目标跟踪角度非线性补偿算法、集热回路出口熔盐温度预测控制算法等关键控制技术,最终将各种关键控制技术融合于示范电站集热岛数据采集及监控系统,并完成监控系统软硬件设计。首先,提出熔盐线性菲涅尔电站熔盐防凝的需求和防凝降耗的运行措施。针对集热回路空管预热过程中集热管温升过程非线性、时变的特点,通过对影响集热回路温升速度的主要因素进行建模分析,结合实时辐照等数据信息,提出集热回路空管变占空比跟随预热控制算法。经过现场实验验证,该预热算法控制效果满足恒速率温度控制,温升速率误差约为14%,远小于集热管极限安全温升速率;在满足集热管安全温升速率的前提下,变占空比方法整体预热时长较定占空比预热方式缩短22%。该方法控制效果良好,控制精度高,理论模型同样可应用于槽式及塔式太阳能光热系统的部分子系统中,方法具有一定的通用性及实用性。其次,根据线性菲涅尔式聚光集热系统的结构特点,从系统的结构和工程安装角度出发,探究影响线性菲涅尔聚光集热系统聚光精度的因素。通过仿真及实验分析,确定了集热系统一次镜面型误差、CPC安装精度误差、镜场南北布置偏差、一次镜反射中心动态位移偏差及倾角传感器温漂偏差等对跟踪聚光结果的影响机理及各误差造成的影响程度。结合现场实际跟踪目标角度的长期测试记录,获得实际跟踪目标角度与理论目标跟踪角度之间的误差曲线,根据误差曲线的趋势,选取聚光精度影响因素中权重较大的镜场南北偏差、旋转中心动态位移偏差及理论目标角度偏差等因素,构造出跟踪目标角度误差非线性补偿算法,将补偿算法应用于敦煌示范项目的实际应用中。经过敦煌50MW熔盐线性菲涅尔示范电站的实际验证,补偿算法可以很好的实现线性菲涅尔系统跟踪角度的误差补偿,补偿后系统跟踪误差小于0.1°,满足线聚焦菲涅尔聚光集热系统的工程使用要求。熔盐线性菲涅尔式聚光集热系统关键控制技术研究再次,针对线性菲涅尔集热回路熔盐加热升温过程数据信息波动大、非线性、大滞后的特点,通过分析线性菲涅尔集热回路传热数学模型,确定集热回路出口熔盐温度的主要影响因素,采用K-means方法结合径向基函数(RBF)建立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实现集热回路出口熔盐温度预测。通过实测数据动态训练神经网络,引入自适应聚类分析的方法预先处理训练样本,降低网络的复杂度,提高训练速度,采用梯度下降法动态调整、确定隐含层基函数中心和扩展常数,基函数输出的网络权值采用伪逆矩阵的方式确定。经仿真测试,隐含层数量选择为30时,预测网络可得到较为理想的输出结果。将预测模型应用于敦煌熔盐线性菲涅尔集热回路,通过不同运行环境下4天的预测输出与实测值对比结果得出,网络输出的最大绝对误差为121℃,该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可以实现对线性菲涅尔式聚光集热回路出口熔盐温度的良好预测。最后,根据线性菲涅尔聚光集热系统的结构特点,对镜场控制系统从软件、硬件进行模块化、分布式设计,通过软、硬件及通信网络冗余设计,提高了控制网络的可靠性。采用VLAN网络划分,提高了通信网络的安全性。对于示范电站不同控制系统、不同终端设备之间采用不同通信方式、不同通信协议进行数据交换,提高了信息交互的时效性。通过IO监视器对不同设备的数据包传输状态进行监视,IO Server与主站设备请求、响应错误率为0;在主从设备进行FINS通信的过程中,通过随机监听各端口1min内的触发状态,测试各端口数据收发的均衡性,各端口触发的非均衡性最大为12.5%。经过长期测试,设备的稳定性满足系统的运行要求。

黄家豪[2](2021)在《电力综合能源信息采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根据《国家电网公司“十一五”电力营销发展规划》总体目标,为了加快营销计量、抄表、收费的标准化建设和公司的信息化建设,为进一步提升公司集约化、精益化和标准化的管理水平,必须全面的建设电力综合能源信息采集系统(以下简称“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为了实现国家电网公司系统范围内电力用户的“全覆盖、全采集”目标,未来将会有效改变长时间以来无法完整、及时、准确掌握电力用户信息的现状,满足国家电网公司系统各个层面、各个专业对于电力用户用电信息的急切需求,历史性地推动了电力行业在现代化管理的水平。现在的电力企业发展重点已经从原先的生产发电深入到提高用户体验以及加强用电管理,电力体制市场化改革进程也在不断推进。对于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而言,在功能、安全性、实时性、监测点范围及采集内容等方面都面临着非常高的要求。同时,现在经济社会加速发展的背景下,农村与城市的建设也要跟上,特别是在农村电网建设这方面,不能让城乡电网建设出现落后的情况。所以,在符合国家电网总体发展的需求这个大前提下,科学有效的建设一套智能化、效率极高的用户信息采集系统势在必行,不仅能有效的为电网智能化提供支撑,还可以提升电力企业的服务水平,让广大用电客户感受到智能化带来的便捷。本文研究的电力综合能源信息采集系统对系统的功能需求和性能需求进行分析,对主站、采集终端、通信信道三个构架提出统一规划,为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功能设计提供理论支持。结合营销采集业务人员的现状提出需求分析,对电力综合能源信息采集系统的前期理论进行研究。在对系统的功能需求和非功能需求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得到相应的体系结构设计构架,从而建设整个电力综合能源信息采集系统。根据电力公司对采集系统的需求与主体架构设计,提出了电力综合能源信息采集系统具体的功能设计方案,主要通过前置机功能、数据采集管理、查询统计、档案管理、预付费管理、用电分析、线损分析等功能来对系统进行具体策划。本文开发语言选用Java开发语言、结构化查询语句(Structured Query Language)以下简称SQL数据库、B/S系统架构、Windows IIS开发平台进行实现,最后进行系统的安全测试和性能测试。

