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对二乙基亚硝胺诱发大鼠肝癌的预防和阻断作用

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对二乙基亚硝胺诱发大鼠肝癌的预防和阻断作用

一、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对二乙基亚硝胺诱发大鼠肝癌的预防阻断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王珂欣[1](2021)在《基于新型网络药理学策略解析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主要药效成分与作用机制》文中指出选题依据:肝癌是世界上流行最高的10种恶性肿瘤之一,死亡率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位居第二,发病率有上升趋势,而我国每年新发病例占全球一半以上。目前肝癌的治疗手段主要有外科手术切除及放、化疗等,但患者5年内生存率低于30%。因此,探索肝癌发病机制和防治肝癌药物作用机制,是提高肝癌患者生存率和解决临床用药问题的迫切需求。复方苦参注射液在中国已有超过15年的临床应用历史,用于治疗多种类型的实体肿瘤,尤其是癌肿疼痛和消化系统肿瘤中的肝癌。临床研究表明复方苦参注射液可以改善中晚期肝癌患者的症状,且辅助双介入治疗,联合动脉灌注栓塞术,联合化疗均有显着的疗效。实验药理研究表明复方苦参注射液对H22肝癌荷瘤小鼠模型具有抑瘤作用,可显着抑制肝癌细胞增殖,且调控细胞周期。然而,复方苦参注射液在其它肝癌动物模型中是否具有抑制作用?是否具有抑制肝癌转移的作用?除调控凋亡和周期相关信号通路之外,其抑制肝癌细胞增殖及转移的具体机制还有哪些?其抗肝癌的药效物质基础是什么?这些关键科学问题仍然不清晰,需要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本研究首先从体内外明确了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的作用;其次,采用计算系统药理学模型预测了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的药效成分群;最后,基于定量成分导向的网络药理学方法预测了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的作用机制并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为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临床用药提供新的科学依据,为进一步开发组分新药提供物质基础,同时也将为其他中药注射剂防治肿瘤研究提供研究思路。目的:(1)明确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药理作用。(2)构建计算系统药理学模型,探寻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的药效成分群。(3)基于定量成分导向的网络药理学方法阐释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的作用机制。方法:(1)通过肝癌细胞增殖和克隆形成实验,以及对二乙基亚硝胺诱发肝癌大鼠肝脏组织的一般和病理学观察及血清生化指标,明确复方苦参注射液对肝癌细胞和大鼠的抑制作用;通过细胞粘附、伤口愈合细胞划痕、Transwell侵袭以及趋化运动实验,明确复方苦参注射液对肝癌细胞侵袭转移的作用。(2)采用计算系统药理学模型,将代谢组学分析、数据收集、网络算法、生物信息学工具相结合,使用一种称为Dijkstra算法模拟药物靶点对疾病分子网络的传播效应,识别出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药效成分群。(3)通过对复方苦参注射液中高含量成分进行抗肝癌活性筛选,聚焦含量高且活性强的成分,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预测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作用的关键靶点和通路,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技术对预测关键靶点和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进行体内外验证,明确复方苦参注射液调节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抗肝癌的机制。采用代谢组学技术,分析复方苦参注射液对差异代谢物的调节作用,阐明复方苦参注射液调节肝癌代谢紊乱的作用机制。最后,整合分析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作用机制。结果:(1)2 mg/mL复方苦参注射液能显着抑制人肝癌细胞SMMC-7721的增殖和克隆形成;1.5和3 mL/kg复方苦参注射液可改善二乙基亚硝胺诱导的肝癌大鼠肝细胞结构的损伤,并不同程度回调肝功能相关指标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KP)和γ-谷酰基转肽酶(γ-GT)的水平,表明复方苦参注射液具有抑制肝癌生长的作用。1和2 mg/mL复方苦参注射液具有显着抑制肝癌细胞迁移、侵袭和趋化运动能力,能显着增加细胞-细胞粘附和抑制细胞-基质粘附,表明复方苦参注射液具有抑制肝癌侵袭转移的作用。(2)基于UPLC-MS鉴定出复方苦参注射液中的21个化学成分,多个数据库预测了复方苦参注射液21个化学成分的作用靶点,构建了复方苦参注射液的成分-靶点网络。随后整合了复方苦参注射液调节肝癌代谢紊乱的277个基因作为疾病基因,基于蛋白-蛋白相互作用数据构建了一个全面的复方苦参注射液成分-靶点-互作蛋白-疾病基因网络,并应用Dijkstra算法计算成分的靶点传播到疾病分子网络的最短距离链17412条,从而根据传播系数识别出11个药效成分群:槐定碱、9β-hydroxylamprolobine、苦参碱、槐醇、异苦参碱、(-)-乙酰鹰靛叶碱、N-甲基金雀花碱、氧化槐定碱、氧化苦参碱、氧化槐醇和(-)-oxylehmannine,并从致病基因和功能通路的覆盖率验证了药效成分群的准确性和可靠性。(3)对复方苦参注射液中含量高的5个化合物进行抗肝癌活性筛选,对具有显着肝癌抑制活性的苦参碱、氧化苦参碱、槐定碱和N-甲基金雀花碱进行网络药理学分析。通过构建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靶点-相关蛋白网络,预测出关键靶点,在肝癌细胞和大鼠上验证,结果表明复方苦参注射液可以显着增加肝癌细胞和大鼠中CASP3的表达,抑制MMP2,MYC和REG1A的表达。通过对关键蛋白的深入验证发现复方苦参注射液可通过下调细胞和大鼠中Vimentin的表达,增加E-cadherin的表达来抑制上皮间质转化过程。此外,复方苦参注射液可以显着调节细胞和大鼠中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关键蛋白β-catenin和GSK-3β及下游蛋白COX2的表达。同时,复方苦参注射液可显着阻滞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激活剂LiCl所致的肝癌细胞中β-catenin和COX2表达水平的升高和GSK-3β表达水平的降低;可抑制LiCl所致的肝癌细胞中上皮间质转化过程、迁移和侵袭作用,表明复方苦参注射液可能通过抑制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发挥抗肝癌侵袭转移作用。对网络药理学预测的靶点进行通路富集分析,发现复方苦参注射液发挥抗肝癌作用可能与调节代谢通路相关。肝癌大鼠血清和肝脏代谢组学结果表明复方苦参注射液均能显着调节两种样本中差异代谢物柠檬酸和乳酸的含量,改善肝癌的代谢紊乱,其机制可能涉及糖酵解过程关键代谢物和代谢酶,且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关键下游靶点c-Myc可能介导复方苦参注射液对糖酵解的抑制作用。对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作用机制整合分析,表明复方苦参注射液可能通过调节β-catenin/c-Myc信号通路,进而干预肝癌代谢重编程和抑制EMT过程来发挥抗肝癌作用。结论:(1)复方苦参注射液对肝癌细胞和二乙基亚硝胺诱发肝癌大鼠具有抑制作用,具有抑制肝癌细胞侵袭转移的作用。(2)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的主要药效成分可能为槐定碱、苦参碱、氧化苦参碱、N-甲基金雀花碱,次要药效成分为槐醇、异苦参碱、(-)-乙酰鹰靛叶碱、氧化槐定碱、氧化槐醇、9β-hydroxylamprolobine和(-)-oxylehmannine。(3)复方苦参注射液可能通过调节β-catenin/c-Myc信号通路中关键蛋白,进而干预肝癌代谢重编程和抑制上皮间质转化过程来发挥抗肝癌作用。(4)本研究提出的计算系统药理学模型可用于中药复方物质基础的研究;定量成分导向网络药理学方法可用于预测成分含量明确的中药复方作用机制。

