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士站的改善

巴士站的改善

一、对公交车站台的改进(论文文献综述)

张玮靓[1](2020)在《北京老城公交站点空间环境优化设计研究》文中认为公交站点作为重要的城市公共交通设施,是公交车辆在公交线路上中途停靠,以供乘客安全上下车的场所。位于城市老城区的公交站点,由于建设年代早、道路环境变化大、地面交通出行量剧增,造成大多数公交站点已不适应当前复杂的交通环境;缺乏维护、功能不全的站点附属设施也无法满足市民对高品质公交站点的追求。相较于以往的公交站点相关研究中,大多数学者聚焦于公交站点区域交通行为和附属设施提升这两个方面,缺乏针对老城内公交站点系统化提升的研究。基于以上背景,本文以北京老城公交站点及其所处的道路空间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对其发展历程进行阶段式梳理,并结合大数据分析当前北京老城公交站点在空间和类型上的分布特征,以探究北京老城历史格局和道路建设对公交站点整体布局的影响。其次,对北京老城公交站点展开现状调研,结合北京老城内道路类型筛选出48个典型样本,对样本的类型、尺寸、交通流线、附属设施和周边街道家具进行详细记录,并依据调研内容提出候车空间宽度不足、人车流线交织频繁、附属设施有待提升、智慧交通设施难以推广、站点与街道家具缺乏整合这五种现存问题。最后,对北京公交站点空间环境提出优化设计策略,从问题出发,分层次进行优化。以公交站点类型作为切入点,选择最契合道路环境的站点类型,并协调站点区域交通流线,规避潜在交通冲突,对公交站台宽度进行合理调整,对其附属设施进行模块化、智能化、通用化三个方面优化提升,整合公交站点与邻近的街道家具,优化站点周边道路环境。通过以上研究发展出一套比较系统的北京老城内公交站点优化方法。传统的公交站点改造并没有考虑站点与城市道路空间的协调优化,也缺乏系统性、分层次优化的设计方法,本文通过开展北京老城公交站空间环境的优化研究,希望能够为北京老城的品质提升提供设计策略,并为其他城市老城区公交站点优化带来一些思路和方法。

郭翔[2](2020)在《基于GA-ARIMA模型的公交运行特性分析》文中指出伴随着城市日新月异的发展,汽车数量日益增多,道路拥堵问题成为当前面临的热点问题。公交系统作为道路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缓和交通堵塞问题的有效力量。目前,许多城市的公共汽车都已装载了车载GPS定位设备,有利于采集公交车的运行数据,并且能够对公交车的实时状态进行实时监测。并且,通过采集到的公交车的行驶数据,能够有效的对公交车的运行特性进行分析与预测,不仅能够通过发布公交车的预测信息来提高乘客的乘车满意度,还能更好的进行公交车辆的排班与应急等问题,能够有效提高公交车的利用率与载客量。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论文首先通过异常数据处理、数据补偿、地图匹配、几何位置距离计算等数据处理方式对通过公交车车载定位设备采集到的公交GPS数据进行预处理;利用处理后的有效数据对公交车辆的行程时间、车站进出站时间等公交运行特性进行分析;其次对遗传算法和时间序列模型进行概述,并建立基于遗传算法的ARIMA优化模型,通过模型优化提出对公交行程时间等运行特性的预测方法,并通过鲁棒性等误差评价指标对预测结果进行评价分析;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利用ARIMA模型得到的预测结果误差评价指标为:鲁棒性=19.71%;MAPE=14.37%;RMSE=12.93%,利用GA-ARIMA模型得到的预测结果误差评价指标为:鲁棒性=17.44%;MAPE=12.33%;RMSE=10.67%,对两种模型得到的评价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通过遗传算法对时间序列模型参数的优化估计后,数据结果和预测精度都有一定程度的提升。模型在预测公交行程时间等运行特性上具有的可行性,可在实践中应用。

薛逻维[3](2020)在《基于元胞自动机的公交车内行人流仿真及其应用》文中提出公交出行是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提升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城市常规公交是公共交通的主体,其服务水平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居民的出行选择,而公交车车辆串车问题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城市公交系统的服务水平。减少公交车的停靠站时间是提高公交车运行效率缓解串车的重要一环,而乘客的上下车效率直接影响到公交车的停靠时间,因此,公交车乘客上下车行为是研究公交车运行效率的重要内容。首先,本文在此背景下利用元胞自动机模拟仿真公交乘客上下车过程,并在动态参数模型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并且研究了元胞自动机在公交车内行人流的应用,在动态参数模型的基础上加以改进。改进的模型添加了元胞占用参数、前行参数,并且每个元胞赋予一定的特征:相邻元胞、元胞功能,然后针对不同的情形建模,以处理仿真复杂的拥挤通行,并根据实际调查结果设定了公交车内乘客行人流元胞自动机的一般更新规则。通过对南昌市245公交车内乘客上下车行为进行了仿真,对比了4种不同车门布局和乘客上下车模式的仿真结果,并为公交车运营提供了一些建议。仿真结果显示,当车内乘客满载率达到65%时,乘客上车速率有明显的减缓趋势,导致公交车的停车延误增加;车门的宽度与乘客下车效率有直接联系,通过适当调整下车门宽度,能够减少公交车的停靠时间;下车门允许上车策略在上车乘客较多时,能够有效减少公交车停靠时间。通过仿真发现南昌市245路线路在调整策略之后,在特定情景下可以减少40%-50%的停靠时间。仿真结果表明该元胞自动机模型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基于该元胞自动机模型,建立公交车停车延误,并修正已有的公交车运营调度模型。其次,利用构建的元胞自动机模型分析不同场景下公交运行串车现象,考虑满载率对于乘客上车速率的影响,进而对公交车整体的调度产生额外延误,模型考虑到公交车实际运行中可能出现的状况和延误,并建立评价方法。通过对三种不同场景下公交车运营的仿真,得出与串车现象有关的因素,并分析了特殊情况对串车的影响,例如学校放学、晚高峰和大型活动的消散等等。最后,论文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比对公交运行的三种串车控制策略,提高公交运行的稳定性。通过对245路公交车线路进行仿真和控制,最终得出结论,策略一基于时刻表的控制策略有一定的控制效果,但是很难避免控制点之间的串车现象;如果增加控制点,会造成公交车滞留控制点的时间大量增加,公交车的运行效率大大降低。策略二基于车头时距的控制策略,可以在控制点给予公交车建议车速,使其在与前方公交车车头时距增大时,提高车速;反之使公交车减速,这种方式弥补了基于时刻表策略的行车效率低下的问题,是常规公交比较好的控制策略。策略三实时控制策略首先给出初始的行驶速度,控制模型通过实时数据,实时反馈给公交车的建议车速,当初始速度略小于公交车的最高速度,公交车通过加速调整公交车之间的距离,提高稳定性。随着公交车实时控制成为可能,实时控制策略是目前比较理想的控制策略,

