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生态环境退化现状及对策

内蒙古生态环境退化现状及对策

一、内蒙古生态环境退化现状及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亢智鹏[1](2021)在《科尔沁左翼后旗黄牛养殖的小规模模式及其效果研究 ——以巴彦毛都苏木为例》文中认为养牛业在畜牧业中的地位不断提高。随着我国养牛业的快速发展,探讨不同养牛模式的经济效果和生态效应,以及哪一种模式更能带动农牧户增收对养牛业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内蒙古科尔沁左翼后旗是内蒙古自治区33个牧业旗之一,当地的养牛业发展已有一定基础,是内蒙古黄牛养殖的重要基地之一。本文对科尔沁左翼后旗黄牛养殖的小规模模式及其效果进行研究,以实地调查研究为支撑,取得了真实有效的第一手资料。对小规模养殖模式进行研究,希望对新时期下科尔沁左翼后旗黄牛养殖业的发展提供有用的建议,对促进我国养牛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科尔沁左翼后旗小规模养殖模式是一种高效的养殖模式,以户为单位,饲料、草场、人力、圈舍等生产资料完全能够自给自足的,绿色生态、低成本高产出,产品高质量的畜牧养殖模式。在307户样本养殖户中,269户的饲草料实现了自给自足,占比达87.62%。小规模养殖模式最大的优势是饲草料的自给自足,带来的养殖成本低。同时根据调研数据显示有96.41%的养殖户认为,在小规模养殖模式下黄牛养殖的经济效果与前几年相比更好了。在调研中,97%的养殖户认为禁垦、禁牧舍饲以来,当地的草牧场沙化、退化问题有得到改善。截止到2019年,巴彦毛都苏木植被覆盖率达到了70%以上。根据调研数据显示有90.87%养殖户认为当地的生态治理工程取得了良好的治理效果。当前,小规模养殖模式下的养殖利润最高,同时小规模养殖模式下的黄牛养殖基本以舍饲禁牧为主,兼顾了黄牛体质健康又绿色,生态效应好。小规模养殖模式有利于在农区、半农半牧区且具有种养结合优势的地方进行复制和推广。目前,当地具有发展黄牛养殖的优势,同时也有存在的问题。如科尔沁左翼后旗整体上存在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产业链条不完善、畜牧业发展的支撑体系不完善、向生态效益型畜牧业转变速度慢的问题。养殖户方面具有基础设施建不完善、资金投入能力弱、补贴优惠政策少、养殖技术水平低等问题。进而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政府加大投资和政策补贴力度、提高养殖技术水平、推广适度规模、激发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建立健全畜牧业全面支撑体系、推进生态效益型畜牧业建设等建议。

特力格尔[2](2021)在《内蒙古不同草原类型草畜平衡现状分析 ——以家庭牧场为例》文中提出保持合理载畜率对维持内蒙古草原草地生态系统平衡具有重要意义,草畜平衡精确评价到户可为草地放牧管理提供理论依据。牧户是草地利用最基本的生产单元和草畜平衡的执行者。草畜平衡政策通过实施以草定畜、保持理想合理的家畜载畜量的方法来达到草原牧区草地产草量供给与家畜饲草需求间供需平衡的目的。目前研究缺少微观尺度分析与精确评价,在牧户尺度上没能完全解释具体到户的草地载畜现状。最终结果就是牧户牲畜饲养规模根据市场和经验载畜量进行调整,其较强的主观性导致实施的草畜平衡政策效果大打折扣。内蒙古东西跨度大,草原类型包括荒漠草原、典型草原、草甸草原,恶劣的自然条件和复杂的社会经济条件及近年来滥砍滥伐、过度放牧等不合理开发利用所带来的一系列的生态破坏及环境退化问题,使得内蒙古牧区生态环境对外界干扰的承受与抵御能力变的十分脆弱,家庭牧场草畜达到平衡与否对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就显得极为重要。本文从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中分别选取陈巴尔虎旗、锡林浩特市、达茂旗等典型旗县(市)为研究区,利用地面植被采样数据、NDVI数据、气象数据与牧户调查问卷数据,结合植被采样法、问卷调查法、遥感反演法、相关分析法和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区草畜平衡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评价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针对现阶段部分家庭牧场牧户难以实现草畜平衡的问题提供对策建议。主要结论有:(1)锡林浩特市的户均草场面积为472.15hm2,陈巴尔虎旗户均草场面积为438.86hm2,达茂旗的户均草场面积为357.35hm2;户均实际载畜量与户均单位草场产草量情况均是陈巴尔虎旗最高、分别是491.63羊单位与2014.65kg/hm2,其次是锡林浩特市,分别为479.05羊单位与1494.33kg/hm2,最少的是达茂旗,分别为328.74羊单位与1442.41kg/hm2。陈巴尔虎旗产草量高于2500kg/hm2的面积明显大于其他两个研究区,表现出了产草量的空间上的差异性。不同草原类型研究区家畜种类均是小牲畜占比高于大牲畜占比且绵羊数占比最多,其中锡林浩特市的绵羊占比最大(86.31%),达茂旗的绵羊占比最小(73.18%),陈巴尔虎旗绵羊占比居中(83.96%)。(2)陈巴尔虎旗处于超载状态的牧户占当地调研牧户的18.5%,锡林浩特市处于超载状态牧户占当地调研牧户的35.1%,达茂旗处于超载状态牧户占当地调研牧户的32%。各草原类型区家庭牧场尺度上超载率由大到小为典型草原、荒漠草原和草甸草原。达到草畜平衡水平牧户占比由大到小为陈巴尔虎旗(14.8%),锡林浩特市(13.5%),达茂旗(9.7%)。载畜不足牧户占比由大到小分别是陈巴尔虎旗(66.7%)、达茂旗(58.3%)、锡林浩特市(51.4%),内蒙古三大草原类型区家庭牧场尺度草畜平衡状态为总体不超载,局部超载。(3)不同草原类型研究区载畜量与草场面积均呈现显着的正相关关系,陈巴尔虎旗与达茂旗的载畜量与补饲量呈显着的正相关关系,草地流转因素与陈巴尔虎旗载畜量呈显着正相关。自然因素与载畜量的相关性方面虽然均未通过显着性检验,但从相关系数都为正数可以看出三种草原类型区的载畜量与草场NDVI,降水量、气温与干旱指数均呈正相关关系。牧户认为有诸多的外界因素影响着他们的决策和载畜量,具体可分为人口、牲畜结构、基础设施、生产方式、草场面积、政策等人为和自然因素。

哈布日[3](2021)在《内蒙古荒漠草原人地关系与生态恢复研究 ——以乌拉特后旗牧区为例》文中指出草原是地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陆地面积中最大的生态系统。我国拥有各类天然草地约400万km2,占国土面积的41%。其中,内蒙古草原区域分布最为广泛,草地面积78.6万km2,占全国草地面积的19.65%。内蒙古草原作为生态环境中重要的生态防护功能区,在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有着重要地位。目前,内蒙古牧区草原出现退化、沙化、盐碱化等“三化”的情况占90%以上,草场生产力普遍下降50%以上,草场经济和生态功能有所降低。因此研究内蒙古荒漠草原生态保护、恢复成为一个重要的现代话题。本文在梳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生态优先高质量发展理念为指针,运用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使用文献考证、实地考察、深度访谈、问卷调查、数理统计方法以及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等方法手段,探讨内蒙古荒漠草原的乌拉特后旗牧区近70年来人地关系演变以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而分析生态恶化的人文影响机制并提出对策建议。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乌拉特后旗70年来的人地关系演变经历了游牧的人地和谐阶段(50-58年)、农耕与定牧下的人地“摩擦”阶段(58年-83年)、工矿业发展为主的人地矛盾阶段(83年至今)等。(2)乌拉特后旗游牧文化的消失,放牧距离的缩短和放牧范围的缩小是草场退化的主要原因。(3)开垦不宜耕种的草原,一般而言,都会造成头一年打粮,第二年减产,第三年变沙梁的结局。在荒漠草原更是如此,垦荒不仅造成土地沙漠化,更消耗地下水资源。(4)水源是生态经济发展的关键。荒漠草原不合理的水利工程给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可逆的恶性影响。