张明发,沈雅琴[2](2020)在《苦参碱抗肝癌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苦参碱能防治二乙基亚硝胺诱发大鼠原发性肝癌和小鼠肝癌H22细胞移植瘤在小鼠体内的生长。体外实验发现苦参碱能浓度相关地抑制肝癌H22细胞、SMMC-7721细胞、BEL-7402细胞、BEL-7404细胞、Hep3B细胞、QGY细胞、QGY/CDDP细胞、97H细胞、CRBH-7919细胞、CRBH-7919/mdr1细胞增殖、黏附、迁移、侵袭并诱导凋亡,也能诱导人肝癌SMMC-7721细胞、BEL-7402细胞、BEL-7404细胞、化学品诱发肝癌大鼠体内的低分化肝卵圆细胞分化,也能提高荷瘤机体的免疫调节功能。临床上苦参碱注射液正在试用于肝癌的治疗和复发的预防。

张明发,沈雅琴[3](2019)在《氧化苦参碱抗肝癌作用及机制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氧化苦参碱能防治二乙基亚硝胺或2-乙酰氨基芴诱发大鼠原发性肝癌和小鼠肝癌H22细胞移植瘤在小鼠体内的生长。体外研究发现氧化苦参碱能浓度相关地抑制肝癌HepG2细胞、SMMC-7721细胞、BEL-7402细胞、BEL-7404细胞、QGY细胞、QGY-7703细胞、97H细胞的增殖并诱导其凋亡,还可能诱导HepG2细胞、BEL-7402细胞、PLC/PRF/5细胞的分化,也能提高荷瘤机体的免疫调节功能。综述氧化苦参碱抗肝癌作用及机制的药理作用文献,并对其研究进展做了分析。

陈天阳[4](2019)在《二术解毒汤对DEN诱导的大鼠肝癌前病变的预防作用及机制初探》文中指出研究目的: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全球男性中第五大常见癌症,女性中第七位,也是恶性肿瘤相关死亡的重要原因。肝癌前病变是肝硬化发展为肝癌的中间阶段,故有学者认为此过程是可逆的,早期采取干预措施则可有效预防肝癌发生,延长患者寿命,从而带来较大的经济效益。二术解毒汤是上海市名中医陈建杰教授根据中医学“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治病求本”的学术思想确立的治疗肝硬化及肝癌的经验方。该方具有“健脾化湿、清热解毒、软坚散结”的功效,在实际临床中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本研究目的是评价二术解毒汤对二乙基亚硝胺(Diethylnitrosamine,DEN)诱导大鼠肝癌前病变的预防作用并初步探讨其分子作用机制。研究方法:62只SPF级雄性wistar大鼠,适应性饲养7天后,按体重随机分为6组:正常组8只、模型组14只、华蟾素组、二术解毒汤颗粒低、中、高剂量组各10只。模型组、华蟾素组、中药低、中、高剂量组腹腔注射DEN造肝癌前病变模型,二术解毒汤颗粒低、中、高剂量组每天灌胃剂量为0.525g/Kg、1.05g/Kg、2.1g/Kg,华蟾素组每天灌胃0.15g/Kg;正常组及模型组大鼠灌胃等剂量的生理盐水,各组灌胃体积均为5ml/Kg。在第16周末,灌胃结束后禁食12小时,戊巴比妥钠麻醉大鼠,腹主动脉取血,摘取肝脏、脾脏称重。检测指标:各组大鼠体重、肝脏、脾脏指数;ALT、AST、GGT等肝功能指标;肝脏HE染色;免疫组化检测肿瘤组织中GST-Pi、AFP、CK19、c-Myc、Ki67的表达,RT-PCR检测肿瘤组织中AFP m RNA、CK19 m RNA、c-Myc m RNA,YAP m RNA、TAZ m RNA的表达。研究结果:(1)与模型组相比,华蟾素组、二术解毒汤颗粒中剂量组体重显着增加(P<0.01);与二术解毒汤颗粒低剂量组相比,二术解毒汤颗粒中剂量组体重显着增加(P<0.05)。(2)模型组、华蟾素组以及二术解毒汤颗粒剂低、中、高剂量组大鼠从第4周开始出现进食较正常组明显减少,背毛倒竖,活动迟缓,精神萎靡,体重增长缓慢或者逐渐下降等表现。但华蟾素组以及二术解毒汤颗粒剂低、中、高剂量组程度均好于模型组。(3)与模型组相比,华蟾素组、二术解毒汤颗粒低、中、高剂量组肝脏指数、脾脏指数显着降低(P<0.01)。(4)大鼠肝脏形态,模型组大鼠的肝脏组织表面无光泽、粗糙、质地硬,色为暗红色,肝脏表面单发或满布大小不等的灰白色肿瘤结节改变,结节直径大小不等(0.5~1.5cm),或伴有不同程度的肝硬化,但未见腹水。华蟾素组、二术解毒汤颗粒低、中、高剂量组大鼠的肝脏组织表面光泽较暗、质地硬,颜色为暗红色,肝脏表面结节较少、较小。肝组织HE染色,模型组大鼠肝细胞出现不同程度变性、坏死,排列紊乱呈灶状、巢状、梁状排列,细胞呈多形性,胞核大,呈双核或多核,染色较深,密度增加,核质比增加,肝细胞明显发育不良,并伴有纤维组织増生,假小叶形成。与模型组相比,二术解毒汤颗粒中剂量组大鼠肝细胞变性坏死、排列紊乱呈巢状,结缔组织增生程度较轻,华蟾素组及二术解毒汤颗粒低、高剂量组大鼠肝细胞介于模型组与中药中剂量组之间。(5)与模型组相比,华蟾素组、二术解毒汤颗粒剂低、中、高剂量组可显着下调血清ALT、AST、GGT水平(P<0.01)。(6)与模型组相比,华蟾素组、二术解毒汤颗粒剂低、中、高剂量组GST-Pi、AFP、CK19、c-Myc、Ki67的表达明显降低。(7)与模型组相比,华蟾素组、二术解毒汤颗粒剂低、中、高剂量组AFP m RNA、CK19 m RNA、c-Myc m RNA,YAP m RNA、TAZ m RNA的表达显着降低。研究结论:(1)二术解毒汤对于DEN诱导的大鼠肝癌前病变有显着的抑制作用。(2)二术解毒汤可抑制YAP、TAZ的表达,但是否与Hippo通路的激活有关,仍需进一步研究。