张瑜[4](2020)在《基于城市公交轨迹数据的车辆到站时间预测算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交通拥堵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重要问题。近年来,社会各界都普遍意识到要靠发展公共交通来缓解城市的拥堵。公交出行具有方便、灵活、成本低的特点,承载着广大市民的出行需求。由于地面公交在运行过程中面临着偶然性和突发性因素的干扰,公交到站时间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对于市民来说,公交出行的不确定性会影响乘坐公交出行的舒适度,降低乘坐公交出行的意愿。研究表明,公交到站时间是市民最关心的公交出行问题之一。随着自动车辆定位系统的普及,对公交车到站时间的预测成为众多学者关注的重要课题。公交车的运行过程分为站点停靠阶段和站间行驶阶段,为提高预测的准确性,对这两个阶段的时间分别提出模型进行预测。针对现有的路段平均速度计算方法所用数据来源单一的问题,提出基于数据融合的路段平均速度算法。该算法综合了车辆在行进过程中的全局因素和局部性因素,将多车路段平均速度与多车瞬时速度进行数据融合,得到综合的路段平均速度。实验结果表明,相较于速度积分算法,该算法的计算结果在平均相对误差、平均绝对相对误差和最大相对误差上分别减少了 7.29%、9.53%和 13.8%。针对现有的交通流速度预测模型主要提供点预测的问题,提出TFFS组合模型进行短时交通流速度区间预测。该模型通过时间序列对实时数据的线性规律进行提取并生成残差序列,利用模糊信息粒化生成残差序列的模糊信息粒,利用模糊支持向量机对模糊信息粒进行回归预测,最后将模糊信息粒的预测结果与时间序列的预测值进行合并,计算交通流速度的预测区间。实验结果表明,通过TFFS组合模型计算得到的预测区间能够较好地描述交通流速度的变化范围。本文采用GA-BP模型对站点停靠时间进行预测,将影响公交车站点停靠时间的因素作为变量输入模型,对站点停靠时间进行预测。最后将站点停靠时间和站间行驶时间的预测结果结合,得出公交车到站时间的预测结果。实验表明,在短距离预测中,本文提出的方法具有很好的实用价值。

罗会超[5](2020)在《基于小波神经网络的公交到站时间预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城市化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交通拥堵、交通污染、交通事故率呈现出较大幅度的增长。为此,重视城市公共交通服务品质的改善,让更多人能够选择更为清洁绿色的公共交通出行成为必然趋势。倡导公共交通出行,改变居民的出行习惯,是交通问题解决的有效途径。在发展公共交通的过程中,对公交车辆到站时间做出精准预测,能够让市民对公交出行有更高的信赖度,这对于推动城市交通出行的发展有突出价值和意义。本文在观点分析过程中,针对公交车辆运行特点以及状况展开了探讨,构建起公交到站时间预测模型,合理进行公交到站时间的预测。在论文研究上,核心内容有:首先,基于对公交运行特性的分析,确定了公交到站时间影响因素。先从时间和空间方面分析了公交运行特性,再从公交车实际运行过程入手,把车辆运行过程分为站间行驶过程和站点停靠过程并详细分析其两过程中可能影响到站时间的因素,选取“相似日同时段w趟班次的路段运行时间平均值”、“同日上一班及上上班次运行时间”以及“目标预测站点上一路段的行驶时间”4大因素作为本文公交到站时间预测的影响因素。另外,通过公交调度系统获得原始公交运行数据,并进行格式化、标准化处理得到大量的样本数据。其次,从实际的生活场景出发,考虑了数据样本的特点以及实时性的要求,对预测模型进行了总体设计。分别建立站间行驶时间的天牛须小波神经网络(BAS-WNN)预测模型和站点停靠时间的频数加权法预测模型,针对每个预测模型,都给出了详细的设计思路和执行步骤。最后,对站间行驶时间预测模型和站点停靠时间预测模型分别进行了仿真验证。选取了赣州市K1公交线路对站间行驶时间进行仿真分析,利用MAE值来纵向衡量不同时间段BAS-WNN模型的精确程度,预测误差绝对值基本在60秒内。为进一步验证BAS-WNN预测模型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将其预测结果同WNN和BPNN的预测结果进行横向对比,最终证明了BAS-WNN预测模型的效果最好。验证站点停靠时间预测模型时,选取了赣州市K1路、K2路、117路三条不同特征的路线的历史数据,采用频数加权法对停站时间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其预测效果基本能够达到要求且计算速度快。最后通过实例对BAS-WNN模型做进一步仿真验证,在不发生突发情况下能够将误差控制在较小的范围内,达到预期效果。另外,还对预测到站信息发布的方式、流程做了简单介绍。