周长安[3](2020)在《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构建与实证研究 ——以重庆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高速的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基于工程勘察作为我国工程建设的重要环节,工程勘察质量关乎整个工程质量,加之具有一定“不确定性”、“过程不可逆”的工程勘察工作决定了其质量受岩土变化多、波动大、过程短、检验困难等影响,同时,在信息化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将信息化技术与工勘察质量管理相融合,如何将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充分应用到工程勘察质量管理,如何有效地推进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进而探索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构建、运行与实证分析已迫在眉睫。首先,研究了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现状与问题。从企业管理、政府管理两个方面分析了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的基本现状,从信息化管理的应用、机制、效能等方面剖析了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主要原因,提出了构建与运行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解决思路。其次,构建了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论文运用全面质量管理等理论,提出了由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标准、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平台、工程勘察地质数据中心来共同构建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梳理分析了工程勘察相关企业、相关人员、项目内容以及管理环节、主体工作职责、各环节等信息化管理的重点,研究制定了工程勘察项目建设单位、勘察单位、施工图审查机构等6类相关勘察企业及10类勘察人员信息采集标准、4个阶段工程勘察项目质量信息采集标准、5个方面工程勘察质量管理信息采集标准、4个环节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成果格式标准以及工程勘察地质数据成果入库标准,明确了工程勘察地质的数据格式、数据标准和采集标准;运用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探讨了工程勘察项目信息化管理平台的主要目标、基本原则、总体设计、需求分析、流程分析、功能分析等,分析了系统结构、技术方法、开发工具、数据库环境、运行环境、信息传递、系统构建等技术路线;结合工程勘察地质数据的多样性、特殊性,分析了基于多元数据和多方法集成的模型构建策略,探讨了采用C/S模式、B/S模式、Sky Line 6.5平台软件以研发工程勘察地质信息数据中心,从信息化标准、信息化管理平台、地质数据中心等方面确认了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构建的有效性。第三,探索了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运行。论文分析了在工程勘察项目如何执行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标准、如何有效运行工程勘察项目管理平台、如何发挥工程勘察地质信息数据中心的作用等问题;分析了系统运行组织结构、运行流程、运行机制等,提出了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运行的保障措施;从三个层级研究了系统运行的监管主体、责任主体、运行对象,分析了系统运行的组织结构和模型框架;研判了工程勘察质量信息数据主要来源于外业勘探、试验测试、资料整理、报告编制、审核审查等阶段,研究分析了“工程勘察外业见证”等运行机制,解决数据和信息采集缺乏长效保障机制;梳理了工程勘察各阶段各环节的主要工作以及工作成果,设立了“外业申报采集”、“试验报告扉页打印采集”、“见证登记采集”、“勘察报告在线审查采集”等数据采集环节,从组织结构、运行流程、运行机制等方面确认了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运行的有效性。最后,分析了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实证。选取重庆为例,构建了重庆市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分析了重庆市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运行;通过地质数据采集、工程地质选址、工程地质走廊线路等3个方面的实际工程案例,分析了重庆市工程地质信息管理实践;采集了重庆市勘察行业全部的勘察企业、勘察人员和勘察项目的基础数据,实时采集了勘察外业申报、勘察外业见证登记、勘察试验报告打印、勘察报告在线审查等四个环节的项目基础数据,采集了全市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在监项目数量、抽查项目数量、抽查比例以及违规项目、违规企业、违规人员数量与查处、通报情况等信息化管理的基础数据,分析了全市6类589家勘察企业构成、勘察资质与类别、行业发展状况以及市内外对比等,分析了全市10类15062名勘察人员构成、年龄结构、男女占比、注册多少、职称关系、专业比例、专业搭配、工龄长短以及市内外对比等,基本改变了工程勘察质量“无法监管”状态,通过重庆市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达到了动态抽查管控的预期目的,并分析了全市勘察质量发展、勘察行业发展的态势;从住建部质安司组织上海等省市调研考察、中勘协勘察分会专题评价、主要专家学者点评分析等社会综合评价中确认了实证效果,从而验证了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有效性。

王静安[4](2020)在《基于图像分析的织物外观平整度机器评价方法研究》文中指出织物经洗涤后的外观平整度是织物抗皱性的重要表征指标,而抗皱性是织物保形性的主要决定因素之一,是纺织品生产、贸易、服用中的重要性能评价指标。目前,纺织行业内对织物外观平整度的评价方法仍以人工主观评价法为主。然而这种依赖于人类视觉的评价法具有准确性低、稳定性差、客观性弱、耗时费力、不可复现等缺点。为此,构建可改善上述缺点的客观评价方法成为当下的研究热点。现有研究中所提出的方法主要采用计算机视觉技术,实现织物外观平整度的机器评价。从织物外观数据的形式可分为以下两类:基于二维数字图像的二维方法及基于三维深度图的三维方法。其中,二维方法易受到织物颜色纹理以及图像采集环境的干扰,而三维方法具有效率低及标定复杂度高等缺点。综合分析现有方法的优劣,本文提出在现有二维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图像采集系统的优化及计算机视觉算法的优化来提升其评价水平,主要工作如下:(1)构建一套织物图像采集系统,并优选图像采集环境参数,以解决二维方法的环境依赖性问题。优选的环境参数包括光源光照的方位角、高度角及亮度。在不同的参数组合下,本文对385块平整度级别各异的织物试样进行图像采集,并提取8组图像特征。通过分析不同环境下各组图像特征的信息增益,确定各参数的优化优先级,依次对光源光照的方位角、高度角、亮度进行优选。优选过程中,以前述各组特征训练平整度评价模型,分析测试结果,评判环境参数优劣,选择最优取值。(2)提出相关算法,改善二维方法的光照环境适应性及织物颜色纹理适应性。首先构建织物表面反射光度学模型,探索织物图像中光照纹理、颜色纹理、折皱纹理等视觉模式的构成机理,据此提出采用多项式拟合法去除无颜色纹理织物图像中的光照纹理。其次,以有监督图像翻译模型去除织物图像颜色纹理。为训练该模型,本文基于光度学理论构建织物颜色纹理着色模型,以此构建了有-无颜色纹理织物图像对为数据集。实验结果表明,有监督图像翻译模型性能显着优于无监督模型;在真实织物样本的测试中,有监督图像翻译模型可将0.5级误差下的织物平整度评价准确率控制在75%以上。(3)提出一种多尺度视觉掩蔽模型,提取织物图像的低阶视觉特征,以更为有效地描述人类视觉系统(HVS)在织物外观平整度评价中的作用。该模型模拟了HVS自下而上的视觉感知,可有效描述HVS的对比敏感度、多通道特性、视觉掩蔽等与织物外观平整度极为相关的特性。在所采集的样本图像库中,利用上述图像特征训练了SVM多分类模型,其测试准确率优于现有方法,验证了该低阶特征的有效性。(4)为描述视觉高阶语义特征在平整度评价中的作用,设计一种紧凑卷积神经网络cCNN,用以提取织物图像高阶视觉特征。该模型模拟了HVS自上而下的视觉感知,且适应于训练样本少、问题抽象度低的织物外观平整度评价任务。对比实验表明,cCNN取得了优于现有方法的综合性能,验证了高阶特征对织物外观平整度描述的有效性。同时,针对任务的序列分类属性,提出了一种标签平滑目标函数,以引入标签的序列先验,有效提升了cCNN在织物外观平整度评价任务中的表现。(5)基于多阶层视觉特征,提出了一种多层级紧凑卷积神经网络McCNN,并综合全文研究成果,构建了一套织物外观平整度客观评价系统。McCNN参考了高阶特征与低阶特征的互补性实验,并模拟了HVS的层级信息感知结构。此外,考虑到可能存在的主观评价误差导致的样本标签误差,提出一种标签误差样本筛除策略,减轻了标签误差样本对模型训练的负面影响。在性能验证实验中,McCNN取得了优于现有方法的测试准确率,在0级误差、0.5级误差、1级误差下分别达到86.06%、96.28%、100%。综合上述研究工作,本文构建了一套基于二维图像的织物外观平整度评价系统。系统具备良好的图像采集环境稳定性及样品颜色纹理适应性,采用符合HVS感知机理的图像特征及评价模型,呈现了织物外观平整度客观评价方法的产业应用前景。