宋威江[5](2016)在《清肝化瘀颗粒对二乙基亚硝胺致大鼠原发性肝癌抑制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清肝化瘀方是姚树坤教授根据其三十余年临床经验创制的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有效经验方,该方具有清热解毒,健脾祛湿,活血化瘀,软坚消症等功效。前期临床研究显示,清肝化瘀方能够提高患者免疫功能,延长生存期,改善生活质量,可应用于大多数原发性肝癌患者,具有极高的开发研究价值。清肝化瘀颗粒是通过优化清肝化瘀方的制剂工艺而制成的颗粒剂。因此,本研究目的是评价清肝化瘀颗粒对二乙基亚硝胺(Diethylinitrosamine, DEN)致大鼠原发性肝癌的治疗效果,并通过RafMEK/ERK通路和PI3K/Akt信号通路初步探讨其分子作用机制。方法:SPF级健康雄性Wastar大鼠94只(体重190-210g),适应性饲养1周后,随机分为空白组(n=10)、模型组(n=20)、清肝化瘀颗粒低剂量组(n=16)、清肝化瘀颗粒中剂量组(n=16)、清肝化瘀颗粒高剂量组(n=16)、去甲斑蝥素组(n=16)。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均进行腹腔注射DEN造肝癌模型。清肝化瘀颗粒低、中、高剂量组大鼠每天灌胃颗粒剂量分别为0.6g/Kg、1.2g/Kg、2.4g/Kg;去甲斑蝥素组大鼠每天灌胃去甲斑蝥素片剂量为3mg/Kg;空白组及模型组大鼠每天灌胃等体积生理盐水,各组灌胃体积均为15m1/Kg。第16周末次灌胃给药后禁食12小时,麻醉大鼠腹主动脉取血,处死大鼠取肝脏、脾脏并称重。检测指标包括:各组大鼠死亡率、肿瘤发生率、肝脏湿重、肝脏指数、脾脏湿重、脾脏指数;ALT, AST, GGT, ALP, AFU, TBA, IL-6, IL-10,IL-17等血清生化指标;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免疫组化法及Western blot法检测肿瘤组织中p-Akt、p-MEK、p-ERK、VEGF的表达;RT-PCR检测检肿瘤组织中AktmRNA、 RKIP mRNA、PTEN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1清肝化瘀颗粒对DEN致大鼠原发性肝癌的抑制作用1.1清肝化瘀颗粒对肝癌大鼠生存率、肿瘤发生率、大鼠体重、肝脾指数的作用①大鼠生存率:模型组大鼠生存率为65%,清肝化瘀颗粒中剂量组大鼠生存率为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肿瘤发生率:模型组肿瘤发生率为100%,清肝化瘀颗粒低、中、高剂量组肿瘤发生率分别为100%、87.5%、100%,去甲斑蝥素组肿瘤发生率为93.8%,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大鼠体重:与模型组相比,清肝化瘀颗粒低、中、高剂量组及去甲斑蝥素组大鼠体重均显着增加(p<0.01)。④肝脏指数、脾脏指数:与模型组比,清肝化瘀颗粒中、高剂量组肝脏指数和脾脏指数均显着降低(P<0.01),去甲斑蝥素组肝脏指数亦显着降低(P<0.05)。1.2清肝化瘀颗粒对肝癌大鼠肝脏功能的改善作用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ALT、AST、GGT、ALP、AFU、TBA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清肝化瘀颗粒低、中、高剂量组及去甲斑蝥素组均可显着下调ALT、AST、GGT、ALP、AFU的表达水平(p<0.01);清肝化瘀颗粒中、高剂量组及去甲斑蝥素组还可显着下调TBA的表达水平(p<0.01或p<0.05)。并且清肝化瘀颗粒中剂量组对上述指标的改善作用显着优于去甲斑蝥素组(p<0.01或p<0.05)。1.3清肝化瘀颗粒对肝癌大鼠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IL-6、IL-10、IL-17的作用与模型组相比,清肝化瘀颗粒低、中、高剂量组均可显着上调大鼠外周血CD4+细胞数(p<0.01或p<0.05);清肝化瘀颗粒中、高剂量组还可显着上调CD4+/CD8+比值(p<0.01或p<0.05)。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IL-6、IL-17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清肝化瘀颗粒低、中、高剂量组及去甲斑蝥素组均可显着上调IL-6、IL-10的表达水平(P<0.01);清肝化瘀颗粒中、高剂量组及去甲斑蝥素组还可显着上调IL-17的表达水平;并且清肝化瘀颗粒中、高剂量组对IL-6、IL-17上调作用显着优于去甲斑蝥素组(p<0.01或p<0.05)。2清肝化瘀颗粒作用的分子机制初探2.1清肝化瘀颗粒对Raf/MEK/ERK信号通路的作用通过免疫组化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发现:与模型组相比,清肝化瘀颗粒中、高剂量组中p-MEK、p-ERK的表达均显着降低(P<0.01或P<0.05)。RT-PCR检测发现:与模型组相比,清肝化瘀颗粒中剂量组RKIPmRNA的表达显着升高(P<0.05)。提示清肝化瘀颗粒可能具有抑制Raf/MEK/ERK信号通路的作用。2.2清肝化瘀颗粒对PI3K/Akt信号通路的作用通过免疫组化法和Western blot法检发现:与模型组相比,清肝化瘀颗粒低、中、高剂量组中p-Akt的表达显着降低(P<0.01或P<0.05)。RT-PCR检测发现:与模型组相比,清肝化瘀颗粒中、高剂量组PTEN mRNA的表达显着升高(P<0.01)。提示清肝化瘀颗粒可能具有抑制R af/MEK/ERK信号通路的作用。结论:1.清肝化瘀颗粒对DEN致大鼠原发性肝癌有显着抑制作用。2.清肝化瘀颗粒可能具有增强肝癌大鼠免疫功能的作用。3.清肝化瘀颗粒可能是通过抑制Raf/MEk/ERK 和 PI3K/Akt信号通路,发挥抗肿癌作用。4.清肝化瘀颗粒具有潜在临床意义和开发研究价值。