刘明秀[6](2020)在《城市公交站台交通噪声特征分析及预测研究》文中提出快速发展的公共交通在给人们出行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方面的环境污染问题,特别是在公交站台附近,大型公交车辆进出公交站台需要频繁加减速,加剧了公交站台的交通噪声污染,对公交站台周边居民的生活、工作和休息造成了严重影响。研究公交站台交通噪声的特性及影响因素,对公交站台交通噪声控制和噪声污染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城市公交站台交通噪声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监测、数据收集和数据分析等手段,对公交站台交通噪声强度和频率特征进行了分析,利用交叉表法对交通噪声水平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分别建立了直线式和港湾式两种类型公交站台瞬时交通噪声水平的有序多分类Logistic模型以及连续公交站台附近交通噪声预测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公交站台交通噪声控制措施。本文取得的成果如下:(1)通过交叉表分析,阐述了两类公交站台各影响因素与交通噪声水平的分布和卡方检验的统计力检验,得出了公交站台噪声与公交车辆数、司机操作是否平稳和车流密度等因素存在关联的结论。(2)建立了直线式和港湾式两种公交站台瞬时交通噪声的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对于第一类直线式公交站台,出站公交车辆数、司机操作是否平稳、是否有语音提示、同向和对向车流密度是公交站台交通噪声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对于第二类港湾式公交站台,司机操作是否平稳、是否有语音提示、同向和对向车流密度以及公交站台位置会影响公交站台噪声水平。(3)采用分段叠加的方法对公交站台附近的平均等效声级进行了精确的计算,并结合实地调查数据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4)采用VISSIM仿真从噪声控制角度对公交站台位置选址及站台形式选择进行优化,并从抑制噪声源的产生、阻断噪声的传播途径及对受声者进行保护几个方面对公交站台其它交通噪声控制措施进行研究。本文进行公交站台噪声强度和频率特征、公交站台交通噪声影响因素研究,建立公交站台瞬时及连续交通噪声模型,对公交站台及站台附近交通噪声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何长清[7](2020)在《基于公交专用道的港湾式停靠站运行效率分析与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市公交专用道沿线设置的港湾式停靠站,虽只占用整条线路的很小部分,但却成为制约专用道运行效率的关键节点。准确分析公交专用道的港湾式停靠站的运行效率,对后续的站点规划建设、运营管理有重要意义。以重庆公交专用道停靠站点为例,通过实地观测与理论分析相结合,分析了公交车辆的运行特征、站点通行能力和停靠站延误。本文的主要工作和取得的研究成果概括如下:1.从微观角度分析了公交车辆的运行过程。结合实测数据,利用概率统计对公交车辆的到达分布函数、停靠时间分布函数进行标定,随后对概率分布函数进行了拟合并验证,为后文通行能力分析与延误模型建立打下基础。2.结合现状和已有研究,分别从人员、公交车辆、站台设计、停靠组织方式这四个方面分析了对港湾式公交站点通行能力的影响。3.简要概述现有通行能力计算模型的研究成果,并使用时空分析图,结合概率分析,提出了新的基于公交专用道的港湾式停靠站的单泊位通行能力计算方法。根据公交车的停靠位置,分析了在不同的停靠原则下泊位利用率的变化情况。在此基础上,计算了双泊位港湾式停靠站的通行能力,并用实测检验和VISSIM仿真模拟检验两种方法进行验证,得出相对误差分别为11.4%和6%。4.将公交车排队进站-到站服务-驶离停靠站这一过程,看作M/M/C排队模型,将此过程细分为不同分段,利用排队论模型结合运动学分析,建立完整的公交车站点延误时间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仿真模拟演算,分情形讨论了车辆停靠位置、乘客人数、公交车到达率对停靠站延误的影响情况。5.从港湾式停靠站的规划与建设、公交站停靠组织优化、公交车停靠路径和公交设施四个方面对公交站点的运行效率进行优化分析。

