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 C 系统和败血症

蛋白 C 系统和败血症

一、蛋白C系统与脓毒症(论文文献综述)

陈柳舟[1](2020)在《联合检测凝血指标及炎症因子对脓毒症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判断价值》文中提出目的:通过联合检测脓毒症患者的凝血指标及炎症因子,判断其对脓毒症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价值。方法:纳入2018年09月至2020年01月入住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ICU并且符合脓毒症3.0诊断标准的患者72例,根据感染严重程度分为脓毒症组、脓毒症休克组;根据患者是否出现过凝血功能障碍(APTT>60s或INR>1.5,)及凝血功能障碍至观察终点时是否得到纠正将患者分为无凝血功能障碍组、凝血功能障碍组、凝血功能障碍纠正组;又根据28天生存情况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另外选取年龄及性别均匹配的健康志愿者20例作为对照组。采取入院后第1、3、7天的外周静脉血,采用免疫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降钙素原(PCT),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测定患者白介素(IL)-6、白介素(IL)-8的浓度,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测定血小板(PLT)及凝血功能指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D-二聚体(D-D),并记录对应时间的血小板、胆红素、肌酐、血压、尿量等临床数据计算评定24 h内序贯器官衰竭(SOFA)评分;记录患者28天内存活情况。结果:1.脓毒症患者(脓毒症组、脓毒症休克组)第1、3、7天的PCT、IL-6、IL-8、APTT、PT、INR、D-D及SOFA评分均显着高于对照组(均P<0.05),而PLT低于对照组(P<0.05);2.凝血功能障碍组及凝血功能障碍纠正组的炎症指标(PCT、IL-6、IL-8)及SOFA评分均显着高于无凝血功能障碍组,IL-6、IL-8在第1、3、7天具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以第3、7天的差异更为显着(P<0.001),而PCT在第3、7天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凝血功能障碍组的死亡率显着高于无凝血功能障碍组、凝血功能障碍纠正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1);3.脓毒症死亡组第1、3、7天的PCT、IL-6、IL-8、APTT、PT、INR、D-D及SOFA评分均显着高于存活组,而PLT明显低于存活组,APTT、D-D、PCT、IL-6、IL-8在第1、3、7均具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PLT、PT、INR在第3、7天具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4.PCT(r=0.416,P<0.001)、IL-6(r=0.611,P<0.001)、IL-8(r=0.483,P<0.001)及APTT(r=0.472,P<0.001)、PT(r=0.353,P<0.05)、INR(r=0.423,P<0.05)、D-D(r=0.635 P<0.001)与SOFA评分呈正相关,PLT(r=-0.360,P<0.05)与SOFA评分均呈负相关;通过ROC曲线分析第1、3、7天的炎症指标(PCT、IL-6、IL-8)预测脓毒症患者出现凝血功能障碍的AUC分别为0.623(95%CI:0.488-0.758,P=0.076),0.687(95%CI:0.558-0.817,P<0.05),0.737(95%CI:0.617-0.856,P<0.05),0.957(95%CI:0.911-1.000,P<0.001),0.949(95%CI:0.904-0.994,P<0.001),0.933(95%CI:0.880-0.985,P<0.001),0.894(95%CI:0.817-0.972,P<0.001),0.936(95%CI:0.883-0.988,P<0.001),0.897(95%CI:0.828-0.966,P<0.001);5.通过ROC曲线分析凝血指标、炎症因子及联合检测因子对脓毒症患者预后评估(P值<0.05)的AUC分别为APTT(AUC=0.652)、D-D(AUC=0.987)、PCT(AUC=0.559)、IL-6(AUC=0.721)、IL-8(AUC=0.738)、APTT+PCT(AUC=0.678)、APTT+IL-6(AUC=0.749)、APTT+IL-8(AUC=0.758)、D-D+PCT(AUC=0.989)、D-D+IL-6(AUC=0.987)、D-D+IL-8(AUC=0.988);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SOFA评分(HR=1.326,95%CI:1.122-1.566,P=0.001)、凝血功能障碍(P=0.03)为影响脓毒症患者28天死亡风险的独立因素。结论:1.脓毒症患者机体炎症反应剧烈及凝血系统紊乱,炎症因子和凝血指标能在一定程度上反应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而联合检测因子对脓毒症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明显高于单独检测指标;2.PCT、IL-6、IL-8等炎症因子可能成为早期监测脓毒症患者病程中是否会出现凝血功能紊乱的生物标志物,本研究发现第1天IL-6的预测价值最高;3.存在凝血功能障碍将会提高脓毒症患者的28天死亡率,而SOFA评分及凝血功能障碍为影响脓毒症患者28天死亡风险的独立因素;

