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紧张素及其受体及其临床意义

血管紧张素及其受体及其临床意义

一、血管紧张素及其受体与临床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袁晶[1](2021)在《绝经后高血压患者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及淫羊藿苷干预的相关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1.评价补肾法联合降压药治疗女性绝经后及围绝经期高血压的有效性和安全性。2.探讨绝经后高血压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及动态血压特点。3.探讨淫羊藿苷(icariin,ICA)对雌性去势SHR循环和心肌组织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enin-angiotensin system,RAS)的调节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1.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 7个数据库,搜集有关补肾法联合降压药治疗绝经后及围绝经期高血压的随机对照试验。应用Rev Man 5.3和Stata 14.0软件进行Meta分析、发表偏倚检测、敏感性分析、亚组分析,采用TSA 0.9软件对降压疗效进行试验序贯分析。2.横断面研究以绝经后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分析一般资料、中医证型分布、昼夜节律分布特点;进一步将纳入患者分为绝经<10年组和绝经≥10年组,分析两组患者动态血压参数是否存在差异;分析年龄与动态血压参数的相关性;血压变异性(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BPV)用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SD)和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CV)表示,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分析各变量与BPV的关系。3.动物实验9周龄雌性去势SHR48只,随机分为6组,模型组(SHR组)、雌二醇组(SHR+E2组)、ICA低剂量组(SHR+LI组)、ICA中剂量组(SHR+MI组)、ICA高剂量组(SHR+HI组)、ICA中剂量+雌激素受体拮抗剂ICI182780组(SHR+MI+ICI组)。9周龄雌性去势WKY8只作为正常对照组(WKY组)。SHR+E2组给予戊酸雌二醇(0.1 mg/kg/day)灌胃,ICA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给予ICA 10 mg/kg/day、20 mg/kg/day、40 mg/kg/day灌胃,SHR+MI+ICI组给予ICA 20 mg/kg/day灌胃,并予氟维斯群注射液52 mg/kg/month皮下注射。监测各组大鼠体重、血压及心率;对心脏、脾脏及肾脏进行称重并计算脏器系数;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AngⅡ、Ang(1-7)、E2水平;采用Western-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心肌组织 AGT1R、MAS1、ACE1、ACE2、GPR30、ERK1/2、p-ERK1/2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补肾法联合降压药治疗绝经后及围绝经期高血压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1)Meta分析结果显示:最终纳入14篇文献,共1139例患者。补肾法联合降压药治疗绝经后及围绝经期高血压的降压疗效、更年期症状疗效优于西药组;SBP水平、DBP水平、kupperman评分、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LH)水平低于西药组;雌二醇(estradiol,E2)水平高于西药组。(2)不良反应发生率:补肾法联合降压药组低于西药组。(3)发表偏倚:对降压疗效绘制漏斗图并进行Egger’s法检验,提示纳入文献存在发表偏倚。(4)降压疗效的试验序贯分析:结果提示Meta分析可能过早出现阳性结果,可能存在假阳性结果。2.绝经后高血压患者中医证型分布及动态血压特点研究(1)本次研究共纳入214例患者,阴阳两虚型患者所占比例最高。(2)所有纳入患者中,非勺型昼夜节律患者所占比例最高。(3)绝经≥10 年组的 24hSBP、nSBP、收缩压极差(maximum-minimum difference between systolic blood pressure,MMD)、24hSBPSD、dSBPSD、24hSBPCV、dSBPCV、dDBPCV、nDBPCV 高于绝经<10 年组(P<0.05 或P<0.01)。(4)24hSBP、dSBP、nSBP、MMD、24hSBPSD、dSBPSD、nSBPSD、dSBPCV、dDBPCV 与年龄呈正相关(P<0.05 或P<0.01);24hDBP、SBP-BPF、dDBP、nDBP、Hr与年龄呈负相关(P<0.05或P<0.01)。(5)24hSBPSD的相关因素有:MMD、MAP、日间血压负荷;24hDBPSD的相关因素有:24hDBP、DBP-BPF、MMD、高血压3级、BUN;24hSBPCV的相关因素有:24hSBP、24hDBP、MMD、日间血压负荷;24hDBPCV的相关因素有:MMD、MAP、SBP-BPF、DBP-BPF、BUN。3.淫羊藿苷通过调节RAS对雌性去势SHR发挥血压保护作用(1)平均动脉压(MAP):与WKY组比较,SHR组MAP升高(P<0.05);与SHR 组比较,SHR+E2 组、SHR+LI 组、SHR+MI 组、SHR+HI 组 MAP 降低(P<0.05);与 SHR+MI 组比较,SHR+MI+ICI 组 MAP 升高(P<0.05)。(2)心率:与SHR组比较,SHR+LI组、SHR+MI组、SHR+HI组心率降低(P<0.05 或P<0.01)。(3)脏器系数:①心脏系数:与WKY组比较,6组SHR的心脏系数均升高(P<0.01);与SHR+MI组比较,SHR+MI+ICI组心脏系数升高(P<0.05)。②左肾系数:与WKY组比较,SHR组左肾系数升高(P<0.01);与SHR组比较,SHR+E2组左肾系数降低(P<0.05)。③右肾系数:与WKY组比较,SHR组右肾系数升高(P<0.01);与SHR组比较,SHR+E2 组、SHR+LI 组、SHR+MI 组、SHR+HI 组左肾系数降低(P<0.05 或 P<0.01)。④脾脏系数:与WKY组比较,SHR组脾脏系数升高(P<0.01);与SHR+MI组比较,SHR+MI+ICI组脾脏系数升高(P<0.05)。(4)ACE1-AngⅡ-AT1R轴:①ACE1蛋白:与WKY组比较,SHR组ACE1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1);与SHR组比较,SHR+MI组、SHR+HI组ACE1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②AngⅡ含量:与WKY组比较,SHR组AngⅡ含量升高(P<0.01);与SHR组比较,SHR+E2组、SHR+MI 组、SHR+HI 组 AngⅡ含量降低(P<0.05 或P<0.01)。③AGT1R蛋白:与SHR组比较,SHR+MI组AGT1R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5)ACE2-Ang(1-7)-MasR轴:①ACE2蛋白:与WKY组比较,SHR组ACE2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②Ang(1-7)含量:与WKY组比较,SHR组Ang(1-7)含量升高(P<0.01);与SHR+E2组比较,SHR+LI组Ang(1-7)含量升高(P<0.01);与SHR+MI组比较,SHR+MI+ICI 组 Ang(1-7)水平降低(P<0.01)。③MAS1蛋白:与WKY组比较,SHR组MAS1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或P<0.01)。(6)E2及其受体GPR30:①E2含量:与SHR组比较,SHR+E2组、SHR+LI组、SHR+MI组、SHR+HI组的E2含量有升高趋势(P>0.05)。②GPR30蛋白:与WKY组比较,SHR组GPR30蛋白表达水平有升高趋势(P>0.05)。(7)ERK1/2 通路:①p-ERK1/2蛋白:与WKY组比较,SHR组p-ERK1/2蛋白表达水平有升高趋势(P>0.05);与SHR组比较,SHR+HI组p-ERK1/2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②p-ERK1/2/ERK1/2:与 WKY 组比较,SHR 组 p-ERK1/2/ERK1/2 有升高趋势(P>0.05);与 SHR 组比较,SHR+E2 组、SHR+HI 组 p-ERK1/2/ERK1/2 有降低趋势(P>0.05);与 SHR+MI 组比较,SHR+MI+ICI 组 p-ERK1/2/ERK1/2 升高(P<0.01)。结论:1.针对女性绝经后及围绝经期高血压患者,补肾法联合降压药能够降低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改善更年期症状、改善性激素水平,疗效优于西药组。2.阴阳两虚证是绝经后高血压患者最常见的中医证型,且绝经年限较长的高血压患者的BPV高于绝经年限较短者。3.ICA能够降低雌性去势SHR的血压和心率,上述作用与调节循环和心肌组织RAS 有关。ICA 可以抑制 ACE1-AngⅡ-AT1R 轴,对 ACE2-Ang(1-7)-MasR 轴具有升高的趋势,同时该作用的发挥与抑制ERK1/2通路有关。

张婷婷[2](2021)在《电针“水沟”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CGRP、AVP、Ang-Ⅱ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电针“水沟”穴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血管组织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精氨酸加压素(AVP)、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的影响,探讨电针“水沟”穴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作用机制。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30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电针组、模型组、假手术组每组各10只,同时电针组、模型组与假手术组根据治疗时长分为3d、7d共2个时相,每组每个时相各5只大鼠。采用线栓法为电针组和模型组制备大脑中动脉闭塞脑缺血模型(MCAO)大鼠。假手术组及模型组大鼠不做其他干预处理仅束缚时间与电针组保持一致。电针3d组针刺大鼠唇裂正中、鼻尖下1 mm位置的“水沟”穴。选用0.35 mm×13 mm毫针自水沟穴向鼻中隔方向向上斜刺0.2~0.3 cm,接电针治疗仪,负极连接“水沟”穴,正极连接“水沟”穴下2 mm处。选用连续波,频率15 Hz,强度1 m A,电针治疗20 min,每天1次,连续治疗3d。电针7d组:操作同电针3d组,连续治疗7d。纳入及排除标准参照Zea Longa法,分别在术后即刻、3d及7d这三个时间段对各组大鼠神经功能症状进行评分,参照(modified Neurological Severity Score,NSS),来评测大鼠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各组大鼠在术后第3d及第7d分离取出大鼠梗塞半球侧与非梗塞半球侧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及大脑后动脉脑血管组织,运用Elisa法检测各组MCAO大鼠梗塞与非梗塞半球两侧脑血管组织内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精氨酸加压素(AVP)、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的含量。所有实验数据用SPSS21.0软件创建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各组大鼠NSS评分结果显示:术后即刻:电针组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差异,表明电针干预开始前,电针组和模型组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状况相比无明显差异;造模后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NSS评分明显升高(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NSS评分明显降低(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电针组之间比较,电针3d后,MCAO大鼠NSS评分明显降低,电针7d组NSS评分显着降低(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各组大鼠梗塞半球侧与非梗塞半球两侧脑血管组织CGRP、AVP、Ang-Ⅱ含量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梗塞半球侧脑血管组织AVP、Ang-Ⅱ含量均显着增加,CGRP含量增加(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相比,电针7d组梗塞半球侧脑血管组织内CGRP含量明显增加(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电针7d组梗塞半球侧与非梗塞半球侧脑血管组织内CGRP含量均有增加,梗塞半球侧增加尤为明显(P<0.05);与模型组相比,电针7d组梗塞半球侧脑血管组织内AVP、Ang-Ⅱ含量明显降低(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梗塞半球脑血管组织内AVP和Ang-Ⅱ含量在电针干预3d、7d时均有降低,电针7d时AVP和Ang-Ⅱ含量降低明显(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脑缺血发生后,大鼠运动功能明显受损,NSS评分明显升高,电针后能使NSS分值明显降低,大鼠运动功能明显改善;2.梗塞半球脑血管组织AVP、Ang-Ⅱ含量显着升高,CGRP含量明显降低,表明CGRP、AVP、Ang-Ⅱ可能参与了缺血性脑损伤的病理过程。3.电针组大鼠梗塞半球脑血管组织CGRP含量较模型组显着升高,AVP、Ang-Ⅱ含量较模型组显着下降,且随着干预时间延长,AVP、Ang-Ⅱ含量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提示电针对缺血性脑血管组织内CGRP、AVP、Ang-Ⅱ的良性调节作用可能是电针治疗脑梗死的机制之一。