黄兰[8](2020)在《城市公交串车现象分析及控制策略研究》文中指出在新一轮城市公交服务创新升级,新型基础设施加强建设,以及面向效率的城市发展背景下,论文针对常规公交线路运行计划失效的典型问题——公交串车,将车头时距作为主要研究指标,围绕“探析公交车头时距的影响因素及作用关系”和“加强常规公交线路运行稳定性”两个核心问题,结合公交轨迹数据,对公交串车现象的机理特征和控制策略展开探析。首先,针对原始轨迹数据记录重复和点位偏移的问题,采用邻域分析和时序化方法,对原始数据进行剔除、纠偏,并通过挖掘各属性字段之间的内在联系,标记定位点与线路站点的位置关系,添加发车班次、到离站时刻等属性字段,绘制公交运行时空轨迹图,及车头时距、车头时距变异系数的变化曲线和分布图,结果显示高峰时段公交车头时距分布相对非高峰段时段分散,土地利用性质较强的站点车头时距变异系数较大。其次,根据车头时距的定义从站点和区段两个层面推导公交车头时距计算模型,分别从有无车载限制两个角度建立车载乘客不均匀系数、站点乘客滞留率及乘客候车时间与车头时距的关系,据此定性剖析公交串车现象的特征、致因、影响,并基于m209线路轨迹数据运用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方法明确发车间隔、额定车载能力、乘客到达率和交通拥挤程度是主要致因因素。基于以上,放宽既有模型在信号交叉口、乘客到达率、区间行驶速度方面的假设,考虑乘客到达率和交通拥挤程度的时空差异,及串车现象下乘客蹬车选择行为变化,从线路边界规则、乘客到达规则、车辆移动规则三个方面改进Nasch模型,建立车载限制条件下的单线路公交运行状态仿真模型,在此模型框架下仿真分析发车间隔等因素对车头时距的影响关系,并根据车头时距变异系数将公交线路运行状况划分为规则、过渡、串车、聚集四个状态。分析发现,串车现象对线路运行效率和乘客候车时间具有负面影响,较大的发车间隔和较小的额定车载限制对公交车头时距稳定性调控具有积极作用。最后,着眼于加强线路运行的稳定性,结合公交串车机理分析结果,针对基于解析模型控制策略和单一控制策略的不足,选择驻站时间和区间行驶速度作为调控因素,在分析既有控制手段的利弊和互补关系的基础上把速度控制作为驻站控制的补充,提出一种基于前向车头时距的二级协调控制策略,并与无控制、驻站控制比较,验证其在加强线路运行稳定性方面的实施效果。

刘新宇[9](2020)在《基于感性工学与山西地域文化的公交站台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城市公共设施在实现基本功能的同时,已成为现代城市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媒介,也是传承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我国近二十年城市化进程的初期,受经济发展水平、生产制造工艺、设计理念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以公交站台为代表的城市公共设施在设计中只考虑实现设施的基本功能,缺乏美感,存在严重的同质性,这也正是我国城市建设千篇一律,缺乏自身特色的重要原因之一。近几年,地域文化成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各个城市都开始着手传统地域文化的开发利用,出现了许多具有传统风格的建筑和公共设施。但这些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大多停留在刻板的套用上,大多并不符合现代社会的功能与审美需求,造成了公共设施在现代功能、审美与传统文化元素运用上的失衡。本文基于这些问题,从感性工学和地域文化两个方面展开对公交站台的设计。首先,通过分析感性工学在产品设计中的方法及流程、地域文化与城市公共设施的关系,建立感性工学与地域文化在城市公共设施设计中的关联。其次,对公交站台进行基于感性工学的研究,通过语义差分法设置问卷进行调研,运用因子分析法和灰关联分析对公交站台的感性意象进行研究,归纳总结公交站台关键性设计要素,得到符合现代审美认知的公交站台感性意象设计准则。最后,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及实地调研对山西地域文化进行归纳整理,运用文化三因子理论选择合适的文化元素。对选择的造型、色彩和纹理等文化元素进行元素再生处理后运用在公交站台方案的设计中,提出不同的设计方案。结合基于感性工学的公交站台设计准则,对站台方案进行评估优化,得到最终设计方案并建模渲染。通过此次结合了感性工学与山西地域文化的公交站台设计,从设计流程、环节、方法及原则等多个方面得出了一套符合现代审美认知的地域文化应用方法和程序。为如何将传统地域文化元素更好地融入现代城市公共设施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刘玲[10](2020)在《成都市城市常规公交服务公众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政府是公交服务的供给者也是公交营运的监管者,以公众需求为核心,实现公交服务的有效供给是当今时代城市公交发展的重点。当前我国公共交通发展迅速,常规公交系统也日益完善,但是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以及交通出行工具的多样化,我们发现选择常规公交出行的人数占比有所下降,人们对于公交服务的需求也呈现出多元化态势,对公交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政府在“十三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中指出要不断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出行需求,而解决人们对于公交服务的新要求与目前相对落后的公交服务供给之间存在着的矛盾,提高公交服务水平和质量,就需要政府公共交通服务实现有效供给,合理分配公共交通服务供给资源。探索公共交通管理新模式,建设公共交通服务新体系,逐步满足公众公共交通服务新需求,实现城市公共交通建设新发展。调查和研究公众对公交服务的需求程度和期望程度是明确供给结构的关键。因此,本文将以成都市为例探索影响城市公交服务公众满意度的因素,据影响因素分析逐步完善政府公交服务供给能力,提高公交服务供给质量和水平,满足公众公交服务需求。论文通过借鉴国内外相关文献,结合顾客满意度理论与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新公共管理理论和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等相关理论,从公共管理学角度论证了政府作为公交服务供给主体的重要作用并且从公众角度出发探索提升公交服务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性。以成都市常规公交为研究对象,建立起成都市常规公交服务公众满意度测评模型。以服务形象、感知质量、感知价值、公众预期等综合指标对成都市常规公交服务公众满意度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并应用SPSS软件和AMOS软件对数据进行检验以及对模型假设进行修正。经实证分析发现公交服务形象、感知质量和感知价值是影响公交服务公众满意度的主要因素,这些因素对公众满意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论文通过分析这些影响因素为政府实现公交服务有效供给提供借鉴,也为成都市城市常规公交服务质量和水平的提升提出对策。