吴荣敏,方晓燕,凌雁武,黎飚,黄炳臣[6](2015)在《牵牛子对二乙基亚硝胺诱发大鼠肝癌的抑制作用》文中提出目的研究牵牛子在二乙基亚硝胺(NDEA)诱发大鼠肝癌中的抑制作用。方法将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和牵牛子组,采用0.01%NDEA诱发模型对照组和牵牛子组大鼠肝癌90 d,牵牛子组在诱发癌的同时,用含6%牵牛子饲料按40 g·kg-1·d-1剂量喂养。停止诱发,继续喂养30 d后处死大鼠,观察大鼠肝脏的病理改变、肝表面癌结节数、肝质量、肝/体质量比以及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γ-谷氨酰转肽酶(γ-GT)、碱性磷酸酶(ALP)的变化。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LSD法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正常对照组大鼠肝表面癌结节数为(0.0±0.0)个,肝质量为(9.87±1.30)g,肝/体质量比为(2.62±0.24)%,血清ALT为(64.10±12.71)U·L-1,γ-GT为(0.80±0.42)U·L-1,ALP为(121.20±37.57)U·L-1。模型对照组大鼠肝表面癌结节数为(27.4±9.5)个,肝质量为(21.38±7.29)g,肝/体质量比为(5.82±2.31)%,血清ALT为(175.70±48.75)U·L-1,γ-GT为(41.80±15.38)U·L-1,ALP为(200.50±35.78)U·L-1。牵牛子组大鼠肝表面癌结节数为(8.6±5.3)个,肝质量为(13.91±3.55)g,肝/体质量比为(3.86±0.76)%,血清ALT为(113.10±45.35)U·L-1,γ-GT为(13.40±6.15)U·L-1,ALP为(155.80±30.26)U·L-1。结果显示,牵牛子组各项指标高于正常对照组,低于模型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牵牛子能减轻NDEA对肝细胞的损伤,抑制NDEA诱发大鼠肝癌的过度生长。

常虹[7](2015)在《原发性肝癌“毒瘀互结”的病机理论及丹参酮胶囊联合三氧化二砷干预机制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1)探讨分析原发性肝癌毒瘀互结的病机特点。(2)通过实验研究,丹参酮胶囊联合三氧化二砷诱导人肝癌bel-7404细胞凋亡及其机制,从分子角度佐证原发性肝癌病因病机的特点。方法:采用文献分析与实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通过原发性肝癌古今文献的系统梳理,对肝癌病名进行了考证,并详尽阐述了原发性肝癌毒瘀互结的病因病机,在此基础上,确立治疗法则及用药。(2)实验研究:①采用CCK-8法检测丹参酮胶囊联合三氧化二砷对肝癌bel-7404细胞、人肝正常LO2细胞的增殖抑制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对其凋亡的影响;②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丹参酮胶囊联合三氧化二砷对肝癌bel-7404细胞凋亡蛋白的表达,如Bcl-2、XIAP、Survivin、Bax、PARP、caspase-9、caspase-3 等;(三采用 Western Blot法检测丹参酮胶囊联合三氧化二砷对肝癌bel-7404细胞MAPK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结果:(1)文献研究表明:医学经典专着《黄帝内经》中,已有原发性肝癌的类似记载。其机制主要是在外感邪毒、劳倦内伤、饮食、情志等致病因素的基础上,酿生癌毒,以正气不足为内在条件,瘀毒互结,形成肿瘤。肝藏血,体阴而用阳,藏血而调血,肝脏肿瘤与血瘀的关系尤为密切。“毒”“瘀”“虚”贯穿肝癌发生发展的全过程,构成肝癌病机复杂性,治疗应抓住主要矛盾,切中病机,以毒攻毒、化瘀扶正,结合现代科技研究成果,选用三氧化二砷攻克癌毒,丹参酮胶囊化瘀扶正,两药联合,协同增效,起到了标本同治的效果。(2)实验研究:①细胞增殖抑制实验,以2μm/L浓度的三氧化二砷处理bel-7404细胞24h,以2.5、5、10、20μg/mL等不同浓度的丹参酮胶囊处理bel-7404细胞24h,丹参酮胶囊单药组随药物浓度提高抑制率增加;2+2.5、2+5、2+10、2+20(μm/L+μg/mL)联合组对bel-7404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2+2.5、2+5、2+10、2+20(μm/L+μg/mL)联合组对肝正常L02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2+2.5、2+5(μm/L+μg/mL)低浓度联合组未见明显的抑制作用,而2+10、2+20(μm/L+μg/mL)高浓度联合组出现明显的生长抑制作用,分别达到29.7±1.9%、42.8±2.7%。选5μg/mL丹参酮胶囊+2μm/L ATO联合进行后期实验。流式细胞检测,联合组作用bel-7404细胞24h,早期凋亡率49.4%,与单独用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Western Blot法检测联合组对肝癌bel-7404细胞作用24h,明显抑制Bcl-2、XIAP、Survivin等凋亡抑制蛋白表达,与对照组、单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aspase-9、caspase-3和PARP切割片段明显增加,而单独用药组的蛋白变化不明显。③Western Blot法检测联合组作用肝癌bel-7404细胞12h,p-JNK、p-P38蛋白表达增高与对照组、单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ERK蛋白表达下降,与对照组和丹参酮胶囊单药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与砷剂单药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JNK特效抑制剂SP600125(20μm)处理细胞后,可显着减少联合组p-JNK蛋白的表达,抑制JNK磷酸化,同时抑制下游caspase-9、caspase-3蛋白活化。结论:(1)“毒”“瘀”“虚”胶合蕴结为原发性肝癌病因病机特点,正气不足为内在前提,癌毒肆虐是肝癌发生发展的启动因素,脉络瘀滞贯穿疾病始终,因此,针对治疗原发性肝癌毒瘀互结的病机特点,选用三氧化二砷以毒攻毒,丹参酮胶囊化瘀扶正,二者联合使用可以起到毒瘀同治的作用,并且丹参酮胶囊有望成为提高三氧化二砷化疗敏感性的有效药物。(2)丹参酮胶囊联合三氧化二砷作用人肝癌bel-7404细胞,联合增效作用可能主要通过激活JNK通路,偶联P38MAPK通路,同时下调Bcl-2、XIAP、Survivin等凋亡抑制蛋白,活化下游caspase-9、caspase-3等诱导细胞发生凋亡。研究低毒、高效的中药联合化疗方案,多靶点、多通路诱导肝癌细胞凋亡,为提高低剂量三氧化二砷的临床疗效奠定理论基础;应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揭示联合增效的作用及相关机制,既阐明了肝癌毒瘀互结之病机内涵,又为临床抗肝癌治疗提供可资借鉴的方法和思路。