米园[4](2021)在《内蒙古生态空间服务功能评价及格局构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生态文明已经成为我国最基本的政策、法律和教育的意识形态框架,内蒙古生态安全格局关乎我国乃至世界的生态安全,是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体现。理清生态空间各个部分相互关系,对生态空间格局进行科学构建,体现其系统性、整体性,为构筑内蒙古生态安全屏障提出可供参考的理论依据,使其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本文立足于景观生态学、土地可持续利用等基础理论,整合土地利用、社会经济发展、自然地理等数据,以期建立符合内蒙古地域特征的生态安全格局。本文首先采用当量因子法计算内蒙古2009-2018年总体及各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其次分别从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涵养、防风固沙、水土保持、河流湖泊、景观游憩六个层面综合评价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重要性;最后,从生态安全角度出发,梳理生态用地保护、建设用地扩张以及耕地开垦三方面的矛盾关系,建立生态安全综合阻力面指标体系,通过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划分生态安全重要性分区,进而构建内蒙古生态空间格局,提出优化生态空间保护格局的对策。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方面,2009-2018内蒙古ESV总量呈现出波动性增长趋势。ESV各单项功能价值随土地利用变化特征显着,2018年内蒙古ESV分布总体规律是由北至南,由东至西逐渐降低,呈阶梯状分布。(2)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分为三级,空间分布总体呈现由东向西递减趋势。服务功能极重要区、重要区和一般重要区分别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37.49%,41.63%和20.88%。(3)生态安全重要性格局分区主要分为四类,分别是生态核心区、控制区、过渡区和可占用区,四类分区依次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64.67%、12.5%、6.11%和16.72%。在空间分布上,内蒙古生态核心区主要分布在呼伦贝尔大兴安岭的大部,锡林郭勒草原、阴山和贺兰山北侧、黄河沿线以及阿拉善西北大部分地区等。(4)生态空间格局构建方面,构建“三山两带,多环多节点”的内蒙古生态安全格局。形成以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北部草原生态带,西部黄河沿线滨水生态带为中心的“三山两带”生态核心保护区以及环绕核心区外围并对建设开发形成缓冲作用的生态控制—缓冲区、各盟市现状建设用地和三大平原区域为“生产-生活”多节点的生态可占用区。最后,针对目前生态空间格局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生态空间保护格局的加强重点区域保护、协调区域发展以及分区管护三个方面的对策。

皮伟强[5](2021)在《基于无人机高光谱遥感的草原退化指标地物的识别与分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草原退化指标地物的识别与统计是草地生态监测的重要基础环节,是草原退化程度分级的重要量化参数,也是制定草原生态恢复方案的重要依据。近半个世纪以来,受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地球生态系统遇到了严峻挑战,全球逾34%的陆地生态系统已处于荒漠化进程的不同阶段。草地生态系统由于群落结构简单是最易受荒漠化影响的生态景观。如今草地生态系统已经成为荒漠化的主体和沙尘暴主要发源地之一,已严重影响甚至威胁当地人民的发展与生存。由于退化草地分布广泛且退化程度不一,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成为草原生态恢复的关键,而高效的草地生态信息统计与精准的退化程度调查是必要前提。在国家标准《天然草地退化、沙化、盐渍化的分级指标》中植物群落覆盖度、草地退化指示物种相对占比、植被群落中植被组成等均是必要监测项目。而传统人工野外调查消耗大量人力,无法实现区域性动态监测;卫星遥感成像质量易受天气影响、重访周期长、空间分辨率低等原因限制,难以实现对草原细小地物的精准统计。草地生态信息统计、监测手段上的不足制约了生态恢复的进程,因此迫切需要一种快捷、无损、高精度、可大面积进行草原退化指标地物监测手段和识别分类方法。基于无人机高光谱遥感的草原退化指标地物的识别与分类不仅为草原退化的实时监测和评价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使基于遥感的草原退化的定量研究成为可能,它将为草原退化监测和研究实现高效、实时、准确和定量研究提供新的手段和模式,为我国草原退化的防治做出贡献。本研究建立了低空无人机高光谱遥感平台,该平台兼具图谱合一、高空间分辨率、高光谱分辨率、机动、灵活等优势,为草地生态信息统计与监测提供了硬件基础。采集了连续两个植物生长期的内蒙古荒漠化草原遥感影像,获得了研究区域草原退化指标地物的底本数据。由于数据采集和分类方法的限制,目前基于无人机遥感的地物识别仍然处在大面积单一地物的识别与分类水平。而荒漠化草原地物植株细小、种群间相似度高、呈碎片化斑块状分布,识别与分类难度极大,对获取的数据质量和分类方法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用现有的数据采集和分类方法无法解决,只有突破才能达到分类精度,研究才具有实际应用价值。本研究针对退化草原地物相似度高、难以分类的问题,结合草原退化指标地物特性和无人机高光谱数据特性,分别基于传统图像分类方法和深度学习分类方法建立了草原退化指标地物群落间、种群间高精度识别与分类模型,为草地生态信息统计与监测提供模型基础。本研究提出了CSI指数、CDI指数并确定分类规则,解决了草原物种相似度高,光谱差异微弱,难以区分的问题,实现了对草原退化指标地物中建群种、优势种与伴生种种群间的高精度分类。经精度评价,分类总体精度达93.12%,Kappa系数达0.91。本研究综合运用特征波段提取、PSIR指数、光谱缩放、阈值统计等方法确定了草原退化指标地物中植物群落与裸土、枯草的分类规则,实现了对草原退化指标地物中群落间的高精度分类。经精度评价,分类总体精度达95.71%,Kappa系数达0.93。深度学习分类模型泛化程度不一,目前对低空无人机高光谱高维度、高空间分辨率数据进行分类模型研究的较少,对荒漠化草原细小植株、分布随机且存在大量混合像元的地物分类模型研究更是鲜有报道。本研究建立了轻量化DGC-3D-CNN模型并制作了无人机高光谱草原退化指标地物群落数据集用来评价模型分类性能。研究表明DGC-3D-CNN模型充分利用了无人机高光谱数据的光谱-空间联合信息,对群落数据集中草原退化指标地物展现了良好的分类潜力;通过对模型9个参数的优化,进一步提升了模型的效率与精度,同时发现DGC-3D-CNN模型中卷积核数量、Batch size、Spatial size三个参数对群落数据集的分类精度影响较大,而较轻的网络结构,较小的卷积核尺寸对细小的草原退化指标地物分类性能更好。优化后的DGC-3D-CNN模型对群落数据集的总体识别精度提升了9.14%,总体精度达98.11%,实现了利用深度学习方法对退化指标地物群落间高精度分类。本研究建立了轻量化GDIF-3D-CNN模型,针对草原植物种群间相似度高、分类难度大的问题,制作了两类无人机高光谱草原退化指标地物种群数据集,分别为种群纯净像元数据集和种群混合像元数据集,用来评价模型分类性能。研究表明GDIF-3D-CNN模型对建群种、优势种展现了良好的分类潜力,单类分类精度均超过91%;通过对模型8个参数的优化进一步提升了模型的效率与精度,对种群纯净像元数据集的分类总体精度达94.815%,效率提升了76.2%;对种群全部像元数据集的总体精度达92.625%,效率提升了76.5%,实现了利用深度学习方法对退化指标地物种群间高精度分类。本研究所建立的两种植被指数及分类规则和两种深度分类模型实现了对无人机高光谱数据中草原退化指标地物的群落间、种群间的高精度分类,是基于遥感信息的荒漠化草原地物分类研究的一次有意义的探索,为荒漠化草原实时、高效、高精度的生态信息监测与统计奠定模型基础,为荒漠化草原生态恢复手段的精准实施提供参考。

李金雷[6](2021)在《基于GGDP、GEP和GEEP的岱海流域绿色发展核算》文中指出岱海属半干旱区典型内陆湖泊,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和人为干扰等因素其面积萎缩严重,流域内生态环境退化严重,使当地可持续发展面临巨大威胁。本文基于绿色发展理念,参考相关研究标准,分别构建出适用于岱海流域的绿色GDP(GGDP)、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和经济生态生产总值(GEEP)核算体系。在运用遥感解译获得1989-2019年间5期生态系统类型分布数据的基础上,采用In VEST模型、土壤流失方程、植物净化模型等评估研究区水源涵养、土壤保持、气候调节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量。结合统计数据,运用市场价值法、影子工程法、替代成本法、恢复成本法等定量计算研究区环境退化成本、生态破坏成本及产品供给、调节服务、文化服务的价值。基于此核算研究区GGDP、GEP和GEEP,以期通过三个指标的核算结果反映流域绿色发展水平,为岱海流域的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岱海流域1989-2019年间GGDP整体呈现增长趋势,30年间GGDP增加了32.91亿元,2011年GGDP达到最高62.84亿元。其中生态破坏成本较环境退化成本更高,各个年份中湿地生态系统破坏成本在环境退化成本和生态破坏成本总额中占比最高。(2)岱海流域1989-2019年间GEP整体呈下降趋势,2019年最低为48.76亿元,30年间GEP缩减10.57亿元。其中生态系统调节服务价值逐年下降,与产品供给价值和文化服务价值呈相反趋势。从GEP组成看,研究期间生态系统调节服务价值最大,占GEP的72.07%-99.29%,其次为产品供给价值占GEP的0.69%-20.40%,文化服务价值最小,占GEP的0.02%-7.50%。(3)岱海流域生态系统服务最为重要的是气候调节功能,其次为水源涵养、固碳释氧和大气净化功能。30年间各个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增加量最大的是休闲旅游价值,从1989年的0.01亿元增长为2019年的3.67亿元;减小量最大的是气候调节价值,30年间缩减24.90亿元。(4)1989-2019年间GEEP呈现波动变化。1989-1996年间GEEP减小了2.54亿元;1996-2011年间GEEP呈增加趋势,在2011年达到最高,为101.4亿元;2011-2019年间GEEP再度缩减,到2019年仅为69.9亿元。(5)岱海流域GEP与气候因素、社会因素和经济因素相关性均不显着;GGDP和GEEP与气候因素和社会因素相关性不显着,GGDP与人均GDP和第二产业产值呈现显着正相关,GEEP与第二产业产值呈现显着正相关。从土地利用变化角度分析,GGDP和GEEP与湿地面积显着性正相关,GEP与岱海湖面积呈现显着性正相关。