二、对公交车站台的改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公交车站台的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1)北京老城公交站点空间环境优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选题背景
        1.1.2 题目来源
        1.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相关概念界定
        1.2.1 北京老城范围
        1.2.2 公交站点空间环境
        1.2.3 优化设计
    1.3 相关研究综述
        1.3.1 老城公共交通改善相关研究
        1.3.2 常规公交体系相关研究
        1.3.3 公交站点实践案例
    1.4 研究步骤与方法
        1.4.1 研究步骤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第2章 北京老城公交站点的发展历程与特征
    2.1 北京老城公交站点发展历程
        2.1.1 站点初现的萌芽阶段(1924—1948)
        2.1.2 建国初期的发展阶段(1949—1983)
        2.1.3 道路建设的完善阶段(1984—2004)
        2.1.4 申奥成功的变革阶段(2005—2010)
        2.1.5 多元智能的提升阶段(2011—至今)
    2.2 北京老城公交站点空间分布特征
        2.2.1 整体遵循棋盘式格局
        2.2.2 主次干道分布差异化
    2.3 北京老城公交站点类型分布特征
        2.3.1 不同位置公交站点分布特征
        2.3.2 不同形态公交站点分布特征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北京老城公交站点现状调研
    3.1 调研流程与内容
        3.1.1 调研流程
        3.1.2 公交站点类型
        3.1.3 公交站点尺寸
        3.1.4 公交站点交通流线
        3.1.5 公交站点附属设施
        3.1.6 公交站点周边街道家具
    3.2 北京老城公交站点问题分析
        3.2.1 候车空间宽度不足
        3.2.2 人车流线交织频发
        3.2.3 站点附属设施有待提升
        3.2.4 智慧交通设施难以推广
        3.2.5 站点与街道家具缺乏整合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北京老城公交站点空间环境优化设计策略
    4.1 设计目标及原则
        4.1.1 设计愿景
        4.1.2 设计原则
    4.2 公交站点类型优化策略
    4.3 公交站点区域流线优化策略
        4.3.1 公交车流线优化
        4.3.2 非机动车流线优化
    4.4 公交站点宽度优化策略
    4.5 公交站点附属设施优化策略
        4.5.1 模块化
        4.5.2 智能化
        4.5.3 通用化
    4.6 公交站点与街道家具优化策略
        4.6.1 站点与防护围栏整合
        4.6.2 站点与绿化设施整合
        4.6.3 站点与自行车架整合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设计实践—以西单商场、故宫公交站点为例
    5.1 西单商场公交站点优化设计
        5.1.1 道路整体概况
        5.1.2 道路交通概况
        5.1.3 西单商场公交站点概况
        5.1.4 西单商场公交站点优化设计策略
    5.2 故宫公交站点优化设计
        5.2.1 道路整体概况
        5.2.2 道路交通概况
        5.2.3 故宫公交站点概况
        5.2.4 故宫公交站点优化设计策略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公交站点类型调研汇总表
    附录二 公交站点附属设施现状调研汇总表
    附录三 公交站牌类型调研汇总表
致谢