陶涛[5](2020)在《基于智能手机传感器数据的活动感知问题研究》文中提出在智慧生活的背景下,基于智能手机内置传感器数据对不同活动进行感知识别的研究近年来受到了研究学者的广泛关注。尽管这些工作在对短时动作的区分上具有较好的识别效果,但是当需要对持续性活动进行感知时,却无法取得良好的性能保证。而且该类工作普遍存在数据挖掘力度小,数据利用率低等缺点。基于对大量相关工作的调研,本文分析了利用智能手机内置传感器实现对持续性活动进行感知识别的可行性。通过设计有效的数据采集系统,结合特定的实际问题对该类工作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本文的创新工作主要包括:(1)分析并讨论了基于传感器进行活动感知工作对该类数据及其采集方法的普遍要求,并利用分析结果,在安卓平台上实现了一种传感器数据采集系统。在不同型号设备上广泛测试的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数据采集方法不仅能达到稳定有效的数据采集目的,而且实现的数据采集系统还具有操作便捷、低侵扰等特性。(2)利用已实现的数据采集平台,基于提取的普通动作识别框架对持续姿态监测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设计了一种新的持续状态感知系统。在真实数据集上进行了广泛的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可以达到对口常躺卧使用智能手机的姿态精准感知的目的。(3)以实际的地图轮廓生成工作为研究对象,对持续活动的感知工作中存在的数据利用率低下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一种数据融合方法,并在真实路段采集得到的数据上进行了性能测试。实验结果不仅表明了本文设计的系列数据处理算法和活动感知模型在地图轮廓序列生成工作上具有一定的有效性,同时也证明了对持续活动感知过程产生的传感器数据进行深入挖掘的可行性。

蒋世健[6](2020)在《12.5GSPS高速数据采集模块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今科技的快速发展,使得电子信息领域对于各种高频信号(特别是高频小信号)的高精度、无失真采集、处理和显示变得越来越重要。对物理世界的各种高频信号的精确采集依赖于相应的高速数据采集系统,对高速数据采集系统的深入研究对电子信息领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进作用。本文致力于高速数据采集领域研究,完成了高速数据采集模块的设计与实现。关键指标有:最高实时采样率12.5GSPS,模拟带宽4GHz,垂直分辨率8bit,有效位数6.2bit@500MHz。本文研究了基于JESD204B高速串行协议传输的时间交替采样系统,完成了12.5GSPS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完成了系统各模块的原理图和PCB设计,并对采集系统进行了系统调试与验证。本文主要完成的工作如下:1、对数据采集和高速传输技术进行研究。结合项目需求对系统关键器件进行对比选型,并在此基础上设计12.5GSPS高速数据采集系统的总体方案。2、设计12.5GSPS数据采集系统的各个关键模块,包括信号驱动、ADC采集电路、时钟产生与分配、信号传输与缓存、数字信号处理等模块。分析TIADC系统中信号驱动和阻抗匹配的问题,结合ADC进行不同信号通道之间的一致性设计,完成信号驱动电路的模块设计。对ADC模拟输入电路设计、ADC供电系统设计和ADC内部配置设计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完成TIADC系统采集阵列电路的模块设计。分析时钟抖动和时钟锁相原理,阐述系统时钟需求,完成高精度时钟电路模块的设计。分析高速串行传输协议JESD204B的工作原理,阐述ADC与FPGA之间协议传输的同步过程、映射与解映射过程,完成高速数据传输模块的设计。3、完成高速数据缓存与处理模块的设计。分析系统缓存需求,对解映射得到的ADC数据进行降速缓存设计,完成数据波形的重构。对系统采集模式进行研究,设计标准模式、平均模式、峰值检测等采集模式,完成系统触发方式的设计。通过对数据采集系统的调试与测试,本文设计的12.5GSPS高速数据采集系统的最高采样率、模拟输入带宽、有效位数等关键指标都达到了设计要求,完成了设计目标。

陈金鑫[7](2020)在《分布式光伏发电积灰损耗及系统综合能效评估研究》文中指出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在各国推动下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分布式光伏电站投入使用。以电网安全运行为基础,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保证发电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提高光伏发电系统的系统效率,是如今光伏发电技术领域的热点问题。实际运行中,由于光伏发电系统内部能耗不明朗,以及各种电能质量问题、故障问题,造成系统能效低下,对于国家和光伏发电系统拥有者都是巨大损失。针对以上问题,在对光伏发电系统精细化管理需求下,需要研究光伏发电系统损耗、出力预测、稳态电能质量分析、综合能效评估等问题。在各种系统损耗中,自然积灰直接阻止光伏组件接受辐照度,在源头上减少能量输入,影响巨大。用积灰影响修正接受辐照度,将会使预测更加精准,但是影响机理并不十分明朗,而且自然气象因素影响复杂,给积灰影响研究来带困难。研究光伏组件积灰影响下效率衰减,有助于光伏电站的设计和运维人员更精细地预测光伏系统的短时输出功率;也可以科学地使用清洁方法同时合理安排清洁周期。从光伏系统综合能效评估来看,系统的运行状态也影响系统能效的水平,因此对系统稳态运行电能质量评价也迫切需要。与此同时,应用于光伏发电系统的综合能效评估方法依然是个空白。本文遵循电力供应需求侧精细化管理、节能减排的指导思想,基于系统积灰损耗、电能质量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一个合理的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综合能效评估方法。本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为了全面掌握光伏发电系统运行状况,建立了一套光伏发电系统运行参数监控平台。监测平台数据采集终端包括电气数据采集终端和气象数据采集终端;传感网络传输层使用远程数据传输终端(Remote Terminal Unit,RTU),数据采集终端和RTU通过CAN通信的形式组网通信。RTU终端通过以太网协议将系统运行数据上传云端服务器。系统电气数据采集终端以通用单片机为控制中心,以电能质量DSP芯片为数据处理芯片,用GPS模块为系统精准对时;气象数据采集终端以通用单片机、高精度气象传感器阵列、GPS模块为核心结构;RTU通信集控终端使用高级单片机为主控芯片,移植片上操作系统增加终端控制处理效率;基于云端数据库、云端服务器和Web技术构建云平台交互式监测系统。实际使用中,系统运行良好,为采集系统稳态运行电能质量数据提供底层支持。2)研究了华东地区(杭州为例)光伏组件上自然积灰形态及积灰影响下输出功率损耗。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光伏组件上的积灰颗粒形貌,发现在降雨的影响下,光伏组件表面积灰容易形成团簇,这是导致光伏输出快速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用X射线荧光法测定了积灰成分的组成,表明杭州地区积灰沉积物主要由二氧化硅和碳酸钙组成,与沙漠地区积灰成分有部分不同。进一步定量研究表明,我国杭州地区光伏组件一周平均粉尘浓度达到0.644 g/m2,导致光伏组件输出功率降低7.4%,无降雨的两周后输出功率衰减了13.9%。降雨虽然短时间内可以促使光伏组件功率提高,但是高湿度下积灰累计依然造成积灰量增加。该研究基于实测数据分析光伏电池板积灰特性,对揭示输出功率衰减与积灰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提高光伏发电出力预测精度,同时为光伏组件制定有效的清洗策略。3)分析了影响光伏组件上自然积灰的气象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以相关气象因素为多输入变量,基于粒子群(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PSO)和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east Square Support Vector Machine,LSSVM)的预积灰量模型。通过改进粒子群算法中惯性因子的衰减方式提高算法寻优鲁棒性。在积灰预测模型中考虑当地时空因素,引入强相关的降雨量,建立自然降雨清洗下的积灰预测模型。在杭州地区连续采集了50天气象数据和日自然积灰量数据,通过实例计算表明此模型可以预测统计周期内光伏组件积灰量和积灰引起功率衰减率。针对积灰研究的应用,提出了一种积灰损耗修正接受辐照度的预测方法,并使用Elman神经网络搭建光伏发电系统短时功率预测模型。4)系统稳态运行电能质量的好坏将反作用于系统能量的利用率,体现在降低系统综合能效。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应用于光伏发电系统,基于激励惩罚函数和有序加权算子的电能质量评价方法。首先在不考虑时间因素的情况下,利用激励和惩罚函数计算单指标评价值。接着引入时间权重,使用线性目标规划算法对加权平均算子进行排序,得到评价周期各指标的初值。然后通过最小方差法得到指标权重,采用有序加权几何平均算子得到光伏发电系统稳态运行下电能质量评价值。以光伏发电配电系统为例,分析了不同负荷条件下的电能质量。结果表明,本章节提出的方法能显着区分不同负荷条件下的电能质量水平,验证了模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5)分析了光伏发电系统基于发电效率(PR值)和容量因子(CF)的能效评价方法,研究了系统能量传递过程中的损耗机理。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光伏发电系统的综合能效评估指标体系,指标体系综合体现了光伏系统硬件建设的水平、运行电能质量的好坏和能量传递中损耗的大小。最后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建立系统综合能效评估模型,并通过算例证明算法可行性。综上,本文研究了考虑降雨影响下的自然积灰对光伏组件的功率影响,首次揭示在华东地区(杭州为代表)积灰对组件的损耗影响,为功率预测和清洁策略提供数据支持;提出了基于智能算法的积灰预测模型,并以此修正光伏功率预测模型;分析了光伏发电系统稳态运行电能质的影响和评价方法,揭示了系统电能质量在时间序列上的动态变化过程,为节能改造、能效评估提供参考;最后提出了基于组件输出效率、系统电能质量、系统设计技术、系统关键节点损耗的光伏发电系统能效评估方法,改进系统能源利用效率,增加系统监管手段。