钱丽娟[7](2020)在《锡林郭勒盟草原生态治理中政府责任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十九届四中全会的顺利召开,我国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到了前所唯有的高度,会议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生活幸福和民族持续发展前行的重要保障,指明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治理理念。这标志着我国进入到生态文明的关键时刻,生态文明的建设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经之路,强大的民族在生态文明上的发展是先进的,是能够为人民营造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是整个生态发展变得合理科学、持续绿色的重要举措。然而,现阶段在生态治理中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在这样的时代背景和人民对美好生活和环境所追求的今天,笔者以锡林郭勒盟地区的草原生态环境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通过深入的调查、访谈和分析从而对该地区生态治理和生态环境的修复做出相应的贡献,同时为环境的整体改善做出一点努力。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定性分析和访谈法对草原生态概念、草原生态治理中政府责任履行现状、履行中存在的问题和成因分析等方面做出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和描述,为本文后续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本文以锡林郭勒盟草原现状作为基础展开研究,发现该地区的草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我国在经济和基础建设快速发展的今天,工业水平一跃上升到世界水平,人民走向了文明小康的现代化社会,但与之带来的却是生态环境问题的破坏,这是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和逃避的问题。二、多个部门站在不同的角度和维度上去思考问题,对整个草原使用建设规划不够完善,在针对草原生态治理的过程中缺乏相应的评价考核机制。三、政府与公民思想观念转变不到位。四、政府在履行责任的过程中对民众的参与程度的调动,对草原保护的动机不够主动,缺乏相对合理的保护机制,并且对部分责任划分不明确。五、针对草原违法现象的处罚力度和打击力度不到位。针对锡林郭勒盟地区笔者也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与措施:一是推进生态环境监管体制改革。通过不断改革,政府权力的下放,职能部门的构建,使得当地职能部门能够深入一线,充分了解当地生态环境保护的困难问题,从而精准的解决当地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再者,地方政府参与管理是一种综合性的管理过程,政府部门需要完成统筹协调,责任划分,职能建设等问题;二是不断对制度进行完善。通过对十九届四中全会内容的学习和研究,需要尽快贯彻和落实制度的保障。积极探索新的模式、制度和方法,通过新时期的新技术与方法对草原生态文明建设制定相应的政策管理办法;三是加大物质条件的投入,为治理草原做好前提基础。通过现代化、科技型的手段对草原环境的改善做出相应的贡献和调整,减少资源的无效投入,对草原财力和物力的投入更加的有针对性;四是推进草原生态治理工程建设和管理。在草原治理的过程中目的是为了让草原能够恢复到自然状态,能够形成自然生存的样貌,尽量少的干预草原的整体发展,确立草原治理目标,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也反映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本理念与基本素养;五是通过利用社会资源,建立社会监督机制,使所有民众都参与到草原环境的治理过程之中,真正使得草原资源变成群众的资源,只有群众集体参与草原资源的保护与治理的过程中,才能够真正的使得草原治理能够长治久安。

王军亮[8](2020)在《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种属多样性与综合防控措施研究》文中提出我国天然草地资源非常丰富,总面积达3.93亿hm2,占国土面积的41.41%,居世界第三位。放牧草地面积为3.31亿hm2,占天然草地资源总量的84.27%,是农田面积的2.2倍,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草地资源类型。天然草地集中分布在东北、西北和青藏高原区,是我国干旱、半干旱和高原寒带地区,生态系统脆弱。而深居亚欧大陆腹地的新疆,生态环境极其脆弱,植被覆盖率仅为40.4%,其中天然草地面积为5725万hm2,占植被覆盖总面积的85.1%,因而天然草地在维护新疆生态安全中占有主导地位。同时新疆放牧草地4800万hm2,是新疆37个牧业及半牧业县极其重要的物质资源和农牧民增收的主阵地,2019年底存栏食草牲畜4616.9万头(只),出栏4552.3万头(只),新疆的放牧草地是畜牧业持续发展和牧民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对保障人类生存环境、食品安全、生态安全和新疆社会安定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全球气候变化、超载过牧和、人为活动等自然和人为因素的长期干扰甚至掠夺式利用,导致我国放牧草地退化、沙化,养分固持作用减弱,涵养水源能力丢失,生物多样性锐减等生态服务功能衰退。甚至绝大部分放牧草地被毒害草、劣质植物滋生蔓延,鼠虫病害等生物灾害频发多发,导致放牧草地生产力下降、利用率降低,严重影响草原生产功能。近年来,放牧草地毒害草对牧民造成的经济损失越来越严重,这直接影响国家实施生态保护工程的效果及牧民的脱贫致富。因此,本文运用实地调查法和文献资料法相结合的方法,对新疆放牧草地的主要毒害草进行了系统调查,并对危害严重的骆驼蓬、白喉乌头、醉马芨芨草、黄花棘豆和碎米蕨叶马先蒿五种主要毒害草,用传统的植物化学方法,对其生物碱成分进行提取和分析,对后三种毒害草颗粒化替代山羊日粮中粗饲料,进行瘤胃发酵和血液指标的影响试验,目的是为减少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危害、发生,为综合防控和利用进行理论和技术上的技术支撑。1.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种属多样性及危害调查通过实地调查,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主要分布在伊犁州河谷草原、阿勒泰高山草原、阿克苏荒漠草原、乌鲁木齐市天山北坡草原、博州荒漠草原、巴州塔里木河沿岸荒漠草原、哈密荒漠戈壁草原等70多市县的放牧草地。毒害草种群分布中,主要以醉马芨芨草(Achnatherum inebrians)、乌头(Aconitum)、橐吾(ligularia sibirica)、毒芹(Cicuta virosa)、无叶假木贼(Anabasis aphylla)、小花棘豆(Oxytropisglabra)、变异黄芪(Astragalus variabilis)、骆驼蓬(Peganum harmala)和苦豆子(Sophora alopecuroides)等9种毒害草为优势种,其危害面积约占毒害草危害总面积的80%以上。从区域分布来看,新疆东部干旱荒漠草原以醉马芨芨草和变异黄芪分布为主;新疆南部塔里木河、和田河和叶尔羌河流域以小花棘豆危害分布最广,昆仑山北坡高山草甸草原以黄花棘豆分布为主,巴音布鲁克高寒草甸草原以马先蒿、唐松草、橐吾分布为主,天山南坡平原冲积带荒漠戈壁以无叶假木贼、苦豆子分布为主;新疆北部伊犁河谷草原和阿勒泰山高山草原以乌头、橐吾分布为主,天山北坡平原冲积带荒漠戈壁以无叶假木贼、苦豆子分布为主。可见,新疆天山东部、南部和北部地理地貌和气候特点的差异性,导致毒害草种群分布呈现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尤其是毒害草种群在海拔1500-2500m垂直范围内分布广,且危害严重。调查发现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发生面积为682.06万hm2,其中轻度危害469.93万hm2,中度危害126.73万hm2,重度危害89.4万hm2,危害放牧家畜的主要毒害草约有44种。其中,在全疆分布造成危害的毒害草有9种,占毒害草总数的20.5%;北疆有25种;南疆有27种。每年数十万放牧牲畜中毒死亡,直接经济损失3.56亿元。2.南疆放牧草地五种主要毒害草生物碱成分分析在南疆选择引起放牧家畜中毒的骆驼蓬、白喉乌头、醉马芨芨草、黄花棘豆和碎米蕨叶马先蒿五种主要毒害草,分离提取生物碱,并经GC-MS和UPLC-MS/MS联用仪检测分析,共鉴定出18种生物碱(GC-MS鉴定出6种,UPLC-MS/MS鉴定出12种)。骆驼蓬主要含鸭嘴花酮碱、骆驼蓬灵、骆驼蓬碱、6-甲基哈马兰、6-甲基哈尔满、哈尔明碱、促黑激素N-氧化物和野百合碱;白喉乌头主要含天芥菜碱和倒千里光裂碱;醉马芨芨草主要含新乌头碱、天芥菜碱和倒千里光裂碱;黄花棘豆检主要含新乌头碱、天芥菜碱、倒千里光裂碱、次乌头碱、毛果天芥菜碱N氧化物、克氏千里光碱;碎米蕨叶马先蒿主要含3-乙基石松胺、槐果碱、去甲基蝙蝠葛啡碱和9-甲氧基玫瑰碱。表明这些毒害草含有多种生物碱,对动物的毒性作用可能是这些生物碱共同作用的结果。3.