(2)基于GA-ARIMA模型的公交运行特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2 公共交通GPS数据预处理
    2.1 公共交通GPS数据内容
    2.2 数据处理分析及预处理
    2.3 本章小结
3 基于数理统计的公共交通运行特性分析
    3.1 公交运行特性基本理论
    3.2 路段行程时间特性分析
    3.3 站间行程时间特征分析
    3.4 站点停靠时间特征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遗传算法的ARIMA优化模型
    4.1 遗传算法概述
    4.2 时间序列模型理论概述
    4.3 BOX-JENKINS理论模型方法
    4.4 遗传算法—ARIMA优化模型
    4.5 本章小结
5 GA-ARIMA模型在公交车辆运行特性预测中的应用分析
    5.1 路段数据选取及数据再处理
    5.2 基于传统ARIMA模型的公交站点停靠时间预测计算
    5.3 基于GA-ARIMA模型的公交站点停靠时间预测计算
    5.4 两种预测模型的结果分析对比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3)基于元胞自动机的公交车内行人流仿真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 研究内容和论文结构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行人流仿真研究
        2.1.1 元胞自动机模型
        2.1.2 社会力模型
        2.1.3 格子气模型
    2.2 本小节总结
    2.3 公交串车的研究
        2.3.1 公交串车现象及理论
        2.3.2 公交串车控制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公交乘客上下车元胞自动机模型
    3.1 行人空间划分
    3.2 行人动力学算法
    3.3 公交车内行人仿真算法
        3.3.1 公交车内部布局划分原则
        3.3.2 公交行人上车步骤
    3.4 公交乘客上下车模型
        3.4.1 拥挤通行
        3.4.2 参数计算
        3.4.3 元胞更新规则
    3.5 仿真分析
        3.5.1 案例场景
        3.5.2 现有模式仿真
        3.5.3 对比策略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考虑乘客上下车的公交车运营调度
    4.1 问题描述
    4.2 定义和背景
        4.2.1 不受控制的车辆运行状况
        4.2.2 串车现象原因分析
        4.2.3 公交车运营评价
    4.3 案例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缓解公交车串车的控制策略
    5.1 基于列车时刻表的控制策略
    5.2 基于车头时距的多点控制策略
    5.3 实时控制的车头时距控制策略
    5.4 案例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附录A 主要仿真及策略程序
    A.1 行人流元胞自动机模型仿真程序
    A.2 不考虑满载率影响的公交车仿真
    A.3 考虑公交车往返和公交满载率的公交仿真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4)基于城市公交轨迹数据的车辆到站时间预测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结构安排
    1.5 本章小结
2 基础理论和相关技术
    2.1 时间序列模型
    2.2 模糊信息粒化
        2.2.1 模糊集的定义
        2.2.2 模糊集的表示
    2.3 支持向量机
        2.3.1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分类问题
        2.3.2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回归问题
        2.3.3 核函数
    2.4 本章小结
3 公交轨迹数据预处理和影响因素分析
    3.1 引言
    3.2 GPS数据的采集和预处理
        3.2.1 数据误差产生的原因
        3.2.2 数据误差处理
    3.3 影响因素分析
        3.3.1 公交车运行过程分析
        3.3.2 站间行驶阶段影响因素分析
        3.3.3 站点停靠阶段影响因素分析
    3.4 公交进站信息获取
        3.4.1 数据插值处理
        3.4.2 公交车进站信息获取
        3.4.3 实例验证
    3.5 本章小结
4 公交车到站时间预测模型与算法研究
    4.1 引言
    4.2 基于数据融合的路段平均速度算法
        4.2.1 数据融合方案
        4.2.2 多车路段平均速度计算
        4.2.3 多车瞬时速度计算
        4.2.4 路段平均速度计算
    4.3 基于TFFS组合模型的短时交通流速度预测
        4.3.1 TFFS组合模型提出
        4.3.2 TFFS组合模型结构
        4.3.3 算法实现
        4.3.4 评价指标
    4.4 基于GA-BP模型的站点停靠时间预测
        4.4.1 遗传算法优化的BP神经网络模型
        4.4.2 站点停靠时间预测
    4.5 公交到站时间计算
    4.6 本章小结
5 案例研究
    5.1 实验数据选取
    5.2 路段平均速度计算
        5.2.1 实验步骤
        5.2.2 评价指标
        5.2.3 实验结果及对比分析
    5.3 短时交通流速度预测
        5.3.1 建模过程
        5.3.2 实验结果及对比分析
    5.4 站点停靠时间预测
        5.4.1 实验步骤
        5.4.2 实验结果及对比分析
    5.5 公交到站时间预测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5)基于小波神经网络的公交到站时间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框架
        1.2.1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国内外公交到站时间预测研究综述
    2.1 国内外公交到站时间预测方法研究现状
    2.2 各种预测方法优缺点对比
    2.3 国内外公交到站时间预测模型应用现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公交到站时间分析和数据预处理
    3.1 公交车运行特性分析
        3.1.1 时间运行特性
        3.1.2 空间运行特性
    3.2 从公交车实际运行过程分析
        3.2.1 公交车路段区间运行过程分析及影响因素
        3.2.2 公交车停靠站过程及影响因素
    3.3 公交到站时间影响因素的选取
    3.4 公交车数据采集与数据预处理
        3.4.1 数据采集设备
        3.4.2 数据预处理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公交到站时间预测模型建立
    4.1 到站时间预测模型的整体规划
    4.2 站间行驶时间预测模型
        4.2.1 预测模型的输入和输出
        4.2.2 小波神经网络(WNN)预测模型的基本构思
        4.2.3 小波神经网络原理及预测过程探讨
        4.2.4 天牛须搜索算法优化的小波神经网络模型
    4.3 公交车在站点停靠时间的预测模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例分析及到站信息发布框架研究
    5.1 公交运行数据的选取
    5.2 预测模型性能评估指标
    5.3 模型测试和分析
        5.3.1 站间行驶时间预测模型的测试和分析
        5.3.2 站点停靠时间预测模型的测试和分析
    5.4 案例应用
    5.5 预测到站信息发布框架
        5.5.1 到站信息发布方式
        5.5.2 到站信息发布流程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工作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6)城市公交站台交通噪声特征分析及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交通噪声特征研究
        1.2.2 交通噪声预测研究
        1.2.3 降噪措施研究
        1.2.4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目标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3.3 主要研究方法
    1.4 论文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公交站台交通噪声调查与特征分析
    2.1 相关基础理论
        2.1.1 公交站台环境区域分析
        2.1.2 公交站台形式布局特征
        2.1.3 交通噪声计量与评价指标
        2.1.4 交公交站台交通噪声构成
    2.2 公交站台交通噪声调查
        2.2.1 调查内容
        2.2.2 主要调查方法
        2.2.3 测量仪器
        2.2.4 测量时间及地点选择
        2.2.5 实验注意事项
    2.3 公交站台交通噪声强度及频谱特征分析
        2.3.1 公交站台交通噪声强度
        2.3.2 公交站台交通噪声频谱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公交站台交通噪声水平影响因素分析
    3.1 数据处理
        3.1.1 数据提取
        3.1.2 数据基本属性分析
    3.2 单一因素与交通噪声相关性分析
        3.2.1 研究方法
        3.2.2 交叉表分析结果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公交站台交通噪声预测模型
    4.1 公交站台瞬时交通噪声水平预测模型
        4.1.1 模型基础理论
        4.1.2 直线式公交站台交通噪声模型建立
        4.1.3 港湾式公交站台交通噪声模型建立
        4.1.4 对比分析
    4.2 公交站台连续交通噪声计算
        4.2.1 模型介绍
        4.2.2 公交站台连续交通噪声计算
        4.2.3 模型验证及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公交站台交通噪声控制措施
    5.1 公交站台交通噪声仿真实验
        5.1.1 仿真实验设计
        5.1.2 仿真实验结果及分析
    5.2 基于噪声控制的公交站台优化措施
        5.2.1 公交站台位置选址
        5.2.2 公交站台形式布局
        5.2.3 公交站台开放形式及结构设计
    5.3 其它控制措施
        5.3.1 抑制噪声源
        5.3.2 景观设置
        5.3.3 受声者保护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主要创新点
    6.3 进一步研究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7)基于公交专用道的港湾式停靠站运行效率分析与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公交站点通行能力研究
        1.2.2 公交站点延误研究
    1.3 研究内容及意义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公交专用道停靠站车辆运行特性分析
    2.1 专用道公交站点定义及分类
    2.2 公交车到达特性分析
    2.3 公交车停靠时间特性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公交站点通行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3.1 基本概念
    3.2 停靠站设计对通行能力的影响
        3.2.1 停靠站尺寸的设计
        3.2.2 停靠站位置
        3.2.3 停靠站配套设施
    3.3 公交车辆对通行能力的影响
        3.3.1 车辆特征
        3.3.2 售票方式
        3.3.3 拥挤程度
        3.3.4 到达率
    3.4 不同停靠组织方式对通行能力的影响
    3.5 人员对通行能力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港湾式公交站点通行能力计算模型分析
    4.1 现有单泊位通行能力计算模型分析
    4.2 单泊位通行能力计算模型改进分析
    4.3 基于不同停靠原则的泊位有效利用率分析
        4.3.1 不可超车原则
        4.3.2 出站超车原则
        4.3.3 全程超越原则
        4.3.4 不同停靠原则下的有效泊位数标定
        4.3.5 算例分析
    4.4 模型检验
        4.4.1 实测检验
        4.4.2 VISSIM仿真检验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排队论的停靠站延误分析
    5.1 公交延误概述
    5.2 排队论概述
    5.3 停靠站延误估算模型构建
        5.3.1 等待进站时间模型
        5.3.2 进站时间模型
        5.3.3 站内服务时间模型
        5.3.4 出站时间模型
    5.4 停靠站延误估算模型参数标定
        5.4.1 服务时间与乘客数量标定
        5.4.2 其他参数的标定
    5.5 多情形下的延误时间分析
        5.5.1 停靠位置和进出站时间
        5.5.2 乘客人数和过站时间
        5.5.3 公交车辆到达率和过站时间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港湾式停靠站运行效率优化分析
    6.1 港湾式停靠站规划与建设优化分析
    6.2 公交车辆停靠组织优化分析
    6.3 港湾式停靠站停靠路径优化分析
    6.4 公交设施优化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成果
    7.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研项目
    论文成果
    科研项目