高铁婴[2](2018)在《不同程度降温对热应激疾病蛋白C系统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首先探讨重度中暑早期凝血系统的变化及对预后的影响;其次,研究不同程度降温毯降温能否改善热应激模型大鼠凝血、蛋白C系统功能,从而改善凝血-抗凝血系统平衡及预后。材料与方法:第一部分-临床研究:87例重症中暑患者根据28天生存情况分为存活组及死亡组,比较两组在入院早期的生理指标及各脏器功能指标、凝血指标、ISTHDIC评分及MODS评分,并计算ISTH DIC评分及MODS评分的相关性;第二部分-动物模型研究:45只SPF级雄性SD大鼠麻醉后接受加热灯照射直至肛温(rectal temperatures Tr)升至42℃后分为3组:热应激组(HS组)n=15;热应激+冰水降温毯组(HS+I组)n=15;热应激+冷水降温毯组(HS+C组)n=15;HS组置于室温环境(温度22±2℃,湿度42.75%)中,HS+I 组及HS+C 组大鼠分别置于(4±0.5℃)或(20±0.5℃)降温毯上降温15分钟后置于室温环境中,在热应激结束后180分钟及480分钟两个时间截点观察大鼠生存情况;第三部分-动物模型研究:64只SPF级雄性S D大鼠,随机分为8组,正常对照15分钟组(NC 15min)n=8;正常对照 180 分钟组(NC 180min)n=8;HS 15min 组 n=8;HS 180min 组 n=8;HS+I 15min 组 n=8;HS+I 180min 组 n=8;HS+C 15min 组 n=8;HS+C 180min组n=8。在造模成功后分别于15分钟及18 0分钟时间截点采血处死大鼠并检测P T、血浆sTM及PC、APC水平;组织学检查:于上述两个时间截点对各组大鼠肝组织行HE染色光镜检查;结果:第一部分-临床研究:入院早期死亡组与存活组组间凝血系统指标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ISTH DIC评分与MODS评分具有相关性r=0.745;第二部分-动物模型研究:接受降温毯降温后热应激大鼠的降温速度以HS+I组最快,HS+C组次之(P<0.05);降温毯降温可以改善热应激大鼠的生存率。第三部分-动物模型研究:在热应激结束后两个时间截点HS+I组PT值低于HS组及HS+C组(p<0.05);在两个时间截点上,HS组血浆sTM水平最高(p>0.05),热应激后大鼠血浆PC、APC水平均有升高(p<0.05),在HS+I组及HS+C组,血浆APC水平及APC/PC值在两个时间截点上均增高(p<0.05),但并未随着时间的进展而增加;HS组APC/PC值并未增加;组织病理学改变:热应激模型大鼠肝组织出现病理性损伤,HS组肝组织损伤程度重于HS+I组及HS+C组。结论:第一部分-临床研究:同生存组相比,重度中暑死亡组患者入院早期即表现出更加严重的凝血指标异常;凝血功能障碍与多器官功能不全的严重程度相关;第二部分-动物模型研究:降温毯降温可以改善热应激模型大鼠的生存率,H S+I组实验大鼠死亡率最低;第三部分-动物模型研究:物理降温可以改善PC转化为APC的效率从而改善机体凝血系统,冰水降温毯的效果更好;