毒害草对山羊瘤胃功能和血液指标的影响含毒害草的颗粒饲料饲喂山羊后,其进食量显着高于对照组,但表观消化率差异不显着;与对照相比,添加毒害草制成的颗粒饲料饲喂山羊后可明显提高山羊瘤胃内的乙酸浓度,同时提高山羊的血红蛋白浓度,试验中各处理间山羊血清中的谷氨酰转移酶、葡萄糖、总胆固醇、高密度胆固醇和低密度胆固醇均无显着差异;含10%黄花棘豆的颗粒饲料,饲喂山羊后其血清中的钾、钠、氯、钙、镁和磷均显着低于其他处理,但天冬氨酸转氨酶和丙氨酸转氨酶活性均显着升高。4.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综合防控技术与治理策略按照地貌对新疆天然草地的生态功能进行划分,有针对性地提出毒害草的防控对策。对重要放牧地,优先保证畜产品的生产与供应,采用化学防控、轮牧和区域生物防控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毒害草治理,辅之栽培草地建设;涵养水源地采用栽培草地与生物防控配合的方法实施;有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沙漠化控制和荒漠化控制功能的生态功能区,对毒害草不进行防控,有条件时要进行科学种植与开发,发挥其生态修复功能;对于有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旅游、畜产品加工和水文调蓄生态功能的毒害草防控主要采取人工与机械的物理防控方法、农牧结合、牧民定居、工业反哺农业、发展第三产业的方式来进行综合性防控。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治理的策略要充分认识毒害草的生态价值,针对不同的生态环境采取相应的综合防制和开发利用措施。一是要正确认识毒害草的生态作用,不能简单采取清除或灭除的方法。二是要严格控制载畜量,防止草地超载过牧。三是要大力建设栽培草地,改良天然草场,实现草畜平衡。四是要科学定位毒害草的利与害,挖掘毒害草的潜在利用价值,提升毒害草资源化利用水平。综上所述,该研究比较系统地调查了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的种类与分布,明确了主要优势毒害草种群的区域分布特点。通过对五种主要毒害草骆驼蓬、白喉乌头、醉马芨芨草、黄花棘豆和碎米蕨叶马先蒿生物碱成分的提取与分析,初步阐明其所含生物碱成分的种类;研究了毒害草颗粒化替代日粮中粗饲料对山羊瘤胃发酵和血液指标的影响,表明按照10%的比例添加制成的草颗粒对山羊的毒性作用较低。提出了新疆天然草地毒害草综合防控对策,对指导新疆草地毒害草的科学防控和综合利用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其力根[9](2019)在《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草原生态环境治理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我国正处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时期,在推进山水林湖天草统筹保护和治理的时代背景和现实需求下,对草原生态治理进行研究并找出解决对策将对整体生态系统的修复和发展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论文以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草原生态环境治理对策研究为题,逐步展开了研究的核心内容、分析结果和作者观点。克什克腾旗位于内蒙古东部、赤峰市西北部,总面积20673平方公里,拥有天然草牧场2676万亩。草原是克什克腾旗最大的自然生态系统,其丰富的草地资源,为克什克腾旗发展草原旅游业、畜牧业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克什克腾旗的草原类型属于典型的干旱、半干旱草原,土质松散、温室效应敏感。然而,近年来其草地生产能力下降,生态环境明显恶化,虽然东部草原生态植被逐步得到恢复,但西部草原生态植被依旧逐年退化、沙化,局部地区严重沙化。在此背景下,如何保护好克什克腾旗美丽的大草原,就是目前克什克腾旗整个生态环境工作最为重要的一项内容。对于草原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治理来说,一直以来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专家学者都在投入非常多的研究和心血,从草原环境问题成因分析方面往往从两个点出发,一是自然因素的角度,另一个是人为因素的角度;再者从草原治理模式方面往往从三个点出发,一是从政府主导治理的角度,二是其他多元参与治理的角度,最后是纯技术手段治理的角度,采取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工程措施以及技术措施等等手段,各地区草原治理及保护问题一直在稳步推进。本文在参阅诸多文献、掌握了解克什克腾旗地区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确定了论文的研究范围为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草原地区,研究内容以人为因素为主因,站在政府主导治理的立场上,通过对克什克腾旗草原近五年的草原资源增长情况及草原监测数据同期对比,以及对草原的真实准确地现状调查和环境治理所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处理,将公共政策的制定、公共治理的手段、多元参与治理作为了最为关键和重要的解决对策内容,提出了推进生态环境监管体制的改革、完善制度保障、加大人力财力和技术的投入、推进草原生态治理工程建设和管理以及构建草原生态保护社会行动体系等针对克什克腾旗草原治理问题的具体解决措施。

李先东[10](2019)在《牧民草场流转的生态减贫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草场经营制度的变迁、畜牧生产成本的上升以及生态保护政策的实施,致使传统草原畜牧业面临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重考验。20世纪80年代后期,牧区落实“草畜双承包”,赋予牧户独立的畜牧生产决策权,人为导致草场不断细碎化。随后,城乡人口流动限制的取消以及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深入,促使草场流转现象日趋频繁。草场流转显着区别于农地流转,后者是解决农地经营的规模化问题,而前者是改善草场的生态问题。本研究的核心思路是,草场流转?生态改善?生态减贫。即,牧民通过草场流转能够实现小区域内的游牧,有助于延长草场生态的恢复时间,调整草场载畜率、降低草场压力,最终起到改善草场生态环境和增加牧民收入的作用。本研究以生态贫困理论、制度变迁理论与计划行为理论为基础,丰富了草场流转的内涵,进而采用新疆和内蒙古14个牧业旗县427户牧民的调研数据,从主观和客观方面比较牧民草场流转的生态减贫效应。首先,在客观分析上,从收入视角比较不同草场流转类型对牧民家庭收入的影响,以及对不同收入层级牧民收入影响的差异。其次,从生态视角,通过实证分析,论述草场流转对提高牧民收入、改善草场生态环境的影响和作用路径。最后,在主观分析上,从牧民感知视角,用收入增加效应和生态改善效应表征草场流转的生态减贫效应,有助于全面反映牧民对草场流转效应的主观感受。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在427份有效样本中,参与草场流转的样本有120份,未参与草场流转的样本为307份,分别占总样本比重的28%和72%,表明调研样本的草场流转参与率略低于全国耕地30%的流转水平。具体而言,参与草场转出的样本为50份,参与草场转入的样本为70份,表明牧民转入草场的意愿更加强烈。(2)牧民草场流转行为分析:分别从游牧变迁、社会分化以及社会保障、社会信任等维度,采用Logit模型探讨牧民草场流转意愿及影响因素差异。研究发现,从流转意愿看,游牧方式变迁、游牧互助变迁以及牧业收入比重、牧业劳动力比重对草场转出意愿具有显着负向影响。从生态保护视角看,社会保险感知、社会照顾感知对牧民参与减少牲畜、流转草场的意愿具有显着正向影响,对牧民参与延长圈养的意愿具有显着负向影响;制度信任对牧民参与减少牲畜、流转草场、延长圈养的意愿表现出显着正向影响,人际信任对参与减少牲畜、流转草场的意愿有显着正向影响,但对延长圈养的影响不显着。(3)收入视角下草场流转的生态减贫效应分析:按照是否转出草场、是否转入草场的流转类型分类,采用PSM模型比较流转类型对牧民家庭收入的影响。同时采用分位数回归模型,深入比较草场流转对不同收入层级牧民家庭收入的影响差异。研究表明,草场流转有助于提高牧民家庭总收入,草场转出对牧民家庭收入结构的影响显着于草场转入的影响;草场流转对提高不同收入层级牧民收入具有显着差异,草场流转有拉大牧民收入差距的趋势。(4)生态视角下草场流转的生态减贫效应分析:基于生态视角,探析草场压力在草场流转对家庭收入的中介作用中,草场退化的调节效应。研究显示:草场流转能够显着提高牧民收入;草场压力完全中介草场流转对牧民家庭收入的正向影响;草场压力在草场流转对牧民家庭收入影响的中介作用中,草场退化的负向调节效应被遮掩。进一步探讨实证结果与机理分析的矛盾发现,牧民草场流转大多基于亲缘、地缘或政策引导等渠道。牧民碍于亲情或法律意识薄弱,对于生态退化的草场很难从使用者获得赔偿。同时,政府有效监督的缺失,又导致违约成本下降,造成草场退化仍能增加收入的现象。(5)感知视角下草场流转的生态减贫效应分析:基于牧民对草场生态环境以及家庭收入的感知评价数据,采用OLS回归和Ordered logit模型比较草场转出、草场转入牧民生态减贫效应感知的差异。实证结果表明,草场转出仅对牧民收入增加效应感知具有显着正向影响;草场转入对牧民收入增加效应和生态改善效应感知均有显着的正向影响,且生态改善效应的感知程度更明显。牧民通过转入草场、扩大放牧草场,实现机械生产力或劳动力禀赋与草场规模的有效匹配,对增加收入、缓解草场生态压力具有重要意义。结合研究结论,本研究借鉴农地流转市场发展经验,从稳定牧民收入和保护草场生态两个方面,强调草场流转要兼顾生态安全,提出双重保障型草场市场化流转机制改革的思路,有效衔接草场流转与畜牧业的现代化发展。即,在不改变草场所有权、草场承包关系的基础上,实现草场准市场化的流转,以期完善草场资源管理,保障牧民草场流转后生计安全和生态安全,推动牧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内蒙古生态环境退化现状及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内蒙古生态环境退化现状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科尔沁左翼后旗黄牛养殖的小规模模式及其效果研究 ——以巴彦毛都苏木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3.文献述评