(8)城市公交串车现象分析及控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公交串车机理分析研究现状
        1.2.2 公交串车控制方法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公交轨迹数据预处理
    2.1 公交轨迹数据基础特性分析
        2.1.1 数据选择
        2.1.2 数据规模及结构分析
        2.1.3 数据质量分析
    2.2 公交轨迹数据预处理
        2.2.1 数据清洗处理
        2.2.2 特殊数据处理
        2.2.3 关键属性提取
    2.3 数据统计特性检验
        2.3.1 数据统计特性检验方法
        2.3.2 基于时间维度的数据分布特性检验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轨迹数据的公交串车机理分析
    3.1 分析范围界定
    3.2 公交串车理论基础
    3.3 公交串车时空特征分析
        3.3.1 公交运行状态时空特征
        3.3.2 公交车头时距时空特征
        3.3.3 公交车头时距稳定性
    3.4 公交串车致因分析
        3.4.1 公交串车形成过程推演
        3.4.2 公交串车致因因素分析
        3.4.3 公交串车致因因素检验
    3.5 公交串车影响分析
        3.5.1 对车载和站点乘客的影响
        3.5.2 对乘客候车时间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公交串车现象建模与仿真
    4.1 模型选择及基础假设
        4.1.1 模型选择
        4.1.2 模型假设
        4.1.3 变量定义
    4.2 基于Nasch模型的单线路公交运行建模
        4.2.1 无限制情形下的状态转移函数
        4.2.2 车载限制下的站点状态更新规则
        4.2.3 速度影响下的区间运行规则
    4.3 公交串车仿真与分析
        4.3.1 仿真参数设定及初始化
        4.3.2 模型评估
        4.3.3 各项因素对车头时距的影响分析
        4.3.4 公交线路运行状态特征分析
        4.3.5 公交线路运行状态演化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公交串车控制策略研究
    5.1 问题描述与控制策略选择
    5.2 二级协调控制策略
        5.2.1 控制框架构建
        5.2.2 迭代演化规则
    5.3 案例验证
        5.3.1 案例设计
        5.3.2 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附录 B:公交GPS数据预处理程序
    附录 C:单线路公交线路运行仿真程序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学术成果