鲁培琳[8](2020)在《城市轨道交通牵引供电试验平台数据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如何提高城轨装备的检测工作效率越来越重要。为加强牵引供电整流机组、储能装置、再生能量逆变回馈装置等城轨牵引供电装备的试验能力,本文在产品标准要求的基础上,分析试验电源使用需求及试验方法,模块化设计交、直流试验电源平台,采用虚拟仪器技术、数据可视化技术、数据库技术以及图像识别技术,设计开发了城市轨道交通牵引供电试验平台数据监控系统。本系统综合考虑各装备试验的测试需求,采用模块化设计思路,构建了交流电源测试模块、直流电源测试模块数据监控系统,基于LabVIEW开发软件,通过有限状态机实现对试验过程控制和监视;应用数据库技术实现试验数据的存储,动态更新,同步调用;基于图像识别技术设计数字识别功能,拓宽系统数据采集分析能力;采用数据可视化显示令数据更加直观表现。为验证系统的可行性,试验平台搭建完成后进行了现场测试,应用试验平台测试牵引整流机组、牵引变流器、牵引电机及再生制动能量地面利用系统等多种城市轨道交通牵引供电设备性能,试验结果表明:该监控系统操作流畅,状态监测准确,实现了既定的设计目标,验证了测控软件的交互性和稳定性。本文提出的包含分布式采集、存储、显示的系统软硬件设计方案,解决了城市轨道交通牵引供电产品电压制式复杂、系统结构不统一的问题,系统可以适应目前国内DC1500V及DC750V牵引供电系统、再生制动系统及车辆牵引系统的检测认证需求,极大的降低了试验准备的工作量及测量过程引入的不确定度,提高检测的可靠性。

刘奕[9](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耿霞[10](2020)在《多视角下精准农业农田网格划分及其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依托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课题研究任务“农机精准作业协同系统研发及应用示范(编号:2013AA10230803)”和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项目“基于网格化的村镇土地管理与服务平台研究及应用”,以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和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文冠果试验基地作为研究区,基于宏观(行政区域)、中观(农作区)、微观(单株作物)三种不同的视角,对精准农业中农田网格划分及其应用展开了研究。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研究了精准农业中农田网格划分问题,构建了不同视角下农田网格划分方法。在宏观视角下,借鉴城镇社区网格化分的经验,确定了农田网格划分原则和农田网格划分方案。在中观视角下,根据兖州区农田网格划分的现状,研究了最优农田网格大小,最终决策出400亩农田网格大小是兖州区目前最适宜的网格大小。在微观视角下,通过试验,确定了文冠果管理的适宜网格大小为3 m?4 m。(2)宏观视角下,从社会管理和服务的角度研究了精准农业中农田的管理问题,构建了基于网格化的农田管理模型,验证了管理模型的合理性并定量比较了网格化和非网格化农田管理模型。借鉴城镇社区网格化管理的经验,依托兖州区已有的村镇社区网格化管理现状,对现有的农田管理流程进行了再造和优化,构建了一种具有普适性的“七步闭环业务协同法”的农田管理模型。为避免模型中存在的结构错误,为管理模型的后期顺利实施提供理论保障,构建了一种将Petri网化简技术和逻辑表相结合的结构合理性验证方法。基于PIPE进行仿真试验,验证了农田网格化管理模型的合理性以及所提出的验证方法的有效性。使用Arena仿真工具和基于随机Petri网构建的定量测度模型分别对网格化和非网格化农田管理模型进行了定量客观的比较,表明了网格化农田管理模型具有显着的优势,为后期农田网格化管理模型是否能够实施和推广进一步提供了科学的决策依据。(3)中观视角下,基于网格化确定了合理土壤采样点并验证了合理性,得到了优化的多年土壤采样点数据。在兖州区的四个镇得到86个采样点,样点间距大约为1.5km。其中,小孟镇和漕河镇各20个采样点,大安镇和新兖镇各28个和18个采样点;潮褐土、砂姜黑土、潮土区域各68个、12个和6个采样点。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重点全面验证了所确定的土壤采样点的合理性。基本描述性统计结果表明:虽然减少了采样点,但各土壤养分的均值、中值、变异系数和变异程度同原始采样数据的统计结果非常接近,标准差也相差不大;根据经典Cochran公式,计算出86个采样点完全可以达到测土施肥的要求;地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各土壤养分的变程均大于采样间距;选择普通克里格插值方法进行空间估值,通过交叉验证进行插值精度评价,结果表明:平均误差(ME)和平均标准误差(MSE)值均接近于0,均方根标准误差(RMSSE)均接近于1,均方根误差(RMSE)与平均标准误差(ASE)的值非常接近。在验证采样方案合理的基础上,对已有的土壤采样进行了优化,得到了采样点数量和布设基本一致的多年的土壤采样点数据。(4)基于验证合理的网格土壤采样点数据,构建了土壤肥力变化趋势预测模型。基于2012-2017年已验证合理的网格土壤采样数据,从社会经济角度分析影响土壤肥力变化的主要因素。基于随机Petri网建立了土壤肥力变化趋势预测模型,计算出研究区在未来一年土壤肥力下降的概率大约是0.7852。通过比较2016年和2017年土壤肥力,以及进一步分析2012-2016年土壤肥力变化情况,分析结果验证了所提出的预测土壤肥力变化趋势的方法是有效的。(5)基于验证合理的网格土壤采样点数据,研究了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研制了研究区土壤养分和肥力时空变异查询“一张图”系统。首先,基于2012-2017年已验证合理的网格土壤采样数据,对土壤养分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有效磷含量一直比较丰富,处于二级水平。有机质、碱解氮、速效钾三种土壤养分在这6年期间具有一定下降的趋势。土壤pH为弱变异,有效磷、有机质、速效钾、碱解氮均为中等变异。然后,与划分的农田网格相结合,基于2017年网格土壤采样数据,对研究区土壤养分空间变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有机质含量的空间分布呈条状由西到东逐渐降低,所有农田网格的有机质含量都处于中等偏下的四级水平。碱解氮含量北部和南部区域较高,中部偏北区域较低,绝大多数农田网格的碱解氮含量处于中等的三级水平。有效磷含量由北向南逐渐降低,绝大多数农田网格的有效磷含量处于中等偏上的二级水平。速效钾含量由西南向东北方向逐渐降低,绝大多数农田网格的速效钾含量处于中等的三级水平。四个镇中,小孟镇四种土壤养分含量均较高。在以上研究基础上,研制了研究区土壤养分和肥力时空变异查询“一张图”系统,可以提供研究区整体和单网格土壤养分与肥力情况查询,为精准施肥提供了决策支持。(6)微观视角下,研究了基于网格识别的田间文冠果精准采摘问题,研发了文冠果图像采集系统,构建了成熟文冠果识别模型。文冠果图像采集系统实现了田间行走、数据的采集、传输和存储、网格识别等功能。系统测试结果表明:根据GPS坐标可以自动得到相应的网格位置和网格编号。为了快速识别成熟文冠果,构建了一种深度学习网络模型。试验结果表明:在原始数据集中,训练出来的最优模型对成熟和未成熟文冠果的正确识别率分别达到81%和82%。借助识别的准确率、精确率、召回率、F1Score四种指标进行评估,结果表明:训练出来的最优模型无论在原始数据集上还是在模拟数据集上,各项指标值最低也能达到80%。说明构建的成熟文冠果识别模型可以作为文冠果是否成熟的识别工具。通过与未使用模拟数据的模型对比试验,结果表明:通过数据模拟技术,可以扩充训练数据集,从而能够提高模型的泛化能力和预测的准确性,能够较好地解决“过拟合”问题。