    (三)研究目的、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研究目的
        2.研究内容
        3.研究方法
        4.技术路线
    (四)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研究的创新点
        2.研究的不足之处
二、科尔沁左翼后旗黄牛养殖业发展历程与优势
    (一)科尔沁左翼后旗概况
        1.自然概况
        2.人文概况
        3.经济概况
    (二)科尔沁左翼后旗黄牛养殖发展概况
        1.黄牛养殖规模
        2.黄牛养殖品种
        3.黄牛养殖区域分布
        4.黄牛养殖的地位作用
    (三)科尔沁左翼后旗黄牛养殖发展历程
        1.传统品种的畜牧养殖阶段
        2.传统品种的改良养殖阶段
        3.黄牛改良品种的认可度
    (四)科尔沁左翼后旗黄牛养殖业取得的成就
        1.打造了“科尔沁牛”品牌
        2.探索出了新模式
        3.壮大了养殖规模
        4.推动了经济发展
    (五)科尔沁左翼后旗发展黄牛养殖业的优势
三、科尔沁左翼后旗小规模养殖模式的形成
    (一)传统畜牧模式
        1.传统畜牧模式的演变
        2.传统畜牧模式的特点
        3.传统畜牧模式的优势与劣势
    (二)小规模养殖模式
        1.小规模养殖模式的内涵
        2.小规模养殖模式的特点
        3.小规模养殖模式的优势
    (三)小规模养殖模式的形成原因
        1.小规模养殖模式的经济效果
        2.小规模养殖模式的生态效应
    (四)小规模养殖模式与传统畜牧模式的对比及推广价值
四、巴彦毛都苏木黄牛养殖实地调查
    (一)研究区基本概况
        1.研究区域的概况与研究点的选择
        2.研究区牧户的基本情况
        3.研究区黄牛养殖的发展情况
    (二)研究区黄牛养殖规模及养殖模式选择
        1.研究区的黄牛头数及结构分布
        2.研究区黄牛养殖模式的选择
    (三)研究区黄牛养殖的经济效果
        1.不同模式的黄牛养殖成本
        2.不同模式的黄牛养殖收入
        3.不同养殖模式的经济效果
    (四)研究区黄牛养殖的生态效应
        1.传统畜牧模式的生态效应
        2.小规模养殖模式的生态效应
五、科尔沁左翼后旗黄牛养殖存在的问题
    (一)养殖户层面存在的问题
        1.养殖户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得不到有效的保障
        2.养殖户的资金投入能力弱,得到的政府补贴政策少
        3.养殖户接受新技术的意识弱,整体养殖技术水平不高
        4.养殖户不断扩大养殖规模,引起的饲草料不足
    (二)科尔沁左翼后旗整体层面存在的问题
        1.龙头企业对养殖户的带动能力弱,产业链条不完善
        2.畜牧业发展的支撑体系不完善
        3.生态效益型畜牧业转变速度慢
六、科尔沁左翼后旗黄牛养殖的对策建议
    (一)养殖户层面的对策建议
        1.完善养殖户基础设施建设
        2.政府要加大对养殖户的资金帮扶,出台相应的补贴政策
        3.提高养殖户养殖技术水平,引进高水平技术人员
        4.推广适度规模的黄牛养殖,不盲目追求“规模化”
    (二)科尔沁左翼后旗整体层面的对策建议
        1.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延伸产业链条
        2.建立健全畜牧业全面支撑体系,提升综合能力水平
        3.推进生态效益型畜牧业建设,提高畜牧业质量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科左后旗养牛业调查问卷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2)内蒙古不同草原类型草畜平衡现状分析 ——以家庭牧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进展
        1.2.1 草地放牧系统研究现状
        1.2.2 草地产草量估算研究现状
        1.2.3 草畜平衡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目标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标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处理
    2.1 研究区概况
        2.1.1 自然资源概况
        2.1.2 社会经济概况
    2.2 数据获取与预处理
        2.2.1 植被数据采样
        2.2.2 NDVI数据获取
        2.2.3 牧户数据获取
        2.2.4 气象数据的获取
        2.2.5 草畜平衡模型
第3章 不同草原类型家庭牧场草畜现状
    3.1 家庭牧场家畜基本情况
    3.2 家庭牧场草地产草量现状
    3.3 家庭牧场饲草料补充情况
    3.4 家庭牧场草地流转现状
第4章 不同草原类型家庭牧场草畜平衡分析
    4.1 草甸草原区家庭牧场草畜平衡分析
    4.2 典型草原区家庭牧场草畜平衡分析
    4.3 荒漠草原区家庭牧场草畜平衡分析
第5章 草畜平衡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建议
    5.1 草场载畜量影响因素分析
        5.1.1 载畜量影响因素定量分析
        5.1.2 载畜量影响因素定性分析
        5.1.3 草场载畜量影响因素分析结果
    5.2 畜牧业生产中牧民所面临的问题
    5.3 平衡草畜供需矛盾的对策及建议
        5.3.1 通过补饲满足家畜生产需求
        5.3.2 统筹草地资源并调整生态补奖标准
        5.3.3 家畜数量和结构调整及品种改良
        5.3.4 完善基础设施和管控价格系统
        5.3.5 正确引导不同区域畜牧业发展方向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内蒙古荒漠草原人地关系与生态恢复研究 ——以乌拉特后旗牧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草原人地关系研究
        1.2.2 草原生态恢复研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4.1 数据来源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理论
        1.5.1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
        1.5.2 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自然环境
    2.3 社会经济
第3章 荒漠草原人地关系与生态环境演化分析
    3.1 乌拉特后旗牧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分析
    3.2 乌拉特后旗牧区人地关系演变
        3.2.1 牧区人口变化
        3.2.2 牧区五畜变化
        3.2.3 土地利用变化
    3.3 乌拉特后旗生态环境演化
        3.3.1 草场退化
        3.3.2 河流断流
        3.3.3 草原沙漠化
    3.4 小结
第4章 荒漠草原生态恶化的人文影响因素分析与对策
    4.1 荒漠草原生态恶化的人文影响因素分析
        4.1.1 游牧文化消失的影响
        4.1.2 山后牧区开垦的影响
        4.1.3 水资源的掠夺式利用的影响
    4.2 荒漠草原人地关系与生态恢复建议
        4.2.1 因地制宜地充分发挥牧民传统生态智慧与技能
        4.2.2 严格杜绝开垦草原,包括大面积种植饲草料等活动
        4.2.3 依法保障荒漠草原生态用水,节约水资源
第5章 讨论与结论
    5.1 讨论
    5.2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内蒙古生态空间服务功能评价及格局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生态空间
        1.2.2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
        1.2.3 生态安全格局
    1.3 研究主要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数据来源与处理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