田赛[3](2020)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参与2型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外周血ACE水平、活性及I/D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研究背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ACE)是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eninangiotensin system,RAS)的关键酶,与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及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的发生发展均密切相关。T2DM可并发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包括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和痴呆。MCI是一种介于正常衰老与痴呆之间的过渡阶段。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外周血ACE水平、活性及ACE I/D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轻度认知障碍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共招募210例T2DM患者,根据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 CA)得分,将T2DM患者分为MCI组116例,非MCI组94例。收集患者的社会人口学资料、临床资料;使用多维度神经学量表评估受试者认知功能;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ACE含量,并使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血清ACE活性;使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法检测ACE I/D基因多态性。结果:1、MCI组与非MCI对照组相比,患者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Hb A1c)、血清ACE水平及ACE活性明显升高(p<0.05),空腹C肽(fasting C-peptide,FCP)水平明显降低(p<0.05),Mo CA得分及各项认知功能得分明显降低(p<0.05)。2、在T2DM-MCI人群中,ACE活性分别与Mo CA、逻辑记忆功能测验(logical memory test,LMT)之间呈显着负相关(r=-0.242,p=0.009;r=-0.286,p=0.002)。3、在T2DM-MCI人群中,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在校正了年龄、教育水平、FBG、糖尿病病程、高血压病程、血脂水平等因素后,ACE活性是LMT得分的一个危险因素(β=-0.186,p=0.035)。4、MCI组与非MCI组之间的ACE I/D基因型、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但在T2DM-MCI人群中,DD基因型对应的血清ACE水平、ACE活性均明显高于ID、II基因型(p<0.05)。结论:在T2DM人群中,MCI患者的血清ACE水平及活性均高于认知功能正常者,其中增加的血清ACE活性与T2DM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相关,尤其是记忆功能障碍。此外,需要进一步研究证实ACE的D等位基因可能是T2DM记忆功能障碍的一个候选基因。第二部分RAS在KK-Ay小鼠认知功能障碍中的作用背景:慢性高血糖是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慢性高血糖可激活体内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enin-angiotensin system,RAS),脑内RAS激活可进一步导致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发展,但其具体的分子机制尚未明确。脑淀粉样蛋白假说是T2DM认知功能障碍的几大发病假说之一,β淀粉样蛋白(amyloid beta,Aβ)由β淀粉样前体蛋白(β-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APP)经过β和γ分泌酶剪切生成。我们前期的研究结果发现,T2DM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外周血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ACE)水平及活性均升高,其中血清ACE活性与T2DM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相关,尤其是记忆功能障碍。目的:在临床研究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通过动物实验来研究RAS参与T2DM认知障碍的发病机制,观察T2DM认知功能障碍小鼠脑内RAS系统ACE-AngⅡ-AT1R轴蛋白水平,脑内APP、Aβ代谢水平;以及卡托普利、氯沙坦、PD123319对2型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小鼠中的干预效应。方法:选取8周龄KK-Ay小鼠予以专用饲料喂养作为实验组,8周龄C57BL/6小鼠作为对照组,在8周龄、20周龄时处死两组小鼠。选取20周龄KK-Ay小鼠继续喂养,随机分组,每天分别予以卡托普利(5 mg/kg/d)、氯沙坦(10 mg/kg/d)、PD123319(10 mg/kg/d)灌胃8周,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20周龄KK-Ay小鼠8周,各组小鼠喂养至28周龄时处死。每周监测小鼠体重、空腹血糖。处死前眼球内眦静脉取血,检测空腹血胰岛素水平,计算出胰岛素抵抗指数(homeostatic model assessment of insulin resistance,HOMA-IR)水平;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和明暗箱被动回避实验,检测小鼠的学习、记忆功能。处死后,取脑组织切片,进行HE染色和尼氏染色,观察小鼠脑组织中海马部位的神经元形态学和尼氏小体的改变;Western blot检测小鼠海马组织ACE、AT1R、AT2R、c-Jun氨基末端激酶(c-Jun N-terminal kinase,JNK)、p-JNK、p-APP Thr 668、APP蛋白的表达水平;同时检测小鼠海马组织匀浆ACE活性、AngⅡ、Aβ40、Aβ42水平;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小鼠脑组织中海马部位的p-JNK、p-APP Thr 668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1、20周龄KK-Ay小鼠的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HOMA-IR水平明显高于20周龄C57BL/6小鼠(P<0.05),且20周龄KK-Ay小鼠空腹血糖均≥11.1mmol/L,符合T2DM诊断标准;分别予以卡托普利、氯沙坦、PD123319干预20周龄KK-Ay小鼠后,各组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HOMA-IR水平与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2、Morris水迷宫实验结果显示,20周龄KK-Ay小鼠与20周龄C57BL/6小鼠相比,其寻找平台潜伏期明显延长,穿梭目标平台的正确次数明显减少(P<0.05);明暗箱避暗实验结果表明,避暗潜伏期(即错误进入暗区的潜伏期)明显缩短,错误次数明显增加(P<0.05)。与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卡托普利组、氯沙坦组小鼠的水迷宫寻找平台潜伏期明显缩短,穿梭目标平台的正确次数明显增加(P<0.05);明暗箱避暗潜伏期明显延长,错误次数明显减少(P<0.05)。而PD123319干预组与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上述指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3、HE染色和尼氏染色结果显示,20周龄KK-Ay小鼠与20周龄C57BL/6小鼠相比,大脑海马部位的神经细胞出现排列松散、结构破坏的现象,尼氏小体数量减少,尤以CA1最为明显。与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卡托普利组、氯沙坦组小鼠的大脑海马CA1细胞排列松散、结构破坏的现象均有所改善,且尼氏小体数目增加。而PD123319干预组与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上述现象无明显改变。4、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20周龄KK-Ay小鼠与20周龄C57BL/6相比,海马CA1区p-JNK与p-APP Thr 668表达较强;卡托普利、氯沙坦分别干预KK-Ay小鼠后,p-JNK与p-APP Thr 668表达减弱。而PD123319干预组与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上述观察指标无明显改变。5、20周龄KK-Ay小鼠与20周龄C57BL/6相比,海马组织ACE活性、AngⅡ、ACE、AT1R蛋白水平明显升高(P<0.05),AT2R蛋白水平无明显改变,p-JNK水平明显升高(P<0.05)、总JNK蛋白水平无明显变化,p-APP Thr 668水平明显升高(P<0.05)、总APP蛋白水平无明显变化,Aβ40、Aβ42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卡托普利组小鼠的海马组织ACE活性、AngⅡ、ACE蛋白水平下降,伴随p-JNK、p-APP Thr 668、Aβ40、Aβ42水平降低(P<0.05);氯沙坦干预组小鼠的海马组织AT1R蛋白水平下降,伴随p-JNK、p-APP Thr 668、Aβ40、Aβ42水平降低(P<0.05);PD123319组小鼠的海马组织AT2R蛋白水平下降(P<0.05),而p-JNK、p-APP Thr 668、Aβ40、Aβ42水平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2型糖尿病小鼠的学习、记忆功能下降可能与慢性高血糖引起的脑内ACE-AngⅡ-AT1R轴激活,p-JNK、p-APP Thr 668蛋白水平升高,Aβ40和Aβ42生成增多有关;分别予以卡托普利或氯沙坦干预T2DM认知功能障碍小鼠后,脑内ACE-AngⅡ-AT1R轴蛋白水平受到抑制,脑内p-JNK、p-APP Thr 668蛋白水平降低,以及Aβ40和Aβ42的生成减少,从而改善了T2DM认知功能障碍小鼠的学习、记忆功能。第三部分RAS在高糖诱导HT22细胞损伤中的机制研究背景:脑淀粉样蛋白假说是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认知功能障碍的几大发病假说之一。脑内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enin-angiotensin system,RAS)激活后可参与β淀粉样蛋白(amyloid beta,Aβ)代谢。Aβ由β淀粉样前体蛋白(β-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APP)经过β和γ分泌酶剪切生成。γ分泌酶剪切由β分泌酶剪切APP后形成的羧基末端片段时,需要c-Jun氨基末端激酶(c-Jun N-terminal kinase,JNK)对APP苏氨酸668(Thr 668)位点进行活化。我们前期动物实验结果发现,T2DM认知障碍小鼠脑内ACE-AngⅡ-AT1R轴激活,伴随着脑内p-JNK、p-APP Thr 668水平升高,Aβ40和Aβ42生成增多;分别予以卡托普利、氯沙坦干预后,脑内p-JNK、p-APP Thr 668水平降低,Aβ40和Aβ42生成减少,小鼠学习记忆功能损伤有所缓解。但在细胞水平,RAS在高糖诱导小鼠海马神经元细胞(HT22细胞系)损伤中的分子机制尚未明确。目的:探讨RAS在高糖诱导HT22细胞损伤中的分子机制。方法:选用HT22细胞作为细胞模型,予以高糖干预作为高糖毒性模型,采用CCK8试剂盒,检测不同葡萄糖浓度和不同孵育时间对HT22细胞活力的影响。在高糖诱导HT22细胞稳定生长一定时间后,分别予以卡托普利(1μmol/L)、氯沙坦(1μmol/L)、PD123319(1μmol/L)、SP600125(5μmol/L)干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细胞ACE、AT1R、AT2R的m 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细胞ACE、AT1R、AT2R、p-JNK、JNK、p-APP Thr 668、APP蛋白表达水平;ELISA检测细胞AngⅡ、Aβ40、Aβ42水平。结果:1、高糖干预HT22细胞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影响细胞活力,本研究中选取75m M的葡萄糖干预HT22细胞48h作为高糖毒性模型。2、与对照组(25m M葡萄糖)相比,高糖(75m M葡萄糖)干预HT22细胞可使细胞ACE、AT1R的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升高,细胞上清中AngⅡ水平升高,细胞p-JNK、p-APP Thr 668蛋白水平升高,Aβ40和Aβ42水平升高(P<0.05)。3、与对照组(75m M葡萄糖)相比,卡托普利干预高糖处理的HT22细胞后,细胞上清中AngⅡ水平下降,细胞ACE 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降低,伴随p-JNK、p-APP Thr 668、Aβ40、Aβ42水平降低(P<0.05);氯沙坦干预高糖处理的HT22细胞后,细胞AT1R 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降低,伴随p-JNK、p-APP Thr 668、Aβ40、Aβ42水平降低(P<0.05);PD123319干预高糖处理的HT22细胞后,细胞AT2R 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而p-JNK、p-APP Thr 668、Aβ40、Aβ42水平无明显改变(P>0.05)。4、与对照组(75 m M葡萄糖+DMSO)相比,SP600125干预高糖处理的HT22细胞后,p-JNK蛋白水平降低,伴随p-APP Thr 668、Aβ40、Aβ42水平降低(P<0.05),而ACE、AT1R、AT2R的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高糖毒性可引起神经元细胞ACE-AngⅡ-AT1R轴表达上调,p-JNK、p-APP Thr 668蛋白水平升高,Aβ40、Aβ42生成增多,从而导致认知功能损伤;分别予以卡托普利、氯沙坦干预高糖诱导的HT22细胞后,ACE-AngⅡ-AT1R轴受抑制后可通过下调p-JNK水平,降低p-APP Thr 668蛋白水平,减少Aβ40和Aβ42生成,从而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常露[4](2020)在《Ac-SDKP调节Hedgehog信号抑制AngⅡ介导的皮肤肌成纤维细胞分化的机制》文中提出目的探究取自SD大鼠中,新生幼鼠背部真皮组织体外培养的皮肤成纤维细胞(skin flbroblast,SF)经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AngⅡ)诱导转化为皮肤肌成纤维细胞(skin myofibroblasts,SMF)的过程中,Hedgehog信号在皮肤肌成纤维化发生、发展中的调控机制,以及研究N-乙酰基-丝氨酰-天门冬酰-赖氨酰-脯氨酸(N-acetyl-seryl-aspartyl-lysyl-proline,Ac-SDKP)通过调控刺猬(Hedgehog,HH)信号,抑制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皮肤成纤维细胞向肌成纤维细胞分化的作用和机制,从而发挥其抗皮肤纤维化的作用,为以后临床应用提供更加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原代培养新生SD乳鼠背部真皮中分离出SF并进行培养至第二代细胞,予以AngⅡ诱导向肌成纤维细胞分化,并予以Ac-SDKP、SMO阻滞剂(GDC-0449)、GLI阻滞剂(GANT61)预处理。通过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actin,α-SMA)的定位与表达。Western-blotting技术检测表达在肌成纤维细胞内Ⅰ型胶原(ColⅠ)、转入因子蛋白GLI(GLI1,GLI2,GLI3)、跨膜Patched蛋白(PTC)、Smothened原癌基因(SMO)、SHH、α-SMA的水平。统计学方法是将实验中的所得的原始数据先经Excel 2013整理,整理后构建数据库通过SPSS22.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数据均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分析所得结果,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细胞划痕实验显示,采用Ac-SDKP诱导皮肤肌成纤维细胞划痕实验0小时与48小时相比结果显示,AngⅡ诱导的皮肤肌成纤维细胞迁移情况较正常肌成纤维细胞明显增强,AngⅡ与给予的Ac-SDKP相结合,相比结果显示,AngⅡ与Ac-SDKP相结合较Ac-SDKP诱导皮肤肌成纤维细胞迁移情况较明显好转。2免疫细胞化学法结果显示,AngⅡ诱导组细胞中α-SMA的阳性表达较空白对照组增强;而Ac-SDKP预处理组可明显抑制α-SMA的阳性表达。3免疫印迹结果显示,采用SMO受体阻断剂GDC-0449诱导皮肤肌成纤维细胞,与对照组相比,在AngⅡ诱导组中Col I、α-SMA、SHH、SMO、GLI1、GLI2阳性表达分别上调1.9倍、4.3倍、3.5倍、2.4倍、1.7倍、3倍,PTC、GLI3阳性表达分别下调86%和80%,与AngⅡ诱导组相比,在AngⅡ与GDC-0449阻断剂组中Col I、α-SMA、SHH、SMO、GLI1、GLI2阳性表达分别下调50%、55%、49%、52%、43%、45%,PTC、GLI3阳性表达分别上调1.9倍和2.9倍(P<0.05)。采用GLI1/2阻滞剂GANT61诱导皮肤肌成纤维细胞,与对照组相比,在AngⅡ诱导组中Col I、α-SMA、SHH、SMO、GLI1、GLI2阳性表达分别上调2.9倍、5.1倍、4.9倍、3.2倍、5倍、1.7倍,PTC、GLI3阳性表达分别下调82%和69%(P<0.05),与AngⅡ诱导组相比,在AngⅡ与GANT61阻断剂组中Col I、α-SMA、SHH、SMO、GLI1、GLI2阳性表达分别下调32%、37%、20%、51%、48%、49%,PTC,GLI3阳性表达分别上调5.4倍和1.4倍(P<0.05)。采用Ac-SDKP诱导皮肤肌成纤维细胞,与对照组相比,在AngⅡ诱导组中Col I、α-SMA、SHH、SMO、GLI1、GLI2阳性表达分别上调2.9倍、1.4倍、1.6倍、4.8倍、2倍、1.8倍,PTC、GLI3阳性表达分别下调85%和63%(P<0.05),与AngⅡ诱导组相比,在AngⅡ与Ac-SDKP组中Col I、α-SMA、SHH、SMO、GLI1、GLI2阳性表达分别下调56%、66%、73%、50%、41%、51%,PTC,GLI3阳性表达分别上调2.7倍和5.6倍(P<0.05)。结论Ac-SDKP可能通过抑制Hedgehog信号从而拮抗AngⅡ介导的皮肤肌成纤维细胞的分化,发挥其抗纤维化的作用。图11幅;表8个;参61篇。