二、数据采集系统的综合考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数据采集系统的综合考虑(论文提纲范文)

(1)熔盐线性菲涅尔式聚光集热系统关键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太阳能光热发电技术的背景和意义
        1.1.1 太阳能光热发电技术的背景
        1.1.2 太阳能光热发电技术研究的意义
    1.2 太阳能光热发电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光热发电技术路线研究现状
        1.2.2 光热发电传储热介质
        1.2.3 熔融盐介质研究现状
    1.3 集热系统热损失
    1.4 论文研究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1.4.1 论文研究意义
        1.4.2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2.熔盐线性菲涅尔示范电站简介
    2.1 示范电站组成
        2.1.1 聚光集热系统
        2.1.2 储换热系统
        2.1.3 常规发电系统
        2.1.4 熔盐线性菲涅尔电站运行工艺
    2.2 高精度太阳位置算法
    2.3 本章小结
3.熔盐线性菲涅尔电站防凝策略研究
    3.1 熔盐线性菲涅尔集热系统防凝
        3.1.1 熔盐储罐及主管道电伴热防凝
        3.1.2 集热回路低速循环防凝
        3.1.3 熔盐流动特性
    3.2 线性菲涅尔熔盐电站运行模式研究
    3.3 线性菲涅尔空管预热算法研究
        3.3.1 线性菲涅尔集热系统结构
        3.3.2 阴影与遮挡效率模型
        3.3.3 余弦效率模型
        3.3.4 线性菲涅尔集热系统综合光热效率模型
        3.3.5 变占空比预热控制
        3.3.6 控制过程仿真分析
        3.3.7 应用实例及分析
    3.4 本章小结
4.线性菲涅尔一次镜跟踪控制误差分析及补偿算法研究
    4.1 跟踪目标角度误差
    4.2 线性菲涅尔聚光集热系统结构
        4.2.1 线性菲涅尔式集热场结构
        4.2.2 线性菲涅尔系统驱动装置结构
    4.3 线性菲涅尔聚光系统跟踪角度误差分析
        4.3.1 一次镜面型误差
        4.3.2 CPC安装误差
        4.3.3 镜场南北向偏差
        4.3.4 一次镜面旋转轴偏差
        4.3.5 角度传感器的精度偏差
    4.4 跟踪追日系统仿真及实验测试
        4.4.1 反射光斑能流密度
        4.4.2 跟踪误差仿真
        4.4.3 反射光斑实际汇聚效果测试
        4.4.4 实际追踪角度测试
    4.5 非线性补偿算法
        4.5.1 非线性跟踪误差机理分析
        4.5.2 非线性补偿算法及误差分析
    4.6 本章小结
5.线性菲涅尔集热回路出口熔盐温度预测算法研究
    5.1 集热回路传热模型
    5.2 集热回路出口盐温预测控制策略
        5.2.1 预测控制网络模型
        5.2.2 基于K-means方法的RBF神经网络
    5.3 非线性预测网络训练
        5.3.1 输入样本
        5.3.2 数据处理
        5.3.3 网络训练
        5.3.4 模型验证
    5.4 本章小结
6 线性菲涅尔示范电站集热岛镜场控制网络优化及数据采集及监控系统设计
    6.1 线性菲涅尔镜场控制系统设计
        6.1.1 镜场控制系统网络结构特点
        6.1.2 线性菲涅尔镜场控制系统硬件结构及功能
        6.1.3 镜场控制系统硬件配置
        6.1.4 双机冗余主控单元
        6.1.5 SCA从站单元
        6.1.6 分布式IO远程单元
    6.2 线性菲涅尔镜场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6.2.1 数据采集及监控系统(SCADA)简介
        6.2.2 SCADA系统配置
        6.2.3 SCADA系统人机交互软件设计
        6.2.4 人机交互界面设计
        6.2.5 镜场数据分析及存储管理
    6.3 冗余通信网络设计
        6.3.1 网络架构
        6.3.2 VLAN(虚拟局域网)设置及划分
    6.4 设备间相互通信及协议规划
        6.4.1 人机交互界面与下位主控设备通信
        6.4.2 下位主控设备与SCA从站单元通信
        6.4.3 与第三方DCS系统通讯
        6.4.4 兼容终端设备间DATALINK通信
        6.4.5 485 协议宏通信
    6.5 通讯实验及测试结果分析
        6.5.1 IO Server与 PLC通讯测试
        6.5.2 FINS通讯测试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2)电力综合能源信息采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系统相关技术概述
    2.1 系统构架分析
        2.1.1 B/S结构
        2.1.2 C/S结构
        2.1.3 B/S与C/S的比较
    2.2 数据采集概述
    2.3 系统开发工具
        2.3.1 Java平台概述
        2.3.2 SQL Server概述
    2.4 系统开发平台概述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电力综合能源信息采集系统需求分析
    3.1 系统的可行性分析
    3.2 系统建设的目的
    3.3 系统的结构分析
        3.3.1 系统数据应用功能
        3.3.2 系统技术结构
    3.4 采集要求及采集方式分析
        3.4.1 大型专变用户采集模式
        3.4.2 中小型专变用户采集模式
        3.4.3 低压居民和一般工商业用户采集模式
        3.4.4 公变计量点采集模式
    3.5 通信规约规定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电力综合能源信息采集系统的总体构架设计
    4.1 总体设计
        4.1.1 系统逻辑架构
        4.1.2 业务构架
        4.1.3 系统需求层次
    4.2 系统功能构架
        4.2.1 系统总体构架
        4.2.2 物理架构
        4.2.3 数据构架
        4.2.4 功能构架
    4.3 采集前置机及通信信道设计
        4.3.1 前置机系统架构
        4.3.2 前置机体系结构
        4.3.3 主站应用
    4.4 远程信道
    4.5 本地信道
    4.6 系统数据库的设计
        4.6.1 数据库标准化
        4.6.2 数据库一体化
        4.6.3 数据库适用性
        4.6.4 数据库扩展性
    4.7 系统数据库模型设计
    4.8 系统数据库详细设计说明
        4.8.1 预购电表
        4.8.2 阶梯电价表
        4.8.3 终端升级计划表
        4.8.4 电能表电价参数下发表
        4.8.5 通讯记录表
        4.8.6 操作日志表
        4.8.7 日冻结正向需量数据表
        4.8.8 采集终端表
    4.9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电力综合能源信息采集系统功能详细设计
    5.1 档案管理
        5.1.1 终端档案管理
        5.1.2 SIM卡管理
        5.1.3 集中器档案管理
        5.1.4 终端快速建档
    5.2 费控管理
        5.2.1 费控管理
        5.2.2 智能电能表及终端设备建设情况
        5.2.3 终端预购电
    5.3 采集管理
        5.3.1 采集任务管理
        5.3.2 系统采集覆盖情况
        5.3.3 采集系统运行指标
    5.4 线损管理
    5.5 权限和密码管理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电力综合能源信息采集系统的实现与测试
    6.1 电力综合能源信息采集系统的实现
        6.1.1 登录界面
        6.1.2 系统主界面
        6.1.3 档案管理界面
        6.1.4 SIM卡管理界面
        6.1.5 系统费控管理功能界面
        6.1.6 终端预购电界面
        6.1.7 数据召测界面
        6.1.8 采集成功率界面
        6.1.9 台区线损管理界面
    6.2 电力综合能源信息采集系统的测试
        6.2.1 系统单元测试
        6.2.2 系统集成测试
        6.2.3 系统整体测试项目和指标
        6.2.4 测试方法和步骤
        6.2.5 测试结果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工作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3)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构建与实证研究 ——以重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问题提出
        1.1.1 选题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创新之处
2 文献综述和理论基础
    2.1 文献综述
        2.1.1 工程勘察质量管理国内外研究现状
        2.1.2 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国内外研究现状
        2.1.3 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分析
        2.1.4 文献述评
    2.2 理论基础
        2.2.1 质量管理理论
        2.2.2 信息技术理论
        2.2.3 系统控制理论
    2.3 概念界定与管理系统构建的理论框架
        2.3.1 概念界定
        2.3.2 管理系统构建的理论框架
    2.4 本章小结
3 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现状与理论分析
    3.1 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现状分析
        3.1.1 企业管理现状分析
        3.1.2 政府管理现状分析
    3.2 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问题分析
        3.2.1 管理机制问题分析
        3.2.2 管理应用问题分析
        3.2.3 管理效能问题分析
        3.2.4 管理理论问题分析
    3.3 基于系统控制理论的模糊综合评价与利益主体演化博弈分析
        3.3.1 基于内部控制理论的模糊综合评价分析
        3.3.2 基于前景理论的利益主体演化博弈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构建
    4.1 总体设计
        4.1.1 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构建的基本原理
        4.1.2 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构建的主要目标
        4.1.3 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构建的功能分析
        4.1.4 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构建的模型框架
        4.1.5 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关键模块的数学模型
    4.2 信息化数据标准构建
        4.2.1 工程勘察信息数据采集标准
        4.2.2 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成果格式标准
        4.2.3 工程勘察地质数据成果入库标准
    4.3 信息化管理平台构建
        4.3.1 总体分析
        4.3.2 需求分析
        4.3.3 技术路线
        4.3.4 功能分析
    4.4 地质信息数据中心构建
        4.4.1 需求分析
        4.4.2 技术路线
        4.4.3 功能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运行