    2.1 相关概念
    2.2 理论基础
        2.2.1 景观生态学理论
        2.2.2 土地可持续利用理论
        2.2.3 生态空间理论
        2.2.4 系统论与控制论
第3章 研究区概况
    3.1 地理位置
    3.2 自然地理条件
    3.3 社会经济条件
    3.4 土地利用状况
    3.5 生态环境状况
第4章 生态空间服务功能评价
    4.1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
        4.1.1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方法
        4.1.2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损益矩阵
        4.1.3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结果
    4.2 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
        4.2.1 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重要性评价
        4.2.2 水源涵养功能重要性评价
        4.2.3 防风固沙功能重要性评价
        4.2.4 水土保持功能重要性评价
        4.2.5 河流、湖泊重要性评价
        4.2.6 景观游憩重要性评价
        4.2.7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综合评价
    4.3 小结
第5章 生态空间格局构建
    5.1 生态空间格局构建方法
    5.2 建设用地扩张经济适宜性分析
        5.2.1 建设用地扩张“源”提取
        5.2.2 建设用地扩张阻力面构建
        5.2.3 建设用地扩张经济适宜性格局
    5.3 生态空间格局的源与阻力面
        5.3.1 生态空间“源”地选取
        5.3.2 生态空间阻力面建立
    5.4 生态空间格局构建
        5.4.1 生态空间格局最小累积阻力
        5.4.2 生态安全重要性格局分区
        5.4.3 生态空间格局构建结果
    5.5 优化生态空间保护格局对策
        5.5.1 加强重点区域生态保护,防止生态服务功能退化
        5.5.2 协调区域发展,强化资源环境保护
        5.5.3 实施分区管护,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5.6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课题及发表论文目录

(5)基于无人机高光谱遥感的草原退化指标地物的识别与分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基于地面光谱数据的分类研究现状
        1.2.2 基于卫星、无人机遥感数据分类研究现状
        1.2.3 遥感影像分类与深度学习相结合的分类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论文结构
2 研究区域概况、试验设备及数据采集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候特征
        2.1.4 植被特征
        2.1.5 土壤特征
    2.2 试验设备简介
        2.2.1 高光谱成像仪
        2.2.2 无人机
        2.2.3 云台
        2.2.4 其他仪器
    2.3 试验设计与数据采集
    2.4 数据预处理
    2.5 数据采集总结
    2.6 本章小结
3 基于光谱特性的草原退化指标地物分类研究
    3.1 研究进展概括
    3.2 草原地物光谱特性及分析流程
    3.3 植物群落与非植物群落的阈值分类
        3.3.1 植物群落、裸土和枯草的光谱特性分析
        3.3.2 光谱缩放
        3.3.3 植被群落的阈值统计与分析
        3.3.4 裸土与枯草的阈值分类
    3.4 植被种群的分类
        3.4.1 建群种、优势种与伴生种的光谱特性分析
        3.4.2 伴生种的阈值分类
        3.4.3 建群种与优势种的阈值分类
    3.5 精度评价
        3.5.1 植被群落的精度评价
        3.5.2 植物种群的精度评价
    3.6 本章小结
4 基于神经网络的草原退化指标地物群落分类研究
    4.1 研究背景介绍
        4.1.1 深度置信网络
        4.1.2 卷积神经网络
    4.2 制作群落数据集
    4.3 三种神经网络模型分类对比
        4.3.1 三种神经网络模型
        4.3.2 分类结果
    4.4 DGC-3D-CNN模型的构建与优化
        4.4.1 构建DGC-3D-CNN模型
        4.4.2 数据降噪降维
        4.4.3 DGC-3D-CNN模型参数优化
    4.5 结果与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基于三维卷积神经网络的草原退化指标地物种群分类研究
    5.1 研究背景介绍
    5.2 制作种群数据集
        5.2.1 制作种群纯净像元数据集
        5.2.2 制作种群全部像元数据集
    5.3 GDIF-3D-CNN模型
        5.3.1 构建GDIF-3D-CNN模型
        5.3.2 初始GDIF-3D-CNN模型分类结果
    5.4 GDIF-3D-CNN模型优化
        5.4.1 卷积核数优化
        5.4.2 卷积核尺寸优化
        5.4.3 Spatial Size优化
        5.4.4 Batch size优化
        5.4.5 其他参数优化
    5.5 结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
7 创新点
8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6)基于GGDP、GEP和GEEP的岱海流域绿色发展核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绿色发展研究
        1.2.2 绿色发展核算研究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图
二、研究区概况与数据资料
    2.1 自然地理
    2.2 植被类型
    2.3 社会经济概况
    2.4 生态环境概况
    2.5 数据来源及相关处理
        2.5.1 数据来源
        2.5.2 研究方法
三、研究区GGDP-GEP-GEEP核算指标体系
    3.1 GGDP核算
        3.1.1 GGDP核算体系
        3.1.2 GGDP核算方法
    3.2 GEP核算
        3.2.1 GEP核算体系
        3.2.2 GEP核算方法
    3.3 GEEP核算体系
    3.4 衍生指标核算
四、研究区GGDP-GEP-GEEP核算结果
    4.1 GGDP核算结果
    4.2 GEP核算结果
    4.3 GEEP核算结果
    4.4 GGDP-GEP-GEEP影响因素分析
        4.4.1 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和经济因素与GGDP-GEP-GEEP的相关性
        4.4.2 生态系统类型面积与GGDP-GEP-GEEP的相关性
    4.5 讨论
    4.6 结论
五、研究不足与展望
    5.1 不确定性分析
        5.1.1 数据来源的不确定性
        5.1.2 核算方法的不确定性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资助项目
致谢

(7)锡林郭勒盟草原生态治理中政府责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目的及意义
    (二)研究综述
        1.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2.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3.研究综述总结
    (三)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
        1.定性分析法
        2.访谈法
        3.文献研究法
    (五)创新与不足
        1.论文的创新性
        2.研究条件
        3.可能存在的问题
一、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1.锡林郭勒草原
        2.政府责任
        3.生态治理
    (二)理论依据
        1.公共选择理论
        2.委托代理理论
        3.治理理论
二、锡林郭勒盟草原生态治理中政府责任履行现状
    (一)草原生态现状
    (二)政府责任履行现状
        1.政策宣传到位
        2.草原保护与管理的政策体系基本形成
        3.草原行政执法体系更加规范化
        4.依法治草成果显着
三、草原生态与政府责任履行中存在的问题
    (一)草原生态问题
    (二)政府责任履行问题
        1.责任落实不明确
        2.草原治理执法能力薄弱