金圣博[5](2020)在《基于Toll样受体信号介导炎症反应探讨温针灸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的抗炎机制》文中提出目的:本实验以自发性高血压大鼠为动物模型,在“从脾论治”高血压病的理论指导下,探寻温针灸足三里穴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降压机制,同时通过Toll受体信号通路(TLR4/My D88/NF-κB)介导下游炎症反应,从而探讨温针灸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抗炎机制及内皮细胞保护作用机制,为高血压病中医药临床防治提供可靠的基础理论依据。材料与方法:将10只雄性京都种大鼠(WKY)纳入空白组,依照随机数字表格法将40只雄性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随机分至模型组、温针灸组、针刺组、艾灸组,每组10只。常规饲料适应性喂养一周,采用智能无创血压计测量各组大鼠尾动脉血压,测量3次取平均值。开始实验,予正常组和模型组大鼠单纯固定20min,日一次,不予针灸干预;予温针灸组大鼠温针灸双侧足三里穴20min;予针刺组大鼠针刺双侧足三里穴20min;予艾灸组大鼠艾灸双侧足三里穴20min,日一次,连续治疗15天,同时测量实验开始后的第1、3、5、7、9、11、13、15、17、19、21天上午9点~11点的各组大鼠血压,连续测量3次取平均值,录入Excel并待统计。治疗结束,予各组大鼠水合氯醛(10%)腹腔麻醉,固定、脱毛、消毒,沿腹中线开腹,暴露腹主动脉并迅速采血,将血液离心后取上清液放入无菌EP管中冻存备用,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炎症因子IL-6、IFN-β、TNF-α含量;血清免疫指标Ig A、Ig M、Ig G含量;血管收缩因子Ang-Ⅱ、ET-1、VEGF含量。取一段完整的腹主动脉1cm,漂洗后用4%多聚甲醛溶液固定,HE染色法进行修块、包埋、制片,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腹主动脉壁病理形态学变化。探查腹部,迅速取脾脏组织50mg放入EP管中冻存备用,HE染色法将固定好的大鼠脾脏组织修块、包埋、制片,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脾脏组织病理学改变及炎性细胞浸润状态;采用Western Blot法,取脾脏组织50mg,研磨、离心,吸取上清液,提取脾脏组织蛋白质,使用BCA检测法测定蛋白质浓度,通过Image J软件计算灰带条图片灰度值,定量分析出各组TLR4、My D88、NF-κB p65蛋白表达量及NF-κB p65蛋白磷酸化水平;取脾脏组织100mg,提取大鼠脾脏组织m RNA,采用q PCR法,通过逆转录反应、PCR扩增反应,导出q PCR数据并计算分析出TLR4、My D88、NF-κB p65 m RNA的表达水平。实验相关数据使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实验结果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数据差异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以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差异。结果:1.各组大鼠治疗前后血压变化:实验第2天温针灸组、针刺组血压开始逐渐下降,实验第7天血压开始显着下降,温针灸组下降幅度大于针刺组;实验第15天实验干预结束,血压降幅明显程度依次为温针灸组、针刺组、艾灸组;实验干预结束后继续测量血压至第21天发现,温针灸组与艾灸组血压较为平稳,无明显浮动,而针刺组、模型组、正常组血压均有不同程度上浮,其中针刺组血压上升幅度较为明显。2.各组大鼠脾脏动脉周围淋巴鞘及淋巴细胞分布情况:正常组与温针灸组白髓面积相对较大,动脉周围淋巴鞘组织较厚,可清晰观察到鞘内侧淋巴小结,鞘外侧分布大量且密集的淋巴细胞;而模型组、针刺组和艾灸组白髓和脾小结所占面积均有不同程度缩小,动脉周围淋巴鞘显着缩小,鞘周围淋巴细胞分布也较为稀少,其中以模型组缩小程度最为明显。3.各组大鼠血清炎症因子IL-6、IFN-β、TNF-α含量分析: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针刺组、艾灸组IL-6、TNF-α含量显着升高,IFN-β含量显着降低;温针灸组TNF-α含量显着升高,IFN-β含量显着降低。与模型组比较,温针灸组IL-6、TNF-α含量显着降低、IFN-β含量显着升高;针刺组TNF-α含量显着降低,艾灸组IFN-β含量显着升高。与温针灸组比较,针刺组与艾灸组IL-6、TNF-α含量显着升高,IFN-β含量显着降低。与针刺组比较,艾灸组TNF-α含量显着升高。以上差异皆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血压异常与免疫炎症状态之间存在密切关联且相互影响:大鼠收缩压、舒张压与IL-6、TNF-α含量之间呈正相关,与IFN-β含量之间呈负相关,说明随着大鼠血压值的升高,血清内IL-6、TNF-α含量也随之增加,加快血清炎症因子的表达,而IFN-β含量随之降低。5.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TLR4/My D88/NF-κB)中的各信号分子蛋白表达及NF-κB p65磷酸化水平: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针刺组TLR4、My D88、NF-κB p65蛋白表达及NF-κB p65蛋白磷酸化水平显着升高,温针灸组只有TLR4蛋白表达和NF-κB p65蛋白磷酸化水平显着升高,而艾灸组TLR4、NF-κB p65蛋白表达及NF-κB p65蛋白磷酸化水平显着升高;与模型组相比,温针灸组TLR4、My D88、NF-κB p65蛋白表达及NF-κB p65蛋白磷酸化水平显着降低;与温针灸组比较,针刺组TLR4、My D88、NF-κB p65蛋白表达及NF-κB p65蛋白磷酸化水平显着升高,而艾灸组TLR4、NF-κB p65蛋白表达及NF-κB p65蛋白磷酸化水平显着升高。以上差异皆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TLR4/My D88/NF-κB)中的各信号分子基因表达情况: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针刺组、艾灸组大鼠脾脏组织TLR4、My D88、NF-κB p65 m RNA表达水平显着升高,温针灸组TLR4、My D88表达水平显着升高;与模型组比较,温针灸组大鼠脾脏组织TLR4、My D88、NF-κB p65 m RNA表达水平显着降低,针刺组TLR4表达水平有所降低,而艾灸组TLR4、My D88 m RNA表达水平下降;与温针灸组比较,针刺组和艾灸组大鼠脾脏组织TLR4、My D88、NF-κB p65 m RNA表达水平显着升高。以上差异皆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各组腹主动脉壁HE染色结果分析:正常组主动脉壁内膜光滑完整,各层细胞排列有序,内皮细胞未见脱落、增生,中膜平滑肌细胞及弹性纤维紧密排列有序;模型组腹主动脉壁内膜明显增生、增厚、凸起,内皮细胞存在脱落情况,中膜平滑肌层排列混乱,有增生、肥大,部分区域出现变形、萎缩,弹性纤维间隔参差不齐,偶有断裂、皱褶现象,外膜细胞欠平整,偶有脱落情况;温针灸组腹主动脉壁内膜略粗糙,少许内皮细胞脱落,中膜平滑肌细胞排列偶有弯曲、褶皱,弹性纤维间隙大致均匀,部分出现缩小现象;针刺组大鼠腹主动脉壁内膜粗糙、欠平整,内皮细胞存在脱落现象,中膜平滑肌细胞增生、肥大、排列紊乱,弹性纤维出现褶皱、变形,间隙欠均匀,部分外膜出现突起、变形及细胞脱落现象;艾灸组大鼠腹主动脉壁内膜褶皱、变形,内皮细胞有脱落现象,中膜平滑肌细胞部分萎缩、减少,排列欠整齐,弹性纤维间隙不均匀,外膜欠光滑,偶有增生现象。8.各组血清免疫学指标比较: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和艾灸组血清Ig A、Ig G含量显着降低,血清Ig M含量显着升高,而针刺组血清Ig A含量显着降低;与模型组比较,温针灸组血清Ig A、Ig G含量显着升高,艾灸组血清Ig G含量显着降低;与温针灸组比较,针刺组血清Ig A含量显着降低,艾灸组血清Ig A、Ig G含量显着降低;与针刺组比较,艾灸组血清Ig G含量显着降低。以上差异皆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9.各组血清AngⅡ、ET-1、VEGF含量比较: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艾灸组血清AngⅡ、ET-1、VEGF含量显着升高,温针灸组血清ET-1含量显着升高,针刺组血清AngⅡ、ET-1含量显着升高;与模型组比较,温针灸组AngⅡ、ET-1、VEGF含量显着降低,针刺组ET-1、VEGF含量显着降低,艾灸组ET-1含量显着降低;与温针灸组比较,针刺组ET-1含量显着增高,艾灸组AngⅡ、ET-1、VEGF含量显着增高,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温针灸足三里可显着降低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压,疗效平稳、持久。2血压异常与免疫炎症状态之间存在密切关联且相互影响;温针灸足三里穴可显着改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体内存在的炎症状态。3温针灸足三里穴可通过抑制大鼠脾组织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中TLR4、My D88、NF-κB p65蛋白及m RNA表达调控信号传导。4温针灸足三里穴可通过调控TLR4/My D88/NF-κB信号通路,减轻血清炎症状态,提高血清抗炎能力,良性调控血管舒缩功能,从而降低炎性损伤程度,发挥对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