王亚威[8](2013)在《全反式维甲酸联合苦参素干预大鼠肝癌变进程中Gsk-3β、Axin及Survivin的动态变化》文中指出目的:探讨Gsk-3β、Axin和Survivin在SD大鼠肝癌变进程及全反式维甲酸(ATRA)联合苦参素(OMT)干预下表达的动态变化,为探索肝癌变分子机理,筛选肝癌预警分子及有效的抗肝癌药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二乙基亚硝胺(DENA)为诱癌剂,全反式维甲酸和苦参素(ATRA+OMT)为干预药物,建立SD大鼠肝癌变动物模型。自给药之日起,分别于2、4、6、8、10、12、14、16、18、20w处死大鼠,通过病理切片、免疫组化和免疫印迹法检测大鼠肝组织中Gsk-3β、Axin和Survivin表达变化情况。结果:免疫组化结果表明,在大鼠肝癌变进程中诱癌组Gsk-3β、Axin阳性率逐渐降低。从重度炎性反应(HI)期至肝内胆管细胞癌(ICC)期诱癌组Gsk-3β与对照组相比,呈极显着性差异(P<0.01);干预组Gsk-3β的阳性率均高于诱癌组,在HI期呈显着性差异(P<0.05),从非典型腺瘤样增生(AAH)期至ICC期呈极显着差异(P<0.01)。诱癌组Axin的阳性表达在轻度炎性反应(LI)期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自HI期至ICC期极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干预组Axin的阳性率也呈逐渐下降的趋势,但在癌变各时期均高于诱癌组,在HI期和腺瘤样增生(AH)期显着高于诱癌组(P<0.05)。诱癌组Survivin的阳性细胞率持续上升,在LI和HI期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从AH期至ICC期极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干预组Survivin的阳性率略低于诱癌组,且在ICC时呈显着性差异(P<0.05)。免疫印迹结果显示,在大鼠肝癌变进程中诱癌组和干预组Gsk-3β的表达逐渐降低,与对照相比差异显着;与干预组相比,诱癌组Gsk-3β降幅较大, HI期时呈极显着性差异(P<0.01),ICC期呈显着性差异(P<0.05)。诱癌组和干预组Axin水平逐渐降低,干预组Axin降幅低于诱癌组,且在HI期时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AH期时有显着性差异(P<0.05)。诱癌组和干预组Survivin的表达随诱癌进行均呈逐渐上升的趋势;与对照组相比,诱癌组Survivin含量在AAH和ICC期均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干预组Survivin表达虽在癌变各期都略低于诱癌组,但与诱癌组相比无显着性差异。结论:Gsk-3β、Axin及Survivin与大鼠肝癌变进程密切相关,ATRA+OMT可能通过减缓Gsk-3β和Axin的下降及Survivin升高的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延缓和推迟了肝癌的发生发展。

金白洁[9](2013)在《苦参素联合全反式维甲酸干预大鼠肝癌变进程中Cyclin D1和PTEN表达的动态变化》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SD大鼠在肝癌变进程中及在全反式维甲酸(all trans retinoic acid,ATRA)联合氧化苦参碱(oxymatrine,OMT)的干预下,肝组织中Cyclin D1、PTEN表达的动态变化。为研究肝癌发生发展的分子机理及寻找新的肝癌治疗药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二乙基亚硝胺(diethylnitrosamine, DENA)为诱癌剂,全反式维甲酸(ATRA)联合苦参素(OMT)为干预药物,灌胃法建立SD大鼠肝癌变不同时期的动物模型。自给药之日起,分别于2、4、6、8、10、12、14、16、18、20w处死大鼠并取其肝脏,通过组织切片进行病理学分级,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检测大鼠肝癌演进及药物干预过程中Cyclin D1、PTEN的表达变化。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Cyclin D1在正常组织及轻度炎性反应期(1ightinflammation, LI)主要位于细胞核,LI期及其以后时期开始出现细胞质表达;诱癌组Cyclin D1阳性率在LI、重度炎性反应期(heavy inflammation, HI)时期与对照组相比有所下降,自腺瘤样增生期(adenomatous hyperplasia,AH)开始阳性细胞率逐渐上升,且于AH、非典型性腺瘤样增生期(atypical-adenomatous hyperplasia,AAH)、肝内胆管细胞癌期(Intrahepatic cholangiocellular carcinoma, ICC)极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干预组CyclinD1阳性率变化趋势略缓于诱癌组,AAH期显着低于诱癌组(P<0.05),ICC期极显着低于诱癌组(P<0.01)。PTEN蛋白主要位于细胞质,整个癌变过程中,PTEN阳性细胞率呈降低趋势,AH、AAH及ICC期极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干预组下降趋势较诱癌组缓慢,AAH期显着高于诱癌组(P<0.05),ICC期极显着高于诱癌组(P<0.01)。Westernblot结果显示,整个癌变过程中,诱癌组及干预组Cyclin D1蛋白表达量均呈现降低后升高的趋势。诱癌组在HI期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且于AH、AAH及ICC期极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干预组在LI、HI期略高于诱癌组,AH期以后均低于诱癌组,AAH期极显着低于诱癌组(P<0.01),ICC期显着低于诱癌组(P<0.05)。诱癌组及干预组PTEN蛋白表达量均呈持续降低趋势,干预组下降较诱癌组缓慢,AAH及ICC期显着高于诱癌组(P<0.05)。结论:大鼠肝癌演进中,Cyclin D1含量先降低后升高,PTEN含量呈逐渐降低的趋势,苦参素联合全反式维甲酸干预肝癌变过程中,Cyclin D1和PTEN的变化均较诱癌组缓慢,提示维甲酸联合苦参素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肝癌的发生和发展,提高大鼠的生存质量。