梁燕冰[3](2017)在《EPCR基因多态性与脓毒症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Endothelial protein C receptor,EPCR)基因rs2069948C/T、rs867186A/G位点多态性与脓毒症发生、发展的相关性,及其与脓毒症患者血浆可溶性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Soluble endothelial protein C receptor,s EPCR)水平和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以期筛选脓毒症患者中EPCR基因的风险基因型及等位基因,为脓毒症早期诊断和预后判定提供新思路。方法:通过DNA测序和单碱基延伸PCR技术检测113例广西健康体检人群和64例脓毒症患者EPCR基因rs2069948C/T(2532C/T)、rs867186A/G(6936A/G)共2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位点的多态性分布情况,以明确EPCR基因SNPs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在正常体检人群和脓毒症患者中的分布差异;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全部受试对象血浆s EPCR的浓度,以探讨EPCR基因与血浆s EPCR水平以及脓毒症的相关性。结果:本研究脓毒症组和对照组全部受试对象的性别和年龄构成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广西健康体检人群EPCR rs2069948 C/T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频率与欧洲人、日本人、非洲人相比,存在差异(P<0.05),而与中国北京人相比,差异无显着性(P>0.05);rs867186 A/G位点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频率与中国北京人相比,存在差异(P<0.05),而与日本人、非洲人、欧洲人相比,差异无显着性(P>0.05)。脓毒症组EPCR基因rs2069948C/T、rs867186A/G的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在男女组间存在差异(P<0.05)。携带rs2069948 CT基因型、T等位基因的女性及携带rs867186 A等位基因的男性患脓毒症风险较高(OR=2.740,95%CI:1.0657.050,P=0.034;OR=2.790,95%CI:1.3585.730,P=0.005;OR=1.735,95%CI:1.0632.833,P=0.027)。脓毒症的病情严重程度与EPCR rs2069948C/T、rs867186A/G位点基因多态性无关(P>0.05)。脓毒症组s EPCR血浆蛋白水平较对照组升高,但尚未达统计学意义(P>0.05),与EPCR基因多态性无关。结论:广西健康人群EPCR基因多态性的分布频率与不同地区种族人群存在差异;EPCR基因多态性可能与脓毒症易感性相关,并呈性别相关性,携带rs2069948C/T基因型、T等位基因的女性和rs867186 A等位基因的男性患脓毒症风险较高,但与脓毒症患者血浆s EPCR水平无关。

马瑞爽[4](2017)在《内皮细胞吞噬激活血小板改善脓毒症凝血紊乱》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及目的脓毒症患者普遍存在凝血异常,表现为急性脓毒症凝血病,严重时发生急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目前的研究显示与促凝物质释放和内皮损伤相关,但是机制仍不明确。在细胞未激活时,磷脂酰丝氨酸(PS)被严格限制分布在细胞膜的内侧面。当细胞激活或凋亡时,磷脂酰丝氨酸在多种酶的作用下转至细胞膜的外表面。脓毒症时血小板激活甚至凋亡,细胞表面均有磷脂酰丝氨酸暴露。磷脂酰丝氨酸不仅可以为内外源X因子活化和凝血酶生成提供催化平面,并且磷脂酰丝氨酸通过与吞噬细胞表面相应受体结合介导对凋亡细胞的清除。巨噬细胞作为专职的吞噬细胞,在炎症中起到识别、吞噬细菌及衰老细胞的作用。但脓毒症时细菌毒素大量入血,巨噬细胞数目有限,并能够与血小板形成复合体加重炎症反应。内皮细胞等非专职的吞噬细胞可能发挥吞噬功能。乳粘素是由人体巨噬细胞和内皮细胞分泌的一种糖蛋白,包含EGF和C样两个主要结构域。其中C2结构域能够结合暴露在凋亡细胞表面的磷脂酰丝氨酸。环状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基序是乳粘素EGF2结构域中的主要成分,特异性地与吞噬细胞表面的整合素αvβ3/5结合,促进吞噬细胞对凋亡细胞的吞噬。本研究意在探索脓毒症时血小板清除的新途径;阐释内皮细胞清除作用对脓毒症血小板促凝活性的影响。方法用流式细胞仪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脓毒症血小板和健康对照血小板的磷脂酰丝氨酸外翻;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和流式细胞仪分析脓毒症血小板形态改变和血小板-白细胞复合体;用流式细胞仪,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倒置荧光显微镜分析内皮细胞对脓毒症血小板的吞噬和乳粘素加强的吞噬;用血凝仪测定脓毒症血小板和健康对照血小板凝血时间;用酶标仪检测脓毒症血小板和健康对照血小板凝血产物和纤维蛋白生成。结果新鲜分离的脓毒症患者血小板的磷脂酰丝氨酸外翻率约9%,较正常人血小板高3倍。脓毒症血小板激活伸出伪足,甚至凋亡形成微粒。健康对照血小板多数未激活,成球形,无伪足。脓毒症血小板与白细胞及红细胞形成血小板异型复合体,脓毒症时外周血中血小板-中性粒细胞复合体,血小板-淋巴细胞复合体,血小板-单核细胞复合体含量分别是健康对照组的3倍,5.3倍和2.5倍。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可以结合、吞噬并随之消化脓毒症血小板,但与健康对照血小板作用微弱。与健康对照血小板相比,脓毒症血小板凝血时间明显缩短,且促凝活性(PCA)显着增强,表现为增多的内源性FXa和凝血酶生成。脓毒症血小板表面形成纤维蛋白网,甚至形成血小板-纤维蛋白栓。被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吞噬后,磷脂酰丝氨酸外翻的血小板的因子Xa,凝血酶及纤维蛋白生显着减少,凝血时间延长。脓毒症血小板与内皮细胞孵育后,激活的血小板数目减少,再与白细胞孵育,生成的血小板-白细胞复合物显着减少。使用膜联蛋白V阻断脓毒症血小板表面磷脂酰丝氨酸,内皮细胞对血小板的吞噬被抑制80%,阻断血小板表面P-选择素,血小板吞噬也明显降低,但阻断血小板表面分子GPIB和GPIV对脓毒症血小板吞噬作用微弱。阻断内皮细胞表面整合素αvβ3明显抑制血小板吞噬,增加促凝复合物产生。乳粘素增强脓毒症血小板的吞噬达2倍,协同吞噬减弱脓毒症血小板75%的内源性Xa及凝血酶生成和大约50%的纤维蛋白产生,使脓毒症血小板凝血时间几乎恢复正常。结论脓毒症血小板表达磷脂酰丝氨酸增多,增加其促凝活性并增强其清除。内皮细胞可以内吞并消化脓毒症血小板从而减少表达磷脂酰丝氨酸的血小板数目,抑制其促凝活性和纤维蛋白生成,减少激活血小板与白细胞的相互作用和血小板-白细胞复合体含量。乳粘素和吞噬可以协同作用增加激活血小板的吞噬,更高效地改善脓毒症的凝血紊乱。