付佳[6](2020)在《活性维生素D3对PARP1/SIRT1/mTOR信号通路介导的糖尿病肾病大鼠肾脏保护作用研究》文中提出[目 的]1.探讨活性维生素D对糖尿病肾病大鼠损伤的保护作用;2.探讨活性维生素D及其受体是否通过PARP1/SIRT1/mTOR信号通路对糖尿病肾病大鼠发挥保护作用。[方 法]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10只,DKD模型组30只,其中DKD大鼠模型采用高糖高脂饲料喂养联合小剂量STZ腹腔注射建立,正常对照组以普通饲料喂养。后把DKD模型组分别予维生素D、厄贝沙坦、花生油灌胃分为维生素D组10只,厄贝沙坦组10只,花生油组10只。6周后处死全部大鼠并称取体重,检测空腹血糖(FBG),分离血清检测维生素D(VitD)、维生素D受体(VDR)、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肌酐,收集24小时尿液测尿量并进行尿蛋白定量;HE染色观察肾组织病理学变化;RT-PCR检测各组大鼠肾脏组织中VDR、PARP1、SIRT1、mTOR mRNA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VDR、PARP1、SIRT1、mTOR、p70s6k蛋白及磷酸化的表达水平。多组间采用方差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LSD-t检验法,以P<0.05定为有统计学意义。[结 果](1)各组间体重(g)比较:与正常组(472.19±32.81)相比,维生素D 组(338.41±48.36)、厄贝沙坦组(380.60±52.76)和花生油组(327.59±46.72)体重明显降低(P值均<0.05),DKD模型组组间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值均>0.05);(2)DKD模型组间空腹血糖(mmol/L)比较:维生素D组(16.29±1.81)较厄贝沙坦组(22.09±2.66)和花生油组(21.03±0.61)空腹血糖明显下降(P<0.05);(3)各组间维生素D(nmol/L)含量比较:与正常组(613.32±113.74)相比,厄贝沙坦组(501.33±115.38)、花生油(489.85±46.85)组维生素D降低(P<0.05),但维生素D组(625.40±107.44)与正常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4)各组间维生素D受体(pg/ml)含量比较:维生素D组(249.45±41.73)较花生油组(159.47±27.53)明显升高(P<0.05),厄贝沙坦组(245.68±36.67)及正常组(210.85±34.18)与维生素D组相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5)各组间血肌酐(umol/L)比较:维生素D组(93.19±9.02)较花生油组(141.55±24.19)相比明显升高(P<0.05),厄贝沙坦组(102.93±11.91)与维生素D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6)各组间TC(mmol/L)比较:维生素D组(2.28±0.44)较花生油组(3.53±1.13)相比明显降低(P<0.05),厄贝沙坦组(2.16±0.52)与维生素D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7)各组间24小时尿蛋白(mg/L):维生素D组(59.544±21.966)、厄贝沙坦组(51.267±19.348)和花生油组(65.895±32.220)较正常组(9.750±3.845)相比均明显升高(P<0.05),与花生油组相比,维生素D组及厄贝沙坦组降低(P<0.05),但厄贝沙坦组与维生素D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8)各组间TG(mmol/L)、LDL-c(mmol/L)、HDL-c(mmol/L)无统计学差异;(9)HE染色:肾脏病理改变采用HE染色方法。结果可见正常组大鼠肾小球形态规则、完整,无系膜区增生;维生素D组肾小球稍肥大,系膜区未见明显增宽;厄贝沙坦组肾小球肥大,系膜基质增多,系膜区增宽程度;花生油组肾小球体积缩小,系膜区较厄贝沙坦组增宽明显,DKD模型组间比较,维生素D组病理变化较轻。(10)各组间VDR及SIRT1 mRNA表达:与维生素D组(0.79±0.05,0.25±0.04)相比,厄贝沙坦组(0.59±0.08,0.12±0.02)和花生油组(0.25±0.04,0.03±0.01)VDR 及SIRT1 mRNA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花生油组含量最低(P<0.05);(11)各组间 PARP1 及 mTOR mRNA 表达:与维生素 D 组(1.70±0.33,4.15±0.77)相比花生油组(4.62±0.54,22.38±4.31)PARP1及mTOR mRNA表达明显升高(P<0.05),而厄贝沙坦组(2.18±0.37,6.70±0.63)与维生素D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12)各组间VDR及SIRT1蛋白表达:与维生素D组(1.019±0.083,0.844±0.035)相比,厄贝沙坦组(0.853±0.058,0.729±0.054)和花生油组(0.726±0.056,0.623±0.032)VDR及 SIRT1 蛋白表达均降低(P<0.05);(13)各组间PARP1蛋白的表达:与维生素D组(0.766±0.036)相比,厄贝沙坦组(0.888±0.090)和花生油组(1.087±0.061)PARP1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其中花生油组显着升高(P<0.05);(14)各组间mTOR蛋白的表达:与维生素D组(1.019±0.031)相比,厄贝沙坦组(1.150±0.044)和花生油组(1.315±0.033)mTOR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其中花生油组最高(P<0.05);(15)各组间p70s6k蛋白的表达:与正常组(0.247±0.095)相比,维生素D组(0.442 ±0.293),厄贝沙坦组(0.405±0.126)、花生油组(0.936±0.290)p70s6k蛋白的表达明显升高(P<0.05),但DKD模型组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 论]1、维生素D可以改善糖尿病肾病大鼠的空腹血糖、血肌酐、24h尿蛋白的水平。2、维生素D与VDR结合后可能通过PARP1/SIRT1/mTOR信号通路发挥肾脏保护作用。