    5.1 运行组织结构分析
        5.1.1 组织构架分析
        5.1.2 模型框架分析
    5.2 运行流程分析
        5.2.1 工程勘察外业申报采集流程
        5.2.2 工程勘察外业见证登记采集流程
        5.2.3 试验报告打印采集流程
        5.2.4 勘察报告在线审查采集流程
    5.3 运行机制分析
        5.3.1 工程勘察外业见证机制
        5.3.2 工程勘察外业见证抽查机制
        5.3.3 外业抽查工作通报督促机制
        5.3.4 工程勘察岩土试验测试管理机制
        5.3.5 工程勘察文件签章管理机制
        5.3.6 工程勘察文件审查机制
        5.3.7 工程勘察信息共建共享机制
    5.4 本章小结
6 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实证研究-以重庆为例
    6.1 重庆市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构建
        6.1.1 重庆市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构建实现
        6.1.2 重庆市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功能实现
    6.2 重庆市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运行
        6.2.1 重庆市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运行流程分析
        6.2.2 重庆市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运行机制分析
        6.2.3 重庆市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运行功能分析
    6.3 重庆市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实践与效果分析
        6.3.1 工程地质信息管理实践分析
        6.3.2 勘察企业信息管理实践分析
        6.3.3 勘察人员信息管理实践分析
        6.3.4 勘察项目质量信息管理效果分析
        6.3.5 勘察质量发展效果分析
        6.3.6 勘察行业发展效果分析
        6.3.7 社会综合评价效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工作成果
    7.2 主要结论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目录
    C 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4)基于图像分析的织物外观平整度机器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织物外观平整度客观评价研究现状
        1.2.1 织物外观数据获取
        1.2.2 平整度特征指标提取
        1.2.3 平整度评价模型建立
    1.3 本文研究工作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目标
        1.3.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织物外观图像采集系统构建及优化
    2.1 织物外观图像采集系统搭建
        2.1.1 系统整体设计
        2.1.2 织物外观图像采集实施细节
        2.1.3 织物外观图像采集效果
    2.2 织物样本图像数据集构建
    2.3 织物外观图像采集系统优化
        2.3.1 图像特征集
        2.3.2 分类模型
        2.3.3 系统参数优化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织物图像光照纹理及颜色纹理去除
    3.1 无颜色纹理织物图像光照纹理去除
        3.1.1 光度学表面反射模型
        3.1.2 织物表面反射模型
        3.1.3 视觉模式分解
    3.2 颜色纹理织物图像颜色纹理去除
        3.2.1 图像翻译模型
        3.2.2 织物颜色纹理着色模型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织物图像数据集
        3.3.2 评价指标
        3.3.3 生成织物图像测试结果
        3.3.4 真实织物图像测试结果
        3.3.5 与三维成像法的对比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织物图像低阶视觉特征提取
    4.1 HVS建模基础概述
    4.2 HVS建模及低阶特征提取
        4.2.1 高斯尺度空间
        4.2.2 多尺度视觉掩蔽建模
        4.2.3 多尺度视觉掩蔽特征
    4.3 实验结果及讨论
        4.3.1 实验实施细节
        4.3.2 特征有效性验证
        4.3.3 模型参数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织物图像高阶视觉特征提取
    5.1 卷积神经网络概述
        5.1.1 人工神经网络
        5.1.2 卷积神经网络
    5.2 基于紧凑卷积神经网络的高阶视觉特征提取
        5.2.1 模型结构
        5.2.2 目标函数
    5.3 实验结果及讨论
        5.3.1 实验实施细节
        5.3.2 特征有效性验证
        5.3.3 模型结构讨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多阶层视觉特征的织物外观平整度客观评价
    6.1 基于多阶层视觉特征的织物外观平整度评价模型
        6.1.1 多阶视觉特征融合模块
        6.1.2 模型训练策略
    6.2 实验结果及讨论
        6.2.1 实验实施细节
        6.2.2 模型综合性能验证
        6.2.3 模型结构讨论
        6.2.4 模型适应性验证
    6.3 织物外观平整度评价系统构建
        6.3.1 系统需求
        6.3.2 系统架构设计
        6.3.3 系统运作流程
        6.3.4 系统软硬件构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研究工作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5)基于智能手机传感器数据的活动感知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基于传感器进行活动感知工作的研究现状
        1.2.2 地图生成工作的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问题概括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全文内容安排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可感知活动类型介绍
    2.2 常用感知分类方法阐述
    2.3 数据处理理论基础
        2.3.1 常见传感器功能及其数据特点的介绍
        2.3.2 信号特征在传感数据处理方面的介绍
        2.3.3 分类性能度量指标介绍
    2.4 活动感知框架的主要工作总结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持续稳定的传感数据采集方法的设计与实现
    3.1 活动感知工作对数据的基本要求
    3.2 有效数据采集方法的分析与设计
        3.2.1 方法可行性分析
        3.2.2 设计思路分析及过程阐述
    3.3 有效数据采集系统的实现与展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传统活动识别框架的姿态监测问题研究
    4.1 姿态监测问题描述
        4.1.1 躺卧姿态识别因素讨论
        4.1.2 躺卧姿态特征动作分析及数据采集
    4.2 姿态监测数据处理
        4.2.1 数据的预处理
        4.2.2 数据特征的选择与计算
    4.3 躺卧姿态识别模型的构建及实验仿真
        4.3.1 分类模型的构建
        4.3.2 实验结果展示及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利用持续传感数据进行地图轮廓生成问题研究
    5.1 地图轮廓生成问题描述
        5.1.1 地图轮廓生成工作流程概述
        5.1.2 地图轮廓数据的采集与表示
    5.2 数据的处理及识别模型的构建
        5.2.1 转向模板的提取
        5.2.2 识别模型的构建
    5.3 数值计算方法与数据融合算法
        5.3.1 有效段步数统计方法的设计
        5.3.2 有效段步长计算方法的设计
        5.3.3 基于状态识别的数据融合算法
    5.4 实验仿真及结果分析
        5.4.1 真实路段数据的采集与处理
        5.4.2 有效状态识别模型的构建
        5.4.3 地图轮廓序列的生成
        5.4.4 仿真实验结果的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6)12.5GSPS高速数据采集模块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项目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采集系统的研究现状
    1.3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与贡献
    1.4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第二章 12.5GSPS高速数据采集系统总体方案研究与设计
    2.1 高速数据采样原理分析与技术研究
    2.2 基于高速串行协议JESD204B的数据采集
        2.2.1 JESD204B协议概述
        2.2.2 基于高速串行接口JESD204B的数据收发
    2.3 数据采集方案研究
        2.3.1 高速数据采集系统构架的对比研究
        2.3.2 采样时钟产生系统研究
    2.4 关键器件的选型
        2.4.1 ADC的选型分析
        2.4.2 FPGA芯片的选型分析
        2.4.3 时钟芯片的选型分析
    2.5 12.5 GSPS数据采集系统整体方案设计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12.5GSPS高速数据采集系统模块设计
    3.1 信号调理驱动电路设计
    3.2 ADC采集电路设计
        3.2.1 ADC模拟输入端电路设计
        3.2.2 ADC电源电路设计
        3.2.3 ADC系统同步与复位同步的设计
    3.3 时钟电路的设计
        3.3.1 系统时钟产生电路设计
        3.3.2 时钟缓冲与分配系统设计
    3.4 高速串行数据的接收设计
        3.4.1 JESD204B逻辑核的接收机制与配置
        3.4.2 JESD204B多通道数据同步设计
        3.4.3 基于JESD204B数据帧结构的接收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速数据流处理模块的设计
    4.1 高速数据流的缓存与数据重构设计
        4.1.1 数据缓存需求分析与数据转换
        4.1.2 数据流跨时钟域同步与缓存设计
        4.1.3 数据重构模块分析与设计
    4.2 高速数据采集模块设计
        4.2.1 标准采集模式设计
        4.2.2 平均采集模式设计
        4.2.3 峰值检测模式设计
    4.3 采集系统触发方式的研究设计
        4.3.1 触发方式的研究分析
        4.3.2 触发模块的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测试与分析验证
    5.1 系统模块的调试分析
        5.1.1 信号驱动模块的调试
        5.1.2 ADC采集模块的调试
        5.1.3 时钟电路模块的调试
        5.1.4 系统SYSREF信号的调试
        5.1.5 FPGA内部JESD204B逻辑核的调试
    5.2 系统性能指标的测试验证
        5.2.1 采集系统最高实时采样率的测试验证
        5.2.2 系统最高输入带宽的测试验证
        5.2.3 有效位数与信噪比的测试验证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成果