向发良,黄赞松[10](2011)在《苦参素抗肝癌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苦参素是生物碱类药物,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慢性肝炎等疾病的治疗。近年来,苦参素抗肝癌的治疗已逐渐受到广大学者的关注。苦参素抗肝癌作用机制主要包括抑制肝癌细胞增殖、诱导肝癌细胞分化、促进肝癌细胞凋亡、抑制端粒酶活性、阻滞细胞周期进展、调节宿主免疫功能、抑制肝癌血管内皮细胞增殖、逆转肝癌细胞多耐药性。现就苦参素抗肝癌的作用机制、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二、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对二乙基亚硝胺诱发大鼠肝癌的预防阻断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对二乙基亚硝胺诱发大鼠肝癌的预防阻断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新型网络药理学策略解析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主要药效成分与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引言
    2 肝癌研究现状
        2.1 肝癌的发生机制
        2.2 肝癌的治疗
        2.3 肝癌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2.4 结语
    3 复方苦参注射液应用与研究
        3.1 复方苦参注射液化学成分研究
        3.2 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肿瘤药理作用
        3.3 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肿瘤作用机制
        3.4 结语
    4 网络药理学概述
        4.1 网络药理学的理论基础
        4.2 网络药理学研究方法
        4.3 网络药理学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
        4.4 结语
    5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研究思路、技术路线、研究内容及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作用研究
    第一节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人肝癌SMMC-7721 细胞的作用
        1.1 引言
        1.2 实验材料
        1.3 实验方法
        1.3.1 细胞培养
        1.3.2 细胞存活率测定
        1.3.3 克隆形成实验
        1.3.4 细胞粘附实验
        1.3.5 伤口愈合细胞划痕实验
        1.3.6 Transwell细胞侵袭实验
        1.3.7 细胞趋化运动能力实验
        1.3.8 数据处理
        1.4 实验结果
        1.4.1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SMMC-7721 细胞活力的影响
        1.4.2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L02 细胞活力的影响
        1.4.3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SMMC-7721 细胞克隆形成能力的影响
        1.4.4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SMMC-7721 细胞粘附能力的影响
        1.4.5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SMMC-7721 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
        1.4.6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SMMC-7721 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
        1.4.7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SMMC-7721 细胞趋化运动能力的影响
        1.5 讨论与小结
        1.5.1 小结
        1.5.2 讨论
    第二节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二乙基亚硝胺诱发大鼠肝癌的药理作用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动物分组、造模及给药
        2.3.2 样本收集
        2.3.3 病理组织分析
        2.3.4 血清生化测试
        2.3.5 数据处理
        2.4 实验结果
        2.4.1 二乙基亚硝胺诱发大鼠肝癌模型的动态变化研究
        2.4.2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二乙基亚硝胺诱发大鼠肝癌的作用研究
        2.5 小结与讨论
        2.5.1 小结
        2.5.2 讨论
第三章 基于计算系统药理学模型的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主要药效成分群研究
    第一节 复方苦参注射液中主要化学成分UPLC-MS定性分析
        1.1 引言
        1.2 材料和仪器
        1.3 实验方法
        1.4 实验结果
        1.5 小结与讨论
        1.5.1 小结
        1.5.2 讨论
    第二节 基于计算系统药理学模型的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药效成分群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细胞核磁备样方法、检测条件
        2.3.2 细胞液质代谢组学备样方法、液相质谱条件及数据处理
        2.3.3 统计分析
        2.3.4 复方苦参注射液调节肝癌代谢紊乱的代谢酶预测
        2.3.5 复方苦参注射液靶点预测
        2.3.6 复方苦参注射液成分-靶点-互作蛋白-疾病基因网络构建
        2.3.7 传播模型计算
        2.3.8 数据处理
        2.4 实验结果
        2.4.1 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表型数据的整合及分析
        2.4.2 复方苦参注射液靶向基因型数据的获取与分析
        2.4.3 基于基因型-表型数据传播模型的构建
        2.4.4 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药效成分群的预测
        2.4.5 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药效成分群验证
        2.5 小结与讨论
        2.5.1 小结
        2.5.2 讨论
第四章 基于定量成分导向网络药理学的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机制研究
    第一节 定量成分导向网络药理学预测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机制
        1.1 引言
        1.2 材料和仪器
        1.3 实验方法
        1.3.1 活性成分筛选和验证
        1.3.2 靶点收集
        1.3.3 网络构建和分析
        1.3.4 通路预测
        1.4 实验结果
        1.4.1 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活性成分筛选和验证
        1.4.2 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网络分析
        1.4.3 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通路分析
        1.5 讨论与小结
        1.5.1 小结
        1.5.2 讨论
    第二节 基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机制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Western Blot实验
        2.3.2 免疫荧光测定
        2.3.3 伤口愈合细胞划痕实验
        2.3.4 Transwell细胞侵袭实验
        2.3.5 统计分析
        2.4 实验结果
        2.4.1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网络药理学预测的关键蛋白表达的影响
        2.4.2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上皮间质转化过程蛋白表达的影响
        2.4.3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蛋白表达的影响
        2.4.4 复方苦参注射液抑制LiCl诱导的SMMC-7721细胞Wnt/β-catenin通路激活
        2.4.5 复方苦参注射液通过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抑制LiCl诱导的SMMC-7721 细胞上皮间质转化、迁移和侵袭
        2.5 小结与讨论
        2.5.1 小结
        2.5.2 讨论
    第三节 基于代谢组学研究复方苦参注射液调节肝癌代谢紊乱的作用
        3.1 引言
        3.2 材料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肝脏核磁备样方法及检测条件
        3.3.2 血清核磁备样方法及检测条件
        3.3.3 数据处理
        3.3.4 代谢物和代谢酶测试
        3.3.5 统计分析
        3.4 实验结果
        3.4.1 核磁图谱分析
        3.4.2 寻找相关的生物标志物
        3.4.3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肝癌大鼠代谢轮廓的调节作用
        3.4.4 柠檬酸和乳酸含量变化定量分析
        3.4.5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糖酵解中关键酶活性的作用
        3.4.6 c-Myc介导复方苦参注射液对糖酵解的抑制作用
        3.5 小结与讨论
        3.5.1 小结
        3.5.2 讨论
总结与展望
    1 研究工作总结
    2 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主要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成果
致谢
个人情况及联系方式