孔杰[7](2019)在《血管紧张素Ⅱ对皮肤弹力纤维的调控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皮肤真皮中弹力纤维网逐渐萎缩或出现异常蛋白的沉积是皮肤老化的重要特征,减少弹力纤维降解、促进其再生是延缓皮肤衰老的重要思路。弹性蛋白是弹力纤维的主要成分,含量达90%,其只在胚胎中晚期及新生儿时期合成,稳定地存在于组织中,但是随着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会逐渐出现损伤、退化。目前关于心血管弹力纤维的研究较多,可以作为对皮肤弹力纤维调控研究的借鉴。心血管系统对一定的生理和病理刺激的反应可表现结构的重塑,出现细胞、基质及纤维成分的改变。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enin-angiotensin system,RAS)不仅改变血流动力学,亦可作为内分泌因素参与重塑过程,实验表明应用RAS阻断剂可以上调血管壁弹力纤维的含量。生物体内存在两种RAS,一种为系统性的,主要调控血压、体液容量和电解质稳态;另一种为局部RAS,存在于不同的器官和组织,对于组织的修复和重建有一定的作用。皮肤中存RAS的所有成分,主要效应物血管紧张素II(AngⅡ)可在局部形成,因此AngⅡ对皮肤弹性蛋白和弹力纤维的合成可能具有一定的调控作用。【目的】探索血管紧张素II及其不同受体拮抗剂对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弹性蛋白合成的调控作用及可能存在的作用机制,发现可以促进弹性蛋白及弹力纤维合成的新方法,并在活体动物皮肤中进行验证,为临床上解决皮肤衰老问题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酶消化法培养原代人皮肤成纤维细胞,RT-PCR、Western blot、细胞免疫荧光检测细胞AngⅡ受体AT1R、AT2R。以不同浓度(10-8M10-5M)的AngⅡ、AT1R拮抗剂氯沙坦、AT2R拮抗剂PD123319分别干预成纤维细胞24和48h,CCK-8法检测其对细胞增殖的影响。以不同浓度的AngⅡ(10-8M10-6M)加或不加氯沙坦(10-5M)、PD123319(10-5M)作用于成纤维细胞提取细胞总RNA和细胞总蛋白。总RNA逆转录为cDNA,行荧光定量PCR检测弹性蛋白mRNA含量的变化;总蛋白定量后行Western Blot,检测可溶性弹性蛋白原含量。确定AngⅡ对弹性蛋白的作用及作用受体后,予以相应的受体拮抗剂和AngⅡ干预成纤维细胞,Western Blot检测EGFR、ERK1/2的磷酸化水平,再以EGFR磷酸化抑制剂AG1478、MEK1/2抑制剂U0126干预成纤维细胞后Western Blot检测弹性蛋白原含量以验证EGFR/ERK1/2通路的作用。选8周龄雌性Balb/c小鼠,背部脱毛处理后行剥脱性二氧化碳点阵激光,作用后1天8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局部皮肤AngⅡ、AT1R、AT2R的表达变化,以验证点阵激光后皮肤RAS是否被激活。小鼠经点阵激光作用后外用氯沙坦、卡托普利或凡士林,设立只加外用药不做点阵激光的对照组,用药后第2周、第4周、第8周分别处死各组小鼠后,取背部皮肤组织做间苯二酚碱性品红染色,测量真皮厚度、分析弹力纤维含量。【结果】成功培养原代人皮肤成纤维细胞,经转录及翻译水平、细胞水平的验证,其稳定表达AngⅡ受体AT1R、AT2R。AngⅡ作用于成纤维细胞后,弹性蛋白mRNA及可溶性弹性蛋白原表达减少,EGFR、ERK1/2磷酸化水平增加。AT1R拮抗剂氯沙坦、EGFR抑制剂AG1478、MEK1/2抑制剂U0126可拮抗AngⅡ对弹性蛋白表达的抑制作用。剥脱性二氧化碳点阵激光作用于Balb/c小鼠皮肤后,局部AngⅡ、AT1R、AT2R表达增强,RAS被激活,小鼠真皮厚度增加。点阵激光后外用氯沙坦或卡托普利可明显增加小鼠皮肤弹力纤维的含量。【结论】AngⅡ经受体AT1R通过EGFR/ERK1/2途径抑制人皮肤成纤维细胞表达弹性蛋白。剥脱性二氧化碳点阵激光可激活Balb/c小鼠皮肤RAS,点阵激光后外用RAS阻断剂可增加小鼠皮肤弹力纤维的含量。

王宏健[8](2019)在《EMA401对急性内脏痛大鼠脊髓AngⅡ及AT2R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目的:探究急性内脏痛大鼠脊髓水平血管紧张素II(Angiotensin II,Ang II)及其受体的改变及相关机制。方法:(1)清洁级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200250g)20只随机分为急性内脏痛组(结肠内注入4%乙酸1ml)和对照组(结肠内注入等量生理盐水);(2)造模2小时后,通过结直肠扩张观察并记录大鼠痛阈及腹外斜肌放电变化;(3)取大鼠结肠组织行病理切片观察;(4)ELISA法检测大鼠血浆及脊髓Ang II的浓度;(5)Western blot法检测脊髓中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磷酸化p38 MAPK(p-p38 MAPK)、血管紧张素II 2型受体(Angiotensin II Type 2 Receptor,AT2R)和血管紧张素II 1型受体(Angiotensin II Type 1 Receptor,AT1R)的表达水平。结果:(1)以腹外斜肌放电作为痛敏感指标,结果表明急性内脏痛组大鼠内脏痛敏感性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大鼠结肠组织病理显示,对照组大鼠结肠黏膜结构完整,腺体、杯状细胞形态正常、排列有序。急性内脏痛组结肠组织淤血水肿,炎症反应明显,腺体破坏、排列紊乱;(3)与对照组比较,急性内脏痛组大鼠血浆和脊髓中Ang II的浓度显着升高(P<0.005);(4)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急性内脏痛大鼠脊髓中p-p38 MAPK表达显着高于对照组大鼠(P<0.001),而p38 MAPK、AT1R和AT2R的相对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内脏痛大鼠内脏痛觉敏化,Ang II/AT2R通路可能参与伤害感受信息在脊髓的传导。第二部分目的:观测AT2R阻滞剂EMA401对急性内脏痛大鼠的治疗作用,并检测脊髓Ang II及Ang II/AT2R通路蛋白的表达变化。方法:(1)清洁级雄性SD大鼠(200250g)5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n=10):DMSO溶剂组(Sham组)、吗啡组(MM组)、EMA401 0.5mg/kg组(A1组)、EMA4011mg/kg组(A2组)、EMA401 2mg/kg组(A3组);(2)各组大鼠造模后,静脉注射相应药物,并在给药2h后,通过结直肠扩张观察并记录大鼠痛阈及腹外斜肌放电变化;(3)ELISA法检测大鼠血浆及脊髓Ang II的浓度;(4)Western blot法检测脊髓中p-p38 MAPK、p38 MAPK、AT2R和AT1R的表达水平;(5)免疫组化法检测脊髓中AT2R的表达分布情况。结果:(1)以腹外斜肌放电作为痛敏感指标,结果表明静脉给予AT2R抑制剂EMA401可显着抑制急性内脏痛大鼠痛觉敏感性,并且呈剂量依赖性(P<0.05);(2)EMA401降低急性内脏痛大鼠血浆、脊髓Ang II浓度(P<0.05),以及脊髓中p-p38 MAPK的表达(P<0.05),表现出剂量依赖效应。p38 MAPK、AT1R及AT2R含量在各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免疫组化显示,脊髓腰膨大水平AT2R主要表达于脊髓背角神经元。结论:EMA401可减轻急性内脏痛大鼠内脏痛觉敏化,其机制可能与EMA401减少脊髓p38 MAPK的磷酸化有关。

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中国药师协会[9](2018)在《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文中研究指明循证医学相关方法说明2018年3月1日,由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和中国药师协会组成指南修订联合委员会,经3次联合会议讨论后最终确定了指南修订的总体原则及新指南拟回答的核心问题。指南工作组针对这些核心问题制定了具体的文献检索和评价策略,综合评价、筛选出相关文献。修订过程主要