(9)基于感性工学与山西地域文化的公交站台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内容与意义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公交站台研究现状
        1.3.2 感性工学的研究现状
        1.3.3 地域文化在城市公共设施设计中运用现状
    1.4 研究方法
    1.5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感性工学与地域文化理论基础
    2.1 感性工学概述
        2.1.1 感性工学
        2.1.2 感性工学的方法体系
        2.1.3 感性工学的测量方法
        2.1.4 感性工学的分析方法
    2.2 地域文化
        2.2.1 地域文化的概念
        2.2.2 地域文化的特点
        2.2.3 地域文化的价值体现
    2.3 地域文化与城市公共设施的辩证关系
        2.3.1 地域文化是公共设施设计的源泉
        2.3.2 公共设施是传承地域文化的使者
    2.4 地域文化在公共设施设计中应用的价值
        2.4.1 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提升
        2.4.2 城市居民认同感与幸福感的提升
    2.5 感性工学与地域文化的融合思路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公交站台设计因素与感性工学考量
    3.1 国内外公交站台分析
        3.1.1 国内公交站台分析
        3.1.2 国外公交站台案例分析
    3.2 公交站台的设计构成
        3.2.1 公交站台的设置类型
        3.2.2 公交站台的系统构成
        3.2.3 公交站台的空间构成
    3.3 公交站台设计因素考量
        3.3.1 基于站台的设计因素考量
        3.3.2 基于使用者的设计因素考量
    3.4 公交站台的感性意象分析
        3.4.1 建立感性词汇资料库
        3.4.2 感性意象词汇的选取
        3.4.3 代表样本的提取
        3.4.4 代表样本的感性意象评价
        3.4.5 感性意象的因子分析
    3.5 感性意象与设计要素的关联
        3.5.1 公交站台设计要素解构
        3.5.2 灰色关联分析
    3.6 结果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山西地域文化元素的提取与运用
    4.1 山西地域文化
        4.1.1 山西地域综述
        4.1.2 山西地域文化的主要特征
        4.1.3 山西地域文化的主要类型
    4.2 文化元素的提取
        4.2.1 造型元素的提取
        4.2.2 色彩元素的提取
        4.2.3 纹样与装饰元素的提取
    4.3 文化元素的再生
        4.3.1 化繁为简
        4.3.2 元素再构
        4.3.3 混维转化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公交站台设计表达
    5.1 方案构思
        5.1.1 基于感性工学的方案构思
        5.1.2 基于地域文化的方案构思
        5.1.3 方案表达
    5.2 方案选取及深化
        5.2.1 设计方案评估与选取
        5.2.2 方案整合及优化
        5.2.3 方案深化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课题总结及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主要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公交站台感性意象调查表
附录B 公交站台感性意象评分表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成都市城市常规公交服务公众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关于城市公交服务的研究
        1.2.2 关于城市公交服务满意度测评指标和方法的研究
        1.2.3 关于城市公交服务公众满意度影响因素的研究
        1.2.4 国内外文献综合评述
    1.3 课题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拟解决的关键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及其可行性研究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图
        1.4.3 可行性分析
        1.4.4 研究的创新性
第2章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
        2.1.1 公共服务、公共产品和公共交通服务
        2.1.2 城市公交服务
        2.1.3 公众满意度
    2.2 理论基础
        2.2.1 顾客满意度理论
        2.2.2 新公共管理理论
        2.2.3 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理论
第3章 研究假设的提出与理论模型的构建
    3.1 确定潜在变量
    3.2 提出基本假设
        3.2.1 服务形象
        3.2.2 公众预期
        3.2.3 感知质量
        3.2.4 感知价值
    3.3 构建理论模型
        3.3.1 模型构建依据
        3.3.2 构建基本假设模型
        3.3.3 选定影响因素指标
第4章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4.1 问卷设计
        4.1.1 调查准备
        4.1.2 问卷设计原则
        4.1.3 数据前期处理
    4.2 预调查分析
        4.2.1 公众满意度量表信度分析
        4.2.2 公众满意度效度分析
        4.2.3 探索性因子分析
    4.3 指标修正
第5章 实证研究与假设检验
    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5.1.1 样本选取
        5.1.2 样本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5.1.3 问卷描述性统计分析
    5.2 验证性因子分析
        5.2.1 感知质量的CFA分析
        5.2.2 整体模型CFA分析
    5.3 相关性与区别效度
        5.3.1 感知质量相关性与区别效度
        5.3.2 整体模型相关性与区分效度
    5.4 路径分析
        5.4.1 感知质量对公众满意度路径分析
        5.4.2 整体模型路径分析
        5.4.3 中介效应
        5.4.4 研究假设结果分析
第6章 对策建议
    6.1 改善城市公交服务形象,创造良好乘车环境
        6.1.1 创新公交服务形象设计
        6.1.2 做好公交服务形象规划
        6.1.3 改善车内公交环境
    6.2 实现政府有效供给,提高公交服务感知质量
        6.2.1 加大财政投入,创新优惠措施
        6.2.2 完善基础配套设施
        6.2.3 提升营运投入效率
        6.2.4 加强公众参与
    6.3 满足公众预期,提升公众感知价值
    6.4 完善法律法规政策,加强部门监督指导
第7章 研究的不足和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四、对公交车站台的改进(论文参考文献)

  • [1]北京老城公交站点空间环境优化设计研究[D]. 张玮靓. 北京建筑大学, 2020(01)
  • [2]基于GA-ARIMA模型的公交运行特性分析[D]. 郭翔.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 [3]基于元胞自动机的公交车内行人流仿真及其应用[D]. 薛逻维. 华东交通大学, 2020(06)
  • [4]基于城市公交轨迹数据的车辆到站时间预测算法研究[D]. 张瑜.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1)
  • [5]基于小波神经网络的公交到站时间预测研究[D]. 罗会超. 江西理工大学, 2020(01)
  • [6]城市公交站台交通噪声特征分析及预测研究[D]. 刘明秀. 南京林业大学, 2020(01)
  • [7]基于公交专用道的港湾式停靠站运行效率分析与优化研究[D]. 何长清.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8]城市公交串车现象分析及控制策略研究[D]. 黄兰.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9]基于感性工学与山西地域文化的公交站台设计[D]. 刘新宇.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7)
  • [10]成都市城市常规公交服务公众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D]. 刘玲.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标签:;  ;  ;  ;  ;  

巴士站的改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