史玉龙[5](2017)在《血毒清对脓毒症凝血指标影响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1目的通过对脓毒症患者应用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周大勇导师经验中药复方血毒清进行临床实验,观察脓毒症患者凝血系统紊乱,研究其对各项凝血指标的影响,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炎症因子、凝血指标、各类预后转归评分等多方面指标探讨血毒清对脓毒症患者凝血功能影响的干预效果。2方法将2015年07月至2017年01月在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综合ICU确诊的60例脓毒症患者,采用卡西欧fx-180函数计算器产生随机数字进行简单随机化分组,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西医诊治参照2014年由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制定的中国严重脓毒症/脓毒性休克治疗指南,主要包括原发疾病的治疗(如控制感染灶)、控制血糖、免疫调理、液体复苏、脏器功能保护与支持(呼吸机的应用、稳定机体循环功能、肾脏替代治疗等)。对照组中医诊断参照2007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急救医学及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危重病专家委员会共同制订的脓毒症的定义、诊断标准、中医证候诊断要点及说明。治疗组在常规治疗方案基础上加用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周大勇导师经验中药复方血毒清水煎后鼻饲患者,每日100ml,每日2次,一疗程为期5天。所有使用的中药均来自于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并由本院煎药室煎制而成,一剂一袋,每袋100ml。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乳酸(LAC)、血小板计数(PLT)、D-二聚体(D-D)、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APACHE II评分值、SOFA评分值、中医症候积分、中医疗效判定等。3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后的WBC、NEUT均有下降(P<0.05),治疗组WBC、NEUT下降更明显,具有比较意义(P<0.05)。(2)两组治疗后的PCT、LAC均有下降(P<0.05),治疗组PCT、LAC下降更明显,具有比较意义(P<0.05)。(3)两组治疗后的CRP均有降低(P<0.05),但治疗组间CRP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4)两组治疗后的PLT、D-D均有改善(P<0.05),治疗组PLT、D-D改善更明显,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5)两组治疗后的PT、APTT、TT均有降低(P<0.05),治疗组PT、APTT、TT下降更明显(P<0.05)。(6)两组治疗后APACHEII评分值、SOFA评分值、中医证候评分降低(P<0.05),治疗组评分下降更低(P<0.05)。(7)对照组临床控制10例,无效8例,显效7例,有效5例,总体有效率73.33%,治疗组临床控制15例,无效3例,显效8例,有效4例,总体有效率9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结论血毒清能降低脓毒症患者的WBC、NEUT、PCT、LAC水平,促进患者炎症反应的修复;血毒清能改善脓毒症患者的PLT、D-D、PT、APTT、TT水平,促进患者凝血功能的修复;血毒清能降低患者的APACHE II评分值、SOFA评分值和中医证候积分值,在改善患者的临床表现和预后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梁燕冰,廖品琥[6](2016)在《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与脓毒症关系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脓毒症是临床常见、由感染引起的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易发展成为严重脓毒症和脓毒症休克,甚至多器官功能障碍(MODS)。其病情发展迅速、治疗费用高,医疗资源消耗大,病死率高[1-2]。在脓毒症病情发展过程中,凝血系统的紊乱、尤其蛋白C系统功能的异常尤为突出。蛋白C系统主要包括蛋白C(PC)、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EPCR)、蛋白S(PS)