(2)苦参碱抗肝癌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防治二乙基亚硝胺诱发的大鼠肝癌
2 防治小鼠肝癌H22细胞移植瘤
3 抗人肝癌SMMC-7721细胞
4 抗人肝癌BEL细胞
    4.1 抗人肝癌BEL-7402细胞
    4.2 抗人肝癌BEL-7404细胞
5 抗其他肝癌细胞
6 促进肝干细胞分化
7 抗肝癌的临床应用
8 结语

(3)氧化苦参碱抗肝癌作用及机制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抗大鼠原发性肝癌作用
2 防治小鼠肝癌H22细胞移植瘤的作用
3 抗人肝母细胞瘤HepG2细胞的作用
4 抗人肝癌SMMC-7721细胞的作用
5 抗人肝癌BEL细胞的作用
    5.1 抗人肝癌BEL-7402细胞的作用
    5.2 抗人肝癌BEL-7404细胞的作用
6 抗人肝癌QGY细胞及其他肝癌细胞的作用
7 结语

(4)二术解毒汤对DEN诱导的大鼠肝癌前病变的预防作用及机制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正文
    1.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试验药物及试剂
        1.3 主要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造模及干预
        2.2 标本采集
        2.3 观察指标
        2.4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大鼠一般情况
        3.2 各组体重变化情况
        3.3 各组肝脏指数变化情况
        3.4 各组脾脏指数变化情况
        3.5 病理学观察
        3.6 血清生化指标
        3.7 各组大鼠肝组织中GST-Pi的表达
        3.8 各组大鼠肝组织中AFP及CK19的表达
        3.9 各组大鼠肝组织中c-Myc和Ki67的表达
        3.10 各组大鼠肝组织中AFPmRNA、CK19mRNA和c-MycmRNA的表达
        3.11 各组大鼠肝组织中YAPmRNA、TAZmRNA的表达
    4 讨论
        4.1 二术解毒汤的组成、配伍及现代药理学研究
        4.2 二术解毒汤对于DEN诱发的肝癌前病变干预作用评价
        4.3 二术解毒汤对DEN诱发的肝癌前病大鼠肝功能改善作用
        4.4 二术解毒汤对DEN诱发的肝癌前病大鼠GST-Pi表达的影响
        4.5 二术解毒汤对DEN诱发的肝癌前病大鼠AFP和CK19表达的影响
        4.6 二术解毒汤对DEN诱发的肝癌前病大鼠c-Myc和Ki67表达的影响
        4.7 二术解毒汤对DEN诱发的肝癌前病大鼠YAP和TAZ表达的影响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文献综述 中医药防治肝癌前病变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二:在校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5)清肝化瘀颗粒对二乙基亚硝胺致大鼠原发性肝癌抑制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口服氧化苦参碱制剂干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综述
        1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清肝化瘀颗粒组成中药药理学研究进展
        1 白术药理学研究进展
        2 半枝莲药理学研究进展
        3 白花蛇舌草药理学研究进展
        4 莪术药理学研究进展
        5 三棱药理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前言
    实验一 清肝化瘀颗粒对DEN致大鼠PLC的干预评价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实验二 清肝化瘀颗粒作用机制初步探讨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创新点
    不足与展望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6)牵牛子对二乙基亚硝胺诱发大鼠肝癌的抑制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7)原发性肝癌“毒瘀互结”的病机理论及丹参酮胶囊联合三氧化二砷干预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一、病名溯源
        (一) 伏梁
        (二) 症积
        (三) 黄疸
        (四) 鼓胀
        (五) 胁痛
    二、对原发性肝癌病因病机的认识
        (一) 病因的认识
        1. 外邪因素
        2. 饮食因素
        3. 情志因素
        4. 劳倦内伤
        (二) 原发性肝癌病机特点
        1. 癌毒是肝癌发生发展的启动因素
        2. 血瘀阻滞脉络是肝癌发生发展的基本病理机制
        3. 正气不足是肝癌发病的内在条件
    三、以毒攻毒、化瘀扶正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基本治则
    四、选药依据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一) 实验一: 丹参酮胶囊联合ATO对肝癌bel-7404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
        1. 实验材料与方方法
        2. 结果
        3. 分析与讨论
        4. 小结
        5. 参考文献
        6. 附图
    (二)实验二: 丹参酮胶囊联合ATO对bel-7404细胞凋亡蛋白表达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分析与讨论
        4. 小结
        5. 参考文献
    (三)实验三: 丹参酮胶囊联合ATO对bel-7404细胞MAPK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分析与讨论
        4. 小结
        5. 参考文献
结论
致谢
附: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8)全反式维甲酸联合苦参素干预大鼠肝癌变进程中Gsk-3β、Axin及Survivin的动态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第一章 绪论
    1.1 概述
    1.2 肝癌的病因研究
        1.2.1 病毒性肝炎
        1.2.2 黄曲霉毒素
        1.2.3 水源污染
        1.2.4 饮酒
        1.2.5 遗传易感性
        1.2.6 激素
    1.3 肝癌的诊断
    1.4 Wnt 信号通路与肝癌
    1.5 糖原合成激酶 3β与肝癌
    1.6 轴蛋白与肝癌
    1.7 生存素蛋白与肝癌
    1.8 全反式维甲酸与肝癌
    1.9 苦参素与肝癌
    1.10 研究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大鼠肝癌模型的建立及药物干预
        2.1.1 实验动物
        2.1.2 诱癌药物和干预药物
        2.1.4 建立动物模型
        2.1.5 取材
    2.2 实验主要试剂与仪器
        2.2.1 实验主要试剂
        2.2.2 实验主要仪器
    2.3 组织病理分级
        2.3.1 石蜡切片的制作
        2.3.2 苏木素—伊红(HE)染色
    2.4 免疫组化
    2.5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及免疫印迹
        2.5.1 总蛋白质的提取
        2.5.2 蛋白浓度的测定
        2.5.3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
        2.5.4 免疫印迹
第三章 实验结果
    3.1 SD 大鼠肝癌演进中病理学结果
        3.1.1 体征变化
        3.1.2 体重变化
        3.1.3 肝脏表观观察结果
        3.1.4 石蜡切片 HE 染色显微观察结果
    3.2 SD 大鼠肝癌演进过程中免疫组化结果
        3.2.1 Gsk-3β免疫组化结果
        3.2.2 Axin 免疫组化结果
        3.2.3 Survivin 免疫组化结果
    3.3 SD 大鼠肝癌演进过程中免疫印迹结果
        3.3.1 Gsk-3β免疫印迹结果
        3.3.2 Axin 免疫印迹结果
        3.3.3 Survivin 免疫印迹结果
第四章 分析讨论
    4.1 SD 大鼠肝癌演进中体征及组织病理学比较
        4.1.1 体征变化比较
        4.1.2 病理学变化比较
    4.2 Wnt 信号通路与肝癌
    4.3 药物干预与肝癌的发生发展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图版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苦参素联合全反式维甲酸干预大鼠肝癌变进程中Cyclin D1和PTEN表达的动态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第一章 前言
    1.1 肝癌概述
        1.1.1 肝癌的分类
    1.2 肝癌的流行病学研究
        1.2.1 肝癌的地理分布
        1.2.2 肝癌的病因学
    1.3 肝癌的诊断
    1.4 肝癌的治疗
        1.4.1 手术治疗
        1.4.2 非手术治疗
        1.4.3 中药治疗
    1.5 苦参碱与肝癌
        1.5.1 苦参及其药理作用
        1.5.2 苦参的成分
        1.5.3 氧化苦参碱与肝癌
    1.6 维甲酸与肝癌
        1.6.1 维甲酸概述
        1.6.2 维甲酸肿瘤作用的研究
        1.6.3 全反式维甲酸与肝癌
    1.7 Cyclin D1 与肝癌
        1.7.1 Cyclin D1 与细胞周期调控
        1.7.2 Cyclin D1 的结构与功能
        1.7.3 Cyclin D1 与肝癌
    1.8 PTEN 与肝癌
        1.8.1 PTEN 概述
        1.8.2 PTEN 的作用机制
        1.8.3 PTEN 与肝癌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动物模型的建立
        2.1.1 实验动物
        2.1.2 诱癌及干预药物
        2.1.3 模型建立
        2.1.4 取材
    2.2 主要设备仪器及试剂
        2.2.1 主要仪器设备
        2.2.2 主要试剂
    2.3 病理切片
    2.4 免疫组化
    2.5 免疫印迹
        2.5.1 蛋白质的提取
        2.5.2 蛋白浓度的测定
        2.5.3 SDS-PAGE 电泳
        2.5.4 Western blot
第三章 结果
    3.1 大鼠肝癌演进及药物干预中体征及病理学结果
        3.1.1 大鼠体征及生存质量
        3.1.2 大鼠体重变化
        3.1.3 组织切片的显微观察
    3.2 Cyclin D1 的表达变化
        3.2.1 Cyclin D1 免疫组化结果
        3.2.2 Cyclin D1 免疫印迹结果
    3.3 PTEN 的表达变化
        3.3.1 PTEN 免疫组化结果
        3.3.2 PTEN 免疫印迹结果
第四章 分析讨论
    4.1 SD 大鼠肝癌演进中体征病理学比较
    4.2 Cyclin D1 在大鼠肝癌变进程中的动态变化
    4.4 PTEN 在大鼠肝癌变进程中的动态变化
    4.5 药物干预与肝癌演进
第五章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苦参素抗肝癌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抗肝癌作用机制研究
    1.1 抑制肝癌细胞增殖
    1.2 抑制端粒酶的活性
    1.3 促进肝癌细胞凋亡
    1.4 诱导肝癌细胞分化
    1.5 阻滞细胞周期的进程
    1.6 抑制肝癌的血管内皮细胞增殖
    1.7 调节宿主免疫功能
    1.8 逆转肝癌细胞多药耐药性
2 抗肝癌作用实验研究
    2.1 体外实验研究
    2.2 体内实验研究
        2.2.1 苦参素预防或延缓大鼠肝癌发生
        2.2.2 苦参素抗移植人肝癌作用
3 抗肝癌作用的临床应用研究
    3.1 与放化疗药物联合应用可减轻放化疗的不良反应
    3.2 苦参素与其他疗法联用提高疗效
4 总 结