(7)分布式光伏发电积灰损耗及系统综合能效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2.1 光伏组件积灰影响研究现状
        1.2.2 电能质量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1.2.3 光伏系统综合能效评估研究现状
        1.2.4 存在问题总结
    1.3 论文研究的关键问题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关键问题和目标
        1.3.2 论文的技术路线
第2章 积灰影响下光伏组件效率损失研究
    2.1 光伏发电单元数学模型
    2.2 基于云平台的光伏发电系统监测平台
        2.2.1 电气数据采集终端
        2.2.2 气象数据采集终端
        2.2.3 RTU通信集控终端
        2.2.4 光伏发电系统远程监控平台
    2.3 光伏组件积灰形态和成分分析
    2.4 积灰引起的光伏组件功率衰减
        2.4.1 无降雨下积灰密度测量
        2.4.2 积灰污染下光伏组件输出功率衰减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自然降雨下光伏组件积灰损耗预测
    3.1 影响光伏组件积灰因素分析
        3.1.1 气象因素的影响
        3.1.2 光伏组件安装形态影响
    3.2 考虑降雨的改进PSO-LSSVM积灰预测模型
        3.2.1 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模型
        3.2.2 粒子群寻优算法改进
        3.2.3 考虑自然降雨的分段积灰预测模型
    3.3 自然降雨下积灰对光伏组件功率衰减预测
        3.3.1 改进PSO优化过程比较
        3.3.2 基于PSO-LSSVM积灰预测模型
        3.3.3 考虑降雨的积灰量累计模型
    3.4 基于 Elman 神经网络的短时功率预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OWA算子的电能质量评价方法研究
    4.1 电能质量数据处理
        4.1.1 电能质量指标选取
        4.1.2 原始数据处理方法
        4.1.3 电能质量数据类型
    4.2 有序加权平均算子
    4.3 电能质量评价过程
        4.3.1 基于激励惩罚函数的电能质量单指标评价模型
        4.3.2 指标域电能质量评价值
    4.4 算例应用
        4.4.1 确定时间因子和指标因子
        4.4.2 算法比较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光伏发电系统综合能效评估方法研究
    5.1 光伏及多能互补微电网实验平台设计
    5.2 光伏发电系统发电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5.2.1 光伏发电系统发电效率评价
        5.2.2 光伏发电系统损耗分析
    5.3 综合能效评估指标建立
    5.4 基于FAHP算法综合能效评估
    5.5 仿真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 作者简历
    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 参与的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4 发明专利
学位论文数据集