宋元明[7](2014)在《生脉注射液联合归脾汤加减治疗脓毒症血证(脓毒症凝血功能紊乱)气不摄血型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脓毒症是严重感染、休克、创伤、内外科重症患者常见且严重并发症,目前,它已经成为ICU死亡的主要原因,同时也成为医学界关注的首要问题。脓毒症凝血功能紊乱贯穿于脓毒症病理发展的整个过程中,而且是脓毒症病理发展过程及DIC.MODS发生发展的重要环节。近年来,现代医学对脓毒症各阶段的治疗仍存在一定的困惑,包括抗菌药物、内毒素抗体、外毒素抗体、肿瘤坏死因子-α抗体等的治疗均未得到明显的效果;还有抗凝疗法、免疫疗法、扩张微循环、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等的治疗收效也甚微,甚至还加速了脓毒症病程的进展,最终引发DIC,导致病死率逐年上升。西医治疗脓毒症凝血功能紊乱方面除了活化蛋白C外,其他尚无明确的循证医学证据。在西药治疗疗效欠佳的情况下,越来越引发了我们对中药治疗的探索,通过应用中医中药来改善脓毒症患者的凝血功能紊乱成了我们研究的重点。针对这些情况,本研究基于临床实验开展此方面的工作。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对生脉注射液联合归脾汤加减治疗脓毒症凝血功能紊乱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为今后中西医结合治疗脓毒症血证提供新思路。研究方法:观察2012年6月-2013年12月期间入住西苑医院ICU符合入选标准的46例脓毒症凝血功能紊乱的住院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对其分为两组,治疗组(24例)为生脉注射液合归脾汤加减加西医常规治疗,对照组(22例)为单纯西医常规治疗。分别观察并记录患者入组前及治疗第5天、第10天体温、呼吸频率、血小板计数、凝血功能(APTT,PT,TT)、潜血试验、C-反应蛋白、APACHEⅡ评分、中医症状积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从而判断中药对脓毒症凝血功能紊乱方面的影响情况;此外,记录患者28天病死率,研究中药与预后的关系。研究结果:(1)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第5天比较,体温、呼吸频率、血小板、凝血功能、C-反应蛋白、潜血试验转阴例数,APACHEⅡ评分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症状积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第10天比较,体温、呼吸频率、血小板、APACHEⅡ评分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凝血功能、c-反应蛋白、潜血试验转阴例数,中医症状积分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组在治疗第5天、第10天分别与治疗前比较,体温、呼吸频率、凝血功能、APACHEⅡ评分、中医症状积分指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C-反应蛋白、潜血试验转阴例数在治疗第5天与治疗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第10天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对照组在治疗第5天、第10天分别与治疗前比较,血小板、中医症状评分指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温、凝血功能、C-反应蛋白、APACHE Ⅱ评分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呼吸频率在治疗第5天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第10天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28天病死率比较,治疗组死亡率25%,明显低于对照组,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1.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生脉注射液、归脾汤加减治疗脓毒症血证气不摄血型患者,可以改善临床症状,降低APACHE Ⅱ评分及中医症状评分,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2.对于实验室相关指标,治疗组凝血四项、潜血试验转阴例数与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说明生脉注射液联合归脾汤加减对纠正凝血功能紊乱,增加潜血试验转阴例数方面有一定的优势,可能与阻断脓毒症凝血功能紊乱的病程进展有关。3.两组患者28天病死率比较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说明生脉注射液联合归脾汤加减对患者的预后有一定的改善作用,能够降低死亡率。4.患者C-反应蛋白指标的变化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生脉注射液联合归脾汤加减对降低患者炎性反应方面有一定的作用。