刘小倩[10](2018)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2)在奶牛乳腺细胞应激和凋亡损伤中的保护作用》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在已有研究血管紧张素系统(Renin-Angiotensin System,RAS)在乳腺中保护作用的基础上,对该家族的主要成员ACE2在对抗高精料或高水平AngⅡ所致奶牛乳腺氧化应激、炎性损伤及细胞凋亡中的作用及机制进行了探讨。研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乳腺局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2)在高精料致奶牛乳腺损伤中的作用初探选用6头健康的泌乳期荷斯坦奶牛,随机分为对照组(精粗比4:6)和高精料组(精粗比6:4),采用单栏定时定量饲喂。饲喂20周后,活体取乳腺组织。进行如下实验:1)测定乳腺组织中·OH、TNOS、SOD氧化应激指标;2)ELISA法测定TNFα、IL-1β 炎性指标和 Caspase-3、Bax、Bcl-2凋亡指标;3)Western Blot 分析乳腺组织中ACE2和ACE的蛋白表达;ELISA法测定Ang Ⅱ和Ang 1-7的含量。结果:高精料长期饲喂,奶牛乳腺组织中·OH浓度显着升高(P<0.01),TNOS及SOD活力降低,其中TNOS活力降低显着(P<0.05);炎症因子TNFα和IL-1β水平均发生显着升高(P<0.05);促凋亡蛋白Caspase-3和Bax水平显着升高(P<0.01),抑制凋亡蛋白Bcl-2水平显着降低(P<0.05);乳腺组织中Ang Ⅱ水平和ACE蛋白表达显着升高(P<0.05),Ang 1-7水平和ACE2蛋白表达显着降低(P<0.05)。结论:长期饲喂高精料日粮对奶牛乳腺组织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引起隐性乳房炎,表现为·OH释放显着增加,抗氧化酶活性降低,组织炎性反应增强导致细胞凋亡。在这个过程中乳腺局部RAS系统被激活,ACE-Ang Ⅱ-AT1R轴关键成员ACE和AngⅡ水平均显着升高,ACE2-Ang1-7-Mas轴关键成员ACE2和Ang 1-7水平显着降低。结果提示:奶牛乳腺发生应激等损伤时,乳腺局部RAS系统两条轴的平衡失调,ACE2下调导致乳腺高水平的Ang Ⅱ可能是乳腺损伤的主要机制。2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2)在Ang Ⅱ诱导的牛乳腺上皮细胞(MAC-T)应激损伤及细胞凋亡中的作用选用牛乳腺上皮细胞(MAC-T)为研究对象,以AngⅡ诱导细胞损伤,探讨AngⅡ及ACE2的相互作用。研究包括:1)通过检测TNOS活力、·OH浓度、SOD活力和ROS浓度应激指标,确定AngⅡ诱导MAC-T细胞发生氧化应激损伤的合适浓度和时间;2)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中细胞炎性因子的分泌或释放;3)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凋亡调节蛋白的表达变化;4)确定细胞中ACE2的细胞学定位,检测ACE2和ACE的蛋白表达,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Ang Ⅱ可诱导牛MAC-T细胞发生氧化应激,Ang Ⅱ作用浓度为10-8和10-6 mol/L,作用时间为6h;2)与对照组相比,AngⅡ处理组牛MAC-T细胞上清中促炎因子TNF-α、IL-6、IL-8含量显着(P<0.05)或极显着增加(P<0.01),抗炎因子IL-10含量显着降低(P<0.05);3)与对照组相比,Ang IⅡ处理组牛MAC-T细胞中促凋亡蛋白Bax、Caspase-3表达极显着上调(P<0.01),抑制凋亡蛋白Bcl-2表达下调(P>0.05);4)牛MAC-T细胞中有ACE2存在,细胞定位在细胞膜上。不同浓度AngⅡ处理细胞后,ACE2蛋白表达均有降低,10-6mol/LAngⅡ处理组显着降低(P<0.05);ACE蛋白表达结果相反。ACE2与Ang Ⅱ浓度之间存在显着负相关。结论:AngⅡ诱导牛MAC-T细胞发生氧化应激、炎性损伤和细胞凋亡。在这个过程中ACE2和ACE均处于激活状态,但ACE2降解Ang Ⅱ的作用小于ACE产生Ang Ⅱ的作用,即ACE2的降解作用处于劣势。结果提示:ACE2/ACE轴的失衡是Ang Ⅱ诱导损伤的主要原因。3 血管紧张转化酶2(ACE2)抵抗AngⅡ诱导MAC-T细胞损伤的机制初探上一章的实验发现ACE2与AngⅡ致细胞损伤的程度呈显着负相关,提示ACE2可能具有一定的抗损伤作用,为了进一步阐明ACE2在Ang Ⅱ诱导的MAC-T细胞损伤中的抵抗作用,本章实验通过给予外源性ACE2活性蛋白处理细胞,通过氧化应激、细胞炎性因子等指标测定,明确ACE2在Ang Ⅱ诱导的乳腺细胞损伤中的抗损伤作用,并通过分析细胞RAS成员ACE2、ACE、Ang1-7、AngⅡ的表达或含量变化,揭示ACE2抗损伤作用的可能机制。结果:加入ACE2活性蛋白后1)细胞ROS、·OH产生均减少,TNOS和SOD活力升高;2)促炎因子TNF-α、IL-6、IL-8含量均降低,抗炎因子IL-10的释放增多;3)细胞中促凋亡蛋白Bax和凋亡执行蛋白Caspase-3相比于AngⅡl处理组表达量下降,抑制凋亡蛋白Bcl-2表达量升高;4)细胞中AngⅡ含量显着降低,Ang 1-7含量显着升高。结论:ACE2对Ang Ⅱ诱导的牛乳腺上皮细胞氧化应激、炎性损伤和细胞凋亡均有一定的抵抗作用。其作用机制一方面通过ACE2降解AngⅡ,减少AngⅡ的生成,另一方面通过其下游产物Ang 1-7,拮抗和抑制AngⅡ的作用。

二、血管紧张素及其受体与临床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血管紧张素及其受体与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绝经后高血压患者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及淫羊藿苷干预的相关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与绝经后高血压研究进展
        1 绝经后高血压概述
        2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概述
        3 雌激素通过调节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治疗绝经后高血压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补肾法治疗绝经后高血压的研究进展
        1 中医对绝经后高血压的认识
        2 补肾法治疗绝经后高血压的理论依据
        3 补肾法治疗绝经后高血压的研究进展
        4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补肾法联合降压药治疗绝经后及围绝经期高血压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
    1 研究目的
    2 资料与方法
    3 结果
        3.1 文献检索结果
        3.2 纳入文献的一般特征
        3.3 纳入文献的用药规律统计
        3.4 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价
        3.5 Meta分析结果
        3.6 不良反应分析
        3.7 发表偏倚检测
        3.8 敏感性分析
        3.9 亚组分析
        3.10 试验序贯分析
    4 讨论
    5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绝经后高血压患者中医证型分布及动态血压特点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3 结果
        3.1 基线资料
        3.2 高血压分级分布
        3.3 中医证型分布
        3.4 昼夜节律类型分布
        3.5 不同绝经年限动态血压参数比较
        3.6 年龄与动态血压参数的相关性
        3.7 血压变异性相关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
    4 讨论
    5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淫羊藿苷通过调节RAS对雌性去势SHR发挥血压保护作用
    1 研究目的
    2 实验材料
    3 实验方法
    4 统计学方法
    5 实验结果
        5.1 一般情况
        5.2 淫羊藿苷对大鼠体重的影响
        5.3 淫羊藿苷对大鼠血压的影响
        5.4 淫羊藿苷对大鼠心率的影响
        5.5 淫羊藿苷对大鼠脏器系数的影响
        5.6 淫羊藿苷对大鼠ACE1-AngⅡ-AT1R轴的影响
        5.7 淫羊藿苷对大鼠ACE2-Ang(1-7) -MasR轴的影响
        5.8 淫羊藿苷对大鼠E_2含量及GPR30蛋白表达的影响
        5.9 淫羊藿苷对大鼠心肌组织ERK1/2通路的影响
    6 讨论
        6.1 淫羊藿苷对SHR大鼠血压的影响
        6.2 SHR和WKY大鼠循环和心肌组织RAS组分存在差异
        6.3 淫羊藿苷对SHR大鼠循环和心肌组织RAS组分的影响
        6.4 淫羊藿苷对SHR大鼠E_2及其受体GPR30的影响
        6.5 淫羊藿苷对SHR大鼠心肌组织ERK1/2通路的影响
    7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电针“水沟”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CGRP、AVP、Ang-Ⅱ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实验一 电针“水沟”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3.统计学分析
    4.结果
    5.小结
实验二 电针“水沟”对脑缺血大鼠脑血管组织CGRP、AVP、Ang-Ⅱ影响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3.统计学分析
    4.结果
    5.小结
技术路线图
讨论
    1.中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2.西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3.穴位选穴依据
    4.电针参数
    5.对动物模型的评价
    6.MCAO大鼠神经行为评价
    7.CGRP、AVP、Ang-Ⅱ与脑缺血
    8.不足与展望
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针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机制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参与2型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文献综述一 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一、危险因素
    二、发病机制
    三、结语
文献综述二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一、脑组织中RAS组成成分的分布及作用
    二、RAS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作用机制
    三、结语
第一部分 外周血ACE水平、活性及I/D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研究
    一、前言
    二、材料与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第二部分 RAS在KK-AY小鼠认知功能障碍中的作用
    一、前言
    二、材料与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第三部分 RAS在高糖诱导HT22细胞损伤中的机制研究
    一、前言
    二、材料与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4)Ac-SDKP调节Hedgehog信号抑制AngⅡ介导的皮肤肌成纤维细胞分化的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实验研究
    1.1 材料与方法
        1.1.1 主要材料及试剂
        1.1.2 主要仪器
        1.1.3 药物配制
        1.1.4 细胞实验
        1.1.5 实验技术与方法
        1.1.6 检测指标
        1.1.7 实验技术与方法
    1.2 结果
        1.2.1 SMO受体阻断剂GDC-0049对AngⅡ诱导皮肤成纤维细胞向肌成纤维细胞转化和迁移的影响
        1.2.2 GLI转录因子阻断剂GANT61对AngⅡ诱导皮肤成纤维细胞向肌成纤维细转化和迁移的影响
        1.2.3 Ac-SDKP对AngⅡ诱导皮肤成纤维细胞向肌成纤维细胞转化、迁移及HH信号活化的影响
    1.3 讨论
        1.3.1 AngⅡ可激活成纤维细胞向肌成纤维细胞转化及其SHH信号
        1.3.2 SMO受体阻断剂GDC-0449 通过调节Hedgehog信号,调控肌成纤维细胞的迁移和转化
        1.3.3 GLI转录因子阻断剂GANT61 通过调节Hedgehog信号,调控肌成纤维细胞的迁移和转化
        1.3.4 Ac-SDKP通过调节Hedgehog信号,调控肌成纤维细胞的迁移和转化
    1.4 小结
    1.5 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结论
第2章 综述
    2.1 心血管系统疾病
    2.2 脑血管系统疾病
    2.3 肿瘤疾病
    2.4 免疫系统疾病
    2.5 泌尿系统疾病(肾脏)
    2.6 消化系统疾病
    2.7 呼吸系统疾病
    2.8 皮肤疾病
    2.9 其他疾病
    2.10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5)基于Toll样受体信号介导炎症反应探讨温针灸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的抗炎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论文一 温针灸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压及炎症状态的调控作用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论文二 温针灸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TLR4/MyD88/NF-κB信号通路调控机制研究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论文三 温针灸通过调控炎症反应发挥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内皮细胞保护作用的机制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图
    附图1 Toll样受体家族及其信号传导通路
    附图2 Toll受体信号通路影响血压机制
    附图3 动物实验技术路线图
    附图4 qPCR实验过程中部分扩增曲线
    附图 5qPCR实验过程中部分熔解曲线
综述
    综述一 TLRs通路各层级在高血压病及免疫功能调节中的作用机理分析
    综述二 针灸调节血压及免疫功能机制的研究进展
    综述三 高血压病与炎症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6)活性维生素D3对PARP1/SIRT1/mTOR信号通路介导的糖尿病肾病大鼠肾脏保护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引言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维生素D及其受体在糖尿病肾病发病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7)血管紧张素Ⅱ对皮肤弹力纤维的调控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血管紧张素Ⅱ及其受体拮抗剂对皮肤弹性蛋白的调控
    1.1 对象和方法
        1.1.1 细胞株、原代细胞取材标本
        1.1.2 试剂及液体配制
        1.1.3 仪器及耗材
        1.1.4 实验方法
    1.2 结果
        1.2.1 原代人皮肤成纤维细胞的鉴定
        1.2.2 人皮肤成纤维细胞血管紧张素II受体的检测
        1.2.3 血管紧张素Ⅱ及其受体拮抗剂对皮肤成纤维细胞增殖作用的检测
        1.2.4 血管紧张素Ⅱ及其受体拮抗剂对皮肤成纤维细胞分泌弹性蛋白原的影响
        1.2.5 EGFR及 ERK1/2 在血管紧张素II对弹性蛋白调控中的作用检测
    1.3 讨论
        1.3.1 双酶联合消化法培养原代人皮肤成纤维细胞
        1.3.2 人皮肤成纤维细胞表达血管紧张素II受体
        1.3.3 血管紧张素II及其受体拮抗剂调控弹性蛋白的表达
    1.4 小结
二、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剂对小鼠皮肤弹力纤维的作用
    2.1 对象和方法
        2.1.1 实验动物
        2.1.2 试剂及液体配制
        2.1.3 仪器及耗材
        2.1.4 实验方法
    2.2 结果
        2.2.1 点阵激光作用后小鼠皮肤血管紧张素II的合成变化
        2.2.2 点阵激光作用后小鼠皮肤血管紧张素II受体的表达变化
        2.2.3 各实验组小鼠真皮厚度的变化
        2.2.4 各实验组小鼠皮肤弹力纤维含量的变化
    2.3 讨论
        2.3.1 不同物种皮肤弹力纤维的异同
        2.3.2 点阵激光对皮肤弹力纤维的促进作用
        2.3.3 点阵激光激活皮肤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
        2.3.4 抑制皮肤RAS系统对弹力纤维表达的影响
    2.4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弹性蛋白表达的调控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EMA401对急性内脏痛大鼠脊髓AngⅡ及AT2R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急性内脏痛大鼠模型的建立及脊髓 AngⅡ相关通路的变化
    1.材料
    2.方法
    3.结果
第二部分 EMA401对急性内脏痛模型大鼠脊髓血管紧张素Ⅱ和血管紧张素Ⅱ 2型受体表达的影响
    1.材料
    2.方法
    3.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9)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论文提纲范文)