(8)城市轨道交通牵引供电试验平台数据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课题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城市轨道交通牵引供电装置应用现状
        1.3.2 设备相关试验研究方法发展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
2 系统需求分析及总体方案设计
    2.1 模块化牵引供电试验电源设计
        2.1.1 牵引供电装备试验项目及电源模块划分
        2.1.2 电源系统测试电路设计
        2.1.3 牵引供电试验平台设计
    2.2 电源系统测量需求分析
    2.3 分布式数据监控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3.1 监控系统整体结构概述
        2.3.2 监控系统功能设计
    2.4 本章小结
3 分布式数据监控系统采集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3.1 数据监控系统硬件设备选型分析
        3.1.1 电参数测量需求分析及设备选型
        3.1.2 温度测量需求分析及设备选型
    3.2 数据传输层选型及设计
        3.2.1 基于总线技术的通信方式选择
        3.2.2 数据监控系统的通信协议设计
    3.3 数据采集功能的设计与实现
        3.3.1 采集设备配置方法设计
        3.3.2 数据采集实现方法
    3.4 系统有限状态机设计
    3.5 本章小结
4 数据管理及拓展功能的设计与实现
    4.1 数据管理的设计与实现
        4.1.1 数据存储层的设计
        4.1.2 数据库存储程序设计
        4.1.3 数据查询功能设计
        4.1.4 数据导出功能设计
    4.2 基于数据可视化显示的功能应用与设计
        4.2.1 数据可视化显示设计概述
        4.2.2 一级显示实现方法与功能应用
        4.2.3 二级显示实现方法与功能应用
    4.3 图像处理、分析技术的应用与设计
        4.3.1 图像处理、分析技术软件环境
        4.3.2 图像采集实现方法
        4.3.3 图像识别训练的实现
        4.3.4 图像识别及数据库应用
    4.4 本章小结
5 系统应用测试与功能验证
    5.1 数据采集功能验证
    5.2 温度上限报警功能验证
    5.3 数据查询及导出功能验证
    5.4 数据可视化显示功能验证
        5.4.1 一级显示数据可视化功能验证
        5.4.2 二级显示数据可视化功能验证
    5.5 图像识别功能验证
    5.6 试验结果验证
    5.7 本章小结
总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9)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2.1 Msssive MIMO技术
    2.2 极简载波技术
    2.3 超密集组网
    2.4 MEC技术
3 总结

(10)多视角下精准农业农田网格划分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精准农业概述
        1.2.2 网格化管理的研究现状
        1.2.3 农田网格划分的研究现状
        1.2.4 农田网格应用的研究现状
        1.2.5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区概况
        1.4.1 研究区地理位置
        1.4.2 自然条件和作物情况
2 多视角下的农田网格划分研究
    2.1 宏观视角下农田网格的划分
        2.1.1 农田网格划分原则的确定
        2.1.2 农田网格划分方案
    2.2 中观视角下最优农田网格大小的决策
        2.2.1 决策目标体系的建立
        2.2.2 基于灰色决策的最优农田网格大小决策模型的构建
        2.2.3 决策结果与分析
    2.3 微观视角下农田网格的划分
        2.3.1 试验设计
        2.3.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4 三层网格的编码设计
    本章小结
3 宏观视角下基于网格化的农田管理模型构建
    3.1 基于网格化的农田管理模型构建
    3.2 农田网格化管理模型合理性验证
        3.2.1 基于Petri网的农田网格化管理模型的流程定义
        3.2.2 农田网格化管理模型的合理性验证方法
        3.2.3 模型合理性验证结果
        3.2.4 仿真试验及结果分析
    本章小结
4 网格化和非网格化农田管理模型的比较研究
    4.1 案例的选取和描述
    4.2 基于Arena的农田管理模型的仿真比较
        4.2.1 仿真模型的构建
        4.2.2 仿真测评指标的确定
        4.2.3 仿真结果与分析
    4.3 农田管理流程的定量测度
        4.3.1 引入SPN构建信息测度模型的原因分析
        4.3.2 基于SPN的农田管理流程定量测度模型的构建
        4.3.3 基于SPN的信息距离计算方法
        4.3.4 基于SPN测度模型的信息距离测算结果与分析
    本章小结
5 中观视角下基于网格化的合理土壤采样点的确定
    5.1 相关研究分析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土壤养分数据的获取
        5.2.2 土壤肥力指标因素的选取
        5.2.3 样品的室内测定与特异值处理
        5.2.4 合理采样点确定的方法
        5.2.5 采样合理性验证方法
    5.3 合理采样点的确定结果与验证
        5.3.1 基于网格化的合理采样点的确定结果
        5.3.2 采样合理性验证
    5.4 合理采样方案优化往年采样点
    本章小结
6 土壤肥力变化趋势预测和土壤养分空间变异分析
    6.1 土壤肥力变化趋势预测
        6.1.1 土壤肥力预测研究现状分析
        6.1.2 基于SPN的土壤肥力变化趋势预测模型的构建
        6.1.3 预测结果与分析
    6.2 土壤养分空间变异分析
        6.2.1 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研究现状分析
        6.2.2 土壤养分描述性统计分析
        6.2.3 基于网格化的土壤养分空间分布格局
    6.3 土壤养分和肥力时空变异查询“一张图”
    本章小结
7 微观视角下基于网格识别的田间文冠果精准采摘研究
    7.1 网格识别
    7.2 文冠果图像采集系统总体设计
        7.2.1 系统架构设计
        7.2.2 系统选用的开发板和服务器
        7.2.3 系统主体
        7.2.4 软件开发环境
    7.3 数据采集与传输
        7.3.1 数据采集
        7.3.2 数据传输
    7.4 果实成熟度识别方法分析
    7.5 数据预处理和数据模拟
        7.5.1 数据预处理
        7.5.2 数据模拟
    7.6 成熟文冠果果实识别模型构建
    7.7 试验与结果分析
        7.7.1 文冠果图像采集系统测试与结果
        7.7.2 成熟文冠果识别模型试验
        7.7.3 成熟文冠果精准定位的实现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研究成果
    8.2 主要创新点
    8.3 后续研究设想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专利、软件着作权和参与的科研项目

四、数据采集系统的综合考虑(论文参考文献)

  • [1]熔盐线性菲涅尔式聚光集热系统关键控制技术研究[D]. 张志勇. 兰州交通大学, 2021
  • [2]电力综合能源信息采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黄家豪.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3]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构建与实证研究 ——以重庆为例[D]. 周长安. 重庆大学, 2020(02)
  • [4]基于图像分析的织物外观平整度机器评价方法研究[D]. 王静安. 江南大学, 2020(01)
  • [5]基于智能手机传感器数据的活动感知问题研究[D]. 陶涛. 苏州大学, 2020(02)
  • [6]12.5GSPS高速数据采集模块设计与实现[D]. 蒋世健.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7]分布式光伏发电积灰损耗及系统综合能效评估研究[D]. 陈金鑫.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2)
  • [8]城市轨道交通牵引供电试验平台数据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鲁培琳.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20(01)
  • [9]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10]多视角下精准农业农田网格划分及其应用研究[D]. 耿霞. 山东农业大学, 2020(08)

标签:;  ;  ;  ;  ;  

数据采集​​系统的综合考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