费东生,刘文,孟祥林,南川川,潘尚哈,赵鸣雁[8](2013)在《血红素氧合酶-1/一氧化碳系统对老龄脓毒症小鼠蛋白C系统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血红素氧合酶-1/一氧化碳(HO-1/CO)系统对老龄脓毒症小鼠蛋白C系统的影响。方法采用改良盲肠结扎穿孔术(CLP)制备脓毒症模型。将96只健康C57BL/6雄性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CLP组、CLP+HEMIN(HO-1激动剂)组及CLP+ZNPP(HO-1抑制剂)组,各组又按处死时间分为术后6、12、18和24 h亚组,每组6只小鼠。留取血浆检测血浆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栓调节蛋白(TM)、蛋白C(PC)、活化蛋白C(APC)水平;留取肝组织检查各组动物组织血栓形成情况并检测血栓调节蛋白(TM)、蛋白C(PC)表达情况。结果肝脏光镜下可见CLP组及CLP+ZNPP组相对于假手术组血栓形成明显增多,而CLP+HEMIN组较CLP组血栓形成明显减少;CLP组、CLP+HEMIN组及CLP+ZNPP组血浆PC、APC水平均较假手术组明显减少(P<0.05),但CLP+HEMIN组血浆PC、APC水平程度明显高于CLP组及CLP+ZNPP组两组;CLP组、CLP+HEMIN组及CLP+ZNPP组血浆TM水平均较假手术组增加,但CLP+HEMIN组血浆TM水平增加不明显,而CLP组及CLP+ZNPP组血浆TM水平增加显着(P<0.01);肝脏组织免疫荧光及WESTERNBLOT显示CLP+HEMIN组较CLP及CLP+ZNPP组PC及TM表达均有所增加。结论 HO-1/CO系统能够上调脓毒症小鼠的血栓调节蛋白(TM)、蛋白C(PC)表达,促进蛋白C活化,通过促进肝脏PC合成和PC向APC转化、上调TM三个环节减轻脓毒症时蛋白C途径受损,从而通过蛋白C系统途径改善脓毒症小鼠凝血功能障碍。

章志丹[9](2012)在《严重脓毒症致凝血功能障碍的新认识》文中研究指明脓毒症常合并不同程度的凝血功能障碍。组织因子介导的促凝机制增强,生理抗凝机制下调以及纤溶系统功能抑制是脓毒症凝血功能障碍发生的主要机制。针对凝血系统功能障碍的不同机制给予针对性的药物治疗,对改善脓毒症病人的预后可能有益。

苏磊,彭娜,唐丽群[10](2012)在《脓毒症时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发病机制与临床进展》文中指出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coagulation,DIC)是机体止凝血机制失衡、凝血系统功能衰竭的一种临床综合征,以全身凝血系统的过度激活、纤溶系统的严重紊乱、多个器官内微血栓形成等为特征,患者可因出现广泛出血和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临床上可由创伤、感染、病理产科、恶性肿瘤等原因所诱发。其中感染导致的脓毒

二、蛋白C系统与脓毒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蛋白C系统与脓毒症(论文提纲范文)

(1)联合检测凝血指标及炎症因子对脓毒症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判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纳入及排除标准
    2.分组
    3.数据采集
    4.检测方法
    5.统计学分析
结果
    1.脓毒症患者与对照组基线数据的比较
    2.脓毒症患者与对照组各变量的比较
    3.无凝血功能障碍组、凝血功能障碍组及凝血功能障碍纠正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4.无凝血功能障碍组、凝血功能障碍组及凝血功能障碍纠正组炎症指标的比较
    5.PCT、IL-6、IL-8 对脓毒症患者出现凝血功能障碍的预测价值
    6.脓毒症患者生存组与死亡组一般情况比较
    7.脓毒症患者生存组与死亡组各变量比较
    8.PLT、APTT、PT、INR、D-D、PCT、IL-6、IL-8 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9.凝血指标、炎症因子及联合检测对脓毒症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
    10.各变量、凝血功能状态及SOFA评分对脓毒症患者28天死亡的影响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凝血功能紊乱与脓毒症
    参考文献
致谢

(2)不同程度降温对热应激疾病蛋白C系统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重症中暑患者入院早期凝血功能指标改变与预后的关系
    1 研究背景
    2 材料与方法
    3 统计学处理
    4 结果
    5 讨论
第二部分 降温毯降温对热应激大鼠早期生存率的影响
    1 研究背景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 统计学处理
    4 结果
    5 讨论
第三部分 不同程度降温毯降温对热应激大鼠凝血及蛋白C系统的影响
    1 研究背景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 监测指标及标本采集、检测方法
    4 统计学方法
    5 结果
    6 讨论
课题总结
课题的创新与不足
参考文献
综述 中暑伴随的凝血功能紊乱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3)EPCR基因多态性与脓毒症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研究对象
    1.3 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基因分型
    2.3 广西健康人群 EPCR 基因多态性的分布情况
    2.4 广西脓毒症人群 EPCR 基因多态性的分布情况
    2.5 EPCR基因多态性与脓毒症易感性的分析
    2.6 血浆sEPCR浓度的分析
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得的科研成果