循证医学相关方法说明
1 冠心病概述
    1.1 冠心病的定义
    1.2 冠心病的解剖及病理生理学机制
    1.3 冠心病的临床分型
        1.3.1慢性心肌缺血综合征
        1.3.1.1隐匿型冠心病
        1.3.1.2稳定型心绞痛
        1.3.1.3缺血性心肌病
        1.3.2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1.3.2. 1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1.3.2. 2 不稳定型心绞痛
        1.3.2. 3 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1.4 冠心病的流行病学
        1.4.1 国际冠心病流行情况
        1.4.2 我国冠心病流行情况
    1.5 冠心病危险因素及预防
2 冠心病用药分类
    2.1 改善缺血、减轻症状的药物
        2.1.1 β受体阻滞剂
        2.1.2 硝酸酯类药物
        2.1.3 钙通道阻滞剂
        2.1.4 其他治疗药物
        2.1.5 减轻症状、改善缺血的药物治疗建议
    2.2 预防心肌梗死, 改善预后的药物
        2.2.1 阿司匹林
        2.2.2 氯吡格雷
        2.2.3 替格瑞洛
        2.2.4抗凝药物
        2.2.5 β受体阻滞剂
        2.2.6 他汀类药物
        2.2.7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2.2.8 改善预后的药物治疗建议
    2.3 用于冠心病的相关中成药
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3.1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概念
    3.2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3.2.1 诊断
        3.2.2 鉴别诊断
    3.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危险分层
        3.3.1 低危患者
        3.3.2 中危患者
        3.3.3 高危患者
    3.4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治疗策略
        3.4.1 治疗原则和目标
        3.4.2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治疗
        3.4.2. 1 住院后初始处理
        3.4.2. 2 溶栓治疗
        3.4.2. 3 抗栓治疗
    3.5 调脂治疗
    3.6 其他治疗 (表3-5)
    3.7不稳定型心绞痛及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治疗
        3.7.1 一般治疗
        3.7.2 抗缺血治疗 (表3-7)
        3.7.3 抗血小板治疗 (图3-8)
        3.7.4 抗凝治疗 (表3-11, 表3-12, 表3-13)
4 稳定型冠状动脉疾病
    4.1 概述
    4.2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4.3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病情评估
        4.3.1 临床评估
        4.3.2 负荷试验
        4.3.3 左心室功能
        4.3.4 单电子发射CT成像
        4.3.5 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
        4.3.6 冠状动脉造影
    4.4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原则
        4.4.1 建议健康的生活方式
        4.4.2 循证药物治疗
        4.4.3 血运重建
    4.5 药物的选择和合理使用
        4.5.1缓解心绞痛/心肌缺血治疗的药物
        4.5.2 预防危险事件治疗的药物
5 微血管性心绞痛
    5.1 微血管性心绞痛的定义
    5.2 微血管性心绞痛的病因与机制
        5.2.1内皮功能不全及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
        5.2.2 炎性因子
        5.2.3 心脏自主神经系统失调
        5.2.4 雌激素水平紊乱
        5.2.5冠状动脉慢血流综合征
        5.2.6 神经内分泌及代谢因素
    5.3微血管性心绞痛的临床表现
    5.4 微血管性心绞痛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5.5 微血管性心绞痛的药物治疗
        5.5.1 β受体阻滞剂
        5.5.2 硝酸酯类药物
        5.5.3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5.5.4他汀类药物
        5.5.5 尼可地尔
        5.5.6 钙通道阻滞剂
        5.5.7 其他药物
        5.5.8 中成药
    5.6微血管性心绞痛的非药物治疗手段
6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6.1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定义
        6.1.1完全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6.1.2 心肌梗死后的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6.1.3心绞痛伴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6.2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可能机制
        6.2.1 血浆内啡肽升高
        6.2.2 致痛物质未达到痛阈
        6.2.3 疼痛信号神经的改变对心绞痛的影响
    6.3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诊断
        6.3.1 动态心电图
        6.3.2心电图运动试验
        6.3.3 负荷超声心动图
        6.3.4 核素心肌灌注显像
    6.4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预防及治疗
        6.4.1 预防
        6.4.2 治疗
7 冠心病特殊合并症
    7.1 冠心病合并高血压
        7.1.1 概述
        7.1.2 降压治疗原则
        7.1.3 降压治疗的启动
        7.1.4 血压目标管理
        7.1.5 药物推荐
        7.1.6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7.2 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
        7.2.1 概述
        7.2.2 冠心病合并急性心力衰竭
        7.2.2. 1 发病机制
        7.2.2. 2 诊断及评估
        7.2.2. 3 药物治疗
        7.2.3 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
        7.2.3. 1 发病机制
        7.2.3. 2 诊断及评估
        7.2.3. 3 药物治疗
    7.3 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
        7.3.1 风险评估是平衡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血栓和出血风险的前提
        7.3.2 规范抗栓是平衡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血栓和出血风险的关键
        7.3.2. 1《2014年欧洲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合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和 (或) 接受经皮冠脉/瓣膜介入治疗联合共识》相关推荐 (表7-14) 。
        7.3.2. 2《2016年ESC心房颤动管理指南》相关推荐 (表7-15, 图7-2, 图7-3)
        7.3.2. 3《老年人非瓣膜性心房颤动诊治中国专家建议 (2016) 》相关推荐
        7.3.2. 4 华法林及新型口服抗凝药的应用
        7.3.2. 5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联合口服抗凝药物出血管理
    7.4 冠心病合并瓣膜性心脏病
        7.4.1 概述
        7.4.2 一般药物治疗
        7.4.2. 1 主动脉瓣反流
        7.4.2. 2 主动脉瓣狭窄
        7.4.2. 3 二尖瓣反流
        7.4.2. 4 二尖瓣狭窄
        7.4.2. 5 三尖瓣反流
        7.4.2. 6 三尖瓣狭窄
        7.4.3 抗凝治疗
        7.4.3. 1 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
        7.4.3. 2 瓣膜置换术后
    7.5 冠心病与脑卒中
        7.5.1 概述
        7.5.2 冠心病合并脑卒中的抗栓治疗原则
        7.5.2. 1 冠心病合并出血性脑卒中
        7.5.2. 1. 1 抗栓药物致颅内出血的机制:颅内出血
        7.5.2. 1. 2 抗栓治疗的出血风险评估:对于ACS患
        7.5.2. 1. 4 冠心病患者缺血相关评估及意义:当颅
        7.5.2. 2 冠心病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7.5.3 具体治疗方案
        7.5.3. 1 抗血小板治疗抗血小板治疗是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基石。
        7.5.3. 3 他汀类药物调脂治疗
        7.5.3. 4 其他
    7.6 冠心病合并肺栓塞
        7.6.1 概述
        7.6.2 稳定性冠心病合并急性肺栓塞
        7.6.2. 1 抗凝治疗
        7.6.2. 2 溶栓治疗
        7.6.2. 3 临床常用溶栓药物及用法
        7.6.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合并急性肺栓塞
    7.7 冠心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7.7.1 概述
        7.7.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影响冠心病的发病机制
        7.7.3 冠心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药物治疗
        7.7.3. 1 β2受体激动剂
        7.7.3. 2 β受体阻滞剂
    7.8 冠心病合并消化道出血
        7.8.1 概述
        7.8.2 抗血小板药物与质子泵抑制剂联用
        7.8.2. 1 抗血小板药物损伤消化道机制
        7.8.2. 2 质子泵抑制剂
        7.8.3 消化道出血风险评估与预防策略
        7.8.4 消化道出血的处理
        7.8.4. 1 停用抗血小板药物
        7.8.4. 3 内镜止血治疗
        7.8.5 止血后治疗药物选择
    7.9 冠心病合并肝功能障碍
        7.9.1 概述
        7.9.2 常用的肝功能评价指标
        7.9.3 肝功能障碍患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改变
        7.9.4 肝功能障碍患者的用药原则
        7.9.6 他汀类药物在合并肝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
        7.9.7 他汀类药物所致肝功能异常的预防
        7.9.8 他汀类药物所致肝损害的治疗
    7.1 0 冠心病合并慢性肾脏疾病
        7.1 0. 1 概述
        7.1 0. 2 慢性肾脏病的定义和分期
        7.1 0.2.1 定义
        7.1 0.2.2 分期
        7.1 0. 3 合并冠心病患者的合理药物治疗
        7.1 0.3.1 抗栓药物治疗
        7.1 0.3.1. 1 溶栓治疗:尽管直接PCI是STEMI患
        7.1 0.3.1. 2 抗凝治疗
        7.1 0.3.1. 3 抗血小板治疗
        7.1 0.3.2 他汀类药物
        7.1 0.3.3 抗缺血治疗
    7.1 1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
        7.1 1. 1 概述
        7.1 1. 4 诊断
        7.1 1. 5 治疗
        7.1 1.5.1 一般治疗
        7.1 1.5.2 抗缺血治疗
        7.1 1.5.3 调脂治疗
        7.1 1.5.4 β受体阻滞剂
        7.1 1.5.5 硝酸酯类药物
        7.1 1.5.6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7.1 2 冠心病合并甲状腺疾病
        7.1 2. 1 概述
        7.1 2. 2 冠心病合并临床和亚临床甲状腺功能亢进7.1 2.2.1
        7.1 2.2.2 诊断
        7.1 2.2.3 治疗
        7.1 2. 3 冠心病合并临床和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7.1 2.3.1
        7.1 2.3.2 诊断
        7.1 2.3.3 治疗
        7.1 2.3.4 特殊情况管理推荐
    7.1 3 冠心病合并风湿免疫疾病
        7.1 3. 1 概述
    7.1 4 冠心病合并外科手术
        7.1 4. 1 概述
        7.1 4. 2 药物选择
        7.1 4.2.1 β受体阻滞剂
        7.1 4.2.2 他汀类药物
        7.1 4.2.3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7.1 4.2.4 硝酸酯类药物
        7.1 4.2.5 抗血小板药物
        7.1 4.2.6 抗凝药物
        7.1 4.2.7 钙通道阻滞剂
        7.1 4.2.8 α2受体激动剂
        7.1 4. 3 注意事项
        7.1 4.3.1 β受体阻滞剂
        7.1 4.3.2 他汀类药物
        7.1 4.3.3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7.1 4.3.4 硝酸酯类药物
        7.1 4.3.5 抗血小板、抗凝药物
    7.1 5 冠心病合并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疾病
        7.1 5. 1 概述
        7.1 5. 1 诊断与鉴别诊断
        7.1 5.1.1 冠心病诊断方法见本书相关章节。
        7.1 5.1.2 外周动脉疾病诊断方法 (图7-11)
        7.1 5. 3 冠心病合并外周动脉疾病患者治疗
        7.1 5.3.1 降低心血管风险的治疗 (表7-40)
        7.1 5.3.2 缓解症状的治疗 (表7-41)
8 冠心病特殊类型
    8.1 川崎病所致冠状动脉病变
        8.1.1 概述
        8.1.2 临床诊断
        8.1.2. 1 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害的诊断
        8.1.2. 2 美国心脏协会制定的冠状动脉瘤分类
        8.1.3. 1 阿司匹林
        8.1.3. 2 大剂量静脉注射用丙种球蛋白
        8.1.3. 3 冠状动脉瘤的治疗主要采用抗凝及溶栓治疗。
        8.1.3. 4 冠状动脉狭窄的治疗
        8.1.3. 5 其他药物
        8.1.4 预后及随访
    8.2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所致冠心病
        8.2.1 概述
        8.2.2 筛查
        8.2.3 诊断
        8.2.4 调脂药物治疗
        8.2.4. 1 调脂治疗原则FH目前尚不能在精准诊
        8.2.4. 3 调脂药物治疗目标
        8.2.4. 4 调脂药物种类及选择 (表8-2)
        8.2.4. 5 联合治疗
    8.3 非粥样硬化性冠心病
        8.3.1 冠状动脉痉挛
        8.3.1. 1 概述
        8.3.1. 2 药物治疗策略
        8.3.2 冠状动脉肌桥
        8.3.2. 1 概述
        8.3.2. 2 药物治疗策略
        8.3.3 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
        8.3.3. 1 概述
        8.3.3. 2 药物治疗策略
9 冠心病相关中成药治疗
    9.1 中医分型及用药
        9.1.1 心血瘀阻
        9.1.2 痰浊内阻
        9.1.3 气滞血瘀
        9.1.4 气虚血瘀
        9.1.5 寒凝血瘀
        9.1.6 瘀热互结
        9.1.7 气阴两虚
        9.1.8 心肾阳虚
        9.1.9 心肾阴虚
    9.2 中药的现代医学作用机制
        9.2.1 抗血小板作用
        9.2.3 改善冠状动脉血管内皮功能、改善微循环的作用
        9.2.4 抗氧化及炎性反应作用
        9.2.5 改善冠心病患者精神焦虑及抑郁状态的作用
        9.2.6 改善缺血性心律失常作用
1 0 冠心病常用药物用药小结
    1 0.2 冠心病二级预防常用药物
    1 0.3 冠心病介入围术期抗凝及溶栓治疗常用药物
    1 0.4 冠心病合并其他疾病的用药