        3.监督管护制度执行不严格
        4.生态治理项目后劲不足
        5.引导社会公众参与度不够
四、锡林郭勒盟草原生态治理中政府责任成因分析
    (一)部门职能划分不明确
    (二)相关政策机制不健全
    (三)违法打击力度不到位
    (四)思想观念转变不到位
    (五)多方参与制度不完善
五、国内草原生态政府治理的经验与启示
六、提升锡林郭勒盟草原生态治理中政府责任的对策与建议
    (一)转变观念,提升价值
    (二)完善制度保障
        1.落实责任追究制度
        2.创新生态保护补偿制度
    (三)强化执行操作
        1.加快改革步伐
        2.加大人力财力和技术投入
        3.推进草原生态治理工程建设和管理
        4.构建草原生态环境保护社会行动体系
    (四)科学化监测评估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种属多样性与综合防控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天然草地畜牧业发展现状及生态安全
        1.1 天然草地畜牧业发展现状
        1.1.1 国外天然草地畜牧业发展现状
        1.1.2 我国天然草地畜牧业发展现状
        1.1.3 新疆天然草地畜牧业发展现状
        1.2 天然草地畜牧业的生态安全
        1.2.1 国外天然草地畜牧业生态安全发展现状
        1.2.2 我国天然草地畜牧业生态安全发展现状
        1.2.3 新疆天然草地畜牧业生态安全
    第二章 我国天然草地退化现状及成因分析
        2.1 天然草地资源特征
        2.1.1 水分与热量的组合状况决定草地在地表的分布
        2.1.2 草原植物种群与特征
        2.2 草地退化及草地退化程度评价
        2.2.1 天然草地退化
        2.2.2 天然草地退化程度评价
        2.3 我国天然草地退化现状及退化类型
        2.3.1 我国天然草地退化现状
        2.3.2 我国天然草地毒害草种类及危害
        2.4 天然草地退化成因分析
        2.4.1 自然因素
        2.4.2 人为因素
第二篇 试验研究
    第三章 疆放牧草地毒害草种属多样性调査研究
        3.1 北疆天然草地毒害草种类分布与危害调查
        3.1.1 北疆片区的基本情况
        3.1.2 材料与方法
        3.1.3 调查结果
        3.2 南疆天然草地毒害草种类分布及危害调查
        3.2.1 南疆片区的基本概况
        3.2.2 材料与方法
        3.2.3 调查结果
        3.3 讨论
        3.3.1 北疆片区天然草地毒害草因生态环境差异而分布不同
        3.3.2 放牧牲畜中毒有明显的季节性或区域性
        3.3.3 南疆天然草地毒害草危害严重,部分地区仍在持续
        3.3.4 要更加重视南疆天然草地毒害草的生态价值
        3.4 小结
    第四章 南疆放牧草地五种主要毒害草生物碱成分分析
        4.1 采样地区基本概况
        4.2 试验材料
        4.2.1 植物来源
        4.2.2 主要仪器及试剂
        4.3 生物碱提取与鉴定
        4.3.1 生物碱提取
        4.3.2 气质联用和液质联用检测
        4.3.3 生物碱成分鉴定
        4.4 结果
        4.4.1 骆驼蓬生物碱检测结果
        4.4.2 白喉乌头生物碱检测结果
        4.4.3 醉马芨芨草生物碱检测结果
        4.4.4 黄花棘豆生物碱检测结果
        4.4.5 碎米蕨叶马先蒿生物碱检测结果
        4.5 讨论
        4.5.1 植物生物碱与毒性形成的关系
        4.5.2 不同种类植物生物碱对动物毒性的种属差异
        4.5.3 毒害草毒性成分检测技术比较
        4.5.4 毒害草资源化利用前景分析
        4.6 小结
    第五章 3种毒害草对山羊瘤胃功能和血液指标的影响
        5.1 试验材料
        5.2 试验方法
        5.2.1 试验日粮
        5.2.2 试验设计
        5.2.3 测定指标
        5.2.4 数据统计
        5.3 结果
        5.3.1 干物质及养分表观消化率的变化
        5.3.2 瘤胃内发酵性状的变化
        5.3.3 血液指标的变化
        5.4 讨论
        5.4.1 毒害草经过适当加工可作为饲料来源
        5.4.2 毒害草添加对山羊瘤胃发酵性状的影响
        5.4.2 毒害草添加对山羊血液指标的影响
        5.5 小结
    第六章 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综合防控技术与治理策略
        6.1 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现有虽技术
        6.1.1 人工防控技术
        6.1.2 机械防控技术
        6.1.3 物理防控技术
        6.1.4 化学防控技术
        6.1.5 生物防控技术
        6.2 天然草地毒害草治理策略
        6.2.1 正确认识毒害草的生态作用
        6.2.2 合理利用天然草地生态功能区
        6.2.3 严格控制载畜量,防止草地超载过牧
        6.2.4 科学定位毒害草利与害,提升资源化利用水平
        6.2.5 加大科技投入,避免草地恶化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新疆放牧草地主要毒害草名录
    附录2: 新疆天然草地主要草原类型
    附录3: 新疆放牧草地主要毒害草种类
    附录4: 新疆放牧草地主要毒害草地理分布图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9)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草原生态环境治理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概况
        2.国外研究概况
    (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研究内容
        2.研究方法
        3.研究的创新点
一、草原生态环境治理的基本内涵及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
        1.草原生态的概念
        2.草原生态环境治理的概念
    (二)草原生态治理的意义
    (三)草原生态治理的理论基础
        1.治理理论
        2.新公共管理理论
二、克什克腾旗草原生态环境基本情况
    (一)克什克腾旗基本情况概述
        1.自然地理情况
        2.社会经济情况
    (二)克什克腾旗草原生态环境基本情况
        1.草原资源情况
        2.草原生态环境基本现状
三、克什克腾旗草原生态治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克什克腾旗草原生态治理现状
        1.广泛宣传草原法律法规
        2.草原保护与管理的政策体系基本形成
        3.草原行政执法体系更加规范化
        4.依法治草成果显着
    (二)克什克腾旗草原生态治理存在问题
        1.责任落实不明确
        2.草原执法能力薄弱
        3.破坏草原的违法案件较多
        4.生态治理项目后劲不足
        5.社会公众参与度不够
四、克什克腾旗草原生态治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体制制约,无法形成强大合力
    (二)相关政策机制不健全
    (三)守法成本高犯法成本低
    (四)思想观念转变不到位
    (五)多方参与制度不完善
五、完善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草原生态治理的对策建议
    (一)推进生态环境监管体制的改革
        1.加快落实机构改革
        2.更新思想观念改变工作作风
        3.明确部门职能
    (二)完善制度保障
        1.落实责任追究制,构建齐抓共管大环保格局
        2.创新生态保护补偿制度
        3.监测评估更加科学化
    (三)加大人力财力和技术的投入
        1.保障人员数量和质量
        2.加大资金的投入和筹措
        3.强化科技创新技术的推广
    (四)推进草原生态治理工程建设和管理
        1.要以自然恢复为主
        2.强化实施生态修复工程
        3.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
    (五)构建草原生态环境保护社会行动体系
        1.提升公民生态环境素养
        2.强化草原生态环境保护信息公开
        3.建立健全全社会参与监督管理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牧民草场流转的生态减贫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土地流转是深化土地制度改革的重要途径