(4)内皮细胞吞噬激活血小板改善脓毒症凝血紊乱(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文献综述
    1.1 脓毒症与凝血紊乱
        1.1.1 脓毒症凝血系统活性
        1.1.2 脓毒症抗凝系统活性
        1.1.3 脓毒症纤溶系统活性
    1.2 血小板清除的主要机制
        1.2.1 抗体介导的血小板清除
        1.2.2 凝集素-多糖介导的血小板清除
    1.3 磷脂酰丝氨酸在凝血启动和吞噬识别中起到重要作用
        1.3.1 细胞膜上磷脂酰丝氨酸翻转的调节
        1.3.2 磷脂酰丝氨酸外翻在始动凝血级联反应中的作用
        1.3.3 磷脂酰丝氨酸在清除凋亡细胞中的作用
    1.4 关于乳粘素
        1.4.1 乳粘素可抑制凋亡细胞的促凝活性
        1.4.2 乳粘素可以介导吞噬细胞对凋亡细胞的清除
    1.5 本研究提出的问题和假设
2.前言
3.材料与方法
    3.1 实验材料
        3.1.1 主要设备
        3.1.2 主要试剂
        3.1.3 主要溶液及配置
    3.2 研究对象
        3.2.1 患者选取
        3.2.2 标本采集
        3.2.3 细胞来源
    3.3 血小板分离和计数
        1)血小板分离
        2)血小板计数
    3.4 血小板形态学观察
        3.4.1 扫描电子显微镜检测
        3.4.2 透射电子显微镜检测
    3.5 脓毒症血小板细胞膜磷脂酰丝氨酸外翻的检测
        3.5.1 流式细胞术检测
        3.5.2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
    3.6 脓毒症血小板-白细胞复合体的检测
        3.6.1 血小板-白细胞复合体分离
        3.6.2 扫描电子显微镜检测
        3.6.3 透射电子显微镜检测
        3.6.4 流式细胞仪检测
        3.6.5 倒置荧光显微镜检测
    3.7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细胞的复苏,培养与冻存
        3.7.1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细胞的复苏
        3.7.2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细胞的培养
        3.7.3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细胞的冻存
    3.8 内皮细胞对脓毒症激活血小板的吞噬检测
        3.8.1 共孵育实验
        3.8.2 扫描电子显微镜检测
        3.8.3 透射电子显微镜检测
        3.8.4 流式细胞仪检测
        3.8.5 倒置荧光显微镜检测
    3.9 脓毒症血小板吞噬前后凝血时间检测
    3.10 脓毒症血小板吞噬前后凝血因子生成检测
        3.10.1 内源性Xa生成测定
        3.10.2 外源性Xa生成测定
        3.10.3 凝血酶生成测定
    3.11 脓毒症血小板吞噬前后纤维蛋白生成检测
    3.12 统计学分析
4.结果
    4.1 脓毒症血小板形态及细胞膜磷脂酰丝氨酸外翻比例
        4.1.1 脓毒症患者的主要特征
        4.1.2 脓毒症血小板形态
        4.1.3 脓毒症血小板细胞膜磷脂酰丝氨酸外翻比例
    4.2 脓毒症血小板-白细胞复合体形态及比例
        4.2.1 脓毒症患者血小板-白细胞复合体比例
        4.2.2 内皮细胞对脓毒症血小板的吞噬降低血小板-白细胞复合体生成
    4.3 内皮细胞对脓毒症激活血小板的吞噬及抑制
        4.3.1 内皮细胞对脓毒症激活血小板的吞噬
        4.3.2 内皮细胞对脓毒症血小板吞噬抑制实验
    4.4 脓毒症血小板吞噬前后凝血时间
        4.4.1 对照组和脓毒症组血小板凝血时间
        4.4.2 脓毒症血小板吞噬前后凝血时间
    4.5 脓毒症血小板吞噬前后内源性、外源性Xa,凝血酶含量
        4.5.1 对照组和脓毒症组血小板内源性、外源性Xa,凝血酶含量
        4.5.2 脓毒症血小板吞噬前后内源性、外源性Xa,凝血酶含量
    4.6 脓毒症血小板吞噬前后纤维蛋白含量
        4.6.1 对照组和脓毒症组血小板纤维蛋白含量
        4.6.2 脓毒症血小板吞噬前后纤维蛋白含量
5.讨论
    5.1 内皮细胞对激活血小板的吞噬是脓毒症血小板清除的新途径
    5.2 磷酯酰丝氨酸在脓毒症血小板清除中起到重要作用
    5.3 内皮细胞对脓毒症血小板的清除能减少血小板-白细胞复合体的形成
    5.4 内皮细胞对脓毒症血小板的清除显着降低血小板的促凝活性或纤维蛋白生成
    5.5 乳粘素在脓毒症血小板清除以及脓毒症凝血紊乱防治中的作用
6.结论
7.参考文献
8.致谢
9.个人简历