(10)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2)在奶牛乳腺细胞应激和凋亡损伤中的保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全文缩略词
引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组成及其作用简述
        1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简述
        1.1 RAS经典通路
        1.2 新的RAS通路
        2 RAS两条通路的相互作用
    第二章 ACE2的生物学作用及其对细胞凋亡的影响
        1 ACE2的作用特点
        2 ACE2的生理作用
        2.1 ACE2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保护作用
        2.2 ACE2在肾脏疾病中的保护作用
        2.3 ACE2在肺脏疾病中的保护作用
        2.4 ACE2在肠道疾病中的保护作用
        3 ACE2在细胞损伤方面的研究
        3.1 ACE2对细胞炎症损伤的保护作用
        3.2 ACE2对细胞氧化应激的保护作用
        3.3 ACE2对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
    第三章 奶牛乳腺炎及RAS系统在乳腺方面的研究
        1 奶牛乳腺炎
        1.1 奶牛乳房炎的病因
        1.2 奶牛乳房炎的分类
        1.3 奶牛乳房炎的危害
        1.4 奶牛乳房炎的防治
        1.5 牛乳腺上皮细胞在乳腺天然免疫中的作用
        2 RAS系统在乳腺及乳腺健康方面的研究
        2.1 ACE-AngⅡ-AT1R通路在乳腺方面的研究
        2.2 ACE2-Ang1-7-MasR通路在乳腺方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第二篇 试验研究
    第四章 乳腺局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 (ACE2)在高精料致奶牛乳腺损伤中的作用初探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试剂及仪器
        1.2 试验动物分组及饲养
        1.3 方法
        1.4 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乳腺组织氧化应激指标测定结果
        2.2 乳腺组织炎症指标测定结果
        2.3 乳腺组织中Caspase-3、Bax、Bcl-2测定结果
        2.4 乳腺组织中AngⅡ和Ang 1-7浓度的测定结果
        2.5 乳腺组织中ACE2蛋白表达结果
        2.6 乳腺组织中ACE蛋白表达结果
        2.7 ACE2与ACE的比值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 (ACE2)在ANGⅡ诱导的牛乳腺上皮细胞(MAC-T)应激和细胞凋亡中的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细胞来源
        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1.3 主要试剂配制
        1.4 方法
        1.5 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牛MAC-T细胞形态观察
        2.2 AngⅡ诱导MAC-T细胞氧化应激损伤
        2.3 AngⅡ体外诱导对牛MAC-T细胞抗炎和促炎作用的影响
        2.4 AngⅡ体外刺激对牛MAC-T细胞凋亡的影响
        2.5 ACE2在MAC-T中的细胞学定位
        2.6 不同浓度AngⅡ诱导细胞中ACE2、ACE的表达变化
        2.7 ACE2表达与AngⅡ相关性分析
        2.8 ACE2/ACE
        3 讨论
        3.1 过量AngⅡ与细胞氧化应激、炎性损伤和细胞凋亡
        3.2 过量AngⅡ与氧化应激
        3.3 过量AngⅡ与炎性因子释放
        3.4 过量AngⅡ与细胞凋亡
        3.5 过量AngⅡ与ACE2/ACE的相互关系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 (ACE2)抵抗ANGⅡ诱导细胞损伤的机制初探
        1 材料与方法
        1.1 细胞来源
        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1.3 方法
        1.4 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加入ACE2对AngⅡ刺激乳腺上皮细胞氧化应激指标的检测结果
        2.2 ACE2在AngⅡ导致炎症损伤中的保护作用
        2.3 ACE2在AngⅡ导致细胞凋亡中的保护作用
        2.4 ACE2和ACE的蛋白表达变化
        2.5 细胞上清中AngⅡ、Ang1-7水平的变化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
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四、血管紧张素及其受体与临床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绝经后高血压患者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及淫羊藿苷干预的相关机制研究[D]. 袁晶.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电针“水沟”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CGRP、AVP、Ang-Ⅱ影响的实验研究[D]. 张婷婷.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参与2型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的机制研究[D]. 田赛. 东南大学, 2020(02)
  • [4]Ac-SDKP调节Hedgehog信号抑制AngⅡ介导的皮肤肌成纤维细胞分化的机制[D]. 常露.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5]基于Toll样受体信号介导炎症反应探讨温针灸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的抗炎机制[D]. 金圣博.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1)
  • [6]活性维生素D3对PARP1/SIRT1/mTOR信号通路介导的糖尿病肾病大鼠肾脏保护作用研究[D]. 付佳. 昆明医科大学, 2020
  • [7]血管紧张素Ⅱ对皮肤弹力纤维的调控作用及机制研究[D]. 孔杰.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8]EMA401对急性内脏痛大鼠脊髓AngⅡ及AT2R表达的影响[D]. 王宏健. 福建医科大学, 2019(07)
  • [9]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J]. 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中国药师协会.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8(06)
  • [10]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2)在奶牛乳腺细胞应激和凋亡损伤中的保护作用[D]. 刘小倩.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7)

标签:;  ;  ;  ;  ;  

血管紧张素及其受体及其临床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