        1.1.2 草场流转是优化资源配置、缓解生态压力的有效举措
        1.1.3 草场流转是生态减贫的新途径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草原承包经营制度改革与牧民草场流转
        1.3.2 牧民草场流转的影响因素
        1.3.3 牧民草场流转与生态减贫效应
        1.3.4 文献评述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路线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路线
    1.5 研究方法与数据资料
        1.5.1 研究方法
        1.5.2 数据资料
    1.6 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草场流转的内涵
        2.1.2 家庭收入的内涵及外延
        2.1.3 生态减贫效应的内涵及外延
    2.2 理论基础
        2.2.1 制度变迁理论
        2.2.2 生态贫困理论
        2.2.3 路径依赖理论
        2.2.4 计划行为理论
    2.3 牧民草场流转的生态减贫机理分析
        2.3.1 收入视角下草场流转的生态减贫效应分析
        2.3.2 生态视角下草场流转的生态减贫效应分析
        2.3.3 感知视角下草场流转的生态减贫效应分析
    2.4 理论框架构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牧民草场流转的背景、现状与问题分析
    3.1 草场流转的背景
        3.1.1 土地(草地)制度变迁中的草场流转
        3.1.2 畜牧生产成本推动下的草场流转
        3.1.3 草原生态保护建设下的草场流转
        3.1.4 非营利性的草场流转
    3.2 调研区经济社会概况及中国草地资源分布
        3.2.1 调研区经济社会概况
        3.2.2 主要草地资源分布
    3.3 调研样本的基本特征分析
        3.3.1 调研样本的个体特征分析
        3.3.2 牧民草场流转认知情况分析
        3.3.3 流转草场特征与价格
    3.4 牧民草场流转的现实问题
        3.4.1 草场流转信息渠道单一、参与水平较低
        3.4.2 牧民草场流转的生态改善感知水平较低
        3.4.3 草场流转拉大牧民收入差距
        3.4.4 草场流转的双重保障机制尚未形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牧民草场流转行为分析
    4.1 引言
    4.2 游牧变迁、社会分化对牧民草场流转的影响
        4.2.1 理论分析与假设
        4.2.2 模型选择及变量说明
        4.2.3 模型估计结果分析
    4.3 社会保障、社会信任对参与草场流转保护草场生态的影响
        4.3.1 理论分析与假设
        4.3.2 模型选择及变量说明
        4.3.3 模型估计结果分析
    4.4 牧户特征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收入视角下草场流转的生态减贫效应分析
    5.1 引言
    5.2 收入视角下草场流转对生态减贫的机理分析
        5.2.1 草场转入对家庭收入的影响分析
        5.2.2 草场转出对家庭收入的影响分析
        5.2.3 草场流转对不同收入层级牧民的影响分析
    5.3 研究框架与模型构建
        5.3.1 研究框架
        5.3.2 模型构建与变量选取
    5.4 模型估计结果与分析
        5.4.1 草场流转对家庭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
        5.4.2 草场流转对不同收入层级牧民影响的实证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生态视角下草场流转的生态减贫效应分析
    6.1 引言
    6.2 生态视角下草场流转的生态减贫机制分析
        6.2.1 生态视角下草场流转对牧民收入的影响分析
        6.2.2 草场流转对牧民收入影响的生态中介效应分析
    6.3 研究框架与模型构建
        6.3.1 研究框架
        6.3.2 模型构建与变量选取
    6.4 模型估计结果与分析
        6.4.1 草场流转的生态特征分析
        6.4.2 生态视角下生态减贫效应影响的实证分析
        6.4.3 生态减贫效应的影响路径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感知视角下草场流转的生态减贫效应分析
    7.1 引言
    7.2 研究机理与研究框架
        7.2.1 牧民草场流转的生态效应感知评价机理分析
        7.2.2 研究框架设计
    7.3 模型构建与变量选取
        7.3.1 模型构建
        7.3.2 变量选取与说明
    7.4 模型估计结果与分析
        7.4.1 牧民草场流转的生态减贫效应感知
        7.4.2 牧民生态减贫效应感知的实证分析
        7.4.3 牧民生态减贫效应感知的影响路径分析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草场流转的生态减贫效应提升机制分析
    8.1 引言
    8.2 土地经营制度改革与农民生计保障
        8.2.1 传统转包、互换形式
        8.2.2 股份合作与土地换保障模式
        8.2.3 产权比例化市场流转模式
        8.2.4 经验比较分析
    8.3 草地经营制度改革与牧民生计保障
        8.3.1 草地经营制度改革与生计保障
        8.3.2 草地经营制度改革与生态保护
    8.4 双重保障型草场市场流转机制框架构想
        8.4.1 生计、生态与草场市场化流转的保障机制
        8.4.2 双重保障型草场市场化流转机制的尝试
    8.5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9.1 研究结论
        9.1.1 土地(草地)承包经营制度改革趋于稳定
        9.1.2 草场流转关乎牧民生计转型,流转决策存在差异
        9.1.3 牧民草场流转对生态减贫的收入效应影响显着
        9.1.4 牧民草场流转对生态减贫的生态效应影响滞后
        9.1.5 牧民不同流转类型的生态减贫效应的感知存在差异
    9.2 政策建议
        9.2.1 健全牧民社会保障体系、弘扬牧区优良传统文化
        9.2.2 提高生态补偿力度,优化牧民创业环境
        9.2.3 健全流转市场监管体系,加大违法惩处力度
        9.2.4 流转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严防贫富差距继续扩大
        9.2.5 规范政府政策实施管理,提高农牧民制度信任
        9.2.6 创新畜牧经营方式,探索畜牧业与生态保护的衔接机制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内蒙古生态环境退化现状及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科尔沁左翼后旗黄牛养殖的小规模模式及其效果研究 ——以巴彦毛都苏木为例[D]. 亢智鹏.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9)
  • [2]内蒙古不同草原类型草畜平衡现状分析 ——以家庭牧场为例[D]. 特力格尔.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
  • [3]内蒙古荒漠草原人地关系与生态恢复研究 ——以乌拉特后旗牧区为例[D]. 哈布日.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9)
  • [4]内蒙古生态空间服务功能评价及格局构建研究[D]. 米园.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9)
  • [5]基于无人机高光谱遥感的草原退化指标地物的识别与分类研究[D]. 皮伟强.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1)
  • [6]基于GGDP、GEP和GEEP的岱海流域绿色发展核算[D]. 李金雷. 内蒙古大学, 2021
  • [7]锡林郭勒盟草原生态治理中政府责任的研究[D]. 钱丽娟.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3)
  • [8]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种属多样性与综合防控措施研究[D]. 王军亮. 扬州大学, 2020(04)
  • [9]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草原生态环境治理对策研究[D]. 其力根.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9(03)
  • [10]牧民草场流转的生态减贫效应研究[D]. 李先东.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内蒙古生态环境退化现状及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