(5)血毒清对脓毒症凝血指标影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2 诊断标准
    3 研究对象的筛选
    4 治疗方法
    5 主要实验场所
    6 观测指标
    7 疗效判定
    8 统计学处理
结果
讨论
    1 西医对脓毒症的认识
    2 中医对脓毒症的认识
    3 中药复方血毒清对脓毒症凝血系统紊乱的作用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附录

(6)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与脓毒症关系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EPCR的一般性质
    1.1 EPCR的基因结构
    1.2 EPCR蛋白结构
2 EPCR与脓毒症的关系
    2.1 抗凝作用
    2.2 抗炎作用
    2.4 sEPCR的作用
3 结语

(7)生脉注射液联合归脾汤加减治疗脓毒症血证(脓毒症凝血功能紊乱)气不摄血型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现代医学在脓毒症凝血功能紊乱方面的研究进展
        1 脓毒症方面的基本概念
        2 脓毒症的流行病学研究
        3 脓毒症发病机制研究回顾
        4 脓毒症凝血功能紊乱发生机制研究
        5 西医治疗进展
        6 展望
    综述二 中医在血证方面的研究进展
        1 有关血证的概述
        2 古代医家对血证病因病机的认识
        3 血证的治疗
        4 现代老中医治疗血证经验
        5 中药方剂及制剂治疗脓毒症血证的研究
        6 展望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实验研究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临床观察
    4 统计学处理
    5. 实验结果与分析
讨论
    1 脓毒症凝血功能紊乱的认识
    2 关于气不摄血证的选取
    3 方药的选取
    4 疗效评价
结论
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中医证候积分表
附录二:APACHEⅡ评分系统
附录三:随机数字列表
致谢
个人简历

(8)血红素氧合酶-1/一氧化碳系统对老龄脓毒症小鼠蛋白C系统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实验动物及模型制备
    1.3 ELISA法检测IL-6、TNF-α、PC、TM、APC
    1.4 肝脏组织病理变化观察
    1.5 Western印迹检测肝脏TM、PC、HO-1表达
    1.6 统计学处理
2 结 果
    2.1 TNF-α、IL-6表达
    2.2 手术后各时间点PC变化
    2.3 APC在各组手术后各时间点变化
    2.4 TM在各组手术后各时间点变化
    2.5 不同干预术后12
    2.6 Western印迹测定肝脏组织HO-1蛋白表达水平
    2.7 Western印迹测定肝脏组织PC、TM蛋白表达水平
    2.8 免疫荧光显微镜下可见肝脏PC表达
3 讨 论

四、蛋白C系统与脓毒症(论文参考文献)

  • [1]联合检测凝血指标及炎症因子对脓毒症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判断价值[D]. 陈柳舟. 大连医科大学, 2020(03)
  • [2]不同程度降温对热应激疾病蛋白C系统的影响[D]. 高铁婴. 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 2018(02)
  • [3]EPCR基因多态性与脓毒症的相关性研究[D]. 梁燕冰. 右江民族医学院, 2017(01)
  • [4]内皮细胞吞噬激活血小板改善脓毒症凝血紊乱[D]. 马瑞爽. 哈尔滨医科大学, 2017(04)
  • [5]血毒清对脓毒症凝血指标影响的临床研究[D]. 史玉龙.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7(04)
  • [6]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与脓毒症关系的研究进展[J]. 梁燕冰,廖品琥. 重庆医学, 2016(27)
  • [7]生脉注射液联合归脾汤加减治疗脓毒症血证(脓毒症凝血功能紊乱)气不摄血型的临床疗效观察[D]. 宋元明.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9)
  • [8]血红素氧合酶-1/一氧化碳系统对老龄脓毒症小鼠蛋白C系统的影响[J]. 费东生,刘文,孟祥林,南川川,潘尚哈,赵鸣雁.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3(01)
  • [9]严重脓毒症致凝血功能障碍的新认识[J]. 章志丹.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2(11)
  • [10]脓毒症时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发病机制与临床进展[J]. 苏磊,彭娜,唐丽群.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2(04)

标签:;  ;  ;  ;  ;  

蛋白 C 系统和败血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