四、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对二乙基亚硝胺诱发大鼠肝癌的预防阻断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新型网络药理学策略解析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肝癌主要药效成分与作用机制[D]. 王珂欣. 山西大学, 2021(01)
  • [2]苦参碱抗肝癌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J]. 张明发,沈雅琴. 药物评价研究, 2020(01)
  • [3]氧化苦参碱抗肝癌作用及机制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张明发,沈雅琴. 抗感染药学, 2019(11)
  • [4]二术解毒汤对DEN诱导的大鼠肝癌前病变的预防作用及机制初探[D]. 陈天阳.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5]清肝化瘀颗粒对二乙基亚硝胺致大鼠原发性肝癌抑制作用及机制研究[D]. 宋威江.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6]牵牛子对二乙基亚硝胺诱发大鼠肝癌的抑制作用[J]. 吴荣敏,方晓燕,凌雁武,黎飚,黄炳臣. 医药导报, 2015(04)
  • [7]原发性肝癌“毒瘀互结”的病机理论及丹参酮胶囊联合三氧化二砷干预机制的研究[D]. 常虹.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15(01)
  • [8]全反式维甲酸联合苦参素干预大鼠肝癌变进程中Gsk-3β、Axin及Survivin的动态变化[D]. 王亚威. 河南师范大学, 2013(S2)
  • [9]苦参素联合全反式维甲酸干预大鼠肝癌变进程中Cyclin D1和PTEN表达的动态变化[D]. 金白洁. 河南师范大学, 2013(S2)
  • [10]苦参素抗肝癌作用研究[J]. 向发良,黄赞松. 医学综述, 2011(19)

标签:;  ;  ;  ;  ;  

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对二乙基亚硝胺诱发大鼠肝癌的预防和阻断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